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醫療大數據風頭正勁 國務院常務會再送三大政策加威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483.html

不論在消費領域還是投資領域,健康醫療產業都可謂風頭正盛,6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又給這一領域帶來利好。

來自新華社的消息稱,6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發展和規範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的措施,通過互聯網+醫療更好滿足群眾需求。

會議認為,發展和應用好健康醫療大數據,是以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民生工程,有利於提高健康醫療服務效率和質量,增加有效供給、滿足群眾需求,促進培育新業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會議確定,一是按照安全為先、保護隱私的原則,優先整合利用現有資源,建設互聯互通的國家、省、市、縣四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實現部門、區域、行業間數據開放融合、共建共享。二是集成醫學大數據資源,構建臨床決策、疾病診斷、藥物研發等支持系統,拓展公共衛生監測評估、傳染病疫情預警等應用。重點推進網上預約分診、檢查檢驗結果共享互認、醫保聯網異地結算等便民惠民應用,發展遠程醫療和智能化健康醫療設備。三是制定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建立健康檔案等基礎數據庫,規範居民健康信息服務管理,嚴格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準入,建設實名認證等控制系統,保護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

一位醫療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大數據平臺必須是協作共建的結果,開放和共享是大數據平臺生命力的源泉,互聯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建立以及數據共享,對於醫療健康行業意義重大,數據共享作為醫療健康發展的基礎,將會為臨床疾病診斷和藥物研發帶來支持,但數據共享目前仍存在瓶頸。互聯網+醫療以及醫保聯網異地結算等發展,對於解決看病難等問題,會有不同程度的緩解,也需要打破一些壁壘。

在諸多醫療大數據中,以基因測序為代表的生命大數據尤為受到關註。

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尹燁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生命本身是數字化的,每一個人都是大數據的載體。現在我們每天解決的問題是,看誰算得快,誰算得準,誰算得好,誰的成本更低。不久的將來,我們要考慮的不是基因測序本身的成本,而是數據傳輸及存儲的成本。生物進化的過程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生物大數據還可以用於罕見疾病及腫瘤的診斷、治療和預防,農業分子育種服務,腸道菌群的調整指導等方面。

未來5~10年生命科學突破之後可能帶來大數據爆炸。如何在保護隱私和信息安全的基礎上更好的存儲、傳輸和處理這些生命大數據,一些公司已經開始未雨綢繆。

就在今年4月,生命科學領域的一些公司和IT領域的公司就曾自發形成聯盟,協作共建基因大數據平臺。來自華大基因、阿里雲、英特爾、百度開放雲、華為、聚道科技、微基因等公司的技術開發者們,正式發布了“中國生物信息雲計算產業聯盟”倡議,該聯盟將推進以基因大數據為基礎的“精準醫療”戰略規劃,並加快生物信息與雲計算技術的融合。聯盟將積極主導和參與領域內的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的制定,保證行業發展健康有序。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看,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將是下一個風口。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陳鵬輝就在上述聯盟大會上表示,基因已經是一個風口了,很多做基因的公司在市場上炒得都很熱,基因和雲計算結合,BT和IT結合,我們認為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非常大的風口。

陳鵬輝表示, 移動醫療從業務模式上利用互聯網的模式,改變就醫的方式,包括把IT技術和ET技術結合,下一步不僅僅是從模式上改變醫療健康行業,而是從技術層面,從數據層面和更深的層面改變這個行業,未來很多創新型公司也將在這一領域出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80

全球自保行業生變 中國企業需求正勁

隨著中國企業更多的“走出去”,自保正成為更多企業垂青的業態。根據達信發布的《自保行業基準分析報告》,以往自保公司主要由北美和歐洲這兩個地區的母公司設立,但是過去幾年,其他地區也開始紛紛湧現自保公司,而其中中國機構設立自保公司具有顯著、快速的增長潛力。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目前全球自保公司總數已接近7000家,近八成的世界500強企業均設有自保公司。目前,國內有五家大型國企設立自己的自保公司,此外還有公司通過境外並購取得了並購對象已設立的自保公司。

而幾家自保公司發展速度也很快。據本報記者此前了解,以中石油專屬財產保險公司為例,其2015年實現保費收入5.56億元,比2014年增長257%,實現利潤總額3.27億元,保費收入占集團母公司總保費支出從2014年的近10%增至近30%。其海外業務共承保了14個國家的22個項目,範圍覆蓋中東、中亞、美洲、非洲、亞太五大合作區,與54家再保險公司開展了業務合作。

