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日本高官:工資遲遲漲不上去是因為整個國家失去了競爭力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458

4022_05

日本厚生省長官鹽崎恭久表示,恢複日本的行業競爭力是推動工資上漲的關鍵。安倍政府和日本央行正指望工資上漲可以推升通脹。

鹽崎恭久稱,我們必須思考,為什麽工資沒有上漲。這是因為我們失去了行業的競爭力。當你失去競爭力時,你的盈利能力下降,你就不能提高工資。

鹽崎恭久的評論顯示出了安倍政府在讓企業增加工資上面臨的難題。日本央行前所未有的寬松政策促使日元下跌,這提高了許多大型出口企業的利潤,卻同時損害了規模較小、更專註日本國內市場的生產商。

目前,生活成本上升的速度比收入增速更快,這打壓了消費,阻礙了經濟複蘇。截至去年11月,通脹調整後的工資連續17個月下滑。

現在,日本政府正向企業施壓,希望那些從日元下跌中受益的企業可以將利潤傳遞給員工,給消費者支出重新註入活力,終結通脹。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我希望那些因日元下跌而獲得高利潤的公司增加工資、增加投資並考慮向供應商支付更高的價格。”

日本商業聯合會Keidanren主席Sakakibara向《華爾街日報》表示,他預計公司將會采取激進的舉措。他希望Keidanren的成員能至少漲薪2.2%。去年,日本員工薪資上漲了2.2%,13年來首次突破2%這一水平。

豐田汽車首席執行官Akio Toyada向《華爾街日報》表示,回報社會和員工是管理層的責任。日元下跌使得豐田汽車有望在2014財年再次刷新去年創下的盈利記錄。

然而,經濟學家則不那麽看好日本的薪資增長。彭博新聞社調查的經濟學家預計,2015財年工資(不經過通脹調整)將增長0.6%。而知情人士向彭博新聞社透露,日本央行官員認為,要支持2015年財年經濟擺脫滯漲,該指標將需要上漲1%。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727

轉上櫃漲不動 新藥股王董座專訪

2015-04-13  TCW
 

成立十三年來沒有一塊錢營收,新藥股王浩鼎靠著鐵三角──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大股東)、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技術來源)、與董事長張念慈(經營者),彷彿給投資人吃了第一顆定心丸,得以支撐三百多元的高股價。

股價無厘頭漲跌??我不懂,台灣炒作這麼厲害

其中,張念慈因為先後在美國等地創立四家生技公司,成功出售、並開發出新型抗生素,被市場寄予厚望,市場甚至喊出「上看一千元」的目標價,只可惜轉上櫃後漲勢並不如預期犀利,甚至比興櫃最高價低。

張念慈接受本刊獨家專訪,談到這個現象時,他表示:「我們在一座黑森林裡,但光亮已經在前方了!」

《商業周刊》問:上櫃後股價反而不如興櫃時期亮眼,怎麼看這個現象?

張念慈答:我對股價的上下平常不會很在意,可是有一點我是比較擔心,有一些散戶不是真正對生技很了解,如果高價買進被套牢,我也覺得滿難過的。我對台灣不太了解是,(資本)市場炒作這麼厲害,沒有消息就會無厘頭的這樣漲跌,美國多半都是news driven(消息驅動),有沒有達到一個里程碑,股價才會大起伏。

台灣對新藥的成功、失敗看得太重,而且預期是不合理的,好像新藥這個東西說了就會成,但其實從進入二期臨床(總共有三期)到拿到藥證,成功率大概就是百分之十到二十,如果從開發初期算起還不到百分之五。

問:浩鼎開發中的乳癌新藥,最快何時能有營收、獲利?

答:假如臨床實驗成功的話,大概二○一七年會有銷售(乳癌新藥)產品的營收獲利,另一種獲利模式就是授權出去,我們想要的模式是,自己有能力賣的地方、自己來做,其他地方才授權,例如美國跟亞洲我暫時不考慮,只有歐洲、日本、南美、俄羅斯等會考慮授權出去。

至於授權的時間點,一般來講產品在三期臨床證明有效,它的價值增長最高。如果二期臨床結束的價值是一,那麼三期大概是五倍到十倍。台灣目前的模式,多半是在還沒有什麼真正療效的二期,就授權給外商了,從開發成本、以及讓股東減少成本的角度來看,這做法是對的。

不過一個真正健全的新藥產業,這種模式將來不會長久,因為基礎不夠穩。你去看美國、歐洲真正賺錢、能長久的公司都不是授權出去,而是自己在做,差不多二、三十家這樣的公司就占了整個產業獲利的八、九○%。

授權出去的公司如果沒有一個平台,一個可以應用在很多適應症上面的關鍵技術,後來多半就變成一個只是收權利金進來的空殼annuity(年金給付)公司。

一個進入三期臨床的大型藥(單一產品年營收潛力超過十億美元),三期臨床成功數值出來以後,公司市值應該是五到十個Billion(十億美元),浩鼎的數據出爐的時間點,最保守估計是明年。

問:對開發中的乳癌新藥把握度如何?

