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汇源果汁被潜在买家估值30亿港元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090402/01496054876.shtml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林晨 龙丽

  在梦想和现实中游弋了半年之后,汇源掌门人朱新礼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精明的朱新礼早已意识到,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再也找不到可口可乐这么好的买家了。

  “如果(与可口可乐签约)再晚20天,汇源果汁(1886.HK)只能卖30亿港元。”3月底,一位与朱新礼私交甚密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在与可口可乐签完协议后,朱新礼2008年底与其私下聊天时,曾透露对汇源果汁的真实估价。

  在可口可乐退出之后,30亿港元,也是一家潜在买家对汇源给出的估值。此前,传闻有意收购汇源果汁的企业包括统一、达能,以及国资背景的中粮集团、华润集团和国投集团。

  “但这个估值与朱新礼的心理价位相差甚远,即便目前汇源困境重重,朱新礼也不会在这个时候、以这个价格出售。”这位人士表示,通过近期与汇源的接触,他认为,朱新礼目前仍希望靠自己的力量继续做大。

   错过“好买家”

  “当初可口可乐之所以高溢价收购,是出于中国整体战略考虑:通过收购汇源,进一步拉开与直接竞争对手百事可乐在非碳酸饮料领域的差距,这种绝对的领先可以保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口可乐对百事可乐形成压制局面。”一位汇源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称。

  当时,由达能和华平基金牵线,百事可乐、达能、可口可乐的出价分别为10元/股、11元/股和12.2元/股。

  除了“超高溢价”,可口可乐还答应了朱新礼一些近乎“苛刻”的条件。

  “在看到与可口可乐签署的部分条款后,我不得不佩服朱新礼的精明。可口可乐基本上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前述接近朱新礼的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即 便以这么高价收购,汇源的大部分土地和厂房,仍是以租借的形式供可口可乐使用。“也就是说,可口可乐一次性支付179亿港元后,每年仍要支付高达数亿元的 租借费用,这一招可谓是一劳永逸。”

  但也正因为汇源在条款上占尽上风,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可口可乐内部的反对声也越来越大。“今年2月份,我与朱新礼的家人有过接触,他们表示,当时可口可乐董事会反对的声音已经很强烈了,收购流产的可能性极大。”

  该人士表示,虽然目前无法判断,可口可乐是否在商务部否决的过程中“做了工作”,但可以肯定的是,商务部的裁决符合可口可乐内部的意志,“可口可乐集团内部早就觉得179亿元的收购代价过高”。

  这位人士看来,商务部否决该收购案后,可口可乐的表态也有些反常。“连一句遗憾都不表示,就直接发表声明尊重中国官方的裁决,不太符合可口可乐的做法,说明可口可乐早已‘无心收购’。”

   从179亿到30亿

  自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商务部否决后,关于朱新礼仍将寻求出售汇源的消息,便在业界广泛流传。

  这并不难以理解。在2008年9月之后,汇源果汁更多的采取了防守策略,朱新礼也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到了原定规划“上游产业”,目前,汇源面临资金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

  “汇源为并购做了很多准备,如果不卖,会带来很多损失。”一位前汇源核心高层对本报记者称,“最关键的是价格。”

  “朱新礼想卖汇源不假,但问题是,不是想卖就一定能卖出好价钱的。”上述接近朱新礼的人士也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可口可乐出局后,台湾的食品巨头统一企业,曾被外界认为最有可能收购汇源果汁。2005年,统一曾是汇源的战略投资者之一,但受制于当时台湾企业大陆投资不得超过企业净值40%,后将股权转给达能。

  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否决后几天,统一企业的掌门人罗智先就透过媒体表达了对汇源的兴趣,“汇源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投资目标”。

  2007年底,统一的大陆资产在香港上市,基本解决了企业的资金束缚。而面对可口可乐和康师傅在果汁领域的步步进逼,统一也急需“策略联盟”来实现在果汁饮料市场的突围。

  “但正因为统一以前是汇源的股东,所以,统一非常清楚汇源的价格。”这位接近朱新礼的人士对记者表示,“统一对汇源果汁的整个估值,差不多也就30亿港元左右,即便有溢价,离朱新礼的预期也是相差甚远,所以,在短期内,统一和朱新礼很难达成协议”。

  达能作为汇源的第二大股东,也被认为是潜在的收购方。“达能是非常想整体拿下的,因为达能早已无法跟朱新礼很好地合作了,要么达能只有退出。”

  但达能同样清楚汇源的真实价值。“达能当初出高价竞购汇源,只为了抬价,如果真的要买,出的价格肯定达不到朱新礼的心理价位。”上述人士表示。

  至于传闻中的三大国资集团,国家投资开发公司旗下已拥有不少果汁资产——国投中鲁(11.66,0.32,2.82%)果汁股份有限(600962.HK),中粮集团和华润集团也分别拥有悦活果汁、华润雪花啤酒等饮料资产。

  对此,2009年3月31日,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表示,“我们和可口可乐有协议”,没有可口可乐的同意,中粮是不能收购汇源的。而国家投资开发公司一位负责人则表示,不打算通过联合重组的方式发展饮料业务。华润集团对此则未予回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6

朱新礼:汇源正与潜在收购方进行接触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416/02592789609.shtml


  本报讯 (记者 李静)14日,汇源果汁(01886.HK)在香港发布2008年业绩,去年全年总收入28.197亿元,同比增6.2%,净利润8890万元,同比降 86.1%。昨日,汇源在香港召开业绩说明会,董事长朱新礼在会上首次公开表态,汇源正与潜在收购方进行接触,并称“提亲的不少”。

  在昨日的业绩说明会上,朱新礼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来形容汇源并购案的告吹。提及重新回到竞争对手位置的可口可乐,朱新礼表示,与可口可乐既是竞争关系,也可以是合作关系,而汇源一向不惧怕竞争。

  在汇源并购案被否决后,一直有传言称朱新礼打算再次出售汇源,统一、中粮、百事可乐等饮料大亨都是传言中的潜在买家。对此,朱新礼昨日首次表 态,有潜在收购方与汇源进行了接触,汇源对各种选择持开放态度,“现在提亲的也不少,但是至于结不结婚现在没有考虑。”对于潜在收购方资料及接触细节,朱 新礼未予透露。

  营销专家李志起认为,汇源再度出售其实已经处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境地,年近7旬的朱新礼一手把汇源养大,做到这个程度,已经遇到了瓶颈,再带领汇源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心有余而力不足。“汇源再次被卖掉的可能性有7成。”他说。

  去年净利降8成

  ■ 业绩

  汇源14日发布的年报显示,其2008年总收入为28.197亿元,同比增6.2%,净利润为8890万元,同比降86.1%。

  汇源表示,销售成本增长是汇源利润率下降的关键,由于浓缩果浆成本上涨,去年原料成本增加了29.4%。此外,在销售方式上减少分销增加直销、原料及折旧费用增加这些因素都导致毛利率的下降。

  去年汇源的果汁销量增长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C尼尔森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的销售量较2007年增长17.10%,而汇源果汁(5.11,-0.01,-0.20%)2008年的销量上涨幅度为5%。

  对于汇源去年业绩的大幅下滑,营销专家李志起昨日分析称,宣布收购后,汇源加大力度发展不在收购范围内的果汁上游基地建设,这部分投资体现出快而急的特点。

  汇源此前公开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共投入20亿资金在全国各地兴建果汁上游基地。在收购被否决后,汇源紧急叫停了这些基地的建设。

