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謝國忠:貿易盈餘傷己傷人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5063&time=2011-08-26&cl=115&page=all

建立在貿易失衡基礎上的經濟模式,宛如龐氏騙局。如果一個國家無法在國外明智投資,那麼它首先就不應該賺取貿易盈餘
謝國忠

 

  要使全球經濟運行正常,一個不知道如何對貿易盈餘進行明智投資的國家就不該有貿易盈餘;一個不知道如何處理利潤的企業就不該有高額利潤;一個不知道如何理財的人就不該存錢。除非能夠明智投資,否則賺錢的能力對世界就是一種傷害。

  由於通脹、資產通縮或違約,資金囤積者在這個十年將會遭受困難。這是過去20年資金積累的必然終點。

龐氏騙局

  德國人抱怨希臘人是騙子,竄改賬本來借錢。中國抱怨美國欠債成癮。但是,孤掌難鳴。若非有人響應,希臘人和美國人是無法維持這些壞習慣的。

  人類為了以後的安全或是不時之需而攢錢。但從整體來看,錢還是要花的。如果每個人都想攢錢,那麼經濟就無法正常運行了。通過假設工作的人攢錢, 退休的人花費積蓄,經濟學解決了這一問題。利率讓這兩者達到了很好的平衡。這種模式正常運行的條件是人是理性經濟人,管理其經濟的制度都是相同的。然而假 設與現實大相逕庭。一些人攢錢的慾望要比其他人強烈得多。這種人通常會集中在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這些錢必須從這些民族或國家流動到其他民族或國家。否 則,全球經濟就無法正常運行。

  然而,如果資金從前者到後者的流動效率低下,也就是說後者沒有建立賺錢的能力,那麼危機就不可避免。因為人總是本性難移,所以危機總是在所難免。

  從2000年到2010年,德國積累了1.64萬億歐元的貿易盈餘,中國為1.35萬億美元,日本為5120億美元。79%的德國貿易盈餘直接 來自其他歐盟國家。由於中國對德國有貿易赤字,而對其他大多數歐盟國家都有貿易盈餘,因此,所有德國貿易盈餘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其他歐盟國家。現在情況仍 然如此。

  德國累積的盈餘跟其他歐盟國家主權債務規模差不多。對於問題重重的歐盟各國,其來自國外的資金基本上都是德國的累積盈餘。

  歐元的發行在歐元區創立了一個新的貨幣環境。資本市場假設成員國經濟體不會違背1997年《穩定與增長條約》。市場在條約簽訂之前便做出如此假 設,並使意大利和西班牙這些國家的利率降低到德國的水平。由於存在其貨幣貶值的預期,這些國家的利率原先都很高。進入歐元區以後,這種風險似乎已經消失 了,因此降低利率是合理的。

  儘管《穩定和增長條約》限制了財政赤字額,這些國家的私有部門還是可以繼續以高利率借錢。高利率使得借錢給它們的人就像消費者看到了大減價一 樣。當歐元區經濟低迷之際,幾乎所有人都會違背赤字限制。借貸熱潮所引發的高需求,導致從德國進口商品。德國則通過銀行體系將盈餘轉移到借錢的國家。

  這是一場龐氏騙局。只要德國相信其他國家最終會還錢,騙局就可以維持。而一旦市場信任感消失,騙局就無法再繼續。如果沒有歐元,這些國家不可能會借到這麼多錢,德國也就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貿易盈餘。

  德國最好的出路就是由歐洲央行發行貨幣將損失貨幣化。這樣至少會將損失蔓延給歐元區的所有人。如果德國拒絕這麼做,那麼欠款所造成的大部分損失 都將由德國承擔。德國在解決危機的過程中會挽救歐元,他們也希望歐元能像德國馬克一樣堅挺,債務人最終也會還錢,但是最終,德國可能還是會選擇犧牲歐元。

  到目前為止,德國一直是最大的貿易盈餘國。中國、日本和石油輸出國的貿易盈餘也相當可觀。德國的貿易盈餘主要通過循環回到其他歐盟成員國,而中 國、日本和石油輸出國的貿易盈餘卻進入美國的國債市場,因為其貨幣與美元掛鉤,而不是歐元。這些國家貿易盈餘主要來自美國,所以其貿易盈餘要投回美國,以 支持本國的匯率政策。

  歐元區的債務危機對美國國債市 場來說是有利的。市場不會像以前那樣向歐元區國家提供貸款。這些資金轉移到了國債市場。儘管美國的財政赤字比所有遭受債務危機的歐元區國家要高,國債收益 率卻有所下降。因此,上述這些國家似乎比德國擁有更多財富。但是,這些國家和美國的動態關係,恰如德國和其他飽受債務危機所累的歐元區經濟體的關係。建立 在貿易失衡基礎上的經濟模式,宛如龐氏騙局。德國現在的命運可能是中國未來的寫照。

盈餘困境

  如果一個國家無法在國外明智投資,那麼它首先就不應該賺取貿易盈餘,否則就會傷及自己和其他國家。首先,很可能在國內產生泡沫,因為貿易盈餘對 貨幣供應會造成影響。其次,這會讓人們獲得傻錢,造成其他國家的泡沫。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貿易順差較大的國家做出過明智的投資。

  如果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那麼儲蓄率高的國家最後會擁有另一個國家。但事實上,一個主權國家不可能由另一個主權國所擁有。主權國家總是可以通過 將外企國有化和拖欠外債來解決問題。因此,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永遠賺取較大貿易盈餘,那麼它並不聰明。所有為獲取貿易盈餘付出的努力最後都會化為烏有。

  對外投資要取得很好的收益,前提是其所投資的國家經濟增長,並且不介意與外國投資者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但是這兩種條件很少同時滿足。這也是長期貿易失衡會造成經濟危機的原因。

  如果中國要維持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中國的投資必須要推動美國經濟增長。但是投資於國債不會達到這一目的,因為政府支出效率沒有那麼高。中國應該進入美國股票市場,以獲得更多機會,維持中國與美國的經濟關係。股市資金可以為公司所用,促進美國經濟增長。

  否則,美國經濟蕭條不可避免地導致美聯儲印鈔量越來越大。儘管美國政府可以還清債務,投資者卻只會獲得貶值嚴重的美元。

  貨幣不會停滯,需要流通。一群人或一個國家積攢下很多資金時,這些資金將通過再循環轉移到願意消費這些錢的人手中。積累的資金就成了白紙一張,只不過證明了前者是股東或者債權人。長期貿易盈餘會導致失敗的投資,通過泡沫來創造需求。

  因此,如果有誰想儲存資金,前提是其必須是非常優秀的投資者。比如,巴菲特就有資格囤積大量的資金,因為其投資富有成果,通過投資促進了經濟增長,而且遠超過其投資回報。同理,如果一個國家一直持續保持較高水平的貿易盈餘,那就必須捫心自問,是否能像巴菲特一樣優秀。

患在不均

  世界經濟正經歷二次探底。金融市場一片恐慌,造成2011年8月的市值減少了10萬億美元。許多權威人士必將提出許多方法,恢復世界經濟。但這 些辦法肯定不會奏效,因其都在刺激需求的臨時增加。世界經濟的問題在於有錢人不想花錢,想花錢的人卻沒有錢,比如,貿易順差國和貿易逆差國,富裕家庭和貧 困家庭,現金充足的公司和無業工人。

  世界上有很多錢,低利率就證明了這一點。但是,資金分配過於不均,世界經濟因此而無法正常運行。增加貨幣量無法解決這一問題。

  在大部分經濟體中,企業現金充足,但失業率也是居高不下。如果企業對未來預期悲觀,不願投資,其預期就將自我實現,因為高失業率會讓經濟持續衰弱。全球化加劇了收入不均。僅憑刺激政策是無法解決的。

