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所謂遴選 左丁山

2009-05-26  AppleDaily






 

原 來政府早已在去年底成立一個三人遴選小組,再加一名義務顧問,向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提供意見,如何搵人接替金管局任總。

弱勢政府即是弱勢政府,本來外匯基金 條例已賦予財政司司長充份權力去委任金管局專員(總裁),而外滙基金諮詢委員會係財政司司長嘅當然對口單位,何解曾司長要另行成立一個三人小組呢?

合乎常 理嘅推測就係曾司長唔敢一個人孭晒飛,要搵啲獨立權威人士畀意見,壯下膽以預備定火藥來應付議員嘅攻擊。但是如此一來,議員有更多口實嚟砌政府,隨便舉幾 個問題:

(一)三人小組有何權限?

(二)如何組成?

(三)為乜係馮國經張建東龐約翰三位,而唔係李業廣、劉遵義加浦偉士或者係利國偉,史美倫加祁連活諸如 此類?

四)馮張龐三位先生與唐裕年提供了甚麼候選人名字?

(五)有何遴選準則?

一言以蔽之,就係自招麻煩。

其實曾司長可以私人守秘式諮詢晒上述或更多元 老及資深人士,最後選一位(曾特首當然一路知道過程,並且同意)交畀中央摸摸底,OK之後就自己宣佈,而且要在宣佈任總離任之日同時宣佈,咁就充份顯示行 政主導,讓國際金融界知道十月一日邊位入主金管局,免除一切無謂猜測。至於有人反對咯喎,佢哋既無法律根據,亦無實際依據(其他國家例子),咪由得佢哋講 啦。o依家就麻煩嘞,遲遲先至公開一個不應存在之三人遴選小組,又要隔一輪先至宣佈接任人選,基本上已自貶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形象,而且最弊嘅係,反對 派鬧得更加熱烈,唔會熄火。

特區政府有時強為公關而做公關,為spin而spin,就好似玩澳洲boomerang(回飛轉),擲得唔好,飛回來扑自己個 頭!橫睇掂睇,想搵一個人可以比較容易得到王岐山同意,得曾特首曾司長信任,銀行金融界可以認受,十月一號返工就即刻做嘢,唔使過一段實習/學習、體驗期 嘅,香港只有陳德霖一位,之不過,用三人小組方法揀選,置外滙基金諮詢委員會於不顧,對新人(即使唔係陳德霖)不甚公道,可惜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2

所謂的賽後檢討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3142


 


在網上見到基金經理的賽後檢討:投資是機會率的遊戲,就算一個行動有 7成贏面,也代表有 3成輸面,正確的決定,不是保證有正面的結果......周二午市大幅減持後周三便大升,回看是無悔無疚,總有狼來了的時候,但知足撤退並無大不妥,如果死守而遇上市場大跌,輸錢之餘更輸信心。要學會長期按牌理出牌,不可以因為一時欠運而放棄章法。


 


我認為這並不是賽後檢討的良好態度。


 


表面上是承認自己的失敗,實質心理上卻是逃避悔恨 (Shunting Regret),只是令自己好過一點,顏面好看一點。


 


不是我要死啄住某人,而是由於這種負面而阻礙投資 EQ 發展的心理十分常見,所以值得討論。


 


看錯就話自己欠運、正確的決定不保證有正面的結果;贏就是自己的實力使然、眼光奇準?


 


投資的確是含機會率的遊戲,但一個令自己虧損的決定,以投資角度來講,那就肯定是錯誤的決定。投資的世界是沒有正確而虧損的決定,只有虧損而又自己不知錯在哪裏的決定。


 


亦由於投資的確是含機會率的遊戲,我認為正確的態度是,在自己贏的時候堅信運氣的因素存在,當自己輸的時候堅信是自己確實在某地方必定做錯了什麼。


 


只有在不斷確認和累積自己做錯的經驗,而同時承認自己成功的幸運因素,才能夠令自己的技術、知識和思考上更上一層樓,而同時減少自己過份自信的機會。


 


無知和過份自信是投資的大敵。


 


自己在去年思捷一役的挫敗,一兩日間不見7%回報的經驗,是拜以上兩點所賜。而我被一些不喜歡我的網友寸到我一棟都無,這也是自己徹底的抵死。


 


07年滙豐 $130 走哂係咪我眼光奇準?唔見得。有幸運成份。我當時將資金換入兩保也造成虧損,只不過沒有持有滙豐那樣嚴重吧。


 


因此,在所謂的檢討,有否徹底的洗心革面從新面對現實,那是成長的關鍵。


 


去年我學到的事實是,認知宏觀經濟是十分重要、堅持 top-down approach、資產配資重於選股、分散投資、多讀點書的重要性。


 


今年到目前為止,我的組合有 +54.4% 的回報。係咪我實力非凡眼光奇準?我可以老實告訴各位並不是,那肯定有很大的幸運成份在裏面。


 


在實際操作上,大盤到目前這 種水平,我對增持恒指走勢相關甚大的股票或者熱門板塊的股票是失去了興趣,但暫時還未想減持股票,而我手上亦有一定數量的現金(減持宏利、清倉利豐的資金 還有大半係度)。我現在反而對和恒指走勢沒有什麼相關的股票作出關注,有興趣可能買入作為分散投資用途。


 


最後要講一講另一種危險的思維。像一個網誌所講:看罷YYY的新書後, 我越來越懷疑, 未來XX的時間會比我們想像中的長. 而根據他所指, XX一般在M2/M3XX後的XX個月才會出現. 這也進一步確定了我早前說的"XXX,XXX"的想法.


