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丹尼尔·勒布:“极端分子”生财有道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37342.html

一些业界人士认为,勒布之所以能在15年中保持如此高的收益率,部分是因为他常以书信的方式直接攻击上市公司高层,迫使公司管理层进行改革,间接抬高公司股票的价格”

他是一个“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的对冲基金经理,而这一点让人们又爱又恨。投资者爱他是因为他每年都能获得高额投资收益,一些人恨他则是因为经常性受 到他“无厘头”的攻击和指责。他就是位于纽约的第三点(Third Point LLC)对冲基金的创始人丹尼尔·勒布(Daniel Loeb)。

自1995年成立至今年三季度末,勒布执掌的第三点投资公司获得了18.2%的年化收益率,远远高于标普500指数5.1%的年均水平。而金融危机之前,第三点公司更维持着年均27%的高回报率。

勒布目前掌管的资产规模达36亿美元,但距2007年55亿美元的峰值仍有一段距离。

“极端分子”

一些业界人士认为,勒布之所以能在15年中保持如此高的收益率,部分是因为他常以书信的方式直接攻击上市公司高层,迫使公司管理层进行改革,间接抬高公司股票的价格。

由于总是出言不逊,勒布被看成是“极端分子”,在日渐保守的华尔街中落得一片声名狼藉。

勒布的“出气”对象主要是那些他所投资的公司。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案例就是,勒布曾写信给美国星辰天然气公司(Star Gas)的首席执行官艾里克·塞文(Irik Sevin),毫不留情地指责塞文管理无方,建议他隐退到汉普顿的海滨别墅,在那里打打网球或与社会名流共饮畅谈。让人意外的是,塞文最终接受了勒布的建 议。

其实,如果不那么极端的话,勒布的这种做法可算积极主义投资者的一个典型。这类投资者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逐渐流行起来,表现在主动参与公司管理。

勒布说,他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想引起那些公司董事们的注意,并听从他的建议。如果这一方法不能奏效,他就会通过各种办法直接进入该公司的董事会,并在当中发挥作用,说服董事们按照他的意思去做。

进入董事会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进入了董事会还可能在抛售或者买入股票时受到限制。因此勒布表示,在对公司高层口诛笔伐不能成功的情况下,进入董事会其实是最后一个选择。

勒布在业界的影响也与他的投资风格有关。他的资产集中度相当高,总喜欢将很大一笔资金放在单个头寸上,成为所持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之一也是家常便饭。

正因如此,一些公司开始与勒布建立起了长期的对话,包括飞利浦、戴姆勒-克莱斯勒、英飞凌科技公司等。勒布说:“互动是卓有成效的。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大量的业务知识,相信他们也从我们公司获得了有利的建议。”

勒布信中的诙谐语言也为他赢得了一大批”粉丝“,每次总有很多人期待勒布发布最新的信件。有人指出,他对上市公司高管的批判给堕落的华尔街带来了久违的清风。

“有天赋的做空者”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勒布并不认为自己是在通过极端的方式为资产实现增值。“我们其实并不激进。”勒布称,他们是以全球事件为主要导向,采取多—空策略的基金。“我有能力识别那些价值被低估的资产,无论是危机垃圾债券还是小盘股。”

随着年龄的增长,勒布的“狂妄”逐渐有所收敛,而且勒布也认为,当前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之前已有了很大改善。

自2002年以来,勒布就一直持有一家濒临破产的医疗诊断产品制造商——德灵公司(Dade Behring)的股份。买入后,该公司股价以年均56%的速度飙涨,2007年的前8个月还飙升了90%。

勒布指出,当时看上这个公司是因为它经营特别出色,董事会成员的管理能力突出,而且在市场中不会面临激烈的竞争。“有时候你的投资组合中盈利最强的是那些已经持有很长时间的头寸。”

“要在特殊环境之下找出那些股价被低估的公司。”在勒布看来,这些公司要么徘徊在破产边缘,要么将进行大规模的资产重组。而改革了过去的经营模式后,管理层拥有巨大动力来管理企业,利润持续增长的现象往往会持续相当长时间。

