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鱷兄:中國包裝(572)賣空殼?


今日事忙,不寫文,特轉錄鱷兄昨日寫關於中國包裝的清盤重組出售交易的詭異。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7&tid=3350


(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323/LTN20100323485_C.pdf

可憐的,賣三間公司,只收回$3。

華成香港暫無業務,福偉暫無業務。買方要兩個空殼做甚麼?

華成BVI之主要資產為持有展旺之全部股權,於本公司截至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之年報內,展旺被披露為主要從事於中國製造及銷售 包裝食物及飲料之馬口鐵罐,但其實際上從未開展任何營運o.O


那是不是真的沒營運呢?


(2)


看看他們作文的本領:

07年的年報:
「本集團於2007年11月已在成都下轄的廣漢市註冊設立新的子公司──四川展旺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為保障新公司能夠快速開工投產,為未來 業務的增長提供動力,本集團於07年下半年一方面與廣漢市一金屬製品公司達成廠房設備租賃協議,並簽定協議購買兩條國內同行業最為先進的瑞士蘇德羅尼克高 速自動化三片易拉罐生產線、日本富士雙色彩印加工生產線、台灣新易切鐵機,以及其他輔助設備,預計08年上半年可正式投入運營。本集團目前擁有超過200 家的優質客戶,其中有部分客戶在西南地區均設立分廠,所以,「展旺金屬」在業務開展前期具有豐富的客戶基礎,銷售可望取得快速效益。國內多家食品飲料知名 品牌企業在成都均設立工廠,但由於周邊配套供應三片易拉罐製造企業規模小,年產量低,管理層相信「展旺金屬」投產後,市場潛力大幅提高,也將為本集團業績 帶來爆發式的增長幅度。

另一方面,為推動本集團的長期大幅增長,本集團在07年底於廣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內購買了一幅約30畝土地,用於「展旺金屬」自有設施的建設,以應對未來 市場快速增長所帶來的需求。預計該項目達產後可使集團的整體規模將踏上新台階,生產經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425/LTN20080425441_C.pdf

08年的中期報告:
「在成都註冊設立的子公司,四川省展旺金屬製品有限公司(「四川展旺」),於5月與四川省廣漢市國土資源局正式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 同》購買土地,使集團的生產基地再度大幅度擴張,目前,已聘請專業的公司對該地塊前期地質勘探工作,現廠房的規劃設計以及向政府機構申請審批手續等工作正 在進行中,同時平整土地、圍牆的搭建工作也正在積極籌備中。計劃建成30,000平方米的具有辦公、生產、銷售、服務一體,西南地區最具規模的現代化三片 飲料罐加工基地。」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26/LTN20080926277_C.pdf


再加上一些報導

四川廣漢展旺金屬製品有限公司於2008年3月上旬在廣漢經濟開發區深圳路西段M9類工業用地掛牌拍賣中取得確認權。該項目由福建旺望集團投資2.3億 元,佔地63.73畝,投資強度達345萬元/畝。主要產品為易拉罐等金屬製品、彩色紙箱及其他高級彩色印刷品,建成投產後年銷售收入可達10億元,年稅 金實現1500萬元。
http://epaper.xplus.com/papers/scrb/20080707/n80.shtml

四川展旺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志軍:地震後,我來到廣漢,看到了廣漢人民良好的精神面貌,消除了顧慮,決定加大投資力度,在原有2.3億元的基礎上, 再追加投資一個億,我們對在廣漢投資非常有信心!
http://gh.xhw028.com/content/2008-7/9/200879162224.htm

儀式結束後,計劃總投資2.3億元的外商獨資企業、四川展旺金屬製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接受了媒體採訪。
http://www.guanghan.gov.cn/old/ghyw/content.asp?key1=556&id=4759

這樣你看到他們是不是真的沒營運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00

理財產品中的擔保圈錢術空殼公司引爆擔保“地雷”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209

融資性擔保公司往往一頭通過理財公司連著投資者,一頭連著中小企業項目公司。它曾經是搞活民間金融的希望之一,現在卻變成了一串金融“地雷”。 (CFP/圖)

一家擔保公司出事,為何反而牽連幾十家企業還不上錢?因為這些項目公司大多只是圈錢的空殼。

捆綁了理財產品的這種融資性擔保公司在四川曾盛極一時,如今高管頻頻跑路,並將銀行和投資者們一起拖入深淵。

2014年8月12日一大早,近千名四川投資人聚集起來,希望政府能出手相救。從7月下旬開始,每天都有人來討說法,想拿回自己的錢。

他們在不同的理財公司購買了各種理財產品,但這些產品的擔保方都指向了同一家公司——匯通信用融資擔保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通”)。7月6日,匯通董事長楊誌剛、常務副總裁劉玉英失聯,公司陷入癱瘓。7月9日,只剩手持借據的投資人坐在失聯董事長的辦公室,連公司員工都已不知去向。

匯通屬於四川省最早的一批融資性擔保公司,成立於2004年前後,曾獲得“全國擔保行業AAA級信用示範單位”。匯通註冊資本9億,金融機構的在保余額46.28億。

這樣的場景,在四川最近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

懷有八個月身孕的李辛,是“討說法”人群中的一員。一年前,她的錢由當地另一家擔保公司作為擔保,借給房地產公司、機械設備企業等,年化收益率18%。除了全部身家200萬,她還抵押房子從銀行貸了100萬,悉數投入。

一個月前,這些投資人再也沒有收到利息,拿回本金更是遙遙無期。

6月以來,整個四川擔保業壞消息接踵而至,多家擔保公司出現兌付危機。更糟糕的是,多位當地銀行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在四川,出現代償困難的擔保公司不下十家,他們擔心未來會有更多的擔保公司老總失聯。

截至2013年12月末,四川擁有融資性擔保公司509家。全年累計融資性擔保余額已經達到2338.4億,在全國排名第2。

這個擔保發達的地區,目前已是一片風聲鶴唳。

7月21日上午,在匯通總部,興業銀行與匯通的法定代表人孫康溝通了近三個小時,南方周末記者聽見,會議室不時傳出激烈的爭吵聲。四川省金融辦要求匯通在7月底之前,拿出一攬子解決方案上報,但截至目前,匯通依舊沒能拿出兌付方案。

理財公司應聲倒下

投資者組成了調查團,排查他們投資的項目。存續的13個項目,融資近1億元,只有1個項目真實存在,其他均為殼公司。

2008年以後,面臨災後重建的強大資金壓力,四川省加大招商力度,積極推進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投資繁榮的一個結果是,公司對資金極度渴求,只要你有錢,根本不愁沒人借。

在四川,這樣的資金生意極為紅火。即使在一些年代久遠的居民區,也是每隔幾百米就有一家理財公司,門口還擺著大米和豆油,以招攬老年投資者。只需1萬元,就可以享受年化18%的收益。困在籠子里的居民存款,形成一股從銀行搬向理財公司的熱潮。

在這根資金鏈條上,理財公司作為居間人一手牽著放錢的人,一手牽著借錢的人。理財公司的背後還跟著一家擔保公司,即便融資企業無法還款,擔保公司會來兜底,看起來萬無一失。

截至2013年末,四川省通過工商註冊的投(融)資理財信息咨詢類公司多達5000家。

四川中小企業金融超市,就像是近幾年當地金融發展的縮影。2009年8月25日,開業之初,這里齊聚了銀行、擔保機構、小貸公司、風險投資、融資租賃、信托等各類金融機構。到了2013年下半年,已經被一家家投資理財公司取而代之。

位於這塊地方中的成都時代8號寫字樓,堪稱四川理財界的地標性建築,附近聚集著數百家理財公司。而6月30日,“夏小龍卷款跑路”的橫幅高懸在樓上,格外紮眼。

6月底,四川省隆昌縣鵬潤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四川東大匯通投資理財咨詢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夏小龍失聯。

7月中旬,位於四川中小企業金融超市的四川恒盈投資理財公司(以下簡稱“恒盈”)首先發出通知,由於近期匯通高管失聯,導致匯通系統及關聯的擔保等公司的資金鏈出現嚴重危機,並由此直接影響在恒盈融資的大多數項目不能如期按原合同履行。

恒盈所有項目自2014年7月20日起停止支付收益,本金兌付順延兩個月,分5次兌付,每次兌付本金的20%,本金退完時按年化收益5%進行結算。

有投資人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恒盈正是匯通的高管出來創辦的。現在,當地普遍流傳說,因為擔心恒盈的負責人失聯,甚至在他的手機安裝了定位系統。

據南方周末記者統計,恒盈還沒有到期的項目有近40個,共涉及金額5.67億。除匯通擔保的項目外,中興地源融資擔保公司擔保13個項目、中光財富融資擔保(北京)有限公司擔保9個項目。

讓人不解的是,並非匯通擔保的項目為何也不能按時拿到本金和收益?

