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港大深圳醫院:孤獨的樣本

2014-02-17  NCW
 
 

 

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讓醫生廉潔高質應診,讓醫院財務收支平衡,這都是港大

深圳醫院尚未征服的挑戰

◎ 本刊記者 李雪娜 文lixuena.blog.caixin.com 深圳的春意日漸濃郁,從紅樹 林生態保護區西行500米,就是氣派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建築群。和人滿為患的大型公立醫院相比,此處多顯空寂。

建築面積達36萬平方米、政府總投資規模35億元的港大深圳醫院,作為全國公立醫院體制改革樣本而被寄予厚望。深圳市政府期望其從管理體制、人事制度、價格機制等多方面發揮「鯰魚效應」 ,為公立醫院體制改革尋找新的突破口。

一年半時間過去了,這家試圖借鑑國際公立醫院投建模式的中國公立醫院,卻發現了太多需要本地化調整的地方——籌資渠道、業務模式、服務定價、人才招聘等,港大深圳醫院都經歷了諸多不順。她在不斷的調整中摸索前行,腳步蹣跚而孤獨。

願景是不做賺錢機器

隨著2009年新醫改方案推出,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的呼聲高漲。2010年,深圳被列入全國17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之一,粵港兩地決定聯手開展醫療服務合作。 「基於這一背景,深圳市政府和香港大學產生了合作共建一家對 『公立醫院改革有所影響』的醫院的想法。 」 港大深圳醫院院長鄧惠瓊回憶說。

2012年7月1日,港大深圳醫院開始試營業,產權歸屬深圳市政府,由香港大學與深圳市政府共同管理。鄧惠瓊描繪當時的願景: 「我們希望用三年時間將港大深圳醫院建成三級甲等醫院的水平和2000張床位的規模,打破中國傳統醫療弊端,明確醫院收費只為維持運營,而非醫院、醫生甚至政府的賺錢機器」 。

這一投建模式和傳統的財政補償機制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政府建一家醫院,運營資金大多靠醫院自身營業收入,財政撥款方面缺乏清晰的預算。 「政府給多少錢基本上沒譜,財力好就多投,不好就少投。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這種缺乏嚴格預算管理的辦醫模式,很容易因治理不善而導致公立醫院公益性質的異化。

而在香港,政府實行全額補貼方式,保障公立醫院的公益屬性。由香港醫管局管理的公立醫院,每年會得到港府超過92% 的資金支持,香港市民到公立醫院看病只需付極少費用。

為保障公益屬性,借鑑香港及國外公立醫院經驗,港大深圳醫院從一開始就有清晰的預算設計。參照深圳市人民醫院、北大深圳醫院等醫院的運營標準測算,港大深圳醫院建成一家2000張床位、3936名員工規模的三級甲等公立醫院,開辦前五年所需總籌資約為101億元人民幣。

港大深圳醫院的籌資來源也不能像其他公立醫院那樣主要靠病人,而是國家、社會和個人三方分攤。 「深圳市政府未來五年需投入20億 -25億元人民幣,其餘由個人和社會分擔。 」據一位瞭解港大深圳醫院預算設計的知情人士透露,個人和社會分擔部分以打包方式,通過社保、商業保險及私人捐贈完成。

「如果政府25億元財政補貼跟不上,或少個10億,從整體預算設計考慮,醫院必須想辦法從其他方面增收補充,這樣一來,醫院的發展也可能偏離公益屬性,出現變質甚至變性。 」上述知情人士擔憂的說。

在管理上,港大深圳醫院建立了獨立法人治理結構模式,推行 「管辦分離、政事分開」 。醫院設置董事會、醫院管理團隊和監事會。董事會有17名成員,董事長由深圳市分管副市長擔任;其他16名董事會成員,深圳市政府和香港大學各半,雙方各持半數表決權。同時建立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由深圳市領導主導董事會工作,香港大學主導醫院運營管理事務。

據一位接近香港大學的人士透露,香港大學對港大深圳醫院寄予厚望,對其投資了2億元人民幣,並於2013年1月將其納為附屬醫院,在運營管理上更是全力以赴。

深圳市公立醫院管理中心主任羅樂 宣介紹, 「按照法人治理模式,政府給出預算總額,如何花是醫院管理團隊的事。 」董事會和醫院管理團隊的工作評估和監管由監事會完成,監事會成員包括院長之外的醫院員工和外部獨立人。

「我們希望由此形成董事會、監事會、醫院管理團隊『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分立的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模式。 」羅樂宣說。

高薪養廉高成本

在羅樂宣看來,公立醫院改革的核心,是人事制度改革。

港大深圳醫院首先是打破現有編制制度,實行員額管理,根據醫院的工作需要設定人員配置總額,由醫院自主招聘人員;打破傳統工資福利管理制度,實行工資總額管理,由醫院自主分配薪酬,對員工實行社會養老保險和年金制度,打破傳統的職業「鐵飯碗」 。

中國傳統公立醫院裡,醫生的薪酬結構,三分之一來自財政補貼,三分之二來自勞動提成, 「多開藥」 「多收費」 ,是公立醫院和醫生獲得高收入的不二法門。而對於港大深圳醫院,據鄧惠瓊介紹,深圳市政府每年撥付醫院所需的工資總額,院長獲醫院董事會授權,負責 策劃及決定除醫院管理團隊以外的組織架構,自主設置崗位。 「招聘多少人,招聘過程,薪酬福利等由醫院自定。 」港大深圳醫院總規劃人數3963人,其中80% 是醫療醫技人員,管理層不超過5%。醫院所有員工均簽訂三年期聘用合同,在本院連續工作六年以上,或已連續簽訂兩次固定期限合同並服務至期滿的醫生,方可成為醫院終身制員工。

