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籽】小男生11歲識做裙 5萬髮夾換42萬獎金

1 : GS(14)@2016-01-08 08:57:36

曾梓峰Darren.22歲,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時裝設計應屆畢業生.獲第16屆「虎門杯」國際青年設計(女裝)大賽金獎,歷來首位香港金獎得主.2015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青年設計才俊獎得主



【專題籽:九十後話】「始終未見過咁多髮夾夾落衫,又重又易生銹,我都係試同冒險。都要試吓,死就死啦!」去年11月,時裝設計學生曾梓峰(Darren),以五萬隻髮夾等奇特物料製作時裝,在兩個比賽中奪魁,合共獲獎金42萬。他打算用這筆錢到英國時裝設計公司實習,同時花15個月完成時裝設計(女裝)碩士課程。會考冇12個A,但22歲已在國際比賽獲獎,更重要是找到自己的目標,輸得起,有好奇心,在冒險與嘗試中達成理想,不知算不算成功呢?


得獎的《髮.甲》系列,Darren用了近五萬隻髮夾,在布料與網紗上做出三種質感:髮夾並排夾在布料上,拼合成黑亮結實的金屬板;髮夾夾在布條上變成金屬帶,扭成層層相叠的盔甲;甚至扣在網紗上撐起尖刺,當模特兒穿着走台步時,卻似皮草的長毛隨步伐飄盪。台下評審抓爆頭都猜不出,這剛柔並重的物料原來是髮夾,更令他獲得第16屆「虎門杯」國際青年設計(女裝)大賽金獎,成為這項國際賽上首位獲金獎的香港設計師,得到15萬人民幣獎金(約港幣17萬元);同時亦獲2015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青年設計才俊獎,得到25萬獎學金及讓他任揀飛到國外讀書或實習。
Darren這系列的作品,以既剛且柔的女強人為靈感,這位「靈感女神」原來是他媽媽。「髮夾是女性必會用到的東西,我的婆婆與媽媽都會用它來梳理打扮,感覺陰柔;但髮夾黑亮亮又硬邦邦,一列排開更如薄鐵片,給人不屈不撓的感覺。組合起來的化學作用,我覺得跟『女強人』好夾。」



得獎作品《髮.甲》系列



髮夾扣到網布上,做出來的效果像尖刺,走路時卻如海浪般搖擺,剛柔同在。

黑髮夾夾在長布條上,變成金屬帶,還可立體地縫在衣服上。

「這樣的東西,只能在學生時代做一兩次!何不冒險看看?」Darren的冒險沒甚麼損失,反而大受好評。



「虎門杯」的參賽者來自中、美、日、英、俄、港澳等地,合共2,876份參賽作品,Darren是這國際賽上首位獲金獎的香港設計師。

透視跟盔甲似的髮夾變化,估你唔到。

胸前的「飛鏢靶」,誰猜到是用髮夾做成?



小六手縫黑裙 扮名牌哄患癌母

動手製作黑裙子這件事,早在Darren11歲時已經埋下伏筆。小時候,Darren算是富二代,家住大坑數千呎大宅,有工人照顧,不愁生活。7歲那年,爸爸因病離世,家庭頓失支柱,像由高處掉到地上,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媽媽重新學煮飯、打理家頭細務、做散工賣麵包賣魚蛋養活全家,「可能始終做不慣,她常撞瘀、燙傷弄傷自己。」Darren念小六時,媽媽更被驗出患癌。手術後媽媽瘦了好多,卻常擺出精神奕奕的樣子,醫生說化療對她作用不太,不想她太辛苦,他們都做好心理準備,順其自然。望着曾經滿身名牌、講究打扮的媽媽洗盡鉛華,Darren想到親手為媽媽做條靚裙,逗她開心。他偷偷捱夜趕製,一步步走針步,常常穿歪,有時縫上一段才發現只是一條吉線,兩層布根本未縫上。拆拆縫縫搞了成個月,媽媽掃地時發現一地線頭,他就詐作不知。他跟哥哥買了個靚盒把裙子包起,騙媽媽說是名牌貨,媽開盒便皺眉:「吓!你哋係咪俾人呃錢呀!」太稚嫩的手工,今日Darren得一句評語:「唔靚,縫得好核突!」但媽媽就甜到入心入肺。不過早前他製作參賽作品時,發現裙子的設計與兒時做給媽媽的裙子如出一轍:都是A字裙,舊裙中間有透視網,新裙中間是蕾絲網紗;舊裙紗邊有走針步裝飾,新裙則有整排髮夾裝飾,「看後覺得,這些不只是我的設計,是我的生活與成長過程。」