 


這是訴諸權威而惰於求證的問題。我希望傳達一個訊息是,在接受一種觀念前,最好是親自考證一下,而不是無條件接受,然後以別人的觀念來證明自己是對的,這可以是很危險。我自己以前也常犯這種錯誤。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47

所謂價值投資 拉利Larry的投資日記

http://stock-challenge.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1959.html

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相信都不會對以下說話感到陌生:「有買貴無買錯」、「現在已經進入價值範圍,就算股價還會下跌,現價都應該買入」、「如果看長線的話,買貴少少都沒有問題」。但實際上,小投資者要運用智慧去分辨何時是價值、何時是價值陷阱或危機,絕對不是一件易事。


記得於08年,香港人熱愛的股王匯豐(
00005)在金融海嘯中崩堤,不少投資者一直認為匯豐下跌只是短期的事,長線的話,目標價至少達200元,於是從140元反覆回落時,不但沒有止蝕,反而還不斷加碼,最終對投資組合構成重大打擊。而匯豐股價直至今日為止,依然還未能攀越100大關。




只買不賣非上策


對於以上經歷,相信各位讀者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造成以上問題,主要原因是大 家容易代入長線投資者的身分,不知不覺間忽略了市場或股票本身的短期變化,大家當見到股價下跌時,會跟自己說:「價值投資者不應該理會短線波動」,於是繼 續死心塌地持有股份。更甚者更可能做到「偏聽」,好消息自動入耳,壞消息則自動過濾,可以完全做到不被外間影響。


實際上,價值投資者的宗旨「Buy and Hold」,並不代表我們要「死Hold」。「Buy and Hold」的原則,是要求價值投資者在買入股票前,要仔細充分考慮,以打算長線持有的心態去作出分析,避免因短期情緒或者市場消息而胡亂買入。


另外,Hold也不是「死Hold」,倘若市場突變,又或者公司基本因素上出了變化, 令股票價值大跌,繼而價格向下修正,你就要有隨時賣出的準備,而不是選擇死守便可以補救。


定期檢討 NAV


不過,要知道市場或者公司基本因素是否已經變化,對於普通人來說,又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思前想後,一直都沒有想到一個好方法,直至畢業工作以後,師父教落投資組合應該要以市價計算「Mark to Market」,才令我恍然大悟。一般人在整理投資買賣組合時,都會只紀錄買入價,而不會用「Mark to Market」的概念去計算投資組合的資產淨值(NAV) ,於是,很容易減低對大市或者股票的敏感度。


嘗試舉例:你投資組合只買入一個股票AAA,買入價2元,一個月之前股價10元,現在只有6元,你可能會覺得沒有甚麼問題,反正還賺錢,但是實際上NAV已經在一個月間跌了4成,很明顯有些問題應已出現。


因此,我現在會將投資組合每日「Market to Market」,並且計算出每月、每周及每日的NAV,倘若組合的NAV下跌至超過10%時,我會開始思考手上組合的部署,是否已經出了問題。NAV下跌 超過20%時,便會考慮硬性止蝕某些較高風險的股票,以避免在悲劇形成後才懂得大呼「黑天鵝又來臨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13

蔡東豪「好不(知所謂)主席」不知所謂在哪? (完成及更正)

(按: 謝無名讀耆提點更正。)

在2012年7月20日,蔡東豪在好不知所謂的文章談及一個筆者之前踢爆真身的香港上市主席盧先亞,他間公司叫Convoy,本身是姓王,近排把專欄結集出版成為新書,書中封面就是他的背影。



資料來源: 蘋果日報

但是蔡東豪文中的其中一段,「1400間上市公司,除了壹傳媒(282),所有業務都牽涉內地,主席的公司也不例外。」這一句肯定是錯了,未計香港上市的房地產信託基金,除了近來筆者經常批評的越秀房地產信託(405)外,全部房產信託均是持有香港的物業為主的。另外,不計這些房產信託,還有一些基地都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列之如下:

