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首富浮沉錄

2010-7-12 商周





在登上世界首富的前一年,比爾. 蓋茲(Bill Gates)被記者問道,「你知道自己此刻身價多高嗎?」他給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回答:「請記住,我擁有的不是美金(鈔票),我擁有的是微軟股票,人們是透 過乘法運算,才把我的財富變成驚人的天文數字。」

過去十年,全球股票市場蓬勃發展,創造出許多新的首富面孔。成為一國首富,也許不那麼難 了,但要一直獲得股票投資者的肯定,蟬聯首富,仍舊不簡單。不過,在二十一世紀,無論日本或全球,總是有些人能像比爾.蓋茲一樣,成為首富榜上的長青樹, 即使財富一時因股票下跌而縮水,仍有機會東山再起,這些人又是何以致之呢?

首富新常客 趁全球化浪潮,傳產業崛起

中國作 家吳曉波,以二○○五年《富比世》富豪榜榜單為準,研究了三十個國家的首富,觀察到一個現象:當今歐美各國的首富中,幾乎沒有一家是多元化的財團,反倒是 一些經營傳統行業的公司,不管賣的是衣服或是飲料,因為順利搭上全球化浪潮,異軍突起,成為各國首富榜的新常客。譬如,西班牙首富,是服裝品牌ZARA的 經營者。荷蘭首富,則是啤酒商海尼根(Heineken)的繼承人。

以此為準,回頭看看二十一世紀的日本首富,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驗證。

二十世紀八○、九○年代,日本富豪榜是房地產大亨的天下,但進入二十一世紀,曾經登上日本首富者,除了森信託的森章外,已經不再有房產大 亨了。其中,Uniqlo的柳井正、任天堂(Nintendo)的山內溥、三得利(Suntory)的佐治信忠、軟體銀行(SoftBank)的孫正義, 他們都在各自的專業上建立起難以挑戰的地位,將觸角跨到海外,御著時代之風而上。

柳井正,經營的是服飾店,卻能做到全球聞名。他早先一 步,將產業鏈布局至中國和東南亞,取得成本優勢,終於雄霸日本。之後,能否更上一層,就看海外的營收戰果能否繼續擴大,做到柳井正目標的世界第一。

山 內溥,帶領一家經營紙牌、撲克牌的老商號任天堂,轉型成功走入電玩產業。他曾走過早年紅白機的成功,也經歷過被Sony、微軟聯手壓制的低谷,卻能帶領任 天堂在電玩產業上堅持下去。一九九○年,山內溥首度進入《富比世》富豪榜,新的世紀,他仍在榜上,當任天堂開發出全球市場都埋單的Wii遊戲機後,山內溥 榮登日本首富。

軟體銀行的創辦人孫正義,當年靠著經銷軟體業務累積了第一桶金。但孫正義不局限自己於日本,抓準了網路時代的新潮流,跨出 海外不斷進行投資。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在美國雅虎,中國阿里巴巴兩大網路公司草創初期,就入股投資。雖然網路泡沫的破滅,讓他不再如二○○○年時一樣 風光,但持續耕耘海內外的網路市場,仍讓他在二○○七年時,重溫日本首富寶座。

佐治信忠,是飲料事業三得利的繼承人,儘管不是白手起家, 卻跟隨父執輩的腳步,不斷在全球化的時代找尋機會,壯大自身的飲料事業。自上世紀末起,三得利走向全球,搜購英、法的酒廠,德、美的葡萄園、新加坡的食品 公司、紐西蘭的飲料品牌。當年,三得利創始之初,夢想是「要做屬於日本的威士忌」,三代傳承下來,幾十年來堅守飲料業,不僅完成了當年的夢想,也將子嗣推 上了日本首富。

