📖 ZKIZ Archives


快速因應市場變化、尋找利基市場、差異化策略 聯發 科殺出紅海給台灣企業的三啟示

2012-9-17  TWM




聯發科從股王跌落,幾度浮沉,最近公司業績增溫,成為台灣少數低潮再起的企業。蔡明介帶領聯發科反敗為勝的拚搏故事,可以給宏達電、宏碁,或目前遭遇困境的公司,怎樣的啟示?

撰文‧賴琬莉

二○○九年,聯發科三度登上股王,但隨即面臨營收、獲利、股價都往下走的瓶頸;顯而易見,聯發科面臨了成功企業必然的宿命:盛極而衰。當時,「一代拳王」成了台股難以破解的詛咒,幾乎沒有人看好窮途末路的聯發科可以再起。

英特爾前總裁安迪‧葛洛夫在︽十倍速時代︾書中指出,「策略轉折點(Strategic inflection point)出現之處,正是舊的經營環境消失,新的環境取而代之,你的企業有機會往新高點爬升,但若無法順利通過轉折點,企業便會在高峰之後往下滑落。」 根據統計,中國中小型企業平均壽命不到四歲,台灣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也不過十三年,就連全球五百大公司,存活的時間都不超過四十年。那些沒有通過葛洛夫「策 略轉折點」的公司,最終就是要陷入經營困境或淘汰。

但聯發科到底還是扭轉了外界看衰的無情眼光,從高峰到谷底,又從谷底再起,在面臨關鍵的「策略轉折點」時,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如何因應?他又能帶給其他企業怎樣的啟示?

啟示一:快速因應市場變化○九年,聯發科因為中國山寨機受到官方打壓,市場急速萎縮,蔡明介當機立斷,馬上調整組織,往3G與中低階智慧型手機發展,快速的因應市場變化。

世界上沒有萬無一失的成功之路,動態的市場總帶著很大的隨機性,各種要素往往變化莫測,難以捉摸。重要的是,在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時,經營者該如何動燭先機,先發制人,並以速度和彈性回應市場變化。

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李吉仁表示,很多經營者忽略外在市場變化,只從一般市調機構或新聞媒體,被動取得資訊;甚至等公司業績下滑,才發現不對勁。事實上,最 容易察覺市場變化的是公司業務部門。「企業應該建立機制,從最前端的業務,主動發現客戶,甚至客戶的客戶,了解他們的購買行為,建立蒐集情資機制。」李吉 仁甚至建議,「直接到倉庫去看,看商品庫存增加或減少,對企業而言,提早洞悉市場變化,就多了因應的時間。」但他也坦言,很多經營者看到變化,但內心存在 「改了會不會更糟」的疑問,「一般企業的可改變彈性不大,經營者很多事情看得到,做不到。」就像IBM前執行長葛斯納在︽誰說大象不會跳舞︾一書寫道: 「大多數的人還沉浸在以前的光輝時代,他們似乎忘了什麼是競爭,以及什麼是顧客需求,什麼是現金流量,他們就像活在大大的保護傘之內,而我唯一要做的事就 是告訴他們,外面殘酷的世界已經將他們逼到了死角。」IBM後來在葛斯納改造之下,一個接近垂死邊緣的企業,重新成為業界的霸主。

發明第一台數位相機的柯達,就是未因應市場變化,今年初宣布破產,雖然一九九八年,柯達就深感傳統膠卷業務萎縮之痛,但柯達的決策者們,由於擔心膠卷銷量受到影響,一直未敢大力發展數位業務,最後慘遭市場淘汰的命運。

發現市場變化,企業必須主動進行調整、改革或放棄原來的優勢領導,「多數企業自我感覺良好,但經營者必須正視市場變化這個事實,察覺變化後,下一步就要找出是企業內在的問題,或結構性市場的變化。」李吉仁分析。

啟示二:尋找利基市場

聯發科的第二堂課是「尋找利基市場」。所謂利基市場,是指在市場中通常被大企業所忽略的某些細分市場,行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指出,在一個競爭性市場中,總是存在一定數量的市場利基者,它們的戰略與該市場中的領先者、追隨者有所不同,而是在市場中找到一個利基,然 後在利基中做大市場。

簡單來說,所謂的利基市場就是市場區隔,在狹縫中求生存,這也是管理學大師麥克.波特所指聚焦策略:「專注於特定客戶群、產品線、地域市場」。專家指出, 找尋利基市場有下列三種方法:一、「見縫插針」,找到小眾客戶群,看準時機切入,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二、「無中生有」,也就是用自己的產品定位市場,創 造客戶新需求,並服務於一個全新的市場;三、「取而代之」,在市場領導者身上找到被他們忽視的客戶群,採取進攻性策略,進而占領市場。

譬如當年沃爾瑪發跡,就是避開競爭激烈的美國一線城市,開發二線城市或郊區市場;多年前,統一超就看好平價咖啡市場,但因市場未成熟,直到星巴克掀起台灣咖啡風潮,才推出City-Café,很快以低價、便利、快速取得的優勢,發展出另一個市場,一天賣出四十萬杯。

今年聯發科推出雙核心及智慧型手機晶片,被視為反敗為勝的大功臣,「差異化策略」便是聯發科的第三個啟示。

蔡明介曾表示,聯發科在手機產業是後進者,如果只是照領先者的步伐走,一定是沒有優勢的。所以身為後進者在策略上就要有差異化,比方說IC解決方案要更好,更具性價比,給客戶更好的服務。

啟示三:差異化策略

「差異化策略」是提供與其他公司不同的產品、服務,並使顧客充分的認知,以建立競爭上的優勢,依照麥克.波特的說法,「所謂差異策略是創造獨特的價值的競爭地位」,其中創新價值是差異化的主要優勢。

微風廣場是國內精品百貨公司的始祖,其成功的要素就來自差異化。微風常董廖鎮漢提到當年的百貨公司是全方位,他先想辦法設定客層,以台灣買不到,需要出國購物的「都會女性」為主,再全力打造目標客層想要的購物環境,並引進相關品牌。

所以他當初的三步驟分別是鎖定客層、業務集中、滿足客戶。當時他常到國外考察購物中心,看賣場設計、商品力與行銷手法,「做這些事情的心血,外人難以想像。」一直到現在,廖鎮漢全家出國行程,「看商場」仍是必備行程。

其實,模仿對後進者可能是過程,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創新,提供客戶差異化的產品。鴻海成立初期,郭台銘也常對主管說:「不懂,就先抄、再分解、再創新、再 發明。」廖鎮漢就說:「如何帶領團隊創新,才是一個挑戰。」他表示,創新最困難的不在看到不同,而是帶領團隊一起嘗試不同,因為在創新的過程中,沒有做起 來,對團隊成員是很大的壓力,「領導者要花更多時間,讓團隊相信他們判斷。」廖鎮漢舉微風為例,當年公司找來的都是業界的佼佼者,但也因為這群人容易因過 去成功的經驗,沿襲舊有的思考模式,所以創新過程中,他不斷刺激大家,再三問:「這樣就算我們做起來,也不過是另一個SOGO。」後來,微風廣場也因為精 品百貨定位,有別於當時的新光三越、SOGO等業者,走出另一條路來。

企業在謀求永續經營的過程中,都會碰到挫折或困境,聯發科成立十五年,能夠三度榮登股王,立於不敗之地,蔡明介帶領聯發科的啟示,值得國內企業學習與省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62

中職史上最大咖洋將曼尼只拿六十七分之一薪水 美聯打擊王給台灣球迷的震撼教育

2013-03-21  TWM  
 

 

合約金僅次於洋基隊的A-Rod,曼尼.拉米瑞茲的全壘打紀錄傲視大聯盟眾家球星,但他吸食禁藥被停賽、跟球團搞分裂等怪異行徑,卻也是隊友口中的「外星人」,這樣一位充滿爭議色彩的超級球星,究竟會帶給台灣球迷什麼樣的震撼體驗?

撰文‧乾隆來

如果,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變身台灣經濟部長,站在立法院的議事台上與立委較勁,那會是個什麼場面?又如果,魔鬼終結者阿諾史瓦辛格突然跑來台灣,成為《康熙來了》的固定來賓,會讓你啞然失笑嗎?

這回,中華職棒的球場上,就來了一位想都沒想過的超級全壘打明星曼尼.拉米瑞茲(Manny Ramirez),高雄義大犀牛隊宣布,已經跟曼尼簽了一年的合約,「薪水每月兩萬五千美元(約新台幣七十五萬元)」,曼尼穿上台灣犀牛隊的紫色球衣,從三月二十七日開始在台灣打球一年。

曼尼曾經是美國大聯盟最閃亮的球星,早在二○○○年就與紅襪隊簽下總金額超過新台幣六十億元合約。他在大聯盟打出五五五支全壘打,連續十二年獲選進入聯盟明星賽、打過二十一支滿貫全壘打,他在季後賽總共打出二十九支全壘打,更是大聯盟史上最高、無人能及的紀錄。

一位曾經領過「十年六十億元(平均一個月五千萬元)」薪水的超級大明星,為什麼跑來台灣拿「一個月七十五萬元」的薪水?到底是什麼風,把在波士頓百年芬威球場呼風喚雨的曼尼,吹到南台灣的澄清湖球場?曼尼到台灣,是他職棒生涯的最終點,還是休息再起的轉機點?過去深陷賭博與假球醜聞的中華職棒,最近才剛從經典賽的狂歡中復甦,會不會因為曼尼的到來,有了起死回生的契機?

與葛林史班同列知名校友

曼尼是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更是大聯盟史上極為罕見的怪咖。

曼尼出生於多明尼加,十三歲舉家搬到紐約,他的照片高掛在喬治華盛頓高中的校友名人堂裡,同校的知名校友,還有曾任聯準會主席的葛林史班、以及赫赫有名的前國務卿季辛吉。

念高中的時候,曼尼每天走路上學,腰上纏著一條粗麻繩,繩子後面拖了一個廢輪胎,一路做重量訓練。一九九一年高中肄業,因為老是蹺課,沒拿到畢業證書。但是曼尼在當年二十二場球賽中打了十四支全壘打,打擊率高達六成五,馬上成為職棒球探瘋狂追逐的新星。

曼尼先被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網羅,一支接著一支的全壘打讓他迅速成為美國職棒最閃亮的全壘打王。二○○○年簽約加入波士頓紅襪隊,他已經四度進入明星賽、獲得三次銀棒獎(Sliver Slugger,美國職棒最佳打擊、上壘王的獎項),他的經紀人巴洛斯(Scott Boras)代表他與紅襪隊簽下八年一億六千萬美元,以及第九年、第十年各兩千萬美元,總計兩億美元、外加激勵獎金的超級合約,這紙合約的金額在美國職棒史上僅次於紐約洋基隊明星球員A-Rod。

巴洛斯是大聯盟「邪惡帝國」的核心,他手上有一七五位職棒明星,大聯盟史上曾經出現四張兩億美元以上的合約,其中三張是他談下來的。此外,大聯盟史上第一張超越五千萬美元、一億美元、兩億美元的合約,都是巴洛斯創造的。

二○○○年,他先幫A-Rod與洋基隊談定十年兩億五千萬美元的合約,然後又帶著曼尼搞定十年兩億美元合約,巴洛斯談判搶錢的攻擊力道,比曼尼打滿貫全壘打還精采。

一場球轟出兩記超大全壘打曼尼在○一年球季加入紅襪隊,當年就證明他絕對值得兩億美元的身價。球季三月開始,不到六月底,他已經打出超過二十支全壘打了,六月二十三日,曼尼面對藍鳥隊的投手,一球打出全壘打牆,還把掛在牆外、一百年來從沒被球打過的艦隊銀行廣告招牌打破了,大會紀錄這支全壘打有四六三英尺遠。