1. 希慎興業(14): 全部物業均位於香港銅鑼灣。

2. 東方報業(18): 這個不用說了吧。

3. 中華汽車(26):持有在港島及英國的物業。

4.  港通控股(32,前香港隧道): 經營的隧道及架駛學校均位於香港。

5. 香港小輪(50): 物業投資分佈在香港各地。

6. 榮豐投資(63): 僅持有香港西半山ICON的單位。

7. 結好控股(64): 業務分佈在香港及澳門。

8. 進智公共交通(77): 經營於香港的之專線小巴。

9.  大昌集團(88): 物業主要在香港及美國。

10. 大生地產(89): 物業主要在香港及美國。

11. 凱聯國際酒店(105)、天德地產(266): 前者持有尖沙咀彌敦道的國際廣場,後者除控制凱聯國際酒店外,持有荔枝角工廈。

12. 至祥置業(112): 持有紅磡之工廈。

13. 田生集團(183,8136,前豐盛創意、全美國際): 經營位於香港的物業收購代理及物業發展業務。

14. 麗新製衣(191)、麗新發展(488): 持有位於香港之物業 。

15. 太興置業(277): 持有位於香港及加拿大之物業。

16. 華廈置業(278): 持有於香港各區的多個單位。

17.  英皇娛樂酒店(296,前寶成控股、英皇(中國概念)): 經營澳門之賭場及酒店。

18. 美聯工商舖(459,8090,前EVI 教育): 在香港從事工商舖經紀業務。

19. 國際娛樂(1009,8118,前Cyber 日報、創博數碼科技):  經營在菲律賓的賭場酒店。

20. 南聯地產(1036): 在重組後,僅持有香港之麗晶中心。

21.信和酒店(1221): 於香港經營數家酒店。

22. 川盟金融(8020): 於香港經營企業融資業務。

23. 昌利(控股) (8098): 於香港從事經紀、企業融資及放貸業務。

24. 喜尚控股(8179): 於香港經營酒樓業務。

25. 第一信用財務(8215): 於香港經營放貸業務。

26. 域高金融(8340): 於香港經營企業融資業務。

(此名單如有闕漏,請告知。)

由此可見,蔡東豪可能貴人事忙,分身乏術,未做好資料蒐集,沒有想過東西的合理性,就把稿寫出來,作為一個較出名的財經寫手,這畢竟是一記痛擊,希望他減少他的重擔。但是他又和其他人搞個甚麼主場新聞出來,雖然號召力強,但新意真的欠奉,如果再是這樣,可能真的維持不下去的。筆者仍然堅信,我能較他弄得更好。

隨著Zkiz未來產品及更新陸續推出,一定會越過他們,就算他所謂低成本運營,都要請幾個人,我們是連一個人都沒請,大家都是憑熱心做好這件事的,就憑這點,加上堅持下去,一定能在香港的政財討論上佔一重要地位的。如果大家覺得功能不好用,記緊多提意見,壇主一定按大家要求作出改進和更新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97

所謂「合格投資者」 楊飯

http://xueqiu.com/6180156458/22763066
為什麼二級市場投資者呈現「一賺二平七虧」的現象,因為大部分自己做投資的投資者都是不合格的,有的投資人也很勤快,整天跟蹤這跟蹤那分析來分析去進進出出道聽途說不亦樂乎,但一年到頭發現收益還是很平庸,不虧損就燒高香了。這就跟考試一樣,有時候很勤奮但是老不及格,有的考前集中突擊下照樣得高分,人比人氣死人,投資也如此,還是需要那麼一點天分的。

      我個人覺得要成為合格甚至優秀的投資者,大概一分天賦三分運氣與六分勤快。當然,我自己評判還達不到合格投資者的程度,但大體向這方向靠攏。

我對投資人是否是合格投資者的衡量—舒服的心態。

為什麼這麼講?很簡單,如果一切都在你的預料與掌控中,那麼任何時刻都是很放鬆的,或者面臨很多不確定性但你已經對此有所準備,各種不確定性出現時有相應的應對措施,就不會患得患失、忽喜忽悲、神經錯亂、輾轉難眠了。

《四部叢刊》本《嘉祐集》言「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要達到這個境界是比較困難的,起碼目前我是達不到的。不過既然入了行,投資人一定要努力向這方向靠攏,大多數人投資都是為了獲利,為了改善生活;純粹把投資當愛好與樂趣而不以盈利為目的最後大獲成功的例子有,但那是另外一種境界,我等凡夫俗子道行尚淺不可與言之。

當然如果覺得真不適合投資,還是把錢交給放心的人打理為好,很多事是不能勉強的。勉強的事一般也以失敗居多。簡而言之,倉位合格投資者至少需要具備以下幾個要點:

u       年齡達到一定歲數,生活中有較豐富的閱歷及遭受過一定的挑戰;

u       有一定年限的投資交易經驗、經歷過股市的大起大落,有失敗也有成功的投資經歷;

u       具備較好的天分,較高的領悟能力,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u       天性中一定的樂觀成分、渴望獲勝的雄心;

u       相信自己某方面的無知但具備常識;

u       勇於不同,堅持自己的觀點但千萬不要喜歡上投資的公司而形成偏好;

u       具備逆人性的思維;

我想這些不用逐條解釋,該懂的自然會懂,不懂說一萬遍也以為是忽悠,這就是領悟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470

最近外資醫藥企業討論所謂基層市場,我對朋友的回覆. mynameispang

http://xueqiu.com/1759100637/23977563
鬼兄及各位高人好:

前段時間在魔兄微博中稍有討論廣闊市場,對眾多高人之論述受益匪淺,鬼兄之拋玉,閱後表敬意,隨磚,.因水平和理解有限, 言語不到之處請見諒,本文為業務零散時間碼字,只為討論交流,少數據,少框架,多調侃,多不成熟個人感觸,不談定義,不談理論,只回憶初之經歷.