富豪榜洗牌滿 靠土地發財,終隨房市泡沫隕落

與這些新首富形成強烈對照的,是上個世紀的日本首富堤義明 (Yoshiaki Tsutsumi)。當年,堤義明和他掌管的西武集團,靠著土地開發大發利市。一九八七年,《富比世》第一次公布全球富豪榜時,獨占鼇頭者,就是堤義明。 然而,這位曾經的全球首富,雖然在日本稱王,大至日本國土重建計畫,小至一間二十平方英尺的雪糕店,都屬他事業經營的範圍,但隨著日本房地產泡沫的崩潰, 無法創造新核心事業,游走法律邊緣的堤義明,僅僅二十年的光景,已全然掉出富豪榜外,○五年還因為偽造文書、內線交易、逃漏稅等罪被捕入獄,晚節不保。

靠 家電零售業發達的中國前首富黃光裕,曾經感嘆:「做PE(私募股權投資)、玩資本,比賣家電賺錢快多了。」從此投入金錢遊戲的他,最後也落得和堤義明相仿 的下場。做對一件事、一項專業,可以讓一個人成為首富,但要維繫住這個榮耀,需要的卻是將那一件事、一項專業,持續做對到底。

延 伸閱讀:近十年日本首富

柳井正 年份:2010、2009 產業:服飾業 現況:日本首富

森章 年份:2008 產業:房地產業 現況:日本第3富豪

山內溥(註) 年份:2008 產業:電玩業 現況:日本第7富豪

孫正義 年份:2007、2000 產業:資訊業 現況:日本第4富豪

武井保雄 年份:2006、2001 產業:個人消費信貸 現況:晚年醜聞纏身,遭判刑入獄,於2006年過世

佐治信忠 年份:2002至2005 產業:飲料業 現況:日本第2富豪

註:《富比世》除全球富豪榜外,每年會另外公布日本富豪榜,由於股價統計時 間有出入,'08年山內溥和森章,分別在不同榜單上成為日本首富。唯除該年外,以上統計皆以全球富豪榜為準。

資料來源:《富比世》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44

从$200到不足$2:“中国互联网第一股”浮沉录

http://news.imeigu.com/a/1312531376122.html

无论从一开始做门户网站、还是到后来做软件,这家公司很少有过让市场惊喜的核心业务,市场和投资者甚至只能通过公司分拆计划才能辨认出它的业务体系。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中华网、CDC集团的业务重心却长期依赖资本运作维持营收。

截至2011年7月23日收盘,中华网的股价为2.09美元,市值7361.4万美元,每股亏损0.51美元。一天以前,这家公司因未能按时向SEC递交2010年年度报告(Form 20-F)收到纳斯达克书面警告。

12年前的1999年,中华网作为第一只打着中国概念的互联网股票登陆纳斯达克。2000年2月,赶上了互联网史上最大泡沫“尾班车”的中华网,股价一度高达220.31美元,市值更一度超过50亿美元。

随着泡沫破裂,中华网股价便从急速下挫进入到漫长的一落千丈,截至最近一个交易日(8月5日),其股价报收1.42美元,市值5001.6万美元。

这里,我们简单回顾这家公司的发展历程,看看它从220美元到2美元经历了怎样一条“过山车之路”?还是否有机会“东山再起”?

【图1:中华网历史股价图】

公司架构

【图2:CDC集团架构图】

如 今的母公司“中华网”底下,有CDC软件、CDC全球服务、CDC游戏和China.com四家子公司。而在整个集团内部,又一共有三家上市公司:即 1999年最早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华网,后更名为现在的“中华网投资集团”(NASDAQ:CHINA)、简称“CDC集团”,2000年在香港上市的中 华网(8006.HK)和200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CDC软件集团(NASDAQ:CDCS),母公司CDC集团分别拥有79%和85%的股份。