  陷入困境的全球經濟終將通過摧毀賬面財富並重新分配給大眾的方式來實現再平衡。這些方式主要包括違約、資產虧損、通貨膨脹或稅收。全球經濟在 20世紀30年代曾經經歷相似的挑戰。各國都採用自己的方式來實現再平衡。德國經歷了惡性通貨膨脹,美國則經歷了資產虧損和債務違約。

  當前債務危機的後果是通脹和在未來幾年內出現負利率,同時資產價格將會保持不變或下降。隨著時間流逝,通脹會緩解債務人的壓力。在某個時間點上,他們可以有更多的錢來消費。我不知道這個過程會持續多久,可能需要十年。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44

董監酬金大增 侵蝕股東可分配盈餘 看緊財報 不讓大老闆吃你豆腐

2011-9-5  TWM




景氣回春後,不少上市櫃公司提高 董監酬金的金額。由於酬金中的報酬項目,屬於損益表中的營業費用,若報酬過高、公司業績不彰,可供股東分配的盈餘就可能減少。專家建議,投資人應檢視合併 報表中,董監酬金占稅後純益比率,避免股東權益遭到稀釋。

撰文‧周岐原

當個股逐一完成除權息,投資人收到公司 配發的股息、股利時,上市櫃公司董監事們也陸續收到擔任職務的酬金。投資人在檢視股利收入之餘,最好也比對公司支付董監酬金金額的變化。度過金融海嘯、景 氣復甦後,不少公司大幅調高董監事酬金,其調整將影響小股東分配盈餘多寡,基於自身權益考量,應該特別注意董監酬金的增減情形。

據公開資訊 觀測站資料顯示,今年全體上市櫃公司平均每家支付董事酬金約七三九萬元、監察人酬金約一七五萬元。由於景氣較往年好轉,公司業績普遍改善,和辛苦經營一年 換來的稅後純益相較,這筆平均不到一千萬元的開支可能不高,較無「肥貓」之議;但比對個別公司盈虧與董監酬金,特定公司支付的董監酬金,額度頗有討論空 間。其中一例,就是老牌上市公司大同。

大同稅後仍虧損

董事酬金總額卻增四倍

以合 併報表來看,大同連續三年虧損逾百億元,所幸去年度大同的稅後淨損一五五億元,已經比前年大賠四百億元改善不少;而且在大幅減資後,今年也頗有重回獲利的 希望。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大同力挽虧損同時,公司的董事酬金總額卻也顯著上升;今年大同合併支付全體董事七七五萬元酬金,比起去年的一四八萬元,整整增長 了四二三%。

以前一年度財務資料來看,即便大同積極瘦身有成,公司仍是處於虧損狀態,去年度股東權益報酬率為負一○.九%;在轉虧為盈實現 之前,大同提前為董事增加酬勞,而且增幅一口氣達四倍之多,這項處置是否合理,對承受虧損與減資的大同股東而言,相信心中自有一把尺。

選股 時除了應評估業績,董監酬金高低對散戶的意義是什麼?「酬金比率太高,可能會吃掉一部分盈餘分配的額度,影響小股東權益,」投保中心法律服務處長趙順生指 出。

趙順生分析,董監酬金分為酬勞與報酬兩類,報酬屬於董監事任職相對的回饋,無論當年公司有無獲利,都會作為費用扣除;但酬勞則是當年度 公司有盈餘,才會加以分配,兩者性質不同。

董監酬金高

可供分配盈餘相對就低

正因 為報酬屬於固定性質,對投資人而言,就應該把報酬與公司的經營績效變化,當作選股的篩選依據。若過去業績不彰,但報酬比率較高,打算長期投資者就應該提高 警覺,畢竟在損益表中,屬於營業費用的報酬越高,可供股利分配的稅後純益就相對減少,小股東的權益無形中便受到損害。

在分析董監酬金時,哪 些項目是投資人觀察的重點?會計師建議,分析董監酬金總額占稅後純益的比例,比觀察酬金的絕對數字,更能洞悉公司獲利分配的情形。

舉例來 說,台灣存託憑證(TDR)公司巨騰今年支付董事酬金七○七萬元,雖然絕對金額只有去年的三分之一,但計算其占稅後純益比率,即發現這個數字竟然是去年巨 騰稅後純益的四.九九倍,高居台股所有上市公司之冠。由此可見,分析董監酬金占稅後純益比率,較能精準看出公司對股利政策與董監酬金的態度。

若 以去年帳上獲利、且支付董監酬金的一○三九家公司為計算基準,可發現上市公司董事酬金約占稅後純益二.二%、上櫃公司約占稅後純益一.八%;再加上金額較 少的監事酬金,可推論台股中獲利公司董監酬金的平均水準,大約是稅後純益的二%。

投資人不妨將此當作衡量的水準,若持股董監酬金的比率超過 此數,最好多留意,觀察績效是否與酬金成正比。

根據統計,去年董事酬金超過二%的上市櫃公司共有一六○家;而在各產業居領導地位的大型龍頭 公司,由於稅後純益金額高,董監獲得的酬金雖然動輒數千萬元,但是占比相對仍較低。例如台積電董事酬金僅占稅後純益○.○三%、統一占○.九六%、裕隆占 ○.三四%、中鋼占○.一%;反而是董事酬金名列前茅的公司,以資本額在一百億元以下的中、小型公司為主。

第二個重點,是觀察合併報表呈現 的酬金比率。由於合併報表納入所有持股逾五成子公司一併計算,合併報表比母公司報表的董監事酬金比率,更能完整反映該集團支付董監酬金的現狀。

例 如以母公司報表分析,中橡董事酬金占稅後純益比率為四.○七%,但由合併報表檢視後,該比率就大幅上升至七.九二%,可見分析母公司報表,並不足以掌握董 監酬金結構的全貌。

會計師也提醒投資人,今年支付的董監酬金,其計算基準應為去年度上市櫃公司的損益,而非今年尚未完全結算完成的損益。 「性質類似年終獎金,只是拖到年中才領到。」因此估算時,應該以去年度的稅後純益,比較公司今年支付的酬金,才能得到客觀的結論。

例如今年 來宏碁因高層異動、認列營運損失,股價連番重挫;相較之下,公司合併報表中董事兼任員工酬金高達六億多元,總額高居上市櫃公司第一,就顯得相當「醒目」。 由已打消的一.五億美元損失來看,歐洲區應收帳款問題不小,去年高達一五一億元的獲利,似乎與今年的虧損有某種關聯,小股東不平也是其來有自,公司董監事 只好決定全體董監酬金刪減五成,並把員工紅利減少四成。

由此可見,投資人分析持股的董監酬金水準時,應該觀察去年合併報表的稅後純益,並與 今年支付的董監酬金比較,再比對同產業其他公司的水準,才可認定董監酬金是否過高。

上市櫃公司,應盡速揭露個別董監酬金!

自 董監酬金改為總額申報制後,董監酬金分配的實際情況即更加不透明,對公司治理形成負面影響。在金融海嘯期間,甚至引發一波「打肥貓」的風潮。今年,宏碁又 因大幅虧損及高額董監酬金引發關注,顯示社會對董監酬金議題的重視。

為回應公司治理應透明公開的趨勢,金管會宣示自今年起,上市櫃公司若前 一年度虧損,隔年年報須揭露個別董監酬金,連領取轉投資公司的酬勞,也必須一併揭露。這項政策立意雖好,但對於公司治理的改善可能有限,根本解決之道,還 是應不分公司盈虧,盡速揭露個別董監事酬金。

當年金管會改變董監酬金規定,理由是上市櫃公司基於「人身安全」,多希望不要揭露個別董監酬 金;如今改為虧損公司揭露董監酬勞,固然有助於防止虧損公司出現「肥貓」,但難道公司虧損,這些董監事便會沒有「人身安全」的顧慮嗎?