  李志起表示,虽然项目已被叫停,但投入的资金却难以收回。他分析,这些工程周期性都很长,20亿资金不可能一次全部投入进去,初期投入估计为4亿-6亿,这也是造成汇源净利大幅下滑的原因。

  虽然去年业绩不乐观,但据AC尼尔森调查,汇源在百分百果汁以及中浓度果汁的市场份额仍居全国首位,分别为42.10%和43.60%。其中,中浓度果汁的销售额仍是其主要收益来源,占总销售额的43.10%。

  (李静)

  将走“果汁下乡”路线

  ■ 战略

  昨日,汇源董事长朱新礼表示,在并购案遭否决后,公司做出了战略转变,将主要发展下游的销售业务,抢占此前忽视的农村市场,其新推广的“果汁下 乡”活动已拉开帷幕。同时,今年将大幅缩减资本开支85%,放慢扩张步伐。他预计今年的资本开支将由去年的13.17亿元缩至2亿元。

  据AC尼尔森调查,在中国百分百果汁及中浓度果汁的市场份额上继续领先的汇源,在低浓度果汁的市场份额排行第四,仅为7.3%。对此,朱新礼表示“很不甘心”,今年会在低浓度果汁上进行更大的投入。

  数据显示,目前高浓度果汁饮料的市场覆盖率仅占20%左右,低浓度果汁饮料的市场覆盖率高达80%。虽然汇源在高浓度果汁饮料市场占据半数份额,但是和整个果汁饮料市场份额相比,还差很远。

  汇源发力低浓度果汁饮料市场的决心确实在付诸行动。记者发现,似乎在一夜之间,汇源新品———低浓度果汁“柠檬me”的宣传海报鲜亮地出现在京城各大公交、地铁站,抢足了风头。

  营销专家李志起称,相比中高浓度果汁,低浓度饮料确实是汇源的短板,但在目前国内低浓度果汁市场汇源面临的竞争对手很多。(李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89

吉利联姻高盛 “潜在收购”沃尔沃?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24/20090924073857416.html


每经实习记者  陈喆  发自北京

        从没有一个汽车企业的并购传闻,像吉利并购沃尔沃一样,持续时间如此之久并始终保持热度。昨日,高盛入股吉利汽车的消息让这一并购悬案再 起波澜。停牌7日的吉利汽车(00175,HK)在复牌公告中明确指出,“有意将来自发行债券及认股权证之所得款项净额用于应付本集团潜在收购事项。”

        “潜在收购事项”是否指向沃尔沃?“这个问题不好说,不清楚。”昨日,吉利集团新闻中心主任陈放鸣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仍未 做正面回答。而吉利集团副总裁潘巨林昨日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高盛入股和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事情是两码事,资金的用途将以公告为准。”

加重吉利收购沃尔沃砝码?

        昨日,停牌7日的吉利汽车终于复牌。吉利汽车在复牌公告中称,计划向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一家联营公司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 募得资金25.86亿港元,假如债券获悉数转换及认股权证获悉数行使,高盛的联营公司将持有吉利汽车经发行相关股份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约15.1%,成为其 第二大股东。

        吉利汽车在公告中同时指出,高盛之联营公司享受提名一位人士为吉利汽车非执行董事的权利。如果一切顺利,高盛和吉利的美满联姻将顺利完成。

        “高盛入股和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事情是两码事,具体的事情我不便多谈,资金的用途将以公告为准。”吉利集团副总裁潘巨林昨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然而正是公告中提到的资金用途透露了“玄机”,吉利汽车在公告中指出,“有意将来自发行债券及认股权证之所得款项净额用于应付本集团潜在收购事项。”

        “其实,吉利从高盛募得的25.86亿港元对收购沃尔沃来说是杯水车薪,但吉利真正看重的是高盛在汽车行业并购中的丰富经验,即将成为吉利第二大股东的高盛无疑将加重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砝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评价说。

高盛前总裁或是幕后推手

        据了解,高盛在汽车企业并购领域具备丰富的经验,曾以金融顾问身份参与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10亿美元、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北汽投资11亿美元等多起汽车行业内的并购案。

        “高盛的投资说明其看好吉利汽车。”上述吉利汽车的高层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尽管业内对吉利收购沃尔沃能获得成功并不看好,但从未有人怀疑过李书福志在把吉利打造成全球化企业的雄心。“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吉利必将加快海外兼并的步伐。”今年6月,在谈到吉利全球化战略时,李书福对媒体表示。

        此前,正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利润下滑的福特汽车表达了出售沃尔沃的决心,并主动开始了和包括吉利在内的多家潜在并购方的接触,李书福的努力及吉利集团的实力逐渐得到了福特方面的认可,并接受了吉利集团提出的“最靠谱”的并购方案。

        早在今年7月,《华尔街日报》曾经报道过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高盛前总裁、担任福特汽车董事多年的约翰·桑顿,曾经代表福特汽车同吉利方面有过接触。这就让吉利联姻高盛有了另一个角度的解读,对中国情况熟稔的约翰·桑顿很可能是这起收购案的幕后推手之一。

福特业绩回暖或影响收购

        此前,一直对收购沃尔沃避而不谈的吉利通过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已经承认了吉利同沃尔沃正在接触当中。“福特同潜在收购方关于出售沃尔 沃的谈判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而沃尔沃全球CEO史蒂芬·欧德日前在法兰克福车展上表示,一旦收购事项确定,将第一时间通知企业内部员工。

        “关于沃尔沃出售的问题,请咨询福特汽车公司,沃尔沃目前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良好,上半年销量增长42%,潜在收购事项并不会影响沃尔沃在中国业务的运行。”沃尔沃汽车中国CEO柯力世日前表示。

        事实上,正是由于福特及沃尔沃业绩的回暖才让沃尔沃的出售价成为吉利能否成功收购的最大障碍。

        然而,高盛强大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并购经验让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行动更加接近现实。“不管收购沃尔沃是否成功,吉利汽车打造全球化企业的努力值得尊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表示。

市场反应

吉利汽车复牌后股价飙升19%

每经记者  朱蔚淇  发自深圳

        停牌一星期后,吉利汽车(00175,HK)终于公布了高盛的注资细节,净集资额最多可达25.86亿港元。该股昨天复牌后一度飙升25.7%,而后升幅收窄至18.99%,收盘报2.13港元。

高盛最多可入股15.1%

        吉利昨天早晨公告,向高盛的一间联营公司GSCapitalPartnersVIFund,L.P.发行5年期可换股债券,本金额 18.97亿元,利息3厘;可转为9.98亿股吉利股份,禁售期为12个月;行使价每股1.9港元,较停牌前收市价每股1.79元溢价6.1%。此 外,GSCapital还获得2.995亿份认股权证,行使价每股2.3元,较停牌前收市价溢价28.5%,行使日在7年后。假如这批可转债与认股权证全 面行使,将占到扩大后股本的15.1%。

        公告称,如果GSCapital全面行使这批可转债与认股权证,吉利最多可获得25.86亿港元集资净额。吉利控股集团(母公司)副总裁安聪慧前日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所获款项将主要用于扩充产能,并且不仅限于湖南分厂。

        吉利汽车上市公司执行董事洪少伦昨日对香港媒体表示,此次集资活动与向母公司收购资产无关,公司手头现有30亿港元现金,而收购湖南厂仅 需数亿元。他指出,母公司手头仍有3间新厂房,分别位于成都、济南及兰州,初步生产规模分别为5万台、10万台及1.5万台;其中兰州厂房已投产,其余2 间预计于未来6个月~12个月投产一般的收购时间为投产后。

股价不到一年已涨8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吉利的股价一年以来暴涨不停,该股去年10月29日最低位时每股仅0.232港元,昨日股价与其相比上升 818%,涨了8倍。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样获得巴菲特入股的汽车股——比亚迪(01211,HK),此股一年来上涨了826%,昨日飙到历史新高每股 71.3港元。

        根据两家公司近期公布的中报,吉利汽车每股资产净值为0.734港元,昨日市净率为2.9倍,但比亚迪每股资产净值为6.249港元,市净率竟高达11.4倍。这是不是意味着吉利的股价还有望进一步提升呢?

