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計畫力+行動力= 富足人生 擺脫窮忙族的9個理財行動方案

2011-8-29  TWM




要擺脫窮忙一族,改變觀念只是讓 你踏出了第一步。還需要擬定計畫,發揮行動力,朝向目標前進。

《今周刊》綜合數位理財專家的意見,擬定九個行動方案,並針對每個方案可能發 揮的理財效果進行評估。

透過人生投資理財的「兵棋推演」,供讀者按部就班地朝向富裕之路前進。

撰文.謝富旭 研究員.楊卓 翰、林筱庭方 案1 :早10年展開投資「金錢躲在機會裡,機會則躲在時間的洪流裡。」這是德國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的名言,這句話也點出了長期投資所產生的複利效果,才是投資理財的最佳利器。

長期投資的複利效果雖驚人,但人類的壽命 與能力有限,把理財時間拉得太長也不切實際。理財的困難之處,在於太年輕展開往往無財可理,等年老了,手上有點資本而覺悟要開始理財,人生也快到盡頭了。

世 新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郭迺鋒說,從生命週期的觀點來說,四十歲開始有計畫地進行投資理財,不但不會太晚,也比較符合現實狀況。「二十五歲至四十歲之間, 一來薪資不高,二來兒女年幼,開銷驚人,加上又得存錢買房,收入扣除種種開銷後,能存下的錢相當有限。」郭迺鋒分析說。

「四十歲到五十五歲 的壯年期間,正值一個人生命週期的巔峰狀態,他的職位與收入,往往是一生當中最輝煌的階段。孩子也大概正在讀小學至中學,開銷反而相對較低。」「如果錯過 這時段,還不知覺悟要有計畫地進行投資理財,等於是錯過人生中最能有效累積財富的黃金時機。」郭迺鋒強調。

除了要把握住這段人生週期的黃金 時機,進行投資理財之外,郭迺鋒提醒,在全球低利率的環境下,要找到長期報酬率高於六%以上的標的,也是一大挑戰。

但困難並不代表無法做 到。《今周刊》委由基金評比公司晨星(Morningstar)對全球股票型基金以及全球股債平衡基金進行調查後發現,把匯差因素考量進去,經政府核備並 允許販售的全球基金中,仍有七檔的十年期年化報酬率高達六%以上。供讀者參考。但這樣的結果,仍遠比我們預期的少。

「一個不會投資理財的 人,財富累積只能用加法;一個會投資的人,有了複利加持,財富累積就會以倍數成長!」經營高人氣「怪老子理財網站」,並著有暢銷書《第一次領薪水就該懂的 理財方法》作者蕭世斌如此強調。

年化報酬率六%看似不多,在四十歲開始每月投資六千元,到六十五歲時資金將滾到四一五萬元,是原始本金的 二.三倍,更可以比你晚十年進行投資的人多賺一○一.四萬元。

蕭世斌

現職:怪老子理財網站站長

經 歷:長邑光電副總

不會投資理財的人,財富累積只能用加法;會投資的人,有了複利加持,財富累積就會以倍數成長!

多 存101.4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均為40歲,兩人每月均可結餘6000元進行理財。甲君在40歲開始,每月6000元選定年化報酬率 6%的全球股票型基金,進行定期定額投資。乙君則每月6000元放在定存(年利率為1.3%),直到50歲才進行全球股票型基金投資。兩人到65歲時,甲 君將比乙君多存101.4萬元。

早10年開始 投資力量大! 單位:新台幣元年齡 甲君 乙君 甲比乙多存累積投入本金 累積本利和 累積投入本金 累積本利和40歲 72,000 74,013 72,000 72,431 1,582 45歲 360,000 418,620 360,000 371,750 46,870 50歲 720,000 983,276 720,000 790,370 192,906 55歲 1,080,000 1,744,912 1,080,000 1,355,026 389,886 60歲 1,440,000 2,772,245 1,440,000 2,116,662 655,583 65歲 1,800,000 4,157,965 1,800,000 3,143,995 1,013,970 過去10年來年化報酬率超過6%的全球股票型暨全球股債平衡型基金 單位:%英國保誠集團M&G 投資基金(1)英國保誠集團M&G全球民生基礎基金 -1.79 2.72 8.67 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基金 A2 美元 0.20 1.78 6.56 法儲銀漢瑞斯全球價值基金R/A USD -4.69 -2.35 6.43 木星全球管理基金 -4.44 -2.22 6.42 景順環球企業基金A股 1.94 1.57 6.31 安盛羅森堡Alpha基金-安盛羅森堡環球小型企業Alpha基金 B -6.61 -4.41 6.30 貝萊德環球小型企業基金 A2 美元 -2.75 1.40 6.03 資料來源:Morningstar 註:報酬率以新台幣計算,已把匯兌風險考量進去

方 案2:避免獨居

獨居雖然自由自在,卻成本頗高。理財專家最常給年輕人的建議是:結婚前,如果情況允許的話,盡量與父母同住,因為省錢效果驚 人。

如果情況不允許與父母同住,台灣理財規畫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廖義榮建議:「不妨和你處得來、信任得過的同學、同事或好朋友一起合租,不 僅可以住較大的房子,還擁有各自獨立的房間,同樣可以達到省錢效果!」廖義榮指出,與家人或朋友同住,單以成本考量好處多多,水電費、上網費、有線電視費 用都可達到分攤效果。如果與家人同住,每月適當拿一些錢補貼家裡開銷,可減輕父母負擔,還可孝順父母,一舉多得。