勒布不是很喜欢应用大多数对冲基金善用的杠杆。他的多头头寸和空头头寸总是维持在对半分的水平。

有人说,勒布是一个有天赋的做空者。对于勒布这种向来喜欢“找茬”的人来说,找出有问题的公司做空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互联网泡沫时期,他就曾经 做空Actrade金融技术公司(Actrade Financial Technologies)和彩色科技国际(Chromatics Color Sciences International)公司。

不过,勒布认为,其实做空股票比做多股票难度更大。只不过,空头的好处是可以在举步维艰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不至于输得太惨。

偏爱生物技术板块

一直以来,勒布都对生物技术行业情有独钟,认为这个行业始终是个事件驱动型产业。这一领域的公司创始人都非常精明,但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并不丰富。因此这类公司给投资人带来很好的投资机会。其中,药品行业是勒布最熟悉的一个领域。

但近期,他所涉猎的投资领域开始扩大。2007年,勒布的多数头寸还放在生物技术行业,而今年的持仓则涉及化工、能源、金融和科技等行业。今年前三 个季度,第三点基金净值上涨了18.9%,在最近公布的“给投资者的信”中,他指出,莱昂德尔化学药品公司(Lyondell Chemical Company)、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阿纳达科油气公司(Anadarko)、美国银行控股公司(CIT)和德尔福金融集团(Delphi)为基金业 绩的增长作出了最大贡献。

在信中,勒布专门解释了当时看好阿纳达科公司的原因。他指出,英国石油公司今年早些时候在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拖累了它的合作伙伴阿纳达科公司。阿纳达科公司是被“错杀”的对象。人们当时反应过度了,而且也忽视了事件会给公司带来充裕的现金流。

该公司股价5月份跌至谷底之后,迄今反弹了将近85%。

截至三季度末,勒布的投资组合中多头头寸最大的三只股票分别是加拿大钾肥公司(Potash Corp Saskatchewan)、爱尔康公司(Alcon Laboratories Inc,全球最大的眼科药品与医疗器械专业公司)、艾加斯(Airgas Inc,工业气体销售商)。

近期他还买入了奥内达金融公司(Oneida Financial)、北方信托银行(Northern Trust)、伊格尔罗克能源(Eagle Rock Energy Partners)和苹果公司(Apple Inc)。与保尔森一样,勒布今年前三季度都看好黄金市场,持有大量的黄金ETF资产。

目前,勒布正积极将业务范围拓展至亚洲等更广阔的地区,他的目标是逐渐远离美国市场。

Related  勒布小档案

勒布从来管不好自己的“大嘴巴”,这一点甚至可以追溯到他小时候。

勒布1961年出生在洛杉矶。他口无遮拦的特点很可能是遗传了律师父亲的基因。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经常谩骂比自己大很多的小混混。当这些小混混扬言要打他的时候,他又灵机一动,以每天25美分的价格雇用了一个“贴身保镖”,小混混们因此不敢接近他。

上高中的时候,勒布在外婆的引导下开始涉足股票市场,而且很快就痴迷其中,以至于整个大学时代,他都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买卖股票上。

1983年,勒布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因一次错误的投资几乎赔光了辛苦积攒起来的12万美元资金。通过这次惨痛的经历,他得到的教训是不能将所有资产都投入到一只股票中去。

大学毕业后,他先在华平投资集团(Warbury Pincus)担任股票分析师,后辗转至杰弗里公司(Jeffries & Co)任分析师,之后又成为花旗集团垃圾债券部门的一名推销员。

多年在金融行业的摸爬滚打令勒布广结人脉,1995年,他在新泽西州的一个小镇上创建了第三点投资公司,不久之后,他移师纽约曼哈顿。

勒布是冲浪和瑜伽的狂热爱好者。他对冲浪的热爱体现在公司的名字上,借用了马布里冲浪海滩(Malibu’s Surfrider Beach)上一个冲浪点的名字;他对瑜伽的兴趣也许可以通过他娶了一个名叫玛格丽特·芒泽的瑜伽教练做妻子表现出来。

2004年婚后不久,勒布以4500万美元的巨资在纽约中央公园西路上买下了一栋豪宅。这一价格当时创下曼哈顿最昂贵住宅纪录。

目前,勒布又迷上了艺术品,俨然已经成为国际艺术品市场的大玩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5

