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看天吃飯 用LED燈種出平價農產品 野菜工房 打造全球最大有機蔬菜廠

2013-08-05  TWM
 
 

 

養生觀念興起,植物工廠正夯,吸引鴻海、金仁寶、台達電、欣興等電子大廠紛紛搶進。然而,成立剛滿三年的野菜工房卻異軍突起,不必看天吃飯,靠著「搶快」,種出連平民百姓都吃得起的有機蔬菜!

撰文‧顏雅娟

盛夏午後,車子從台北一路駛進桃園楊梅郊區,短短一小時車程,從忙碌的都市叢林來到全世界最大的植物工廠──野菜工房楊梅廠。白淨的外牆上,完全未掛招牌,如果不說,任誰也想不到裡面有一座大型的蔬菜種植工廠。

一推開門,在高達七公尺的層層夾板中,滿是翠綠的萵苣、小白菜,每片夾板上都裝有上千顆LED燈泡,給這些蔬菜嬌客打上明亮的蘋果光。

「千萬不要用水清洗喔!自來水可是比菜還髒!」野菜工房董事長林銘村指著一株株翠綠的萵苣,笑著向《今周刊》記者介紹他的心血結晶。

這座斥資新台幣一億四千萬元興建的楊梅廠,占地約一千八百平方公尺,利用全封閉式環控多層式LED栽培法,每年最多能產出九百噸的有機蔬菜。同時,這也是全台唯一免用空調的新式植物工廠;並採用全自動化的機械手臂栽種,可以省下巨額空調電費及人力成本。

不敵景氣 科技人改行務農近年來,養生觀念抬頭,在屋內採取水耕培育的植物工廠蔚為風潮,不僅沒有蟲害問題,也不須噴灑農藥,更不用擔心重金屬汙染;包括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台達電榮譽董事長鄭崇華、億光董事長葉寅夫、欣興電子董事長曾子章都先後搶進。

然而,沒有大集團背景撐腰的林銘村,卻誓言種出讓平民都吃得起的有機蔬菜。

學電機出身的林銘村從來也沒想過,竟然有一天會搖身成為植物大王。原本在新竹開設半導體耗材公司的他,長年鑽研半導體製程所需耗材,包括陶瓷、石英和矽玕鍋等;二○○八年金融海嘯重擊台灣科技業,林銘村公司的營業額一下子縮水到十分之一,逼得他開始思考轉行的可能性。

飽受科技產業景氣波動之苦的林銘村,當下第一個念頭就是:「我不要再碰工業了!」轉而把眼光放到食衣住行等民生消費品上,「景氣差的時候,做吃的最好!」就和許多創業者產生的第一個念頭一樣:就算景氣差,每個人每天都要吃東西。

一開始,林銘村想過開設農場、經營餐廳,直到他在網路上接觸到日本建置的高科技植物工廠,他心想:「這東西太新奇了!」於是,從○九年開始,林銘村白天結束半導體的工作後,晚上立刻回家苦讀網站資訊與書籍,按圖索驥在自家建起小型的「開心農場」。

回想那段從科技人轉作農業的日子,林銘村笑說:「剛開始只會用藍紅兩波段LED燈來種,每到晚上,家裡窗戶都透出紅光,鄰居以為我轉做特種行業了!」過去從未接觸過農業的林銘村,要照顧嬌貴的蔬菜並不容易,只要光源照射一有差錯,便容易遇到葉子燒焦的情況。

而植物需要的養液更讓他差點投降。一開始,林銘村先從市面上買進養液,慢慢分析其中的成分、比例,他苦笑說:「只要(養液)比例稍微出錯,隔天去看,萵苣一定是躺平的!」就這樣,林銘村以神農嘗百草的精神,足足花了一年半才摸出頭緒,確定了養液的成分、比例,並研發出三波段、五波段LED光源栽種法。

聽起來很神奇,竟然能無師自通搞懂植物工廠。對此,林銘村說:「其實也沒什麼祕訣,就是不斷try and error(嘗試和犯錯)!」直到一○年,林銘村毅然辭去半導體工作,成立野菜工房,當起了全職的科技農夫。

回想當年從科技業轉行種菜,林銘村身旁充斥不少唱衰聲:「這不可能成功啦!」就連年邁的父親也質疑他:「我小時候就在種菜了,你現在還要再種?」讓林銘村肩上多了一股不成功便成仁的沉重壓力。

規模經濟 價格少一半

儘管外界雜音不斷,但在野菜工房成立的第一年,林銘村藉著他過去積極拉攏LED、養液、芽苗培養、設備生產等合作廠商的整合功夫,靠著幫別人「建」植物工廠,成功獲利數百萬元,並在業界打下知名度。

然而,林銘村心想:「我不想再幫別人作嫁!」到了野菜工房成立第二年,林銘村便停止所有植物工廠建廠接單,專心走量產型植物工廠的路。

比起其他企業大老,林銘村自信地說:「野菜工房成功的祕訣就在於『價格』。」以野菜工房第一座成立的新豐廠為例,在不影響作物生長條件的前提下,降低種植設備的規格,成功把建廠成本壓低至新台幣八百萬元。

延續新豐廠的成功案例,今年剛啟用的楊梅廠,更是把成本控管發揮到極致。扣除一億四千萬元的建置成本,廠內四面外牆都採用布滿縫隙的風牆,並在室外裝置強力馬達抽風,使植物工廠內部空氣形成對流,帶走LED燈照射所發出的熱能,讓空調的電費省下七成。

其次,由於一棵菜要完全長成,其間必須移動四次,從孔洞密集的板子逐步「換殼」到孔洞間隔大的板子;楊梅廠全面以機械取代人力,讓換板作業完全自動化。如此一來,林銘村估計,至少也能將人力成本支出壓低至四成。

同時,半導體業出身的林銘村很清楚知道,若要在產業中卡位,「速度」絕對不能輸。野菜工房成立三年來,國內外不少財團找過林銘村洽談購併;然而,林銘村深怕野菜工房一旦進入大集團,會失去快速決策、靈活擴張的致勝因素,至今堅持獨自營運。

林銘村豪氣地說:「和其他大老闆不一樣的是,我們要的是普及化、大眾化,唯一的銷售重心就是蔬菜,便宜又安全的蔬菜。」七月落成啟用的楊梅廠,超越日本最大的蔬菜栽培工廠Fairy Angel福岡廠規模,年產量至少高出四倍,創下全球最大植物工廠的紀錄。

利用規模經濟有效壓低成本,目前野菜工房零售一包小白菜為三十九元,比起同業價格少了一半;未來,林銘村的終極目標,是把每包蔬菜的成本價壓到十元以下,如此就能與土耕蔬菜競爭。

攻入客廳 還要進軍中國想像一下,回到家之後,把手伸進客廳沙發旁的小櫥窗,摘下一片萵苣生吃。這不是科幻電影場景,家庭式植物工廠讓每個人都能有真實版的開心農場。

除了建置全球最大的植物工廠,今年林銘村另一個重心放在家庭式設備銷售。據林銘村估計,今年光是台灣就有兩萬台的銷售量,一般消費者花不到三萬元,就能購買一個植物工廠小櫥窗,讓吃有機蔬菜不再是富豪的專利。

然而,有學者擔憂,植物工廠屬高耗能產業,牽涉國家能源分配問題,將來「科技農夫」可能會擠壓到傳統農夫原有的資源,形成科技與農民的競爭。

行政院農委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廠廠長黃昌也提醒,植物工廠是好是壞,見仁見智,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用LED作為光源栽種法,很可能造成能源耗費;其次,由於植物工廠多屬水耕,種植出來的蔬菜很難像自然土耕法那樣健壯。

面對質疑,林銘村淡定地說:「我不敢說植物工廠的菜有多好,但至少無農藥這點,就已經贏過一般栽種的菜類太多了!」「我們不強調『無菌』,但一定是『潔淨』生產,產品完全合乎生菌數的檢驗。」林銘村說。

訪談最後,看著自己精心打造的蔬菜王國,林銘村表情堅定地說:「種菜一點都不丟臉,反而是個潛力無窮的產業,前進大陸將是下一步計畫!」或許改天,你不妨親自走進超市,買一包免水洗的有機蔬菜嘗嘗。

植物工廠

指在設施內,透過控制植物的生長環境(光、環境、溼度、二氧化碳濃度、養分、水分等條件)進行栽培,並對植物生長環境及生育狀況加以觀察;配合高度環境控制及生育預測,讓蔬菜等植物可進行全年性、計畫性生產。植物工廠可以分為「完全人工光源型」、「太陽光利用型」兩大類,也有兩者並用的形態。

野菜工房

成立:2010年

負責人:林銘村

資本額:2000萬元

主要業務:LED燈封閉式植物工廠主要客戶:楓康超市、良食集企業、各大餐廳近三年營收:2011年6300萬元、2012年4700萬元、2013年1.2億元(預估)

