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巨頭爭霸電影市場 互聯網影視公司拉長戰線福禍幾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605/163428.shtml

巨頭爭霸電影市場 互聯網影視公司拉長戰線福禍幾何?
歪道道 歪道道

巨頭爭霸電影市場 互聯網影視公司拉長戰線福禍幾何?

為什麽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的公司,站的起點高反而飛得低呢?

近日嗶哩嗶哩影業被上海尚世影業低價拋售的消息甚囂塵上,引起了輿論不小的關註,其中一年半以來利潤為負、尚世填補148.5萬漏洞的狀況,再次將二次元文化變現難的問題置於市場面前。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管事件的責任在於B站還是尚世,不可否認的是嗶哩嗶哩影業經由這次重挫造成的不利局勢,將持續影響其未來發展,甚至可以想象,除非接手的下家實力強勁,否則這一獨特的二次元影業有可能會進入生死存亡之際。

不過排除二次元的標簽,將這一事件歸置在互聯網影業市場中,可以發現,嗶哩嗶哩影業的失利應該只是互聯網影視公司的一個縮影,畢竟各大巨頭的電影業務拓展皆不盡如人意,阿里影業虧損、樂視影業自身難保、騰訊也未能發揮資源優勢,尤其是在亞馬遜影業斬獲奧斯卡多項大獎的對比之下,我國互聯網影視公司的業績甚至有些慘淡失意。

那麽究竟為什麽這些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的公司,站的起點高反而飛得低呢?

互聯網巨頭進入電影市場,水土不服?

2016年的國產電影市場爛片頻出、差評如潮,如此“盛況”的貢獻人不只是光線傳媒、華誼兄弟等傳統影視公司,還有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旗下的文娛公司助推,這不僅意味著消費者對國產電影的質量產生了失望情緒,還掀起了對互聯網影視公司改變電影市場環境能力的質疑。

先來看阿里影業,主投慘敗,作品毀譽參半,內容制作和宣發體系的業務沖突愈加明顯,而所謂的“戰略性失利”在巨額虧損面前有些強撐臉面,在變與不變之間顯然阿里影業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思考。

根據阿里影業近三年的財報顯示,2014年公司收入1.26億人民幣,比2013年下降63.7%,相對上年度純利1.79億元由盈轉虧,凈虧損4.15億元;2015年總收入2.64億元,同比增長達108.30%,全年歸屬股東凈利潤為4.66億元,可從虧轉盈的原因在於外匯差額所得的8億左右收益,不僅幫阿里影業彌補了巨額虧損,反而還剩下了部分可以作為凈利潤

但是盈利並沒有持續下去,根據阿里影業2月17日晚間發布的盈利預警宣稱,截至2016年12月31日,總收入達到9.05億元,較上一年度增長243%,但受淘票票推廣支出影響,阿里影業全年虧損9.59億元。

將財報拆分來看,宣發體系中的淘票票平臺投入是虧損的主要原因,這點也確實得到證實。據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互聯網宣傳發行項目支出高達12.9億元,超過2015年此項支出11倍,而其造成的虧損超過6億元,占上市公司年度虧損的62.23%。

不過這部分投入目前來看也算物有所值,一方面財報指出,宣發體系收入占據阿里影業整體收入的75%。另一方面,今年在線售票比例整體已經超過83%,部分熱門影片的在線售票比例更是達到九成,可以說在線售票已然成了主流。由此可見,穩固在線平臺的市場份額後,阿里影業完全有可能借此項穩定收益。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內容制作的投入和收益狀況。2016年,阿里影業內容制作收入達2.12億元,較上一年增長70.53%,但虧損高達2.43億元,而2015年的虧損則不到1億元。其中的緣由自然涉及阿里影業投資制作的作品,尤其是主投《擺渡人》失利,不僅致使公司承擔虧損和謾罵,也代表了這寄予厚望的第一槍徹底啞火,對於仍處於開端時期的影視業務無疑是不小的打擊。

騰訊影業雖然沒有像阿里影業一樣,因大起大落的財報和業績為人詬病,但去年表現平平、中規中矩的狀況,實在和坐擁最大影視資源的稱呼不甚符合,尤其是相比企鵝影視網絡劇的收獲頗豐,騰訊影業越發跟不上腳步。

2016年騰訊影業除《魔獸》獲得了不錯的票房外,其余參與投資、主控的作品基本上不是撲街就是口碑不佳,比如《少年》票房不過數千萬,慘淡收場。而且即使是成績不錯的《魔獸》,也被曝出虧損1500萬美元。