从中华网到CDC集团

--上市:精致的资本故事

中华网当初的成立,可谓希望到资本市场上分一杯羹的新华社“无心插柳”的结果。但后来的上市及成功,却是一个经过精心包装的资本故事。

1994 年,新华社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其全资子公司——中国国际网络传讯有限公司(简称“CIC”),打算建立一个仅针对国内用户的“国中网”。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 展让最初计划流产,而已经拿到大笔初始融资的CIC必须给投资者一个交代,于是才有了1996年成立门户中华网公司(China.com.Co、即日后的 上市公司)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末期,几乎每一只科技股都受到市场热捧。决心加入这场狂欢的CIC用近两年时间,对中华网进行了一系列 业务拓展和资本运作:注册Hongkong.com、Taiwan.com两个域名,控股网络咨询公司TheWeb Connection和将纽约的24/7媒体公司签订协议,让对方为自己提供网络广告连锁代理和广告软件业务。

除了为公司注入更多业务元素之外,中华网还被注入了实打实的资金:据招股书的信息, 通过CIC注资、私募和出售股权,中华网在上市之前就拥有高达6千万美元资金。

事实上,在中华网上市前夕,国内门户生态已初步形成。在内容上,中华网与后起的新浪、网易和搜狐已开始拉开距离,而当门户主要依靠网络广告挣钱时,并不单纯做门户的中华网又将更多精力投到了互联网解决方案上。

但 这个日均访问量只有20万、全年营收仅350万美元(主要来源于网页设计)的中华网,还是成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一方面是全球互联网泡沫(以及当时还 颇为新鲜的“中国概念”)的助推,另一方面,其创始人之一、香港人叶克勇功也不可没。在雷曼兄弟的帮助下,擅长讲资本故事的叶克勇将中华网包装成一家拥有 两岸三地门户业务、集网络咨询和网络广告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互联网公司,更成功拉到了大名鼎鼎的美国在线等大股东入股。

1999年7月,中华网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市场反响大超预期,一举融资9600万美元。再后来,是中华网次年的“乘胜追击”:2000年1月,中华网再次发放新股,募资3亿美元;2000年3月,中华网分拆旗下的门户网站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募资1.7亿美元。

--接连错失广告和无线业务

就 在中华网在纳斯达克大获追捧后的不到1年内,新浪、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也相继在纳斯达克上市。三家网站手里拿着软银、高盛等国际投资机构的巨额投资和从 IPO中获得的融资,为争夺当时仅有的890万中国网民大把烧钱。以网易为例,2000年光是投在“网聚人的力量”一支广告上的开支就多达410万美元, 占到运营费用20%。

此时,中华网却没有“跟风”,而是将精力投入到非门户本行、且营收逐年下降的互联网解决方案中。也就在这一年,中华网迅速被卖广告卖得风生水起的三大门户超过。

这一年另一半故事,是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所有网站都被迫开始寻找持续而清晰的盈利模式的。上市当年,新浪、网易、搜狐、中华网均处于亏损状态,网易更一度因股价持续低于1美元被摘牌。

跌 入低谷的几大门户重新开始寻找新的利润支点:新浪凭借海量免费新闻资讯和服务吸引巨额流量,死守住以广告为核心(占运营收入80%)的模式;网易转攻网络 游戏,2002年在三大门户中率先盈利;搜狐则围绕互联网产业链发展了一套“综合发展模式”,并逐渐培养出战斗力极强的营销团队。或短信(无线)、或游戏 或广告,看准定位的三大门户此时已稳占山头,唯独中华网的模式依然凌乱和不成气候。

2000年12月,中国移动推出“梦网”计划,让来钱很 快的无线业务成为门户网站的重要盈利平台,中华网依然选择了靠边站。整整两年后,在互联网方案上没折腾出来效果的中华网,才打算借无线翻身。2003年4 月,中华网花费1400万美元收购短信服务商掌中万维网,但据业内人士当时透露,这项收购换来的月入却只有30万人民币,与单季度收入则以数百万美元计的 三大门户拉开几何级差距。

