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遭德銀入稟追債逾億元第一天然6董事突「消失」

2008-12-17  AppleDaily


【本 報訊】第一天然食品(1076)前日被德意志銀行入稟高院,就提早終止一份美元利率掉期合約追討1.24億元。最離奇是第一天然前日亦停牌發出通告,寫明 「於公告日期,公司之董事會成員包括主席及執行董事楊宗龍,沒有非執行董事。」其餘六名董事突然「消失」。記者:高淑嫻

第一天然對上一份通告是在11月5日發出,董事名單包括楊宗龍、其子楊樂、女婿倪朝鵬及葉仕偉四名執董,黃之強、陸則堅及梁照誠3名獨立非執董。該公司基本上是一家人話事。楊樂是行政總裁。

一直無交代有董事辭任

該 公司之後一直沒有發出通告公佈有董事辭任,但本周一發出的停牌通告,指董事會成員「包括楊宗龍,並沒有非執行董事」。此事屬非同小可。第一,為何其他6名 董事突然消失;第二,《上市規則》規定每家上市公司至少有3位獨立非執董,但第一天然沒有非執董,可能違規。市場懷疑第一天然是否因為董事突然消失而停 牌。本報昨晚試圖致電楊宗龍查詢,但手機電話無人接聽。市場消息透露,近日有個別銀行代表到第一天然在港辦事處均「摸門釘」。根據年報,第一天然的主要往 來銀行是中信嘉華、建設銀行(939)、星展銀行、廈門國際及台新國際商業銀行。

有銀行代表「摸門釘」

該公司的中期業績報告 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止,有現金及現金等值物7.93億元(人民幣.下同),連同應收賬款3億元及存貨等,流動資產達11.7億元;非流動負債合共 1.73億元,包括銀行貸款6187萬元及可換股票據2356萬元。公司另有一筆來自衍生金融工具的負債,正是與德意志銀行簽訂的美元利率掉期合約。德意 志前日的入稟狀指出,兩者去年4月簽約,合約2012年到期,遇上違約風險,德意志可提早終止合約。第一天然收取1000萬美元,之後要向德意志付息,但 去年底支付首期息後,再沒有付息,德意志上月提早終止合約,現追討1593萬美元(1.24億港元)。楊宗龍為中國包裝(572)主席兼大股東楊宗旺的胞 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696

第一天然主席續失蹤


2009-01-13  AppleDaily


 

【本 報訊】已申請自動清盤的第一天然食品(1076),兩名董事昨以本身所出任其他上市公司董事的名義發出通告,指第一天然提出清盤以保護集團本身及其附屬公 司的資產,是檢討現狀後得出的結論,認為符合債權人及股東利益。有關通告亦重申,於去年12月12日開始已經與主席楊宗龍失去聯絡。

部份董事留任

昨 刊發通告的兩名董事,分別是禹銘投資(666)董事總經理李華倫,及身兼冠捷科技(903)、福記食品(1175)與弘茂科技(1010)獨立非執行董事 的黃之強。通告稱,自上月多名董事辭職後,為確保董事會可持續運作,李華倫決定臨危受命加盟,黃之強則決定繼續留任董事會。被德意志銀行追討逾億元的第一 天然,自上月15日起停牌至今,當時刊發的停牌通告沒有交待欠款一事,至今亦只是不停刊發董事辭職的通告。市傳債權人一直未能與公司或相關人士聯絡上。

債權銀行商對策

《基點》雜誌報道,06年底向第一天然提供1.95億元貸款的銀行,上月19日曾舉行會議商討對策,包括台新銀行、Commerz East Asia、玉山商業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安泰商業銀行、元大商業銀行、ICIC Bank、Orix Asia及新光金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185

第一财经周刊:国美的债主们无奈同舟共济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114/17125760828.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204

中国第一豪宅汤臣一品硬撑4年后降价约40%销售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309/16545950590.shtml


  《东地产》周东健 童丹霞报道

  近日,业内正小范围热议:号称“绝不降价”的天价楼盘汤臣一品在硬撑了近4年后,终于做出降价让步。

  《东地产》记者独家追踪获悉,汤臣一品最近成交了一套房源,单价仅6.8万元每平方米。该价格相对汤臣一品2005年开盘时对外公布的11万元每平方米的天价下降了大约38%,接近六折销售。

  熟悉此次交易的卫明不动产智库负责人蔡为民向记者透露,买家为台湾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下单时间为今年1月底。

  与此同时,与汤臣一品遥遥相望的小陆家嘴(19.38,-0.44,-2.22%)另一大知名豪宅世茂滨江花园,在去年下半年推出5号楼,效果平平之后,近日也传出最低2.5万元/平方米放盘的消息。

  小陆家嘴,一度是中国豪宅第一标杆地,也不幸沦为金融危机袭击后的重灾区。

  “最低可打对折”

  记者在上海房产交易中心查询结果显示,截至目前汤臣一品住宅成交数量仍然是3套,并没有新的交易信息。蔡为民解释:“该套房源还没有过户,因此房产交易中心还没有登记。”

  据悉,该买家今年1月份和一批台湾投资客到浦东打高尔夫球,并准备到新天地考察投资房产。由于时间紧迫,最终改为在浦东看汤臣一品并下单购买。

  记者就此事致电汤臣一品售楼中心,接电话的人员表示不便透露相关情况。

  上海一家知名的二手房中介公司副总向记者证实,汤臣一品折扣价卖楼目前还处于针对股东以及熟客放风声的阶段。一般购房者前往售楼处询价,售楼人员并不会透露打折信息,只有当购房者看中并诚意购买时,才会个别议价。

  该副总介绍,针对汤臣集团的股东,汤臣给出的价格可以低至5万元每平方米,这个价格甚至还不到开盘价的一半,而针对熟客则给出7万元每平方米左右的单价。

  无论是股东价还是熟客价,均远远低于汤臣一品售楼处对外报价。目前汤臣一品对外销售的A、D两栋楼,对外均价依旧保持在11万元/平方米左右,公开的最低折扣为9.8折。

  网上惊现低价挂牌

  记者随后从上海二手房网站安居客看到,有多个汤臣一品的折扣价挂牌房源。

  其中一套30楼4室3厅5卫,面积598平方米的房源总价售5000万元,折合单价为83612元每平方米。另一套低价房源为11楼5室3厅4 卫,面积597.57平方米的房源总价售5360万元,折合单价为89697元每平方米。记者致电该房源的二手房经纪人杜姝姝,她告诉记者,“这套房源绝 对真实,因为楼层不是很好的缘故,所以卖这个价格,已在售楼处的价格上打9.8折了。”