另外在其他海外影片投資上,騰訊影業也表現得差強人意,比如和萬達共同投資的《金剛:骷髏島》,上映開始勢頭不錯,卻奈何很快便遭到了同為情懷片的《美女與野獸》的狙擊,雖然最後也突破了10億票房,但和《美女與野獸》相比還是遜色不少。總而言之,可以說時至今日騰訊影業一直都沒有叫好又叫座的現象級作品出現。

再看樂視影業,幾乎可以算得上是“爛片之王”,《盜墓筆記》、《爵跡》、《長城》、《二十八歲未成年》等影片,雖然票房不至於難堪,可口碑幾乎無一例外地嚴重下滑,當然它現在的危機在於受樂視網的直接影響,未來難以預測。總而言之,互聯網公司集體蜂擁湧入文娛市場,真正能走到最後、獲得實際收益的可能沒有幾個。

亞馬遜影業VS中國互聯網影視公司:戰線是優勢?

針對影視業務的不理想,阿里和騰訊都曾表示,他們並不關心一部影片能不能賺錢,而是將眼光放在了娛樂生態系統的創建和文化載體的形成上。換句話說就是,當前的、局部的利益遠不及長久的、整體的利益,對阿里而言電影業務的核心在於平臺運營,而騰訊則是要打造一個內容生態,使IP等資源在全環節得以流通,總而言之,是想要獲得娛樂產業鏈上的全權把控,從而挖掘更深的商業價值。

也正是以這個長遠利益為目標,大多數互聯網公司一開始進入電影市場就全線鋪開業務,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都盡可能地向外擴張,通過不斷並購關聯公司來補齊娛樂體系的短板,不過這里不包括58同城、聚美優品甚至三只松鼠等類型的公司,並不是因為他們體量相對較小,而是他們已經表現出淺嘗輒止的傾向。

縱觀阿里、騰訊和樂視的娛樂體系建設,不難發現,從橫向延伸的角度來講,電影是作為其中的關鍵一環存在的,相關的電視劇、遊戲或者是動漫皆是與之並行的產品。而且無論時間先後,都必須借助每個領域的共同影響才有可能產生整體效應,形成企業的一個標誌性品牌,這點從騰訊影業的影遊聯動就可以明顯看出。

另一方面從縱向深入的角度來講,以阿里影業為例,內容制作、互聯網宣傳發行、娛樂電子商務和國際業務是其公布的主要業務方向,層層細分的話可以看到,阿里影業幾乎涉及到電影行業的方方面面。比如目前占據重要地位的宣發系統,簡單來講主要包括影視內容全案宣傳發行、綜合線上線下渠道、線上電影售票平臺、影院出票系統服務等等,也就是說除了正常宣傳之外,阿里正在向離錢最近的購買支付領域靠攏,這也是美團、微信等平臺激烈競爭的原因。

除此之外,阿里與影片的合作並不止於參與投資、制作或者宣發,在電影衍生品的銷售方面也曾進行嘗試,騰訊影業也是如此,都在盡可能地深度挖掘影片的商業價值。可是互聯網影視公司的戰線從一開始就無限延長,這真的進軍娛樂市場的正確步驟嗎?尤其是去年的慘淡業績,除了我國影片市場不成熟的原因,難道不也是戰線過長的負面效應嗎?

這點可以和亞馬遜影業進行對比,畢竟無論是票房還是主流獎項的認同,都印證了其去年決策和方向的正確性。據亞馬遜影業參與電影的方式及其業務運行,可以發現與我國互聯網影業的基礎性差異,大致表現為兩點:

一是在電影制作方面,亞馬遜是以購買成片的發行權,或者與獨立制片廠合作獲得優先發行權為前提,通過完全押註某個影片獲得高風險收益,重點是亞馬遜影業不參與影片制作;而我國互聯網影視公司側重於主投、參與制作,甚至是重要的影視資源本身就屬於互聯網公司,所以有些影片的制作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其影響。

二是在發展步驟上,亞馬遜影業是典型的循序漸進,以中下遊的發行為切入點,在獲得主流市場和輿論認可的前提下,逐漸向上遊的電影制作開始進發;而我國互聯網公司采取的是上下遊全面鋪開的方式,著重建造生態體系。