在投資者的多番逼問下,恒盈承認,40個項目中只有14個是正常經營的企業,其他都是空殼公司。項目即便有財產抵押,擔保物有的沒有辦理抵押登記,有的還在法院的執行當中。

同樣的遭遇也發生在四川宇鑫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資者們身上——投資人組成了調查團,排查他們所投資的項目。存續的13個項目,融資近1億元,只有1個項目是真實存在的,其他均為殼公司。這13個項目都是匯通擔保的。

這些所謂投資項目中,很多都充滿蹊蹺的巧合。

比如,2014年3月,有三家公司在融資前的同一天更改了工商資料。更為詭異的是,當地一家企業——成都泓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連企業賬戶的銀行電子優盾也交由恒盈保管,融資1000萬,至今仍有300萬沒有到賬。

由匯通擔保的許多其他項目,也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應聲倒下,如四川省成都環福融資理財信息咨詢公司、四川富民行投資理財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發售的項目。

7月21日上午,南方周末記者來到四川中小企業金融超市時,這里門可羅雀,每家理財公司只有一到兩名工作人員,鮮有投資人光顧。

7月27日,恒盈拿出終極版解決方案,這已經是第六稿。對於已經到期的項目,再延後五個月完成本金兌付。未到期的項目,轉投成都友好糧油和四川海訊電子開發集團有限公司。

一些融資擔保公司提供的項目,其實只是用以圈錢的空殼公司。 (CFP/圖)

蓋子遲早要揭開

匯通重慶分公司7個多億在保余額,除了一筆3000萬的項目外,其余均是為自辦企業提供擔保。

風險的爆發絕非偶然。

匯通除通過理財公司吸收資金外,還成立了多家類似成都融緣資產管理中心(有限合夥,以下簡稱“融緣”)這樣的融資平臺,匯通高管楊誌剛和劉玉英間接持有融緣的股份。

據匯通的一名股東透露,楊誌剛成立了多家其公司員工作為法定代表人的融資平臺,一名給他開車多年的司機的平臺就融了3億。

這位股東的企業也曾通過匯通融資5500萬,其中2000萬至今沒有入賬。

匯通也在為其自辦的項目進行擔保,包括煤礦、度假村、電廠等。“自辦項目的借款申請表上沒有蓋客戶公章和法人章,這類盡職調查很粗放,反擔保措施普遍較弱,部分項目甚至是全額信用擔保。”匯通一位不願具名的員工稱。

這些項目風險頻發,甚至拖累了擔保公司。

上述人士透露,匯通旗下有家自辦企業叫四川龍和礦業,部分通過空殼項目融來的資金,最終進入這里,但從2013年開始,四川龍和礦業付息困難。另外兩家越西縣的水電開發公司,匯通也曾為其擔保,融資9300萬,這兩家公司均無力還款。

匯通重慶分公司7個多億在保余額,除了一筆3000萬的項目外,其余均為自辦企業的擔保。

然而,2013年底爆發的“李金東”案,將匯通推向了深淵。

匯通寫給各家銀行的情況說明顯示,李金東是匯通青白江分公司的總經理,他以自己的名義借錢,偽造匯通為其擔保。同時,私刻公章以匯通的名義向民間集資。李金東給出的月息達到3分至5分,不到幾個月就吸收了8000萬的民間資金。隨後,李金東失聯。

幾十名投資人向匯通討債。直到今年5月,匯通向政府指定賬戶存入2000萬善後款,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中國經營報》引用匯通今年5月的財務數據顯示,經營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9069.72萬元。一個月前,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還為流入685.7萬元。

接近楊誌剛的匯通股東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今年6月,楊說想辦法找來4億幫匯通渡過難關。結果,錢沒有借來,楊跑路了。

據其回憶,2013年底,匯通內部已經感受到民營擔保公司的拐點即將到來,匯通就像站在岔路口,通向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一個是與金融機構的合作為主,逐漸收縮民間擔保業務,另一個則是繼續開辟民間市場。最終,他們也沒想明白究竟要往哪里走。

但迅猛擴張,已經讓匯通的擔保規模膨脹到了自身難以承受的地步。匯通也曾希望緩解壓力,計劃在2014年增資擴股,讓資本金達到15億到20億。

已經失聯的匯通常務副總裁劉玉英此前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透露,匯通擬引入吉林糧油集團有限公司,出資5億元入股匯通擔保。吉林糧油集團已經將三年財務報表,以及今年1到5月份的財務數據全部提交給四川金融辦等相關部門,計劃分兩期入股匯通。

增資擴股尚未完成,匯通已然事發。

當地出事的另一家擔保企業,風險則暴露得更早。

2013年下半年開始,由其擔保的個人對企業借款,已經出現了逾期。“之前,我們賬上的現金足夠,逾期的項目便由我們代償。”一位肖姓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但他並沒有透露代償的具體金額。

“這類民間融資,給投資人1.5分利息,加上擔保費等中間環節收費,企業承受的融資成本到了4分、5分利息。能接受這麽高的成本,說明企業的資金鏈已經很緊張,錢進去就很難出來。”他說。

由其擔保的民間借貸,多數是房地產及其上下遊的煤礦、水泥、建材等。但是,這些企業眼下的日子都不好過。

從2013年年初開始,他們陸續清退了風險較大的擔保企業,在保余額從30億降至17億。但到了2014年6月,賬上已經沒有可供代償的現金了,不得不向投資人宣布,接近3億的民間借貸無法到期兌付。

盛極一時的融資性擔保,由此墜入深淵。來自銀監會的數據顯示,2013年末擔保代償余額415億元,較2012年末增長100.4%,其中融資性擔保代償余額413億元,較2012年末增長100.3%。

民營擔保公司“被判死刑”

銀行定的基調是,原則上不新增民營擔保公司的擔保貸款,已經到期的貸款要麽追加抵押物,要麽換成規模較大的國有擔保公司擔保。

匯通事件,讓銀行對民營擔保公司警惕起來。

銀行與匯通曾經往來頻密。南方周末記者獲得2014年2月的數據顯示,當月匯通與24家金融機構合作,在保余額55.65億。其中農村信用社5.39億、貴陽銀行4億、成都銀行7.4億、中國農業銀行3億、招商銀行4.2億、涼山州銀行4.58億……

此時,警鐘已經敲響。

2014年1月26日和2月7日,四川省銀監局分別向所轄各銀行下發關於《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匯通信用擔保有限公司及青白江分公司擔保的授信業務進行統計的通知》等,要求金融機構核查匯通擔保業務。

事實上,多家銀行已經在內部排查中發現了問題。

2013年4月,成都農商行發現,匯通有7筆擔保貸款疑似關聯,並將這些貸款認定為“不良”。因此,該行暫停了與匯通的合作,直到11月才恢複了新增擔保業務申報,但授信額度已經從8億降至3.2億。

同年11月底,招商銀行也審計出,由匯通擔保的六家借款單位形成利益團體,借款最終被用於礦業開發,該礦業公司銷售收入與預計的年銷售相距甚遠。而且這六家借款單位承兌保證金、手續費、貸款流向、還款來源、還息資金,均十分可疑。