再 者,鄰近的中國、香港股市,同樣規範董監酬金個別揭露。難道賺錢能力更可觀的中、港股董監事們,都沒有人身安全考量?

更何況,「肥貓」趁公 司帳面賺錢,大肆提高董監酬金的機率,應該高於在虧損公司收取酬金,成為社會焦點的機率。故當局實在應盡速推動上市櫃公司揭露個別董監酬金,才符合公司治 理精神。

制度阻礙,官股董監人才難尋!

任職上市櫃公司董監事者,不僅有機會獲得酬金,也能參與經營決策,是不少人躍躍欲試、 熱中爭取董監事職務的主因。然而有部分公司卻是董監人選難覓,即使有酬勞也沒人想當,這就是官股企業面臨的困境。

2008年10月起,國內 實施公職財產申報新制,代表政府或公股出任私法人之董事及監察人,此後必須依法申報財產;結果是連侯孝賢、李行等民間人士也必須申報財產,在擔心個人隱私 曝光情況下,有上百位公股董監事提出辭呈、引發軒然大波。當時法務部採取的辦法是放寬實際認定標準,讓各機關自行認定董監事個人是否應該申報財產,總算暫 時化解燃眉之急。

對此監察院指出,凡擔任公股董監事者,個人財產的申報資料並不會刊登公報,而是限定於監察院現場查閱。但是對官股企業而 言,董監事人才難尋的情況並未解決,有能力承擔董監事責任的外部人士,一想到協助政府任職,還得先公開自己的身家財產,不僅手續繁瑣,更有「被人看光光」 的困擾,形成公部門召攬人才的一大阻力。如何解決困境,還有待當局認真解決。

從董事酬金總額與占稅後純益的比率,可觀察公司的獲利分配方式 股票代號 公司名稱 2010年支付

董事酬金

(萬元) 2011年支付

董事酬金

(萬元) 2011年支付

董事酬金總額

占稅後損益(%) 平均每位

董事酬金

(萬元) 稅後損益

(萬元) 每股盈餘

(元) 股東權益

報酬率(%)

9136 巨騰 2,173 707 2,032.2 320 141 1.19 7.2 2371 大同 148 775 — 102 -1,550,266 -0.63 -10.9 1464 得力 155 54 — 41 -2,290 0.17 1.5 3308 聯德 912 126 — 207 -6,026 -0.62 -4.2 4127 天良 499 56 — 111 -2,560 -0.56 -3.5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75

雙匯調節盈餘托股價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3010.html

【《證券市場週刊》特約作者 陳欣 湯曉晶】10月22日,雙匯發展(000895.SZ)公告了2011年三季報。前三季度實現銷售收入262億元,同比持平;歸屬母公司淨利潤2.78億 元,同比下滑66%,每股實現收益0.46元。其中,第三季度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109億元和2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1%和-35%,每股收益達 0.33元。市場基本認為公司已走出「瘦肉精」事件的陰影,對其持積極看法。

三季報給雙匯股價打了一劑強心針,10月24日股價從最低65.10元反彈至67.01元收盤,隨後在短短8個交易日內沖高至78.60元,創出了 「瘦肉精」事件後復盤以來的新高。

在當前經濟形勢尚不明朗,股市低迷,雙匯業績也並不理想的情況下,其股價已經開始接近「瘦肉精」事件前的區域。到底是雙匯的基本面即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還是「高盛們」在拉抬股價以幫助雙匯順利完成重組計劃?

收購價格底線

雙匯在2010年11月底推出了整體上市計劃, 雙匯管理層和員工為曲線MBO在境外設立了興泰集團,通過定向增發將集團公司的相關資產注入上市公司。根據公告,興泰集團持有雙匯國際30.23%的股 份,為最大單一股東,其關聯公司運昌,則持有雙匯國際6%的股權,取代了高盛和鼎暉成為雙匯的實際控制人。方案承諾不同意該定向增發方案的股東將擁有現金 選擇權,由興泰集團以每股56元收購異議股東的持股。一年多以來,雙匯的資產注入方案和「實際控制人變更」一直在證監會待批。一旦正式獲批, 56元的要約收購價將生效。如果雙匯股價跌破56元,投資者可以選擇以此價格,將股票賣給興泰集團。也就是說,雙匯管理層將要拿出近150億元的現金履行 其承諾,這無疑是雙匯管理層所不願意承擔,也無力承擔的後果。因此,雙匯管理層有強烈動機採用一切手段將雙匯的股價維持在56元上方。

央視 於3月15日披露了含有「瘦肉精」的生豬流入濟源雙匯,當日雙匯跌停,隨後兩天陸續發佈緊急公告,出台整治措施。此事對雙匯的股價造成巨大壓力,4月19 日復盤後連續兩個跌停,在隨後的幾個交易日多次跌破56元。但由於市場對雙匯存有大股東托底的預期,股價基本維持在56元之上。

在這種情況下,雙匯於4月28日晚同時公佈了2010年年報和2011年一季報。一季度公司實現收入84.0億元,同比增長3.44%,受「瘦肉精」事件影響同比增速大幅下滑,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7億元,同比增長20.52%,實現每股收益0.44元。

一季報:盈餘調節

分析發現,公司的一季報中可能存在一些盈餘管理手段,目的是緩解「瘦肉精」事件對業績下降的壓力,避免股價進一步跌破56元的紅線。

具體來說,一季報中可能存在以下影響其盈餘質量的疑點:

資產減值計提轉回

一季度雙匯的資產減值損失由去年同期的1857萬元減小到-186萬元。即公司不僅沒有進行計提,還對已有的準備金予以轉回,該項差額為2043萬元。

政府補助增加營業外收入

一季度雙匯的營業外收入同比增加127.02%,達到1050萬元,而2010年一季度僅為462萬元。公司稱主要是本期收到生豬無害化補貼、物流業收到稅費返還及罰沒收入同比增加。

新增9家控股子公司的少數股東權益的影響

根據雙匯3月9日的公告,公司以6.15億元收購了華懋雙匯等9家控股子公司的少數股東權益,使得公司在第一季度溢出的權益大幅減少64.2%。因此,公司第一季度的利潤增長很大一部分來自購買的少數股東權益。

銷售費用率下降

一季度銷售費用率同比下降了0.8個百分點至3.8%,不合常理。「瘦肉精」事件是在3月15日被披露的,對於公司一季報影響不是很大,銷售費用率也不應該下降。

我們認為公司可能將銷售費用進行了遞延處理,這從二季報銷售費用率大幅反彈至6.9%(同比上升28%)中可以得到驗證(見表)。

三季報:加補貼 減開支 增業績

圖1和圖2顯示了公司2008年以來的主營業務收入及淨利潤季度 變化趨勢。可以看出,由於豬肉上漲等原因,雙匯2011年三季度收入比歷年有顯著增長,但三季度淨利潤僅與2008年持平,大幅低於2009年和2010 年。同時,公司的盈餘質量也不高,通過政府補助等手段增加營業外收入,又通過降低捐贈等營業外支出來增加淨利潤。

2011年前三個季度,雙匯的營業外收入總額達9903萬元,2010年同期僅為2104萬元;營業外支出總額則從2010年的4674萬元縮減為2011年的1567萬元。通過這些手段,雙匯比2010年增加了近1億元的利潤。