潘石屹:融資渠道卡死 開發商年底有道「坎」

http://www.yicai.com/news/2011/11/1207781.html

來房地產市場喧囂不斷,太多的房價走勢預測並無實質意義,而開發商降價銷售的背後根本邏輯,只為一個字「錢」。

近日在英國《金融時報》主辦的2011中國高峰論壇上,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潘石屹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從銀行貸款到IPO再到 房地產信託乃至發債,面向開發商的各種融資渠道幾乎被卡死,對許多開發商而言,隨著年前工程款結算日期的臨近,今年年底將是第一道檻。

不過,潘石屹也表示,SOHO中國並不缺錢。「現在賬上還有200億現金,我覺得有錢了心裡就踏實了!」

缺錢!

融資渠道卡死 二級市場乏力

在中國,房地產項目幾乎是被現金流綁架的產業。潘石屹感慨創業初期最大的壓力就是缺錢,而今缺錢的壓力非但沒有改變,甚至更大。

「現在房地產開發商融資特別難。」潘石屹對記者表示,在過去幾年,開發商最優質、最有效的融資渠道是上市IPO,趕上這班車的房地產企業都實現了比較好的融資效果,而這些企業也大多成為了國內地產行業的龍頭開發商。

「比如我們SOHO中國當時就通過IPO融到了127億港元。」潘石屹說,二級市場融資不僅成本低,而且錢是「無限期」的,和現在市場上的地產融資 成本相比,性價比簡直太高了。在潘石屹看來,年利率15%的地產融資成本已經非常高了,之所以還有開發商願意承受,只緣「攸關生死」。

但是,隨著之後監管機構對內地房地產企業上市喊停,開發商IPO融資窗口已被關閉。

對於在港上市的SOHO中國目前股價,截至週四收盤報5.19港元,潘石屹認為「還可以」,同時也不否認「即便已經上市,但當前二級市場的融資功能幾乎已經失效」。

至於銀行貸款,潘石屹表示:「銀根收緊就是限制房地產開發商貸款,也不期望從緊政策會在短期內有所改變,而之前銀行和房地產開發商組合做房地產信託貸款,也隨著傳言『綠城破產』,基本上目前房地產信託融資的管道也漸漸被封鎖,國外發債基本也沒有可能性。」

 

潘石屹表示,對於開發商來說,回籠資金最根本的還是通過銷售。當下,在明年2、3月很多房地產信託融資產品的到期還款壓力之下,開發商只能下調價格,促銷賣房。在此之前,由於年前要結算工程款,今年年底就是許多開發商面臨的第一道檻。

不缺錢?

算著過冬 兼併談何容易

那麼,寒冬當下,地產開發商如何過冬?潘石屹把開發商分成三類:跑路的「大雁型」、冬眠的「烏龜型」和膘肥的「北極熊型」。

「現在,有些開發商撐不下去了,就索性清盤移民走人;有些採取收縮策略,停止擴張,進入休眠;或者是資本實力相對較強,就能挨過這段艱難時期。」潘石屹說,SOHO中國努力成為第三種「北極熊型」。

「現在我們賬上還有200億現金,估計還能收一兩個項目。」潘石屹表示,會非常謹慎地處理這筆資金,因為「還有很多在建項目仍然會有成本支出」。據透露,SOHO中國計劃繼續收購上海、北京的高檔優質商業物產,此前已經在上海收購9個項目,投資總金額達到180億元。

對於未來地產行業可能出現的兼併重組機會,潘石屹認為,「對實力雄厚的大開發商來說,當然是個機會,但是具體操作上也並不是很容易。」

公開信息顯示,今年6月,SOHO中國獲得匯豐、渣打、工銀澳門等十家非境內銀行共約6億美元貸款,期限三年,利率為Libor加每年3.55釐。

對於這筆「比較划算」的融資,潘石屹透露:「由於種種原因,錢始終沒有進入境內,已經被用於收購項目了,由於項目股權都在境外,整個交割也都在境外完成。」

對於市場近日盛傳的「索羅斯在港基金公司欲抄底中國房地產」,潘石屹認為分析上是認同的,「因為索羅斯不看好歐洲和美國,所以他比較關注新興市場」,但具體操作方面卻依然存在技術性壁壘。