答:開發新藥的風險雖然很高,但可以把它變成像是洋蔥一樣,每一階段、一層一層的去規避風險;還有一點是「錢」,就是你的氣夠不夠長?十年前台灣的氣是不夠長的、掐得很緊,一不成功就沒有錢給你做了,現在資本市場比較活絡,而且我們最終的目的也不是明天就要賺大錢,而是要真正對病人有好處。

乳癌藥是一個黑森林??風險還是大,但已看到亮光

做新藥不外乎三個要件,一是創新,如果對病人沒有新價值,就算做成功也是白做工;第二是安全,藥就是在「安全」跟「療效」中間平衡,現在很多乳癌藥都不太安全,但是可以救命;第三是療效,對病人是不是真的有幫助。

我之前開發成功的是抗生素,那個難度跟現在是不能比的!抗生素這條路別人走過了,所以是康莊大道,就像在西門町走路,走到這裡就知道接下來大概是什麼。

乳癌完全不是這樣,它是一個黑森林,裡面充滿了陷阱,看不到一條路,只能摸索前進,可是我們知道這座黑森林後面非常的光明,是一個rainbow(彩虹)。剛開始開發時,我們光是要做乳癌臨床實驗打針的藥就做不出來,做了四、五年才做出足夠的量給幾百個病人用。

後來在臨床人體實驗中才發現,打這個針以後,免疫蛋白球會增加,可以殺死癌細胞;之前在動物實驗施打老鼠的時候,老鼠沒有免疫力,根本不能把藥效像是在人體裡面完全體現。

抗生素就不同了,這個細菌可以把你殺死、也可以把老鼠殺死,因此從老鼠轉到人體就是有跡可循,容易許多。

所以我們現在風險還是很大,但是現在亮光已經可以看到,不是成功前夕的最後一哩路,就是失敗了走到懸崖掉下去。

問:現有的技術還會往其他領域發展嗎?

答:我們目前的平台,就是最近滿夯的「癌症免疫療法」,醫界發現癌細胞能夠抑制人體的免疫系統,這個理念出來以後改變了整個治療方式,大家積極開發任何能夠阻擋癌細胞去壓抑免疫細胞的方法。

我們主要是從翁啟惠授權來的醣分子技術,能夠強化患者自身免疫系統,目前除了乳癌之外,其他適應症也在做了,包括卵巢癌、胰臟癌,其中胰臟癌市面上還沒有效果很好的藥,只要有一些實驗數據佐證,衛生單位放行的機率比較高,五年內一定會做很多不同的適應症。

浩鼎的產品方向有二,一個是縱向,同一個病症(如乳癌)從末期到第一期、再到預防都要有對應的藥品,一個是橫向,也就是同一技術概念、用在許多不同的適應症上,這裡每一個市場都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65

陸股破地表成交量紀錄 台股為何漲不動?

2015-04-27  TCW
 
 

 

近期陸股的行情越演越熱烈。今年以來大漲約三成的上證指數,隨著中國人民銀行無預警降準一%,四月二十日,交易爆出天量,滬、深兩市成交達到人民幣一兆八千億元(約合新台幣九兆元),創全球交易所有史以來單日成交最高金額。

「大戶,最近買什麼股票?講一檔可以賺的。」「買跟大陸有關的就可以,買了,丟著不要管,自己就會漲。」回話的人是姓陳的股市大戶,他曾經出手小賣華碩股票,就讓股價連跌三檔。

每天在股市總要殺幾回合的陳大戶,從去年第四季開始,陸續把資金布局在中國概念股,不是買中國、香港的股票,就是在台灣買陸股ETF(指數股票型基金),所以,今年台股漲了二.四%,他手中的股票漲幅至少三成,獲利幾乎是台股的十倍。

「你要賺三成還是要賺二.四四%?再笨的也會選擇賺三成,」陳大戶說。今年來,中國和韓國股市都創新高,深圳A股、B股今年以來漲幅約三成,韓國漲幅接近九%,台灣只有二.四四%。從股票周轉率來看,台股也不如日本、韓國,周轉率減少,代表股市的活力也跟著下降。