林銘村

出生:1969年

現職:野菜工房董事長

學歷:健行工專(已改制為健行科技大學)電機科經歷:台灣精材(前身為啟成實業)董事長兼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76

新股狂潮種殼種出金

2013-12-12  NM
 
 

 

近月大量新股排山倒海登場,趕搭「尾班車」。本週又有十隻新股招股,其中一隻富貴鳥(1819),原來造鞋的;東江控股(2283)亦與東江水無關,是造模具。這一類新股,名不經傳,業務千奇百趣。上市風光,過後石沉大海。本刊翻查這三年近二百隻新股,股價大多已大插水,當中四十多隻發盈警,近二十隻抽水配股,至少七隻已賣殼轉型﹗原來很多新股上市,只為賣殼。近年不少內地民企,來港「相睇」,找出有條件上市的公司做「未來親家」。他們先向「親家」落數百萬元訂,「親家」成功把公司上市,便賣殼予民企,再收三、四億「禮金」作殼價;輕易賺錢,好過做實業!負責把關的港交所,追不上買賣殼的玩家伎倆,任由劣質上市公司炒賣空殼搵水,罔顧投資者利益。

殼,顧名思義,外表最緊要。一間上市公司,只要能繼續維持上市地位,無重債、無官非,讓人可輕易注入資產並轉換控股權,就是「靚殼」。現時主板殼價,由幾年前的幾千萬,已急升至三、四億元,有說來年更會升至五億。雖然創業板的流通量及融資能力,較主板低,但一樣有價有市,成交殼價達一至兩億。這類創業板公司,一旦符合主板上市要求,便可升呢轉主板,殼價隨之水漲船高。靚殼有價,皆因內地有市。一名專營殼股的中間人指:「好多內地民企,盤數唔乾淨,就會搵殼股注入資產,變相上市。近年內地收緊銀根,民企要搵渠道集資,令殼股更渴市;最近更有民企搵定有條件上市嘅公司,俾定幾百萬上期落訂。」一隻靚殼,亦要股權集中、業務簡單,而「嫩口殼」(新股)少隱形債項,故已有中間人致力從中「種殼」,他說:「其實上市費用都要三千萬啦!好多集資額得嗰一、兩億元嘅新股,唔會真係想要集資嗰筆錢,而係為賣殼鋪路。」

枱底交易

計算殼價,通常是易手總代價減去淨現金;亦即相對資產值所出現的溢價。此為「枱面價」,部分殼還有「枱底價」,「如果『淨殼』就方便啦,溢價係咁多就咁多。但有啲殼,裡面仲有傢俬(即資產或者現金),唔通白白送咗俾新股東。如果有一億現金,新股東要喺枱底搵方法,將呢一億現金俾返舊股東。」這些「資產轉移」,不能明目張膽進行,「件傢俬你搬走咗,即等同吞咗小股東啲錢,梗係要枱底交易啦。」為避過監管機構耳目,很多大股東會選擇在內地開戶口交收:「有啲就會喺澳門交收,你話喺澳門贏咗一億,邊個知真定假呀?」殼股古靈精怪,要找尋「疑似」上市為賣殼的新股,並非易事,要從種種蛛絲馬跡來現形。

米蘭站高峰期已過(1150)

一一年五月上市、賣二手名牌手袋的米蘭站,概念獨特,曾引來「巴黎店」、「意大利站」相繼仿效,更曾被戲言「芥蘭站」。當年上市,風頭一時無兩,集資額二點七億,卻凍資五百九十億,風靡萬千股民,榮膺「凍資王」。掛牌首日股價升幅逾六成半,主席姚君達更送了一個手袋形蛋糕,予當時的港交所主席夏佳理。散戶李小姐,當年亦是米蘭站的支持者之一,她坦言不特別看好公司前景,純粹貪公司多人識,有名牌效應,「個個都抽,細細隻炒得起,我咪抽埋一份囉!不過佢得個概念,唔覺有發展空間,冇諗過長揸,賺幾千蚊就走。」李小姐算是醒目的投資者,當時已有分析員撰文指:「米蘭站呢盤生意,門檻低,毛利率唔高,唔信佢二十年後都賺到五千萬,故一定會賣殼。」結果一語成讖。米蘭站上月發通告指,正與第三方接洽,涉及收購公司股權;有意買殼者,傳為內地名牌寄賣網「寺庫」。

需求如何任你講

根據港交所對主板上市的要求,想上市的公司須在過去三年的財政年度,總共有不少於五千萬元盈利。看一看米蘭站的招股書,上市前三年盈利,平均達四、五千萬,即十四間分店,每間分店平均賺三百多萬,吸金力驚人。姚君達還「豪情壯語」,指「內地人對奢侈品極有需求」。不過,米蘭站上市後,就如嫁作人妻的中年師奶,開始走樣。上市兩年來竟發了四次盈警!姚君達在通告中改口指:「奢侈品需求已放緩。」剛公布的中期業績,還轉盈為虧,蝕一千萬。記者週六傍晚到尖沙咀海防道觀察,同一條街已有六間中小型二手手袋鋪頭,但看的多買的少;銅鑼灣波斯富街的米蘭站,亦間中只有零星客人入店,明顯二手店的高峰期已過。米蘭站亦確實是靚殼,持有的只是中港澳十七間「米蘭站」及「法國站」的品牌經營權,業務簡單,翻開年報,所有的鋪位都是租賃,部分由姚君達私人持有,再轉租予公司。唯一物業,是一一年以七千五百萬元購入的尖沙咀南洋中心寫字樓。資產企理易「清理」,負債比率亦只是百分之八點二,新買家可輕易「送舊迎新」。最離譜的是,有傳姚君達見如此好搵,想照辦煮碗,把其經營名牌手袋貸款服務的「發達太太」上市,將此「賺錢方程式」,再運算多一次!

鉅大國際無人計得明(1329)

去年四月上市的鉅大國際,聽其名字,完全不知道做什麼生意,只知道一定十分巨大。翻開招股書,鉅大國際自稱「以簡單業務模式運作」,並主要生產兩種化學物質——苯酐及富馬酸。這兩種化學物質,會再轉售予國內其他工業用化學品生產商,生產聚酯樹脂及增塑劑。不過,其業務及客仔,一樣唔易明﹗上月尾,內房首創置業(2868)宣布,以$3.5億收購鉅大國際。每股作價$2.66,較其每股資產值$0.94,溢價(疑似殼價)高逾兩倍。像鉅大國際這類業務似繁還簡的公司,一向是尋殼者的搶手貨。一名買賣殼股的中間人稱:「呢類公司無人識睇,谷數最容易。有啲咪上市前將條數做到靚一靚,嗰幾年交多啲稅,上市後咪縮囉!一賣殼,乜都賺番晒,除笨有精呀﹗」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副管理合夥人盧華基亦說:「而家有啲新股都唔知咩類,亦唔知可以歸入咩板塊,要用多一半時間去理解!同傳統零售、地產等唔同,客人願意用幾多錢去買件衫、買層樓,好易有根據,但呢類公司嘅客,願意俾幾多錢呢?比較難去chase。」聲稱佔全國百分之二至四市場份額的鉅大,上市目的是為「擴充產能、增加市場滲透率」,目標是「成為中國領先的中間化學品製造商」。聽落有「鬥心」,上市前業績亦標青,一○及一一年分別賺三千多萬及二千多萬;但上市半年多,已「無心戀戰」。主席於去年年報指:「避免原材料價上升,要減慢生產。」剛公布的中期業績亦因銷售成本上升,令純利倒退八成二,只有七十七萬咁大把﹗

種殼過程

現代教育搭程順風車(1082)

前年年中,曾有大批的新股來港上市,例如有現時股價已不見影,賣OTO按摩椅的豪特保健(6880)及來自西藏海拔五千米的雪山水西藏5100(1115)等,原因是○八年金融海嘯後,港交所表示因應個別情況,豁免主板首次公開招股申請人的「盈利測試」。翌年更接納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採用內地的會計及審計準則。再加上投行要谷數,有理無理,搵客上市。這類搭正順風車的新股,又撞正近年賣殼潮,真正時來風送滕王閣。當中包括全港首間上市的補習社——現代教育。當年現代教育上得非常匆忙,公司在一一年七月上市,六月才委任非執董。集資淨額一億三千萬,其中近四成,是用於償還因派息而借來的貸款﹗現代教育上市前,香港已轉行三三四學制,少了一批中五會考生,令中學補習服務收入大減,上市業績已見倒退,一○年度純利得四千萬,按年跌三成半,上市後業績繼續「走樣」,一一年度盈利再跌一半,捱至今天,更虧損二千五百多萬。創辦人Ken Sir(吳錦倫)少了補習收入,卻「財來自有方」。集團於去年兩次配股,今年九月再配多一次。Ken Sir持股量由四成,減至最新持股少於百分之五。Ken Sir亦已辭去董事會主席職務。剩下的「殼」,無論管理層或業務都變了質。上市時七名董事會成員已更換了六名,上市公司名改為「香港教育國際」。今年三月公司更發通告,指會將上市時的集資,用於非教育業務。