用自己的方式 深造設計

慶幸成長於九十年代,那些半歲人仔入playgroup、10歲學勻八國語言的潮流還未開始,Darren有個快樂自由的童年,自問一額汗:「覺得佢哋(現在的孩子)冇咗真正快樂,好難搵到自己真係想做嘅事。」爸爸離開後,媽媽曾把他送到上海寄宿學校,衣食住行洗衫煮飯自己包辦,行為思想變得獨立,感嘆身邊同齡九十後,有些不太知道自己想點,連要衝破甚麼框框都未必知,「有啲同學覺得設計個名好型就來讀,但其實未必知道這兩年要讀甚麼,覺得要讀好多嘢好煩。」他說自己做事不會急,但最緊要快,未來三周、三個月到三年的人生計劃,連後備退路都已經輸入腦海,「現在有facebook,上網開店似乎成為九十後創業催勢。開店容易,但競爭好大。必須早些計劃好,一步步來。」他的冒險,經過多少準備和計劃。「我最大的目標是,不花家裏一分一毫,供自己到外國完成學業。」雖然有兩份獎學金,但好似掹掹緊,「不讀書就會集中實習。如果我7、8月過去英國,時裝公司剛開始新一季服裝準備,我可以由零跟到時裝show展出成品,就學到好多嘢!」耳邊彷彿又聽到他那句:「冒吓險箒,死就死啦!」



11歲仔處男作



Darren念小六時,為了逗愛漂亮又患癌的媽媽開心,花了一個月,親手針縫了裙子給媽媽做禮物。

古怪又粗亂的針步, Darren媽一見即問:「係咪被人呃錢呀?」

Darren媽今年五十多歲,是名副其實的美魔女!



「鐵皮屋」入定貨 再為媽媽做新裝

面臨清拆的深水埗欽州街布市場,Darren稱為「鐵皮屋」,是許多設計系學生的尋寶天地。「這裏的布款好多但量少,不怕撞款,你今次見到,下次就未必見到,所以看中就一定要快點買走。價錢也不過份,他們都七、八十歲了,不是要賺大錢或怎樣,擺個良心出來工作。」他打算幾個月後離港,回來時布市場恐怕已被鏟平,現在他定時來逛,入定貨。學有所成再給媽媽做靚裙,他為媽媽挑了炭灰色羊毛布,希望做百褶褲,「因為做褲子技巧比裙子高!」要給媽媽show quali。「以前我用我的眼光給媽媽選裙。但經多年觀察,媽媽近年喜歡淨色,不帶太多細節裝飾。這布有羊毛成份,可以保暖,又做到我想要的飄逸效果。」



深水埗欽州街離Darren的家很近,他不時到布行搜括物料並「買定先」。

他為媽媽挑了這種羊毛布料。



記者:陳慧敏攝影:劉永發編輯:李寶筠美術:吳子豪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108/194427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113

【親子籽】兩歲半揸刀 四歲識炒飯 自家教學媽媽:從玩樂中學習

1 : GS(14)@2017-02-18 09:52:43

5歲半的天天有四個夢想:第一是爸爸不用全職工作,可以經常陪我;第二是媽媽繼續陪伴我;第三是上自己喜愛的學校;第四是長大後做發明家。



【親子籽:教養之道】主流教育制度常為人詬病,過量作業操練致學生壓力爆煲,填鴨式教育更扼殺學生創意及學習意欲。其實主流學校以外,孩子還有甚麼選擇?有現代孟母三遷,亦有家長決意逆流走上自家教學路。註冊社工謝麗敏(阿敏)半年前開設facebook專頁「社工爸媽自家教手記」,分享她摒棄主流幼稚園,在家陪伴兒子成長的心路歷程。



周日午後的北區公園兒童遊樂場,由和煦陽光和孩童嬉笑聲交織而成。如果你是該處常客,可能曾碰見一名髮尾自然鬈曲的活潑男孩,總有媽媽在旁守候。他們正是自家教媽媽謝麗敏(阿敏)和兒子天天。阿敏說到北區公園玩耍是天天最愛的活動之一,「我哋最主要嘅大方向係做家務,有大自然活動、身體活動,戶外同室內活動要平衡。有時做藝術活動,例如畫水彩畫、做手工、做紙黏土,或者開包過期麵粉喺地下,佢鍾意free play(自由遊樂)點都得。」


