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財富私募TOP50”掌管近四千億 體量擴容對沖工具有限

一直以來,美國對沖基金大佬雖然神秘,卻仍難擋聚光燈的追逐——2015年“福布斯美國400富豪榜”上,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的索羅斯、橋水基金的達里奧等20位對沖基金大佬紛紛入榜。

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國,隨著金融工具的擴展、金融期貨和期權的推出,以及本土財富管理需求日益增長,作為另類投資主要形態之一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行業亦得到快速發展。值得註意的是,在資本圈以專業排名見長的新財富,七年來推出的第一份嶄新的榜單——“新財富中國最佳私募證券投資經理TOP50”,其管理資金總規模近四千億元。

全程參與此次評選調研的中國私募證券投資研究中心(CHFRC)主任、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教授嚴弘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根據其數據,2015年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產品發行數量超過25000只,達到歷史高峰,已經遠遠超過美國對沖基金的產品數量。不過他也表示,中國私募證券行業仍面臨四大挑戰——缺乏準確完整的行業信息和數據;金融對沖工具有限;投資者結構有待改善;運營管理和風控有待加強。

(源自《新財富》)

私募基金體量不斷擴容

對比美國市場,中國私募證券基金的體量仍較小,但近幾年來已經呈現出迅猛追趕之勢,更不乏美國的對沖基金經理回國創業。

截至2014年底,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統計,資產規模在1.5億美元以上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總計2694家,管理總規模達到9.96萬億美元,是中國同行的10倍以上;美國單只私募基金的規模平均為中國的7倍;中國私募基金管理人平均管理規模僅為美國同行的1/20;管理資產超過100億元的中國私募基金為85家,而美國為734家。

《新財富》指出,尚處於“青春期”的中國私募,潛力巨大。從2003年8月1日,國內首只陽光私募基金雲南信托—中國龍資本成立,到2014年2月《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實施,私募被真正賦予合法身份,再到2014年5月資本市場新國九條明確提出“發展私募投資基金”,乃至2016年7月,楊愛斌的鵬揚投資實現私募轉公募、鵬揚基金設立獲批,都顯示政策扶持力度在加大,中國私募行業由此一步步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風口;到2016年6月底,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已有10747家、管理的基金數量19447只、管理基金認繳規模22911億元。

(源自《新財富》、CHFRC)

相比2016年6月底公募基金管理的7.95萬億元資產,以及在中國泛資產管理市場里的占比,私募2萬億元的規模仍微不足道。光大銀行和波士頓咨詢的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底,中國包括銀行理財、信托、保險資管、券商資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在內的泛資管機構管理的資產總規模約為93萬億元,以此計算,私募的資產規模僅占2.46%。

但初始的弱小,意味著追趕空間的充足。

在此次TOP50的遴選過程中,《新財富》也指出,在初選環節,按照5大策略分類、3個業績長度以及3個客觀標準進行篩選,從而做到把同一領域的投資人相互比對。即,從策略上,根據風險收益特性,把各基金分為股票多頭、股票量化、固定收益、宏觀對沖/CTA、組合基金5大類;從業績長度上,分為1年期、3年期和5年期,這充分考慮到,長跑冠軍不一定是短跑高手;從客觀標準上,選取了年收益率、夏普率和最大回撤3大指標,不僅僅比拼年收益率,更重要的是比拼剔除風險後的收益。

經過第一輪客觀指標的篩查,118位基金經理在海選中脫穎而出(一半擁有碩士學位,22.5%擁有博士學位)。最終上榜的TOP50人中,除了淡水泉趙軍、朱雀投資李華倫,以及剛剛獲準私募轉公募的鵬揚投資楊愛斌等已經在私募江湖揚名立萬的投資大佬,亦不乏新嶄露頭角的80後少壯派,像神州的牧辛宇、阿巴馬的崔海誌、招商資管的易海波、黑翼的陳澤浩/鄒倚天、興證資管的楊定光、泊通的盧洋等。

如今,伴隨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所覆蓋的投資領域和策略日益寬泛,私募投資已經日益告別草莽時代,成為一項專業化程度頗高的工作,加之監管加強所帶來的規範化,使得近年崛起的新生代私募基金經理群體已日趨專業化、高學歷化。

私募整體業績跑贏大盤

從業績方面來看,嚴弘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中國私募證券基金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整體業績(特別是風險調整後的收益)都優於傳統股票資產。

首先從長期累計收益看,2007年1月至2016年6月的近10年間,CHFRC私募綜合指數實現累計收益率173.84%,高於滬深300指數的54.52%,但低於中證500指數的254.74%(圖1)。從短期累計收益看,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的近3年間,該指數累計收益率為42.42%,依然優於滬深300同期的35.36%,遜於中證500的59.92%。

(源自《新財富》、CHFRC)

進一步對比可以發現,CHFRC私募綜合指數的波動率和最大回撤顯著小於滬深300和中證500,說明私募基金的整體收益穩健很多。CHFRC私募綜合指數的夏普比率和索提諾比率也均明顯優於滬深300和滬深500,說明私募行業整體上的風險調整後收益顯著高於同期大盤。

嚴弘指出,經歷過牛市階段的快速上升,市場指數雖然收益較高,但也伴隨著較高的風險。在市場大幅下跌之後,私募基金的整體回撤遠遠小於市場整體。這或可顯示私募基金整體上通過適當的投資策略和風險管理策略,為投資者創造了價值。

呼籲股指期貨松綁

盡管中國私募證券基金蓬勃發展,但其仍面臨一些限制和挑戰,其中之一便是對沖工具有限。

公募基金更傾向於追求相對收益,只要業績優於大盤指數就行,而私募基金更傾向於追求絕對收益,其重要特點便是風險管理,相應的投資策略也常常將不想承擔的風險通過金融工具予以規避,即對沖。然而,目前國內能用的金融工具還不夠豐富,特別是期權品種非常有限。此外,股指期貨目前也受到了嚴格限制,流動性嚴重不足,導致正常對沖市場風險的手段不能使用,大大減少了市場上的低風險資產品種(如股票市場中性策略)的供給,給投資者的資產配置帶來了很大挑戰。

去年6月16日至7月8日,A股市場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深度調整,一時間,各界人士對本次調整和流動性危機眾說紛紜,比如“股指期貨是引領股市下跌的元兇”。去年9月,中金所接連出臺嚴格限制股指期貨交易的措施。業內對此解讀稱,股指期貨已經“名存實亡”。

嚴弘認為,上述觀點不但沒有任何可靠的依據,甚至是本末倒置。“股指期貨對股票市場的作用是非常積極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股市波動性,從而降低了系統性風險。在市場中如果投資者能對自己的多頭頭寸的市場風險有對沖機制,另外股指期貨所提供的套利機會又進一步增強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對提高股票市場流動性都會有所幫助。”

