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推銷員不死——電影人於冬奮鬥史

按: 他問天行國際(993) 高息借了錢。

http://www.infzm.com/content/67752

於冬當發行員賣的第一部電影,是徐克的《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主演李連杰。十七年後,於冬當了老闆,徐克找他投資3D版《龍門飛甲》,主演還是李連杰。

從北影廠一位普通發行員,到一個美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把只有幾個人的民營小公司,做成國內第一的民營電影公司,出生於1971年的於冬,用了18 年時間。「我從業18年,中國電影改革進行了18年。博納的發展和我個人的成長,是個挺艱難的過程,也是電影產業艱難崛起的過程。」

喝出「副科長」

1993年,於冬在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讀大三,去北京電影製片廠發行科實習。發行科楊科長領著他們去吃羊肉泡饃,拿了瓶二鍋頭。一頓酒下來,於冬沒倒,處長指著他說:「這小子不錯,可以跑發行。」

中國電影發行體制的改革剛起步。以往的發行方式是「統購包銷」——電影製片廠拍完電影全部賣給中影公司,中影每個電影預付100萬,根據賣拷貝的數 量給製片廠結賬,一個拷貝10500元,多退少補。如果賣了500個拷貝,中影結賬時再給片廠400萬;如果只賣了20個,等於片廠欠了中影80萬,會從 下一部電影的預付款裡扣除。

在這樣的體制下,出現了大批粗製濫造的小成本電影。「大家都是二三十萬拍個電影,交給中影,拿回的錢基本上發工資了,沒錢再拍片。整個製片業都陷入惡性循環。」於冬回憶。

1992年末的全國電影廠長會上,以韓三平為代表的廠長們集體炮轟中影的統購包銷,提出製片廠自主發行。呼籲得到了廣電部支持。1993年4月,電影局發佈「3號文件」,電影製片廠獲得了自主發行權。大聲呼籲改革的韓三平們得到重用。

於冬第一次出差,跟著楊科長坐火車沿著京廣線先到了河南。國產片不好賣,北影給港片《獅王爭霸》搭上另外3部國產電影一起賣,給河南省發行公司開價150萬。對方幾個代表誰都不肯接,沉默了5分鐘,一位老發行科長說:「楊科長太瞧得起河南了。」所有人都笑了。

談判陷入僵局,河南公司只是一個勁地灌酒,於冬的任務是替領導喝酒。接下來的兩天,北影一行人所到之處,省發行公司都是領導全程陪同,全程埋單。「我當時感覺北影真牛。」於冬說。

北影廠當時的確是老大。全國電影廠大多開不出工資時,北影靠一批香港合拍片,突破了賣拷貝的發行模式,嘗試票房分賬,利潤近2000萬。後來於冬才知道,省公司全程陪同是不讓他們接觸鄭州和各地市發行公司。

這之前《獅王爭霸》在上海上映10個拷貝,按價格,北影頂多拿20萬。票房分賬後,北影拿到600萬。但影片在江蘇談判時,遇到江蘇省發行公司強烈 抵制。當時的電影版圖上,江蘇是全國「諸侯」裡的老大,連續10年佔據電影製片廠10%的發行收入。江蘇省公司堅持要買拷貝,單價加到15000元,不搞 上海式的票房分賬。談判破裂後,北影繞開了省公司,直接向蘇州、無錫、南通、常州四個地市電影發行公司供片,放棄江蘇其他地市市場。

河南省發行公司的收入主要依靠省會鄭州,如果北影複製「江蘇模式」,搞鄭州突破,那省公司多一半的收入就沒了。離開鄭州前一天晚上,河南和北影達成 了最後協議:4部電影打包價38萬。如果按照改革前的方式,《獅王爭霸》在河南賣6個拷貝,3部國產片每部賣2個拷貝,北影最多拿到13萬。接下來的湖 北、湖南,北影如法炮製。

半年實習結束,酒量好加上是黨員,家在北京又不用分房,於冬通過了發行處的鑑定。1994年夏天,於冬成為北影廠正式員工。1996年,韓三平簽署了任命書,26歲的於冬成了北影廠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副科長。

弄不好就是「推銷員之死」

作為北影廠的發行負責人,於冬幹勁十足,天天在全國跑。

香港電影和進口大片一統天下,國產電影日子難過。作家陳染的《與往事幹杯》,由導演夏鋼拍成電影,片子很好,但屬文藝片,不好賣。全國跑了一圈,山 西省就要了一個拷貝,於冬不甘心,跑到山西各地做了很多宣傳,最後「往事」在太原一個影院放了兩個月,票房拿了40萬,一戰成名。

1999年2月,廣電總局將原中國電影公司、北影廠等7家國企合併,組建中國電影集團。於冬和13位同事被北影的人事處長帶著移交給了中影,負責國產片發行。忙活一年多,業績不好,於冬所在團隊被合併到發行大區。

副科長位置沒了。大區副經理是自己的師弟。「特別沒面子,算了下崗吧。」於冬狠心出了北影廠大門。

出來以後賣誰的片子呢?於冬想起在中影看過《說出你的秘密》,黃建新導演,王志文主演。電影拍完3年,在中影擱了一年多沒人理。他私下約黃建新:「當時中影給你的60萬太低了,我現在出來單干,給你保底120萬,先給你30萬作定金。」

黃建新不願電影放在倉庫裡,說服了投資商浙江電影製片廠,把片子給於冬做發行。

於冬找了幾個親戚組建博納文化交流公司。這時博納還沒有電影發行資質。公司註冊資金30萬元裡,有7萬是合作夥伴的,20萬是從親戚那裡湊的。30 萬匯票給了浙江廠,付了第一筆定金,拿著授權書、文件、合約,於冬開始周遊全國。十幾個省轉一圈回來,靠以往的老關係,100萬現金到手。加上北京、上海 等幾個城市分賬發行,最後《說出你的秘密》總票房1000萬元。於冬淨賺五六十萬。

陳凱歌為《和你在一起》做宣傳發行,和於冬一起跑遍了主要城市。他嘆道:「於冬,你每天背著個拷貝,到了哪都是一頓大酒,你這弄不好叫『推銷員之死』。」

2001年,博納公司獲得了電影局頒發的《電影發行經營許可證》,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家持有電影發行許可證的民營公司。

港片愛上博納

至今《我的兄弟姐妹》仍被於冬認為是博納最重要的電影:「它考驗了我的眼光和判斷力,營銷策劃都對路。」導演俞鐘是新人,最知名的演員是崔健、梁詠琪。投資人是香港電影人文雋。

於冬同時在二十多個城市媒體上做宣傳,號稱該片是「2001年的催淚核彈」,並且協調各地發行公司同一時間上映。《我的兄弟姐妹》最終在內地獲得了2000萬元票房。

文雋200萬的投資,獲得了700萬利潤,回港後到處給於冬做廣告,還拉他參加香港金像獎「亞洲新力量」論壇。

於冬在論壇上認識了施南生。「施南生當時是寰亞的執行董事,知道我是《我的兄弟姐妹》發行人,願意給我合作機會。」於冬還碰到了老朋友鐘再思,他正在製作《天脈傳奇》。競爭這部電影發行權的還有他的老東家:中影集團。

為了拿下「天脈」,於冬第一次提出了「保底分賬」:「500萬保底再分賬。我當時手上的錢都不夠500萬,但如果這個電影成功,將是博納的一個飛躍。」

沒想到中影安排了《蜘蛛俠》在同期上映。「鬧到電影局去協調,最後他讓了我一週的檔期,就這一週,我搶了2000萬票房。」於冬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

「天脈」總票房近3000萬,超過香港的1700萬港幣票房,在當年內地票房排行榜上排名第七。多賺的利潤中,又給了寰亞近100萬分賬。劉德華、張柏芝主演的寰亞賀歲片《老鼠愛上貓》,施南生主動建議給博納發行。

從「愛上貓」開始,於冬按國際慣例,將全國票房做成日報,詳細列出各地電影院的名字、銀幕數、觀看人數、票價,每天傳真到香港。許多香港電影公司找 上了於冬。博納靠專髮香港電影,成了電影發行業不可忽視的力量。在博納發行的港片中,成龍主演的《神話》利潤是最高的。「保底700萬,但當時發了近1億 票房,我賺了800萬,還給英皇又分回了1000萬。」

