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徐工集团改制疑云:8000下岗员工难安排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0820/16595219595.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4

沈阳机床:12年托管经营终结 整体改制潜行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81111/01245489612.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3

定标千亿级 2万供销企业迎来改制潮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26/170308.html


“顺利的话,3月底总社会批准中再生的股改方案,股改完成之后,中再生会进一步引进战略投资者。”3月21日,中再生公司董事 长兼总经理管爱国对本报记者表示。

与中再生公司一样,等待审批的还有中农资集团与新合作商贸连锁集团,而这3家企业的改制只揭开了全国供销 系统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一角。

3月21日至22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李成玉表示, “未来全国供销社系统将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加快推进社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造,县级以上社有企业五年内要全部完成改制。”

该改制计划将牵 动2万家供销系统企业未来命运。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供销系统共有企业4.9万余家,其中,县及县以上社有相关企业2.1 万家,销售收入超百亿规模的达7家,利润超亿元的达20家。

同时,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理事会副主任李春生对本报记者表示,“供销总社将利用 5年时间,将供销集团打造成为千亿级的企业集团,在这个过程中,将借力资本力量,加大对系统内同业资源的整合。”

2万企业改制

去 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把供销合作社市场化改革工作推到台前。其中,对作为社有经济载体的企业,提出健全现代企 业制度的要求。这成为了对2万多企业进行改制的政策背景。

现实原因更具说服力。李成玉在会上坦言,“供销社系统内企业虽然众多,但是,整体 形势是数量多,力量分散,大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数据显示,2009年,供销社全系统销售总额达12375.8亿元,是2004年的 2.3倍;汇总利润130.2亿元,是2004年的2.6倍;所有者权益1347.1亿元,是2004年的1.9倍。

但是,上述营收数字是 由包括4.9万家企业,以及4.7万个各类合作社等社有经济组织共同创造的。在近5万家企业中,销售收入超百亿规模的仅7家。

供销集团内部 高管对本报记者说,“其实供销系统封闭的观念,并不容易被打破,此次企业大规模改制,其实就是借助外力,让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而不是靠坐等吃喝的老观 念存活。”

而李成玉则认为,县以上社有企业五年内完成改制,实际上就是要调动管理者、经营者积极性,鼓励管理班子在企业持股,密切经营管理 者和企业的利益联结,从而做大做强。

对于资本引进的原则,李成玉称,“在保持供销合作社主营业务控制力的基础上,不管国有资本、法人资本、 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都是可以作为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造依赖的对象。”

事实上,国内各类资本一直密切关注供销系统改革的进程。银河证券直投部 高管就曾对本报记者表示,供销系统改革将为资本市场带来不少投资机会,同时,资本与系统企业的结合,也会助力改革的发展。

打造千亿集团

与供销系统内2万企业改制相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正着力培育首个 千亿集团。

据李春生介绍,供销总社将利用5年时间,将供销集团打造成为千亿级的企业集团。资料显示,成立于今年2月的供销集团,截至 2009年,资产规模为380亿元,汇总收入总额为756亿元,利润总额6.9亿元,下辖12家子公司。

利用5年时间完成200多亿的销售 增长,供销集团有着天然的优势。据了解,供销集团所辖的12家子公司大多身处供销系统的传统行业。以化肥销售为例,供销系统占全社会用量的70%,以棉花 为例,供销系统占全社会收购量的60%。在上述领域,供销集团拥有子公司中国农资集团和中棉集团。

但是,由于供销系统内部人财物,从县、 市、省等各级是分离的,历史上上述产业形成的公司都是分散的,这为实力雄厚的供销集团实施并购扩张提供了条件。

供销集团所属子公司对于系统 内的同业并购一直都在进行。此前不久,供销集团下属子公司中国农资集团董事长肖仲凯就向本报记者透露,他正在江西等地洽谈与当地供销合作社省社所属农资公 司的并购事宜,并且,双方已经达成共识。

而上述2万家系统企业的改制,也被认为是供销集团获得的一次机遇。上述供销集团内部高管称,“若2 万家企业改制后,以产权和绩效为纽带,则使得供销集团内相关企业跨区并购时,方便合理多了。”

按照李成玉的说法,打造千亿级别的供销集团, 对于供销系统起到的主要是带动作用,目标是鼓励系统内企业做大做强一批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市场的作用受到中华供销总社的重视。

李 春生表示,要做大做强企业,没有资本助力是不行的,而供销集团正在推进的下属子公司股份改制,正是未来谋求上市,借力资本市场的第一步。

据 他介绍,供销集团进行股改的较顺利的3家企业,包括中农资集团、新合作商贸连锁集团、中再生公司,在未来一两个月中将会获得供销总社的审批,而中再生公司 可能是进展最快的一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51

杀入电视购物 央广改制挺进“深水区”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4/1OMDAwMDE4MDY1OQ.html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称“央广”)产业化改革又进一步。

6月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调向外界宣布,其斥资亿元独立筹备经营的央广购 物电视频道将于6月17日正式开播,开播伊始,将落地北京、天津地区。央广购物隶属于央广改制平台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下称“央广传媒”)。

“央 广购物是中央台从传统广播媒体到零售产业过度的桥梁,是中央台媒体经营业务产业化改革的成果。”在开播仪式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指出。据了解,经 过几年的改革,中央台已由原来单一的媒体广告业务,发展成了传统媒体经营、新媒体经营和股权投资与并购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全媒体产业聚合平台。

而 主管央广产业发展的副台长王晓晖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称,“未来央广将用最短时间对接资本市场,希望选择国有战略投资者,形成资源互补,以期实现做大做 强的目标。”

分羹电视购物

央广杀入电视购物领域,经历了近一年的酝酿。

早在去年 底,央广传媒与建行北京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得建行提供的30亿元额度的金融支持。此后,央广传媒又与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签订了50亿元额度的战略 合作协议。加上其它银行的授信,央广传媒共获得近百亿的授信额度。

据了解,这笔资金的第一期投资将包括央广电视购物、铁路与公路领域的媒体 拓展、央广手机电视以及央广新媒体业务等具有良好前景的新项目。

目前,电视购物行业面临良莠不齐状况。国家广电总局传媒机构管理司司长陶世 明指出,“电视购物行业资源配置不科学、主体弱小分散、商业诚信缺失、公信力不高等现象影响制约着行业发展,国家正酝酿进一步出台措施,规范市场,引导市 场,做大做强电视购物产业。”

不过,现实数据对央广进军电视购物给予市场支撑。韩国、日本,电视购物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业总额的10%以 上,美国则为8%左右。2008年,中国的电视购物市场超过了100个亿,与其相关的附属产业规模已经达到300多亿。据估算,中国电视购物未来市场容量 高达3000亿到1万亿元。

央广购物董事长、总经理董铁明介绍,央广购物是广电总局批准核发的第八家全国性家庭购物电视频道,相对于其他的 电视购物频道,虽然没有电视平台的优势,但是央广是国家媒体,有着其他电视购物平台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

据其介绍,央广除了电视购物频道, 还有辐射全国的13个频率的广播网络,其中三套全国频率,四套北京频率,将为央广购物提供推广和经营平台。同时,网络购物、型录购物、手机电视购物等多种 通路购物也将依次开展,以期能形成以电视为主体、辅助于其他通路的居家购物“shopping mall”。

按照规划,央广购物希望通过5 年,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电视购物运营商,确立北京本部——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东北区为三大重点销售区域,实现年均销售收入30亿元的目标。

为 此,央广购物聘请来了亚洲电视购物行业专家朴兴烈担任执行总裁。朴兴烈分别参与创办了台湾东森电视购物、湖南快乐购,并开创了台湾地区和中国内地电视购物 直播先河。在入职央广购物之前,他还担任了深圳宜和购物、贵州家有购物等多个国内专业居家购物公司顾问。

央广改制分步走

“未 来央广将形成利润靠广告收入,业绩规模靠央广购物,未来发展靠新媒体的、向全媒体转变的产业模式。”王晓晖如此总结央广购物开播在央广产业布局中的地位。

而 在央广购物成立的背后,则是央广改制的大背景。王晓晖介绍称,经历70年的发展,央广面临的不仅仅是广播产业发展自身的话题,而是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在新 媒体冲击之下,传媒的四大优势——品牌、公信力、通路、受众都受到了极大挑战。

除了产业遭受的冲击,内在因素也使得央广亟需破题。上世纪 90年代,举国公司热,央广旗下也一度拥有40余家公司,许多业务曾是各类贸易,涉足煤、鞋、地毯等行业。

而最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是差额 补贴单位,我们员工收入十分之一靠财政,靠此投入,收支不够平衡,更不用说发展。”王晓晖称,“当时我们的认识是广播行业的产业链短,无有效延伸,同时, 纵向整合根本不可行。”

于是,央广开始酝酿制度改革。2007年,王求就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开始了第一轮改革。王晓晖称,第一轮改革 涉及的是内容和机制方面,经过内部讨论,央广最后对内容的定调为做“快新闻”,对机制定调为“干部交流竞聘制,绩效考核层级制,预算分配分类制”等。

到了2008年底,在两届班子的努力下,央广旗下的四十几家企业,由于主业不相关等各类原因,绝大部分企业关停并转,当时只剩下中广达广播发展总公 司,以及其旗下的3家左右小公司。藉此,央广正式开始了改革第二步,即经营资源公司化改制。

