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富邦蔡明興夫妻檔的藝術投資經

2011-8-29  TCW




富邦金控副董事長蔡明興與夫人富 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翁美慧可以說是台灣金融圈最「慧眼識畫」的一對夫妻檔。原本鍾情於骨董的蔡明興,被翁美慧帶著上拍賣會,一頭栽進了當代大師常玉、趙無 極的世界裡。

兩人第一次上拍賣會,是在一九九五年的蘇富比秋拍,而且第一次參加,就以一千三百二十五萬元高價拍下常玉大幅畫作《白蓮》,轟 動藝術圈,寫下當時華人藝術家畫作拍賣最高價紀錄。十六年後,常玉其他大幅作品在香港的拍賣價已經上看新台幣一億元,若以此估計,《白蓮》增值十倍以上。

八 月二十二日下午,蔡明興與翁美慧這對夫妻檔,首度聯袂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暢談兩人在藝術投資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她(指翁美慧)負責選,我負責執 行,」蔡明興打趣的說。兩人也靠著翁美慧「理性的選擇」以及蔡明興「感性的出價」,蒐藏開始得早,估計藏有數百幅畫作,其中不乏近代大師如常玉、趙無極、 廖繼春等人的作品。

兩人買下大師的畫作後,不吝嗇的放置在生活周遭,據傳他們住家大樓的一樓也掛著其蒐藏的大幅常玉真跡。難道不怕被弄髒 嗎?「投資應該是生活中的一種享受,應該跟它有關係。如果放在倉庫裡,那跟股票有什麼差,」翁美慧強調。雖然他們一直強調,蒐藏藝術作品是為了興趣,當年 萬萬沒想到「現在價錢已經高到我覺得沒辦法(指買下手),」但翁美慧在採訪中還是半開玩笑的說,投資藝術比股票更值得,「有可能藝術投資比股票投資還賺更 多。」以下為專訪紀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據說兩位當年買下《白蓮》,是打敗了兩個對手後才搶到的?

蔡明興答 (以下簡稱蔡答):那次拍賣很有意思。歷史博物館也想收這張畫……,他一直想買這幅《白蓮》是比較早期的。歷史博物館那時候有來跟我說,是不是可以讓給 他,我說這「讓」要有個方法。他後來說預算是八百五十萬。我說:「那好啊,國家博物館要的畫,我先讓給你。要是八百五十萬還沒有結標的話,後面我要舉手, 反正你也買不到了。」所以八百五十萬前我都沒有舉。後來變成我跟一位印尼華僑在標,標到一千二百萬,那時候華人藝術家沒有人的畫是賣超過一千萬的。

問: 當時為什麼會願意出這麼高的價格?

蔡答:我那時候不曉得,我起來發現後面全都是鎂光燈。我不曉得後面有這麼多記者,因為破紀錄,大家都來拍 (笑)。

翁美慧答(以下簡稱翁答):那是他第一次進拍賣會。我覺得進去真的是就是那種衝動,我們叫男人的衝動。我在旁邊一直拉著說:「不要 了,不要了,拜託。」我一直拉著他,他就一直在舉!

蔡答:第二天,我們清翫雅集的朋友見到我就說:「阿興,你瘋了啊?over market price(超過市價)!」

問:所以當時真的是買太貴了嗎?

蔡答:事實上,在任何一個階段,你若想買到好的藝 術作品,絕對不可能用便宜價錢買到。絕對在那個時候來講是高於市價的。現在當然是遠低於市價。

投資力……只買頂級作品,穩賺不賠

問: 近來在藝術市場上,很多當代華人的藝術作品都被炒得很高。有人認為那是泡沫。不知兩位怎麼看?

蔡答:其實藝術品,如果你把它當作一種投資的 話,有點像房地產。比如說,即使是最好的畫家,例如趙無極、常玉的畫,他的畫裡面如果是頂級的,這種畫是不會跌的,就好像房地產,地點最好的,有人賣出 來,馬上就有人接了啊,怎麼會跌?

問:所以要投資,就要買市場上公認的頂級作品?

