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先搞清3件事 不怕iPad搶飯碗

 

2013-12-02  TCW  
 

 

這會是永遠跟著你的職場填空題,「公司雇用我,沒選擇其他人,是因為……。」如果你答不出來,該考慮學學重新定位自己的市場優勢。

我們已經看到「小蜜蜂創業家」的破壞力。根據顧問公司德勤(Deloitte)指出,過去四十年,大公司在行業內失去領先地位的機率比過去多一倍。

韜睿惠悅企管顧問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王伯松指出,你我身邊不斷上演,科技取代人力的例子 :iPad可以取代秘書的功能,資訊部門可以被外包,超商取貨付款可以把快遞員掃地出門。

更令人氣餒的是,新工作永遠比過去難。該怎麼辦?

LinkedIn創辦人霍夫曼(Reid Hoffman)給了一個答案,在《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一書中,他指出:「學著像創新企業思考,經營個人職業生涯。」

盤點》有無優於他人強項?別人做起來覺得難,你卻做得容易

沒錯,就算我們只是受雇於人的白領,但在大趨勢下,我們也需要學會像創業家一樣,想清楚「自己」這個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唯有盤點自己的競爭優勢,才能找到適合的市場,把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用,必要時冒點計算過的風險。

發現自己的競爭優勢,有下列三個步驟:第一步:知道你哪裡比別人好。創業家生存的基本就是他提供的服務商品要比對方優秀;個人也相同,知道自己優於他人的能力。

這並不簡單,一般人鮮少想過自己在企業的優勢:例如,你會說出我是最有創意的人,我很會提案,但這並不是正確答案,但是假設你能說,「我是工程師裡創意最好的人,」工程師的專業加上創業就是你異於他人的優勢。

就像是網路鞋王Zappos,不是第一個在網路賣鞋的網站,但卻是第一個完全以客戶為導向的賣鞋網站,他讓客戶一年都可退貨,接電話的銷售人員也永遠以熱情聲音歡迎你,網路賣鞋加客戶導向,就是他的優勢。

一○四人力銀行夢想搖籃營運長陳慧鈴建議,可從他人反應知道自己的能力,當別人做都覺得很難,但你做起來卻很容易,通常就是優勢。

她音樂系畢業後就當鋼琴老師,三十一歲才決定踏入職場,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她知道自己的優勢:她是學音樂裡溝通能力好的人。

教鋼琴時,比起其他老師,小孩子特別容易聽得懂她的話,後來到一家線上藝術資料搜尋引擎的軟體公司做產品經理時,由於她跟教育和藝術界溝通容易,業績成為同期最好,讓大家嚇一跳。現在到了一○四人力銀行做「夢想搖籃」,這是一個幫創業家向群眾募資、實現夢想的網路平台,她就是負責藝術音樂類的創業者。

她指出,「現在職場的生存之道,是多元經驗。」她稱為「職場梅迪奇效應」,指原本不相關的兩件事,結合起來,容易去聯想別人想不到的兩件事,創造自己的優勢。

觀察》所處產業仍具潛力?越往顧客端移動的工作,才有價值

第二步:搭上「起飛的火箭」。沒有市場買你的服務,優勢再強也沒用。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跳上正在成長的產業,搭上去就對了!

臉書營運長桑伯格(Sheryl Sandberg)在自傳裡寫道,從政府部門離開,為了找企業工作,她試算出每份工作角色和職責,Google都是墊底,Google董事長施密特卻一把蓋住她的試算表說,「別傻了,選擇工作唯一重要的標準就是『快速成長』。」後來她帶著Google的漂亮履歷,被挖角到臉書(Facebook),桑伯格體悟到「如果有人讓你上『火箭』,別問位子在哪!」

如果你所在非成長產業?沒關係,產業供應鏈上總有價值較高的工作機會。

李奧貝納總監周子元,早期在華視上班,隨著有線頻道越來越多,他知道不能固守電視節目,便平行移動到業務部,隨後,他又跳到廣告業。

他的職場移動原則是「必須越往顧客端靠才有價值,因為你會知道客戶會掏錢買什麼產品,」有能力做出顧客埋單的產品,才是市場需要的能力。

他先從節目內容轉作行銷業務時,他接到的任務是「做節目賣魚」,過去賣魚的方式都是製作類似《今日農村》,但他用《料理東西軍》PK料理的手法賣魚,結果賣出好成績,成為行銷部門最有創意者。這讓他後續跳槽到痞客邦當行銷經理,學到網路社群經驗後,現在被挖角到李奧貝納,結合社群等媒體,三個月完成麥當勞「麥克瘋」行銷案(只要到櫃檯唱歌,大麥克買一送一),成為麥當勞本年度效果最好案子。

嘗試》擔心優勢逐漸貶值?只要目標往上,往下轉調未嘗不可

第三步:勇敢去「爬格子」。個人競爭優勢如同資產,會增值也會貶值,除了個人努力,企業策略轉變會影響,例如,你是硬體工程師,當公司轉向偏重軟體開發,你的優勢就會貶值。

這時冒點險轉調,就如同周子元的選擇,從電視台跳到網路,再跳到廣告公司。

薪水不是關鍵,而是有無累積需要經驗。

這跟桑伯格提出職業「爬格子理論」類似,現在的職涯不是單純往上爬階梯,而是像遊樂場的方格子,目標都是往上,中間路徑可上可下。

至於,怎麼降低轉調或離職的風險?

