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原創】股票漲跌的3大動力 程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e44d00100xmv1.html

    股票漲跌的3大動力

                              作者:程 歡

    

     為什麼股票會上漲?

     為什麼股票會下跌?

     為什麼股票高估了,還可以繼續上漲?

     為什麼股票低估了,還可以繼續下跌?

     為什麼股市「短期是個投票器,長期是個稱重器」?

     筆者認為,要解答以上問題,需細細區分影響個股股價漲跌的動力,即來自以下3個方面:價值驅動,資金驅動,心理驅動。

 

    【原创】股票涨跌的3大动力

  

如上圖:

1.「價值驅動」,誕生出以格雷厄姆為代表的價值投資派,側重企業基本面分析,試圖評估企業的內在價值,認為「買股票就是買 企業」,在市場錯誤定價中尋找投資機會,即企業市場價格小於企業內在價值時,就具有了一定的安全空間,這時投資證券背後代表的企業,賺取企業分紅和企業內 在價值增加帶來的收益。

 

2.「資金驅動」衍生出有效市場理論,以及趨勢投機,技術指標、圖表、形態、資金流向跟蹤等一系列方法,裡面包羅不同流派。

核心與本質為:認為股價的上漲與下跌,和「資金與證券」的「供需關係」是否平衡相關。

其中技術分析有三大基本假設前提,即

(1)市場行為包容消化一切信息。即認為影響股票價格的每一個因素都反映在市場行為中,不必對影響股票價格的因素具體是什麼做過多的關心。

(2)慣性定律:價格以趨勢方式演變。

(3)歷史會重演:人性不變。

他們尋求順勢而為,賺取買賣證券的差價。(註:其中還包括最近20-30年以有效市場理論為基礎而衍生出的「量化投資」方法、程序化交易等等系列方法)

 

   價值投資派就如同古希臘柏拉圖哲學有「現象世界」與「理念世界」的區分一樣,有「價格」與「內在價值」之區分。

   趨勢投機這一派就如同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哲學,強調經驗世界。

   柏拉圖哲學與亞里士多德哲學2大流派在西方哲學史上爭論了幾千年,至今也無定論。

   又像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之區分一樣,一個強調「剩餘價值」,一個強調「供求關係」,仍然爭論不休。

   其實還有一種驅動力,即「心理驅動」。

 

3.「心理驅動」,代表投資人的心理預期,充滿得失之心,夾雜著貪婪與恐懼的情緒。

其中「心理驅動力」從「價值驅動力」得到間接反饋(如上圖1,2,3,4之間的相互影響,預期企業價值增加或減少,未來業績變好或變壞,平衡打破,不同投資理念的投資者開始交易,股價上下波動,其代表的資金流進或流出),從而直接影響「資金驅動」力,打破「資金與證券」的供需關係平衡,引發企業重新定價,造成股價上漲或下跌,市場發掘出新的企業內在價值與價格的動態平衡點(前面是投票,後面是稱重)

而影響心理預期的催化因素(如上圖5),可以是宏觀經濟政策變化,也可以是企業併購重組,資產注入,稅收政策變化,一次性投資收益或損失, 大額訂單,公共危機事件新聞等等一些列事件,影響人們對企業內在價值的評估和對未來業績的心理預期。這裡衍生出的投資人既包含政策消息派,也包括廣大的散 戶,也包括各種投資哲學相混雜的投資人(其中包括受各種信息衝擊,不純粹不堅定的價值投資人,沒有遵守紀律的趨勢投機者,後知後覺或不知不覺的投資人等, 當然,也有3者結合的較好的投資人)。

   以上3大驅動力,是為股市一切投資人的投資邏輯和依據之所在。無明顯的對錯優劣之分,只和哲學取向有關。但需要說明的是,每個人需先認識自己,確立自己的哲學觀,價值觀,世界觀,站好隊,選取一種投資哲學,嚴格區分「投資與投機」(筆者早期曾在文章中探討過此問題),深入其中,做到極致。(暫時看來,價值派以締造伯克希爾的巴菲特為代表,資金派以文藝復興科技公司做程序化交易的西蒙斯為代表,3者相結合以量子基金的索羅斯為代表)


   最後,借用佛家禪宗經典《壇經》中的說法:「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股價上漲和下跌,你心動了嗎?

                                                                        2011年12月12日

                                                                           上海浦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70

試論房價漲跌的方式 Tess

http://xueqiu.com/6920515637/23480687
既然現在房地產供過於求的那一天必將到來,而且這一天越來越近,那麼對房地產的價格變化的方式進行研究,就是非常有必要的。

  任何商品的價格都是供需曲線決定的,因此,研究一個商品的價格,我們就應該研究其供需曲線,這是靜態的方式,但是說到房價的變化,是指在不同時間內,供給量和需求量的變化,所以如果研究某商品的價格,只需要研究長期內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移動即可。

  由於房價下跌是我們預期的,所以我們先討論房價下跌的情況。房價下跌的發生最可能由以下三種情況導致:1,供給量上升,2,需求量降低,3供給量上升與需求量降低同時發生。當然,如果供給量的上漲超過了需求量的上漲或者供給量的下跌低於需求量的下跌時,房價下跌也是會發生的。
查看原圖

如圖所示,如果現在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都為1,但是我們預期未來的供給將會增加,而需求將會減少,那麼價格將會下降。但是,顯然,這也要分不同的情況,如果只是供給曲線增加,那麼將會導致價格下降而成交量增加,如果只是需求降低,那麼將會導致價格降低以及成交量降低。但是如果發生兩者同時移動的情況,則會導致價格降低,而成交量提高還是降低不確定的情況。

要想搞清楚房價下跌的速度,最好是搞清楚這些曲線的形狀。
查看原圖

如果如左圖所示所示,當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幾乎為水平時,價格的下跌將是和緩的,如果情況如右圖所示,當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幾乎為豎直時,價格將會產生暴跌。那麼房價的供需曲線到底是什麼形狀的呢?