        第一上海(香港)策略师叶尚志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目前利好因素在吉利股价上已几乎完全体现,市场的短期炒作将在不久后见顶。“与比亚迪不同的是,吉利尚未获得高盛入股,仅发行了可转债与认股权,未来高盛会否全面行使还是一个未知数。”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75

青嶼幹線小全張──絕對值與潛在值的矛盾(2010/07/10)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438


就在信和帝峰.皇殿以一萬水平定價而仍能去貨之際,市場預期新地旗下的形品. 星寓亦會以相近水平開盤,結果第一份價單,首批平均呎價7,831元,最低呎價6,880元,與意向呎價過萬相比固之然不及,予人雷聲大雨點小之感。

筆者以前曾以海濱南岸為例,探討發展商新盤定價的策略,需要考慮諸如與鐵路站 的距離,是否臨海之類。當然有更多的因素需要考慮,單以此兩盤為例,帝峰.皇殿既有四房大單位,亦有一房細單位,但形品.星寓則以小型單位為主,開則上雖 然一房的所謂「精品房」或Studio Flat能索價比傳統小家庭的二房單位為高,但始終不及大至過千呎的四房單位。

究其原因,樓價最終由相匹配的目標買家決定,能夠買四房過千呎單位的人,實力 當然遠超只能買二房單位的人,此現象即在二手市場也俯拾即是,比如最近昇悅居一個947呎單位,以750萬元易手,呎價達7,920元,而據中原城市指數的昇悅居調整呎價,現在只是5,901元。大家可以想見:開則或景觀欠佳的單位,呎價便會遠低於5,901元,以拉勻平均數。

所以市場主流簡單地以同區不同物業比劃,作為新盤開價高低的指標,實乃過於簡 化。帝峰.皇殿之高於形品.星寓,只能算是樓價絕對值反映了兩者基本因素之不同,並不能視之為誰勝誰負,在目前的市況之下,細細粒容易食的一房單位,自會 吸引某些首期較少而由急於上車的人,形勢比人強之下,亦只有接受更高的呎價。

目前的市況,看好的人比看淡的多,每次賣豪宅地均為市況增添更多燃料,筆者預 期的一次調整已悄然離去,以中原城市領先指數計,前高位80.68,低位79.12,連2%跌幅都沒有!既然樓市氣吞牛斗,又是否入市的時機呢?

筆者認為投機與投資最根本的分別,前者著重點是方向,比如市盈率19倍入市也不要緊,只要有辦法在23倍時出貨,已有兩成升幅;後者則著重購入點估值的高低,比如12倍時入貨,即使後來跌到10倍甚至更低,最終仍可獲利。樓市此時估值高(從租價比率或租金回報衡量)但方向上的處境,是典型 的「投機市」而非「投資市」。反而股市是估值合理而後向未明,是適宜逢低建倉等收割。

無論新盤定價又好,二手市場的叫價亦好,越是高價,越把後市潛在升幅透支,甚 至將會有一天超出基本因素所能反映。九七時兩個最典型的例子是六千元的天水圍及八千元的深井,直到今時今日,亦是遠離家鄉。

歸根結底無論樓股市場,或小如炒賣郵品甚至比如世界盃紀念品之類,有些價位只 存在於某時某地所營造出來的市場氛圍,當此種氛圍不復存在,此等價格亦將永遠消失。用樓股為例或太沉重,就拿郵票為例,1997年青嶼幹線通車紀念小全張票面值5元,筆者在網上找到一拍賣網,有以下描述:

「由於圖案非常精美,該小型張在97年曾火了一把,最高曾炒到近百元的價位,近年郵市不振使該小型張的價格跌到了一個難以想像的低 位,投資價值現在已經完全凸現,一旦郵市回暖升值空間非常廣闊!」

 





筆者手上也有一疊,買入價不是伍圓,也不是佰圓,而是$1.5,大概是五十張吧!數也懶得數。大家想想與樓市的關係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76

潛在可換股債券市值

 (按: 謝謝hopingu的整理,如各網友認為有問題,敬請告知,我會儘快更正。)

經網友hopingu多個月的整理後,筆者終於完成了可換股債券潛在市值的計算,並放在Editgrid上,連結如下:

http://www.editgrid.com/user/greatsoup/%E4%B8%8A%E5%B8%82%E5%85%AC%E5%8F%B8%E5%8F%AF%E6%8F%9B%E8%82%A1%E5%82%B5%E5%88%B8

現時十大最多可換股債券市值如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7

潛在轉勢機會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51901

記得中國移動(0941)在1997年未上市,IPO價10蚊,當時仲係叫中國電信,一上市就遇上股市大跌,上市股價即時跌穿10 蚊,1998年又有亞洲金融風暴,恆指跌到6千幾點,個個以為世界未日,但在2000年科網狂潮之時,中移股價升近80蚊,是IPO之時的8倍,但可惜 2000年後科網爆破,在2002-2003年間,中移股價跌到10幾蚊,但當時國內移動電訊業務開始高速增長,中移每年的盈利按年上升,2003年開始 派息,之後每年派息有增無減,股價由10幾蚊,一路升到2007年160蚊之高峰,之後又遇上2008年金融海嘯,令股價大跌,過去兩年,中移在國內流動 電話之上客量開始飽和,ARPU也開始見頂,令中移由一隻增長股變成一隻收息公用股。類似的情況早在10年前的香港發生,香港7百萬人,但每個人平均有多 過一部流動電話,流動電訊市場飽和,行內競爭激烈,流動電訊生意形同雞肋,但自從蘋果的iPhone4引入香港,引發智能手機熱潮,手機突然變身成為手掌 電腦,由於智能手機之數據流量增加,令香港的幾家電訊商咸魚翻生,搖身一變,成為增長股。新聞報導,中移與蘋果達成協議,將會引入中國本土TD- SCDMA制式的iPhone,國內有9億流動電話用戶,中移佔其中6億,但只有7千萬人用3G手機,現在中移每月ARPU只有67蚊人民幣,如果因為引 進iPhone而令國內用戶大量使用3G手機,中移動的ARPU必然增加,可能引發中移動第二波的盈利增長,現價中移動往績PE10倍,股息超過4厘,持 有中移動的朋友又是坐和望贏。