再與香港電影公司合作,於冬採取全年整包的方式:把電影包下來,預付定金。等影片完成,再根據具體陣容、投資規模定出價格。緩解了香港公司資金周轉問題。

參與投資,交出學費

2003年,於冬給博納戴上了一頂叫「保利」的紅帽子。國有大型企業保利集團入股北京博納,成為「保利博納電影發行有限公司」的大股東。於冬和管理層的股份稀釋到49%。

這次融資實非得已。那兩年,有兩部香港大片的發行權博納沒有拿到:成龍的《寶貝計劃》給了華誼兄弟,因為華誼參與了前期投資;徐克的《七劍下天山》,投資商北京慈文把發行權給了另一家公司。

在《英雄》巨額票房的刺激下,眾多投資公司介入電影製作。民營機構逐漸取代國營機構,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力軍。

於冬很受刺激:「這樣下去,很多電影我就拿不到了。我算了筆賬,票房保底加上後面的分賬,足夠前期買你的成本。我參與投資,除了分紅外,還可以優先獲得發行權。但資金是一個制約槓桿。」

於冬希望保利增資,但此時分管領導更換,無意增資,還要每年利潤分紅。「這種破壞性分紅對公司發展很不利。」於冬回購控股權,2007年,博納開始大規模參與電影投資。

《竊聽風雲》是博納全額投資的電影,成本不到3000萬,內地票房近億。2008年,博納在香港成立電影發行公司,把內地公司投資的「港片」賣回香港。「版權是我的,還賣香港和東南亞市場,我實現了香港電影的反銷,這是對以前『合拍片』的顛覆。」

《十月圍城》是當年投資最大的一部電影。「這個電影讓我經歷了以前沒有經歷的事,比如外景地的超期、反覆,製作費超支,導演陳德森和監製陳可辛創作理念的衝突……這些是我在發行領域碰不到的。」

計劃投資8000萬的《十月圍城》,最後總成本達1.05億。影片光行政管理費用就高達五百多萬。

《十月圍城》票房2.93億,各方算是略有盈餘。但合作傷了臉面,博納與陳可辛合資成立的人人電影公司宣告解體。

「打入好萊塢內部」

2009年,博納引進新投資者,融資1億人民幣,開始投資國產片,結果賠了不少錢。「姜文的《太陽照樣升起》,何平的《麥田》,如果單從生意上考慮,可能不會投。」

於冬開始放大博納的品牌,從《新警察故事》開始,博納發行的所有電影都掛上博納的標識。至今於冬已經成為二百多部電影的出品人。

2010年,博納影業集團完成上市重組,於冬成為最大股東。2010年12月9日,博納在納斯達克上市,融資近1億美元。但由於對資本市場的陌生和操作失誤,股票上市當天破發。

「美國人不瞭解博納的電影發展模式,只要我業績好,股票還會回去的。」於冬很從容,「2011年我們總票房如果包括《大魔術師》,應該超過15億,佔了中國國產電影總票房25%。」

於冬很樂意講他的「上下游垂直整合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發行、製片、電影院建設。影院建設是重中之重。「未來十年,如果中國電影銀幕達到三萬張,票 房接近600個億,就是全球第二大市場。中國一線城市的影院已經快建完了,再建肯定是二三四線城市,我們現在已經去北京順義郊區了。」

博納現在看好的下一個潮流,是和好萊塢合拍。於冬打算在洛杉磯的比弗利山莊開博納美國分公司,「打入好萊塢內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15

于冬錢從何來?

近排桃姐威盡香港影壇,先是影片獲得意大利平等機會委員會率先頒發的平等機會獎,其後許鞍華在威尼斯影展中取得天主教人道精神組織Signis頒發的特別表揚獎,其後亦獲得La Navicella的獎,以上均是尊重其影片的精神獲獎。不久,女主角葉德嫻飾演的桃姐取得威尼斯影展女主角。其後的金馬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亦接連取得包括男、女主角及導演等多個獎項。

但其實這套嚴格來說不是港產片,如果有深入考究的話,其實是由在紐約上市、由中國著名電影人於冬作為大股東的博納影視集團(Bona Film Group)牽頭出資拍攝

據一些訪問稱,其為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其後進入北京電影製片廠工作,因北京電影被行政合併,故成為中國電影集團的一員。之後因感懷才不遇,故自行創業,成立博納電影的前身博納文化交流公司,從事電影發行。

在2000年間,因認識林建岳旗下的豐德麗(571,前捷達統一發展、景耀國際、麗新酒店)旗下的寰亞影視(前於新加坡上市,後私有化,之後豐德麗、雲鋒基金及香港及中國財技人士以及騰訊(700)認購ROJAM(8075)股權,並注入寰亞影視業務成為現時的情況)的施南生,開始發行香港的影片,其中著名為股票電影竊聽風雲。

2003年,有感資金不足,故獲國企保利集團入股成為控權股東,改名保利博納,在2007年回購其股份,改名回博納影視集團,並在2010年12月於美國上市。但上市以後可能因為民企風波,股價表演真是不太好,上市價為每份存託憑證(2份存託憑證等於1股)8.5美元,但現時僅得5.66美元,表現和其他破產,甚至跌了90%的公司算是不錯。



2010年8月,在上市業務之外,於冬成立北京博納星光影院管理有限公司,以進軍戲院業務,以控制播放資源,次月,又和博納影視簽訂合約,負責管理北京博納星光影院管理有限公司的影院。


但是在2011年7月,博納影視宣佈購入於冬的北京博納星光影院管理有限公司,作價2億人民幣(3,900萬美元)。北京博納星光影院管理有限公司在北京、天津及重慶擁有7個影院項目。但在2010年,星美國際(198,前大富地產、DC財務、東方魅力)收購12家影院的原作價只是2億元,位置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及上海,這作價是否高估,因缺乏資料,我真是不知道,但總算較當時覃先生最後注入上市公司的作價12億合理吧。但是本來他已經管理這些影院,但為何無端端花大價錢去買這些物業呢? 真是令人不解。

在注入後,根據2011年12月底的業績,公司的業績無重大改善,應收款及固定資產亦大增,現金顯著地耗光。

4月2日,於冬以稍稍溢價的價錢向紅杉資本回購了150萬股(300萬股存託憑證),每股11美元(每份存託憑證5.5美元),出資合共1,650萬美元,即大約1.28億港元。但是之前已有一個冤大頭,就是中國動向(3818)及新浪購入紅杉資本持有的電子平台麥考林,那他是否能賭贏呢,真的拭目以待。

不過,最奇怪不是這兒。

在2011年11月23日,天行國際向一間叫做Skillgreat Limited借出3,000萬,年息30%,他還以一個位於北京的物業作為抵押。但我翻查資料,從招股書的圖片看出,發現於冬正正透過這公司持有博納影視的控股權益。我翻查公告,未發現公司有還債的跡象。

GRAPHIC

那現在我們就有幾個問題了:
1. 大股東為何要把一些缺乏回報資產注入?
2. 大股東售出北京博納星光影院管理有限公司的錢去了哪兒?
3. 既然賣出了,那應該有錢,為何要向天行國際借錢?
4. 購買紅杉資本的錢是否有部動用高利貸?
5. 我略略一算,借的錢加上套現的錢,減去購買股票的錢,大約還有1億多,那些錢去了哪兒?
6. 照以上推斷,大股東是否還有另外一盤業務,是主業還是外業?

所以這公司股價不振,可能真是有一些原因你是不知道的。

延伸閱讀:
1. 桃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1%83%E5%A7%90


2.Bona Film Group Wins Record-Breaking Ten Awards at the Hong Kong Film Awards
http://www.bonafilm.cn/index.php?r=news/view&id=18

3. 《桃姐》振興港片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1281

4. 博納影視招股書
http://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504796/000104746910009870/a2201001zf-1.htm#cr47901_business

5. 天行國際借款予Skillgreat Limited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1123/LTN20111123545_C.pdf

6. Bona Acquires Affiliated Movie Theater Company, Bona Starlight
http://files.shareholder.com/downloads/ABEA-5A7WLI/1813669437x0x480437/7fdd5870-40d2-483d-80bc-850a7c876604/BONA_News_2011_7_5_General_Releases.pdf

7. 推銷員不死——電影人於冬奮鬥史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30715

8. 博納影視2011年業績
http://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504796/000110465912020289/a12-7756_1ex99d1.htm

9. Bona Film Group Chairman Agrees to Purchase 1.5 Million Ordinary Shares at a Premium
http://files.shareholder.com/downloads/ABEA-5A7WLI/0x0x556912/d9ff87d5-32c7-48df-ad65-8dddb3fc7cc5/BONA_News_2012_4_2_General_Releases.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97

對話博納影業於冬:中國電影,洗牌階段如何保持不敗?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085.html/