此外,雙匯的現金流也在惡化,前三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6.23億元,比2010年同期減少近一半。地方政府通過大量補助的方法只能短暫增加其利潤,但並不會對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產生大的影響。

以上分析顯示,雙匯雖然在「瘦肉精」事件後已有一定恢復,但其經營狀況和贏利能力還未能回到快速增長的軌道,是否真正走出了「瘦肉精」事件的陰影還有待觀察。如果不依靠政府補助等臨時手段,雙匯很難實現「高盛們」進行「強烈推薦」時所給出的高額盈餘預期。

維持股價的動機

研究公司的財務報表要從其管理層的動機出發,雙匯管理層近期的首要任務是順利完成 重組計劃。在經受了「瘦肉精」事件的意外打擊後,市場的情緒已逐漸平息,雙匯管理層很可能在2012年上半年選擇完成其曲線MBO及整體上市的重組,或許 屆時證監會將會正式批覆。在此過程中,56元的要約收購將對股價產生決定性的托底作用。雙匯很可能同時通過釋放利好消息和「高盛們」拉抬股價這兩種手段來 維持股價。

鑑於4月底攀鋼釩鈦(000629.SZ)現金選擇權到期時的情形,雙匯管理層可能需要使股價達到56元的130%-140%之間,以避免要約生效時部分股民選擇賣出。也就是說,在要約收購正式過期前,雙匯發展的股價將會維持在72.8元-78.4元左右。

一 旦證監會正式批覆雙匯的重組計劃,則建議投資者逢高出貨。因為雙匯事先已經透支了公司基本面釋放利好消息,而「高盛們」也需要及時出場,這是個人投資者彌 補「瘦肉精」事件帶來傷害的最後機會。仍以攀鋼釩鈦為例,4月下旬我曾建議投資者在攀鋼釩鈦現金選擇權到期前賣出股票,當時其股價維持在14元之上,時至 今日其價格僅為7元左右。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系副教授及學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43

SENSE隨筆130624搶掠者盈餘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24/sense%E9%9A%A8%E7%AD%86130624%E6%90%B6%E6%8E%A0%EE%8D%BC%E7%9B%88%E9%A4%98/

SENSE隨筆130624
搶掠者盈餘****
掌門執筆

根據澤田勳《匈奴》一書的說法,遊牧社會過的是 放牧–貿易–劫掠“三位一體”生活方式。 遊牧民族要獲得自身無法製造的物資和必需品,必須與周邊定居民族進行貿易,因此先天上是商業民族。 有趣的是,對他們來說,「劫掠」自古就是「貿易」的有效替代策略。***

具規模的“劫掠行為”和“貿易行為”,何者先出現於人類歷史上面呢?這問題不易回答。直覺上,我相信「劫掠」較符合 “自利的人性”!「貿易」是在 “勢均力敵” 或及 博弈論game theory式“持續對局” 條件下發展出來的行為模式。*****

現特應用簡明經濟分析作出探討。
〈古典經濟學原理〉
人類的慾望潛藏心底,難以捉摸; 只有獲得滿足的時刻,那種 “過癮” 的心情,才可以被清楚感知。 因此,經濟學表述慾望的術語為:def.「效用」 utility ,即“慾望滿足的程度”。***
為了工作方便,經濟學假設 “效用” 是人皆相同的和可以計算的,即 “同質的和可量化的”。*** 那麼就像貨幣一樣,可以用相同的單位來顯示了, 那單位叫做“單位效用”。

經濟學又假設,個別“行為人”的慾望構造是獨立的和穩定的,*** 稱為
「消費者偏好」 consumer preference。 用數學表示,就成為「效用函數」, 即消費物品(包括勞務)數量 與所獲效用 的關係。
舉例:行為人A消費一個橙獲得2個單位效用u;消費兩個橙則獲得3u。即消費第二個橙只獲1u,這便合乎「邊際效用遞減律」。****
算式: A (1個橙)=2u,A(2個橙)=3u; 即是說A(1st橙)=2u,A(2nd橙)=1u。

〈消費者盈餘 consumer surplus〉
一個人擁有很多某類貨品, 但欠缺另類貨品, 便會尋求以 “所有” 易 “所無” 。
Th自願性 “交易行為” 可視為行為人放棄某數量 “低邊際效用”的物品, 以換取另一數量 “高邊際效用”的他類物品。****
如此,他的總效用有所提增。 Def. 效用提增的部分為「消費者盈餘」。****
交易雙方均獲得利益,謂之「雙贏」。***

現以“兩橙–兩萍果至簡模型”作出解釋。
假設行為人A擁有兩個橙,B擁有兩個萍果。
兩人的橙和萍果效用函數一模一樣:
A(1st橙)=2u,A(2nd橙)=1u;A(1st萍果)=2u,A(2nd萍果)=1u。B與之相同。

Case I. 設無交易行為:A及B個別之總效用均為3u,社會之效用加總為6u。
算式: 社會總效用 = A(2個橙) + B(2個萍果)= 3u + 3u = 6u。

Case II. 設A以一橙易B一萍果,則兩人各有一橙一萍果:
A之總效用為A(1st橙) + A(1st萍) = 2u + 2u = 4u;B亦然。
各自多出的1u便是“消費者盈餘”;而社會之效用加總為8u。
Th. 自願性交易行為提高了社會福利。****
這原來植基於「邊際效用遞減律」此一對人性的基本描述。*****

那麼搶掠又如何?
掌門流〈搶掠者盈餘〉
Case III. 設A搶掠了B的所有萍果:
則A之總效用為A(2個橙) + A(2個萍果)= 3u + 3u = 6u;
B“手空空,無一物” ,當然地效用為0u。
社會總效用為6u + 0u = 6u,與“無交易行為”情況相同。

人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行動的,*** 不是為了社會總利益而行動的,這也是經濟學的基本前設。(註:稱為「自利性」前設。《SENSE隨筆130220理性選擇》)
從A的觀點考量,搶掠總效用6u明顯高於交易總效用4u。 換句話講,搶掠行為中他獲得的“搶掠者盈餘”3u, 明顯高於交易行為中所獲“消費者盈餘”1u。
結論:搶掠是好的。 “得搶掠時且搶掠,不得已時才交易。”***

「搶掠局」中A享有“搶掠者盈餘”3u,B遭逢“搶掠赤字” 3u;無人享有消費者盈餘。
Th不考慮搶掠的“交易成本”,社會總效用沒有增加,但也沒有減少,而是進行了效用「再分配」。*****
換句話說, 不考慮搶掠的諸般衝突風險和後遺症,*** 對整個社會來說, 搶掠行為表面看來沒甚麼不好.
事實上, 所有社會或明或暗地, 容忍著許多搶掠行為.****
舉例: “封建主義”社會中武士領主階層對農民的盤剝, 便是制度化的搶掠行為.

文明社會禁止搶掠,但常以 累進稅與福利制度 達致相同的「再分配」效果。***
另外,賭博和投機市場 也經常做成“搶掠者盈餘”。***
又:如搶掠者對物品的效用較被搶者高,則搶掠行為甚至可以提增社會總效用。

上述道理便是“搶掠行為”、“索貢制度”和“奴隸制度”等歷史現象的經濟分析!這些行為和制度的風險成本確實極高,但是只要行動規模夠大,*** 例如用整個部族、社會階層、甚至國家的集體力量去做,則完全可行!