至於這股房地產行業寒流中可能出現的倒閉潮,潘石屹對記者表示:「由於中國目前仍然處於高度的城市化進程中,內地並不會重演香港在90年代末『幾百家開發商變成幾家』的房地產風暴。」

最後,潘石屹稱「近幾個月的商業地產租金回報率在持續上升」,並強調「SOHO中國不會降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99

理財不善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21.html

我發現身邊還有很多不懂理財的朋友, 之前出來飯局, 問及朋友們有否聯絡朋友A, 他們都權我不要去找朋友A, 原來朋友A近日到處找人借三十萬元應急, 又是財務困難。

我跟朋友A可不算十分熟, 他應該不會找我借錢吧, 就算找到我的電話, 我也不會把這個數目借給一個不太熟的朋友, 但反而有興趣的是為何欠下這麼多錢, 不竟朋友A在大學時數口都已經十分精, 轉數快的一類。

不過在坐多位朋友都不知道朋友A發生了什麼事情, 可能又是股市, 始終股市專收「叻仔」, 越想賺快錢就越容易中招。

朋友A只是其中一位理財不善的朋友, 身邊還有其他朋友也是一樣, 到處找人借錢, 其實出來做事都十年了, 有些朋友更已經十多年, 如果一開始就好好計劃理財並實踐, 相信現在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最少都不會找人家麻煩吧。

希望新一年大家都好運來, 財源滾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70

叔父輩的風光史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24.html

說到拜年, 每年總有些叔父輩在拜年時大談自己過往的風光史, 第一次不記得是哪一年開始了, 但這不太重要, 因為他每一年談到高興時就會重復一次這些風光史。包括他曾經獨具慧眼用幾萬元買一隻馬, 一場贏得三十萬, 又試過幾蚊買入什麼股票號碼, 大升幾倍之後大賺過十萬, 因而教訓後輩買馬買股票應該如何如何云云。

原來無獨有偶, 這些叔父輩不至我們一家有的, 很多身邊的朋友及同事都會有, 有些更是他們父母本人, 每當一年見一、兩次的親戚們出來見面時, 就會大談自己的風光史。

其實, 如果大家身邊也有這些叔公輩, 你會發現他們又不是真正成功得不得了的強人, 我指的不是李嘉誠或劉轡雄, 說的只是身家上千萬的生意人。他們都只是一家之主, 每天辛勞工作的打工仔, 未必明白富人的遊戲的一群。

富人的思維, 不明白可以學, 我們都在學, 但先要學會看不見自己的功績, 而只看見自己的缺點及不足, 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的是「自信」, 不停在人家面前誇口自己可能有或未必有的能力是「自大」。再者, 叔父輩的總體投資往績多是不理想, 每年都定期交學費給馬會及港交所, 但又學不到新東西, 多年來贏到一場就當是終身成就奬, 還在親戚面前教育後輩, 實在有點兒那個。

如果有機會討論, 我會問問他們參與投資或賭博前有否記帳, 這一生人買馬及買股票是輸還是贏呢? 如果他們有記帳的話, 他們就可能會知道自己已經因為這些賭博行為輸掉一個很大的數字, 而不是他們常掛在口邊贏錢的那一場。大話怕計數, 按叔父輩的言談, 一場馬買一千幾百, 就當$500, 一年有10個月跑馬, 一星期兩場, 一年就大約80場, 當他賭了20多年, 總共買了多少錢呢? $500 x 80 x 25 = $100萬, 到底$100萬之中贏回來的又有多少呢? 這個數字還未計及買賣股票的金額。

朋友的親戚也說過類似的事情, 什麼看中某個馬房的就要場場跟, 直至該馬房贏馬為至, 買時再穿混些賠率高的冷馬, 這位朋友每年拜年都聽到她中過十萬馬, 連茶檔待應都要拾她的票尾去買, 賺馬會錢的方法比很多馬迷都要厲害, 由於自少聽到成長, 我這位朋友對他親戚的賭馬方法十分相信及認同, 到現在茶餘飯後亦有拿出來分享。這些傳聞是真是假也不重要, 大家都真正找到自己的理財之道就可以了, 希望朋友有一天可以到山頂豪宅而不是到公屋拜年就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05