導讀:下文是一篇專訪,推給大家。雖然從一個人的角度看產業動態也許不夠準確、公允,但是博納也算是行業中的巨人之一,站在他的肩膀上我們多少可以對中國電影業的變幻窺探一二。

從北影廠發行科的一個實習生,到好萊塢大片商持股、納斯達克上市的影業總裁,於冬在電影行業闖了20年。同時,這也是中國電影從慘淡低谷到飛速變革的20年。

這個圓臉、說話慢,做事有熱情、喜歡聽評書的小夥子,是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第一批畢業生,他熟悉內地電影發行最原始的一套生存法則:包裡背著拷貝,走到全國任何一個地方,都是跟當地的院線或者電影公司喝大酒。陳凱歌曾經說:「你這弄不好叫『推銷員之死』。」

這個電影推銷員沒死,他抓住了中國電影發展的大勢,還把自己的影業大廈一步步推向海外。2010年,博納影業成為首個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民營電影公司,發行過近200部電影,票房曾連續6年佔全國市場份額的20%。過去3年,香港金像獎的最佳影片都是出自博納出品,新聞集團也持股博納影業。今年,好萊塢六大公司之一福斯也正式確立跟博納影業達成戰略合作。

中國電影市場變化太快,遍地是黃金,也是挫折。14歲博納,已經是現在存活下來民營影視公司中的老大哥之一。對於市場變化,於冬的嗅覺很敏銳。他承認,在2013年這股突如起來的行業洗牌變局中,像博納這樣的大影業公司,以及一些大導演,會有很大壓力。他會直接跟下屬檢討:「處在移動互聯和新媒體的時代裡,我們還固守那套營銷方法,已經過時了。」「人家都在找新的類型片題材了,我們還在做翻拍老片的事情,這都太保守了!」

在產業大洗牌的當下,博納影業的產業佈局戰略求穩,「只要還在桌上,就有機會胡牌」。於冬認為,博納仍然要快速完善產業鏈,在未來2年裡,博納會用各種方法在全國搶佔商業地產,建立100家博納影院。電影製作上,繼續跟固定、成熟的合作班底合作,每年出品10部以上的影片。

於冬喜歡念叨自己的理想。他人生的第一個理想是,40歲成為紐交所的座上賓;3年前,他做到了,在美國喜極而泣。

接下來的這10年,他的規劃是每年至少拍10部電影。 他的50-60歲,希望是在北京電影學院中度過。他希望,那時候的名片上寫著:「博納電影公司創始人、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於冬」。

「跟福斯合作跨國警匪大片」

記者:博納影業能夠獲得新聞集團的注資,跟福斯電影確立合作,能吸引全球最優質的合作夥伴,這是否得益於博納是唯一在美國上市的民營電影公司的優勢?

於冬:海外上市的唯一性是給博納帶來一個巨大的機會,就是投資者也會把目光投向中國的電影娛樂產業。上市的時候,我記得我做了88場的一對一的投資者的訪談,還有至少12場的午餐會面對更多的投資者的推薦。講的是什麼呢?中國電影的成長,中國電影的未來。

我記得有一個投資者問我,在波士頓的一個很大的基金。他很直接地問了我一個問題:「我們研究了所有的娛樂產業的公司,你一個中國的來自共產黨國家的一個公司,你怎麼可以成為跟好萊塢競爭的公司,我怎麼能夠相信呢?」

記者:你怎麼回答他?

於冬:我跟他講了三點。第一點,你所研究的那些市場,人口最多四五千萬人口。中國是什麼人口,13億人口。中國人一年一人看一次電影,30塊錢票價,就是300個億。

第二,中國的文化。中國本土市場的需求,文化的需求不同。美國電影再強大到中國,尤其是到二三級市場,並不是完全能夠進入的,中國還是要看本土電影的。

第三個,中國政府跟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的差距是不會允許進口影片,或者是美國電影全面放開的,因為意識形態的問題,所以它會支持本土的公司。這三點是博納會成長為世界級企業的基本條件,他聽懂了,我覺得我說服了他。

記者:新聞集團跟博納合作,是基於這樣一個共同需要的前提。我很好奇你們之間第一步會做什麼?

於冬:前不久新聞集團做了一個拆分,分為新聞集團和21世紀福克斯兩個獨立的上市公司,默多克本人兼兩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我們的股票是從新聞集團上市公司,轉到了21世紀福克斯。這也意味著未來我們跟好萊塢的核心電影公司,是一種拍檔的關係,未來會一起合作拍攝很多電影。我們在策劃一部警匪電影,叫《莫斯科任務》。應該在今年或者明年的上半年會投入拍攝。這是一部警匪片,以當年1993年中俄列車大劫案這樣一個故事背景的警匪大戲。

「拍3D華語片並不貴」

記者:看今年博納公佈明年10部新片計劃,大製作的港產合拍片是主流,且多部都是3D製作。這樣的佈局是出於什麼樣的考量?

於冬:每個電影公司都要有自己的一些特色。除了這些電影之外,電影公司要做的事情是關注年輕導演,開發系列產品。像《桃姐》的成功,就是說我還不完全算是一個純商人,我還是有點文化素質的商人。所以我就歸納為,我說電影無外乎三個層面:

第一,商業。既然是商人,不管是什麼商人你要賺錢,你要養活電影公司,你要維持可持續生產。這種商業屬性是必不可少,企業要賺錢,投資人也要賺錢。所以電影首先是商業。

第二,藝術。離不開藝術,電影的魅力。

第三,技術。我跟徐克導演,說服我拍3D,《阿凡達》之後《龍門飛甲》拍3D,他來組織本土的3D創作公司,我就支持他。

記者:徐克導演的確給國內3D電影帶來生機,在跟他合作的時候,你是技術、商業考量多一些,還是個人情懷更多?

於冬:徐克對於香港電影,對於武俠動作片這個類型的開拓,是到現在沒有人能夠超越的。我記得我剛入行的時候,我拿著第一個片子發行,是1993年的《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當時我正在北影廠拎著拷貝,做實習生呢。

所以當他拍《龍門飛甲》的時候,我說,來拍一次李連杰吧,你再不拍,你們倆永遠都沒機會合作了。徐克說,我沒問題,你去找李連杰。我就真把李連杰給叫來了。除了商業考量之外,我還有這份情懷,就是當年的《獅王爭霸》,是徐克和李連杰的合作。在我手裡,他們能再合作了一次。

記者:徐克的新片《林海雪原》、《三少爺的劍》、《白髮魔女》都是3D大片,在好萊塢,3D已經開始退熱,你還看好中國3D電影的發展?

於冬:現在拍3D電影很容易了,也不貴。當年拍《龍門飛甲》是很貴的,因為大家都是第一次拍,包括器材,包括後期的調光、配合都花很多錢的。拍的時候也慢,一個鏡頭要做很長時間。中間經歷過這些過程後,整個劇組,包括很多技術團隊都得到了培訓。

記者:有研究數據顯示,二三線的觀眾可能對3D電影的接受度可能不如一線城市。這個會不會對內地3D電影發展有影響?

於冬:不會,二三級市場恰恰是國產電影廣闊的內陸縱深市場。隨著我們的二三線,三四線城市影院的興起,中國電影的票房還會有一個很大的增長。現在全國2800個縣城,還有2000個縣城沒有電影院。有300多個地級市,這些地級市還有1/3還沒有電影院。那這些地方有一個四個廳的數字影院,都是至少500萬元起步的電影院。所以這一塊增長起來,又是100億市場,又是一個絕大的空間。

「2年內中國電影院市場飽和」

記者:過去大家都是把北上廣深作為一線城市,博納這幾年也在快速佈局二、三線城市的影院,現在全國已有20多家影院。

於冬:博納的影院絕大多數都在大城市。西安是大城市,鐵嶺都是大城市了。北上廣深是超大型城市,上千萬人口。但是像武漢三鎮,武漢900萬人口,南京700萬人口,光一個城市,成都900萬人口,怎麼是二三線呢?這些都是中心城市。一個河南省,鄭州是小城市嗎,鄭州絕對是大城市,一億人口,河南省,是全國30個省會裡最大的省份。

記者:現在國內電影院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一線城市已經很難找到立足之地,多數二線城市都已經近乎飽和。博納接下來在電影院上的佈局,戰略上是否有調整?