按廖義榮的試算,在大台北 地區單身獨居改為合住,每月至少可節省三一五○元,十年下來將結存三十七.八萬元,對購屋頭期款負擔的減輕,不無小補。

多存 37.8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皆是剛踏出大學校園,服完兵役,年齡均25歲的社會新鮮人。他們預計35歲才能買房。甲君為了節省開銷, 與大學好友共租一間25坪的房子,月租1.6萬元。乙君則選擇獨居,租一間12坪、月租1萬元的單身套房,10年後兩人買房時,甲君將比乙君多存37.8 萬元。

避免獨居可能省下的開支 單位:新台幣元每月支出 單身獨居 合住費用合計 合住費用每人分攤 每月節省

費用 10年節省

費用

房租 10,000 16,000 8,000 2,000 240,000 電費 800 1200 600 200 24,000 水費 200 300 150 50 6,000 上網費 1000 1000 500 500 60,000 有線電視費用 500 500 250 250 30,000 報章雜誌 300 300 150 150 18,000 小計 12,800 19,300 9,650 3,150 378,000 方 案3:制定下一年度的家庭預算你是否曾經遇到這種狀況:每當領到一筆獎金時,就開始計畫要如何犒賞自己,導致每年好不容易拿到「意外之財」讓你成為過路財 神,守不住錢財。

根據勞委會統計,這筆被你視為「意外之財」的收入,在勞動經濟學的專業術語稱為「非經常性收入」(包含年終獎金、端午、中 秋與工作獎金等);它占國人年收入總額高達一三%,占我們的收入有相當的比重。不過,由於「非經常性收入」不是每月都領得到,很容易被不知不覺地花光。記 帳習慣是針對經常性收入所設計的一個存錢網;而為家庭或個人制定下一年度的家庭預算,則可以有效針對非經常性收入達到存錢效果。

「為自己編 列年度預算,是一種約束自己不當消費欲望的自我戒律,」《第一次領薪水就該懂的理財方法》作者蕭世斌說,「沒預算就不要花這筆錢,唯有這樣,才能存到錢, 進一步作投資,實現用錢賺錢的夢想!」一位四十歲、年終加其他獎金等非經常性收入一年達十萬元的上班族,只要存下其中的六成,即每年從非經常性收入存下六 萬元,六十歲時,即使這筆錢不做任何投資,也將多出一百二十萬元。

多存120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皆是 40歲,結婚有小孩的上班族。甲君在年底時,會為下一年度擬定全年度開銷預算,乙君則隨興而為。兩人的年終以及其他獎金每年均為10萬元,甲君因制定家庭 預算,得以把非經常性收入省下60%,乙君則全部花光,60歲時,甲君將比乙君多存120萬元。

方 案4:勞退自提增加至3%提高勞退自提有三大好處:一、強迫儲蓄;二、可以節稅;三、收益率比定存高。提高勞退自提比率,是讓自己退休時享受較優渥生活的 好途徑。

勞退新制規定,勞工退休帳戶除每月由企業提撥勞工薪水的六%轉入外,勞工也可以自行提撥,但上限也是薪水的六%。

假 設一位四十五歲、月薪四.五萬元的上班族,每月自提三%轉入退休帳戶,等於每個月為退休金儲蓄了薪水的九%,即四○五○元。如果你的手頭較寬裕,更可以將 自提部分提高至六%;如果你手頭吃緊,也可以降低自提比率,每年有兩次更改機會。

勞退新制基金過去幾年來平均每年操作績效為三.七%,假設 未來操作績效平均每年為三%,一位月薪四.五萬元的勞工,自提比率提高至三%的話,二十年後他的勞退帳戶將有一三二.九萬元,比沒有自提三%的人多出四十 四.三萬元,這還未把節稅的效果算進去。

多存44.3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均為45歲上班族,兩人月薪均 為4.5萬元。甲君決定額外將勞退自提比率從零提高至3%,乙君則只維持雇主提撥的6%比率,不願增加自提比率。65歲時,甲君將比乙君多存44.3萬 元。

增加3%勞退自提,20年後多存44.3萬元 單位:新台幣元年齡 甲君?(自提增至3%) 乙君 甲比乙多存每月9%(4050元) 勞退帳戶餘額 每月6%(2700元) 勞退帳戶餘額45歲 48,600 49,274 32,400 32,849 16,425 50歲 243,000 261,819 162,000 174,546 87,273 55歲 486,000 565,953 324,000 377,302 188,651 60歲 729,000 919,239 486,000 612,826 306,413 65歲 972,000 1,329,623 648,000 886,415 443,208 說明:甲君每月薪資4.5萬元,勞退新制中,雇主提撥6%,甲君勞工自提3%,相當每月9%薪資轉入勞退薪資帳戶,假設勞委會每年勞退新制操作績效維持 3%進行試算。