(圖為去年6月股災期間,以股指期貨作為風險管控工具的量化對沖型私募基金的業績大多獲得正收益)

即使在去年六七月份股市大動蕩的過程中,股指期貨也為市場提供減壓減震功能。根據CHFRC研究顯示,股指期貨在去年6月至8月股市動蕩中為市場減少相當於四千億人民幣拋售壓力,因為若基金經理有股指期貨進行保險的話,他們就不太會急於在現貨市場進行拋售。

“因此,私募基金的進一步發展需要資本市場提供更好的避險工具,如更多的期貨和期權產品等在海外成熟市場久經考驗的風險管理工具。”嚴弘指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626

體量驚人!千億級國資VC已登記成立

國務院國資委批準,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於2016年8月8日在深圳前海註冊成立,首期規模1000億元。有消息稱, 未來總規模將達2000億元,明日公司將正式對外宣布成立。

基金由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企業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作為主發起人和控股股東,聯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等機構共同出資設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70

聚焦三季報|三大運營商業績對比:中移動體量最大 聯通利潤降8成

三大電信運營商近日陸續公布了前三季度財報,中國電信增幅最大,中國移動體量最大,增長絕對值最大,中國聯通則走出了持續較長時間的經營困局,扭虧為盈。

其中一些信息值得關註,例如“長市漫統一套餐”對運營商收入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終端銷售業務不容樂觀,鐵塔公司顯著拉升了運營商經營費用,三大運營商4G業務差距逐漸縮小,以及手機上網流量繼續高速增長等。

目前至少有兩家運營商的4G用戶在總用戶中占比超過50%,說明運營商4G業務正在趨於成熟。有意思的是,過去曾出現的運營商傳統業務(語音、短信)下滑情況似乎改變了,而且高速增長。

三大運營商業績整體向好

財報顯示,前三季度中國移動營收為5427億元,同比去年同期的5202億元增加225億元,增幅4.3%;股東應占利潤為881億元,同比去年同期的854億元增加27億元,增幅3.1%。

中國電信前三季度營收為2638億元,同比去年同期的2463億元增加175億元,增幅7.1%;股東應占利潤為175 億元,同比去年同期的164億元增加12億元,增幅7.2%。

中國聯通前三季度營收為2071億元,同比去年同期的2119億元減少48億元,降幅2.3%;股東應占利潤為16億元,比去年同期的82億元減少66億元,降幅80.6%。

圖一:三大運營商收入情況

圖二:三大運營商利潤情況

整體來說,三大運營商前三季度業績表現比較理想,中國電信增幅最大,中國移動體量最大,增長絕對值最大,中國聯通則走出了持續較長時間的經營困局,扭虧為盈。

中國聯通總收入有所下降,但前三季度的通信服務收入達到1828億元,同比去年增長1.7%,增幅也超過上半年,其中移動業務收入1096億元,與去年同期1095億元基本持平,扭轉了上半年下滑局面,固網業務收入719億元,比去年同期的692億元增加27億元,增長3.9%。

中國聯通股東應占利潤紙面上降幅較大,不過去年同期利潤中包括出售鐵塔的收益,如果扣除該收益實質虧損34億元,從虧損到盈利16億元,業績有明顯改善。

三大運營商開始推行的“長市漫統一套餐”對不同運營商業績影響已經開始顯現。中國移動聲稱,加速長市漫統一套餐推廣對收入增長有一定負面影響,移動業務增長受到一定影響,增速有所放緩。

終端銷售業務對運營商業績影響也較為明顯,除中國電信表示期內移動終端銷售有所增加以外,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終端銷售均不理想,中國移動銷售產品收入為615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5%,中國聯通終端銷售收入從去年同期的322億元降至前三季度的244億元,減少78億元,降幅高達24%,同時也影響中國聯通整體營收同比下滑。

對於終端銷售不理想原因,中國移動稱,主要受到手機銷售更大程度市場化、公開管道銷售規模擴大等影響。

中國鐵塔公司成立後,三大運營商向鐵塔公司出售鐵塔資產,轉而向鐵塔公司進行租賃,雖然短期一次性獲得大筆收入,但長期來看增加了運營商的經營費用。據中國電信披露,前三季度電信經營費用比去年同期上升7.9%,主要由於向鐵塔公司支付租賃費,網絡運營及支撐成本比去年同期上升 19.6%。

電信、聯通4G業務爆發

2015年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都活在中國移動4G“一家獨大”陰影下,不過財報數據顯示,二者4G業務正在快速發展,4G用戶總和達到1.96億戶,在6.77億4G用戶中占比已提升到29%,2015年一段時期,二者4G用戶在總用戶中占比曾不到10%。

三大運營商新增的4G用戶主要來自各自存量用戶的轉化。截至2016年9月30日,中國移動的移動用戶總數達到8.44億戶,前三季度凈增1742萬戶,4G用戶總數達4.81億戶,前三季度凈增1.68億戶,從用戶規模來看,中國移動繼續領跑運營商4G業務。

在加大“新融合”業務推動下,中國電信也在快速推進3G用戶向4G升級。前三季度,中國電信的移動用戶總數達到2.12億戶,凈增 1459 萬戶,4G用戶達到1.07億戶,凈增 4903 萬戶,。

曾受制於內部、外部不利因素的中國聯通,較長時間出現移動用戶流失、4G業務停滯不前局面,不過在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聯通總用戶達到2.62億戶,較去年年底凈增975.7 萬戶,扭轉了去年連續多月的下降勢頭,4G用戶也達到8890.6 萬戶,較去年底凈增 4475.0 萬戶,其中9月單月新增605.4 萬戶。

同時,三大運營商4G用戶在各家用戶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斷攀升,中國移動4G用戶占比57%,中國電信占比也已提升到50%,後發追趕的中國聯通,其4G用戶在聯通總用戶中的比例也達到了34%。

圖三:三大運營商4G用戶情況

在加速4G業務發展、加速存量用戶向4G轉移,以及推出眾多流量消費引導型套餐影響下,三大運營商流量業務均飛速發展。前三季度,中國移動手機上網流量同比去年增長131%,中國電信同比增長127%,中國聯通同比增長110%。據中國電信公布,其4G 用戶每月戶均上網流量達到 920MB,保持快速增長。

有趣的是,運營商今年早期財報都顯示,在語音、短信傳統業務向流量經營轉型過程中,傳統語音、短信業務都出現了明顯下滑,而此次前三季度財報顯示部分運營商或許找到了讓語音、短信業務新生的方法。

