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戒掉分心 EQ之父教你練「專注肌」

2014-04-07  TCW  
 

 

直到近幾年,研究注意力的科學有如百家爭鳴,其範圍已遠超過對警覺性的研究。這門科學告訴我們,注意力的技巧高低足以決定我們從事任何工作的優劣。如果不能發揮這項技巧,我們的表現會十分差勁;但若能充分發揮,就會出類拔萃。人類的敏捷機智所仰賴的,就是這種微妙的稟賦。

注意力大縮水找回專注成全民頭號課題

二○○六年間,一個新字「既困惑又生氣」(pizzled)進入了我們的字典;這個字是「困惑」(puzzled)與「生氣」(pissed)的組合。當人們透過黑莓機發送訊息的同時,也開始與另一人談話。這個新字形容的是,當你與某人談話時,對方卻同時用黑莓機不斷的傳送訊息給別人。回到當初,人們在這種時候會感覺被傷害與生氣。現在這種現象反倒成了司空見慣。

我們未來的領導者——青少年——目前正位於震央。二○一○年代初期,他們平均每月發送的文字訊息飛增至三千四百一十七則,比數年前的水準足足增加一倍。同一時期內,他們講電話的時間大幅減少。目前美國青少年平均每天送出超過一百則文字訊息,相當於他們清醒時平均每小時發送十則訊息。我還親眼見過有個小孩竟然能一邊騎單車,一邊打字發訊息。

一位朋友描述:「最近我拜訪紐澤西州的表親與他們的孩子。這些孩子擁有人類已知的所有電子工具。我只能看見他們的頭頂。他們不斷檢查iPhone,看是否有人發訊息給他們。渾然不知週遭發生了什麼事,也完全不知道要如何與人互動。」

接著是成年人注意力下降的代價。墨西哥一位為大型電台工作的廣告業務抱怨:「幾年前你還能為廣告商製作五分鐘的展示影片,如今必須縮短至一分半鐘——如果屆時還無法抓住他們的注意力,每個人都會開始檢查手機訊息。」

一位教電影的大學教授告訴我,他正在閱讀他心目中的英雄——法國傳奇導演楚浮(François Truffaut)的自傳。但他發現:「我不能一口氣讀完兩頁以上。我被迫上線去看是否收到新郵件。我認為自己正在喪失持續注意任何正經事的能力。」

由於無法抗拒檢查電子郵件或臉書,因而不能專注於與我們談話的人們,導致社會學家厄文.高曼(Erving Goffman)——一位大師級的社會互動觀察家——所稱的「飄離」(away):這是告訴他人,對於此處正在進行之事「我不感興趣」的一種姿態。

一位出版公司的主管承認,要是一陣子沒檢查手機,她會有「煩躁感。你會想念觸擊手機時發現有一條訊息的感覺。你知道在你與某人談話時不該檢視手機,但這會上癮。」

我們的專注力會持續的對抗分心,包括對內與對外。問題在於,讓我們分心的事物使我們付出了什麼代價?一位金融業的主管告訴我:「當我注意到我的心思在會議中已不知跑到何方時,我當下就會懷疑我在這裡究竟錯失了哪些機會。」

專門指導領導者如何管理其精力的顧問東尼.史瓦茲(Tony Schwartz)告訴我:「我們讓人們更瞭解應該如何使用注意力——目前他們的注意力多半很糟。注意力如今已成為客戶心中的頭號課題。」

肥胖和分心有關數位沉浸,耗盡你的自制力

研究人員發現過去三十年美國的肥胖症盛行,可追溯至同時期電腦和高科技產品在人們的生活中呈現爆炸性成長——因而懷疑這種相關性並非意外。沉浸在數位產品等令人分心的事物,創造一種幾乎恆久性的認知超載。同時此種超載會耗盡我們的自我控制。