2014年1月9日,成都銀行向全行發出通知,匯通出現重大風險事項。

在2014年1月到2月,匯通擔保累計增加額5億,遠低於上一年的速度。

就在匯通實際控制人失聯前的一個星期,匯通向各家合作銀行發出了《請求合作金融機構繼續支持的緊急報告》,稱部分銀行暫停了匯通的擔保業務,引發受保企業惡意逃債。今年1-6月代墊、代償擔保業務還款9574.28萬元。

這份報告稱,公司融資類擔保業務余額約為44.37億,其中大多是中小企業流動資金貸款,如果貸款到期得不到銀行後續貸款支持,部分現金流偏弱的中小企業正常經營將難以為繼,甚至出現正常經營的在保客戶惡意逃債引發大面積的違約風險,“如果持續下去,後果將不堪設想”。

但對此時的銀行來說,要防的已經不只是匯通,幾乎所有民營擔保公司都成了銀行排查的重點。

農業銀行成都一家支行的風控部人士稱,整個7月,銀行逐一排查合作的擔保公司是否正常營業、實際控制人是否失聯、擔保公司的代償情況。這家支行有一筆貸款,企業主失聯,銀行要求擔保公司代償,而擔保公司一再表示代償很困難。

自此,銀行定的基調是,原則上不新增民營擔保公司的擔保貸款,已經到期的貸款要麽追加抵押物,要麽換成規模較大的國有擔保公司擔保。

一位民營擔保公司的總經理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夏小龍失聯後,除了國開行、農發行之外,其他銀行均停止了與民營擔保合作。楊誌剛之後,民營擔保更被銀行“判了死刑”。

近期四川省擔保協會組織的一場座談會上,一位民營擔保公司高層感慨,要向國有擔保公司繳械投降了,國有擔保公司的春天來了。

7月23日,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四川銀監局、四川省金融辦及相關金融機構、擔保公司負責人召開協調會商議處置風險性事件。擔保公司希望銀行不要“一刀切”,要對民營和國有的擔保公司一視同仁。

如何解套

“這次出事,主要原因是擔保公司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無論是銀行還是擔保公司,都應該把擔保作為第二還款來源。但現在,擔保公司出了問題,貸款甚至全軍覆沒。”

多位受訪的擔保公司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描述了涉足民間借貸的原因。

一家註冊資本1億的擔保公司的總經理計算說:資本金1億元,按照資本金放大5倍計算,以2.5%標準收取擔保費,那麽擔保收入是1250萬元。按照擔保費收入的50%提取風險準備金以及按照年度在保余額提取1%的賠償準備金後,還剩下500萬元左右,連日常運營都難以支撐,一旦出現代償,更是難以為繼。因此,出路便是去民間“找錢”。

成都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龔民則認為,這次四川出事,主要原因是擔保公司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無論是銀行還是擔保公司,都應該把擔保作為第二還款來源。但現在,擔保公司出了問題,貸款甚至全軍覆沒。

如今這一系列事件,將如何繼續?

夏小龍失聯後,鵬昌縣委、縣政府派駐工作組進駐,公安部門已立案偵查並凍結、查封公司的有關賬戶和資產。工作組將對夏小龍旗下公司進行資產核算,並在7月31日前公布處置意見。

至於匯通,四川省金融辦要求在7月底之前,拿出一攬子解決方案上報。

但匯通內部員工並不樂觀。一位員工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公司在忙於清理債權債務,恢複正常的業務遙遙無期,投資人的資產安全很難保證。在與南方周末記者的交談中,他每說一句話就要嘆氣好幾聲。

除了與銀行合作外,匯通還擔保了三款信托產品,分別將於2014年中之後到期。4月時,匯通還向各業務部和分公司發出通知,要求催繳這些產品所涉及的企業付息。而現在,匯通的員工已經完全無暇顧及此事。

更讓監管者擔心的是當地的金融風險。

今年6月底,四川省金融辦召開了“2014四川省小貸公司監管工作會”,要求省內金融機構嚴控風險。在四川省領導出席的一個融資性擔保公司監管工作會議上,監管部門還提出擔保公司堅決不能出現“跑路”現象。

各個地區也在行動。從2月開始,成都市工商局已經暫停了民間理財公司預核名。遂寧市則從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底,對所轄區域內的非融資性擔保公司進行集中清理規範。

四川擔保危局如何解套,依然還有待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880

[黑問專欄]宏圖三胞並購拉手只是得到空殼一個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7/147199.html

i黑馬註:最近宏圖三胞並購了拉手,宏圖三胞作為一個主營業務和互聯網基本不沾邊的傳統企業,來並購拉手,這似乎有點“不務正業”的味道。宏圖三胞並購拉手真能達到其商業預期麽?

\這互聯網領域似乎不缺奇葩的交易,最近宏圖三胞並購了拉手,這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如果是一個互聯網巨頭並購拉手似乎還可以理解,但一個主營業務和互聯網基本不沾邊的傳統企業來並購拉手,這似乎有點“不務正業”的味道。
 
據介紹,宏圖三胞是三胞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宏圖高科的全資子公司,主營3C消費類電子產品與服務,主要基於傳統實體店來開展業務。在電商越來越發達的今天,這意味著宏圖三胞這種模式遭遇的挑戰也越來越大。為此,宏圖三胞在2014年也積極通過對外收購轉型互聯網,比如之前的麥考林、樂語通訊等等,當然,目前看來,只有麥考林和電商有關。也許正是因為電商行業缺乏足夠理想的收購對象,宏圖三胞才把目光放寬到了團購領域。
 
那麽宏圖三胞並購拉手真能達到其商業預期麽?在筆者看來,宏圖三胞並購拉手恐怕只是得到了空殼一個,這是為何?
 
拉手網大勢已去
 
今天的拉手網早已是“大勢已去”,公開資料顯示,拉手網前前後後有過總計1.66億美元的融資。在2011年4月,宣布獲得第三輪融資的半年後,拉手網啟動赴美IPO,然而一個月後因會計問題暫停IPO,這成為了拉手命運的轉折點。
 
2012年6月,拉手網決定撤銷上市申請,並決定出售公司股份。2012年8月,拉手網創始人吳波出走,拉手網被以金沙江為主的投資人所接管,此時的拉手網已無IPO的可能,對投資者而言,除了尋求並購之外,已無其他退出方案。
 
也就是說,其實拉手當時錯過了一個比較好的機會,而後來團購行業進入洗禮階段,由於其他團購網站紛紛選擇投靠互聯網巨頭,這導致孤立無援的拉手越發陷入困境。根據團購行業最新數據,百度糯米、美團、大眾點評三巨頭掌握了團購市場約90%的份額,拉手的市場份額已不足5%。所以,今天的拉手早已是氣數已盡,在這種情況下,宏圖三胞並購的拉手也不過是空殼一個而已,但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宏圖三胞和拉手網“各懷鬼胎”
 
第二個原因是,宏圖三胞和拉手網雖然名義上叫並購,但實際上卻是“各懷鬼胎”,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是,目前雙方未透露收購價格,也許這個價格會一直保密下去,這樣也好,可以避免雙方中任何一方被外界稱為“冤大頭”。
 
但可以肯定的是,宏圖三胞和拉手網之間的整合不會那麽順利。當年百度收購糯米網之後,也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整合,包括業務整合和品牌整合,目前看來進展很順利,新推出的百度糯米品牌也為業界所接受。不過你不可能拿宏圖三胞和百度來相提並論,畢竟百度對互聯網的理解,以及在互聯網方面的資源儲備不是宏圖三胞能比的。
 
既然長遠的整合很難預計,那麽眼下雙方就只好“各取所需”------宏圖三胞並購拉手解了拉手投資者的燃眉之急,不管價格高低,至少是個退出機會;對宏圖三胞而言,把自己的業務嫁接到拉手上,在網上拓展渠道成為其當務之急,按照官方的說法,宏圖三胞將基於拉手網打造全新的O2O業務模式。
 
不過考慮到拉手網在團購領域市場份額不足5%,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小,筆者並不看好宏圖三胞的這一商業計劃。O2O是個非常複雜的體系,需要大量的互聯網產品予以支撐,比如地圖、支付等等,宏圖三胞在互聯網領域是個門外漢,如何像BAT那樣用強有力的資源和技術去拓展O2O呢?
 
