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孙宏斌20亿拿下熊市地王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81211/08475620923.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553

祝义才拿下南京中商 三巨头争霸新街口商圈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603/20090603031024885.html


每经记者  刘春香  发自上海

        近日,南京中商(600280,SH)的一则公告把昔日的江苏首富祝义才再次推到聚光灯下,和他一起被推上去的,还有他在资本路上再次演绎的“蛇吞象”。

        祝 义才,江苏雨润食品集团董事长,45岁。他屡屡出手南京中商,近日公告显示,此次再次增持南京中商的股权耗资2.74亿元。至此,祝义才及其一致行动人将 合计持有南京中商47.43%的股权,触发要约收购义务,为此,祝义才以11.05元/股的价格发起全面要约收购。

        与此同时,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商圈”的南京新街口商圈将形成王恒的“金鹰系”、张近东的“苏宁系”和祝义才的“雨润系”三足鼎立的局面。

五年前开始布局

        “看样子祝义才对南京中商志在必得。”一位接近雨润集团的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此前,祝义才作为实际控制人的江苏地华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地华)已经耗资过亿第六度举牌增持南京中商股份。公告显示,江苏地华已在二级市场购得南京中商1476.92万股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29%。

        祝 义才拿下南京中商的决心可见一斑。此次受让南京国资持有的南京中商约1600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1.15%;受让中天投资持有的南京中商975万股股 份,占总股本的6.79%。公告显示,此次要约收购所需最高金额为8.3377亿元,收购人已将要约收购所需最高金额的20%(1.6675亿元)存入指 定银行账户。

        上述接近雨润集团的相关人士透露,祝义才“拿下”南京中商在2004年就已经决定,此前曾打算采用金鹰集团整体受让新百集团的模式。

        雨 润集团是一家集食品、房地产、旅游、商贸和物流等产业于一体的中国500强企业,总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下属子(分)公司一百多家,2005年10月3 日,雨润集团的猪肉食品业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目前,雨润集团拥有雨润食品(01068,HK)、南京中商(600280,SH)两家上市公司。

屡次上演“蛇吞象”

        让祝义才最难忘的资本运作应该是收购南京罐头厂,这起“零收购”被业内盛传为“蛇吞象”。

        记者问起在其十多年的创业过程中,记忆最深的事件时,祝义才毫不犹豫地提及收购南京罐头厂。

        “我最难忘的事是1996年收购南京罐头厂,将其更名为南京金福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那是江苏省首例民企收购国企,大家都不理解。”此次收购后,祝义才真正注意到了资本市场和资本运作的重要性。到2003年底,他已并购了20家国企。

        2004 年,祝义才在二级市场上对南京中商流通股进行收购,共计约735万股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11%,因此刊发举牌公告。祝义才旗下的江苏地华,截至 2005年2月18日累计持有南京中商的流通股达到近3327万股,持股比例23.17%。祝义才也因此成为南京中商实际控制人。

        其后,南京中商在股权分置改革中,江苏地华因此受益,持股比例上升到29.49%。此过程中南京国资对南京中商的持股比例持续下降。

        直到近日,祝义才及其控制的江苏地华合计持有南京中商47.43%的股份,长达四年半的收购之旅中,再次精彩演绎了“蛇吞象”的高超手法。

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祝义才再次增持南京中商的举动,被南京业内认为是南京新街口商圈三足鼎立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南京新百、南京中央商场、金鹰、苏宁电器都位于南京市最为繁华的新街口地段,也被称为新街口商圈。粗略估算有十家大型商场,其中,东方商场、新百和金鹰同属王恒的金鹰集团。

        苏宁电器属于张近东旗下,是张近东在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家超市连锁卖场,据业内人士分析,也是盈利最好的卖场。

        南京中商前身  “中央商场”,是“中华老字号”著名商业企业。自2000年上市以来,主营业务收入每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长,主营业务利润和利润总额也都维持了逐年较高增长的态势。

        “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离三巨头‘开火’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这三家企业都各有千秋。”南京商业圈内人士指出。

        “错位经营是最重要的,”业内人士称,张近东拼家电,祝义才拼的是百货连锁,王恒拼的是高档消费。

        “拿他们其中任何一人的主要方向来竞争都是赢家,但如果不这样,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只会大家一起挫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8

朱孟依家族拿下南方国际控股权


每经记者  李凌霞  发自深圳

        一直就有上市融资计划的广东珠光集团将以借壳的形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主要在广州市从事物业投资的南方国际(01176,HK)控股权易主,而广东珠光集团高管则是南方国际新的控股股东的主要持股人。

        南 方国际日前宣布,公司大股东熊嘉发及张素芊已与融德投资签订协议,据此,融德投资将以相当于每股0.1港元的现金代价向熊嘉发及张素芊收购其所持有的 6.65亿股股份,收购总代价约为6652.8万港元,涉及股份占南方国际总股本的约40.76%。另外,融德投资还将以0.1港元每股的价格,认购总计 6.37亿股的南方国际新股,认购总价约为6368.2万港元。

        昨天,南方国际股价因受到上述股权转让及认购消息的刺激而出现大涨,全天涨幅高达22.55%,报收1.25港元。

        据了解,在上述股权转让及新股认购事项全部完成后,融德投资所持有的股份将占南方国际经扩大后股本的约57.39%,成为南方国际的第一大股东。

        南 方国际表示,在上述收购及认购事项完成后,融德投资将对公司提名及委任新的董事,并在未来寻求新的投资或业务机会,其中包括可能考虑放弃或出售公司的资产 等。除此之外,公告还透露,在融德投资入股后,还有意将公司改名。不过,收购方将有意维持南方国际的上市地位。

        值得注意 的是,公告显示,融德投资分别由廖腾佳及朱沐之拥有60%及40%权益,其中,廖腾佳现在为广东珠光集团的副总裁,持有融德投资40%股权的朱沐之又名朱 拉伊。朱拉伊是广东著名的富豪家族朱氏三兄弟中的老大,他其中一个弟弟朱孟依就是香港知名上市公司合生创展(00754,HK)董事长。