見招拆招

的而且確,殼股的股價,通常可以大炒一輪。如米蘭站受賣殼消息刺激,股價至今累升七成;疑似變身「內房股」的鉅大,股價亦累升兩倍。但始終股價波動極大,若上市只為賣殼,更有騙人入局之嫌。而且港交所規定,在賣殼後兩年內,不能進行大規模注資。要等到該股有新業務注入,須再坐一會。股價炒風,只屬曇花一現。港交所為打擊借殼上市活動,○四年曾重訂部分《上市規則》。所有涉及控股權轉變,及收購或注入的資產淨值,高於殼股本身淨值,又或注入的資產,盈利貢獻大於殼股一倍或以上,會視作新上市看待。新股六個月內,亦不得配發新股,一年內控股權不可易手。然而,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港交所有責

「有啲買家根本唔心急注入資產,咪慢慢等囉!有啲入股嘅,亦會發Convertible bond(CB,可換股債券),慢慢入。」比較心急的新殼主,亦可使出一招「移形換影」,先把部分業務注入,才慢慢現身買殼。一一年上市,名不見經傳的的豐臨集團(1152),上市時經營紡織業務,今年開始「不務正業」,包括以一點五億人民幣,購入山西焦煤機械電氣百分之八股權,並以配股所得款項支付。而舊股東把手頭部分股份出售予新股東。新舊股東共冶一爐,估計一段時間後舊股東便功成身退。這一年不少內房明目張膽在港借殼上市,眼見借殼潮升溫,月初證監會亦撰寫報告,質疑借殼行動的「兩年注資期限」,會否衍生法規漏洞,建議港交所檢討。港交所回應本刊指:「近年有對處理反收購行動的相關規定,作出多次檢討,務求此等規則能更為完善,亦會繼續這方面的工作。」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認為,當局可以做得更好,「不能只監察新股上市時的資產質素,連上市公司注入的資產,都應該嚴謹審查。要定期check吓啲半新股表現,睇吓佢哋集資用途,係咪真係上市時講咁樣。而家證監會都開始關注賣殼活動,我相信港交所做生意之餘,都要平衡上市公司嘅質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524

新股狂潮種殼種出金

2013-12-12  NM
 
 

 

近月大量新股排山倒海登場,趕搭「尾班車」。本週又有十隻新股招股,其中一隻富貴鳥(1819),原來造鞋的;東江控股(2283)亦與東江水無關,是造模具。這一類新股,名不經傳,業務千奇百趣。上市風光,過後石沉大海。本刊翻查這三年近二百隻新股,股價大多已大插水,當中四十多隻發盈警,近二十隻抽水配股,至少七隻已賣殼轉型﹗原來很多新股上市,只為賣殼。近年不少內地民企,來港「相睇」,找出有條件上市的公司做「未來親家」。他們先向「親家」落數百萬元訂,「親家」成功把公司上市,便賣殼予民企,再收三、四億「禮金」作殼價;輕易賺錢,好過做實業!負責把關的港交所,追不上買賣殼的玩家伎倆,任由劣質上市公司炒賣空殼搵水,罔顧投資者利益。

殼,顧名思義,外表最緊要。一間上市公司,只要能繼續維持上市地位,無重債、無官非,讓人可輕易注入資產並轉換控股權,就是「靚殼」。現時主板殼價,由幾年前的幾千萬,已急升至三、四億元,有說來年更會升至五億。雖然創業板的流通量及融資能力,較主板低,但一樣有價有市,成交殼價達一至兩億。這類創業板公司,一旦符合主板上市要求,便可升呢轉主板,殼價隨之水漲船高。靚殼有價,皆因內地有市。一名專營殼股的中間人指:「好多內地民企,盤數唔乾淨,就會搵殼股注入資產,變相上市。近年內地收緊銀根,民企要搵渠道集資,令殼股更渴市;最近更有民企搵定有條件上市嘅公司,俾定幾百萬上期落訂。」一隻靚殼,亦要股權集中、業務簡單,而「嫩口殼」(新股)少隱形債項,故已有中間人致力從中「種殼」,他說:「其實上市費用都要三千萬啦!好多集資額得嗰一、兩億元嘅新股,唔會真係想要集資嗰筆錢,而係為賣殼鋪路。」

枱底交易

計算殼價,通常是易手總代價減去淨現金;亦即相對資產值所出現的溢價。此為「枱面價」,部分殼還有「枱底價」,「如果『淨殼』就方便啦,溢價係咁多就咁多。但有啲殼,裡面仲有傢俬(即資產或者現金),唔通白白送咗俾新股東。如果有一億現金,新股東要喺枱底搵方法,將呢一億現金俾返舊股東。」這些「資產轉移」,不能明目張膽進行,「件傢俬你搬走咗,即等同吞咗小股東啲錢,梗係要枱底交易啦。」為避過監管機構耳目,很多大股東會選擇在內地開戶口交收:「有啲就會喺澳門交收,你話喺澳門贏咗一億,邊個知真定假呀?」殼股古靈精怪,要找尋「疑似」上市為賣殼的新股,並非易事,要從種種蛛絲馬跡來現形。

米蘭站高峰期已過(1150)

一一年五月上市、賣二手名牌手袋的米蘭站,概念獨特,曾引來「巴黎店」、「意大利站」相繼仿效,更曾被戲言「芥蘭站」。當年上市,風頭一時無兩,集資額二點七億,卻凍資五百九十億,風靡萬千股民,榮膺「凍資王」。掛牌首日股價升幅逾六成半,主席姚君達更送了一個手袋形蛋糕,予當時的港交所主席夏佳理。散戶李小姐,當年亦是米蘭站的支持者之一,她坦言不特別看好公司前景,純粹貪公司多人識,有名牌效應,「個個都抽,細細隻炒得起,我咪抽埋一份囉!不過佢得個概念,唔覺有發展空間,冇諗過長揸,賺幾千蚊就走。」李小姐算是醒目的投資者,當時已有分析員撰文指:「米蘭站呢盤生意,門檻低,毛利率唔高,唔信佢二十年後都賺到五千萬,故一定會賣殼。」結果一語成讖。米蘭站上月發通告指,正與第三方接洽,涉及收購公司股權;有意買殼者,傳為內地名牌寄賣網「寺庫」。

需求如何任你講

根據港交所對主板上市的要求,想上市的公司須在過去三年的財政年度,總共有不少於五千萬元盈利。看一看米蘭站的招股書,上市前三年盈利,平均達四、五千萬,即十四間分店,每間分店平均賺三百多萬,吸金力驚人。姚君達還「豪情壯語」,指「內地人對奢侈品極有需求」。不過,米蘭站上市後,就如嫁作人妻的中年師奶,開始走樣。上市兩年來竟發了四次盈警!姚君達在通告中改口指:「奢侈品需求已放緩。」剛公布的中期業績,還轉盈為虧,蝕一千萬。記者週六傍晚到尖沙咀海防道觀察,同一條街已有六間中小型二手手袋鋪頭,但看的多買的少;銅鑼灣波斯富街的米蘭站,亦間中只有零星客人入店,明顯二手店的高峰期已過。米蘭站亦確實是靚殼,持有的只是中港澳十七間「米蘭站」及「法國站」的品牌經營權,業務簡單,翻開年報,所有的鋪位都是租賃,部分由姚君達私人持有,再轉租予公司。唯一物業,是一一年以七千五百萬元購入的尖沙咀南洋中心寫字樓。資產企理易「清理」,負債比率亦只是百分之八點二,新買家可輕易「送舊迎新」。最離譜的是,有傳姚君達見如此好搵,想照辦煮碗,把其經營名牌手袋貸款服務的「發達太太」上市,將此「賺錢方程式」,再運算多一次!

