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商篇 第三大電線電纜商搶新商機 南洋 二祕器布局南非綠能大餅

2010-5-24 今周刊





潘慧珶,一位在南非經商二十八年 的台商,創造出南非第三大電線電纜廠,更讓南洋電線電纜成為南非交易所第二家掛牌上市的台商。

如今,他要從製造業轉型經營品牌,與聯電集團攜手,大舉搶進南非太陽能、LED的綠能市場。

撰文‧賴筱凡 攝影‧陳永錚「啪!」無預警地,也沒有任何意外地,又停電了。在南非,無通告的斷電、斷水、斷網路,每個月至少都要上演一次,就如同電影﹁血鑽石﹂中男主 角講的:「這就是非洲(This is Africa)。」南非,是個火力發電的大國,負責供應非洲三分之二的電力,但南非本身卻是斷電的受害者,讓工廠、商家、住宅區都不堪其擾。然而,隨著替 代能源風潮在全球發燒,南非台商南洋電線電纜,開始思考大發綠能財的可能性。

政策加持

南洋潘慧珶擘畫綠能大夢

就在南非,南洋電線電纜開始將目光放在綠色能源上,太陽能與LED(發光二極體)就成了南洋電線電纜的目標。今年六十三歲的南洋電線電纜執行長潘慧珶,找 來了三十五歲的南非台商第二代吳家兆,更找上近期積極拓展太陽能市場的聯電子公司聯相,三方連手,一家台灣的太陽能系統廠商就此應運而生。

這家南非證券交易所第二家掛牌上市的台商──南洋電線電纜,就隱身在距離南非約翰尼斯堡大約五十分鐘車程的工業區裡。來到南非經商已有二十八年的潘慧珶, 成功將南洋電線電纜打造成當地第三大電線電纜廠,更擁有南非市占率超過五成的燈飾品牌Radiant。

然而,潘慧珶並不以此自滿,他說:「未來連續三年,南非政府每年要調漲電費三五%,而且從今年就開始。」這項看起來不甚合理的政策,在潘慧珶眼中,卻成了 最大的商機。一直以來,南非的電費、水費幾乎是出了名的便宜,許多貧民窟或平價住宅,甚至可以免繳水、電費,如今這項利民的政策將要改變,而政策的轉向, 就孕育了商機的出現。

過去,由於南非電費低廉,致使其他替代能源在南非,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以太陽能為例,企業如果改用太陽能發電,不但成本較高,發電效率也不比火力發電來 得好。但現在不一樣了,電費將要連續三年調漲,如何尋找到更有成本競爭力的替代能源,成了企業經營的首要問題,這也是為何太陽能發電會成為潘慧珶下個亟欲 切入的市場。

「南非位處高原上,它的平均日照時數是六個小時,遠比台灣的二.五小時來得多。」潘慧珶說,日照長是上天賜予南非的禮物,而他就是要抓住這個機會,與吳家 兆的新設光電廠Matla,合資成立Radiant Matla,攜手搶進這塊綠能大餅。

為了確保原料的來源,潘慧珶與吳家兆找上了近期擴展投資動作頻頻的聯相,希望由聯相提供薄膜太陽能模組,讓Radiant Matla能夠進一步在南非爭取政府訂單。

「南非政府補助太陽能發電的條件,實在太優渥,光是每千瓦太陽能發電就能補助三.九元南非幣(約新台幣十六元),台灣也才補助十二元。」對於長期在兩岸與 南非尋找商機的吳家兆來說,有了聯電集團的奧援,可說是如虎添翼,等於在南非市場看到新一道曙光。

除了太陽能以外,潘慧珶最能直接切入的,就是LED燈具。○七年,在層層評估下,潘慧珶砸下重金,從猶太人手上買下南非第一大燈飾廠Radiant,而隨 著全球綠色能源意識抬頭,LED自然也是潘慧珶著墨的市場。

打造品牌

LED燈先燒一年才敢賣

「我們的LED燈多從中國進口,品質實在不是很穩定,所以Radiant的LED燈都要先在廠裡燒一年,經長時間測試,確定品質穩定才敢賣。」過去二十餘 年都是從事製造業的潘慧珶,首次轉行投入品牌經營,他深知品牌形象的重要,更不敢隨意讓品質不穩的產品砸了Radiant這南非第一大燈飾的招牌。

走在Radiant環繞的燈具展示廳,潘慧珶要證明Radiant的設計實力,「你做製造業,追求的是量大,但如果你做的是品牌,除了要有設計的腦袋,還 得時時刻刻掌握市場的脈動。」所以,當南非燈具仍以專案市場為主,潘慧珶就希望員工能夠多替客戶著想,客製化服務才比較能賺錢。

儘管潘慧珶的綠能事業才在萌芽階段,卻顯見他對南非綠能市場的雄心,「過去,他經歷過太多次失敗,靠的都是毅力與決心。」身為南非政府檢定註冊會計師的潘 國煊,打從潘慧珶來到南非開拓生意就相識,看著潘慧珶一路走來,南洋電線電纜能有今日的規模,潘國煊認為,是毅力加堅持的成果。

雖然潘慧珶笑稱當初是被「騙來的」,才會遠從台灣來到南非投資,但隨著時間流逝,他也逐漸將事業體從電線電纜步步擴張,「南非商機是很多的,全看你努不努 力。」在他眼裡,在南非經商沒有訣竅,勤勞與堅持,就是他能在南非闖出一片天的最大武器。

南洋電線電纜

成立:1989年

董事長:Ethan Dube

執行長:潘慧珶

主要產品:電線電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03

它的綠能產品 毛利率都破四成

2011-3-28  TCM




愛地球,也可以是門好生意。

在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中,來自台灣、在香港登記的小智研發團隊,用一百五十萬支回收寶特瓶,搭建出全世界第一座由回收寶特瓶蓋成的房子「環生方舟」,現 在,他們要更進一步,用回收寶特瓶建造出一艘真正可在海上航行的船。

這艘船由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委託小智設計打造,該機構今年為了推廣世界地球日和世界海洋日,原本預計請來英國的環保探險家大衛‧羅斯柴爾德(David de Rothschild)以及他知名的塑膠瓶船Plastiki來台,但這艘船卻臨時因故無法配合,於是該機構便找上小智。

此外,位在台北市中心的老飯店姿苑,也正由小智團隊負責拉皮翻新,一樣是用回收寶特瓶製成的「寶特瓶磚」打造而成。環保建築的材料不再只是展覽示範,更落 實到一般建築物,發揮實用功能。

小智研發不是環保團體,它是一家成立不到五年的小公司,「我們做的都一定是和環保、節能、低碳有關的,」小智研發創辦人、現任董事長黃謙智表示。二○○六 年成立公司,從創業初期的小產品如手持式風力發電機,到現在建船、蓋房子,一直都以「節能減碳」的綠色概念為宗旨,但他卻不是一般定義的環保鬥士,而是從 環保找到利基點的創業生意人。

把環保變成生意 調整產品尺寸,方便使用

畢業於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的黃謙智,曾任職國際知名建築事務所,之後回台從事教職,那年他才二十六歲。教了一年多他就受不了,「我教的是建築和相關的 business(生意),全部都在講綠能,因為未來的趨勢就是這個,但是一直在講綠有什麼可能,卻都只是可能、可能、可能。」