        有意思的是,朱拉伊的另一个弟弟朱庆依则正是广东珠光集团的董事长。

        资料显示,广东珠光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建筑设计与施工、物业管理、进出口贸易、中介服务、品牌运作、酒店管理、仓储物流、医药为辅的综合性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36

拿下天津最大水泥公司 金隅水泥低调扩张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24/HTML_NY6P82TA954W.html


即将赴港上市的北京金隅水泥(简称金隅)于7月22日截止了公开认购,市场数据显示,金隅此次公开发售获得了223倍超额认购,冻结资金达到1327亿元。

目前,立足京津、辐射华北,实施“大十字”战略的金隅已收购了天津最大的水泥公司天津振兴水泥有限公司60.64%的股权。

“振兴水泥在当地市场的市场份额不小,这项收购对金隅自身还是有不小提升的。”中信建投建材行业分析师田东红对记者分析。而更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金隅拿下天津振兴水泥后,下一步很有可能将天津另一水泥龙头天津水泥厂揽入怀中。

低调扩张

早在2009年4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就在北京产权交易所进行挂牌,欲转让其持有的天津振兴水泥有限公司60.64%股权,挂牌价格为3.95亿元。其资料显示,该公司注册资本5.58亿元,2008年资产总额11.41亿元,净资产6.26亿元。

始建于1996年的振兴水泥是由五家股东投资的国有股份制企业,坐落在天津北辰经济开发区,紧邻京津公路和京津塘高速公路。现有两条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年产高标号低碱水泥180万吨,是目前天津市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

天津振兴在当地的龙头不可小觑。据建材工业信息中心处长马秋忠对记者提供的最新数据,天津振兴今年前6个月的产量达到86万吨,是第二名的两倍还多。“天津市场1年也就五六百万吨的市场,这样一算天津振兴的市场份额还是很大的。”田东红对记者称。

挂牌时,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要求意向受让方条件需要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法人,并且要是《国家重点支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大型企业(集团)名单》中全国性大型水泥企业(集团),注册资本不低于8亿元人民币。

彼时,市场对可能的接手方有诸多猜测。其中,华北地区龙头冀东水泥,北京市场老大金隅集团,觊觎冀东多时的中材集团,以及刚刚成立北方水泥的中国建材都是接手的猜测对象。

当 时,有北交所相关负责人透露,有几家大型的行业内企业已经与交易所进行了联络,表达出竞买意愿。不过据记者最新了解,最终只有金隅一家递交了收购意向,因 此,无需经过拍卖程序,挂牌结束后,该项目很快就以协议的方式完成了。“这个项目已经结束有一段时间了,很顺利。”北交所相关人士表示。

“我们是被金隅收购了,不过现在还是在以振兴的品牌销售水泥。”振兴水泥相关人士对记者称。

华北布局

“水泥行业的收购一般不在于生产设备或者技术,主要是对当地市场的掌握,因为水泥是一个区域性很强的行业。”金隅作为即将在港上市的大块头,香港大福证券建材行业分析师刘博洋对金隅也颇为关注。

刘对记者表示,虽然目前建材行业相对于大多数市场情况还较好,但由于整体市场不太景气,因此选择此时收购是一个很好的时机。“目前的收购价格都比较划算,而对于水泥来说,掌握市场的企业才是赢家。”

低调扩张的金隅当然意欲在华北进一步掌握市场。按照金隅集团的规划,到2010年其水泥产能将达3000万吨,商品混凝土产能500万方,均主要集中在华北市场。“我们的很多水泥厂都在京广沿线一带,有一个‘大十字’战略,”有金隅内部人士对记者这样解释金隅的战略规划。

京广沿线是“十”的那一竖,京津一线则无异于“十”的一横了。如今,这一横更为浓重。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拿下天津水泥业老大振兴后,位居天津水泥市场第二位的天津水泥厂应也在金隅的计划收购当中,这样一来,金隅立足京津的地位将更为稳固。

这应是金隅的如意算盘。

自从2007年成功收购太行水泥以来,金隅按照立足京津、辐射华北的“大十字”战略,在环渤海西岸低调经营,稳步推进。4月,金隅鼎新等3条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投产仪式在鹿泉举行。而除了鼎新水泥之外,还有一批新的生产线已经开工建设或即将投产。

按照金隅集团近期与河北省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金隅将在河北投资建设8-12条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随着这些新建生产线的陆续投产,金隅集团对华北区域市场的掌控能力日益增强。

金隅集团董事长蒋卫平就曾表示,“掌控区域话语权”是金隅新建和并购的方向,“金隅要对历史负责,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做法不可取,我们不与别人比体重,而是比健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6

原合肥沃爾瑪用地被轉讓 華潤萬家拿下建超市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224/20100224043851605.html

每經記者  黄清燕  發自上海

        華潤創業  (00291,HK)2月22日宣布,其全資附屬公司華潤萬家廣州以1.798億元收購合肥深國投商用置業。根據公告顯示,合肥深國投商用置業的主要資産爲一幅土地面積約2.74萬平方米的土地。

        《每日經濟新聞》從消息人士處獲悉,華潤創業此次收購的物業原是沃爾瑪的商業用地,之後華潤萬家廣州将會發展該物業以經營一間大型綜合超市。

投資3.75億沃爾瑪進駐“生變”

        “沃爾瑪長豐路店已經籌備了四五年,但未見開業。去年該項目全面停工,沃爾瑪方面解釋爲金融危機影響。”上述消息人士透露。

        根據合肥廬陽區發改委2007年1月22日發給合肥市發展計劃委員會的相關文件指出,“合肥深國投商用置業有限公司拟在我區長豐路建設沃爾瑪商業中心項目,該項目占地27425.27平方米,總建築面積86992.8平方米,總投資3.75億元。”

        廬 陽區商務局發布的信息顯示,合肥深國投商業中心暨沃爾瑪購物廣場2007年8月開工奠基,據悉,該項目是合肥市“1346”重點招商引資項目,“該項目的 三個投資方中兩個是世界500強的美國摩根士丹利和西蒙集團,合作方則是位居世界500強之首的沃爾瑪。”據當時估算,該項目2009年6月将完工并投入 使用,投資總額3.75億元。

        此外,記者注意到,在一封廬陽區政府去年年底給予市民的回複中曾提到“該工程計劃于明年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并随後與沃爾瑪商談進駐事宜。”

        對于已經籌備多年的項目爲何被華潤方面收購,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沃爾瑪中國區相關部門,但截至發稿,沃爾瑪方面未給予具體回複。

獲利不多  深國投考慮退出?