鉅大國際無人計得明(1329)

去年四月上市的鉅大國際,聽其名字,完全不知道做什麼生意,只知道一定十分巨大。翻開招股書,鉅大國際自稱「以簡單業務模式運作」,並主要生產兩種化學物質——苯酐及富馬酸。這兩種化學物質,會再轉售予國內其他工業用化學品生產商,生產聚酯樹脂及增塑劑。不過,其業務及客仔,一樣唔易明﹗上月尾,內房首創置業(2868)宣布,以$3.5億收購鉅大國際。每股作價$2.66,較其每股資產值$0.94,溢價(疑似殼價)高逾兩倍。像鉅大國際這類業務似繁還簡的公司,一向是尋殼者的搶手貨。一名買賣殼股的中間人稱:「呢類公司無人識睇,谷數最容易。有啲咪上市前將條數做到靚一靚,嗰幾年交多啲稅,上市後咪縮囉!一賣殼,乜都賺番晒,除笨有精呀﹗」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副管理合夥人盧華基亦說:「而家有啲新股都唔知咩類,亦唔知可以歸入咩板塊,要用多一半時間去理解!同傳統零售、地產等唔同,客人願意用幾多錢去買件衫、買層樓,好易有根據,但呢類公司嘅客,願意俾幾多錢呢?比較難去chase。」聲稱佔全國百分之二至四市場份額的鉅大,上市目的是為「擴充產能、增加市場滲透率」,目標是「成為中國領先的中間化學品製造商」。聽落有「鬥心」,上市前業績亦標青,一○及一一年分別賺三千多萬及二千多萬;但上市半年多,已「無心戀戰」。主席於去年年報指:「避免原材料價上升,要減慢生產。」剛公布的中期業績亦因銷售成本上升,令純利倒退八成二,只有七十七萬咁大把﹗

種殼過程

現代教育搭程順風車(1082)

前年年中,曾有大批的新股來港上市,例如有現時股價已不見影,賣OTO按摩椅的豪特保健(6880)及來自西藏海拔五千米的雪山水西藏5100(1115)等,原因是○八年金融海嘯後,港交所表示因應個別情況,豁免主板首次公開招股申請人的「盈利測試」。翌年更接納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採用內地的會計及審計準則。再加上投行要谷數,有理無理,搵客上市。這類搭正順風車的新股,又撞正近年賣殼潮,真正時來風送滕王閣。當中包括全港首間上市的補習社——現代教育。當年現代教育上得非常匆忙,公司在一一年七月上市,六月才委任非執董。集資淨額一億三千萬,其中近四成,是用於償還因派息而借來的貸款﹗現代教育上市前,香港已轉行三三四學制,少了一批中五會考生,令中學補習服務收入大減,上市業績已見倒退,一○年度純利得四千萬,按年跌三成半,上市後業績繼續「走樣」,一一年度盈利再跌一半,捱至今天,更虧損二千五百多萬。創辦人Ken Sir(吳錦倫)少了補習收入,卻「財來自有方」。集團於去年兩次配股,今年九月再配多一次。Ken Sir持股量由四成,減至最新持股少於百分之五。Ken Sir亦已辭去董事會主席職務。剩下的「殼」,無論管理層或業務都變了質。上市時七名董事會成員已更換了六名,上市公司名改為「香港教育國際」。今年三月公司更發通告,指會將上市時的集資,用於非教育業務。

見招拆招

的而且確,殼股的股價,通常可以大炒一輪。如米蘭站受賣殼消息刺激,股價至今累升七成;疑似變身「內房股」的鉅大,股價亦累升兩倍。但始終股價波動極大,若上市只為賣殼,更有騙人入局之嫌。而且港交所規定,在賣殼後兩年內,不能進行大規模注資。要等到該股有新業務注入,須再坐一會。股價炒風,只屬曇花一現。港交所為打擊借殼上市活動,○四年曾重訂部分《上市規則》。所有涉及控股權轉變,及收購或注入的資產淨值,高於殼股本身淨值,又或注入的資產,盈利貢獻大於殼股一倍或以上,會視作新上市看待。新股六個月內,亦不得配發新股,一年內控股權不可易手。然而,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港交所有責

「有啲買家根本唔心急注入資產,咪慢慢等囉!有啲入股嘅,亦會發Convertible bond(CB,可換股債券),慢慢入。」比較心急的新殼主,亦可使出一招「移形換影」,先把部分業務注入,才慢慢現身買殼。一一年上市,名不見經傳的的豐臨集團(1152),上市時經營紡織業務,今年開始「不務正業」,包括以一點五億人民幣,購入山西焦煤機械電氣百分之八股權,並以配股所得款項支付。而舊股東把手頭部分股份出售予新股東。新舊股東共冶一爐,估計一段時間後舊股東便功成身退。這一年不少內房明目張膽在港借殼上市,眼見借殼潮升溫,月初證監會亦撰寫報告,質疑借殼行動的「兩年注資期限」,會否衍生法規漏洞,建議港交所檢討。港交所回應本刊指:「近年有對處理反收購行動的相關規定,作出多次檢討,務求此等規則能更為完善,亦會繼續這方面的工作。」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認為,當局可以做得更好,「不能只監察新股上市時的資產質素,連上市公司注入的資產,都應該嚴謹審查。要定期check吓啲半新股表現,睇吓佢哋集資用途,係咪真係上市時講咁樣。而家證監會都開始關注賣殼活動,我相信港交所做生意之餘,都要平衡上市公司嘅質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530

菜鳥種出天價芒果 吃一口50元


2014-06-02  TCW
 
 

 

一顆顆紅豔香甜的愛文芒果,竟然以每公斤七百一十元拍賣出,創下台北果菜市場拍賣史上最高紀錄,相當於一口要價至少五十元!

今年因寒害影響,全台最早迎接芒果產季的屏東縣枋山鄉,目前著果率不佳,產量較往年減少約三成,六月才進入今年的盛產期。而且,今年產季幾乎沒下雨,導致果實不容易長到超過四百克,達到枋山芒果精品「太陽果」的等級。

由於地理環境優勢,枋山芒果以早產取勝,當地日照充足,因此果皮特別紅豔;日夜溫差大,也造就香氣特別濃厚的精品。枋山農會供銷部主任陳蕙卿表示,要達到太陽果的等級,除了單顆重量要夠,甜度需達十二度以上,同時要外觀完整乾淨、色澤紅潤漂亮,才能以太陽果品牌推到市面上,目前六公斤裝的一盒市價一千五百元。枋山農會推廣股股長鄭慧玲指出,不少企業指定買來送郭台銘等名人。

掛著太陽果品牌的芒果常拍出亮眼價格,之前的最高價紀錄保持人是全台輸出日本第一名、種植年資超過三十年的林富斌父子檔。數年前締造了每公斤六百元的拍賣紀錄。跌破眾人眼鏡的是,這次拍出每公斤七百一十元新高價的農家,卻是回鄉種芒果才第五年的顏琮穎、洪嘉嬨夫婦。

前兩年慘賠沒收入防蟲狀況外,三顆壞兩顆

根據枋山農會統計,今年至五月十七日送往台北拍賣市場的特級品芒果裡,顏琮穎、洪嘉嬨夫婦的平均價格是每公斤約三百元,遠超過全部平均價一百七十二元。

這樣的好成績,連本身也是果農的台灣蔬果輸出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清綠都大讚:「那很厲害,超神的!」

其實,五年前顏琮穎、洪嘉嬨夫婦剛回鄉種芒果的成績,可說是慘不忍睹。第一年種出來的果實三顆就有兩顆是壞的,而且正逢盛產,市價低到一公斤只剩十六元。第二年捲土重來,未料遇上寒害,「完全都沒有結果!」洪嘉嬨回憶,當時沒收入,還要付地租,等於是慘賠。

於是,他們開始尋求專業協助。原來,他們完全不懂何時該防治哪種病蟲害、該噴什麼藥。經枋山農會加祿辦事處主任陳照雄指導,他們瞭解到,從開花期到結果期,主要需防治薊馬這種害蟲,若果實表皮受薊馬危害,就會跟哈密瓜的果皮一樣粗。如果防治好,芒果果皮就會比較漂亮,順利轉為成熟的豔紅色。

今年,肆虐枋山芒果園的黑斑病,比以往在更短時間內爆發,有些農戶根本來不及投藥,就整園「害了了」。而顏琮穎、洪嘉嬨的果園,雖然也有三成受害,仍有部分果樹抵抗力足夠,結出肥美的芒果。

洪嘉嬨透露,秘訣就在於,他們記取過去的教訓,慢慢調整出最適合每一塊地的用藥,並且提前預防用藥。去年芒果樹剛冒出新枝枒,卻遭天兔颱風打斷枝條,他們馬上就用藥讓果樹的傷口癒合、修補。「那個枝條、枝枒,就是將來芒果的基礎。你基礎好了之後,才有機會開花、結果。」

而且,在今年果樹尚未開花前,他們便開始投用防治黑斑病的藥,讓果樹頭好壯壯。由於用藥得當,這些順利採收的芒果,都能通過外銷日本的嚴格農藥殘留檢驗。

近三年毛利率破五成依地形、日照、露水勤調整

此外,根據陳照雄觀察,洪嘉嬨、顏琮穎在剪枝修葉方面特別用心。一般來說,葉子吸收日光轉成養分後,供應給果實,原則上二十五片葉子可以支應一顆芒果的養分。如果葉子太少,種出來的芒果雖甜、顏色雖美,果粒卻較小;如果葉子太多,種出來的果粒會比較大,但顏色和甜度略遜。此外,露水較重的農地,葉子數目就要少一些,以提升果實的顏色和甜度。

「整園芒果都剪不對,明年你就不用收了,結果率就會不好。」洪嘉嬨表示,一開始連要從哪一截開始剪都不知道,結果芒果不是長不好、就是長太密,於是,他們想辦法改進,去問農會及種植芒果經驗豐富的自家人。

