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Google這次真會買下Twitter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3461.html

Google這次真會買下Twitter嗎?

第一財經周刊 徐濤 2015-02-07 10:03:00

對比Facebook在移動社交領域的兩筆成功收購,Google在收購Twitter上浪費的時間和機會太多了。

在矽谷戰爭中,有Google收購Twitter的傳言一點也不奇怪。它倆都處在觸發敏感的位置上:Google是實力最強的那個巨頭,卻一直沒有在帝國中建立起社交網絡版圖;而Twitter在社交網絡疆域中戰略位置絕佳,但卻日漸羸弱。

事實上在2009年,Google就向Twitter提出了邀約,只不過年輕氣盛的Twitter拒絕了它。現在,局面看上去是一個願買一個願賣的意思,只是價格是否能談得攏卻是個問題。

Google依然有強烈願望,甚至比往常更強烈。社交網絡不僅僅能給它帶來大量的數據,也能給Google帶來更多展示廣告。在好幾年前Google就預見到搜索廣告會進入瓶頸,移動和社交會是未來的戰場。但現在,Google+卻依然毫無存在感。

收購給Facebook帶來的好處,多少也和Google所錯失的機會形成太強烈的對照。

Facebook已毫不吝嗇地收購了手機端最流行的社交應用Instagram和WhatsApp。而這兩塊業務的高速成長無論Facebook還是投資人都很滿意。在Facebook剛發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財報中,其第四季度來自廣告的營收比2013年同期增長了53%,而其中移動廣告占全部廣告營收的69%。

Google同期的財報卻未達到分析師的預期,其廣告營收只增長了7%,並且沒有披露來自移動端的收益。但Google依然具備收購能力。財報顯示它手中有著644億美元的現金。Twitter顯然是一份優質資產。曾經人們常常將它和Facebook相提並論。但現在它就像是患上了抑郁癥一樣,看上去既沒有遠期目標,也沒有短期快速增長的可能。在上市後,它的市值最高曾超過400億美元,但現在已經下降到230億美元。

當然,可以計入考量的是,此前Twitter的CEO和創始人Evan Williams是個“堅決不出售Twitter派”,並在2009年的時候說“即使Google出價10億美元也不會出售。”現在,已沒有這樣的人對出售Twitter強烈反對了:Williams在Twitter上市前夕就被Twitter的另一個創始人Jack Dosey趕出Twitter。Twitter現任CEO Dick Costolo顯然沒把Twitter當親生的,從2014年7月開始,他就在拋售Twitter股票,現在其家庭信托基金已經不持有任何 Twitter的股票了。

如果Google要收購Twitter,Twitter的投資者們也一定會在一旁煽風點火。就像作為Twitter的投資人,fab.com的CEO Jason Goldberg在2015年1月初在Twitter上說的:“親愛的Twitter,請把你自己賣給Google好嗎,這樣 Larry就會用10到30年的眼光來給你投資讓你成為全球最好的一對多的發布平臺了。”

其他人的態度看起來也類似。不太懂中國的美國分析師Rob Peck甚至認為阿里巴巴也是挺好的Twitter收購者。另外,當Bloomberg發布消息,說有Google收購Twitter的傳言後,Twitter的股價上漲了3.8%。

就像前面提到的,唯一阻礙這起並購的可能是價錢問題。Twitter仍然有著超過200億美元的市值;而Google最大的一筆並購是125億美元,而且收購的還是有著諸多專利和人才的手機硬件廠商摩托羅拉。

此外,Google恐怕還是會以Facebook為參照物。Facebook收購WhatsApp時,這家移動端即時通信軟件有著4.5億的用戶,卻只花了Facebook 190億美元;Facebook收購Instagram時,這家手機圖片共享軟件有著1.3億的月活躍用戶,而且只需要10億美元;現在Instagram的月活躍用戶已經超過Twitter達到3億了。

如果這樣比較,Twitter對於Google而言性價比實在不是那麽高。它的活躍用戶在下降,尤其是對年輕人正在失去吸引力;它的估值當然也在下降,但200億美元也還是個不小的數字。當然,Google也可以再等等,等Twitter的價格接著往下滑。但這也許也意味著Twitter的用戶在繼續流失,人才也在流失。但這些不就是Google買Twitter的理由嗎?

當然,另一種更糟糕的情況也隨時可能發生:新的社交網絡又冒了出來,並迅速俘獲了年輕人的心。到那時候,新秀恐怕會是Google更好的收購目標了。

編輯:李燕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65

90後求職開始流行真人秀,熊孩子們真會玩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3770.html

90後求職開始流行真人秀,熊孩子們真會玩

一財網 簡寧 2015-12-10 13:59:00

如今,小編變成了老編,本想倚老賣老給身邊的90後們指點一下簡歷填寫竅門,結果卻被這群熊孩子的簡歷瞬間秒殺,路轉粉的時間只需一分半鐘。

親,你還在拿著A4紙去見面試官嗎?