忘掉減肥的決心吧。一旦迷失在數位世界裡,我們就是會不自覺的伸手去拿品客洋芋片。

越分心越不快樂心思飄移,負面情緒易上門

一般來說,心思飄移時,人們的心情通常會轉向不快樂的部分;即使想法本身是中性的,但經常會被負面情緒覆蓋。在一部分或大半時間裡,心思飄移本身似乎就是導致不快樂的原因。

當我們沒在想特別的事情時,我們的心思飄移到哪去了?絕大多數時候,全都和「我」(me)有關。

心思飄移傾向以「我」和我們關心的事物為中心——今天我必須做的所有事、我對那人說錯的話、我當初應該怎麼說。雖然心思有時飄移至愉快的想法或幻想,但通常有更多時候會被吸引到默想與憂心。

我們四周喋喋不休的人並不是最容易使我們分心的事物。最容易讓我們分心的,是我們心中的喋喋不休。要完全集中注意力,就得讓這種內心的聲音靜止。開始從一百連續的減去七,如果你能持續專注於這個任務,心中喋喋不休的聲音就會平靜下來。

鍛鍊你的心理肌肉群專注正向面,刺激多巴胺

將注意力想成一種心理的「肌肉」,我們可以透過練習來強化這種肌肉。背誦可以強化這種肌肉,集中注意力也可以。再三舉起重物的心理模擬,不斷的通知我們的心思飄移了,然後將之拉回目標。這剛好是冥想中單點專注的特性(透過認知神經學的聚焦觀察),通常也牽涉專注力的訓練。別人告訴你專注於一件事物,例如一首聖歌或你的呼吸。嘗試一段時間,你的心將不可避免的飄移出去。

因此一體適用的指示是:當你的心思飄移了(同時你也注意到你的心思飄移了)將它帶回你要的專注點,並將你的注意力維持在那裡。當你的心思再度飄移時,做同樣的事。然後再一次、再一次、再一次。

如同任何運動練習,越多的練習會使肌肉越強壯。研究發現,較有經驗的冥想者在注意到心思飄移時,比較能阻止大腦內側部位啟動;使他們的念頭不會「黏住」,也因而較能放掉念頭回到呼吸。在心思飄移的地區與脫離專注的地區也有較多連接。這項研究顯示,長期從事冥想者其大腦所增加的連接性,類似那些競賽型的舉重運動員使用完美的胸大肌。

善於鍛鍊肌肉的人都知道,單憑舉舉啞鈴等重物,是不會讓你的腹部出現六塊肌的——你得做一些特定的緊縮動作才能鍛鍊相關的肌肉。訓練注意力也是類似的做法。將專注集中於一個點,是基本的注意力建立法,但是那種強度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來達成。

在心理的健身房裡,就像許多健身訓練中心一樣,練習時的細節才能造成與他人不同之處。

專注在負面或正面的事物提供我們一個權衡大腦如何運作的工具。神經科學家戴維森發現,當我們處於樂觀、精力旺盛的心情,我們大腦的左前額葉區就會發亮。左前額葉區也存放一些神經迴路,當我們終於達成一些長期追尋的目標時,會提醒我們自己有多棒,就是這種神經迴路讓研究所的學生持續投入在令人卻步的論文上。

大腦的獎勵神經迴路會以行動反映正面性。當我們快樂時,大腦中央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內的伏隔核就會啟動。這個神經迴路似乎對動機非常重要,同時會感覺你正在做的事是有正面助益的。這些神經迴路充滿多巴胺,是正面感覺的驅動者,讓我們努力朝我們的目標與慾望前進。

多巴胺會與大腦本身的鴉片劑結合在一起,其中包括腦內啡(endorphin,使跑者產生愉悅感的神經傳送物質)。多巴胺可能會刺激我們的原動力與堅持不懈,同時鴉片劑為我們的行動添加一種快感。