於冬:電影院我估計再有兩三年就飽和了,因為商業地產沒了。萬達這種大型的購物中心的模式,大家都在複製,這些大的地產商已經到了極限了。從政府的批地,拿貸款這些都受到了很多的限制。所以商業地產沒有了,電影院的動力沒有了,基本上就形成這樣的競爭格局了。

博納這幾年在影院發展上速度還是比較快的。我們在未來的兩三年之內,我希望能夠通過併購和重組,能夠達到100家電影院的規模。除了自身建設之外,達到100家電影院,800張銀幕的市場規模。這就是上市所帶來的,資本的槓桿跟你運營平台的建立之後,能夠快速整合。

記者:影院形成規模之後,博納會考慮自組院線嗎?

於冬:其實現在你不叫院線,就已經是院線了。博納還是一個以發行為主的公司,還需要跟現有的院線保持一個平衡。另外,作為一個上市公司,你的關聯屬性的問題是要被質疑的。所以你拍的電影,你有自己院線你的結算數據是可能會被質疑的。這樣你通過一個第三方院線結算,這個是我們在美國審計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所以博納不做院線也使基於這一點。

「中國電影市場變天了!」

記者:今年是很有意思的一年,整個電影產業升級、大洗牌來的特別快,徐崢、郭敬明、趙薇這些新導演出來,營銷方式變了,迅速刷新了票房記錄,帶來的觀眾群也跟過去完全不同。你是否認同,現在整個電影產業已經處在大洗牌的過程中?

於冬:這個其實對於現在的電影公司也好,包括這些大導演也好,都有很大的壓力。這個現象是非常有意思的,使得電影現在空前的熱鬧,關注度空前的提高。平時不進電影院的人開始湧進電影院,來體驗現在的電影消費,所以整個電影工業被帶起來了。郭敬明更多的是網絡資源,或者是文學資源,他們進來電影界實際上是玩票來的,但是他帶進來的是其它行業的資源。

製作成本大幅度下降,對現在這些大導演來講,是一個考驗。對這些大明星來講,你的片酬還漲,漲就不用了,這些大家都有一個重新的考量。過去那種模式就是一個影帝不夠,八個影帝;八個影帝不夠,再配六個影后……這種所謂的大片模式,被顛覆了。顛覆的是這種理念,而不是拍電影,電影還是要好看,回歸到電影,講故事。電影首先是一個故事,故事好看。

我覺得最好用個詞「變天了」,中國電影變天了。你現在要研究今天的觀眾市場。但是最終產業是要靠紮紮實實的好作品來保持它的關注度,熱鬧歸歸鬧,但是最終還是要好的電影進來。

記者:我是否可以理解為,像郭敬明、徐崢,包括趙薇執導的作品,其實是不太具備工業可複製性?

於冬:你不能問我這個問題,好像我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似的,這個有點挑逗我評價人家了,我從來不評價這幫人。但是我是希望他們都好,這也是電影的多樣化,我還希望韓寒出來拍電影,我還希望支持這些人來拍電影,挺好的。整個市場現在大家都面臨著這種競爭,其實壓力,我沒那麼大壓力。我覺得今年壓力比較大的應該是馮小剛吧,馮小剛跟葛優組合,這個是常勝不敗,大家再看他們今年年底的表現。《私人定製》已經完成了,所以我沒那麼大壓力吧。

記者:這個熱鬧的局面也是最有爭議的地方,它有積極面,也有可能給產業帶來傷害性。現在這種局面,是否真的會影響到博納的決策層,該怎麼去適應現在的觀眾市場?

於冬:每一家電影公司都要想,怎麼在今天這個洗牌的階段能夠保持立於不敗。其實,最終還是要把市場放大了,成為全球電影市場的一個鏈條,融入到世界電影去。美國電影本土市場100億美元,我們說我們2018年我們可以達到100億美元。但是美國的後電影市場300個億,美國本土以外的市場300個億,人家是700個億美金。我們的海外出口呢,我覺得今年海外出口超不過30億人民幣,我可能都多說了。

「紐約人愛看,全世界才愛看」

記者:博納這幾年專門設立了海外發行的團隊,在海外出口這邊有什麼收穫?

於冬:衡量一個電影強國的標誌,第一是本土電影在本土市場上具有絕對優勢。第二就是你的出口能力。我們現在覆蓋東南亞沒問題了,亞洲市場沒問題了,除了日、韓之外,我們進入亞洲市場,這是我們中國地區的市場。但是我們進入歐美市場,還有很大差距,我們在人家商業院線裡放不到。我們去年投資了華獅電影公司,我們一年在北美的票房不到1000萬美金。這已經是因為我們做了華獅之後,原來100萬美金都沒有。

記者:華語片海外出口額最近幾年跌倒谷底,在你看來原因是什麼?題材不夠國際化?電影不夠好?

於冬:這是策略和方法的問題,是拍電影的做法不同。你要拍全球化的電影,實際上是按照全球化電影的思路來做的,你拍的觀眾卻是不一樣的。我跟福克斯的老大交流,他給我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他說凡是我的電影在紐約票房好的,全世界都可以賣。

因為紐約就是全世界移民的最大的城市,這裡邊有,美國人之外有黑人有白人,有歐洲人,有任何國家的人,有亞洲的日本韓國的都有,中國人也有,俄羅斯人也有。紐約票房好,我全世界都賣。為什麼紐約是世界第一大城市,電影票房、人口這些都是。所以我覺得它也是一種衡量的標準,它說我要拍給紐約人看。在紐約能上的電影,全世界都能賣,韓國肯定能放。

記者:現在本土市場這塊,現在最感興趣的是哪塊?

於冬:還是要堅持一種類型化生產。我們現在只有一個片種是成熟的,就是愛情喜劇。我們這幾部,包括《致青春》、《西雅圖》的成功都偏重輕喜劇的類型。包括《中國合夥人》也很輕喜劇的風格。所以我覺得這是片種是贏了,我們贏在什麼,內容和文化上。

「不存在導演中心制」

記者:陳可辛導演就認為,現在的電影格局下,內地導演中心制已經開始開始受衝擊,開始瓦解。作為老闆你怎麼看導演中心制和製片人中心制,到底哪一個更適合現在的中國市場?

於冬:我只要談定了這個項目,從創意上,從題材上,大家認可了這個項目,從劇本開發,到劇本完成,到投入籌備,演員選擇,都是一套班底共同完成。我得保證這個戲的製作,這怎麼叫導演中心制呢?當然是以導演領軍的一套班底。

所以我就很納悶,現在有些公司提出來換導演這種說法,或者是讓演員做導演。我覺得這些都可能是嘗試,都值得鼓勵,也希望他們拍好。但是這個終究還是不成熟,或者是不放心,或者說你並不具備可持續化生產。我這個班底我可以源源不斷的拍戲,它不但自己拍,它可以監製。徐克兩年拍一部,但是他並不是兩年才出作品。

徐克的電影工作室,是現在香港電影工作室裡獨立的導演公司裡,產量最高的公司,現在60部電影。30年不到拍了60部電影,一年至少兩部戲出品。這是徐導的公司對整個亞洲電影和華語電影的貢獻。

記者:我很好奇,去年《大上海》讓你虧了錢,為什麼今年,同樣的班底,繼續是王晶導演、周潤發主演,博納又推出了一部《賭城風雲》。你怎麼看待去年的票房教訓?

於冬:《大上海》失利有很多原因。一個是檔期的選擇,是我的失誤。對《泰冏》估計不足,除了我估計不足,我估計全行業都估計不足,所以沒想到,這麼一個奇葩電影。但是我覺得他們的認真程度和操作的成熟度,班底的完整,是令我信服的。

劉偉強、王晶,我給他們搞互助組,王晶製作上比較粗糙,偉強幫他把製作補上。製作精良這是起碼拿出手的東西,《大上海》成功,我不認為這個戲拍得不好,這個戲是成功的,這個題材只是因為受了審查一部分的限制,沒往黑幫片的走得太多。那麼從製作從演員,所有配搭是完整的,是王晶電影裡拍得最好的一部戲。所以我跟他們講,我說今年再來。

「還在桌上,就有和牌的機會」

記者:你一直認為自己不是純粹的商人,還算是電影藝術青年。但在公司上市之後,你必須學習金融管理公司的知識之後,是否會影響你對電影藝術的判斷?