我們都知道,在供給上,房子是一種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工的商品,一個商品房一旦動工,需要至少一年才能形成供應,所以說房子的短期供給是剛性的,也就是說短期供給曲線是豎直的,而其長期供給曲線則取決於投機性住房的情況,如果投機性住房規模很大,那麼在下跌時,這些投機性住房供給將會形成長期的剛性供給,但是如果投機性住房數量比較少,那麼長期性的住房供給就將是彈性的。對投機性住房供給,我們還沒有具體的數據,因為一方面,傳聞是這個數量是非常大的,而政府的政策卻都是抑制投機性住房的。

而在房價的需求方面,一旦房價下跌,顯然投機性需求就會轉變為投機性供給,除此以外,房子是一種剛性需求,這是大家的共識。如果我們只考慮剛需,那麼我們會說房子的需求時剛性的,也就是說房子的需求曲線是豎直的。

綜合上述兩段討論,我們可以看出,未來房價的下跌,必定是短期內形成暴跌,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供需曲線的形狀來決定的,是一種經濟規律。有些人現在往往討論說政府希望房價緩跌,或者說最好是讓房價緩跌,這只是一種幻想,而不切合實際的規律。政府唯一能做到的不是讓房價暴跌還是緩跌,政府能做到的只能是讓房價在暴跌後能迅速恢復或者讓房價暴跌後長期處於低位,這才是政府能做的選擇,而這取決於投機性住房的數量。

有的人也可能會說,如果供給量的增長超過了需求量的增長,而且差別不大,就有可能造成一種緩跌的局面。但是我們說當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都是豎直的時候,兩者的匹配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兩者之間任何一個有量上的輕微變動,就會造成價格的巨大變化。

好的,下面我們來討論房價上漲的情況。

有的人可能會說,如果你說房價下跌一定是暴跌,那麼為什麼過去房價的上漲不是暴漲?而僅僅是略高於GDP的速度上漲?這是因為一個產品的價格佔到收入的較大部分時,其需求曲線就會受到人的收入的制約。也就是說,如果考慮到某種商品的支出佔收入的比例較高,那麼其需求曲線將會呈現下述形狀。
查看原圖

也即,當價格過高時,需求曲線是接近於水平的,而當價格低於一定水平,需求曲線就變為豎直的。過去我國房價的上漲不是那種一年上漲100%這樣的暴漲,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但是我國房價未來的下跌卻一定是暴跌。

因此,我們就可以答題描繪出我國房價未來的形式,那就是房價會在較短時間內產生暴跌,很多房產有可能跟美國一樣,跌到地板價,實際上,世界各國的歷史房地產價格,在下跌時,都是暴跌。但是暴跌之後的恢復過程,則要看投機性住房的數量,只要投機性住房的數量不大,那麼房價就有可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恢復,但是如果投機性住房的數量非常大,那麼房價就可能在很長的時間內處於低谷。

投機性住房數量這一點對於銀行是比較關鍵的,如果我們假設銀行的抵押品主要是房產的話。因為如果投機性住房的數量較低,那麼雖然房價暴跌,卻不會給銀行的資產質量造成實質性的傷害,但是隨著市場的恐慌情緒,銀行的股價可能在短期內一跌到底,這時,就是比較好的抄底銀行的時機,但是如果投機性住房的數量非常大,那麼房價就可能長期處於低谷,結果可能導致借款者宣佈破產,而到了銀行手裡的房子也無法賣掉,那麼就會給銀行的資產質量造成真正的危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72

投資札記:為何我強調不關注大盤的漲跌 卓-_-遠

http://xueqiu.com/1905796387/24191610
今日股市大跌,我的持倉倉位很重,賬面損失不小。但即便如此,我仍舊認為自己的操作沒有問題。在股市大跌的時候仍舊重倉,造成資金的縮水,這種操作並不完美,甚至有些問題,但於我而言,這仍舊是最好的操作方式。無論投資者在市場中採取哪種操作方式,採用何種方法,都不能徹底排除缺陷。沒有完美的操作方式,任何投資方法都有優點也有缺點,在享有一種操作方式的優點的同時,必須承擔它的缺點。而我的操作方式,決定了在今天這樣的時刻,要承受損失。當然,如果我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可以隨時改變這種操作方式,但是目前,我還沒有找到更好的方式。

我之所以會這樣操作,在於我認為大盤的短期漲跌是無法預測的。至今為止,我沒有看到任何人能夠準確的預測大盤短期的漲跌。大盤今日下跌之後,各種解讀文章接踵而來,比如美國可能提前終止寬鬆貨幣政策、匯豐6月製造業PMI數據不及預期、資金流動性不足,等等原因有很多。但是這些解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事後諸葛亮。人們總是傾向於在結果出現之後,去尋找原因,但其本質還是馬後砲。如果今日股市沒有大跌的話,這些利空因素絕不會引發足夠的重視,至少大部分人不會去關注。只有當市場下跌了之後,人們才轉而去重視它們。關於人類思維的這種事後諸葛亮和思維缺陷,可以參考《窮查理寶典》、《思考,快與慢》、《誤區——思維中常犯的6個基本錯誤》、《生活的暗面》等書,以及諸多的心理學書籍,裡面有很好的解釋。

很顯然,人們並沒有自己通常認為的那麼聰明。至於有多少人認為自己提前預測到了這次的下跌,我並不關心,因為他們即使沒有刻意的去欺騙別人,也可能收到了不自覺的自欺的影響。簡單來說,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犯了何種錯誤。在股市中造成大幅度虧損的,不是那些人們看不好的股票,而恰恰是那些他們非常看好的股票。如果一隻股票我不看好,我會在它下跌很小的幅度之後及時止損。但相反的,如果一隻股票我強烈看好,在它下跌的時候我會一路持有,直到它一路下跌看不到盡頭我才會賣出,而這樣的票造成的虧損是巨大的,難以承受的。

風險總是來自於未知。決定投資者在市場中盈利與否的關鍵,不在於他們知道什麼,而在於他們不知道什麼,以及他們是否真的知道他們自認為知道的那些東西。很顯然,人們不僅受到貪婪和恐懼的影響,同樣還受到盲目樂觀的影響。在牛市出現來臨的時候,盲目樂觀者大量湧現,遍地股神;而當股市大跌的時候,大量唱空者笑開了花,殊不知他們已經唱空了很多年。

