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安琪酵母380名员工集体造富 3年暴赚18倍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04/20090904013052129.html


每经记者  王炯业

        有这样一家上市9年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拟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向完全由该公司及其大股东的高管和员工持股的公司收购超过7亿元的资产, 待交易完成后,这些高管和员工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初始投资成本在短短3年时间里赚取18倍收益,总盈利高达6亿元,受益人数高达380人。然而在这样一场 财富盛宴的背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惊奇地发现,此次拟收购的主要资产在3年前曾被上市公司100%控股。

        这家上市公司就是安琪酵母,地处湖北省宜昌市。  

起因

定向增发3823万股收购关联方资产

        2009年7月16日,实际控制人是宜昌市国资委的安琪酵母公布定向增发预案,公司拟以18.80元/股向关联方湖北日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升科技)非公开发行股票,购买其持有的安琪伊犁30%股权、安琪赤峰10.5%股权和宏裕塑业65%股权。

        8月20日安琪酵母公告,拟收购资产评估总价值7.2亿元,总计增值率为694.24%,最终确定的交易价格为7.2亿元。公司还表示,本次收购上述三家公司由安琪酵母向日升科技发行3823万股,发行完成后,日升科技占公司总股本的12.347%。

安琪伊犁系“关键先生”

        在此次收购之前,安琪伊犁30%的股权由日升科技持有,另外70%股权由上市公司安琪酵母持有。

        安琪伊犁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上半年分别实现净利润6790.12万元、9265.30万元、9222.56万元、8691.44万元。

        安琪酵母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分别是7903.66万  元  、9067.13万  元  、10449.53万元和10124.16万元。

        计算上述数据可以看到,从2006年开始,安琪伊犁净利占安琪酵母的比重分别是60.14%、71.53%、61.78%和60.09%,每一年对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贡献都超过了六成,可见安琪伊犁对上市公司业绩的重要性。

        另外在这次定向增发预案中,安琪伊犁30%股权的评估值就高达6.1亿元,而这次日升科技旗下三家公司资产评估总价值才7.19亿元,也就是说,安琪伊犁30%的股权评估价值占总比重的85%,是这次定向增发收购的最主要资产,可谓是“关键先生”。

3年前曾被上市公司100%控股

然而通过查询大量资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惊奇地发现,此次上市公司举重金收购的“关键先生”竟然曾被上市公司100%控股。

        2004年2月,安琪酵母以自有资金4000万元在新疆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投资设立安琪伊犁。

        2005年安琪酵母对安琪伊犁进行增资,其注册资金从4000万提升至6500万。

        而后在2006年6月26日,安琪伊犁召开股东大会,决议增加公司注册资本至9300万元,其中安琪酵母以对安琪伊犁累积资本公积金转增 股本10万元,累计出资651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70%;日升科技以现金投资3489.28万元,占注册资本本的30%。于是,安琪伊犁的股权比例就从 之前安琪酵母100%控股,变更成日升科技持股30%,安琪酵母控股70%。

        至此,日升科技当初仅以现金3489.28万元入股安琪伊犁,现在又以6.1亿元的价格卖回给安琪酵母,短短三年时间,同一家公司经历两次股权变化,便增值17.5倍,日升科技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

调查

揭开日升科技的神秘背景

        日升科技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演绎这样的暴富神话?

        “其实日升科技的成立就是为了增资收购安琪伊犁”,一位安琪酵母内部人士这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记者随后调查也发现,日升科技的背后股东竟然全部是安琪酵母以及安琪集团的380名骨干员工。

380名骨干初始投资4000万

        资料显示,日升科技原名宜昌日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由裕东公司、裕宏公司、裕华公司于2006年6月20日共同出资设立,其中裕东公司出 资2263万元,占注册资本56.575%;裕宏公司出资898万元,占注册资本22.45%;裕华公司出资839万元,占注册资本20.975%,总计 出资4000万元,公司经营场所位于湖北宜昌市云集路25号。

        裕东公司是由安琪酵母的13名成员出资组成,这些成员全部是公司的高管。裕宏公司和裕华公司的股东也均为安琪集团和安琪酵母中层管理人员和科技骨干,其中裕宏公司由174名股东出资成立,裕华公司由193名股东出资成立。

        所以从上述股权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日升科技的背后就是安琪酵母以及安琪集团的380名骨干人员。

        另外记者还发现,日升科技的成立时间与增资安琪伊犁在时间上仅仅相差6天。更令人玩味的是,记者在湖北省工商管理局查询到,裕东公司,裕宏公司,裕华公司于2006年6月7日、5月29日成立,而这三家公司的经营场所也都是云集路25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来到了湖北省宜昌市日升科技的住宅地址云集路25号。该处位于宜昌市市中心,是一幢住商两用的大厦,在5楼的拐角处,记者看到了仅有一扇门的公司,上面写着湖北日升科技有限公司,但大门紧紧地闭着。

一场变相的股权激励盛宴

        “当时日升科技通过增资收购安琪伊犁30%的股权,相当于变相股权激励,为的就是能够留住公司的骨干人员。”一位安琪酵母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这次变相的股权激励回报率高得离谱。按照当时投资成立日升科技4000万的投资成本计算,这一次以7.2 亿卖出日升公司所持有的三家公司股权,短短3年时间,他们就成功通过安琪酵母使得当初在日升科技的原始投资资本实现了18倍的增长。

        根据上述出资比例和这次安琪酵母增发方案,13名高管持有日升科技这部分股权交易价格分别为4.07亿元,折合安琪酵母股份为2163万股。换一句话说,这13名高管较初始投资成本的2263万元增值至4.07亿。

        公开资料显示,安琪酵母的董事长俞学锋持有裕东公司10%的股权,其余12名高管每人持有7.5%股权,总计持有90%。那么俞学锋就间接持有日升科技5.6575%股权,另外12名高管每人持有4.24%股权。

        根据上述股权比例关系,在短短3年时间里,董事长俞学锋初始投资成本从226万元增值至4068万元,其余12位高管每个人初始投资成本由170万元增值至3060万元。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当时中层和技术骨干出资最低2万元,最高出资18万元成立的裕宏公司和裕华公司,通过持股比例换算,他们的投资最低增值至36万元,最高增值至324万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计算的结果仅仅是建立在安琪酵母定向增发的价格为18.8元的基础上,如果按照其二级市场股价计算,那么3年时间380名国企骨干的股权还将大幅增值。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琪酵母2008年年报显示,俞学锋年薪为60.15万元,其余高管的年薪为40至52万之间。安琪酵母一位内部 员工告诉记者,公司里面最低级别工段长的工资水平大致在一年5万至6万,一位新进员工的工资水平在一年2万至3万,而这次股权激励对象就是工段长以上人 员  (类似于三级主管以上职位),增发将使高管和部分员工获得相当于工作10年~100年的收入总额。

3年还享有1.17亿净利润

        其实这不但是一笔超值回报的  “投资”,更是一笔分红优厚的“投资”。  “第二年分红就达到投资成本的30%多”,一位安琪酵母内部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那么第二年、第三年呢?记者追问道,“这个就不太清楚,但每年都会有分红。”

        资料显示,日升科技是在2006年增资入股安琪伊犁的,持股比例占总股本的30%。安琪伊犁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上半年分别实现净利润6790.12万元、9265.30万元、9222.56万元、8691.44万元。

        日升科技2006年受让安琪赤峰10.5%股权,安琪赤峰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825.85万元、1741.74万元、2030.78万元、2262.25万元。

        日升科技2008年通过增资控股宏裕塑业65%股份,宏裕塑业2008年、2009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32.66万元、632.41万元。

        也就是说380名高管及骨干通过日升科技,在2006年拥有上述三家公司2229万元净利润,2007年拥有2963万元,2008年拥有3326万元,2009年上半年拥有3256万元,总计享有高达1.17亿元的净利润。

        可见,380名高管及骨干最初投资的4000万元成本相对于这1.17亿元净利润和18倍的投资收益,显得多么微乎其微。

        那么,这380名高管及骨干是如何利用上市公司安琪酵母成功实现集体造富的?他们暴富的玄机又在哪里?明日《每日经济新闻》将为您继续揭开其中的秘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3

每年暴賺2000億 台灣人付出慘重代價 揭開央行賺錢神話


2012-1-2  TWM

 


連續4年,央行的繳庫預算高達 1800億元,過去10年,央行總計獲利2.1兆元,繳給國庫1.6兆元,10年下來,央行已成為政府不可或缺的繳庫大戶。

但,央行的獲利,來自於低估的利率與匯率,當央行的賺錢速度誇張而畸形,宛如一道看似無形的魔咒,全體國民的荷包、內需產業的生存空間,其實正在內 傷……。

撰文‧楊紹華 研究員‧楊卓翰「一個國家的歲入,有一○%以上仰賴中央銀行,這是一個問題,你同不同意?」二○一一年十一月二日上午,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正在開會審理二○ 一二年度的中央銀行預算案,詢答時間,立法委員賴士葆對央行總裁彭淮南提出質詢。

「一千八百億二二一三萬元」,在中央銀行的預算報告書上,寫著這樣一個數字。連續第四年,央行決定以一千八百億元作為來年上繳國庫的目標金額。對比中央政 府一二年度歲入預算一.七三兆元,央行一千八百億元的繳庫目標,的確超過政府歲入的一○%。

彭淮南答:「我非常同意。去年度(央行繳庫金額占政府歲入)是一二%,美國只有二%,日本和韓國只有○.一四%和○.一五%。」央行有多會賺錢?

每小時進帳二千八百萬 獲利全台居冠這是一段沒有受到太多關注的詢答內容,立委提問、總裁認同,沒有激辯的火花,也沒有具體結論。

然而,短短數句質詢,其實宛如一條索引,如果向上深究,你會看到一些突兀的怪象與矛盾,而當你串聯起這些怪象,拆解其中原由,會赫然驚覺,許多長期存在於 台灣的經濟與民生問題,原來都能在這段質詢當中找到癥結所在。

原來,當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以賺錢為首要任務時,從人民切身的財富、金融業與整體內需產業的發展、國家的財務風險與政策空間,都將逐漸受到負面衝擊。中央 銀行每年一千八百億元的繳庫預算,宛如一道魔咒,看似無形,卻正以綿密不絕的後勁,鋪天蓋地扭曲著台灣的民生經濟。

就在賴士葆提出質詢的短短十分鐘左右時間,位於台北市羅斯福路的中央銀行,大約又賺進了四六○萬元……。

從○六至一○年,中央銀行每一年的盈餘都在二千二百億元以上,五年總計獲利達到一.二二兆元。以一年三六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來計算,央行賺錢的平均「時 速」,高達二千八百萬元。

於是,中央銀行成了全台灣最會賺錢的公營事業。

以一○年資料來看,所有公營事業的繳庫總額為二二四六億元,而央行一家即占八成以上。排名第二的是土地銀行,其七十五億元的繳庫金額,是央行一千八百億元 的二十四分之一。中央銀行賺錢、繳庫的能力,在所有國營事業當中,顯得誇張而畸形。

不只是公營事業,央行恐怕也是台灣所有公民營企業的獲利之王。

一○年,央行盈餘達到二二五一億元,當年度的台灣百大企業獲利冠軍是台積電,全年稅後盈餘也不過是一六一六億元;如果用「股東權益報酬率」的概念來看,計 算稅後純益與淨值之間的比率關係,那麼,過去五年央行的平均每年股東權益報酬率為二一%,與台積電的二三%水準相比,彭總裁創造利潤的能力,絕對不比台積 電董事長張忠謀遜色。

央行應以盈利為目的?

公營事業獲利 等同於對人民課稅除此之外,台灣的中央銀行,應該是全世界最受財政部依賴的中央銀行。

過去九年,無論國內或國外的景氣榮枯、經濟循環,央行繳庫金額占國家歲入有五年超過八%,而每年至少都在七%以上,對於國庫的貢獻度,遠遠高於美國聯準會 或是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中央銀行。彭淮南在立院答詢時,僅僅談到去年度的國際比較數字,似乎還嫌保守客氣了些。

一連串的數字說明,在彭淮南總裁的率領之下,中央銀行簡直比全台灣的所有營利事業更懂得「營利之道」。

「這就是最奇怪的地方,……。」談到央行新年度的繳庫預算時,台大經濟系前教授林向愷忍不住說:「大家好像都忘了,央行不是營利事業,它是一個享有獨占優 勢的公營事業,更是一個政策機關。」獨占優勢,就是「能夠決定價格」的優勢。林向愷認為,就像台電能夠決定電價、中油能夠決定油價,央行在某些領域,也有 一定程度的定價能力,要不要賺錢、能不能賺錢,就看這些事業的經營者能不能動用他的定價能力,敢不敢調價,讓全體國民用更高的價格買單。

「所以有人說,公營事業的獲利,其實形同對人民課稅!」林向愷說,台電、中油即使面臨虧損壓力、即使擁有調整價格的能力,但它不能也不敢為了創造獲利而調 高價格,「油電價格一漲,人民的感受很直接。」他接著說:「央行調價,雖然民眾的直接感受不強,但卻會造成溫水煮青蛙一般的長期衝擊。」央行如何增加收 入?