於冬:上市之後,一定程度上的確會被金融、資本市場綁架。你為了要完成多少任務,為了要多少業績,或者是為了這個季度的票房,所以你就要把這個片到這個檔期上。所以這個就造成了一些偏差。其實《大上海》如果放任何一個檔期,不在12月上,都可能會比現在成績要好。

但是因為這一年是博納製作的小年,又沒有大片在賀歲檔出,所以只能沖這個檔期,但是又沒想到碰到像《泰囧》這樣一個小片的爆發,所以我覺得有很多原因。任何一個電影公司它都有潮流潮落,波峰波谷。我覺得江志強說得挺精闢的一句話,就像打麻將一樣,你只要不下桌,你總有胡牌的機會吧。沒錢了,你下桌了,那你就輸了。所以這幾年手風好一點的也不要驕傲,做得差一點的也不要氣餒,堅持不下桌,我覺得總會有好的機會。

記者:其實國內的影視公司上市,背負的壓力挺大,畢竟電影生產有特殊的地方,有高低潮,有大小年,跟其他工業產品還是完全不同。你個人怎麼去化解這種金融壓力?

於冬:電影公司的企業做法跟資本市場的需求是不一樣的。資本市場是要你的成長性和你的規模可複製,可用數字來套用的模型。拍電影怎麼可能用模型來套呢,所以這也是博納為什麼從拍電影,從發行開始做影院,做產業鏈。

這幾年博納做得是比較穩健的,除了做好發行,做好影院增長。然後拍電影,我們儘量用更多的其它的項目融資的方式來平衡投資拍電影的風險。好萊塢六大全是上市公司,所以博納是在複製好萊塢的運行模式。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首先是六大發行公司。50%是自由生產,50%是掛標發行,獨立製片。所以它一年就12部戲最多了,一個月一部,六大電影公司。佔了全美70%。

中國電影產業會形成中國本土的十大公司,十五大公司。慢慢會聚攏在寡頭會形成六大公司,甚至是八大公司。最終,你還能在這八大公司裡頭就沒下桌要保持在這個台上,就有和牌的機會。但是歸根到底要把電影拍好,要做好的電影,這是你的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29

保利博納於冬:電影公司都將給BAT打工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203
市場有了新方向,行業思維尚不匹配

這十年,有兩個快速增長:電影產業(大銀幕)迅猛發展;小屏幕迅猛發展——客廳、iPad、移動互聯網,這十年發展迅猛,尤其是近三年。電影院現在正向著IMAX巨幕、體驗式視聽感受的方向發展,小屏幕正在走向碎片化的內容,提供更強烈的信息量,幾乎淹沒了我們的生活和的消費時間。

未來的十年會是什麼樣的?現在還沒有清晰的答案。

現在,萬達已經佔到將近20%的電影市場份額,最近它投下去100億元建電影院,還不算購物中心。但它的票房在一年之內就被類似像格瓦拉售票系統這樣的在線售票追趕。去年光格瓦拉在江浙滬地區的售票就接近10億票房,超過了很多院線,很快它可能會超過萬達的銷售額,在線銷售將超過門店銷售。

中國有20%的電影票去年是通過在線銷售的,今年可能會達到40%,這些是給這個行業帶來的新的衝擊和變化。

越來越多的電影公司現在在考慮,我們是不是還硬要請明星製作電影,今年《爸爸去哪兒》四天半拍攝的電影衝擊了春節票房市場,拿走了7億票房,這是令導演們、製作人們很氣憤而又無奈的事情。今年又來了《爸爸去哪兒2》,還要來!電影同仁們是否做好準備迎接它的挑戰了?因為輸了會很難看,對傳統電影的衝擊是有的。

還有一個現象,今年導演協會的頒獎特別有意思,有兩項大獎空缺,一個是最佳影片,一個是最佳導演。馮小剛是評審主席之一,李少紅導演是非常令人尊重的優秀導演,他們覺得一批新電影衝擊市場帶來票房的成績,《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圖》都帶來了榮譽,比如新導演獎,比如突出藝術貢獻獎,但為什麼不能給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因為他們認為這還不完全是藝術的代表,他們的成績不能以票房來衡量。

雖然馮小剛沒有給自己的《1942》最佳電影,但是兩個空缺還是體現了現在電影語境的變化、評獎標準的變化。導演們還在堅持過去從電影學院學來的第四代、第五代傳承藝術表達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但是市場、年輕人選擇了新的語境方式、新的表達方式。這些都是以前我們所不屑一顧的表達方式,為什麼在今天這個市場可以取得7億的票房?沒有答案,我也很困惑。

我預言:未來內容產業將給BAT打工!

現在是一個多屏時代,對於內容產業公司來說,要牢牢抓住內容生產製造這個環節。作為一個有規模的集團影業公司,應該滿足三個方面的內容需求:

一、院線電影,這是迅猛增長的潛市場;
二、電視劇,這是中國非常龐大的製造群體,也有龐大的播出平台;
三、網絡劇。

我總是分不清什麼是電視劇,什麼是網絡劇。《紙牌屋》不是網絡劇,是美劇;《來自星星的你》也不是網絡劇,是韓劇,只是我們沒有引進,在網絡上播出的。

我覺得網絡劇和電視劇的區別就是,電視劇的女主角如果死了,她不可能再活,網絡劇可以根據粉絲的要求讓她再活——這就是互動,網絡劇可以互動,電視劇不能互動,因為產品已經生產完了。

未來的電影公司的發展,就是滿足BAT(百度、騰訊、阿里)三家的需求,BAT要什麼我們就干什麼!院線是我們的基礎陣地,線上線下賣票都可以,剩下的就是電視劇和網絡劇。

未來BAT三家統領的視頻、多屏產業的發展,內容差異化是必然的。不要覺得現在阿里在迅速佈局產業,騰訊也在佈局,百度也在做。

今天我把話放在這裡,最終內容產品的差異化,一定不是所有的平台都放同樣的節目,這是我們行業未來十年可能會發生的變化。未來平台鋪完之後,剩下的就是內容產品的爭奪和人才的爭奪。

我們傳統是靠簽約、靠片約或者靠分股份、靠交情,將來這些都沒有了。未來這些平台化公司直接去地裡摘棉花,哪塊棉花種得好,直接下地摘,不需要合作社,不需要供應商,所以這對我們傳統行業影響巨大。

我覺得今後中國的「八大公司」可能最後變成三大公司,就是BAT的三大電影集團。內容是一個創意產業,需要更多的人才創意,但是要形成規模化、平台化的產品線。BAT已經給我們確定了平台受眾——我們叫「觀眾」,他們叫「用戶」,如果把兩個打通,BAT已經是未來最終的歸屬。

我們現在僅存的優勢是什麼?就是現在要迅速把規模做上去,沒有規模的電影公司是沒有未來的,獨立製片最終都會歸屬到BAT去,因為他們是用顛覆式的方式在梳理整個產業。下一步是內容產業的重組。現在這個產業是真正的機會到來了,未來的十年是互聯網引領產業革命的十年。

未來的行業發展引擎是內容,需要政策支持

現在是一個院線快速增長和互聯網用戶的階段,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的內容產品。

現在要積極佈局全球化的產品,而不是很本土的電影。現在有一點爭論,就是我們是不是拍小成本或者所謂「接地氣」的電影,就放棄了大銀幕市場?這有很大爭議。從《爸爸去哪兒》之後,包括《同桌的你》取得的好成績,使得很多公司轉型拍這類電影。等航母大片來的時候,我們會束手無策。

中國蓬勃發展的院線市場,很快建立了這麼多IMAX巨幕、3D巨幕,很快變成了國外大片的快速通道。這個問題上沒有辦法——不去從內容產品上去解決問題,就沒有辦法。

從內容上解決,實際上有很多問題。我們的電影產業改革已經到了深水區,所謂深水區,就是過去十年我們能改的都改了,我們摸著石頭過河,所有簡單的問題、不觸及利益集團的問題我們都改了,現在真正觸碰利益集團的深度問題,沒有辦法改。

現在到了關鍵時刻,比如說分級制的問題,人家色情網站早就解決了,用戶登記然後收費,就是分級制。

電影票房從過去的9億到去年的217億,今年有可能突破280億,甚至300億。未來十年,我們的產業可能會達到1000億,五年後我們將超過美國。產業規模迅速擴張的基礎,未來十年,是靠內容。

過去十年我們靠兩樣東西:一個是房地產,是王健林這幫人先把購物中心的大殼子建立起來,迅速增長的動力靠房地產拉動;第二個動力是數字化的低門檻,我們過去傳統拷貝的時候,沒有辦法做到全國同步,傳統輪次排片膠片非常昂貴,現在北美改造速度緩慢,我們是新興市場,一步到位2K,拉動了電影市場迅猛發展。

現在大殼子建不動了,購物中心模式在萎縮,三四線城市靠社區型影院,不需要那麼大的萬達廣場,可能是社區超市生活必需品,或者是餐飲和電影院休閒娛樂方式的集群,這種方式更適合三四五線城市。