當我們正面時,這些神經迴路會保持活潑積極。我們大腦的執行區域能啟動這種神經迴路,使我們較能維持樂觀正面的感覺。正面性對我們的績效大有幫助,提供動力讓我們更專注、思考具彈性、更不屈不撓。

正面的態度讓你在練習與學習中保持愉快的心情,這也是為什麼就算最老練的運動員或表演家,在練習他們的動作時仍然十分享受。「你需要負面的專注以求生存,但你也需要正面的專注以求成功,」伯亞紀斯說,「你兩者都需要,但必須是正確的比率。」(本文摘自第一、三、十五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75

Q之父公開 孩子手機分心症解方

2015-03-23  TCW
 

一位是被稱為「EQ之父」的當代領導學大師,一位是寫出管理學聖經《第五項修練》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與彼得.聖吉(Peter Senge)首度攜手,這次他們要改變的不是企業,而是教育。

「智慧型手機與平板正在摧毀這個世代的孩子,我們必須拯救他們!」高曼在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非常沉重的說。

一九九五年以《EQ》(情緒智商)一書,顛覆傳統IQ(智商)至上的社會價值觀,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企業領導學理論,高曼近年來卻將重心從企業轉向學校教育。

高曼所參與成立的教育機構CASEL(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 and Emotional Learning,學業、社會情緒能力學習的協同機構),倡導從幼兒園到高中各級學校教育中融入情緒學習課程,開啟了全球情緒教育運動。

二○一三年,首位提出「學習型組織」概念、專長系統思考的聖吉找上高曼,兩人都對未來世界的發展感到憂心。他們發現,在科技高度發展下,世界的依存度越來越高,棘手的問題與毀滅性的危機層出不窮,但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卻日益下滑。

「我們正處於一個史無前例的生存環境,」高曼指出,這一代孩子在一個人類有史以來充滿最多讓人分心事物的環境中長大,注意力越來越弱。「他們一出生就被網路及數位產品包圍,被各式各樣的App(軟體)牽引著走,」而這群App世代的孩子最大的危機,就是喪失了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過去當電視發明時,也有學者提出類似的警告,但是高曼認為,手機與平板的影響力高過電視百倍。「以前你得回到家才能看電視,現在你是二十四小時把手機帶在身邊。」

「人類的腦功能是根據與其他人面對面的互動而設計的。但當前的孩子卻花上無數個小時,一個人面對著螢幕,」高曼說:「我的擔憂是,孩子會因此而分心,無法理解自己、管理自己、了解他人,這會造成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的毀滅性影響!」

於是,他與聖吉兩人合力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將腦神經科學、心理學、人類行為學與組織管理學等跨領域知識彙整在一起,歸納出三大未來教育新焦點,且需要在最傳統的學校學習中落實。

要培養專注力玩偶當呼吸夥伴,降低浮躁

第一,必須讓孩子先學會如何專注。

場景拉到美國紐約,哈林區一間以西班牙裔為主的學校裡。十幾個八歲的孩子躺在教室地板上,肚皮上各自放著一隻填充玩偶。

當老師數著「一、二、三、四」時,孩子們一邊深深的吸氣看著玩偶降下,再重複一次指令時就吐氣讓玩偶跟著肚皮升起。

這個名為「呼吸夥伴」的遊戲,能讓原本心情浮躁的孩子,在短短幾分鐘內就安靜下來,同時還能提升專注力,效果甚至可以維持一整天。曾有一位老師因為課程更動而沒有進行「呼吸夥伴」,結果全班亂成一團。

高曼指出,專注力與管理破壞性情緒的迴路是同一條。當人心煩意亂時,腦中負責處理緊急狀態和威脅的「杏仁核」就會啟動,神經迴路會傳遞訊息到掌管決定、執行的中心「前額葉」,送出阻隔信號,也就是說,杏仁核會「劫持」前額葉,讓人做出可能會後悔的事。如果前額葉的神經迴路夠強壯,就能管理生氣、煩惱、失望、恐懼等負面情緒。