在薪酬標準方面,參照歐美醫生的收入標準,將醫生薪酬標準定為深圳年度全社會人均收入的9倍,按2012年深圳人均可支配年收入4萬多元計算,這一薪酬標準約合年收入40萬元左右,遠高於目前國內公立醫院執業醫生的水平。港大深圳醫院希望藉此實現「高薪養廉」 。香港大學在給深圳市政府的合作共管建議書中,特別提到了「廉潔文化」問題,廉潔文化還被寫入員工聘用合同。這裡不再提倡按件計酬,醫生對每位患者的就診時間不得低於10分鐘,不得收受紅包,一旦發現且沒有及時上繳的,將給予對外公佈及解聘處理。病人就診的服務質量,直接關係到醫生薪酬收入。

醫院還創新地實施了醫療服務打包收費制度,這樣一來,醫生與灰色收入之間建立起防火牆,藥品、醫用耗材等使用與醫生薪酬收入徹底脫鉤了。

但從一年多的實施效果看,港大深圳醫院人才招聘工作並不順利。鄧惠瓊說: 「大陸醫生對人事制度改革需要一個認知過程,雖然高薪,但 『鐵飯碗』沒了,退休金的差距成了他們考慮的主要問題。 」港大深圳醫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醫生薪酬福利約佔全院成本支出的50%。

「考慮到2013年聘請的都是較為年輕的醫務人員,薪酬不太高,隨著醫務人員逐步完善,這個比例會進一步增加。 」 鄧惠瓊說。

在鄧惠瓊看來,如何既保持醫院的公益性,又能讓醫生廉潔安全高質量應診,並同時達到財務收支平衡,這是港大深圳醫院面臨的難題。員工薪酬標準遠高於同業,而醫院診療收費仍遵照物價局規定的統一收費標準, 「正是因為這樣,醫院承擔了太高的成本」 。

80億元從哪兒來?

根據雙方合作協議,港大深圳醫院運營五年後政府將停止補貼,醫院自負盈虧。根據 《2013年深圳市衛人委部門預算公開》 ,當年市公立醫院項目支出11.87億元人民幣,其中對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項目支出10.5億元人民幣。

按照 「以收定支」財政預算,2014 年深圳市政府將撥付給港大深圳醫院9億元人民幣,其中固定設備支出3億元,其他支出6億元。

除去10億元固定設備投入,政府五年撥付補貼總計不會超過25億元,按籌資結構,個人和社會將分擔近80億元籌資,這筆 「大頭」從哪兒來?

鄧惠瓊說,目前所能想到的辦法,一是通過多層次的特需醫療服務的營收來彌補虧空;二是和深圳醫保支付掛鈎。

港大深圳醫院實行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服務分開,其中非營利性服務(即基本醫療服務)收費按廣東省醫療服務收費指導價執行,營利性服務(即特需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並探索醫療服務分級定價制度改革和社會醫療保險付費制度改革。

2013年11月5日,醫院國際醫療中心開通,以經營特需醫療服務項目為主,就診人數近50人。據鄧惠瓊介紹,該中心正在探索商業保險相結合的支付模式,即與商業保險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吸引持商業保險的外籍人士和國內企業高層管理者等高端客戶。

為達到財務支出平衡,港大深圳醫院曾提出特需醫療服務佔比至少為40%,但這明顯違反了2009年新醫改的相關規 定——「公立醫院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 。公立醫院過高比例的特需醫療服務,被視為醫院「小金庫」 ,因擠佔公共醫療資源而廣受社會詬病,被認為有悖於公益性。

這也是開業以來最困擾港大深圳醫院的問題。鄧惠瓊一再強調,港大深圳醫院是給老百姓看病的公立醫院,而非外界傳聞的「貴族醫院」 , 「特需服務佔到40% 是醫院暫時想法,不會影響到對一般市民的服務」 。

這一「暫時的想法」並未通過深圳市政府審議。羅樂宣強調,港大深圳醫院特需醫療服務佔比不會超過國家規定,這暗示香港大學管理團隊想借特需醫療服務提高收入的想法很難實現,醫院運營面臨相當的挑戰。

此外,籌資模式和醫保支付掛鈎,也意味著對港大深圳醫院開業前五年的門診量有著較高的要求, 「門診量高才能獲得較高的醫保支付」 。按深圳市政府的目標,港大深圳醫院2013年底前實現日門診量3000人次,開放800張床位;但醫院的現狀是日門診量僅達到2000人次,未達預期。

據財新記者瞭解,港大深圳醫院2013年的全院營業收入約1億元人民幣; 按2014年計劃門診量和床位數測算,2014年營業收入預計在2億元左右(不包含特需醫療業務部分) 。這些數據和80億元的非政府籌資缺口相比,顯得杯水車薪。

本土化調整

2008年港大深圳醫院合作規劃時,全深圳市有100家醫院,醫療市場供需矛盾突出。到其2012年7月試營業,五年時間內全市增加了十家醫院,加上多家市屬大型公立醫院改擴建,醫療市場的競爭格局發生變化,讓曾對辦醫前景樂觀 的香港大學管理層始料未及。

按原規劃,港大深圳醫院遵循「大專科小綜合」思路,建設一所專科技術突出的綜合性醫院,引進香港大學五大專科優勢。但進駐深圳後,港大方面發現亟需解決的是全科問題。鄧惠瓊表示,開業初期最難的是全科醫生培養。

全科醫生專注於常見病、常發病。

「從醫的人都知道,十個病人中九個是常見病、常發病。 」國外全科醫生也佔據醫生群體的最大比例。按照發達國家及香港的成熟經驗,患者90% 以上的疾病都可以在全科得到解決。

目前國內還沒有專業醫生以個人或合夥名義開業,一般全科醫生都受僱於公立的社區健康服務中心,並且人數不多,同時社康中心的傳統重點還是在公共衛生方面的預防醫學,對疾病的治療配套還在發展初期。儘管和其他城市相比,深圳正努力打造 「社康中心看小病,醫院看大病」 ,社康中心建設有所成效,但在病人轉診方面還是無法順暢 銜接。

「這是我們沒有預料到的問題,得想辦法解決。 」鄧惠瓊說。港大深圳醫院一開業便成立了國內公立醫院的第一個全科,實行 「先全科後專科」的分診模式,一年半來,患者86% 的疾病在全科得以解決。