方 案5:養成記帳習慣

千萬不要小看記帳這回事,以為這是小家子氣人做的事;因為,過去兩個世 紀的全球首富,皆把記帳視為是累積財富的最重要基本功。

二十世紀的首富代表性人物,非美國石油大亨約翰.洛克斐勒莫屬,他是全球第一位身價 超過十億美元的富豪。從小,約翰.洛克斐勒的父親就訓練他記帳,把每一筆零用錢收入與支出,清楚地寫在小本子裡。

二十一世紀的首富──墨西 哥電信大亨卡洛斯.史林赫魯更指出,從小他父親就規定所有的小孩都必須記帳,而且每周受檢,父親並會向孩子們分析每筆款項的用意。

「記帳最 大的好處在於,可讓我們了解『想要』與『需要』的分別。因為,往往你『想要』並不是你『需要』的,如果搞不清楚這兩者關係,金錢就會消失得莫名其妙。」台 灣理財規畫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廖義榮指出,「許多卡債族與月光族就是搞不清楚這種觀念,才會落此下場。」根據主計處統計,台灣平均每戶家庭一年的總收入達 一○七萬元新台幣(平均每月收入為八.九萬元),如果善用記帳習慣,將有助於每一個家庭的經常性收入產生結餘。假設一個家庭透過記帳,每個月產生五千元的 盈餘,並把這筆結餘投入風險較高、波動性較大,年化報酬率七%的全球新興市場基金,二十年後,這筆因記帳帶來的結餘將為你滾出二六○萬元。

廖 義榮

現職:台灣理財規畫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經歷:合格理財規畫顧問(CFP)「記帳最大的好處,可讓我們了解『想要』與『需要』的分別。往 往你『想要』並不是你『需要』的。

多存260.4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均為45歲,成家立業收入相當的成 年人。甲君養成記帳習慣,量入為出,每月可省出5000元作為投資理財之用。甲君決定把這筆省下來的金錢,投入年化報酬率7%的新興市場基金,65歲時, 甲君將比乙君多存260.4萬元。

10年年化報酬率高於7%的全球新興市場股票型基金基金名稱 3年年化報酬率(%) 5年年化報酬率(%) 10年年化報酬率(%)安本環球 - 新興市場股票基金 7.03 10.55 19.40 霸菱全球新興市場基金-A類美元配息型 2.67 5.59 13.87 羅素新興市場股票基金 0.84 5.31 —CI資本國際新興市場股票基金 B -0.43 5.04 13.67 寶來全球新興市場精選組合基金 2.62 4.67 —荷寶資本成長基金-荷寶新興市場股票 D歐元 -1.76 4.61 10.80 貝萊德新興市場基金 A2 美元 0.72 3.96 13.98 摩根富林明基金-摩根富林明全方位新興市場基金 - A-USD -0.60 3.90 15.19 施羅德環球基金系列 - 新興市場 A1 類股份 - 累積單位 -1.47 3.26 12.69 資料來源:Morningstar 註:報酬率以新台幣計算,已把匯兌風險考量進去

方 案6:早5年買房

二十五歲出 社會開始奮鬥的你,在三十五歲結婚,結婚後小兩口共同努力打拚,終於在五年後,即你四十歲時存到了頭期款決定買房。即使在房價不漲的情況下,比別人提早五 年買房,將為你的資產額外增加高達五十一.九萬元。

台灣理財規畫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廖義榮指出,提早買房是難得的理財好習慣,尤其近十年大 台北以及台中地區房價漲幅驚人,晚五年買房的人可能要多付出一倍的代價,才能買到五年前同樣地段與同樣坪數大小的房子。

買房也是一種強迫儲 蓄的理財手段,因為所繳的房貸扣除利息後,其實是在累積自己的資產。經試算,提早五年買房,把租房的房租扣除貸款利息與自住房屋稅及地價稅,五年後可多存 五十一.九萬元。

多存51.9萬元

設想狀況:甲君在35歲時結婚,並租一間月租1.6萬元的房子。5年後即 40歲,決定向銀行貸款500萬元買房子;乙君則到45歲才買房。假設房貸利率為1.8%,甲君比乙君提早5年買房,可較乙君省下51.9萬元。

租 屋與買屋相比省下的金額 單位:新台幣元

年齡 租屋年支出

(註1) 買房貸款利息年支出 房屋稅與地價稅(註2) 每年結餘 累計結餘36歲 192,000 88,171 8,000 95,829 95,829 37歲 192,000 84,152 8,000 99,848 195,677 38歲 192,000 80,273 8,000 103,727 299,404 39歲 192,000 76,324 8,000 107,676 407,080 40歲 192,000 72,303 8,000 111,697 518,777 註1:租屋以每月1.6萬元三房計算 註2:每年合計8000元方 案7:逢低買進定存概念股最近股市大跌,即使沒錢買股票而空手的你,是不是心中也會油然生起一股遺憾:「早知道,就多存一點錢,現在進場撿便宜了!」如果 你能做到方案三,每年額外省下六萬元的非經常性收入,這種遺憾就不會發生了。用最保守穩健方式操作,趁股市大跌時,不買個股,只持續買進「寶來台灣卓越五 十基金」,就算平均一年只能買進一張,從四十五歲開始行動,到六十五歲時,你將擁有二十張寶來台灣五十,光靠配息進帳,等於多領了一份國民年金。