這還沒完,兩局後曼尼上場,又把球一棒打出全壘打牆外,而且一口氣打穿了可口可樂廣告招牌、還打破了左外野高掛天上的大探照燈,大會估算這支全壘打有五○一英尺,只比一九四六年紅襪隊外野手威廉斯(Theodore Samuel Williams)擊出的紀錄少了一英尺,同列芬威球場成立一百年來最遠的紀錄。

○四年,曼尼一路強打,在關鍵時刻協助紅襪隊拿到大聯盟世界大賽總冠軍戒指。在此之前,紅襪隊受到「貝比魯斯魔咒」的糾纏,從一九一八年之後就再也沒拿過世界大賽總冠軍;紅襪隊得到曼尼的強攻,終於破解了長達八十六年的魔咒,曼尼自己也獲選為當年大聯盟總冠軍賽最有價值球員(MVP)。

從青少年時期天天拖著廢輪胎練腰力的曼尼,到三十二歲拿到世界大賽冠軍戒指,曼尼對棒球有著無比狂熱的投入,大聯盟有一個笑話,說「沒有任何一個打擊教練,知道曼尼什麼時候會到球場,因為當教練到場的時候,曼尼早就已經到場練習許久了。」曼尼在本壘板前擊球的跨步很小,卻能使出無比強大的擊球力,至今還是所有打擊者摸不透的祕密。他在大聯盟十九年,關於他的傳奇故事多到不可勝數,例如他拿了一支已經斷裂的球棒上場,卻照樣打出全壘打之類的。曼尼的全身,充滿了球迷津津樂道、深信不疑的奇蹟。

但是,曼尼的優點也就僅止於他能打全壘打,除此之外,都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怪誕行徑。

因禁藥問題被罰停賽逾百場曼尼的隊友、紅襪隊的另一位強打「老爹」歐提茲(David Ortiz)曾經告訴記者:「曼尼就是個狗娘養的瘋子(Manny is a carzy motherfucker.),你就這樣寫,就注明是我講的!」老爹說,曼尼活在他自己的世界,活在另外一個星球,他是與所有人都完全不搭的外星人。

曼尼有吸食禁藥的問題,○三年就被抓到一次,○九年被交易到洛杉磯道奇隊後,又因為禁藥被罰停賽五十場,一一年大聯盟又抓他,罰他禁賽一百場,曼尼乾脆在球季開始的四月八日宣布退休,當年年底降級到運動家隊的小聯盟,雖然打擊率有三成,卻還是沒能獲得續約,最後才會來到想都沒想過的高雄義大犀牛隊。

曼尼與隊友、教練、經理、球隊職員衝突、打架、不聽指揮的事件,比起他的全壘打傳奇不遑多讓,他在紅襪隊的最後一年,毫不掩飾他與球隊惡劣的關係,甚至在比賽開賽前幾分鐘,突然拒絕下場打球。

前年九月,佛羅里達的報紙報導曼尼被警察拘捕,原因是他與太太躺在床上,不知何故突然吵架,老婆宣稱被曼尼毆打,拿起電話就報警。

在曼尼落魄之前,他與警察的紀錄就已經不斷累積。紐約的媒體報導,一九九七年,當時還在印第安人隊的曼尼開車被警察攔下,他的車子貼了深色的隔熱紙(紐約警察為了安全,禁止汽車貼隔熱紙),警察對他說:「曼尼,我要開你罰單(ticket)。」曼尼當場拒絕,反而對著警察說:「我也可以送你球賽門票(ticket)。」然後油門一踩,大迴轉當場逃逸,曼尼那次因此收到好幾張罰單。

就算在球場上,曼尼也充滿了漫不經心的事故,他會在主審大喊四壞球之後,仍然回到打擊區準備打擊,記者問他,他承認自己根本沒有在算好壞球。曼尼球打壞了,會忘了跑壘,也會看著高飛球忽略了基本動作。○三年球季結束後紅襪隊做過統計,全年有五十三次因為隊員的失誤,造成比賽輸球,其中,二十九次與曼尼有關。

義大犀牛成軍後最大咖球星一九七二年五月三十日出生的曼尼,即將在台灣慶祝他四十一歲的生日,他曾經在一○年跟著道奇隊來台灣打過球,那次天母球場下了大雨,球迷敗興而返,主辦的悍創公司也因此賠了不少銀兩。但是,那年道奇隊將他賣給芝加哥白襪隊,依照合約卻還得在一二年、一三年各付給曼尼八三三萬美元,兩年合計新台幣五億元。義大犀牛隊與曼尼的經理都說,他來台灣不是為了錢,應是所言不虛。

如今,義 集團老闆林義守接手虧損連年的興農牛隊,找來胡金龍等強將重振版圖,再加上曼尼的加持,只要他不耍大牌,好好打球,面對台灣的投手應該綽綽有餘,今年中華職棒的球季,還真值得期待!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曼尼.拉米瑞茲

(Manny Ramirez)

出生:1972年

現在效力球隊:義大犀牛

過去效力球隊:克里夫蘭印第安人、波士頓紅襪、洛杉磯道奇、芝加哥白襪等締造紀錄:美聯全壘打王、美聯打擊王,大聯盟生涯共擊出555支全壘打、21支滿貫全壘打,季後賽29支全壘打;連續12年獲選進入明星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71

歐巴馬賭上一切也要推動的關鍵醫改 美全民健保上路 給台灣什麼啟示?

2013-10-28  TWM
 
 

 

在最後一秒鐘,臨時預算案過關,美國政府結束兩星期的「關門」,重新開張。不過,關門鬧劇雖然告一段落,但政府部門恢復運轉後,美國兩黨的政治惡鬥仍沒有落幕,因為,總統歐巴馬主導的健保改革,仍然毫髮無傷。

這場「十月政爭」的核心:顛覆美國傳統健保制度的《可負擔健保法》(Affordable Care Act,簡稱「歐記健保」),不但保住了全身,而且如期上線,可以說一切都在民主黨的盤算中。而歐巴馬靠著細膩的操作、靈活的身段,讓民主黨在這場政爭中,贏了民意,又保住裡子,成為全勝的一方。

為什麼歐巴馬寧可冒著讓美國公債違約的風險,也不願意就歐記健保和敵對陣營談判?而歐記健保若真的像共和黨所說「會摧毀美國未來」,又怎能夠在這麼激烈的政爭中存活,還讓部分共和黨議員倒戈投下同意票?台灣搖搖欲墜、在破產邊緣的健保,又能從歐記健保學到什麼?

許下承諾

讓窮人不怕生病 贏得支持歐記健保的首要精神,也是爭議最大的地方,就是「全民納保」。美國過去五十年的醫療保險可說是完全的自由市場,不像台灣有九九%的納保率;美國政府僅提供老年人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以及貧窮線以下戶口才有的醫療救濟(Medicaid),其他人要不要保險,則自由選擇。因此,因付不起醫藥費而延誤就醫的慘劇,在美國層出不窮。歐巴馬就曾提到,他的母親就是因為沒有醫療保險,重病臥床之餘,仍每天擔心醫藥費。

這件事,直到歐巴馬上任後有了改變。三年前,歐巴馬簽下健保法案,經國會通過,預計於二○一四年全面實施。此一法案的通過,改寫了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世界第一強權國家首次有了全民健保。

簽署法案當天,有一位十一歲的小男孩站在歐巴馬白宮的辦公桌旁;他那矮小的身影,代表的是美國四千五百萬名沒有能力負擔健保的公民。「謝謝你,總統先生。」簽完法案後,小男孩說。他的名字叫馬西拉斯,三年前,他的母親因為肺病去世。他的母親因為重病,失去工作,也失去了健保,「如果她有健保,醫生就可以治好她。」馬西拉斯說。簽下法案的那一天起,歐巴馬對馬西拉斯,以及所有無力負擔醫療費用的美國人,許下了承諾。

為了達成這個承諾,歐巴馬必須賭上一切。

「強制人人參與的社會制度,和美國強調個人自由的精神完全衝突。這就是為什麼,共和黨說什麼都不肯低頭。」台灣健保局前局長、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健保會主委鄭守夏觀察。

解決危機

反對黨杯葛 反失去民意歐巴馬競選連任時,高舉社會保險、全民強制納保旗幟,還被反對陣營如茶黨(美國極右黨派)貼上「共產黨」標籤,視為美國公敵。去年六月,共和黨告上最高法院,認為歐巴馬的健保法案違憲;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Mitt Romney),還把歐巴馬和健保改革畫上等號:「這是選民選擇的時候,我們若要除掉《歐記健保法》,就要換掉歐巴馬。」情勢,對歐巴馬可說非常不利。

就在歐巴馬連任前四個月,去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定「歐記健保」合乎憲法精神,強制投保並未違憲,讓民主黨在選前大受振奮。共和黨無法封殺歐記健保,吃了悶虧;同時,歐巴馬的民主黨在文宣上更勝一籌,像十一歲的馬西拉斯,就成為歐巴馬人性政策的代言人。歐巴馬善用故事感動民眾,讓他贏得連任。

哈佛大學政治學家史柯次波爾(Theda Skocpol)就評論:「美國選民讓歐巴馬連任,等於同意歐記健保落實。這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五十年來最重要的立法工作之一。」反對黨並沒有閒著,今年六月,茶黨為了阻止歐巴馬的健保法案,提出一個想法,就是不提供該法案所需的資金,把預算案拖到時限之後,逼歐巴馬低頭協商。德州聯邦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為了阻止預算案表決,在國會講台上連續發表二十一小時的演說,撐過預算案討論時間,而成為全國頭條新聞。

共和黨打的如意算盤,正是把政府關門的問題,推給歐巴馬健保預算協商失敗,引發民眾反彈聲浪;但是,這招卻又輸給了民主黨的政治操作。因為克魯茲的高調演說,全國反而都知道共和黨刻意拖延時間;而在政府關門當晚,白宮馬上推出文宣和海報,將責任推回給共和黨。

結果,共和黨的支持度一落千丈,從原本的四○%降到二七%,甚至有八成民眾反對共和黨杯葛健保的策略。最後共和黨領袖波納(John A. Boehner)終於放棄:「這場預算拉鋸戰尚未結束,但是我們將不再阻礙跨黨派的(預算)提案。」不到四十八小時,兩黨就達成協議,政府重啟大門。

而爭議核心歐記健保呢?只多加一條但書:保證得到政府補助購買歐記健保的人都符合低收入,如此不關痛癢的規定而已。十月政爭,反對黨賠了夫人又折兵,歐巴馬則是「笑到最後」。

論人計酬

盡可能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歐記健保成功推動,除了歐巴馬的政治操作外,本身設計完整、結構良好,也是共和黨屢攻不破的原因。鄭守夏認為,雖然歐記健保的強制納保,對於台灣來說已經是「過去式」,但是仍有許多地方值得台灣學習。

「大家在看,爭論重點都是全民納保;但其實他在醫療制度的改革,才是重點。」鄭守夏指出:「現在台灣的作法和美國一樣,是按件計酬,所以醫生只要多看病、多開刀、多開藥,就能多賺錢。」而這也是台大醫師柯文哲所大力批評的,他認為,按件計酬不是講醫療品質,「是現在最大浪費與無效率的根源。」對此,鄭守夏指出,美國在醫改中真正的重點,就是將論件制變成「論人計酬」。