        沃 爾瑪在中國的擴張,一般通過兩家控股子公司來實現,一家是深國投,一家是沃爾瑪華東百貨,沃爾瑪在上述兩家的股份都是65%。此外,沃爾瑪跟萬達等也有密 切的合作關系。據報道,深國投與沃爾瑪的合作關系從1995年就已經開始,但在1996~2003年的8年間,深國投在沃爾瑪項目上所獲甚少,甚至虧損。

        “雖然以沃爾瑪作爲合作夥伴,在各地拿地沒遇到什麽困難,地方政府在地價上也會有所讓步,但深國投在沃爾瑪百貨項目上并未真正獲利。”深國投一名内部人士《每日經濟新聞》表示,深國投所建的商業項目中,都給予沃爾瑪極低的租金。

        據知情人士透露,深國投商置拿下的項目,每畝地價比正常價格少100萬元左右,每個項目的土地溢價就可以達到3000萬元到5000萬元。

        據 了解,與沃爾瑪合作“訂單模式”,近年來深國投在二、三、四線城市低價獲得了大量商業用地。“不能不說的是,此次深國投又做了一個劃算的買賣。”一名對深 國投商置有着深入研究的房地産界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以沃爾瑪的名義“低價”拿到土地,甚至吸引國際投資者,随後以高價賣出,幾乎成了深國投近年 來的普遍投資路徑。

        除了在沃爾瑪項目上獲利不多之外,沃爾瑪從去年開始的“獨資化”也是令深國投考慮退出的一大誘因。

        與 此同時,2006年,華潤入主深國投,深國投商置面臨納入華潤商業地産、零售發展體系的可能,原有商業模式面臨變局,長期發展格局可能出現改變。從 2008年開始,深國投開始逐步出售商業地産項目。“華潤對深國投的非金融資産剝離中,最看重的是深國投商置的商業地産,鑒于深國投商置複雜的項目股權關 系,華潤傾向于将部分項目轉讓剝離。”上述深國投内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98

讓玻璃變薄 鈔票就變厚 正達 關鍵200天 拿下蘋果大訂單

2010-10-04 TWM  
 

 

去年,《今周刊》專訪正達,它只是一家月營收不到一億元的玻璃加工廠;今年,再訪正達,卻已是一家月營收逾三億元,單月出貨高達五萬片的觸控玻璃廠。

在關鍵兩百天裡,究竟它是如何成功拿下蘋果訂單,且讓Google聞名前來?

 

撰文‧賴筱凡

九月二日,在苗栗縣銅鑼工業區裡,一名打扮輕便,只著簡單襯衫、牛仔褲的年輕人,正在公司裡忙著接待國外來的客人;這是他近期少數能停留在台灣的時間,因為在大陸的工廠正如火如荼地擴產,他是鴻海轉投資子公司,正達國際光電的董事長鍾志明。

難得現身的鍾志明,在招待客人的空檔,簡單用一句話談了他對正達大躍進的看法,「多虧大客戶與鴻海的幫忙。」不喜居功的鍾志明,今年才四十歲出頭,卻深獲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青睞,他沒有什麼成功的祕訣,追隨父親鍾榮華而繼承家中的玻璃事業後,就是挽起袖子帶頭衝,在正達一度處於倒閉邊緣時,始終沒有放棄。

受金融海嘯影響,去年訂單大幅縮減,在最關鍵的兩百天裡,鍾志明帶領正達員工,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研發嘗試,直到蘋果點頭,把iPad與iPhone 4訂單雙雙給了正達。

 

一看瑕疵就知道問題

 

挑戰○.四釐米的不可能

隱身在苗栗縣銅鑼工業區的正達,沒有金碧輝煌的大廳擺設,更沒有雄偉的大樓建築,不明所以的人一定會好奇,一家股本只有十五億元的公司,做的是玻璃加工,哪來的本事奪得所有人都垂涎的蘋果訂單?也讓鴻海、宏達電爭相投資?

答案很簡單,正達掌握的正是觸控面板最上游的關鍵領域:ITO導電玻璃。

時間回到去年六月,那是金融海嘯餘波蕩漾的時節,原本寄望Windows 7能點燃觸控風潮,卻被金融海嘯冷水一潑,訂單量銳減。「那時候沒有擴產計畫,更別說有訂單壓力。」正達總經理江嘉斌回憶,雖然狀況已不像二○○四年連一張訂單都沒有那般慘烈,但也讓正達在去年虧掉一.五七億元。

那是一段各大電子廠都勒緊褲帶過生活的日子,連面板二虎友達、奇美電,也合計大虧逾一五○億元,正達的表現並不比別人優異,但幸運女神卻挑上它,選在這時候降臨。

「他們要我們減薄,做出○.四釐米的玻璃。」江嘉斌口中的「他們」,就是選中正達的「幸運女神」——蘋果。

這對於正達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玻璃一做薄就容易破,更何況是要挑戰跟隱形眼鏡厚度一樣薄的○.四釐米,薄度不到過去他們做一釐米玻璃的一半。

 

已居蘋果供應鏈關鍵地位

下一步 要讓出貨量再倍增而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從製程到設備,都必須遵照客戶的指定。」過程中任何一個要素的更動,都可能造成品質變異。

但他們還是得做,別無選擇。

光電背景出身的鍾志明仔細研究了一遍又一遍,「可以做,有機會。」過去十四年來,正達已從家用玻璃轉型投入工業玻璃,減薄與化強是正達的兩大強項,在○四年的谷底,正達都撐過來了,現在「幸運女神」已捧著訂單上門,只要能突破研發瓶頸,沒有道理不做。

於是,正達開始動了起來,他們得先從把玻璃厚度減薄至○.五釐米做起。在開始研發的前兩個月,蘋果甚至還派人到正達的廠房裡駐點,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盯,就是為了確保每個細節都在掌控中;郭台銘常掛在嘴邊的那句「魔鬼藏在細節裡」,正是最佳的寫照。