寶 來台灣五十是由台股中權重最大的前五十檔股票組成,換句話說,買一張台灣五十,等於一次買進五十家最大的台灣上市公司。這檔指數型股票基金成立六年多以 來,平均每年派發二.二五元現金股息,等於買進一張,平均每年可領到二二五○元新台幣的現金股利。過去六年多來,台灣五十的平均價位在五十五元,跌破五十 五元時,照往年配息紀錄,殖利率可達四%以上。

未來的金融市場是一個動盪加劇的年代,台灣五十波動也將趨於激烈,跌破五十元價位時伺機進 場,以每兩年買二張的速度累積,二十年後,即使不算股價的漲幅,光現金股息每年將高達四萬五千元,二十年累積的股息則將高達四十六.一萬元。

多 存46.1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皆40歲,甲君因每年可額外存下6萬元的非經常性收入,他決定趁每次股市大跌時逢低買進台灣50指數基 金。以每年買一張的速度進行,60歲時,甲君將比乙君因台灣50基金多領46.1萬元現金股利。

類別 累積買進 配息(元)

45 歲 1張 0

46歲 1張 2,250 47歲 2張 4,500 48歲 2張 4,500 49歲 4張 9,000 50歲 4張 9,000 51歲 6張 13,500 52歲 6張 13,500 53歲 8張 18,000 54歲 8張 18,000 55歲 10張 22,500 56歲 10張 22,500 57歲 12張 27,000 58歲 12張 27,000 59歲 14張 31,500 60歲 14張 31,500 61歲 16張 36,000 62歲 16張 40,500 63歲 18張 40,500 64歲 18張 45,000 65歲 20張 45,000 累計 461,250

方 案8:晚10年買車

投資理財最重 要的原則之一是:盡量及早買進會增值的東西,盡量延後買進會貶值的東西。因此,台新金控財富管理銀行副總蕭偉志建議早點買房,晚點買折舊速度快的汽車。

汽 車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依個人情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位居住在鄉下地方的老師,住家距學校遙遠,當地公共運輸系統不發達,汽車對他而言可能是 需要的。相對之下,一個居住在都會地區,公共運輸網絡發達的單身族,買車只為了假日出遊或散心用,汽車對他而言不是「需要」,而是「想要」。

購 買汽車的隱藏成本多,不僅車價是一大筆支出,每年的停車費用、牌照稅、燃料費、第三人責任險、保養費、驗車費用,林林總總加起來是一筆極可觀的開銷。即使 你買的是一輛陽春國民車,十年下來,包括購車費用及相關開銷,保守估計將達一一九.四萬元。年輕人要買車,最好三思而後行。

多 存119.4萬元

搭大眾運輸系統 10年省下百餘萬! 單位:新台幣元基金名稱 1800cc自用小客車 大眾運輸工具 10年節省購車成本 550,000/一次性 0 550,000 牌照稅 7,120/每年 0 71,200 燃料費 4,800/每年 0 48,000 第三人責任險 1,500/每年 15,000 保養費 15,000/每年 0 150,000 油資(費率) 3,600/每月 3,600/每月 0 停車費 3,000/每月 0 360,000 總計可節省 1,194,200 方 案9:早10年實施退休規畫如果你做到了方案一與方案五,並將勞退自提增加至三%,四十五歲時,每個月你將拿出一一三五○元投資。以雙薪家庭平均月收入九 萬元來說,月投資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為一二.六%,負擔不算太重。

假使你按照家庭理財的穩健原則,三成作為投資,意味著月收入九萬元的雙薪 家庭,每月應有二.七萬元可以投資。換句話說,四十五歲時,每月額外增加一萬元作為退休理財規畫,是多數家庭可負擔的範圍。

台新金控財富管 理銀行副總蕭偉志認為,低利率將持續三至五年之久,利率四%以上的分紅保單或債券型基金可作為退休規畫主軸。因此,你四十五歲開始每月投資一萬元的債券型 基金,即使年化報酬率以保守計算僅有四%,你將比晚你十年做這件事的人多存二一九.四萬元。

﹁九大行動方案線上測驗﹂請立即連結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winwinsp/no766/

蕭偉志

現職:台新金控財 富管理銀行副總25至45歲應將理財重心放在購屋上,45歲以後再來投資股票或基金也不遲。

年化報酬率超過4%的債券型基金基金名稱 成立年 10年收益率(年度化,%) 法儲銀盧米斯賽勒斯全球機會債券基金 2000 8.99 霸菱國際債券基金 1978 7.46 霸菱英鎊全球債券信託基金 1991 7.27 先機環球債券基金 2000 6.98 摩根富林明國際債券及貨幣基金 1979 6.86 CI資本國際全球債券基金 2001 6.84 百利達全球債券基金 1992 6.61 施羅德環球基金系列 - 環球債券 1993 6.46 註: 篩選條件為成立超過10年,過去10年年化報酬率超過4%

多存219.4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收入條件一樣,甲君45 歲開始實行退休規畫,每月多提撥1萬元買入全球債券型基金;乙君到55歲才進行退休理財規畫。65歲時,甲君將比乙君多存219.4萬元。