人生的循環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09.html

超過八成的香港人都活在這個循環之中。

1. 很幸運的在一個平凡的家庭中出世, 這是一生的開始。

2. 爸媽努力的供書教學, 直到長大成人。

3. 好不容易到廿一歲大學畢業, 出來找到一份月薪一萬元的工作, 給四千元父母, 六千留給自己, 要還大學讀書時學費的債, 更要儲蓄一點零錢作進修之用。

4. 廿五歲, 終於碩士畢業, 工作上好像增加了點點競爭力, 同時遇到一位女友, 開始蜜運中, 好辛苦地節制著拍拖用錢, 但仍沒有多點積蓄。

5. 沒多點積蓄的狀態一直維持著, 幸好人工每年都有一點點的增加; 時間過得很快, 三十歲到來了, 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 出來成家立室, 要用盡多年的積蓄作首期, 加入供樓的行列。

6. 酒席、買樓首期, 一下子用光了十年來的積蓄, 成立了一個家, 每月要承擔一個家庭的開支, 供樓、水、電、煤, 但仍好享受二人世界。

7. 二人世界不能過太久, 女人過三十五歲生小朋友是十分危險的, 要「做人」就盡快, 但生一個小朋友要四百萬, 怎麼辦?

8. 終於都生了一個小朋友, 多都不敢生, 有點像中國內地的一孩政策只可生一個, 不過香港是家庭經濟上的限制而已。

9. 樓仍是要供, 開支多了一個小朋友, 令支出更大, 積蓄更少, 在這個狀態, 願為老闆做牛做馬, 希望不要被開除。

10. 這時候, 剛出世的小朋友已經開始進入這個人生的循環了, 請重見第一點。


當身處在這個人生的循環時, 怎樣可離開這個循環呢? 或者怎樣可樂在其中呢?


此文章首次在「永不當田雞」發表於 2008-1-9 


後記:

這篇是2008年寫下的, 亦在自己 facebook分享過。現在再檢察一下內容, 發覺仍舊適用在今天的香港, 相信未來十年裡, 八成香港人都很難有大改變。 能跳出這個人生的循環者, 應該是努力買入優質資產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11

反向操作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_11.html
我深信成功人仕不會是大多數, 很富有的人也不會是大多數, 反而是極少數。但人總有一個特性, 就是跟著潮流一起走, 心理學中有一個現象叫「羊群心理」, 大多數人正在做什麼, 其他人總喜歡跟隨, 不喜歡對著幹。

可能這是大自然加在動物身上的一個求生本能, 跟大多數一起, 生存的機會應該會大一點, 例如走失的羊很容易會成為其他動物的獵物。加上我們對「正常」作出了定義, 大多數的行為定義為「正常」, 與大多數的行為有異的定義為「不正常」, 大家都不想自己被標籤為「不正常」, 其實天才與白痴都是「不正常」的。

可是在現實中, 很多時與大多數對著幹反而是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 當大多數人對經濟都很樂觀時, 經濟多是暢旺的, 物價都會上漲, 銀行會加息, 借貸利息會增加, 供樓款項會增加, 在這個時候, 暢快地花錢所換來的其實相對經濟差時是比較少, 所以能減少消費會相對有利。

相反, 如經濟走下坡時, 好像早前SARS時期, 社會出現通縮, 樓市一遍死寂, 大多數人會減少支出。在這時候, 應該是花錢及投資的良機。

當然, 在經濟上要與大多數對著幹也不是容易的事, 因為平時要有一定量的儲備, 使日常生活並不會受社會經濟影響得太厲害; 大家與成功有多遠距離, 某程度上取決於這個儲備策略。

擁有與大多數對著幹的智慧及心理質素, 加上能與大多數對著幹的實際能力, 你的成功路將不遠已。

大家可以多留意長期的股市高手, 例如巴菲特, 他們是如何與大多數對著幹的。我在這裡所指的股市高手並不是那些在一、兩年內大賺一筆, 過一陣子卻風光不再, 在股市中消失的「臨時股神」。


此文章首次在「永不當田雞」發表於 2008-2-11

後記:
寫這篇文章時所發過最近的危機是SARS, 還沒有金融海潚及歐債危機, 在金融海潚時又再看見巴菲特的反向操作, 2007年沽出中石油, 2009年買入高盛等股票, 可謂「襯佢病, 攞佢命」。