「舉例來說,健保局一年給醫院十萬元照顧一名病人,開藥、開刀都從十萬元裡扣;如果最後有剩,那就保險公司、醫院一起分掉,如此才能真正達成『預防醫療』。」鄭守夏說,相比之下,論人計酬更重視醫療保健,關心病人的健康,而不是「多開刀多賺」。「這樣醫療院所就有誘因,就會少開刀,而且真正預防疾病。」鄭守夏最後呼籲,台灣人口老化嚴重,未來健保必須像美國這樣做結構性的改革;否則,就是「每年鬧破產」。

不過,美國健保十月一日才上線,讓民眾開始投保,不但仍有許多共和黨執政的州拒絕合作,聯邦政府還要幫忙引介保險公司加入;而且剛上線的健保網站,連歐巴馬都坦承「有問題」,再加上共和黨仍誓言要再次杯葛,歐記健保的最後一哩路,勢必艱辛。

歐記健保

被稱為歐巴馬健保的《可負擔健保法》(Affordable Care Act),是美國歷史性的健保改革法案。改革重點為「全民納保」,不但擴大醫療保險範圍,讓原本負擔不起保險的4500萬人加入;還強制個人或公司購買自己適合的保險,否則要罰款。

關關難過 關關過!── 近年歐記健保闖關大事紀2009 11月 國會攻防戰在國會首次提出健保草案,遭到反對人士大力封殺。在24小時內修改多達200條法案,最後才闖關成功。

2010 6月 簽署法案文宣戰茶黨等右派反對運動興起,但民主黨成功的文宣和故事,打動中產階級。

2012 6月 最高法院攻防戰共和黨控告歐記健保違憲,時值總統連任大選,最後判決合憲,民主黨氣勢反升。

2013 6月 預算案攻防戰共和黨利用預算案杯葛健保,歐記健保最後完整過關;共和黨反而內傷。

2013 10月 健保上線網路戰第一周健保申請網站大癱瘓,被反對人士抓到機會,受右派媒體攻擊,歐巴馬坦承「我比誰都氣。」

撰文‧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50

直擊中國開給台灣的「後門」

2013-11-09  TCW  
 

 

星期四一早,太陽才剛露出臉來,金門縣料羅碼頭外海,十餘艘快船依序排隊,等著要進港載貨,這一路,要忙到半夜。

幾個小時前,滿載數百個貨櫃的「高金輪」剛從台灣本島開來,一靠碼頭,吊車立即卸貨,工人們站上高處,吆喝著指揮分類,貨物在碼頭上成堆放好;幾小時後大船離港,這些貨櫃就要裝上焦急等待著的快船,運往福建省的廈門東渡與其他二十多個碼頭。

在金門,每個星期四與週日,料羅港就是如此熱鬧的盛況,政府單位管它叫是「小額貿易」,民間俗稱「小三通」。

二○○一年小三通開航至今,這裡已經成了一條兩岸人、貨捷徑,今年九月之前,光是金門地區的旅客數,累計已經突破一千萬人次,貨運量則從六十萬噸成長到逾一百六十萬噸,貨船數量更是成長一百一十七倍。別小看這短短一百六十五浬的距離,創造的貿易額居然是兩岸進出口貿易的一五.六%。

這裡,通關寬鬆將開放的貨貿八千項商品,早就通了

而小三通,就是未來服貿協議後兩岸大開放的濃縮版,你想知道未來兩岸貿易大開放的面貌,就是小三通放大十倍、百倍的景象。

從這裡開始,貨物的通關只需要一天,檢查標準比正常通關的「大額貿易」要寬鬆,重量以多報少的空間也比較大;簡單來說,金門小三通,又快又便宜。鳳梨酥、水果、秋刀魚、甲魚蛋等生鮮水產類,就一一從這裡進入中國市場。

這裡運送的品項多得嚇人,水塔、零食、嬰兒奶粉、成人尿布、工業零件,甚至還有高科技產品……,經濟部年底才要代表台灣,跟中國簽訂八千多項的「貨物貿易」,這裡,卻早已不設限;直白的說,這是中國開給台灣的「後門」。金門物流業者打趣說,官方給的貨運量數字,只有實際的二分之一,甚或五分之一;實際被徵收的關稅,也比原本該給的少很多。

就是這樣的「灰色空間」,給小三通蒙上了神秘面紗。

比起「小三通」北線核心──馬祖,南線金門因為距離福建更近,是最重要的樞紐。金門東、西兩邊各有一個碼頭:料羅港與水頭港,前者載貨、後者載人,是過去十年金門經濟活動成長最快速的區域。

金門常住人口不到六萬人,但當地物流業者估計,有一千至兩千個家庭,靠這兩個碼頭討生活。每週兩次,大船從台灣島開到此處,再由金門本地人經營的快船,送往福建各個碼頭;另外一邊,則是福建船主滿載砂石與建材,來到金門。十二年下來,特殊生態因運而生。

養出「小蜜蜂與小烏龜」!扛日用品往返廈門,一趟就賺兩千

這一天,我們來到金門載客為主的水頭碼頭。一個個黑色行李袋打開在地上,三、四個壯漢忙著拆掉一箱一箱的日用品,再把它們分裝到黑色袋中。可別小看這些大小約有十七吋的行李袋,它們是特別訂製的,符合海關的體積規定,卻又能承重二、三十公斤以上。

分裝完畢,壯漢們又推又扛的,一人三、四大袋運上船。金門當地人管他們叫作「小蜜蜂」或「小烏龜」,傳神的描寫他們每天扛著重重的行李袋,忙碌的搭船往來金門、廈門的生活。組成分子很多元,有金門當地人、大陸配偶,近期也有不少台灣人來參一腳。

「小烏龜」扛一趟貨能賺一、兩千元,一次出動五、六個人,一天可以往返好幾趟。他們把台灣的嬰兒奶粉、尿布、香菸、金門高粱等運送到廈門,再從廈門把香菇等農產品帶回來;一回到金門水頭碼頭,就有接應的人載送到會面點,付錢、交貨。自成一格的系統化運作,抵達後三十分鐘內搞定一切,比從正常管道通關,起碼節省十倍時間。

這可不僅僅是在賺小家子氣的價差,而是一筆大生意。台灣一位連鎖嬰兒用品店老闆告訴我們,有一對兄弟檔客戶,靠著「小蜜蜂模式」,哥哥負責在台灣蒐羅嬰兒奶粉,弟弟負責在中國接應、銷貨,兩兄弟一個月淨賺二、三十萬元,比一般上班族要好賺許多。

然而,「小蜜蜂模式」的貨品多半不經過中國正式衛生檢驗,或商標檢查,並不能大張旗鼓進入中國一般零售通路販售;有時候,中國海關人員會詢問是否為「自用」,若回答是,就在奶粉鋁製封蓋上戳個洞,再用膠帶貼起來。總歸而言,這樣的商品拿到市場上銷售,還是有其風險。

撐起免稅天堂「大嶝島」!台製澎澎沐浴乳、張君雅小妹妹熱賣

如果說,「小額貿易」是相對於「大額貿易」的反面,那麼,「大嶝島」模式就是「小額貿易」延伸出來的分支。

大嶝島,福建廈門東南海上、面積十三平方公里的小島,這裡最有名的,是專門販售台灣商品的專區。標榜「台灣製造」的貨品,經由小三通路徑抵達廈門東渡碼頭,再由專車送抵此地;最大的不同,是台灣商品一律免稅。

但我們也發現,這裡販售的不全然是純種「台灣」商品。廈門人在此地經營的商家坦言,部分產品是「大嶝島開發、台灣接單」的ODM(委託設計製造)模式;換言之,瓶罐上面的台灣名品,根本是當地人自創的品牌。

這種有趣的現象,說明了「台灣製造」在福建有多火紅。除了維格與佳德鳳梨酥、糖村牛軋糖等伴手禮外,許多台灣平價品牌到了廈門也是大熱賣,例如澎澎沐浴乳、雪芙蘭、張君雅小妹妹、網購品牌「櫻桃爺爺」等,金門高粱熱銷歷久不衰,而統一、康師傅「台灣製」泡麵,更是人氣第一。

然而,對金門人而言,大嶝島代表的,是一段游走合法邊緣的暴利時代。

廈門物流業者帶我們走向大嶝島舊時的碼頭,二○○八年之前,這裡每每入夜就異常喧鬧。從金門來的數十艘快艇,滿載著成千上百種台灣商品,狹窄的碼頭上排滿小貨車。船到,下貨、上車、開走,換下一台車,一整夜就這麼循環著。金門船東告訴我們,一條小船的運費,高峰期一個月就有二、三十萬元。

不過對中國海關來說,這種模式難以控管,違禁品很容易被夾帶進來,最後二○○八年關閉這條路線,如今只有往返附近小島的少數載客航班,與過去嬉鬧、忙碌的景象在歷史中相對應。

催生兩位「土皇帝」!載貨內容和運費多寡,他們說了算

以金門為中心,左、右兩邊的海域各有一位「海上霸主」,他們是,右邊連結台灣各大港口的高金輪船公司,以及左邊連結福建小三通港口的鴻順興公司。

高金輪規模有多大?台灣到金門貨運量中,依照金門縣政府船舶資料與業界推算,擁有十一、二艘大型貨船的高金輪,大約承攬了此航域的七成貨量,年營收保守估計超過新台幣二十八億元,無論是金門島上的物資補給,或經小三通走到大陸的貨,多靠他們載運。

簡而言之,在這個航域裡,哪些東西能夠上貨船、運費開多少,大抵是高金輪說了算。

高金輪由金門俞家五位兄弟共同掌管,分別固守在高雄、台中、台北、金門等重要港口。在我們造訪料羅碼頭這一天,年約六十歲、高金輪主要負責人的老三俞全和,以及同樣駐守金門的老四俞全國,正頂著炙熱的大太陽,在碼頭上作業。俞全國整整一上午親自開著堆高機裝卸貨物,俞全和騎著機車四處巡視,遇到人手不足時,還會自己跳上駕駛座送貨。

高金輪如今的成功,除了是搭上小三通開放的時勢,家族齊力分工,以及自營裝卸公司的垂直整合模式,才是成為台灣、金門間貨運龍頭地位的關鍵。

如果說,高金輪掌握了小三通前段的貨運市場,那鴻順興海運董事長李文雄,則可說是金門至大陸海運市場的第一人。

目前經營金門到大陸貨運的台灣業者約有七、八家,李文雄的船隻數量大約囊括總數五成,每月載貨超過萬噸,是同業之最。他自稱投入航運界近二十年,載過的東西「是好幾座大武山」,旗下船隻最遠跑到上海、廣東,平時則固定進出泉州、石湖、石井、廈門與東山五個港口。

目前金門與大陸貨運業者的默契,是雙方都僅在去程載貨、回程空船,但面對未來直航市場可能擴大,以及大陸方可能打破潛規則,進攻台灣貨品載往大陸的貨運市場,李文雄計畫投資上億元添購船隻,把版圖從金門左方海域擴大到右方,直接對上高金輪的俞家。

貨貿將洗掉「灰色地帶」?只要後門不關,業者就還有飯吃

以上這三個現象,讓我們一窺小三通的神秘面貌,而面對未來的貨貿協議,金門當地業者認為,只要中國開給台灣的這個「後門」不關,小三通還是有比「大額貿易」更多的彈性與灰色空間,不會消失。

只是,這樣的模式最終會被導向正常的通關模式,今後小三通的「灰色」會不會越來越黑白分明?一切只在中國政府的一念之間。

小三通貿易,等於給兩岸貿易開了一個「口」,測試它的潛力有多大,如果連小三通都能創造出類似高金輪、鴻順興這樣數十位快速崛起的商人,可以想見服貿開放之後,還有多大的機會在等著想躍上舞台的好漢。

【延伸閱讀】就是他們,吃下金門左右海域7成貨運市占!