早 10年規畫退休 就能多存219.4萬元! 單位:新台幣元

甲君 乙君 甲比乙多存

累積投入本金 累積本利和 累積投入本金 累積本利和45歲 120,000 122,225 0 0 122,225 50歲 600,000 662,990 0 0 662,990 55歲 1,200,000 1,472,798 120,000 122,225 1,350,573 60歲 1,800,000 2,460,905 600,000 662,990 1,797,915 65歲 2,400,000 3,667,746 1,200,000 1,47,2798 2,194,9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12

借殼:後門族的勝利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5439&time=2011-08-27&cl=115&page=all

發佈的最新借殼政策新瓶裝舊酒,借殼標準依舊低於主板IPO,後門照樣生意興隆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王紫霧

 

  借殼上市過程中的種種惡行充斥A股市場,監管層早已洞悉其中奧妙,高層本已下定決心,希望像香港、納斯達克市場一樣提高借殼標準至與IPO等同。不過真正操作起來,卻是另一回事。

  8月初,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於山西太原召開的一次併購研討會上,談到這一「最新借殼標準」,監管當局一位處長不由得噗嗤一聲,笑出聲來。「你們猜過去幾年借殼資產的利潤平均在多少?」

  「8000萬。」他自問自答。

  將於9月1日正式施行的《關於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與配套融資相關規定的決定》(下稱借殼新規)規定,「上市公司購買的資產對應的經營實體持續經營時間應當在三年以上,最近兩個會計年度淨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2000萬元。」

  主板IPO的書面標準是「最近3個會計年度淨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3000萬元。」但實際IPO項目,即使是中小板,平均淨利潤水平也在5000萬元以上。

  借殼新規劃定的最新的借殼標準——較之過去有所提高,但仍低於主板IPO。再加之融資方面提供的政策便利,所謂的借殼新規對借殼的限制變成了實質性的鼓勵,市場此前熱議的「借殼標準將與IPO趨同」的可能性,再度付與笑談。

  一位券商人士的觀點直言不諱:「這一監管條件對借殼上市的抑制作用幾乎等於零。離構建有限的退市機制,遙遙無期。」

  在中國嚴格的IPO審批制度下,廉價快捷的借殼上市已經衍生為IPO的利益後門,由此引發的內幕交易、市場操縱、利益輸送等問題深為業者詬病,監管高層亦深惡痛絕。但借殼新規的最終定調,顯示出「利益後門族」的繁榮與強大。

扭曲的借殼

  借殼的問題在A股市場盡人皆知。

  在借殼這個複雜而宏大的工程中,暗箱操作在很多環節都可以出現,實際重組的框架協議外界不可能看到,也無法知道當地地方政府給了什麼優惠,實際資產如何作價,負債如何安排,到處都有可能損害中小投資者的利益,而地方政府為了本地GDP,即使發現企業有問題,一般也幫助企業瞞天過海。

  借殼中的另一大問題就是因為內幕信息洩露而導致市場操縱。廣發證券前總裁董正青在該公司借殼上市的進程中,因內幕交易獲刑四年;「中國首富」黃光裕折戟中關村;億晶光電借殼海通集團的案例也因謝風華案而被推遲。

  由於借殼將對企業的業務產生重大有利影響,二級市場股價經常隨著種種借殼傳聞大起大落,甚至不乏中介結構、投資者或者上市公司及其股東假造借殼傳聞哄抬股價、從中漁利的行為。

  如今年3月盛傳的贛州稀土借殼風波,包括十餘家上市公司捲入借殼傳聞,無一例外股價大漲。最早率先被曝出贛州稀土借殼傳聞的西南藥業 (600666.SH)、昌九生化(600228.SH)在3月18日雙雙強勢漲停。而西南藥業澄清之後,股價即迅速回落。隨後,*ST滬科 (600608.SH)、中鋼天源(002057.SZ)、四環生物(000518.SZ)、贛能股份(000899.SZ)、中江地產 (600053.SH)等一系列個股都被相繼曝出同一傳聞。儘管這些上市公司逐一否認,但更多的幕後投資者在「漲價一日遊」中獲利。

  正因如此,市場對於借殼交易的評價往往大打折扣。「這類重大資產重組交易,在境外本是資本市場交易的主體,是王冠上的鑽石,能夠真正體現交易雙 方、中介機構的能力,但由於在中國市場上的種種惡行,使得原本光彩而又有水平的交易,變成重點監管和防範的對象。」某投行人士表示。「根本原因還在IPO 的審批制度上。」

等同IPO?

