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網絡銷售已占近半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267

2015年5月29日,國家林業局和海關總署在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聯合舉行“中國執法查沒象牙銷毀活動”,共銷毀2014年以來執法機關查沒並結案的非法象牙及象牙制品662.43千克。(新華社記者 李鑫/圖)

10月10日上午,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人民法院一審公開開庭審理了迄今為止查獲的全國最大系列獵捕、出售、收購、運輸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該案共有25名涉案人員,遍布全國10省23個市。

首批被檢察機關公訴的張某等15名被告人利用騰訊QQ、微信等網絡平臺,通過快遞、客運車輛等方式非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珍貴、瀕危野生動物金雕、遊隼、獼猴、網紋蟒等26只(條)。當天庭審結束後,合議庭當庭判決被告人張某等15人十一年六個月至一年不等的有期徒刑、緩刑,並分別判處四萬元至三千元不等的罰金。

艾利艾智庫10月11日發布的首份《中國野生違禁品網絡交易趨勢研究報告》顯示,野生違禁品買賣作為傳統的線下犯罪形式,正在逐漸呈現出向網絡遷移的趨勢,越來越多的野生違禁品通過網絡渠道售出。

線上銷售案件數量超過線下

上述報告以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為研究時段,搭建三大案例數據庫,分別是野生違禁品交易公開案例庫、全網公開舉報案例庫、騰訊“企鵝愛地球”微信公眾平臺舉報數據庫,對總共1407項案例數據進行處理,勾畫野生違禁品網絡交易現狀。

從公開報道的野生違禁品交易案件來看,在2015年1月至5月,有30.6%的案件涉及到線上環節。而在2016年1月至5月,這一比例提高到了46.3%,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

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公開報道的野生違禁品交易案件中,象牙交易中采用網絡平臺出售的比例達到48%。通過互聯網渠道售賣陸龜、蟒類、犀牛角的案件數量甚至超過了單純依靠線下銷售的案件數量,陸龜100%通過互聯網販賣。可見互聯網作為野生違禁品的交易渠道之一,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網絡非法貿易生物品種繁雜,象牙仍為首要買賣對象。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間,41例公開案件數據統計顯示,網售違禁野生物種類超過52種,這期間的網民舉報信息中,涉及到的野生違禁物種類更是多達上百種。其中,象牙、蟒類、陸龜、犀牛角、穿山甲排名靠前,是網售數量較多的野生物類型。

41例公開案件中,犯罪分子都使用了移動即時通訊工具進行聯絡、收購、銷售。

2015年,全國森林公安機關共辦理野生動植物刑事案件31746起,其中,利用互聯網跨國販賣野生動物案件呈上升趨勢。從61起互聯網交易公開案件的地域情況來看,接近五成的違法交易始於非洲、馬來西亞、越南等境外國家。

互聯網企業協助辦案

近兩年來,網絡交易野生動物及制品呈現出了快速上升的勢頭,網絡犯罪與傳統的非法盜獵貿易相比隱蔽性強、偵破難度更大。

報告稱,野生違禁品網絡非法交易正在向組織化、集團化發展,從單獨作案向團夥作案方向發展,整體打擊成本、時間增加。非法販賣廣告多以圖片、視頻形式呈現,監測難度上升。野生動植物違禁品名以代號形式出現,信息隱蔽導致打擊困難。為了躲避監測和審查,不法分子采用“暗語”、“黑話”等隱秘代名詞來進行野生物網絡非法交易,進一步增加了打擊的難度。

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在2015年5月到7月,通過對古玩、花鳥等實體市場和相關網站的調查獲取非法販賣象牙等瀕危物種制品的個人微信賬號,對總共58個賬號的朋友圈發布信息進行監測調查和收集。這58個微信賬號朋友圈在13周的時間里,共被監測到10650條非法象牙交易廣告。

“我們對於利用騰訊旗下平臺從事野生動物非法貿易及信息發布的行為采取零容忍態度,一直采取各項措施積極打擊此類違法違規的內容和行為。”騰訊信息安全執委會主任楊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楊鵬表示,騰訊安全團隊積極協同TRAFFIC進行數據的進一步調查與核實,在核實賬號違法信息情況後,將相關證據移交給森林公安並進行案件相關配合。今年9月,森林公安機關在河南許昌、廣東珠海分別打掉了兩個利用社交媒體進行象牙非法交易的犯罪團夥,繳獲了象牙及象牙制品。

林業森林公安部門打擊違禁品網絡交易往往受限於線索不夠直接、清晰,打擊精準度不高。互聯網公司可以通過提供簡潔、公開、通暢的舉報入口,為公安部門提供一手線索。據楊鵬介紹,2015年5月,騰訊聯合國家林業局、多個專業野生動物保護NGO組織正式開啟“企鵝愛地球”微信公眾帳號,為網民提供非法野生動物貿易信息的直接舉報渠道。啟動至今,共處置相關違規帳號700余個,涉及違法信息30萬余條,移交國家森林公安重大賬號線索約65宗。