人們會記住自己的成就,忘記失敗的記錄,甚至不會吸取教訓。關於投資方法,從來不少爭論,但是無論何種理念,都應當為更多的盈利服務。有的時候,運氣會給人加分,會使人信心膨脹。當人們操作成功,很難分清是源自於智慧的判斷,還是運氣的垂青。作為投資者,最難的是認清自己,突破限制,挑戰自我。讀書的人,讀的書越多,會發現自己知道的東西越少,而投資也是。在市場中久了,才會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懂得去把握自己能把握的機會,學會控制風險。而那些卓越的投資者,必然有常人不具備的能力,他們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機會,把握到別人無法把握的機會,而且不會斷的拓寬自己的能力圈。我深知,如果我不願忍受今日的下跌,也就沒有能力在反彈出現的那一刻在場。這就是我能做的事情,它可能不完美,但也只能這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91

郭台銘肩扛股價漲跌 費力猛吹「成長」號角 鴻海八小時股東會深度解讀

2013-07-08  TWM
 
 

 

長達八小時馬拉松式的鴻海股東會,郭台銘不僅展現毅力,更讓所有股東感受到他不遺餘力的奮戰精神;而由他親自主導的「結構轉型」計畫,則隱約透露出他對培養接班人的事前準備。

撰文‧葉揚甲

「作為一個董事長,除了經營公司,還要讓經營的成果反映在股價上,這是無庸置疑的事情,今天股價沒有達到股東預期,除更努力經營,或者,只能說努力不夠以外,沒有任何的理由,但是希望各位能夠對於公司整個經營團隊、將來的前景,一定要有信心。」「不管怎麼說,只有在這裡深深地向各位股民,鞠躬道歉,在股價上不能達到各位投資者(的預期)……,但是我認為,給我一點時間,我非常有信心,我現在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包括)每個星期六、日,我向各位保證,不要讓各位股東、投資者失望,我想這日子應該不遠了。」六月二十六日,在長達八個多小時的鴻海股東會上,董事長郭台銘一開始就用極為誠懇的態度與柔軟身段,向現場四、五百位股東致歉,希望在場的小股東能多給他一點時間。

股價被看空

郭董點名外資分析師

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早在金融海嘯二○○九年時的鴻海股東會,郭台銘就曾因股價表現不佳而向小股東致歉,甚至拋出「股價不回來,我就不退休」的堅定態度,讓不少在場股東願意與郭董、與鴻海一同進退。只是時間一天天過去,股價卻又再一次地陷入「死胡同」,這顯然是郭台銘無法容忍的事情。

「鴻海股價不好,與外資把錢抽回去救QE︵量化寬鬆政策︶有很大的關係。」話鋒一轉,郭台銘將股價下跌歸咎於外資,甚至在股東會秀出以外資研究報告做成的簡報,並直接點名澳商麥格理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張博淇,從未參觀過鴻海,對實際生產狀況只能臆測,報告更是沒有事實根據的結論。

對於被郭董點名,本刊聯繫上張博淇,得到「不置可否」的答案,但據一位與他熟識多年的友人透露,「對郭台銘的大動作,張博淇感到很無奈,或許,只是因為他率先看空鴻海,才會被郭董盯上吧!」的確,張博淇早在一二年十二月,就將鴻海的投資評等從原來的「買進」,調整成較為中立態度的「持有」,然後相隔一季多的時間,再將評等下調至「賣出」,目標價甚至砍到只剩六十一元,幾乎下看金融海嘯時的最低水準。不過友人也抱怨,張博淇曾在○九年鴻海跌破七十元時「率先看多」鴻海股價將重返百元,「當時怎麼不見郭台銘公開感謝?」然而根據了解,「率先看空股價」並非讓郭董盛怒的主要原因,一向以治軍嚴謹聞名的郭台銘之所以大動肝火,是認為張博淇並未走進鴻海內部,卻在報告中寫到「inefficient labour management︵無效的員工管理︶」這幾個影射「管理渙散」的字眼。

「這點讓郭台銘最氣不過,他在股東會揚言提告麥格理高層的用意很簡單,就是希望麥格理也能加強內部的管理,別再讓分析師寫出這類無法衡量的形容詞。」一位認識郭台銘超過二十年的友人表示。

對成長掛保證

忽略鴻海基本面已顯疲態

無論如何,今年以來外資已經賣出鴻海超過一百萬張股票,總持股比率從年初的四八.六五%,半年內最低降到四○.一五%,外資大舉賣超鴻海,無疑成為鴻海股價不斷下行的壓力,只是,郭台銘將股價下挫牽扯到「外資要救QE」的原因之上,恐怕邏輯就比較說不通。

畢竟,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明確表態「將逐步減少購買債券的規模與速度」的時間點,嚴格說來是在五月二十二日,這天外資的鴻海持股水位為四二.八九%,換句話說,早在此之前,外資就已經一路拋售鴻海的股票,光是年初到五月二十一日就賣超了六十八.五萬張,這部分可能就不是「QE轉向」的影響,而應該另有其他原因。

這點從瑞銀證券分析師謝宗文的報告中,或許可以看出端倪。在股東會後,謝宗文並沒有因為郭台銘「獲利絕對可以優於去年」的保證翻空為多,仍然維持鴻海目標價於六十三元的水準。報告提到,從累積營收(一月到五月)年成長率為負一二.五九%的狀況推估,今年鴻海的營收與獲利恐怕會雙雙出現負成長,如果要看到正面的訊息,只有可能是來自於業外收入。

謝宗文對鴻海基本面的疑慮,或許是許多資金抽離鴻海的原委。不過,郭台銘對下半年的展望,似乎仍然不因上半年業績顯露疲態而有所折扣,他在股東會仍發下豪語,「鴻海基本面完全沒有改變,跟各位保證,鴻海本業在往後十年,一定會連續成長」。

旗下事業體獨立上市

郭台銘權力下放的第一步

「今年的目標還是沒有變,但這是很大的挑戰,下半年鴻海將全力地衝刺,基數到達一定的程度,就成為天險,分出去的(事業體)集團營業額還是會計算,鴻海本身的營業額不會衰退,這我可以保證,我一定保證(成長)一五%,我會盡一切努力,我一天工作十六小時以上,不眠不休朝這個目標。」郭台銘再次強調。

除「保證營收成長」的信心喊話之外,外界普遍認為這次鴻海股東會的第二大亮點,在於郭台銘宣布鴻海旗下三個事業體,包括連接器、碳奈米管與膠材,將獨立於母公司之外,意即一般所謂的「分拆」︵spin-off︶。