和蘇寧收購PPTV一樣奇葩
 
坦白說,宏圖三胞並購拉手和蘇寧收購PPTV一樣奇葩。看看蘇寧雲商現在的股價跌到什麽樣子,你就可以想象,當初收購PPTV完全是昏招。如今的PPTV在愛奇藝PPS、樂視、優酷土豆面前幾乎已經被用戶遺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蘇寧在電商領域根本沒有什麽影響力,無法通過自己的品牌拉動PPTV的品牌增長。
 
所以,PPTV似乎也放棄了和其他高上大的視頻網站競爭,反而成為了蘇寧的一個工具和平臺------上次蘇寧易購5周年的促銷活動上,蘇寧易購采用視頻直播高端訪談形式,消費者、供應商和媒體均可通過觀看PPTV視頻直播的形式了解促銷攻略。
 
宏圖三胞並購拉手估計也會如此,既然拉手網在團購和O2O領域無法和其他對手競爭,那麽宏圖三胞就只能將其打造為自己的一個互聯網工具,但這必然會對拉手發展形成巨大的束縛,而且拉手要想重新上市也根本不可能。
 
道理很簡單,如果宏圖三胞利用拉手這個平臺來拓展網絡渠道,那麽相應的價格對比其他的平臺就必須要有優勢,也就是說宏圖三胞的利潤率必須下調。但宏圖三胞有那麽多店面,需要巨大的成本予以維持,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好說宏圖三胞能賺多少錢,更別說能分多少給拉手了。
 
所以在筆者看來,宏圖三胞並購拉手只是得到了空殼一個。

(文/王易見 QQ:543415188)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上黑問專欄和黑問用戶一起討論相關問題~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article/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630

冯小刚“空壳公司”被华谊10亿收购 身价涨6倍

http://www.xcf.cn/gdyw/201512/t20151204_762638.htm

 上一次,冯小刚赚的是IPO的钱;而这次,冯小刚赚钱是收购变现上市公司的资产。

  给华谊兄弟打工,冯小刚打出了老板的感觉。


  近日华谊兄弟斥资10.5亿元收购70%股权的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冯小刚持股99%。这个公司基本上就是个空壳,资产为负,也没有开展业务。


  也就是说,冯小刚身价达到15亿元。冯小刚是华谊兄弟的老股东了,当年华谊兄弟上市时,冯小刚曾持有288万股,占华谊兄弟的2.29%。后来减持套现2亿多元,纳税达4000万元。


  从金额上看,委身华谊兄弟这几年,冯小刚身价呈拉升式上涨,增长6倍多。


  上一次,冯小刚赚的是IPO的钱。而这次,冯小刚赚钱方式很特别:采用上市公司收购变现方式。收购的是什么?就是冯小刚的导演技能和影响力。华谊兄弟收购东阳美拉公司有对赌协议,规定东阳美拉若干年内业绩,不达目标冯小刚要补偿。


  这就把冯小刚的劳动证券化和货币化,放大了冯小刚的劳动成果。有人计算过,即使东阳美拉一分钱业绩没有,冯小刚进行利润补偿,10亿减去5年的利润承诺,冯小刚也能落下3.5亿元。


  这比原始股刺激大多了。从华谊兄弟原始股激励上看,冯小刚的确受益,但是受益的还有李冰冰、黄晓明等一批人,不少人激励兑现就离开了华谊。


  冯小刚则是特别安分的一个。他接受华谊兄弟片约,在2012年拍摄《一九四二》时,感叹度日如年,“对电影的爱越来越淡,对这样的生活也开始感到厌恶”,但是紧接着,为了对得起东家,马上拍摄一部《私人定制》。


  现在按照华谊兄弟和冯小刚的约定,冯小刚还有3部影片要完成。


  这其中有个玄机。华谊兄弟和一众明星有股权关系,和冯小刚也有股权关系,从多位明星离开华谊兄弟来看,华谊兄弟股权激励形成的约束力并不强。那么对冯小刚而言,和华谊兄弟签约的价值在哪里?冯小刚片约的独特价值在哪里?


  冯小刚最近两年都没有拍电影,之前17年他拍了14部作品,是个勤奋多产的导演,两年没拍就算一个不短时间周期了。他感叹做电影累,还有什么能 刺激他继续对电影保持热忱?合约3部影片完成之后,冯小刚会何去何从?放在市场上,他依然是抢手人物,不一定要和华谊兄弟签约。


  这次华谊兄弟和冯小刚选择的合作模式体现了冯小刚的独特价值,锁定了冯小刚,冯小刚又可以提前套现。对上市公司而言,冯小刚是中国排名靠前的票房导演,可以给华谊兄弟增加名气,为华谊兄弟赚钱,这些利润可以放大60倍体现在市值中。


  如果没有资本市场这种放大效应,冯小刚靠着出售劳务,一辈子也赚不了多少钱。所以越来越多的明星出现在资本市场。


  新合作模式是个创新,类似于搜狐将旗下的子公司分拆上市,冯小刚成为华谊兄弟一个子公司,盈利能力和其他业务切割,而且冯小刚还持有30%股权,有一定话语权。


  这并不是华谊兄弟第一次这样做,上次是2013年子公司2.52亿元收购浙江常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70%的股权,该公司成立才3个月,华谊兄弟此举正是为了锁定冯小刚的老朋友张国立。


  华谊兄弟老板王中军的朋友圈应该足够大,冯小刚和张国立的朋友圈也不小,要想赚大钱,还是得有些铁杆盟友。


  电影市场是个知识密集型产业,高度依赖个人创意才华,锁定行业领头者无可厚非。如果细算下来,10亿元比去年华谊兄弟净利润还多,还是靠资本市场赚钱快。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376

【望洲危機追蹤】望洲集團僅剩12.5億資產 房產外實業均系“空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473.html

“所有的實業都是空殼。”在望洲財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望洲財富”)爆雷一個月後,一位想要收購望洲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望洲集團”)剩余資產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經他長期調查發現,望洲集團看似“豐滿”,實則“空白”。

此前,程煒(化名)提出對望洲集團剩余資產的收購計劃,在與望洲財富接觸之前他從事風險投資行業,最終這個收購計劃因價格談不攏而流產。

“一人有限公司”望洲帝國的風波已成為互聯網金融線下理財平臺暴雷的典型案例。然而,不同於其他線下理財平臺的單一,望洲財富僅作為望洲集團的金融環節之一,除此之外,它還囊括了大量的實業板塊:大健康、餐飲、房產、汽車、供應鏈等。

作為望洲帝國的執掌者,楊衛國的終極目標是利用這一系列名目繁多的“連鎖板塊”講故事,最終走向上市之路。而“裂縫”環節的望洲財富,讓他通過線下理財平臺獲得的資金流向了所謂的實業板塊和小貸公司債權。

在涉嫌“自融”後,程煒透露,望洲集團所有實業都已經處於空架子狀態,而楊衛國目前仍然在杭州的看守所中。

實業系“空殼”

2014年10月,程煒一次偶然的機會通過朋友認識了望洲財富一位財富經理。當這位財富經理得知程煒的風投身份後,想要引導程煒對公司投資,程煒進入望洲財富後,負責其中一家分公司的對外事務。

程煒多方了解後發現,目前望洲集團的實業已幾乎沒有任何資產,望洲集團的資金鏈也早已斷裂。

一位投資者此前也曾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之所以願意相信望洲財富,原因之一在於望洲財富人員曾帶領她參觀過位於杭州的望洲集團旗下實業公司,包括月子會所、酒店、超市等。“有實體店,覺得應該不會差。”投資者說。