--无线与游戏:“收购—上市”之路的败笔

中华网首次实现季度盈利,是在其上市后第三年,但盈利途径是利息收入。中华网2002年四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在1572万美元营收中,利息收入达478万美元。正当各大门户网站各自忙于强化自己定下的商业模式时,中华网不断重复掂量着两件事:分拆上市和收购。

2004 年,事实上已被甩出“四大门户”之列的中华网又开始打分拆上市的算盘。由于收购的来的无线增值业务有了一定起色,中华网则马上计划分拆(门户属下的 china.com、hongkong.com和taiwan.com)手机和互联网业务,并成立新公司CDC Mobile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但中华网不幸撞上Tom.com几乎一模一样的分拆计划,最终上市未果。

对中华网创始人、公司其时实际的主持人叶克勇来说,“有了钱就可以占得先机,通过收购和新的投资来弥补不足”是其一贯思维。上市流产后,2005年,中华网更名为中华网投资集团(即“CDC集团”),同时着手新一轮互联网业务扩充,方式依然是收购。

通 过香港上市公司China.com,CDC先是通过入股、后全资控股收购了当时国内比较知名的游戏运营商“一起玩”(17GAME)。收购完成刚半 年,CDC集团就在2006年12月把China.com的整块游戏业务全部回购,整合为集团旗下子公司CDC游戏,为分拆上市做准备。整合后的CDC游 戏,2007年通过收购光通等网络游戏发行商不断壮大,并成立专做国际发行的新子公司——中华网游戏国际(CGI)。

据CDC集团年报披露,CDC游戏营收主要来自《热血江湖》、《特种部队》、《星战前夜》和《神泣》四款游戏,其中《热血》长期为CDC游戏贡献超过50%营收。这四款“顶梁柱”游戏,无一不是通过收购游戏运营商所得,CDC游戏自主研发的游戏少之又少。

由于无线业务和CDC游戏的海外发行部分(CGI)连年亏损,2008年,CDC集团不得不停止了这两项曾经都有过上市计划的业务。

--2009CDC软件上市:靠外行重生?

至 2006年重组完毕时,CDC集团正式划出CDC软件、CDC全球服务、CDC游戏和China.com四块业务。当年11月,CDC集团发售1.68亿 美元可换股优先债券,并成功吸引到12家机构投资者购买。这笔融资后来绝大部分被用于支持叶克勇宏大的软件、游戏收购计划。

2009年8月,CDC软件在纳斯达克上市,再度募资5760万美元。CDC软件本身就是一个依靠整合软件公司而成的公司,由罗斯系统、匹维托、JRG、IMI等当时国际知名的软件企业组合而成。自CDC软件成立之日,公司每年都会到海外寻找收购对象。

【图3】

按照CDC软件公司网站上公布的信息,这笔融资后至2010年底,CDC软件接连收购了多达16家公司,可是这些收购并未给CDC软件的营收增长带来太大变化。从2006-2009年的运营情况来看,收购似乎没为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增长带来明显改观(如上图)。

正如叶克勇所说,CDC软件的发展史完全是一部收购史,公司营收的增长也主要来自并购。

与 其他IT企业通过战略并购加强业务能力或开拓新领域不同,CDC软件的并购看上去杂乱无章:首先收购来的公司分布各行各业,再者是收购回来的公司也未见有 思路的整合,至少是整合的不好。CDC软件将自己定位为“混合型企业应用软件公司”,其实就是缺乏清晰的产品路线和业务规划。

从CDC软件财报中可见,公司主要业务为软件许可、硬件销售、专业服务和维护,为医疗和制造企业提供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供应链管理(SCM)相关实施与维护服务,既承接软件实施、也提供技术支持和IT咨询。

但 是,几年下来,市场并没有看到CDC软件在CRM、SCM的某个领域表现出核心竞争力,营收主要来源还是靠销售硬件和软件许可,很难想象它能发展为有能力 承接较高附加值核心业务的主流软件公司。而通常情况下,并购后若没有合理整合,公司业务不仅不能扩大、反倒容易陷入业务流失。

从员工人数上 看,CDC软件目前只有大约1400员工,基本是分布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地的子公司,规模与印度十几万人、美国七八万人的企业相比可谓微不足道,更 让人质疑其承接行业中大企业核心业务的能力。员工规模小意味着,公司很可能长期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低附加值的杂活,因此也难以取得长足发展。

CDC集团机会几何?