盡可能累積外匯存底 增加利息收入分析一九九三年以來中油、台電、央行等三大公營事業的歷年盈餘及繳庫金額,一開始,三大事業表現相當,但在彭淮南就任央行總裁的一九九八年之 後,央行獲利狀況一飛沖天,快速拉開與中油、台電的差距。

而在林向愷的解讀中,中央銀行十餘年來「超級營利事業化」的獲利表現,其實正是台灣目前許多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

關鍵,就在於「價格決定」。

台電的產品是「電」、中油的產品是「油」,中央銀行的「產品」,則是「新台幣」。這個具有獨占地位的公營事業,某種程度,也具有決定新台幣價格的能力。而 所謂新台幣的「價格」,對內,是利率;對外,是匯率。

翻開中央銀行的損益表,曾經擔任央行副總裁的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開始拆解央行的獲利模式。

「很明顯,中央銀行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是『利息收入』,這部分主要來自外匯存底投資國外資產的收益。影響收益的關鍵,包括外匯存底的總量,以及國外資產的收 益率,而收益率又與國外利率的高低息息相關。」據央行一○年損益表,「利息收入」達到四二八六億元,大約是總收入四六五七億元的九二%。

央行如何減少支出?

壓低利率、阻升新台幣匯率「在支出部分,過去主要是『利息費用』,其中多數來自央行發行定存單的利息支出,這是央行利用定存單從市場收回資金所須支付的成 本。」許嘉棟解釋,影響利息費用的主因有二,首先是發行定存單的總量,總量愈高,從市場收回的資金愈多,必須支付的利息費用也就愈高;其次是定存單的利 率,利率愈高,費用愈貴。

以○八年的財報來看,央行「利息費用」的金額達到一五○五億元,接近當年支出總額的九成比重。不過,這兩年央行主要的支出項目有所改變,從利息費用變成了 「各項提存」。

「各項提存」多半是為「匯兌損失」預作準備,當預期新台幣升值,外匯存底恐出現匯兌損失,就會增加「各項提存」,對央行整體獲利造成扣分。一○年,新台幣 升值壓力升高,這一年央行「各項提存」的金額達到一六二九億元,較○九年劇增一.四倍,並占全年總支出的六七%。

「所以,影響央行獲利的因素主要有五個。」外匯存底總量、國外利率環境、定存單總量、定存單利率、新台幣匯率。這其中,除了國外利率無法控制之外,其他四 項,央行都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

央行是穩固「金雞母」?

長期高獲利 將造成低利率與資金浮濫當我們拆解了中央銀行的獲利來源,也就不難想像央行創造盈餘的管道。「如果,我是說『如果』,央行真的是以創造盈餘為營業目標,他 們多半就會這樣做,……」接著,許嘉棟緩緩說出了央行創造盈餘的四個條件:「外匯存底要更多、定存單的發行總量不能多、定存單的利率不能高,並且,阻升新 台幣匯率。」分析央行賺錢四條件的影響,若要累積更多外匯存底,就必須在市場放出更多新台幣來買外匯;定存單的發行總量不能多,意味央行從市場收回資金的 態度相對消極;市場資金多,央行發行定存單的利率就能「狀似合理」地維持在偏低水準,而偏低的定存單利率又會直接壓抑市場利率。至於央行若要阻升匯率,則 必須更積極地在市場釋出新台幣。

於是,如果央行在過去十餘年間超強的獲利表現,是來自於「善用本身的獨占優勢與定價能力」,其結果就是台灣的貨幣環境逐漸「異常」,走入長期低利率、低匯 率的環境,並且,資金浮濫。

關於央行是否真以獲利為目的而扭曲了正常的貨幣環境,學者之間頗有爭論,某些聲音直指彭淮南「過度看重繳庫任務」;但另有一派認為,央行的賺錢能力,其實 是台灣金融環境的特殊性所造就。

「長期以來,台灣的利率一向都比美國低,最特別的是,一旦發生金融風暴或經濟危機,資金往往都會大幅度回流台灣,這和多數的新興國家有所不同。」一位學者 指出,央行其實沒有刻意壓低匯率,而是台灣與國外主要市場之間,本來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利差空間,「因為『先天存在利差』,所以央行自然能夠賺錢。」央行賺 錢 卻衝擊經濟民生衝擊一:該升息而未升 讓民眾存款縮水如同許嘉棟的分析,當外匯存底總量增大,央行的賺錢速度就能快速提升,「靠著自然存在的利差空間,早期,央行外匯存底的報酬率曾經高達六% 以上,讓外匯存底總量迅速增加,這也是你今天看到央行賺錢速度驚人的原因。」此外,這位學者也強調:「如果不是發行定存單要付給銀行利息,央行能賺到的其 實會更多,而台灣的利率,也會更低。」許嘉棟發言謹慎,不願在兩派說法之間做出評論,但他回歸制度面的探討,「總之,國庫千萬不能把中央銀行當『金雞 母』,否則在外匯及貨幣政策上,必然會留下許多後遺症。」「記得是在十年前,我剛剛進入銀行擔任理財專員,學到的第一句銷售商品話術,就是『現在定存利率 那麼低,錢放在銀行多划不來』。」一位資深理專如此表示。

她說,十年來,銷售的商品變來變去,但這句話術沒有變過。「直到現在,我還是這麼告訴新進理專:定存利率那麼低,錢放在銀行多划不來。」當央行以獲利為目 的,首當其衝的,就是國內利率異常走低,甚至逐漸走入「定存利率不敵物價上漲」的實質負利率環境。

一九九七年以前,國內實質利率水準維持穩定表現,與新加坡、韓國相去不遠;然而就在中央銀行開始拉高獲利幅度的九八年以後,台灣的實質利率多半落居三國之 末,在近五年期間,有多達二十七個月出現實質「負」利率,比重接近半數,銀行定存孳息的速度,趕不上物價上漲。

「央行為了賺錢壓低利率,雖然創造了漂亮盈餘,但台灣人的荷包,每年卻因為利率走低而損失更多。」一位財金系教授提出他的試算。

他以主計處在○五至○九年間國富調查所揭露的「家庭現金及活存」為基礎,並且比較這五年時間,台灣實質利率與星、韓兩國實質利率平均數的差距,這個差距, 代表台灣利率低於鄰近國家的程度,「它有點像是央行『該升息而未升息』的幅度,也代表台灣人把錢放在銀行『少賺到的』利息空間。」計算開始,當這位教授把 每年台灣家庭的現金及活存金額,乘上每年「該升息而未升息」的空間,五年下來,答案揭曉:「台灣人總共少賺了一.三七兆元,而在這五年間,央行總共繳給政 府○.九五兆元。划算嗎?」衝擊二:台幣匯率不升 對外購買力大減這位教授強調,這樣的算法當然略嫌粗糙,但已能在一定程度之內表現「央行賺錢、全民買單」的事實,「這還不包括『央行為了賺錢壓低匯率』的 帳,新台幣匯率該升值而未升值,會造成對外購買力更大的實質損失。」他繼續試算,自央行加速賺錢的九九年初至今,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已下跌二二%,同期 間,國際清算銀行(BIS)列入計算的六十一種貨幣匯率平均上漲八%,「在六十一種貨幣裡,新台幣只比阿根廷和香港強。」就用這二二%的下跌幅度來「算 帳」,「九九年底,台灣的國富淨額扣除海外資產部分有八十二兆元,實質匯率十二年下跌二二%,也就代表台灣十二年來少了十八兆元的實質財富。」這十二年, 央行繳庫總額是一.八兆元。貢獻國庫一.八兆元,但台灣實質財富卻少了十八兆元,值得深思。

衝擊三:存放款利差低 金融業獲利困難除了人民荷包的損失,央行為了賺錢而造成長期低利率的另一個衝擊,是金融業走入困境。

在低利率、市場資金浮濫的環境中,金融業的生存關鍵──存放款利差,自○二年以後快速走低,○七年以後,始終沒有回到業界普遍認知的「合理低標」二%水 準,以過去三年的平均水準來看,存放款利差僅約一.五%。

存放款利差形同金融業者對外放款的「毛利率空間」,利差水準比合理情況低○.五%,就代表金融業的毛利率將異常減少○.五%,以一○年底本國銀行放款餘額 總計將近十八兆元計算,因為異常偏低的存放款利差,一年大約少賺了九千億元,這個金額,是央行當年繳庫金額一千八百億元的五倍。犧牲了金融業的生存空間, 這樣合理嗎?

衝擊四:賺不到利息 全民競逐高風險資產利息偏低,等不到定存孳息的台灣民眾,被迫尋找更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管道;賺不到存放款利差的金融業者,為了賺錢,被迫銷售更多高風 險的投資商品。於是,央行的賺錢腦袋,也間接把台灣民眾導入了高財務風險的境地之中。

而激化這股「全民追逐高風險資產風氣」的另一個因素,又與央行的賺錢腦袋脫不了干係。壓低利率、釋出新台幣,加上收回市場資金消極,造成資金浮濫與長期低 利,而這樣的環境,正是炒作房地產的最佳溫床,因此,台灣房價高漲,人民買不起房子,央行有也一定的責任。

至於匯率長期偏低的另一層影響,則是扼殺內需產業。對映數據,自九九年央行獲利快速拉升開始,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也幾乎自此一路下滑,與此同時,以同樣速 度向下沉淪的,是內需經濟重要指標「民間消費」的成長率。在學者眼中,這不是巧合,匯率貶值與內需不振,有著一定程度的因果關係。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安德森商學院教授許仲翔日前撰文:《我們究竟出口了什麼?》文中表示,以廉價匯率政策刺激出口,實際上是以偏低的價格 將本國的生產要素賣給外國人,使得國內商品及服務資源供給減少。

衝擊五:匯率長期偏低 扼殺內需產業貶值之所以有利出口業者,主要原因是業者能夠「降低商品售價」,靠著「比別人便宜」的優勢殺價搶單;但反過來想,當國內資源不斷用於生產「要 和其他國家比便宜」的廉價出口商品,等於是一種資源浪費。原本這些資源可以用於生產符合國內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務,藉此提振民間消費與投資,也就是,原本這 些資源可以投入內需產業、提振內需經濟。

「藉由匯率政策的調整,以及均衡外銷與內需產業的經濟發展政策,才能使台灣經濟更加穩健地成長。」這是許仲翔文章的結論。亦有不少學者認為,政府應該把 「減少淨出口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列為正式政策目標,一方面為了產業結構均衡,另方面,也能減少央行為了阻升新台幣而不斷累積外匯存底的壓力。

說到「累積外匯存底」,這個「央行賺錢」的第一條件,同樣會對每個人的財富造成影響。

外匯存底屬於全民資產,央行用力地累積外匯存底,形同是「用力地把台灣人賺到的錢存在國外」,目前台灣外匯存底總額將近三千九百億美元,以全台兩千三百萬 人口計算,平均每人外匯存底大約是一萬七千美元,也就是說,平均每位國人約有價值台幣五十一萬元的外幣資產。

衝擊六:台幣續貶 全民身陷外匯風險五十一萬元,相當於一○年的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某種程度上,央行像是把台灣人一整年的可支配所得放在海外,承受外幣的匯率、利率風險, 以及外幣資產的信用風險、價格波動,無形中台灣財富的風險也相對升高。

一位學者想得更遠、卻也想得實際,「當外匯存底攀升到這種程度,央行的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也就像被綁架了,逐漸喪失自主性。」他舉例,如果央行外匯存底以 美元資產為主,當美元貶值、美元利率走弱,央行為了遮掩資產損失,就會同步讓新台幣匯率貶值、利率下跌,「這樣一來,表面上,台灣人的錢好像就沒有受到外 匯風險的影響,當然,台灣人的真實財富,其實又再次承受雙率異常偏低的傷害。」從銀行存款的利息損失、對外購買力的減少、金融業的獲利減損、內需產業的乏 力,到個人理財的困境、全民財富的風險,在央行十年如一日的亮麗繳庫成績底下,央行的賺錢腦袋,早已鋪天蓋地衝擊著台灣的經濟與民生。

如果央行盈餘真如林向愷所說,像是一種「稅」,那麼這樣的稅負太過沉重,它換來每年一千八百億元的政府財源,卻讓全民與產業付出了遠遠不合比例的昂貴代 價。

「但與其說這是彭總裁的問題,更多的,恐怕是制度問題。」一位曾任央行理事的學者指出,「說到底,彭總裁只是非常認真地貫徹了長官交代的任務啊!」

行政院與立法院該換腦袋

考核央行績效 應只看「報酬率」 不看金額根據《中央銀行法》第一條:「中央銀行為國家銀行,隸屬行政院。」也就是,央行的頂頭上司是行政院;另方面,央行預算受立法院監督,某種程度上, 立法院像是「央行有限公司」的董事會。

然而,無論是頂頭上司行政院,或者是「董事會」立法院,至今,不但未對央行異常的獲利表現提出關心,反而,態度似乎更貼近於「鼓勵央行創造更多獲利」。

在行政院研考會每年所進行的《國營事業年度工作考成報告》中,連續四年,央行的「優點評語」第一條都一樣:「獲利績效良好,對增裕國庫貢獻良多。」顯然, 央行每年固定創造高額的繳庫金額,深受「長官」肯定。

至於立法院,同樣是在一一年十一月二日的預算審查會議中,也有立委提出這樣的書面質詢意見:「央行設定偏低的盈餘目標,並不合理,是否應增列預算盈餘,以 提升營運績效?」「行政院與立法院錯置了中央銀行的角色,才是問題的根源。」這位學者擔心,在全球普遍以低利率刺激需求的未來環境下,「如果行政院、立法 院與彭淮南還是堅持要讓央行賺錢繳庫,台灣的利率是不是要殺到更低?如果全球走入匯率競貶的趨勢,央行為了賺錢,是不是要讓新台幣匯率跌得更凶?」種種為 了賺錢所造成的後遺症,會不會更加惡化?

