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匯豐的故事----李戴克 王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2ea47c0101bzz1.html
果問香港人,香港有哪一個機構最能使香港人在國際社會引以為傲,或是最能代表香港國際地位,多數港人會首推匯豐銀行。

  如果問香港人,香港有哪一家公司他們最愛,或與他們的生活最有關係,多數人的回答可能還是匯豐銀行。

  為什麼?理由太多。香港開埠的147年歷史上,匯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公司,港幣的第一個而且一直是最主要的發行者,一直扮演著准中央銀行的角色。從香 港政府到最大的香港公司,到絕大多數的香港市民都是匯豐的客戶。同時匯豐還是所有公司中擁有最大港人股東(股票持有者)的香港上市公司。許多港人既是客戶 又是股東,所以稱為匯豐的利益相關者(stake holders)。

  根據香港投資者協會在2009年3月9日匯豐歷史性災難的時刻所做的調查,在1013名首訪香港市民中,約有53%曾經投資過匯控的股票,有64%當時仍持有股票。

  匯豐在20世紀90年代將總部移居倫敦,並擴張發展成為全球最大銀行及最大集團公司後,將公司名改為匯豐控股(英文名從原來的匯豐銀行Hong 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orperation Limited 改為HSBC Holdings)。

  無論是作為以香港為基地,分支機構及業務遍佈亞洲的地區的「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或是作為全球性金融集團的「匯控」它的英文原名仍是「香港上海銀行公 司」。在1865年匯豐在香港創立時,香港開埠只有23年,故港人對匯控的感情深厚,並將其視為「香港人的銀行」。香港的強積金、特區政府持有的外匯基 金,以及1997年香港政府入市後所建立的盈富基金等,都持有匯控股份。絕大多數香港的億萬富豪如李嘉誠、李兆基、新鴻基等家族都持有大量匯豐股票。

  匯豐貴為全球最大銀行(近年因中國三大銀行工行、建行、中行在全球經濟危機後崛起,使匯豐成為全球第四),但香港至今仍是匯控集團中單一最大盈利地區 及最多股東地區,佔全球投資者人數大約30%。2011年匯豐銀行稅後收入超過675億港元,佔集團全球總盈利1300億港元的一半以上。

  有些港人把匯控的股票當作傳家寶,父傳子,子再傳子。當匯豐出現困難,導致匯豐股價下滑時,一些對匯豐忠心耿耿的鐵乾粉絲散戶自發地在低價接盤、護盤,被稱為「血肉長城」。

  為什麼?許多港人與匯豐一起成長,與匯豐一起壯大,甚至一生的經濟命運與匯豐相關聯。香港人購買股票時,流行以購買匯豐當成儲蓄,深信其管理層可以將 公司價值不斷提高。其派息長期保持穩定,亦建立起與民分息的形象。另外,匯豐銀行因其銅獅子像深入民心而又被稱為獅子銀行。

  匯豐在1977年開始推出終生投資計劃。每月儲蓄如1000港幣,一年共計投入12000港幣,不計成本按月定期買入匯豐股票。就像定期供保險一樣, 並將收到股息全部買入匯豐股票,稱以股代息,三十年共計投入360000港幣,2006年年末共計持有121212股匯豐股票,按2007年4月股價 140港幣計算,市值達到1696萬港幣,投資收益為 47倍(4614%)。美林證券香港副總裁林森池的研究指出,若香港人由1977年開始,每年以1萬港元購買匯豐的股票,第10年開始,其股息已足夠購入 1萬元股票。30年後,匯豐市值已經增長80多倍,每年股息有50多萬港元。當時有市民戲言,要投資,只需學4個字——HSBC,以此反映香港人對該銀行 的態度。投資界亦有所謂「聖誕鐘,買匯豐」的流行語,認為聖誕前夕買入匯豐,必賺無疑。