如果是的話,麻煩你看完下面這段視頻後,麻溜扔掉那張A4紙吧,因為一大波面試官早已變花癡狀在討論片子里的那位主角了。

視頻簡歷 求職

【點擊圖片觀看完整版嚴旻辰視頻簡歷】

沒錯,這是一份視頻簡歷,壓軸出場的主角是華東師範大學的學生嚴旻辰。摸著良心講,如果小編是HR,看完這份簡歷,估計分分鐘就把Offer放出去了。

“史上最難就業年”幾乎伴隨了每一年的畢業季。2016年的校招市場中,770萬應屆畢業生以及30萬海歸攻陷了每一位負責招聘的HR。面對不理想的錄取結果,很多人會說是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太過眼高手低。但真相卻是,大學生們啞巴吃黃連,投出去的簡歷石沈大海;用人單位卻望眼欲穿,始終找不到一個對的人來填那個坑。

想想小編剛畢業時,也是打印了一堆A4簡歷,恨不得給每個招聘點都塞一份進去。如今,小編變成了老編,本想倚老賣老給身邊的90後們指點一下簡歷填寫竅門,結果卻被這群熊孩子的簡歷瞬間秒殺,路轉粉的時間只需一分半鐘。

近日,由中智旗下預才網舉辦的首屆上海大學生視頻簡歷大賽決賽在上海大學寶山校區舉行,大賽從來自36所高校的262名學生投遞的視頻簡歷中精挑細選出20位選手進入決賽。看完他們的作品,小編只想說:帥哥美女也就算了,你們把自己說的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就不怕進入公司後被老前輩們虐殺嗎?

開篇的視頻簡歷是位能導能演還會制作的大男生,這次給大家看一位口齒伶俐的美女簡歷。

視頻簡歷 求職

【點擊圖片觀看完整版孫立晨視頻簡歷】

在90後孫立晨的眼中,一張寫滿個人證書和經歷的紙質簡歷無法震撼別人,要談一個人的談吐、個人特色的話,視頻簡歷能夠給HR更加直觀的感受,她想通過視頻的形式讓大家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特色。

預才網CEO朱詩勃在活動現場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相比於蒼白、平面的紙質簡歷,視頻簡歷可以讓面試者更加立體,可以讓HR對應聘者的形象、談吐和想法等有比較快速直觀的了解。鑒於視頻簡歷是一個展示自身特點的工具,朱詩勃建議求職者將最核心的特色在簡歷中予以呈現,比如想要應聘銷售、市場崗位的,可以盡量突出溝通表達能力;有理工科背景或者特殊才能的,可以在視頻中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成績;有才藝的女生也可以通過表演才藝,讓HR來觀察你是否是一個有耐心或者是心思縝密的人。

對於求職者來說,視頻簡歷是一個不錯的展現自己的方式,對於招聘方來說,視頻簡歷也是幫助他們提升效率的一門利器。決賽現場,擔任評委的IBM新興市場業務合作夥伴李靜說,IBM大中華區今年的招聘共計收到25.8萬份簡歷,這是什麽概念呢?用李靜的原話講就是“招聘團隊如果純靠人工挑選的話,看幾輩子也看不完!”

所以說嘛,一方面是求賢若渴,一方面是求職心切,一份動靜皆宜的視頻簡歷著實是不錯的選擇。

最後,再來給大家看一份獲獎選手的視頻簡歷,作者是來自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楊帆同學,全片沒有解說,大家請仔細看字幕!

視頻簡歷 求職

【點擊圖片觀看完整版楊帆視頻簡歷】

編輯:孫祺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438

若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真會利空債市嗎?

今日傍晚市場傳出將銀行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監測範圍的消息。據傳言,從今年三季度起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廣義信貸”測算;表外理財資金運用的數據從人行調統部門的人民幣表外理財資產負債表中取數,其中表外理財資金運用余額=該表中的資產余額-現金余額-存款余額。

對於消息真實性,第一財經記者正在進一步核實中。但假設此傳聞為真,市場是否真有必要恐慌?是否可以就此預期銀行會收縮表外理財,導致購買量弱化,從而引發債市下跌呢?券商分析師的觀點已現分歧。

與控制表外理財無關

國信宏觀與固收研究的觀點是,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統計監測範圍的目的和控制表外理財無關。

其研究觀點稱,監管當局本身就對於銀行表外理財有日常統計,無必要單純以納入廣義信貸統計口徑的方式來強化監管。之所以將表外理財資產納入廣義信貸口徑,根據央行今年7月30日央行對MPA熱點關註問題的解讀,由於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擴張與否不僅受到表內資產影響,也會受到表外理財資產規模變化的影響,MPA管理制度的本質就是為了更好地控制廣義貨幣供應量的變化,為宏觀上的去杠桿進行監測準備,因此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並監測無可厚非。這只是一種技術口徑上的修正和完善,和當年將信貸資產統計擴展到社會融資總量統計相類似。

理財規模會否收縮 利空債市?

假設未來將包括表外理財的廣義信貸納入考核,是否會引發理財規模收縮,進而利空債券市場呢?