投資人講究的是投資報酬率,錢會往能賺錢的地方跑。這些大戶原本是在股市「興風作浪」的一群,單月股票進出金額超過億元,甚至還有百億元的紀錄,少了他們,股市很難有所作為。

「現在價格(指大盤加權指數)九千六百點,成交量一千二、一千三百億元左右,和歷年相比,都算是相對不錯。」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對近期台股表現流露肯定態度,但也提出自己的預言:短期內,成交量來到一千四到一千五百億元的盛況,難以出現。只是這樣的成績單跟其他國家相比,實在無法孤芳自賞,台股在交易的誘因上還是輸人很多。

原因一:陸股更好賺導致資金外流,台股、台股基金縮水

錢太難賺、政策太亂、抽稅太猛,三大因素成了台股奄奄一息的主因。

曾銘宗分析,一來是因為投資人可以交易的標的更多元,以基金、權證來說,單日成交量分別約三、四十億元,兩者加起來七、八十億元,或多或少瓜分掉股市的成交量;第二,恐怕也是最關鍵的原因:國際化趨勢下,資金外流。

但他沒說的是,股市一旦欠缺資金活水,很難舞動起來。從二○一一年開始,台灣的金融帳出現淨流出,且連續十八季都呈現此景,金額達一千六百八十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兆三千億元)。這些錢不是被拿去投資海外房地產,就是去買股票、基金。錢一旦流出,就會排擠到在國內投資的金額,更令人擔憂的是短期內不容易回來。

資金外流的速度有多快?根據統計,從二○一二年到二○一四年期間,券商複委託(透過國內券商下單買賣海外股票、債券及基金等有價證券後,國內券商再向國外券商下單)金額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二○一二年約四千二百六十億元,隔年躍升至五千七百億元左右,去年又激增至七千九百六十億元,每年成長幅度皆超過三成。

投信投顧公會數據顯示,二○一三年台股基金每月規模皆超過二千四百八十億元,顛峰時期甚至曾超過二千七百億元,但此後就逐漸下滑,去年十月份更一度降到二千三百零一億元的新低紀錄。今年第一季與去年同期相比,仍減少近二%。

這些原本應該留在台灣購買台股、台股基金或是房地產的錢,正持續的流出中,也是台股單日成交量從兩千億元,腰斬到只剩下一千億元的關鍵。「大陸股市上週每日成交金額約在人民幣一兆五千億(約合新台幣七兆五千億元)上下,台灣股市每天最高成交金額也就新台幣一千兩百億元左右,換算一下,大陸股市一天成交的金額,是台灣三個月的量,」富蘭德林證券公司董事長劉芳榮說。

而台股基金規模縮水,代表三大法人之一、本土投信進出股市的資金動能下滑。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富邦投信總經理林弘立感嘆,以去年全年度的情況而論,台股基金績效打敗大盤的多達三分之二,但整體規模卻縮小三分之一。「新客戶沒進來、舊客戶解套的或獲利了結後,就抽走資金。」

除了外在的誘因大,還加上國內不斷丟出課稅的政策,一把刀隨時要砍向投資人,等於是把投資人從市場上推出,加快資金出走的意願。一拉一扯間,讓原本活力減弱的台股,更沒有了生氣。「近年來投資台股的不確定性增加,是投資人對台股踟躕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林弘立認為。

原因二:國內猛課稅、費獲利少五成,投資台股像「頭殼壞去」

攸關股市的政策中,證所稅、二代健保的補充保費納入股息所得、可扣抵稅率減半、富人稅率最高提高至四五%陸續上路,引發「一頭牛扒好幾層皮」、打壓內資投資台股意願等爭議,從未間斷。

「我在香港,領一塊半股息,就是一塊半;在台灣,對不起,可能剩不到七毛錢,獲利少了五成。」一位上市櫃銀行董事長感慨萬千:「這樣不會影響市場?其實大家都會算的,投資台灣的人,像是『頭殼壞去』。」

以台灣為例,某投資人以每股一百二十元買進台積電股票兩張,並決定參與除息,每股配得四.五元股息,加上可扣抵稅率一一.二九%,共可獲得九千五百零八元的股息所得淨額。換言之,他投入二十四萬元成本,在不考慮股價漲跌,股息殖利率四.○八%。

但若加上扣掉健保補充費,及股息納入所得,實際入袋的金額僅八千零六十六元。但同樣情況,在香港扣掉證交稅,可以實拿八千七百六十元,獲利等於少了八%。如果沒有可扣抵稅率,報酬率會少了快兩成。