  港人與匯豐的真情在2008年次貸危機時得到歷史的見證。

  當2009年3月3日匯豐公佈業績時宣佈因買入巨額的美國次貸證券而使2008年盈利相對2007年大幅倒退接近七成,並宣佈供股集資以彌補自有資本 的不足時,單日股價下跌18%。3月9日匯豐又在單日下跌24%。匯豐宣佈按照每12股配發5股的比例進行供股,共發行50.6億新股,籌集資金1380 億港元,這麼大的集資令許多中小投資者,甚至富豪也可能有心無力。

  匯控在香港本地的配股價,每股為28港元,比停牌前56.95港元折讓50.8%,整個供股計劃由高盛和摩根大通負責。包括恆基地產主席李兆基、長和系主席李嘉誠、新世界發展主席鄭裕彤等香港富豪都高調表態支持供股。其中,李兆基和李嘉誠都將協助分包銷約3億美元(約23.4億港元)的匯控股份。

  如果供股情況不佳,負責分包銷的人士需要自掏腰包協助認購多出來的配股股份,即所謂「硬包銷」。

  許多港人動情動心,不惜一切努力與代價掀起全港保衛匯豐,保衛自己的銀行的「群眾運動」。

  在這一「集體投資」運動中,有些人是在摸頂價152.8港元時買入的,有的是長期忠實粉絲,從匯控只有幾港元的時候開始持有。3月9日,著名股評人胡 孟青在電視直播節目中眼見匯控收報33元,不禁當場痛哭。有人問她是否有損失,她說:「我一股都沒有,是替匯豐股民難過。」

  許多港人也感動得流淚,報紙、互聯網等都爭論著「供與不供」,「供得起與供不起」。當年4月6日,匯豐宣佈供股完成時,香港的供股率高達98%,全球股東的支持率也大致如此。匯豐成功地度過它成立以來的最大危機,匯豐股價開始回升,不久又再衝破百元大關。

  有人說1977年的投資者應該在2007年中期匯豐股票衝破150元大關時拋售股票,這樣收益率看起來不至於到2009年落差那麼大。但如果算上匯豐 控股的分紅派息,恐怕投資者會有另外的感受。2009年即便匯豐控股自高位股價暴跌超過七成,但2008年匯豐每股派息仍能達到0.64美元,1977年 的儲蓄投資者手上的共計12.12萬股匯豐股,共計獲得59.53萬港幣的股息,仍超30年總投資的36萬港幣、月均5萬港幣左右的股息收入,這在香港已 經是較高白領的工資收入水平。而在匯豐銀行正常經營年份,例如2006年,該投資者年股息收入能達到76萬港幣左右。

  匯豐至今仍在歐美危機的困境中,股價只是2007年10月到11月之間的150港元的一半左右,但匯豐至今所派股息一直都遠遠高於港幣定期存款及其他政府債券。以現價計,匯豐2011年的息率仍接近5%,高過不到1%的定存利息。

  匯豐被許多人看成是「價值股」、「終身股」、「退休股」,這是一個港人的故事,也是一個投資史上動人的「價值投資」故事。其實,除了匯豐之外,也有許多香港投資者把幾個最大的藍籌公司,如恆生銀行、中華電力、新鴻基、恆基地產、太古等作為長期或終生投資的股票。

  其實歐美發達資本市場也有類似的故事,如美國的可口可樂,麥當勞等也在講著類似的投資故事。中國何時能出現類似匯豐的公司及匯豐的故事,讓股民將自己終身的命運與其聯繫在一起並分享公司利潤而發財致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07

全國人大代表王勇:農產品加工企業要重視發揮橋梁作用

在農業供給側改革與消費品工業升級中,農產品加工企業應該起到橋梁作用,其發展也應得到支持和引導。

在2017年的兩會建議中,全國人大代表、西王村黨委書記、西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勇稱,農產品加工企業一頭連著農業種植、農產品的銷售,一頭連著農產品加工消費品。農業種植,關系到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原料,農產品加工消費品,是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終端產品,也是農業最重要的下遊產業。

如何發揮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橋梁作用呢?