港大深圳醫院的預約診療制度要求病人提前電話或網上預約就診,這對習 慣直接到醫院掛診的中國病人來說,也尚需接受過程。為了更快上量,港大深圳醫院近期開通了現場預約,羅樂宣將這些都稱為 「本土化的調整」 。

在規劃初期,參照當地同業近三年的門診平均費用測算結果,門診患者每次平均消費額為260元,港大方面提出全科門診打包收費標準為200元 / 人次,但這一標準並未通過深圳物價局批准,最終醫院將打包價降到130元。

「按130元是虧本的,虧到什麼程度還很難說。 」鄧惠瓊說,醫院目前的工作重點是擴大門診量和床位數,計劃2014年日門診量升至3600人次,床位開至1600個。

2001年北京大學深圳醫院作為新建醫院,開始了深圳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它的成功讓深圳的決策層對港大深圳醫院寄託了 「十年後醫改再突破」 的期望,但問題是,現有體制環境跟十年前已截然不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62

敢問彭博士,九月一日晚的港大畢業生議會EGM只有噓聲,沒有理性討論?

敢問彭博士,九月一日晚的港大畢業生議會EGM只有噓聲,沒有理性討論?

只有噓聲,沒有理性討論?那位彭博士果真含血噴人!我前晚就在會場,被人誣蔑,非說兩句不可!
 
前晚每位被抽中上台發言的,都有兩分鐘發言時間。支持彭某的發言者也完有數人。台上發言時,台下真偶有噓聲。但一,發噓聲者只是少數,而其聲浪絕無蓋過台上之發言。二, 噓聲大都在發言中後段才出現,確是沒風度,但大體上已沒有影嚮講者了。港大學生開大會互片一路如此,師承英帝議會,有人瞧不起此等英式虛偽,但起碼是場內有序。
 
彭某在電視上七情上面,繪形繪聲,真言過其實,別有用心,讓一眾歹人再借題發揮攻擊港人,果真土共維伯技俩也!
 
其實前晚獲贈最多最大噓聲的,是張家敏。按大會規定,發言兩分鐘後,米高峰電源就會被截斷,即要發言者知趣走下講台,管你是李柱銘還是彭博士,一視同仁也!但張前會長被關咪後不肯,還揮手投訴,此時噓聲就越來越大,被人叫下台!上面總總,大會皆有錄影下來的!
 
老老實實,每人才只發言兩分鐘(三位動議人,包括彭某,可開場發言,就有五分鐘),沒有提問環節,皆因會展10:30要收場,時間有限也。整個安排根本就只是各自表述然後投票,哪來討論機會呢?彭某貴為博士,難道你不明,你不懂嗎?

後記,信壇壇友提醒:

英國下議院慣例,
- 執政黨議員可以喝彩, 但不可鼓掌
- 反對黨議員可以喝倒彩
- 議員不允許謾罵,


小弟再翻英帝議院之按議事規則,凡行為不當,影響辯論進行者,可罰5天/20天 離場,不能參與辯論及投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05

港大深醫最高百萬年薪 應對民營醫院上場比賽?

近日,深圳醫改取消醫務人員編制,醫生年薪可達百萬元的消息引起廣泛關註。

成立僅5年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主動打破了公立醫院的“鐵飯碗”,所有員工不再具有事業編制身份,醫院取消行政級別,而更關鍵的是,它開始向醫生開出了百萬年薪的“合理”價格,留住人才。

深圳市醫管中心副主任鄭國彪認為,港大醫院的薪酬制度充分體現了醫生的勞務價值——醫生的年薪起點是40萬,最高的顧問醫生年薪將近100萬,充分體現勞務價值和技術價值。

作為醫改的先行資源,優秀醫生已經成為醫院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必爭之地。

7月6日公布的《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意見》,明確了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多方觀點預測,在國家政策逐步放開和寬松友好之後的2016~2019年,社會資本類醫院將進入與公立大醫院的正面競爭階段——在目前依然看似式微的民營醫院領域,人才搶奪、品牌等正在悄然形成競爭優勢;而公立醫院在不斷面臨品牌醫生“出走”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後,也不得不面臨這些曾經的“門口的野蠻人”的快速成長,雙方將呈現如何的此消彼長?在中國醫改的大背景下,中國公立醫院這一塊最後的堅冰將如何從內部破裂?

民營醫院“小陽春”

從數量上占比過半的民營醫院,是不是真的到了可以翻身的時候?

根據國家衛計委統計,截至2015年8月底,全國醫院數量達2.7萬個,其中公立醫院13314個,民營醫院13475個,民營醫院在數量上首次超越公立醫院。

市場分析認為,在國家大力推動健康產業發展和持續深化醫改的大背景下,我國社會力量辦醫的熱情和活力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激發和釋放,辦醫規模和服務能力將會有更大的提升。

但與此同時,幾乎高度一致的觀點也同樣認為,包括人才問題、政策落實和公平競爭環境等問題,嚴重阻礙了社會資本向醫院領域投註的熱情。

衛計委公布的另一組數據側面證實了這樣的現狀——在全國醫院診療服務數量方面,民營醫院診療人次只占10.9%,出院人數12.9%,與公立醫院對比懸殊。

“現階段民營醫院中分兩類,莆田系為代表的草根型醫院,占到最多80%的市場份額;剩下20%走的是高大上的路線,比如溫州康寧、武漢亞新、三博腦科等,它們瞄準的是公立醫院的大型教學醫院。” 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博士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莊一強認為,即便是三博腦科這類無論在學術、管理還是品牌、運營方面都具備優勢的民營醫院,也依然不具備同公立醫院展開“搶奪”的底氣。

“除去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都有的高端消費者,其余患者基本都是醫保主導型,醫保在哪里,患者就會分流到哪里,即便是剛剛放開的醫療服務價格,民營醫院也不敢提價太多,否則患者就不去了。”莊一強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7月6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醫藥處副處長朱德政在接受記者提問時表示,“這次醫療服務價格改革主要解決兩個問題:首先就是破除以藥補醫機制,將原來的三個補償渠道變成兩個補償渠道,通過我們的醫療服務收入和財政補助讓醫療機構不要再通過藥品的收入來維持運營;其次就是通過改革,使醫療服務價格的內部結構更加合理。”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通過補償機制的改革在公立體制中留住更多優質醫生資源也許是此次改革的重點所在。