國信宏觀與固收研究匡算當前表外理財規模(可納入廣義信貸的規模),以2016年中期數據來看,合計26萬億表外理財規模,其中存款與現金占比4.6萬億,即便可納入廣義信貸計量的表外理財資產規模約20萬億附近,其中債券占比10.5萬億(含信用債7.5萬億),非標類資產4.3萬億,剩余為其他類(貨幣基金、權益等)。

2014年理財余額是15.02萬億,2015年理財余額是23.5萬億,2016年中期余額為26.2萬億,2015年同比增速為56%,即便按照2016年下半年再度新增3萬億的假設,2016年底理財余額同比增速為24%,而進入2017年,余額增速應該進一步跌破20%(假設年增量在6萬億,事實上這個年度增量挺難實現)。

國信宏觀與固收研究的觀點認為,按照當前M2增速上下20%來考核廣義信貸,上限範圍為33%,首先不會造成突破上限的影響,而按照加權余額來計算,對於總指標的影響更是不大。將表外理財規模和增速和其他廣義信貸類資產放在一起比較,形成如下表格:

可以看到即便將表外理財引入廣義信貸口徑測算,從規模和現實增速來看,其對於廣義信貸增速總考核水平很難形成負面影響,主要原因也在於表外理財的低基數、高增速擴張時期已經過去了。

國信宏觀與固收研究表示,擔心引入表外理財並惡化廣義信貸增速,導致銀行自發收縮業務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不存在這種所謂的由於考核而導致的被動收縮,那麽市場所擔心的那種負面情況就沒有立足之地了。

不過,也有媒體援引天風證券銀行團隊觀點稱,表外理財規模或將放緩,委外投資增速將受到較大影響,債市或將由此受到較大影響。

民生證券李奇霖則認為,增長快的主要是非保本理財,表外理財若納入廣義信貸,規模收縮是肯定的。不僅限制規模,還有可能制約加杠桿的能力。一筆表外理財在資產端形成一筆廣義信貸資產,如果放杠桿,則形成(1+杠桿率)*廣義信貸資產。

或重點監管非標類資產

將表外理財納入監測,未來進行監管的重點是什麽?

國信宏觀與固收研究的觀點認為,其一是完善統計檢測口徑,其二是合理控制某些資產類別的無監管式擴張。回顧年初推出MPA,其主要的目的在於信貸資產已經無法體現全部債務擴張局面,特別對於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需要全口徑檢測,甚至控制,這主要是對應非標類資產的無序、不透明性的擴張。

而表外理財中依然存在占比17-18%的非標資產,因此如果從防止風險角度來看,其必然是一個監測重點,而債券類資產,根本不需要如此監測,因為債券類資產的余額與變化都是非常透明化的。

因此國信宏觀與固收研究的觀點認為,從年初MPA推出到目前將統計監測口徑拓展到表外理財,其目的是在於監測或控制那些非常隱秘或不透明的非標類資產,而並不在於控制債券類資產。

從目前市場來看,傳言帶動下,債券市場已現波動,長期利率瞬間調整了三四個基點。情緒沖擊是瞬間的,未來債券市場會受到什麽影響?

國信分析稱,今年我國的金融宏觀格局以4月份為切換點,從1-3月份的“寬貨幣+寬信用”走向4月份以來的“寬貨幣+緊信用”格局,並導致了4月份至今的債券牛市,在這一過程中,MPA管理制度功不可沒,其強化了對於企業杠桿率的監管與控制,當前的去杠桿大思路密切相關。

當表外理財被納入監測後,以不規範非標形式存在的企業杠桿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因此會促成緊信用格局的深化,這對於債券市場是實實在在的利好的。

而且以理財規模變化來判斷債券市場購買力的模式本質也是錯誤的,因為在原理上,理財規模從屬於負債規模,負債多少是依靠資產規模變化來決定的,未來理財規模(或表外理財+表內負債)的大小變化是以市場中的資產規模變化決定的,不存在所謂的負債規模縮小,影響資產購買能力的說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382

馬雲啟動“NASA”計劃,這真會讓阿里一飛沖天?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4/161860.shtml

馬雲啟動“NASA”計劃,這真會讓阿里一飛沖天?
曾響鈴 曾響鈴

馬雲啟動“NASA”計劃,這真會讓阿里一飛沖天?

比起增長,阿里更加需要擺脫世人眼里的一個電商平臺+金融服務公司的固有印象,或者說“去電商化”。

近日,在首屆技術大會上,阿里巴巴透露其正在啟動一項代號“NASA”的計劃,話說這是一個面向未來20年組建獨立研發部門的項目,這不禁讓人浮想聯翩,昔日的電商帝國今日大舉“科技”大旗,這是要革自己的命,還是要奪別人的魂?阿里到底是背水一戰還是未雨綢繆?

響鈴試圖從產品業態、市場、全球化給出答案。

“NASA”,阿里去電商化的又一站

以2016年雙11為標誌,這一天阿里實現交易額1207億元,也是這一天,阿里不得不面臨如何繼續創造神話的難題。

1、電商地位無人撼動,阿里純電商時代漸成過去式

毫無疑問,阿里的國內電商老大地位,短時間內無人撼動,這也是阿里安生立命的根兒。無論是B2B業務,還是後來的淘寶、天貓,都讓阿里積攢下巨量的商業資本。然而業務的增長始終逃不過經濟規律的五指山,業務增長終有一天會觸達天花板,增長也難免歸於平緩。接下來阿里需要面對的是不僅是各項數據的絕對增長,還有別人盯著的相對增幅。就在阿里巴巴集團公布的2017財年第二季度(2016年第三季度)財報中,我們看到,這是阿里首次未披露GMV(交易額)數據,這也意味著:阿里純電商的時代很快將會結束。