  当记者询问最低价可以打多少时,杜姝姝表示,这已是最低折扣,如果不要装修的话,每平方米可以减少5000元。至于汤臣一品打6折的消息,她表示并不清楚。

  “6.8万元也很贵”

  第一太平戴维斯上海公司董事长刘德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使是6.8万元每平方米的价格,在陆家嘴乃至上海仍然是很贵的价格。

  刘德扬表示,以前汤臣一品11万元每平方米的叫价属于“有价无市”,并不具备参考价值。“6.8万无论是在新天地还是在陆家嘴,都是很贵的价格了,市场也很难承受。”

  此外,刘德扬指出,从2005年至今,汤臣一品房龄已不算短,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二手房”,评估价值时也要考虑折旧的因素。

  上海美讯商业地产机构执行董事张景瑞对记者表示,汤臣一品的暗降价格销售可能和目前陆家嘴豪宅市场的残酷竞争有关。目前陆家嘴区域汇聚了盛大金 磐、仁恒滨江、财富海景和世茂滨江等众多的高端物业,未来新鸿基还将在该区域推出顶级豪宅滨江凯旋门,在交易异常冷清的情况下,供给显得几近饱和。

  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进入2009年后,陆家嘴豪宅只有盛大金磐成交了一套。

  而世茂房产旗下的世茂5号在去年高调推盘后反响平平,在今年也全面哑火,近3个月均没有成交记录。  

  汤臣一品艰难卖房路

  汤臣一品于2005年10月19日开始预售,当时标价为11万元/平方米,最小的户型面积为434平方米,最大的1243平方米,在开盘之初就被称为“中国第一豪宅”。

  开盘后一直无人问津,汤臣一品就这样“晾”了将近一年。2006年8月,汤臣一品成功售出了第一套房源———A栋3801室的复式房以1.3亿元价格被一东南亚买家买下,单价13万元,总面积979.31平方米。

  同年11月,又有一台湾客户以单价11.5万元/平方米的单价,购得一套单位面积为598平方米、总价6900万元左右房源。此后直到2007 年2月,汤臣一品以14.21万元/平方米的价格售出了第三套住宅,刷新了此前由它自己创下的13万元/平方米中国住宅最贵单价纪录。

  在2007年2月至今的两年内,汤臣一品住宅再无成交记录。“第四套”难产也迫使汤臣集团做出销售策略商的改变。2007年11月,汤臣一品开卖429个地下车位,单间售52.5万。

  去年5月,汤臣一品再次做出策略调整,以每套最低7.5万元/月的租金对外出租,这意味着汤臣一品由以往“只售不租”转为“租售并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2

第一天然爆破研究 大廢柴筆記


From


http://faichai.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html


本廢曾經在2003-2004年間持有第一天然,當時看中的是低PE、高息及增長不俗,數據靚絕,當年的工業股仍有較高估值,只覺股價低得不合理, 認為是市場的其中一個best kept secret,買入遲早發達。記億中好像悶了很久然後少賺而走,結果當然是我沽出後炒上。




沽出已沒有研究,只是偶然查看業績。感覺上第一天然派息穩定,業績平穩,負債甚少,股價波動不大。後來重遇已經是因為研究1195的toxic derivative ,發現第一天然跟1195跟本廢曾研究的565非常類似,都是現金甚多,margin非常高,業績無論市況如何都穩步向上的”好”股。第一天然雖然中毒,但底子深厚(高現金),斷估不到會迅速爆破。




與 宜進利,聯洲系的不斷吸水的高負債爆破模式不同﹝本廢認為宜進利之爆導火線為收購先施錶行,以將虛幻營利化為現實﹞,與當年年海域化工的虛假現金與負債共 同增長技倆 (希望日後有時間再研究此課題)又好像不同。這次是淨現金爆破,爆的公司表面上又是運作多年的工業股,根本無跡可尋。這次可能是福清/福建股全面爆破的開 始。




本廢即管再研究一下第一天然上市後的年報,看看一個偽價值投資的(買入第一天然不放的散戶,除了以為自已是價值投資之外還有甚麼原因)散戶有沒有可能避開此劫。不選擇2008年的中期報告是因為年報的資料比較豐富。



 
基本資料


 

第一天然在2002年2月以每股0.73港元上市,發行200M股,集資146M。保薦人為日盛嘉富有限公司 (JS Cresvale)。招股文件在披露易網站已經找不到,只能找到創興證券的介紹




集團的主要業務為生產及銷售各類型的冷凍海產及功能性食品(鰻魚)等等。主要出口到日本,美國為第二大市場,有少量內銷。

公 司的架構非常簡單,上市公司在百慕達成立,擁有一家BVI的中間控股公司,中間控股公司再擁有福清隆裕食品開發有限公司。公司07年前的所有業務均由福清 隆裕經營。另外還有一家香港的控股公司,作用不明。06-07年設立一家上海的商業企業,主要作內銷之用及另一家寧波的企業,爆破時仍未運作。



 
股價圖

 

上市至今的圖(取自yahoo)

1076 - 8 year




三年週線圖 (取自AAstock)

 




1076 3 yr




一般圖表派應該會在穿支持位0.7或者穿50天線後止蝕離場,由於走勢從未轉好,應該不會再買。一般無知散戶應該捱不過08年的長命斜,就算不走亦不會加注,損失應該不會太大。唯有好股在手則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自命價值投資(例如本廢柴)的投資者會逆市加碼。

 

 

 
 
損益表

 

以下是07的損益表
1076 Blog



觀察:
毛利率持平,營業額增長補償中毒的損失,總體盈利略降。由於沒有同類的公司,很難證明公司的毛利率是否正常。 分銷成本略少。 公司單計借款260M,當年息6厘只是15M左右。現在借款利息25M,太高。其中10M的息可能是短期借款的利息,反映公司的財。但總體而言基本上很難認為有問題。 稅務費用正常,再看資產負債表,deferred tax很少,即公司真的將稅款都繳交給中國稅局。公司多年來繳交的所得稅款多達250M,既然我們知道公司的帳務很有問題,有可能公司連稅務文件都是偽造的。
 

再看看多年的損益表及相關的比較:

1076 PY PL

觀察:
營業額穩定增長,毛利非常穩定。 融資成本近兩年急升。 稅前盈利的比率不斷盈利下降。
 

結論:

從損益表很難看出公司有問題,唯一奇怪的是公司多年毛利始終平穩,但價值投資者眼中,可能會認為這是公司的市場專利,是公司的優勢。

 
 