「呼吸夥伴」正是訓練前額葉神經迴路的一種方式。孩子在專注呼吸的過程中,會不自覺的去觀察與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懂得如何克制衝動。

根據一份長達十四年的研究,專注力與自我控制力強的孩子,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學術能力測驗)分數比其他人高出二百一十分,出社會後的錢也賺得比較多。「這比孩子的小時候的智商或父母的社會地位更具影響力,」高曼說。

要培養感受力互動玩鬧,更能學換位思考

然而如果過度專注在自己身上,也會變成自我中心,這就需要第二步:理解他人感受。

在一個名為「關懷教室」(Caring Classroom)的空間裡,一個國小二年級的班級正在進行腦力激盪,思考老師出的題目:「如果你懷疑蠟筆被某位同學拿走了,什麼樣的處理方式最好?什麼樣的作為只會把事情變得更糟?」

有趣的是,經過這樣的模擬討論之後,全班一致同意氣沖沖的興師問罪是最糟糕的處理方式,並認為最好的方式是先跟對方聊聊,站在對方的角度,了解對方的狀況後再決定如何反應。

類似的問題還有「如果你同學慫恿你吸毒,要如何拒絕同時又不失去這個朋友?」高曼說,這些都是孩子在求學過程中會遭遇到的棘手難題,如果能讓孩子提前訓練思考,找出可以同時兼顧他人感受的處理方式,未來在做任何決定時才會更加面面俱到。

然而與專注力一樣,能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只有在傳統的學校環境中培養,科技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高曼指出,人類的神經系統是針對面對面的互動所設計,而不是螢幕、電子郵件或簡訊。「當我看著你的時候,大腦會即時讀取數千則訊息,告訴我下一步該怎麼做最適合,」高曼說:「但在網路世界裡,我們只能接收到單一訊息,」

這就導致社交大腦無法告訴情緒迴路該如何因應,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喪失解讀與理解他人的能力。「丟掉所有的數位產品,讓孩子好好的跟同伴玩鬧吧!」高曼說。

從專注自己到關懷他人,最後一個能力,是用系統思考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要培養解決力系統思考訓練,六歲也能學

所謂的系統思考,指的是跳脫出眼前的表象,看出事情的前因後果,從而找到問題的癥結點。這個能力,也許對一般的成年人來說都很難培養,但對聖吉來說,只要經過訓練,六歲的孩子都能做到。

聖吉在新書《未來教育新焦點》中舉了一個實際的例子。三個孩子因為爭搶一個遊樂設施起了口角,原本是朋友的三人,吵到幾乎要大打出手。事後該校老師運用系統思考的方式,讓他們重新回想整個過程,孩子才發現,問題的根源並不在遊樂設施上,而是其中一人說了傷人的話。

令人驚訝的是,當三個孩子把整個吵架過程視為一個系統時,原本的火爆情緒與相互指責消失了,反而開始討論起「如何可以不吵架」。結論是:「說對不起或許能抵消掉一些負面感受,最好的做法,是用正面的話取代傷人的話,讓整個系統變成正面循環,」甚至,在討論的過程中,他們也更多了解了彼此的感受。

如今,三個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但至今都是很好的朋友。

「真正的領袖,是能夠用系統思考的方式洞悉全局的人,」聖吉說。傳統的教育方式是由上而下的單一縱向路徑,缺乏彼此之間的橫向聯繫,培養不出綜觀的眼光,這一點,在亞洲更為明顯。

大師看台灣教育考試比數位分心,危害更大

高曼直言,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度強調考試的能力,把考高分、獲取最多知識定義為成功。

更糟糕的是,在孩子可塑性最強的時候,限制他們與同伴互動,只一味要求他們專注在書本上,這樣的危害一點不亞於整天盯著螢幕。

「看看你們最優秀的企業領導人,有哪幾個是在學校拿高分的?」高曼說,不管你在課業上表現多傑出,如果沒有團隊合作的能力,沒有溝通協調的能力,沒有管理自己的能力,未來在職場上最多只能達到平均數。