事實上,由於醫療服務對優質醫生資源的高度依賴,優秀醫生一直都是醫院競爭的核心——民營醫院的高薪和自由發揮空間,公立醫院的晉升通道和體制內“福利”,都成為各自留住醫生的法寶。

對深圳醫改取消醫務人員編制這一改革,鄭國彪表示,在研究港大醫院的人事和薪酬制度時,就提出了可以打破現有事業單位的人事制度,而這充分體現勞務價值和技術價值。

民營繞不開醫保

“從我們走過的路來看,社會資本醫療機構的發展核心驅動力仍然是人才,而眾多社會資本類醫療機構正在受制於這一因素。以人才為基礎的平面上,醫院有他對自身的認同,內部專家對運行模式的認同,之後有社會的認同、政府機構的認同,最後還要有患者的認同。這些多方認同才會促成一個醫院的良性的、可持續發展。”北京大學國際醫院院長陳仲強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說這番話的時候,陳仲強在這所全國最知名的民營醫院位置上履新不到兩年,此前14年中,陳仲強分別是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下稱“北醫三院”)和北大首鋼醫院兩所著名的公立醫院的院長——在執掌北醫三院十年的院長職位上,他把這家老牌公立醫院的平均住院日縮短了一半,這一指標在國際上一致被認為是衡量一家醫院管理能力的核心;而在2013年上任北大首鋼醫院後,當年醫院門診量超百萬,並確定其成為北京西部醫療中心的宏大規劃。

但出色的公立醫院管理經驗並不能完全植入北大國際醫院的民營醫院身份中,更何況,這還是一家同樣引人註目的超大型民營醫院。

北大國際醫院擁有北京市硬件規格最高的停機坪——開放了36個醫療中心、49個醫療學科、159間ICU(重癥監護)病房和1800張病床,借鑒首都機場T3航站樓設計的超大型醫院總投資已經突破了45億元人民幣,建設期超過了10年。

更具想象力的部分來自其“北京大學”和“北醫系”的強大身份——公開資料顯示,北大國際醫院由方正集團和北京大學合作共建,雙方分別擁有其70%和30%的股權;北大國際醫院是混合所有制性質,沒花財政一分錢,由北大國際醫院集團(後更名為北大醫療產業集團)全資興建,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社會資本投資的非營利性醫院。

按照北大醫學部和方正集團的戰略規劃,北大國際醫院與目前北醫系的六家附屬醫院組成“兄弟聯盟”,共同參與國際醫院建設,幫助後者的學科共建、人才委托培養、多點執業等方面戰略合作的落地,解決民營醫院發展最核心的醫生來源和水平提高問題。

事實上,2014年開始,北大國際醫院就開始與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簽署了學科共建合作協議;6月9日,與北大腫瘤醫院的合作協議也正式落地;8月1日,簽約醫院又將北大人民醫院、北大第一醫院、北大第三醫院納入在內。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改專家柯楊曾公開表態,北大醫學部將結合北大國際醫院的籌備進展,全面統籌其醫療、教學、科研體系的規劃、建設和管理,並對國際醫院臨床人員培養給予支持。

但龐大的北大國際醫院仍然遭遇了所有社會資本型醫院都會遇到的問題——在長達一年的時間里,這所國際化的醫院始終患者寥寥,醫保是掣肘的關鍵。

現實的困難加速了北大國際醫院向醫保靠攏的速度——2015年11月,北大國際醫院正式進入北京市醫保目錄;隨後,北大國際醫院與昌平區衛計委簽約,打造昌平醫聯體,覆蓋昌平區轄區28家二級以上醫院,醫聯體將服務區域內常住人口,實現院際間雙向轉診。

莊一強在評價這一現狀時向本報表示,即便是像北大國際醫院這樣的高端醫院,患者中大部分也是對價格敏感、醫保高度關聯型,尤其在民營醫院運營的初期,有沒有醫保其實影響還是很大的。

“北大國際醫院現在(盈利)還沒有持平,但和去年11月的數字來對比,我們醫院日均的門診量是800人次,到現在最高峰突破了2000人次,平均都在1700多人次以上;每天在院的住院患者在450人上下,高峰時期500人,低峰時期不低於400人,預計年底在院的住院患者會超過500人;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誌就是手術,我們以三四級手術為主,現在已經做了4000臺,到年底會達到9000臺,或將突破1萬臺。退回10年,應該說這是兩個大三甲醫院的基本量。所以總體看,我們的發展還是非常平穩的,並呈現逐漸上升趨勢。”陳仲強回應《第一財經日報》時透露。

陳仲強向本報透露,在運行中,他們也深刻體會到,目前醫療環境中,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在前進中的艱難。

“醫療機構並不是說一定不能賺錢。在這個鏈條中,醫院服務是不掙錢的,但醫院運行過程中,它整個形成的產業,也就是相關產業鏈是會產生利益的。所以,盈利的角度和單位要區分開。類似於國外。當這兩個因素分開後,服務會做好,收益也會跟上來。目前混為一體的模式或許並不太適合現時代的發展。”他表示。

從“補充者”到“參與者”

而更徹底的改革即將在近期發布的“十三五”醫改規劃中公布。

“近期國務院醫改辦和相關部門正同時著手研究‘十三五’醫改規劃,在相關的程序批準後將要印發,此次規劃總的思路就是深化醫改工作,要在‘十二五’醫改的規劃任務完成的基礎上,在‘十三五’期間更進一步強調改革的綜合性、系統性和協同性,更加註重體制機制的一些改革和創新。” 國務院醫改辦副主任、國家衛計委體改司司長梁萬年在近日召開的“2016中國社會辦醫峰會暨首屆醫療健康產業發展年會”上公開表示,“對於社會資本辦醫,我們一定要承認社會力量辦醫是我們國家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賦予其應有的地位和作用,給予應有的重視和支持。”