資產負債表


以下是07年的資產負債表。




07 Balance Sheet




觀察:
現金非常多 ,但多數現金都不由上市公司持有。 銀行借款(長債及短債)由上市公司借入。不明白為何有8億5現金還要借貸 Toxic Derivative及其他金融工具 由上市公司持有。 如果不計上市公司的AR,(估計為借給附屬公司的貸款),上市公司現金178M,負債403M,可能解釋了為何楊生一家人要潛逃。 上 市公司的AR很多,但consol後減少,表面正常。估計上市公司的AR應為包括對子公司的inter-comp。福清隆裕註冊資本為23M美金,另一間 新的FICE註冊資本10M港元,另一間未營業的廠註冊資本3M美金。inter-comp應為對BVI公司用作投資中國公司的貿款。 對營業額七億的公司而言,AP及存貨都比較少
 

就一個價值投資者而言,只有第二點比較可疑。第一點對價值投資者來說可能是一個大大的加分。本廢柴認為基本是很難看出公司有問題。

 

由 於楊生已潛逃,估計在大陸公司的現金是虛構的。因此推斷營業額以至AR都可能是假的。估計AP及存貨的金額可能反映公司真實的經營規模。公司九成的業務是 出口,涉及外匯,海關,出口退稅等等,做假的難度照理應該比較大,但亦非全無可能。很多時候這些香港的上市民企,審計都由香港核數師負責,他們對外匯及海 關的文件及程序認識為零,只要有一套半套正規的文件,要蒙混過關應該不難。




如果本廢柴要做假帳,內銷應該比出口容易。只要虛構買家,寄回假的 Audit confirmation,再做假的銀行記錄就可以。起碼不用做假的海關及外匯文件。




另外,如果要做假帳,是不是該把AP也一併做了?存貨要做就可能比較難,畢竟公司做的是冷凍食品,應該可以人手點數。

 

 


員工人數



No of staff

 




1. 員工數目似乎太少。 由於沒有業務相似的公司,很難直接比較。由於主要業務為生產,除非生產過程非常自動化或者單價很高,員工數目應很難少於1000人。但第一天然應該兩者皆 非。本廢曾經跟蹤的工業股,例如飛達(1100),亞倫國際(684),成謙聲匯等(2728),都最少有3000名員工。營業額相近的高雅國際 (907)有6000名員工。營業額較少的康大食品(834)有2300名員工。




2. 2006年及2007年員工數目與營業額增長不對稱



 
有毒衍生工具

 

基本上1076中的毒跟1195一樣,都是先從德銀先收取一筆現金(1000萬美元),然後再按遠期利率指數決定以後的浮動費用。詳情可以David Webb 的toxic derivative一文。

 

David Webb 認為中毒的公司應該在服毒時不了解自己吃的是毒藥。本廢柴則認為有些公司(例如1076)可能清楚知道服毒對自己有百害只有一利,該一利就是即時的現金。 公司為甚麼需要現金?可能當時公司已在崩潰邊緣,沒有那1000萬美元就會即時爆破。再陰謀論一點,整件事件可能是小老千遇見大老千。楊生一家(大老千) 可能一早已決定要潛逃,既然有小老千(德銀)送錢上門,為甚麼不拿?

 
派息 (取自經濟通
)


Dividend - 1076

 




派息穩定,派息比率20%-30%,記憶中息率保持5%左右,但05年公司的派息突然減少。雖然公司高現金但派息不多,但是基本沒有甚麼可疑之處。

 

 

公司上市多年的總派息為150M左右。楊生約持有35%股權,總收入53M。

 
 
資本開支

capex

 

02-03 年的資本開支比較少,上市集資時的錢都用不完,04年卻配股集資。06-07年資本開支大增,種下爆破的禍根。令人費解的如果公司真的現金短缺,為甚麼要 在06及07年大肆發展?如果資本開支是假的,這可能是楊生轉移現金的手段。如果是真的,可能是楊生想在06及07年市道好時發展,制造真的盈利,或者造 一個更大的假象去引人入局。

 

本廢柴認為,資本開支大部份都應該是真的。原因是公司有相當多的基金股東,至少要投放資金攪好廠房的外觀,買入機器,應付基金的site visit。

 
 
集資記錄
1076 Capital



 

 

公司多年在市場吸水380M,不計購股權,亦有350M。公司多年的派息達150M,不包括給楊生的股息亦需100M,繳交的所得稅達250M,剩下30M,不足以支付多年的資本開支。

 

公司05年底凈現金多於500M,照理06年根本不需要發行可換股債券,07年亦不需要訂立有毒的掉期,去拿區區的10M美金首付款。另外,公司05年的派息突然減少,故此推斷公司在05年真實所凈的現金已經不多。

 

相關人物 (大部份資料取自David Webb 的


toxic derivative)


 




楊宗龍,集團主席,為中國包裝集團(572)(前稱展鴻集團,)的主席楊宗旺之兄。有關展鴻上市的事跡,可參考新財經:展鴻控股 - 第千只港股上市驚魂




董輝, 公司上市時的股東,持有10.50%,在XX年持股不再多於5%。董生為(福建)IPO奇人,據Webb的toxic derivative一文,董生在浩倫農科(1073) 98年IPO前加入成為執董,2002年離開。2000年在德維森(2330)(現稱紀翰集團,本廢的無知老母不知為何擁有此股,本廢痛陳利害,不知是否 已放)IPO前加入,至05年11月離開。03年董生再在福記食品(1175)IPO前加入,現仍為福記的執董。




林萬強,公司上市時的股東,持有15.75%,03年前持股已不再多於5%。林生01年10月至02年6月為公司的非執董。林生為後來03年上市的華翔微電(1195)的主席。




根 據toxic derivative一文,林生跟董生為空手道高手,空手入白刃之道出神入化。在公司IPO前半年,林董二人(林6董4)以HKD13.65M買入 pre-ipo前的35%股權,而公司IPO前派發HKD71.33M的股息,林董二人分得HKD24.97M,半年歸本並大賺80%。IPO後二人股權 攤薄至26.25%,公司大約有800M股,以IPO價計算,約值HKD153.3M。以HKD13.65M的成本半年內取得HKD178.27M的現金 及股份,相信林董二人IPO時必定出力甚多。




楊生相信亦不是傻仔,成本HKD11.32M,IPO收回146M。街外錢齊齊賺,大家都是大贏家。




齊忠偉,2008年4月加入為公司秘書,2008月爆破時辭職。2003年11月至2007年3月期間為博智藥(1149)的執行董事。博智藥業亦為福清股,同為陳葉馮做核數。有時間會另文研究。




根據Toxic derivative及toxic convertible一文,可以發現1076, 1195, 572三間福清的公司以至其他福建股如1073及1149等等有一定程度的關係。

