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家海洋局:實現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556.html

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在世界海洋日(6月8日)到來之際表示,必須妥善處理好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實現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王宏說,健康的海洋是確保海洋事業科學發展的基礎,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應有之義。

我國是海洋大國,岸線漫長,港灣、島嶼眾多,資源豐富,管轄海域遼闊。海洋所蘊藏的巨大潛在資源和能力,是我國實現發展崛起的重要物質條件,是解決當前資源環境問題的主要出路,也是實現未來更大發展的戰略新空間。

國家海洋局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迅速,海洋開發對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據《2015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2015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64669億元,比上年增長7.0%,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6%。

但海洋事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經濟規模偏小、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發展方式比較粗放、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矛盾和問題。

特別是一些地方過度、盲目、無序的海洋開發,以及對海洋資源的掠奪式占有,造成近海漁業資源枯竭、海洋環境汙染、物種銳減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制約了海洋經濟的健康發展,影響了海域的綜合開發效益,已成為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

據《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依然嚴重。河流排海汙染物總量居高不下,枯水期、豐水期和平水期,77條河流入海監測斷面水質劣於第V類地表水水質標準的比例分別為58%、56%和45%。陸源入海排汙口達標率為50%。監測的河口、海灣、珊瑚礁等生態系統86%處於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綠潮災害影響面積較上年有所增加。渤海、黃海和東海局部濱海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加重,砂質海岸和粉砂淤泥質海岸侵蝕嚴重。

“建設海洋強國,當前突出的瓶頸制約是資源環境,突出的短板也是資源環境。”王宏說,必須妥善處理好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頂層設計,加強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宏觀把握,實現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王宏表示,“十三五”將建立和完善基於生態系統的規劃、制度、監督評價、試點示範等海洋綜合管理體系,統籌海洋開發與保護,實現人海和諧。強化體制機制創新,構建有利於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推進集約節約用海,建立健全海洋生態紅線等制度規範。強化技術創新,大力發展海洋環保新技術,積極培育綠色、循環、低碳的海洋新興產業。

同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不同海洋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破解海洋產業結構不合理、區域布局同質化、部分產業產能過剩的難題。將“生態﹢”思想貫穿海洋管理各方面,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加強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在海洋生態修複、海洋垃圾治理、海洋防災減災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王宏表示,“十三五”將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公共服務,興建海洋公園、治理海洋垃圾、打造親水岸線,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海洋的美麗。充分調動公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和科普活動,使愛海護海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海洋所蘊藏的巨大潛在資源和能力,是我國實現發展崛起的重要物質條件。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369

海洋局王宏:人類要“與海為善,與海為伴”

海洋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空間。同時,海洋也面臨著人類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壓力。海洋的生態危機是全人類的共同危機,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

此次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將“守護藍色家園:共有的海洋 共同的行動”作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論壇主題,目的就是圍繞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傳播理念、凝聚共識,分享成果、交流經驗,攜手同心,開啟珍愛共有海洋、守護藍色家園的共同行動。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近500年來人類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海洋的開發和利用。不過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表示,人類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異常的氣候、持續的汙染以及我們人類一味地索取,給海洋帶來了空前的沖擊。因此,人類在樂享“因海而興、因海而強”的同時,也要時刻銘記“與海為善,與海為伴”。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經濟社會發展高度依賴海洋。中國的沿海地區以全球陸域面積的1%,承載了全球人口總量的8%,創造了全球經濟總量的9%,產生了國際貿易總量的7%。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健康、安全的海洋對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海洋對於中國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因此王宏表示,國家海洋局作為海洋主管部門一直以來重視“制度建設”。據王宏介紹,近年來,中國立法機構制定和修訂了《海洋環境保護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島保護法》,今年還頒布實施了《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中國政府也專門制定了《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這些措施加大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提高了海洋開發利用活動的生態門檻。

目前,國際社會對海洋生態的關註度越來越高,在論壇現場,王宏就此提出三點倡議:

第一,共同打造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交流合作機制。在尊重各自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溝通與交流,搭建政府間、企業間、民眾間的合作平臺,通過建立綜合的夥伴關系,在有效遏制陸源汙染、海上溢油、海漂垃圾、海洋酸化等方面,分享經驗與成果,為實現保護海洋環境的全球目標做出貢獻。

第二,共同推進基於生態系統的海洋和海岸帶綜合管理。希望沿海國家通過選劃海洋保護區、科學制定海洋空間規劃等措施,對海洋生態系統實施有效的保護和規劃;采取積極的海洋治理措施,有效修複恢複受損的珊瑚礁、紅樹林、河口濕地等生態系統。

第三,共同引導和發展環保可持續的海洋產業。希望沿海國家結合自身實際,著眼於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積極培育綠色、低碳和循環海洋產業,逐步擴大海洋可再生能源使用範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086

國家海洋局:新西蘭海嘯不會對中國造成災害性影響

據新華社報道,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國家海洋預報臺)13日夜發布消息稱,根據最新監測分析結果,新西蘭地震已經引發海嘯,但不會對我國沿岸造成災害性影響。

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值班人員表示,此次地震震中附近凱庫拉潮位站監測到243厘米海嘯波,新西蘭北島惠靈頓潮位站和卡瑟爾角潮位站分別監測到40厘米和9厘米的海嘯波。海嘯預警中心將繼續跟蹤分析地震和海嘯監測數據,如監測信息及預報結論無重要變化,將不發布後續信息。

大量居民跑到街頭避難

當地時間14日0時2分(北京時間13日19時2分),新西蘭南島中部地區發生7.5級地震,震中位於南島中部小城卡爾弗登東北15公里,震源深度15公里。新西蘭民防局發出了海嘯預警,敦促南島的居民移往高處。

已經跑到街上避難的人們試圖通過電話和親友聯系。

中國駐新西蘭使館和中國駐克賴斯特徹奇領館均證實,在地震發生後近4個小時內,未接到有中國公民傷亡的報告,使領館將繼續關註當地中國公民安全,與新西蘭政府保持溝通,在需要時為中國公民提供及時的領事保護和救助。

被海嘯沖襲過後的威靈頓。

據新西蘭廣播電臺報道,地震發生後,人口僅數百人的卡爾弗登小城電力供應中斷,多座房屋煙囪倒塌。另據新西蘭民防部門消息,南島北部一些城市也出現了電力供應故障和道路、橋梁及建築受損情況。 

馬路上出現巨大的裂縫。 

居民家中的倒塌的煙囪。

地震過後當地居民的家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5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