廣闊市場之詞確源自外企,故名思義,廣而闊,增加標準化難點,如marketer所知,標準化,討論化論述有其難點,如九寨溝之風景,紅黃綠白青黑,如中國之白酒,各位之鮮明,仁智各見.

然市場之耕作,早為沃土,個人以為上世紀80年代終末期,計劃經濟尾期,國家醫藥管理局體制下,國藥集團還是部署行政單位幾大醫藥採購供應站之總體,供需信息不對稱,市場經濟萌芽頂破堅土之時,有了很大的政策真空,少數敏銳之人,抓住機遇,利用好政策漏洞,把握需求,找廠家,計劃生產任務完成後,部分緊缺少的品種醫院或下級單位的需求卻沒有得到滿足,於是與廠家調度搞好關係,與醫院採購達成協議,謀取差價,富裕了一些早期藥蟲,建立初期網絡,人脈,供產銷,財務體系熟悉建立初步框架.

其中傑出敏感人士,採取更激進的手工作坊創業模式,找產品,利用以往渠道銷售,貨,票滿天飛,河南,安徽,遼寧,廣東皆有類似期貨的現款交易甩貨市場,其中以上海藥廠的小產品-特色專科小藥,外資的OTC,醫院雙跨產品為扣率最高,流通最快,類似標準貨幣的交易產品, 假藥,過期藥,無療效藥等充斥的黑金年代.也是豪傑備出的年代,其中有很多目前看來匪夷所思的創奇故事.在此不多論述,如大家有興趣,待後敘.

上述傑出人士中,對市場深度理解,地方的行政資源掌握到一定程度後,深感風險和不確定性受廠家制約,具有冒險精神的企業家怎願如此,於是掌握產品權,謀取更大利益,自身的 營銷強項相結合,跌跌撞撞的大浪淘沙,有專注地方,有覆蓋全國,有開發市場熱點產品,有強調中藥,有看上外企產品,殊途同歸,走上與銷結合的產銷結合之路,目前國內在市場內有聲有色的特色企業,早期之江南某子江,北方某正,某花,華東某和等和未提及的藥企.均有此特色的影子.

大浪淘沙後的今天,各區域頗有實力的大包商,很多出自類似企業,你可以想像與一個二十年紮根本地,隨著醫院成長,以醫院為家的人,可以與連續二到三代的同崗位交易的人及團隊去競爭的難度嗎? 他所擁有已不僅僅是關係資源,利益鏈上隨社會發展已經錯綜複雜到難以割捨理清,深深掩埋下的雄厚及堅固,不僅僅是利益,更多的是目前逐步被挑戰的信任,從前的業務基礎建立的血肉共贏關係,各位可能都聽過做銷售就是做人的道理,我認為執行最好的就是這些逐步離去市場,頗具江湖色彩的大包商,這裡的故事傳奇卻更加樸實,貼近我們,卻更加無法複製,再寫下去就停不住了.

在這階段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是, 安徽某地的快批形式雖名聲不佳,假次品層出不窮,但發展迅猛,出現不應該出現的各大外企產品,引起軒然大波,更曾有高級領導人因此地快批假藥產品造成命案而勃然大怒,九死一生,卻還是發展下來,此地為中國醫藥發展中,絕對會有大筆墨書寫,創奇故事太多了.是我所知道的,農民,木匠,泥瓦匠全民殺向全國賣藥的典範,圈內有..幫之稱,以凶悍,敢為而著稱.部隊系統內強勢.

話題回歸外企.

我所知道的時間,有可能更早,有待高人糾正,是約2002年底,2003年初,以廣告深入人心的部分合資製藥公司內部檢討PROCESS,優化流程時,發現總銷量與所掌握渠道總量相差有越來越大的趨勢,此銷量流入何處?是否可增長,是否可掌控,為何出現此種情況,其中OTC和醫院雙跨品種較大的二家公司產生興趣,開始調研,並借助商業夥伴縱向探索,其時範圍不大,僅為糾因之項目小組,後逐步查到部分流失銷量去向,因當時商業渠道的信息化建設剛處萌芽,所以很難落實到深處,彙總信息後,開始內部討論,看是否有培育之價值,僅靠廣告,沒有任何人工推廣就產生效益,若能進行有效推廣,是否會提升效益呢?帶著疑問,控制了規模,抱著實際尚不明確的目標,在現在看來有很大問題的績效考核及管理制度下就組織團隊開始嘗試推廣.