由於枋山多數果農的農地是散佈多處,每塊地的地理環境都不同,陳照雄指出,洪嘉嬨、顏琮穎會用心去觀察每塊地的地形、日照、露水以及每棵樹的發展狀況,隨之調整葉子與芒果的比例,盡力將每顆芒果的產出品質調整到一樣好。而其他人若用同樣的栽培管理對待每塊地,種出來的品質就會參差不齊。

陳照雄也觀察到,他們特別用心學習。「他們常把有問題的果實或葉子採回來,拿來農會這邊讓我們協助瞭解是什麼狀況。」其他農戶也會來諮詢,但是沒有他們那麼勤勞。於是,洪嘉嬨、顏琮穎頭兩年雖種植失敗,卻從第三年起就能自主管理果園,無論是芒果的顏色、甜度和光滑度,都有明顯進步。

「你一定要很用心,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差錯,因為一旦出了差錯,整個芒果園都可能壞掉。」洪嘉嬨吐露,以前剪枝剪不好、還有開花期用錯藥,「光是這兩個條件,就足夠讓你一整年都賠錢。」

熬過頭兩年的失敗經歷,他們第三年終於賺了錢,近三年平均毛利率超過五成,比一般農戶的不到三成勝出許多。如今夫妻倆年收入淨賺百萬,比起以前做建築工人、領電子業二十二K的收入更多。

在管理果園上,像辦教育一 樣,針對每塊地的特性「因材施教」,讓這對夫婦的芒果破了拍賣紀錄,這個結果顯示,起步晚並不會是成就專業的阻力。顏琮穎透露照顧芒果的秘訣,就是「把它當作孩子在顧(台語)」。

顏琮穎、洪嘉嬨每天用顯微鏡做實驗般仔細的態度照料果樹,讓成果香濃多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89

他在紐西蘭 種出習近平說讚的茶

2015-07-06  TCW


一個小品牌要出頭,產品力只是「基本功」,有大人物的賞識,才能一躍在鎂光燈焦點下。這段「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發生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一個紐西蘭茶葉品牌「璽龍」(Zealong)間。

璽龍,這是四十一歲台灣人陳俊維用近二十年的光陰,把南投山上的茶樹扦插到紐西蘭,歷經十餘年的虧損與煎熬,才養出這個無農藥、無化肥有機茶品牌,原本在國際市場上曲高和寡,卻因為習近平的一句話,打開了銷售大門。

去年十一月,習近平首次以中國最高領導人身分出訪紐西蘭,在紐西蘭總理基伊(John Key)的國宴上,主廚撤下原本準備好的六種當地紅酒,換上「璽龍」烏龍茶,以配合當時中國仍風聲鶴唳的禁奢令,整套國宴以紐西蘭當地食材製成,強調「百分百產自紐西蘭」。

在海外竟然喝到當地「土生土長」的烏龍茶,習近平好奇問旁人:「這是咱們福建的茶吧?」基伊一聽也連忙追問,這才確定是產自紐西蘭北島的「璽龍」。習近平夫人彭麗媛一聽有烏龍茶,把水杯推到一邊,一連喝了五杯茶,離開前還說「這茶,確實很鮮美。」

名人加持前茶葉價格較高,叫好不叫座

習近平的青睞引發了基伊的好奇,今年二月自己悄悄造訪了璽龍茶園;隔了幾天,卡蜜拉(查爾斯王子之妻)在紐西蘭展會上喝了璽龍的綠茶而愛上,英國高檔百貨公司哈洛斯(Harrods)還為此在今年四月引進,好讓卡蜜拉能買到。

在此之前,璽龍因為價格較高而叫好不叫座,但接連獲得國際大人物認同,就連過去拒絕他們的中國老牌「同仁堂」都回頭積極爭取販售;璽龍中國總代理預估,今年中國市場的銷售金額,可望比去年成長五倍。

然而,陳俊維的代價是:近二十年、新台幣五億元的長期抗戰。

陳俊維的父親是台中久樘建設創辦人陳梓旺,二十多年前移民到紐西蘭,原本也想從事房地產開發,但當地法規與限制比台灣更嚴格,漸漸的開發案就減少了。

有一天,陳梓旺在後院看到鄰居的山茶花樹開得很茂密,心想,這裡土壤、空氣、水質這麼好,把自己最熱愛的台灣茶移植過來,一定也能生長得很好吧?但當時他身體不好,得回台灣開刀,夢想就由兒子來實踐。

沒想到茶樹移植到紐西蘭的難度超乎想像,他親手把南投高山剪下的烏龍茶枝經過十個月海關檢疫後,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還能用,他親自翻土、整地、堆土,嘗試扦插。

種茶考驗多不噴農藥,最後出動稻草人

夏天鬧乾旱,茶園挖水井足足申請了兩年,期間只能靠人力挑水澆養;蚜蟲愛吃嫩葉、卻不能噴撒農藥,最後台灣專家建議用奶粉混糖水的方式,讓嗜甜的蚜蟲轉移注意力;麻雀、野兔愛光顧,就把古早時期的稻草人、綁空罐頭讓風吹發出聲響,不時還要出動工人展開「抓兔大行動」。

在璽龍之前,有一位日本人花了七年多,想把日本茶樹移栽到紐西蘭仍宣告失敗;而「璽龍」二○○九年正式發表前,更歷經了十餘年摸索期,才有如今的一百五十萬株茶樹。

「紐西蘭日夜溫差大、濕度低,茶園又是平原丘陵、得一次全採收完,不像台灣是有層次的高山地,可以逐次採收,因此茶葉的萎凋、發酵、走水等等過程都完全不同,」璽龍製茶總監許有進說。

許有進每年十一月到三月從台灣前往紐西蘭幫忙,足足嘗試了二十多種方法,才摸索出製茶秘訣。

比起台灣,紐西蘭還有「霜害」問題,結霜期每個黎明都得雇用直升機在茶園上方,利用螺旋槳的轉動把溫暖空氣帶入茶園,提高溫度防止霜害;否則一場霜之後,整片茶園的葉子都被凍黑、折損大半。

採茶很台味每年回台聘採茶師父赴紐國

就連採茶都得費盡心思,別看採茶好似簡單,那可是一把鋒利的刀片用膠帶緊貼在雙手食指上,位置要準確、只能是一心二葉;速度要夠快,否則太陽一曬,葉子就 會老去;警覺意識也要夠高,不能眼睛癢、臉上流汗,就下意識舉手揉、抓,那可是會刀刀見血,因此每年都得從台灣雇請專業的採茶人員與製茶師父共三十多人飛 往紐西蘭。

更重要的是,把握每次推廣的機會,以今年四月日本首相夫人安倍昭惠的參訪為例,就是璽龍員工在日本駐紐大使夫人參觀茶園時,主動介紹產品特色,大使夫人才安排安倍昭惠出訪紐西蘭時前往璽龍,而日本BMW總代理也立刻跟進,採購璽龍茶做為購車贈禮。

一眨眼近二十年過去,早期陳俊維也曾想放棄,買了機票逃回台灣,最後在妻子的勸告下一起堅守陣地,現在他們正興建大型遊客中心,已有中國、日本、紐西蘭約五十家旅行社想把璽龍茶園排入旅遊行程,預計後年將帶入新台幣三千多萬元的營收,並自明年起轉虧為盈。

一心想成功,遇到一百個困難就想出一百種解決方法。看兒子流汗、流淚一路走來,總是用高標準檢視的陳梓旺也不禁眼角泛淚,房地產當然賺錢快,「但茶葉才是能代代流傳的百年事業,」他說。而陳俊維的堅持,總算因為國際名人的認同,即將進入回收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164

他種出環保木材 力拚本土林業復活 製材老董梁兆清 打造台灣首座國際級林地

2016-05-02  TWM

早上八點過後,一看天氣放晴,正昌製材公司董事長梁兆清便自備便當,來到新竹縣五峰鄉向政府承租的林地。只見他熟稔地拿起鐮刀砍草,同時注意樹苗有沒有長歪、樹有沒有被老鼠啃齧。

他解釋砍草一定要勤快,否則,「老鼠躲在草叢裡,牠們會咬樹皮,使得樹變成空心的,很脆弱,颱風來的時候一吹就倒,而且因為長不大,沒有價值,沒辦法拿到市面上賣。」雖然有專門砍草的工人,只要天氣好,七十一歲的梁兆清就會上山巡林,不只因為這是他的林地,更是因為他對森林有一份深厚的感情。

和森林一起長大

製材盡量採用國產品

「小時候,我家住在竹東瑞峰里五指山下,小學畢業以後,十幾歲就在山上幫人家種樹、砍草、鋸木頭,也做過專門運木頭的卡車助理。」林木對他來說,像是交情超過半世紀的老朋友。民國六十年代,梁兆清從製材業跨足造林,開始向政府承租林地,展開了造林生涯。