然而,郭台銘強調「這絕不是分拆」,而是鴻海的「結構轉型的調整」,用意在於增加股東權益;其次,則是讓「年輕人能夠發揮」。一旦前景看俏的事業體獨立上市,不僅在資本市場可收到更高的本益比,員工亦不會被母公司的框架所限制住,優秀員工將更有向上的動力,一般投資人也可得到更為透明的訊息。

對於鴻海將連接器事業群獨立的決定,摩根大通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哈戈谷︵Gokul Hariharan︶給予正面的看法,他在最新出具的報告中表示,全球前四大連接器企業的股票,平均交易在十九倍的本益比,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的話,鴻海連接器事業的評價明顯低於同儕水準,未來分拆將有助價格趨近合理評價,母公司則可更專注於本業。野村證券同樣看好鴻海的「結構轉型」︵分拆︶計畫,該分析師認為,如此對母公司鴻海將帶來長期的正面效益。

郭台銘說道,「大家都說鴻海是靠我一個人,我一定要修正,我們有一群︵高階人才︶,過去是我把他們包在裡面,今天要把他們介紹出來,我隨便介紹,這樣的同仁就有五十位,我只是做策略規畫。」第一批被郭台銘端上枱面的,除了與他一同打天下的老臣,即將接掌FIT︵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的盧松青之外,還有碳奈米管的傅紹明及特殊膠材的林知本。

這些過往在母公司不同事業群的一級主管,在郭台銘的刻意布局下,未來都將在不同市場獨當一面,「這樣的安排,應該不是著眼於股價的短期激勵,相信這可能是年過耳順的老郭,為之後退居二線所做的事前準備。」一位產業分析師表示,從管理的角度而言,郭台銘某種程度想要慢慢將權力下放,這是好事。

代工地位無可取代

可當穩定收息股長線投資

眾所周知,在郭台銘的強悍領軍下,一九七四年二月正式成立的鴻海,迅速地成長茁壯,一九九一年股票正式掛牌當時,股本八.○三億元,營收二十三億元,市值只有三十六億元,對照於現在,股本一一八四億元,一二年合併營收三.九兆元,六月二十八日市值則高達八七五八億元,在這二十二年間,鴻海營收成長一六九六倍,市值成長二四三倍,卓越的成績有目共睹。只是,當代工發揮到淋漓盡致之後,鴻海帝國的獲利模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報導,麥肯錫︵McKinsey︶台北公司高級合夥人賀睦廷︵Martin Hirt︶表示,在個人電腦銷售不斷下降,智慧型手機銷售增速放緩之際,代工行業的前景變得「更加不安定」,「展望未來五到十年,下一個主要增長點在哪裡?這個問題令人頭疼。」一家企業本來就有其生命週期,從誕生到高速成長,從壯大到成長趨緩,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如郭台銘所說,基數到達一個水位後,要再見到鴻海業績大幅成長,或許真的有點困難,那麼,為何不換個投資思惟去想,把鴻海當作穩定收息股進行長線投資呢?」一位證券研究員試圖從另一面向探討鴻海的價值,他強調:「鴻海在代工產業的地位與技術,相信很難被取代,單是這一點,就算成長性不若以往,股價再向上攀的空間不比成長股,但這卻絲毫不減其值得長線持有的投資價值。」只是,郭董心裡從○九年到現在,一直都跨不過「股價」這道關卡,從「股價不回來就不退休」,到現在「股價會隨著我的年齡,絕對會繼續增高」,在在都顯露郭台銘「拚命要讓股東賺到價差」的思考邏輯。

從現實面來說,這樣的邏輯面對郭董自己口中所說的「成長天險」,難度極高;但從精神面來看,則凸顯出郭台銘對鴻海股東的高規格使命感。

這樣的使命感,其實從這場股東會的另一插曲得到印證。當股東阿土伯「照例」提出加發股息的提議時,在場的鴻海律師其實抱持「堅決反對」的態度,理由是原定的股利政策已在股東會前透過電子投票方式決定,要翻盤,恐怕於法不合;但郭台銘最終做出彈性決定,「我願意加發現金(股息)五毛,但是能不能夠成立,我不曉得,等到法令修改以後,再來補發。」面對外資的強硬,與面對股東的柔軟,讓人感受到不一樣的郭台銘。深度解讀八小時的鴻海股東會,對於鴻海營運與股價的成長保證,或許投資人可保守看待,但郭台銘對於四十萬股東所展現的使命感,則值得投資人用不一樣的角度思考鴻海未來投資價值。