“改制已经拥有现成的壳,即中广达广播发展总公 司,我们将其改名为央广传媒。”王晓晖说,发展到现在,央广传媒全资和控股的企业有9家,涉及传统媒体经营、新媒体经营和股权投资与并购三大类。

在 三大类业务的基础上,央广传媒正极力打造“3台+3网+5社”的资源组成。其中,三台即传统广播电视台,包括13个广播频率2个数字电视频道;央广网络广 播电视台(目前正在向广电总局申报,目前只有央视、上文广、杭州华数等3家拥有互联网电视集成牌照)、央广手机台。三网即中国广播网、民族广播网(即将上 线),你好台湾网。5社即中国广播报社、中国广播杂志社、音乐之声杂志社、广播歌选杂志社、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等。

王晓晖称,“上述资源的 经营性业务组成都在央广传媒旗下运作。未来网络和手机台将实现完全市场化运作,而5社由于行业现状,将慎重处置,将可能使之成为主流媒体的内容平台。”

去 年,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使得央广认识到做强做大的必要。王晓晖称,“不论从产业政策和职能部门的推广上看,现行体制只会鼓励做大做强,而不 再会扶贫扶弱。”

为此,央广下一步重点将寻求资本市场支持,做大做强。“传统媒体改制一般是经历三步走,转企改制、股份改造、上市,我们希 望缩短这个历程,尽快和资本市场对接。”王晓晖称,目前央广传媒聘请的中介机构中信建投已经进场。

摆在央广改制面前的困难,王晓晖并不讳 言。他称,“与传统媒体一样,资产、业务、人员的独立,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但是,我们的老员工负担相对较轻。”

对于刚刚成立的央广购物,王 晓晖称,它将成为央广另一资本平台。“未来它盘子做大,将寻求独立于央广传媒之外运作,因为这块资产未来有很好的成长性。”此外,王晓晖证实,央广将涉足 动漫产业,“公司合作协议已经签订”。

不过,对于传媒文化行业对资本市场过热的追捧,王晓晖称,“央广即使短期上不了市,我们也可以完成转 企改制,未来股份改造也顺理成章。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央广也将实现对业务链条的梳理。得益于此,2009年央广来自业务运营收入同比增长近 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82

村辦企業七年改制 民營百威英博或入股金星啤酒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21/zOMDcyXzM2NjIzOA.html

在華潤雪花、燕京啤酒(000729.SZ)等巨頭對河南啤酒市場的圍攻之下,作為碩果僅存的幾家二線啤酒企業之一、也是村辦企業的金星啤酒,7年改制之路終於「修成正果」。

改制完成後,金星啤酒提出要在三到五年內上市。與此同時,有知情人士透露,百威英博將成為金星啤酒的戰略投資者,持股比例在30%左右。未來是否會增持,目前不得而知。

七年改制路修成正果

作為一家村辦集體企業,河南金星啤酒雖然位居國內單體啤酒集團產量第四,但也是因為集體企業的身份,產權不清晰,在啤酒業高歌猛進的前幾年未能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時間做大做強。這不能不說是金星啤酒集團董事長張鐵山的一個遺憾。

「金 星改制已經完成。」昨日,張鐵山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收購原有金星啤酒集團股權及部分債務,耗資十多億元。張鐵山還表示,改制後的金星啤酒主要是其個 人持股,隨後高管還要買一部分股份,目前正在辦理新公司的營業執照、稅務登記等手續。張鐵山的另外一個身份是金星啤酒總部所在村的村支書。

記者在河南省工商局官方網站上查詢獲悉,一家名為河南金星啤酒有限公司、張鐵山擔任法人代表的公司在今年9月14日成立,註冊資本為1000萬元。

張鐵山對記者表示,這家公司只是一個過渡,金星啤酒旗下還有一個工廠因為還不是公司制,要通過這家公司將工廠放進去。

實 際上,2004年時,金星啤酒就已經提出改制的目標。張鐵山對記者表示,之前改制遲遲未果的原因是「村辦企業做大之後,具體的改制價格不好談」。而隨著今 年1月華潤雪花收購河南本地啤酒企業奧克,金星啤酒的改制工作開始提速,有消息稱今年年底前完成。張鐵山表示,這兩年華潤雪花、百威英博等外來啤酒巨頭對 河南啤酒市場的強力侵蝕,使得公司改制進程有所加快。

「金星啤酒這一步來得真不容易,2008年侯孝海空降時改制就是主要任務之一,一晃三年就過去了。體制問題一直是金星的軟肋,是阻礙其對外合作的『罪魁禍首』。」蘇賽特商業數據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保均感嘆。

金星啤酒創辦於1982年,並在1985年瀕臨倒閉時被張鐵山承包下來,而僅用幾年時間,張鐵山掌舵的金星就成為河南啤酒市場的老大。1998年時,金星啤酒開始向外發展,並在貴州、云南等省建廠,目前在省內外擁有17家分廠。

早在2004年,百威英博的前身AB就多次與金星啤酒接觸,希望對金星進行戰略投資,2005年也傳出了日本麒麟啤酒希望投資金星的消息,但最終都沒有開花結果。

百威英博或成戰略投資者

「如果能在三年前完成改制,金星尚能賣個好價錢。上市,對於金星來說不是現在要考慮的問題,那只是個夢想。現在是如何生存的問題,是該務實的時候了。」李保均如此評價金星完成改制。

實際情況正是如此。在華潤雪花、燕京啤酒、百威英博為首的巨頭以收購、新建廠等方式強勢進入之後,河南啤酒市場上實際銷量在10萬噸以上且覆蓋全省的金星、維雪、月山、奧克目前僅剩金星未被收購,即使完成改制,金星啤酒面臨的形勢也不容樂觀。

談及金星未來的發展目標時,張鐵山表示,改制後公司的體制會更加靈活、高管的積極性也會更高,公司在三到五年內一定要上市,同時未來年銷售額要以10%的速度增長。他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省內銷售增長約為6%,省外市場與去年同期持平。

「現在雪花在河南市場的前期投入非常大,局部地區出現了買一送一的現象,銷售一噸啤酒的營銷費用,幾乎與生產一噸啤酒費用相當。」張鐵山對記者表示。

去年7月張鐵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曾透露,2009年金星啤酒銷售額約為35億元,在河南市場佔有率約為35%左右,但由於競爭激烈,金星啤酒在河南市場利潤率僅有1.5%左右。

此 外,分析人士認為,金星啤酒的管理機制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蘇賽特商業數據有限公司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張鐵山對金星非常有感情,但金星也因此存在很強的 張鐵山個人的烙印,在這種情況下,完成改制的金星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畢竟以前的對手都不規範,但是現在的華潤雪花、燕京內部機制都非 常規範,金星不能在這方面落後。」一個業內公認可以佐證的例子是,啤酒業知名操盤手、現任華潤雪花營銷中心總經理的侯孝海即曾在2008年初加盟金星擔任 總經理,又閃電離職。

在這種形勢下,牽手一家實力雄厚的啤酒巨頭成為可能的選擇。

知情人士近日對記者透露,金星啤酒擬在改制完成後引入戰略投資者,基本上已經選定為外資啤酒巨頭百威英博,具體入股比例還未最終確定,估計在30%左右。

「金星與他們談了六七年,2004年之後其實一直在談,以前因為改制和股權方面的問題沒談成,但中間一直沒有斷聯繫。」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這一消息並不意外,去年11月,兩者「重續前緣」的消息就已經傳出。此外,今年2月底,金星啤酒生產管理總部就邀請百威英博南京公司包裝部經理王霖,針對金星公司包裝、生產等情況進行了專題培訓,「親密」關係可見一斑。

青島啤酒(600600.SH)證券事務代表也告訴記者,他們在幾年前跟百威是一致行動人,談過參與金星的收購,但因為當時金星的問題太多,就退出了。

與 幾大巨頭相比,金星亦有自身的優勢。河南酒業協會會長熊玉亮對記者表示,金星在河南已精耕細作多年,其在河南本地仍然有很高的認可度,且其自身已經具備瓶 蓋、酒標印刷、買樣等上下游的配套企業,可以儘可能降低成本。此外,據張鐵山透露,金星近年開始對營銷模式進行改革,目前已引入深度分銷的小區域精細化運 作,「效果很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54

華潤杭州一啤酒廠陷停產風波 改制19年員工仍未領補償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1027/2416391.shtml