蔡答:對!如果你是要當作投資的話,你就要 買最貴的,最貴的才會漲。

問:買頂級藝術作品要如何選擇?

蔡答:我覺得以前陳泰銘(國巨董事長)的方法就很對,他就都買封面 的(拍賣目錄封面的作品)。

問:封面一定比較貴?

蔡答:最好的作品一定都會擺在封面,你就不用再自己去挑選了。

出 價力……看中先研究,競標不手軟

問:兩位投資藝術時,除了看作品價值之外,如何決定喜不喜歡?

蔡答:這還是我老婆來說明比較 好(在場一片笑聲)!

翁答:他是我的金主,你曉得嗎(笑)?我只要看中了,他就(做掏包包狀)……。

問:兩位眼光會不會有不 同的地方?

蔡答:她只要看中了哪個作品,我就趕快研究,那好在哪裡(笑)?

翁答:第一次進去,我想要標《馬上英雄》,但被人 家標走了。我就是喜歡那幅畫。被標走之後,有點不甘心。其實《白蓮》我也很喜歡,可是價錢有點貴。要是我自己去,我就下不了手。就是他,才有辦法!

問: 所以可以說副董事長比較理性,而夫人比較感性嗎?

翁答:我們好像是相反,是我比較理性,他比較感性(在場一片笑聲)!

問:真 的是這樣嗎?

翁答:我認為!

蔡答:她的意思是說「實際購買」(語氣強調)的時候。

翁答:他很感性的,你看錯他 了!

問:原來副董事長出高價標畫作,都是因為太「感性」了?

翁答:對!他非常感性的。我讀電機,我比較理性(笑)。

鑑 賞力……看過作家一千個作品再買

問:如果一般人要培養藝術鑑賞力,兩位會怎麼建議?

蔡答: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幾乎每週末都在 逛畫廊、博物館。晚上看書。要了解這個畫家,你要看一些書、畫冊,了解他的生平、有哪些作品。骨董的話(編按:蔡明興個人喜好蒐藏骨董和印彩),你就要讀 歷史。這個朝代政治上是怎麼樣?經濟情況如何?他為什麼會有這個風格?

比如說像石雕,唐朝的女士都非常豐腴,很豐滿的那種。在大唐盛世,大 家都吃得很好。就會覺得女生就是要豐滿才會漂亮,怎麼可以瘦呢?根本沒有氣派,好像窮人家小孩一樣(笑)。你看到宋朝女性就變瘦瘦的,國力也比較弱。從那 個風格就可以看到那個朝代的經濟、政治、社會的一個情況,這也滿有趣的。研究歷史、文化,然後可以跟藝術結合起來。

問:所以是不是欣賞藝 術、投資藝術,一定先要從自己的興趣下手?

翁答:你要先喜歡藝術。生活裡面要是沒有常常去看畫廊、看展覽的習慣,我不覺得你可以直接投資藝 術。我常常跟人家講,要投資藝術,最好在美術館看過一千張這個人的畫,或者一千種同樣的東西。你眼睛要訓練到這麼精準,才不會被騙。

【延伸 閱讀】翁美慧街頭辦展,每年吸引二十萬人到訪

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翁美慧經營「粉樂町」邁入第六個年頭。今年耗資新台幣一千多萬元打造,主 題是「Light Up」(點亮),在台北東區、信義區街頭,布置了五十處展覽地點,「今年我們在想,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發光體?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別人。所以才會叫作 Light Up,」翁美慧解釋。

翁美慧和她的團隊,靠著精準的眼光和縝密的策展,讓「粉樂町」逐漸闖出名號。前幾年在「粉樂町」參展的藝 術家,例如權奇秀、洪易等人的作品,現在在拍賣市場上行情水漲船高。

更重要的是,現在「粉樂町」平均每年展期都可吸引十五到二十萬人次到 訪,讓動輒上百萬、平常只能在美術館看到的作品,走上街頭、走進商家。

舉例來說,「粉樂町」今年請來了比利時知名藝術家Liesbet Bussche在信義區展示一座似珍珠的裝置藝術。平常得到阿姆斯特丹和紐約才能欣賞到的國際級作品,如今就展在台北街頭。另外一位參展的台灣雕刻藝術家 楊北辰則是展出《Stupid Uncle》。他的作品近年紅透兩岸三地,作品拍賣價格達新台幣百萬元,如今卻可以在敦化南路的巷弄中免費欣賞到。(文●賀先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96