  根據A股市場IPO的審批制度,上市企業的業績、市場地位、市場前景等方面都是監管層考核的標準,材料的報備與審查異常繁瑣嚴格,即便順利通過 發審委的發行資格審查,還需要等待證監會根據市場情況發出的發行許可,一旦市場出現波動,上市窗口隨時被監管層關閉,能夠在一年之內完成上市的可能性幾乎 不存在。

  由於IPO審查制度的嚴格,借殼成為類似「IPO後門」的捷徑,大量因為自身瑕疵難以通過IPO審查或者因為不願經過這一漫長痛苦過程的企業,都把目光轉向借殼。

  借殼上市的公司一般並不符合IPO標準。一位律師表示:「借殼的公司肯定是有瑕疵的,不然就直接IPO了。我們主要審查的是,這些問題對於上市公司的影響究竟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的。」

  在境外成熟市場,借殼交易長久以來都不被監管層關注,監管層只負責審查是否有應披露未披露的信息,是否有內幕交易市場操縱,而對於交易本身則由交易雙方自行磋商,監管層並不在其中進行審批。

  「境外長久以來對借殼的放鬆,源於其IPO制度。因為境外IPO基本上都是備案制,企業在把需要披露的情況完全披露後就可以上市,監管機構審查 的都是披露的完整性與真實性,各種層次的市場對業績要求不同。」一位律師表示,「在這種寬鬆的IPO制度下,鮮有企業想IPO而難以達成,與IPO目的不 同的資產重組交易也不會選擇IPO。因此,這兩種交易形式完全不同,根據交易者的目的選擇。」

  而在當前A股市場,無論是IPO還是大部分借殼交易,能夠上市才是「硬道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繞開嚴格的IPO審查,迂迴門檻較低的借殼成了眾多交易的目的。

  「如果與IPO目的相同,那麼審批條件應該統一,嚴審IPO,就應該嚴查借殼;要是放鬆借殼,IPO也要放鬆審查。」某投行人士表示。

  然而借殼新規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條,即是對借殼主體的盈利要求,要求實際經營時間持續三年以上,且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2000萬 元。但這一標準被部分市場人士直接指為「偏低」。因為主板IPO的標準是「最近3個會計年度淨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3000萬元。」且這兩條標準均遠遠 低於實際IPO和借殼的資產淨利潤數。

  「只要借殼標準不與IPO統一,就會有人從中鑽空子,找便宜,這才是借殼問題頻出的根源。」一位律師說,「天價殼就是這樣產生的。」

天價殼

  「天價殼是行政價值的表現。」這位律師表示,一個資本市場是否健康完善,「殼」的價格也是重要體現。相比之下,無論是香港市場還是美國市場,都沒有這麼貴的「殼資源」。

  2004年,香港交易所針對「買殼上市」問題,調高監管標準,使借殼上市的標準與IPO趨同。然而歐美市場注重上市後對信息披露的監管,大批在美「買殼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均遭「圍獵」。

  「就連IPO制度非常寬鬆的境外市場都把借殼標準提高,我們的借殼標準為何一直這麼低呢?後門族強大呀!」一位投行人士感慨。

  借殼上市最早出現於深寶安購中延實業。而大批借殼則湧現在2008年左右。這一階段,以房地產企業為主力,不少公司紛紛走上借殼之路。

  2008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S*ST萬鴻(600681.SH)披露,佛山市順德佛奧集團將旗下優質的房地產等資產注入上市公司。由 此,S*ST萬鴻將轉型房地產企業。此前,已有ST國藥(600421.SH)等一批上市公司先後宣佈正在和房地產企業商討借殼事宜。這也恰恰是證監會出 台《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的大致時點。這一《管理辦法》於2008年5月施行,證監會對於借殼的審核開始趨於嚴格。

  「主要是歷史遺留問題。」一位併購界律師表示。大量的「殼」來源於瀕臨退市的企業,成為擬上市企業爭奪的「行政資源」。

  最近一段時間,證監會對借殼交易審查日益嚴格,一旦上市公司的股價出現異動,無論什麼原因,都會暫停對其重組提案的審核。但二級市場受的短暫影響已經足以使動作快、有預謀的操縱者從中獲利。

  資產價格高估也是借殼亂象之一。如安徽國風集團,該集團整體產權公開轉讓長時間無人摘牌,其主要原因就是國風集團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被市場嚴重高估,以至於淨資產價格遠遠超出了戰略投資者的心理預期。

  一位併購界資深律師感嘆:「現在一個殼太貴了,動輒幾億。借殼公司讓渡這麼多利益出來,成本太高。」

借殼進程加快

  市場數據整理結果顯示,2009年間,共有19家公司通過借殼方式實現了上市,其中未滿足上述監管條件的公司僅有3家,佔總數的15.79%。 而這三家公司均為房地產企業,其他借殼上市企業均符合條件。而從2010年至今,共有25家企業完成借殼上市,其中20家均滿足這一借殼條件。

  君合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王毅表示,在此前的借殼上市實踐中,證監會的審核標準就已經與這一公佈的新標準差不多甚至高於新標準,因此在借殼成功的案例中,少有出現不符合新標準的交易。而從這一層面來講,新標準對實踐操作的改變意義不大。

  一位併購業律師表示,主要是房地產業、礦業等領域的資金密集型企業,資產規模龐大,而融資來源單一,受政策影響明顯,難以達到穩定盈利標準。

  券商建議,如果要等同於IPO,就應要求擬借殼對應的經營實體以公司制形式存續三年以上、實際控制人最近三年未發生變更、高級管理人員最近三年未發生重大變化,並且最近三年連續盈利。

  王毅表示,很多企業借殼是為了規避禁止性政策,如房地產企業無法上市。借殼的大多數企業已經達到很高的盈利水平,如2011年獲批借殼者億晶光電,2010年淨利潤高達8億元。