下一個電影動力就是內容,就是分級制,就是內容產業的鬆綁,或者更多不同需求的內容產品的出現,包括進口影片的數量。

來源:廣電獨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57

博納影業於冬:互聯網“圍剿”式滲透,中國電影進入3年洗牌期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7/145848.html

I黑馬:3個月前,博納影業CEO於冬在上海電影節期間有關“未來的電影攻絲都將為BAT打工”的言論引來業界一眾熱議,在藝恩咨詢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文娛產業年會”上,博納影業CEO於冬作為主題論壇日的嘉賓出席,再次拋出新觀點,於冬表示,互聯網公司對傳統電影企業的沖擊是圍剿式的,中國電影從2014年開始進入洗牌期,到2017年這三年間,能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並懂得借資本的力量突圍的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以下是博納影業CEO於冬的現場分享整理:

中國電影產業在自身還沒有做好準備,很多問題亟待解決的情況下,已進入到了深水區。並且迎來了互聯網高速發展和金融資本不斷湧入的時代。

2003年到2013年這十年,中國電影整體票房從9億人民幣躍升至217億,產業規模進一步放大。最近幾個月來,很多互聯網公司以一種近乎“圍剿”的攻勢滲透到電影行業。同時並購資本熱潮的出現,截止目前今年共有63起資本並購在文化傳媒領域發生,涉及金額超過500個億。過去十年,電影行業的資本主要靠房地產商和煤老板來拉動。十年後的現在,大家面對的是同一個幾百甚至上千億的資本市場,這時候考驗的是企業借助資本實現騰飛的能力,同時,還要想辦法插上互聯網思維的翅膀,借勢成長。

目前,電影市場的增量大部分來自三、四線城市,而在線售票會超過電影院門店的銷售。今年1—8月份,貓眼的銷售額已經突破50億,格瓦拉有近17億,今年中國電影票房總體如果突破300個億,在線銷售將超過50%,這個將改變產業結構,在線票務的銷售將在今年迎來一個拐點。

在線銷售的在線選座和團購基本上涵蓋了所有的年輕觀眾的購票觀影習慣。如果電商平臺從前期眾籌、營銷到在線銷售這個閉環打通後,電影行業產業鏈條上的一些傳統企業將被淘汰,包括獨立的宣傳公司、純粹的財務型金融投資公司將會被顛覆,但是我認為,互聯網還不能顛覆的是內容創意。所以有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的制作型公司會借助互聯網的優勢生存的更好。

去年有近700部影片報審,其中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影片能在市場上發聲。中國電影市場目前在產品結構,題材方面都有很多限制,這也是未來十年中國電影要接受的最大挑戰。下一個十年增長還要靠電影本身的魅力,就是內容。

在2017年以後,好萊塢的電影會更加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從2012—2017年中美電影量解備忘錄的有效期是5年,5年之後中美電影的引進的數量和分成比例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所以未來,國內有內容制作能力的公司如何跟好萊塢的制作公司形成緊密合作。2018年,中國電影將迎來怎樣的變化?中國內地票房或將突破600億。好萊塢一定不會忽略龐大的600億的中國市場,中國市場足以吸引全球最優秀的制作商來中國拍電影,這其中有半數仍將以美國電影為主。

國內的300億票房由三大塊組成:中國優秀的老中青導演;港臺合拍片;中美合拍片。這300億中有一部分是美國制作的合拍影片,對於中國的電影公司而言,尤其是在這幾年還沒有做好產業布局的公司來說,將會面臨著好萊塢未來席卷式的沖擊,大量航母級大片的介入將是新的挑戰。

2014年五大民營公司(萬達、光線、樂視、華誼、博納)今年8個月創造的票房已經超過了中國影片總票房的70%以上,這是市場競爭的新變化。還有大批影視公司要在這一輪洗牌中突圍,就看他們能不能站在風口浪尖上,借勢起飛。重新洗牌期指的是2014年—2017年這三,如果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不懂借勢資本市場的企業將被淘汰,若能在2018年時仍做到行業前三名,意味著你將成為世界的第七、第八、第九。

你不願意承認,不願意看到也好,中國電影市場已經迎來洗牌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81

於冬:電影公司未來面臨兩大考驗:互聯網公司的資本裹挾、並購、重組,好萊塢電影的沖擊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3/148129.html

i黑馬:中國電影行業看似發展良好,其實隱患頗多。博納影業集團的董事長於冬在“2014搜狐財經變革力峰會”上表示,未來10年,電影公司將會面臨互聯網公司強大的資本裹挾、並購、重組。行業內部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好萊塢電影的沖擊也會更大。
 
\在外界不斷看好中國電影業發展的情況下,作為在電影行業深耕20年,也是國內首個獲得電影發行牌照的民營企業博納影業集團,該公司董事長於冬在“2014搜狐財經變革力峰會”上表示,未來10年,中國電影行業除面臨互聯網裹挾外,還將存在外部競爭、行業競爭等問題。
 
於冬表示,2001年中國電影開始了行業機制改革的破冰之旅,當年五大板塊的電影改革文件陸續出臺,包括允許民營公司獨立出品投資拍電影,允許民營公司獨立發行,允許民營公司投資建設電影院等。因此,中國電影從10年前銀幕只有1300塊,到2011年達到22000張銀幕,可以說這是中國電影最關鍵的10年。而未來10年,中國電影市場卻到了一個改革的深水區。
 
“過去10年我們靠房地產業,帶動銀幕數量增長,帶來了產業騰飛。同時,電影技術設備的數字化降低了電影行業的門檻。下一個10年,中國電影增長的動力,來自於內容,但是現在關於內容的政策沒有到位。”於冬說。
 
對於互聯網對電影行業的影響,於冬認為,現在國內上市的這幾家電影文化公司加在一起的市值,可能只是上市互聯網公司其中一家的1/500,甚至是1/1000。這個巨大的差距,可能使這些電影公司面臨互聯網公司強大的資本裹挾、並購、重組。
 
“更簡單來說,阿里巴巴現在接近3000億美金,並購這些文化公司的資產幾乎是零頭的零頭,所以互聯網對電影行業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影響是巨大的。”他說。
 
除了有可能被互聯網企業取代外,對於外部競爭,於冬表示,到2017年底,“中美電影諒解備忘錄”就到期,這意味著,5年中國承諾每年引進34部的配額,在2018年時,配額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分成比例也只會增長不會減少。
 
“現在中國電影每年勉強維持700部產量,每年至少在院線上映300部電影,但是這300部片子與國外在中國放映的幾十部片子相比,也只守住了一半的票房。等到2018年預測國內有600億票房的時候,中國電影票房市場已經可以超越了北美成為第一大市場,但這里面50%是美國電影,我們的本土電影只有50%,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比例。”他說。
 
對於中國電影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於冬以韓國電影市場進行舉例。他表示,韓國電影從180天的保護期變成72天時,那一年所有的韓國電影公司紛紛倒閉,上市的電影公司也全部被賣掉,最後電影市場只剩下了幾個大的、有院線的公司。
 
因此,或許看上去紅火的電影市場,除了迎接互聯網的沖擊外,還要迎接強大的好萊塢電影的沖擊。
 
對於國內票房市場的增長,於冬表示,2013年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是217億,2014年能夠達到300億,也就是今年增加了接近80億,相信在2015年,將從300億跨越到400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846

王長田對談於冬:中國電影的“5個現實+1個拐點+3個趨勢”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18/150036.html

黑馬說:日前,兩位電影大佬:博納影業於冬和光線傳媒王長田坐到了一起,言語中暗戰不斷。

於冬稱博納在發行上有院線的優勢,王長田則賣力宣講付費視頻網站開啟發行新模式……不管他們如何唇槍舌戰,本次論壇聚焦點主要圍繞最熱的們如何唇+電影”話題,其重音則落在了電影”本次論壇聚焦點主要圍繞“付費觀影模式”等關鍵詞上。

文 | i黑馬  卡西   發自上海國際電影節
編輯 | 崔婧

 
\過去一年,BAT進入電影產業的方式可以說是無孔不入。以阿里為例,從淘寶電影、娛樂寶到阿里影業全產業鏈布局,再到阿里整體戰略投資光線、愛奇藝等一系列動作,互聯網對於電影產業的滲透幾乎是全面圍剿式的。

這種滲透也促使2014年成為互聯網刺激電影產業的變革元年,我們就來回顧下過去一年,互聯網與電影產業都有哪些“親密無間”的互動:

1、當O2O電商平臺參與電影的線上宣發,電影的網上售票和訂座和傳統院線的排片結合了起來,發揮了巨大的威力,比如貓眼、格瓦拉、淘寶電影、微信電影票等電商票務平臺,目前整個在線選座服務所貢獻的票房已占到中國電影總票房的30%左右。

2、當互聯網金融碰上互聯網營銷,產生了如阿里的娛樂寶、百度有戲等C2B模式下的電影的投資融資和粉絲眾籌平臺;

3、當互聯網參與電影營銷,出現了新一代的基於互聯網的微博、微信、自媒體對整個用戶和內容的認知,以及場景的營銷帶來的變化;

4、當互聯網的科技,如後期制作技術,雲計算、大數據跟電影深入結合時,更好的3D特效、虛擬現實技術在不斷的成為新的應用技術。

事實上,伴隨著這些互動,“互聯網+電影”也成了業內時刻談論的話題。在此次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互聯網+電影”是多場論壇的探討主題。

在開幕第二天,娛樂寶和淘寶電影舉辦了一場主題為“電影新常態:互聯網+與產業升級”的論壇,阿里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博納影業集團總裁於冬、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遊族網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奇、北京儒意欣欣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柯利明圍繞“互聯網+電影”對於產業升級的影響,進行了精彩對話。他們主要剖析了互聯網刺激中國電影產業變革的5個現實,1個拐點以及3個趨勢,以下為i黑馬為大家提煉的幹貨觀點。
 

現實1:互聯網與電影的結合已有四五年


\光線傳媒董事長  王長田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說實話,“互聯網+電影”行業的結合產生了比較深刻的影響,至少有四五年的時間了。最主要的體現,我認為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變化,然後是電影制作到營銷手段的變化。

我見了馬雲兩次,近期,他投資了我們24億人民幣。他對我說,30億以下的投資一般是不需要我來見被投資對象的,之所以來,是對中國電影怎麽做到3000億感興趣。他提供了一個很高的高度,我們是一個內容生產商,關心的是如何制作內容。現在阿里也在積極布局電影產業鏈,像支付寶、淘寶電影票,阿里影業等。怎麽把這些內容變成更廣泛的傳播和更大的產業規模?我想這是馬雲感興趣的。

要把這個產業做大最核心的是什麽?要傳播的東西是什麽?還是電影產品本身。內容生產者始終是電影的核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傳統的電影制作公司其實都是在為中國的電影觀眾打工,為中國的電影產業打工。我現在沒有任何一點感覺是在為馬雲打工,我們的產品是面對所有的觀眾的,無論光線還是像博納這樣的傳統電影公司,其實都是在為中國的觀眾在打工。
 

現實2:中國電影產業的深層改革還沒開始,發展步伐可能因此停滯


\博納影業總裁  於冬

博納影業總裁於冬:這一年當中,我們看到以BAT為首的幾家互聯網巨頭開始對電影產業做整合性的布局。這個布局實際上是革命性的,2014年,可以說是互聯網對電影產業刺激深刻變革的元年。

 這個變革帶來的幾個變化,觸發了整個電影產業的全面升級。今天為什麽要談升級?因為中國電影還有很多的困難和問題。其實中國電影深層次的產業改革還沒有開始。

過去一二十年,中國電影應該完成了初級階段的改革,但是現在進入了深水區的改革,深水區的改革又碰到了互聯網產業,因而這個變革又是全新的。我們正面臨一些難題:一方面,電影自身的脆弱、產業的脆弱;一方面,在面對強大資本和強大外來影片的沖擊,都會形成這個產業迅速的轉移或者是變成另外一個方向,即我們的電影工業可能因此停滯。
現在很多的電影投資商出現了一些投機行為,他們轉向去拍短小的或者是短視頻的,或者是粉絲效應的逐利的影視作品。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整個中國電影的工業水平的下降或者是停滯,沒有人再去拍大片,沒有人再組織強大的電影內容,去迎戰好萊塢電影,去迎戰我們院線熒幕市場全面升級之後的內容產品。所以這也是我一個非常大的擔憂,我希望“互聯網+”帶給這個產業的升級,除了資本之外,還更多的助力整個生態系統,推動產業的發展。

過去這一年,我們看到BAT把這個生態系統已經建立了。這個建立,是超越於所有的政府行為、所有的來自於意識形態行為的。實際上,產業未來的格局經過這一年的時間已經定了。從眾籌融資開始,粉絲經濟流量的導入,在線的銷售等已經完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現在這個閉環當中的內容創作這一壞,互聯網做不了。IP畢竟不是劇本,IP是創意的原始材料,要轉化成劇本,需要創意人才,因而這一環是留給電影產業唯一的生存空間,這是我們唯一賴以生存的創意產業。

 
現實3:市場容量沒那麽大,版權才是掘金之地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光線、博納都屬於第一代電影公司,制作的內容只是整個行業的一部分。這個月到年底,光線差不多有13部影片已經具備了上映的條件,明年已經規劃好的影片差不多有20部,都是明年可以上映的。博納也將發布26部計劃中的新片單。
但是這個市場的空間其實沒有那麽大,所以有的時候還得往後拖,越往後走越發現其實有一些影片拍了之後根本上不了影院的,最後賣了版權,幸好現在版權價格越來越高,預計三年之內,三年的時間,電影公司來自票房收入和版權的收入會持平,也就是說我們電影市場未來三年將擴大一倍,電影公司的收入會是票房的2倍,這是版權帶來的收入占比變化。
 

現實4:粉絲電影已到極限,中國電影已奔向另一個極端

博納影業總裁於冬:未來的產業形態是什麽樣的?內容將是整個互聯網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關鍵的一環。

我們不需要自己去建生態系統,而是要融入BAT這個生態系統圈,成為內容這一環,然後把它做到極致,它是互聯網最需要的東西。互聯網的介入,從眾籌到粉絲流量的導入,從粉絲的營銷平臺的建立到最後在線的銷售,其實都離不開內容。所以博納接下來要把內容做到專註,做到專業。

談到好萊塢,其實現在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就是整個好萊塢的電影都會向著大熒幕、超級大片的規格去發展。這個恰恰是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帶給中國電影的另一個刺激,催生了粉絲電影,包括這些綜藝電影這種現象級電影,它把中國電影拉向了另外一個極端。

你會發現中國電影真正的商業大片或者工業規格的電影非常稀缺,每家公司可能僅有的一兩部。在這個條件下,其實中國電影面臨的危機感是非常大的,我們辛辛苦苦,每年5000張熒幕,每張熒幕平均在300萬到500萬的投資規模,一年幾十個億投下去的院線的增長,熒幕數量的增長,實際上是把這些熒幕市場體驗型的電影院的消費市場拱手相讓。

粉絲電影已經到了一定的極限,在院線市場上,粉絲電影業過不了六個億。但美國大片一來就是15個億的票房,從現在開始到2018年,好萊塢的片單中都是這樣大制作的續集電影、工業電影、科技電影,這變成了一個常態。不要說34部,如果每年有十部15億到20億量級的電影出現,橫掃中國的票房收入,我們根本擋不住。所以現在我們靠小鮮肉、粉絲經濟迎戰美國好萊塢巨制,特效大片是處於絕對的劣勢的。

博納下半年到2016年將計劃籌拍26部新片,劍指一百億票房。為什麽這麽做?現在就是說,要給互聯網的公司,告訴你們,博納現在還沒有選擇好站隊,還不到站隊的時候,先把自己的內功準備好,我是你們其中的一環,但是現在放在哪一環里面還沒有選擇好,長田已經選擇好了,已經跟阿里資本整合了,我還沒有選擇好。沒有站隊的好處就是版權價格上升之後,誰給我價高,我賣誰。
 

現實5:新商業模式考驗企業的組織能力

遊族影業CEO林奇:產業升級是一個非常宏觀的概念。落到實處,作為一個影業的CEO,我要做什麽?第一,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對應的最基本的東西就是企業的組織能力。就是考驗一個團隊領導如何從眾多的行業里面選拔最優秀的人才,組合成新的團隊。
互聯網行業的人是從哪里來的?賣豬肉的、種地的、程序員、做營銷的,什麽行業的人,當然是那批相對來說勇於開拓精神的人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這個產業的人才結構。