同樣的轉勢機會將會在中人壽(2628)發生,記得中人壽在03年未上市,股價由06年開始大升,到2007年,股價升幅超過10倍,但2008年 遇上金融海嘯,令股價跌穿廿蚊,09年中央推出4萬億救市方案,引發國內房地產泡沫,中央只有在2010年開始收緊銀根與控制樓市,在利率低企與國內股市 沒有起色之下,中人壽保守經營,保費增長緩慢,在通脹高於實質利率之情況下,實在不利壽險經營,但要控制通脹,國內利率自然會繼續上調,在經濟持續增長 下,國內股市遲早回升,到時來自保費之盈利與投資收益雙雙回升,中人壽又是另外一間潛在轉勢之增長股,到時一眾財棍與二打六又會轉口風唱好,可惜長線穩賺 的只有我與一眾不離不棄的網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61

四大潛在風險預言社交網絡崩潰

http://news.imeigu.com/a/1333021742931.html

3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們熱衷圍繞Facebook、Twitter以及近來火熱的Pinterest這類社交網站的商業活動,華爾街也幾乎為Facebook的IPO做好準備。似乎每個人都為來自社交網絡的潛在價值歡欣鼓舞。

但是在我們可以宣佈社交網絡成為下一個互聯網巔峰之前,請以以MySpace和GeoCities參照,對比Facebok和Twitter,認真考慮下真實存在的潛在風險。

1.經濟復甦帶來的衝擊

Twitter建立於2006年,Facebook於2007年對公眾網絡開放,這都發生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前。

在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失業率正不斷刷新二戰後的新高。而那些有工作的人們,卻在花費大把時間瀏覽諸如Facebook、Twitter、Pinterest等網站。

但品牌專家Rob Frankel,卻對社交媒體持謹慎樂觀態度。他表示或許目前這種繁榮恰是對社交網絡未來增長最大、最不容易察覺的威脅,他進一步解釋說:「我認為這真的 是一個大家都忽略了的因素,因為經濟復甦的過程意味著人們需要更加努力,把時間全部投入工作,這樣就沒有閒暇光顧社交網絡消磨時間。」

但是面向專業人士的社交網站LinkedIn卻額外受追捧,有工作的人們希望在經濟低迷的時候守住工作,一旦經濟復甦,還可以整理好簡歷,開始尋覓 新的工作機會。Twitter同樣也是經濟形勢的晴雨表,其自身作為一家網絡平台公司擁有的工作崗位數目的意義,正超越其社交網絡帶來的價值。

總而言之,網絡在面對大起大落的社會形勢動盪時,比真實社會更加脆弱,尤其是Facebook這種社交網絡。

2.Twitter的現實麻煩

Twitter最現實的需求是盈利,最有可能的出路是廣告。但是正如上週的若干分析報導,存在可能降低用戶對Twitter的興趣和使用度的因素。 位於波士頓的Yankee集團副總裁Carl Howe表示,「因為Twitter屬於真正的短格式消息,大眾參與Twitter是為看到最核心的即時新聞報導。但廣告不但不屬於即時新聞,還會影響用 戶感受。」

Twitter並非只面臨上述困難,從第三方應用開發商到專業的增值應用公司(例如專門分析Twitter的數據並研究社會、文化和經濟趨勢的 TweetReach公司),都發現他們源自Twitter的數據出現錯誤,或者屬於無效樣本。這方面已經出現實例,例如最近的報告顯示Twitter在 預測Hollywood電影票房方面已經不再有效。

3.無法逃避版權問題

時下正流行的Pinterest和Tumblr,都無法逃避涉及版權的問題,並且版權問題日益嚴重。儘管目前社交網絡處於巔峰,但有句俗語叫「站的越高跌的越重」,從前的Napster就是個例子。

公司和用戶已經開始意識到Facebook等社交網絡已經使用新的用戶政策,將用戶上傳分享的內容的版權劃歸給用戶自己。社交網絡公司認為這樣的政策能夠保護他們,免遭版權方面的直接威脅,同時也承諾絕不對用戶的行為橫加干涉。

但請用大腦思考下,其實只要他們想要干涉隨時都可以行動。

試想如果一件持續兩年之久的關於一名員工要求Facebook提供密碼的訴訟案件都能招致一系列的花邊緋聞和國會調查,那麼到了版權高度的糾紛會把社交網絡帶入何方?

至於原因,正如Rob Frankel所說,無法理解為何有些公司當把放到自己網站的內容放到Facebook時就顧慮重重。

4.用戶已經看透Facebook商業策略

這些商業策略毫無秘密可言,但人們還是會爭先恐後的裝扮自己的Facebook主頁,壓根不會注意到Facebook的本意:讓用戶點擊廣告。如果免費個人主頁影響到用戶點擊廣告的積極性,那麼Facebook就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簡而言之,本月Facebook提交美國證監會的文件證實了個人主頁更新計劃,他們將不再鼓勵用戶裝扮個人主頁。

更多的證據,請參閱Facebook的網站關於廣告商和贊助商的幫助文件,其中就有涉及「成功案例」的講解。但是這些文檔卻不會出現在個人主頁的幫助頁面。

公司在Facebook發佈廣告的成本最低是每天1美元,有效果的廣告投放通常是每月25000美元,而最高級的廣告要昂貴的多,例如刊登在Facebook登出界面的位置,報價高達70萬美元。

當經濟復甦之時,大多數經濟學家希望由小型商業企業的投資和擴張拉動增長,而大多數的小型公司不可能負擔起每天1000美元的廣告成本,他們通常會另外尋找節約預算的網站,這就是問題的所在,到那時真正的危機就會出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51

投行稱諾基亞或被收購 微軟三星均為潛在買家

http://news.imeigu.com/a/1339296971540.html

6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巴黎銀行在報告中指出諾基亞可能會被收購。受收購傳聞刺激,諾基亞週五股價大漲6%,創五個月以來最大漲幅。

據悉,受蘋果iPhone以及谷歌Android智能手機銷量影響,今年諾基亞手機銷量下滑41%。巴黎銀行在一份報告中表示,諾基亞正在依託微軟Windows Phone應用軟件重塑智能手機業務,同時報告指出諾基亞可能被收購,微軟也是潛在的買家之一。

位於英國倫敦的投資公司Canaccord Genuity分析師博•諾德伯格(Bo Nordberg)稱,許多公司被傳為是潛在的買家。他表示,可以肯定一些公司會對諾基亞感興趣,但該手機製造商並不是特別吸引人。因為許多分析師都對諾基亞發展前景持懷疑態度。

諾基亞發言人道格•道森(Doug Dawson)聲明對公司股價變動或是關於兼併、收購的任何猜測都不予置評。而微軟倫敦發言人也明確表示不會對傳言以及猜測發表評論。

自蘋果於2007年推出iPhone以來,諾基亞已經失去了價值約870億美元的市場份額。根據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的報告,三星電子於今年一季度超越諾基亞成為世界第一大手機製造商。

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銀行市場分析師哈坎•烏蘭尼(Haakan Wranne)表示,目前諾基亞股價僅是稍高於2歐元。顯然從資產評估角度來說公司具有更高的價值,因此不難理解這類傳言會刺激股價上漲。

去年諾基亞與西門子公司曾計劃出售諾基亞西門子股權,但交易最終未能達成。巴黎銀行在報告中表示,諾基亞西門子的吸引力應當被考慮。獲得諾西擁有的全球業務是對三星電子有相當的吸引。