 
 
基金股東

 

惠理基金 03年已持有9.21%, 07年10月底持股降至5%以下。大戶出貨,愈出愈高,真不愧為"價值投資"之首。

DKR Management Co. Inc. - 06年8月11月持有公司14.75%的股權,接了公司的可換股債券,07年11月底持股降至5%以下,8成股權已轉成股票並且賣出。

Concordia - 07年1月持有公司5.03%,07年5月底持股降至5%以下。

SFP Fund - 06年7月持有公司5.29%,07年12月底持股降至5%以下。

AIG - 07年3月持有公司5.01%,07年5月底持股降至5%以下。

UBS AG - 07年5月持有公司5.63%,爆破時(08年12月)仍持有7.83%。

Veer Palthe Voute NV - 與allianz有關, 07年11月持有公司5.7%,08年10月持股降至5%以下。

Crosby Capital - 07年12月持有公司6.07%,爆破時(08年12月)仍持有6.69%

Dunross Investment - 08年10月持有5.16%,爆破時(08年12月)仍持有7.03%。傻仔之霸。

08年的權益披露




基本上除傻霸Dunross 外,所有基金股東都在08年減持。金融海嘯下基金減持行動應該沒有啟示作用,因為不能分辨減持是因為基金規模減少或是減持非核心股,或者是知道公司有問題。

 
數花 (資料取自David Webb的
網頁)


1076




 

第一位持股相信大部份為楊宗龍所有,大家可以見到先由中信證券轉至大摩,再由大摩轉至新鴻基。

 

8月5日新鴻基證券正式進場。由於爆破之後公司由同為聯合系的禹銘李華倫接手,本廢柴懷疑楊生在8月時已經將公司股份抵押予新鴻基。

 

結論:要留意大股東(頻繁)轉換證券公司持有股份。

 
 
核數師

 

核數師由上市到爆破為本廢柴至愛福建皇陳葉馮。市面上多隻福建股均為陳葉馮新歡舊愛,相信以後一定精采非常。

 
 
結論

 

作為一個價值投資者,如果只看P&L及balance sheet,應該比較難看出問題。如果足夠小心,可能會在公司06月9月發行可換股債券時離場,又或者在07年11月David Webb出toxic derivative一文時離場。

 

本 廢柴認為,因為楊生潛逃,可以相信在中國公司的現金大部份是假的,其他方面,如固定資產,營業額,AR等等亦會有水份,但不致於全部都是假的。公司有很多 基金的投資者,不可能所有基金都是金手指基金,明知公司有問題都去投資,又或者提供意見令公司盤數更靚。7份真的假話最難識破,所以才有那些多基金上檔。

 

總結今次的經驗,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圖表不會騙人,週線圖及月線圖是最可靠的朋友,走勢不好不要買,要勇於止蝕。 融資成本可以看出公司真實的財務狀況。 對高現金的公司,先觀察派息及其他的集資行為(配股,發行可換股債券,玩衍生工具)再判斷是否真的"高現金"。 比較員工人數與營業額的關係。員工人數會否太少。 是否有"價值投資"基金入股。那些基金是否已經退出。 大股東有否轉換證券公司持有股份。 留意核數師的名聲,現時及過去負責核數的股份。是否有轉換核數師。
 

下次的課題,應為572或者1149。本來565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現在看來似乎已經爆破。另文會附上一個福建股的lis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46

中國包裝(572)研究 - 會是另一間第一天然嗎? 大廢柴筆記


From


http://faichai.blogspot.com/2009/03/572.html


記憶中與展鴻的相遇,可能是與VP有關,時間可能與本廢柴"邂逅"第一天然差不多。後來網友hiking 曾經在市場先生的newsgroup以價值投資的角度分析展鴻,當時本廢柴曾經研究過年報一陣子,但最終沒有買入。(柴按:寫畢本文大半,發覺原來hiking兄的blog上有當年分析的貼文。果然,hiking兄與本廢柴真如雲泥之別,一個真的價值投資者不會輕易落入圈套。)之後沒有再follow-up,只是06年及07年中大升時有再留意過,但不欲高追,沒有再研究。




與第一天然一樣,中國包裝都是一隻低PE,穩步增長,派息不錯的好股。由於工業股不是市場主流,中國包裝從來不是市場的集點。在大哥楊宗旺的第一天然爆破之後,這隻不起眼的工業股是否會有同一命運呢?  本廢柴在1076爆破之後已經點提572非常高危,由於本廢柴太懶,一直沒有將分析結果詳細記錄。現在整理一下當時的筆記,結合1076的模式,再重新分析一次。




第一天然爆破後發生的事件 (進行中)




2009年3月9日


- 第一個非執董跳船。第一天然爆破至今才跳船,真有義氣。


2009年2月27日


- 一間印尼銀行(PT. Bank Mandiri (Persero) Tbk)的香港分行向公司追11.3M港元的債。該銀行給予公司的credit facility為15M港元。公司正在跟銀行商討還款時間表。

本廢柴孤陋寡聞,未聽過該印尼銀行。 由於欠的是港元,估計是上市公司或者BVI公司欠的。 08年6月中期報告,扣除銀行貸款及中毒掉期損失,公司還有130M人民幣左右。看來應該與第一天然一樣,所有"現金"都在大陸的公司裏。
2009年2月10日 - 公司披露之前中國建設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司追1.25M美元的債。公司已經與建行達成共識,終止有關的法律行動。

2008年12月18日 - 第一天然爆破,公司出聲明說明除主席楊宗旺及第一天然主席楊宗龍為兄弟關係之外,兩間公司"毫無關係"。記憶中後來報紙發現中國包裝無論在香港及福清的地址都只是在第一天然隔壁,所以他們至少應該是"鄰居"關係。



基本資料



中國包裝(展鴻)在2003年6月27日上市 (招股文件),以HKD1.23配售17M舊股,發行82.8M新股,集資102M。上市時的風波可以參考新財經:展鴻控股 - 第千只港股上市驚魂。保薦人為美建證券 (Upbest group)(355)。有關美建證券的英勇事跡,可以參考:

 
證券及期貨事務上訴審裁處維持證監會有關暫時吊銷美建證券有限公司及美建投資有限公司 的財務總監及兩名董事的牌照的決定 http://www.sfc.hk/sfcPressRelease/TC/sfcOpenDocServlet?save=1&docno=07PR153
David Webb的Egana and Upbest (聯洲與美建)
 

集團的主要業務為生產及銷售包裝食品及飲料的馬口鐵罐,亦提供馬口鐵的塗黃及印刷服務。馬口鐵罐即是一般罐頭食品的罐及汽水罐等等,應該high tech極有限,進入門檻不高。