此所以 Th搶掠行為經常發生於集團與集團之間,而較少發生於集團的內部。***
上古之世,兩河的巴比倫亞述,中國的夏商,只要維持一支強勁的長距離機動部隊,便足以建立龐大的“索貢制度帝國”。
文明之興也,靠的是“搶掠者盈餘”!****

然則Adam Smith「無形之手」,即“交易行為”,又從那時候開始運作呢?
答案是從來都在發揮著作用,尤其在部族和國家的內部。***
“交易行為”優勝之處在於:
(甲)“短線” 來說, 「雙贏」導致低風險.****
就算從強者的角度看, 搶掠也永遠是高風險作業, “強中自有強中手, SoChun也有失敗時…..” (編按: SoChun一般不刼掠, 他幹的是..…他經常心靈和財務遭受創傷.)

(乙)“長線” 發揮的利益優勢更為重要.
根據〈賽局game theory理論〉
在“一次過對局”的情況下,自利理性導致 “搶掠行為”。 但在“持續對局”的條件下,情況便不一樣了。

從強者的角度看, 長期交易雖然「逐局計算case by case」獲得較低額的 “盈餘”, 但風險成本低, 可持續性高, 長遠有 “著數”.*** 如果交易條件傾斜我方, 就更為理想了.
再從弱者的角度看….. 總好過被搶掠.
如此, 雙方一拍可合, 問題是如何建立起初的 “信任和合作” 關係.

講得太粗疏了罷, 唔得, 這部分要另文再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00

中國男女比例失衡推升經常賬戶盈餘?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406

本月舉行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放寬了實施四十年左右的獨生子女政策,上週衛計委宣佈,全國不會統一啟動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將由各地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時間

但我們都知道,中國的人口問題絕不是放開生育一招就能擺平的。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中國的男女性別比例失衡現象。
去年12月24日國家計生委聯合發佈的《2012-2013年中國男女婚戀觀調研報告》,70後、80後、90後非婚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共計多出2315萬。

70後非婚男女比例為206︰100,80後和90後的這一比例分別為136︰100和110︰100。

而美國私人經濟研究機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最近發佈的一份報告認為,性別比例失調是中國儲蓄率高的一個原因。

徵婚市場的女性人數比男性少,女性也變得更挑剔。

《非誠勿擾》裡馬諾那句「寧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意坐在自行車上笑」早已傳遍大江南北。

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穩定的收入也不再能保證男士在相親的戰場上無往不利。房產幾乎成為「標配」。

NBER報告認為,這種性別失衡導致年輕男士和他們的父母增加儲蓄:

這種失衡已導致年輕男士、特別是他們的父母提高了儲蓄率,目的是為了在婚嫁市場的競爭中處於更有利的地位。

失衡也促使企業存款增加,因為越來越多的父母發現兒子尚未結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創業。

而得到銀行貸款有一定難度,新生代企業家和小公司就必須自己的存款為公司運營和開拓發展提供資金。

NBER2011年和2013年的兩份預測報告顯示,三分之一的經常賬戶盈餘都要歸功於這種男女性別失衡產生的儲蓄動力。

而且,部分源於這類因素的盈餘也不會很快消失。

當然,獨生子女政策鬆動的決定可能改變今後中國人口的性別比例,這一比例恢復正常後,父母也會感到為兒子結婚籌備資金的壓力減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68

誰偷走了健保盈餘?

2015-11-23  TWM

缺錢時,人民被逼 多繳保費;有錢時,健保竟失血180億 誰偷走了健保盈餘? 健保安全準備金破兩千億元,這是歷史新高。 然而,舊的問題仍然存在。 給付仍不合理,加護病房一床難求,醫護依然血汗。 收費還有漏洞,讓僑民繼續揩油, 新的問題卻已產生。 不但政府三管齊下,A走健保180億元, 要不要乘機調整費率, 建立收支連動機制,也面臨抉擇。 這攸關你我權益,你,可別輕忽了。

這是一個選擇問題,攸關你我荷包,也涉及公平正義。

走過二十年歲月的全民健保,隨著補充保費的徵收,至今年十月底,安全準備金為二一六五億元,已經達到四.八三個月,超過最高三個月的法定上限;預估到年底會達二二九二億元,高達四.九一個月,創下歷史新高。

過去健保財務一向困窘,最慘時曾向銀行貸款一千億元,好不容易短期內不會有財務問題,應該編列預算,逐步改善過去缺錢沒做的事,包括急重症的支付標準合理化、提高給付涵蓋率等,藉以改善醫療環境,解決醫界內、外、婦、兒、急診「五大皆空」問題,並回饋被保險人。

然而,這終究只是理性的思惟,在政府財政困難及選舉在即下,健保高額的結餘(盈餘),宛如一塊大肥肉,在短短不到兩個月內,就被政府各單位A走一八○億元收入。

「每年十月全民健康保險會(簡稱健保會)談完健保總額分配,十一月會討論健保費率,但費率還沒談,政府就先腳底抹油溜掉了,抽走一八○億元,留下受薪階級沒受惠,合理嗎?」健保會委員、消基會名譽董事長謝天仁批評。

健保收入主要由政府、雇主與民眾分擔,如今政府卻三管齊下,利用行政裁量權「自肥」,也讓股民、包租公嘗甜頭。政府是怎麼做的?

政府帶頭A健保的手法一,是行政院以社福支出提高為由,將對弱勢健保費的補助款,改計入政府原本就應負擔的三六%健保經費,不再另外支付,估計每年健保將短收七十二億元。

衛福部係修正《健保法施行細則》有關「政府每年度負擔本保險之總經費」的定義,原本計算基礎是一到六類的保戶,如今修改定義,把政府所有負擔的保費,如原住民、低收入戶和身心障礙者保費補助款等納入。

由於政府預算採年度制,公告後今年就立即實施。

「這就是自肥!」謝天仁批評,衛福部憑什麼不經立法程序,自己修改行政命令就可以少付錢?

手法二,是減少六十六億元菸捐收入挹注健保。國民健康署主導,修改《菸品健康福利捐分配及運作辦法》,調整菸捐收入的使用分配比例,原本菸捐收入中的七成 要給健保當安全準備金,從今年九月起調降為五成,若以去年菸捐分給健保的二二九億元回推估算,未來每年健保收入將短少六十六億元。

健保署指出,吸菸會造成癌症、中風、心臟病、氣喘等疾病,菸害造成的疾病醫療費用約占各國醫療費用的六%至十五%,台灣每年國民醫療費用約九千六百億元, 估計每年因菸害造成的健保醫療費用至少五百億元。也因此,原本菸捐挹注健保的費用就不夠用,如今再刪減分配比率二成,引發極大爭議。

手法三,是未經健保會討論,就宣布調降補充保費起徵門檻,將股利所得、執行業務收入、利息所得和租金收入四項起徵點,從現行的五千元大幅提高到二萬元,被視為選舉利多。

導火線》片面調降補充保費「拿健保救股市」 各界反彈卻分兩派二代健保前年上路,分為一般保費費率四.九一%、補充保費費率二%,新增的補充保費有六項扣繳基準,包括股利、利息、租金、執行業務收入、兼職所得及獎金,前四項是滿五千元就要扣繳。

由於股巿重挫、經濟成長率難保一%,在健保安全準備金出現結餘後,立委費鴻泰等人施壓,以及財經部會表態支持下,行政院敲定在不動費率的前提下,提高四項 補充保費的扣費門檻,估計有三四二萬人受惠,其中包括二二八萬股民,但健保每年將短收四十二億元,包括民眾少繳的二十六億元,以及政府減少相對提撥的十五 億多元。