王迪詩博弈男女:夫妻檔的危機

1 : GS(14)@2011-12-13 23:10:5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76&art_id=15886756
綁住一個男人最有效的方法是甚麼?不是鐵鏈,不是愛,而是跟他一起共同經營一盤生意。
兩年、五年、十年之後,夫妻檔共同創建的生意王國已經確立,無論他在外面有小三小四還是小五,也沒法子跟你離婚。放棄老婆事小,放棄十年艱苦經營的事業對他來說卻是天方夜譚。
Shirley跟丈夫一起經營一家電腦公司五年,吵足五年。「你居然連這種客也接回來!用吓腦啦!」老公罵道。 Shirley馬上還擊:「你威,你巴閉,學人揀客!這個客嫌 Cheap,那個客又嫌蠢,你當自己是 Steve Jobs?我們公司仔憑甚麼揀客?」
然後有天, Shirley發現她跟老公除了吵架,已經沒有任何話題。兩人白天在公司吵嘴,晚上回到家裏各自對着一部電腦。雖然如此,離婚卻是不可能的。兩人共同經營的電腦公司已在大陸建立市場,老公負責軟件開發,老婆負責營銷推廣,你的事業需要靠我,我的事業也需要靠你,彼此都不能失去對方──我指事業上。
當夫妻之間已不再是純粹的愛情或感情,而是涉及利益,那麼你可以說這段婚姻會更加長久,也可以說更加脆弱。「長久」是因為離婚變得更加困難,兩人在財政、事業和生活上已不可分割了,離婚等於拆夥,誰願意放棄自己一手創立的事業王國?可在那夫妻的名份底下卻空空如也,脆弱不堪。
我有朋友堅拒到丈夫開設的公司工作,為的就是避免跟丈夫吵嘴。我很少看見離婚收場的夫妻檔,互相仇視的倒是很多。看着這些夫妻,我禁不住問:到底他們當初愛對方甚麼?也許那都是遠古的事情了,大家已經無法記起來了。

Daisy
2 : 摘星(6904)@2011-12-14 06:38:04

大L是一个反例!
3 : GS(14)@2011-12-14 22:12:49

2樓提及
大L是一个反例!


都算是吧...有時可能大劉好似未試過戀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893

【蘋果21周年】喬布斯的後遺:報紙檔的404 Not Found

1 : GS(14)@2016-06-21 07:39:11

未來,冇咗報攤,會唔會變成這樣:「404 Not Found」(設計圖片)


你多久沒有在書報攤買過一份報紙?有否忘記揭開報紙時那一陣紙張混着油墨的氣味?一份報章,由報館編採、印刷、發行之後,要交到讀者手中,就靠報攤。跟讀者最接近的,亦是報攤。今日你打開手機看這篇文章和動新聞的時候回想,手中拿着一份報紙的日子,是否像是十分遙遠的事?今日,紙媒被喻為步入寒冬期,最受影響的,除了報館,就是報販。



富哥(林長富,香港報販協會營運總監)將報攤的最好和最壞的時代一一細數

蘋果日報廿一周年

最近,報販協會更與本地藝術家團隊合作進行活化,在港九幾個報攤架設藝術裝置,大搞創意文化,吸引路人及遊客的眼球



我們借《蘋果日報》21周年的日子,也來探一探多年來每天「好天曬、落雨淋」,毫無怨言地,以最街頭、最貼地的方法,將資訊親手交給讀者手中的一群。與香港人共同經歷了多次高山低谷,富哥(林長富,香港報販協會營運總監)將香港報攤的最好和最壞的時代一一細數。九十年代,街頭持牌報檔約有一千二百個,以商業登記經營的書報社約三千間。今日,持牌報檔只剩下少於四百個,書報社只有六百多間。「90年代初,報紙檔可算是個興旺的年代。就我這一檔,一個早上可以賣幾百份報紙。」他說,1995年,《蘋果》面世,令整個傳媒帶來新景象。《蘋果》大膽創新的編採手法和印刷風格,帶來競爭,衝擊了整個報業市場。「可能是糖衣毒藥,吃完這份甜,就來了一份苦。」廿一年來,汰弱留強,多份報刊相繼結業。