黃謙智覺得自己每天教學生什麼是綠、綠有多好,但卻沒有實績,「自己講得都有點心虛,如果我是學生,也覺得難以信服,」他決定要把「可能」變成實際。「愛 地球」不是理想或口號,而是真正「做出來」。

他投入五百萬元研發,並找來兩位教授朋友幫忙,第一項成功研發的產品是手持式風力發電機,黃謙智認為,當時可運用的風力發電機規模尺寸都很大,且多半是政 府或大企業所擁有,若要與日常生活結合,就要縮小尺寸。

把品牌推向市場 風力發電機,賣出三萬個

○六年,該產品研發完成,他先把目標市場設定在趨勢走得較前面的美國,當小智一丟出產品訊息,很快獲得媒體注意,緊接著,通路商主動接洽、消費者埋單,品 牌開始在市場上有知名度。

像是定價約七十五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二百元)的手持式風力發電機,至今累計賣出三萬個,在綠能這個「小眾市場」中取得不錯成績。「如果產品不賺錢,我們 也會死掉,所以還是要有很大的商業和實用性。」黃謙智說,「既創新又實際,才能生存。」

接著,小智陸續推出攜帶型太陽能面板、太陽能發電LED燈、以腳踏車動能為主的微型發電及蓄能系統等,這些產品毛利率都超過四成,「先行者的優勢,就是可 享有高毛利,但可以有多久卻不知道,等大家看到這裡很好賺也跨進來,就會變成流血市場,所以要一直找新的,永遠要早走幾步才行。」黃謙智說。

在小智做出全世界第一座回收寶特瓶蓋的建築物後,生意陸續上門,黃謙智說:「當你逐漸把東西蓋出來,它被證明是可行的時候,就慢慢有人願意接受。」 交通大學科管所教授虞孝成也表示,小智把寶特瓶磚用在建築,絕不只是好看的繡花枕頭、曇花一現而已,「它的實用價值已經可以被證實。」

把獲利投入研發 擴大創新,維持先行優勢

目前,小智手中多宗案子,均利用寶特瓶磚蓋工廠、賣場等,小智研發行銷總監張芸瑄說,寶特瓶磚因為夾帶建案銷售,連同整體設計開發一起,所以營收和獲利相 對提高。

其實,小智直到去年才開始賺錢。雖然創立初期以綠能消費性電子產品為主,毛利雖高,但因主打自有品牌,行銷與研發費用非常高,因此淨收入處於虧損。去年, 「環生方舟」讓小智名聲大開,案量變大,公司終於轉虧為盈,並吸引新投資人注資。資本額從三百萬元增至三千五百萬元,五年增加逾十倍。

以當前趨勢看來,寶特瓶磚將是幫小智賺錢的金雞母,「但是如果我現在一直在弄寶特瓶磚,我們就會完蛋,」黃謙智說。過去數年,小智的研發費用占總支出三 五%以上,未來仍將保持高研發費用比率,黃謙智很清楚「要用賺的錢趕快再去做會賠錢的研發」,才能走在前端,維持先行者優勢。

像這次小智打造的環保船,除了寶特瓶磚,還使用最新開發、由PE塑料與廢棄木屑混製而成的環保材料。虞孝成說,台灣很難得有一家小公司可以走在世界前端, 除了理念和技術,更要有源源不絕的收入,才走得下去,小智已經成功跨出第一步,「創新能力沒話說,但要更努力推廣,設計和技術要能大量、重複運用,公司才 能有更多成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6

綠色能源類 ● 奠基電子資訊 再攻綠能產業 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發成績讓奇美找上門

2011-5-30  TWM




過去,交大以資訊及電子科系聞名,但在綠能產業興起後,交大也積極投入,除了韋光華教授已發表全球第二位的新材料太陽能轉換效率外,更已在南科綠能重鎮設立光電學院,與奇美集團展開密切合作。

撰文‧林宏文

五月初,交大材料系教授韋光華的實驗室發表一篇論文,韋光華與其指導的博士生,運用最新的高分子材料,在實驗室完成太陽能轉換成電能,轉換效率高達七.三%的數字,這項成績,僅次於美國芝加哥大學之前已發表的七.四%。

這篇論文,已引起國際間密切關注交大在太陽能產業的研究動向,雖然日商三菱曾經發表已成功達到九.二%的轉換效率,但三菱並未公開研究成果的細節,因此,若以全球實驗室的轉換率來看,交大已位居第二位,也讓交大的名號,在國際太陽能研究領域中逐漸嶄露頭角。

太陽能研究中嶄露頭角

「我們所使用的高分子奈米複合新材料,比目前最普遍使用的矽材料要輕一千倍,也就是大約千分之一的厚度。」回國任教前,韋光華曾在美國空軍材料實驗室及美 國奇異(GE)公司研發部門服務過,這些產業界的實務經驗,讓韋光華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很快就能取得業界的回饋意見,並且有效突破瓶頸。

不僅如此,業界的實務經驗,也讓交大的太陽能產業研究成果,不僅僅是存在於學術殿堂,更有相對寬廣的產品化空間。韋光華舉例,美國空軍在出任務時,都希望 能夠把重量減輕,例如,若要攜帶可以自己發電的帳篷,運用目前現有的矽材料來製作,在重量上根本就不可能達成,但若用交大論文中所提到的新材料,可行性就 非常高。

交大向來以資訊及電子相關的科系聞名,但在綠能產業興起後,交大也積極投入這些新興的研究領域,希望能在綠能產業的研究上擴大影響力。交大教務長林進燈就 說,在許多創新領域中,包括太陽能、LED(發光二極體)、LCD(液晶顯示器)、電池等,交大都在努力尋找更好的解答,讓交大在綠能領域的研究可以達到 國際水準。

獲奇美捐助設台南光電學院其實,在發展這些新綠能產業時,交大過去在半導體及資訊產業累積的經驗與知識,也起了相當大的助益,例如韋光華與學生們使用的實驗室,就是過去半導體生產需要的潔淨室。

此外,太陽能與半導體,也都是使用矽材料,對於這些材料的特性,也都相當熟悉,因此可以更順利掌握各種變數,提高轉換效率。

不僅學術界如此,產業界的發展也很類似,目前許多半導體大廠,如台積電、聯電都切入太陽能產業,基本上也是因為技術可以延續發展。

目前擔任國內太陽能電池龍頭廠的茂迪總經理張秉衡,在任職台積電及世大積體電路以前,就曾擔任交大材料所的教授,也因為有這層背景,張秉衡對於韋光華等師生的成績也相當清楚,並積極想吸收優秀的學生加入茂迪。

其實,國內兩大綠能產業|| 太陽能及LED,目前已有不少廠家集中在台南科學園區設廠。而交大更早從二○○九年起,就獲得奇美集團的捐助,完成台南光電學院的設校及招生,這種與產業界密切合作的交流模式,讓交大在光電綠能產業,取得更多的資源與機會。

不過,韋光華表示,雖然已有目前的成績,但未來交大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三年內,轉換率至少要達到一一%,另外也要把面積再做大五十倍到一百倍,才能夠讓這個新材料真正被接受。﹂?(特色大學將以系列方式陸續刊出)

交通大學

成立時間:1958年(來台復校)