  每經記者 徐傑 發自杭州
一場職工停工事件已導致華潤雪花杭州西湖啤酒廠停產一星期。
昨日(10月26日),華潤雪花啤酒(杭州西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杭州)發佈通告稱,截至昨日,華潤杭州已停產和停供貨七天,公司遭受巨大經濟損失,今天公司要恢復正常經營,若未能按期恢復正常生產經營,公司將被迫關閉。
華潤杭州復工前景仍不確定。該公司多名職工昨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職工補償政策未明朗,目前仍沒有復工的打算。而這一切距離華潤雪花全資收購 「西湖啤酒」(華潤杭州前身)剛過2個月時間。
根據職工代表介紹,停工原因是原屬國有企業的「西湖啤酒」在一系列的改制過程中,職工並未從中享受到經濟補償等利益。杭州華潤昨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問題屬於歷史遺留問題,使企業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停工起源
昨日,杭州氣溫再度下降,陰沉中透出寒氣,天空愁云難散。
位於杭州西湖區西溪路545號的西湖啤酒廠內聚集了上百職工,「有在崗的,也有已經退休的」,廠房進口處掛著多條橫幅。
老王18歲就在杭州西湖啤酒廠工作,看著公司一路走來,他現在58歲了,「當初只有一個車間,逢到雨天就撐著傘幹活。」在現場,不少老職工表示,工作時間少則30年,但在企業改制過程中,並未享受到補償政策。
現場員工訴求主要是勞動合同問題和企業改制過程中的利益保障問題。
勞動合同方面,杭州西湖啤酒廠被華潤雪花全資收購後,與原杭州西湖啤酒廠簽訂終身合同的員工是否按照新勞動合同重新簽訂,華潤雪花提供的新合同涉及條款比較籠統,職工認為不合理。
在職工利益方面,職工認為杭州西湖啤酒廠1992年第一次轉讓國有股份時,職工沒有享受經濟補償,杭州市1999年發佈的《關於我市國有中小企業改制若 干問題處理意見通知》明確,企業改制時,1983年前參加工作的在冊職工,以人均1.5萬元的標準從國有淨資產中提取,用於置換職工工齡,職工理應享受該 政策。
資料顯示,西湖啤酒廠原屬國有企業,其前身為杭州桃園嶺啤酒廠,於1958年建廠,是浙江省第一家啤酒廠,目前已有50多年的發展歷 史。西湖啤酒廠目前擁有杭州、德清兩個生產基地。西湖啤酒廠1992年變為合資公司,2000年朝日啤酒正式入股西湖啤酒,繼2010年11月29日以 2.68億元成功競購西湖啤酒45%股權及「西湖」等16件註冊商標之後,今年8月2日,華潤雪花再次斥資2.7億元收購西湖啤酒55%股權,全資控股西 湖啤酒。
或被迫關閉
對於職工利益,華潤杭州總經理張志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杭州西湖啤酒廠在1992年改為合資公司,但上述杭州有關工齡置換的政策在1999年出台,不在政策規定範圍內。
但職工代表認為,根據杭州市1999年發佈的《關於我市國有中小企業改制若干問題處理意見通知》,企業改制時未對職工進行工齡置換,職工仍留在企業,並繼續履行原合同期限的,原企業改制後企業工齡連續計算。
根據張志武向記者出示的杭州市信訪局(2010)313號紀要文件顯示,文件下發前已經完成改制的企業,改制時未執行工齡置換的按勞動用工制度的政策執行。該紀要還明確,西湖啤酒廠應妥善解決職工問題。
為什麼1992年改制變為合資企業時,該企業不給職工執行工齡置換?現場多數職工表示,目前未領取國企改制過程中任何經濟補償和生活補助金等。這也得到張志武的證實。
「華潤雪花」方昨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問題屬於歷史遺留問題。在協商未果的情況下,幾十名員工以封堵廠門的形式阻礙企業正常經營秩序,使企 業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由於改制時間較早,當時沒有相應的政策文件,未予以工齡置換,在以後出台的相關文件中,企業又不在政策規定的範圍內」。
10月26日,華潤杭州通告稱,從10月27日8時起,公司恢復正常生產經營,如果公司不能正常生產,將被迫關閉。關閉期間,公司將停發對企業停產有直 接責任的員工的薪資福利,大部分員工放假回家,公司將依國家政策向員工發放生活費,由此給公司和員工造成的一切損失將由造成停產的責任人負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95

上海家化自戕改制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05/100322643_all.html

  上海家化走了一步狠棋。

 

  10月31日,上海家化聯合股份有限公司(600315.SH,下稱上海家化)發佈公告,承諾如公司發展情況依然良好,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持續增長,除股權激勵增發外,不提交其他任何形式的再融資方案(含票據及債券融資)。

  上海家化三年不募資的公告一經發出,即被媒體稱為「毒丸」計劃,矛頭直指海航集團——後者即將參與競購其控股大股東、母公司上海家化集團(下稱家化集團)所持有的上海家化國有股權。

  為了避免淪為資本運作平台,上海家化不惜犧牲未來三年可從資本市場獲得的資金助力。對競爭已經極其激烈的日化行業而言,上海家化此舉無疑大大提高了未來發展的融資成本,加大了競爭中打敗洋品牌的難度。

  「這是下下之策,對於家化未來的發展而言,無異於自殺。」長城證券併購部負責人尹中余表示。

  為什麼上海家化祭出如此下策,以確保自己不「失身」海航?上海家化改制之路為何又會面臨如此尷尬局面?

平安海航二選一

  2010年12月6日,上海家化因母公司改制重大事宜停牌。公告顯示,其時家化集團持有公司38.16%的股權,是上海市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所屬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家化集團是上海本土大型國資日化企業,擁有多個日化行業全國性知名品牌。上海國資全部退出,對於潛在競標者而言,無論從投資回報角度抑或是產業佈局角度,都是一個頗具資質和潛質的投資機會。

  2011年9月7日,上海家化公佈改制方案,明確了交易方式、轉讓底價、受讓方資格條件等重要事項。根據方案,上海市國資委將以公開掛牌方式出讓所持有的家化集團100%國有股權。掛牌價格為51億元,其中家化集團所持上海家化股權作價43.9億元。

  而根據家化集團披露的改制方案細節,受讓方五年內不得轉讓股權、上海家化實際控制人不得發生變更、不存在同業競爭關係、履行職工安置方案、維持 管理團隊穩定、受讓方總資產規模不低於500億元、不接受聯合受讓、認同上海家化的發展戰略等條件,對競標者做出了較為嚴格的限制,同時也不難看出上海國 資委和家化現任管理團隊對打造家化品牌的長遠規劃。

  早在2011年3月,市場即傳出平安保險、中投公司和淡馬錫均有意參與家化集團股權轉讓的競標,而上海本土的復星集團、海航集團以及中信資本、鼎暉、紅杉、弘毅等PE基金亦隨後參與其中。

  10月21日上海家化發佈公告,稱家化集團100%股權受讓競標最後入圍名單已經確定為上海平浦投資有限公司和海航商業控股有限公司。

  上海平浦投資為平安創新資本全資子公司,而平安創新資本為平安信託旗下全資子公司。而海航商業控股有限公司是海航集團全資子公司,成立於2007 年,主要負責海航在商業板塊的投資運營和管理。

  「我們目的就是長線投資,」平安信託高層人士表示,「日化行業成長這麼快,家化的品牌又這麼好,我們對未來的回報很有信心。」

  上述平安信託高層人士表示,平安對家化集團做了非常詳細的盡職調查。「我們對所有的經銷商、供應商甚至競爭對手都做了訪談,對家化未來的增長已經有一個很有把握的測算。」他指出。

  海航集團「講故事」的能力和資本運作的頻繁已為市場熟知,涉足航空、商業、地產、旅遊等多個領域,而其內部資金鏈緊張的積弊也是業內公開的秘密。

  為滿足「吃住玩游購娛」的全產業鏈所需資金,海航集團旗下實體頻頻在資本市場上玩出大手筆。海航集團不僅在私募領域以曾為旅業集團旗下酒店板塊 計劃融資3億-5億美元和去年震驚業界的80億元大新華私募聞名,也早早將其觸角伸向二級市場,在上市公司中不斷尋找為集團提供後續資金的上市公司平台。

  海航集團一直對上市公司頗感興趣,先後將寶商集團(000796.SZ,更名為易食股份)、西安民生(000564.SZ)、ST匯通 (000415.SZ,更名為渤海租賃)、SST天海(600751.SH)、ST築信(600515.SH)等上市公司收入囊中,加上旗下擁有的海南航 空(600221.SH)和美蘭機場(00357.HK),海航集團控制的上市公司平台已經多達七家。

  根據第一財經今年10月的統計,海航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幾乎全部被質押。「競購家化,就是為了獲得新的資本運作平台,因為其他的上市公司平台已經無法騰挪。」一位熟悉海航集團的業內資深人士表示。

  而平安信託內部知情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表示,上海平浦投資有限公司、海航商業控股有限公司將於11月3日分別正式遞交競標材料,而預計11月7日將會開標。

50億元估值

  家化集團100%股權掛牌51億元,其中家化集團持有的上海家化股權作價43.9億元。按照上海家化因改制停牌時的市價計算,上海家化集團所持上海家化股權的市值高達59億元,加上其他資產,家化集團100%股權作價高達70億元。

  2011年4月,經國資委國資產權[2011]200號文批准,家化集團將所持有上海家化4145.71萬股國有股權一分為二劃轉給另外兩家上 海國企,上海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總公司和上海久事公司各獲得2072.86萬股,家化集團持有上海家化股權比例迅即降至28.38%。

  上海國資委此舉亦被外界解讀為被迫在保證家化集團控股的前提下確保價格有人接盤。

  「這個價格並不低。」投行界某熟悉上海家化的資深人士表示。

  從上海家化的盈利能力來看,2010年實現30.94億元的營收,淨利潤2.76億元,淨利率8.9%,分別比上年增長15%和18%。

  根據中金公司9月7日的分析報告,2010年上海家化的市盈率為57倍,並預測根據當前股價對應的2011年和2012年市盈率為37倍和29倍。

  「坦率地講,家化這次開出的價格並不低,差不多P/S(估值/營收)也接近5倍,」上述平安信託高層人士表示,「從國際上這個行業的慣例來看,基本上是4倍多一點。」

  「上海家化的估值並沒有給進入者留下太大的獲利空間。」尹中余指出。

  上海家化前身——香港廣生行有限公司誕生於1898年,延續至今已超過百年。建國前的廣生行已經憑藉「雙妹」花露水立身民族日化品牌,建國後的家化更以「友誼」「雅霜」品牌馳名全國。