原因三:政策改來改去證所稅版本亂,大戶條款決策空轉

除了交易成本沉重,更令這位董事長對台股卻步的是政策一變再變,令人無所適從,證所稅是最明顯例子。

「政府要課資本利得就課啊,卻可以宣布要課稅後,突然又說下個會期再處理,我可能本來都已經為了這個版本準備好了,結果政府搞東搞西,搞完了,(政策)又不見了。」他批評:「我沒有看到一個國家像台灣這樣,連中國也不會這樣,(政策方面)講什麼就是什麼,不會隨便亂改。如果政府連言而有信都做不到,誰敢投資?」

的確,證所稅的決策過程,如同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一樣,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新版本,一任部長,一種想法。林弘立說,證券交易稅、費過高,加上政策的不穩定,確實讓投資人對台股的收益率疑慮重重。

原因四:缺乏利多題材只能靠蘋果,第二季台股難有表現

除了反覆多變的政策,缺乏利多題材,也是台股欲振乏力的原因之一,盤面上的題材,往往除了蘋果(Apple)發表新產品,相關供應鏈隨之受惠外,其餘皆乏善可陳。

香港資產管理業者、CGM-Capital Global總經理歐宏杰指出,去年第四季到今年第一季,台股在蘋果族群的帶動下,確實有所表現。反觀今年,除了Apple Watch外,並沒有太令人驚豔的新品出現。

「台積電法說已經宣布第二季業績下修,主要來自手機與PC庫存所致,第二季少了大型權值股的帶動,台股很難有表現,」群益葛萊美基金經理人蔡彥正說。

「我們後有追兵啊,如果(台灣)還不趕快上來,錢就會一直流出去!」曾銘宗表示,其他亞洲國家的市場,飛快的進步,特別是中國,即便市場透明度相對低,前幾年也沒有起色,但去年底就大漲。

中國藉由跟其他國家的股市對接,譬如滬港通,或接下來的深港通、星港通,藉此把一個個市場炒高,吸引全世界的鈔票都湧進中國,中國成了全球最大的「吸鈔機」。表面上這是個能賺錢的地方,背後最主要的目的是中國想要掌握全球的金融市場。如果台灣沒有想到與人民幣對接的方式,長久下去,台股勢必會被邊緣化。

至於東南亞地區,像是菲律賓、印尼這些國人可能覺得看不上的國家,同樣也蓬勃發展,以菲律賓來說,經濟成長率可望在七%以上,印尼股市也有不錯的漲幅。

曾銘宗雖然擔憂台股活力不足,但在稅制未改變前,以及政府態度不一致情況下,很難提出讓投資人「回頭」的誘因。「六月份股票的漲跌幅放寬到一○%,但成交量沒有,再多的政策都沒用,」一位壽險業者投資長說。

股市,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與公司籌資能力,不是單純的只能用公平正義看待,如何在兩者間取得平衡,又能讓市場健全發展,才是政府高度該思考的問題。

【延伸閱讀】政策反反覆覆,讓股民不敢放心投資—證所稅、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政策變化

證所稅到底要不要扣?變化內容》

●2012/3 召開「財政健全小組」討論證所稅

●2012/5 劉憶如不接受國民黨團的版本,閃電請辭財長

●2012/7 立院三讀通過隔年復徵證所稅,採「設算所得」與「核實課徵」雙軌制,設算者在大盤8,500 點以上才須課稅*一改,此版本對股市衝擊小,僅影響1萬多人

●2013/6 台股8,500點證所稅課徵門檻取消。僅保留「大戶條款」、出售IPO股票10張以上、未上市櫃股票者須核實課徵*二改,該版本通過後,台股動能一定會回升

●2014/12 原規畫將大戶條款的課稅門檻由10億放寬至50億元,最後大戶條款延至2018年上路*三改,既然延後,大戶條款的課稅門檻也不必調高

補充保費賺多少才要繳?變化內容》

●2012/1 二代健保恐延至隔年才能上路

●2012/2 不到一個月,衛生署(現為衛福部)改口表示,二代健保當年度開辦,課徵補充保費的股利所得門檻為2,000元*一改,已做好實施二代健保的所有準備

●2012/9 存款利息課徵門檻提高,其他項目不比照辦理;現金股利課補充保費,股票股利不徵*二改,且戰且走,先求穩定再說

●2012/10 課徵保費的股利所得門檻調高到5,000元*三改,補充保費不會有課不到的問題

●2015/2 不排除從現行針對六類對象課徵,調整為家戶總所得徵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62

香港樓市“漲不動”了 業界呼籲港府檢視“辣招”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3479.html

香港樓市“漲不動”了 業界呼籲港府檢視“辣招”