鴻順興成立:2005年負責人:李文雄主要業務:金門至大陸小三通貨運地位:金門左側航域,每月載貨量最大的貨船公司

高金輪成立:1973年負責人:俞全和主要業務:台灣至金門貨運地位:金門右側航域最大貨船公司,擁7成市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745

44位下台CEO 給台灣的一堂課

2014-02-17  TCW
 
 

 

對於CEO們來說,去年並不好過。在標準普爾五百大企業中,二○一三年下台的執行長人數超過四十四位,較前年增加一九%以上。

統計前三季CEO下台理由,雖然有五六%企業表示係按接班計畫更換執行長,但其中不乏龍頭企業亟思轉型而陣前換將者,包含微軟(Microsoft)、英特爾(Intel)、美國第一大書店邦諾(Barnes & Noble)、沃爾瑪(Wal-Mart)等。而新接任的執行長中,有八二%來自內升,僅有一八%係從外部空降。

幾乎所有的產業正進行典範轉移,此時應該選任什麼樣的執行長:懂企業文化的內升者或者大破大立的空降者?有衝勁的年輕者或者經驗豐富的年長者? 找內行還是外行?

該內升還是空降?有制度,才有內部人才可選

從這四十四家更換執行長的企業經驗,給予面臨轉型的台灣企業哪些寶貴經驗?我們邀請台灣大學副校長湯明哲、台大商研所副教授黃崇興,以及台大國際企業學系教授李吉仁,進行三人對談。以下是對談摘要:

《商業週刊》問(以下簡稱問):根據SpencerStuart顧問公司調查,從二○○七年至二○一三年,每年更換執行長的五百大企業中,約有一八%到二七%選擇空降,多數還是內升。我們看到英特爾、微軟選擇內升,而黑莓機選擇空降,到底轉型期的企業找CEO是內升好?還是空降好?

台大國際企業學系教授李吉仁(以下簡稱李): 國外的大企業多數採用內升,是因為他們有經理人培養制度,外頭的人永遠是一個備案,一定是公司要轉型,裡頭的人幹不了活了,才會找外頭。

《基業長青》早就告訴我們,高瞻遠矚的企業不同於其他企業的特色之一,在於其執行長皆為內升,而非外來的。

十年前,我們力薦台灣企業要培養接班人,至今台灣企業做得不多,關鍵是老闆(創業者)都還在。在台灣百大集團當中,有六三%創辦團隊還在,這六三%佔據百大集團八○%的營收!

老闆不是被制度培養出來的,所以他自然不覺得要建立制度去培養,老闆還在的時候,除非老闆自己要幹這件事,不然沒人敢提這件事。

台灣大學副校長湯明哲(以下簡稱湯):台灣反應都比較spontaneous(反應式)??,在要交棒的時候才趕快去抓幾個,內部不行就去找外面的,撿現成的,最近宏?眯M中華電信(的新任執行長)正好撿到台積電(的高階主管,編按:指陳俊聖、蔡力行)。

問:多數的企業都是選擇內升,好處是瞭解企業文化,但是缺點是可能無法大破大立,這是轉型企業最需要的,怎麼讓內升的CEO真的會大破大立,而不是打安全牌?

李:很多企業會遇到的難題,老闆在的時候,冒險的決定老闆扛,但老闆不在時,每個專業經理人做探索的時候會算計清楚,沒有算清楚不敢做,因此都不敢冒險。

施振榮(宏?硈郈鴗H,去年十一月回任董事長)再次回到宏?眱幓N說,他回到公司後發現,公司的創業精神消退非常快,因此他最大的挑戰是讓「創業」和「專業」,在同一家公司雙容,這很難。

問:「創業」和「專業」,這兩種特質某種程度是互斥的,創業要敢大破大立,但是專業經理人多是穩紮穩打,這是CEO兩難吧!西方的企業怎麼做?

湯:西方企業早就worry(擔心)這件事情,專業經理人化後,怎麼把創業精神放進去,就是要制度用stock option(股票選擇權),而且董事會會盯著你,評估你是為了自己風險在打算,還是為了公司風險打算。例如,德州儀器(TI)的原則是如果經理人為了自己的風險來打算,I'm sorry,你永遠升不上去。

但台灣董事會沒這個功能,都是CEO去指定CEO,如果專業經理人不去做,董事會也沒辦法,因為董事會本來就是不懂事的一批人在一起,也沒什麼概念。

李:要我來看,就是我們過去的績效管理太過於結果和控制導向,發展導向的績效管理內涵太少了。特別是科技業,都面臨要重新開創事業的局面,現在轉型真的需要創業型CEO。

王品的做法不錯,他把公司前兩百三十位績優店長,每個月薪水拿一塊錢出來,公司拿十塊錢,共十一塊去買股票,買了之後五年你才能領回,某種程度像是做stock option一樣,但是一比十,就很高的incentive(激勵)。這有幾個好處就是,第一,讓經理人持份增加,第二他相當於Buyback(股票回購)一樣,把他利益與公司的成長性綁在一起。

我覺得現在台灣需要的是興業經理人(entrepreneurial managers),不僅要能辨識價值創造的機會,更要有意願去進行新機會的探索,有能力去實踐(編按:興業型經理人語出自六○年代經濟學者潘若絲Edith Penrose,她指出企業成長的速度隨著興業型經理人的數量遞增)。

沒有這些創業精神是很危險的,就跟Sony、Panasonic一樣,搞不好我們會成為下一個日本。

問:轉型期的企業,應該選擇有衝勁的年輕者,或者經驗豐富的年長者?選年輕還是年長?

45到55歲,是接班黃金時期

湯:國外的制度是董事會在人才三十五歲時,就觀察是否適合擔任CEO,再花十年功夫去培養他,在Motorola當執行長要三三三(在三個不同國家、三個不同功能職位、三個不同事業部)資歷才有diversity(多樣性),經歷三三三後,這人才也大約四十五歲,不算太老。

這個制度在台灣是沒有被建立的,這讓台灣的CEO偏老,轉型的企業其實找年輕點好,比較有衝勁。

李:西方企業的經驗是,如果真的要有大商業模式改變,一任CEO任期起碼給他十年的時間才看得出來(績效),理論上,四十五歲到五十五歲是最黃金的上任時間。

所以,GE(奇異)威爾許是四十六歲上台,這次微軟執行長也是四十七歲上任。如果你五十五歲再給他(當CEO),這是他開始衰老的時候(編按:過去兩年,標準普爾五百大更換CEO的企業,近一半接任年齡介於四十歲到五十五歲之間)。

台大商學研究所副教授黃崇興(以下簡稱黃):台灣企業的第一代現在都六十五歲左右,再二十年,都是等八十歲非得交班了,他下一棒也是六十幾歲。好了,台灣以後變成CEO長壽之鄉,全世界最長壽的CEO都在這裡!

我們董事會結構也一直沒有規範好,美國企業二十年換一個CEO,有的都交班到十二棒了,十二G(generation),台灣企業至今六十年應該有了,事實上交班都是一代半,一.五G,我看能否交到二 G 都有問題!

找內行還是外行?做雞蛋管飛彈,台灣行不通

問:在葛斯納(Louis V. Gerstner)成功救活IBM後,「外行領導內行」型的CEO似乎也成為董事會的選項,外傳微軟董事會決定人選之前也想找福特執行長,哪一種適合台灣企業?

李:外行領導內行的國外案子不少,除了IBM外,福特在二○○六年找上波音的CEO,菲奧莉納擔任HP董事長之前是在AT&T。國外認為,general management(經營管理)技巧相通,你管雞蛋、管飛彈的邏輯是一樣的,但是我覺得在台灣行不通。

原因是,我們CEO人才市場其實不那麼有效率,多數的高階管理者都是關在家裡,獵人頭業者對於他們的profile(經歷)、聲譽不太清楚,再加上大家其實不認為做餅乾的人,真的可以管電腦,這是我們的盲點。

湯:當總經理的本領大概就是四個字,「識人識事」,第一個你要會看人,第二個會看事,這兩個看對了,大概才能當CEO,台灣問題就是識人不明,但是識人這個教不來。

問:我們不乏傑出的第一代領導,他們能夠做出很開創的事,為什麼到了現在,卻沒有傑出的轉型領導者?

李:轉型就是要change(改變),得自我否定,大部分人不會。你通常什麼時候會自我否定?已經非常desperate(絕望)的時候。現在我們企業口袋還有錢,雖然都知道(要轉型和創新),但是都在等待別人給他一個workable的model(可行方案)。

現在大家都在集體等待,可是,有沒有想過,事實上誰會來救你呢?

問:要培養創業型的領導者,其實也考驗第一代領導者是否能夠忍受CEO去冒險這件事,你覺得台灣的領導者有這樣的認知?

李:大部分公司不是這樣的思維,因為現在business都還穩穩,第一桶賺到了,口袋還有錢,我們處在一個資源優渥、但是創新不足的環境。

【延伸閱讀】

書名:管理相對論:48位CEO集體傳承經營智慧唯一實戰教科書出版社:商業週刊編撰:湯明哲、李吉仁、黃崇興出版日期:2014/2/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84

他山之石》加拿大年金改革給台灣的一堂課 退休金自選 是挽救年金破產的解方


2014-05-26 TWM
 
 

 

是挽救年金破產的解方

過去一年,台灣的年金改革毫無進展,潛藏負債繼續暴增;究竟改革工程應該如何起步?二十年前的加拿大經驗可以提供答案,當年,他們的領導者展現堅定決心,而民眾則藉由積極參與退休金自選投資的管道,有效彌補政府擔保的不足。

撰文‧蔡曜蓮

滴答、滴答……,距離去年四月底行政院推出《年金改革方案》已經一年了。這一年來,年金改革工程幾乎可用「毫無進展」來形容,初期雖有一陣喧擾,但如今,不僅相關修法遙遙無期,就連社會各界的溝通討論也近乎停擺。

直到五月八日,國發會公佈政府潛藏負債四年暴增三兆元、總額達到十七兆元,這才稍稍勾起人們對「年金黑洞」的回憶;「年金改革有助於改善潛藏負債。」對於國發會公佈的數字,財政部長張盛和是這麼回應的。

勞保破產倒數!