他建議,要加強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對品種區域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和規劃,可根據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經營現狀與原料需求,確定區域的種植結構,避免同質化發展和無序競爭,提高農業供給側改革成效。引導、發揮好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促進農產品的質量、品質的提升,進而提高農民收入。

另外,要優化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產品結構,通過技術創新、智能智造、品牌建設等,提高農產品加工消費品的品質、質量、層次,打造高端農產品加工消費品,增強農產品加工消費品市場競爭能力,提高附加值,促進農產品加工消費品的轉型升級。

還有,要延伸完善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產業鏈,建立起一套從種子到種植,到加工,到終端銷售,到物流配送,直至消費者手中的完整產業鏈。以科研、技術貫徹始終,增強農業、消費品產業、物流、金融、科研等多個產業耦合度,促進價值鏈的增值。

對於農產品加工企業轉型升級,發展高附加值產品而帶來的產能增加,王勇建議,可放寬審批政策。

例如,去年,國務院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重點指出支持玉米加工產業,提升玉米精深加工水平,這勢必會帶來玉米加工產能的增加。但是國家目前對玉米加工產能依然實行審批管制,僅對個別省份放開審批。

他提到,希望國家盡快出臺放寬玉米深加工產能增加的審批細則,支持玉米深加工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發展高端健康產品,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加工水平,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步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192

全國人大代表王勇:玉米加工產業將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2017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西王村黨委書記、西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勇表示,玉米加工產業將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玉米加工需求將進一步擴大。他認為,要靈活統籌,堅守底線,不能盲目減少種植面積,要以市場為導向,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降低改革成本,防範改革風險,確保玉米的有效供給,確保市場供求平衡穩定。

當前,中國正在推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據農業部數據,2016年我國玉米播種面積5.51億畝,比上年減少2039萬畝,減少3.6%。這是我國玉米播種面積13年來出現的首次下降。

根據未來趨勢判斷,玉米播種面積還將繼續下降。因為我國農業部種植結構調整的預期目標是,未來幾年,玉米種植面積調減5000萬畝,至2020年穩定在5億畝。因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漬化等而導致的耕地減少,也將加速玉米種植面積的調減速度。未來幾年內,我國的玉米產量將不會出現大幅增產。

但是,我國玉米需求則以每年均值836萬噸的增量遞增,且呈現剛性增長。並且,經過多年的運作,目前農村農民已經形成了一年兩季的穩定的玉米種植模式,這為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果硬性盲目減少玉米種植面積,在一定程度上將影響農民的積極性和收入,甚至影響農業的發展。因此,調減玉米種植必須謹慎。

去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大宗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發展糧棉油糖加工特別是玉米加工,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

王勇稱,玉米加工產業將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玉米加工需求將進一步擴大。且以玉米為原料生產的葡萄糖、果糖、玉米綿白糖,可作為蔗糖的替代品,也將導致玉米消費的增加。在歐洲,蔗糖體制已經終結,玉米澱粉糖將迎來發展機遇,玉米消費增加已是必然趨勢。

他認為,龐大庫存將隨著產消缺口的產生而逐年減少。而養殖業的迅速發展,也將拉動玉米消費的增加,加速庫存的消耗。但是未來幾年玉米需求的增長將越來越快,產量下降和需求上升之間的供需矛盾將越來越突出,造成玉米市場的波動。

王勇建議,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推進過程中,要靈活統籌,堅守底線,不能盲目減少種植面積,要以市場為導向,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降低改革成本,防範改革風險,確保玉米的有效供給,確保市場供求平衡穩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691

[貼圖]王勇

1 : GS(14)@2011-04-02 13:38:15

[img]http://hk.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110331/small/31bj201pn[1].jpg[/im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7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