一財網 羅琦 2015-12-10 00:48:00

上半年香港住宅買賣成交量於上半年上升20.4%,但步入下半年,關於香港樓市下挫的言論層出不窮,令投資者趨於謹慎,香港住宅買賣成交量下半年同比大幅下挫36.5%,令香港首11個月平均每月成交量減少至4722宗,較2014年的5317宗減少11.2%。

今年下半年,香港樓市的漲勢開始控制住了,不過業界人士卻未雨綢繆,認為香港樓市的問題遠遠比看上去要嚴重得多,仲量聯行董事總經理曾煥平稱,盡管樓市從數據層面看沒有出現問題,但目前的香港樓市有如患“惡性腫瘤”的病人,需要盡快“醫治”,香港政府應該盡快檢視現有的樓市調控“辣招”。

表面平靜的香港樓市

2015年上半年,市場對香港樓市一片看好,令整體成交量大幅提升,上半年香港住宅買賣成交量於上半年上升20.4%,但步入下半年,關於香港樓市下挫的言論層出不窮,令投資者趨於謹慎,香港住宅買賣成交量下半年同比大幅下挫36.5%,令香港首11個月平均每月成交量減少至4722宗,較2014年的5317宗減少11.2%。

其中,成交量下滑幅度最大的就是二手房,香港住宅的二手物業成交宗數在今年7月至10月同比下挫37.5%,另一方面,由於香港發展商提供高成數的按揭貸款,成功吸引不少買家,令一手房成交量占比大幅增加,今年首10個月,約28%的住宅銷售為新房銷售,而過去10年這一比率僅僅只有15%。

不過,從樓價的角度來看,年初至今,香港的樓價確實沒有出現明顯變化。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10月份私人住宅售價指數由歷史高位出現回落,終止了連續6個月的升勢。數據顯示,10月份香港私人住宅樓價指數報302.6點,環比下挫1.1%,但今年整體首10個月,樓價還是上升8.7%。

曾煥平稱,受二手物業市場銷售放緩的拖累,預計下半年物業買賣成交量會持續下挫,隨著香港發展商明年將推出更多新的樓盤,他預計2016年中小型住宅及豪宅的價格將下挫5%左右。

曾煥平指出,這些樓市的數據都只是浮現在表面的情況,並沒有反應香港樓市的真實問題。由於香港今年首10個月,28%的住宅銷售為新房銷售,而這些新房的價格在建築成本的高企下,只漲不跌,掩蓋了香港二手樓市的整體跌幅。

二手樓市停滯不健康

曾煥平認為,目前香港樓市的根本問題在於,買家借不到錢,賣家也遲遲不肯賣房,導致了二手樓市的停滯發展,這是極其不健康的,一旦外圍市場有壞消息傳來,香港樓市崩盤的可能性極大,短時間將下挫20%甚至更多。

由於香港金管局在今年2月推出新的“辣招”,如果買家想購買樓價在700萬港元以下的中小型住宅單位,可從銀行按揭的成數最高只能有60%,意味著中小型住宅單位的買家首付必須達到40%,這一政策也被市場稱為史上“最辣”。

曾煥平認為,目前香港政府推出的所有“辣招”中,這一招直接導致了準買家借不到錢,是最應該檢視的政策。而香港的二手住宅市場也變成了一潭死水,根據香港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11月新高二手住宅註冊量只有1854宗,創下了歷史新低,比10月的2007宗環比下挫7.6%。

但是,香港的新房市場反而更為火熱,曾煥平指出,不少香港地產開發商為了提升去化率,給地產代理的傭金奇高,有的甚至達到了20%,即便是普通的新房交易,傭金也能達到4%至5%,而對於二手房來說,傭金只有1%至3%。

更為危險的是,曾煥平稱,目前香港的地產發展商采取了一種“火中取栗”的方法,他們給不少買家提供很高成數的按揭貸款,讓買家首付只需要付15%至20%,加上一系列稅務優惠,負擔遠比二手房要輕。

一切表面上看上去似乎沒有問題,但是曾煥平認為,發展商用自己的資金給買家提供借貸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如果讓二手市場成交量持續萎靡,但背後卻隱藏巨大危機。

曾煥平指出,一旦外圍經濟轉差,一些急於套現的投資者可能會出現大幅降價賣樓,如果是健康的二手樓交易市場,很快有人接盤,不會出現系統性崩潰的情況,但如果像現在這樣,準買家還是借不到錢買房,樓市可能出現很大跌幅,可能在很短時間下挫20%甚至更多,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如果到那時候政府再檢討自身的政策,已經為時已晚。

不過,香港政府似乎對改變樓市政策的意願不大。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12月8日在出席行政會議前稱,由於土地和房屋供應增加,樓價和租金在過去一段時間已經出現輕微回落,政府不會“減辣”。過去由於土地和房屋供應不足,加上外來、炒賣和投機的需求,導致香港的住宅市場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供不應求的情況。他強調政府非常重視住房問題,已下定決心去解決,呼籲社會配合政府的計劃。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441

記者觀察:軍工充電樁“利好漲不動” 題材股或面臨調整?