主要形式:

與一級商業客戶,重點二級,篩選出的三級(一級客戶推薦)合作,下降彼時無代表直接覆蓋的部分發達地區市縣,形式主要以選定客戶組織的週期的訂貨會上宣講產品,介紹公司,分發品牌提示物,贊助訂貨餐會,並繼續向下拜訪會中所確認的重點商業公司,如初步形成小規模的縣鎮衛生機構採購聯合體,當地較大的連鎖藥店,地市級別當地的國有商業大戶,所涉及的產品主要為醫院和OTC的雙跨產品,當時政策鬆散,無處方可買到處方藥,效果稍顯,但卻因多種原因,表面看來為人力和渠道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受限,無法掌控實際流動渠道的頭和尾,並對產品銷量增長的促進作用,在不同區域區別非常大,可說難以總結出標準化的形式予以大範圍推廣.而且只能與當時略顯正規的大商業公司合作.宣講教育會一年幾千次,至於推廣方式不斷調整,借用醫院渠道使用技巧,部分奏效,部分無用,大家都是專家,不費口水了.

閒談部分管理特色:當時的團隊管理為特色的臨聘-也即目前的合同工制度,半年或一年簽,甚至人頭是掛靠在當時商業夥伴公司,獎懲制度及標準與正式RX員工區別甚大,逐步推行中產生了一些變化,報假量,為得到返點的重複進退貨,樣品的再銷售,兼職,最嚴重的就是參與或直接造假藥銷售,引起社會關注,幾大公司雖進行處理,但力不從心,這批銷售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曾有同事放在辦公室裡的外套,電話非手機,筆記本非電腦,及品牌提示物等,啼笑皆非的被盜,也為趣聞.

鬼兄文中所言的幾家外企公司採用不同分類方式,各有道理,然業績目前看來大家認可不一,歸根到底,還是各公司自己規劃的市場是否是自己目前文化,合規,模式所能取得業績的呢? 不評論哪家公司論述市場是否正確,我也見過幾家公司部分操作市場的幾批人,只說一句,少有見過在集市中肉搏見血的悍將,這和主流醫院的相互對抗不同類型.

2005年-2006年,因種種原因,再次與所謂熱談的第三終端,所謂基層市場又有了更加直接的接觸,投入半年時間(多項目同時運作,可不是完全半年全在此市場),
在四川,云貴,陝甘寧,廣西,重慶,江西,湖南等地累計拜訪近二百家縣市級醫院,大小藥店, ,與上述幾家有特色,或只做此類市場內企的一線業務人員,省市地級經理實地工作,與所謂市場部及大小老闆討論,有了一些收穫.不想寫的太細,一定有目前還在直接操作的朋友在看此文,不班門弄斧.

人海戰術,每人負責幾個縣,鎮鄉,主要二個任務,

第一, 與商業公司協做,參與商業,或組織企業專場訂貨會,煙酒糖茶, 電飯煲,非常可樂,電熱毯,棉被,床單,被套,豆油,手電筒,你能想到的所有生活必需品,抽獎,按訂貨金額比例分發. 季度一次,再下沉到較符合投入產出比的富裕縣鄉,或小規模的鎮,村衛生所.因國家政策影響,村醫必要考試,後來添加了衛星鄉村醫生學分教育,邀請縣市專家講課的形式互動,也促進了北京某公司學分教育公司的發展,據我所知,某公司的銷售總監曾為AZ的銷售代表,並無貶低之意,為更能大展拳腳致敬.

第二,學術及感情營銷,找定位,分析競爭對手.銷售,回款均為此代表負責.

部分公司的業務人員以縣為單位配備幻燈機,2006年後,基層人員擁有筆記本電腦,投影儀,激光筆等工具讓我驚訝,至於大醫院推廣會流程裡的種種產品資料,會議簽到等面面俱到,事前有計劃,事後有追蹤,過程有監控,費用要申請,也是外企培訓出的一線代表給內企帶來的貢獻呀. 區縣討論會議中已經是PPT導向了,雖然文中一半是先誇老闆如領袖般的高瞻遠矚,如太陽般的普照大地,業務人員吸取能力後的功力大增,老闆語錄更是為模板,讓我SHOCK了一下外,其他市場管理工具應用不次於外企地區經理級水平了.

會議討論部分要點

1.老闆要開始的秋收戰役如何確保成功?

2.遇到客戶問外企的產品管用,你們推薦的不管用如何回答?

3.部分地區以特色農產品代替貨款是否可以推廣,財務是否可以接受,一線人員去集市將農產品變現,再匯回公司,佔用銷售時間太多.

4.外地區兄弟公司串貨如何對戰? 其老闆言我支持串貨,他能你為何不能,賣到月球上的銷售才是好銷售.所以敵對心態有趣.

某次總部會議:

1. 公司要不要進入發達地區的三級醫院,如何進入?

2. OEM代工據銷售要求為養活隊伍還需要100個產品以上,以前產品不好賣了.

3. 兼職發現後需要嚴重處理,但是否考慮公司層面來做,成立商業公司承接訂單.

4. 員工家屬開拓市場的保證金是否比外面人要便宜.

5. 公司批發來的床單質量較差,建議更換廠家,非常可樂供貨價提高,可否更換會議飲料及抽獎所用品牌.