校長:吳妍華

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地球科學學院、資訊學院、資訊電機學院等9所

在校學生:14959人

生師比:15.8:1

綠色能源相關科系簡介

學校 科系 特色

台南大學 綠色能源科技 為配合國家永續發展及綠色能源政策,2005年設立全台第一個以研究「綠色能源」為發展重點的科系。

高苑科技大學 綠色能源科技 去年成立,緊鄰高雄科學園區與南部環保科技園區,有利於未來就業之便。

清華大學 動力機械工程 最大的特色就是永遠走在時代的尖端,2010年第五屆龍騰微笑競賽中以綠能、輕便、智慧的個人載具「Legway」勇奪首獎。

逢甲大學 光電 2004年開始招生,以培養目前及未來需求的光電人才為目標。理論與實務並重,大一至大四皆有必修或必選之實作課程。

元智大學 機械工程 「動手做」培養學生的基礎,再學習進階課程,增加專業知識,在學生畢業前協助升學或是透過實習獲得工作經驗,讓學生不怕踏出校園。

清雲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 研究節能減碳之綠色能源科技、燃料電池應用等,另開設「綠色能源就業學程」,校內又有「綠色能源研究中心」提供豐富的資源學習。

大葉大學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 學生實作競賽能力優異,共稱霸6屆全國環保省油車競賽,2006年創下838.7km/l之省油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明道大學 光電暨能源工程 教育部輔導綠色校園,研發替代能源的重點學校。本系特色是「綠能光電」,發展能源光電技術及綠色能源技術,不定期舉辦企業參觀,讓學生更熟悉光電能源產業。

崑山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 科系分組清楚,內有機械與能源組及智慧車輛組等,讓學生可以專注研究一個領域, 是各大綠色科技競賽的常勝軍。

製表:陳兆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73

LED太貴沒補貼 蔡力行調侃綠能政策

2011-8-15  TWM




台積電新事業總經理蔡力行日前出席由經濟部主辦的「二○一一國際能源前瞻論壇」,與主持論壇的經濟部長施顏祥有一段幽默的對話與交鋒,讓台下觀眾都發出會心一笑。

蔡力行說,目前LED(發光二極體)價格還是很貴,一個LED燈泡要賣到六十美元,這種價位還是讓很多人買不下手。未來太陽能及LED的價格一定要大幅下降,才能讓綠能產業更普及、更蓬勃發展。

講 到這裡,施顏祥先嘉許台積電,過去台積電在半導體的技術研發及降低成本擁有優勢,讓台灣成為全球半導體重鎮,跨入綠能產業後,一定也能夠快速降低成本。接 著,施顏祥就把問題丟給蔡力行,「請問蔡總經理,您認為以台積電的優勢與能耐,何時可以讓太陽能及LED達到普及的境界?」蔡力行不示弱地笑說,「若政府 考慮進行補貼政策,速度一定會加快許多!」話一說完,台下聽眾報以熱烈掌聲,顯然是講出業界心聲,也表達對政府在太陽能及LED補助政策的不滿。

蔡力行說,台積電對薄膜太陽能的研究,到二○一五或一六年,應可降到每度電十五到十六美分,屆時將非常具競爭力,至於LED燈泡一顆應降到十美元以下,才能讓LED照明更普及,這些都需要產業界努力。

(林宏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64

獨家調查:過半數民眾贊成電費漲價部分用以發展綠能彌補台電虧損外 政府應有更積極作為

2012-4-2  TWM




 

選後各項物資齊 飛漲,民眾痛苦指數持續飆高,根據︽今周刊︾調查,有超過八成的民眾認為電價不該漲,若將漲價部分轉為發展綠能,則有超過五成民眾贊同,顯然民眾希望政府 調漲電價後有更積極的作為,而不僅是彌補台電虧損而已。

撰文‧鄭淳予、林筱庭

國內的油、水、電價格長期以來不 只隨著國際能源價格波動,也隨著政治、選舉等因素,擺盪在漲凍之間。

時間回溯到二○○八年,馬英九就任總統後,即宣布油、電、天然氣價格解 凍調漲,而今馬總統連任成功,新任閣揆陳冲上任後,國內油、水、電價調漲價格的聲音再度四起!

從總統、閣揆、經濟部長、台電一連串的言論當 中,已經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這一波「油電漲價」勢在必行,目前行政院、經濟部與台電已在密集研議電價調整案,據聞最慢五二○總統就職前電價就會調漲,初步 計算這波電價調整,漲價幅度可能多達兩位數。

民調結果

不應為了彌補台電虧損而漲由於二月以來油價、瓦斯漲個不 停,甚至學費也醞釀調漲,現在又多一個電價要調漲,在萬物齊漲、薪水卻遲遲不漲的同時,各界對於電價調漲反彈聲浪四起。《今周刊》也特別委請波仕特線上市 調公司,針對台灣民眾對於電價調漲及了解程度進行問卷調查。

根據《今周刊》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一般民眾不僅對目前國際電價行情一無所知, 對於當前台灣的低廉電價也毫無概念,但卻是聞漲色變。

根據國際能源署二○一○年調查,台灣每度住宅用電為二.七元,在鄰近國家當中,除了南 韓電價與我國相當之外,香港一度電為三.九元、日本一度電為七.五元。台灣電價偏低,電價應該調漲嗎?︽今周刊︾問卷結果顯示,有一八.四%的受訪者認為 「應該」,但是有高達八一.六%的人認為「不應該」。

會有這樣的結果,波仕特分析認為,這是因為香港以及日本的用電度數高,但相對來說,這 兩地的人民所得也高,因此可以負擔較高的電費。

若以去年台灣家戶每月平均用電為三二三度,換算每個月電費為八八二元,若電費調漲,大家可以 接受的漲幅區間為何?結果發現,有八七%的受訪者表示「每度電漲一元以內」比率最高,其次是「每度電漲一至二元」有一○.二%,其餘比率都在個位數以下, 由此可知,電費若真的必須調漲,若調幅在二成以內,將是一般民眾可以接受的範圍。

我們進一步問到,如果電價分級調漲,使台灣電價合於公平正 義原則,漲價的部分由政府成立專款協助發展我國綠能產業,則有過半數的民眾表示贊同,真正持反對或非常反對意見者,只有不到二成,這足以顯示一般民眾其實 願意接受有積極作為當作前提的電價調漲條件,而不僅是為了彌補台電虧損而漲價。

問題癥結

過低電價造成企業投資 誤判國際能源署資料指出,二○一○年在世界三十四個主要國家中,台灣的住宅用電價格倒數第二名,工業用電價格則是倒數第四名,到了一一年價差更形拉大。 「能源價格低於國際水準,只會讓台灣整體的能源使用效率低落,不利於長期產業競爭力。」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說。

「台電價格訂定本身 就是個問題,長期以來都是亞洲鄰國最低價,起初是為了競爭優勢,但卻造成整體產業結構偏向石化、鋼鐵等重工業。」國政基金會科技經濟組召集人、政大經濟系 教授林祖嘉指出,電價偏低等於變相鼓勵高耗能產業,使得台灣的「能源密集度」(編按:即每單位國民生產毛額消耗的能源數量,高密集度代表能源轉換國民生產 毛額的成本偏高)長期居高不下。