外資看鴻海 多空並存

外資機構 評等 預估2013

EPS(元) 目標價

(元) 重點提要

美銀美林 買進 8.43 102 在垂直整合與關鍵技術領域都將會持續表現優於同類型的公司。

高 盛 買進 8.90 102 聚焦轉型與創造獲利,預估下半年營收將較上半年成長41%,全年則比2012年成長3.8%。

摩根大通 增持 8.70 95 目前的股價已反映EPS的微幅下修,下半年隨毛利率改善,將有助於股價的上檔機率。

野 村 買進 6.75 95 分割旗下事業部門,將為鴻海帶來長期正面影響。

瑞士信貸 中立 7.44 74 郭台銘計畫將獨立事業體分拆上市的意圖很好,只是有點為時過早,目前價值難以衡量。

瑞銀證 賣出 5.57 63 若按今年到目前的營收表現觀察,全年獲利要超過去年的辦法,只能靠業外收入。

資料來源:各家外資報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942

股票的漲跌長期(起碼三年)看是和基本面正相關 柴迷

http://xueqiu.com/3070746985/25880455
最近得人指點,加上自己的觀察,深有感觸:股票的漲跌長期(起碼三年)看是和基本面正相關,但中短期幾乎關係不大。股票的漲不代表股民的猜想,期望,夢想就是真實的,吻合行業和公司的真實情況的。正如@茅台03 說的,一個股票在20-100之間波動是正常的。所以我覺得不鑽牛角尖,賺市場而不單是企業的錢沒啥不好,但這需要對市場的各種情緒和脈絡有很深的認識,這也是一種很牛逼的功夫,如果要想做到超越市場平均收益,這點我覺得應該學習和鑽研。
    因為以前的工作關係,我對實體公司的運營相對敏感些,對企業的財務特徵要求也高,所以我看中的有前途的好企業因為靜態財務不符合,錯失了很多大牛股。所謂看對了公司,但錯失了機會,這說明了自己不瞭解市場,要想卓越是很困難的。股票市場其實是包含了兩個組成部分,一個是公司,一個是市場,兩個的瞭解都是缺一不可。另外就是對長期價值和目前的不夠吻合也是無解。基本是市場對企業很悲觀,而我覺得我看法和他們不同,才敢進去,但也不會重倉(那就沒意義了),這就說明了沒有真正的把握股票市場和投資心法。
     市場其實並不在意企業的真實因果關係,大部分只看相關性(這剽竊了@醫藥商業  兄的詞哈,望見諒)。我想這中間可以下注的主要依據還是得自己判斷這個是什麼級別的增長,和這故事還會有多久的時間和空間(這也是一種長期價值),這其間需要這種高溢價(靜態財務上的)不可證偽,也需要企業業績確實在增長,甚至是超預期。這樣才能撲捉到大機會。直到市場明顯的錯誤的時候退出,比如上汽和某SUV 廠商市值/銷售額相差了10倍,某監控公司市值大於萬科,不一一舉例了。實際上我們大部分人肯定看不到這種極端的不合理出現的時候就出來了。這就是市場的特點,極端的樂觀和悲觀。
      這幾個月一直在看雪球上某科技公司下的熱烈討論,及對其在美國上市的同行的評論,除了一些潛水的高人,我相信雪球上比我瞭解的人不會多。但最熱門的一些討論中的內容,邏輯框架有,也對,業績也和框架吻合,股價也讓這些高手賺了錢,非常的high。但實際的生意訣竅和做法可以說和他們的說法有不少差距,很多的猜測最後居然和業績靠得上,這中間與其說是財務水平高,不如說他們幸運地遇上了厚道實際的公司管理層。所以我會知道他們會在哪裡跌倒。從另外一方面講,大概的正確就足夠了。但對照市場情緒,業績,公司每個階段的經營舉措來看股價走勢,非常有意思。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三全食品,原來我是看好的,研究了報表後,寄希望於周轉加快和新品,所以對其私廚進行了跟蹤,連續5個週末去固定的4個超市看冷櫃裡商品的出廠日期(可能那個呼喚1000億的分析員都沒有做過這功課),推斷出公司很難有20%以上增長,甚至拉動不很明顯。(關注的時點是2012年底到2013春節前,因為2013年就會因為2012的菌落問題導致的業績下滑這因素消失,可以玩個PEG的遊戲),所以沒有買進。當時 長城證券的@花樣小豆 張總是最先關注這公司的分析員,我覺得他還是很有眼光的,但我覺得增速和ROE 包括收入增長都不會很滿意。我猜對了業績,猜錯了股價,那之後股價漲了2倍,直到今天跌停。我對沒有參與這種業績在預期內但大漲的公司沒有任何遺憾,但對看好的公司業績比我預期還要好得多,股價反應很正面也沒有參與的是有點小失落,說明自己水平不行。
    市場資金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很難說是哪個原因,我想因為白酒不景氣,配置到普通食品飲料的資金就多了,導致了三全估值的溢出,其盈利能力和資本回報水平在現階段應該還是很低的。如果沒有這個因素,我想這類公司有不會有這估值,但我為何沒想到呢? 試想一下,這得需要多牛逼的功夫啊? 我不行。
      這也警醒了我兩件事情:
1. 我談的企業我真的瞭解嗎? 我敢保證,肯定我不知道很多細節。
2.我們需要知道多少內容,什麼類型的內容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這點,我目前有感覺,但還無法有系統定論。也要向很多高人學習,學習他們的大氣和眼光,對行業和公司的前瞻性研究,對市場的精深把握。畢竟,絕大部分股票買來就是為了賣的(望大家不要和我討論巴菲特那個著名的觀點哈。)
    對市場和公司的瞭解都是同樣重要,就像人的兩條腿,缺一不可。連牛頓都做不到的事情,我也不敢奢望。但要卓越,必須要提高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62

【讀懂耶倫時代】耶倫的「黃金觀」:黃金漲跌不好懂、人恐慌時就持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700

今年7月,有「黃金之友」綽號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國會碰到了黃金價格的問題,他說:

黃金下跌很可能是因為投資者更加有信心,對極端結果的擔憂減少了。

沒有人真正理解黃金價格,我也不會裝著理解他們。  

本月14日,10月獲下屆美聯儲主席提名的現任美聯儲副主席耶倫(Janet Yellen)迎來了第一次國會大考——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的聽證會。她也遇到了和伯南克相同的問題。

問題同樣來自7月時向伯南克發問的內華達州共和黨參議員Dean Heller。Heller問耶倫,她是否密切留意金價,是什麼導致了金價漲跌。

耶倫的回答是:

我認為誰都沒有一種很好地掌握金價漲跌起因的模型。

在談到黃金的角色時,耶倫還有自己的一些見解,認為黃金常用作避險天堂:

當然,黃金是這樣一種資產:如果人們很害怕金融市場可能發生災難,或者遇到經濟困難和尾部風險,就會想要持有黃金。

我們常看到,金價因為眾人蜂擁購買黃金而上漲。

對於耶倫的回應,Heller認為比伯南克的解釋更令人滿意,

這比我今年7月從伯南克那裡得到的答案好。

我當時問了同樣的問題,他(伯南克)說沒人真正瞭解黃金的價格,還說自己也不會不懂裝懂。

伯南克因任內連續推出三輪QE、兩輪OT(扭轉操作,Operation Twist)而被視為影響黃金價格的官方「推手」,甚至留下「黃金之友」的綽號傳揚。

雖然今年4月黃金跌入熊市,目前在向1300美元靠攏,但在伯南克宣佈QE1之前的2008年11月,金價還徘徊在每盎司830美元。

作為與伯南克同樣有貨幣寬鬆傾向的美聯儲高官,准伯南克接班人耶倫對黃金的看法及市場影響免不了備受關注。

市場對14日耶倫聽證會的黃金言論有何評價?