其中,中國移動前三季度總通話分鐘數達到30957億分鐘,比去年同期的20669億分鐘增加了50%,短信使用量也從去年前三季度的2673億條增長到今年的4038億條,增加了51%。不過,中國移動的平均每月每戶通話分鐘數(MOU)從同期的416分鐘減少到413分鐘,變化不大,說明增加的語音和短信業務發生在2B領域。

中國電信語音業務也有所回升,從去年前三季度到今年前三季度,總通話分鐘數從4968億分鐘增加到了5340億分鐘。中國聯通有所下降,但同比降幅也只有4%。

三家對形勢的判斷和對策

當前,中國移動在移動業務和4G業務上處於領先地位,其表示,中國移動當前正處於轉型發展關鍵階段,4G業務增長、有線寬帶發展、數字化服務布局等方面資源需求較大,因此要積極推進低成本高效運營,深化營銷模式轉型,提升資源使用效率。

中國電信認為,國家實施“網絡強國”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促進更高層次的供需平衡,良好的政策環境為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其表示,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外部環境變化,將以市場份額為牽引,加快兩大基礎業務規模發展,高效協同運營五大新興領域,著力提升六大關鍵能力,加速實現優勢資源和能力向競爭優勢轉化。同時,將貫穿“智能”這一主線,按照網絡智能化、業務生態化、運營智慧化三大方向,推進網絡重構、業務重構、運營重構和管理重構,打造綜合智能信息服務。

中國聯通強調保持戰略定力,落地聚焦戰略,持續推進業績反轉,同時強調在重點區域形成局部優勢。4G逐漸趨於成熟,行業變革此起彼伏,中國聯通遇到的挑戰更大,既要改善業績,要追趕具有先發優勢的競爭對手,同時也要面對不斷變革的行業環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379

揭秘房產中介費:北京市一年至少300億元體量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2-05/1073805.html

記者工作單位的大門旁,有一家南瓜蛋糕店,開了約有兩年的光景,每天上下班路過,總會看到有人在排隊等著買新出爐的烤蛋糕,想必小店的生意還可以。前些日子,這一帶臨街店鋪做危房改造,包括蛋糕店、手機店在內的一些店鋪拆後重建。此後,多家商鋪陸續恢複營業,可這家蛋糕店卻遲遲沒有開張。不幾天,只見這間門臉及旁邊兩間門臉的上方掛了一個綠底白字的房產中介招牌,裝修一新的中介門店已經開業。

其實,這里並不缺房產中介。在這家店的對面不遠處,一百米左右的位置,就有另一家黃底藍字招牌的房產中介門店,而且已經開了多年。房產中介如此比鄰而居,並不為這一位置所獨有,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很多街道,每隔幾百米,人們就很容易看到一兩家甚至好幾家房產中介門店,有的中介公司甚至直接把門店開在小區的底商。

租房子開店,自然是需要交租金的。盡管蛋糕店難以支撐不斷上漲的房租,但是房產中介公司卻能“坦然”接受,還不顧馬路對面就是同行對手的競爭壓力,可見當前房產中介公司盈利能力的強大。

中介費居高不下

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的劉雙,曾和家人於2010年3月份用按揭貸款方式,在北京南三環中路購買了一套66.6平方米的一居室,按照總房款133.5萬元、以2.7%的比例,付了3萬多元的中介費。為了給孩子換學區房,2016年6月份,劉雙夫婦以259萬元的價格賣掉了這套一居室,房屋買家向中介付了6萬多元的中介費。6年的功夫,隨著房價上漲,中介費已經從3萬多元漲到了6萬多元。

賣掉自家房子後,手里無房的劉雙一家人生怕房價上漲,通過房屋中介加緊選房,終於在7月下旬簽約了西城區白紙坊橋附近的一套非重點小學的學區房。這是一個建成於1988年的75平方米的老房子,總房款459萬元。經過與中介艱辛地死纏硬磨,劉雙終於在2.7%中介服務費標準的基礎上爭取到打折優惠,向中介交了10萬元多一點的中介費。

劉雙告訴記者,她賣出的房子是豐臺區60多平方米的一居室,地理位置和教育文化資源等並不占優勢。相比之下,西城區、海澱區核心區域的房子,單價和總價都已經高高在上。

家住北京海澱區的張先生就面臨著幾十萬元中介費的換房問題。2016年9月下旬,張先生家喜添二孩,高興之余,全家人也在考慮著把目前140多平方米的三室兩廳一衛,換成四室兩廳兩衛,以解決排隊上廁所、保姆居住等現實難題。雖然是就近換房,但是附近的房子單價已接近10萬元一平方米,換成一個200平方米的房子,總價在2000萬元。如果中介費是2.7%,需拿出54萬元的中介費。

張先生說,雖說中介費有一定議價空間,但即便按照總房款1%計算,換房子的中介費也得20萬元。他認為,無論成交房屋總價高低,中介公司幹的活都是一樣的,服務並沒有增值,但中介費這麽高,是不好接受的;可如果不用中介,自己去找房子,他又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和精力,而且賣方也不一定能接受。

就在反複考慮的過程中,張先生聯系了中介,打探自家房子大概能賣多少錢,並加入了看房隊伍。

面對2016年八九月份的房地產瘋狂漲勢,北京出臺了“9·30”樓市新政,房地產市場頓時恢複清醒和理智。盡管如此,11月初,張先生之前看中的一套180平方米的房子還是被人簽約買下了。在跟筆者電話交流中,張先生連連說沒想到交易竟然這麽快,那個買家想必得付出最少二三十萬元的中介費。感慨之余,那種失之交臂的遺憾溢於言表。

正是有了劉雙、張先生等購房或換房群體的消費需求,每成交一套房,中介公司就有一筆可觀的進賬。盡管有網上房產中介號稱“只收一個點”,但受品牌影響力有限的影響,這些網上中介難以掌握足夠的房源,一時間很難沖擊“綠中介”“黃中介”等老牌中介的壟斷地位,因此房產中介市場目前還難以實現充分競爭。

來自偉業我愛我家市場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6年,北京市二手住宅網簽總量達27.24萬套。如果以每套房價格500萬元、總房款2.7%的比例計算中介費,那北京市一年的房屋中介費用約為367.74億元;如果打個折扣,按照2.2%的比例算,那也有299.64億元。另據偉業我愛我家市場研究院的數據,目前,北京存量房有800萬套,每年僅轉手3%,低於歐美發達國家的水平。因為這些有利因素,房產中介門店越開越多,甚至比鄰而居,就不難理解了。