台灣潛藏負債每年增兆元

問題不會憑空消失,年金改革的工程一日不啟動,潛藏負債就是會不留情面地繼續以每年近兆元的速度增加,勞保基金的破產時間也不會自動停止倒數;依據二○一二年精算報告,勞保將在二○二七年宣告破產。

台灣沒有片刻拖延的本錢,我們急需答案。

於是,《今週刊》採訪團隊飛到了北美洲,在一個你我熟悉的國度——加拿大,尋找發生於二十年前的一段歷史。你或許想像不到,一九九四年的加拿大被《華爾街日報》調侃為「第三世界國家榮譽成員」,這個重要的經濟大國,當時的十年期公債殖利率接近一○%,政府公債的賣相比歐債危機高峰期的希臘國債還糟,而這一切的元兇之一,就是一套不負責任的退休年金制度。

加拿大政府對於退休人士有兩個「基本」保障,一是福利性質的老人年金與收入津貼,二是類似台灣勞保年金的「加拿大退休金計畫」;二○○九年,加拿大稅制專家傑克明茲(Jack Mintz)針對後者出了一份精算報告:該計畫至少能保證七十五年不破產。

啟示一:不向民粹低頭

加拿大總理鐵血提高費率

七十五年,足夠許諾初入社會年輕人一個看得見的未來了。但事實上,這套計畫也不是一路走來都是圓滿順遂。

一九六六年,加拿大退休金計畫正式上路,這套年金計畫極儘可能地討好民心:繳費水準是月薪的三.六%,遠低於台灣勞保年金開辦時的七%費率(目前為八.五%),並且是以工作最後三年的平均所得為給付計算基礎(勞保為最高五年),根據統計,加拿大每位退休族每月可因此領到大約二萬元新台幣的退休金,與勞保年金「最高」給付水準幾乎一樣。

即使是與已被批評為「全球最優惠」的台灣勞保年金制度相比,當年的加拿大退休金計畫也更加「民粹」;這份大禮,當然逐漸成為國家財政的重擔。

八○年代,加拿大債務佔GDP(國內生產毛額)約為二五%,雖然在八○年代末期,該計畫的費率已調高至五.六%,但到了一九九四年,債務佔GDP比率仍猛暴增長至六七%,退休金計畫搖搖欲墜。

「當年,政府債券乏人問津,直到這個國家需要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幫忙,大家才真的醒過來。」傑克明茲接受《今週刊》專訪時回憶。而九三年成為加拿大總理的克雷蒂安(Jean Chrétien),則在二○一一年受訪時形容:「當年的加拿大就是今日的希臘。」一一年時,希臘瀕臨破產。

出身魁北克農村工人家庭的克雷蒂安以硬頸著稱,曾因年輕時罹患怪病而導致左臉麻痺,這一回,他抱著大不了只做一任的決心,大刀闊斧地展開改革;除了種種財政緊縮方案之外,他大筆一揮,宣佈將退休金費率六年內提高到九.九%。

克雷蒂安曾透露一個小故事,當他向內閣宣佈大舉拉高收費的年金改革計畫時,語畢,室內一陣寒意。一位部長在散會後打電話給妻子,直接告訴她,「下次選舉沒望了。」但出乎意料地,克雷蒂安沒有付出政治代價,他在接下來九七年和二○○○年的大選中連續獲勝,蟬聯總理直到○三年卸任。

主政者必須以堅定的決心面對民粹壓力,這是加拿大年金改革的第一個啟示。傑克明茲說,當政府大舉拉高退休金費率,人們的感覺其實是:「好吧,政府終於開始做事了。」

啟示二:鼓勵個人帳戶制

用自己的存款養未來的生活至於另一個啟示,則是來自於一個值得玩味的數字變化:即使投入退休金計畫的費用提高了,加拿大人民卻更願意把錢投入另一套退休金系統──由企業自行設計的「個人帳戶制」退休金計畫。

就在加拿大出現退休金破產危機的同一年,一九九四年,世界銀行發表「避免老年危機」的研究報告,提出所謂「三支柱」模式(Three-Pillar Model):第一支柱是由政府主導的社會安全制度,如台灣的國民年金及勞保(勞工保險)、公保;第二支柱是由企業提供的員工退休金制度,在台灣,則如勞退(勞工退休金);第三支柱是個人自願性的商業保險儲蓄。而個人帳戶制的退休計畫,則通常運用於第二支柱。

在加拿大,一九九一年參加「第二支柱」──「個人帳戶制退休計畫」的民間企業員工僅有一四%,此後一路攀升,到二○○六年,人數已比十五年前多出約一倍。

無論是對政府或對個人,這個數字的增加都有其正面意義。對政府來說,個人帳戶制的退休金制度由於並非「社會保險」,而是「用自己現在存的錢,養自己未來的生活」,因此不會造成政府的財務負擔、不會造成潛藏債務;對個人來說,則是在政府保障有限之下,能夠藉此拉高退休後的所得替代率,讓自己對未來更加篤定;換一個角度思考,在一個財政狀況與人口結構都不再適合「政府為人民退休生活做足擔保」的社會裡,引導民眾積極走向個人帳戶制,以更強大的「第二支柱」減輕「第一支柱」的負擔,是關鍵解方。

「喔……,台灣的狀況是這樣啊……,那我想,退休金計畫恐怕必須『百分之百』仰賴個人帳戶制吧!」在記者攤開台灣人口結構圖與經濟成長趨勢圖後,加拿大經濟學者莫肯(Malcolm Hamilton)這麼說;他是加拿大重量級的退休金專家,給台灣的這句建議雖然半開玩笑,但已點出了台灣年金改革的必然方向:拉高個人帳戶制的比重。

「照我來看,民眾投入個人帳戶制的薪資比重,至少必須拉高到一○%!」說話的是比德古登(Peter Gordon),他是美國恆康退休計畫服務公司總裁,長期參與「四○一K計畫」(美國的退休金帳戶,只應用於私人企業)。他回憶,屬於個人帳戶制的四○一K,一開始也只被當成「補充計畫」而已,「但在八○年代中期以後,人們發現情況不同了,以前是十七個勞工養一個退休族,後來變成三個勞工養一個,大家發現,政府擔保的退休計畫很可能會破產啊!」如何拉高參與意願?

業者操作 提升投報率

國內一般勞工適用的勞退新制,就是個人帳戶制;除了僱主依規定必須每月為員工提撥六%薪資投入個人退休帳戶之外,也提供勞工「自行」再提撥一%到六%的選擇空間;然而,自○五年推行至今,在全國六六五萬勞工當中,只有三十五萬人選擇自提,佔比約六%。從這個數字來看,台灣人對個人帳戶制的參與狀況,顯然遠不及格。

於是,如何拉高民眾對個人帳戶制的參與意願,可說是政府推動年金改革的重要成敗關鍵。長期關注台灣退休金問題的金管會副主委王儷玲也說,在勞保給付可能減少的前提下,鼓勵勞工提高勞退自提有刻不容緩的必要。

要拉高民眾參與意願,最簡單的道理,就是提升基金操作的投資報酬率。

「在我的經驗中,把錢交給政府操作的績效,往往是滿糟糕的。」莫肯的評論或許有些直接,卻也鮮明點出了台灣「第二支柱」的根本問題:與加拿大甚或美國、新加坡、香港、紐西蘭、澳洲、瑞典等主要國家相比,台灣最大的不同,就是勞退基金是由政府操作,而其他主要國家則是由資產管理業者建置投資平台,交給業者操作,政府負責監督。

長期推動勞退金自選的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曾經提出一份「勞工退休金新制開放勞工自選投資標的建議平台白皮書」,強調「以過去政府基金投資經營之保守態度……,仍可能使退休所得替代率偏低。」「為增加勞退基金管理績效……,建議適時開放金融機構參與。」簡單地說,就是類似於加拿大的作法:政府監督、業者操作、民眾自選。

但業者管理真能比政府更好嗎?以香港人的「第二支柱」──強積金計畫為例,現時強積金底下總共四七七檔基金,根據政府數字,截至一三年三月三十一日止的十三年,整個強積金制度在扣除費用及收費後的年化報酬率為四.一%。而在台灣,勞退基金許給退休族的年報酬率是「兩年期定存利率」,目前約為一.三%,兩者相比,自選所提供的長期報酬率自然比政府操盤高出不少。

其實,從○四年《勞退新製法案》擬定之際,民間學者專家就不斷呼籲開放勞工自選投資平台,直到最近,勞動部才終於有了修法的進度。曾任退休金協會理事長的台大財金系教授邱顯比,分析國內退休金自選難產的原因:「勞工團體對於業者介入始終存在疑慮,擔心這項措施是圖利業者。而主管機關則是擔心變革太大。」受限於官方與民眾的保守態度,自選平台的開放也就一再耽擱。

如今,勞退自選終於進入修法階段,但即使順利上路,仍然是一項重大工程,若參考國外經驗,業者與政府還有不少事情必須做到。

如何快速落實?

以自動提撥機制推一把

在退休金自選的架構中,業者扮演的角色是平台提供者,受到政府監管,並且也與客戶第一線接觸,「你必須確保客戶擁有便利的理財諮詢管道。」加拿大宏利人壽團體福利與退休計畫資深業務副總裁芮貝爾(Sue Reibel),平時主要負責理財商品的教育溝通,「我們就得經常跑到各地,為不同的公司員工上課,與勞工朋友面對面講解自選平台設計與退休金規畫方向。」她說。

至於政府的監管角色,簡單地說,就是「監管參與的業者和基金」。以香港強積金為例,基本架構是由「受託人」、「投資平台」、「基金商品」三個層次組成。

其中,受託人就是信託業者,可以設計多個投資平台供民眾選擇,而受託人必須經過香港積金局的核準。此外,每個投資平台都有多檔基金可供選擇,但要讓一檔基金納入任何一個投資平台,也同樣必須經過積金局的審核。

除了生冷的監管動作之外,政府若要快速拉高民眾參與,其實還有一些「手腳」可動。

或者應該說,政府要設計幾件事情──「除非你說不,否則我就這樣做」。其中第一項,就是「除非你說不,否則政府就自動幫你提撥部分薪資投入自選平台」。

美國國會在○六年通過一項重要的年金改革法案:《退休金保護法案》,法案當中的一項重要變革,就包括了「自動加入退休金計畫」,談及這項設計,哈佛大學教授肯尼斯福魯(Kenneth A. Froot)舉雙手贊成:「人們都隱隱知道他們應該儲蓄,可是你不推他們一把,他們就是不會主動去做。」美國波士頓學院專職退休研究的學者艾莉莎穆爾(Alicia Munnell),在聽聞台灣的現況後,強烈建議台灣將「自動提撥」納為配套之一。

如何降低風險?

因應生命週期 轉換資產配置事實上,穆爾建議台灣要做的「自動機制」不只於此,在四○一K計畫中,參與者若無意管理自身資產,則會「自動」將其資金分配到生命週期基金。「這方面,你們也應該認真考慮。」除此之外,「生活形態基金(Lifestyle Fund)」也是目前美國四○一K計畫中,市佔率最高的基金類型之一。「因為它很方便啊!」宏利資產管理(美國)環球資產配置主管鮑伯(Bob Boyda)說。

一九九四年,他與他的投資團隊共同開發出這種創新基金商品,投資人只要決定自己現階段需要的是保守、穩健或積極的投資風格,就能轉換到相對應的資產配置中。「當我遇到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比如退休或生小孩,我可能會因此改變風險偏好,就能立即轉換成適當的資產配置。」根據美國知名投資顧問公司Burgess + Associates針對四○一K參與者的研究,自二○○一至一○年,投資生活形態基金者平均每年報酬率為四.五九%,相對優於其他族群。

對此,宏利資產管理環球資產配置投資長貝瑞伊凡思(Barry Evens)表示,「退休金操作的目標本來就不是追求最高的報酬率,而是略高於市場平均。」回到台灣的年金改革進程,依目前進度,勞工勞保、軍公教退撫的相關修法要在短期完成幾無可能;唯一值得樂觀的進度,就是「勞退金自選平台」尚有機會在下半年完成修法,最快可望在一五年上路。

從加拿大的經驗來看,如果勞退自選制度成功,民眾對政府擔保的依賴降低,或許勞保、退撫的改革阻力能夠有效降低,但也別忘了加拿大年金改革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示:年金改革要成功,終究需要主政者的堅定決心與信念啊!