投資顧問Axel Merk的總結很經典:

耶倫也許不懂黃金,可黃金懂耶倫。黃金今天漲了。

14日隔夜金價一度漲至每盎司1290.80美元,繼前一日公佈耶倫為聽證會準備的演講稿後,交易員們還在繼續消化耶倫在聽證實戰時傳達的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104

投資第一課(15)股價漲跌的奧秘 那一水的魚

來源: http://xueqiu.com/2074020838/36116463

股市就是一臺報價機,各種股票就如同商品一般在報價機上報出買賣者的出價和成交價。一天天連續的報價,就形成了K線。
為什麽一些股票在上漲,而同時另一些股票在下跌?說到底,股價的漲跌由股票的供需雙方決定。某一時刻,當願意買入的資金多於市場上拋售的股票市值時,股價就會上漲。反之,當願意賣出的股票市值多於市場上買入的資金時,股價就會下跌。
對於需求來說,股票市場【主要】存在著兩種需求,一種是投資需求,一種是投機需求。(還有一種套利需求)其中,投資需求跟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很相似——如果蘋果的價格上漲,那麽消費者會考慮少吃蘋果;如果超市打折搞活動,消費者會進場掃貨——股票市場的投資需求也是如此。對於一筆特定的投資來說,價格越便宜,則投資的回報率越高,越值得投資。
而投機需求則完全不同,只要預期未來股價會更高,具有投機需求的買家就會進場買入,以期在未來以更高的價格出售。投機需求往往比較複雜,與股價之間並沒有固定的關系。例如:在單邊上漲的過程中,雖然股價在不斷升高,但由於投機者認為未來的價格會更高,即使投資價值逐步降低也會買入。又例如,一只股票短期內下跌了很多,投機者認為跌幅太大,短期內可能會止跌反彈(上漲),所以股價下跌時投機者也可能會買入。投機者認為股票會上漲的原因也有很多,可能來自一條利多的消息,也可能來自各種技術指標的指導,更可能來自內心情緒的波動。
從二級市場的股票供給來說,也存在各種原因。有一部分供給來自替代效應,例如投資者發現了更有價值,更值得買入的股票,又或者房產、債券等其他投資渠道;又例如持股者的消費需求大於投資需求時,也會賣出股票用以改善生活。另一部分供給則來自投機者。如果認為股價會下跌,他們就會賣出甚至賣空股票。此外,如果投機者認為另一個品種有可能會漲得更“快”,也會導致他們賣出所持有的股票。
有個時候,你很難嚴格將“投資”和“投機”完全界定開來。例如,雖然投資者認為某一只股票具備投資價值,但同時又認為這只股票在未來可能會下跌,你猜怎麽著?大多數的“投資”者,只要產生這種可能下跌的預期,就會選擇“先看看”。如果預期不太有把握,還會選擇“分批建倉”的辦法來釋緩買入的壓力。再例如,投機者買入一只股票,來自於他預期這只股票未來的股價會上漲,而上漲的原因卻很可能是公司的基本面轉好,宏觀經濟條件改善等理由,這些理由從投資上講又是能夠站住腳的。
每一筆股票交易,買者與賣者都各有原因。在交易的背後,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股票跟其他的商品一樣,價值決定價格,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由於具備投機屬性,因此價格有可能會長期偏離價值,而且偏離的程度還非常深。
一只股票的投資價值,每個人的看法不同。某只股票,市場上最樂觀的投資者小王覺得股價值10元,而最悲觀的投資者小明卻認為只值6元。但即便如此,股價仍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跌至3元。這是為何?主要原因有兩點:首先,在股價的下跌過程中,不論是投機者還是投資者,只要持有“股票還將繼續下跌”的心態,都有可能繼續拋售股票。其次,股價下跌,會影響投資者的情緒,使得其對公司未來前景更悲觀,或者采取更為保守的估值方式,這使得估值的錨不斷下移。等股價跌到4元時,樂觀的小王可能覺得只值5元,而悲觀的小明認為可能只值3元,那麽類似小明這樣悲觀的投資者,仍有可能繼續拋售股票。
在股票的下跌過程中,市場會自發地生產原因來解釋為何這只股票會下跌。這個現象並非在股市中才有,而是貫穿人類的整個進化史。例如古人見到自然現象月全食,很驚慌為何月亮不見了,於是認為是被天狗吃掉了。股票市場也是如此——如果股票下跌,就會有各種理由跑出來解釋下跌的原因。這些理由可能來自媒體、來自經濟學家、證券分析師,又或者任何一個市場參與者。同樣的,對於價格遠低於價值的股票,市場也會自發地產生各種原因(風險),用以佐證這只股票只值甚至不值這個價格。這些原因會使市場參與者產生繼續下跌的預期,進而推動股價下跌,即使這只股票的價格已經遠遠低於其內在價值。
一樣的道理,當股票的價格高於其價值時,仍舊可能繼續上漲。一方面是股價一旦上漲並形成趨勢,就會有各種原因來解釋其為何會上漲,從而強化了股價繼續上漲的預期。投機需求的買入會繼續推高股價。同時,投資者的情緒也會更加樂觀,因此不斷給予更高的估值。市場也會自發地產生各種原因,佐證這只股票可以值更高的價錢,即使此時股票的價格已經遠遠超出其內在價值。
投資者應當避免沾染投機情緒,也即避免產生“這只股票可能還會跌一陣”或“漲一陣”的預期。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投資者必須承認自己無法預測股價的漲跌。這一點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投資者通常也在觀察股市的漲跌,難免會對股價的未來走勢產生一些心理暗示。投資時也會受到心理暗示的影響。這個心理暗示正確的次數越多,就越將投資者引向對股價漲跌的判斷,而不是股票的內在價值。
除非能做到對股價的判斷永遠正確,否則就不要試圖去判斷股價的走勢。對股價的判斷,會對一次,對兩次,對十次……隨著次數的增多,自信心也會空前膨脹,倉位和杠桿也會逐步擡高(無法避免,每一次正確都會後悔之前押的註碼少了),最終輸在最有自信的那一把投機。
事實上,沒有人能做到對股價的判斷永遠正確。



更多好文請關註我,我的目標是:只發幹貨!
我的主頁地址:http://xueqiu.com/nysdy [笑]


本系列可在我的主頁上搜索“第一課”,不再單獨發鏈接了。(連找都懶得找的人,把鏈接放這里也是無用的。)

@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234

增發買球星漲跌看輸贏 俱樂部上市是條好路子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2-28/899567.html

每經記者 袁東 賈麗娟

喜歡足球的朋友,肯定還記得去年那張“最牛請假條”。國內一球迷以西甲新軍埃瓦爾俱樂部的股東身份向單位請假,去觀看埃瓦爾主場迎戰皇家馬德里的比賽。此舉動,讓不少球迷艷羨不已。