然而,這項利多,只讓繳交四項補充保費的人,一年平均少繳七八四元保費,每位股民平均少繳四三五元,金額不大,但政府此舉,卻傷害了健保制度。

行政院調降補充保費起徵門檻決策粗糙,引發公衛界、醫界人士強烈不滿,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公開譴責:「行政院霸凌代表全民的健保會」。前衛生署署長葉金川 更直言:「政府不應該拿健保來救股市。」此外,民間團體如醫改會、督保盟、醫勞盟、人民火大聯盟等則共同發起連署,要求政府收回成命,把決定權交回健保主 人的手中,已有九十多個團體加入;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也表態反對,祕書長蔡明忠說,政府此舉有違公平性、合理性。

調降派》付費者、藥師界

一般保費也應降費率 才符合公平正義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郭明政說,補充保費一年不過兩百多億元,和從薪資所得收取的二、三千億元保費相比,對健保整體財務是杯水車薪,大多數的健保財務重擔,還是來自於薪資所得。

在健保會中原本對立的付費者與醫界兩造,因調高補充保費起徵門檻,罕見地同仇敵愾,在十月會議中炮口一致對外;最後卻擦槍走火,超過一半的委員,連署提案調降一般保費費率。

在外界還未注意到健保巨額結餘前,行政院長毛治國與衛福部長蔣丙煌就提醒健保署,應該把多的錢用在解決醫院「五大皆空」等問題,但健保署遲未採取行動。兩個月前,健保會委員知道健保有巨額結餘,也打算將錢挹注到五大科,解決血汗醫護問題。

然而,政府率先偷跑抽走一八○億元,健保會委員在十月二十三日會議中,火力強大,論辯精采。

會中首先炮轟衛福部,謝天仁說:「未經相關流程決定前,衛福部就對外表示健保費率不動,開玩笑!簡直是對我們上下其手嘛!都對外公開說了,已形同定案,現 在才來報告,是脫褲子放屁,沒意義。」女人連線祕書長蔡宛芬質疑,主管機關認為降低保費是其權限,這和降菸捐(挹注健保)一樣,健保會都反對,政府還是照 樣公告。老人福利聯盟祕書長吳玉琴也認為,這些作法都是在挖牆腳,要譴責衛福部。連很少表明立場的健保會主委鄭守夏也表示,這不合情也不合理,但卻是合法 的。

謝天仁接著建議,政府作法已對費率調整法定流程造成扭曲與社會誤解,應該要提早討論費率調整,「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調降費率的機會!」隨後,共有十八名委 員連署臨時提案,支持建立收支連動精神,降低保費費率○.五%,從現行的四.九一%調降到四.四一%。值得注意的是,藥界代表這次站在付費者這一邊,藥師 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李蜀平也參與連署。

調降派提案中闡明,近三年提列安全準備金額每年都高於五百億元,且預估保費收入一六年將超過六千億元,顯示現行費率偏高,依《健保法》收支平衡費率審議的精神,至少可以調降○.五%。

主要提案人、工商界代表何語強調,以前汽油價格每次調整,都被罵得要死,但現在每周調整,大家都習慣了,「健保以後每三年調整費率,也應該不會有人罵。」讓民眾回歸理性,這點很重要,只要安全準備金低於一個月,工商團體都會同意支持調升費率,一切回歸正常機制。

維持現狀派》醫界

財務維持穩健 才能解決「五大皆空」眼看苗頭不對,台灣醫院協會理事長楊漢湶等六位醫界代表,也連署提案反制,主張維持現有四.九一%的費率,理由是讓健保財務穩健與永續發展。

贊成現狀派認為,醫界在總額框架下,其實是入不敷出,醫療支出每年預估成長六%,但健保給醫院的總額成長率只占三%到四%之間,只能將醫療費用打折支付,是五大皆空的主因之一。

楊漢湶說,全世界實施社會保險的國家沒人採彈性費率,因財務必須維持一定期間穩定。健保費率過去僅調升兩次,卻導致兩位衛生署長下台,可以想像費率調升相當困難,建議在目前財務良好時,保留安全準備,未來財務不佳時,就不須立即調升費率。

健保會將於十一月二十日開會討論費率。依據醫改會估算,健保費率調降○.五%,平均每人每月少繳四十五元。這點錢可能一個便當都買不起,為何十八名委員還是要降?

開第一槍的謝天仁強調,一二年要求衛福部將費率從五.一七%調降下來,當時官方也說到一七年安全準備就會不足,「現在應該要建立制度,才能擺脫政治因素的 干擾。」謝天仁說,一代健保沒有收支連動機制,好幾年不敢漲保費,造成巨額赤字。二代健保重要精神是收支連動,但《健保法》只有收支連動概念,並沒有標 準,因此健保會主委鄭守夏才在會中要求健保署提出細則標準,希望趁健保有結餘時建立收支連動機制,譬如超過三個月準備金的錢拿來當調降保費的財源。

契機》建立收支連動正是時候擺脫政治因素 健保財務才能永續身為公衛學者,鄭守夏和楊志良均表示贊成付費者主張,認為建立機制很重要,因為健保無法擺脫政治,財務就無法永續。

健保會委員要在此時建立收支連動機制,一度傳出「陰謀論」,新政府上台後,看到健保安全準備金豐沛,可能會要求降保費,不如現在先降。

不過,國、民兩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蔡英文尚未對此表態。

平心而論,在健保財源充裕下,若能回歸二代健保精神,建立收支連動機制,值得推動,因為,機會之窗僅在今年與明年而已。

若觀察醫療支出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會發現,台灣占六.六%,低於韓國的七.四%和日本的一○.一%,更低於歐美國家。進一步看政府公部門支出 占總醫療支出的比率會發現,與同樣施行總額預算制的加拿大與德國相比,台灣也低了一到兩成。若要跟上國際增加醫療公平性的趨勢,將來健保收入必須更多,保 費也勢必會漲。

前提》保費早晚會漲

結餘逐年下降 一七年收支將產生逆差此外,由於人口老化與醫療成本增加,根據健保署估算,以現行的四.九一%費率計算,健保到一七年收支就產生逆差,短絀一○一億元,結 餘逐年下降,一八年少三二五億元,一九年少五七四億元,二○年則少八五三億元,缺口越來越大,一九年開始安全準備金將降至三個月以下。

健保署另估算,如果安全準備金要有一個月,健保財務要五年平衡,費率要維持四.九一%;若要三年平衡,則要調整到五.二%;若是兩年平衡,費率應為五.○六%;《健保法》以六%為一般保費費率上限,若超過上限,則須修法。

十年來,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成長率,從三.○一%上升到四.二四%,但健保總額成長率仍跟不上。曾任健保局總經理的政大財政系副教授朱澤民說,沒多久, 醫療支出就會大於保費收入,需要用準備金補足;他不反對現在先調降保費,但必須提醒,未來調高保費的時間點會提前,如果現在不降,提高保費的時間點就會延 後。

因此,這是選擇問題。全民健保攸關全民醫療照顧,應該把政治干預降到最低,現在健保有結餘時,追本溯源,政府A走的一八○億元,應先還給健保,並理性計算 一般保費與補充保費的費率,等比調降,藉此建立收支連動機制,未來健保財務赤字擴大時,全民就必須同意調漲保費,讓健保制度能永續經營。

你,有心理準備嗎?

BOX

健保費率該調嗎,朝野怎麼說?