楊衛國的望洲全產業鏈故事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包含供應鏈、汽車、大健康、餐飲、教育科技、文化傳媒、房地產在內的實業板塊;包含望洲金控及其旗下的眾籌、支付、小貸、擔保、征信、財富管理等金融板塊;包含多個資產管理、基金管理、投資咨詢在內的投資板塊。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望洲財富雷暴後,望洲集團的實體產業遭受連帶“地震”,資產大幅縮水,目前龐大的集團僅剩兩部分資產仍然具有價值。一部分是望洲集團在成立之初所打造的地產板塊,楊衛國此前曾花費2.2億元在浙江老余杭購買了一塊地並打造“恒合金座”商業地產。據了解,該商業地產目前仍在正常運作,商業價值也已增長至5.5億元,但其中包含了5000萬元的負債。

第二部分則是望洲集團旗下金融板塊的小貸公司中有一部分真實的債權,其應收賬款約為8億元、利息約為2億元,債權外壞賬約為3億元,此外還包含一張小額貸款牌照。

“如果要收購,債權資產約打7折,價值7億元左右,加上5.5億元的房產,現在望洲集團只有12.5億元左右的資產價值,剩下的都‘不值錢’。”程煒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他想要以8億~10億元的價格收購這部分資產,並已經開始了一段時間的談判工作,但是望洲集團給出的價格是15億元,最終因收購價格未談攏而流產。“現在望洲集團未兌付的本金和利息等外債經統計約有25億元,所以無論是哪個價格賣出資產,都無法做到全覆蓋。”程煒說。

一位望洲財富原客戶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獨家透露,在金融牌照方面,望洲財富還拿下了私募基金牌照,同時楊衛國也在運作公募基金牌照。“此前運作過程中已經花費了約70萬元左右,在爆雷前夕,公募基金牌照已經快要批下來了。”上述客戶經理表示,正是在這個時候出現了資金缺口。

“出事之前,楊衛國主要想涉足餐飲產業,打造一個望洲連鎖餐飲,並且意圖走上市路,盡快在資本市場上再撈一桶金。”程煒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多類實業板塊、連鎖店模式是楊衛國很早為望洲集團打造的發展路徑,整體故事比較豐富則整體上市,如果某一板塊發展得足夠強大,也可以單獨上市。值得一提的是,模式之初,楊衛國曾經想把集團打造成股份制,但是後來發現股東的想法各異,楊衛國難以操控,轉而回購股份,打造了現在的“望洲一人帝國”。

在望洲財富雷暴事件之初,望洲財富向投資理財客戶發出了《關於望洲集團董事長楊衛國失聯事件望洲財富至客戶及員工公告》(下稱《公告》)。《公告》稱,望洲餐飲集團尚擁有的資產為各餐飲項目回款項價值200萬元~300萬元。

望洲集團官網顯示,由望洲餐飲集團主導的望洲餐飲產業鏈總部在上海,並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杭州設立七大運營管理中心。在該產業鏈上的公司包括湖北望月樓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浙江鼎望記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浙江小辰光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嶼外漁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江蘇茂行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北京儒香齋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本報記者了解,為走集團化路線,楊衛國後期一直進行“概念炒作”,在電影投資較熱的階段也沖入這一市場,註冊成立了影視公司,準備拍攝一部動畫片,並投入了一定資金,但是最終沒有進行下去。2015年12月30日,成立北京望洲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並投資浙江望洲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望洲文化傳媒(上海)有限公司、望洲影院(杭州)有限公司等。

5.5億地產項目曾遭投訴

在楊衛國打造的“一人帝國”望洲集團所有產業板塊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板塊即是房地產,正是房地產企業成就了楊衛國二次返回浙江的東山再起,並塑造了後來的望洲集團。

但是房地產這塊業務,現在卻處於停滯狀態。“房地產是以前的事情了,現在已經不涉足這個行業了。”一位望洲集團高層人士曾如此表示。

在望洲集團所設立的四層集團架構共涉及的96家公司中,有一家成立於2008年11月18日的杭州聯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下稱“聯城房產”),法定代表人為楊衛國。該公司在2010年7月19日曾發生過一次股東變更,法定代表人由梅方喜變更為劉榮景,同時,股東由浙江聯合置業有限公司唯一企業股東變更為黃世鵬、繆必雄和劉榮景3個自然人股東,其中,黃世鵬和繆必雄分別出資1500萬元,劉榮景出資3000萬元。4個月之後的11月1日,自然人股東由劉榮景、黃世鵬、繆必雄、李文勝變更為楊衛國、李文勝、劉榮景。2011年6月29日,自然人股東中僅剩楊衛國和黃浩,不見劉榮景的身影,並且經過屢次增資,2013年楊衛國增資至4800萬元。

“楊衛國是溫州蒼南人,在做教師期間,靠自己熟悉的網路計算機技術獲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後來去新疆做起了煤礦生意,又拿到人生的第二桶金,之後他又回到浙江,這之後認識了劉榮景。”程煒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劉榮景是楊衛國在打造望洲集團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人。

楊衛國涉足房地產後,將目光瞄準了位於浙江杭州老余杭的一塊地皮,經過價值評估,他以聯城房產的名義以2億元左右進行了收購,並在這塊地上進行樓盤開發,就是現在的“恒合金座”,位於余杭天目山路延伸段02省道與禹航路交界處。

“恒合金座樓盤一共有兩幢高樓,在五樓的中間是聯體的,構成了‘H’型,總面積近4萬平方米。”程煒表示,楊衛國本來是想將這塊地產打造成集餐飲、商場、娛樂等多功能的綜合商業地產,按照這一意圖,恒合金座5層以下是大型商場,其中一幢的6、7、8層為精品酒店,另一幢則為公寓直至今日仍然在“以租代售”的模式運營。

該地產處於杭州較為偏遠的地區,從飛機場出發約行駛60公里才能到達,由於缺乏同類地產,曾經一度形成經營火爆的局面。在程煒看來,這塊地是當前望洲集團剩余資產中最為值錢的部分,其價格已經從當初收購時的2億元增至如今的大約6億元,但據程煒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獨家透露,該地產“身背”5000萬元債務。他表示,如今該地產仍然在聯城房產名下,由與楊衛國關系較近的另一個朋友王勇運營。

程煒想要以約5.5億元的價格收購該塊土地以及建造在該土地上的商業樓盤,“一張土地證,四張房產證,全部收購掉。”程煒說,但是最終由於價格未談妥而告終。

然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該樓盤在招商中並非一帆風順,大量業主以“虛假宣傳、涉嫌欺詐”為由在論壇中投訴由聯城房產開發的“恒合金座”。

一個杭州當地的論壇貼稱,2012年該樓盤建造完畢銷售時期曾宣稱物美超市入駐,吸引了部分購買者。但是至2014年5月,聯城房產突然宣稱,物美超市不再入駐。類似投訴貼還在2015年3月11日出現在杭州315投訴網上,有業主稱,2015年2月18日即2015年的大年三十晚上22:24短信通知他交付。隨後該業主在約一周後的2月26日到開發商售樓部收房,當日被告知物美不來了。2015年5月26日,另一杭州當地論壇“口水杭州”論壇上發出了一張咨詢表格的圖片顯示,詢問者在2015年5與18日提問,針對恒合金座引進的望洲城何時開業以及入駐的是什麽超市,而來自“區信訪局”在2015年5月25日由余杭街道反饋顯示,望洲城尚處於前期招商過程中,引入的超市為“望洲超市”。“物美不來,替代了望洲控股集團自己開發的望洲城購物中心。”一位業主在論壇中如此表示。

月子會所門可羅雀

“為了看清這家公司,我冒充一個客戶去杭州摸底,結果發現望洲集團沒有任何資產,就是一個空架子。”程煒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望洲集團一位管理層人士曾告訴程煒,望洲集團想要打造一個多板塊的連鎖集團,一方面可以通過豐富的故事讓集團整體上市,另一方面,如果某一個板塊發展出色,也可以單拉出來單獨上市。除金融之外,楊衛國想在資本市場上再撈一桶金。