從事製材業四十餘年,他感嘆台灣木材自給率不到一%的現況下,製材加工品的材料多仰賴進口,但他仍希望盡量使用台灣生產的木材,支持本土林業。

台灣禁伐得早,僅開放部分林地出租給林農,一九九六年至二○○四年,並提供國有林地一公頃二十年合計獎勵金三十九萬元,○八年起提高到四十六萬元,也提供一定數量的樹苗,儘管如此,仍然利潤有限。他種了近四十年的杉木,從當年的三十五公頃到現在約二百公頃的規模,對林農的艱辛點滴在心頭。

對林農來說,造林最重要的就是砍草、疏伐(將部分樹木伐除)。等樹木長成到八年後,就得開始疏伐,目的是避免林木太過擁擠,互相競爭養分等資源,才會長得好。不論雇工砍草或疏伐,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尤其台灣森林分布在陡峭的山上,不像外國地形平坦,難度高、工資也較貴。

此外,造林不像種稻或種菜,半年就能歡喜收割,往往需要十數年以上才能砍伐,而且必須經過許可。林農的投資回收期長,利潤又未必好,等到年事已高,下一代不願意接手,林地紛紛就還給政府,梁兆清便因此接手承租不少老林農的租地。

如今,森林的濫伐問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正視,並且發展出多種森林驗證方式,確保伐木與造林之間取得平衡,而梁兆清的林地,是台灣第一個通過森林監管委員會(FSC)驗證的造林地。

和國際森林接軌

永續經營 環保與經濟並存FSC的驗證單位會實際到林地調查,關注水資源或土壤等生態系是否遭到破壞,也造訪附近居民,詢問平日生活是否因伐木受到影響,並調查合約是否合法等,在在要符合永續經營的原則,連男女勞工、社區回饋等條件都一併列入考量。儘管台灣並無相關法規限制,梁兆清仍毅然決定申請認證,致力種出環保木材。

長期輔導梁兆清環保造林的台大森林系副教授,如今借調林業試驗所副所長的邱祈榮觀察,「梁兆清認真種樹,而且善盡管理的永續責任,並兼顧環保、產業、地方社區等各方的利益。」一○年,台北市舉辦國際花卉博覽會時,負責設計新生迎賓廣場的九典聯合建築事務所建築師張清華,就採用梁兆清的杉木。她當時還親自上山,確認使用的是疏伐木,「我用綠色工法,直接把杉木在現場立起來當作結構,呈現原始木材的美感。」承作北投公共浴場、嚴家淦故居等古蹟修復案的福清營造副總經理林國長則指出,「他的木材防腐、乾燥等技術可靠,禁得起時間的驗證,和他們合作三十多年了。」梁兆清對環保也不馬虎,例如製材廠加工時產生的木屑,會集合起來供乾燥用的鍋爐燃燒使用,善用木材的每一分資源。

身為造林人,梁兆清一再呼籲,環保與經濟可以並存,「生命要讓它輪迴啊!辛苦種的經濟林卻不能砍,其實浪費了國家造林的經費,也讓相關人才和產業出現斷層,以後我們要砍伐,都找不到會砍樹的人了。」從小和森林一起長大的梁兆清,衷心希望造林人的辛苦,有一天能被重視。

撰文 / 孫蓉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46

東北振興要不要先從農業開始:讓種出好大米的農民先富

東北熟,天下足。在東北謀求再次振興的大背景下,說出這句話,東北人還是有底氣的。

從東北糧食主產區成為中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到2011年,黑龍江省糧食產量首次超過傳統糧食大省河南,坐上全國產糧大省頭把交椅的時候,“東北熟,天下足”的跡象更加明顯。梳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東三省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的比重為19.3%。跟實現“十二連增”起始年份2004年,東三省糧食總產量占全國15.7%相比,增加了將近4個百分點。

這也意味著,中國糧食生產格局調整中又一次出現了標誌性的變化。從宋朝的“江浙熟,天下足”,到明朝中後期的“湖廣熟,天下足”,以及此前的“中原熟,天下足”,到如今已經演變成“東北熟,天下足”。作為全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平均糧食商品率達70%以上的東北糧食主產區,也讓“南糧北調”成為歷史,代之以“北糧南運”。

其實,伴隨國內中產階層群體崛起,一股日益壯大不容小覷的購買實力正在全球購,比如鄰國日本的大米和電飯煲。對於這部分群體來說,需求已經不僅僅是“吃飽”,而是需求“吃好”,他們有實力也願意為真正的好產品埋單。這傳遞到供給側端,就亟待改變當前國內低價競爭的模式,需要用匠人精神,以追求極致產品作為導向,進行全產業鏈的改革,從而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梳理東北三省公布的官方數據,三省常住總人口為1.09億,農村人口為4231.8萬,約占38.8%,也就意味著有將近四成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如果他們能夠認識到需求側已經發生變化這一點,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對於尋求轉型之路的東北來說,意義就不可謂小。

大糧倉的形成

據新華網報道,從我國糧食生產歷史和當前國家為糧食安全所做的各項舉措來看,東北地區始終處在一個極為重要的戰略位置,作為我國最大的玉米、優質粳稻和大豆產區,東北地區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糧食調運和商品糧儲備基地。

按照糧食總產量排名,黑龍江糧食總產量居全國第一,吉林省第四,內蒙古第十位。數據表明,201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比2014年增加1440.8萬噸,增長2.4%。東北四省區的糧食總產量比2014年增加519.5萬噸,占全國糧食增加量的36%以上。

東北地區的糧食除了供本地使用外,大部分銷往華東、華南和華北等地區,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玉米分會副秘書長劉笑然說,中國目前糧食調出省(區)只有5個,而東北地區占3個。這個區域已經成為中國“北糧南運”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糧的供應地,東北的糧食外調量占到全國的60%以上。

產量的大量增加,在於玉米、水稻種植面積的擴大,極大提升了糧食產量。

數據顯示,2000-2015年,我國玉米播種面積增長65.3%,單產增長28.2%,總產提高111.9%,年均分別遞增3.4%、1.7%、5.1%。玉米面積占全國糧食面積的比重由21.3%上升到33.6%,產量占糧食總產的比重由22.9%上升到36.1%,玉米對全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74.5%。

值得關註的是,生產持續超常規增長的政策因素——臨時收儲政策。

價格支持政策的大幅度提高,與大豆等競爭性作物比較,玉米的比較收益明顯提高。在2012年,糧食總產量第9次連增的時候,玉米產量首次超過稻谷,躍居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品種。據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習銀生提供的數據,執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的東北三省和內蒙古,2007-2014年,玉米面積增加了38.1%,產量增加了69.5%,分別比全國快12.3、27.9個百分點;占全國玉米面積和總產的比重分別由36.5%、36.5%上升到40.0%、43.7%,主產區的地位更加突出。

至於水稻,雖然也有最低收購價,但是市場給予的信號更強,直接影響著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以吉林為例,該省有大米這一“白金名片”,由於吉林大米的品質已經得到市場認可,價格遠高於最低收購價,90%的粳稻都選擇流向市場,政策性粳稻收購不到12億斤。順著這個思路,吉林省準備通過3到5年的時間,將“吉林大米”打造成中高端大米的品牌。吉林省糧食局局長韓福春曾對本報表示,吉林大米的市場均價比國家托市收購價格還要高。依靠品質走向市場,既減輕了國家收儲的負擔,還能賣個好價錢,促進農民增收。

從重視產量到重視品質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糧南運”的流通格局也是“北粳南運”。東北粳稻特別是黑龍江粳稻產大於需,屬於調出區,呈現由北到南、由東北到全國的流通特點。

目前,粳米的消費群體有擴大趨勢,不僅東北、華北、京津滬、江浙大部分地區以粳米為主食,就連中南、華南等地的大城市也出現了這種趨向,尤其是東北大米,盡管價格偏高,但以其口感好、飯味香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市場。

全球商品采購中心主任許京認為,要振興國產大米,首先就要煮出好吃的“銀飯”,這是日本“煮飯仙人”村嶋(dǎo)孟對純正美味的米飯的稱謂。

許京說,過去吃飯是為了填飽肚子,現在是為了好吃,為了健康。所以應該以“飯”為導向來進行破題,而非圍繞“米”。必須讓消費者覺得米飯是真的好吃,哪怕是白飯,也願意吃下去。這樣才會去重視,然後給予價格信號,刺激農民去種植。他說,一切都要讓市場來決定。只有讓種出好米的農民先富起來,才會讓更多的農民,願意犧牲產量去提高品質。

歷史上,考慮到國家糧食安全,大米作為國民主食,是以產量為導向,總是擔心不夠吃,其次才關心品質。反觀日本,也曾經歷過這一時期。從二戰以前到戰爭中、戰爭後的糧食困難時代,主要以高產為最重要目標,直到1970年前後,進入稻米過剩時代,於是市場才開始評價好與不好為開端,日本農民開始把品質作為最重要目標。正是因為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讓日本不斷改良大米品質、提高栽培技術,從而成就了不一般的日本大米。