就如我們看到的,阿里將註意力從曾經頗為重要的GMV指標傾斜到非電商業務上。在阿里這,電子商務成了它最傳統的業務。此刻起,比起增長,阿里更加需要擺脫世人眼里的一個電商平臺+金融服務公司的固有印象,或者說“去電商化”。

2、阿里的一切需要技術支撐 

的確,從2017年開始,阿里巴巴不再提“電子商務”概念。也在2016年雲棲大會上,馬雲提出了新時代的五個行業新變化和思維方式,用“新零售”去取代“電商”標簽。

也的確,就在上述財報中,阿里的雲計算、數字娛樂、創新及其他業務較去年同期的增長都超過了電商業務,其中,阿里雲計算業務營收已連續六個月實現三位數增長,這些新興業務的快速崛起,讓阿里的去電商化之路看起來順風順水。

但我們低下頭來就會發現,阿里這些新“動能”無不需要技術來做支撐,比如新零售,按照馬雲提出的“新零售”概念,是需要全面打通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會員、支付、庫存、服務等方面數據,形成“線上+線下+物流”的零售業新興模式,這可不再是原來的倒買倒賣模式,背後數據技術成了決定性因素。馬雲都曾在公開信中表示,數據作為新資源,計算作為新技術,將先後引發新零售、新制造和新金融的變革。

或許如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建鋒(花名行癲)所說,“過去18年來,阿里巴巴的商業做得太成功,掩蓋了技術的光芒。”阿里巴巴是一家技術驅動、技術和商業完美結合的公司。對此,可能有人會舉反對牌,但電商雙11、支付金融、雲計算、物流……這些的確需要技術不斷驅動。

哈佛商學院教授唐納阿爾所說:“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昔日成功的模式可能成為今日的障礙。”阿里這個時候大提“NASA”,或許就是出於這樣的擔憂。

商業成了阿里的存量市場,科學技術才可能是阿里的增量市場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最新數據顯示,阿里巴巴集團2016年的移動廣告收入達110億美元,這比同期的百度(55億美元)和騰訊(32億美元)的移動廣告收入總和還多,占據中國移動廣告市場40.3%的份額。如今阿里巴巴市場超過2500億,還不包括同樣是巨人的螞蟻金服。但就是這樣一個巨大的經濟體,阿里仍然需要不斷“開疆擴土”。

1、要成為102年的企業,阿里需要不斷塑造核心能力

在闡釋為什麽要做“NASA”,馬雲說到:要一個服務20億人的經濟體,需要強大的技術實力。以前我們的技術跟著業務走,是‘兵工廠模式’,但手榴彈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導彈來。阿里巴巴必須思考建立導彈的機制,成立新技術研發體系,聚焦核心領域的研究。

這不僅讓響鈴想起企業成長的“S型曲線”。

每個企業每項業務都有自己的時間窗口,當進入成熟期和衰退期時,企業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這種超越“S型曲線”的核心能力,去完成向前升級和叠代。如圖所示:

這需要平衡的是不止是企業的利潤、收入與時間,還有三種業務:現有核心業務的守衛和拓展、具有強勁增長動力的業務的積極投入和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業務的提前布局。

毫無懸念,原有的B2B/B2C/C2C甚至支付寶等業務是阿里三級跳的第一級,這成就了阿里的電商+金融帝國;而新零售會是阿里火箭的第二級,這里有阿里關於大數據、雲計算、國際化以及健康快樂產業的藍圖。這也是阿里巴巴未來10年的增長驅動因素。但未來20年呢?阿里的第三級呢?會不會是“NASA”?

2、未來,科技成為阿里的“賭註”

現在說“NASA”會不會成為阿里的第三級還有點早,但“NASA”至少是阿里劍指科技賽道的發令槍。

事實上,阿里盯著科技不是一兩天了。

早在幾年前,阿里巴巴就和中科院成立了一個實驗室共同研制量子計算機。

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商業化的探索中,阿里也連下多棋。比如:

阿里雲自主研發、服務全球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飛天”,已經入選世界互聯網代表性領先科技成果!

馬雲親自代言了“人臉支付”功能,並與強化學習,一起入圍MIT全球十大黑技術,此外阿里還開源了針對星際的強化學習研究平臺Gym StarCraft,支持世界各地的星際AI開發者基於它去進行公平、快捷的效果評估。

VR pay讓消費者炫酷到眨個眼鏡就能買單。

還有人工智能阿里雲ET及“城市大腦”以及會自己上電梯、感知電梯擁擠的菜鳥物流機器人小G。

按照阿里自己的披露,阿里現有超過2萬名工程師、500多位博士;36位合夥人中,有9位擁有工程師背景。他們在超大規模計算操作系統、移動操作系統、金融級分布式數據庫、機器學習平臺等核心基礎技術領域已持續投入近10年。這其中,我們了解較多的是作為核心基礎科技之一的YunOS,目前在智能手機領域,YunOS是國內公認的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現今又在發力汽車領域,以實現無人機、運動相機、智能手表等智能硬件以及各種服務都可以接入到互聯網汽車當中。