近三年來,世界自保格局開始不斷變化,相比以往自保公司正在更多新興地區實現正增長,就增長的百分率而言,拉美、亞洲和中東正在經歷歷史性增長,不過從新設的自保公司實際數量而言,北美依然創下記錄。

2012年到2015年,位於拉美地區的母公司新設5家自保公司。而過去四年,亞太地區自保公司的數量一直在增加,中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機構正在設立自保公司,具有顯著而快速的增長潛力,其增長勢頭在未來可能與拉美地區不相上下。與此同時,中東地區亦成為潛力巨大的地區。

從設立自保公司的需求角度而言,達信自保專業管理全球負責人Nick Durant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各行各業和各種規模的機構有諸多理由設立自保公司,兩個主要驅動因素分別是節約成本以及實施更嚴格的風險管理、控制以及保險規範化。引人關註的是,過去23年來(只有一年例外),縱使全球發生全球性災害,國際形勢不穩定,致使各機構遭受嚴重的金融沖擊,自保公司的數量仍然一直在增加。”另據業內人士透露:“一般情況下,自保公司的運營成本大約為保費的5%。”

統計顯示,自保公司承保的前五大風險包括:綜合責任險、財產險、工傷險/雇主責任險、其他金融類險種、汽車責任險。針對全球風險格局,達信自保專業管理歐洲、中東、非洲及亞太地區負責人William Thomas-Ferran表示:“自保公司如何承接風險,舉例而言,比如新興且不斷變化的網絡責任風險,自保公司可以提供定制版保單,用來承保傳統風險轉移保單承包範圍之外的風險;比如針對巨災事件,通過自保公司可以正式建立針對巨災事件的融資機制,以便保護災後母公司的財務報表、巨災債券以及保險連接債券等。”

針對自保公司的發展展望,William Thomas-Ferran分析:“全球員工福利計劃、恐怖主義風險保險、小型自保公司、非傳統風險都可能成為自保可能聚焦的領域,而新興地區拉丁美洲和亞太地區則是未來自保發展的潛力地區,更為複雜的投資策略也將成為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64

喜歡也好討厭也罷 蘋果AirPod銷量風頭正勁

盡管人們對於蘋果推出無線耳機的調侃不絕於耳,但能夠“笑到最後”的才是贏家。近日,據福布斯報道,從數據資源網站Statista整理的圖表中可以看到,在美國無線耳機線上銷售市場中,從2016年12月13日到31日,AirPod已經拔得頭籌,以26%的占有率位列第一。

據報道,該圖表的數據來源為市場研究機構Slice Intelligence,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很多有趣的現象。比如說,AirPod的推出也刺激了Bose無線耳機的線上銷售量,使其從此前(統計時間為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12日)的10.5%增長至16.1%。

此外,通過數據還可以看出,蘋果在短時間內的線上銷量成績斐然,但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犧牲Beats為代價的。蘋果早在2014年就收購了Beats,近兩年來似乎並沒有“大動作”,而Beats自身擁有無線耳機品牌。在圖表中可以看出,在AirPod推出之前,Beats曾以24.1%的占有率穩居第一。

此前,蒂姆·庫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AirPod耳機在聖誕購物季的銷量“大獲成功”,為此,蘋果正“盡最大可能生產”以滿足市場需求。的確,無線設備正逐漸獲得消費者的青睞,根據Slice Intelligence提供的數據,在去年聖誕期間,耳機市場的75%都是由無線設備占據,這一數字比前年同期提高了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27

風頭正勁的人工智能,會重蹈去年VR的覆轍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215/161233.shtml

風頭正勁的人工智能,會重蹈去年VR的覆轍嗎?
歪道道 歪道道

風頭正勁的人工智能,會重蹈去年VR的覆轍嗎?

人工智能的泡沫是否會從隱現轉為大規模浮出水面?

本文由歪思妙想(微信 ID:neihangaoxia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歪道道。

人工智能概念誕生伊始,就承載了人類對未來世界的無限遐想,這個以智慧和思維為模型的類人智能體從淺層次講是人類的影子,就像皮影戲中的傀儡,動靜皆由人類掌控。

 但從深層次講,人工智能的方方面面必然會越加趨近人類,就像三體中的智子一樣,是一個能讓人類忘卻仇恨和侵略的完美存在,那時它在社會中甚至是在整個自然界中的界定,必然會隨著人類的感情發生難以預料的轉變,所謂的人機關系可能會發生聚變。

 不過正是這種類似於創造新生命體的感覺,使得我們人類的野心和榮譽感無限膨脹。尤其在近幾年資本熱捧和概念營銷的氛圍中,營造了一種人工智能觸手可及的錯覺。這與去年超級火爆的VR技術幾乎如出一轍。