目前,國內也正在重複日本當年走過的道路,從重視產量向重視品質轉變。

許京稱,這是產業鏈的重塑,也是一個系統工程。比如,要有專業技術人員給予農民品種選擇上的建議,當然還要推行大面積土地流轉,在田間管理上以方便管理控制質量。如果能夠組織全產業鏈上的合作社,讓農民全程入股深度參與終端利益的分配,就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更加重視產品質量。

其次,在評級標準和品牌建設方面,中國也需要進步。

大食品網創始人韋三水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表示,在評級標準方面,仍然屬於溫飽時期的標準,早已不能滿足從“吃飽”過渡到“吃好”市場要求。對於標準,需要更細、更專業化。對比日本谷物鑒定協會創立的一套將“好吃”付諸量化的大米評級系統,從物化實驗和感官體驗雙重入手,包括蛋白質、鏈澱粉、新鮮度、硬度、彈性等一系列指標,而反觀中國現行的大米標準,則顯得過於粗糙,指標範疇也僅僅局限在蛋白質、硬度等基礎指標。

另外,即便是雜質這種評價大米的基礎指標,中國現在的大米標準,參照日本也仍然存在很大的可細化的空間。比如:日本特A級大米要求零雜質,中國一級大米的雜質上限是0.25%。日本一等大米中碎米含量上限5%,中國一級粳米碎米含量上限是7.5%。日本大米中雜色粒上限是0.2%,中國則是1%。

不過,業內也建議,制定標準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要落實到執行層面。比如,現在渠道商掌握著主動權,就會拼配不同產地的、陳化米和當季米、深拋的和碎粒的,從而拉低整體行業的標準。這是需要政府部門及行業引起關註的情況。

還有,在品牌建設方面,韋三水建議,做小做精。不應該用兩個地域品牌進行對比,因為地域是個過於宏大的概念,而且很難統一標準和監管。應該以具體的個體品牌進行對比,讓品牌具有人格化,更要能夠實現溢價。“慢工出細活,這是一個大工程。”

許京認為,以品牌引領產品,很重要的是找到它的特定消費群體,通過連續的宣傳和評級,慢慢的粉絲就會出現,最後形成口感依賴。之所以要評級以及進入市場後的監管,在於農產品的品質會受到雨水、光照等自然因素的影響。現在消費正在從共性化逐步走向多樣化、個性化。農業的供給側改革不能不註意到這一點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69

褚時健如何帶一幫農民種出世界一流的橙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05/160175.shtml

褚時健如何帶一幫農民種出世界一流的橙子
周樺 周樺

褚時健如何帶一幫農民種出世界一流的橙子

他說,對於農戶和作業長來說,最大的監督力量還是工作績效必須和個人收入掛鉤,“不然你牽只老虎去也沒有用”。

文|周樺

他說,對於農戶和作業長來說,最大的監督力量還是工作績效必須和個人收入掛鉤,“不然你牽只老虎去也沒有用”。

以下內容節選自:《褚時健傳》

在褚時健決定做農業的時候,親友們除了覺得農業本身很辛苦外,還有一層擔心就是,傳統中國農業經濟社會,農民們大都不懂市場經濟,不太理解市場商業行為、不理解契約精神,不習慣在工業化的流程里待著;褚時健要掛帥帶著一幫農民,投資千萬做一件五年後才見效的事。——褚大爹,您準備怎麽搞?

讓“移動”的農民定下來

第一年褚時健就嘗到了“厲害”。最開始到果園做工的有30多戶,其中20多戶是老農場留下的農戶。這些農戶的統一特點是長年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可謂一窮二白。所以在心態上,這些農戶隨時把自己處於“移動”狀態,哪里掙錢就去哪里。第一年春節前夕,好幾戶農戶在沒打招呼的情況下,一夜之間就卷鋪蓋攜家帶口走了,給其他農戶留下話說:“搞不到吃的,另外找活兒幹。”褚時健只好讓作業長們四處尋臨時工頂上。

更糟糕的是農戶們對於褚時健標準化的種植方式很不理解,有的農戶因為文化極低,連農藥噴霧器上的刻度數字也無法看懂,必須作業長手把手教,或者直接用筆在瓶子上畫上粗粗一道線這種最原始的方法進行指導。

在農戶看來,這很難接受,他們從小都是跟著父輩憑經驗和感覺來種地,春天播種秋天收獲,有蟲打蟲,天幹淋水,哪里來這麽多規矩?但褚時健的要求卻都是數字化的:深挖地要到多少厘米、株距行距是多少數字、農藥噴打是多少量、剪枝是哪一個時間段、剪枝要剪到多少量、平均一個果大概有多少樹葉搭配才科學,否則要控梢……農戶們讀書時也未見過如此複雜的數字,更何況要全部記下來並且執行到位,這實在太難。

褚時健對此的方法是強行執行:一方面,年複一年地培訓農戶們的科學技術知識和具體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強化作業長們的帶頭作用,農戶學習培訓的每一步,都要有作業長帶著走。與此配合的,則是精細到家的獎懲制度。北大黃鐵鷹教授曾經就褚橙的生產經營案例做過研究,他錄下了這麽一份2013年褚橙基地的工作計劃:

2月份潰瘍病檢查,四年生樹及掛果樹按15片葉/株的標準,扣除預支生活費10元/株;一二三年生樹按3片葉/株的標準,扣除預支生活費10元/株。

春季修剪不到位,樹冠內堂通風透光不好,檢查時扣預支生活費100~200元。

在焚燒疏除枝梢及剪除的幹枯枝時,若燒著果樹,扣預支生活費50~100元。

頂果工作檢查,發現墜地果以50個為基數扣預支生活費20元,每增加10個多扣5元。

除草劑危害果子檢查,以5個為基數扣5元,每增加5個多扣5元。

日灼果檢查,發現未用紙包裹的,以5個為基數扣5元,每增加5個多扣5元。

在花芽現蕾時,要用0.2%的磷酸二氫鉀+0.15%的硼砂噴花。

在盛花期,根據花量每株補施氮肥70~100g。

第一次生理落果結束後,要用30~40ppm赤黴素保果;在70%以上的樹開始第二次生理落果時,用50ppm赤黴素保果。打完保果劑,每隔7~10天用手動式噴霧器噴一次800倍多豐素+1000倍鈣田力。同時剪除樹上幹枯枝及流膠病枝,並集中燒毀。

果園內20厘米以上的雜草要清除幹凈。

施肥溝,深30厘米、寬20厘米、長80~100厘米,每株施有機肥7.5公斤+複合肥0.3公斤。

——繁複,精細到角落的數字。看得出來,褚時健是用細到不能再細的條文約束農戶們必須往工廠化管理的方向上走,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

一次褚時健到果園巡看果樹,發現樹上有一種先期打藥本該滅幹凈了的蟲子,馬上把質保主任叫來:“這是什麽?”質保主任慌了:“打藥了呀。”褚時健叫他把當時打藥的一些工具收上來查看查看,拿過來一看,褚時健火了:“制度上寫得很清楚,樹長到3米以上,樹體很大的情況下,要更換大的打藥機,你這麽一些小小的噴霧器怎麽行?工作這麽馬虎,你對誰負責?人家看著你是打藥了,其實一點作用不起!”

80多歲的褚時健平素和藹,嚴肅起來還是很凜然。最後褚時健一擺手:“我看這件事你不要搞了,換人。這種事開不得玩笑。”

經過幾年的制度化管理,道理講通了,農戶也都明白和理解了褚時健的做法。一名農戶在果園碰到馬靜芬,馬靜芬問:“幹得咯開心?”(雲南話:“幹得開不開心?”)農戶說:“開心的嘛!你趕我走我都不走。”

農戶的開心主要在於收入的提高和環境的改善。褚時健說:“農民不太懂條文契約精神,但是他們有堅定的感情契約。”早在玉溪卷煙廠期間,褚時健就不遺余力地對種植煙葉的煙農給予各種補助。他的道理很直接:把利益共享問題解決了,農戶比自己都要對工作負責。

在2007年以前,金泰公司對農戶的工資制度主要是每月固定工資加一些獎金。公司還在果園給農戶提供住處,這些房子都是金泰公司出資修建的青磚瓦房,水電沼氣、廚房廁所一應俱全,每家還配1~2畝菜地,種菜養家禽都可。

2003年前後,每個農戶平均每月工資是300~400元,之後逐年按每月增加100元的幅度增長。到了2007年,果園大量的樹開始結果,果子收獲量達到2000多噸。褚時健對農戶開始采取另一種薪酬制度:每人每月按時會領到2000元的借發工資,到年底果子收獲後,按農戶交出的橙子總量、橙子的等級兩個標準算出收入總量,把借發工資刨除後,剩下的發給農戶。