然而,頭兩個月都沒有良品產出,幾乎要把研發人員逼上絕境,「就算薄度已做到○.五釐米,可是只要進到洗片機後有刮傷,就不合格。」蘋果完美的要求,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蘋果執行長賈伯斯更是以挑剔的審美觀聞名,如果賈伯斯將iPhone 4放到口袋,拿出來卻是一片刮傷的鏡面,追求完美的賈伯斯怎麼可能忍受。

為了要不停嘗試,正達的產線幾乎沒有停過,有的時候玻璃出爐時間在半夜,鍾志明也會要求員工把做出來的玻璃留下來讓他看,即使一出爐就破了,他也得看過碎片。「他是做到光看碎片就知道怎麼破的。」在江嘉斌口中,從小就與玻璃為伍的鍾志明,對研發投入的程度之深,是其他研發人員難以媲美的境界。

當時,鍾志明所堅持的信念只有一個:「等到不會破的時候,就有機會。」不過,問題又來了,因為即使玻璃產出時沒破,卻可能在冷卻後熱脹冷縮,隔日一早只見滿地碎玻璃,「這表示良率還不夠好。」江嘉斌說,為了讓玻璃薄度達到○.四釐米、不刮傷、不碎裂,正達不斷嘗試,反正因為訂單少,生產線空著也是空著,直到所有問題都解決的那一刻,已經是兩百天過去了,他們才算真的拿到這份由蘋果掛保證的訂單。

成功擠進蘋果供應鏈窄門後,正達成為蘋果的觸控面板供應鏈上游,不論勝華、宸鴻、奇美電的觸控面板,都得向正達下單拿ITO玻璃,完全發揮了位居產業鏈關鍵地位的效用,更讓已投資三年都還沒賺到錢的郭台銘,揚眉吐氣。

然而,正達並未以此為滿,不論是在iPad或iPhone 4,正達做的都僅只是觸控面板裡頭的那一塊導電玻璃,最外層保護用的玻璃卻仍握在藍思、富士光學等外商手上。

「不是正達沒有能力做那一部分,我們已經在努力。」江嘉斌話講得保守,但拆解iPad與iPhone 4後會發現,最外層的玻璃其實只要多了噴漆、開模等手續,而這些玻璃加工對正達來說,絕非難事。

於是,正達開始加緊腳步投入研究開發,雖單靠這一塊導電玻璃,就已讓正達這家玻璃加工小廠起飛,成為鴻海鞏固蘋果訂單的重要堡壘,但正達若要持續壯大,就得朝搶下外層玻璃的方向挺進,對蘋果的出貨也將馬上倍增。

如今,正達不僅在苗栗與深圳有生產線,奇美電加入鴻海陣營後,正達也順勢租下奇美電的廠房,打造六代線規模的玻璃加工生產線,甚至鴻海於重慶布下重兵後,正達也將隨之前進成都,力挺奇美電執行長段行建要拿下觸控面板第一的決心。

 

蘋果掛上保證

Google陣營也找上門有了蘋果訂單掛保證,讓有意加入平板電腦戰局的Google陣營,也找上門,可見正達已不是昔日苦蹲苗栗的玻璃加工小廠。

當去年正達首次接受《今周刊》專訪時,他們把目標放在積極轉盈,當時正達興櫃股價只有三十元,每月營收不到一億元,現在每月營收超過三億元,正達股價自然也倍增至七十元,受到市場高度矚目後,鍾志明仍舊謙虛:「我們還沒成功。」因為對鍾志明而言,正達在還沒轉盈、對股東有交代前,他都還要更努力。

話畢,鍾志明轉身離開,他得馬上趕赴深圳生產線坐鎮,為股東衝出最大利益。正 達 Profile

成立:1996年

董事長:鍾志明 總經理:江嘉斌

資本額:15億元

主要業務:生產導電玻璃,減薄、化強等玻璃加工

近3年營收表現:

讓賈伯斯買單 請你跟我這樣做

1.展現實力

從0.7釐米到0.3釐米,用研發實力證明他們可以。

 

2.絕不鬆懈

研發專注度高,連董事長都親自緊盯產線。

 

3.高度配合

台灣、大陸兩地產能全開,就為支援蘋果訂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66

取代日商 成台灣四大面板廠鋁靶首選 鑫科中鋼小金雞拿下台灣逾五成市占

2011-5-16  TWm




從不到五人的團隊,到拿下逾五成台灣鋁靶市占率,它是中鋼集團的材料急先鋒——鑫科。

默默耕耘十一年,鑫科從沒人要的金屬材料廠,成為台灣四大面板廠首選,它是如何辦到的?

撰文‧賴筱凡

高雄的四月天,豔陽滿溢在路竹科學園區裡,穿著灰藍色的制服,鑫科董事長王茂根詳細地介紹著陳列在鑫科大廳的各項產品,成立十一年來,第一次有媒體進到這個中鋼集團轉投資的小金雞內部。

「這個,就是面板廠五代線用的鋁靶。」頂著眼鏡,王茂根如數家珍般地介紹。他是標準的中鋼工程師,一開口談技術就停不下來,從光儲存用的靶材、面板濺鍍靶材,到最近很熱門的觸控面板用靶材、薄膜太陽能電池用之靶材,王茂根對每項產品都能說上一筆。

二○一○年,是鑫科成立的第十年,營收達到三十八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每股稅後純益(EPS)二.二五元,幾乎是鑫科成立以來最好的成績,為了這一刻,鑫科苦蹲了十年。

鹹魚翻身!