“一人帝國”執掌人楊衛國在雷暴之前,集團實業板塊重點打造的有三類業務,分別是大健康、餐飲和汽車。

健康管理共分為以月子中心為核心的母嬰服務連鎖產業鏈,以及以養老為中心的養老產業鏈。其中月子中心的核心則是位於杭州的月子會所,即於2014年12月26日註冊成立的望洲天使母嬰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望洲天使”),股東系望洲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並在無錫、北京、紹興、廈門、寧波等地均開設了分公司。

《公告》顯示,望洲天使已經有第三方企業願意收購,收購價值約在4000萬~6000萬元。

但是,曾經實地調查過月子中心的程煒稱,杭州的月子會所開在一幢商務樓里面的某一層,而非通常一小幢樓。“據我所知,該月子中心在全國一共12家分會所,其中3家在營業,9家目前仍在裝修。”程煒表示,裝修的三家分別位於杭州、溫州和廈門,溫州和廈門的兩家會所處於關閉狀態。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望洲集團位於溫州的月子中心,是此前花費近千萬元盤下來的歐式風格的遊艇俱樂部,並在後期投入了近200萬元左右的專修費用。

“我去杭州的月子中心實地查看的時候,入住率約在50%左右,位於保本線。”程煒表示,一般投資這樣的月子會所需要資金約1500萬元左右,兩年左右收回成本,但是需要入住率在40%以上,如果低於這個數字,將入不敷出。受望洲財富雷暴事件影響,程煒最近一次去月子中心查看時發現,其已經處於門可羅雀的狀態。

華通汽車退還註資無望

《公告》還顯示,關於汽車板塊,望洲集團此前向華通汽車註資3150萬元,經與華通汽車協商,對方願意退還前期註資。

2014年望洲集團和華通汽車聯合成立了望洲華通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望洲華通”)。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望洲華通共有2個企業股東,分別是望洲集團和溫州華通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以及另4位自然人股東。2015年11月16日,望洲華通變更了公司名字,以集團相稱,此前為望洲華通汽車有限公司,並在2016年4月12日雷暴事件之前約1個月,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由楊衛國變更為黃益朝。

“如果真的退還就好了,其實,現在華通汽車自己的業務也是搖搖晃晃,沒有現金流。”對於公告退資的說法,程煒並不相信。在他看來,黃益朝與楊衛國是“老朋友”,此前望洲集團入股華通汽車50%股份後,按照楊衛國的想法是大力發展二手車平臺,打造連鎖店系列,讓楊衛國的集團整體系列填上新的故事。

望洲華通在打造了集團概念後,大量布局多家子公司。信息顯示,望洲華通共對外投資7家公司,包括望洲華通汽車貿易有限公司、蒼南華正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望洲華通(蒼南)二手車有限公司、望洲華通(北京)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以及在蒼南、廈門、天津三地開設的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

望洲集團官網顯示,2016年望洲集團原本計劃將布局華北、西北、華東、華南、華中、西南等區域,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內蒙古、河北、浙江、山東、山西、海南、湖南、湖北、貴州、雲南、四川、陜西、江蘇、江西、福建等20多個省會直轄市建設分公司。並設立三年內,將全國的分支機構數達到150家的目標。

據了解,以二手車起家的華通汽車想要另開設一些汽車後市場的服務,例如維修、保養等產業,但是由於資金流缺失,所以目前正在引入投資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99

“八一”保殼大限將至 “空殼”私募與時間賽跑

2016年5月1日第一個“保殼”大限過去之後,私募“保殼戰”進入第二階段。距離8月1日的截止日期只剩不到一個月,“空殼”私募也進入保殼的最後攻堅階段。

昨日晚間,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出公告,提醒相關私募基金管理人盡快落實《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幹事項的公告》(下稱“備案新規”)的展業要求。此外,協會還通過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系統站內信和定向郵箱通知等途徑向相關機構發出了提示。

據基金業協會2月5日發布的備案新規,三類未展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面臨資格被註銷的風險,且有對應的備案截止日期。5月1日,約2000家私募機構未能成功保殼而被依法註銷了私募管理人資格。

具體來看,首批出局的私募是在今年2月5日前已登記滿12個月,但在5月1日前既未補提法律意見書、也未申請備案首只私募基金產品。

“八一”大限即將來臨,按照備案新規的要求,在今年2月5日前已登記不滿12個月且尚未備案首只私募基金產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如果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備案私募基金產品,其私募管理人資格將被註銷。

值得註意的是,5月1日,基金業協會考慮到前期相關機構理解和落實備案新規實際進度較慢,針對2月5日前已登記滿12個月,且在2016年5月1日前已補提法律意見書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產品備案申請的私募,備案截止時間從5月1日延展至8月1日。

數據顯示,彼時有500家左右私募補提法律意見書、600家私募提交首只產品備案申請尚未成功,協會給予了3個月順延時間。在昨日的公告中,基金業協會同時提醒這批機構應於8月1日前完成備案,否則也將註銷其管理人資格。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詢基金業協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系統發現,截至今日(7月7日),已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達24577家,“管理規模為零”的有14799家,占比達到60.2%;其中“登記一年以上管理規模為零”的有4875家,占比19.8%。

就目前的“空殼”私募數量來看,有業內人士預測,8月1日被清理出局的私募將會多於5月1日的近2000家。不過記者也註意到,自備案新規實施以來,私募產品備案數量持續維持在高位、且有不斷增加的趨勢,第二階段的保殼大戰儼然呈現出“空殼”私募與時間賽跑的景象。

格上理財數據便顯示,備案新規實施後的首月(3月),證券類私募產品的備案數量激增,共975只基金完成備案,創出同期新高。4月,證券類私募產品備案數量持續增長,共985只基金完成備案,其中近9成產品成立於2016年之後。

進入5月,私募產品備案數量大幅攀升,單月備案數量達到1308只,創去年8月以來備案數量新高。其中,當月成立當月備案的產品數量為528只,4月成立5月備案的產品數量為497只,備案速度明顯加快。而格上理財最新數據顯示,6月份新備案證券類私募產品數量增至1429只,在保殼大戰的最後一個月,新備案產品數量有望再沖高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602

“八一”保殼大限來臨 逾萬家空殼私募被註銷資格

8月1日,中國基金業協會公布了第二批空殼私募的清理情況,被市場稱為“史上最大規模的私募清洗”如約而至。

具體來看,第二階段有超過7800家既未提交法律意見書也未在協會備案私募基金產品的機構被註銷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加上第一階段、即“五一”大限時被註銷的約2000家機構,自《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幹事項的公告》(下稱“《公告》”)實施以來,累計超過1萬家空殼私募被註銷了管理人資格。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進一步梳理發現,第二階段被註銷的7800余家機構中一部分或為前期被列為異常的機構。據基金業協會此前的公告,截至6月30日,4276家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因未提交2015年度經審計年度財務報告,被列入異常機構名單。而今日,異常機構的數量減少為1144家。

從註冊地來看,上海地區私募基金管理人總數由7月底的0.54萬家,降至目前的0.38萬家,北京地區私募基金管理人總數由7月底的0.52萬家,降至目前的0.33萬家。

“依據《公告》註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工作,不是對相關機構的自律處分。”基金業協會強調,被註銷登記的私募機構若有真實業務需要,可以按照相關規定重新申請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

萬家空殼私募出局,記者今日查詢基金業協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系統發現,目前已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為1.6494萬家。在所有登記的機構中,已備案私募基金產品的機構超過1.2萬家,備案私募基金產品超過4萬只,認繳規模約7.8萬億,實繳規模約6.5萬億。

記者還註意到,在《公告》發布後新登記的私募管理人超過800家。基金業協會同時強調,新增私募基金管理人也需要在登記之日起6個月內進行首只私募產品的備案,否則其私募管理人資格屆時也會被註銷。