  1991年經歷與莊臣的合資風波後,上海家化知名品牌「美加淨」和「露美」被合資方打入冷宮,並隨後回歸上海家化旗下。2000年之後的上海家 化推出「佰草集」高端護膚品牌,主打「植物」和「國貨」概念,其銷售門店和漢方SPA會所均運營火爆。2010年,上海家化更是聯合國際品牌管理團隊、法 國產品開發團隊和蔣友柏設計團隊,恢復「雙妹」品牌,旨在打造以上海名媛文化為個性的中國首個高端時尚跨界品牌。

  「我們很看重家化的品牌,但像以前國企央企那種搞法,這個品牌就會被搞砸了,」平安信託高層人士坦率地表示,「日化這個行業競爭太激烈,家化目前葛文耀這個團隊的能力很強,趁著管理團隊還能幹,我們一起把家化品牌搞好了,也是上海國資願意看到的。」

  上述人士指出,上海家化目前的股權架構,對品牌發展多有掣肘。「比如家化要拓展高端時尚產業,就會有障礙,再比如,高管團隊建設過程中,薪酬激勵、用人模式、外籍人士的聘用在現有體制下均無法突破。」他表示。

  「如果沒有未來預期的高增長和品牌的快速發展,這個估值對我們來說就太高了。」上述平安高層人士表示。

  上海家化目前旗下擁有佰草集、雙妹、美加淨、六神、高夫、清妃、友誼&雅霜、家安等多個涉足高、中、低端的時尚、護膚和普通日化品牌。從市場定價來看,佰草集高端系列單品價格已經達到三四百元,而雙妹面霜價格亦進入千元面霜俱樂部。

  上海家化已經超出日化行業的界限,向品牌化的時尚護膚行業伸出了觸角。

  如此多的品牌,需要強有力的品牌和渠道管理,同時對於歐美和日本已經發展成熟的日化/護膚品行業,原料供應商的控制、研發投入、營銷策略等都至關重要。而上海家化目前一些品牌的定位還不夠清晰,海外市場開拓亦剛剛開始。

不願當「豬仔」

  「家化公告三年內不募資,就是為了阻退海航競購,讓海航知難而退。」接近家化的知情人士表示。

  「海航現在是病急亂投醫,他們的資金鏈已經非常緊張,」上述熟悉海航的業內人士表示,「他們現在就是盯著現金流好的公司,比如上海家化,即使海航出80億元收購,從家化套出100億元以上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現金流又保持良好,這個買賣他們不虧。」

  「家化這個公告是我們安排的,就是因為擔心海航的作風,」上述平安高層人士坦陳,「我們跟海航高層也接觸過,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利用上市公司做融資平台。」

  從表面上看,上海家化出此下策的動因是為了避免海航接盤,從而避免淪為海航資本運作的平台。上述平安信託高層人士亦將這一策略定義為「焦土政策」, 「焦土政策」在併購中指的是目標公司大量出售公司資產,或者破壞公司的特性,以挫敗敵意收購人的收購意圖。

  上述接近上海家化的知情人士亦表示,海航的這種風格跟上海家化完全不同,上海家化方面非常擔心。

  「海航為了競購,一定會出比51億元高出很多的價格,並一直聲稱50億元不貴。」上述熟悉海航的資本界人士表示。

  只要出價高,家化很可能會落入海航囊中,這不僅是葛文耀團隊不願意看到的事情,上海國資委應該亦不樂見。

  「一開始復星集團、中信資本等也參與了競購,復星甚至辦理了受讓登記。但後來價格炒上去後,對投資回報有所要求的潛在競標者都退出了。」一位瞭解家化股權轉讓事宜的業內人士表示。

  「平安的主業之一是投資,我們看中的是家化的品牌和未來發展的潛力,我們的海外團隊和人才管理經驗都會對家化有所幫助。」上述平安信託高層人士表示。

  但平安畢竟是以投資回報為目的,五年禁售期過後,平安未來依然有尋找退出的可能路徑。「平安之所以願意接盤,是因為保險資金並不需要追求過高回報,需要的是穩定的回報預期,」尹中余指出,「保險資本量太大,國內的好實業項目又太少。」

  「我一直反對價高者得作為國企改制股權轉讓的惟一標準。」尹中余直言不諱,「這涉及到國企改制的一個理念問題,就是我們對待國企改制是『嫁女兒』還是『賣豬仔』?」

  他指出,上海家化此次自戕行為,看似自我保護,其實折射出國企改制的整體思路出現偏差。

  國資委2007年出台的19號令明確規定:無論是出售上市公司國有股權,還是國有上市大股東自己出讓股權,必須按照市價作價評估。

  「這就是一個價高者得的原則,在這個原則下,的確具備防範國有資產流失的作用,但一次交易的保值增值,並不能保證企業未來的良性發展。」尹中余表示。

  「家化走到這一步,是很悲劇的。」他表示,「既然家化近幾年的表現已經證明了葛文耀團隊的能力,為什麼不把選擇投資人的權利交給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42

「文化央企」改制廣電樣本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21/5NNDE4XzM4MTY5NA.html

經過前兩年的投入期並建立全國三級組織架構後,手機電視運營商中廣傳播的股權結構、行政級別、運營模式為之一變。

11月21日,在第四屆中國廣電行業趨勢年會暨投融資論壇上,中廣傳播集團副總經理劉廷軍表示,中廣傳播的股東發生變更,從廣電總局無線電台管理局變為財政部100%控股,而中廣傳播集團管理體制也出現調整,廣電總局把中廣傳播列為直屬單位,直接管理。

對此中廣傳播有關人士告訴本報記者,「財政部的注資是分兩次完成的,今年6月完成後其總投資規模達到了2億元,這次注資後中廣傳播複雜的股權結構變得簡化,而今後中廣傳播可能會成為劃歸國資委管理的大型文化央企。」

中廣傳播成立初期雖然是廣電總局無線電台管理局控股,但包括央視、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廣電系公司都擁有一定股權,而在各地方分公司中,地方廣電運營商大部分都擁有自己的股權。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中廣傳播全國運營體系已經全部建完,省一級已經全部建完,總部設在北京,擁有29個控股60%的省級公司,以及廣西和西藏兩個100%控股的省級公司。

據劉廷軍介紹,CMMB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數字電視網,大功率發射機有1240部,局域增補網絡2600多個,合計功率超過1500千瓦。截至現在已經在336個地市、855個縣做到了基本覆蓋。

CMMB前期網絡建設已經投入了幾十億元,然而其商業運營今年才正式開始,根據中廣傳播提供的數據,目前用戶超過4000萬,繳費用戶約1600萬,免費用戶約2400萬。

廣電行業專家、融合網主編吳純勇表示,「中廣傳播未來的經營情況還難以預料,而前期的投資導致的債務成本也很高,所以廣電總局無線局以及央視等其他廣電機構都無法支撐其接下來的投資計劃,所以改由財政部控股是明智的選擇。」

記者瞭解到,由於中廣傳播CMMB目前的網絡是覆蓋城市主要街道的,但是對於很多室內用戶還面臨信號無法覆蓋和不穩定等問題,這都需要中廣傳播繼續加強網絡投資,這方面未來5年的投資將可能超過10億元。

此外,在內容提供上,中廣傳播CMMB除了視頻節目,還將向數字業務內容進軍,除了提供更多的移動電視頻道之外,還提供多種內容推送服務,比如雜誌、報紙的訂閱等。中廣傳播已經和電影頻道合作推出了手機電影頻道,並在北京、上海、青島等10個城市推出了交通導航服務。

其實之前中廣傳播希望引進國有控股公司參股,最終選擇了財政部控股的模式。

而在股權機構改變的同時,中廣傳播的管理體制也在改變。消息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以前中廣傳播歸無線局管理,是副廳級編制,而今年10月改由廣電總局直屬管理後其行政級別提升為正廳級。」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廣電總局旗下機構改制的開始。記者瞭解到,即將正式掛牌的中國廣播電視有線網絡公司也可能將由財政部注資控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66

方正改制考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09/100336499_all.html

 2011年6月29日,加入方正集團十週年那天,李友什麼也不做,靜靜待了一天。

  十年前,方正集團是北京大學旗下的校企驕子;李友是資本江湖的浪裡白條。兩者相距何其遠,卻有了這個離奇的結合。當年的「資本玩家」李友,企圖 撬動北大這個中國一流的金字招牌,會發生什麼?