要做到這個時候能大手買東西的能力, 實在要有不少功力。自問只能在剛過去的兩個大股災時增持股票, 但不能好像巴菲特般作非常大手的買入, 原因是沒有他的耐性, 未到最慘絕人寰的時候已經用盡手中資金入滿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18

可觀回報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html
曾有朋友對我說 :「如果有幾十億資本的話, 當然要長線投資, 因為每年10%至15%的回報也是相當可觀的。相反, 只有幾萬元資本的話, 就一定要冒險投機一些可以令年回報以倍數計算的, 不然的話, 投資一輩子都只是得個吉。」

真的嗎? 首先我不認同資本數目有異, 投資方法就會有異, 如果冒險投機可以有倍數計算的年回報的話, 為何幾十億資本不可以這樣做呢? 因為幾十億資本比幾萬元資本重要, 所以不可以有賠本的風險嗎? 我認為只要是自己的資本就一樣的重要, 幾十億也好, 幾萬元也好, 一樣需要嚴謹地投資。

再者, 長線投資的年回報是一個平均數, 10年、20年、30年後也可以有數十倍以上的回報。相反冒險投機者, 在股市好的時候可以得到高回報, 但在股市欠佳的時候卻可能賠掉本, 最後多是落得大輸家下場。

在投資界, 做得最好的人的平均年回報大約有20%以上, 這是數十年來回報的複利值, 這些人包括巴菲特、Peter Lynch、索羅絲等, 他們都是全身投入投資界並且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一群, 三個人三種風格。巴菲特在最便宜的時候投資最好的資產並長線持有, Peter Lynch善於發掘明星股, 索羅絲是機會投資者, 無論用哪位大師的投資風格, 我都很難相信有人能把長期的投資回報率控制得比他們高出很多, 因為本金少就可以長期有數倍的年回報率實在不可信。

還有, 回報率就是回報率, 當你投資到一家公司時, 這公司今年賺了20%的錢, 無論大小股東的回報率都將會是其投資本金的20%, 為何本金小就要尋找高一些回報率, 本金大就可以容忍小一點的回報率呢?

早前又是一個對長線投資者的小考驗, 因為身邊在股市中大賺的, 令資本倍增的朋友比比皆是, 長線投資者只是靜靜地等待著。現在小股災來了, 很多早前大升特升的中資股由高位下跌了40%至50%甚至更多, 身邊的朋友很多都被「震走」或「坐艇」, 有的是賠本離場, 有的是短炒變長線。同時, 討論股市的朋友亦開始少了, 很多損手的朋友都不想再對股票沾手了, 對長線投資者而言, 這才是出擊買資產的好機會。

巴菲特說過一句很好的話: 「時間是好投資、好公司、好生意的朋友, 卻是壞投資、壞公司、壞生意的敵人」。希望「坐艇」的朋友好好明白句中的道理。

 
此文章首次在「永不當田雞」發表於 2008-3-3

後記 :


已經4年多了, 回看這篇大道理文章時亦很回味, 可惜當時還未到金融海潚最黑暗的日子, 而文中的我好像已經有買股的念頭, 可能是功力未到家, 又可能是股災這回事真的不一定等得到, 未等到股災尾聲就用盡本金, 這是「未能」改進還是「不能」改進的問題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78

投資王道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25.html
早前看過巴黎兄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長期賺錢的就是投資王道」, 實在所言甚是。不論什麼方法, 找什麼平均線也好, 牛熊證也好, 總之長期賺錢的就是王道, 除非看到他人的方法完全不行, 否則不應經常否定他人的方法。

有位主張投資王道的名blog人, 原來一直以來, 網上有不少網友都會有意無意地攻擊他的言論, 我覺得原因有幾個。首先, 他的行文有欠謙卑, 經常否定他人的方法, 其實只要做到「道不同不相為盟」就已經足夠, 讀者絕對有能力分辨是非, 實在不用出言惡罵他人, 有欠修養。

還有, 部份行文內容千篇一律, 100篇文章中有80多篇都會有一句「長期持有優質股才是投資王道」, 重複一句話至這樣的次數實在沒有必要。重複的不只這一句, 還有「xx年 xx元買入中人壽, xx年 xx元買入平保...持有至今升值 xx倍...」, 這好像在眩耀多於分享。

謙卑包括反思及改進, 但我發現他組合中有不少投資項目我不能認同, 而事實上亦令他至今仍要賠錢。可惜我從來沒有看到他反思過一次, 沒有認錯, 反而不停搬出「 xx年買入平保」之類來証明他投資哲學沒有問題。3818大跌, 阿里巴巴被上市價私有化, 他就說3818不是他的主要投資, 只佔他投資組合中的一小部份, 公司財務沒有問題而股價終有一日會上來。而阿里巴巴, 他就說自己還有10%賺, 多年賺10%還算成功? 在過100倍市盈率買股還算什麼王道?