不過眾多足球俱樂部面臨巨額的赤字,也是司空見慣的事了。因為廣告收入、聯賽轉播權的分配、購買球員等因素,俱樂部必須絞盡腦汁想各種辦法去解決資金問題,以達到聯賽的要求及俱樂部的日常經營。而上市融資,或許是個不錯的想法。

上市為俱樂部融資“補血”

多少“大佬”進來足球圈,又灰溜溜的離開,印證了足球並不是一件那麽好做的生意。其中資金問題自然是首當其沖。

國外俱樂部的收入一般都來自:一個是比賽日收入,如門票、食品的銷售;一個是轉播權的收入,聯賽組織者均會按一定的比例將電視轉播的收入分配給聯賽中的俱樂部;還有就是其他商業收入,如球隊冠名權、球員肖像權、球衣銷售、商業比賽、企業贊助等。

不過,俱樂部像企業一樣單獨上市,也成為了足球俱樂部獲得資金的重要來源。而歐洲眾多知名足球俱樂部的股票也都掛牌上市,如英超的曼聯,意甲的尤文圖斯、羅馬及拉齊奧,德甲的多特蒙德。

值得註意的是,曼聯還先後在兩個交易所上市,先是在1991年於倫敦股票交易市場上市,然後又於2012年8月10日於紐約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紐交所”)上市。 在紐交所的上市為曼聯籌集了2.33億美元,不過籌集的資金更多是彌補曼聯老板格雷澤家族之前收購曼聯所欠下的債務。不過在曼聯於紐交所上市後的首個賽季,俱樂部仍然獲得了英超冠軍

對於足球俱樂部的上市,有專業人士指出,足球俱樂部上市不僅可以獲得融資,還可以規範足球俱樂部的運作,提升足球俱樂部及相關城市的知名度。

國內俱樂部市值“不容小覷”

長期處於低迷狀態的中國足球,在恒大俱樂部獲得亞冠冠軍,以及國家隊以小組賽全勝戰績進入2015年亞洲杯淘汰賽階段,只是惜敗於東道主澳大利亞之後,似乎又有了擡頭的趨勢。

著名足球解說員劉建宏也表示,現在的中超不是以前一年投資幾千萬就可以的了,而是隨便就是投入幾個億。中國足球似乎碰到好的發展機遇了。

中超的球隊與資本市場也是緊密相關的。雖然目前中國還沒有足球俱樂部單獨上市,不過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有超過半數的中超球隊,都是上市公司或由公司控股股東投資的。

因為中超俱樂部沒有單獨上市,無法準確得到其市值。但是馬雲去年12億元投資廣州恒大足球俱樂部(以下簡稱“廣州恒大”)50%股權,可以得到廣州恒大的市值為24億元。

有意思的是,今年1月21日,萬達集團出資4500萬歐元購入了西甲馬德里競技足球俱樂部(以下簡稱“馬競”)20%股份,並進入俱樂部董事會。王健林表示:“還有可能投資其他國家的俱樂部。”根據收購價格的推算,馬競的市值為2.25億歐元(折合人民幣近16億元)。

從競技層面上,馬競肯定要高於廣州恒大,不過從市值上看,廣州恒大已經趕超。

增發買球星 漲跌看輸贏

如果廣州恒大單獨上市,是否會受到廣大球迷及股民的追捧?我們可以拿曼聯的股價作為參考,曼聯股價在美國上市首日開盤價為14.05美元,並於2014年7月達到了股價最高點19.97美元,截至2月27日,以16美元報收。

不過,若我們簡單套用一級市場的收購慣例為10倍PE計算,假設馬雲是按照10倍PE來入股的,恒大足球俱樂部在二級市場的估值恐達到50倍PE,其二級市場市值將高達120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根據A股善於炒作的風氣,如果俱樂部上市了,很有可能俱樂部重要比賽的輸贏將成為其股價的晴雨表。像恒大奪得亞冠,其二級市場的股價是不是連續漲停呢?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買足彩還不如買足球上市公司的股票呢。

另外一方面,為了充分發揮上市公司這個便利的融資平臺,會否出現上市俱樂部明年要大展宏圖,要購買頂級球星,如梅西、C羅時,就進行增發募資呢?將梅西買來踢球,順帶讓他在股東大會上發一下言,這樣何愁足球產業不能做大做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623

台股漲跌幅10%時代 散戶必懂三要

2015-04-13  TCW
 
 

 

金管會宣布,台股漲跌幅限制由七%放寬到一○%,將提前於今年六月一日實施,期盼藉此帶動交易量,這也是一九八九年以來,主管機關首度調整台股漲跌幅,業界普遍正面看待,但是這也代表投資人必須提早針對新措施,做好準備。

台股的七%漲跌幅限制,不管與成熟市場或部分開發中國家相比,確實都相對嚴苛,也因為如此,從金管會到業界均大聲疾呼,開放漲跌幅是順應國際潮流的變革。元大投顧分析師薛舜日指出,台股從交易制度的改善,到下一步規畫將交易時間拉長,皆是與國際進一步接軌,有助於外資將台灣調整為如MSCI等重要指數的已開發國家。

另一方面,此新政也可望為台股帶來結構性轉變。目前法人占台股的整體成交比重約四成,散戶高達六成,但此後股市的震盪幅度最多由一四%增加到二○%,「上沖下洗」效應將擴大,獲利空間變大之際,潛在風險也增加。

「以前(漲跌幅限制)只有七%時,大家會很勇於追高殺低,但(擴大至一○%)之後會很謹慎,除非心臟很強,否則不敢輕易去追漲上去的股票。」薛舜日說,在這種市場機制下,太過投機或口袋不夠深的散戶不會貿然進場,估計在未來三到五年內,法人或長期投資者的交易比重會逐漸提升,對股市的穩定與健全將發揮正向作用。

雖然放寬漲跌幅可望使台股獲得外資青睞,但由於大盤指數已在相對高點,現階段放寬漲跌幅,是否增加操作難度,尤其是對於習慣於以漲跌幅操作、拉抬特定個股的本土投資人來說,是否更形不利,也引發討論。

凱基證券董事長許道義如此譬喻:「就像計程車剛調漲時,大家一定會比較cautious(謹慎、小心),不敢貿然去搭。」薛舜日也預估,漲跌幅正式放寬後,市場的觀望氛圍將瀰漫一到兩個月,並影響期間成交量表現。但是只要度過這段「陣痛期」,投資人很快就能從善如流。