  一般認為,不是李友玷污北大這塊招牌,就是北大這個不同的江湖終結掉老虎吃天的李友。十年過去,這兩者都還沒有發生。

  2003年,方正集團改制,李友團隊實現持股,李友本人出任集團CEO。到2011年,財務上有輝煌成就:方正集團從淨資產1.5億元、總資產 100億元,增長到淨資產230億元、總資產530億元。

  北大是滿意的。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對財新《新世紀》說,作為北大旗下絕對控股的13家校企之一,方正集團的資產和利潤均佔到北大資產經營公司的 90%。

  「數字說明一切,業績是最好的答覆。」幾位方正集團的元老和董事如此說。

  數字沒有消除另一種疑惑。6月23日,上海《第一財經日報》發出一組調查報導,稱方正集團被李友及其關係人控制,方正集團的改制是一場「侵佔國 有資產」的「灰色私有化」。這正是多少人預言過的淘空故事,它已在無數家校企國企發生。

  瞭解方正改制史,便知道光看光鮮數字太過簡單,而淘空故事不合邏輯。

  李友與方正集團結合十年。從李友的角度看,是把個人的能力、財富與命運綁在一個難以駕馭的槓桿之上,打開了無盡的可能,但依據的是另一種力學。 他要清理自己的過往,洗滌但又不能洗盡灰色,因為廟堂不過是另一種江湖;他要為自己及團隊找到可在此安身立命的邏輯,也要為北大、方正集團及其老人們創造 寬容新貴的理由。這遊戲是多贏還是零和,不全在他控制之內。此路多艱,騎虎固難,難而不下,他進二退一,層層蛻皮,甘苦自知。

  從北大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市場能人與校辦企業結合的成功案例。十年前,北大有資源、青鳥、未名、方正四大校企,現在方正一騎絕塵,年年戰勝淨資 產收益率考核指標,十年來為北大貢獻現金總額已達20億元。今天,全國80%校企倒閉,而方正集團佔全國校企總資產的50%、利潤的70%。對予取予求的 錢袋子,北大還能有什麼意見?更何況,經由教育部-北大-集團董事會層層鏈條,北大對掌控方正深具信心。

  只是,李友也好,北大也好,都只是在盡力抓住歷史的尾巴,貪戀眼前的時光。大學直接興辦企業集團,始於全民創收那個年代,早已證明並非好模式。 十年間,中國校企數量從超過5000家降到1000餘家。大辦校企的時代過去了,校產管理的時代應到卻未到。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不在有產。無論美國中國,大學有產的理由,是以可永續的財務資產,創造穩定的收益,為學校教學研究及其擴展提供補充性資 金。大學首先應有使命,由此界定教學研究的方向與規模,催生長期資金需求規劃,倒推校產收益率目標,並形成基本制度:管理要專業化、資產配置要多元化,要 追求給定收益目標下的風險最小化,治理結構要最大限度透明化。

  李友、方正與北大,在各自的角度上,都離這個方向很遠,也還沒看到向這個方向走的努力。他們不會看不到學校直接興辦企業集團帶來的商業風險和聲 譽風險,但這不是他們眼下最關心的問題。李友與方正的十年結合,今時今日在中國校企中是碩果僅存,不是不幸福,只是再不足法。

李友前傳

審計生涯十餘年、資本玩家、張海夥伴

  李友今年47歲,1986年畢業於鄭州航空學院(下稱鄭航)工業會計系。同學多在航空部下屬國企的財務部門供職,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開始聚 合,成立以李友為核心的創業團隊。日後在方正集團29人的總辦擴大會上,有5個是李友的同學;在總裁日常辦公會11人中,有3個同學。

  1986年,李友畢業後分配至河南省審計廳,也曾借調至審計署辦案。

  公務之餘,在鄭州繁華街道,李友下了班和三弟李泉一起擺過攤、開過飯店。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李友拆了鄭航的學校南牆,建售門面房,亦參與了 1992年上映的兒童科幻劇《小龍人》的經營。「那可能是最早的植入式廣告。」現為方正首席財務官(CFO)、高級副總裁的余麗說。進方正之前,同樣畢業 於鄭航的余麗,在河南省計經委工作過七年。現為方正信息產業集團董事長的方中華,曾供職於中航技深圳分公司多年。現為北大國際醫院CEO的馮七評,畢業留 校任教逾十年。

  1994年4月,李友成立第一傢俬人公司河南森威,兩年後組建河南心智。李友很早即從實業轉向股市,屢有大手筆動作,雖不高調,但市場動員能力 很強。1999年,他在香港成立慧德基金,同年收購銀鴿投資(600089.SH)。

  1999年底,李友從河南省審計廳正式離職。2000年2月,李友收購中國高科(600730.SH),出任總裁。

  在這個階段,張海是李友的合作夥伴。當時的媒體上,張海、李友並稱。無論是河南心智還是慧德基金、東方時代、中國高科,同期的董事長均是張海。

  張海是世紀之交一神人。張比李友年少近十歲,十歲即「開天眼」,弱冠變身「資本大鱷」,最終幻滅。2005年,張海因健力寶案職務侵佔和挪用資 金而入罪十年,今年4月獲得減刑出獄。

  如今,李友淡處理與張海的合作關係。「那時還沒有從政府正式辭職,下海開公司,需要有人在前台。」李友這樣解釋雙方合作的緣由。他也不諱言,張 海在河南曾頗受推崇,自己當時也被這個善於宣揚佛法、口若懸河、心思縝密的年輕人打動過。

  雙方的合作,持續到李友進入方正後的早期。健力寶曾經是中國第一飲料品牌。在創始人與當地政府關係交惡後,地方政府急於出手股權。張海從方正集 團騰挪約1億元股票,通過國債質押交付了首期款,最終拿下健力寶。

  雙方分手,也是因為健力寶。僅僅六個月後,2002年8月間,張海驅逐了方正派往健力寶的中層幹部,稱可引入外部資金,逼退方正集團。兩人就此 分手。

  多年後,談起健力寶一案上為何向張海讓步,李友說,「那個年代有的是收購機會。他要,我就讓了。」

  這個時候,李友有了更大的舞台。

方正改制

關鍵一躍,走了一半

  方正總部大廈正對北大東門,大部分高管的辦公室可眺見整個北大校園,提醒著這家校辦企業歸屬北大的烙印。

  迄今成立25週年的方正集團,以王選教授發明的激光照排技術起家,曾極盡輝煌。「在上個世紀90年代,方正在激光照排上至少掙了一二十億。」一 位方正集團元老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1998年後,好景結束,方正日漸衰敗。截至2003年3月底,方正集團資產百億元,賬面淨資產20多億元,但審計評估後僅1.5億元。幾位方 正集團的董事承認,賬面應收款居高不下,財務管理鬆散混亂、盲目多元化製造的爛賬,吃掉了這家校企的大部分淨資產。方正集團下屬企業諸侯割據,總部則每隔 兩三年就發生一次高層動盪。

  動盪為李友進入方正創造了契機。2001年,方正科技(600601.SH)爆發股權之爭。原方正科技管理層試圖擺脫方正集團,引入新控股股 東。李友其時收購中國高科不久,任董事兼總裁。北大是中國高科36家高校股東之一,當時亦執董事一席,兩者有些淵源。李友持有相當多數量的方正科技股權, 支持了方正集團一方。事畢,李友接受方正集團董事長魏新之邀,加入方正。

  今年56歲的魏新,1999年從北大教育學院加入方正集團,2001年11月從原北大黨委書記閔維方處接任董事長一職至今。

  加入方正集團兩年後,李友成為改制主角。

  在原中關村三大企業中,方正集團改制較晚。1998年,四通集團啟動管理層收購(MBO)。同年,中科院下屬的聯想集團啟動改制。作為校企,方 正集團到2001年11月國務院頒發了「58號文」後,才啟動改制。「58號文」全稱為「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規範校辦企業管理體制試點問 題的通知」,要求明晰校企產權關係,完善管理體制。

  「方正改制,每一步都是根據國家文件和規定來的。」在2003年方正改制時期擔任校長助理、協管過校產的原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對財新《新世 紀》記者說。

  2003年12月,教育部批覆了北大方正改制方案,准許將評估淨資產的35%以溢價方式轉讓給社會股東;將評估淨資產的30%以淨資產價格轉給 管理層持股公司北京招潤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招潤),北大繼續持股35%。

  招潤註冊資金1000萬元。魏新等曾替其他高管和員工共100多人代持股權。2007年方正證券上市前,根據擬上市公司終極個人股東不能超過 200人、不能存在代持等規定,方正集團清理了招潤的股權。今年4月,招潤的股份全部落實到個人名下,均來自方正現任高管。李友持股319.2萬,折算持 有方正集團約10%股權;余麗持股271.5萬;方中華持股241.2萬;馮七評持股64.8萬。其他董事中,張兆東持股55.5萬,魏新持股47.8 萬。

  另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創始人王選的持股退出後全部捐獻給了王選基金會;現任董事肖建國的持股在2003年退出;董事張旋龍一直希望增加 持股,但因其外資身份,終因不符合方正證券上市的股東要求而退出。

  這些還是枝節。另外35%股權以溢價方式轉讓給社會股東,才是這輪改制的核心。

  2004年3月,北大批覆了方正集團向社會股東的股權轉讓——向成都市華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轉讓18%,向深圳市康隆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轉讓 17%。與管理層持股公司招潤以淨資產入股不同,兩家社會股東的入股價格是審計後淨資產的6倍,共計3.15億元。這兩家社會股東不是別人,正是李友及其 一致行動人:華鼎在2007年2月之前,是李友的私人公司,康隆則由李友團隊成員共同所有。

  如果改制以此結構完成,2004年3月起,李友及管理團隊控股方正集團50%以上,方正集團就成為一傢俬人控股公司。

  但是,2004年底的工商資料顯示,向「社會股東」溢價出售的這35%股權,以「零對價」回到北大名下。最新工商資料顯示,方正70%的股權仍 由北大資產經營公司持有。

金字招牌

2003年到2006年,北大校產的擔保鏈危機重重,改制後的方正風雨飄搖

  北大金字招牌的價值,不僅為方正集團在各地「揀破爛」、重建產業架構的信用背書,在當時更直接決定銀行的態度。當方正不再是北大控股,在當時北 大校產擔保鏈危機爆發的背景下,不少銀行當時反應強烈,甚至停了授信。