以用電量來說,根據二○一一年的統計,台灣一年工業用電量占總用電量的七成,住商用電僅占三成,不過在電價 的分擔上,工業用電電價占總電費的六成五,住商卻占三成五。

綠色行動聯盟董事趙家緯就說,台灣工業用電量是住商用電的三倍,不過政府過去五 年,每年平均卻要花掉約五百億元補貼價格偏低的工業用電,用電愈多者受惠越大,顯然不合理。

根據美國能源資料協會統計二○一○年,同樣為創 造一美元的國民生產毛額,台灣比日本多消耗近一.八倍能源,同時每人每年消費一單位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比日本高出四○%。

「一切都是 因為油、電價格太便宜,尤其工業用電需求高,價格卻偏低,完全不合理。」林祖嘉說,這次電價調漲,台電應拉開電價級距,讓用電大戶負擔高電價,調整電價結 構才能使能源更有效利用。

補救方法

根據電力結構分級調漲費率「尤其電價只占重工業成本不到二%,政府根本不用 擔心調高電價會使工業出走,反過來更應該調漲促成產業轉型,才能符合國家節能減碳政策。」林祖嘉認為,往「無煙囪工業」發展,例如觀光、服務業等,才是未 來發展趨勢。

不僅是石化、鋼鐵等產業,台灣經濟研究院五所副所長陳詩豪表示,台灣高科技產業有一部分的競爭力就是靠低廉的水電價所培植。

「高 科技產業擁有密集的全自動化廠房,這些都需要靠大量電力維持運轉,但最後大家都在賺二%至四%的毛利。」陳詩豪強調,不符合成本的電價已長期誤導企業界對 資源成本的估算。「就因為台灣的能源價格完全被低估,讓大家誤判台灣能提供投資高科技產業的條件,最後可能也造成產業升級的阻力。」「電價每度不到三元的 時候,造成了大量的投資,但是當電價恢復到正常合理的水準,可能是四元或五元的時候,就會造成原先產業結構的崩潰。」依此看來,唯有立即導正各界對於能源 價格的錯誤觀念,才有可能遏止惡性循環的發生。

國內工業用戶一直是致使高耗電成本機組必須發動的高用電戶,但政府過去卻站在產業補助的思 惟,形同「買越多,算得越便宜」的計價方式,陳詩豪認為,分級電價的出發點就在於回歸成本使用的重分配,用電量最高者,就必須分攤費率較高的電費,這已是 必然的趨勢。

長久之計

調整台灣產業與能源政策

從︽今周刊︾這次所做的問卷結果顯 示,有超過半數的民眾在符合公平正義原則下,可以接受電價調漲,且漲價部分能撥入專款,協助發展綠能產業,顯然民眾並非毫無理性地抗漲,而是希望主管機關 在漲價的前提下,可以提出更具體、更具有建設性的計畫。

這部分則需要主管能源及台電的經濟部能夠具體提出一套完善的漲價計畫及配套措施,而 不要讓民眾認為電價調漲只是為了彌補台電的虧損。

以目前台灣經濟部旗下能源局在綠色能源的開發來看,主要還是以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光電為重 點,之後能源局也將陸續提出「千架海陸風力機」以及「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

但根據台電高層主管指出,現行太陽能電力每度成本高達十二至十 五元,民眾能否接受反映成本後相對昂貴的綠色電力,後續還有待觀察。

林祖嘉認為,能源價格上漲是長期趨勢,民眾一定要有心理準備,電價即使 現階段不調,未來幾年內也一定會大幅調漲,「尤其台電是國營事業,虧損也是全體納稅人在負擔,不如早日調整價格,讓使用者付費,而非由政府一味補貼電價。 ﹂其實在這波電價調漲聲浪之下,政府與台電要思考的,不應該只是彌補虧損、減少虧損的問題,而應該更積極地全面規畫台灣產業及能源政策的發展方向,而不是 讓台電繼續躲在「因為不能轉嫁所以虧損」的羽翼下不求進步。

綠色電力

指來自再生能源所產生的電力,如風能、太 陽能、水力等。一般電力使用因無法區別電力來源,故不會以電力來源的不同徵收不同電價,但綠色電力具有較傳統電力低碳與低汙染排放的特性,在先進國家被區 別於一般電力,而收取綠色電價。

逾七成民眾不清楚台灣電價很低你知道除了產油國之外,台灣電價幾乎是世界最低的嗎?

知 道

27.9%

不知道

72.1%

註: 有效問卷1980份

逾八成民眾不贊成調漲電價目前台灣每度電2.7元,鄰近亞洲國家除了南韓電價與我國相當之外,香港一度電為3.9元、日 本一度電為7.5元,你認為台灣電價應該調漲嗎?

應該

18.4%

不 應該

81.6%

註:有效問卷1986份

大部分民眾只願意微幅調漲去年台灣家戶每 月平均用電為323度,換算每個月電費為882元,若電費調漲,你可以接受的漲幅區間為?

每度電漲1元以內

86.9%

每 度電漲1至2元

10.3%

每度電漲2至3元

1.9%

每 度電漲3至5元

0.9%

註:有效問卷1986份

過半民眾同意漲價費用轉成發展綠 能產業如果電價分級調漲,使台灣電價合乎公平正義原則,漲價的部分由政府成立專款協助發展我國綠能產業,你贊成嗎?

同意

38.1%

沒 意見29.0%

非常同意

15.2%

反對9.2%

非 常反對8.5%

註:有效問卷1834份

不合理!

工業電價比發電成本便宜!

政府每 年平均花500億元補助過低的工業電價!若能開徵能源稅、降所得稅,並取消不公義的工業電價補貼,則可大大提升用電效率,讓數百億元稅金回歸民生福利中。

工 業用電

每度2.45元<發電成本每度2.82元<你家電費每度2.94元註:台電2012年1月資料工業用電補助多!

過 去五年共獲得超過2600億元的補貼

年度 工業用電價格

(元/度) 發電成本

(元/度) 工業用電補貼

(億元)

2007 1.93 2.37 527.56 2008 2.12 2.90 913.36 2009 2.46 2.68 238.58 2010 2.46 2.82 449.07 2011 2.45 2.82 472.82 資料來源: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51

專訪德國再生能源之父 費爾:市場自由化 綠能發展才有生機 楊卓翰


2012-6-11  TWM




台灣在二○○二年的《環境基本法》已經揭示廢核目標,但十年後核四仍準備運轉。

《今周刊》專訪德國再生能源之父費爾,他說,台灣九九%的能源都仰賴進口,從經濟層面來看,發展再生能源是台灣唯一的出路,但前提是必須讓電力市場自由化。

撰文‧楊卓翰 攝影‧吳東岳「我不懂,你是說台灣已經在二○○二年決定要廢核,但是你們的總統準備要讓另外一座核電廠運轉?」在德國國會辦公室裡,費爾議員(Hans-Josef Fell)的表情非常困惑。

發展再生能源,原料才不須全面仰賴進口費爾是德國綠黨議員,也是德國《再生能源法》的起草人,有「再生能源之父」之稱。他一生致力於廢核,而他所起草的法 案在二○○○年通過,從那時開始,德國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從五%迅速成長到今天的二○%,成為他最著名的成績單。但他卻對台灣的情況皺了眉頭。

「我知道,他們說核能只是階段性的,等台灣替代能源發展成熟,自然就會除核,對吧?」費爾想了一下,準確地說出台電的一貫說詞。「然後,你們的再生能源十 年來停滯不前,對吧?」他再一次說對了。根據台電數據,去年綠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四.一%,而綠能占總能源供給更只有○.四%,與十年前幾乎無異。

費爾熟知這套劇本,因為當年他在德國推動再生能源時,也遭遇到一模一樣的阻礙。如今德國已經決定在二○二二年廢核,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更已經超越核能。德國是怎麼做到的?