「當務之急,是換腦袋!」學者指出,「首先,無論是行政院或立法院,都不該讓央行肩負盈餘目標、繳庫目標。」許嘉棟建議,無論行政院或立法院,在考核監督 央行營運績效時,只要關心外匯存底的「操作報酬率」即可,不要把獲利或繳庫的「金額」列為考核監督的重點。「只要不在意金額,央行自然就沒有累積外匯存 底、減少資金回收、壓低利率的必要。」重新回到十一月二日的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如果站在台上的不是彭淮南,而是十餘年來為央行獲利付出沉重代價的升斗小 民,或許,問答會是這樣的:立委:「一個國家的歲入,有一○%以上仰賴中央銀行,這是一個問題?」小民:「是的,而且我們的國庫長期仰賴央行,這是超級嚴 重的問題。但奇怪的是,我們的政府、立委們,每年不也都為央行賺錢拍手叫好嗎?」一個超級會賺錢的央行,對照荷包愈來愈瘦的小民,這就是台灣現狀,令人憂 心的現狀!

如果中央銀行是「營利事業」……「央行股份有限公司」檔案股 東:中華民國政府(央行為中央政府百分之百出資成立)董事長:行政院長吳敦義(央行隸屬行政院)董事會:立法院(央行受立法院監督)執行長:彭淮南(央行 總裁)資本額:800億元(1999年迄今)員工數:2062人(2010年)子公司:中央印製廠、中央造幣廠平均每小時賺進2800萬元 (2006~09年平均)平均每位員工福利費15.07萬元(2010年)平均每位員工獎金32.72萬元(2010年)

近5年稅後純益(億元)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319 2325 2377 2976 2251*

股東權益報酬率(%)

23.6 19.0 17.4 22.9 23.0 央行對國庫貢獻是台灣國營事業之冠2010年國營事業繳庫占比

中央銀行 80.12%

台灣金控2.68%

台灣土地銀行3.34%

中國輸出入銀行0.06%

台灣菸酒公司3.47%

財政部印刷廠0.08%

台灣糖業公司4.88%

中華郵政公司2.68%

基隆港務局0.56%

台中港務局0.63%

高雄港務局1.39%

花蓮港務局0.11%

台灣央行對國庫貢獻全球最高!

調整價格即可賺錢,中油與 台電不敢,央行敢?!

1998年彭淮南上任,央行盈餘與繳庫金額快速超越中油及台電,是否因為刻意壓低台幣雙率?

拆解央行

大賺錢手法

1累積外匯存底︰外匯存底愈多,利息收入愈好賺2009年年底外匯存底3482億美元,較2008年底增加565億美元2009年央行「利息收入」 3951億元,較2008年增加383億元

2.抑制存單利率︰

定存單利率愈低,利息費用愈少2009年央行發行定存單(1~30天期),平均利率0.575%,較2008年減少131.5個基點2009年央行「利息 費用」667億元,較2008年減少838億元'

3.消極回收資金︰

用定存單收回資金的總量愈少,利息費用愈低

4.阻升台幣匯率︰

台幣匯率維持弱勢,就不必提存大量準備費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15

打敗《憤怒鳥》的網路遊戲新霸主《你畫我猜》六周暴賺六十億的祕密

2012-4-12  TWM



 

《你畫我 猜》(Draw Something free)遊戲暴紅,吸引社群遊戲龍頭公司Zynga花二.一億美元(超過新台幣六十億元)購併,這個推出短短六周的遊戲,正在改寫網路傳奇。

撰 文‧乾隆來

台北某大公司的劉董事長日理萬機,每天從早到晚有開不完的會,金融圈、政治圈、媒體圈、文創圈的朋友天天圍著他轉,想請他幫忙提 點機會。三月中旬,劉董事長罕見地在他的臉書上自白,他說:「玩《Draw Something free》(你畫我猜),玩到睡過頭,忘了去開會……。」很少在臉書推薦的劉董事長說:「《Draw Something free》這個遊戲好,不但有創意,還可以提升台灣同胞的英文水準,托福、多益都多個二十分啦!」「建議手機下載英漢╱漢英雙解詞典,電腦在Google 圖片待命。」過了幾天,劉董事長又在臉書上po文:「很少推薦遊戲的我,一推薦就中獎!《Draw Something free》以二億美元賣掉了。」「有商業價值的創意、有價值的購併,都是台灣最需要、最欠缺的!」讓一向自律甚嚴的劉董事長玩到廢寢忘食的《你畫我猜》遊 戲,可說是今年最熱門的互動遊戲,這個在二月下旬才推出的新遊戲,才短短六個禮拜,就創下一天吸引超過一千萬人上線遊戲的光速暴紅紀錄,到截稿的三月二十 五日,每天上線的玩家已經超過一千四百萬人。

與林來瘋並列今年最戲劇傳奇更讓人吃驚的是,推出這個遊戲的公司OMGPOP奮鬥多年,一直在 生死邊緣掙扎,但是《你畫我猜》遊戲一暴紅,馬上被社群網站遊戲龍頭公司Zynga以二億一千萬美元、超過新台幣六十億元的巨資購併。OMGPOP一飛沖 天,人財兩得、名利雙收,寫下新時代爆發的新紀錄。

正如同OMGPOP公司的英文縮寫「我的天啊」(Oh My God, OMG),《你畫我猜》暴紅的過程,絕對是與紐約尼克隊的「林來瘋」(Linsanity)並列,堪稱二○一二年最戲劇性的成功故事,都是只能用「我的天 啊」來描述的傳奇。

《你畫我猜》的遊戲方法,是在自己的手機或iPad上,對系統提出的英文單字,快速畫出一張簡圖,給網路上一起玩的對手 猜字,這個對手可以是坐在你面前的好友,也可以是在地球另一邊完全不相識的某人。對手猜中,就會反向畫出另一個簡圖給你猜字,猜對了,雙方都可以得到「金 幣」;另外,如果遇到猜不透的字,還可以請出遊戲提供的「炸彈」來提示,當然,玩得越投入,金幣與炸彈的累積就會越多。

這個遊戲以臉書的用 戶為基礎,可以在Android的Google Play,或者蘋果的App Store下載,有免費的版本,以及收費○.九九美元的版本。免費版本有廣告,猜謎單字庫有九百個單字,而收費版本則不受廣告干擾,字庫也增加到二千五百 字。

對玩家來說,快速畫幾筆就能展現個人的藝術天分,簡單的英文單字又可以吸引來自全世界的玩家,一對一的遊戲更讓人對網路那端的對手產生 遐想,也難怪台灣的劉董事長玩到忘了開會。

OMGPOP從載浮載沉一夕翻紅OMGPOP是一家位在紐約蘇活區的遊戲軟體公司,正如同成千上 萬的網路軟體公司,OMGPOP浮浮沉沉多年,每次燒光投資者的鈔票,就靠新的股東增資來維持公司運轉。OMGPOP網路上已經累積了三十五種遊戲,《你 畫我猜》遊戲的前身,可以往前推到○八年的《Draw My Thing》(我來畫圖)。這三十五種遊戲,以及之前已經被刪除的老遊戲,雖然都有特色,但是公司從未大爆發過。

最早這家公司也不稱為 OMGPOP,公司創始初期是著名的育成公司「Y組合」( Y Combinator) 旗下的「我喜歡跟你在一起」(Iminlikewithyou)。

Y組合的投資模式極為特殊,可以說是新創公司的新兵訓練中心,創業者可以 在Y組合的公司網站上報名申請,Y組合的合夥人會安排面談,每個創業者有十分鐘面對面的報告機會,如果通過面試,Y組合提供個人創業者一萬四千美元、兩人 合夥一萬七千美元、三人以上合夥兩萬美元的種子基金,外加每年兩次、每次三個月的育成訓練。

Y組合至今已經累積了三百多個創業育成案,其中 絕大多數都是OMGPOP這樣的創新公司,其中最成功的是雲端儲存、分享服務 Dropbox。

然而,Y組合並沒有猜到OMGPOP的大爆 發,真正賺到爆的,是○八年參加增資的創投公司史巴克(Spark Capital) 負責人沙畢特。長住波士頓的沙畢特是OMGPOP的最大股東,以及唯一的外部董事,三年多以來總共投入一百萬美元。雖然沙畢特不願意透露他到底占 OMGPOP多少股權,不過,美國媒體都認為這位波士頓的投資人是最大的贏家。

沙畢特是所謂新富豪的典型案例,今年四十歲出頭,在加州矽谷 混了十幾年,有著所謂網路新時代的強烈願景,靠著賣公司發財。

早在上個世紀末就加入了「網路電視」的團隊,只做了幾個月,這家公司被微軟買 走,沙畢特發了第一筆財;接下來,沙畢特轉台參加馬賽克媒體科技(MoxiMedia Center),是網路電視的進化版,號稱新技術可以將電腦、電視機上盒、當時還存在的錄影帶播放機全部整合,而且非常便宜,馬賽克媒體後來又被微軟的創 辦人之一艾倫買走,沙畢特又挖到第二桶金。

發了財之後的沙畢特舉家遷回波士頓,募集史巴克基金,投入包括OMGPOP在內的社群軟體公司。 去年九月,著名的社群網站推特發布重大訊息,宣布募集到八億美元的新資金,同時「包括沙畢特在內的兩位早期投資者辭去董事席位」,大家才發現,這位波士頓 的投資家又在推特賺了一筆大錢,而且已經獲利離場了。

最嘔的應該是OMGPOP的創辦人查爾斯福曼,他早在一九九五年還在念高中的時候,就 已經堅信人與人之間可以透過網路交往,可以說是社群網路的先行者,福曼在○五年創立「我喜歡跟你在一起」(Iminlikewithyou,沒有空格的自 創單字),全力發展社群網路遊戲,從向Y組合公司爭取第一筆資金開始,沒日沒夜奮鬥了六年,中間還曾經找過Skype的高層進公司擔任營運長,每次燒到沒 錢就有新股東進來,福曼一直撐到去年終於辭職,改由大他十歲的丹波特接任公司執行長。

今年四十五歲的丹波特不是電腦宅男,他在普林斯頓大學 念的是歷史,後來取得紐約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碩士。過去一直在大公司工作,最高曾經擔任維京集團美國企業發展部門負責人,丹波特有豐富的企業經營經驗,這 次合併將帶領OMGPOP四十位員工投效Zynga,自己擔任Zynga紐約公司的負責人。

Zynga砸重金購併為保龍頭當然,這種一夕爆 發的交易,大家最想知道的是哪位金主出了大錢?為什麼願意出大錢?

原來買主Zynga去年才剛剛完成新股上市,口袋裡面有飽飽的十億美元現 金。Zynga為了確保在社群網路遊戲盟主的地位,過去兩年已經花了一.五億美元收購二十幾個競爭對手,這回單一遊戲就花掉二.一億美元,其中一.八億元 現金,加上三千萬美元的後續績效獎金, Zynga到底看到《你畫我猜》什麼潛力?

其實,Zynga對於《你畫我猜》已經觀察甚久,對於這 個可以在一個月內吸引三千萬用戶的軟體的後續威力相當看好。關鍵之一是這個遊戲帶來的玩家,幾乎都是像台灣的劉董事長那樣的「業餘新玩家」;其次,《你畫 我猜》○.九九美元的收費版本一開始就吸引了三成的用戶,其餘選擇免費版本的將來會晉身收費版,而龐大的免費客群則有廣告收益可期,Zynga認為,《你 畫我猜》目前每天二十五萬美元的營收只是開始。

雖然還是有不少人質疑《你畫我猜》會不會又是「一代拳王」,Zynga行動業務負責人柯大維 以及丹波特卻都非常有信心,丹波特說,「看著吧,不久就會有一大群人在公車、捷運上低頭猛畫,嘴角帶著笑容玩猜字,我們還有很多有趣的功能即將上線,敬請 大家期待!」更何況,根據商業內幕網路資深分析師Henry Blodget的內幕報導,後面還有大公司準備拿八億美元來買《你畫我猜》,「社群網路遊戲,要玩到出現十億美元的大案子才會休息」。好戲,還在後頭!

(本 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53

海普瑞消失的600億:高盛的3700萬變18億 暴賺49倍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009.html

海普瑞上市後股價從188元跌到復權價40元左右,有600億市值灰飛煙滅。昨日,有媒體質疑海普瑞與關聯方利益輸送,公司和關聯公司股權轉讓存在貓膩,懷疑海普瑞上市前的海外訂單和高成長可能是高盛資本運作的一個局。記者昨日就此前往海普瑞公司採訪,公司證券事務代表熊丹對記者表示,媒體報導的相關傳聞不屬實,公司關聯交易和股權轉讓符合有關法律法規,不存在通過關聯交易和股權轉讓損害上市公司及股東權益的情形。

海普瑞與高盛暗度陳倉?