  「我很快意識到,如果這家企業不再是北大控股,就喪失了它的一切價值。」多年後,李友說,當時他主動要求北大繼續控股方正,並達成協議。

  時任集團CFO的余麗稱,2003年-2004年是方正比較困難的時候,曾面臨十天之內還10多億元貸款的局面,爭取寬限未果,竭盡全力才補 上。

  從2004年到2006年,方正集團剛剛收購的幾大實業均處投入期,能創造的現金流亦有限。加之宏觀調控、股市萎靡,繃緊了資金鏈。

  2006年的危機對方正來說幾乎是致命的。「當時我主要的精力都花在再融資上。」李友稱,「最難的一次,一家股份制銀行在三天之內要逼還8億元 貸款。最後我們把股權抵押給一個福建商人融資2億元,又壓應付款,才準時償還了貸款。」

  但這次危機的導火索,仍為其他北大校辦企業引起的擔保鏈危機。以原北大資源集團為例,該公司從推倒北大南牆起步,後發展為總資產超過20億元的 集團。但2005年北大資源的董事長、總裁葉麗寧出逃。2010年初,北京海淀檢察院反貪部門證實,葉麗寧等五人涉嫌私分國有資產。

  魏新稱,2005年銀行逼債方正,只因方正對北大資源擔保近20億元。幾經周折後,2008年2月方正控股北大資源,持股60%。

  半年後,為不併表拖累集團當年業績,方正分別轉讓了北大資源35%和5%的股份給利德科技和北京新奧特集團有限公司。又過了三年,北大資源的虧 損才得以初步解決。

  2006年間,方正集團的董事們多次找到學校,希望北大給予支持。

  「有北大支持,我們自己也全線調整經營資金,確保還貸。」余麗說。最難的時候,李友、余麗等高管從個人財產中拿出6000多萬元給集團當流動資 金。集團董事、總裁張兆東,董事張旋龍,均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確認了這一細節。

  到2007年春,股市回暖,前期收購的方正證券等開始創造巨量利潤,方正緩了過來。此後,方正才有資源開始新一輪投資。這包括2009年正式投 產的方正微電子芯片廠近18億元的投資、2008年底破土動工的西南合成水土新廠20多億元的投資,也包括2008年投資逾40億元北大國際醫院的正式上 馬。

資產膨脹

方正的淨資產中,45%來自利潤貢獻;20%來自併購的貢獻;20%多來自資產增值的影響。利潤有 一半左右依賴一次性非經營性收入

  2007年以來,方正集團的收入與資產規模大幅提高。

  「方正終於不會垮了。」2008年2月,李友在集團年會上說。

  總體來看,方正近年來快速的資產升值,主要是因在重建產業架構、低成本併購中伴隨的資源增值——牌照、土地、包括「小非」在內的股權投資等。李 友分析,方正的淨資產中,45%來自利潤貢獻;20%左右來自併購的貢獻;20%多來自資產增值。而利潤有一半左右依賴一次性非經營性收入。如2007年 方正證券因泰陽證券債務重組利得7.8億元;2008年轉讓了泰陽證券的部分股權,獲得投資收益19.63億元。

  2003年,方正5000萬元收購蘇鋼、3億收購西南合成、4億收購武漢正信。在當時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方正如何完成了多項收購和再投資?

  「我剛來的時候,方正的賬上只有200萬元,卻有32億元的負債,資產負債率超過95%。」李友回憶2003年6月剛到集團時的情景。但前述幾 項收購實際出資並不大,且多以增資擴股方式收購目標公司的母公司以達成控股,資金可回流集團,統一調配。

  「那幾年蘇鋼貢獻了25億元現金流,比現在的100億元都管用。」李友稱。2006年後,蘇鋼才投資15億元重啟特鋼生產線。西南合成亦在原財 務基礎上自我整合,無論是技改還是新廠房建設,均不依靠方正集團投入。武漢正信則主要是打官司保全資產,一度脫離方正,後又回歸北大資源下屬管理,直到 2007年後開始有收益流入。

  改制後的方正集團,致力從財務、人事、品牌、投資、內控方面建立垂直型的管理制度,內部稱「五統一」。其中,財務和資金管理統一是核心。集團總 部內設資金中心,獨立於財務部,所有子公司現金流都放在同一平台上使用,資金利用最大化。

  自2005年到2007年,資金中心實行集團內資金統貸統還,循環使用。「對集團來說,資金運作是一盤棋。」當時負責資金中心的余麗說。除大宗 交易業務外,方正集團目前的資金年度進出在2000億元左右。方正的負債率一直保持在65%以下,流動比率1.34。至2009年末,方正集團負債 212.09億元,年度財務費用約10億元。

  在2003年至2006年間,方正曾大量使用票據進行短期資金周轉。李友未披露當年票據融資的具體規模,他稱:「票據融資現在僅佔集團融資總額 的20%左右,因為票據期限只有六個月,且現在貼現率高達15%。但票據相對靈活,不能全放棄。」

  2010年2月18日,方正集團的財務公司開業,增資後資本金為20億元,資金中心的作用相應轉弱,並調整了以往可能與公司治理原則不符的做 法。加之五大集團成立獨立法人,集團的資金中心逐漸退回到負債戰略和合規性的監控,職責轉為安排下屬企業的負債結構,細到負債的銀行、區域、品種等。

  和國資委考核央企類似,年淨資產收益率不低於6%,是北大對校企考核的最低指標,高管年薪的60%與此掛鉤。2003年-2005年,方正淨資 產收益率均不到9%,2006年達到9.95%。2007年淨資產收益率達到峰值約20%,之後幾年維持在10%左右。集團董事、總裁張兆東認為,三年到 五年後,等集團的戰略佈局調整到位,方正主業的盈利實力才能充分體現。

清賬

李友清理自己的過往,但尚未完全理清

  李友並不諱言,投身方正,是自己結束江湖的草莽時代,復歸體制的自我選擇,「就是不想再幹個體戶了」。這條路並非坦途。

  方正董事長魏新、幾朝元老張兆東、肖建國、張旋龍等均強調,對李友的要求是「淨身入戶」,即外面不能有自己的公司,但給他一段時間處理相關公司 的股權。

  清賬在2007年完成,時間則推算到2001年6月30日。李友為此專門向董事會列表報告清理的情況。其間不少公司直接納入方正系統,如河南心 智更名為河南方正,東方時代持有的浙江國投、浙江證券的股權亦直接併入方正。「我個人沒有任何外圍公司。我個人和親屬,也決不和方正做生意。」李友說。

  對於管理團隊和方正之間是否存在輸送利益的關聯交易,外界持懷疑態度。2011年2月,方正以5億元收購中國高科24.37%的股份時,質疑更 加發酵。

  中國高科是李友進入方正科技前擔任總裁的一家上市公司,股東是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36家中國高校。在進入方正集團之前,李友將原東方時代所持中 國高科股份轉讓給了康隆公司,這是一家由李友團隊中如方中華、余麗、馮七評等高管的親友持股的私人公司,但李友及其親屬不在其中持有股份。

  「當時我已經決定先行來方正,但一幫哥們本來是衝著我來,大多放棄了原來在國企的職位,對『被招安』的看法也不一。我就把自己在高科的股份分給 了他們。」李友如此解釋。

  從法律上看,中國高科和方正集團不存在股權關係,在2005年後,其董事、監事、高管和方正不關聯。但中國高科從業務到管理模式,多年來游離於 方正集團周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中國高科的核心資產,是2000年在深圳南山保稅區購入的幾處保稅倉。高科主要業務之一,是用這一綠色通道給方正科技的零件採購報關,每年獲幾 百萬元的淨收入;高科和方正科技存在互保協議,每年的金額在1億多元;高科進入和退出房地產業及近年來的大宗交易業務,均背靠方正。方正集團目前計劃將部 分物產業務注入中國高科,並將後者的房地產業務剝離至北大資源。

  為何遲至2011年2月,才以市價5億元收購康隆持有的中國高科的股權?李友的解釋是,原康隆有個別股東意見不一,有些如李文革、冉茂平等已經 離開方正。有關收購協議自2009年就開始商議,直到2011年才基本達成,至今還有個別小股東表示不滿。

  中國高科早年由多家校辦企業合併成立,在李友2000年進入前有多達65家分公司,之後進行了清理,一些公司被保留下來並出現在了日後的運作 中,如利德科技。在2007年以前,利德科技是方正集團持股約11%的方正科技銷售公司的股東,又是中國高科的客戶,與方正集團存在不少業務來往。利德科 技也是方正證券的第二大股東,持股6.5%。方正證券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利德科技現註冊資本3億元,在股權幾經變動後,工商資料顯示,2007年2月後, 利德的股東變成了華鼎,無論是利德或是曾參加改制後退出的華鼎,終極所有權均轉向了北京沃美科貿有限公司。後者是央視廣告的最大代理商。

  不過,如何確定高科和方正之間是否存在實質性的關聯關係,確實存在困擾,尤其是在一些內部舉報出現後。8月10日,中國高科公告,兩天前收到上 海證管辦稽查局的立案稽查通知書,對中國高科2010年業績的真實性進行調查,至今結論尚未出爐。方正集團對中國高科的資產重組隨之懸擱。