高提成引人入行

在強大盈利能力的支撐下,一線城市的房產中介公司對求職員工的要求在提升,而且中介員工也在積極籠絡、維護客戶和房源,甚至個別房產中介員工暗地里對競爭對手予以“撬單”。

近日,北京一名房地產經紀人在其微信朋友圈發布了他們公司的招聘信息,在申請條件一欄,前兩條分別是“統招本科學歷”和“20-35周歲”。其實,這家房產中介公司在前些年早就要求新入職員工是“統招本科學歷”了。在崗位要求上,這家公司除了要求員工完成正常的二手房登記、帶客戶看房、促成交易、協助客戶辦理銀行貸款、地稅局繳稅、到房產交易大廳辦理過戶登記等工作外,還要求員工定期參加內部業務培訓並通過相關考試。與此相對應,中介公司給予的薪酬福利也頗為優厚。

在這名經紀人所發的招聘信息里,筆者看到,該公司規定除了給新入職者繳納社保五險(公積金為自選項目),新人實習期(助理經紀人)內可享受無責任底薪4000元/月+5%師傅業績,最長6個月,“轉正後經紀人可享受《最低收入保障計劃》,分為2500元、4000元、6000元三檔”。該中介公司還提出,轉正經紀人最低“提傭”(也就是“提成”)是所促成交易房屋中介費的30%至75%不等。

在北京等一線城市房價如此高位的情況下,三成至七成的中介費成為促成交易員工的當月業績提成,可謂豐厚甚矣!以劉雙所買房屋花費的10萬多元中介費為例,其中的3萬元至7萬元,將會成為促成簽約成交的員工提成;如果張先生通過中介簽約買到一套2000萬元的房子,那張先生所繳納20萬元至54萬元不等的中介費中,將有最低6萬元、最高40萬元的提成歸促成交易的中介員工。

在如此大力度提成的吸引下,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加入到房產中介隊伍,馮磊就是其中的一員。今年32歲的馮磊老家在山東,幾年前本科畢業後,他和女朋友的哥哥一起在北京做生意,因為生意不順、感情破裂,他落了個凈身出戶的慘境。一時間,馮磊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於是就硬著頭皮向一家房產中介公司發了簡歷郵件,並順利通過面試,成為了這家公司的員工。

馮磊說,幹中介工作很辛苦,有時候帶人看房都顧不上吃飯,還不好意思告訴老家的人自己的職業,但是這份收入跟付出成正比。特別是遇到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有的業務經理一年能收入三四十萬元,更出色的可以賺到六七十萬元,若是升級到店長或商圈經理並同時幹著一線業務,有人一年能掙到近百萬元。現在,他們公司里很多店長和商圈經理已經開上了寶馬、奔馳等高級轎車。這些人的收入就是靠成交二手房的中介費獲得的提成。由於收入可觀、學歷要求提高,公司里一些達不到統招本科學歷的老員工早已不敢輕易辭職。

對撬單者要嚴懲

面對高誘惑,有人開始鋌而走險。2016年8月到9月份,北京樓市迎來了當年第二波漲勢,而且比春季第一波來得更猛,有的區域漲幅達30%至40%。在北京“9·30”樓市新政前,很多剛需族在恐慌之下加速出手,賣家則趁機坐地漲價,個別簽了買賣協議但流程沒有走完的賣家甚至選擇違約。

記者註意到一個二手房交易維權的微信群,這個群主要接受北京地區被賣家違約的二手房買家。從去年9月初到2017年1月初,群里的人數從42人迅速增長到145人,其間還經過群主嚴格把關入群審核,還有些人因糾紛得到解決退出了群。

據這個微信群里的維權買家反映,一部分賣家之所以違約,就是因為房價上漲,一些房產中介個別員工許以漲價再賣的挑唆,致使賣家沒有守住誠信底線,不願出賣已經簽了合同的房屋。這些被違約的買家,處境尷尬,內心焦慮,不得不拿起法律武器去維權。他們普遍鄙視失去底線、公然違約的賣家,也憎恨那些見利忘義、企圖撬單的不良中介人員。

看來,二手房交易中中介費偏高,已經不是個小事情,除了會增加買房者的經濟負擔,甚至還會促使一些道德底線不堅強的人違約違法,增加交易糾紛。有關方面應該出臺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管理規定,保障市場的充分競爭,促進中介費合理收取,並對房產經紀人員嚴格管理,以實現房產中介市場健康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439

公募委外大業驟變 9萬億體量或有縮水

在公募新基金殼資源發行殆盡之後,公募基金的委外定制化業務或將陷入“窮途”。

春節過後,國內一家大型公募基金募集成立了四只基金,其中的三只純債基金機構定制格調十足,投資者數百戶以及認購金額整數億元外加零頭;另一只定期開放債基金也有機構化特征,募集規模6億多,投資者數量1000多戶。雖然公募委外定制型基金仍在發行,但這些均為獲批多月的殼資源。上述兩只基金在去年8月獲得證監會批複,在等待5個多月後開始募集,並較快成立;另兩只基金於去年11月獲得批複,等待3個月後募集並成立。

在多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人士看來,公募定制基金的前景即便不是末路,但隨著監管收緊、銀行MPA考核實施、債券市場的調整等壓力困擾,2017年之後的三個季度,公募基金委外業務極有可能出現縮減態勢,而9萬億公募體量也將出現縮減。

9萬億公募收縮委外戰線?

在過去不久的2016年,公募基金行業整體規模突破了9萬億大關。據基金業協會統計,截至去年年末,108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合計9.16萬億元,相較2015年末8.4萬億的體量足足增加了7600萬元。

在一些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業內人士看來,公募體量的增長,主要緣於機構委外資金的大量湧入以及年末沖規模效應等因素,但在這些紅利釋放之後,等待逾9萬億公募的將有可能是規模的縮水。

如今的公募行業,委外定制基金資產已逾萬億元。據濟安金信基金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16年末,委外定制公募基金的總數量約為633只,資產總規模約為10753.5億元,其中債券基金類的占比達八成。然而,高潮期過後,委外定制基金極有可能走向瘦弱。

在去年年末,當債券市場巨震、貨幣基金頻現巨額贖回、監管調控基金發行節奏等事情之後,基金行業人士早有預知,針對基金委外定制業務的政策調控即將來臨。而開年之後,證監會便召集多家公募基金人士在北京舉行了一次討論會,並在會上談到了多則針對開放式基金流動性管理的意見。其中包括在新基金發行時,單一機構認購占比超過50%時,基金管理人將參與認購產品,以發起式、共擔風險的形式來運作基金;存量基金規模中,單一投資者認購占比超過50%時,基金管理人將不再接受個人投資者的申購;貨幣基金根據前10大持有人的客戶集中度分類限制組合剩余期限,比如80%對應30天、50%對應60天、20%對應90天。