全球圍剿

打擊網絡野生動物非法貿易已成為國際共識。10月4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第17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締約方大會上,所有締約方一致通過決議,承諾消除網絡野生動物犯罪。

“這個決定將凝聚更多的力量來打擊網絡野生動物犯罪,因為它使全球各國的執法機構、在線交易平臺和社交媒體平臺完成同一個使命——拯救野生動物。”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全球野生動物網絡犯罪項目主管Tania McCrea-Steele說。

兩年前,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曾對全球16個國家280個網絡平臺的瀕危野生動物交易情況開展為期六周的監測。監測者們記錄了共計9482則銷售信息,包含33006件瀕危野生動物活體、器官及制品等,總價值超過1100萬美元。

“中國一直在打擊網絡野生動物犯罪問題上走在世界的前列。”10月12日,IFAW亞洲區總代表葛芮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中國政府聯合互聯網企業和非政府組織一起共同打擊非法網絡野生動物貿易,從淘寶、阿里巴巴到騰訊,其打擊網絡犯罪的策略和成果均值得在世界展示和推廣。

針對野生動物非法貿易呈現出網絡化、隱蔽化、跨國界、跨平臺的趨勢,葛芮呼籲,加強各互聯網公司相互間、互聯網公司與公益組織和政府機構的信息分享,三方各履其責、通力合作。同時,針對上述報告中提出的“全球野生違禁品管理規定差異化,野生違禁品跨境網售趨勢顯著”,需要加強與國際刑警組織及各國執法部門的協作,形成全球打擊網絡野生動物犯罪網絡,不讓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

以下數據均來自《中國野生違禁品網絡交易趨勢研究報告》

(野生線上貿易網稿/圖)

(野生線上貿易網稿/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960

國家林業局:非法獵捕野生動植物案件仍時有發生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2月26日在京表示,目前,非法獵捕野生動植物案件還時有發生,一些地方獵食野生動物的不良習俗仍然存在,需要進一步提高全民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法律意識,並讓保護野生動植物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仍需努力。

當日,全國2017年“世界野生動物植物日”系列宣傳活動在北京動物園啟動。劉東生說,野生動植物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野生動植物,已成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護生態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

2月26日上午,2017年“世界野生動物植物日”活動上,誌願者與孩子們在玩耍。攝影/章軻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在全國2017年“世界野生動物植物日”系列宣傳活動。攝影/章軻

劉東生介紹,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十分重視野生動植物保護,先後頒布了《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建立了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野外保護體系,大力實施瀕危物種拯救繁育及放歸自然,嚴格監管繁育利用活動,切實加大執法力度,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實施了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濕地保護恢複工程等一系列生態建設重點工程。

他說,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大熊貓、朱鹮、揚子鱷、藏羚羊、蘇鐵等一批極度瀕危物種正逐步擺脫滅絕的風險,顯現出穩中有升的良好勢頭。

“近年來國際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形勢嚴峻。”劉東生說,我國在有效改善國內野生動植物保護環境的同時,也有力地支持了國際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我國已建立了由國家林業局等20多個部門參加的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部際聯席會議機制和野生動物專用標識制度,研究制定野生動植物網上交易審核標準,開展了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的系列專項行動。

劉東生介紹,為支持非洲象保護,中國率先采取臨時禁止進口象牙及其制品的措施,並宣布於2017年底停止國內商業性象牙加工貿易,主動減少對非洲象牙的消費。發起、主導了幾十個國家參與的國際共同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的三次“眼鏡蛇行動”,對促進國際聯合執法、共同阻斷非法交易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此外,我國還引導、鼓勵國內海運、民航、郵政、快遞等行業參與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國際合作,阻斷非法交易運輸渠道,還通過手機短信提醒等方式提高公眾野生動植物保護意識。

劉東生說,這些措施收到了積極的成效,國內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發案數量轉為下降趨勢,其中象牙非法交易案件下降80%以上,在有效改善國內野生動植物保護環境的同時,也有力地支持了國際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

劉東生表示,各級野生動植物保護主管部門要與保護團體一道,更廣泛開展保護宣傳和公眾教育,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提高公眾野生動植物保護意識,吸收社會各界和國際力量共同參與保護行動,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2月26日上午,北京動物園。一對水鳥在冰面上聊天。攝影/章軻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由2013年第68屆聯合國大會確定,該日期也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生效日期,該公約於1973年3月3日在華盛頓簽訂。“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的確定,對世界各國保護野生動植物、維護生態平衡、保護人與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綠色地球具有重要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058

中國食品安全難題:動植物疫苗遭遇審批、散養雙重尷尬

從田間地頭的生長,到工廠車間的生產加工,到長途跋涉的物流運輸,再到人們的餐桌,安全貫穿了農業生產、養殖及食品工業的完整鏈條。農藥替代品、生物制品,動植物疫苗,基因檢測……越來越多的生物科技手段的介入,讓全世界都共同面臨的食品安全風險不斷降低。