他強調,對社會力量辦醫,近年來陸續出臺的政策就是要打破民營醫院發展的玻璃門、彈簧門和旋轉門,使社會資本型醫院從公立醫療市場的“補充者”提升為“參與者”。

多年來,政府對社會辦醫的支持文件從未間斷。柯楊表示,從2005年至今,共有23個文件提到民營資本辦醫,涉及人才、定位、醫保等多個方面。

如2010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通知》,不僅強調確保非公立醫療機構在準入、執業等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還首次放開“獨資”試點,簡化並規範外資辦醫的審批程序,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的設立審批權限下放到省一級。

2012年8月,北京市發布《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若幹政策》,提出進一步開放首都醫療服務市場,鼓勵社會資本在郊區新城、新的大型人口聚居區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舉辦康複、護理、中醫醫院;鼓勵社會資本舉辦擁有高新技術和專科優勢的醫療機構。

柯楊在演講中援引統計數據,2005年至今,涉及民營資本辦醫的文件共有23個—— “從最初的默許到指導性規劃,中國社會辦醫的政策支持體系正在走向完善。”柯楊說。

北京衛計委主任方來英認為,社會辦醫要找最能發揮出資本活力,同時又是現有醫療服務體系中相對薄弱的地方,才有生命力。

梁萬年透露,“我們特別鼓勵社會力量辦醫和現有的公立醫院是錯位發展的,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能夠更好地和公立醫院形成互動和互補協同的關系,我們更鼓勵社會力量辦醫,向品牌化、集團化的方向發展。我們鼓勵社會力量辦醫,向康複、養老、護理、兒科,一些緊缺又有明確需求的這種領域發展,不限制社會力量辦醫是盈利還是非盈利,這種鼓勵政策下,這幾年改革當中有幾項舉措也都陸續地出臺和實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34

醫生均薪50萬 港大深圳醫院新院長稱低價高薪模式將持續

硬件豪華,手術費是其他公立醫院一半,醫護人員高薪,拒收紅包,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下稱“港大深圳醫院”)經過4年運營,這些特點已經在深圳廣為人知。

11月14日,港大深圳醫院迎來第二任院長,香港大學教授盧寵茂,任期為五年。在15日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盧寵茂對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的表示,跟香港瑪麗醫院80年,香港大學醫學院130年的歷史相比,港大深圳醫院只有短短4年歷史,還是一個剛剛學走路的小孩,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愛護。未來港大深圳醫院希望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醫院,推動醫療改革,更重要的是,要成為國際一流的教學醫院,未來能建立一個醫學院,這樣才能為深圳乃至全國醫療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公立醫院改革初現成效

在履新港大深圳醫院院長之前,盧寵茂曾擔任香港大學外科學系系主任,瑪麗醫院外科部主任、肝臟移植中心主任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外科部主管。香港特區政府於2012年委任他為太平紳士,於2016年頒授銅紫荊星章。

作為深圳公立醫院改革的試驗田,港大深圳醫院肩負公立醫院改革的重任。2010年,深圳被列為全國16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之一。2011年7月,深圳市政府和香港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建設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將其作為公立醫院改革的試點。其核心目標是,按照國家醫改思路,引入香港公立醫院管理模式,破除過度追求經濟效益等弊端,回歸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港大深圳醫院運營四年來,取得了一定成效,創造深圳多個“第一”,比如,實行“先全科後專科”的分診模式,針對醫患問題,設置病人關系科,為醫生購買醫療風險責任險,在香港專家領導下實行醫生團隊診療模式等。

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 港大深圳醫院摒棄傳統公立醫院的編制管理,實行全員聘用制度,首期和第二期合同都是3年,兩個合同期滿後,如果繼續聘用,就會是無限期合同。同時,港大深圳醫院實行年薪制,並“高薪養廉”,還把禁收紅包的規定寫入員工合同,員工一經投訴,處罰非常嚴格。

在港大深圳醫院,醫生平均收入50萬元,最高的可達百萬,醫生的收入和開藥、檢查不掛鉤,這就阻斷了醫生多開藥、多開檢查的動機,同時,提高醫生看病的診金,讓醫生的診療服務更有價值。

“醫療很貴,其實最貴不是藥和檢查,應該是醫生的專業技能,我們希望激勵最好的人才去做醫生和護士。在香港,高考成績最好的就是醫科,因為香港的醫生專業地位非常高,人們尊重醫生,年輕人都希望去做醫生。在內地,醫生的專業不受尊重,所以才出現送紅包,打醫生這樣的情況。”盧寵茂說,“在港大深圳醫院,機制讓他們為病人著想,不做賺錢、賣藥的機器。“

截止2016年10月,港大深圳醫院共有員工2417人,86%是醫務人員,很多醫生從內地其他城市的醫院招聘而來。事實上,除了薪酬外,一些內地醫生選擇離開體制內醫院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要做一個不收紅包,有尊嚴的醫生。

除了從制度上提升就醫軟環境,港大深圳醫院的模式也逐漸改變著病人的就醫習慣。比如,很多人開始接受全科門診,逐漸適應少做檢查,不用抗生素的診療方式,此前,很多人習慣掛專家號,看名醫,現在更多人適應了“團隊式”診療方式等。

作為廣東省唯一一個醫藥價格改革試點,港大深圳醫院2016年1月試行10種手術病例住院打包收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術費用。

盧寵茂表示,打包收費的概念在很多國家有,是一種可以控制過度醫療、檢查、浪費藥物的有效方法。以膽囊切除手術為例,港大深圳醫院的平均收費不到8000元,其他醫院要一萬五千元,有很多費用是浪費不需要的。港大深圳醫院計劃推50種手術病例實行打包收費。

盧寵茂說,公立醫院改革中最困難是價格方面的改革,錢從哪里來,如何保證全民享受醫療福利這在全世界的醫療系統都是難題。香港公立醫院完全是政府補貼,不需要自負盈虧,這樣的極端方式也有問題,在港大深圳醫院需要做的不是完全複制香港的模式,香港有其優勢,不能把所有的放到這里。

未來如何保持模式可持續?