理亂

倔強如魏亞峰,也在舉報信中承認,李友的利益已與方正集團高度一致,「不必再通過暗地私有化的方式 牟利」

  「五年之內,方正的高管,要讓『60後』減少到10%。到時我的同學就都會把位子讓出來。」李友說。

  「各級高管中必須得有『70後』、『80後』的梯隊儲備,這是老闆的要求。」方正科技副總裁胡金栓說。

  這些年,也有不少「李友的人」因各種原因離開,李友稱這個比例在三分之一。如方正科技原財務總監李文革、中國高科原財務總監冉茂平等,還有一些 更走向了反目。

  2005年,曾為方正科技搭橋收購珠海多層的張大創,因在蘇鋼私分了50萬元小金庫,被迫離開方正系統。他是李友的同學之一。

  2010年,李文軍因上市公司虛假信息披露罪、挪用資金罪,被判入獄五年。李文軍與李友在大學同宿舍,因均出身寒貧而私交頗好。李文軍先後在中 國高科、方正科技、珠海多層工作,2005年後離開方正集團,在武漢收購武漢國藥、春天生物(600421.SH)、云中製藥等,2007年被司法調查。 根據雙方的互保合同,李文軍名下除上市公司外的資產最終轉讓給了方正集團。

  2010年12月,方正集團在武漢收購的正信公司常務副總裁魏亞峰,因挪用資金罪被判20年。今年40歲的魏亞峰,十年前供職於中國高科的投資 管理部,2002年進入方正集團。

  身為湖北人的魏亞峰十分看重正信,希望能以武漢為基地,搭建一個金融控股平台,設立長江發展銀行。他克己、精明、善謀,通曉併購、法律和財務, 對正信在武漢的資產處置錙銖必較。按照魏亞峰離職前的估計,方正集團在正信運作近七年的時間,成本5億元左右,獲得的各項有效資產的價值不少於20億元。

  2005年後,魏在一些資產的處置上開始和方正集團發生分歧,認為自己「勝算超過當年與集團叫板最終獲得現金補償的祝劍秋(2001年方正科技 總裁)」。在他辭職一年多交涉未果後,北大和方正一起啟動了司法程序。2010年12月,武漢中級人民法院二審以挪用資金等罪判魏亞峰20年有期徒刑。

  魏亞峰則堅持以正信資產處置及早年運作不規範等瑕疵不斷舉報,其中即包括中國高科和方正之間存在「實質性關聯關係」。但即使倔強如魏亞峰,也在 舉報信中承認,在現行機制下,李友的利益已與方正集團高度一致,「不必再通過暗地私有化的方式牟利。」

  在方正集團的內網上,九個副總裁可以看到彼此的費用狀況。方正集團的內審部門負責對重大項目的專項審計等,直接向李友負責。最近的一次,是在一 項數億元的招標項目中發現了問題,有關直接責任人員全部退職,集團主管副總裁用人失察,負領導責任,扣一個半月的績效工資,相當於近80萬元的處罰,其人 亦為李友的同學。

懸念

方正改制下一步如何啟動?

  在這家著名校企工作了近十年後,李友在方正和北大之間,盡力保持著低調的角色。在幾位北大校領導和董事長魏新接受採訪的場合,他微笑自若但寡 言。在過去公開接受採訪中,他自命為這家校企的「保姆」:勤懇、看住攤子、不上桌。

  自居保姆但李友非保姆。在管理層持股公司招潤中,李友持有約30%的股份,相當於公開持有方正集團約10%的股份。從中國高科到方正,李友稱均 是因看中其高校背景。在方正內部,李友被下屬稱做「李老闆」,而不是按照方正傳統不分級別稱呼的「老師」。

  「要給管理層股份以激勵,讓他們的利益和集團一致。」一位方正集團的元老說。但方正的前途仍隱藏著巨大的不確定性:2004年的改制退回了半 步,如何了局?

  第一步改制,建立了相對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和新機制,方正從100%的校辦企業變成管理層持股30%。

  「從管理架構上講,北大校辦產業管理委員會是校產的最高管理機關,日常管理校企的行政機構是校辦產業管理辦公室。」北京大學校長助理、校產辦主 任、北大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黃桂田稱,「北大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相當於北大的國資委,履行出資人的職責,負責北大在下屬企業股權的保值增值。下屬 企業的重組、變更等都需要上報資產經營公司審議批准,報教育部審批備案,形成了資產經營公司-校產辦-管理委員會三級管理體制。」

  在方正目前的七人董事會上,魏新來自教育學院、廖陶琴原為北大財務部長,他們和張旋龍、肖建國、張兆東等方正創業元老一起,被看做北大的代表, 李友和余麗則是管理層代表。

  「董事會一年開20多次,我們都覺得太多了。」張旋龍直稱李友太保守,事事要上董事會。董事會討論過要給高管更多授權,但李友並不接受。目前, 李友獲得的董事會授權,限於年度總額2000萬元的對外投資,且每個季度要上報,個人借款額度200萬元。

  對於中層以上骨幹和高管的激勵,方正集團自2007年開始,實施了虛擬的股權激勵制度,即可自主選擇方正旗下上市公司,按內部價格認購股份,但 由集團持有相應股份,在預訂期限內收益和股票差價掛鉤。2010年成立五大產業集團後,方正有意對相應管理層給予不高於30%的股份,對中層骨幹繼續實施 虛擬股權激勵制度,並轉為對口二級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

  改制以來,方正集團給北大以「預分紅」方式正式上繳的利潤總額在8億元左右。「企業還要發展,分光吃盡不行。」北大副校長劉偉這樣解釋。

  根據方正集團的統計,預分紅加上每年以獎學金、各類捐款、贊助等形式給予的現金和支持,過去十年總計給學校的現金貢獻在20億元左右。

  「兒子和父親的賬算不清。只能等兒子做大了,過去的賬就不算什麼了。」張旋龍打了這個比方。

  北大的品牌價值被充分挖掘並提供「庇護」,方正成為北大重要的錢袋子,這並非校產管理或企業經營的最佳模式,卻是雙方自願達成的均衡。但校產需 要穩定、分散、安全,其資產特點取決於學校賦予校產的使命。國外校產一般不直接投資企業,多採取基金形式。中國校產走企業之路多失敗,方正的成功有其偶然 性。

  未來,北大是否有必要長期控股方正這樣一家日趨龐大的投資控股集團?何時是變現的時機?

  「北大可以繼續保持控股地位,但持股比例不需要這麼高。在產業上升期,吸引投資者進入,股權轉讓的收入可用以充實北大的校產基金,何樂而不 為?」一位瞭解方正集團的知情人士稱。第二步改制的理想狀態,是將方正集團的股權變成北大相對控股40%,管理層持股30%,外資等外部股東持股在30% 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97

重慶保安逆向改制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25/100393912_all.html

 破敗不堪的筒子樓陰暗潮濕,密佈的鐵床擠滿狹小的房間,貼在牆上的押送規程早已褪色變黃,霉味刺鼻。這是5月23日的重慶市渝中區臨江支路30號——重慶保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重慶保安集團)註冊地。

  就在不久前,一則公開報導將準備成為中國首家上市保安公司的重慶保安集團推向輿論聚焦點。事實上,這家公司並不需要多好的場地,因為它有著保安行業最重要的資產——與保安行業監管單位的特殊關係。

  2011年,重慶市公安局出資成立了重慶保安集團。重慶市消防總隊副總隊長高正超兼任董事長,武警重慶總隊參謀長鐘少勇兼任董事總經理,重慶市公安局治安管理總隊副總隊長李兵兼任黨委書記。除此之外,至少還有六位處級警官兼任公司高層。

  在各級政府和公安部門通過發文扶持等方式支持下,重慶保安集團迅速在重慶保安行業形成壟斷之勢。成立後不到十個月,就已佔領重慶保安市場最大份 額,並同新加坡策安工商保安機構等外資保安企業商討合資,準備成立國內首家中外合資保安服務公司。該公司甚至還準備借殼上市,希望成為中國首家上市保安公 司。

  然而,早在2009年國務院頒佈的《保安服務管理條例》(2010年1月1日起施行)就明文規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設立保安服務公司,不得參與或者變相參與保安服務公司的經營活動。」此後全國各地警方開辦的保安公司陸續開始「管辦分離」的改制。

  重慶保安集團何以逆向改制?