  但在借殼新規中,並未提出是借殼的單一經營主體需達到上述盈利要求,還是擬注入上市公司的全部經營實體合計達到即可,而「拼湊借殼」事件在資本市場上屢見不鮮。

  借殼新規對於借殼上市的界定為:自控制權發生變更之日起,上市公司向收購人購買的資產總額佔上市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合併財務會計報告期末資產總額的比例達到100%以上的交易行為。

  有業內人士認為,該界定將導致市場上所有實際控制權曾經發生變更的上市公司在進行後續大規模資產注入時面臨借殼上市的監管條件,如目前已停牌的美利紙業、ST珠峰均存在此類情況。

  「該文件的積極意義在於,明確了借殼上市的部分標準,且將財務顧問的督導期從一年提升至三年,加重了中介機構的責任。」這位人士表示。

  而在明確部分審核標準的同時,借殼新規在某些方面給借殼上市反而提供了便利之道。借殼新規規定:「上市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可以同時募集部分配套資金,其定價方式按照現行相關規定辦理。」

  「按照原來的規定,雖然借殼的審批程序只有6個月左右,但其後增發募資還需要6—9個月才能完成,整體時間算下來跟IPO差不多。」王毅說。

  新規一出,借殼上市融資的進程無疑可以大大加快。

退市缺失

  伴隨著畸形借殼交易的不斷升級,進一步阻擋了資本市場的退市機制建設。

  一些ST公司寥寥幾家退入三板,卻可通過借殼上市「改頭換面」,翻身「變鳳凰」,一位券商人士表示:「ST股票少有退市之憂,但股價低,具有被 借殼上市的可能,有很大機會獲得超額收益。在這樣的刺激下,中小投資者熱衷投資ST股票,應屬理性選擇,但這對資本市場貽害無窮。」

  併購界律師表示,大量借殼交易的產生,既可幫助監管層解決現有ST公司的問題,又可以減輕IPO的壓力,是監管機構解脫其行政責任的一種方式。但上市的兩套標準並行,畢竟不符合「三公」原則,帶來後患無窮。

  「中國對於借殼中內幕操作,以及資本市場上其他的虛假信息披露,缺乏《刑法》上相應合理的懲罰。」這位律師表示。「如在美國被中小投資者起訴可能被判很重的罪行,在中國可能幾年就出來了。」

  刑法第180條規定,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員或者非法獲取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不過這些處罰也經常伴以緩刑。

  而對於資本市場上信息披露不實的行為,《刑法》處罰更為輕微,往往僅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2003年退市並引起本市場上著名醜聞的「藍田股份」案中,公司財產幾乎全部虛報,數以萬計中小投資者損失,以董事長瞿兆玉為首的數位高級管理 人員被判刑,瞿兆玉僅僅獲刑兩年。數年過去後,不僅已經退市的「藍田股份」通過重整捲土重來,被譽為「不死鳥」,原董事長瞿兆玉也被媒體質疑隱現於重組方 陣營之中。

  而黃光裕因牽連內幕交易數罪並罰,判刑14年,被業內人士認為是中國內地內幕交易處罰的上限。

  相較之下,美國用「重典」來治亂更有威懾力。華東政法大學教授羅培新曾撰文介紹,1988年的美國《內幕交易及證券欺詐制裁法》,引入了行政罰 款制度,即無須考慮內幕交易者是否有「利潤所得」,而一概予以罰款處罰,自然人的可處罰金額被提高至10萬至100萬美元,法人則可被處以高達250萬美 元的行政罰款。而2002年通過的《公眾公司會計改革和投資者保護法》更是進一步規定,任何人通過信息欺詐或價格操縱、內幕交易在證券市場獲取利益,最多 可監禁25年或處以罰款。

  另一方面,中國中小投資者因內幕交易而獲得民事賠償的成功案例更是屈指可數。在整個法律體系尚無法協調配合的情況下,僅僅靠證監會的規定來加強借殼上市的監管無疑效力極其有限。

  「借殼上市行為的規範並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一位券商人士表示,「這並非證監會一個部門的力量可以做到,但至少要監管部門痛下決心。」

  財新《新世紀》實習記者楊璐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45

魅族的山寨式逆襲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30/0NNDE1XzU3NDI0Ng.html
1月27日晚,北京水立方。瑟瑟寒風中,魅族CEO白永祥穿一身緊身衣,試圖上演一場喬布斯模仿秀。當晚,在一大批魅族的粉絲——「煤油」的現場追捧下,魅族MX2發佈。

本土草根手機從沒有過這樣的待遇,之前每有企業發佈新品,會場氛圍都讓人昏昏欲睡。

魅族總部在廣東珠海,起初是做MP3,後開始涉足智能手機。在很多人印象中,魅族是國內手機企業中山寨蘋果的鼻祖,第一款叫得響的產品是2009年2月推出的M8,被稱為模仿蘋果iPhone最成功的山寨機。很多「煤油」認定魅族是中國的蘋果,當然小米則是後話。