「讓孩子花時間去看著其他人,聽其他人說話,了解他人的感受吧!只是捧著書本或盯著螢幕,他們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學習!」高曼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68

老分心?這款眼鏡幫你矯正專注力

2015-04-13  TCW
 

坐沒幾分鐘就動來動去,一份功課總要寫上好幾小時──專心集中,對孩子來說是一大挑戰。比起昂貴的注意力訓練課程,現在出現更簡單的解決辦法。

募資平台Kickstarter上推出了一款名為Narbis的眼鏡,透過感應器偵測使用者的腦波活動,當使用者分心時,鏡片立刻變為全黑,只有在使用者重新聚精會神後,方能「重見光明」。

Narbis眼鏡運用神經反饋原理(Neurofeedback),加上與手機App搭配,對大腦進行訓練,研發團隊宣稱只要每週使用這款眼鏡兩次,每次約半小時,一段時間後注意力便能顯著提升,此外還有增進手眼協調、助眠等訓練。

這款眼鏡離募資目標尚有一段距離,買家若及早投入資金,最便宜只需要二百九十五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千二百元),就能自己在家鍛鍊專注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58

睡眠不足 環境嘈吵 易分心趣味遊戲訓練兒童專注力

1 : GS(14)@2016-03-14 01:37:36

【本報訊】小朋友無時停坐不定,做功課心散眈天望地,家長會認為他們不專心,甚至擔心是否患上專注力失調。理大專家指小朋友專注力低不代表患病,除與大腦發展有關外,活動本身及環境也有直接影響,如活動難度過高或周遭環境太嘈吵,均會令小孩分心或失去耐性。想提升專注力,兒童須有足夠睡眠,拼圖或砌積木等亦能訓練兒童專注力。記者︰嚴敏慧



頭戴式腦波儀


專注力即是將焦點或意志持續集中在某一事物而不被外界刺激及干擾的能力。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兼兒科職業治療師黎婉儀稱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長短不一,一般而言隨年齡增長,持續專注時間也越長,「腦前額葉、頂葉、自主神經系統等都同專注力有關,幼童腦部發展未成熟,專注力會較差」。黎指兩歲以下幼童易受外界吸引,會四處走動、四周張望。如8至15個月幼童,只要少許聲音就轉移視線;到約1歲半可專注活動2至3分鐘,但非進行單一活動,「好似枱上一堆玩具,小朋友會玩一下呢個,又玩下另一個」。到兩歲,小童專注力會稍提升,可維持活動3至6分鐘,但專注同一件事只能維持60秒,「好似玩形狀箱,玩1分鐘會轉其他嘢」。




可透過腦波觀測

到3至5歲,幼童能夠逗留在指定位置進行活動,黎說︰「例如喺幼稚園可以坐定一陣唱歌」,對外界的干擾影響會減少,「會被其他嘢吸引到,但一陣(專注力)會返嚟繼續做原先嘅嘢」,能專注進行單一活動達10分鐘,更能同時處理多於一項事情。至於升小學後,小孩的自我控制能力已建立,專注活動能力可達30分鐘。小朋友專注力需由專業職業治療師或心理學家評估。黎指腦部發展等問題會影響小朋友專注力,另外活動本身及外在環境也會影響;「例如個活動有無趣味?難度點?有無新鮮感?周圍環境會唔會好嘈?電視係咪開住?」她舉例,不少家長會陪小朋友做功課,會不停作出指示,「小朋友處理唔到就定咗喺度」。黎又稱不少兒童功課及課外學習太多,睡眠不足令專注力下降,「根本集中唔到精神去讀書做嘢,其實係因為佢哋太攰」。想提升專注力,可利用遊戲。黎指一般長時間才可完成的遊戲,能訓練專注力,例如拼圖、積木、模型及填顏色,「要完成就要集中精神去做,小朋友無形間能學到留心一樣嘢」。她又指,專注力高或低,可透過腦波觀察,近年發展出頭戴式腦波儀,只須將接收器貼在前額,再透過藍芽傳輸數據在電腦上可看到結果,更有公司發展出訓練專注力的軟件,「例如要你集中精神去整爆個炸彈,做多幾次就可掌握到集中嘅感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313/195271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786