但整體看,無論是YunOS還是“NASA”,阿里的科技之路剛剛起步,這也會是阿里從一個提供服務型的公司向一個科技公司轉型的關鍵一步。

科技成全球戰略要地,阿里下一戰是與谷歌、亞馬遜正面PK

聊到這,有人依然會迷惑,阿里都成巨無霸了,為啥還要去找死,事實上,這正是源於帝國的恐懼或者說野心,阿里從來就沒有說自己只是一家中國公司。

1、阿里一直在加速全球布局

這些年,阿里在海外一直馬不停蹄。

有人曾經統計過,阿里巴巴從2004年至今的海外投資,總計209個項目,金額超過281億美元。

如果以2014年為臨界點,之前阿里巴巴在美國投資主要圍繞電商業務展開,多通過全資並購或控股的方式獲得。到了2014年,為了成功上市,阿里巴巴的投資領域擴大至社交應用、手機遊戲、智能遙控等諸多領域。  

尤其是在最近兩年,阿里向人工智能、VR、AR等繼續靠攏,先後投資了機器人公司SBRH、AR公司Magic Leap、AR智能硬件公司Lumus、VR公司Infinity等。

這還不包括將阿里的國內業務延伸至海外的,比如將阿里雲官網開放服務的節點開放至新加坡、美國西部、美國東部、日本、歐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等13個。

2、全球競爭,阿里PK的是谷歌、亞馬遜,技術成了決定因素

既然眼睛盯著的是全球市場,那阿里與谷歌、亞馬遜等全球巨頭必有一戰。

盡管我們暫時還不清楚“NASA””新機制的具體形態,但按照目前已知的消息,“NASA”將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物聯網)、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組建團隊,而這些領域一直是谷歌、微軟、亞馬遜等一票世界巨頭的地盤。

事實上,阿里也一直在對標他們,比如阿里雲就一直在緊盯著亞馬遜、微軟,以形成“3A鼎立”的行業格局(亞馬遜雲AWS、阿里雲AliCloud、微軟雲Azure),來強化全球領先的市場地位。

好消息是,最近美國著名商業雜誌《Fast Company》公布的“2017年最具創新力公司排行榜”前50榜單中,阿里成功登榜,位列第十一位,也是榜單中中國企業中排名最靠前的企業。

但,正如蘋果Google之於美國、寶馬之於德國。阿里要肩負著這般“科技國家隊”的使命,“NASA”的路依然任道而重遠。 

NASA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450

真會“高興死”的!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mfl.html

    最近,股市有點活躍起來,一位老朋友“老毛病”又犯了:大舉追擊所謂的強勢股。他屢屢得手,好幾只股票在短短一兩周或個把月就上漲了百分之二、三十或五十以上呢!他好不高興!於是他變本加厲地捕捉機會,東買一點,西買一點,覺得到處都是機會,唾手可得。


    友:嘿嘿!最近手氣不錯,高興死了!

    我:呵呵!你以前也是這樣做的,但十多年下來怎麽收成不大呢?

    友:這……

    我:強勢股大都是走高了才看得到的吧?所以,大舉追擊強勢股就是大面積高買,而這樣高買怎會多賺?圖一時高興,最終真會“高興死”的!


    本人在小文《一位高手炒股的要點》(2010-05-24)中提到過:“股市從中長期看是一個有確定性的市場。而很多人認為它是絲毫沒有確定性的,這往往是被短線搞得迷惑了。而炒股最危險的就是只有短線的感覺而沒有中長期的信念。”


鏈接閱讀:《若要長期拿著,你敢下手嗎?》(2016-11-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815

貝萊德裁減基金經理 人工智能真會取代人類嗎?

3月28日,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BlackRock Inc)宣布,將對其主動型基金業務進行重組,計劃裁去一批主動型基金經理,並用量化投資策略取而代之。

不過,不要以為量化基金真的就表現出色——至少對貝萊德來說並不是這樣。根據貝萊德2016年12月底發布的月度客戶簡報,截至去年11月,5個量化策略基金中,有4個基金的回報為有史以來最差水平。此外,在貝萊德所有量化策略基金中,表現不佳的占了近2/3。貝萊德集團好像更像是“找點事情”做做,而不是真的找到了“生財之道”。

那麽,這樣做的理由又是什麽呢?

主動型基金日益萎縮

貝萊德計劃裁員的基金經理都是從事主動型基金運營的。在過去幾年中,主動型基金管理的客戶資金不斷萎縮。貝萊德集團管理的主動型基金資產從三年前的3173億美元下降到去年底的2751億美元,而與此同時,貝萊德管理的總資產不斷上升至5.1萬億美元。其實,貝萊德此次裁員重組計劃借鑒了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的經驗,2015年,Pimco砍掉數個股權基金,負責選股業務的副首席投資官離職。

“我們到處都觀察到客戶資產從主動基金轉向被動基金的流動,這是件好事。我們都認為,被動基金效率高,而且非常透明。今後10年,這樣的趨勢還會繼續下去,所有人都會最終對此習以為常。”PIMCO的全球分析主管Ravi Mattu在彭博巴克萊指數發布會上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說。

主動型基金日益萎縮並不是貝萊德集團一家基金的現象,而是最近幾年來華爾街的新趨勢。主動型基金試圖通過分析和篩選優質的股票或者其他證券組合來得到超過基準指數的回報。與此相對,被動型基金,包括指數基金和指數ETF就不需要多少分析和篩選的技能,只要按照指數的權重配置資產,確保基金表現能夠跟蹤指數回報即可。