從破產邊緣,到續命75年—加拿大退休年金改革歷程1966 「加拿大退休金計畫」面世,採用隨收隨付制(類似台灣勞保年金),費率僅為3.6%。

隱憂!

1976 首批領取退休金的勞工出現,這群人只繳費10年,即可領取全額年金。

1986 將提撥率由3.6%逐年提升至5.6%。

搶救!

1994 加拿大政府債務與GDP比率達到驚人的67%,遭《華爾街日報》譏為「第三世界國家榮譽成員」,退休金計畫面臨破產。

1996 總理克雷蒂安大刀闊斧改革,將提撥率大幅提升至9.9%,此改革預計讓加拿大退休制度延續100年。

復活!

2009 傑克明茲為加拿大退休金制度進行精算,預估財務仍可延續75年。

三大支柱,為老年生活撐起保護傘根據世界銀行所提出的「退休三支柱」概念,是國際規畫退休制度努力的方向。

退休三支柱 加拿大 美國 香港 台灣

政府主導

老人年金、保障收入津貼、加拿大退休金計畫 社會安全基金綜合援助計畫、公共福利金計畫 勞保、國民年金、

公保

企業提供

職業養老金計畫、註冊退休儲蓄計畫、免稅儲蓄帳戶等 401K計畫

強積金計畫

勞退新制、勞退舊制、軍公教退撫

個人自願

個人退休金儲蓄計畫 個人退休金儲蓄計畫 個人退休金儲蓄計畫 個人退休金儲蓄計畫

資料來源:宏利投信

25歲投入自選,退休金最高多50%—勞工自選平台所得替代率試算如果勞退金自提6%,投入不同屬性的自選標的,你的所得替代率能增加多少?

預設投

報率

年齡

(參與時間) 3%

(保守型) 5%

(穩健型) 8%

(積極型)

25歲(35年) 15~18% 23~26% 44~50%30歲(30年) 13~15% 17~21% 30~35%35歲(25年)10~13% 14~16% 21~24%40歲(20年) 8~10% 10~12% 14~17%45歲(15年) 6~8% 7~8%9~11%50歲(10年) 4~5% 4~5% 5~6%55歲(5年) 1~2% 2~3%2~3%資料來源:王儷玲《勞退新舊制度之所得替代率探討 》(2003年)民眾投入個人帳戶制的薪資比重,至少必須拉高到10%!

比德古登(美國恆康退休計畫服務公司總裁)加拿大退休制度的三大支柱,讓加國的老人貧窮率,比OECD一半的國家都還低。

芮貝爾(加拿大宏利人壽團體福利與退休計畫資深業務副總裁)往往,退休金管理者的任務,是想盡辦法擠出比最保守的投資再多一點利潤。

鮑伯(宏利資產管理環球資產配置主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31

只看兩項數據 颱風天也敢放行 復興空難給台灣的三個教訓

2014-08--04  TWM
 
 

 

復興航空澎湖空難造成四十八人死亡、十人受傷的慘劇,學者認為,僅以能見度、雲幕高兩項標準作為起降判斷標準,有所不足,應考慮將風速、風向納入機場起降標準,也讓飛機起降與否回歸飛航專業,不受外力干擾影響。

撰文‧何欣潔

七月二十三日晚間七時,麥德姆颱風海上警報尚未解除,復興航空自高雄飛往澎湖馬公的GE-222班機,在馬公機場降落時,墜毀於機場附近的西溪村民宅前院,造成四十八人死亡、十人受傷,是台灣近年來最大空難事件。

「天氣這麼差,為何還要飛?」這不但是台灣所有民眾的質疑,甚至連CNN、NHK等國際知名媒體也都如此追問,認為航空公司冒險出航,導致意外發生。

誰讓機師不能專業判斷?

回顧事發當時,中央氣象局雖在下午五時三十分取消澎湖的陸上颱風警報,但自下午四時至六時之間,澎湖地區的陣風平均達九級以上,已達台北捷運「減速或調整班距」的標準。直到飛機出事的晚上七時,陣風仍有七級強度,時雨量也高達每小時二十六公釐,當地雷雨交加,天氣相當惡劣。但根據民航局的標準,只要能見度達八百公尺,便可合法放行,其餘交給航空公司自行規範。

「何時不能飛?」這個問題需要基於高度專業作出最嚴肅的判斷,容不下一絲一毫的「非專業」考量;在幾種「不專業」的可能性當中,首先可討論的,是「誰讓機師不能專業判斷」?

空難發生後,「有人關說要求起飛」的耳語傳出;對此,當晚有航班降落馬公機場的華信、立榮,以及復興航空等均一致否認。澎湖縣唯一一席的立委楊曜則強調自己上任之後,「從來沒有做過這種要求!即使是趕著開刀、急救的鄉親要讓軍機後送高雄,我都不曾要求軍機飛,更不可能要民航機飛,絕不會拿鄉親、旅客的安全開玩笑。至於前任立委是否曾在惡劣天候施壓航空公司,我並不清楚。」而澎湖縣前立委林炳坤方面也表示,從未給航空公司任何壓力,一向尊重專業、安全第一。

然而,在一連串的否認聲中,也有某業者員工私下透露:「若不飛,民代會來施壓,這早已是常態。」他並表示,即使不是民代施壓,單是消費者「拍桌子瞪眼睛抗議」,難免也會讓航空公司做出「專業上打折扣」的決定。

起降標準為何不含風速?

其次,現行的「起降標準」是否有欠專業,亦是各界討論重點。航空運輸專家、逢甲交通運輸管理系副教授李克聰指出,這次的空難事件,顯示台灣現行的規範有所不足,「目前僅以能見度、雲幕高兩項標準作為起降判斷,未來應考慮將風速、風向納入機場起降標準,並建立航空公司、機長、航管的三方溝通機制,讓飛機起降,回歸真正的飛航專業。」李克聰分析,颱風天的天氣「瞬息萬變」,雖然能見度符合起降標準,「但也許側風很強,導致飛機降落時無法順利逆風下降,造成低空風切現象,進而發生危險。」事發後,有人將本次空難與二○○○年的新加坡航空空難相比擬,當年十月三十一日晚間,桃園機場因象神颱風風雨過強,導致新航SQ-006班機衝出跑道,爆炸起火,釀成八十三死、四十四傷的悲劇。當晚天氣同樣符合起降標準,卻仍然造成意外。前立委王昱婷曾據此向行政院提出書面質詢,認為起降標準僅考慮能見度,有所不足,應將風速大小納入機場關閉標準,但最後仍未見相關規範出爐。

對於外界的呼籲,民航局副局長李萬里回應表示,各機型所能承受的風速不同,民航局過去已要求各公司必須訂定內部規範,針對各機型明訂不同的風速起降標準,以ATR-72型為例,馬公機場二十跑道只要飛機尾風不大於十五浬、頂風小於五十浬、正側風不大於三十五浬,即符合降落標準。民航局會以「抽查」與「接受檢舉」的方式,處罰「偷飛」的航空公司。李萬里並點名,「遠東、復興航空過往曾有多次違規紀錄。」至於本次復興空難發生時,各航空公司是否也有違反風速起降標準、逕行偷飛的情形?李萬里僅表示,一切等調查結果出爐才能確定;相關內部規範、裁罰紀錄文件,也不方便對外公佈。

機場警報系統不足?

最後,則是機場的設備是否專業不足?在本次空難中,最有機會扮演關鍵角色的設備,就是國內目前僅有桃園、松山機場配備的低空風切警報系統(LLWAS)。

根據民航局研究指出,低空風切是「航機的隱形殺手」,不易偵測,也不易掌握。當航機遭遇低空風切時,輕則發生顛簸,重則可能造成航機重落地甚或墜毀。

根據一三年的招標資料顯示,汰換桃園及松山機場低空風切警報系統的招標金額達四四三六萬元;雖然所費不貲,但人命無價,李克聰建議,各機場均應添購低空風切警報系統,「除了有助防止空難,當面臨外界壓力時,若有清楚的規範、儀器的數據,也可以幫助專業人員在關鍵時刻堅持自己的判斷,拒絕不合理的要求。」他強調,民眾霸機、民代關說現象時有所聞,但起降標準規範不足,也讓各方的非專業意見有了干擾機會,影響了專業判斷的空間。

「話雖如此,但就算今天有更嚴格的標準訂出來,政府、民代、民眾能不能全力支持?如果不能,再多的規定也沒用,航空公司也得『偷飛』。」這是某位業者的私下心聲。

說到底,屢見不鮮的機場櫃枱抗議畫面、民代關說施壓的潛規則,這些「非專業干擾專業」的常態,恐怕才是釀成巨災的隱形兇手。讓飛機起降完全回歸塔台與機師決定,則是基本、正常、想當然耳的合理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36

4G吃到飽是萬靈丹還是毒藥?韓國電信商給台灣的一堂課

2014-09-29  TWM
 
 

 

4G絕對是一場新賽局,在台灣電信商一窩蜂投入吃到飽搶客之際,或許應該先看看提早台灣發展4G的韓國,他們怎麼玩4G,如何用更多服務來拉抬流量,如何技巧性地定價,保住電信業獲利。

撰文‧周品均

五月二十九日,中華電信宣布4G開台,正式開啟台灣4G時代,不僅意味著全新的網路速度將帶動各項創新應用的實現,更是一場全新賽局,整個產業將迎接一波洗牌浪潮。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早在三年前,一場顛覆韓國電信業排名的殺戮戰,已經寫下台灣電信產業可能上演的劇本。

樂金電信翻身

靠4G 從末段班到坐二望一在二○一一年之前,身為韓國第二大電子集團LG旗下電信公司LG Uplus,當時不過是韓國排名第三的電信公司,市占率只有十八%,遠遠落後其他兩大電信商SK Telecom和KT。在3G市場裡,SK Telecom拿下一半市占率,是韓國的第一大電信商,KT則分得約三成市場,剩下才是 LG Uplus。

不過, LG Uplus並未因此放棄投資,在3G時代落後對手的LG Uplus很清楚,3G一役已底定,唯有趕快布局新世代,才有機會在新賽局中翻身。因此,韓國4G執照一釋出,LG Uplus不只搶先布局,還搶在前兩大電信商之前開台。

開台一年時間,LG Uplus的4G用戶就突破百萬人,4G時代展開讓他們的市占率回升到約二五%,相較於3G時代與前兩大業者的差距,LG Uplus在4G的市占率不只擠下原先排名第二的KT,還從無足輕重的第三名業者,翻身變為韓國電信一方之霸。

LG Uplus靠著4G布局翻身,不是只有提前開台,關鍵在是否有足夠的服務內容,驅動使用者的流量。簡單來說,一般人手機上網,最常使用的功能莫過於瀏覽網頁、聽音樂與看高畫質影音串流,其中又以看高畫質的串流影片用到的上網流量最大。

如果電信商想要多賺錢,消費者就要多用流量,那麼,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消費者不斷看影片。LG Uplus看準了4G網路的高速傳輸,將顛覆過去3G上網看高解析度影片就「卡卡」的窘境,特別推出U+ HDTV的電視直播與錄影音樂播出,旗下有超過八十個直播頻道,不但可以同步觀看四部影片,還能即時重播。