公 司的架構跟第一天然一樣。上市公司在開曼群島成立,擁有一家BVI的中間控股公司博旺企業有限公司,博旺再擁有福建福旺金屬製品有限公司。上市時公司的所 有業務均由福旺經營。公司在04及07年再設立山西展鵬金屬製品有限公司及四川展旺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擴充經營。另外還有數間用品途不明的BVI公司及香港 公司。




港交所或證監可否要求公司年報出Org Chart?? 經過多年,一般投資者根本沒法知道公司的架構。



股價圖(取自AAstock)



以下為上市至今的週線圖




572 8 yr chart




以下為3年週線圖




572 3 yr chart




雖 然見頂後大勢向下,但亦有不少反彈,(08年1月及4月),可能有不少無知散戶中伏。一般圖表派會在跌穿0.63左右逃走。2008年十月後,無視 1076爆破,走勢曾經轉好。未輸死的偽價值投資者或者圖表派可能會在此時買入。2月被追數後再度向下。由於兩度被追數,相信偽價值投資者應該已經賣出, 剩下莊家(如有)及賭徒。



 損益表



572 P&L




觀察:
毛利率持平,營業額增長補償中毒的損失,總體盈利略降。由於沒有同類的公司,很難證明公司的毛利率是否正常。 有時間的話可以對比廣南(1203)的業績,廣南生產馬口鐵,應該有一定啓示。 稅務費用正常,再看資產負債表,神奇地沒有發現Deferred tax,可能同應付稅項合併。由於應付稅項很少,即公司應該真的將稅款都繳交給中國稅局。 行政費用大增,可能是狂發認設權給員工所致。 總體盈利保持,但狂發新股及行使購股權令每盈利大降。
 

以下是多年的損益表匯總:




572 Historic P&L



觀察: 營業額穩定增長,毛利率非常穩定。 稅前盈利的比率不斷盈利下降。
基本上又是與1076非常相似,但股權攤薄得更厲害。




 


資產負債表

572 balance sheet



觀察:
預付租金80M,為買地之用,正常 AR增加及存貨增加,幅度大於營業額增加,但好像不算過份。 對營業額七億的公司而言,AP及存貨都比較少 保持高額凈現金,但扣除衍生金融工具後現金減少。 07年在市場大量吸水,似乎大多投資在固定資產。
仍然是AP及存貨的問題,再加上員工人數(見下文),相信營業額及部份AR很有可疑。

 

如果本廢柴要做假營業額,會有兩種可能性:

 

第 一種就是買貨的公司確實存在,不過買貨公司的老闆是老闆的友好或者老闆本人,所有發票,銀行記錄甚至出貨記錄(至於出的是甚麼貨,數量對不對是另一回事) 都是真有其事的,左手交右手,唯一真實的成本就是交所得稅及增值稅。第一天然可能就是用這個模式,由於主要是出口,增值稅的成本應該可以大大減輕(不過可 能真的要運幾櫃垃圾出境?)。

 

第二種就是虛構買貨的公司,只要偽做假的銷售文件,審計時寄回假的audit confirmation就可以,在中國,發票及增值稅會是一個問題。由於買家是"假"的,所以不會有人付貨款,AR會變得很大。德發的爆破,是源於大股東想"注資"消除假的AR引起。

 
現金流量表



572 Cash flow




無懈可擊。照理公司經營現金流已足以支付所有的資本開支及股息,絕無需要大規模集資,服毒等等。



員工人數



572 no_of_staff




可以直接用第一天然的評語。




1. 員工數目似乎太少。 由於沒有業務相似的公司,很難直接比較。由於主要業務為生產,除非生產過程非常自動化或者單價很高,員工數目應很難少於1000人。公司04年在山西開新 廠,07年在四川開新廠,投產了N條生產線,員工從04年起只增加33人。開一間新廠,後勤員工都可能要3-40人。可能公司有非常多員工都是臨時工,或 者員工與時並進,生產力非常高,所以公司大大增加他們的薪金,另見下面"楊生是個好老闆"一段。




2. 員工數目與營業額增長不對稱。04年到07年,營業額增加50%,員工增加10%。



有毒衍生工具



又可以直接copy 1076。




基本上572中的毒跟1076及1195一樣,在07年與德銀訂立掉期合約,從德銀先收取一筆現金(10M美金),然後再按遠期利率指數決定以後的浮動費用。詳情可以David Webb 的toxic derivative一文。




公司06年底淨現金270M,照理不需要服毒。




David Webb 認為中毒的公司可能在服毒時不了解自己吃的是毒藥。本廢柴則認為有些公司可能清楚知道服毒對自己有百害只有一利,該一利就是即時的現金。公司為甚麼需要現金?沒有人知道。本廢柴當然亦不排除楊生及所有中毒公司的CFO及CEO等等是傻仔的可能性。

 

另外,有可能德銀只是一個中間人,實際的對家可能是其他獨立甚至非獨立人仕。

 

派息 (取自經濟通)




572 Dividend




又可以直接用第一天然的評語。派息穩定,派息比率20%-30%。由於PE低,雖然派息比率不高,息率保持5%左右, 公司上市多年的總派息為85M左右。小楊生約持有35%股權,總收入30M。

 
資本開支



572 Capex




跟1076一樣,都是05年的資本開支減少,06-07年大增。從中國公司的註冊資本來看,除04年資本開支好像太多外,基本相符。集資額基本亦跟吸水額成正比。



集資記錄
 




572 Capital




幾乎每年吸水一次,總吸水266M。跟大哥的手法差不多,都有convertible notes (現在看來,大哥的所謂息票債券應該都是發給VP的),都是05年沒有吸水,都是有大量現金下集資。




04年及06年兩次配股都只是吸水17M及26M,實在太少。06年底公司淨現金270M,加上07年配股前公司已經服毒,收取德銀78M的首付款,照理不需要再配股集資。




06年發行非上市認設證,更是奇怪之極。如果需要資金,可以配股,發行(可換股)債券,可以銀團貸款。如果預期股價上升,可以高價配股,如果公司股價下跌,認股證肯定不會被行使。發認股證收那區區1.6M對公司的財政狀況完全沒有幫助。




對 於持有認股證的對家 ,如果公司表現好,可以行使認股證,分享經營成果,如果表現不好,只損失那1.6M。對展鴻的股東則相反,公司表現好,有人沖來與自己分錢,表現不好,自 己硬食。令股東贏粒糖,輸間廠,一間正派的公司沒有理由會這樣做。若要本廢柴估,原因十分簡單:〝出完之後炒起隻股,再行使認股證咪發達囉!〞斷估ABN 應該只是代幕後持有認股證,實際誰持有認股證則要問問小楊生。