據國際基金評級機構Morningstar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在過去的12個月中,主動型基金約有3074億美元的凈流出,其中,主動型股票基金流出3629億美元,而主動型固定收益基金則有少量流入的跡象。2016年主動型基金的資金流出創歷史紀錄。而被動式指數基金則在同期有6136億美元流入,其中被動型股票基金有4334億美元流入。

“股票基金的機構投資者很多年前就開始逐漸把資金從主動型基金移到被動型指數基金。固定收益方面的機構投資者在最近15年里也開始了。在未來10年里,更多的人會明白這個大趨勢。無效勞動的風險和基準指數的多因子演化使得主動型基金越來越難證明其工作的成績。”貝萊德集團的iShare Smart Beta產品策略主管羅伯·內斯特(Robert Nestor)在上述發布會上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說道。

不過,雖然主動型基金不斷萎縮,但是目前還是市場主流,到今年2月底,主動型基金約有5.6萬億美元的資產,占基金管理總資產的63%。主動型股票基金5.6萬億美元,占股票基金管理總資產的55%。

不可忽略的基金管理費

依舊占據市場主體的主動型基金不可能都超過市場大盤的表現,但是它們收取的管理費卻都明顯高過被動型指數基金。市場上主動型的股票基金每年收取的費用占投資額的比重從將近1%到將近2%不等,以高風險高收益著稱的私募基金管理費則更高,而被動型股票指數基金由於不需要分析師和基金經理,每年的管理費僅為投資額的0.2%,甚至更低。

數據顯示,在金融危機以後的長期“零利率”時代,主動型基金每年比被動型基金多收取的管理費相當於投資5年期國債的全部利息收入,這不再是個可以忽略的因素。投資者的眼光開始註意到管理費並且對其合理性產生疑問。

“主動型基金的真實表現並不如投資人想象的那樣。主導型基金萎縮的最終責任在我們身上。主動型基金中最受到威脅的是Closet Index基金,它們收的費用太高了。”WisdomTree資產管理公司固定收益部主管哈伯(Rick Harper)在上述發布會上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說道。

Closet Index基金並不是一個基金公司開發和銷售的基金種類,而是投資人對表現並不“主動”的主動型基金的諷刺稱謂。主要特指那些收著主動基金級別的管理費,但是總不願意承擔風險,滿足於跟蹤市場指數的基金,其特征就是雖然投資組合與指數型基金的組合不完全相同,但是收益率永遠與指數高度相關。

造成主動基金優選的股票表現與大盤指數高度相同的原因眾說紛紜。有專家認為,金融危機後市場結構改變,股票之間的價格關聯上升,所以無論如何選股都與大盤表現高度相似。也有人認為,基金經理激勵機制造成部分基金經理不思進取,但求無過,造成主動型基金的表現趨同與被動型基金。再有認為,目前主動型基金為了保障基金風險不會超過指數太多,造成基金經理選股時限制過多,能選擇的有限,最後結果也和風險一樣趨同於指數。

無論什麽原因造成主動型基金無法取得超過被動型基金的收益,主動型基金的投資人都不會願意付出高昂的管理費後,再接受一個與被動型指數基金一樣的收益。

當然有不少主動型基金表現優於大盤,但是在全行業的表現不佳的情況下,投資人發現選到一個能夠表現優於大盤還能禁得起時間考驗的基金的難度,不亞於選擇一個能不斷上漲的股票。既然選股票,選基金都這麽難,索性轉向指數基金,不再進行優選,至少能省下不少管理費。

引入人工智能

“但是我並不認為主動型基金會由此走向消亡,投資者還是對主動型投資有一定的需求。以後資產管理將有一條清晰的劃分,如果你不希望太多的風險就幹脆不要優化,直接投資被動型指數基金。如果你希望承擔更多的風險那再投資主動型基金。”內斯特說。

主動型基金的不斷萎縮造成了主動型基金從業人員相對過剩的局面。投資人把資金從主動型基金不斷移向被動型指數基金,造成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大大降低,對基金公司的盈利造成沖擊。

貝萊德集團這次調整並不是第一次重組業務的嘗試。早在2012年,貝萊德集團就撤換了其主動型股票基金的分析和管理團隊。但是這些基金的表現並沒有隨著新人的上任而好轉,客戶資產凈流失的現象也沒有緩解。據《華爾街日報》統計,超過一半的貝萊德傳統主動型股票基金在2016年表現不及大盤指數。

貝萊德集團為了扭轉2016年的局面,把加拿大退休基金CEO威絲曼(Mark Wiseman)挖來成為管理主動型股票基金的主管。這一次,威絲曼不再試圖扭轉主動型基金的不斷萎縮,以及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大大降低的歷史趨勢,而是關停部分主動型基金,裁撤員工,通過節約基金的開支來降低基金公司的盈利沖擊。