毛治國:費率不應該動 蔡英文:依家戶總所得計收行政院長毛治國接受《今周刊》專訪時表示,健保一般保費和補充保費的費率都不應該動,大家不要看這兩年安全準備金多了,事實上每 年健保支出是以4%到6%在增加,看起來已經滿出來的水位,到2017年又有缺口,表面上多了就降,到時候要升嗎?費率調降容易調升難。

毛治國坦言,原本他認為即使是補充保費的門檻都不要調,部分立委說要反映民意,但整體的結構性不宜動,否則過兩年風險反而很高。

健保安全準備金出現結餘時,毛治國立即找衛福部長蔣丙煌詢問,可不可以把多出來的錢拿來調整醫護人員的給付;當時毛治國說,藥、醫院的給付會有人爭取,但 醫護的給付沒有人爭取,現在不只「五大皆空」,幾乎是全面性的,包括工作意願與士氣都受影響,必須考量付出程度和國際挖角,這個問題需要政府出面處理。

不過,當時蔣丙煌回應,健保會已把明年度的總額協商完成,非協商因素有成長。「我本來想的是100、200億元,他說可以拿出50億元,衛福部會要求健保署去盯這筆錢要用在醫師身上。」毛治國說。

毛治國對健保保費表態不宜調降,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則主張,健保費應依綜合所得稅申報戶之實際所得徵收,也就是民眾每次受領一定金額以上之各類所得, 依固定費率就源扣繳;至結算時,再依綜合所得申報戶總所得,以固定費率及每年應繳總保險費上、下限範圍內,多退少補。

此外,蔡英文指出,政府醫療保健支出應合理成長,達GDP的7.2%,要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體系,合理化醫療服務價格與分配,「未來不再見到打折的點 值。」為改善醫療環境,蔡英文也提出,要強化各縣市健康照護資源的整合與協調,落實轉診制度,讓地區醫院發揮功效;同時強化醫療糾紛處理機制,減少醫糾。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尚未提出醫療政策主張。

撰文 / 林思宇、郭淑媛 研究員.張佳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38

它們靠政府捐助成立 卻不受監管 悄悄搬運》盈餘轉基金、換主管機關……

2016-03-07  TWM

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常發生的爭議是,有的把盈餘轉基金,稀釋政府捐助占比;有的則是再出資設立新的財團法人,開枝散葉之後,竟變成民間財團法人。種種手法,都讓政府單位無法監管。

捐贈比率被稀釋?

教育部枉捐14.2億納稅錢 管不到蔣經國基金會頂著前總統蔣經國之名,外界普遍以為「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是屬於政府的基金會,甚至是政治團體,還有老兵到基金會要錢,說要立塑像紀念蔣經國。但其實這是個學術獎助機構,成立的原始資金的確來自教育部,卻一直被定位為非公設財團法人組織,究竟是怎麼回事?

原始由政府出資、日後卻脫離政府掌控的案例中,蔣經國基金會是國人較為陌生的一個。

二○○九年,時任監察委員的趙榮耀與葛永光所提糾正案中,認定蔣經國基金會「創立時政府捐助一○○%」;但行政院一五年八月發布的《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一○三年度行政監督總報告》中,蔣經國基金會並不在「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之列,顯然官方認定也有歧異。

蔣經國基金會究竟是不是公設財團法人,牽涉到教育部的捐助金額,在它的成立基金占比,有沒有達到五○%以上的問題,此即爭議所在。

且先回顧基金會成立起源,是因為中研院院士許倬雲觀察日本設立文化基金會,向國際推廣日本文化有成,遂建議時任總統的蔣經國,應設立類似單位。此議在蔣經國一九八八年去世後,由繼任的李登輝總統實現;翌年,由教育部出資三億元作為成立基金,占原始基金一○○%,向法院登記設立,登記書上記載募資目標為二十億元。

當時,教育部即承諾捐助十五億元,後來三年內完成,總捐助金額為十四億兩千萬元。

蔣經國基金會解釋,成立之初,首筆匯入的原始捐助確為教育部的三億元,基金會藉此向法院登記設立,往後幾周內,已承諾的民間捐助款也陸續匯入,成立的首年,共募得創立基金十二億元,「當中九億元為民間捐助,包括企業家辜振甫、徐有庠等人士,一直到最近幾年,企業與熱心人士仍持續捐助。」根據一五年五月最新登錄於台北地方法院的資料,蔣經國基金會目前財產總額為三十六億兩千萬元。

換言之,蔣經國基金會認定,教育部第一年捐助三億元,僅占當年基金的二五%(十二億中占三億元),累積捐助也僅占目前財產總額的三九%(三十六.二億占十四.二億元),不屬《預算法》規定「政府捐助基金累計超過五○%的財團法人(即公設財團法人)」。

應被視為「公設財團法人」原因:原始基金 全來自教育部但關鍵在於,蔣經國基金會向法院登記設立的原始基金,全來自教育部捐助,即使以登記書記載的募資目標為二十億元,教育部總捐助金額為十四億兩千萬元,也已超過五○%;因此,蔣經國基金會才會被視為「公設財團法人」。

監察院在○九年通過時任監委趙榮耀與葛永光所提糾正案,批評行政院「長期漠視累計政府捐助基金之認定所衍生出之問題」,即點名蔣經國基金會,「創立時政府捐助一○○%」、「以盈餘轉基金辦理財產總額變更登記」,造成政府累計捐助基金比率降為低於五○%。

遭質疑稀釋占比

基金會:績效好 才將盈餘轉入基金基金會逐步將歷年結餘的錢轉入基金,使政府捐助比率低於五○%,這樣就可避開《預算法》中,政府捐助比率超過五○%者,必須將年度預算書送立法院審議的規定,亦無須遵循須有半數官派董事的規範。由於蔣經國基金會投資報酬率頗佳,盈餘轉入基金,被監委質疑,此舉是在稀釋政府出資於基金中的占比。

蔣經國基金會高層則強調,依規定,政府捐助之基金投資,僅限銀行定存、購買公債或短期票券,因長期低利率,根本無法達成年度支出四.五%的目標。

反觀民間捐助的基金,運用靈活,可以買股票、公司債、可轉債、不動產信託投資基金(REITs)等,每年平均有八%到九%的投資報酬率,投資績效較好時,達成年度支出目標後,還可有盈餘。基於文教團體「支出不低於基金孳息及收入之六○%」的免稅規定,教育部認為該基金會累積盈餘太高,所以有幾次把盈餘轉入基金。重點是,累積盈餘都是源自民間捐助的基金之投資收益。

儘管如此,立委管碧玲直言,「組織屬性在設立登記時就確定了。」也就是財產總額是以設立登記時,法院所發登記證明書之財產總額作為基礎;所以,蔣經國基金會預算不送立法院審議、不受監督,當然不對。

「二○○○年首次政黨輪替時,總統陳水扁與歷任教育部長確實有疑慮,經當面解釋後,基金會才能維持教育部僅派一席董事、不介入人事的獨立運作。」蔣經國基金會執行長朱雲漢強調。

但原始登記基金的三億元來自教育部,財產總額中的十四億元取之於公,都是不爭的事實,即使蔣經國基金會在占比的解釋與監察院意見相左,仍應受《教育部審查教育事務財團法人設立許可及監督要點》規範,由教育部指派過半數董事。

運作應受政府監督

原因:資金含民脂民膏

目前蔣經國基金會以每年一億多元的孳息運作,補助漢學或台灣相關研究,並延請學術地位崇隆的學者擔任董監事與諮詢委員會成員,在國際漢學界頗具影響力。即使蔣經國基金會回復公設財團法人定位,教育部仍應尊重其獨立運作的精神。至於這類公帑捐助卻脫離官方掌控的組織該何去何從,以符合民眾對於轉型正義的期待,值得深思。

(陳柏樺)

公產轉私產?