我不喜歡攻擊他人, 只愛寫自己覺得合理的事。在網上發文也要小心自己的理念會影響他人, 人家跟你買, 原來中地雷, 事後又馬後炮當無事發生, 這實在不算負責任的文人, 希望大家都可以反思一下, 令所有投資理財blog可以更健康、更精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79

集中投資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_13.html
近日經常看一個投資樓市的Blog (指YC blog), 了解到很多買賣房地產的技術, 可是這並不令我更想嘗試炒賣房地產賺錢, 反而令我知道自己的興趣能力在什麼地方, 避開風險。

看到炒賣房地產的技巧, 深知那些並不是隨便一個外行人都可以賺的錢, 如果對這個地方不熟識, 我的建議是盡快避開。


巴菲特之所以成功, 不是因為他什麼都懂, 而是他知道他不懂什麼, 他不會跨七米高的欄, 也從不需要跨, 他只需要懂得找一米高的欄去跨就可以了。


給我選擇, 我會把所有投資只集中到我懂的地方, 這就足夠了。


此文章首次在「永不當田雞」發表於 2008-3-13

後記

到現在, 樓市升得很厲害, 我與老婆的自住樓都錄得可觀的升幅, 尤其是這兩年的樓市升勢更加明顯, 在這樣的低利率環境下, 供樓實在平安低風險, 令我覺得投資樓市的確是非常值得學習及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96

弄潮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08/04/blog-post_11.html

大部份股民都愛弄潮, 這是事實, 因為不是大部份股民都在弄潮的話, 又為什麼有「潮」存在呢?

97年樓市高峰, 從常理考慮, 如果是投資的話, 不可能在這個高峰的時期入市買樓, 因為樓價已經到了不合理的地步。可是, 大家既然能稱它為樓市高峰, 即當時買家不絕, 所以才能製造出這個樓市高峰出來的, 這證明了當時大多數人的決定都是錯誤的。


這樣的情況會否得到改善呢? 我認為不會, 因為「潮」是需要有很多人弄出來的, 一旦人們把「潮」弄了出來, 證明大多數人都正在弄潮, 大多數人都正在購買價錢高昂的商品。


有讀過 80/20 法則的人會發現, 少數人掌管著多數人的財富, 當大多數人都在弄潮的時候, 少數的精明投資者正在想辦法掌管這些資金。


此文章首次在「永不當田雞」發表於 2008-4-11

後記

97年樓時高峰, 寫上面篇文章的時候是11年後的08年, 當中經歷03年沙士。15年後的今天, 樓價又回到97年高峰, 不過, 感覺完全不同, 絕不能用「潮」來形容, 主要原因是政府落重藥, 把所有可以造成「潮」的可能性都殺掉了。

今天樓市, 單看樓價已經回到97年的「顛價」, 但對比今天香港的經濟情況, 這個價算不算顛呢? 現在沒有人可以弄潮, 又會否有退潮呢?


資產就是一種很有趣的東西, 股票也好, 樓價也好, 其價值是高是低, 實在很難絕對評估, 每每都只有相對價值, 這個價值可以看當時的供求、回報、前景、經濟等因素綜合。97年中原指數達100, 之後就大跌市, 很多人就認為香港的樓價應該值100點中原指數了, 這是經驗, 但是否正確呢。


97年跟今天有很多方面不同, 例如利率、通脹、失業率、樓房總量、人口變化、中國資金、經濟成長、香港人累積的財富、供款比例等等, 每個因素都會在短、中、長期對樓房價值有一定影響, 然而香港樓價實質值多少呢? 答案因人而異, 但一定不會接受中原指數100點就是頂, 估價像一種藝術多於科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