結論就是,管理層一定有問題,如果管理層是迫不得已要這樣做,則公司一定有問題,我們沒有辦法知道為甚麼要這樣做,但無論如何,作為價值投資者,都不應該再持有。




不 過有問題不代表股價會跌,對陰謀論投資者而言,發行認股證代表公司有得炒,事實公司在07年股價果然大升至1.5x。不過直到現在,認股證尚未行使,當然 以後亦沒有機會行使。沒有人會知道為甚麼認股証持有人不在07年行使認股證。如本廢柴之流,至少會行使部份認設證收回成本。




題外話:東方表行(398)亦曾經在07年配售非上市認設證,結果股價亦大升,本廢柴如有時間將專文探討。




 


楊生是個好老闆



小楊生應該是一個不錯的老闆,在04至07年間,授予僱員(不包董事及管理層)的認股證達到91.2M股,公司只得450人,當公司有1/3人有認股證,平均每人有0.6M股認股證。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路邊一個民工有50萬股香港上市公司認設証會是甚麼光景。




本 廢柴不知道現在發香港公司的認設證給中國的員工是否很平常,但隨便想一下就覺得很麻煩,首先要解釋給月薪一千幾百的民工窩輪是甚麼,要給員工開港股戶口, 員工要先匯港幣到港股戶口,要監察每個員工何時行使認股證,計清楚賺多少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一般國際大公司為免麻煩,會structure成一個 shareless transaction,即行使當日即時賣出,再由中國公司將所得以工資方式給回中國員工。不知道公司有沒有交個人所得稅呢?




另 外,就本廢柴所知,認股證一般會作為員工的獎金發放,所以一般而言不會一年內發出多次。另外認設證一般都有vesting period,即要發出後要做滿一定年份才會正式授與員工。公司分別在2007年1月,2月,5月及7月(行使價0.67至1.36)不辭勞苦發出認股證 給員工,最後7月股價1.3x時那次足足發了39M認股證給員工,員工亦不負所託,在07年行使了34M的證股證,並且全數行使了1月及2月份發的認股證 (說明沒有vesting period),證明公司對員工確實很好。

 

可以想像公司應該要投放很多資源去進行這個購股權計劃。證明公司肯定十分重視員工,畢竟公司6億的營業額就要靠這幾百人支撐。(寫到這裏,開始頂自已唔住)

 

作為員工,除非想收息,行使認股權後應該會當日或很快在市場賣出,基本不會長期持股:

1. 對一個民工而言,cashflow應該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2. 持有認股權,如股價升將可分享升幅,如股價跌穿行使價亦沒有損失,進可攻退可守,實在沒有必要行使認股權持有股票 。

 

問題是,公司的成交不多 (除了炒上配股的時候),作為員工,怎樣能確定行使購股權後的幾千萬股在市場上有人承接呢?

 

由於有忠實(本廢柴自已加上忠實二字)讀者要求,本來本廢柴還想研究"員工"行使購股權之前之後的成交,但恐怕又要研究三五七天,所以(或)會另文探討。第一天然亦有購股權的問題,但表面情況遠比公司正常。

 
相關人物 (大部份資料取自David Webb 的toxic derivative)



楊宗旺,集團主席,為已爆破的第一天然(1076)的主席楊宗龍之弟。有關第一天然爆破的研究,可參考本廢柴的第一天然爆破研究




唐耀安, 公司上市時的原始股東之一。華翔微電(1995)上市至今的財務總監,與其老闆林萬強一樣,是空手入白刃的高手。根據David Webb,唐生在公司02年7月以HKD2.65M買入21M 股,約為5.48% pre-IPO股份,該批股份在03年7月(1年後)按上市價計算,總值25.83M。唐生在04年2月禁售期滿後以0.81賣出15M股。




湯慶華,獨立非執行董事。浩倫農科(1073)的財務總監,相信必定認識IPO奇人董輝(見第一天然爆破研究)。



基金股東



照例不包括銀行,又是1076的熟悉面孔。

 

惠理基金 - 04年12月買入可換股票據,連本身持股共持有13.08%,07年8月持股降至5%以下。大戶出貨,愈出愈高,又全身而退。

惠理多年貫徹的價值投資,包括泰興,歐亞,海域,創維,再看看多年來曾經持股的公司 (其中不乏極品如修身堂),令本廢柴不禁想起天真嬌笑容滿面講好天真,好傻的偉論。

在網上找到一篇關於惠理投資超大現袋的文章, 又想起蔡東豪的文章,Hauman,當年壹週刊(有冇人有?),馬沙哥哥的文章,價值投資的路果然是孤獨的。




Concordia 披露1, 披露2- 07年3月持有公司5.28%,現在仍持有6.77%。此公司可能是莊家,或者是傻的。多年來只曾持有福清三寶(1076, 572, 565)。與UBS持股可能重疊,Concordia應該與565中的toxic convertible有關。




SFP Fund 披露1, 披露2 - 06年8月持有5.01%,08年4月持股降至5%以下。似乎又輸錢。這間多年亦只曾持有1076及572。可否炒左個fund man俾本廢柴做?

 

Galaxy - 07年6月持有5.33%,兩星期後持股降至5%以下。可能要輸錢。Galaxy為專炒拉圾股之基金,可以參考其持股。本廢柴認為其炒賣的100隻有99隻都是垃圾股

 

Penta Investment - 05年4月持有5.09%,06年11月持股降至5%以下。全身而退。Penta亦有炒垃圾股的傾向,可以參考其持股。以比率計算,本廢柴認為100隻有60隻是垃圾股。

 
08年至今的權益披露,
披露1, 披露2



數花(取自David Webb的網頁)572 CCASS
 

花紙比1076好,起碼大股東的股份(表面上)未有在CCASS出現。 令人奇怪的是再見1076事件發生之後十大持股總數沒有明顯的變化。只是在第一次追數後,十大持股總數降低了6%,反映大戶可能正在撤離。




另一個令人奇怪的地方就是2007年6月26日不在CCASS的股份只有24.29%。楊宗龍當時應有大約持有38%的股份。數字上最有可能代小楊生持有的是渣兜銀行,留意渣兜後來從十大持股中已經消失。

 

核數師

  

核數師由上市至今為Deloitte。畢竟為四大之一,相對有一定的保證。

 
結論


 

公司在很多方面跟第一天然非常相似 (所以本文寫得算快):
穩定增長的營業額,非常穩定的毛利率,不斷降低的淨利率。 AP及存貨比較低。 員工人數很少。 服毒自殺。 相似的基金股東。
 