為了留住部分有主動型投資需求的客戶,貝萊德集團把部分主動型基金並入量化基金,量化基金利用計算機程序代替基金經理來優選股票。

“信息的民主化讓主動型管理更加困難。我們必須改變生態,更多依賴大數據、人工智能、因子分析和建模等傳統的量化的投資策略。”貝萊德集團創始人和執行長勞倫斯·芬克(Laurance Fink)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貝萊德集團的量化基金團隊來自於2009年購入的巴克萊全球投資部,整個團隊在量化基金上已經有30年的歷史。這次貝萊德集團的主動型股票基金從基金經理運作轉向量化運作, 至少從去年的表現來看,不一定是因為計算機程序比人更聰明。可以想象,當市場上大部分基金都在試圖優選股票超過大盤的時候,資本市場上不會有這麽多機會能讓這些基金把握並取得成功。不過,量化基金擁有低成本的優勢,其管理費只有基金經理管理的主動型股票基金的一半左右。這樣的低管理費水平有助於留住客戶,同時其低成本水平更能保障基金公司的盈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151

人民群眾真會玩 討飯討到朋友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11/164558.shtml

人民群眾真會玩 討飯討到朋友圈
AI財經社 AI財經社

人民群眾真會玩 討飯討到朋友圈

一款微信打賞小程序火了,但接踵而至的焦慮是,小程序的盈利、出路和並不明朗的未來。

來源|AI財經社(ID:aicjnews)  

文|周路平

編輯|祝同

繼匿名聊聊、群印象等微信小程序一夜爆紅之後,昨日一款名為“給贊”的打賞小程序在朋友圈蔓延開來。好友通過識別二維碼,直接給朋友打賞轉賬,簡單粗暴,而打賞的記錄會留在頁面上。這種做法被網友戲稱為“朋友圈討飯”。

“出乎意料,服務器都快扛不住了。”給贊的開發者喵咪咪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條形馬告訴AI財經社,給贊小程序在昨天一天的訪問量超過百萬,不過他不願意透露打賞總額。

給iPhone一個贊賞的機會

打賞小程序的走紅是個意外。

在給贊的產品介紹一欄里,這款小程序的定位為應用於自媒體點評場景,是收集用戶贊賞及反饋意見的小工具。

條形馬透露,給贊的出發點是解決蘋果用戶不能贊賞的問題。由於二維碼贊賞無法對外展示,而用戶通過小程序可以實現這一功能,給了更多用戶贊賞的動力。“我們整個邏輯和功能都沒有對用戶進行誘導,是用戶自己探索出來的玩法。”

4月19日,蘋果出臺新規定,對應用內支付規則進行了變更,用戶給作者贊賞,需要向蘋果公司支付30%的傭金,今日頭條和知乎選擇妥協,而微信則選擇關閉了iOS版的贊賞功能。

1

給贊的打賞頁面。 圖/AI財經社 周路平

幾乎在同一時間,喵咪咪公司開始開發小程序,彌補iOS用戶無法贊賞的痛點。條形馬透露,這個產品投入了10個人,從4月底開始構想,7月初最終完成。中途專門招攬了一批種子用戶,在刷屏之前修複了多處bug。從昨天中午開始,這個小程序每小時都是以萬為單位的瀏覽量增長。

條形馬分析,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引發大量分享,主要是從眾心理。從昨天上午開始,便開始有人給他發截圖,圖中可以看到很多創業公司CEO和大公司PM(產品經理)在使用贊賞小程序,大家覺得新奇。“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麽從一開始觸達的圈層就比較高,從而形成了一個自上而下的模仿現象。”

而在朋友圈的用戶反饋來看,大多數人都是娛樂的心態,好友之間打賞的金額也較小。由於中途服務器一度訪問緩慢,導致很多用戶沒有體驗成功。

社交應用朋友印象曾花了近一年的時間研究過全球170多款社交軟件,給幾萬個UGC內容標註背後的需求,最後總結了六點社交心理需求模型:炫耀、荷爾蒙、孤獨感、抒情、功利工具、發泄需求。不難發現,給贊提供的是功利工具與滿足炫耀需求。

擔心被微信封殺

“人民群眾真會玩,”條形馬發現,很多人直接截屏之後放在朋友圈傳播,成了一種遊戲方式。但他一直在強調,沒有惡意引導用戶分享,不敢破壞微信生態。

“不敢踩到微信的邊界,(像其它爆款小程序)立馬就沒有了,很後怕的。”條形馬說,他最擔心的是遭到微信官方封殺,被封殺意味著什麽都沒有了。他們團隊詳細閱讀了開發者規則,內容很多,但真正做起來發現,這個邊界並不是很清晰。“操作權在微信手里,自己沒辦法判斷。”

“用戶在朋友圈的這種玩法,我們本身是不太贊成的。”條形馬說,最早他們是希望解決iOS用戶無法贊賞的問題,並希望用戶願意將小程序放在文末,從而實現長期的價值。他們甚至想過從技術層面限制用戶把小程序分享到朋友圈,“好不容易做出來的產品,害怕像煙花一樣,轉瞬即逝。”

他的擔心不無道理。之前,朋友印象曾開發過一款一夜爆紅的小程序“匿名聊聊”,這款小程序從出現到被微信封殺,一共存活不到五個小時,創造了1700萬PV。

事後,朋友印象創始人栗浩洋表示,微信封殺的原因是“誘導分享”和“匿名聊天”,但他不贊同微信的解釋,認為王者榮耀同樣存在誘導分享的問題,但沒有被封殺。“微信不是雙重標準,而是沒有標準。”