活化報攤的裝置藝術

通常正正在報攤後面,就是便利店

在馬會前面,賣得最多的,當然是「馬紙」



多年來,報販經歷多個市場挑戰。例如連鎖便利店加入競爭,送膠袋、紙巾及減價戰等隨即展開。07年,免費報紙出現,變成付費與免費之間的直接殺戮。「免費報紙,全港人人都有份埋單。」富哥認為,免費報紙的出現既不環保,亦間接令傳統報紙銷量下跌。結果,傳統報紙的內容,也逐漸減少,受影響的最終都是讀者。香煙加價也令報攤出現經營困難。09年香煙賣29元一包,現在已經加價至57元,報販要用接近一倍的成本入貨,變相令營運資金倍數上升,但利潤,卻跟09年相差不遠。



《在變》另一款雕塑

中環的「標準」報攤

有冇留意路邊嘅一班每日日曬雨淋嘅報販



對報攤打擊最大的,富哥說,是智能手機的興起。「互聯網還未發達時,是讀者去找新聞看;智能手機發達之後,現在卻是新聞主動去找讀者。像你們《蘋果》,也有搞動新聞。落樓去買報紙的習慣,在年青人來說,是消失了。」不知道喬布斯當時又有沒有想到,iPhone的出現,對報攤帶來那麼大衝擊?生存,就要改變。09年政府加100%煙稅,報販賣香煙的收入大跌,於是他們向政府成功爭取在報攤兼售其他商品,例如:樽裝水、利是封、電話卡、小精品,及可以在報攤擺放相關廣告。誰知道,來到今天,有些報攤的主要盈利已經不是來自報刊,而是樽裝水和電話卡。後來,報販致力數碼化,更建議在報攤加裝WiFi熱點和數碼屏幕,以增加人流和廣告收入。最近,更與本地藝術家團隊合作進行活化,在港九幾個報攤架設藝術裝置,大搞創意文化,吸引路人及遊客的眼球。「希望將報紙檔修飾得更美觀,讓遊客和市民觀賞,也希望能做的生意也相對多些。」



冇留意依家好多報攤都有賣利是封

電話卡亦係報販重要嘅收入來源之一



數碼化,是傳統媒體的一大挑戰,亦可能是一大商機。報販協會也乘着這股浪潮,希望推出更便民的服務,例如所謂的「O2O」營銷模式(線上對應線下實體的銷售手法),善用全港十八區近千個報檔,提供網購後的物流提貨點。更建議將報攤轉型成為各區的線上與線下之間的旅遊大使或地區指南等。雖然建議「十劃都未有一撇」,但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希望結合數碼資訊,將報販由傳統銷售印刷資訊的渠道,演變成為提供數碼資訊的在地服務熱點。「我想紙媒總有它的存在價值,可能需要結合電子媒體,與其唔夠佢打,倒不如同佢做朋友。」



「最重要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承傳。」富哥說,做那麽多,為的只是「活下去!」將多年心血保留下來,就是希望下一代仍然可以將這個街頭歷史文化承傳下去。無論是報販的下一代,還是讀者的下一代,留下的都是一份心意。當你每日在街頭等車,低着頭,看着手機上的面書和動新聞的時候,有沒有試過抬高一點點頭,看一眼,你身邊正在改變的一些本土文化?今日,你又會否在報攤,跟報販說句加油,然後坐下來,喝一杯咖啡或茶,揭開報紙,感受那一陣紙張混着油墨的氣味?旁白:Joanna採訪:Roy、Joyce撰文:Kaman協力:Cindy、Halen攝影:Teddy、Neo剪接後期:Roy編導:Kaman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621/196629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3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