【專題籽】幼稚園廚神 100分心機 煮120份餐

1 : GS(14)@2016-09-17 17:53:35

120名學生,每日四餐。幼稚園裏健康又美味的膳食和茶點,就是由蘭姐一手包辦。



【專題籽:胚芽故事】開學大半個月,一班幼稚園小朋友又再興高采烈上學去。為人父母,會提醒仔女要感謝老師,其實除了老師,背後還有不少人為維持舒適、快樂的學習空間而默默努力,包括餵飽孩子們的學校大廚!在保良局葵芳幼稚暨幼兒園當大廚十二年的蘭姐,打點全校共120位小朋友早、午、茶點及晚餐的膳食,每天一餐都不能少!



蘭姐溫柔優雅、說話不徐不疾,穿上套裝,其實像中學校長。跟蘭姐走入廚房一趟,你會見識到她的認真,收起笑容、捲起衣袖,做到大汗叠細汗。外面的小朋友在歡笑喧鬧,幫廚(與蘭姐一起洗碗和準備食材)和蘭姐在一牆之隔的廚房裏分秒必爭,不容許出餐時間有半分差池。小朋友儍裏儍氣,又不像大人那樣,事無大小「請廣傳」,何以那麼緊張?「全日班幼稚園,每天的時間表,活動呀、課堂呀、午睡呀,都排得密麻麻。如果出餐稍遲,會令老師、小朋友整天的日程有所耽誤,甚至令家長無法準時接放學,牽連好廣。再者,小朋友發育階段,有一些又好容易肚餓,過了正常時間,還沒有飯吃,他們也會鼓譟的。」吃喝和快高長大,確是一班黃口無飽期的幼稚園小朋友的重要任務。餐廳的廚師也有午市、晚市之間幾小時的落場時間,而蘭姐卻幾乎由開工衝刺直至收工,全天為孩子四餐張羅:大清早回到學校,第一件事先煲下午餐的老火湯。八時半準時送出早餐,百多份牛奶拼三文治或者通心粉,已經是全日最輕鬆的一頓。然後趕急洗好那幾百隻早餐的碗碟餐具,接住準備豐富午餐,有餸有湯,白飯任裝,洗、切、起鑊,120人的飯餐,就只有兩個小時左右預備,「一定要有菜有肉,少鹽少油少糖。那是學校發給我們的營養指引。但健康之餘,也不能完全清煮白烚,因為太清淡的話,小孩子不會多吃!那怎會長肉?」