「我想你們還沒理解,從經濟層面來看,再生能源是台灣唯一能走的路。」在德國政壇為綠能及廢核發聲超過三十年的費爾說。

以他的經驗,政府總是偏好傳統能源,因為傳統能源的既得利益者太龐大;而大型電力公司為了保護自身利益,自然想盡辦法排擠再生能源。「因為傳統能源只會越 來越貴,綠能長期來說終究會比傳統能源便宜。」費爾進一步解釋:「太陽光和風都是免費的,再生能源只需要設置成本。二○○六年要價三萬六千歐元的太陽能光 電板,現在中國製造的價格只要一萬六千歐元。但是石油、煤礦、鈾礦這六年來漲了多少?」費爾聳聳肩。

這個問題,台電最清楚。按照台電說法,近日的電價調漲就是反映長期以來的國際原物料上漲,台電無法再供應便宜的電價。「你們還沒發現,所謂的便宜電價,其 實是長期以來政府對採購的巨額補貼嗎?在德國,全部能源補貼最高的不是再生能源,而是煤礦進口。」面對不斷上漲的國際原物料,九九%能源都靠進口的台灣, 再生能源是唯一出路。

發展再生能源,必須先將市場自由化但發展再生能源談何容易?台灣早在二○○九年就通過師法德國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根據台電資料,去年風力和太陽能發電比率仍只有四.一%。德國又是如何做到二○%的成績?

「你的電力市場一定要先自由化。在德國也一樣,傳統電力獨占者絕對不會自己行動。我們兩家最大的電力公司E‧ON和RWE,過去十年生產的再生能源不超過 八%。你一定要引入新的玩家。」「大公司絕不可能放下既有的傳統思惟。」費爾舉電腦產業為例:「一九四三年,IBM總裁湯瑪斯.沃森(Thomas Watson)預言:電腦絕不可能普及,全世界不會超過五台。今天大型電力公司也在說一樣的話:再生能源絕不可能普及。」費爾指出了再生能源最核心的精神 「去集中化」:「不會再有集中的大發電廠,每個家庭本身就是一座發電廠。我家從一九九一年就裝了太陽能板。今天我的房子用太陽能板生產的電超過我的用量五 ○%,我還賣了很多電出去。」費爾的《再生能源法》主旨正是如此。「要讓再生能源發展,你也需要制定遊戲規則,鼓勵大型發電業者以外的小型供電商投入市 場。」事實上,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就有這樣的企圖,但是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仍然一籌莫展,這又是什麼問題?

確保廠商投報率,才能健全產業發展「台灣的製造商競爭力很強,我家的太陽能板就是從台灣進口的。」費爾首先釐清問題:「台灣空有設備,無人發電,最大的問 題,就是市場沒有足夠的誘因。」「《再生能源法》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證讓綠能發電商能獲利。」發電商的目的,就是賣電,但綠能發電還在初期階段,投入成本 相對大;為了讓廠商願意投入市場,政府就必須干預,特別提高再生能源的購買電價,也就是「回饋電價」。「這個回饋電價一定要夠高,確保廠商的投資報酬率, 才會有人肯發電。」對於台灣版的《再生能源法》,費爾直指:「因為你們的收購電價太低了。」以風力發電的成本為例,一度電約二.三元台幣,但台電一度電的 收購電價為二.六元台幣,廠商幾乎沒有獲利空間。也難怪台灣唯一一家德商風力發電公司英華威(Infra West),揚言要在法令通過後退出台灣市場。

反觀德國,在風力發電上給予相當於四元台幣的優渥誘因,讓德國的風力產業連帶背後機具、電網、金融保險的龐大產業鏈一起蓬勃發展。而《再生能源法》帶來的龐大商業利益,可以在布萊梅舉辦的離岸風力產業峰會上看到。

德國總理梅克爾全力發展綠能,計畫興建占地約五千平方公里的離岸風力發電廠,空前規模,讓峰會上的二百多位廠商代表個個興奮不已。在台上發表演說後,穿梭 於人群之中寒暄的前社民黨參議員,西北綠能產物保險(Nordwest Insurance)的董事總經理溫德斯博士(Dr. Patrick Wendisch)更是如此。

在商言商,溫德斯毫不諱言:「我可以向你說一百個風力發電有多棒的理由,但對這個產業來說,沒有投資報酬率就不用談。」他指出:「在回饋電價之下,廠商可 以自行研發,只要提高發電效率,利潤就能擴大。這些研發不用政府出力,市場機制自會運作。」這正是費爾的《再生能源法》激起的效果。惟有廠商願意投資,民 眾才有綠電可用。台灣若不先將電業自由化,並提供綠能產業足夠誘因,英華威不會是唯一退出的廠商,而核電可能永遠無法從這個島上革除。

只靠一套法案,啟動德國綠能德國《再生能源法》六大重點:1. 保護獲利,降低投資風險《再生能源法》保證以高於一般價格優先收購綠能電力,稱為「回饋電價」,期限長達20年。價格以廠商每年能獲利7%為計算基礎。

2. 不靠政府公庫,使用者付費「回饋電價」絕不讓政府出資,不用申請預算,而是電業者直接將電價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電力消耗大戶永遠負擔最多,獎勵省電的一般民眾及企業。

3. 回饋電價逐年減低,最終退場隨著技術成熟,初期投資風險降低之後,回饋電價將逐年降低。政府預計在2030年,再生能源的成本就會開始低於傳統能源,價格干預也能退場。

4. 法條簡單,全民可參與法令淺顯易懂,老百姓都看得懂。而且申請安裝過程簡單,最快2至3個月就能安裝完成,也是再生能源蓬勃發展的主因。民眾除自給自足 外,還可賣電給業者,每度電最高可賣0.5歐元(相當於17元台幣),一個家庭一個月光賣電收入可達400歐元(相當台幣1萬5000元)。

5. 電網義務延伸,普及全國鄉鎮法令規定,電業者有義務讓綠能電力優先並聯。「只要你有綠電,電網業者就必須想辦法擴建電網,讓綠電上網」,不讓傳統大型電力公司有機會排擠綠電。

6. 完整配套

《再生能源法》激勵投資,另外更在其他聯邦法提高石化、核能的能源稅,迫使需求移往綠能。並且放寬綠能發電器材的貸款限額,讓民眾融資程序更加簡便。

找出解決方案 是綠能發達之道「的確再生能源有許多挑戰,但是遇到問題時,你是雙手一攤,還是選擇解決問題賺上一筆?」一家風力機具商舒華茲先生(Thorsten Schwarz)說,「Smart Solution」(智慧解決方案)是德國再生能源界流行的一個詞彙:當遇到問題時,想辦法解決,用這個解決方案再賺一筆。

農夫不願意出租土地讓你裝風電機?「我們有專門協調的法律公司,絕對可以幫你談一個雙方都滿意的好價錢。」舒華茲最近還新安裝了一套葉扇,運用流體力學可 以讓每小時發電量增加三成。「這套技術來自二個工學院的小夥子,現在大概比我還有錢。」問題很多,但是都有解決的方法,「真正的問題是,你想不想解決。」 德國綠能有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舒華茲提出了最重要的問題:「你要解決問題,成為產業領頭羊,還是繼續使用核電,等那不可預防的災害襲來?」費爾 (Hans-Josef Fell)

現職:德國綠黨國會議員

國會黨團能源政策發言人

事蹟:德國《再生能源法》起草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5

全民參與綠能革命 高電價不等於高負擔 「超額發電屋」自給自足還賺退休金

2012-6-11  TWM




德國電價很高,讓人民叫苦連天?《今周刊》深入德國家庭,發現民眾不曾抱怨電價高,反而發展出一套套省電、發電系統,全民一起參與綠能革命。

德國不但透過立法將節能植入每個家庭,更催生「超額發電屋」,讓人民可以靠發電賺進退休金!