6.沒與公司簽訂正式工作合同的推廣人員是否給印名片,否則在外面可信度不高,印了的風險如何抵禦等.

插曲:2003年的某天

鞭炮聲,劣質白酒,不衛生飯菜,吵鬧聲,攜妻帶子佔名額,划拳,一個大型的訂貨會如同縣裡富翁紅白喜事的熱鬧,.帶著雞籠,騎馬,抗鋤頭,挖煤的,村醫生活之苦呀.甚至部分場合有縣局領導出席,拿三瓶藥的就有面子可以和組織人員的酒司令共飲,至於一件貨則可以做到靠近表演的前排,廟會前的歌舞,我只能承認自己是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新奇,原來可以這樣?讓我打開眼界,以後有機會,可開單帖描述,很有趣的人生經歷.

小結: 小結寫得較早,看了大家對鬼兄的回覆,裡面很多高人的建議都讓我受益匪淺,我沒有修改,小結內容也是一邊中午吃飯,一邊打字,所以質量不高,慚愧.

1.大而全的概念不適合中國國情,基層市場此概念在目前不會有外企對市場定義的統一,不同地區應區別對待.

2.外企大規模進入所謂基層市場時機未到.

3.外企在基層市場如何獲得成功,需要對成功進行定義,在部分地區,部分產品可獲得成功.

4.不是所有外企都適合所謂基層市場.

5.戰果是打出來的,分析太多無用,一定要去做,做事前分析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對各種未知變化如何利用現有資源,不過界的解決,解決不了就改善.

6.對目前強調流程規範的外企,很難有限掌控全流程,這也是為何不能委託第三方銷售,或成立合資公司等方式的顧慮.

7.合規不僅僅是要求自己的銷售人員,甚至對渠道合作夥伴也是有要求的,而日益規範或苛刻的合規要求難以在這個市場有所大做為,部分試點擦邊球的成功不能做為成功經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125

淺談所謂的逆向投資 詩有秀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f2b7870101f55g.html

淺談所謂的逆向投資 2013.6.19 詩有秀財

 

不少投資者非常推崇逆向投資,逆向投資也有不少著作如《鄧普頓教你逆向投資》,《逆向投資策略》等等。但是對一個不以投機為目的得投資者來說,逆向投資是個非常不必要的命題,在此前提下,逆向投資應該只是一個被動的結果,而不是主動的目的。任何主動的逆向投資和扔飛鏢其實毫無本質區別。

巴菲特有句被廣為流傳的名言:「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一小部分人就認為巴菲特的意思是告訴大家要主動的進行逆向投資,和大眾反著操作,才能成為贏家。其實對巴菲特有所瞭解的投資者都清楚,這絕對不是巴菲特的本意。巴菲特的投資行為之所以常常在表面上看上去非常的逆向,是因為其超出大眾的毒到眼光和其堅定不移的投資思維哲學。如果因此誤解就學著刻意主動的去逆向投資,毫無根據的採取和一般大眾所謂逆向的投資操作,必將承擔非常巨大的風險。

舉一個非常不形象的例子作為比喻,一群人山中迷路跑到了一個懸崖邊,對面就是出路,望下去雲霧繚繞,完全看不清地形與深度,一般大眾這時都選擇回頭另找出路,而此時若有人靈機一動主動去和大眾逆向,縱身往下一跳,等待他的就是未知。要麼粉身碎骨,要麼跳進一個近在2米的水潭輕鬆游到對面。而另一種情況是如果其脫離大眾行為毫不猶豫跳下去的原因是因為他事先做了很多功課,對這裡的地形情況瞭如指掌,那雖然其行為的結果是逆向的,但是逆向絕對不是他的本意,他跳下去前也根本不會考慮是否和大眾逆向不逆向。當然,而後其他不明就裡的大眾看到後會大聲讚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並在其餘生深刻的思考逆向行為的優越性。例子中兩種行為看上去都是逆向的,但其行為的本質和對後果的確定性的把握可謂大相逕庭。一個是把逆向當手段,一個是成竹在胸卻躺著中槍被逆向。

既然逆向只能是一個被動的結果,那其究竟是被何而動?秀財認為逆向被產生的原因只能是你知道的比大眾更準確,看的比大眾更長遠。絕對不能僅僅是因為大眾都這麼幹,所以我必須得反著幹,也就是為了逆向而逆向。

因此,對不以投機為目的得投資者來說,唯一值得關心的就是自己的投資是否真正合理,而其結果可能是和大眾順向的也可能是和大眾逆向的,順向逆向就像隨機漫步根本就無關緊要,也沒有必要去專門研究什麼逆向投資策略。逆向投資這個詞本身就不應成立,真正的說法應該是逆向投機。主動逆向就是投機(此句對投機無貶義,投資投機只是不同的道)。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一種芒格式的反思方式,即總是嘗試著反過來多方面思考問題,那只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千萬別又「被」誤解成逆向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41