昨天有媒體報導稱:3年前,高盛憑著華爾街式的狡黠與精準,造就了「第一高價股」海普瑞和2010年度中國首富李鋰家族。經此一役,高盛以3700萬成本,獲得18億回報,投資收益率高達49倍。

「經過高盛參與,一個原料加工廠就瞬間被包裝成了一個具有『美國權威認證』的壟斷性、高技術、高份額、高增長的原料供應優質企業。」華南某醫藥投資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回想起來,不得不懷疑,海外訂單、業績都是高盛做的局。」

該媒體報導稱,在海普瑞神話破滅後,高盛再次投資李鋰家族的另一塊資產:深圳市天道醫藥有限公司(下稱「天道醫藥」)和深圳市多普樂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多普樂實業」)。此次高盛並非單獨行動,著名投資公司IDG趕來入夥,加上曾經同樣深度參與打造「海普瑞神話」過程的湖南彭氏家族,一起佈局「第二個海普瑞」。

據瞭解,天道醫藥成立於2004年6月29日,註冊資本600萬元,主營產品為低分子肝素鈉製劑,目標是國外市場。

海普瑞上市近三年來,和關聯公司天道醫藥關聯交易逐年增加。而據海普瑞內部人士透露,天道醫藥有佔用海普瑞的人員、資源行為,存在利益輸送的嫌疑。

據海普瑞年報披露,天道醫藥與海普瑞的關聯交易日益增加:2010年,天道醫藥向海普瑞購買肝素鈉原料藥3730萬元,佔海普瑞銷售額0.97%;2011年,天道醫藥向海普瑞購買肝素鈉原料藥激增,達到6710萬元,佔海普瑞銷售額2.69%;2012年,天道醫藥向海普瑞購買肝素鈉原料藥5573萬元,佔海普瑞銷售額3.2%。據悉,從海普瑞上市至今,天道醫藥仍然虧損。

多普樂實業也是海普瑞的關聯公司,它在海普瑞長達十餘年的資本運作過程中,一度持有海普瑞70%股權。

海普瑞招股書披露,多普樂實業未來的發展規劃是與天道醫藥共同建成年產5000萬支產能規模的低分子肝素製劑生產線,申請美國FDA或歐盟EDQM的藥政註冊,進入歐美醫藥市場。

「多普樂實業本身並沒有什麼業務,更多是一個資本運作平台。」海普瑞人士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說,「現在它的核心資產就是天道醫藥。多普樂實業和天道醫藥在同一個辦公樓區辦公。海普瑞是肝素鈉原料,天道是做低分子肝素鈉,更高級一點,比較有前景。雖然天道現在不賺錢,不代表以後不賺錢。天道也是要上市的,一定會上,還有可能單獨上市。」

海普瑞認為關聯交易合法

昨日,記者就媒體質疑內容採訪了海普瑞證券事務代表熊丹。在回答記者有關質疑高盛做高海普瑞的業績和海外訂單問題時,熊丹表示,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因為公司1998年就成立了,在高盛進來之前,公司就有關於和賽諾菲公司的訂單合作,而且在2008年著名的百特事件後,海普瑞成了美國唯一的肝素鈉原料藥的供應商。這對於海普瑞公司來說是一次挑戰和機遇。這個事件對後來公司的業績是利好。

對於質疑海普瑞剛上市時股價衝至188元,至今跌到復權價40元左右,有600億市值灰飛煙滅,熊丹的解釋是,當時的股價也不是他們定的,是業務受到認可和市場認同的,後來股價一直跌是市場背景導致的,之前美國的市場不景氣影響到公司的業績。

對於質疑天道醫藥與海普瑞的關聯交易方面,對於質疑天道醫藥近年來虧損卻能支付公司三四百的員工工資的質疑。熊丹表示,支付工資不是問題,現在天道藥業還是投入期,所以會虧損,但是這對付員工工資完全不是問題,也不存在海普瑞在這方面的資金援助。而且美國有些醫藥研究公司也是虧損的,也沒這方面的問題。

對於質疑海普瑞與關聯方多普樂、天道醫藥的關聯交易和獨立性。 熊丹表示,深圳市多普樂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與公司系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企業,深圳市天道醫藥為多普樂的全資子公司,與公司存在關聯關係,是海普瑞的下游企業,只在產業鏈上存在業務交易關係,海普瑞的董事長雖然也是天道藥業的董事長,但是沒有參與天道藥業日常管理工作。所以公司之間還是獨立的。而公司間的交易都有董事會認可和對外公佈,交易情況都可見。

昨晚,海普瑞就此發佈澄清公告稱,公司與多普樂、天道醫藥的關聯交易遵循市場定價原則,關聯交易的決策程序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及《公司章程》的規定,並履行了披露義務,不存在通過關聯交易損害上市公司及股東權益的情形。

公告稱,多普樂實業及天道醫藥從事的主要業務為低分子肝素製劑的研究、生產及銷售,與公司從事的肝素鈉原料藥在主要適應症、產業鏈位置及客戶等方面均不相同,多普樂、天道醫藥與公司間不存在同業競爭。公司高管除在關聯公司擔任董事職務外,未擔任其他管理職務,公司與關聯公司間在業務、資產、人員、機構和財務方面保持獨立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547

交通部放水 徐旭東爛eTag暴賺百億

2014-01-16  TNM
 
 

 

國道計程收費才上路二週,就問題不斷引發民怨,外界質疑遠通的eTag收費系統這麼爛,為何還能搶到政府的ETC標案?本刊調查,遠通老闆徐旭東與政府高層關係良好,不但交通部疑似放水,讓eTag草率查核過關,該收的罰款收不到,還用全民的錢打九折,鼓勵民眾申裝eTag,粗估遠通在二十年特許營運期間,可以輕鬆大賺百億元,目前已有民眾發起退租eTag活動,讓交通部和遠通公司灰頭土臉!

高速公路電子收費(ETC)

採用遠通電收公司的eTag系統,上路才二週,重複扣款、儲值消失,各種烏龍狀況百出,就連遠通網站及手機使用的app也被駭客攻擊,導致當機許久,民眾罵聲不斷,交通部長葉匡時也看不下去,嗆聲說如果農曆春節前狀況再不改善,就考慮研究和遠通解約。 九折優惠 年耗二億

雖然交通部喊得很大聲,但遠通根本沒在怕。因為從二○○三年,遠通開始搶標ETC案開始,政府部門就一再縱容放水,讓遠通有恃無恐,從沒把主管單位交通部放在眼裡,也不重視消費者權益,只顧壓低成本,讓自己多賺一些,才會導致天怒人怨。

至於交通部到底如何放水?本刊調查,至少有「打九折全民買單、罰款拖延不罰、eTag無國外認證,及草率查核eTag準確率」等四大包庇手法。

在通行費九折部分,目前裝有eTag的車主,高速公路通行費可享九折,遠通特別在官網明顯位置強打廣告,讓外界誤以為這是遠通的「德政」,但實際上這筆錢卻是「全民買單」。

高公局官員說:「打折是希望大家儘快去貼eTag,響應國道計程收費措施,一年約二億元短收費用,是由交通部的國道基金支應,跟遠通沒有關係!」 四億罰款 興訟拖付

拖延罰款部分,遠通在推OBU(紅外線車上機)時,裝機率連續四年都未達到高公局要求的標準,但前三年高公局都縱容不罰,還找理由幫遠通爭取一年緩衝期,又說遠通有提出eTag免費方案,所以不必罰。

直到二○一二年,遠通才被裁罰四‧○四億元,隔年高公局再罰他們一筆「系統建置落後」的七千多萬元罰款,但遠通不但不肯給錢,竟然還去法院提告,搞得高公局灰頭土臉,只能靠反告自保,而這筆罰款成了爛帳,收不收得到還很難講。

在eTag無國外認證部分,曾幫遠通搶標ETC案多年的前精業公關協理蔡錦鴻對本刊說:「標案原規定,投標業者須提出設備查核報告,且經國外法院及我駐外單位的認證,證明該設備『可收費成功率』達到九九‧九九%,如果資料造假,就必須負起刑事責任,當時七家業者都有出具有效認證文件。」

eTag系統 認證不足

「但遠通在OBU推動不力後,突然回頭改成微波的eTag系統,卻只向交通部提交一份台灣德國萊因公司蓋章認證的文件,完全沒有國外法院及駐外單位的認證,內容是否確實也沒人知道,交通部竟也照單全收,明顯違反契約規定。」

另外在eTag草率查核部分,交通部依規定應對eTag系統進行複查驗證,但根據高公局官員在中華民國運輸學會提出的「國道電子收費eTag計次收費系統之查核驗證」報告指出,交通部僅在二○一二年二月六日至二十九日,以十台車在國道一號、三號、五號,通過四六六次收費站,就判定其系統可收費成功率是一○○%,認定「eTag電子收費系統得於高速公路中使用」。

這個測試非常草率,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系副教授李克聰也說:「依先進國家經驗,驗證至少要有半年時間。」

交通部持續對遠通放水,該罰的不罰、該查的不查,也因此讓遠通靠著ETC賺飽飽。 年撈五億 儲值也賺

委辦ETC業務,遠通到底能賺多少?若依每天一五○萬輛車,平均跑五十公里,每公里委辦費○‧○三五五四元計算,遠通一天能收二六○多萬元,一年有十億元收入;扣除設置成本六十億元,及每年營運成本二億元,一年穩賺五億元,二十年特許營運期粗估遠通可賺一百億元委辦費。若按照高公局說法,二十年要付給遠通二二五億元委辦費,營餘百億元並不離譜。

此外,車主儲值eTag的錢所累積的利息,也是由遠通全收。目前約有五七○萬車主貼eTag,第一次使用至少須儲值四百元,若以一年活存利息○‧三%計算,遠通每年還可另外再賺至少七百萬元的儲值利息。這種情形看在民眾眼裡,要如何平民怨?

錢進藍綠 出包無礙

本刊調查,遠通公司敢把交通部吃夠夠,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遠通老闆就是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不但與政界高層關係良好,而且還是藍綠通吃。

據政治獻金清冊記載,二○○八年總統大選時,徐旭東動用遠東集團旗下公司,給了國民黨馬蕭配三七○○萬元、民進黨謝蘇配一三○○萬元政治獻金。

陳水扁執政時,徐旭東和第一家庭也往來密切,不但曾宴請陳唐山、陳哲男、黃芳彥等人,還找來扁嫂吳淑珍幫遠東飯店點耶誕燈;而馬英九當台北市長時,也曾出席SOGO百貨上梁典禮,給足徐旭東面子。

蔡錦鴻說:「徐旭東的關係太好了,背後有看不見的黑手一直在幫他。當時在標ETC時,甄審委員名單沒公布前,遠通高層就已經知道了,還分派任務,叫我去盯委員的票,高層還告訴我,徐旭東曾去找吳淑珍夫人談SOGO案和ETC案。」

或許就因徐旭東有政府高層當靠山,所以ETC建置過程中,雖然遠通一再出問題,還曾被撤銷標案的優先申請人資格,前交通部長郭瑤琪也曾一度決定收回國營,卻在最後一刻被高層指示翻盤,續交遠通經營。 訊號重疊 雙向扣款

遺憾的是,遠通搶下這樁穩賺不賠的生意,卻沒有用心經營,還用便宜的設備敷衍了事,才會問題叢生。

本刊調查,遠通二○○六年開始執行ETC案時,原先採用OBU,因售價太貴,且體積龐大,民眾接受度很低。蔡錦鴻透露說:「遠通本來規劃若OBU接受度太差,就要免費送,但遠通一直不肯送,拖到二○一一年六月底,終於宣布隔年要免費送了,但隔一個月又反悔,連系統都換成微波的eTag。」

他說:「遠通改換成eTag主要是為了省錢。因為OBU一個成本近一千元,改成贈送eTag,一個成本只要約七十五元,即使把已建置好的紅外線系統全拆掉,改建微波系統,遠通的支出還能再省下二、三十億元。」

便宜的eTag並不是不能用,但若一昧想省錢,就會問題不斷。遠通的eTag目前出現「南北雙向同時扣款、走一趟高速公路被重複扣款六次」等亂象,蔡錦鴻和北科大工管系主任陳凱瀛教授都說,主因就是「高速公路門架上的eTag發射天線,訊號範圍太大,且出現重疊,車輛如果走內側道,或是在偵測範圍內臨時變換車道,就可能被二組電線偵測到,並重複扣款。」

陳教授說:「業者可能為了不漏掉任何一筆扣款,而加大發射功率,導致溢波出現,就很容易出現重複扣款,但只要經過實測,仔細調整每個天線的發射角度及功率,是可以改善的,就看業者願不願意花費人力和時間這麼做。如果硬體系統重複扣款,後端的軟體程式應該要有『防呆功能』,自動過濾掉異常扣款的金額,由目前狀況來看,遠通的軟體程式大有問題。」

駭客來犯 當機一週

此外,遠通的網站和手機app被駭客攻擊,連續當機近一週,還可能有個資外洩情形。會操作三C產品的人,罵遠通網站太爛,但許多不會使用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人,也大罵遠通很不便民,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查詢扣款記錄。

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系副教授李克聰則建議交通部,把高速公路通行費改成和水電費一樣,用月結制,每月寄帳單給用路人,既可讓遠通有更多時間來挑錯帳,也能避掉外界質疑遠通大賺儲值利息的問題,是讓交通部、遠通和民眾三贏的作法。

民眾因被eTag亂扣款怨聲載道,甚至發起反eTag活動。一位孫先生自費印製「eTag不爽裝,免儲值,一樣上國道」的貼紙,首刷二千張在一天內就被索取一空,還有人自掏腰包贊助,孫先生在一月十日緊急加印四千張發送,現場吸引許多民眾排隊索取,就連遭資遣的泰山站收費員林莉雯也來,她說:「遠通電收太惡劣,我們一定要抗爭到底!」

現場排隊民眾不斷高喊「抵制遠通、抵制徐旭東」,一位當場掏出二千元贊助該活動的盧姓民眾氣憤地說:「這根本就是圖利財團,不公不義,我們為什麼要用這個爛系統!」孫先生說:「我會繼續印,直到交通部和遠通電收解約為止。」 徐董發言 民眾反感