撰文‧楊卓翰

積極開發再生能源的德國,電價雖然貴,卻也是全國省電的動力,讓德國人探索每個省電、發電的可能。《今周刊》採訪團隊來到德國南方佛萊堡︵Freiburg︶,深入全球第一個實現「超額發電屋」的太陽能聚落。

這個十年前蓋成的聚落,一百二十戶的屋頂整片都是光電板,再加上節能設備,讓全年的發電量超越用電量,所以整個聚落就是一個大型的發電廠,除了可以自給自足電能,還能提供給聚落外電力。這就是「Plus House」(超額發電屋)概念。

超額發電屋 不只省電還賣電波娃.艾莉婕︵Bahwa Alidze︶一家四口搬進太陽能聚落已經十年,而十年來,他們平均一個月的電費不到五十歐元︵約新台幣一千七百元︶。德國一度電價約為八元新台幣,在歐 洲是第二高。德國和台灣剛好相反,用電量最大的時節是嚴寒的冬天。而波娃的暖氣就是用電加熱,但在德國昂貴的電價下,電費怎麼可以如此便宜?

「祕訣就在這套節能氣密窗。我們冬天的暖氣是自動間歇性開啟,一天只開三、四個小時,因為溫度在室內根本不會降下來。」波娃為我們展示她的節能窗── 這套有二層玻璃的窗戶,中間夾著一層真空。因此節能窗在關上後,可以完全與外界隔絕,不只是聲音,連溫度都是。

「其實室內冷暖氣,有三分之一會從窗戶隙縫流掉。從窗戶下手,絕對是節電的第一步。」在太陽能屋外,陽光建築公司︵SolarArchitektur︶主任托比斯為我們做說明。托比斯的建築公司在德國以建造綠建築聞名,太陽能聚落就是出自托比斯的團隊之手。

立法要求將節能變成全國標準節能窗完全不會流失熱能,因此室內溫度經常過高。嫌太熱的波娃還得安裝間歇性的暖氣控制器,因為窗外零下的氣溫,他們一家卻常 常「熱到流汗」。而在夏天,雙層窗戶也能節能。波娃的百葉窗裝在窗戶外,在大太陽時遮陽之餘,太陽光照射不會造成冷房負荷。但不開窗如何通風?太陽能屋的 通風口安裝在牆壁裡,讓通風管經過一排鐵片調節溫度,讓室溫更宜人。

超額發電屋裡,主要的電力從傳統能源變成替代能源── 太陽能。

波娃的熱水器在白天先透過太陽能加熱,並存在大型的儲水槽,足夠一家四口使用一整晚。若是沒有太陽的陰天,就切換利用一般電源加熱。「傳統的電力在這裡是 『替代能源』,而我們的主要能源,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自然資源。」波娃說:「我們和陽光一起生活!」別小看這一點小小的改變,「光是這套設施,就能 節省四○%的暖氣用電量。」托比斯說。「節能窗戶成本雖然貴,但是省電效果相當好,照一般家庭的冷暖氣電量,大概五到八年,就能把裝置費給賺回來。」這些 設備,在十年前由太陽能聚落實現,現在已經普及到每一個家庭。托比斯就說:「在德國,節能窗戶已經是建築物必備的設備之一。」德國一九七六年實施《建築節 能法》,要求新建築物必須做隔熱,違反此法律者罰款五萬馬克。二○○二年更通過《新版建築節能法》,所有新建築物都必須有「節能證書」才能動工。「舉例來 說,十年前還沒人聽過雙層玻璃真空的節能窗,不過現在德國已經買不到傳統單層玻璃的窗戶了,市場上還出現三層的『超級節能』窗戶。」托比斯說。

「我們電價或許高,但是省電就是省錢。」在德國,不但用隨手關燈這類觀念教育全民,守法的德國更從︽建築法︾下手,將房屋省電變成全國的標準,「不省電,就會被罰錢。」

三十年老宅大變身

也難怪德國電價雖高,但是德國家庭的民生用電量卻是先進國家最低,更比台灣人硬是少了三○%,每人每年平均耗電量︵不包括工業用電︶約達一千四百度電;而台灣平均則是每人每年一千八百度,人均用電量更超過日本、韓國,是亞洲第一高。

這代表,台灣每個人比起德國人多花八百元新台幣的電費,聽起來不多,但以台灣二千三百萬人計算,台灣光是民生用電,每年就多用了九十二億度電,等於核一廠一整年的發電量。

「一度電只要二元新台幣(約五分歐元)?(若以所得差異計算電價差距,德國實質電價約貴台灣二.二倍)如果我們的電價也那麼低,那我們也沒必要大費周章來 省電啦!」聽到台灣如此便宜的電價,托比斯猛搖頭,感到不可思議。「難怪台灣的再生能源無法發展、人民用電量降不下來!」而政府總是呼籲民眾節能省電,但 這麼多好用的節能裝置,在台灣十分新奇,為什麼?

這是一個簡單算術:在電費相對便宜的台灣,花在節能上的回收更難。也難怪當雙層真空的節能窗戶已在德國普及,而台灣依舊不流行。

但是,要當超額發電屋其實一點都不難,就算三十年的老房子也能藉由各種手段大變身。住在佛萊堡近郊的馬丁(Martin Schoenberger)一家住的房子雖然老舊,但超額發電屋的變身,不但讓馬丁一家超省電,更為他們賺進大把鈔票。

當馬丁在報紙上看到家庭裝設太陽能板的銀行特惠貸款,他決定要來發電賺錢。「申請過程很簡單,幾個月就能完成。」這也是德國推動再生能源的成果。「銀行非 常歡迎這種個人的小額貸款,我投資的時間算晚了,他們本來還有零頭期款的優惠!」馬丁說,他幫屋頂架設上三萬六千歐元(約台幣一百三十萬)的太陽能板,可 以申請到一萬多歐元的三.九%低利率貸款,還款時間長達二十年。

為了打造節能屋,馬丁也將窗戶換上雙層玻璃,外牆漆上隔熱漆,讓暖氣不外流。而安裝這些設施,也都有節能貸款專案,總額最高可達五萬歐元。「只要是節能,你都可以找到一大堆融資專案。」馬丁說。