而三星倫敦發言人稱不會對業界猜測發表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23

商業銀行影子銀行業務的潛在風險 康夫

xueqiu.com/3170479791/22368252
商業銀行影子銀行業務的潛在風險
                       --轉自高善文關於影子銀行的論述
       所謂影子銀行,是指商業銀行中一塊獨特的表外資產業務,它即不受監管機構的限制,也難以被商業銀行內部的政策流程所束縛,是目前銀行創造派生存 款、中間業務收入、開拓新客戶的一個重要業務板塊。它的特點是短貸長用,來源於一年內的理財資金,投向於3-5年的信託貸款;它的流向成謎,大都投向於房 地產,過橋貸款等風險較高的領域。名義上是銀行的表外資產,風險的承擔方為理財產品投資者;實質上銀行負有重大聲譽風險,若不能剛性兌付則會造成連鎖反 應,所以實質上是銀行的一種隱性擔保。由於商業銀行目前未能對影子銀行進行等同表內資產業務的嚴格風險控制,所以潛在風險成謎。若風險爆發其效果不弱於美 國的次貸危機。
       安信的高博士近期對影子銀行有一些比較清晰的論述,摘出來跟大家分享:

國進民退的全面擴展以及影 子銀行體系的興起是過去四年裡中國經濟和金融系統層面出現的重要結構變化。在影子銀行體系內,資金運用層面看來存在明顯的期限失配,並且在進一步加劇,再 加上相對不透明的運作,這對經濟運行、金融穩定和流動性衝擊的吸收都產生了越來越明顯的影響。地方政府和國有部門的擴張降低了市場競爭和資源配置的效率, 擠壓了民營部門在資金和市場等方面的生存空間,並加劇了影子銀行的興起,從而進一步導致了經濟和金融體系的脆弱。

(二)影子銀行體系的興起與金融體系的脆弱

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於美國經濟無疑是個轉折點。事情過去四年以後,回頭來看,當年的危機,也造成了中國經濟的重大轉折。其中兩點我們關心的轉折是,經濟結構上的國進民退和金融領域影子銀行體系的興起。

以 融資平台和國有企業為依託的政府部門和國有部門,在過去的四年裡實現了顯著地擴張。這些高槓桿部門的擴張,不可避免地在正規的銀行信貸投放領域,對私人部 門形成嚴重的擠壓,造成私人部門的融資需求更加地依賴銀信合作理財、私募投資市場以及民間借貸市場等等游離於監管之外的影子銀行體系。經濟政策對房地產市 場的打壓也迫使不少地產企業轉向影子銀行尋求融資。

正規金融體系外巨大的融資需求,使得過去幾年裡影子銀行規模迅速膨脹。由於其利率更加 市場化,利率水平明顯高於正規金融體系,商業銀行或主動或被動地通過理財產品等方式參與影子銀行體系的活動,部分國有企業可能也在從銀行獲得信貸的同時向 影子銀行供應著資金;貿易融資(例如銅融資、鋼鐵貿易融資)、票據承兌和貼現等也構成了影子銀行體系融資的重要來源。

現在來看,儘管影子銀行體系融資期限普遍較短,但其最終用途常對應著很長的期限,從而形成和積累了顯著的期限失配,並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金融體系的脆弱。

在 資金寬鬆局面下,投資活動尚能夠正常進行,並且期限失配能夠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然而一旦資金緊縮,就會引發資金鏈風險,導致企業流動性困難,甚至引發清償 力喪失,這在很短的時間內急速推升短端資金價格,帶來經濟活動收縮、違約事件爆發,以及一段時間以後銀行壞賬風險的暴露等問題。

債券市場上收益率曲線的平坦化也能夠在此框架下得到合理的解釋,短貸長用意味著短期資金價格的標竿是投資的長期回報,這本身能夠推升短期資金的價格。此外資金運用期限嚴重失配的企業,其信用風險更高,也是收益率曲線平坦化的原因。

基 於此,我們認為,去年下半年發生的民間借貸違約事件以及私人部門投資的崩塌,可能源於期限失配背景下的貨幣緊縮;而今年3季度短端收益率的高企和債券市場 的下跌,可能源於期限失配背景下房地產企業資金需求的恢復以及地方政府中長期信用債發行規模的上升,貨幣政策實際上的緊縮傾向和預期的調整可能也有一些關 係。

值得留意的是,3季度的數據似乎暗示,影子銀行的擴張和期限失配問題仍然在進一步發展,這將導致什麼樣的監管反應,導致什麼樣的風險管理創新,如何繼續演化,蘊藏著多大程度的風險,無疑是需要繼續關注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28

歸江:通過國際比較尋找潛在的投資機會 安全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9460740102e3qg.html
彼得林奇在演講中提到,他看股票三年後再動手,巴菲特的觀點是「二十年的準備,5分鐘的交易」。我們的過去10年的投資經驗也證明,從看公司到動手,也是兩到三年,成功的概率會大增。

經濟增長到了這個階段,人們需要什麼?什麼是經濟增長的瓶頸?日本、美國在這個階段發生了什麼事情?再通過國際比較,哪些行業、哪些方式有可能是解決我們這些需求的問題的有效方式,這樣就能找到潛在的投資機會。

(選定行業後看)誰增長得快?誰增長得健康?誰的產品是消費者最歡迎的?慢慢的就會分化,這種分化是需要時間來檢驗的。

(估值)最簡單的辦法是把實業回報率作為一個標準,年化產業回報率15%是巴菲特的一個投資標準。

人的本質是貪婪的和恐慌的,賺錢的時候都很興奮,敲鑼打鼓去追,虧錢的時候都想著斷尾求生。而價值投資者,需要理性的歷史思考,克服大眾化的情緒,修煉出獨立的人格和情緒控制力,可以獨善其身。

拓寬視野看全球行業發展的變化

問: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到價值投資理念的?

歸江:
98年加入君安的時候就接觸到了。出於當時公司的戰略,讓我看的公司都是10年、5年大底的,別人沒有關注的。無論前期的君安以及後來的博時,這些機構都是當時市場的領導者,而不是跟隨者。公司的領導者都努力想走在機構最前沿,通過發現機會、影響市場來賺錢。這就不得不逼迫大家在基本面研究方面,前瞻性方面走在行業的前列,也就自然地走向了價值投資的方向。

問: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考慮過其他的投資方法嗎?

歸江:
肯定也考慮過,一些短期的壓力,都會讓你去嘗試一些更靈活的賺錢方式。但幾乎所有營業部的老總都會告訴你,靠交易起家的那些大戶們,每年都在輪換。在機構裡面更是如此,幾乎沒有人用交易的方式獲得持續的生存。所以我越來越堅定基本面研究價值。

問:信璞投資成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產品,之前有報導說您和您的合夥人是在對過去的投資做反思,哪些是看對了也做對了?哪些是看錯了卻蒙對了?哪些成功可以複製?哪些失敗又可以避免?反思的成果是什麼?