徐旭東曾因OBU售價太高惹民怨,他竟說:「嫌OBU太貴,那就不要買嘛!」如今他又嗆eTag車主「喜歡退就退…退了以後,怎麼上高速公路?」事實上,不貼eTag也可以上高速公路,只是需事後補費,顯示連徐旭東都搞不清楚。

去年底徐旭東還因eTag,協助推動國道計程收費有功,獲頒「智慧運輸獎章終生成就獎」,看在被亂扣款的民眾眼裡,不知該作何感想! 回應 遠通:ETC無暴利

針對賺百億元暴利一事,遠通電收發言人周世惠說:「沒有暴利,我們評估過,就算合約走完,也很難回本,但因財務部沒授權給我,所以詳細數據無法提供。」高公局則說,根據估算,20年合約付給遠通的委辦費約225億元。以此估算,扣除成本,遠通確可賺百億元。

另外,針對eTag有無經過國外認證,高公局副局長吳木富說:「OBU招標時有要求業者提供國外認證,但轉換成eTag後,則改成實測查核驗證。」

至於草率驗證部分,高公局承認eTag上路前,只有再花5天測試,且當時的成功率僅96.963%。 徐旭東 小檔案

生日:1941年8月24日

家世:遠東集團創辦人徐有庠的二房長子

現職:遠東集團董事長,旗下有10大事業體系、8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約6,500億元

身價:富比士2013年台灣50富豪排行第26,約14億美元(新台幣420億元)

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碩士、交通大學名譽博士

經歷:1970年進入遠紡任職,1993年接掌遠東集團,2002年入主太平洋SOGO百貨、遠傳電信,2006年因SOGO經營權案以背信罪被起訴,2010年無罪定讞

家庭:妻徐瑪俐為美國人,育有1子2女 查費自保 有撇步

eTag屢傳重複及烏龍扣款,建議用路後要上遠通電收網站或使用手機app,登入帳戶查詢扣款狀況。若要進一步取得通行交易明細,可點選「個人專區」設立帳號密碼,仔細比對交易明細是否有誤,若誤扣,遠通將「加倍返還」。

如果不是eTag用戶,除了可在超商(要手續費5元)或遠通服務中心(不需手續費)查詢繳費外,也可使用遠通的「非eTag繳費用戶通知服務申請」,登入車號、身分證號及E-Mail,遠通會在用路3天後以E-Mail提醒繳費資訊。 不裝eTag 也很方便

遠通eTag頻出包,引爆民怨,網路上瘋傳一篇〈原來不辦eTag有這麼多好處〉,強調不裝eTag可免申辦、免儲值,只要在上路第2天後主動查詢欠費、用多少繳多少,未繳的話遠通每半月歸戶為一筆,以平信通知,在期限前補繳都不會產生額外費用。

簡單來說,如果常上高速公路跑中長程,裝eTag享有通行費9折優惠,比較划算,非eTag用戶則要等今年7月1日起才有9折優惠。使用eTag另一好處是方便省事,但頻頻錯帳出包已衝擊車主信心,不裝eTag其實一樣通行無阻,只是要注意查詢欠費以免挨罰。

免費下載「台灣壹週刊」App

觀看時事、娛樂及影音新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42

小美工靠2招2年暴賺300% 跟我這樣算股價

2014-05-19  TWM
 
 

 

要挑到飆股不容易,能抱牢飆股更是難上加難。

36歲的平面設計師陳喬泓,在創業困局下,意外在股市投資戰場上殺出一條血路,從多次關鍵戰役中,締造了高達100%至500%不等的獲利戰果,他憑的是什麼?

撰文‧謝富旭 研究員‧黃家慧 攝影‧陳永錚什麼原因,讓一個投資門外漢,能夠把儒鴻從六十元抱到三九五元,獲利五倍才出場?把寶雅從五十元抱到一百元,獲利一倍才賣?更把五十幾元的美利達抱到二百元,才賣出一部分?

要挑到飆股不容易,能抱牢飆股更是難上加難。在投資之路上,三十六歲的平面設計師陳喬泓,先敗後勝,終於在美利達、儒鴻、寶雅等關鍵戰役,締造出高達一○○%至五○○%不等的戰果。

陳喬泓一路過關斬將,大獲全勝,絕不可能純靠運氣。其實,許多價值型投資達人,若手中能抱到一檔在一兩年內就飆漲一倍以上的股票,心裡往往掙扎不已;大多數人都會在賺一倍時,就獲利了結、落袋為安。一位有正職工作的業餘投資人,憑什麼能夠把一檔股票抱到賺二倍、三倍還不處分,甚至五倍以上也不願意獲利了結?

他不是靠運氣,難道靠的是錢太多的資金優勢嗎?當然更不是!

經典祕笈

問世二十二年 從圖書館就借得到目前股市資金已從投入四百多萬元,滾至上千萬元的陳喬泓,個人工作室的設計本業收入不僅不穩定,過去三年更是節節下滑。太太雖然在大企業上班,但雙薪收入的小家庭,加上第一個孩子即將誕生,家庭收支還算緊湊。

不是靠運氣,也不是因為錢多,難道陳喬泓有一部股市投資祕笈,作為他挑股與買賣進出的最高指導原則不成?

這個看似不可思議的答案,卻是正確的!陳喬泓雖把它視為「投資祕笈」,但這本祕笈一點也不神祕,迄今它仍可在各大書店與公共圖書館找得到,即使你不想出門,博客來、金石堂等網路書店也都買得到。

這本名為《散戶兵法──祖魯法則》的投資祕笈,於一九九二年問世,作者史萊特(Jim Slater)的寫作靈感來自一百多年前,英國與南非祖魯部落之間的殖民地戰爭。這場讓雙方死傷均十分慘重的著名戰役中,用長矛、盾牌為武器的祖魯族,竟一度重創武器精良的英軍,讓當時英國首相迪斯雷痛陳:「祖魯人是一支多麼驚人的民族啊!他們不但殺死了我們好幾名將軍,甚至使一些主教改變了信念。」

慘賠教訓

賺二○%就滿足 仍被金融海嘯波及在接觸《祖魯法則》之前,陳喬泓算得上是博覽群籍的用功投資人,二○○六年正式加入股票投資行列時,已經讀過幾十本投資書籍。在○六年與○八年間,他以短線操作為主,只要獲利超過二○%就會獲利了結,再轉換到別檔股票獵食。

這兩年,陳喬泓僅投入一百萬元,獲利就高達六十幾萬元,讓他內心直呼股票錢太好賺了!正當志得意滿之際,卻來了個美國次貸危機,全球股市崩盤,連台股也無法置身於外,他之前賺的六十幾萬元不但全數吐回,一百萬本金也蝕掉四十幾萬元。

這次的打擊,讓陳喬泓深刻體會到,天底下沒有好賺的錢,即使股市也一樣;於是,他決定發憤圖強,從投資基本功的馬步重新蹲起。

陳喬泓利用工作之餘,開始大量閱讀投資相關書籍找答案,除了投資大師著作(如巴菲特、彼得林區、查理蒙格、科斯托蘭尼等),證券分析、投資心理學、經濟學均廣泛涉獵,連歷史、人類學、名人傳記、行為學等書籍也不錯過,平常更是詳細閱聽報紙、雜誌、電視、廣播的財經相關資訊。

不過,大量吸收投資知識,與實際的投資獲利並沒有太大相關。○九年起,陳喬泓陸續買進巨大(七十五元)、統一超(七十五.四元)、佳格(三十六元),並在一○年買進正新(五十九.三元)及天仁(三十七元)等股票,儘管在選股上檔檔無懈可擊(後來均大漲一至三倍不等),但皆敗在急於獲利,導致錯失之後的一大段漲勢,讓他扼腕不已。

豁然開竅

從祖魯法則找答案 抱好股不如評價位為瞭解開為何無法長抱好股的疑惑,尋尋覓覓的陳喬泓,終於在《祖魯法則》中找到答案。

熟讀過這本書後的陳喬泓瞭解到一件事:懂得抱牢一檔好股票,不單是耐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有沒有能力評價一檔股票。你能不能跟著這檔股票的成長,與時俱進地修正你的交易策略?最關鍵的地方在於,你到底能不能根據這檔股票目前的業績狀況,衡量它目前來到的價位是昂貴,還是便宜?

要破解這些問題並不容易,因為即使是具有投資與財務專長的分析師,也未必能做得好。「然而,『祖魯法則』卻為我這樣的門外漢,提供了一個簡單又易於操作方法,它可能簡單到令專業的投資人士嗤之以鼻,但我遍讀群書,沒有比它更具有邏輯、更能說服我的方法!」陳喬泓神情認真地說。

回顧○九年至一○年,陳喬泓雖抓到巨大、佳格與統一超等飆股,卻與飆漲漲勢擦身而過。時序進入一一年,他開始投資美利達,接著一二年二月開始買進儒鴻與寶雅,這次他從祖魯法則中萃取的交易智慧,終於得以紮實地抱牢持股,賺足二至五倍不等的大波段行情。

只是因為一個簡單投資觀念的開竅,陳喬泓投入四百多萬元的資金,在短短二年間,不靠融資,只靠進出得宜的交易策略,竟出現高達三倍以上的累積獲利,滾成千萬元的股票部位。這當中,又以操作儒鴻最為經典。

緊咬飆股

從PEG算出合理價 往上也敢加碼翻開陳喬泓提供的交易紀錄,他於一二年二月儒鴻股價在六十元時,一路買到同年十月底的八十三元。他解釋,往上加碼,除了投資書籍中常見的「往上加碼,不要往下攤平」的道理外,更重要的是,「依照祖魯法則,八十幾元買進的儒鴻,其實比五十二元買進的儒鴻還要便宜!」這句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隱藏著陳喬泓對祖魯法則的深刻認識。一二年二月買進儒鴻時,當時他看到的,只是儒鴻一一年每股稅後純益(EPS)較一○年的三.八元成長四七%,至五.六元;而這是儒鴻連續第三年EPS呈大幅成長,○九年成長九○%,一○年成長一○三%。

「我當時認為,儒鴻不僅在對的產業與對的趨勢上(指健康產業),又具有開發布料的一條龍生產優勢;依據祖魯法則,如果保守估計一三年EPS又能成長三○%,高成長享有高本益比,能成長三○%的公司,理應享有三十倍本益比的估算,儒鴻目標價可能來到二一八元。」二一八元的目標價,只是祖魯法則楬櫫成長股的概算方式,《祖魯法則》一書中所說的本益成長比(PEG),則是提供動態衡量一檔成長股合理目標價的基石。

相較之下,陳喬泓一二年十月以八十二元買進儒鴻時,儒鴻前三季EPS已較前一年同期成長四三%,來到五.五四元,使得EPS年增率得從三○%調高至四○%。「以當時展現的成長力道來看,從PEG角度,八十二元的儒鴻是不是比五十二元的儒鴻更加便宜!」陳喬泓強調。

從祖魯法則學到衡量股價昂貴與便宜的本益成長比速算公式,讓陳喬泓得以隨著儒鴻業績成長角度往上加碼,更可以安心緊抱飆股。

高點出場

保守操作不貪心 二年賺數倍就了結不僅如此,祖魯法則除了教會他如何緊咬飆股不放,也讓他懂得在股價高點時,適時獲利出場。

陳喬泓開始想對儒鴻獲利了結,是在一三年十月上旬,儒鴻飆破三百元大關之際。他說,三百元的確是個讓人很想獲利了結的關卡,但真正決定賣出的關鍵仍是PEG;因為,那時儒鴻本益比已來到三十幾倍,設算儒鴻一三年EPS能成長四○%至十元,PEG已經來到○.八倍。

根據祖魯法則,PEG如果高於一以上,對成長股而言,就已經算貴了,應該賣出。相反地,如果低於○.六六則表示便宜,應勇於買進。不過,精通祖魯法則的陳喬泓則略作修正:「我覺得台灣與國外股市應該有所不同,加上我個性保守,也不貪心,基本上PEG高於○.八,我就會部分獲利了結,低於○.五我才會買進!」於是,一三年十月儒鴻股價來到三三○元,也就是PEG突破○.八時,陳喬泓一路調節,一直賣到今年二月為止,最高賣在三九五元,總計處分手上三分之二的儒鴻股票。即使只處分部分持股,淨獲利就高達三百萬元以上,締造出他投資生涯中最豐碩的戰果。

那麼,為何不趁儒鴻登上四百元以上時,把剩下儒鴻持股全部賣光?