如今,馬丁整棟房子和哥哥共有三個家庭,電費一個月總額約二百歐元,但他們使用太陽能板,一個月就能賺進四百歐元(約一萬四千元新台幣)。

○六年架設太陽能板的馬丁,可以用一度將近台幣二十元的電價賣回給輸電公司,而且德國《再生能源法》保證馬丁二十年內,每個月賺的錢一毛都不會少。馬丁預計他的太陽能板在十年後就可以回本,然後再賺十年。

節能發電是最好的投資

有如此誘人的經濟誘因,也難怪德國現在太陽能發電量,有超過一半都是民生發電。而政府也在太陽能技術逐漸成熟後,將固定回購的電價逐年下砍,再加上中國廠商的低價競爭,讓德國太陽能製造商大喊吃不消。

不過,身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市場,面對中國競爭者,得利的,還是德國消費者。馬丁就說,「我這套太陽能板,今天如果用中國製造的,只需要一萬八千元歐元, 足足是一半價格。」「節能和發電,是我這六年來做過最好的投資。」投資過好萊塢電影和貨運的馬丁說。「現在價錢便宜,我打算多蓋幾座太陽能板,二十年的報 酬現金流,當退休金剛剛好。」馬丁最近考慮將屋內的暖氣換成新的節能型,可以省下更多的用電成本。「因為自己省越多,就賺越多!」德國的省電意識如此普 遍,節電設計更是五花八門,因為他們讓德國高電價變成前進的動能。台灣在電價漲價以及核電安全威脅下,應該花更多心思去探尋節電、發電的各種可能,別讓台 灣的用電量再「奪冠」,並增加再生能源發電比率,才能像德國一樣廢核,遠離核災陰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50

殺價搶市、廣告吃罰單、搶政府標案 台灣綠能車元年 意外擦出三大戰火

2012-10-11  TWM



今年九月,車市因傳統「鬼門開」而冷清,不過卻在環保節能的綠能大旗之下,意外點起了戰火。究竟台灣的綠能車市場發生了什麼變化,讓各大國際車廠競相降價競爭、搶攻政府訂單,甚至還出現涉嫌廣告不實、被公平會開罰的情節?

撰文‧楊卓翰

油價高漲、環保意識抬頭,綠能車戰火一觸即發!現行主流的環保車分為「純電動車」及「油電車」,因為純電動車現階段仍須許多設備及政策配套,市場上較受歡 迎的還是油電車為主。今年以來,外表一片祥和的環保車市場,也出現了激烈的競爭,台灣市場成為各國一流大廠環保車的最新戰場。

在許多環保車上,都能看到一棵小樹苗的圖案,代表它的節能效果。一般人看到這棵小樹苗,多半都想到高價的「油電動力混合車」(Hybrid),以及犧牲性 能和便利的不便。然而,隨著政府不斷祭出鼓勵政策,以及越來越多的廠牌帶著環保車進入台灣市場,油電車廠商也準備顛覆消費者的傳統印象。

戰火一

從高階到低檔都殺價搶市

今年包括台灣奧迪(Audi)、泛德(BMW總代理)都在台灣引進首部油電車,激起台灣高階環保車大戰。原本預估進口價五百萬台幣的奧迪A6 Hybrid,引進台灣後居然不到三百萬元,引起市場震撼。無獨有偶,將今年訂為「綠能車元年」的和泰汽車在九月初發表凌志(Lexus)新款油電車,史 無前例地降價,幅度超過一成。

和泰的大動作應戰不是沒有原因,和泰汽車管理本部長謝富來就說:「凌志在台灣有七成的銷售都是油電車。台灣市場雖小,卻是全球油電車市場成長第三快速的地區,僅次於日本及美國!」原來台灣這個小市場,竟是油電車眾家必爭之地。

他指出,台灣都會區占比高,適合油電車結構,消費者接受度也相較其他地區高;再加上經濟部今年正式推出各種環保購車補助後,難怪國際各大廠牌紛紛來台灣推出新款油電車,並直接祭出降價策略搶市。

除了高階市場,豐田(Toyota)也在中低價油電車殺價搶市。身為台灣汽車市場市占率最高的豐田,今年引進的Camry Hybrid開價一○六萬元,比市場預期的還低了二十萬元;而入門款Prius只要八十九萬元,更打破台灣油電車的最低價。

謝富來指出,豐田能賣到市場最低價,除了政府的優惠關稅及貨物稅,就是因為規模經濟。「去年全球總共銷售四五○萬輛油電車,其中三五○萬輛都是由豐田集團 賣出。因為量大,我們也可以享有比別人低的成本。」今年豐田喊出全台一萬五千輛油電車的銷售目標,比去年七千輛目標成長了一倍。而價格,正是豐田搶攻一般 大眾的關鍵。

「在中低價位的市場,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相當大。」換言之,消費者最在乎的就是價格。「特別是ㄧ般民眾想到油電車,都還有油電車價格高昂的誤解。」各家車廠不斷降價,就是要打破一般人對油電車的迷思。

購車價格,只是民眾對油電車的疑慮之一。「開油電車到底省不省錢?」這是購買油電車消費者最關心的。因此,油電車廠商大打宣傳,強調自家產品的節能與省油,沒想到卻打出反效果,甚至吃上罰單。

戰火二

大打廣告戰,甚至吃上罰單九月初,共有包括和泰、泛德、標達(VW)、福特、本田等十大知名品牌,被公平會開罰總額超過一千萬台幣的罰單,就是因為在廣告 中過分誇大汽車省油的數據。例如和泰汽車GS450h油電混合車的耗油數據一公升可跑三十二公里,結果卻是實驗室裡的理想狀態,而非實際耗油速度。

「現在大眾對油電車都不了解,而汽車廠、油電車廠又各說各話,讓大家更看不懂,非常可惜。」謝富來指出,雖然實驗資料是理想狀態,「其實市區耗油度,加滿 一桶油五十公升,還是可以開一千公里,比起一般汽油車還要多上一倍。」油電混合車,顧名思義,就是「燃油引擎」和「電動馬達」雙系統。過去我們以為油電車 的動力系統是汽油為主、電動為輔,但以Camry Hybrid為例,現在的併聯引擎已經可以用電力單獨運轉,在低速時為電動馬達、高速時則為雙動力運轉,更能省油。

除此之外,過去大家以為電池容易壞、價格高,以Camry Hybrid為例,一顆電池現在也只需要五萬元。「雖然保固五年、十二萬公里,但我們在台灣賣的油電車,還沒有因為自然壽命耗盡而需要更換電池,故障的情況更是少。」謝富來說。

甚至油電車在煞車時,減速中車輪殘餘的動能也能轉換為電力。「因此都市號誌多,停停走走,非常適合油電車。」這也是為什麼,都會占比高的台灣,成為豐田全球油電車市場成長率第三高的地方。

戰火三

電動車未成熟,搶政府訂單不過油電車這個戰場殺來殺去,卻少了台灣品牌納智捷的參與。因為,在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眼中,純電動車才是王道。他曾在媒體前 發言:「油電車只是過渡性的產品。」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楊正瑀分析,雖然現在電動車仍有許多技術要突破,但「未來移動的科技,仍會在電動車上。」 楊正瑀認為,諸如充電時間過長、續行距離不足等問題,正是消費者無法接受的地方,也是純電動車在台灣市場一直沒有起色的原因。從三年前宣布全力投入電動車 研發的裕隆,現在也只能搶政府專案來湊產能。