處理速度與成本 都優於日本相較於日本鋼鐵廠多自建金屬材料廠,從事加值金屬材料的開發,中鋼投資鑫科,其實是場美麗的意外。「當時因為中盈(中鋼子公司)在尋找投資標 的,才會注意到鑫科。」王茂根說,當年中盈入股鑫科時,只是三大股東之一,但鑫科成立沒多久,股本就幾近燒光,在其餘兩個股東無意加碼下,中盈接手增資, 成為鑫科最大股東。

錢燒光,人也走光了,中鋼入主鑫科時,公司剩不到五名員工,更別提在日本材料廠壟斷市場下,鑫科幾無生存空間,連爭取一張小訂單都不容易。在那個光碟片廠 最風光的年代,生產光碟片就像印鈔票,每一片光碟片上,光亮的平面都得用到真空濺鍍所需鋁靶,這就是鑫科的起家根本,與老字號的光洋科相同。

然而,靶材成本占每片光碟片的生產成本只有一%,正值產業巔峰的光碟片廠,根本沒有縮減成本的壓力,自然也不會輕易更換靶材供應商,即使鑫科頂著中鋼光環,也沒有受到太多禮遇,反倒吃了不少閉門羹。

但天無三日晴,產業景氣循環攀上頂峰後,終究得面臨成本競爭的嚴峻考驗,「當客戶每次要趕急單,用完的靶材還得退回日本重新上靶,一來一往又是一個月過 去,客戶自然會想要改用本土供應商。」比起日本許多擁有十年、百年歷史的材料大廠,立基在台灣的鑫科,也開始擁有「主場優勢」,眼見機會來了,鑫科開始動 了起來。

日本廠商要花費一個月來運送廢靶,鑫科卻只要一天;日本廠商要價高,鑫科卻能調整成本結構;客戶反映有問題,鑫科的工程人員立刻趕到現場。對於分秒必爭的 科技業來說,哪家供應商能提供最好的服務,產品上市(time to market)時間縮到最短,成本又最具競爭力,就能出線。

另闢戰場!

跨足觸控面板、薄膜太陽能不過,當光碟片廠找上鑫科時,已是明日黃花,價格跌到開始有業者虧損甚至出局。王茂根很清楚,鑫科絕對沒辦法單靠一樣產品生存;於是,從被動元件到汽車車燈,凡是需要用到靶材的產品,鑫科都極力嘗試,直到台灣面板廠的崛起。

「做面板靶材,一塊靶材能打幾個小時,能做到多厚,都是學問!」鑫科總經理簡有彥說,面板上需要濺鍍一層膜,就會用到靶材,但每更換一次靶材,就要停機數小時,所以如何抓到極大值,將一塊靶材發揮到最大效用,再停機更換,每個環節的銜接,都是關鍵。

能夠依照每個面板廠客戶需求,客製化設計,是鑫科今日吃下面板鋁靶大半市場、讓台灣四大面板廠都買單的最大祕訣。「當面板廠從五代線演變到十代線,設備、 材料都要跟進,鑫科能在第一時間提供服務,至於日本材料廠嘛……。」王茂根搖了搖頭,「主場優勢」讓鑫科成功地後來居上,不只跟上日本材料廠的開發腳步, 甚至還超越。

簡有彥透露,鑫科一舉拿下台灣面板鋁靶逾五成市場,讓面板廠捨日本供應商而就鑫科,已經讓日本材料廠注意到鑫科的威脅性,「所以,有些專長不在鋁靶的日廠就找上門來,希望能合作。」在在顯示鑫科耕耘材料市場已有了初步成績。

只是,隨著鑫科在台灣面板廠的市占率趨近飽和,鑫科內部也開始想下一步市場會在哪裡。「我們還不夠好啦,鋁靶市占率高,但還是有很多地方我們沒做到的。」 聽到鑫科擠進興櫃市場獲利前一百名,王茂根謙虛以待,因為他們並不以此為滿,「觸控面板、太陽能,都有很多新的機會。」挾著中鋼厚實的研發資源,鑫科不像 其他材料廠起步的艱辛,因為中鋼擁有眾多金屬材料的研發人才,等同是鑫科研發的最有力後盾。此外,鑫科擁有十年的金屬材料開發經驗,任何以中鋼產品為基底 的產品,鑫科都能盡力研發,像是去年一舉將碩禾推上八八○元天價的太陽能導電漿,鑫科也已送給客戶驗證,企圖在高毛利的導電漿市場,分到一杯羹。

從不到五人的公司,到今日手握五成台灣鋁靶市場,鑫科不懂得宣傳,而是默默地做,賣力地耕耘客戶關係,從一張訂單都沒有,到將日廠擠出一線供應商位置,鑫 科始終維持一貫低調。承襲中鋼的文化特色,王茂根要將這隻還在發育的小雞,培養成台灣金屬材料一方之霸的新一代金雞。

鑫科

成立:2000年

董事長:王茂根

主要業務:金屬材料研發製造10年成績:擁有台灣鋁靶市場50%市占率,擠進台灣四大面板廠一線供應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71

泰谷引進韓廠 激怒台灣LED教父 葉寅夫:再逼我,就直接把你拿下來!

2011-5-30  TWM




這是光電業今年最熱門的董監改選話題,一場台灣LED大廠億光、晶電與小廠泰谷的戰爭,從ECB案到董監改選,相互爭鬥還鬧上立法院,我們可從泰谷經營權的爭奪戰中學到什麼啟示?

撰文‧賴筱凡、翁書婷

灰色的天空下著滂沱大雨,這天南投天氣之糟,就宛如泰谷董事長劉騰隆現下的心情,桌上攤著一疊新聞剪報,每張都寫著近期泰谷與億光、晶電的經營權之爭,談 起與億光董事長葉寅夫之間的交手歷程,他平靜的情緒突地起了波瀾,起身拿出櫃子裡的檔案夾,翻著一張張的存證信函:「這些都是億光寄來的。」金融海嘯相挺 今日反目互嗆二○○九年,泰谷發行的兩萬張私募股,在宏遠證的牽線下,讓億光順利參股泰谷,隨後接著引進晶電,以每股十六.八元,成為最大法人股東,誰能 料及,歡喜結盟的場景猶在眼前,反目成仇的戲碼卻在兩年後上演?