今年八月,LG Uplus出具的一份報告這麼寫:「 U+HDTV使用者單月使用量約在六GB,遠高於產業二.五GB平均流量。」顯示他們對於影音服務推升流量使用的成效相當滿意。光是影音流量就占整體使用量接近三成,成了LG Uplus最重要收費來源。

吃到飽像嗎啡

韓國4G 採分級收費

除了提供足夠的內容與服務,讓使用者不斷拿出手機使用上網功能外,電信業者要在4G時代中出奇制勝,「價格策略」扮演關鍵角色。

「吃到飽對於電信業者來說是致命傷,業者大推吃到飽,未來勢必難以獲利。」一位台灣電信業內人士點出台灣電信業發展的癥結點。韓國電信業者在3G學到的一大教訓就是,電信商前期投資要花大筆銀兩標頻譜、買硬體設備,還要補貼手機給消費者,如果4G繼續走「吃到飽」費率的老路,恐怕電信商的獲利之路,將會越來越艱辛。

正因深諳這個道理,韓國三大電信商在4G服務推出之初,就很有默契地採用了分級付費制度,直到一二年,LG Uplus為了刺激4G上網流量,再下重手,率先以「吃到飽方案」開啟殺價戰,但這個吃到飽方案是有附帶條件,如果消費者每天流量超過二GB,網路速度就會變慢,用限速的方式來約束消費者,而不像3G時代不限速吃到飽。

「有限速,就不算真正的吃到飽方案,韓國主要還是走分層付費機制。」業界人士認為,進入4G時代後,電信業若要獲利,終究得走上分級付費制。就拿LG Uplus的方案來說,非吃到飽方案有七種,並將限速吃到飽方案拆開,依照不同的應用服務配套,劃分出三種不同的資費方案。

這樣的作法,一來是避免消費者的胃口又被吃到飽養大,二來是增加消費者使用流量的同時,電信商還能一邊賣服務,增加電信商的獲利。這也難怪LG Uplus一出手後,立刻逼得其他兩大電信商SK Telecom和KT也加入。

例如韓國電信龍頭SK Telecom去年獲利,就因限速吃到飽方案成功吸引消費者,將淨利衝上一.六一兆韓元。LG Uplus獲利也有相同表現,在推出限速吃到飽方案後,獲利為二七九四億韓元,扭轉前一年因行銷費用過高的虧損命運。

再回頭看台灣電信商的4G大戰,在中華電信宣布開台後,三大電信商的4G分級付費維持不到三個月,就因台灣之星端出五九九元不限速吃到飽方案,引發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與遠傳跟進。韓國電信商的分級付費至少還維持了一年,讓電信商能保有相對獲利。

台灣電信商推出吃到飽不打緊,更慘的是不限速,等於消費者愛用多少就用多少,只要付得起高額費率,即使少數消費者二十四小時占用大量頻寬也無所謂。這完全走回3G的老路,3G後期上網嚴重塞車,少數人占用大眾的頻寬,這個問題恐怕比3G更早出現。

早在4G頻譜標售前,電信業內人士就再三強調,電信頻譜是國家資源、是公共財,過去在3G犯的錯,4G時代不應該再出現。電信商有利潤,才願意投資、提升服務品質,消費者也會有更好的上網服務,形成正向循環。

然而,4G頻譜標出天價,墊高電信商的經營成本,為了搶客戶,用高額補貼手機來綁消費者,而獲利來源的費率卻是吃到飽不限速,壓縮獲利空間。兩相夾殺下,電信業的生存空間變艱難,不願意砸錢投資,最後受傷害的還是消費者。

一名業界人士說,「長期來看,台灣業者必須走回分級收費才能獲利。」韓國電信產業邁向4G比台灣早了三年,從韓國經驗看,唯有開創更多4G應用,資費定價謹慎,才能導向業者、消費者雙贏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970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 皮凱提給台灣的三個啟示

2014-11-10  TWM

他不是革命家,卻煽起全球對資本主義的革命。

他不是社會主義者,和馬克斯一樣預言了資本主義的末日。

《今周刊》專訪《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幫台灣貧富差距這項民怨找解方。

撰文‧楊卓翰

那一天快來了。資本主義造成的貧富差距,讓九九%的人忍無可忍,發動對頂層一%的全面戰爭。不再只靜靜地坐在華爾街,那些領著最低工資的暴民闖進大門,推開僕人,把頂層的權貴一個個拖上街,被掠奪者變為掠奪者,世界顛倒了。

如果那一天來臨,很多人會把罪怪到法國經濟學家,《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21th Century)作者湯馬士.皮凱提(Thomas Piketty)頭上,怪他寫的書、怪他挑起的仇富,注定了這場革命。

這個時代的相對論: 資本所得大於勞動所得但皮凱提不想挑起貧富之間的戰爭,他的眼光更遠。他書寫的對象是經濟學者和當權者,而非一般人;批評的對象是資本主義與體制,而非富人。但皮凱提卻給了這場戰爭充足的武器和彈藥。他厚厚的經濟書熱銷全球,獲得數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背書,掀起了二十一世紀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潮。

這位當紅的經濟學家接受《今周刊》越洋專訪,認為自己像醫生。他只是想指出讓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資本財富」,一直有像癌細胞的恐怖繁殖力。過去我們希望這個癌細胞,能夠不藥而癒。但是,他用七百年的資料告訴所有人真相:自由資本的「繁殖力過剩」,超出所有人想像。

皮凱提看到問題,提出解方。在他眼中,在貧富差距感受甚大的台灣,面對全球化的貧富差距,又該怎麼做,才能阻止資本累積造成的一%與九九%的差距惡化?

我們要先問,貧富差距的真相是什麼?就像愛因斯坦的E = mc2重新定義了物理學,皮凱提和他的同事用複雜的數學模型與歷史資料,導出一個最簡單,卻又最具破壞力的公式:r大於g,證明了全球資本正在瘋狂累積,到了失控的地步。

「全球貧富差距的戰爭,實際上就在於『資本所得』︵r)和『經濟︵勞動︶所得』(g)的差距不斷擴大。」皮凱提說:「我們看經濟發展良好的二十個國家的歷史,資本所得與勞動所得之間的關係,並不像大家想像中那樣穩定:資本所得累積的財富,其實一直在上升,而勞動所得則不斷下降。」沒有人能阻止資本的無限累積,東德、蘇聯這些共產試驗全部失敗。但是,「錢,不應該毫無節制地生錢。」皮凱提斬釘截鐵地說。

「當然,錢生錢不是壞事。如果可以投入經濟,讓更多人工作,那就是好的。但是,我們信奉自由資本市場的結果是什麼?」皮凱提不是馬克斯的信徒,他相信資本主義,卻對資本主義失望。

「金融海嘯後,我們已經看到自由市場的潰敗,資本主義出現了許多問題。但我相信在此同時,我們需要堅固的民主制度,讓資本主義可以走在對的方向,能對大眾有利。」面對這不能沒有,卻又無限增長的癌細胞,皮凱提所提出的解藥,就是稅制。

自由市場派相信政府不要插手,透過輕稅,這場資本主義病就會自我痊癒。皮凱提反駁了這個觀念,還提出了「對高收入者課八○%的重稅」的化療級苦藥,也成為眾人對皮凱提的應用普遍解讀。

但是,為了抑制薪資所得和資本所得的差距,要對症下藥。事實上,除了針對所得提高稅率,皮凱提更在意「對什麼東西課稅」。

「如果課稅對象的課稅基礎(稅基)只有財產的一○%,那就算把最高邊際稅率提高到八○%、甚至九○%,都還是起不了作用!」皮凱提解釋。

「我認為應把財富在不影響投資意願的情況下,用累進稅率方法課稅。富人們『看不見的財富』自然也該在其中。」他主張,對個人財富課稅,會比所得稅來得有效。對於這些最頂層富人,他們的房屋、土地,連所持有的股票、債券、基金等非勞動所得,不論交易和持有,都應該每年用高幅度的累進課稅。

舉台灣的房地產為例,就是皮凱提口中「看不見的財富」之一。台灣的房地產尚未實價課稅,稅基不到市價的十分之一,每年持有稅及資本利得稅,等於隱形一樣,政府不但不知道,更別說課到稅。

因此,為了掌握有錢人,皮凱提認為,現在各國政府,包括台灣,都應該要跨國建立起完整的財富資料庫,以掌握富人們難以捉摸的「資本所得」。

這樣的烏托邦,固然與現實有很大的差距,也被許多經濟學家強力抨擊太過極端。但是,若比較台灣目前的稅制改革,離皮凱提的重稅、資本稅烏托邦,可是距離十萬八千里,遠遠的在另一個極端。

所得稅不該是薪資稅,該課的是資本利得稅「台灣財富不均的問題,比皮凱提書裡講的先進國家都還要嚴重。在台灣,你幾乎課不到資本利得稅。」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平說。如前所說,台灣的房產交易雖然打算實價課稅,但是每年所繳的持有稅,也就是房屋和地價稅的課稅基礎,卻遠低於市價。

課不到這些資本利得稅、財產持有稅,那台灣政府的稅收從哪裡來?答案:從所得分配不斷衰退、卻傻傻地一毛錢都逃不掉的勞動者下手。

「如果看我們的綜合所得稅結構,資本利得像股利、財產交易,只占一四%;大部分的稅,都是老百姓每天勞動賺來的薪資所得。」王平進一步解釋。

經濟學家馬凱雖不認同皮凱提的結論,卻也認為資本利得稅是台灣稅制重要的問題:「台灣人都覺得稅很重,但全世界稅率最低的地方卻是在台灣,租稅占國內生產毛額︵GDP︶只有一二%。和大家的感受不一樣,其實我們很輕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什麼地方發生了問題?是稅制本身出現了漏洞。」「很多真正的有錢人不是薪資所得者,是炒地皮的人,他們繳的稅微乎其微,讓一毛錢都逃不掉的薪資所得者負擔高稅,但有錢人卻不用交一毛稅。」馬凱說。

不擴大稅基,提高邊際稅率真的有效嗎?