歸江: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予廢則」。做投資也是一樣的道理。彼得林奇在演講中提到,他看股票三年後再動手,巴菲特的觀點是「二十年的準備,5分鐘的交易」。我們的過去10年的投資經驗也證明,從看公司到動手,也是兩到三年,成功的概率會大增。因此,我們覺得對股票,對行業的理解和白酒一樣,是需要放在安靜的地方慢慢醞釀的。我們這個團隊從出山到發行第一個產品,也遵循了這個基本的規律,團隊和投資的思路都需要時間醞釀。

這兩年主要是拓寬自己的視野。在過去我們擁有的是看中國市場的經驗,看行業也是,同行業的比較也是萬科A(SZ000002),保利地產(SH600048)和金地集團(SH600383),始終沒有脫離本土。但是看房地產的大周期,這些企業沒有經歷過,我們也沒有經歷過。因此,這兩年我們站到全球的視角,房地產的歷史,美國的、日本的、香港的、台灣的,對這些國家和地區50年左右週期的數據我們做了分析。在這基礎上理解我們現在的房地產是處於什麼樣的階段,這對我們後續的投資策略會有很大的幫助。

問:這個影響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歸江:
體現在週期的理解,不同行業、不同策略,最後哪些企業能生存下來,哪些成功是可以複製的,哪些是曇花一現的。這裡面肯定隱藏著中國未來5-10年房地產的配置策略。

上週我去參加野村的一個研討會,包括三井不動產、東京交易所的REIT事務專員,他們對房地產週期的理解就尤為深刻。他們回顧自己那個時代東京人,80年代畢業,90年代買房,在租金回報率很低的時候大家都認為房價的上漲會彌補一切。但回到現在看,租金回報率的確回到了6-7%,但卻是通過房價下跌一半後實現的。而現在的日本年輕人都開始習慣租房了。這種大的消費習慣變化對房地產週期的影響非常大。

我們非常關注日本市場,因為日本經歷了非常大的週期,從高速發展到衰退,而即使經歷了這樣大的衰退週期,還是很多優秀的企業發展起來。我們從這裡面尋找投資策略、行業配置、個股選擇的方向。

大家都想跟美國比,但美國是不具可比性的,它是全球能發鈔票、有強大的軍事霸權、美國的企業家是全世界最優秀的。世界只有一個美國,所以我們也得補充日本、德國和台灣的經濟特性來預知中國的經濟結構。

像白酒,所有的價值投資者都在買白酒,那台灣的白酒經銷商告訴我們,台灣在經濟最瘋狂的時候,曾經消費了全世界80%的路易十六,而現在中國可能消費了全世界150%(還有很多假酒)的路易十六,這個規律是不是很接近?所以只看當下貴州茅台(SH600519)的業績,很難指導你的方向。

所以這種對經濟週期的理解、對企業史的理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大多數優秀的長線投資者往往是歷史出身,或者像芒格一樣一生中大量的精力投入於人類行為和歷史的研究。只有擁有足夠長的視野,特別在新興經濟體中,大家都在看著當下,你能看得更長遠,可能未來的贏面就更大。

所以這就是我們這兩年做的事情。當很多規律性的數據羅列出來的時候,投資的結論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並不需要我們過多主觀的想像。

像家電行業,很多人說,家電的多元化可以帶來價值,可以帶來更高的增長。但是你把日本過去50年的數據拿出來,冰箱、洗衣機到了十年普及期以後,就是一條平的直線,而空調是直線向上走。通過日本的白電歷史數據可以發現,冰箱、洗衣機經歷了一輪產業升級後接著就是價格戰,日本的白電企業,除了空調行業,大部分時間都是增長停滯期,產品同質,產能過剩和全行業虧損。白電行業的多元化在全世界看來不但沒有帶來增長,只有帶來困境。數據告訴我們,可能只做空調的企業才是成長性最好的。大家很多想當然的觀點,我只要一張圖就可以駁斥,這並不需要博士學歷和幾十年的行業工作經歷,而在於你的基本功、數據找到了沒有。現在回過頭去看,過去我們投格力賺了很多錢,當時是看重朱董這個團隊,其實還是有很多偶然因素我們沒有認識到。如果十年前我們有這些數據幫助我們,那我們的理解會更深刻,收益也會更好。

問:剛才講的主要是成功的經驗,那麼又有哪些失敗可以避免呢?

歸江:
過去我們可能因為一些短期的爆發性增長和盈利關注並投資了一些行業。但事後證明,我們沒有能力理解那些行業,更是在一個錯誤的時機研究一個行業。比如早期的光纖行業,農藥行業,以及最近的太陽能行業。全世界都學會用一兩年的短期暴利把中國人圈進來。一旦中國人的產能投放,這些暴利馬上就煙消云散,接著就是我們投資者的巨虧,銀行的壞賬和倖存者漫長的苦役。這就是境外產業資本對中國投資者短視的理解和利用。

如果我們沒有全局的產業眼光和長期的視野,我們就還有不斷地被設局和被套。

而有些同行們看起來的失敗,我們卻非常有興趣繼續堅持下去。在我們買的很便宜的公司中,不乏那些我們的理解沒有跟上股價,而提前賣出的股票。比如國內的某家化企業,我們賺了底部最安全的四五倍就走了,現在看有30倍的漲幅。到目前為止,我們覺得我們的判斷是正確的。我們只掙在我們的安全邊際和能力圈範圍內的錢。我們這兩年把全球的主要化妝品企業都研究了一遍,發現即便是這30年增長最好的全球性企業歐萊雅,在她幾十年的上市歷史中,也難得有超過20倍市盈率的區間。

同樣,如果我們研究了耐克的歷史,在去看國內的同行企業,我們也看不懂為什麼,耐克的長期利潤率10個點,而國內那些企業就動輒20個點。這些基本面和估值面異常帶來的股價上漲,我們往往會抱著質疑的態度去欣賞這些趕英超美的偉大的企業,但絕不會拿客戶的錢去捧場。這樣的「失誤」我們未來可能還有很多,但我們還將堅持下去。

用全球視角看未來哪些行業有長期穩定的需求

問:那現在來看,符合哪些要求的公司會進入您的視野,會考慮投資?

歸江:首先是行業的長期穩定性,未來是可預期的,利潤不至於讓所有的人都去瘋狂。
已經有好多朋友跟我講了同樣的故事,看到一個加油站賺錢,中國人就開了第二個、第三個加油站,直到大家虧錢,而猶太人就會開便利店,洗車店。在互聯網時代,在中國這塊土壤上,那些短期暴利的行業和上市公司都會迅速地變成投機者的墳場。

所以我們不會看短期暴利的行業,而是看長期穩定的、默默無聞的、大家沒有覺得有任何魅力、甚至還沒有上市主體但我們覺得很有前景的行業。

問:這種有潛力的行業還是通過未來的某種需求去判斷,是這樣嗎?

歸江:
對,到了某個階段,比如人均GDP,人類會產生什麼樣的普遍性消費這在全世界來看都是相對可推的。而作為一個消費者,你會理解,中國現在缺什麼,哪些地方還要排隊,哪些地方你對服務是不滿意的?像教育和醫療,像物流成本這麼高,這裡面內在的原因是什麼?從這些角度去思考,過去證明是成功的,大家買房的時候,大家買車的時候,大家玩QQ的時候,大家買海外奢侈品的時候,那些大白馬就會應運而生。未來同樣會出現這樣的故事,股市就是我們真實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再通過國際比較,哪些行業、哪些方式有可能是解決我們這些需求的問題的有效方式,這樣就能找到潛在的投資機會。

問:當選定一個行業以後,怎麼選擇這個行業裡的公司呢?

歸江:
很多公司的選擇是研究到位後自然的選擇。比如空調企業,最早我曾參與一家空調企業配股的內部評審,偶然地認識到這個行業。不斷通過橫向、縱向對比,才慢慢才找到一個長期的投資標的。就像彼得林奇說的,從接觸到理解這家公司,三年的時間是肯定需要的。

問:那橫向、縱向具體來說,您會比較哪些元素呢?

歸江:老百姓真實的需求,任何一個公司最後的著眼點是消費者的需求。經濟增長到了這個階段,人們需要什麼?什麼是經濟增長的瓶頸?日本、美國在這個階段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們發現中國絕大多數首富都是抄襲歐美企業出來的,不管是蘇寧還是百度,哪個業態是我們民族首創?做投資的你憑什麼要不一樣呢?