【图4】

CDC集团递交给SEC的2009年年报(20-F)显示,2007年-2009年,CDC集团的运营利润均为负值,亏损额在500-1200万之间,2009年依靠其他非运营上的收入才让净利润转正。

从各部分营收数据可见(如上图),支撑着这家公司营收的,正是那家几乎完全靠收购重组得来的CDC软件,普遍比较挣钱的游戏业务对营收贡献率排倒数第二,仅次于目前依靠广告和办展会挣钱的China.com。而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CDC软件的长期竞争力也不太乐观。

实际上,CDC软件的发展轨迹,正是中华网、CDC集团多年发展中的一个典型侧面:从一开始就不想依靠自身发展壮大,希望通过收购的“捷径”做大。

无论从一开始做门户网站、还是到后来做软件,这家公司很少有过让市场惊喜的核心业务,市场和投资者甚至只能通过公司分拆计划才能辨认出它的业务体系。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中华网、CDC集团的业务重心却长期依赖资本运作维持营收。

早期在资本市场上获得的成功,让创始人叶克勇显得很有底气——公司发展每到一个坎,就在市场上转一圈,挖掘已经开始挣钱的业务,收购、整合并重新包装,又是一条新的业务线。

问题是不断的收购,最终给这家公司注入两个致命弱点:第一,公司本来就没有核心竞争力,过于依赖收购让公司进一步丧失内部发展动力;第二,由于通常只收购业务成熟的公司,业务发展长期“慢半拍”,使得公司屡屡在无线、增值服务上全面落后市场主流,只能“捡剩饭”。

大事记:

1994年,新华社在香港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中国国际网络传讯有限公司(简称“CIC”)

1996年,CIC在百慕大群岛注册CIC控股公司,将部分股权出让给海外风险投资者,钱果丰任董事局执行委员会主席,叶克勇任董事局副主席

1997年,CIC在开曼群岛注册从事门户网站及相关业务的中华网公司

1999年7月,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募资8600万美元

2000年1月,中华网再次发放新股,募资3亿美元

2000年3月,中华网分拆旗下香港网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募资1.7亿美元,手中现金增至5.6亿美元

2005年,中华网更名为中华网投资集团(简称“CDC集团”)

2006年11月,CDC集团完成1.68亿美元可换股优先债券发售,买方为12家机构投资者

2006年圣诞节前后,中华网将游戏部门卖断给其母公司CDC集团,价格1亿多美元

2009年8月,旗下全资子公司CDC软件在纳斯达克上市,募资5760万美元

2011年7月,CDC集团、CDC软件因未按时递交年报,均接到纳斯达克书面警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76

基金20年丨保本基金15載浮沈錄

近日,在信用債違約風險的釋放下,存量的100多只保本基金中陸續出現凈值跌破1的情形。面對或轉型或清盤的生死抉擇,保本基金的“大限之日”不再遙遠。

保本基金在基金行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2004年第一只真正意義上的保本基金成立,到2019年三季度末匯添富保鑫保本到期,世上再無保本基金。

保本基金前世今生

南方基金是業內最早成立保本基金的基金公司,其於2003年成立第一只保本基金南方避險。當時設立保本基金的邏輯是“既能保證不虧本,又可以獲取較高收益”,定位於博取股市的超額收益。

“2003年沒叫保本基金,但是類保本,是保本策略的,叫南方避險增值基金,那個時候沒有擔保機制。後來才推出真正意義上的保本基金,即引入了擔保機構。”有公募基金人士回憶。