按照皮凱提指出的資本主義病症,台灣所得稅的結構已經扭曲,勞動所得者負擔的稅率過高,而資本利得稅偏低。重點是,在稅基不足的情況下,提高稅率並沒有效用。但令人不解的是,財政部的稅改方案卻仍將對收入一千萬元以上的高收入者提高邊際稅率,將稅率從四○%提高到四五%。

「我非常不認同台灣應該先提高邊際稅率。有那麼多該課未課、又跑不掉的財產稅擺在眼前,為什麼要先拿能自由移動的所得稅動刀呢?」王平質疑。事實上,所得千萬元以上的富人,仍有二三%是薪資所得,想要滿足公平之餘,卻也傷害了皮凱提在書中沒有計算、不當一回事的「人力資本」。

一家中大型綜合券商的總經理就說:「我們主要競爭人才的國家薪資所得稅只有一五%~一七%,因為我們兩稅合一,所以薪資所得稅達到四七%。我們一直希望把台灣人才留在台灣,鼓勵外國人進來,結果根本在做相反的事。﹂馬凱也認為:「薪資所得稅那麼重,拉那麼高也沒用,身價百億千億的人卻都不用繳稅。所以稅制的改革應該往(擴大稅基)這個方向走,把漏洞去掉,減輕薪資所得稅負擔,把總稅收提高。」中研院研究員陳明郎更指出,與其提高邊際稅率,不如廢止所得稅兩稅合一:「兩稅合一不但沒有造成鼓勵投資的效果,反而讓企業主的資本利得,可以透過一七%的低營所稅與抵減,反而更課不到資本利得稅。」他指出,「台灣稅制應該恢復兩稅分離,讓薪資比率下降,勞動者的負擔可以減輕很多。」台灣必須和鄰近國家進行租稅合作「我不知道台灣這樣的所得稅率適不適合,但我很樂見台灣保持一定程度的累進稅率。」皮凱提說。他也特別提醒台灣:「考慮到租稅競爭的問題,台灣也必須同時和其他鄰近國家進行租稅合作。」像台灣這樣的小型經濟體,面對全球化與資本流動,很難在租稅上有主動權。在皮凱提的烏托邦裡,他期望:「台灣可以走在對的道路上,從鄰近小國開始,再和中、日合作,建立完善的區域租稅制度,更透明地交換金融、銀行資料。」「這不簡單,但這是全球的問題。打擊財富的不公平,我們需要更多國家的政府一起努力。」皮凱提終究是戰爭的煽動者,但他挑起的並非貧富之間的革命,而是讓人們把火力集中在資本主義,「革體制內的命」。如果當政者再不聽勸,難保哪一天,人們會集體上街,連同政權一起革掉。

湯馬士‧皮凱提

(Thomas Piketty)

出生:1971年

現職: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主任、巴黎經濟學院(PSE)教授經歷: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助理教授學歷: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博士

台灣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以家庭可支配所得來看,過去30年最高級距與最低級距的所得差距,越來越大。但皮凱提所說的財富差距,比政府能收集到的資料更巨大。

有錢人的主要收入來自錢滾錢,並非薪資收入...

各階層申報所得稅收入來源1000萬元以上 薪資占收入比23.5% 非薪資占收入比76.5% ... 但台灣稅制不公,稅收多數來自薪資...

各類所得占個人綜合所得稅總稅收比率註:其他包括利息所得、租賃及權利金所得、營利所得、執行業務所得、財產交易所得、退職所得、機會中獎所得、稿費所得等。

薪資所得

73.5%

股利所得

14.5%

其他12%

... 因稅收主要來自薪資階級,所以 一般人覺得稅很重,但台灣整體租稅負擔率卻不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93

遲來的美國高鐵 給台灣三個啟示

2015-01-19  TCW
 
 

 

就在台灣高鐵財務被交通部發出「破產警告」時,一月六日,美國加州高鐵正式動工。值得注意的是:身為全球經濟龍頭的美國,為何遲至今天,才建造史上第一條高鐵?

蓋或不蓋,公投決定美國高鐵,花30年說服民意

一九八○年代,美國加州州長布朗(Jerry Brown)就想建高鐵,不過卻面臨各種制度約束,首先是民意對政府建鐵路的疑慮。

美國早期鐵路是私人事業,出過不少鐵路大亨,目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著名的男主播庫柏(Anderson Cooper),其母親就是十九世紀鐵路大王范德比爾特(Cornelius Vanderbilt)曾曾孫女。美國不少民眾認為,既然私人可做鐵路,政府就不該花納稅人的錢來做。

如耶魯大學歷史學家甘乃迪(Paul Kennedy)說,美國納稅人不願為高鐵埋單,一來是因為他們對這種花大錢的公共建設意興闌珊,二來他們認為這等於補貼東岸到西岸的通勤族。

台灣與美國同時期興起高鐵議題,但台灣人習慣「便宜又大碗」的公共服務,在政府預算難以負擔大型建設下,高鐵成為台灣第一個BOT案(民間出資興建、營運,在一定特許期過後移轉給政府)。

一九九八年,交通部與標榜「政府零出資」的台灣高鐵公司簽約,但事實上,政府已先花了一千多億元徵收沿線土地,而民間自籌的三千多億元,後來因尋求銀行借款、外資投資都不順利,最後還是靠政府出面擔保、公營的臺灣銀行主辦聯貸才成。可以說,原意是民間投資主導的台灣高鐵,從一開始最困難的土地取得,到最後一旦倒債的政府擔保買回,始終不脫台灣納稅人埋單的責任。

從招標、簽約、籌資、動工乃至二○○七年通車以來,這段台灣高鐵經歷至少五次政治干預和五度政府救援財務的期間,美國則在民意壓力下,遲遲推不動高鐵。加州高鐵局一九九六年才成立,原本州政府計畫要在一九九八年公投決定是否建高鐵,卻兩度延遲。直到二○○六年第一次公投,最後被民意否決。

二○○八年加州第二次公投,才以五二%贊成的微弱優勢,通過高鐵興建計畫。

在商言商,甭想大花納稅錢補助有限,要蓋得自己籌錢

這不意味著州政府就可大編預算,因為該公投只許州政府以發債方式籌錢,且金額不到一百億美元,占高鐵興建總成本不到七分之一。

此外,聯邦政府也對加州高鐵提供補助,但只有三十二億美元。去年底期中選舉後,共和黨主導的國會已宣示,不會再批准聯邦政府對加州高鐵的補助,剩下的錢就要由加州政府自己想辦法。

加州有全美前兩大退休基金──公務人員退休基金(CalPERS)、教師退休基金(CalSTRS),這兩個基金掌管資產近五千億美元。二○一二年,加州州長布朗曾希望它們投資高鐵,但僅止於「希望」,因布朗無權指揮這些公家基金。

最大優點,平衡各方利益缺點是邊蓋邊走,耗費時間

同時,制度對私有產權的保障,也使美國政府不能想蓋高鐵就蓋。即使認為高鐵工程有重大公共利益,加州政府也不能搞「徵收」這一套。想在人民土地上鋪鐵軌,州政府只能按市價購買。在加州高鐵最初動工的四十六公里路段,預計共經過五百二十六個地塊,但目前加州高鐵局已買下的地塊還占不到兩成。

此外,過去幾年來,加州高鐵面臨各種官司:有環保團體控告它破壞環境,有公民團體控告州政府花錢建高鐵違法,有居民擔心影響生計而控告高鐵。在各種官司下,加州高鐵被迫提出各種計畫,以降低對人民私產的衝擊。諸如對印第安原住民部落的影響評估,以及對沿線環境的改善等,都是被各種官司「逼」出來的。

預算限制下,加州高鐵只能有多少錢蓋多長。全長一千三百公里的路線,按二○一二年批准的興建計畫,只能先建兩百八十公里。「邊建邊籌錢」的加州政府,希望先建好這一段路有了成果,能吸引更多民間資金。

這些制度與環境的約束,是美國遲到今天才開始建第一條高鐵的原因。雖然此舉曠日費時,但好處卻是各方意見在過程中充分表達。最後造出來的高鐵,會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結果,不會只是州政府獨斷獨行的產物。

同時,由於無法大花納稅人的錢,又不能指揮公家基金入股,加州政府只能在市場籌錢,這就逼它提出的公共建設須有利可圖,否則無人願意投資。這同時確保像高鐵這類公共建設可自負盈虧,未來不靠納稅人補貼也能永續經營。

看台灣:政治綁架理性虧損太高,該分手不分手

反觀台灣,首先是高鐵BOT合約從未公開,即使買了高鐵上櫃股票的小股東也看不到,公眾無法監督政府與「五大原始股東」(大陸工程、富邦、長榮、太電、東元)談什麼條件,遑論如美國般舉辦公投。

其次,高鐵帳面上累積虧損龐大,五大股東看似虧很大,即使檢調已經以「查無實據」將高鐵大股東的涉弊疑慮結案,但民間仍不乏質疑他們從高鐵工程、營運上「偷偷賺飽飽」,真相如何,其實在政府主導高鐵公司董事會五年多來,早就可以整理公布歷來的大股東關係交易,讓大眾公評。

更重要的,原本的雙贏構想是,以合理的報酬吸引民間投資、營運,以彌補政府在預算和經營效率上的缺點。怎樣才合理,隨情勢變化,政府和原始股東應有談判、調整空間,甚至該分手時就分手(重新招標),而不是糾纏至今,從佳偶變怨偶。台灣高鐵一路走來,至少有三次機會「談分手」。

第一次是在政治壓力下,政府與高鐵公司在一九九八年簽約時增加了經營績效備受質疑的苗栗、彰化、雲林三站。

第二次是兩年後的九二一地震,工程耐震標準大幅提高。

第三次是二○○七年通車後,發現運量遠遠低於當初政府與民間共同採納的估計,使得據此算出的三十五年特許期變成太短,短到財務無法負擔。像歐洲最大BOT案「英法海底隧道」,就是在通車三年後發現虧損太高、撐不下去,把五十五年特許期延為九十九年。

這三次事件都對高鐵工程總花費和經營實效產生重大影響,政府和得標商應該重新合理計算高鐵財務如何自負盈虧,玩不下去的就該退出、拉倒重來,甚至像美國,將高鐵前途交由公投決定。可悲的是,政府與殷琪團隊因為標籤化的藍綠政治立場,互相猜忌而成了互不甘願對方分手條件的「怨偶」,加上都是密室協商,人民的權利義務只有「被決定」的份。

美國有多少錢、蓋多長的高鐵,台灣則這裡設站、那裡也要設站,票價不能太高、沒錢政府負責。說穿了,美國蓋的是「經濟高鐵」,台灣自然就是一條「政治高鐵」了。

【延伸閱讀】美國高鐵在商言商,台灣高鐵一路受政治干預—美、台高鐵興建大事紀

■ 美國

˙1980年代加州州長提出高鐵構想

˙1996年加州高鐵局正式成立

˙1998年首次公投,被迫延遲

˙2000年公投二度被迫延遲

˙2006年第一次公投未過半,被否決

˙2008年第二次公投,以五二%微弱優勢通過

˙2010年加州高鐵局決定先興建部分路段(佛雷斯諾到馬德拉)

˙2012年加州州長批准高鐵興建,共二百八十公里

˙2015年加州高鐵正式動工

■ 台灣

˙1980年代交通部研議興建高鐵

˙1997年台灣高鐵聯盟得標,強調「政府零出資」

˙1998年干預1》地方施壓:交通部與高鐵公司簽約;在地方政治壓力下,新增苗栗、彰化、雲林三站,成本效益備受質疑

˙1999年財源吃緊:九二一地震爆發,高鐵工程耐震係數提高,經費增五 、六百億元

˙2000年救援1》政府作保:高鐵公司籌資困難,政府出面促成聯貸案,其中三千零八十三億元為政府作保;三月,正式動工興建

˙2003年救援2》公營機構注資:公股行庫、中鋼等公營機構,認購高鐵特別股

˙2007年干預2》政府要優惠票:全線正式通車,政府要求高鐵公司提供老殘半價優惠票

˙2008年救援3》交通部出面:交通部協調銀行團貸款利率從八%降到四%至二.七%

˙2009年救援4》金管會解危:一月,金管會同意折舊方法改為「運量百分比法」,成本攤提大降,帳上財務壓力暫解干預3》政府主導營運:二月,高鐵公司董事長殷琪下台,政府主導高鐵營運

˙2011年救援5》銀行團授信:借新還舊,銀行團授信三千八百二十億元

˙2013年干預4》行政院施壓:一月,拖延多年的新增三站,在行政院壓力下動工干預5》政府准漲票價:十月,高鐵公司四年來想喊漲票價,政府此時才同意調漲

˙2015年財改被否決:國民黨立院黨團反對高鐵財改案,交通部長葉匡時辭職

整理:楊少強、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3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