整合收編

  重慶保安集團由原重慶市保安服務公司、重慶市金盾護運中心和重慶市捷強保安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捷強保安公司)三家保安企業通過改制整合而成,註冊資本為5100萬元,出資人為重慶市公安局。根據該公司章程,重慶市公安局對其實施國資監管。

  重慶市保安服務公司成立於1988年,重慶市金盾護運中心於2000年由重慶市公安局二處組建,此二者均直屬於重慶市公安局。捷強保安公司的最 初性質則為民營,成立於2006年4月,是在重慶市公安局軌道交通分局下發通知後,由自然人宋文軍、王光燦、譚羅華出資成立,法定代表人為宋文軍。有意思 的是,重慶市公安局公交總隊軌道支隊一大隊長就叫王光燦,二者是否同一人,重慶警方沒有解釋。2009年2月9日,宋文軍、譚羅華、王光燦分別與重慶市公 安局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將股份轉讓給後者,捷強保安公司也變為重慶市公安局的獨資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正是重慶「打黑」行動的開始。多位重慶市公安局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由於「打黑」期間的抓捕行動時常受到各大公司的保 安的干擾,重慶警方隨即啟動了保安協勤大整頓。同時,隸屬警方的重慶市保安服務公司在「打黑」中的義務站崗執勤,減少了警方的不少壓力,重慶官方由此產生 了整合保安公司的想法。

  民營保安公司由此逐步退出重慶市場。2010年年末,重慶市公安局更是進一步開始著手整合全市保安公司。

  2011年4月至5月間,重慶市各區縣公安局紛紛部署保安體制機制以及勤務改革的實施。相關材料顯示,按照重慶市公安局的要求,重慶的保安體制 改革將以堅持國有資本控股的地位不動搖,堅持公安主導,突出警務管理原則。改革有兩大目標:一是理順保安服務管理體制——高度集約、明確隸屬,統籌管理、 集中調配,規範市場、規範行業,輔助警方、服務群眾;二是打造保安行業一流品牌——整合資源、調整結構、突出優勢,引入投資、借殼上市,領軍西南、全國一 流、接軌國際。

  2011年5月7日,重慶市公安局發出「渝公委[2011]181」號文,委任重慶保安集團高管;當年7月1日,捷強保安公司變更為重慶保安集 團,重慶市保安服務公司、重慶市金盾護運中心也被併入其中。重慶保安集團還收編了全市40個區縣組建的保安公司。2011年7月15日重慶保安集團正式掛 牌成立時,已有38個子公司、4萬多名員工。

  目前,重慶很多區縣都只有一家保安公司,且基本都是重慶保安集團的子公司或分公司。

  自成立之日起,重慶保安集團就啟動了擴張計劃,準備在五年內將旗下保安人數由4萬多人擴張到12萬人。其多個分公司的重要客戶欄裡填寫著公安及其他政府部門,有些工種甚至明確提到工作涉及參與政府徵地等。

  出於維穩等因素考慮,重慶各級政府所需的保安隊伍也迅速壯大。以重慶市渝北區政府提供的數據為例,2009年,渝北區配合政府的保安隊伍950 人,2012年達到2000人;按每300名流動人口或100戶出租房屋配備1名協管隊員的標準,2012年全區治安防範力量達到每萬人40名。

  據涪陵區政府官網信息,重慶保安集團涪陵分公司在2012年3月面向社會招聘30名安保特勤人員,工作單位的性質是「公安機關領導下的一支治安 防控專業隊伍,是協助公安機關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的輔警力量」,任務是「協助公安機關處置各類突發性事件」等。此次招聘特別強調「有駕駛、拳擊、散打、攀登 等特長的優秀運動員;榮立三等功以上,形象氣質佳的解放軍、武警、退伍特種兵優先」,實行軍事化管理。

壟斷市場

  重慶市保安服務行業的壟斷局面,自重慶保安集團成立時就已形成。不過,按照2009年頒佈的《保安服務管理條例》的規定,為市場上提供保安服務 的,除了專業的保安公司,至少還有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招用人員從事的保安人員,以及物業服務企業招用的人員。此前,重慶保安集團的生意基本未涉 及到這兩個領域。

  後來,重慶市公安局出台《保安體制機制及勤務改革實施方案》《關於進一步推進校園保安整頓整合工作的緊急通知》《關於印發社會保安專項清理整頓 工作方案的通知》《重慶市公安局保安體制機制及勤務改革工作紀律規定》等文件,強調整頓保安隊伍,整合保安市場,確保保安集團對全市保安進行「統一招錄、 統一培訓、統一派駐、統一管理」,要求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等終止招用保安的勞動合同,按屬地原則,讓重慶保安集團在各區縣的子公司對其全部接收等。

  處理各單位自行組建或招聘的保安隊伍,起步於校園保安整治,但效果並不佳。在重慶保安集團成立兩個多月後的2011年9月30日,重慶市公安局再發緊急通知,要求各學校終止原自行招用的校園保安的勞動合同,同時禁止各學校指派教職員工兼職校園保安工作。

  當年10月中旬,校園保安整合工作基本完成。進展遲緩的涪陵區,在遭到上級斥責後,於2011年11月9日緊急召開校園保安整頓整合大會,宣佈三日內將該區範圍內的全部校園保安移交重慶保安集團。

  根據重慶市公安局的要求,重慶保安集團對典當業、娛樂場所、賓館(酒店)、民爆倉庫、爆破作業現場、網吧、洗浴等單位派駐保安員。接管工作困難 重重,很多單位對此不滿,甚至開始上訪。自2011年7月啟動,經過三個多月後,重慶保安集團江北區分公司才正式與轄區116名網吧經營者簽訂保安服務合 同,將其全部納入統一管理。

  有很多地方政府甚至將此項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2011年9月20日,雙橋區政府下發保安清理通知,稱必須通過整頓全區保安市場,整合全區保安力量,確保十天後「實現全區保安人員由區保安公司(即保安集團的分公司)『統一招錄、統一培訓、統一派駐、統一管理』」。

  大足縣(現大足區)也曾發佈緊急通知,稱在2011年9月30日後,由該縣公安局、重慶保安集團大足分公司和縣級各相關部門組成檢查組複查,發現社會單位存在私自組建保安隊伍、未納入保安集團公司管理的保安員等情況,將予以警告甚至罰款。

  在重慶市公安局的支持下,重慶保安集團還涉足物業保安領域。重慶市南岸區一家物業公司的管理層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2011年9月22日前後, 當地派出所請轄區內的物業服務企業開會,內容就是要將物業公司保安由重慶保安集團收編。保安員的工資指導標準是2400元/月,其他社保及福利,均由物業 公司支付。重慶曉月物業管理公司兩名管理人員向財新記者介紹,除此之外,重慶保安集團還要向這些物業公司收取每名保安每月300元的管理費。

  至今,在重慶市公安局官網上仍能看到江北區等地方的物業公司舉報,稱轄區派出所和重慶保安集團經常到其公司來要求籤訂保安服務協議。而合同「根本就不是什麼雙方協商一致」,如果不簽,公司以前報名參加考試的保安證就暫停下發。

  由於遭遇廣泛抵制,重慶保安集團試圖收編全市物業公司保安的計劃沒有最終完成。一家上市地產公司旗下的物業公司高層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他們現在將物業保安的臂章去掉,改稱「物業服務人員」。

逆向改制

  2010年1月1日,國務院制定的《保安服務管理條例》實施。該條例明確規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設立保安服務公司,不得參與或變相參與保 安服務公司的經營活動;參與或變相參與保安服務公司經營活動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治安系教授王太元 據此認為,重慶的做法明顯違規。

  儘管公安機關有權對保安行業進行監管,但是重慶市公安局不僅直接成立公司,還派出警員到公司任職,「既是監管者,又是經營者」。王太元表示,在此種情況下進行的行業監管很難做到公平公正;而重慶市通過文件保障重慶保安集團的壟斷地位,更是不應該。

  曾參與《保安服務管理條例》起草的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莫紀宏說,在該條例實施前,保安行業管理的主要依據是《公安部關於保安服務公司規範管 理的若干規定》。該規定製定於2000年,是為了貫徹落實中辦和國辦發佈的《政法機關不再從事經商活動的實施方案》和《政法機關保留企業規範管理若干規 定》,「鞏固公安機關與所辦經營性企業徹底脫鉤的成果,加強公安機關對保安服務公司的領導和管理」。

  前述公安部的規章明確規定:保安服務公司由政府公安機關統一領導和管理;保安服務公司只能由公安機關組建,其他任何單位、部門、個人不得組建。不過,該規定並未完全落實,一些私人組建的保安公司仍然零星存在。

  實際當中,保安公司職員特別是管理層,大多由公安局在職人員擔任。這形成了保安是「二警察」的社會形象。莫紀宏說,制訂《保安服務管理條例》時,就考慮要解決這些問題。

  《保安服務管理條例》從產權、資金和人事關繫上讓保安公司與公安機關脫鉤,保安公司運營完全按照市場規則來操作,允許保安行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實行各種所有制形式的保安服務企業平等競爭的格局。

  2008年,該條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後,各地就相繼啟動對保安公司的改制——方向即「管辦分離」,與公安機關脫鉤。

  重慶市大足區的一名官員向財新記者透露,當時重慶也出現過改革萌芽,2008年4月30日,大足縣就成立以常務副縣長為組長的保安服務公司改制領導小組,準備將保安企業和公安機關脫鉤。但改制方向卻因後來的重慶「打黑」而逆轉。

  重慶市藍盾集團保安公司,是在原重慶市保安服務公司下屬公司改制的基礎上成立的民營保安公司,在2010年剛剛完成招聘,希望擴大規模時,即被「打回原形」。有兩名該集團前中層向財新記者透露說,「當時重慶就已提出,希望每個區縣原則上只有一家保安公司」。

  莫紀宏表示,管辦分離、政企分開,將公安機關開辦的保安公司的產權關係移交國資部門管理,是保安行業改革的大勢所趨。但是,由於《保安服務管理 條例》規定的新體制與過去相比差異太大,改制困難重重,公安部門並沒有制訂相應的改革時間表,致使現在還有不少地方保安公司和公安機關的關係依舊糾纏不 清。

  「特別是像重慶這種保安公司管理層由公安機關人員擔任時,就很難分清保安公司是在提供民事服務,還是在代表公安機關提供行政服務。」他說。

  莫紀宏認為,重慶的逆向改制,恰恰是返回到《保安服務管理條例》出台之前的原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