資料顯示,名字中有“保本”二字的第一只保本基金是於2004年成立的銀華保本增值基金。

“那段時間股票市場非常低迷,權益類的產品發行困難。我們用很長時間來想怎麽開發更適合老百姓投資的產品。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做出了銀華保本。”一位參與銀華保本增值設計發行的基金公司人士告訴記者。

“當時是第一只有擔保機制的保本基金,這個產品很受投資者歡迎。雖然那幾年基金發行困難,但這個產品很快就發行了60億,因為擔保額度就是60億,很快就發行完了。從這個時候開始是一個基金發行的小陽春,很多機構陸續發行了比較大規模的基金,一些基金公司也借此進入百億規模俱樂部。”上述公募基金人士也說。

不過,在2006~2007年的那一波大牛市中,保本基金賴以為生的保本條款淪為雞肋,在保本第一個三年期結束後,第一代保本基金中的一些產品轉型為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

2011年前後的大熊市中,保本基金成為“香餑餑”。但是2011年發行的保本基金經歷了股債雙殺、IPO暫停等,大部分保本基金在2014年並沒有取得太多收益。而2012年開始發行的保本基金趕上了牛市,絕大部分保本產品年化收益率超過了10%。IPO重啟後,打新成為保本基金的主要策略之一。

2016年開年後在熔斷機制的助推下,股市和基金市場創出了調整新低,基金公司多數新發的基金產品均陷入艱難銷售的地步,很多推出了延長募集期的舉措。弱勢中,保本基金卻成為熱賣產品。

保本基金的發行井噴無疑是2016年上半年公募基金中最大的亮點之一。統計顯示,上半年共成立了56只保本基金基金,其中一季度成立28只,二季度成立28只,占到新基金總數量的14.62%,發行規模合計為1473.43億元,占新基金總規模的37.87%。

退出歷史舞臺

當保本基金遭遇搶購之際,一些風險也在陸續浮出水面。

對基金公司而言,盡管存續保本基金均采用了連帶責任擔保機制,且多數規定了擔保方對基金管理人擁有無條件追索權條款。這樣的保障機制安排,將由基金公司承擔最終的風險損失,這與基金公司的資本金制度不相匹配。一旦保本基金規模快速膨脹,潛在的風險損失可能危及基金公司體系。

同時,保本基金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保本基金名稱雖在字面含義上一定程度闡述了產品“保本”的機理,但可能使投資者形成產品絕對保本的“剛性兌付”預期,這顯然與打破剛兌的監管要求所不符。而且在極端情形下,保本基金的投資者仍有可能虧損本金。

很快,有關於保本基金的監管落地了。2017年2月10日,證監會發布《關於避險策略基金的指導意見》的修訂版本規定,保本基金名稱調整為避險策略基金。按照新老劃斷、過渡安排原則,現保存續基金仍按合同約定運作,到期後不得增持不符合規定的資產。存續基金到期後應調整保障機制,不符合的轉為其他類型的基金或者被清算。

從2015年下半年起風靡的保本基金,將在今、明兩年陸續到期,保本基金到期潮很快到來。統計顯示,今年內到期的保本基金有71只,幾乎是去年到期量的兩倍。

某公募基金產品部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根據目前保本基金相關文件以及未來的監管趨勢,保本基金或者說避險策略基金確實沒有太大發展空間。按照規定,真正有擔保人的產品逐漸成為稀缺,我們甚至認為未來真正有擔保人的產品會趨於消失。”

同時,從2018年1月1日起實施的資管增值稅規定無疑又給了保本類基金“當頭一棒”。根據規定,保本收益無論如何都需繳納增值稅;對於非保本收益,不論是分紅還是持有到期,都不用交稅,其中,認購、申購及贖回價差若按金融商品轉讓處理,則需要繳稅。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按照增值稅新規,保本類公募基金分紅和轉讓差價收入均需繳納增值稅,因而稅後收益被進一步削弱。因此這也意味著公募保本基金競爭力進一步下滑,預計將逐步轉型或消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4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