針對記者的問題,陳喬泓解釋,那是因為儒鴻一三年全年EPS出爐了,高達十.九元,年增率高達四三%,又超出他的預期(原本預期成長三○%)。「當時我認為,今年全球,尤其是注重運動養生的歐美國家經濟會比去年好,儒鴻可望持續受惠。儒鴻公佈一三年全年獲利之際,股價衝上三九○元,初步設算今年成長四○%,EPS估十五.一元,目標價可能來到四五○元之譜(估今年全年EPS成長三○%)。」然而,儒鴻股價攻破四百元大關後,股價快速回落至三二○元附近,加上今年前四個月的營收年增率僅三一%,成長動能似乎不如預期,因此,陳喬泓旋即調整對儒鴻的評價,把今年EPS成長率從三○%下修至二五%。就算今年只成長二五%,儒鴻今年EPS設算為十三.六元,以目前三二○元股價來算,PEG又來到○.九四,似乎又該調節的時候,對此,陳喬泓坦承說:「目前有點?尬,四百多元不賣光,回落至三二○元,有點賣不下手,但我會等到儒鴻公佈第一季EPS再來決定!」陳喬泓的祖魯法則操作法,雖然協助他在儒鴻、美利達、寶雅,以及現在持有的鼎翰等股,賺到一○○%至五○○%的大波段,其實也有一個缺陷──無法精準掌握最高價的賣點。

對此,陳喬泓承認:「無法賣到最高點的確令人遺憾,不過,像我這樣的財經門外漢,每檔股票如果操作二至三年,都可以賺到倍數獲利,就心滿意足了。」

選股方向

綜合大師理論 專注中小型成長股祖魯法則是陳喬泓股票投資的核心指導原則,但在選股上,他則綜合巴菲特、彼得林區、史萊特等投資大師的理論,歸納出「十四項選股祖魯法則」,專注篩選及研究股本低於五十億元的中小型成長股。

陳喬泓會先運用這十四項選股標準,挑選出二十檔股票,列為研究與基本面追蹤名單,再從中選出八至十檔買進;最看好的五檔作為核心持股,次看好的五檔作為衛星持股,視它們的月營收與季獲利狀況進行調節。如果持股名單中有表現不如預期,則會選擇賣出,用於加碼表現最強的股票,或買進候補股票。

「基本面追蹤是一項繁雜的工作,我只能像《祖魯法則》一書所建議的,集中大部分的時間與資源,在這二十檔我感興趣的股票!」陳喬泓透露,這套投資方法,過去二年來,為他締造累計報酬率高達三○○%以上的甜美果實。

三十六歲的陳喬泓,年輕的生命已經歷過兩場刻骨銘心的戰爭。第一場戰爭是面對Lativ、優衣庫(Uniqlo)等國內外服飾大品牌的夾擊,讓他自行創業打造Bon T-shirt品牌營收節節敗退。

然而,在面對狡猾主力大戶的第二場股票戰爭中,陳喬泓卻是先敗後勝,扭轉頹勢,最後大獲全勝。

陳喬泓的投資故事告訴我們,賺一倍的報酬或許需要耐心,但想要賺五倍的報酬,不單是耐心,懂得計算一檔股票價值,做有意義的堅持,才是投資獲利的決勝點。不僅是投資,人生不也是如此嗎?

陳喬泓

出生:1978年

現職:平面設計師

學歷:明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投資資歷:8年

必殺技

陳喬泓打敗法人、大戶的「祖魯法則」祖魯法則的投資方法強調「聚焦」及重押「小型股」策略,尋找獲利上升的中小型公司,以及本益比和成長預測皆超出平均水準的股票,達到以寡擊眾,以小搏大的效果。

利器1 目標價

市場賦予個股的合理本益比,與獲利(EPS)成長率息息相關。

如個股連續數年創造20%的EPS成長率,本益比可達20倍;如EPS成長率達30%,則本益比可達30倍,以此類推。

目標價 = 今年EPS預估值×今年EPS預估成長率

利器2 買賣點

運用本益成長比(PEG)來制定買賣策略。

PEG = 預估本益比÷今年EPS預估成長率

大於1 → 賣出

介於0.5~1 → 合理

小於0.5 → 買進

圖解

陳喬泓操作儒鴻大賺5倍── 憑什麼敢從60元抱到395元?

儒鴻股價走勢

Step1 算目標價:

儒鴻2011年EPS為5.6元,2012年如果再成長30%(7.28元),則已連續4年成長30%以上,本益比可達30倍,目標價218元(7.28元×30)。

Step2 買進:

2012年4月,60元開始買進,一路買到11月的82元,平均買進價格77元,預估本益比僅10.6倍(77元÷7.28元);因此,買進時PEG為0.35(10.6÷30)。

Step3 續抱:

2013年4月,儒鴻公佈2012年EPS為7.75元,較11年的5.6元成長38%,本益比理應達38倍,目標價調升為294元(7.75元×38)。

Step4 賣出:

2013年10月,股價漲破300元,開始賣出,一直賣到2014年2月分,總計賣出12張,賣出平均價為345元,總獲利300多萬元。以當時股價一度來到380元計算,由於預估13年EPS將成長30%至10元,本益比達38倍,PEG概算為1.26(38÷30)。

Step5保留部分持股:儒鴻公佈2013年EPS達10.9元,年增率高達43%,自行預估儒鴻2014年EPS成長25%至13.6元,目標價設算340元(13.6元×25),以目前股價320元計算,預估本益比23.5倍,PEG為0.94(23.5÷25),持股沒有完全出清,頗後悔。

心法

陳喬泓聚焦中小型股的

「14項選股祖魯法則」

1. 本益成長比(PEG)低於0.66,低於0.5更佳。

2. 未來1年預估本益比低於15倍。

3. 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高於15%,並連續3年呈正成長。

4. 近5年或至少4年稅後純益呈正成長,年均成長率15%。

5. 預估未來3年盈餘持續成長15%~20%。

6. 毛利率15%以上。

7. 負債比低於50。

8. 股本低於50億元,低於30億元更佳。

9. 經營階層有相當高持股比率,至少20%。

10. 融資比率低於5%。

11. 公司業務簡單好懂。

12. 自由現金流大於零。

13. 管理階層擁有良好誠信紀錄。

14. 經營者對未來業績成長語調樂觀。

檢視

陳喬泓目前9檔持股怎麼算?

股票 2013年

EPS(元) 2014年

預估EPS

(元) 2014年

EPS預估成長率(%) 目前股價(5/12,元) 2014年

預估

本益比 本益

成長比(PEG) 目標價(元) 基本面分析算 式 A B C=(B-A)÷A D E= D÷B F= E÷C G=B×C

儒 鴻

(1476) 10.91 13.6 25 320.5 23.50 0.94 340 越南、柬埔寨擴廠新產能5月開出,前景明朗,客戶分散且NIKE等訂單成長。

鼎 翰

(3611) 13.01 15.6 20 237.0 15.19 0.76 312 受惠全球景氣復甦,加上新興市場開拓有成,自有品牌銷售比率拉升,代工毛利較高的工業型訂單。

美利達

(9914) 10.21 12.3 20 196.5 15.97 0.79 246 江蘇南通廠春節後新產能開出,中國市場目標成長15%。

飛 捷

(6206) 7.38 8.9 20 117.0 13.14 0.65 178 歐美客戶恢復下單,第一季有機會淡季不淡。

科 誠

(4987) 6.25 8.1 30 111.0 13.70 0.45 243 上海新產線完工,且朝下游耗材領域整合,購併上海色帶廠。

豐 泰

(9910) 4.10 5.1 25 82.9 16.25 0.65 127 受惠原料價格維持低檔,印度第三廠新產能開出。

F-紅木

(8426) 5.48 7.1 30 84.6 11.90 0.39 213 看好全球景氣復甦,對精品需求增加,手上訂單滿到第三季。

建 大

(2106) 4.24 5.1 20 68.8 13.49 0.67 102 新產能開出加上原料價格持穩,來自中國、北美、中南美需求增長。

凱撒衛

(1817) 2.54 3.2 25 34.2 10.69 0.43 80 越南二廠開出產能增加80%,產品良率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59

Uber投資人暴賺二千倍 一人網站股價狂飆社群網路是華爾街的新泡沫?

2014-07-21  TWM
 
 

 

社群網站今年來吸引創投基金競相投資,吹起新一波網路泡沫,不太賺錢的叫車服務App公司Uber,市值已推升至五千多億元,金融市場開始懷疑,千禧年網路泡沫破裂是否會重演?

撰文‧乾隆來

叫車服務App公司Uber在六月完成新一輪的增資,這家成立至今才四年的新公司,這一波獲得黑石、富達等基金公司青睞,公司市值高達一七○億美元(約五千一百億元新台幣),與三年多前第一次增資相較,當時慧眼投資Uber的天使基金們,包括第一輪資本(First Round Capital)在內,已經暴賺二千倍!

Uber暴發的傳奇故事,最近突如雨後春筍般爆出,而且幾乎都與社群軟體的新貴有關。

今年三十二歲的以色列軟體工程師亞伯爾(Or Arbel)在公司老闆逼迫下,勉強花了八個小時寫出一個手機App程式,這個程式只有一個功能,就是發出「Yo」(音同又)給手機聯絡人。亞伯爾原本要在今年四月一日愚人節將 「Yo」掛上蘋果的Apple Store,卻被蘋果公司以「缺乏實質意義」拒絕。亞伯爾在老闆的逼迫下,多次向蘋果申訴,才獲得上架。

最蠢App夯翻!

僅花八小時 獲兩百萬次下載結果,這個被稱為「史上最蠢的App」,一上架竟然就吸引了兩百萬次下載,晉陞為最熱門的前十大App程式,還有科技分析師認為「Yo」這種腦殘的溝通軟體「最適合掛在即將上市的iWatch」。

亞伯爾與他的老闆被矽谷投資人追著跑,即使他們講明了這個程式瞬間就會被競爭者複製,馬上就有「Hey」、「Hi」等山寨版出現,但是幾十家天使基金仍然捧著現鈔要跟亞伯爾「Yo」。這個只花了一個工程師、八個小時工作的作品,賣了一二○萬美元(約三千六百萬元新台幣)的現金,換算亞伯爾的「時薪」高達四五○萬元新台幣。

與「Yo」一樣靠著一人就暴發的社群網站,還有販賣名人聯絡資料的Cynk科技公司。這家公司在美國櫃枱買賣的股票,從五月十五日的○.○六美元,突然暴漲到七月十一日的二十一.九五美元,四十個交易日上漲三六五倍。美國證管會因此下令暫停交易,《華爾街日報》以及各大媒體都報導,這家一夕暴紅的公司,「只有一名員工、去年底完全沒有營收,公司總市值卻突破六十億美元!」社群網站股價暴漲的傳奇,當然要以今年初賣掉的 WhatsApp最具代表性,這家員工只有五十五人,完全不收廣告的公司,在今年二月十九日簽約以一九○億美元(約五千七百億元新台幣)賣給臉書。WhatsApp在○九年以二十五萬美元創業,後來接受了紅杉資本七百萬美元的增資,短短四年內竟以一九○億美元賣掉,引爆了社群公司暴漲狂潮。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敏思(Christopher Mims)在七月七日的專欄大聲感嘆地問:「矽谷已經迷路了嗎?」他說矽谷的投資者忘了創新,一窩蜂只想從社群網站上賺到快錢。敏思認為,不論是Uber、Yo,或者剛完成股票上市、號稱可以代購兩萬八千家「餐廳外送服務」的GrubHub,甚至包括臉書在內的社群網站,都只是新形態的軟體廣告公司。

軟體才是硬道理?

矽谷創投基金湧入社群網站敏思質疑,美國的廣告市場一年有一千億美元,卻只佔十六兆美元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六%,矽谷的創投基金放棄了九九.四%創新機會,一窩蜂把鈔票全堆到社群網站,再度弄出了一個社群新泡沫。普華會計師事務所的統計也顯示,去年創投基金投資了三九九五個案子,投資金額有二九四億美元,其中有三七%,金額達到一一○億美元,都給了軟體公司,不論是絕對金額或者產業集中度,都創了歷史新高。

這一波社群狂潮醞釀多年,一直到二○一二年九月臉書用戶突破十億,以及iPhone 5上市,又有WhatsApp、LINE等即時通訊軟體加持,颳起了空前的社群旋風,大家相信行動通訊、社群、大數據將會徹底改變人類的行為,相信「軟體才是硬道理!」終於再度吹出了一個新的泡沫。

這讓人想起二○○○年那次,千禧年的網路泡沫。當時的高點出現在三月,主角是網路設備龍頭思科(Cisco),被媒體追捧為全世界最偉大的公司。思科是引領網路的火車頭,擁有最多的網路創新設備,為所有網路公司創業首選,人人捧著大把鈔票向思科執行長錢伯斯(John Chambers)請求指引明燈。

思科在二○○○年三月創下股價總市值五千五百多億美元的紀錄,成為「全世界市值最高的企業」,全球最大的四十家投資銀行分析師,全數給予思科「買進」或「強烈買進」的建議。

思科兆元美夢破碎!