問:但這個我覺得還是判斷行業的,但同一個行業裡,不同的公司還是有選擇的嘛?

歸江:
你看這個行業每年百分之十幾、二十的增長,但誰增長得快?誰增長得健康?誰的產品是消費者最歡迎的?慢慢的就會分化,這種分化是需要時間來檢驗的。所以說先畫個圈子,慢慢把圈子縮小,最後選中標的,有時候甚至可能沒有標的。

問:在這個認知過程中,圈子越畫越小,那怎麼樣給圈子中的企業估值呢?怎麼判斷貴還是不貴?

歸江:
這可能就要偏藝術點,碰到好公司,但沒有機會,沒有好的買點是完全有可能的。最簡單的辦法是把實業回報率作為一個標準,年化產業回報率15%是巴菲特的一個投資標準。(產業回報率就是市盈率的倒數,企業的利潤除以公司的市值,流通股東分享到的實業回報水平。)按這個標準來看的話,國內大多數公司是很難落到這個圈內,所以這時候我們會關注那些中國海外的上市公司。但客觀的說,現在就有標的落進來了,但大多數人都持懷疑態度,那就是銀行股。

問:那在這種情況下,您怎麼選擇買入的時機呢?

歸江:
產業回報率15%是一個非常強的買入標準,應該說幾年一遇的,比如現在。我們有幸在如此困難的環境募集到我們的首期資金,我們願意滿倉買入,忍受階段性虧損。就是因為我們的絕大多數組合已經達到這樣的巴菲特標準。在這個時候巴菲特有保險公司的現金流,有消費品投資的現金流不斷買入符合他標準的公司。而主流機構卻大多在這個時候忙著止損呢。

問:賣出的時間點又怎麼選擇呢?

歸江:
如果有足夠好的公司的話,我願意長期持有。如果我們的5年期回報超過巴菲特10年期回報的時候就是我們系統賣出的時候。07年的時候,我們在給國家社保管錢的時候,怎麼算我們的回報都可以5年不干都可以超過巴菲特的時候,就是要賣出的時候。而其他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往往會選擇換股,把一個估值過貴的股票換成一個更便宜的股票。

以格力電器為例分析投資過程

問:過去的投資案例裡,有哪些是比較滿意的?

歸江:
總體來看,我們團隊分享了很多藍籌股的成長經歷。像上海家化(SH600315)的大底,我們拿了;在茅台的大底,我們的合夥人闡述了投資茅台的最簡單理由;格力電器(SZ000651),我們在底部堅守了3年,股改中力陳高管留任和股權激勵計劃,和高管一起分享了超過10倍的收益。此外還有青島啤酒(SH600600),宇通客車(SH600066),南方航空(SH600029),都為我們組合提供了持續盈利的血液。

問:能否以其中一個案例為樣本,分析一下您是怎麼發現的、根據哪些因素判斷這個公司值得投資、又如何進行估值、怎麼考慮買入和賣出的?

歸江:
比如說格力吧,這是我從頭到尾完整經歷的。當時的判斷,首先,這個行業是有真實的內在需求的,我們去一家公司調研,工人說晚上加班是不要發工資的,主動要求加班,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工廠有空調,宿舍裡沒有」。如果說巴菲特的可樂是有依賴性的話,那麼我覺得空調的依賴性一點也不差。這個行業是持續有剛性需求,只是購買力夠不夠的問題。現在所有的樓堂館所,想要吸引客戶的話,空調是必須的。香港這麼熱的地方,如果沒有空調的話怎麼會成為金融中心?說明空調是個有長期需求的產品,因此我們決定在空調行業裡選擇一個投資標的。

第二個,看品質,大家願意買誰的空調?我發現只有少數幾家公司是有回頭客的,身邊很多人都買了格力,有比較「這個空調用了十年都沒出問題,那個用了三年就不行了」。

第三個標準是什麼呢,它是不是一個和諧的企業,它賺錢是不是讓別人也賺錢?我們看到格力是保護經銷商利益的。大經銷商欺負小分銷商,或者兩地經銷商打架,甚至面對美蘇大敵,格力始終站在維護公平經商和契約精神的立場上的。

另外,格力面對採購商,重要配件都打上激光標記,以尋根溯源排查質量問題。就是一家激光器採購商告訴我們,我們設備賣給很多企業,外資的,國有的,民營的,只有一家企業不敢跟我們提回扣,就是格力」。在調研電子配件企業的一位同事告訴我,上市公司說,「願意出高價買我們最好的配件的企業只有格力」。所以打激光的企業、配件企業都告訴我們,格力是一家有原則的企業,不只是做表面文章的企業。

所以,理解一家企業,我們在有意和無意中對這家企業建立了認知和信任。消費者,供應商,經銷商,甚至離職的員工都告訴你這家企業不錯的話,可能就是我們堅定信心投資這家企業的決定性時刻。當這時刻到來的時候,我們不會關注市場的波動,企業短期的盈利,以及行業的波動。每次同行們說價格戰打響,銅價暴漲,涼夏來臨,傳老總要抓起來的時候,就是我們的買點。

問:從您開始考慮要選空調作為投資標的,到最終選定格力,用了多少時間?

歸江:
從98年參與一家空調企業的配股到05年前後買入格力,我們用了七八年時間來思考這個行業。

問:買入時候,您確定它的價格是便宜的?

歸江:
當時公司是3個億的利潤,10倍市盈率,應該說比較合理的估值。而現在還是10倍的市盈率。卻是53億的利潤。應該說我們在估值上沒有賺到格力的錢格力的估值也一直在10倍市盈率左右的水平。但是當時市場覺得這個行業是普通的製造業,沒有持續的盈利能力,產品是同質化的,價格戰會導致利潤率的持續下滑,銅價的上漲,還有管理層和集體的矛盾激化。大家還擔心格力的專賣店制度會像春蘭一樣一敗塗地。而我們看到了這個團隊與眾不同的企業家氣質,產品質量管理上有顯著的差異化,公司的渠道管理的本質是保護最基層經銷商的利益。因此,投資這家企業,我們看的不是便宜,而是以一個合理的價格買一家好公司。

問:格力您持有了多少時間?

歸江:
從2003年我們就開始投資這家企業,07到08年的高潮有所減持,直到08年我離職後,博時的老同事們還在繼續持有。在我本人管理期間,全程持有了這家公司5年多,實現了超過10倍的收益,這些成果是在堅持了3年沒有任何收益的情況下獲得的。

問:那您覺得未來空調還有發展的空間嗎?

歸江:
我們的國際比較研究可以推斷,中國的空調行業還有足夠的長坡可供企業成長。對管理者的挑戰不在行業,而在於內部管理能力能否駕馭千億級別的企業。

價值投資者需要克服人性的弱點

問:之前有一次您在接受採訪時是這麼說的:「價值投資者不僅要在評估企業價值上體現出專業性,還要在情緒控制上體現出專業性。」這個情緒控制應該怎麼理解?