談談所謂去IOE的情況及利好個股分析 投星集團

http://xueqiu.com/4440514088/25629221
先交代一下,除了蘇寧云商外,本人目前不持有TMT關聯行業的個股,純粹從個人長期浸淫在IT行業裡,從具體實踐角度談一談認知,歡迎不同意見評論。

棱鏡事件出來後,國內媒體報導中開始反思,我們目前各行各業的IT系統還有沒有安全性可言,從不同行業的分析中,引申出來了所謂 「去IOE」,IOE是IBM,Oracle和EMC三家公司的頭字母拼寫,所謂去IOE的提法,不光指這要去這三家公司,實際上指所有在我國的IT系統建設中處於絕對領先優勢的一切外資企業。

先說說硬件:
1. X86服務器,這一類沒什麼大的門檻,國內能夠提供的企業基本上就三家:華為、聯想、浪潮,這一行業的前三甲分別是IBM、Dell、HP,這三家外企加起來幾乎佔據X86服務器市場份額的80%以上。隨著互聯網企業的規模擴大,以及云計算市場的快速發展,對X86服務器的需求越來越大。技術上國內企業跟國外企業的代差逐步縮小,有望在金融、電信、互聯網、政府等關鍵性行業逐步取代外企產品。尤其看好的是聯想,從投行朋友傳來的內部消息,目前聯想併購IBM X86服務器的談判已近尾聲。想當初聯想也是通過併購IBM PC,做到了這一領域的全球老大。同樣看好聯想併購IBM X86服務器部門後,在這一領域也能夠做到全球老大,因此港股的聯想集團值得關注。華為和浪潮的產品技術相對落後,目前還只是在政府相關性質行業得到了初步應用。

2. 企業存儲,這一行業的外企分別是EMC、IBM、HP、NetApp、HDS,基本上壟斷了國內企業存儲市場。國內公司裡面,華為與浪潮可以提供企業存儲設備,技術上看好華為,是之前與Symantec成立的子公司發展而來,後來被華為回購了全部股份,目前已經看到有銀行開始小規模採用華為存儲設備,電信行業靠著華為天生的優勢,推廣也比較順利,要知道金融企業對數據安全性存儲要求最高的行業,而且華為也有這個技術與渠道實力。這一領域繼續看好華為在全球的攻城拔寨,我不看好浪潮,目前浪潮只是在政府相關性質行業有應用,華為已經是在靠技術實力進攻國際大型廠商的地盤了。

3. 小型主機、大型主機:80%主要應用在金融行業與電信行業,國內基本上被IBM所壟斷,Oracle和HP的生意都越來越差。前段時間國內搞了個所謂主機聯盟,這塊我不看好,或者說3-5年內不看好,從零開始,挑戰太多,人家都搞了幾十年的技術和生態圈了。這兩個裡面是技術含量要求最高的,涉及到主機芯片、操作系統、系統軟件等一系列整合發展。拿封閉性最好的大型主機舉個例子,全球基本上只剩下IBM一家壟斷了。

4. 網絡設備:跟棱鏡事件最直接相關,這類型裡面Cisco等國外廠商會受衝擊最猛,因為國內技術相對也成熟了,看好華為、中興,這塊的市場替代空間很龐大,但中興跟華為相比,市場和技術能力都有不小差距,可華為又不上市,呵呵。

5. 安全防護:跟棱鏡事件最直接相關,看好國內廠商啟明星辰以及華為等。

基礎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這裡面通訊軟件就不說了,華為和中興已經力壓國外廠商,除了這一塊,國內上市公司裡實際上沒有真正的基礎軟件廠商,這塊市場裡面IBM、Oracle、MS會繼續橫行。

ERP應用軟件,別說要去外企了,大中型企業裡面是用友和金蝶的客戶,都在想去用友和金蝶呢,兩個難兄難弟,這兩年也一同轉型折騰,尚未看到出路。

行業應用軟件,外企根本就沒參與,無所謂利好,東軟啦,神碼啦,浪潮啦,軟通啦,還有其它細分行業的應用軟件,比如金融,比如電力,比如煙草,比如醫療等等,市場還是那塊市場,本來也就是國內企業在競爭,沒什麼好分析的。前段時間出來所謂國家特一級認證,市場的炒作情緒還是蠻高的,我是沒看明白到底在炒哪裡,不用特一級,這塊本來就是國內廠商的地盤,外企壓根就沒進來過,何來的替代,市場容量本身擴大是另外一個故事,比如智慧城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18

不降準 央行究竟所謂何意?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166

本文作者國信證券宏觀分析師鐘正生,授權華爾街見聞發布

昨日有新聞報道稱,12月17日央行通過SLO向數家銀行提供短期資金,並對部分到期的MLF進行續作。面對已非常饑渴和脆弱的資金面,央行適時釋放巨量流動性並不令人意外(雖然我們暫時並不清楚最終量級)。SLO的適時推出,旨在平滑年末短期資金面,對接即將的財政存款投放;MLF的部分續作,則體現了央行根據前期信貸投放決定後續資金支持的良苦用心。