昔日龍頭,市值剩四分之一思科當時本益比達到一二○倍,超過微軟的五十五倍,以及英特爾的四十二倍。瑞士信貸的分析師衛斯頓認為,思科從一九九○年股票上市,十年間總市值成長一千倍,他在分析報告中預測:「我以非常謙卑的態度估計,以思科強勁的成長力,它非常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個『一兆美元』的企業。」結果,就在思科超越微軟的二○○○年三月,網路泡沫瞬間破滅,思科股價從高點的八十一美元,一度跌到十一美元;到了○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每股十八.四五美元收盤,總市值剩一千五百億美元。

十幾年來,網路的確改變人類的行為,思科也不斷創新求變,但是股價在十八至三十五美元間遊走了十五年,目前總市值一千三百億美元,只有泡沫時期的四分之一。當然,「一兆美元」的夢,早已淪為笑柄。

而微軟與思科當時超越五千億美元的總市值,成為再也無法觸及的天價,一直到一二年蘋果公司才又挑戰這個高點;一四年七月七日,蘋果來到波段新高,以五八三六億美元的總市值傲視全球。

千禧年網路泡沫破得慘烈,數以萬計的網路精英因此傾家蕩產,災難深深烙印在金融市場,十幾年來網路世界繼續勇猛邁進,已經創造了多次「典範移轉」的新浪潮,但是金融泡沫則從未在科技股上重現,直至今日。

過去十五年的科技龍頭,例如亞馬遜以電子商務稱霸全球,雖然本益比高達五百倍,但是公司總市值只有一千三百億美元,是年度營收的兩倍;蘋果公司藉著iPhone改變全世界,本益比卻只有十五倍,而且是帳上現金超越千億美元的藍籌型公司。

甚至是將全球帶入社群世代的臉書,雖然與思科稱霸網路設備時期有同樣的成長力,但兩年半之前股票上市,公司市值卻低於一千億美元,過去一年臉書拚命擴大廣告收入,營收盈餘三級跳,目前總市值也就一千七百億美元、八十倍的本益比,離千禧年的泡沫還有一段距離。

由此看來,一四年的社群泡沫,就算有水分,與二○○○年的網路泡沫,或者○八年的次貸風暴相比,還不至於演成全面崩盤的大泡沫。

特別是在金融海嘯之後,美國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從八千億美元暴增五倍,現在已經高達四兆美元,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印了這麼多鈔票,卻只吹出了臉書一千七百億美元、WhatsApp一九○億美元、Uber一七○億美元的小泡沫,金融市場一朝被蛇咬的心態,還是深烙在心中。

Uber會是泡沫指標?

今年獲利預估近五億美元

即使在「四年成長兩千倍」的Uber投資案裡,具體的營運數據也可看出投資界強烈的戒慎恐懼心態。表面上看來,一家不賺錢的叫車軟體公司,在全世界各個城市都遭到當地政府與計程車業者的強烈抵制,怎麼可能有五千億元新台幣的市值?

台灣最大的計程車隊台灣大車隊,目前有一萬五千輛車,每天叫車電話十萬通,每天服務三十五萬名乘客,而且還賣車體廣告、搞旅遊公司。幾萬人辛苦了半天,一年也就創造不到三億元新台幣的獲利,台灣大車隊股價一年來大漲一倍,目前公司總市值六十億元新台幣,與未上市的Uber差了一大截。

雖然Uber與台灣大車隊都是叫車平台,也都靠網路聯繫計程車與乘客;不過,從Uber去年底的營運資料顯示,Uber去年底「每週營收」高達二千二百萬美元、一週就超過六億元新台幣。

Uber掌握了客戶與司機的金流,客戶坐車不用現金交易,下車前在手機App上刷信用卡,Uber收款後再轉付給司機,而且因全球佈局,每週新增八萬名客戶(Sign-ups),一三年全年獲利一.二五億美元(約三十七.五億元新台幣),當時公司增資後市值達三十五億美元,本益比不過二十八倍。

以此估計,當保守的富達基金、私募基金霸主黑石參與今年的增資時,Uber的有效客戶可能已經倍增,今年的獲利預估也會逼近五億美元,才會有一七○億美元的市值。Uber與台灣大車隊,表面上看似相近,本質卻大為不同,這倒是值得台灣投資人與企業家學習的課題。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38

《無良企業》三十年前就有賣過期奶粉的不良紀錄 半年暴賺千萬 黑心油商家族揭祕

2014-09-15 TWM
 
 

 

讓全台食品業全面淪陷的強冠企業,半年就賣掉七百多噸餿水油提煉而成的「香豬油」,流入一千二百多家食品與餐飲業,強冠董事長葉文祥背後究竟有何不為人知的祕密?

撰文‧梁任瑋、賴若函

一個原料逐年飆升的產業,如何在吃緊的成本中「榨」出利潤?這個問題,在強冠董事長葉文祥心中顯然只有一個答案,就是犧牲消費者的健康,換取公司獲利連年成長。

今年,是豬隻減產導致提煉豬油成本增加的一年,在食用油脂廠商一片哀號聲中,強冠營收與利潤卻可以逆勢成長,從二○一二年到一三年,毛利率從一二%,一路攀升到一七%;每股稅後純益更從一.六六元,站上二.七五元,讓不少食品油脂廠自嘆弗如。

小公司起家 搭上烘焙業爆發潮賺飽飽「食用油脂廠商獲利率並不高,其獲利來源,主要來自廠商是否能有效降低加工精製過程的成本。」在強冠企業的年報中也坦承,食品油脂業有一定的設備投資門檻,且受原物料價格影響大,獲利率很低,所以想要維持穩定的獲利,必須透過製成技術改良。

然而,面對艱困的經營環境,葉文祥卻選擇用最惡劣的手法欺騙客戶。理論上,豬油應該是由廠商向屠宰場購買豬脂、組織,並委託炸油業者製成原料油,再進行精製、加工調和而成各式油品。不過,葉文祥卻大量收購低價的餿水油取代相對高價的豬油,以偷天換日的手法,讓強冠的獲利宛如坐上直升機。

究竟強冠利用低廉的餿水油製造香豬油已經多久尚不得而知,以這半年就賣掉七百多噸的數字估算,強冠賣愈多,賺愈大,至少獲利超過千萬元。

更可惡的是,強冠銷售給食品業者的桶裝豬油價格還比行情貴,從中賺取的價差更驚人;也難怪,從一九九八年即申請股票公開發行的強冠,這幾年營收扶搖直上,似乎有意朝上市櫃之路邁進,以近三年來說,強冠每年營收都有十五至十六億元,直到此次惡行被揭發,外界才發現,亮麗的財報是建立在黑心的基礎之上。

事實上,現年六十一歲的葉文祥,家族皆從事食品加工業,三十年前即前科累累,曾進口過期奶粉重新包裝,再販賣給消費者;後來東窗事發,葉文祥才接下堂哥的公司全統油脂廠,並改名為強冠,僅食用油部分沿用「全統」品牌。

強冠一九八八年成立時,資本額僅一百萬元,只是高雄鳥松一家小經銷商,從事油脂買賣;隔年葉文祥為了擴大規模,才轉到高雄大寮目前的生產基地,開始生產豬油、牛油、椰油、棕櫚油、人造奶油等。強冠搭上台灣烘焙產業加速發展,二十多年來規模愈做愈大,也陸續在大寮買下工廠當倉庫,去年中還買下一個占地一千九百坪的汽車回收廠,準備繼續擴廠,顯見葉文祥在油脂業賺進不少錢。

拿日商背書 優良商人蓄意用劣油混充強冠目前在台灣人造奶油及精製油脂製造領域的市場占有率高達二○%,資本額也擴充至五.三億元。為了增加下游餐飲業者的信任感,強冠也經常強調股東結構中包含日商三井物業株式會社與月島食品工業株式會社。除了拿日商背書,公司網站也宣稱通過ISO9001、ISO22000等食品安全管理系統認證,以及食品GMP良好作業規範認證。但強冠私底下卻混充餿水油為豬油販賣給食品業者狠賺暴利,黑心程度不輸給去年爆發假油風暴的大統、富味鄉。

高雄衛生局食品衛生科科長魏任廷表示,強冠是南部知名廠商,衛生局每年都會到廠內進行至少一次的稽查;但由於稽查只看工廠的製造流程,沒有針對油品檢測,因此無法得知油品有無問題。

在這次南部打擊犯罪中心破獲餿水油前,高雄市衛生單位過去一年來曾至強冠查廠六次,都未發現強冠生產劣質豬油。不過環保局從一一年開始,就因為強冠排放廢水累計裁罰四十八萬元,最近一年又因三次放流水不合格,被罰六十萬元、勒令停止食用油精煉程序,但強冠不知悔改,持續製造黑心豬油販售。

檢警近日公布證據透露,強冠採購部門早知道郭烈成的油品有問題,強冠副總經理戴啟川還多次與郭烈成議價,以每公斤二十至二十三元不等賣出,甚至還曾對郭說,「你的油品像警示股,賣別人也不好賣。」證實早知對方的油品不能食用。

一一年,憑藉食用油脂加工大廠的規模,葉文祥還獲得中華民國優良商人金商獎,對照如今賣黑心油的惡劣形象,這一切顯得格外諷刺。

葉文祥

出生:1953年

現職:強冠企業董事長

經歷:全統油脂廠廠長

學歷:聯合工專(現國立聯合大學)機械工程科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69

最牛散戶趙建平是如何暴賺數億元的 不稼不穡

http://xueqiu.com/7240176154/37162186股市裡有沒有股神?有!看看趙兄2013年,中青寶、奮達科技牛股一網打盡!這為我們散戶尋找牛股挑戰自我樹立了旗幟和標竿!人家進貨出貨的時機、選股水平真是讓我們無地自容,所以千萬不要說這世界沒有股神。什麼樣的股神都有,只是每個人的視野有限,自己沒有見過不代表不存在。雨山。
 
  2003年,如果你有136萬,你會做什麼?很多人會選擇買房、買車、娶媳婦。中國最牛散戶趙建平選擇的是投資A股。
  這是篇很有看頭的文章,即使是從這大路貨的數據裡面,我們都能揭示出不一樣的東西出來。你可以在網上搜索得到關於他的很多信息,但只有在我們上善若水基金「投資乾貨」這裡,才有不一樣的解讀。
  在「上篇」裡,我們先做一些關於他資金增長的路徑解讀。
  從金融終端獲取的數據顯示,趙建平2003年末進入了金嶺礦業和美爾雅的第6大和第10大流通股東名單。之後十年,幾乎每個季度末都能看到他的名字,在84家公司的十大流通股東里累計出現過188次。截至2013年三季報,趙建平所持股票市值達到3.7億元(僅是被統計到的部分)。十年市值增加了270倍,同期大盤上漲幅度僅約為40%,差距實在太大!

                  (尼瑪,這是神啊!)
  由於部分數據不全,我們在能統計的範圍內考察下這10年趙建平的股票市值變動情況並給出可能的情況,這個如下圖所示。
  同期上證指數走勢圖如下所示,從2003年約1600點到現在2200點,悲催啊!

  圖中數據只能揭示趙建平這10年的部分身家和持倉。還有很多持倉估計都沒有進入到前十大流通股。同時,他也可能不止一個賬戶,這些數據估計只有趙建平本人知道,我們很難獲取。但是這個數據已經足夠說明:他真的很會賺錢!
  我們所有的分析只基於公開資料。
  雖然數據不全,我們依然能從公開的簡略版操作記錄,探索出趙建平的選股、擇時和倉位控制方面的一些特點。
  趙建平的財富主要來自於兩個半牛市。分別是06-07年大牛市,09年牛市,2013年中小盤牛市。從他的十大流通股東所佔市值來看,這兩個半的牛市,每一次都帶來資金質的飛躍。
  另外在熊市中他能很好的保存實力。2008年的大熊市和2010-2012年的漫漫熊市並沒有傷到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發現,他在07年第三季度的時候還有1億元持倉,而到第四季度,被記錄在流動股東名單裡的資金,已經大幅度減少到了2200萬。而這個時候,整個市場是極度狂熱的,上證指數在5000-6000點,但他卻把勝利的果實摘走了!

  從他出現在十大流通股東的數量也可以看到,他原來只出現在1-2只股票裡面,但是到今天就有11只了。這有可能是:
  1.他原來集中投資,現在分散投資;
  2.他原來也是分散投資,但是資金沒那麼多,只能出現在極少數公司的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裡面。

  我們認為這個「增長270倍」不一定靠譜,因為他沒被統計到的持倉可能很多,也可能中途有新資金因為他做得好而加入進來。但,這些都是細枝末節,如果你真能像他那樣有實力把股市當ATM機,人家也願意把錢拿來給你管理,把你當成ATM機!想看他更詳細的資料?那請繼續關注我們的《中篇》、《下篇》解讀。
  中篇——持股情況
  我們按照牛熊市階段來對趙建平持股進行研究。
  
  03-05年熊市
  
  03-05年,趙建平以136萬元資金出現在金嶺礦業。通過投資金嶺礦業,資金小幅增值。04年二三季度空倉。04年末重倉現代製藥,之後趙建平榜上無名,經推斷應該是基金公司大量買入,他被擠出前十大流通股東。這期間現代製藥股價漲了4倍以上。沒有詳細數據看到他的賣出時間,只能根據他的投資風格推測他在現代製藥上賺了數倍。

         (現代製藥第十大流通股東!)
  05年趙建平還買中生產蓄電池的大牛股風帆股份,回報不菲。03-05年這段時間的財富積累至少超過500萬元。值得注意的是現代製藥和風帆股份都是當時的小盤股。風帆股份同樣也沒辦法跟蹤他的賣出時間,因為他最初在2005年一季度進入的時候,是第二大流通股東,在2005年末前一直上榜,而後大量基金湧入風帆股份,把他擠出前10大流通股東。

  
  06-07年牛市
  
  06-07年大牛市初期,趙建平資金量相對較小,每次買1-2只股票,平均個股持股市值在200萬左右。真正讓他發家的是06-07年重倉貴研鉑業,這是一隻有色股,兩年漲了近8倍。這個股票裡我們看到他的完整持有歷程。他在06年第二季度進入,當時復權價在7-10元;中間一路持有並加倉,在07年第四季度從十大流通股東榜單上消失,根據當時的股東股數的數據推測應該是清倉賣光,當時的復權價在30-40元,趙建平在此股的盈利倍數估計在3-7倍。最初(2006年第二季度)趙建平被記錄的市值僅為400多萬;到最後一次(2007年第三季度)出現在此股榜單上,他的持有市值已經到8000多萬了!06-07年的大牛市,有色金屬是最牛的暴漲板塊,很多人曾經買過,但是不曾一路持有;也有人一路持有,但是08年又坐了過山車下來。趙建平卻一路持有,並且在牛市之巔大量減持!