另外,針對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記,且在2016年8月1日前已補提法律意見書申請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產品備案申請、正在辦理過程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基金業協會表示會適當順延辦理時間,並將公示辦理狀態。若相關機構還是無法滿足《公告》要求,協會在2016年底前會將其註銷。

在兩個”保殼大限“的緊逼之下,近半年私募的”保殼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8月1日,已備案的私募基金有4.17萬只,其中約1.4萬只是在今年2月5日以後完成備案的,占比超過三成。

具體從近幾個月的單月增量上來看,自2月以來,私募產品備案數量持續維持在高位、且維持不斷增加的趨勢,7月的新備案產品數量更是沖上歷史高位。

格上理財數據顯示,備案新規實施後的首月(3月),證券類私募產品的備案數量激增,共975只基金完成備案,創出同期新高。4月,證券類私募產品備案數量持續增長,共985只基金完成備案。進入5月,私募產品備案數量大幅攀升,單月備案數量達到1308只。6月,新備案證券類私募產品數量增至1429只。而到了7月,空殼私募更是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單月備案數量接近5000只。

如今萬家私募出局,“保殼運動”也暫告一段落。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私募行業的整肅初見成效,新的行業生態有望形成。“保住了殼也並不意味著從此萬事大吉。按照目前新八條底線等的規定,後續經營的合規性也需要註意,否則還是很容易踩到監管紅線。”上海一位私募風控總監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095

持牌私募9月忙自查 空殼公司開價10萬尋“持證人”

8月下旬監管的密集出拳,使得“自查自糾”成為絕大多數私募機構9月的主題。

繼證監會8月19日通報73家受處罰私募機構的名單之後,8月29日,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了《關於做好私募基金“兩個加強、兩個遏制”相關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在9月進行自查自糾。

在監管持續高壓的態勢下,《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近期私募機構紛紛從自身宣傳推介、核實代銷機構資質、嚴控杠桿比例等方面開展自查行動,前期受處罰機構在這次自查行動更是“全民行動”。

與此同時,部分空殼私募為了保殼,打起了“至少2名高管具備基金從業資格”這一備案要求的主意,開價年薪10萬尋找具備基金從業資格的人士掛職公司,以求完成首只產品備案。

持牌私募忙自查

根據《通知》要求,此次私募機構自查自糾的範圍主要包括宣傳推介、向不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兼營非私募基金業務等高發頻發、重複發生的薄弱環節以及資金安全性和運作合規性。

自查結束後,基金業協會將定期抽查相關私募的整改情況,對自查問題比較嚴重、整改不到位、問題重複發生、出現新風險新問題等情況的私募機構采取自律措施,同時將涉嫌違法違規的移交證監會處理。

據記者了解,通報“問題機構”之後緊跟自查通知,監管態度持續高壓的情況下,私募機構紛紛開始行動。而這其中,最為緊張的便是前期被處罰機構。

“從部門到員工,責任到人。除了投研團隊,公司幾乎全體行動,連董事長都參與進來了。”北京一家在處罰名單上的私募機構人士便向記者感嘆,自9月以來已沒有在晚上10點之前下過班。

據該人士透露,公司前期的問題是,網站在未履行特定對象確定程序情況下公布私募產品凈值信息。“問題出來之後我們立馬整改,現在不登錄是肯定看不到產品凈值了。”該人士向記者表示,公司目前按照《通知》和包括《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在內的多個文件,一項項自查,對於官網、微信、基金合同等進行三重檢查,發現問題立即整改。

前期被處罰私募“全民皆兵”,其他私募管理人也不敢放松警惕。“公司如果稍有細節不合規,對品牌形象的影響實在太大。我們整體的原則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上海某知名量化私募便向記者表示,公司不僅在內部自查,同時也配合並督促合作機構自查。

記者註意到,前期被處罰的深圳百億級私募展博投資就曾經在合作機構資質上栽過跟頭。展博投資在官網發布的聲明顯示,公司彼時存在的一大問題是,2014年以前部分代銷機構沒有取得私募代銷資格,對應的整改方案是停止和這部分代銷機構的合作。

有了展博投資的前車之鑒,這家量化私募的自查做法是細化到每一個產品,聯系到每一家合作機構和代銷機構以核實資質。“代銷機構的自查我們會配合,同時我們最近也主動聯系、督促他們配合我們,提供材料方便我們核定。”該人士稱,公司9月以來還增補了2次全員合規性學習,以求能夠做到“全方位,無死角”自查。

“針對不能通過微信朋友圈來推介產品,最開始我們分享產品凈值報告,會采取朋友圈對客戶分組可見的形式。但現在我們也改了,三令五申跟銷售部門同事強調,關於產品的朋友圈一律不發了。”上海另一家中型私募的運營總監還向記者表示,公司有部分結構化產品,目前也已根據7月15日證監會發布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業內也稱“新八條底線”),將杠桿比例嚴格控制在1:1。

空殼私募“買證”忙

“持牌”私募多數忙於自查,最緊張者幾乎全員加入;而部分“空殼”私募卻也還在絞盡腦汁保殼,手段翻新、花樣百出。

自《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幹事項的公告》(下稱“備案新規”)於2月5日實施以來,經歷了5月1日,8月1日兩個大限,目前已有累計超過1萬家空殼私募被註銷了管理人資格。不過,記者查詢基金業協會私募管理人公示系統發現,截至9月8日,仍有316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規模為0,1313家私募登記一年以上、管理規模為0。

另外根據基金業協會此前安排,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記,且在8月1日前已補提法律意見書申請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產品備案申請、正在辦理過程中的私募管理人可以順延辦理時間,但若年底前還是無法滿足要求,協會同樣會將其資格註銷。

空殼私募依然存在,年底大限也愈發臨近。盡管此前基金業協會多次強調盲目“保殼”不可取,協會對於惡炒殼資源持明確反對態度,但記者近日發現,在潛在的私募保殼需求下,“買殼賣殼”的情況依然頑強存在。

“殼資源出售,深圳工商登記,2015年成立,經營範圍包含資產管理,名字包含財富管理有限公司。有意者聯系詢價。”就在今日,記者還在一個微信群中看到這樣一則廣告,而下面也有多個回複直接詢價。

除了從未間斷的“小廣告”,記者還註意到,在明碼標價交易殼資源的基礎上,部分空殼公司還打起了“至少2名高管具備基金從業資格”這一備案要求的主意,開發了新招數,開價10萬年薪,尋找具備基金從業資格的人士掛職公司,直至公司拿到私募管理人資格,完成首只產品備案。

“掛職人士無需打卡上班,掛職時間為半年到一年左右,在產品於基金業協會備案完成後退出。要求人在深圳,基金從業考試成績合格。”記者看到的朋友圈內容中如是描述了掛職要求。

私募律師殷思亮向記者分析稱,如果被“掛職”高管,能監控公司在法律法規及基金業協會自律規則規定範圍內正常合法運營,這種做法不違反法律規定,也不好監管處罰。“一旦公司失控,出現問題,私募管理人,公司高管都可能被追責,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要負首要責任。”殷思亮表示,掛職者對於公司情況如果不能全面掌控,一旦公司涉嫌兼營非私募基金業務、非法經營、非法集資等,掛職者被追究刑事責任也不是不可能。

無獨有偶,前述中型私募運營總監也向記者表示,“雖說產品備案完成之後,變更法定代表人是正常行為,但基金合同上一般會要法人代表簽字,產品最後出了問題,掛職人也面臨被追責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073

泛亞環保(0556)購入空殼同業?