“熱點輪動還是比較快,不好把握!”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如是說。本輪反彈行情以來,軍工股和新能源概念股是反彈先鋒,不過這兩個板塊最近都出現了“利好漲不動”的情況,黃金更是在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的背景下率先回調。這一切讓人想起2015年11月的環保股,還有今年4月的體育概念股,都出現“利好漲不動”的情況,之後大盤出現了不少調整;這次題材股和大盤又會怎麽樣?

在筆者看來,目前大盤這種情況,表明題材股上漲可能到了一個階段,調整不可避免,不過對大盤卻不用太大擔憂。一方面因為很多板塊的漲幅有限,另一方面目前大盤成交可以穩定在7000億左右,表明市場人氣依然過得去,從成交上沒有看到投資者擁抱“吃飯行情”熱情降溫的跡象,未來熱點輪動會依然比較快,投資者可以繼續留意一些尚未啟動太多的績優股,以及尚有炒作空間、且兼具漲價概念的供給側改革。

7月13日午間,國資委發布消息稱,國務院批準新組建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不過對此相關概念股並未有特別炒作,中航飛機、中航動力、中航電子、中航機電等軍工股午後沖高後回落,而地緣政治局勢進一步緊張,也無法讓黃金股和軍工股再上一層樓。

7月11日下午開盤後,有媒體報道,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姚傑在11日表示,目前充電樁的發展滯後於新能源和純電動汽車的發展,需要加快以充電樁為代表的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工信部、發改委等國家部門對此工作也在有序推動。廣東省發改委也明確,廣東將在2018年前投資455.1億元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工程。盡管如此,奧特迅、萬馬股份、國電南瑞等概念股在當日下午沖高回落,並未受到上述兩則消息刺激而大漲,充電樁概念股似乎和軍工、黃金一樣,也到了強弩之末。

類似的是,2015年11月北方霧霾嚴重,相關部委也推出了促進環保行業發展的政策,但環保股卻並未應聲上漲,不到兩個月後大盤出現大調整;2016年3月底,中國國家足球隊小組出線,進入世界杯預選賽亞洲區12強賽,在當時看來也是意外驚喜,4月11日《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2016—2050年)》發布,這些利好都並未讓體育概念股明顯走強,5月份大盤也經歷了兩個“L型”的大跌,之前的成交下滑和跟進資金其實已經早有預警。

從軍工股、充電樁的情況來看,本輪反彈的部分龍頭股已經逼近強弩之末,對投資者來說,在這些板塊獲利套現或許是不錯的選擇。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大盤成交額依然可以保持在7000億以上,這跟去年11月中,以及今年4月後成交量較高峰有明顯下滑有所不同,投資者對大盤不必過於擔憂,短期內就算有調整幅度也不會很大,不過對部分沒有業績支撐的題材股需要小心應對,可能面臨調整,市場結構性行情延續。成交連續維持在7000億以上,表明市場人氣依然充足,熱點很可能會轉移到其他方面,比如依然有漲價和國企改革概念的煤炭、鋼鐵板塊。7月12日有不少股份只是第一天的放量上漲,後續行情可期;還有部分尚未被炒高的低估值績優股,比如13日剛剛啟動的醫藥、服裝等,還有暑期電影上映高峰的相關傳媒股,都可望跟隨強勢的白酒、家電上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625

照漲不誤!黑色系夜盤漲勢依舊 鐵礦石再度漲停

今日晚間,上期所發布消息,調整螺紋鋼、天然橡膠及錫相關合約交易手續費, 並對螺紋鋼、天然橡膠實施交易限額制度。

同日,大商所也再度調整“雙焦”保證金和鐵礦石交易手續費,並對焦炭、焦煤品種實施交易限額制度。

鄭商所同日發布消息,上調動力煤期貨保證金,並上調漲跌停板幅度。

盡管三大交易所今日再度聯手“絞殺”黑色系等品種,但黑色系仍然保持瘋狂漲勢。截至發稿, 鐵礦石漲停,焦炭漲逾6%,焦煤漲逾5%,螺紋鋼、熱卷漲逾4%,動力煤漲逾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925