如此政策若一經實施,將對基金行業的機構業務產生重大影響。比如對於中小基金而言,如果每發一只定制基金就將投入千萬的自有資本金進行發起式管理,那它的運營風險將大幅增加。

“這是處里下發的征求意見,距離真正實施還有一段距離。”國內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現在監管還在到處征求意見,未來真正的實施版本可能與之有一定的出入。

在該副總看來,征求意見提到的尚有部分內容與市場不相調和,比如對貨幣基金持券久期要求。在他看來,如果按照征求意見的要求,貨幣基金的收益率將大幅下降。這意味著機構購買貨幣基金的成本和收益將明顯收窄,甚至是大幅倒掛。“當貨幣基金收益率大幅低於市場隔夜回購利率的時候,大量投資者會選擇贖回,貨幣基金體量占整個公募基金規模接近一半,它的贖回效用對整個行業的沖擊是不容小覷的。”

除了監管要求的提高,從委外機構心態的變化來看,它們對定制公募基金產品的熱衷度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滑。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日前一只機構定制類型的定開債基打開封閉期,整體贖回比例約為50%。該公司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機構也有自身的考量,比如產品收益率未及預期且債市環境並不好;自身現金流也並不充裕。

委外業務轉向

實際上,不僅僅公募定制基金,從更寬廣的範圍來將,銀行等委外業務整體策略將發生變化。國泰君安研究所銀行組邱冠華團隊稱,在央行主動拆杠桿、將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等背景下,銀行通過委外從事杠桿投資獲取利差的模式難以維持,模式生變,將更加偏重主動管理,亦將增加投資範圍。

在邱冠華等人看來,因銀行間市場整體利率水平有所擡升,2016年那樣的低利率環境不再,簡單粗暴地加杠桿、錯配來套利的方式難以為繼,也就是說,央行通過一系列主動拆杠桿行動,已經瓦解了委外杠桿投資的基礎前提,即低利率環境。

低利率就意味著低成本,以低成本獲得資金然後投資於資管產品,便可獲得一定的收益。為此,過去幾年銀行等金融機構都有擴張規模的訴求。

2017年央行正式實施MPA考核,新口徑廣義信貸(即納入了表外理財)的增速成為考核的核心指標。中小銀行前期增速過快,是受MPA影響最大的群體,而大中銀行本身前期規模增速就相對低,受影響小。邱冠華稱,在有限的廣義信貸增量里,銀行必然會優先配置收益水平較為可觀的信貸、非標等資產,委外的增量預計會顯著回落。

不過,委外增量收縮並不意味著沒有新的增量。上海一家大型公募基金固定收益副總監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當前委外業務管理規模並有出現下滑,反而是有一定幅度的增長。”而上述副總認為,眼下承接委外的平臺將重點考慮專戶,但專戶到期機構只有享受增值稅的避稅優勢,沒有分紅及所得稅的避稅優勢,對客戶的吸引力相比定制基金有所弱化。

興證固收研究團隊認為,總體來看,機構投資者對今年的委外擴張比較謹慎,增量也不會太多,對今年的委外要求做好安全墊、節奏放緩、預期收益放低、保持絕對收益和多策略目標,更加註重委外的質量。

增量有限的同時,存量委外業務亦有可能發生變動。興業證券認為,不少委外賬戶業績不大預期甚至虧損,但存量的委外規模還沒出現大額的贖回。2015-16年委外業務擴充明顯,多簽訂2-3年合同,但贖回與否是根據業績考核,今年1季度為業績考核高峰期,業績不理想的管理人面臨被贖回壓力。有投資者表示,近期確實在對收益做得不好的賬戶進行清理和贖回,而對部分業績較好的管理人則可能追加。

興業證券稱,因為對債市不看好,17年委外策略多轉向多策略模式,以債券為底倉,關註權益、商品、期貨的機會,權益的投資規模和占比可能上升,近期港股市場火爆,也加大了對港股的關註度。但因為多策略仍在摸索過程中,投資者普遍認為還不成熟,具體落地仍需要一定的過程,這也導致委外業務放緩的原因之一。

而上述副總也表示:“眼下從機構偏好的角度來看,沒有特別適合機構配置的品種。”在定制基金空間收窄的大背景下,考慮到短期權益向好,委外機構可能會增加專戶配置比重,尤其是量化或者專戶FOF占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87

廣州拍地新規見效:萬科奪兩塊住宅地 自持體量均過半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4-28/1099761.html

每經記者 魏瓊

4月28日,競價方式調整後的廣州迎來首次土地出讓,出讓地塊為6宗,其中2宗為住宅地塊,4宗為商業用地。萬科拿下白雲和黃埔長嶺居2宗住宅地塊,自持面積均超50%,4宗商業地塊均底價成交。6宗地總價達55.7億元。

由於廣州政府加碼調控土地市場、創新出讓方式,此次土地拍賣並沒有延續早前高價地頻出的狀況,沒有出讓區域創出新高。

針對此次土地出讓的情況, 廣州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委員會表示,土地出讓競價方式調整初見成效,未來將繼續密切跟蹤和分析下一階段的土地市場運行情況,堅決防止異常高價地擾亂市場預期。

萬科勇奪兩塊住宅地

6宗地塊集中出讓,加上政策調控以及拍地方式創新,當日的廣州土地市場格外熱鬧。

位於白雲區魚苗場住宅地以及黃埔長嶺區住宅地采用“限地價+競配建+競自持+搖號”的方式,這是廣州土地市場首次采用競自持以及搖號方式拍地。

據了解,包括保利、萬科、招商等超20家知名房企參與競拍,最終被萬科擊敗,兩宗宅地均被收入囊中。兩宗住宅地塊均進入競自持環節,但並未進入到搖號環節。

其中白雲區魚苗場住宅地,萬科以23.88億元和1350平方米配建面積拿下,扣除安置房面積後,萬科需自持50%的建築面積,即40019平方米,折合樓面價29382元/平方米(不含自持面積)。

同時,萬科以12.22億元以及900平方米配建面積拿下長嶺區宅地,自持物業面積達55%,為33851平方米,折合樓面價為19862元/平方米(不含自持面積)。

以過半的自持比例連續斬獲2宗住宅地塊,萬科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廣州創新競自持的競拍方式,有助於把地價、房價拉回到正常的區間,重回理性軌道,從而有利於房地產行業的平穩健康發展。 

廣州萬科助理總經理喻敏峰認為,房地產將朝著運營的方向發展,先進的經濟體自持的項目越來越多。如果廣州市場土地出讓繼續大量出現競自持的情況,萬科肯定會繼續參與競拍。萬科在北京也有了100%自持項目的先例,如何提供高效的產品運營是接下來萬科需要面對的。