 但事實是,縱觀被稱為VR元年的2016,在無數雞血狂熱之後,到頭來才發現那是一場殘酷的泡沫破滅之旅。

 隨著阿爾法狗的頻頻出手,乃至百度人工智能的各種消息,目前的行業狀態正在獲得全民的關註。但需要警惕的是,也許現在的人工智能就像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樓,狂奔的同時必將有一大批追隨者倒地而亡。就如人工智能科學家李飛飛擔心的那樣,過多的泡沫只會帶來實現不了的承諾和目標。

 而不出意外,資本寒冬在未來一年還會持續,但人工智能的熱度可能也會繼續高漲,這種現實和理想的沖突,是否會讓眾多初創公司面臨更大的困境?人工智能的泡沫是否會從隱現轉為大規模浮出水面?

創業者與公眾對人工智能懷有過分期待

 人工智能進入普通大眾視野,歸功於兩次全球矚目的巔峰對決。去年年初阿法狗完虐李世石,維護人類在圍棋界的最後尊嚴似乎成了一件火燒眉毛的事情,而不到一年後,阿爾法狗搖身一變以“Master”的名義橫掃國手取得60連勝,引起軒然大波。不明所以的圍觀群眾在贊嘆之余,對人工智能更多了莫名的期待。

 其實說到底,這並不是什麽顛覆性技術突破,因為在算法上,人類早就難以和計算機抗衡,而圍棋恰恰是依據固定規則可以窮盡算法的,所以從本質上講,這可能並不是智力和布局的比拼,也就無所謂圍棋界尊嚴這種說法。

 不可否認的是,谷歌的這兩次廣告營銷做得無比出彩,不但完美地展示了自己高人一等的人工智能程序,而且影響了全世界對人工智能的輿論導向。此後在互聯網巨頭公司樂不知彼的推動下,這個行業似乎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

 據《烏鎮指數: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6》顯示,全球每10.9個小時誕生一家人工智能企業,而中國人工智能企業達到709家,雖然相比美國的2905還差很多,但這個數字足以令人觸目驚心。遙想去年盛極一時的互聯網直播平臺,鼎盛時期也就達到200家左右,而技術門檻高很多的人工智能企業短時間內居然能達到如此規模,足見湧入該領域的人群之多。

只是在這個數字背後真的能承載相應的商業價值嗎?

 據融資總額的相關數據來看,過去一年中國大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規模大約為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8億元)。但是有自媒體統計了融資排名前一百的公司發現,排名前十的人工智能企業融資總額都達到了2億人民幣以上,超過1億人民幣的公司則多達18家,例如思必馳僅C輪融資就達2億人民幣,雲知聲B輪融資為5000萬美元,出門問問累計融資7500萬美元。

 從這些數字不難看出,融資金額多數集中於頭部,而基數龐大的尾部企業實際上所得資金支持不多。從這個角度來講,所有人工智能企業中必然存在著大部分盲目跟進的追隨者,他們就像這場熱潮產生的泡沫一樣,看似絢爛卻只能隨風而去、飄搖度日。

 其實不管這場人工智能的盛宴是否名不副實,單單就資本和營銷造就的市場輿論來看,就未必是好事。創業者或是公眾如果受宣傳輿論指導,就極易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而這種過度期待一旦不能盡快轉化為現實,就會對市場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也有可能引起眾多小公司走向滅亡。

創業門檻降低,但成功的門檻在提升

 羅輯思維曾提到,原來做自動駕駛、圖形識別、語音識別的是不同的算法,但是由於深度學習算法的存在,底層被打通,導致了進入人工智能的門檻隨之降低,所以大量的初創企業開始往人工智能領域湧進。不過還有另一方面因素也激發了創業者進入的信心,那就是現在較為成熟的人工智能算法,更多的都是依賴於大數據時代的海量信息,而受益於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海量信息獲取似乎並不是太困難,所以這甚至成了國內初創企業的整體優勢。

 但是,數據畢竟不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歸根結底還要依賴算法上的重要突破,不然只會停留在人工智能的初級階段。而且即使是企圖依賴大數據積累資源和技術的初創企業,在2017年巨頭林立、資本寒冬的外部環境,再加上算法匱乏的內在劣勢情況下,是否會淪為大型企業進擊的炮灰,也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去年的VR行業,現在整個行業對人工智能的大肆宣傳,和去年年初對VR的集體看好極為雷同,並且人工智能所面臨的環境、所處的現狀也和那是的VR如出一轍,同樣的資本熱投、遍地開花,同樣的未來技術本質,同樣萬眾矚目的市場期待,然而如今半死不活的VR/AR行業很有可能會成為人工智能企業的前車之鑒。對於已成風口的人工智能,我們理應在虛火和熱潮中保持足夠的理性。