杜絕過度診療,回歸醫院的公立性,讓港大深圳醫院在深圳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來港大深圳醫院就診的人越來越多。

在媒體見面會上,盧寵茂透露,現在,醫院每天有5000人的門診量,開放1100張病床,基本每天有900個病人住院,但目前醫院還沒有完全實現收支平衡,虧損的主要部分是,香港大學專家的勞務費,先由香港大學墊付,等醫院再發展一段時間就可以支付給香港大學。“雖然目前仍是虧本運營,但虧本還是值得的,還是要找方法維持。”盧寵茂說。

其實,一直以來,外界最為關註的還是港大深圳醫院這種高品質服務、高薪養廉、降低醫療收費的模式如何實現可持續性問題。

此前,港大深圳醫院首任院長鄧惠瓊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需要找到方法,在沒有補貼的時候把錢賺回來,現在每一天都在不停的研究。

那麽這項研究是否有了答案?盧寵茂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錢雖然重要,醫院帶來的質量,改革能成功是無價的,政府,公眾也應該看到。內地很多醫院是自負盈虧的,我們也在進行改革,做好服務的同時,改革收費模式,控制開支,對員工進行績效考核和問責,以此來提高效率,增加醫院的收入。同時,也希望通過一些慈善活動,跟大公司建立夥伴關系,比如已經有72名患兒受益於“唇腭裂公益行動”年齡最大的16歲,最小的僅3個多月。

此前,深圳市政府承諾五年內,財政將補貼港大深圳醫院的運營。盧寵茂表示,未來,基礎的政府補貼是需要的,我們也希望能通過自身改革,做到自負盈虧。

前四年,港大深圳醫院曾經探索開設國際醫療中心(IMC),按照市場定價,不能使用醫保,所得凈收益將全部用於反哺醫院的公共醫療服務。

盧寵茂說,我並不認為應該用IMC來實現自負盈虧。他說,港大深圳醫院是公立醫院,核心任務是推動醫改,我並不覺得重點應該發展IMC,不贊成這個醫院就是要搞IMC,我們不是為了賺錢。當然,IMC提供的資金要好好的利用,可以在培訓,教育,員工激勵方面提升醫院發展,也可作為研究項目經費支撐。

談到港大深圳醫院未來的發展規劃,盧寵茂認為,香港的醫療之所以能維持高水平,最重要的是擁有兩家全球國際一流水平的醫學院,同時建立了標準的培訓機制,每年有470個醫生通過規範化的培養進入醫院。深圳人口是香港的兩倍半,深圳要達到香港的醫療水平,就需要五家這樣的醫學院,每年最少需要培養1000個醫生,現在深圳醫生更多是通過外省招聘過來,水平參差不齊。

盧寵茂表示,沒有本地醫學人才的培養,醫療系統的發展就不能持續。未來香港大學希望建立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醫院,帶動醫療改革,更重要的,成為國際一流的教學醫院,未來建立一個醫學院。這樣才能為深圳全國醫療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621

港大深圳醫院微創活檢技術,讓80%乳腺癌疑似患者免於手術

深圳女性發病第一的惡性腫瘤是什麽?乳腺癌。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下稱“港大深圳醫院”)2017年1月11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稱,該院乳腺中心引入多學科協作會議(MDT), 為在該中心治療的每一位乳腺癌患者“量身定制”乳腺癌治療方案,同時引入內地最先進的Hologic ® X-線立體定位真空負壓輔助微創活檢儀(SVAB)和中國內地首臺Trident ® 標本攝片系統,采用微創活檢技術,讓80%的乳腺癌疑似患者免於手術。

“量身定制”乳腺癌治療方案

據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通報:2015年全市共報告新發惡性腫瘤病例20399例。其中,乳腺癌1722例。

2013年10月,年逾四十的柳霞(化名)在港大深圳醫院被確診為乳腺癌。

在發布會現場,柳霞說,剛剛得知這一消息,非常震驚,一開始拒絕接受手術,心里總想著“逃跑”。確診後的第一周,乳腺中心的醫生經常給我打電話,勸說盡早治療。

早在2013年5月起,港大深圳醫院乳腺中心主管、香港瑪麗醫院乳腺外科主管鄺靄慧就在港大深圳醫院乳腺中心引入多學科協作會議,在港大深圳醫院乳腺中心推動量身定制的符合國際標準的乳腺癌治療。什麽是多學科協作會議?港大深圳醫院乳腺中心副顧問醫生鄭愛秋介紹,在我們醫院,新診斷的每一位乳腺癌患者,乳腺中心都會收集來自不同專科醫生的觀點,定期召開多學科協作治療會議,保證為每一位乳腺癌病人提供符合國際標準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從2013年5月起,港大深圳醫院乳腺中心開始每周舉行一次乳腺癌多學科會議, 至今已召開了超過110場會議。

2013年11月,通過多學科協作會議討論,柳霞接受了腫瘤切除和乳房重建手術,術後又接受了化療和放療。如今3年過去了,她身體情況穩定,只需在家口服藥物,每半年到醫院複查一次即可。從2015年4月起,她還成為了港大深圳醫院的一名義工。

微創活檢技術讓80%疑似患者免於手術

“乳腺癌的早診斷、早發現非常重要。”鄺靄慧說。

目前乳腺癌的早期診斷主要依靠鉬靶普查,問題在於,一旦通過鉬靶檢查發現乳腺癌疑似病例,較為傳統的做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下的疑似鈣化病變部位手術切除,然後再對切除組織進行活檢。這意味著,患者“挨一刀”不可避免。

“但是微創活檢設備在中國香港和歐美發達國家已是標準治療,病人不需要開刀,只需在門診通過微創的針刺活檢就可以診斷病變部位是良性還是惡性。如果是良性,病人完全不用接受外科手術。” 鄺靄慧表示。

2016年3月,港大深圳醫院在中國內地引進最先進的X線立體定位真空負壓輔助微創活檢儀,借助這一設備,醫生在門診就可以確定病變部位是良性還是惡性,並能發現早期乳腺癌。