“瘋狂IPO”引爆大盤,中小創漲不起來是有原因的

臨近春節,A股卻撞上了“黑色星期一”。

滬深兩市16日低開低走,14時開始越走越低,並在14時20分左右出現“跳水”,創業板跌幅一度超過6%,創出10個月新低。在金融等藍籌股收盤前護盤下反彈,滬深兩市指數尾盤探底回升。面對再次出現的“百股跌停”,投資者已然不安,IPO加速成了“眾矢之的”。

在業內人士看來,IPO加速是股指下跌的催化劑,特別是對創業板高估值中小創的資金分流有明顯影響。不過,IPO發行節奏雖然加快,但與流通市值相比,融資規模較為有限。趨勢逆轉的根本原因,是宏觀、微觀的多重因素。

“IPO提速從2016年8月份開始就非常明顯,11月從一周兩批提到一周一批,但當時大家還在預期市場會出現‘業績牛’。”一家大型券商首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經濟低速增長、防控風險為主的背景下,泡沫化問題一觸即發,IPO提速只是導火索。

對於周一市場出現大幅下跌,清和泉資本策略師趙宇亮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一方面是證監會上周五未如部分投資者預期暫停下發IPO批文,另一方面有媒體發聲認為IPO提速支持實體經濟,再加上周末有關證監會召集機構聽取IPO相關意見的消息,使得投資者擔憂進一步提升。

爭議IPO

證監會每周五的例行發布會受到市場高度關註,而上周五,投資者最關註的不是證監會處罰了多少企業,而是會後是否還會繼續公布IPO名單。

1月13日20時15分,比通常情況晚了兩小時,但2017年第二批IPO名單還是公布了。

“又有IPO。”上周五晚間一位私募人士看到新股信息後,不乏擔憂。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市場走勢向下,但監管層似乎沒有要控制的意思,IPO繼續發,數量還不少,10家。”

隨後,市場傳出消息,稱證監會召集部分機構聽取有關IPO、再融資及新三板方面的相關意見。會上透露出三大信號:管控再融資、繼續加速IPO、限制殼資源。

第一財經記者向證監會求證上述消息,截至發稿未獲回應。事實上,監管層2016年的政策方向已經在沿著上述三個方面進行。

IPO方面,2016年全年共審核275家IPO申請,通過247家,其中11、12月份就審核了97家,通過84家,月審核數量從上半年的10~20家上升到了年底的30~60家。2016年全年證監會共核發IPO批文280家,11月份以來核發速度從每月兩批提速到每周一批,月核發批文家數從上半年的10~20家上升到了年底的50家。

在一些機構人士看來,IPO發行提速導致新股供給增加,對成長股的“稀缺性”造成負面影響,降低了殼資源價值,因此中小創、次新股在偏弱的市場情緒下都有負面反應,創業板此前憑借“稀缺性”長期享受估值溢價的局面也將面臨改變。

“一年多來A股已經將可以炒的素材都炒了一遍:從年初的成長股、新能源汽車、價值股、PPP到國企改革。”上海一家公募基金中小盤股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IPO提速肯定有影響,但是它的“抽血效應”有多大是需要討論的。

據證監會主席助理宣昌能1月7日披露,2016年,IPO、再融資(現金部分)合計1.33萬億元,同比增長59%,IPO家數和融資額創近5年來新高,再融資規模創歷史新高。但是,其中280家IPO企業首發融資規模總計僅約1843億元。

2017年證監會核發兩批IPO,其中1月6日核發14家,1月13日核發10家。雖然放行數量依然延續,但融資規模有所控制,兩批分別48億元、41億元,而2016年11月發行的四批新股中有兩批募資規模都分別超過了百億元。

“監管層放開了發行數量,但是融資規模一直是沒有放開的。不過也可以看出,目前投資者希望監管層進行調整,從情緒上給市場一點信心。”北京一家知名私募研究總監對第一財經記者稱,2016年8月份以來大小盤估值不斷拉近,成長股進一步下跌,大盤股進一步上漲,說明市場已經“閱讀”到監管意圖。

再融資趨緊

證監會2016年有兩大動作:提速IPO、加強監管。監管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事中監管,對借殼上市、再融資、跨境並購等收緊審核;二是事後監管,對市場操縱、偽市值管理、內幕交易等主要擾亂市場的違法行為進行打擊。

去年年中以來,證監會並購重組的監管基調開始從放松監管、強化信息披露轉回實質性審核,審核尺度趨於嚴格,並推出一系列政策抑制題材炒作與市場套利驅動的並購交易,引導市場回歸理性。