現在講哪種方式更有優勢還為時過早,畢竟與有著近十年影視經驗的亞馬遜相比,我國的互聯網影視公司更像是處於幼兒期,一切都需要在實踐中成長,不過從對比的角度還是可以看出,阿里影業等公司拉長戰線所需要警惕的風險。

風險和抉擇

不管阿里和騰訊想要打造的娛樂帝國有多麽宏偉,還是貼上文化載體的標簽後更能站在制高點上,最後都是要建立在影視業績的基礎之上,一旦往後時日與去年情況類似,那麽只憑宣發或者積累資源,是遠不能支撐這些互聯網巨頭的野心。因而,通過與亞馬遜的對比,更容易看出互聯網影視公司目前潛藏的風險,而這些風險也關系到他們未來的戰略抉擇。

去年爛片頻出的狀況,再次將精品和量產的沖突展現出來,這也是互聯網影視公司的關鍵選擇。其實本質上電影的藝術性和互聯網思維就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前者理應需要時間和細節的精致打磨,而後者往往崇尚最快效率地解決現有問題,即使是目前的電影市場有些傾向於快餐文化,但歸根結底只有經得起時間和輿論考驗的影片,才更能促進國產電影的成熟,這是統一而必然的追求。

然而我國互聯網公司往往更擅長的是短時間擴大用戶群,於電影制作始終都是局外人,不僅直接參與其中會產生與制作人的思想沖突,而且追求效率的本性致使其更傾向走量產路線。不過如今亞馬遜放棄這一選擇,轉走精品積累信譽的方式,才有了奧斯卡晚會上的風采盡出,而我國互聯網影視公司遍地投資的結果,卻是慘淡收場,這不能不算是一個教訓。

另外,從阿里影業的全行業布局來看,妄圖各方兼顧、謀求各項業務的利益最大化,即使是巨頭也難以實現,畢竟電影市場無論是影片制作、宣發、影院和後期衍生品,都需要深耕細作。尤其是產業鏈上遊,雖然是所有影視公司的最終追求,但起碼需要行業內的業績作為基礎,才更容易進入。

而阿里影業和騰訊影業顯然是不由分說地全面進軍,這很大程度上致使資源分散,而且又因為缺乏相關領域的核心業務作為支撐,所以有可能是去年表現平平的原因之一。這就和樂視網的狀況類似,在互聯網電視和視頻平臺的業務尚未完全穩定的時候,貿然擴張,一環脫節全線崩潰。

再者,騰訊影業積累的IP資源本是進軍影視的極大優勢,然而對IP的過度壓榨正在消耗其商業價值,尤其是IP產品成形後受到播放量和口碑的雙重打擊,卻依然毫無顧忌地進行相關遊戲、電影等方面的開拓,是盈是虧還是個問題。不得不說,騰訊影業也是時候在IP的良性運轉和急速商業化之間,做出一個選擇。

影視行業的商業價值確實難以估量,可互聯網思維究竟能不能在該行業運行自如,還難有定論,起碼現在全線擴張並沒有帶來市場的認可,這就說明互聯網影視公司的發展方式可能還需要改進。

影視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638

推翻《多德》法案 福禍難料

1 : GS(14)@2017-02-05 10:30:49

【明報專訊】美國總統特朗普計劃放寬金融業監管,修改金融改革法案,雖然有關行政命令未有細則,但市場普遍預計,該命令的矛頭是指向「前朝」奧巴馬推行的《多德 - 弗蘭克金融改革法案》(Dodd-Frank Financial Reform Act)。

金融海嘯後 奧巴馬嚴管金融業

這項法案在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通過,2010推行,是奧巴馬政府一手促成,因為奧巴馬認為金融海嘯的發生是源於監管不足,冀透過訂立法案,限制個人金融產品及銀行自營交易,例如禁止金融機構投資對冲基金及私募股權基金等。

不過特朗普卻認為,金融危機過後,奧巴馬這個法案扼殺了美國企業和創造就業機會,在競選期間曾表示,《多德》法案應進行全面修改。

要全面廢除 需國會通過

這個法案若成功修改,最大得益者莫過於金融機構,特朗普變相是讓大型銀行自行編寫規則,有利銀行業等發展;不過由金融業所帶來的風險卻隨之增加,長遠對美國,以至全球的金融市場都有重大影響。

不過,特朗普仍難憑一己之力全面廢除這項影響廣泛的改革法案,因為根據憲法,只有美國國會才可以對該法案作出重大修改。

但特朗普可以總統身分,利用行政令來選定優先修改內容,並指示監管人員執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198&issue=201702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1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