針對此次土地出讓的情況,廣州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委員會表示,土地出讓競價方式調整初見成效。此次土地出讓實現了對居住用地公開出讓方式的一次有效調整,自持比例的住宅用地並未減少市場上的住宅供應量。企業自持部分的商品住房作為租賃住房,須整體確權(只辦理一個不動產權證),不得銷售,持有年限與土地出讓年限一致。

如何處理自持面積這個問題,方圓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鄧浩誌認為,主要兩個方案,一是類似長租公寓,進行統一經營管理,定期收租。當前租賃與資產價格比,回報率僅2%左右,該方案壓力較大;二是一次性10年以上的超長期出租,租客自行打理,市場稱“買使用權”,屬以租代售方式。

合富輝煌研究院顧問黎文江認為,白雲魚苗場地塊周邊外地人多,可以考考慮用於出租,長嶺居地塊附近有廣州幹部療養院等,可以考慮做養老項目。

廣州萬科認為,競自持的新模式對房企的資產運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萬科在轉型城市配套服務商的過程中,推進泊寓、商業等“八爪魚”業務拓展,有信心通過資產運營的方式使自持物業得到增值。

4宗商業地底價成交

位於黃埔區的4宗商業地塊則分別被創維、君華、鑫業投資、保利城投4家公司底價拿下。

其中,廣州開發區KXCD-D1-7地塊被廣州鑫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8.9億元總價拿下,折合樓面價為6630元/平方米;科學城KXC-S1-3地塊保利城投以5.45億元拍得,折合樓面地價為4800/平方米。

科學城KXC-K1-6地塊被廣州創維電子有限公司以7632萬元拿下,折合樓面地價6711元/平方米;科學城KXC-K1-5地塊則被君華集團以4.48億底價競得,折合樓面地價為6750元/平方米。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4宗商業地塊共攬金約為19.6億元,加上萬科2地塊的36.1億元土地出讓金,當日土地出讓總金額為55.7億元。

知名房地產專家龍斌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4宗商業地塊底價成交在意料之中。目前廣州市場的商業庫存量較大,公寓發展存在一定的限制,不能賣給個人,增加開發商運營的難度。同時,4宗商業地位置相對較偏,加上出讓條件設置了一定門檻,底價成交是正常的。

龍斌認為,整體來看,廣州土地市場略有降溫,由於整體土地供應偏少,開發商還是看好後市的。房地產調控收緊是大趨勢,高價拿地潛在風險在加大。土地出讓方式組合拳的打出將倒逼行業的轉型升級,或將加速中小房企退出房地產市場,大型房企轉型速度加快,出現強者恒強的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67

生鮮線上突圍,U掌櫃如何在三個季度體量翻10倍?| 新零售100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0/164062.shtml

生鮮線上突圍,U掌櫃如何在三個季度體量翻10倍?| 新零售100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生鮮線上突圍,U掌櫃如何在三個季度體量翻10倍?| 新零售100

U掌櫃為新零售下的生鮮電商提供了另一種思路。

「新零售100」是野草新消費為挖掘最具潛質新零售創業公司,全新打造的一檔品牌欄目。

2017年,新零售正當風口,大量資本湧入,那什麽樣的創業公司才代表了新零售所指的方向,並能夠在消費升級大潮中做出有價值的改變?野草新消費將從數千家零售相關企業中,篩選100家在技術、內容、運營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的新零售公司,讓他們更好地站在時代舞臺中央,也為行業提供更多的思考與洞見。

本期采訪了新零售創業公司U掌櫃創始人祝鵬程,看他如何在生鮮電商紅海中後發先至?

文 | 黃小米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生鮮電商幾乎把各種運營模式都演練了一遍,輕供應鏈、物流眾包、前店後倉、O2O等等。在漫長的探索與試錯過程中,裁員、業務萎縮、被收購、轉型、倒閉各種消息都不絕於耳。

而在如今“新零售”的環境之下,預期規模高達千億的生鮮市場也只勉強打開了3%。95%以上企業面臨虧損。在這種境況下,不少生鮮電商都開始謀求線下發展,線上線下的互動開始變的愈發頻繁。但最後是否能殺出紅海,在一定程度上並沒有固定模式可遵循。在燒錢補貼的電商圈里,U掌櫃可以說為新零售下的生鮮電商提供了另一種思路。

2015年8月成立,三個季度內生意體量翻了10多倍,2016年獲得3000萬美元B輪融資,在年底實現運營層面盈利,這樣的成果在同類電商中並不多見,那U掌櫃生存之道是什麽呢?

為什麽選擇生鮮電商?

U掌櫃的起源,還要從另外一家電商企業說起,那就是一號店。U掌櫃的兩位創始人都來自1號店,其中,祝鵬程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學院,是原1號店的首席商品官,操盤過數百億元規模的前端生意。而王海暉畢業於廈門大學,是原1號店資深的運營副總裁,他的另一個重要身份是中國電商物流協會副會長,負責過上萬人團隊的供應鏈、物流等後端運營。

一個負責前端,一個負責後端,作為1號店的核心成員,兩人親歷了1號店由小做大的過程,也在合作中形成了難得的默契。2015年,一號店被沃爾瑪收購,千名員工離職,祝鵬程、王海暉也走到了一個職業節點。到底是繼續待下去還是重新創業?

“因為我們都有世界100強企業職業經理人的背景,再加上攜手創業五年,其實不太希望再回到外資企業體系內繼續做職業經理人。另外,我們在過去花了很多時間積累的經驗和教訓,還是期待在整個商業格局的更加推進一步。”祝鵬程告訴野草新消費。

離開一號店,祝鵬程重新選擇了創業這條布滿荊棘的路,並且以生鮮電商作為自己的項目切入點。

“早在1號店操盤時我就在想,現在的消費越來越從線下向線上進行遷移,但是1號店作為一個網上超市,還缺什麽?我認為最後一個板塊拼圖就是生鮮,生鮮市場本身的規模非常龐大,顧客消費頻次又高,但當時的生鮮電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

在祝鵬程看來,問題可以分為兩塊。第一是供應鏈模式問題,生鮮產品單價相對較低,重量較大,所以物流成本在售價中占比很大,毛利很難覆蓋掉成本。

第二,越是消費者偏基礎性的需求,就越需要被反複及時的處理。所以需要一個更快速滿足顧客的解決方案,才有可能真正成為一種商業模式。

在此之前,其實不論是輕供應鏈、物流眾包還是前店後倉、O2O運營模式,都沒有太經受得住市場與顧客的檢驗。不是運輸時間太長,產品損耗量過度,就是倉庫租金太高,承受不了昂貴的生產成本。

生鮮產品最大的特殊性就是產品供應鏈很長但其貨架期卻很短。如何在供應和存儲上突破,成了生鮮電商難以跨越的瓶頸,面對這個問題,U掌櫃在2015年也應運而生。

前置倉+電動車帶來了什麽?