糖協80億資產「換手」 張有惠纏訟至今二月四日,位於台北市精華地段仁愛路的「台灣武智紀念基金會」,由四樓電梯口步出,左右兩邊辦公室約八十坪,不到中午十二點,辦公室空蕩蕩,僅見不願具名的祕書長一人,談及台糖與武智的官司,他說:「糖協董事任命權已全歸回給台糖管理並指派。」關於武智案,歷經十幾年纏訟,台糖已循法律途徑,要求武智基金會回復原有章程,並改回「台灣糖業協會」,但事情還未了結,根據經濟部二○○六年至武智基金會進行查核,該財團資產有五十五億元。十年來,不動產價值飆漲,目前資產應高達八十億元。這筆公產,到底在哪裡?

回顧歷史,一九五五年國營事業台糖公司奉經濟部核准,設立「台灣糖業協會」(編按:一九五六年正式登記為財團法人),承受三九年由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社長武智直道捐出的二十萬日圓成立基金,人事權及產權皆由台糖管理。

然而,自九七年起即擔任該會董事長的張有惠,遭控疑將公產轉為私產,引發經濟部、台糖與武智基金會一連串的官司。

董事長一當17年

手握人事、投資大權,備受爭議事實上,糖協脫離台糖主導,龐大資產淪為少數人控制的第一個關鍵點,是二○○○年三月二十七日,糖協董監聯席會議通過修改章程,將台糖聘派董監事之規定改為由糖協「自行聘任」,時任經濟部長王志剛並在四月五日迅予核准;當時正值政權交接前的關鍵時刻,動機可議。第二個關鍵點是○三年,第五屆董監事改選,全由糖協「自行聘任」,未保留董監事席位給台糖,也未與台糖進行協商,完全脫離掌控。

據悉,○四年張有惠將糖協先更名為「台灣武智紀念糖業協會」,○五年再改名「台灣武智紀念基金會」,○六年此案被媒體揭露,台糖才提告展開護產動作。

根據○六年武智案調查處理報告指出,武智基金會董事會成員長年由少數固定人士把持、人事費用支出劇增、財務收支失衡等流弊;行政院隨即對該基金會做解散處分。

立委鄭麗君國會辦公室主任游毅然表示,張有惠擔任糖協╱武智董事長,一當就十七年,不只握有人事大權,武智轉投資海外投資開發公司,都與發展糖業目的無關,備受爭議。

早在一二年十一月由經濟部商業司編印的《經濟部許可設立之財團法人名冊》,將武智基金會歸類於「民間捐助」,顯示當時武智已「由公轉私」;直至一四年台北地方法院最後裁定名稱改回「台灣糖業協會」,並由經濟部派任新董事。

這場官司,目前仍由法院審理中。台糖祕書處公關組組長劉宗憲說,雖然主案已結,但台糖與武智還有六件官司進行中,包括追償不當得利。張有惠則透過轉述:「一切尊重法律判決,因年事已大,只想安穩過日。」「政府捐助財團法人,每年每人人事費用超過百萬元,若無具體作為,根本無存在價值。」鄭麗君說。期盼新政府上台後立法規範,妥善管理。 (許家峻)鑽監管漏洞?

中興基金會謀拔官派董事 歐晉德惹爭議閃人公設財團法人換主管機關,就可能從此脫離政府監管,問題出在哪裡?

二○一五年底,總資產三.四六億元的公設財團法人「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興基金會),遭揭露在同年三月自行改選董事,並由台灣高鐵前董事長歐晉德擔任董事長;因違反主管機關教育部要求,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須有半數官派董事的規定,該會竟申請將主管機關改為經濟部以規避規定,引發外界質疑,該會是否有意規避公部門監督?

中興基金會一九八七年由公設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捐助成立,目的為從事工程研究和教育獎助;可見,該會由教育部主管不成問題。

中興基金會有九席董事,一五年三月改選六席,但改選的董事均非官派,因而未獲教育部核准;教育部承辦單位表示,確實是因該會官派董事不符合規定,才無法同意。但中興基金會迅即提出申請改隸經濟部主管。

這份「最惹議」的改選名單為中興基金會第十屆董事會名單,經調查,早在一四年九月中興基金會就已呈文教育部,要求更改新任董事。而對照《教育部審查教育事務財團法人設立許可及監督要點》及《經濟部審查經濟事務財團法人設立許可及監督要點》,經濟部並無像教育部一樣,明文規定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須有半數官派董事的規定,導致有漏洞可鑽。

也就是說,一旦中興基金會改隸由經濟部主管,該會就不受官派董事須過半限制,政府機關再也無法主導基金會運作及決策。

由於爭議不斷,董事身分不被政府承認的董事長歐晉德,上任不到十個月即悄然求去。對事件演變,歐晉德深表遺憾;他說,「原本單純希望以一己之長,替工程學術界盡點心力,卻被有心人士捲入政治操控。不管中興基金會改隸哪個主管單位,我都尊重。」不過,審計部早在一四年六月即行文至各機關說明:「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再捐助之機構組織,仍為政府捐助。」中興基金會執行長姚長春也表示,中興基金會既然為中興工程顧問社捐助成立,那就是政府捐助。

既然如此,中興基金會就應遵守教育部規定,董事須官派過半。而政府機關也應統一對公設財團法人的規範,或由立法院另立《財團法人法》,不讓有心人士有鑽漏洞的機會。(許家峻)撰文 / 陳柏樺、許家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302

破欠水浸 擬減商戶徵費 減費後每年盈餘料仍逾億

1 : GS(14)@2011-12-29 13:07:37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1229/News/ec_gma1h.htm



建議450元減至250元

現時全港100萬間登記商戶,每年須繳交2450元商業登記費,當中450元交予破欠基金徵費,亦是基金主要收入來源。陳鎮仁與傳媒聚會時表示,現時基金每年收入達4.5億元,即使減費至250元仍有2.5億元收益。而近年基金批出申索款額連其他行政開支不足1億元,相信基金應付申索仍綽綽有餘。

至於未來有否再減價空間,陳表示,要按「循序漸進」方式再作研究。本報按上述情推算,若基金減費後每年盈餘仍達逾1億元,預料基金會持續「水浸」。

再減價空間「循序漸進研究」

基金成立26年來,曾三度調整徵費,先於91年由100元增至250元。基金在98年度錄得8.5億元儲備,往後數年因有僱主如酒樓食肆濫用破欠至個案至不斷增加,在02年高峰期錄得達2.3萬宗申請,至基金需增徵費至600元,政府亦要向基金提供6.95億元過渡貸款。其後由警方及勞工處的跨部門小組聯合打擊濫用個案後,情開始受控。

首11個月僅3516人申請

隨覑本港經濟復蘇,企業倒閉個案減少,08年度基金累積盈餘達12億元,當年3月把徵費減至450元。金融海嘯洗禮下,申領破欠基金個案曾於09年回升至7260人,批出申索款額達1.76億元,但近年經濟好轉,當局於今年首11個月只接獲3516人申請,支付款額亦跌至7100萬元,令基金儲備超過26億元。

陳鎮仁指出,根據基金可加可減機制,當基金儲備較上限12億元多出20%,委員會可考慮調低徵費,建議的250元是回復至02年初水平,相信勞資雙方較容易接受。對於明年經濟可能波幅,陳表示即使如09年經濟環境惡劣,基金支出仍不足2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060

C觀點 - 施永青 又見大額盈餘怎麼辦? (2012年01月13日)

1 : GS(14)@2012-01-14 16:18:08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890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267

C觀點 - 施永青 為何香港常有財政盈餘 (2012年02月08日)

1 : GS(14)@2012-02-08 22:34:18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9153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6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