不過。令市場稍感詫異的是,央行為何遲遲不願全面降準?可以說,不想過快再次傳遞寬松信號,股市狂飆的逆向反饋,以及不想加劇人民幣匯率波動,是制約央行貨幣全面寬松步伐的主要因素。也於是,“順勢而為,部分須作(MLF),無縫銜接,短期平滑(SLO)”就成了央行的次優選項。

首先,年末平滑流動性是央行提供短期基礎貨幣的初衷。年底流動性會出現季節性緊張,最近新股密集發行也對資金面造成一定擾動,前幾日貨幣市場利率已經開始反應。而年底財政存款投放要等到本月25號左右,這對貨幣市場來說顯然是“遠水救不了近渴”。一般來說,SLO的期限為7天,到期後正好可以用財政存款投放對接上,足見央行對短期流動性進行平滑的意圖。

其次,MLF並未全額續作反映了商行信貸投放低於央行預期,我們預計會有更多更低利率的MLF推出。央行這次對9月份5000億的MLF到期續作,是為了避免大量抽走流動性對資金面形成進一步擾動,應該說屬於預期之中。但MLF並未全額續作,事實上央行還是抽走了部分流動性。考慮到同時提供的7天期SLO,這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了一種“鎖長放短”的操作。但這顯然不能與2013年時央行通過“鎖長放短”來實現貨幣緊縮的意圖相比。

我們在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點評中提及,MLF應該存在與某種信貸投放承諾掛鉤的續作機制,且續作的MLF利率也應該較市場融資利率(例如同業利率)低,這樣才能保證MLF的激勵機制對商業銀行有吸引力。新聞報道稱,各家銀行續作的MLF比例不同,這就意味著部分銀行近三個月的信貸投放低於央行在9月份的預期。這樣也就可以理解了近日央行放開合意貸款規模等一系列救急措施。同時,也可以預計央行會進一步加大對信貸投放的直接激勵,例如以更低利率投放並與信貸承諾掛鉤的MLF。事實上,我們從最近票據利率的上升中即可看出,銀行貸款在12月份似乎已經有所恢複。

最後,為何此次央行還是沒有直接降準?臨近年末資金趨緊,市場上每有周末降準的傳言。我們在昨日的《從基礎貨幣缺口看貨幣政策松緊》的報告中提出,2015年降準是大概率事件,但(陽歷)年內來看降準並非最佳時點。我們推測,在前次降息之後,央行不願過快降準的原因有三:

一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這應是央行貨幣政策立場的直接體現,也就意味著央行不會前腳降息,後腳就降準。否則,央行引導和穩定資本市場預期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二是,近期股票市場一路狂飆,每日成交頻創天量。也許在央行看來,上次降息的直接後果就是錢更多地進入了股市(甚至是激進加杠桿式地湧入),而非流向了一直以來“嗷嗷待哺”的實體經濟。因此,資產價格的飆升加重了央行降準的顧慮,放緩了貨幣放松的步伐。

三是,近期人民幣匯率急劇貶值,外圍市場(尤其是俄羅斯)深度震蕩。此時央行祭出全面降準這一帶有“全面寬松”意味的政策,對於穩定跨境資本流動,平抑人民幣匯率波動都是不利的。因此,央行“順勢而為,部分須作(MLF),無縫銜接,短期平滑(SLO)”就成了一個次優選項。

當前來看,(陽歷)年內降準最可能的觸發因素應該是,人民幣匯率貶值造成外匯占款的大幅流失。從最近人民幣匯率貶值幅度來看,我們不能斷然否認這一可能性。但需要註意的是,近幾月央行已逐漸退出對外匯市場的常態式幹預。人民幣匯率波動對於央行口徑的外匯占款影響減弱,對基礎貨幣投放的影響也就相對減弱。例如,今年三季度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並未帶來央行口徑外匯占款的可觀上升。進一步地,即使出現了央行口徑外匯占款的顯著下降,央行也需要連續幾月的數據來確認,這是短期波動還是長期趨勢,然後再決定是否需要降準應對。因此,除非12月新增外匯占款天量減少,否則(陽歷)年內降準的可能性較低。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170

反自由行不知所謂 思想花園

來源: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hk/2015/02/blog-post_26.html



梁書記上臺後,說是照顧大陸利益,但很多事情都倒行逆施,之前奶粉是一宗,摧毀香港立埠的自由港精神,簡直是最差的處理方式。

說到限制自由行,更是不知所謂。
香港是中國的香港,不是香港人的香港,這是原則問題。在法理上,香港沒有權利拒絕內地人入境的。

鴉片戰爭割讓香港,當時南京條約列明,香港殖民政府無權拒絕中國居民出入香港。在1949年前,香港沒有出入境管制。中共建政後,單方面實施邊境管制,但香港仍是實施抵壘政策,內地居民抵達市區,就可獲得居留權,其後獲中方諒解才取消。

對內地居民出入香港的限制權,在內地而不在香港,情況就如上海、北京,無權拒絕外地人進入一樣。要解決人口過多擁擠問題,可以用經濟手段,也可以用暫住證等行政手段,這些都是技術性問題,而不能用原則性問題來做代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6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