面對生鮮這個陌生又繁雜的領域,祝鵬程創業時顯得頗為坦然。“互聯網每一步發展都是人類在之前的歷史經驗中沒有經歷過的,所以,這里有非常多的行業知識,都需要通過快速學習、借鑒、思考才能夠總結提煉出來的。”

祝鵬程把新領域的自我更新與推進能力看成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核心競爭力。而且,能否在生鮮這條賽道上獲勝,也並不在於早晚。

“生鮮電商是一條馬拉松賽道,市場特別大,沒有人能夠在短期之內壟斷,如果用跑百米的速度跑馬拉松,那結果會非常糟糕。基於這個賽道和對我們自身能力的判斷,我覺得我們還是當時可以切進來的。”換句話說,在祝鵬程眼中,生鮮電商的壁壘不在於誰先做,而是在於保持自身的節奏,打造核心競爭力。

那U掌櫃到底做了什麽呢?其核心看點就在於“前置倉”供應鏈管理模式。

通常來講,傳統產業的供應鏈是“點—面—點”的模式,即把消費者訂單匯到一個總倉,再由總倉配貨送至消費者,而前置倉的供應鏈采取的是“點對點”方案,消費者的訂單直接由系統分布至離他最近的前置倉

相較而言,總倉配送的問題在於供應鏈太長,損耗高。比如說,水果每一多層環節都意味著一次包裝成本,一次運輸成本、一次卸裝成本和一次損耗,同時最後一公里冷鏈車運輸成本也很高,這就導致有些生鮮水果物流成本甚至高於商品成本,消費者就會偏向於實體的生鮮水果店。

這也是生鮮電商為遲遲打不開局面的重要原因。也正因如此,生鮮產品在無形之中給生鮮運營商下了一個定義:存儲的倉庫越靠近市場,產品到消費者手里的質量就越高。而質量往往就是一家企業能否籠絡到客源,能否得到消費者支持最大的條件?

可是大片存儲倉庫的問題是,它們往往難以承受人群密集地帶的租金,為了緩解這兩方面的矛盾,廣而密的存儲就成為相對好的選擇。“廣而密”,換句話說就是存儲倉覆蓋的半徑小,讓很多難以運輸的生鮮產品重燃生機,以此來擴大市場範圍。

這樣的話,就可以為下遊市場訂單的配送保證貨源,在一個可直接預見的範圍內進行產品調配,快速聚攏資源,將產品損耗程度降到最低。

“廣而密”的前置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運輸問題,可是其他方面的問題也相應而生。

具體來講,傳統的儲存模式雖然在供應速度上和產品質量上有所不足,但是其易於管理。“廣而密”前置倉不同在於,其分布的密集點很不利於產品資源統計與補足,而生鮮產品對倉庫的補足要求也非常高。

祝鵬程向野草新消費介紹,U掌櫃為此開發了一整套Demand&Supply系統,將不同要素輸入到模型公式中。例如,系統可以通過商品過往銷量、價格、是否工作日、是否節慶以及水果節令等因素,對未來銷量進行預測,從而對前置倉的存貨進行調配。

而在下遊的運輸中,U掌櫃則用電動車代替了傳統的冷鏈車運輸方式。相比於冷鏈車,電動車既能很大程度節約運輸成本、降低包裝損耗,又能根據不同產品的存儲、保溫條件做出相應調整。

還有一個很直接的創利點就是,電動車比一般冷鏈車更為小巧靈活,更容易走街串巷,直接接觸顧客。既能讓客戶快速得到服務,又能節約產品在運輸配送中的成本,還能減少產品損耗,滿足顧客與企業雙方面的需求。

“廣而密”的前置倉+電動車,U掌櫃作為一個後來者,卻顯示出了後發制人的優勢。在前期,U掌櫃將主要時間都花在了搭建上遊供應鏈上和前端APP上,供應鏈改造主要就是之前提到的前置倉模式。

而在APP上,U掌櫃主要樹立的差異就在於各個零售的細節上。在這些環節中,U掌櫃做了更為細致的顆粒度,背後針對顧客行為開發了一套28因子的邏輯回歸模型,來預測消費者行為特征,指導商品供貨、價格以及營銷活動的設定。

到後期,尤其是2016年10月後,U掌櫃才真正在市場上發力,走上擴充的快車道,在短短半年內業績增長數倍,並實現運營層面盈利。

從U掌櫃案例中,不難看出,與其借用各種手段快速進入市場,不如清晰與確立市場的空白點,在技術和運營上去著力填補,並以此形成自己的競爭壁壘,掌握主動性。不然,很可能就是不斷反複前人的失敗,而非樹立一個新的增長點。

“新零售”形勢下怎麽走?

自從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後,線上線下的融合探索似乎一直在不斷加速。生鮮電商對新零售的嘗試更是頻繁,例如天天果園、本來生活線下開店;易果與蘇寧小店合作投資華聯超市;盒馬鮮生基於實體店整合線上線下等等。

相比於線上流量枯竭,向線下尋求突破的市場論調,祝鵬程認為線下企業目前也很難受。“現在實體店的成本越來越高,其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迫使線下零售企業必須要做轉型。這就形成了新零售線上線下兩相融合兩相驅動概念的誕生。

而且在祝鵬程看來,零售的本質就是要提升效率,用技術手段讓線上與線下資源實現更高效率的匹配。

“新零售像兩年前的O2O一樣,是商業社會中的一個階段性詞語,但是目前如果不進入到新零售狀態,換句話說就是不通過各種新技術提升各個環節的效率,零售企業很難生存發展下去。拿生鮮電商來說,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個性化的顧客服務在生鮮領域的應用,就是當前生鮮走向新零售最大的體現之一。”

在這種狀態之下,很多生鮮電商都在尋求與線下企業進行整合。U掌櫃依然保持著線上擴展策略,祝鵬程認為,雖然線上流量越來越貴,空間越來越小。但在新環境下,新的營銷手段也層出不窮。效率是衡量一個新零售業成功的唯一標準,如果能證明做這件事情的效率比開線下店或者線上店效率更高,那可能就是一個正確的方法。

商業環境的變化日新月異,不可置否,生鮮這片巨大的商業森林遲早會進入大幅度開發的境地,U掌櫃的競爭對手也會不斷的轉換與增加。在未來,如何立住腳跟與規模化擴展,似乎就成了U掌櫃需要持續思考的問題。