進行微創活檢時,病人只需俯臥在經過特殊設計的俯臥式活檢床上,醫生通過做一系列的鉬靶攝片確定病變的位置,然後用活檢針精確定位目標病變,並取得組織樣本進行組織學診斷。組織樣本收集後立即放在特殊的X線系統Trident ®下進行檢驗,它能讓醫生當場確定活檢取材是否準確和足夠。

香港大學乳腺外科助理教授許長峯初步分析,微創活檢儀引入至今的9個月里,港大深圳醫院乳腺中心已經實施了超過110例的X線立體定位真空負壓輔助微創活檢術,超過80%的病例都是良性,這些病人都避免了不必要的外科手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880

拒收紅包、抽簽排號 港大深圳醫院五年持續“綠色醫療”

2016年,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下稱“港大深圳醫院”)的產科掛號曾被黃牛炒到5000元一個,從今年2月10起,港大深圳醫院用公開收集孕婦信息並公開抽簽的方式決定產科出診預約號源分配。這樣的做法讓患者贊嘆。

公平公正只是港大深圳醫院在過去五年中推行的“綠色醫療”的一個方面。

在港大深圳醫院五周年到來之際,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未來,港大深圳醫院將在辦醫、管醫、行醫、就醫方面繼續推行“綠色醫療”。

推動“綠色醫療”文化

過去五年,港大深圳醫院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比如,醫生沒有編制,實行固定薪酬,醫生收入和開藥、檢查費並不掛鉤,拒收紅包,完全實行預約制,采取團隊診療,病人看病時不能指定醫生,更沒有所謂“專家號”的概念,推行打包收費,綠色手術,降低病人治療成本,循癥醫療,嚴格抗生素使用。

這些特點,被盧寵茂稱為“綠色醫療”文化。

比如港大深圳醫院的產科最初采取電話預約制,因為廣受歡迎而被黃牛盯上,黃牛號曾被炒到5000元一位。2017年1月,在了解了產科黃牛號的情況後,醫院正式啟用公開收集孕婦信息並公開抽簽的方式決定產科出診預約號源分配。2017年2月6日,首次公開抽簽,全程由人大代表和倫理委員會代表參與監督。從今年2月10日起,每周以公開抽簽方式分配產科出診預約號源,抽取的結果在醫院網站和微信平臺公布。

在港大深圳醫院,拒收紅包被寫入醫生和醫院所簽勞動合同中。2013年,港大深圳醫院設立了病人緊急援助基金,將無法退回的病人的禮物,在醫院內公開拍賣,所得資金存入基金,用於幫助有需要的病人,截止2016年底,共拍賣29次,拍賣籌款資金近10萬元。

2012年7月1日,港大深圳醫院率先取消門診輸液,2016年10月,廣東衛計委下文要求,全省二級以上醫院逐步取消門診輸液。在抗生素使用方面,港大深圳醫院各項指標遠低於國家標準,以藥品占醫療總收入比重來看,2017年一季度,港大深圳醫院是20.83%,三級醫院的國家標準是小於等於40%。

港大深圳醫院還在推行“綠色手術”的理念。港大深圳醫院胸外科醫生龐大誌做了數百例胸腔鏡切除手術,80%以上完全不使用一次性高值耗材,手術時間、並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數據均無明顯差異,費用卻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龐大誌說,一次性耗材促進了胸外科的發展,也帶來醫療費用上漲,資源浪費,加重病人的經濟負擔。不用一次性耗材其實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理念問題,希望這樣的理念能夠被國內其他醫院的醫生逐步接受。

盧寵茂表示,“綠色醫療”推行的突破口就是打包收費,如果能給醫院一個合理的收費,省下來的耗材,可以體現醫生的專業價值,這樣就能改變原來的收費模式。相信醫生都希望做一個光明正大合理體現價值的醫生。

目前港大深圳醫院已經試行10種手術打包收費,下一步將推行30種手術打包收費。即使有術後並發癥,費用也包括在內。

逐步提高醫生滿意度

2016年,深圳市衛計委全市醫院滿意度調查結果,港大深圳醫院病人滿意度為深圳市屬綜合性公立醫院第一名。

對於過去五年的改革,盧寵茂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外界說我們拿了很多特殊補貼,其實沒有,所有的新醫院在興建階段都會有基本醫療補貼,以及取消藥品加成後對病人的補貼。港大深圳醫院並沒有其他特殊補貼。我們來這里不是要做一個賺錢的醫院,而是要做一個能實現持續發展的醫院。未來五年,“綠色醫療”將繼續在港大深圳醫院推進,我們將更重視廉政,建立廉政科,預防貪汙。

在提升醫生滿意度上,盧寵茂表示,醫院醫生滿意度需要提高,員工有一些不滿意,比如面對新的文化,有一些員工和醫院之間的磨合問題,在工資方面,雖然醫院提升了醫生的工資,但是相比體制內醫生的福利,其實港大醫生的總體收入並不算高。

目前,港大深圳醫院有醫生500多人,其中三分之一是香港醫生。盧寵茂說,港大深圳醫院的五年相當於在做一個研究,那就是香港醫療的管理方式能否在這里取得成功,一開始好像並不成功,但是隨著不斷堅持,堅持預約制,不收紅包,不打點滴,不斷增加醫生勞動價值,現在看起來我們的研究成功了。

談到港大深圳醫院未來的發展規劃,盧寵茂認為,香港的醫療之所以能維持高水平,最重要的是擁有兩家全球國際一流水平的醫學院,同時建立了標準的培訓機制。 未來香港大學希望建立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醫院,帶動醫療改革,更重要的,成為國際一流的教學醫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79

廉署起訴「港大」外科學系前系主任涉嫌行為失當及偽造帳目

1 : GS(14)@2011-07-01 15:58:34

http://www.icac.hk/tc/news_and_events/pr2/index_uid_1180.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162