為子放慢節奏 工作狂「有番人生」 

從事青少年及兒童服務已有16年的阿敏,見盡各式各樣的中小學生,因受主流學校教育模式所限,早已失去擁抱夢想的能力,「你問佢夢想真係會答唔到你,因為佢哋好多時都被培養成唔可以有自己諗法。佢哋要適應環境,睇老師同睇家長要求,連玩都冇機會自主,慢慢失去機會去諗自己想做乜嘅能力。」直到兒子天天一歲半,阿敏經朋友介紹參加了華德福遊戲小組(Playgroup),隨後再接觸不同類型的非主流教學工作坊,始發現截然不同的教學方式,「好人性化,以小朋友嘅需要為主導,非以管理、秩序或者跟大人期望去做,呢個同我以前咁多年學嘅做嘅都好唔同。」阿敏的自家教學方式,聽起來似乎只有玩、玩和玩,不教兒子寫字、讀書、計數嗎?阿敏表示,兒子未滿7歲換牙前,盡量不想刻意傳授學術知識,讓他先從生活及玩樂中學習自理,培養好奇心和創造力,「日常生活中我希望盡量畀佢玩真嘢,譬如佢兩歲半已開始揸真刀切嘢,4歲識入廚炒飯,所以佢唔玩煮飯仔,因為佢已經玩緊真實世界嘅嘢。」自家教學需由爸爸或媽媽全天候照顧孩子,要好有錢先做得到?阿敏說這是很多人的誤解。丈夫與她同樣是基層家庭出身,社工的收入亦不算多,另有老人家要照顧,不可能完全靠丈夫的全職收入。幸而阿敏有多年社工經驗,可找到相關兼職幫補家計,近來更嘗試發展新路向,開班教授製作手工皂,「我哋係冇家底嘅人,我哋都為理想努力,所以好多人問自家教學到幾時,其實由天天3歲到呢家都答唔到,我都成日話睇吓啲兼職點、睇吓經濟情況點,如果有一日去到支撐唔到就讀番主流,但係個迫於無奈嘅選擇。」過去17年社工生涯,阿敏多使用主流方法教導學生,例如會開小組帶領學生進行軍訓、夜行等訓練。為了讓學生突破自己、克服困難,阿敏坦言會盡量逼學生達到課程或活動設計的目標,忽略了學生的意願,「我?家都唔太贊成咁做。我會畀佢哋有free play、有空間,以前唔會畀,原來自由玩耍畀佢哋學習到好多嘢,例如社交、專注力、創造力,令佢哋情緒平靜、發揮自主,?家教法嘅設計會好唔同。」除工作上對待學生的方法有所改變外,她發現自己為了配合兒子慢學的節奏,從一個處事急躁、講求效率的工作狂,變成了懂得放慢腳步、享受空間的人,「我陀住佢7個月時都仲帶隊露營,只不過唔過夜咁解,做嘢同好多香港人一樣,好忽略自己所有需要,身體、情緒、精神、心靈健康,我個仔將呢啲嘢全部送番畀我,我覺得自己有番個人生。」



天天2歲半開始就學會在父母監督下使用刀具,曾試過切傷手,大哭一場後再沒有切傷過。

天天4歲已學會炒飯,更會在父母監督下使用刀具,曾試過切傷手,大哭一場過後,再沒有切傷過。

身為全職社工的爸爸平日工作繁忙,周日會陪同天天到公園遊玩。


「重點係搵一條最想行嘅路」

然而,並非太多人支持他們自家教學的決定。訪問當日,任職主流幼稚園逾30年的退休教師陸結韶,問出了很多人對自家教學的疑問,「主流幼稚園只得三個鐘,放學返到屋企都大把時間自家教,而小朋友返學又可以過群體生活,點解你唔畀佢返呢?」阿敏回答,返學時數非重點,只因她不算十分認同主流教育模式,例如7歲前教導孩子學術知識、常用刺激性方式如誇張語調和孩童溝通等,並非阿敏理想的教育方式。陸老師亦疑惑,會否擔心天天有朝一日投身社會,會銜接不到?阿敏表示非主流學生的入大學比率其實比主流學生高,但能否入大學並非她最關注的事,「重點係佢搵到自己一條發揮得到、最有熱情、最想行嘅路。錢搵到最好,如果搵唔到但生活到,做緊自己鍾意嘅事,人生過得快樂、健康,就已經好夠。」兒子天天現已5歲半,即將適齡升讀小一,阿敏說撇除經濟因素,她的夢想是讓天天可一半時間返私校,一半時間遊學或以自家教方式,繼續教他探索世界,「前幾日佢同我講佢有四個夢想,第一係爸爸唔使返全職成日陪住我,第二係媽咪繼續陪住我,第三係返到自己鍾意嘅學校,第四係長大後做發明家發明好多嘢。」而她和丈夫的另一個夢想,是開設一間free play中心,「以天然為主題,室內係天然玩具,室外有大花園種植農作物,有沙池、有鞦韆、pizza爐、木工室等,類似青少年中心,但內容完全唔同,接待家長同孩子,等佢哋經歷主流中嘅甘泉。」



任職主流幼稚園逾30年的退休教師陸結韶(右)與阿敏對談,理解她有自己一套的教學理念。

天天和爸媽共同製作的手工作品。

熱愛繪畫的天天設計的棋盤。


閒時他愛以廁紙筒製成各種發明,此為最新發明望遠鏡。

天天面對鏡頭毫不害羞,更大方向攝影師展示其手工作品。

fb:社工爸媽自家教手記



記者:封愷瑜攝影:黃子偉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18/1993157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9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