歸江:人的本質是貪婪的和恐慌的,賺錢的時候都很興奮,敲鑼打鼓去追,虧錢的時候都想著斷尾求生。
社會進化到現在,我們吸食同類的財富的方式已經發生變化,如果你不理解就會再次成為猶太人集中營中的輸家。在很多資產泡沫的高點,都是亞洲人在進,歐美人在出。沒有獨立思辨能力,而只有動物反射能力的民族和人群,那這輩子還是不碰投資為好。

而價值投資者,需要理性的歷史思考,克服大眾化的情緒,修煉出獨立的人格和情緒控制力,可以獨善其身。而要作為資產管理人,卻有像摩西一樣更大的職責,把大眾帶出困境的智慧。而作為我們一家初創企業,我們沒有能力改變社會大眾這種群體性的貪婪和恐懼天性,我們的專業能力只能幫助那些少數已經確立了基本獨立信念的人做些簡單的選股工作。

所以在遍地黃金的低點滿倉運作出現虧損;在市場高點一年的收益不及業餘選手一周的收益;長期看好的股票一年、兩年,三年不漲。在很多客戶看來,我們很不負責任。這時候怎麼去溝通?這就是巴菲特為什麼每年寫給股東的信,不厭其煩地重複其投資理念的道理。建立信任,尤其在目前的國內環境裡,我們寧願花時間去等待信任之花在沙漠中綻放,我們寧願多做些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做好研究。所以我們自認很難在美女堆裡唸經,就選擇了一個安靜的地方去修行。

問:那面對這樣的客戶您會怎麼做?

歸江:
我們希望和客戶建立一種長期互相信任關係。一旦決定合作,我們能夠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互相支持。我們需要的是困境中的1個朋友,而不是順境中的100位粉絲。目前來看,認同我們的更多的是產業界的朋友,他們可能更容易理解我們在幹什麼?我們的研究質量在哪個水準?而追求短平快收益的朋友,我們很難跟他們講清楚我們為什麼有快錢不賺。

我們和所有客戶講清楚我們對風險的理解。我們關注把基本面的風險放在首位,也會選擇非常安全和便宜的時機介入,但是我們沒有能力預測會不會更便宜,以及什麼時候漲。如果您的客戶都是見好就來,見血就逃,槍響了就不給子彈的主子,那我們寧願不打這仗。

在我們眼裡,產品裡的止損條款就是有人跳樓你也跟著跳樓這樣的方法。習慣用交易方法止損解決風險的基金經理就像習慣了戰場上掉頭逃跑的的國民黨的兵一樣,永遠不可能打出漂亮的硬仗。如果客戶選擇了我們,應該和PE投資者一樣,股票越跌就意味著機會越多,是追加資本而不是撤退的時候。

因此,在我們的信託條款裡沒有止損條款,但是我們有更加嚴格的估值管理體系和風險預算體系。巴菲特能獲得良好的長期回報,也在於他關注於企業基本面的內部計分表,而不是非理性的股價波動的外部計分表上。

問:對個人投資者在財富管理上您有什麼建議嗎?或者說推薦一本讀物?

歸江:
約翰• 
博格的《長贏投資之道》是一本值得稱道的,公正客觀講出理財之道的好書。

回答雪球用戶的一些問題

問:對您公司內的新人如何培訓和進步?

歸江:
公司內的主力是有多年投資經驗,有共同價值觀的專業人士,也有來自PE領域的專業人士。新人全部出自經過長期實習獲得公司認可的應屆畢業生。我們更看重共同的價值觀和投資理念,有沒有持續學習的能力。我們採取學徒制的實習生培訓體系,提倡持之以恆的馬步式基本功鍛鍊。

問:公募基金由於業績考察的短期化,造成一定程度上投資決策的短視化。您在博時工作時是如何做到平衡短期業績和長期基本面投資的?

歸江:
公募確實有這個問題。我所待的幾家公司有幸得到管理層的支持,尤其是像社保基金這樣理性客戶的支持,我們的理念才得以經歷風雨得見彩虹。博時的基金經理有三年的考察期,鼓勵不同的風格團隊的存在,這也為堅持價值投資創造了條件。同時,心底無私,放眼長遠的職業心態也非常重要。在每一類資產出現泡沫的時候往往是短期回報最好的時候。減倉意味著基金經理排名下降,年終獎的縮水。為保全客戶的長期價值,職業經理人沒有點犧牲精神是不可能做到。同樣在現在,在越買越跌的時候,可能是客戶未來回報最好的時候,我們沒有點執著和忍耐,也很難成就客戶的價值。在公募基金多年的歷練,我們非常清楚,如何做有利於客戶的長期正確的事情?如何做些符合市場長期規律的事情?不需要很多聰明才智,而是需要把個人得失放下來的笨笨精神。

問:傳媒等一些新興行業的投資似乎沒有很清晰的邏輯?

歸江:
這類新興行業比較複雜,細分行業較多,難以清晰的判斷。同時我們也關注到巴菲特長期以來對報業和迪斯尼這樣的行業和公司有著深刻的理解。而我們剛剛開始研究,相信幾年後可以和大家分享我們的成果。

問:在「平安財富·信璞深藍之集合資金信託」6月的月度說明中:「對於目前的持倉,我們的目標是在維持目前估值水平的情況下,通過企業盈利的增加,獲取平均每年15%左右的收益」。設定15%的投資目標,且不說對於 深藍組合通過企業盈利的增加是否可以實現(年15%以上的盈利增長在目前的經濟狀況下是否可以持續)。單就設立該投資目標而言,是否對於客戶造成了不合理的預期,對於投資團隊也形成了不當的壓力。而這和公司所秉承的價值理念是否相符呢。

歸江:
像剛才討論的,我們追求的是年化15%的產業回報率,而不是短期股價的上漲。長期來看,這樣的一個產業回報率是會體現到相應的乃至更高的股價回報上來的。

問:公司的研究團隊和資產管理團隊是如何運作和組織的,以匹配所秉性的長期價值投資理念呢?

歸江:
沒有嚴格的區分,作為買方研究,投資和研究是不能割裂的兩個部分。我本人也是研究員,也要給寫研究報告,記下自己每個時期對行業和公司的認識和判斷。

問:對於低谷的機械製造業,歸江先生是否對龍頭企業有特別的關注?

歸江:
人力成本的剛性上升是機器替代人的最佳時機,因此我們對那些有成長和整合潛力的龍頭企業始終保持著關注。

問:兩個問題,1)請談談煉油企業的低估 2)為什麼買建築業,我不知道他們的建築業持倉是那個方向投資原因是什麼。

歸江:
煉油行業和石化行業都具備基本需求巨大,行業壁壘非常高的特點。即便考慮到高額的暴利稅,這些企業的長期回報也能達到15%的ROE水平,估值卻躺在1倍淨資產附近的位置,我們覺得是機會。
建築行業也是大家不喜歡的行業。但是我們的研究證明,我國未來鐵路建設的里程講會是目前水平的5倍之巨。同時有些建築企業逐漸轉型為非常有競爭力的開發型企業,但估值卻比開發類企業便宜很多。就像投資格力一樣,當大家把它當作一個普通製造業企業看待的時候,我們最先發現了它內在的消費屬性。當市場對某些行業帶著群體性偏見的時候,那正是我們發揮專業能力的好時機。

問:對於中國的大部分企業來說,企業家和商業模式如果一定要選擇排序,歸江會認為誰前誰後?

歸江:
當然是企業家更重要。

問:大秦鐵路、中國石化的買入有安全邊際嗎?

歸江:
還是按實業投資的思路,這些公司當下價格下的透視回報率都達到巴菲特15%的標準了。

問:復星國際目前價位是否有足夠的安全邊際?

歸江:
不瞭解,未關注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9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