今次新的手法有:
發行非上市認股證 巨量的購股權
 

本廢柴只是指出公司帳目的疑點,是否有問題相信只有楊生及核數師會知道。

 

本廢柴沒有水晶球,不知道以後的股價會怎樣,可能公司會好像超大現袋般浴火重生,又或者好像歐亞農業,爆破前有機會退出,又或者悶上三五七年,下次牛市後再大炒。然而,本廢柴想指出的,如果你是以價值投資為標準買入572,在以上的疑點解決之前,實在不應該再持有。當然,通常最後一個街外人沽出之後就會大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29

黄秀虹执掌鹏润投资第一枪 国美系地产全面启动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scyd/20090317/06175984379.shtml


  □ 本报记者 李冰

  有些人总能成为焦点,即使他不在现场,比如曾有中国首富之称的黄光裕。

  自2008年10月传黄光裕因经济犯罪遭查后,其旗下的鹏润地产一直没有什么“作为” ,在国美系地产沉寂许久后,由黄秀虹执掌鹏润投资不到几个月的时间里现在开始突然发力。

  记者日前获悉,国美系旗下的明天第一城与中卡商业集团就整租运营明天商业中心超级购物港项目达成协议。

  而这也是黄秀虹执掌鹏润投资后的第一枪。2009年3月16日,记者致电其国美地产业务总监贾玉鹏,但并没有人接听。

  黄秀虹掌舵

  鹏润地产后的下一步

  据记者了解,明天商业中心的购物港将由中卡商业整体运营招商,商业运营面积为1.35万平方米。

  中卡商业将引入其核心连锁品牌“中卡花卉居家饰品城”,打造该区域居家用品采购中心。

  黑石商业营销顾问董事权京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明天商业中心地处区域交通咽喉,是进出拥有30万人口的天通苑居住区必经之路,形成了奥北区域商业都无法比拟的消费基础客流。

  在目前商业地产遇冷的情况下,国美系地产通过服务社区的区域商业运营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国美第一城居家装饰一条街已经完成了80%的招商。

  2004年至2005年,国美系地产在北京分别开发了国美第一城和明天第一城两个项目,主做住宅销售,不过其后国美系地产并没有太多的动作。

  “首富”留下的资产,似乎是一把“烫人”的交椅。

  正如国美集团声明的那样,黄光裕不是国美的全部。虽然黄光裕遭查,但是至少目前,鹏润地产业务仍在继续运行。

  后黄光裕时代,黄秀虹执掌鹏润投资将如何整合国美系旗下的地产业务,留给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曾担任过国美地产总经理的禹晋永曾对黄秀虹接手鹏润地产这样评价:“之前,黄秀虹没有实质性地接触过地产,所以下一步在地产上会有什么动作还真不好说。但我想,她总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对地产业务的整合不会太快。”

  国美系地产

  曾经的功臣回来帮忙?

  1999年,黄光裕成立了鹏润投资有限公司,总资产约50亿元,鹏润投资下属企业包括国美电器、鹏润地产、鹏泰投资。

  虽然鲜有拿地的消息传出,但有报道称,鹏润地产已经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积蓄了大量的土地。

  到了2008年,有统计数字显示,鹏润地产的土地储备已经达到亿平方米级规模,鹏润地产的扩张步伐已经迈出北京,到达重庆、无锡等地。

  在鹏润地产的发展历史中,有个不可磨灭的功臣,他就是张志铭,黄光裕小妹妹黄燕虹的丈夫。

  1997年,黄光裕把国美电器交给二妹夫张志铭全权打理。当时中国的家电零售业有“三张”之称:南京苏宁电器(17.01,0.94,5.85%)的张近东,山东三联集团的张继升,北京国美电器的张志铭。

  2004年张志铭开始担任鹏润房地产总经理,具体运作开发“国美第一城”,最终销售达到三十多亿元,一举成为当年北京市单体销售最大的楼盘。就这样,在几乎没获得什么资源的情况下,张志铭统领的鹏润地产获得了一次大胜。

  之后有传张志铭因与黄光裕不合而分家。不过不争的事实是,2005年下半年,张志铭注册成立了明天地产,将鹏润地产的名称和品牌还给了黄光裕,并又成功开发明天第一城。成为张志铭与黄燕虹夫妇全资拥有的企业,张志铭成功单飞。

  而黄家兄妹四人——大哥黄俊钦、二哥黄光裕、三妹黄秀虹,及小妹黄燕虹,随着国美的创建后,从1993年开始,四人的生活与事业轨迹均交叉往复。另外,黄光裕的夫人杜娟、黄燕虹的丈夫张志铭更是在鹏润系中至关重要的人物。这六个人,联手缔造了黄氏家族的财富传奇。

  在黄光裕出事后,黄秀虹明面上接手了黄光裕的地产业,但是曾经鹏润地产第一笔单的妹夫张志铭还在,而这次启动的国美系北京商业运营的两个地产项目——国美第一城、明天第一城最熟知情况的非张志铭莫属。

  似乎不排除张志铭回来帮忙的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70

太古内地融资20亿 投向“广州第一坑”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422/20090422025707877.html


每经记者  翟敏  发自深圳

        太古股份有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太古地产有限公司(下称“太古地产”)近日宣布,与中国银行 广东省分行签订协定,由太古地产担保,为附属公司太古汇(广州)发展有限公司达成一项人民币20亿元、长达五年的定期项目融资,用于其内地第一个项目广州 太古汇的建设。此次融资为太古地产首次与内地银行达成的大型人民币财务合作。

首次跨地融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太古地产与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达成的定期项目融资协议,是太古地产首宗跨地融资协议。

        广 州太古地产总经理郝继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太古汇是太古地产在内地开发的首个大型综合性项目,为进一步提高该项目的档次,该集团已决定对该项目追加10亿 元投资,项目的总投资额将达50亿元,比原计划增加了25%。融资将用于发展及兴建太古汇综合发展项目。

        据了解,太古汇项目位于广州天河区天河路与天河东路交汇处,地盘面积达4.9万平方米,竣工后将可提供40.6万平方米总楼面面积。太古汇由一个大型购物商场、两座办公楼、一座文化中心和广州文华东方酒店组成,预计于2010年完工,并分阶段启用。

项目发展一波三折

        公开资料显示,广州太古汇项目原名为广州日报文化广场。2001年,太古地产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共同开发该项目,双方分别占55%和45%股权,项目初定于2006~2007年落成。

        2002年4月,太古地产取得周边用地,项目总占地面积扩大到近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也增加到约45万平方米,同时该项目总投资也追加到40亿元。