“目前,如果從效率提升的角度,更多的會是提升與運營成本相關的倉儲管理系統、配送管理系統和訂單管理系統。提高整個供應鏈體系中每一個環節的的效率,包括整倉、前置倉、倉儲、人員以及配送的效率,不斷細化,不斷優化,這是重中之重,沒有太多捷徑可走。”

“同時我們也將繼續鞏固在上海的地位,未來計劃把U掌櫃運營模式覆蓋到華東華北一些重要城市,擴展規模。而擴展的根本,萬變不離齊宗,首要的就是保證商品品質和合理的性價比。”祝鵬程告訴野草新消費。

對於更遠的未來,祝鵬程有一個更宏大的願景,希望U掌櫃不僅是可以在生鮮領域做出變革,也會推向各種零售業,並借助中國移動互聯網領先全球的機遇,打造一個世界範圍內的零售企業。

本文系野草新消費原創,作者黃小米,編輯張曉軍。如需轉載,請加野草君微信(crui12580)。

640.webp (1)_副本 

生鮮 新零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434

鐵路運營與經濟體量不匹配 四川“砸鍋賣鐵”建成達萬高鐵

蜀道難一直是制約四川發展的瓶頸,四川也一直在努力打通與外界的連接,尤其是鐵路通道。這其中,成(都)達(州)萬(州)高鐵建設將作為對外通道的突破重點。

日前,四川召開了成都經南充至達州高速鐵路項目啟動會。四川和重慶兩省市政府也於近日簽署協議,明確提出加快推進成都經達州至萬州高速鐵路項目前期工作,力爭2019年開工建設等。

高鐵建設滯後

目前,四川的鐵路運營里程不到5000公里,人均鐵路不足6厘米,這與四川的人口、區劃面積,以及經濟體量都不匹配。同時,僅僅4條出川通道也制約著當地的經濟發展。

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認為,如果四川不能真正走出內陸省區的發展困境,就將始終處於全國和全球經濟的邊緣。因此,四川需要建立一個全方位、快捷、方便、多向的對外交通網絡通道。

在高速鐵路方面,四川更是排名在全國後列。戴賓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四川的高鐵水平整體上比較落後,全國有11個省區高鐵運營里程超過1000公里,而四川只有700多公里,也低於周邊的雲南和貴州。目前,雲貴兩省高鐵營運里程都達到800多公里,廣西更是突破1751公里。

在2017年底西成高鐵通車之前,四川只有兩條高鐵。一條是設計時速250公里的成綿樂城際鐵路,一條是設計時速350公里的成渝高鐵。但這兩條線路都只是在四川盆地內的“局域網”,沒有接入全國高速鐵路網高鐵網。

西城高鐵於2017年12月6日全線開通,將四川真正接入到國家高鐵網。

西成高鐵的通車將四川真正接入國家高鐵網。同時,西成高鐵通過將西安與大西高鐵、徐蘭高鐵連接,打通了成都北向快速通道,也使成都實現與北京、天津、鄭州、太原、濟南、石家莊等華北地區主要城市的高鐵連接。

但是,西成高鐵設計時速只有250公里。這也是四川高鐵發展面臨的另一大問題,戴賓表示,四川規劃和在建的線路等級偏低,西成高鐵和在建的南下出川通道成貴高鐵設計時速都是250公里。也就是說,至今還沒有一條全線時速350公里的出川通道。

因此,成達萬高鐵被寄予厚望。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和物流學院彭其淵教授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設計時速350公里的成達萬高鐵,可以說是出川通道中質量最好、速度最快的一條通道。

彭其淵表示,成達萬高鐵可以接西渝高鐵北上西安,接鄭萬高鐵北上鄭州,增加兩條快捷北上的通道;接沿江通道經武漢到上海,打通向東出川通道;也可以南下廣州。這些線路都是全線350公里,大大壓縮了四川和東部沿海地區的距離。

地方考慮掏錢修建

成達萬高鐵已被列入2016年印發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萬州-達州-遂寧-成都高速鐵路是 “八縱八橫”沿江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這條線路並沒有被列入《鐵路“十三五”發展規劃》。也就是說,國家不會在“十三五”期間出資修建這條鐵路。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四川代表團就建議,希望將成達萬高鐵納入到“十三五”鐵路建設規劃中。如果沒有在此期間建設的話,這條線路可能就得在6~8年,甚至10年以後才能通車。

媒體報道稱,6月6日至7日,四川省黨政代表團在重慶學習考察期間,“砸鍋賣鐵,也要把成達萬高速鐵路建起來”的堅定信念就在全團傳遞。這也暗含建設成達萬鐵路面臨的地方博弈。

成達萬高鐵是跨省項目,需要得到重慶方面的支持。但成達萬高鐵將繞過重慶主城區,建成之後,四川可以不經重慶而北上和東進。重慶則力主修建重慶主城至萬州的高鐵,在重慶市中長期鐵路規劃中,並沒有成達萬線路。

不過,這一問題似乎得到了解決。日前,川渝兩地簽署專項合作協議,明確共同大力推進滬漢渝蓉沿江高速鐵路大通道建設,加快推進成都經達州至萬州、重慶主城至萬州等高速鐵路項目前期工作,力爭2019年開工建設等。

彭其淵表示,四川提出“砸鍋賣鐵”也要修建成達萬高鐵,是顯示建設這條高鐵的決心,希望盡快修建。

他認為,國家不出資建設,也可以考慮地方出資建設,而且地方主要出資建設高鐵不是沒有先例。

比如,2017年,重慶市政府與鐵路總公司簽署備忘錄,鐵路總公司明確表示支持以地方為主籌資建設重慶至黔江高鐵,在黔江銜接在建的黔張常鐵路形成渝長廈通道,總公司承擔扣除征拆費用後工程投資資本金的20%。

也就是說,為了推動這條渝湘高鐵建設,重慶市政府除了出資拆遷之外,還要承擔工程投資的80%,作為主要出資方建設市域範圍內的重慶至黔江段,鐵路總公司將該線路納入國家規劃,並協調好黔江出境至懷化段的項目。

成達萬高鐵也可以采取這樣的模式,四川先自主建設成南達高鐵,達州到萬州段再與重慶和鐵路總公司協調。目前來看,與重慶的協商已經有比較積極的結果。

事實上,成南達已經被列入《四川省“十三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將在“十三五”期間建設。

成南達高鐵項目是當下四川省投資規模最大、運營里程最長、社會影響最為廣泛的高鐵項目。目前成南達項目剛剛啟動,線路走向還沒有最終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9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