方法一:你可以透過跟其他部門同事聊聊,或請別人介紹想去工作企業的員工,利用在茶水間的偶遇,或朋友聚會,探聽一下工作方式和主管性格是否符合需求,熟一點再約吃午餐,深入了解。

方法二:可以「先兼著做看看」,當有案子要跟想去的部門合作時,或者有想跳槽的企業合作案時,可自告奮勇,藉此了解對方的工作模式、機會和可學習性。

大創業潮下,你我既然無法置身於浪潮外,那就學習創業家特質,你也可以掌握提高競爭優勢秘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196

特朗普連最大債權人是誰都沒搞清,也敢提談判?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644.html

特朗普又大放厥詞了。他放話說自己能為美國債務訂立新的合約。

上周,特朗普暗示說,自己能通過和美國債權人重新談判而讓後者接受更低的利率。

聽起來真是精明得不要不要的。不過,特朗普真的用腦子想過這樣做的受害者是誰嗎?他到底知不知道美國19萬億美元債務的債權人是誰?

美國的最大債權人是誰

近年來,眾人的關註點似乎都放在了中國成為美國最大債權人這一點上。中國持有美國相當不少的債務——近7%,但卻不是美國政府債券的最大持有者。

美國政府債券的最大債權人是誰?正是美國公民和美國的實體機構,比如州及地方政府、養老基金、共同基金和聯邦儲備系統——他們持有美國67.5%的債務!

美國國內持有的12.9萬億美元美國債務中,包括政府信托持有的5.3萬億美元,個人、養老基金、州及地方政府持有的5.1萬億美元以及聯邦儲備系統持有的2.5萬億美元。

外國政府僅持有美國32.5%的債務而已。國外債權人中,中國是美國的最大債權人,持有1.25萬億美元;其次是日本,持有1.13萬億美元。

特朗普的提議震驚了整個金融界。購買美國債券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安全的投資行為之一。人人都預期美國債券能夠產生良好回報。

“特朗普先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麽。”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經濟政策專家邁克爾·斯特拉因(Michael Strain)說,“這好比是債券市場表態說,‘我們要建一堵墻,讓墨西哥出錢。’”

“全球金融系統構築於美國債券是絕對安全資產的理念之上,”經濟學家道格·霍爾茲-伊金(Doug Holtz-Eakin)在接受CNN采訪時表示,“如果特朗普要在這個基石上砸個坑出來,那麽全球金融系統就會受損,將會出現全球經濟性的衰退。”

政府債務及預算專家瑪雅·麥克吉尼亞斯(Maya MacGuineas)說:“其實美國債券的持有者大部分是在美國國內。對於我購買的債券,我怎麽可能希望它的價值比購買時更少呢?”

多少年來,爺爺奶奶們把美國債券當做禮物送給自己的孫子孫女。退休人士購買債券,因為它比股票安全,且有每月穩定的收益。各個年齡階段的投資者都持有美國債券,目的是讓自己的退休生活和投資組合風險更小。

需要記住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任何債務談判實際上都和美國公民有關。

災難性的戰略

對於陷入財務困境的企業來說,重新談判債務條款是一種常見做法。債權人願意接受較低的利率是因為,和一分錢都拿不到相比,這還是比較理想的結局。但美國政府顯然不是什麽“垃圾債券”公司。

特朗普在之後接受CNN采訪時,收回了上述有關美國債務的言論,並改口說,他真正想要做的是,讓政府想辦法以更低的價格回購一些債券。

然而,經濟學專家們紛紛表示,這對美國來說是一種災難性的戰略。

首先,只有在財務狀況陷入困境的情況下,企業才會進行債務回購,此舉被視為警告信號。如果美國政府要回購債券,那非得要等到經濟狀況真的非常糟糕了才行。

其次,回購會讓美國和全世界的投資者認為,美國是在債券市場玩什麽花招。這將引發巨大的不確定性,並可能連續多年擡高美國的借款成本,因為投資者會要求更高的回報率。

再者,如果特朗普以較低價格回購債券,受到傷害的將不僅僅是中國和日本等持有美國債券的國家,還有數百萬美國人——他們購買債券,為的是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投資,或是降低自己投資組合的風險。

最後,聯邦政府也沒錢進行回購操作了。美國已經背有19萬億美元的沈重債務,特朗普的計劃是在要求政府為了購買老債券而發行更多新債券。或者,特朗普會要求美國央行進行購買,而此舉會引發通脹,甚至是惡性通脹,進而導致食品、房租等各種價格飆漲。

地平線投資公司(Horizon Investment)首席投資戰略師格雷格·瓦利亞(Greg Valliere)這樣評價說:“特朗普實在是太沒下限了,他這是在森林里玩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