這是所有創業者所擔心的問題,這也是微信極力克制的一種無奈。

2

2017年7月12日,北京第十六屆中國互聯網大會上,觀眾參觀騰訊“微信和小程序”展臺。圖/視覺中國

而互聯網分析師趙淑全則認為,這個小程序最大的風險並非來自微信封殺,而是涉及二清結算。所謂“二清”,就是未獲得央行支付業務的許可,卻在持牌收單機構的支持下實際從事支付業務。它並不被央行允許。

而打賞小程序本身也沒有承載任何的實體業務,資金風險較大,容易觸碰央行的底線。AI財經社通過體驗發現,資金直接轉給了公司的賬戶上,提現之後該公司通過微信支付再轉賬給個人。而提現會被收取1%的手續費。條形碼解釋,這麽做主要是為了防止信用卡套現,他們發現,羊毛黨會用信用卡自己給自己打賞,變相套現。

“數據會不錯,但沒啥實際意義。”趙淑全說,他針對線下場景開發了一款小程序,他不認為一個項目刷屏就代表該項目具備商業價值。

趙淑全認為,人們為什麽給第三方轉錢,原因是基於人和人的關系鏈,並不是因為產品本身,而這個產品不具備改變某種交互體驗,僅僅是實現了一種轉賬鏈接。

事實也是如此,這個產品開始讓喵咪咪團隊受到創投圈的關註,“外界覺得在小程序方面我們有很多的經驗,所以往後會有很多的商業機會。”條形馬告訴AI財經社,自從昨天這個產品走紅之後,已經有好幾批投資人找上門來,尋求投資的機會。

小程序的焦慮

和當初的H5遊戲一樣,現在的朋友圈時不時出現幾個刷屏小程序。而作為平臺,從封殺到引導,微信在其中的心態尤為複雜。微信小程序總算經歷了從萬眾期待,到迅速降溫,如今進入蟄伏探索的階段。

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發布,互聯網圈的熱情空前高漲。這被認為是張小龍繼推出微信後最重要的產品,張小龍也專門選擇了iPhone誕生的日子來發布小程序。馬化騰曾經多次為小程序站臺,這在騰訊內部,是一種至高榮譽。

根據微信創始人張小龍的解釋,微信小程序“無需安裝、觸手可及、用完即走、無需卸載”。這在當時引發了關於小程序消滅App的恐慌。

當時人們的普遍觀點是,小程序將取代App。條形馬卻處在觀望狀態,他沒有看到合適的機會,選擇讓子彈飛一會兒,直到iOS贊賞的關閉,才讓他看到了小程序帶來的商機。

馬化騰曾專門出面解釋小程序的價值。“小程序在很多場景是可以提高留存率的。”他舉例稱,摩拜單車已經火爆全國,但很多還是不願意“花幾塊錢騎車,還要下載 APP”的用戶,造成流失率很高。微信測試後發現,摩拜單車轉入小程序後,留存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3

微信創始人張小龍首次公開揭秘小程序。圖/視覺中國

他反複強調,小程序不想取代APP,而且在更複雜的場景下,還要引導用戶去下載app,而輕量的用戶需求可以由小程序去實現。

事實上,小程序與App之間的界線成了最難把握之處。

並非所有的場景都適合小程序。關於小程序,外界詬病最多的是,用戶用完即走,這是用戶的主動行為,而很多本身沒有流量的產品,他們需要互聯網流量,然後主動將產品和服務推送到用戶面前,而小程序顯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微信內部也在對使用場景進行探索和引導。8月1日,微信已向部分流量主發出內測邀請,將廣告直接植入文章之中。而用戶通過點擊外層圖片或按鈕將跳轉至指定小程序落地頁,完成購買流程。

未來,小程序在哪些場景下使用,如何使用,都是需要微信去深度思考的問題。根據自媒體三節課的統計,微信小程序自去年 11 月 3 日開放公測以來,大半年時間經歷了 23 次叠代,其中 22 次是在 3 月 27 日以後,平均下來,每 5 天叠代一次。微信在不斷針對用戶的需求做出改變。

譬如,小程序號稱沒有入口,也不能分享到朋友圈。但微信也在對搜索做了體驗優化,從一開始只能搜索準確的名稱,到現在可以關鍵字搜索和模糊搜索,小程序都是不斷優化用戶體驗。

而沒有入口的小程序在不斷延伸連接用戶的途徑。從早期只能掃描二維碼,到後來可以長按識別,從只能搜索查找,到現在公眾號與小程序綁定,公眾號圖片文字可跳轉至小程序等等,微信在不斷創造小程序的應用場景。

而小程序經過半年多的叠代,在微信這個爆款產品的加持下,並沒有太多可圈可點的成績。除了少數幾個爆款小程序之外,人們接觸的小程序並不多。而爆款小程序卻由於觸碰了平臺底線,難逃被封殺的命運。

趙淑全表示,小程序的一個原則是不能影響到微信的原有業務,之前朋友印象開發的匿名聊聊之所以被封殺,除了誘導分享之外,更大的原因就在於這個小程序涉及到社交,這是微信的核心功能。

目前,小程序給開發者們帶來的價值還非常有限。在開發上述打賞小程序的條形馬看來,他也沒有想到更好的變現方式,甚至也不知道未來能做哪些事情。

但他相信的一點是,微信要想讓開發者陪他一起玩,“小程序一定會讓開發者賺到錢。”

微信小程序 打賞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3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