「根本就是一場夢魘。」談起三邊的合作案,劉騰隆不停搖頭。但場景拉到台北土城工業區裡,在妻子簡文秀的陪伴下,葉寅夫嘆氣,「我以為他是可憐人,想幫助 他,誰知道……唉!」講起當年結盟的私募案,一邊說是泰谷資金捉襟見肘,所以億光、晶電才參與私募注資;另一邊說是億光、晶電主動提及要認購私募。公說公 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樁私募案卻變成一場羅生門,然而最重要的引爆點是,去年七月泰谷發行可轉換公司債(ECB)案。

二四○○萬美元的泰谷ECB,對象發給了億光頭號敵手——首爾半導體,種下了億光、泰谷反目的最大導火線。

因為當時代表億光的泰谷董事陳進成,當場被趕出董事會,葉寅夫對此非常不滿。

原本今年必須改選董監事的泰谷,卻沒把改選列入四月十三日的董事會議程,終於讓兩方撕破臉。為了經營權之爭,葉寅夫約了劉騰隆第一次見面。

一場密會,就在新竹喜來登上演,四月十六日晚上七點,在代表晶電的泰谷獨董劉如熹協商之下,葉寅夫與劉騰隆碰面。劉騰隆要求億光繼續支持他當董事長,葉寅 夫則提出條件,如果劉騰隆要當董事長,財務長必須由億光指派。這話聽在劉騰隆耳裡,他相當不以為然,「他們要的根本不只財務長,是要整個團隊換成他們 的。」在雙方無法達成共識下,葉寅夫索興表態「不玩了」,開口要劉騰隆把股權買回去,只是葉寅夫開的價,著實讓劉騰隆咋舌。

在股權吃不下來、董監改選又互不讓步,泰谷開始尋求外援。五月十八日中午,泰谷在台中福華飯店召開臨時董事會,企圖以換股方式引進新股東制衡億光。但一直到臨董會結束了,外援仍沒來,引進新股東案也無疾而終。

此時,泰谷經營權之爭,開始進入另一個熱戰階段。劉騰隆找來當年曾協助金鼎證對抗開發金惡意購併,而一戰成名的律師團,意圖反擊億光的蠶食鯨吞,但億光豈能放任泰谷頻頻出招。

這場看似大鯨魚吃小蝦米的戰爭,對「大鯨魚」葉寅夫而言,泰谷經營權不是意氣之爭,而是要討個公道:「如果他們不以合理價格買回去,我就會把整家公司拿 下,進去把他換掉,這是他逼我的,要不然(億光、晶電投資的)十億元就泡湯了。我是私募,要鎖三年,又不能換成普通股,你要我怎麼向股東交代?」面對「教 父」對經營權進擊,劉騰隆也擺出毫不畏戰的姿態。他蒐集資料指出,除了私募之外,葉寅夫透過宏遠證券,甚至外資券商一路吃進泰谷股權。劉騰隆透露:「其實 億光財務長陳進成就已經來找過我們特助,他講得很白,說要併下泰谷,這次沒併成,下次也會併成。」劉騰隆藉發行ECB引進億光的宿敵——首爾半導體當股 東,更是激怒葉寅夫的關鍵。葉氣憤地說:「我們發ECB賣人家的溢價比是一二○%、一三○%,可是泰谷去年發的二四○○萬美元ECB,溢價卻只有一○ 一%,他們有銀行保證這麼好的條件,居然只賣一○一%,根本就是賤賣公司!而且賣的對象還是韓國人,根本是『引清兵入關』!」

爭權奪利 各執一詞

面對葉寅夫的指控,劉騰隆認為,站在泰谷的立場,應該廣結善緣,致力讓客戶多元化,不能以別家公司的立場或個人好惡影響到公司的決策。他說:「晶電也認為 應該要廣結善緣啊,他們也贊成,是後來受億光影響,他們才反對的!」一家企業經營權之爭,因為雙方愈來愈情緒化,而演變成肥皂劇劇碼。葉寅夫認為,金融海 嘯時,泰谷沒資金、沒訂單,是億光與晶電挹注的十億元,加上訂單與專利的支援,才得以讓泰谷度過難關。

劉騰隆則拿著報表數字反駁葉寅夫所說的對泰谷的「重大貢獻」:「他們只有一月占我們(營收)二○%,其他都是三到五%,去年全年平均也只有七到八%。」這 起台灣LED產業歷史上最慘烈的經營權之爭,雙方僵持不下,愈演愈烈,不僅雙方可能兩敗俱傷,最無辜的,還是現在面臨兩家公司股價「跌跌不休」的小股東。

泰谷經營權紛爭事件簿

時間 事件

2009.06.18 億光參與泰谷私募,認購2萬張2009.01 晶電參與泰谷私募,認購4.3萬張2010.07 泰谷欲發行2400萬美元ECB給首爾半導體,與億光撕破臉2011.03.08 泰谷欲再發行ECB,與首爾半導體合資成立新公司,惹怒葉寅夫2011.04.13 泰谷董事會未將董監改選列入股東常會議案,正式引爆雙方對立2011.04.16 葉寅夫約劉騰隆密會,雙方沒有共識2011.05.18 泰谷原計畫引進新外部股東失敗,經營權之爭愈演愈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70

黎智英大虧十七億 也要拿下壹電視新聞台執照 壹傳媒 再掀台灣電視產業新風暴

2011-8-1  TWM




最晚年底前,打開電視,就可看到黎智英製作的節目。繼十年前壹傳媒引發的台灣平面媒體革命之後,一場台灣電視史上最大的顛覆與風暴,恐怕也將來臨。

撰文‧劉俞青

今 年六月,香港壹傳媒(○二八二;HK)去年度財報一公布,因為大舉投資台灣壹電視,導致去年由盈轉虧,全年度小虧二千萬港幣,當時壹傳媒主席黎智英就宣 布,不僅今年不發股利,同時,由於壹傳媒還會持續擴大對壹電視的投資,未來幾年,很可能也不會發股利。黎智英這席發言,等於正式對外宣告,無論還要投注多 少成本,他對這張台灣電視執照,是要定了!