這也代表一件事情:台股的「漲跌幅一○%時代」到來後,可望從主力拉抬特定個股、多數散戶殺進殺出的氛圍,轉變為側重基本面,中、長期的布局思維逐漸形成主流。既然搶短、殺進殺出不再是上策,投資人應當更關注基本面,戒除不做功課、打聽明牌的陋習,研究上市櫃公司的產業前景、財報數字等。

相對短線操作者,要嚴守停利停損並避險

如此一來,操作個股的策略,也要扭轉思維,首先,既然「看對賺更多、看錯賠更多,」務必要強化避險觀念。許道義認為,投資人可以適度運用一些工具,做為避險的操作,比方說持有權值股者,可考慮放空台灣五十ETF。

此外持有不同類型的標的,也該有不同邏輯。華南永昌投顧董事長儲祥生認為,持有權值股者,受影響不大,但如果是買賣股本小、易急漲急跌的中小型股,買賣時則需要留意安全邊際,因為個股漲多後,一旦跌回來,只要跌停兩天,報酬率就減少二○%,故必須更明確設定停損點或停利點。

薛舜日則認為,對長線投資人來說,放寬漲跌幅沒有太大影響,但對短線投資人而言,股價不易掌握,執行停損必須更嚴格、講究紀律,保護自己不要受傷。

習慣看技術線型者,要改看長天期均線進出

對於習慣以技術線型判斷進場、出場時間點的投資人而言,薛舜日建議,由於此後股價震盪加劇,也讓短天期均線的標準差擴大,故長天期均線(如月線)的參考價值會更高。

以實務面而言,漲跌幅擴大後,還有一項不得不談的疑慮,就是融資買賣股票的投資人,運用資金的彈性勢必降低。

按規定,現行信用交易整戶擔保維持率為一二○%,金管會為了讓融資融券投資者有更多「緩衝」空間,決定在放寬漲跌幅的同時,將擔保維持率調高為一三○%,五月四日先行上路,並允許在五月底前,整戶擔保維持率不到一三○%的投資人,皆可盡快回補。

換言之,此後融資融券者的持股跌幅若超過三○%,維持率即低於一三○%,券商將發出追繳令,投資人若來不及於兩個營業日內補繳自備款或保證金的差額,就會被強制處分持股,亦即俗稱的「斷頭」。

利用融資買股者,要預留三成現金防斷頭

在漲跌幅放寬的前提下,維持率從一二○%提高至一三○%後,代表投資人從「跌停兩天即被斷頭」成為「跌停三天才被斷頭」,但背後的風險是:只要短線震盪加劇,或非理性賣壓太過強勢,以往被斷頭的投資人,損失兩成銀彈,如今是一口氣銳減三成,資金缺口擴大的負擔更形沉重。

為了確保資產損失程度降至最低,重點不在擔保維持率多少,而是投資人應調整資金配置的概念。

「以前可以融資到滿(水位),現在最好多留點現金。」許道義建議,新制上路後,投資人最好預留在融資額度三○%以上的現金,舉例來說,融資額度若為一百萬元,最好另行準備三十萬到五十萬元現金。

【延伸閱讀】漲跌幅放寬,斷頭投資人傷更大—台股漲跌幅調整內容及影響

漲跌幅調整˙內容:1.台股和所有商品(TDR、期貨、股價指數類期貨與選擇權)漲跌幅從7%同步調整到10%2.證金標購價格上限由7%?15%調高至10%?20%

˙正面影響:市場能更迅速反應其基本面和真正價值

˙負面衝擊:震盪幅度擴大,操作的風險加劇

風險控管調整˙內容:1.信用交易整戶擔保維持率從120%調高至130%2.T+5型有價證券、半年型有價證券借貸款項業務擔保價值維持率,皆提高至最高130%

˙正面影響:融資者持股跌幅超過30%(跌停3根)才遭斷頭

˙負面衝擊:一旦被斷頭,資金缺口比以往更大

資料來源:證交所整理: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63

海通證券董事長王開國:股價漲跌與股票供給無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7676.html

海通證券董事長王開國:股價漲跌與股票供給無關

第一財經日報 杜卿卿 2015-06-26 15:32:00

王開國表示,若股市資金進出機制通暢,不用擔心註冊制帶來的新股供給會造成股價大跌。

26日滬深股指大幅下跌,大盤擊穿4200點,創業板指數更是跌8.91%。

“當前市場情況下,談註冊制有點不合時宜。”海通證券董事長王開國26日下午在2015陸家嘴論壇上談到IPO註冊制時表示,若股市資金進出機制通暢,不用擔心註冊制帶來的新股供給會造成股價大跌。

理由是,在市場資金量不變的情況下,股票供給增加,估值會下滑。但是,若資金進出順暢,無論新股供給增加多少,股票的估值都應該與其內在價值保持一致。因此,股價漲跌,跟股票供給無關。

王開國認為,股票發行核準制向註冊制過渡有緊迫性。一方面,從過去來看,股票市場發展速度落後於債券市場發展,股票發行審批是一個影響因素。“個人認為,現在核準制還是審批制。”他表示,核準制降低了效率,而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可以化解企業上市的瓶頸。

另一方面,註冊制會從多個方面帶來積極變化。首先,對企業而言,將降低上市門檻和成本,解決融資難問題。同時,減少核準制之下產生的尋租成本。

其次,股市當中上市公司的結構發生變化。目前,A股的上市公司在數量上仍偏重傳統行業,而核準制是造成這種情況的直接原因。傳統企業雖然有的開始衰落,由於歷史業績支撐,還是能夠達到上市條件,然而上市後業績下滑的現象很多。但是,新興企業則處在擴張期,雖然未來有很大發展前景,依然很難進入A股市場。

第三,註冊制改革將對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嚴格,退市機制將進一步完善。

最後,註冊制下,投行架構將發生變化,“不愁賣”成為過去。核準制下,投行推薦企業看重過去,而註冊制下更側重未來,需要對行業發展、公司業務模式深刻理解。因此,投行必須深耕行業。

投行的業務模式將從承攬,轉向承銷。股票發行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不愁賣”的時代一去不返。另外,投行人員將在數量上大量增加,以適應註冊制下上市企業數量的增加。投行的風險控制能力要求也將提高,擬上市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對投行項目質量控制帶來挑戰。

編輯:孫汝祥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