蘭姐說一定要趕及在特定時間出餐,「出餐時間影響小朋友上課、活動、午睡時間。所以不能有差池呀!」

處理小朋友膳食,有許多學問,好似煮牛肉米粉,一定要百分百煮透才可進食。

蘭姐與小朋友感情很好,經常打成一片。


記住小孩飲食習慣

夠鐘!蘭姐準時地把餐車推出課室,各個小朋友見到蘭姐,就會傳出一陣歡呼,「多謝蘭姐,多謝嬸嬸!」然後蘭姐就會放低緊張和廚房裏的快狠準,「小朋友,記住食多啲,知道嗎?」做完細路的餐,蘭姐就埋頭煮老師的飯菜。反正小孩子吃的都是新鮮有益的飯菜,為甚麼不索性做多一點吃,那起碼省了功夫,「大人和小孩子的飯餐很不同。簡單如牛肉炒菜心,小朋友的餐,我們會把菜肉一起煮到熟透,確保安全衞生,味道也較清淡。不是不美味,但大人可能吃不慣。所有老師都辛勞了一個上午,都不太可能外出吃飯,我和校長也希望大家可以吃一頓健康好味的。」當幼稚園廚神,不單止要勤快,更要心水清和頭腦精明。檢查來貨、保持食物和廚房徹底衞生,小朋友不會吃壞肚皮,這些只是基本功。百多位小朋友,哪位傷風咳嗽要戒水果一周,哪位食物敏感不可食牛肉花生,每餐都不容有失。校方會提供營養指引,告訴她小朋友理想的油鹽糖攝取量,但如何讓小孩子吃得開懷,卻得靠她巧思,「小孩子一般都怕魚腥,也怕吃菜,因為要咬要嚼。於是我便想辦法,例如把魚肉搓成魚球,加薑汁調味。孩子看見是『魚蛋』,就樂意吃。又或者豆腐煮菠菜,顏色不好看,小孩子會吃得少。我就加一些甘筍粒啦、粟米粒,蔬菜切成細粒。小子們就吃清光!」稍一回神,午睡過後的孩子們又張開眼——吃下午茶!為了不讓小孩子不沉悶,一周茶點款式盡量不重複,水果餅乾之外,常有班戟、湯米粉這些又要開爐開鑊的東西,「小朋友最喜歡吃班戟,可能香甜又軟綿,再偏食的孩子都會吃光。」小孩子終於放學,而蘭姐工作仍未完,「幼稚園許多家長都很辛苦,為口奔馳,所以我們也會準備晚餐,讓遲下班的家長回到家不用擔心孩子晚餐吃得不好。許多時候家長跟我說,『回到家多一點時間和小朋友相處,真是很多謝你們呀!』又或者很驚喜說,『佢喺屋企從來唔食魚,你哋點令到佢食?』我真是很開心。」蘭姐微笑說。



大廚動作勤快而心思細密,哪位小朋友咳嗽要戒橙、哪一位吃了牛肉會身痕,蘭姐都要記得一清二楚。

幼稚園大廚的廚房,其實好像戰場。


校長老師大讚敬業

說蘭姐是一位敬業樂業的職人,並不為過。只要和幼稚園和小朋友有關,蘭姐都無怨言,令校長、老師都非常尊敬,「學校有時半夜警鐘誤鳴,由於蘭姐家住學校附近,所以管業處直接通知她。其實蘭姐真的可以打電話給我,叫我回來處理,不過她索性自行處理,甚至怕吵醒我。那次我覺得這位大廚嬸嬸……真是敬業樂業。」黃校長感恩地說。所以,校長老師也非常疼錫蘭姐,「蘭姐從不會講自己邊度唔舒服。有次發現蘭姐行動不便,才發現她得了『網球手』。大概是重複炒菜但地台太低、姿勢不正確所致。於是我們立刻在廚房置了一個高台,希望她沒那麼辛苦。」每一次,蘭姐聽到有人表揚她,都毫不例外,會很尷尬地說,「不是不是,其實大家都很辛苦。」小朋友們,他朝長得牛高馬大,謹記回來看蘭姐,感謝她啊!



午餐前,蘭姐要把飯餐送到校長室試味,「若出現狀況,起碼我會第一時間發現。」黃校長笑說。

蘭姐極有愛心,照顧小朋友很有心得。從偏食到綁鞋帶,家長都愛請教蘭姐湊仔心得。



化骨龍日食14磅肉

以下就是蘭姐所服務的幼稚園小統計,看看你就知幼稚園大廚的工作,真是不簡單!每天所需準備食材及餐具如下:



撰文:李寶怡攝影:伍慶泉編輯:劉曉丹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17/197726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490