果不其然,七月二十日,黎智英赴國家通訊委員會(NCC)親自報告,企盼四年之久的新聞台執照,終於到手;算算從壹電視成立到拿下執照,黎智英狠虧超過十七億元,才取得這張「鑲金框銀」的執照,這可能是台灣電視史上最貴的一張。

黎智英的拚勁,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國內長期研習新媒體時代的博理基金會架構長賴麒宇直言:「我想不出他(指黎智英的壹電視)有什麼理由不會成功!」

提高戲劇製作費

自認新聞台才可快速有成績繼二○○一年台灣《壹週刊》創刊、○三年《蘋果日報》也跟著來台,如今,壹傳媒登台整整十年之後,這位台灣沒有人不認識的「狗仔大亨」,終於正式宣告:壹電視要來了!

黎 智英想從平面媒體跨行做電視,已經很久了,他在壹傳媒的年報上,「主席報告」一欄親筆寫下,「我們現在將目光轉向台灣的電視產業。寶島電視產業的情況,與 壹傳媒登陸當地前的印刷(即平面)媒體產業相似。明顯地,當地的電視產業素質欠佳、技術落後、缺乏優質頻道提供觀眾挑選。換言之,時機已到,壹傳媒繼改革 報章及雜誌行業的生態後,現要一舉革新電視產業……。」黎智英的主席報告絕非僅止於報告,事實上,早在去年十一月,《今周刊》專訪黎智英時,他首度對外大 談他對壹電視的想法,當時開出的理想、擘畫,都一一實現,包括從去年底開始大送機上盒、他的電影台播的影片要比HBO頻道更快更新,而且壹電視不怕別人抄 襲,黎智英打開壹電視大門,歡迎參觀,一組三百多人的動畫團隊,品質絕對不輸好萊塢電影製作,其中光是一個用三千顆LED燈描繪真人臉部動態的設備,要價 七十五萬美元,他甚至揚言要把戲劇節目每集製作費提高到新台幣五百萬元(目前台灣高成本的偶像劇,一集不超過三百萬元)。

事實證明,他已經在做了,目前還在線上播出的「拜金女王」,每集製作成本新台幣四百六十萬元,但這些,都還不是黎智英最想要的,他說:「新聞台才是最快會交出成績單的頻道。」如今,千呼萬喚,新聞台頻道終於到手,外界都等著看,肥佬黎要如何出手。

搶時間也要搶位置

未登場 枱下交易已熱呼呼台灣電視產業生態特殊,有線電視長期被系統商連手把持的惡質產業環境,就像一條馬其諾防線,整個電視產業因此停滯多年,一動也不動。如今,黎智英來了,他要來突破這道固若金湯的防線,能不能做到?

截 至目前為止,壹電視已經送出四十萬個機上盒,根據壹傳媒表示,平均開機率大約三成,換言之,如今壹電視的新聞台已經在全台約十二萬個家庭播放。接下來,拿 到執照之後,很快地,根據壹傳媒內部評估,最快在八月底、九月初,壹電視就可以登上中華電信的MOD(Multimedia on Demand,中華電信多媒體內容傳輸平台),按照目前MOD約裝設八十幾萬台,開機率二五%計算,約有二十萬個家庭可以收看,這個收視人口換算下來,大 約有○.一的收視。

但肥佬黎的算盤當然不僅於此,畢竟登上有線電視系統,讓民眾打開電視就可以收看,才是壹電視眼前最重要的事。

壹 電視總經理王子云直言,「接下來這個禮拜(指七月下旬),有好幾場硬仗要打。」目前已經有幾家系統商主動上門來探詢合作意願,而和凱擘、中嘉等大型系統商 的談判,也將在近期內登場,壹傳媒的談判有兩大方向「是要搶時間,還是搶好位置?」王子云的答案是:「兩者都要。」所謂搶時間,是指不管頻道位置,能上就 先上,目前有線電視新聞台的區段是從五十台到五十八台,但壹傳媒一時半刻要介入的難度恐怕相當高,因此眼前即使是後面七、八十台的冷門位置,在搶時效的前 提下,無論是購買或租用頻道的方式,能上就先上了。

但明年一月,國內所有頻道將有一次換約潮,屆時壹傳媒無論如何,要卡進這個「黃金區段」,要怎麼卡位?要付出多少代價?誰會被擠出去?將高度考驗各系統商如何看待壹電視帶進的收視率價值。

「放 心,系統商不會對壹電視築起馬其諾防線。」一位系統商大老斬釘截鐵地說。在「利」字當前下,儘管壹電視絕對是所有頻道商可敬可畏的對手,但只要壹電視能夠 帶進亮眼的收視率,「誰會和銀子過不去?」壹電視重金製作的「拜金女王」,已經賣到其他頻道上映,而目前許多三立電視台的節目,也都已經賣給壹電視播出。 此外,中天、緯來都已經和壹電視有業務往來,壹電視還沒正式熱身登場,但枱面下的交易已經熱呼呼。

預計今年年底前,打開電視,觀眾就會看到黎智英精心製作的新聞台、電影台。肥佬黎的媒體就要直接從平面,躍上電視頻道,更直接走進每個台灣人家庭,這一次,黎智英會怎樣顛覆台灣電視產業,值得觀察。

壹 傳媒登台10年,從平面轉戰電視2001年 台灣《壹週刊》創刊2003年 台灣《蘋果日報》創報2007年7月 壹電視成立2009年 壹電視正式向NCC申請成立綜合台、娛樂台、電影台、體育台2010年3月 NCC發給電影台、體育台執照2010年7月 壹電視新聞台網路開播2010年12月 機上盒開播2011年7月 NCC發給新聞台執照

製表:劉俞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4

只碰面兩次 拿下金融大亨百億生意

2011-9-26  TCW



二○○八年,時任國泰金控副總經理、現任悠遊卡公司董事長的劉奕成,因為「連房子都拿去抵押」金援拍攝《海 角七號》,不僅造就了導演魏德聖,也讓自己成為熱心贊助文藝的名人。

然而,早在這之前,劉奕成已是金融圈要角。頂著台灣大學、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高學歷;剛過三十歲不久,他當上摩根大通(J.P. Morgan)投資銀行副總裁,年薪逾三千萬元;三十三歲那年,更被台灣龍頭金控集團國泰金控挖角,曾是國泰金最年輕的副總,被視為熱門新生代接班人選之一。