據華興資本統計,2016年證監會重組委共審核275起並購重組交易,其中有條件通過121起,無條件通過130起,否決24起,重組委否決率從2015年的6%上升到9%。尤其在2016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否決率一度高達10%以上。同時有條件通過案例在全部通過案例中的占比也從2016年第一季度的59%下降到第四季度的36%,重組委審核關註點逐漸突出,減少有條件過會中間地帶。

除在重組委層面進行交易否決外,監管層從交易所問詢、證監會反饋等多個層面對不符合要求的案例進行勸退或否決。2016年A股市場共有354起並購交易宣告失敗或終止,相比2015年增長68%,並購重組失敗終止案例飆升。

打擊違法方面,安碩信息(300380.SZ)、欣泰電氣(300372.SZ)等都受到頂格處罰,機構操縱特力A(000025.SZ)、萬福生科(300268.SZ)等股票案件也遭到嚴懲,以並購重組為主要內幕信息的內幕交易受到嚴格監管。2016年,證監會處罰183起案件,罰沒款43億,同比增長288%,創歷史新高。

上述趨勢在新的一年仍將繼續。

元旦假期後第一天,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調研稽查部門時就表示,2016年查處了一批大要案件,對各類違法違規形成強大震懾,凈化了市場環境、維護了市場秩序,新的一年還將繼續嚴懲“資本大鱷”,“逮鼠打狼”。

“中小創漲不起來,我們分析主要是制度層面的原因,即‘一放一壓’,放IPO、壓再融資。”趙宇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小創提升估值的主要邏輯,就是依賴並購重組、再融資,但是監管越來越嚴格,抑制炒作、限制“講故事”,導致中小創估值提升的動力沒有過去那麽強烈。

當然,除了監管趨勢的逆轉,投資者的想法也出現了逆轉。有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備受關註的樂視網(300104.SZ)實際上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投資者對於股票市場當中的“故事”,信心在下降,不再相信很多故事的邏輯,以及故事對估值的推動邏輯,哪怕是像樂視這樣“認真講故事”的。

信心依然脆弱

IPO發行未減速引發市場一定程度的恐慌,或許是監管層始料未及的。無論宏觀或是微觀,當前市場環境依然較為脆弱。

2016年底短暫的“錢荒”之後,流動性依然維持“緊平衡”,短期貨幣環境預計不會發生太大變化。與此同時,金融監管全面“防風險”,“一行三會”近期分別召開會議,部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到的“防風險”要求,控制資金脫虛向實,嚴格監管互聯網金融,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股市的要求,以及繼續嚴打市場操縱等違法行為。

“從周一市場盤面可以看到明顯的‘國家隊’護盤痕跡。”趙宇亮表示,上午滬深兩市走勢較弱,連續兩波小跳水。午後,因為恐慌跟踩踏疊加,又出現一波比較明顯的跳水。但是,上證50和滬深300指數隨後不斷走高,尤其是銀行、券商、保險這些國家隊重倉的板塊在上漲,中小創則繼續下跌。

投資者再次“叫停”IPO,反映出市場的一種擔憂情緒。在趙宇亮看來,既要堅持市場化改革不倒退,又要維持市場穩定性,可以適當縮小發行規模,並向市場傳遞明確預期。

“每每市場跌得比較厲害的時候,市場總會去詬病IPO,希望監管層控制節奏。但我認為意義不大,市場有其運行規律。”上述基金經理表示,隨著新股的發行,市盈率逐漸市場化,新申報企業的預期會回歸理性。為了一時漲跌去暫停IPO,可能造成的市場副作用要更大。

有機構人士提醒,與IPO相比,A股一個潛藏的風險是解禁減持。廣發證券一位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最近兩年再融資規模急劇擴大,因主要形式是定向增發,這意味著如果發行對象到期集中解禁減持,對A股市場的沖擊遠大於新股發行。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在過去五年中,定向增發穩步攀升。2012年共有156次定向增發,募資總額為3611億元。2013、2014年募資規模分別為3440億、6819億,但是到了2015年,定增數量急劇爆發,一年完成857次定向增發,募資總額達到1.37萬億元。2016年繼續延續了這一趨勢,雖然受到嚴格審核,依然有732次定向增發,共募資1.52萬億元。

“短期大家針對IPO希望監管層有所動作,這也是市場情緒的正常反應。不過如果後面沒有新股,而股市依然不上漲,‘IPO造成股市暴跌’的說法可能就會被證偽。”上述首席分析師說,當前市場環境依舊脆弱,缺的只是一個“導火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