為了推動環保與節能,經濟部工業局透過十個政府先導專案,預計採購三千輛的電動車,這筆大單,也是電動車廠商唯一的訂單。而這些訂單,幾乎都由裕隆包下 了。以綠能車採購最多的台南市政府為例,預計在今年購買二百輛的純電動車。而其中一九○輛為納智捷的電動車,另外則是同為裕隆集團的日產Nissan Leaf。

「因為現在市場有太多不確定性,所以接政府大單自然也變得很重要。」台灣車輛中心(ARTC)課員蘇倍慶說。「誰現在有能力做出那麼大的量,誰就能接 到。」嚴凱泰之前捨棄過渡性的油電車,全力投入純電動車,就被市場認為「過於天真」、「還太早」。據了解,納智捷的電動車Luxgen EV+將在今年底量產,將成為全球僅次於三菱第二家量產鋰電池電動車的車廠。而納智捷的堅持,是否能有所回報,就看電動車能否成為主流了。

但這一天何時會來臨,沒人說得準,蘇倍慶認為,油電車會「過渡」到什麼時候,端看政府政策與配套措施、電池技術何時可以達到成本效率,以及消費者什麼時候可以做好準備。在那之前,油電車市場可能還會繼續熱鬧下去。

綠能車大戰

——國內外五大車廠節能車一較高下品牌 豐田 Toyota 本田 Honda 奧迪 Audi 寶馬 BMW 納智捷 Luxgen 車型 Prius C Insight Hybrid A6 Hybrid ActiveHybrid 7 Luxgen EV+ 動力系統 油電混合動力 油電混合動力 油電混合動力 油電混合動力 純電動排氣量(CC) 1497 1339 1984 2979 2200 油耗(公里/升) 36.69 21.3 13.8 10.6 0 發表日期 2012年 2012年 2012年 2010年 2009年建議售價(萬) 85.9 105.9 298 692 尚未公開銷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36

接班底定 蔡力行靠綠能另尋舞台

2013-11-25  TCW
 
 

 

十一月十二日,台積電共同營運長劉德音和魏哲家接任共同執行長,也意味著,曾任台積電總執行長的台積太陽能與固態照明董事長蔡力行,無緣回鍋執行長大位。

三天前的台積電運動會上,張忠謀才宣示,兩間新事業是「還沒掀的一張底牌」,喜愛玩橋牌的他,並用「Ace」、「Queen」或「King」一般的王牌比喻。

事後來看,張忠謀似乎有意在宣布新的執行長人事案之前,在全台積電員工面前,再給前任執行長一個肯定。

近年太陽能與LED市況慘澹,連台積太陽能選擇的銅銦硒化鎵(CIGS)領域中,有美國政府撐腰的Solyndra公司也在兩年前倒閉。張忠謀在這時間點宣布新事業擴大規模並拚上市,讓大家有些霧裡看花。

技術業界第一,力拚上市

事實上,兩間新事業都已有業界第一的技術突破,台積太陽能發電成本更可望在兩、三年後降到逼近現行發電成本,因此張忠謀認為時機已成熟。

台積太陽能目前大模組轉換率一五.七%,是CIGS領域世界最高,相對過去該領域許多台灣廠商,努力數年僅能將轉換率拉到一一%、一二%,台積電花四年就衝到世界第一,「這非常、非常了不起。」研究太陽能發電多年的國立東華大學電機系副教授黃家華指出。

固態照明部分,台積固態照明總經理譚昌琳表示,已研發並量產無封裝、不須打線的製程,能降低成本,「是世界第一個發展出此技術的公司。」

新事業有所突破,蔡力行的功不可沒。業界人士透露,蔡力行雖然非太陽能與LED領域出身,但技術依然一把抓,每週盯緊進度,常親自跟專家當面或用電話請益,「感覺得出來他們很急、很努力。」

台積電內部人士透露,目前新事業的生意已談得「八字很有兩撇」,一時雖然無法打平虧損,但指日可待。蔡力行沉潛練功四年,未來會成為張忠謀心目中的「Queen」還是「King」?就看他能多快端出轉虧為盈的成績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04

台電壟斷近七十年 老舊《電業法》成綠能障礙 一套陳年法規 害Google無法更「綠」

2014-10-27  TWM  
 

 

撰文‧何欣潔

知道每天使用網路收發email、登入社群網路、觀看新聞與影片時,同時也耗費大量能源嗎?台灣《電業法》落後國際,正在讓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每一次「點擊」,都對地球造成沉重負擔。看似不耗紙張的各式網路雲端服務,背後其實都需要龐大的資料中心或機房支持其運作,耗電量相當可觀。

根據台灣綠色和平本月初發布的報告,目前全球有超過二十五億的網路使用人口,二○一一年全球雲端耗電量高達六千八百億度,超過德國一整年用電量,且仍在持續快速地增長中。

雲端中心龐大耗電量,與IT產業注重環保、綠能、乾淨的業界形象有所出入,因此Google(谷歌)、Facebook(臉書)與Apple(蘋果電腦)均提出資料中心將全數使用再生能源的承諾。但一向重視環保、承諾使用一○○%再生能源的Google,卻不幸在台灣踢到鐵板。

Google在台灣彰濱工業區建置亞洲最大資料中心,於二○一三年底正式啟用,但至一四年中,台灣綠色和平報告指出,Google在彰濱工業區資料中心再生能源使用僅占四.五%,尚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綠色和平的點名,讓Google臉上無光,全球資料中心副總裁Joe Kava無奈地回應,「在遵守台灣現行法令情況下,無法直接購買再生能源供應資料中心使用」,但仍會積極找出解決方案。Joe Kava口中的法令限制,正是遲未大幅修正的《電業法》。Google在世界各國投資大量的太陽能設備供應自家能源所需,也積極自建綠能電廠。惟獨在台灣,同樣方法卻無法執行。

在目前台灣《電業法》框架下,即使有民間願意投資綠電,也必須把綠電輸送回台電,而台電把傳統發電與綠電「混合」後,再統一輸配給使用者。因此,無論Google多有誠意推動綠能發電,卻只能與大夥苦吞「台電大鍋飯」,與台灣所有用戶「共享」四.五%的綠電比率。目前雖有新加坡、美國數州替台灣墊底,但在法規限制較小狀況下,追過台灣也許指日可待。

事實上,《電業法》早已提出修正草案,欲打破近七十年來由台電獨家賣電現況,增加關於輸配電、電力調度中心、電網規定,讓未來有心興建綠能電廠與獨立電網的單位有法源依據。但政府修法工作進度遲緩,即將在年底舉行的「全國能源會議」也未把《電業法》修正視為重要議程。

當初Google選址在台灣設立資料中心,民眾莫不歡欣鼓舞,認為這是台灣高科技實力展現。但沒想到,Google承諾一○○%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有可能因台灣《電業法》攔路而跳票。

用電不夠綠

Google台灣居後段班——Google全球資料中心使用綠電比率

美國愛荷華州 100%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 100%

芬蘭 100%

美國奧勒岡州 90%

智利 40%

愛爾蘭 20%

比利時 12%

荷蘭 12%

台灣 4.5%

新加坡 1%

美國喬治亞州 1%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 1%

美國南卡羅萊納州 0.4%

資料來源:台灣綠色和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6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