        2004年4月,太古地产宣布,增持42%股权,由原来的55%增至97%;同时,总投资追加到46亿元。

        同年10月,项目正式定名为“太古汇”,并办理完成用地手续,项目地块正式归入太古地产名下。一个多月后,太古地产高调宣布将向太古汇项目注入40亿元,正式启动该项目,并宣告将于2008年建成开业。然而,2008年该项目并没有如约完成。

        据了解,广州太古汇项目除了因为对设计的多次修改导致进度延误外,太古汇项目在地铁接驳问题上与广州地铁公司存在分歧,也是延误施工的重要原因。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太古汇项目虽进展缓慢,但并非毫无动静。据悉,这个被称为“广州第一坑”的庞大的地下工程目前已经完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7

美的集团成立财务公司 有望迈出产融结合第一步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4-27/HTML_UFLYRGE42TTA.html


作为一家年销售收入接近900亿元,拥有四大产业集团、几十家子公司的家电企业集团,美的集团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集团财务公司,而海尔集团、格力集团、TCL集团等则早已有了自己的财务公司,最终,美的集团决定改变这一情况。

4月23日,美的电器(000527.SZ)发布公告称,美的电器拟与美的集团、广东威灵电机三家公司共同设立美的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暂定名),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亿元。

具体来说,在即将成立的美的集团财务公司的股权结构中,美的集团出资人民币2.7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55%;威灵电机出资人民币0.2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5%;美的电器出资人民币2亿元,占注册资本的40%。

据悉,美的集团财务公司与海尔、TCL集团的财务公司的职能并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是协助成员单位办理财务和融资顾问、信用鉴证及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协助成员单位实现交易款项的收付;吸收成员单位的存款;对成员单位办理贷款及融资租赁等业务。

记者了解到,之前国内有75家企业集团成立了自己的财务公司,其中来自家电行业的海尔集团的财务公司早在2002年6月就成立了,随后格力集团、TCL集团等家电集团都先后成立了财务公司,其中TCL集团还引进了东亚银行作为自己财务公司的外资股东。

此前,美的集团在财务公司的成立问题上却始终没有突破。对此,美的集团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前几年美的集团的主要扩张还在白电领域,在金融领域少有涉及,而且很多企业成立的财务公司更多是个内部银行的功能,并没有起到最初设立的作用。”

美的电器的公告也指出,参股设立财务公司,有利于发挥资金的集中管理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使用与交易成本,有利于拓展公司的融资渠道,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

成立财务公司之后,美的集团在金融领域的扩张将更加引人注目。之前,海尔集团参股长江证券、青岛银行、海尔纽约人寿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美的集团是否会在产融结合领域跟随海尔的步伐,还是另辟蹊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78

潘石屹抄底上海第一烂尾楼?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505/20090505024134934.html


每经记者  李丽  发自上海

        潘石屹在主席报告中说:“SOHO中国将在新的一年,用我们所拥有的现金和银行提供的兼并贷款,在北京和上海市场全力抄底。”目前,SOHO中国为此番收购、兼并,准备了超过200亿元的现金。

        日前,市场传来  “上海第一烂尾楼”东海广场即将易主为潘石屹的消息,由于SOHO中国充足的现金流,这一传闻让很多人深信不疑。

        昨日,SOHO中国高层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否认即将易主的消息。不过该高层表示:“这一项目(东海广场)确实跟我们有过接触,来找我们谈过价格。但目前还没有到收购那个阶段。”

200亿现金  潘石屹广撒网

        “目前找我们谈收购事宜的项目很多,目前公司对收购还处于  ‘广撒网’的阶段。”昨日,SOHO中国上述高层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近期来洽谈转让事宜的项目,大多是一些位于北京和上海优质地段的商业项目。

        而在SOHO中国2008年年报中,潘石屹在主席报告中说:“SOHO中国将在新的一年,用我们所拥有的现金和银行提供的兼并贷款,在北京和上海市场全力抄底。”但在过去的几个月里,SOHO中国没有购进过一块土地和一个项目。

        潘石屹表示,当前房地产公司一般负债率都比较高,因此有不少公司想要出售自己的商业物业。公司年报公布后,“有许多项目来找我们,希望向我们转让他们的项目”。

        SOHO中国在2008年的预售收入为77亿元,比2007年增长92%,年底账面现金和存款为107亿元。如果加上100亿元的授信和融资,也就是说,SOHO中国为此番收购、兼并,准备了超过200亿元的现金。

        潘石屹说,对房地产企业而言,每一项投入都是巨大的,再多的钱也是很难渡过持续的经济萧条。SOHO中国最根本的就是在要开拓市场的同时,抓好销售。

关注上海核心商业项目

        据悉,目前与SOHO中国洽谈收购事宜的项目中,上海项目相对较多,而出让方主要是海外基金和一些内资开发商。

        潘石屹表示,近期关注的上海项目,均在上海外滩、陆家嘴、南京路、淮海路等核心地段。“此次金融危机,可能就是我们进入上海的机遇。”

        昨日,SOHO中国相关高层向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公司衡量收购项目的主要指标是地段和价格。首先,项目一定要位于北京、上海的核心商业中心,同时项目价格也是比较重要的考量标准。在综合考量后,公司会准确出手收购。

        对于坚持收购一线城市市中心商业项目,潘石屹说,现在看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房地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都明显放缓了,集中在大中型中心城市开发是有道理的。

聚焦商业地产  避开住宅

        一直以来,潘石屹都对商业地产前景表现乐观,而对住宅市场前景则认为有所不确定。据悉,2008年北京的住宅成交量下降了近50%,而商业物业成交量则几乎翻倍。

        对于SOHO中国下一步的策略,潘石屹说,基于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看法,SOHO中国的策略主要有三条:第一,避开住宅;第二,聚焦商业地产;第三,限于北京、上海的繁华地段。

        对于住宅市场,潘石屹认为,对房地产行业而言,政府计划未来3年供应990万套保障性住房,进一步加大了住宅的供应,使住宅市场的销售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同时,政府也表现出很大的决心来稳定住宅价格。

        但目前房屋二手房市场还不健全,没有成交统计的公开数字,按揭申请较困,周期长,且交易费用和税收较高。在市场信息和配套设施完善之前,二手房市场的潜力还不能充分体现,同时也会阻碍一手房市场的发展。

        对于当前楼市回暖,是否会影响到收购进程,潘石屹表示,仔细分析,这种回暖的趋势,是2008年被压抑了一年的刚性需求集中释放的结果。而在回暖的成交量中,住宅占比较大,因此对SOHO中国收购的商业项目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