如果說電影行業需要升級,其實人才結構的調整和變革是一個必然的問題,這是整個產業升級所面臨一個具體的問題。在我的電影公司里面,我們現在有五個副總裁以上的人,有原來在TMT行業里面做技術的,有從360、盛大出來的,有從傳統電影出來的,我選擇了來自於五個不同的行業,這是我對這個產業升級的一個理解。當然把他們柔在一起需要一個非常強大的目標,這個偉大的目標是比較困難的。

再說我要做那些事?如果現在我去搞青春片,我肯定是處於劣勢的。我選擇科幻和魔幻這個系列,為什麽?第一,科幻、魔幻跟遊戲最近;第二,我去好萊塢看過幾次,他們也做大的科幻、魔幻系列片子,我了解了他們的制作邏輯,其實中國缺的不是一兩個優秀的人才,缺的是整個產業環境。比如說好萊塢有最完善的成片保險體系,有第三方的監制體系,有非常能夠達到數字標準的特效工藝,整個產業環境是我們所不具備。要挖人是很快的,比如我們要挖Facebook、谷歌的人,面試官飛到矽谷,三天能面20個人,所以這不是問題。問題是背後這個產業結構和整個產業體系和產業土壤是我們今天所缺失的。未來三年,我會做兩件事情:第一,我們借鑒和利用他們的產業支撐;第二,我們試圖在中國搭建或者呼籲大家形成這樣一個成熟的產業環境。
 

拐點:網絡院線和付費模式將成為電影和視頻行業重要拐點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今年年初的時候,光線和360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做了一個網絡院線平臺,開始初探在線付費模式。

事實上光線做傳統的電視劇並不擅長,但我們發現了一個新的機會,做類似《盜墓筆記》這樣的美劇,這是我們作為股東的一家公司制作的,我們也有投資。不管大家對於這個作品的評論怎麽樣,我覺得它在模式上面是一個新的開創,參照的是美劇的模式。我認為這種類型在中國下一步會成為電視劇行業非常大的主流,而且首先會從網上引爆,而未來主要觀看的方式也是付費點播。

因為中國現在平均的電視劇的時長超過40集一部,現在正在朝著50集的規模發展。這些內容在互聯網上是沒辦法收費的,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也在下降,適合中老年人在電視上面觀看。不過,一些題材不太適合拍常規的電視劇,比如說大的科幻片,比如說《三體》這樣的項目,我們考慮用類似美劇的方式來開發,做上好幾季,一集的投資可能是一千萬人民幣,這種投入量級也不太適合拍常規的電視劇,適合拍美劇,但投資大意味著靠廣告收回成本變得不現實,所以還是要收費模式。

像美國的HBO,它是專門播電影的電視頻道,是美國影響力最大的電影頻道,也是利潤最高的電視頻道。他們現在拍一集電視劇的成本可以達到900萬美金。

 好萊塢其實是最傳統的電影公司,我們中國的電影公司總體來講是介於好萊塢和互聯網之間的這種形態的電影公司。現在像林奇(遊族影業CEO)他們是新一代的電影公司。但最後大家看到的趨勢是一樣的,但林奇他們沒有任何包袱,上來可以組建一個互聯網公司的結構。光線這樣的公司則必須在內容的判斷、生產以及營銷方面的優勢上,考慮怎麽用互聯網更好的改造。 

阿里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從我們來判斷,在線收費模式是一個趨勢,這可能是未來整個電影產業和視頻行業一個重要的變革拐點。

今天這個市場上面我們認為像電影和優秀的作品,理論上面來講不應該是免費的,應該像影院一樣,通過家庭的屏、電視的屏、移動的屏給到消費者。我們阿里也會在未來兩個月推出我們的產品,天貓影院。這個產品的核心就是打造中國最大的家庭影院,我們希望給到更多的用戶最極致的內容,當然這些內容我們不是免費的,我們要做收費院線。而且我相信這樣一個平臺會為未來整個電影產業帶來更大的商業模式,也會給更多的內容商帶來更好的商業的回報。

核心是我們認為,讓家庭重新回到電視屏,需要極致的產品體驗和優質的內容,這個巨大的前景將是中國電影行業真正走向未來很大的關鍵。
 
博納集團總裁於冬:作為內容公司來講,滿足院線市場的需求之外,未來網絡劇收費的模式,跟電影觀眾的高度黏合是一個重要趨勢。網絡劇跟電影觀眾是高度黏合的,看視頻的這一代人,基本上是電影觀眾,所以未來可能博納會跳過電視劇這個環節,直接做網絡劇,因為現在視頻給的版權價錢,獨播劇的價錢或者定制的價錢遠遠高於電視臺幾顆星的一倍,甚至兩倍的價格,這就為用電影化的手段打造網絡劇、實現收費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我們非常有信心跟阿里、跟這些視頻的巨頭們共同打造網絡平臺的網絡劇的收費。
 

趨勢1:3000億市場容量不是問題

於冬提到的幾個預言:一年之內,全國的影院系統將快速兼並重組,36條院線最後將剩下不到20條。今年全國的熒幕數將突破30000張,到2017年時可以超過美國,超40000張熒幕的規模,這是中國市場的巨大增長潛力,兩三千億市場容量應該不是問題。


趨勢2:中國未來有最大的在線院線,新的在線商業模式正在產生


\阿里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  劉春寧

阿里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中國的中產階級的人口已經突破三個億,相當於美國全國的人口。中國的電影院,2014年接近1500多個屏幕,今年會突破2200個屏幕,我們也可以預測,到未來的五年至少有4000多個屏幕的電影院產生。如此巨大的市場,中國的票房一定會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影票房,也會成為世界最大的一個電影市場。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中國的網民已經接近了6.5個億,中國通過手機上網的用戶高達5.5個億,中國智能手機的用戶5.6個億,中國的手機用戶有12.5個億。可以說這些數據讓整個的用戶去接觸內容的場景無限的擴大化。除了我們院線以外,我們還有無數的屏、無數的場景,包括我們有接近6億的家庭用戶,有接近六七億的電視屏幕,所以這樣我們整個的電影產業和整個以電影為核心的內容產業存在了巨大的新的商業模式的機會。

    中國的電影市場應該會成為未來最大的一個市場。我們不僅有中國最大的票房市場,也會有中國未來最大的在線院線,網絡院線帶來的新商業模式即將產生。

說回互聯網會給電影業帶來的創新,我覺得可以用“4+1”來總結:首先是投資融資的創新,娛樂寶推出至今籌集融資接近5.6億,投資近20部電影,真正體現了互聯網精神;其次是互聯網營銷和傳統發行的創新;第三是商業模式的創新;第四是用戶體驗的創新。前面這四個創新都是圍繞在“1”的周圍,這個“1”就是好的內容。

互聯網提高了我們的效率,但無論互聯網再怎麽變化,好作品、好內容永遠是王道,沒有好的作品,好的制作團隊,互聯網+只是個空架子。這個“1”是永遠的真理。

  去年很有意思,我們在聊互聯網眾籌,突然說到給BAT打工,我當時就楞了。但今天不是互聯網公司要顛覆誰,不管是誰,今天進入電影行業都要尊重消費者、尊重電影作品產生的過程。我們永遠需要像光線、博納這樣優秀的電影公司,沒有這些好的作品、好的制作團隊、好的導演、演員、制片人,好的藝術創作,這個“互聯網+”就是空架子。
 

趨勢3:中國電影業用幾年或者十幾年的時間,就會走完美國電影業幾十年、上百年的歷程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事實上,美國的電影公司比我們背負了更加沈重的傳統的包袱,這一次到好萊塢,我去了非常紅火的美國電影後期制作的區域,現在很多的後期制作公司已經搬出來了,那個地方顯得有一點空空蕩蕩,但外面的樹,我判斷了一下,至少七八十年的歷史。看中國電影公司門前的樹大概就幾年的歷史。

實際上我並不認為現在是好萊塢電影公司最黃金的時期,事實上他們形成了很多傳統的習慣,在我看來是非常原始和落後的,當然他們有先進的東西,比如說人才、工業流程以及對電影的管理規範,這都是非常好的,但是他們的電影非常的刻板和套路化,他們中小影片的標準實際上比我們的標準還要低,他們的大片花了那麽多錢,這也是一個問題,他們花的錢太多了,一個影片動不動一億五美金、兩億美金。我想以中國電影行業的效率和拼勁,如果給我們兩億美金制作一個影片,我們會做得比它更好。

我們沒有什麽好妄自菲薄的。現在互聯網對我們的改變,無論深度還是廣度都超過了對美國電影公司的影響。對中國的電影行業而言,我認為用幾年或者十幾年的時間能走完美國電影公司大概幾十年、上百年的歷程。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卡西
,編輯崔婧,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