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治沙的企業一律不要,內蒙古磴口探索太陽能生態產業鏈

“我以前是失地農民,現在在這里維護光伏板下的草場,和老伴一個月有5000元收入,不用找孩子們要錢花了。”內蒙古磴口縣的張耀清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這片光伏電站就是國家電投北京公司在烏蘭布和沙漠東部打造的國內首個光伏治沙項目。該項目是利用烏蘭布和沙漠資源以及充足的光照優勢,探索光伏發電與沙漠治理相結合的途徑。

不治沙的企業一律不要

磴口縣地處內蒙古西部河套平原源頭,全年日照小時數在3100-3300小時以上,屬於我國太陽能富集區域,也是內蒙古自治區規劃的發展太陽能產業的重點地區。這座炙手可熱的“金色富礦”,一開始便成為能源企業逐鹿的戰場。

磴口縣另一大重點任務是防風固沙。磴口縣工業園區負責人袁海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磴口在未治理前的植被覆蓋率為8%。為了防止沙塵暴等惡劣天氣對當地造成進一步影響,防風固沙成了磴口縣政府的重要任務。

“不治沙的企業一律不要。就是在這樣的標準下之下,2012年,國家電投北京公司率先與我們簽下了光伏治沙項目合作開發協議。” 袁海文說。

光伏組件本身就具有擋風防風的作用,能有效阻止沙丘移動。站在項目光伏場區一眼望去,成片的光伏組件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儼然一塊塊挺立的“擋風板”。項目的建成,意味著1000多畝沙漠土地全部裝上了光伏組件,猶如防風鎧甲,其治沙效果不言而喻。

值得關註的是,磴口光伏項目全年利用小時數近1800小時,遠超全國平均值。“清潔電源接入蒙西電網直接就地消納。”袁海文說。

光伏板下藏綠洲

光伏組件下面的空間也被充分利用。

國家電投北京公司在光伏組件下面鋪設了粘土和牛糞,將土地整理完成後,在光伏板之間種植了800多畝苜蓿、沙蒿等防沙植物,並鋪設滴管設備,使沙漠植被覆蓋率由原來的8%提高到77%,形成了特殊的小氣候和綠化環境。與此同時,在場區外圍又種植了100米寬的防護林,用現梭梭、花棒、檸條等植物將沙丘全部固定,結束了沙流動對環境、交通的破壞。

“沙漠+光伏+設施牧草”的特色種植模式,在固沙綠化、阻止沙漠化蔓延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太陽能光電變換效率,增加了企業經濟效益。此外,磴口項目每年還可節約標準煤約25370噸,實現二氧化碳減排93023噸,對改善周邊生態環境、促進當地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這一項目的帶動下,多家企業紛紛入駐磴口工業園區,集光伏發電、現代牧業、沙草產業、生態旅遊為一體太陽能生態產業治理示範基地初具雛形。

第一財經從磴口工業園獲悉,目前已有國家電投、國電、國華、蒙華、青島昌盛共5家企業落戶磴口工業園區,建成光伏發電規模200MW,實現產值2.9億元,產業稅收4300萬元,解決就業700余人,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260噸,減少煤耗130萬噸。

磴口烏蘭布和沙漠百萬級光伏治沙基地被列入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分為三期,總建設規模300萬千瓦,占用沙地9萬畝。項目建設完成後,將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項目,年發電量18億度,實現稅收1.2億元。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楊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0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