2017年4月12日,泛亞環保(556)購入同業江蘇康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價最高8億人民幣,代價分3期支付:
(1) 完成後進行盡職審查後,支付現金8,000萬人民幣及發行1.35億股,每股發行價1.48元人民幣,賣方先轉讓51%股權。
(2) 2017年盈利以3,500萬為準,按比例支付現金8,000萬人民幣及發行8,000萬股,每股發行價1.75元人民幣,賣方再轉讓24%股權,使公司持有股權增至75%。
(3) 2018年盈利以5,000萬為準,按比例支付現金9,000萬人民幣及發行8,500萬股,每股發行價2.47元人民幣,賣方再轉讓25%股權,使公司持有股權增至100%。

完成後,江蘇康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賣方持有約26%股權,為泛亞環保(556)第二大股東。

根據資料,江蘇康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於2014年4月23日成立,由徐州美興達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持有85.71%及賈根路持有14.29%股權。徐州美興達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為張婧(非公告稱之張娟)以信託方式為實益擁有人馬偉先生持有權益,主要從事進出口業務、銷售煤炭、化工產品、礦產品、塑料及橡膠產品、安全設備、電子產品、硬件及衛生設備、紡織品及商品貨物;及新材料的研究、開發及銷售。



江蘇康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國從事節能及環保建築材料的研發及生產業務,在2016年9月營運,2016年仍在虧損中,資產約1.98億元,但泛亞環保即以接近2.8億人民幣表面價格,購入51%的股權,如果以停牌價94仙計算真正代價的話,即為約1.933億元,差不多等於公司的帳面值,真是賺翻了。其後是否達到盈利目標,也不是太重要的了。

就算達到盈利目標,為甚麼賣方要設定這麼高的盈利目標和換股價? 是否只是用來裝出一副能夠賺大錢的模樣,我們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645

主業血流不止,“空殼化”的樂視網將走向何方

樂視系旗下樂視控股早已嚴重資不抵債,而主營萎縮,巨額債務難以追回的窘迫下,同樣的命運也正向樂視網(300104.SZ)逼近。

在5月14日下午的2017年度業績說明會,樂視網管理層表示,如若上市公司2018年繼續虧損,將存在歸母凈資產為負的可能性,深交所可以決定暫停其股票上市。從5月10號樂視網發布的一季報來看,前三月營業收入4.37億元,凈利潤-3.07億元,虧損仍在持續。何況合並報表之下,樂視網凈資產窟窿達12.02億元。

孫宏斌眼里“沒有現金流,也沒有利潤”的樂視網,在2018上半年還將面臨極大的償債壓力,56億元的債務如達摩克利斯之劍,已高懸頭頂。在巨額債務解決無果的情況下,樂視網或將失去對核心子公司新樂融致新(原新樂視致家)的控制權,無法再進行並表,上市主體空殼化的趨勢愈發明顯。

此前,樂融致新剛剛吸收了樂視系的樂視金融、樂視電子商務等原樂視系資產,融創也正在推動對樂融致新的增資,目前已確認TCL、京東、蘇寧等公司也將參與其中。增資完成後,已將絕大部分樂融致新股份質押給天津嘉睿的樂視網,持股比例將下降至33.46%。不僅如此,樂融致新的另一股東樂視控股,其所持的18.38%正面臨拍賣。

樂視網是否會資不抵債,何時將失去樂融致新的控制權,圍繞這兩大問題,深交所於5月8日向樂視網發出了“33問”。但截至目前,樂視網尚未回複。

資不抵債迫在眼前

2018年以來,樂視網的營收和成本都在同步下降,但前者的下降速度顯然更為迅速,這將樂視網加速推向了資不抵債的邊緣。

一季報顯示,樂視網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37億元,同比下滑89.41%,歸屬母公司凈利潤-3.07億元,同比下滑346.20%。

其中,一季度的廣告收入、終端收入以及會員收入相較上年同期均出現大幅度的下滑。 由於營業收入同比下降,樂視網正常運營成本(如 CDN 費用、攤提費用、人力成本等)也均較往年下滑,其中 CDN 及寬帶費、攤提費用 2018 年一季度較去年同期下降 37.88%和 67.40%。除此之外,融資成本未明顯下降,財務費用還較去年同期上升 38.90%。

盡管樂視網到一季度末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額凈資產尚有3.04億元,但查閱合並報表數據發現,樂視上市體系已處於資不抵債的窘境。

合並報表下,截至一季度末,樂視網總資產174.52億元,總負債186.54億元,凈資產的窟窿多達12.02億元。不過,因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權益3.04億元,尚未觸發凈資產為負,導致暫停上市的情形發生。

在5月14日的業績說明會上,樂視網董秘趙凱表示,如若上市公司2018年繼續虧損,將存在歸母凈資產為負的可能性,深交所可以決定暫停其股票上市。

“目前,公司正在積極追討債務。”趙凱稱。

一季報披露,自2016年以來,公司通過向賈躍亭控制的關聯方銷售貨物、提供服務等經營性業務及代墊費用等資金往來方式形成 了大量關聯應收和預付款項。截至2018年3月31日,上述關聯方對上市公司的關聯欠款余額達到73.17億元。

對於債務,樂視網在2017年年報中有更詳細的披露。截至2017年年底,樂視網在融資借款及貸款類負債共計92.88億元,其中56.19億元將於2018年到期。如果樂視網業務規模無法重新回到較高水平,信貸額度恢複,公司將因現金流進一步緊張,2018年無疑將面臨極強的償債壓力。

從一季度業績上看,樂視網經營狀況仍在惡化,對於其中原因,樂視網董事長兼總經理劉淑青給出的理由是,由於公司受關聯方資金緊張、流動性風波的持續影響,聲譽和信譽度仍陷於較嚴重的負面輿論旋渦,造成一季度公司各項收入處於緩慢恢複中。

誰能扭轉樂視網的“空殼化”

要恢複經營,激活核心子公司業務無疑最為重要,但樂視網卻正在逐步失去對核心子公司的控制權。

從2017年年報來看,樂視網並表的子公司有樂融致新、樂視雲計算、樂視信息、花兒影視四家,這之中樂視電視的運營公司樂融致新營收體量最大,最為核心。

2017年1月,融創宣布向樂視網、樂融致家、樂視影業(現改名樂創文娛)投資150億。其中,樂融致新獲得了79.5億元的資金。同年11月,融創又再向樂視網、樂視致新借款17.9億,擔保30億。孫宏斌曾一再公開表示,更看好樂視電視,甚至要求融創各區域分公司,凡是辦公區、示範區域或精裝住宅、公寓和旅遊地產項目要配置電視的,都必須使用樂視電視。

此前,樂視網曾與甘薇領銜債務方達成了相關抵債方案,樂融致新借此吸收了樂視系為數不多的“有價值資產”。先以0.93億元受讓樂視電子商務核心資產,又以零對價,獲得樂視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下稱“樂視投資”)100%股權,納入並表。此外,樂視控股還曾將其所持有的18.38%樂融致新股權進行質押,為樂融致新去的貸款合計11億元,這部分質押目前已被凍結,面臨拍賣。

在吸收合並樂視系部分資產後,融創開始推動對樂融致新的增資。按照4月18日晚間,樂視網發布樂融致新(原新樂視智家)增資方案,確認TCL、京東、蘇寧等公司將參與到新樂視智家的最新一輪融資中。

此次增資前,新樂視智家的股權結構為樂視網持股40.31%,天津嘉睿持股33.5%,樂視控股持股18.38%,其他股東合計持股7.81%。增資後,樂視網持股比例將遭到稀釋,下降至33.4588%。

表面上看,樂視網依然是樂視致新第一大股東,天津嘉睿位居第二,持股28.2337%。但樂視網此已將樂融致新註冊資本的34.9398%股權質押給天津嘉睿和融創;5.372%質押給銀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

經過上述運作不難看出,樂視網幾乎已喪失對樂融致新的控制權。融創通過直接持股、質押的方式,可控制的股權遠遠超過樂視網和樂視控股,且在外界看來,當債務到期無法償還,融創成為最有可能的樂融致新股權接盤者。

“鑒於樂融致新股權被凍結、質押的現狀,如若債務到期公司無法償還,公司存在失去對控股子公司控股權的風險,可能致使樂融致新無法計入上市公司合並報表範圍,進而導致因上市公司合並報表口徑調整導致的收入和凈利潤規模相應調整。”針對這一問題,召趙凱在5月14日下午做出如是回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