11月27日推出的MX2採用了16:10,而不是16:9這一業界慣用的屏幕比例,取消了Home鍵採用全屏幕觸摸,視覺效果不錯。

白永祥在發佈會現場號召,忘記參數隻關注產品本身。曾經的山寨看上去是想開始逆勢「高富帥」。

MX2是魅族年度旗艦手機,當天邀請的參會媒體人數眾多,也有人質疑魅族開始高調。對此,白永祥在會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其實高調也不對,低調也不好,適合我們調子最好。產品是第一的。」

魅族這種特性與其他本土手機企業的手法大相逕庭,本土手機企業通常追求外形的花樣翻新,但產品本身並無多大改進;為了增加銷量給予經銷商更多利潤,營銷更甚於產品本身。而魅族似乎鐵了心要學習蘋果文化。

魅族董事長黃章是個神秘人物,據說黃章只有初中畢業,曾是一個廚師,一度想成為最好的粵菜廚師,但後來痴迷電子產品,只關注產品,不關心其他,從不接受媒體採訪。白永祥稱MX2是最「J.Wong」的設計,J.Wong就是黃章在魅族論壇中與粉絲溝通時用的名字。

黃章也從不公開亮相魅族的發布會,但魅族有重要的發布會他會會悄悄到場找個角落坐下。據說黃章來到了MX2發佈會現場,但不知道坐在哪個角落。

有關黃章和小米創始人雷軍,網絡上曾流傳一個段子:兩人一度走得很近,但後來雷軍開始做小米手機,黃章指責雷軍打聽魅族智能手機研發細節,因而鬧翻。

MX2發佈會後,各大論壇上網友都把米2與MX2做比較,米粉與煤油也在大打口水戰。J.Wong當天在論壇中現身說,M8仍然可以換購MX2,並且延續之前的模式,即折價700元;換購服務會在2013年年底停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304

高薪族的理財能力

在《摩根寫給兒子的三十二封信》一書中,有一個故事令我頗深刻,是講述摩根兒子對於個人理財問題的提醒,可能不少人可拿來作個借鏡。




先看看書中節錄出來的一段話,是摩根對兒子信中的話:

「很遺憾,你不是一個合格的預算師,特別是在今天早上,當你向公司要求借支500美元週轉時,這讓我非常吃驚。特別讓我難以理解的是,你在私人資金的運用上不光是有點困難,甚至連一點存款都沒有。但是,你每天在資本好幾百萬的公司裡做預算、財務報表及資金的安排,卻是分毫都不差,真使我難以想像。」

續後還有這一段:

「前些日子,我去拜訪一個專門做稅務業務的朋友,他告訴我,在他的辦公室裡,每天都有像你這樣的高薪白領階層光臨,他們前往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沒有繳稅,而引起稅務機關的起訴來請求幫忙。為什麼像你們這樣具有大企管理能力的人,卻沒有管理自己錢包的能力?大概是因為公司裡有強制的財務計劃,而個人生活計劃卻沒有。」

針對兒子的個人理財問題,摩根在信內有提到一些簡單的方法,包括減少運用信用卡而改用現金、積極記錄個人支出、先儲蓄及扣起所需要的支出才花費之類。其實這些方法,在今天的社會都不是新鮮事,很多人都了解明白,可能只是欠缺執行力而已。

摩根在書中提出了兒子的個人理財問題,帶出了一個現象,就是高學歷及高職權者,高薪厚職與專業人士,甚至每天替公司處理著幾千萬、幾個億重要決定的管理層,其個人理財表現可以是一團糟。原來職位、學歷與個人財務並無必然關係,收入高不代表富有。

大家記得前政務師許仕仁嗎?當時他的案件還在審訊,每次呈堂的資料顯示其個人財務是多麼大問題,年薪幾百、幾千萬,但平日可以完全沒有積蓄,甚至經常欠債。很有趣,在政府或私人機構內,他的工作可謂十分成功,這實在令不少人摸不著頭腦,而這些「惡習」,更令他很容易被富商利用,作了令他後悔一生的事情。

摩根在書中也點出了精結所在,正正是政府或私人公司內部有制度,所有事情都有規有矩,執行者的才能自然能夠有效發揮。相反,個人的財務,自己的錢包,並沒有人規管限制,財務知識不足者,很容易揮霍無度,陷入財困。常言道「怕老婆會發達」,就是如果身邊有位賢內助,她對你又最為了解,能好好對自己的消費行為加以限制,積累財富可能更容易。

經常聽到不少人崇拜專業,認為誰家子女是做銀行的,誰家子女是讀會計的,誰家子女是某公司高層的,他們定必很富有,而所提出的投資建議就定必很有參考價值。但按我觀察身邊朋友的不少經驗,的確不少叔叔太太,就是懷著這樣信念,吃過不少苦頭,交了不少「學費」。我認為他們應該精明一 點,分清楚人家的賺錢能力在何處,與個人理財能力及投資意見價值未必有關。

尤其「黃、賭、毒」之中,隨意染上任何一瓣都可能會雞犬不寧,當中又以「賭」最為大問題。而像許仕仁一樣的事業強人,亦未必能有效避開這些惡習,服務香港一輩子,事業名利創下不少輝煌,臨老仍要「坐籠」,連法官都表示要對這樣的一位老人家判刑不是味兒,實在令人惋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6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