這是褚時健獨創的一種薪酬制度,也是金泰公司到今天人員穩定的最大保證。借發工資保證了農戶們的基本收入和生活水平,2000元在當地工廠也算不低的一個數字。而到年底按生產量和種出橙的等級來算總收入,則是一種激勵式的算法。在收入高低的比較下,農戶們都願意做到高產量、高品質,而且唯一的方法就是:按照褚老板嚴格、精細的生產制度來辦。

金泰公司每個農戶的平均月收入,2004年是每月400多元。10年後,2014年,一個農戶家庭負責2000多棵橙樹,年收入最低能到五六萬元,最高的能到將近10萬元。“就算一家養兩個大學生,他們也吃得住。家里還可以買兩部摩托車。而且平時生活沒支出,果園里的水源、農藥,所有生產資料都是公司統一配,不用他們掏成本。公司給他們都修建了配備齊全的房子住,而且每家都有公司給的菜地,吃菜吃雞吃蛋都不用花錢,就買點大米買點油,過得應該滿意了。”褚時健幫農戶們算得一筆賬。

“褚橙基地的農戶們不是農民,是農業戰線的工人。”作業長王學堂開玩笑說。

作業長們的收入當然要高很多。2013年褚橙基地豐產,從2012年的8000噸一下躍到了12000多噸。褚時健除給幾個作業長增加了年終獎金外,還每人獎勵了一套在玉溪的150平方米的住房。作業長的年收入,好的超過了20萬,低的也有十多萬。一次新平縣縣長開玩笑說:“作業長們的收入比我還高嘛!”褚時健笑笑:“你們一樣辛苦,不過你比他們責任還要大一些。”

位高權重的作業長

褚時健在果園剛剛建立的幾年,曾經成立過一個生產技術部,是作業長與他之間溝通的中間渠道。本來他希望來自作業長們一線的生產信息經過生產技術部的技術性淘汰後,他能更有效地處理果園的各種即時狀況,但幾年下來後,他發現這種溝通方式無效的地方居多,信息溝通不直接,所以他果斷裁撤了生產技術部,由作業長們直接面對自己。

宣布裁撤那天,他告訴作業長們:“有問題你可以打電話跟我講,我聽得懂。有些事情覺得複雜,一下說不清的,我第二天早上就下來。”

褚時健不喜歡在公司里設太多人,在金泰公司,農戶和管理技術人員的比例大致在10∶1。褚時健的觀點是:公司里人多了,事情就少了,人會懶。但農業是個勤行,人一旦犯懶,會影響很多事情。“要讓人做事,叫他多負點責任。不然他吃閑飯還要罵人:這個老板一點都不放我們的手。”

作業長是果園里重要的工作崗位,上對褚時健,下對各個農戶,果園里的一切生產情況,他們直接向褚時健負責。王學堂有一次對褚時健開玩笑說:“我覺得我們是夾心餅幹,您一邊,農戶一邊。”褚時健說:“夾心餅幹好吃呢嘛!”他給作業長的定義是:有關生產的技術工作、行政工作,統統都集中在作業長身上。所以作業長必須懂技術還要懂行政管理,作業長們經常聽到褚老板的一句“訓話”是:你們自己技術不過關,搞到農戶認為你外行管理內行,那就鬧笑話了。

有意思的是,作業長里無論王學堂還是郭海東,都認為褚時健是一個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實幹家+戰略家。

褚橙基地一共設了四位作業長,最早果園基地是2400畝,每人管理600畝左右的果園。隨後,褚時健不斷擴增周邊的土地,到2015年,褚橙基地已經有6000多畝果園,掛果的就有3200畝。作業長管理的農戶也從二三十戶增長到了2015年的50多戶。

按作業長郭海東的說法,作業長層面的幾個人既要發現問題,又要解決問題。在褚老板面前,農戶可以只提出問題,而作業還要會解決問題。而且褚時健並不喜歡企業的中層幹部只是一個傳聲筒而沒有自主判斷的意識和能力。

2014年秋天,雲南幹旱,日照過強,許多果子都被曬白,褚時健著急,從玉溪趕到果園去查看情況。他把幾個作業長召集在一起到果園現場商量解決方法,褚時健告訴他們:“這麽個曬法,過幾天果子就會往下掉了。你們趕緊套袋。”套袋在某幾個橙子上是用於吸光,保住大多數果子。他沒想到的是,幾個作業長說,因為時間著急,沒和他商量,已經采買了10萬元的袋子,馬上就準備套上了。褚時健聽了很欣慰:“你們主動一些,我就省心多了。”

果園的工作計劃都是由作業長來定,每年肥料結構的調整、灌溉的安排、施肥的時間、剪枝的培訓和執行、農戶工作的監督和檢查,都是由作業長來負責。這些工作也決定了作業長們一年收入的多少。

褚時健總是說,一個企業要在競爭中進步,但差不多從2012年以後,褚橙就沒有競爭對手了,所以內部競爭就很重要。褚橙基地四個作業長之間,以自己片區的果子產量、果子等級的比例來計算出年收入,因為彼此有差異和比較,自然競爭的局面就產生了。

褚時健一直強調作業長要經常巡果園,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讓農戶看到作業長出現在地頭。這是一種身體力行的表現,也是一種監督的體現。褚時健也是如此,在果園最初的幾年,他幾乎每周都要去果園。在果園建設成熟後,他依然保持每月必須到果園兩三次的頻率。

不過,他說對於農戶和作業長來說,最大的監督力量還是工作績效必須和個人收入掛鉤,“不然你牽只老虎去也沒有用”。

本文內容摘自《褚時健傳》,創業家整理編輯。

褚時健 褚橙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269

實驗室種出耳鼻

1 : GS(14)@2012-05-07 23:32:2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0507/16312666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UCL)納米科技及再生醫藥學系教授塞法利納( Alexander Seifalian),在實驗室中展示以先進科技培植出來的全球首個人工耳和人工鼻,以及用於製造人工器官的玻璃模,更笑言這裏是「人體器官零件工場」。
[研究員是在這個玻璃模上,利用人體細胞培植出人工鼻。] 研究員是在這個玻璃模上,利用人體細胞培植出人工鼻。
捐贈器官成歷史

塞法利納解釋,人工鼻的外形以聚合物製造,由數以十億計納米分子組成,裏面佈滿數以千計肉眼看不到的小孔,研究員之後將人體組織植入人工鼻中,令它變成與真鼻無異的鼻子。
一名病人下月將首次接受人工鼻移植,但醫生不會直接將它放在病人臉上,而是先放入一個氣球中,再嵌入手臂皮膚下,讓人工鼻的皮膚細胞及血管慢慢生長,四星期後就可移植到病人臉上。人工鼻利用病人細胞培植,理論上不會出現排斥反應。

其實研究員過往已成功培植出人造氣管,去年由瑞典一間醫院,為一名36歲末期癌症病人移植人造氣管,完成全球首宗人造器官移植手術,病人接受手術後,康復進度良好。
英國《星期日郵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195

【港版香印】首位港農種出日本香印提子 即摘每磅$150

1 : GS(14)@2017-12-05 01:19:24

楊博文去年看準商機,引入港人熱捧的日本香印提子。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近年香港人瘋狂愛上的日本香印提子,閒閒地一串都索價接近$200,不過今年開始,香港人就不用捱貴貨啦,因為本地一個果農在上個月成功種植出日本香印,更成為全港首個種出這品種的農場。


位於元朗的「朗屏士多啤梨葡萄園」佔地二十萬呎,四年前,果農楊博文由日本士多啤梨種起,章姬、紅臉頰、博多他都有,他透露下月更會種出白色士多啤梨雪兔。他去年看準商機,見本港種提子的人不多,於是引入港人熱捧的日本香印,他說:「其實香印品種是2006年在日本出現的,我在2009年接觸到,它很適合南方天氣,我覺得很適合在香港種,雖然未試過,但我覺得很適合。」不過因氣候問題,他事前要做好多工序,又要請教日本朋友,「首先就是要夠肥料,開墾時我們要挖一米深的坑,每條坑都要放五至一萬元的肥料下去,種下去就要有一個棚,在日本就一定是溫室,平面的,很大,我們這個就叫防雨棚,這就是最大差別,在日本因為有溫室所以很容易遮擋陽光,但在香港不能,所以我們用一個十字飛鳥架遮擋陽光,因為香印曬到陽光很容易變黃,但就不能搬日本那套過來,如果在香港搭溫室,香印會熱死。」


遊人可採摘香印提子,每磅$150。

元朗朗屏的士多啤梨葡萄園,佔地二十萬呎。

今年的香印提子偏細。



由於是第一年種,他指香印質素還未達標,「通常第二或第三年的果實很好質素,可以很大粒,有拇指那麼大,始終是第一年,有些技術和經驗是需要累積,很多未熟的提子,客人已經要摘。」朗屏士多啤梨葡萄園地址:元朗大棠路大棠村球場採訪:鄭紫珊攝影:蕭志南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202/202320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9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