投資失利開支增 港大蝕6.7億

1 : GS(14)@2012-12-30 13:19:48

真是唔知點蝕,小有小好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230/18118016
港大最新一份年報顯示,大學連同其轄下自資院校以及新成立的港大深圳醫院,於11/12學年合共虧蝕達6.71億元,是繼08/09學年以來首次出現虧蝕。年報解釋,由於第五輪配對補助金結束,令大學的總收入減少近2.2億元;經濟環境不明朗令利息及投資虧損1.8億元;加上應付院校搬遷、行政支援和學生人數增加等問題,支出增加5.3億元。
浸大轉盈為虧
港大發言人表示,最近的投資表現已轉虧為盈,過去幾個月股票價格持續上升,截至上月底,即上個財政年度結束後5個月間,港大的各項基金投資收益進賬6億元,與6月底基金價格比較,增長百分之4.9。
此外,浸會大學於11/12年度亦錄得1.19億元虧損,當中主要由於投資失利,有關收入由去年淨賺約3億元,轉盈為虧至出現6,400萬元赤字。教育學院則錄得約750萬元的小額盈餘,但較去年的8,200萬元盈餘大幅減少,主要由於第五輪配對補助金計劃結束,令收入減少3,40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079

佔中影響 難比省港大罷工 周顯

1 : GS(14)@2014-07-17 11:48:4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究竟「佔領中環」將會對股市多大的影響,沒有人知道。不過,現時的我正在重寫《炒股密碼》,寫到了香港股票市場的那一章,因此,可以就以前的一些大事件,對於股市的影響,和大家談一談。

對於香港的股市,影響最大的,當是「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股市停開,這是極刑。

其次就是「省港大罷工」,有四成的人口,即25萬人參與了罷工,其中的一半,也即是13萬人,離開了香港,很多是「行路上廣州」。這事件維持了16個月,那時沒有恒生指數,但看成交額,它跌了三成左右。那時也沒有GDP的計算,但可看貿易額,也是跌了三成左右。但是由於我並沒有每一天的計算,只有以年來作為單位的數據,所以如果放在現實之中,單天、或在最激烈時的單月,跌得很厲害,都是有可能的。

相比之下,香港人依然記憶猶新的暴動/反英抗暴的影響力,以及1922年有十萬人參加的「海員大罷工」,反而沒那麼嚴重,不過也跌去了大約兩成左右。我相信,「佔領中環」縱使最終出現解放軍鎮壓,其影響力也不會如當年的「省港大罷工」。

港新聞自由 遠勝八十年代

近來由於要把作品「升呢」,所以寫的書的內容也嚴謹了許多(可惜專欄由於時間所限,不能這樣做),大家可以從《貨幣密碼》和《梁振英黨人治港》(這本書的名字太長,連我也不記得)的內容,就可見一斑。

這正如那天,香港記者協會發表《2014年言論自由年報》,內容說﹕「香港新聞自由陷入數十年來最黑暗的一年」。我當時在報館中,對同事的評語是﹕「嚴格來說,這應該是『二』十多年來最黑暗的一年才對。就我所知,現時的新聞自由,至少仍然是遠勝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是嚴謹的歷史學家,所以評論也會比新聞記者客觀一點。

[周顯 投資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877

港大建議隨時做運動 等車練半蹲 閒時單腳企

1 : GS(14)@2015-05-15 22:49:21

【本報訊】港人工作忙碌,連睡覺時間也不夠,多少人願意抽空做運動?香港大學調查發現,近半受訪者缺乏體能活動,平均每周只有一至兩日做運動。不但影響健康,還會令人「冇咁快樂」。港大建議市民由「零時間運動」做起,如坐着時踩空氣單車、等車時練習小馬步(半蹲)等均可讓身體多燃燒能量,毋須額外抽空也可為健康帶來好處。記者:梁麗兒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及港大醫學院合作推行的「愛+人」計劃,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2013年10月至12月,訪問1,502名、18歲或以上市民,了解市民的體能活動習慣,與個人、家庭快樂、生理及心理健康等關係。調查發現,49.5%受訪者缺乏體能活動,即每周進行的中等強度體能活動少於150分鐘,或少於75分鐘劇烈強度體能活動。整體有29%、即441人每日甚至「零運動」。而港人平均每周只花1至2日做中等(如急步行),或劇烈強度(如跑步)的體能活動。




強化肌肉 有益心肺

調查又評估港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發現少於半數人(49%)的生理健康水平達中等或以上程度(即50分或以上)。僅約六成人心理健康水平達中等或以上程度。分析指出,體能活動越多的人士,生理、心理健康的評分比缺乏活動人士高。港大公共衞生學院講座教授、兼該計劃項目首席調查研究員林大慶表示,港人多因無時間、懶及嫌運動「辛苦、索氣」而不願運動。惟運動習慣可以為身體帶來很多好處,包括降低患心臟病、結腸癌等風險。調查結果反映港人忽略運動的重要性。他推介市民可從「零時間運動」做起,培養運動習慣。透過在站立或坐着期間,進行簡單動作,例如坐下時踩空氣單車、單腳站立等,為身體燃燒能量、強化肌肉、提高心肺功能。他說:「市民郁少少好過唔郁,其實係辦公室坐喺度、搭車或等過馬路期間企喺度,都可以做運動。」強調零時間運動毋須額外花時間、金錢及器材,可於家中或辦公室進行,其中急步行可加強心肺功能之餘,更可慳時間。與家人一起做運動,更有助關係融洽,建議可進行比賽增進感情。




零時間運動

【1.踩空氣單車】雙手扶椅邊支撐身體,雙腳模擬踩單車動作;盡量做到最多次數及最長時間;可鍛煉腿部肌肉





【2.小馬步(半蹲)】站立時雙手握於身後,雙膝輕微屈曲;能加強訓練肌肉





【3.伸展腿部】右腳伸直,左腳曲膝,身體盡量向前傾,嘗試觸摸腳趾;換腳再做;有助伸展腿部肌肉





【4.腳尖站立】站立時嘗試以腳尖站立,盡量維持最長時間及重複進行;能加強訓練肌肉,改善平衡力





【5.單腳站立】左腳或右腳輪流單腳站立,其間盡量維持最長時間;能考驗及鍛煉平衡力



示範:港大公共衞生學院研究助理攝影:張志華資料來源:「愛+人」賽馬會和諧社會計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515/191483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3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