       (貴研鉑業的完美買入、持有、加倉、賣出!)
  除了貴研鉑業,他還持有泰山石油、航天科技、重組股*ST威達(現已重組為盛達礦業),S*ST北亞(現已重組為中航投資)。這是他位數不多的重組股投資案例,集中在這個階段出現,當時王亞偉也是在此階段進行大量的重組股投資。
  08年熊市
  
  在2007年9月末的時候,趙建平的身價至少達到1億元。股神在身價上億後沒多久,迅速降低倉位。2007年末的時候股票市值僅有2200萬元,準確的說,股神趙建平成功逃頂了,僅留少數倉位,我們推測其不足20%。
  趙建平08年一季度加倉,倉位比07年底提升不少。他持有8只股票,但是很快賣出三分之一,後續又賣了三分之一。最後砍掉了6只股票,只留了兩隻股票——莫高股份和獨一味。其中獨一味是新股,持有期覆蓋整個08年。不得不說趙建平最後留守的兩隻股票抗跌性非常好,08年全年跌幅在30-40%左右,而上證指數當年下挫65%。

  我們看到2008年他的股票市值迅速下降,一部分是股價下跌造成,更主要的因素是他主動減倉造成的,保留了較多現金。
  以大立科技為例,他在08年1季度買入30萬股,但是二季度的時候就不見蹤影了。這個股票在08年期間整體跌幅巨大,最高15元,最低跌到3元(復權價)。趙建平在第二季度賣光它,第三季度甚至該股都跌了30%。要是一路死扛那損失巨大!

  平均來看,08年趙建平的整體股票倉位在不足三成,而且他所選股票跌幅明顯小於市場,所以08年的大熊市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牛散和傻散在08年正式拉開了距離。
  從後續的加倉情況來看,08年趙建平的資產縮水幅度有限。2008年王亞偉也是通過降低倉位,使得華夏大盤當年虧損幅度僅為36%。所以僅此一點可以看出,熊市少虧,保住牛市的果實,是每個投資者都必須牢記於心的。
  
  09-10年牛市
  因為趙建平的持倉以中小股為主,我們按照中小板指的牛熊劃分方法,把09-10年劃分為牛市。但其實2010年是一個大股票下跌很厲害、小股票上漲很厲害的市場。
  09年初,趙建平的整體倉位不清楚,但是從資金量來看應該比08年要高許多。他把在08年中抗跌的獨一味賣了,事後來看應該是一筆錯誤的交易,因為獨一味自那兒起到今天幾乎翻了十倍。而之前持倉比較多的莫高股份,沒法得知他真實的交易,因為有更多的機構進來,比他的原有持股多,看不出他的持倉變化。
  這兩年期間,趙建平持有的股票比較久的有兩個:長城電工、紅星發展。值得一提的是紅星發展,這個股票趙建平的持有時間大概是09年第二季度到10年第三季度,跨度一年半,他的主要買入時間是2009年第二季度,主要賣出時間是2010年第四季度。期間其股價巨幅波動,但趙建平穩如泰山基本上把中間的主要漲幅吃了。而且很神奇的是,他賣出區域基本是紅星發展的歷史高位,之後股價延綿下跌,即使到了三年後的今天,紅星發展的股價都沒有他賣出時價格的三分之一。

  趙建平09年買的新股集中在久其軟件、天潤曲軸、奇正藏藥上。這三家公司都是09年年中上市的,一上市不久趙建平就買了。從往後幾年的股價走勢來看,這三家公司並不出色,但是神奇的是趙建平也僅持有一段時間。
  僅從這些持倉來統計,他的身價再次超過1億元,回覆到07年初的持倉市值最高點。我們沒法推測他09年的收益,因為其持倉很詭異,他的大部分持倉只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出現一季度然後就消失了。
  2010年趙建平買了大量的新股,主要有:衛士通、漢王科技、建研集團、太安堂、譽衡藥業、啟明星辰、科新機電等,但也有一些老股票,比如酒鬼酒、西藏藥業、金花股份等。可以說,他特別喜歡醫藥股、信息服務這兩個行業的股票。
  但是,這些股票並不是100%都好的,比如漢王科技就是一典型的失敗投資。值得說明的是,趙建平很快就賣出了漢王科技,後面大家都知道它有非常大的跌幅,但已經和趙建平已經無緣了,我們無法得知他在漢王科技上到底是盈利還是虧損,但我們能肯定他絕對沒有在這上面虧大錢。

  2010年末的時候,趙建平持倉股票市值至少達到1.7億元。

  11-12年熊市

  11-12年股市是比較大幅度的熊市,期間中小板指從7,500點下跌至4,000點。這段時間他的股票市值波動非常大,但是沒有出現深度虧損。主要得益於出色的選股能力。這階段,趙建平選進來許多品質優秀的股票,但是因為熊市的緣故,這些股票也並沒有大幅上漲。甚至可以說,他買了之後都有不小的浮虧。但到2013年的中小股票、尤其是創業板牛市時,這些股票很多出現了大幅度的上漲。
  這一期間趙建平被統計到的持倉股票數量非常多,我們能統計到的數量最多達到了11只。其中持有期較長的有:迪安診斷、中海達、佛慈製藥、佐力藥業等。持有期較短的有:鐵漢生態、騰邦國際、中化岩土、摩恩電氣、閩發鋁業、浙江震元等。
  以迪安診斷為例。這個公司我們在上市前就研究過,在2012年9月媒體採訪我們時,問到我們看好什麼類型的新興產業股票,當時我們舉了例子,其中一個就是迪安診斷。這個公司趙建平從2011年第三季度就開始持有,一直到2013年第三季度都未曾見他賣掉,漲幅非常驚人。

  佛慈製藥也是他另外持倉時間超過兩年的公司。他在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出現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一路持有到今天。

  但是,此階段被他短期持有的股票,而後大部分都跌幅巨大,比如摩恩電氣,復權價最高價為15塊,最低價為4塊。
  這2年他被統計到的市值長期在1.1億與1.7億之間徘徊。我們推測他的資金波動沒有這麼大,因為十大流通股東的名單不是那麼穩定。總體而言,趙建平並沒有在這兩年有很大虧損,但應該沒怎麼掙錢。
  2013年中小盤牛市
  13年是創業板最瘋狂的一年,也是趙建平豐收的一年。他在前兩年熊市期間持有的股票,在2013年大放異彩,走出了波瀾壯闊的牛市。其持有的中青寶、歐比特、中海達、迪安診斷和佛慈製藥等漲幅驚人。
  他在這一階段許多股票是沒變化的,主要還是持有前兩年買入的股票。但是,也有一些新介入的股票。而且非常厲害的是,他一買了後,股票就出現了巨大的漲幅,其中以奮達科技為代表。我們發現,他在2013年第三季度大量買入了奮達科技,期間奮達科技股價沒多大變化,大致在20塊附近。而到了第四季度,奮達科技就興奮的發達了,一路飆升,最高到了75元,趙建平獲利巨大!

   中青寶是另外一個今年他買入就狂漲的股票。他曾經在2011年第四季度介入過中青寶,但是到了2012年第一季度就已經賣掉了。而這次,他在2013年第二季度買入了中青寶1%的股權,高達133萬股。而到了第三季度時,卻已經賣光了!在第二季度期間,中青寶價格在5-16元,一個季度後,其價格就到了15-50元。我們推測趙建平在中青寶上盈利巨大!

  我們統計了他在2013年第三季度的持倉市值,達到了3.7億元。前面說過,他在2011-2012年被統計到的持倉市值在1-1.7億元,可以大致推斷,他在2013年有翻倍的收益。這一階段趙建平單個股票持倉市值平均為2000-3000萬元。
  以上就是他大致的持倉歷史,我們根據公開資料梳理了這些基本情況。看似流水賬,但是如果你有心去看這些公司的K線圖,你會佩服的五體投地。但是,我們這連載精華的部分肯定不是這些「流水賬」,我們會在《下篇》中對他的持倉思路和資金管理做出詳細解讀。
  下篇——分析總結

  這一部分主要是我們從投資的角度去看趙建平的選股邏輯和交易策略。
  選股邏輯

  其實在中篇裡,我們對趙建平的持倉歷史做了回顧,介紹了他在不同時期買的哪些股票。我們對他這麼多年出現在榜單上的股票做個投資總結,會得到更詳細的信息。
  我們梳理所能統計得到的84家公司的行業分佈,醫藥及醫藥設備行業最多,其次是信息服務和機械設備。這三個行業涉及的股票數量已經超過他所涉及的一半。我們認為,他選股最核心的思路就是尋找「小而美」的高速成長股,這些股票基本都處於高度景氣的行業。
  下圖是他多年投資所涉及的個股行業分佈。

  還是以迪安診斷為例。趙建平在它2011年末上市的時候就已經買入並一直持有。可以看到這個公司無論是營業收入還是利潤都處於高速增長的階段,像這幾年的收入和利潤增速平均都在40%以上。儘管趙建平買入的時候估值著實不便宜,但他最終還是能在上面獲利巨大,超高速的成長性足以抹平了當時上市的高估值狀態。

  在他投資的企業裡,高毛利率是一種常態。我們統計發現,他買入的股票平均毛利率達到37%,遠比A股平均毛利率高多了,而且高達80%以上毛利率的也不鮮見。毛利率當然也和行業特性有關,醫藥生物和信息服務總體水平確實比其他行業的毛利率要高許多。

  我們從他投資的股票的估值來看,那簡直就是讓傳統價值投資者不齒。他買的股票幾乎市盈率都沒有低於50倍的。我們經常能在網絡和各種媒體上看到,說買高估值股票容易虧損,但是在趙建平這裡來看並不成立。從我們對市場的理解去看,市盈率只是其中一種估值體系,並不能一棍子打死認為高市盈率的股票就是不好的,低市盈率的股票就是好的。
  另外,他非常偏愛新股,而是有相當一部分比例是上市就投資並持有相當長的時間。經由統計,我們發現他有62%的股票都是新股,幾乎都是上市後就買入。當然,並不是所有新股都入他慧眼,這10來年上市的新股超過1000只,能被他挑中的也就50來只,可謂是極低的概率。
  趙建平的投資策略並不是單一的。我們發現,他對重組股也有涉及,像ST北磁、中航投資等,但是數量比較少。由於他在03-07年能被統計到的股票數量比較少,我們無從得知他的投資風格是否有改變。從這些股票的變遷中我們猜測,他應該是在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投資體系,在資金量不同以往的今天風格越來越像一隻組合投資基金的做法。
  如果讓我們用一句話概括他的核心選股邏輯,我們認為是:他喜歡投資超小盤高速成長股。
 
  資金管理
  我們認為趙建平的資金管理可能比選股給他的回報帶來更高的貢獻。我們從他持倉變化的時間序列數據裡可以看到,他在不同股票上的頭寸是非常靈活的。
  首先,我們從數據上推斷他規避了2008年的大熊市。在這種級別的熊市裡,無論你持有什麼股票都是白費心機的。因為上漲和下跌是完全不對稱的,下跌50%需要上漲100%才能彌補損失,下跌90%需要漲10倍回本,下跌99%需要漲100倍回本,下跌99.9%則是需要1000倍!我們在前文說過,規避大的回撤是一隻好基金的基本要求,趙建平在這一點上做得很不錯,前文已經分析過,不再複述。
  我們在趙建平後面幾年的投資持倉上可以看到,他的風格是介於高度集中和高度分散之間的狀態:適度分散。統計數據表明,他基本持倉數量在10個股票附近,有時候多,有時候少。不過這個數據不一定正確,因為也不排除他持倉的股票相對較少,沒上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趙建平的持股時間是值得令人反思的。因為某些原因,「長期持有」、「一輩子」持有被許多人奉為圭臬,尤其是對茅台狂熱的投資者。從趙建平的持倉時間來看,最長時間的持倉也就2-3年,更多的持倉是在半年到一年。我們從這些股票後面的走勢圖可以看到,他很神奇的做到了「該長線就長線,該中線就中線,該短線就短線」。
  他持倉比較久的這些股票,比如我們之前提到的貴研鉑業、迪安診斷、紅星發展,後面都是數倍的漲幅。而持倉短的股票,並不是說賣了就下跌,事實上也有他看錯的股票,比如獨一味,他可能是賣在了很低的價格了。但是,後面下跌巨大的股票,卻沒看到他的持倉。
  從許多個股的持倉上看,趙建平的交易手段多變。我們以佛慈製藥為例,趙建平在這個股票上的基本持倉是,先買最基礎的倉位,中間只有小的變化,再在適合的時機加倉更多。當然,因為無法確認他以他人名字來進行交易,這裡的分析只能做部分參考,也許事實並不一定如此。

  但是,也並非說他每一筆交易就是神,他是人,不是神,只不過應該是下功夫下得比別人多的人。即使是巴菲特都有各種愚蠢的投資錯誤,所以不能吹毛求疵要求他每一筆都是完美的交易。從公開資料上看,我們也發現了他做錯的交易。以旋極信息為例,這個是他賣錯的股票,一賣了就大漲。當然,也有可能是他賣了後買到更好的標的。是不是如此,只有問他本人了。

  總的來說,嫻熟運用適當的資金管理方法會對資金增值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至於這期間的加倉減倉依據的是技術分析還是基本面變化,那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的研究不僅停留在這個層面,想瞭解更多,只有請你當面問我們了。當然,直接問趙建平更靠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0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