 R-2

相比輿論造勢,其實人工資能領域的投入明顯開始愈加謹慎,這也印證了資本寒冬一說,並且這種趨勢可能還要長時間伴隨互聯網經濟的進程。從圖中可以看出,投資額度從2014年末起有了明顯的提升,這和初創企業湧現的時間一致,即使季度之間起伏很大,但每年總體數額確實在不斷上漲。

R-3-1

 不過從融資階段分布來看,自2005年開始資本主要集中於種子輪,A、B、C階段占比呈整體縮小趨勢。而且有數據顯示,2011-2015的五年間全球有超過65%的融資發生在種子/天使輪或A輪,D輪及以後的融資僅有20家。這就說明雖然人工智能很火,但是投資卻正在漸趨理性,多數人工智能企業如果沒有明確實用價值或技術產物的話,很難再空口無憑地打動投資人的心,他們未來的融資前景實在不容樂觀。

 所以說講故事、搞營銷實際上並不是人工智能的大行之道,在這個領域即使是科技巨頭,也沒能創造出一項性能完善、擁有極大用戶規模的人工智能產物,初創企業的人工智能之產物多數只能算是偽人工智能,與其過分投入到產品的營銷中,還不如關註巨頭們沒有觸及的一些垂直化細分領域,從中深耕,尋求機會。

人工智能技術轉化為商業價值還需時間

 人工智能的應用涉及到專用應用和通用應用兩個方面,前者涵蓋了目前國內人工智能應用的大多數領域,包括人臉和語音識別以及服務型機器人等,而後者則側重於金融、醫療、智能家居等方面的通用解決方案。不管是哪個領域的應用其實都具備清晰的商業模式,例如依靠人工智能黑箱算法而強勢崛起的今日頭條,通過合適內容傳遞到合適人手里從而積累了海量用戶;蘋果的Siri、亞馬遜的Alexa等語音交互技術成功地和硬件產品結合,為其賺取了不少利潤。

 但是,這也說明另一個嚴峻的事實:目前行業內較為成熟的人工智能產物幾乎都出自互聯網巨頭。

 在這種壓力之下,初創企業為了快速獲取投資或者賺取眼球,往往利用偽智能產品作為講故事的資本,這種現象極為普遍,也造成了市場上“產品熱需求冷”的局面。這和最近兩年VR市場上所呈現的狀態極為相似,眾多廠商借助熱度紛紛推出自己的VR硬件或軟件程序,但是這些性能低劣的廉價商品非但沒能借勢而上,反而摧毀了大部分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人工智能領域也是如此,正如周鴻祎所說,“今天出來做一個公司,如果不說自己是用深度學習、人工智能,都不好意思出來混”、“基本上每一頭豬都在身上打上了人工智能的標記”。

 大批的偽智能產品,他們僅僅是把普通的電子產品簡單地加入了聯網或者搜索功能,就能以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的名義進行吹捧,例如部分可穿戴設備和智能機頂盒,更有甚者,一個水杯加上一個數字溫度計就敢號稱智能。這些商品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普通用戶對人工智能的誤解,對於未來該行業的應用普及也會形成負面影響。

 而且即使是有了技術性突破,從技術轉化為極大的商業價值也需要很長時間。人工智能從概念誕生到現在已有60年,即使經歷這些年科技爆炸的時期,也缺乏席卷市場的現象級產品,各分支領域也都面臨著各自的技術桎梏。

 即使突破了技術桎梏,也不意味著這款產品可以獲得成功。王小川說過:如果一開始沒有技術含量,就很難變成產品;進一步說,即使有技術也不一定有產品,不一定有用戶的規模;再進一步說的話,就算是有技術、有用戶規模,也不一定就能帶來大的商業價值。總而言之,人工智能領域需要技術迸發的那一刻,更需要足夠的耐心等待天時、地利和人和的交接點。

 那麽,現在的人工智能已經天時地利人和了嗎?

 以技術成熟驅動市場爆發,是最合理也是最健康的成長路線,就如同當年智能手機強勢秒殺功能機一般。尤其是人工智能這種帶有強烈科幻色彩的產物,更應循序漸進、步步為營,莫要因商業熱潮中產生的虛幻泡沫,而淪為科技浪潮中的犧牲品。

 VR去年已經被玩壞了,需要休養一段時間才有重新崛起的機會。但願人工人工智能的運氣不會這麽差。 

vr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