【親子籽】容許帶仔女返工 老闆:預咗員工分心

1 : GS(14)@2017-04-28 00:55:20

皓欣(左二)已習慣抱着細女(右二)工作,大女兒(右一)也習慣乖乖的坐在旁邊等候。



【親子籽:一周突襲】美國每年四月第四個星期四(今年是4月27日),都是帶小孩上班日(Take Kids To Work Day),孩子可跟隨父母上班,了解他們工作的辛勞。在工作環境相對嚴肅的香港,父母想這樣做的話,簡直是天方夜譚,因為就算過到老闆那一關,都未必忍受得到其他同事的白眼。但有媽媽級的老闆,將公司打造成寶寶友善的工作環境,容許員工帶孩子上班,讓職場女性一邊湊仔,一邊發揮所長。



「女性是極有可能做人媽媽的動物,但很多時都會因為要餵奶、湊仔,而被迫放棄工作的機會。」育有一名十歲兒子的蘇如紅(Ivy)這樣說,她是一家美容培訓中心的負責人,這裏的員工有一項特別福利:可以帶同孩子上班,孩子更可在中心肆意遊走,甚至坐在媽媽的大髀,騷擾她工作。


常表揚湊仔員工

身為媽媽的Ivy明白在職女性要在湊仔和工作之間作出取捨,並不容易,加上公司的工作性質容許員工彈性上班,故決定跟隨美國母公司政策,讓員工帶孩子上班。「我覺得人是很重要,一間公司不是只有賺錢蝕錢,還要看員工能否享受工作,有些媽媽由細到大花好多心血讀書,只是因為結婚生仔而放下自己的專業,這年頭在香港生活壓力很大,樓價貴,生活指數又高,既然女士有心工作,難道要個BB都不可以嗎?」話雖如此,孩子在自己身旁走來走去,不時大喊媽媽,總有分心的時候,Ivy卻說:「絕對會,但我容許她們分心,我經常表揚這些帶孩子上班的媽媽,既要推着嬰兒車,又要拿着護膚品,如果我是她老公,會覺得老婆『好堅』,要買餸、煮飯、湊仔,仲要返工。」已在中心工作11年的Eunice是其中一位媽媽級員工,自四年前兒子出生後,便帶着他上班,直至他上幼稚園,她說:「每個媽媽都想自己照顧小朋友,特別是頭六年,無論是媽媽還是孩子都想黐着對方,但我覺得女性應全面一點,照顧家庭之外,也要出來工作與人溝通,這樣各方面都會有很大的提升。」每天都帶同兩名分別一歲多及三歲半女兒上班的年輕媽媽皓欣,昔日從事飲食業,因為工時長,難以照顧女兒,經朋友介紹轉到這裏工作,主要負責教授美容班,「我會抱着細女一起上課,大女則在旁聽我說話,有時做我的小助手。」她倆都慶幸公司文化及氣氛很好,加上有很多背景相近的媽媽,就算帶着孩子上班,其他人也會體諒包容,不致尷尬。


設哺乳間方便媽媽

中心面積不大,但Ivy都特別設立一個小房間,讓媽媽餵奶,或給小朋友睡覺,「空間雖然小,但我覺得都可協調,做些人道的事,給媽媽空間,有尊嚴地做事,多點體諒,員工真是會為你仆心仆命的。婦女是有種特別的韌力,可以為家庭、為子女、為生活,而自願放棄很多事的。」



育有十歲兒子的蘇如紅也是過來人,明白在職媽媽要在湊仔與上班之間作出取捨不容易。

Eunice自兒子出生後便帶着他上班,她慶幸公司同事很包容體諒。

中心還設有一個小房間,讓媽媽餵奶,或給小朋友睡覺。

記者:黃子配攝影:蕭志南編輯:梁浩維美術:利英豪



難得生性暴龍哥創科眾籌夢,遭隱世肥報販秒殺! https://goo.gl/hnEB7D「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https://goo.gl/4K7EHw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27/200024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6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