源頭控制被認為是最為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手段。

在5月19日的2017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農業與食品科技”圓桌論壇上,藝康集團執行副總裁及大中華區域總裁王鐵認為,從食品、加工、生產到流通、消費過程等環節的食品安全,由於技術手段的不斷提高,中國在過去20年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但由於環境汙染在最近的20年間越來越嚴重,這讓農業生產、動物及水產品養殖面臨的食品安全源頭風險也越來越高。

與會的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教授、“中央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劉箐表示,食品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植物性食品,第二類動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最大的安全問題是農藥殘留,動物性食品最大的安全問題是獸藥殘留。這兩類食品的最大安全問題分別在農業生產和養殖的源頭環節。而農藥替代品、生物制品及動植物疫苗的運用就可以有效解決這些源頭的風險。

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教授、中央千人計劃特聘專家 劉箐

劉箐教授以水產品養殖的情況來說明養殖環節的抗生素問題的嚴重性。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對水產品需求量比較大,因此中國的水產品養殖密度是國外的10倍,這種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容易造成各種病害流行,如果不使用大量抗生素魚類就會大量死亡。

“農業部、科技部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研發疫苗。”劉箐教授介紹,全世界總共144種水產品疫苗用到水產品上面,而中國目前在使用到的只有4種,其中2種從美國進口。

相對於技術快速發展和生產成本的不斷降低,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動植物疫苗在國內的現實層面遭遇到了尷尬。

第一重尷尬與養殖方式相關。國外水產品均是集約化養殖,通常會通過集體麻醉的方式,通過傳送帶註射相關疫苗,有效控制水產病害,提高水產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而國內則是散戶養殖方式居多,如果在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一一註射疫苗,所花費的人力成本將不可控制。而畜牧業養殖方面也存在類似的問題。這是現實層面的第一個不可操作性。

另一重尷尬則是審批層面的現實。

“成都有一家企業研發的植物免疫調節劑,在審批的過程中遇到什麽問題?被歸到化學農藥里面去了,因為國家審農藥審批非常非常嚴格,對應這一種生物制劑沒有相應的政策法規。”劉箐表示,如果能對這些環境友好型農藥、生物類農藥放寬審批,會有更多的動植物疫苗問世。“抗生素哪怕降低30%,那食品安全風險就會大大降低。”

而目前科技部已經在調整食品安全的科技方向,通過多開發農藥替代品、生物制品,甚至啟動土壤基因組計劃,從水土環境、農業生產與養殖進行源頭控制。

“還有一種生物手段,我認為在國內的商業模式下是可行的,就是將活體疫苗添加到養殖飼料中,或者把水產品集中在小區域,用生物疫苗制品進行浸泡或噴淋式。這種方法的生物疫苗雖然有效性僅有40%-60%,但仍然可以大大降低抗生素的使用,提高養殖環節的安全性。”劉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除了源頭控制方面,在食品生產加工等環節,也有越來越多的生物科技手段介入,從而提高食品安全的管控。

“除了源頭安全及違法行為導致的食品安全(三聚氰胺事件),現在新的食品安全很多是人和自然界做鬥爭的過程,因為根據統計60%以上的食品安全事件是跟微生物感染有關。”王鐵表示,而這些重要的食品安全問題,在老百姓的眼中反而覺得比較次要。但在專業領域,整個食品安全科技的發力點是在往這方面轉變。而各種生物技術的介入,則是食品微生物領域最重要的風險管控方式。比如食品安全的相關檢測技術。

康集團執行副總裁及大中華區域總裁 王鐵

“傳統的食品安全檢測用的是用培養菌,可能要大概24到48小時培養,到一定時間做檢測。最新的基因檢測技術rDNA檢測技術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很快的檢測跟微生物有關的風險點。”王鐵認為,基因工程是將來解決中國食品安全,不管是供應安全還是食品安全的一個重要方向。

而在談到在食品安全科技的商業化方面,幾位與會專家都不約而同認為企業和地方政府要進行合作。

“比如說我們山區的企業養牛,我們在牛身上裝一個芯片,這個芯片就是從這個牛一出生開始就記錄它的飲水、取食,記錄它的每個禮拜體重的增加情況,同時記錄它每一天就每一個禮拜或者每一周的周期,檢測水質,有沒有重金屬超標,飼料里面有沒有添加其他的東西,有沒有發生疫病的情況。我希望與地方政府合作之後,將來你賣牛肉的時候二維碼掃一下,整個管控過程就可以徹底貫徹執行下去,也會很明確如果沒有源頭汙染,進入市場的牛質量是可靠的。”劉箐表示,新的技術新的理念重在貫徹和執行,才能更好的用到食品安全管控中,才能更好的完善食品產業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0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