身處「台上文明、台下狠鬥」的金融圈,劉奕成思考、說話的速度都比別人快半拍,走路、做事確實敏捷,不浪費 一分鐘。然而,一上了談判桌,他卻沒有咄咄逼人、拍桌子大聲說話的霸氣,反倒是敏銳的抓住對方言詞和肢體動 作。

他令人印象深刻的「關心」,不像談判的對手,卻像是來交朋友的。 去年二月、農曆春節剛過,空氣中寒意依舊,但步出台北市仁愛路德意志銀行大門的劉奕成,心中卻滿是欣喜。 原來,他剛結束與香港金融大亨郭炎的會議,高達一百一十億元的聯貸案,幾乎確定到手!如果此聯貸案順利完成,不僅是去年業界最大聯貸案,也是左右郭炎能否有足夠的資金彈性,參與中信金四百二十億元私募案的關鍵。

如此受矚目的大案子,注意到的不只劉奕成,同時有三組人馬競逐。但為什麼劉奕成在與郭炎開了兩次會議後,就 敲定這個案子?

當時的劉奕成,是國泰世華銀行企業金融執行部執行長,而比他大二十一歲的郭炎,則是比宋學仁還資深的投資銀 行老將,更是兩岸三地的紅頂商人,中國下一任領導人習近平的夫人、鄧小平女婿都與他有交往,身價百億元。

第一印象先加分: 蒐集四百頁資料,對客戶如數家珍 重點,其實不在表面的談判技巧。

「第一次見面,我就能細數他的豐功偉業,一下子就拉近了距離。」去年初,劉奕成第一次去見郭炎前,就與助理 花了近月的時間,從網路、人脈等不同管道,蒐集了四百多頁中、英文夾雜的A4紙張,裡面全是郭炎相關的資料,包括郭炎自越南負笈台大求學的過往、郭炎在信孚銀行任內協助永豐餘辦成了亞洲第一個可轉換公司債、郭炎致 富的關鍵一役——入主香港東南亞木業公司等。

當時,台灣人、甚至金融同業都對郭炎十分陌生,劉奕成卻對郭炎的過去如數家珍,還盛讚他是台灣「投資銀行教 父」,讓郭炎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僅如此,劉奕成「挖」郭炎的資料之深,還特別找來曾任郭炎特助、後來當上德意志銀行環球金融部台灣區董事 總經理詹翠芳,擔任這次聯貸案的投資顧問,縮短與郭炎建立互信的時間。會談中,劉奕成也不忘告訴郭炎,早在 台大求學時,他就上過郭炎的課。

兩人的會面,不像商場談判,倒像是晚輩拜會敬重的長輩一樣。 郭炎的子弟兵曾說,郭炎能從一介平民躍為政商要角,全拜他「談生意好似在交朋友」的高度親和力所賜,這一點,讓郭炎對劉奕成有惺惺相惜之感。

雖然此案後因郭炎「中國前政協委員」的敏感身分,被金管會駁回,但仍是劉奕成在公司建立的戰功。而談判致勝 的關鍵,不是雙方你來我往的談判技巧,而是「建立信任關係」。

「我從來都不是『一回合』談判的贏家,」劉奕成自我剖析:「甚至還很可能是第一回合的輸家,因為我願意先讓 利給對方,以謀求更長遠的利益。」

第一回合先讓利: 低於行情價抽佣,結標後大賺十倍 第一回合的讓利,有時卻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成效。二○○○年,保誠投信購併京華投信,就是一例。 當時的劉奕成任職摩根大通銀行協理,與大家競逐京華投信出售案。但當時京華投信市值不到十億元,如果按照大型購併案的行情價,依成交總額抽佣二%,投資銀行只能賺兩千萬元,不符合投入人力成本。當其他外商開出手續費一口價「五千萬元」時,劉奕成卻開出「一股賣二十元以下,我抽二%;以上,就抽一○%」令人跌破眼鏡的豐厚收費。


對其他對手來說,這根本就是失敗的商業談判。

當然,這宗購併案由劉奕成拿下,但賺錢的生意其實跟在後面。當時台灣金融市場剛開放,充滿機會,吸引四組買 家積極競標,京華以每股八十二元的高價結標,身為購併顧問的摩根大通,最後手續費收入高達兩億元,是預期金 額的十倍。這個結果,不僅讓一起競逐的外商銀行吃驚,也讓原本不重視此案的摩根大通高層跌破眼鏡,成了他後 來高升副總裁的利基。

不過,劉奕成也不是生來就懂得靠讓利建立長期關係,以追求長期最終的勝利;怎麼說,他都是在弱肉強食、追逐 獲利的現實金融圈裡。
劉奕成認為,是求學時家境的快速變化,迫使他很早就學會,要用更遠、更廣的角度來看世界。 小學時,劉奕成家境普通,但上了高中,因為爸爸做土木工程承包,搭上台灣經濟起飛、工程滿天飛的順風車,一下子就賺進大把大把的鈔票。當時爸爸告訴他:「等你大學畢業,一定供你到國外深造!」等劉奕成進了台大,爸爸卻因為投資太多設備,競爭激烈等因素,經濟狀況走回小康,最後不得不對劉奕成說:「要出國念書,你得靠自己。」

「從『有』到『沒有』的這段體驗,對我影響很大,」劉奕成分析,這個經驗,教他要著眼在更長、更遠的利益,而不是沉溺於當下的榮景或一時的勝利。「所以,我不會特別『堅持』,只要是對整個大環境長期好,我很願意先讓。」

劉奕成說,過去商學院教的談判學,是如何在一次性的談判中取得勝利,鬥爭、強凌弱的意味太濃厚;但實務上來 看,就算是商場上的談判,多回合的談判卻占了多數,因此「只想贏一次的人,往往長期下來輸更多,所以我更在 意的是,如何建立長期的互惠關係。」
最後底線要守住:僅讓利三次,嚴防對方拍屁股走人 不過,劉奕成還是常遇到他先讓利、對方卻毫不回饋的劣勢狀況,「我最多只會讓利三次,如果對方明擺著就是佔我便宜,也等於切斷了未來所有的合作可能,」劉奕成正色說。

因為吃過虧,劉奕成談判時也會特別注意,對方是不是「最後一回合」。例如出售公司,股權交割後,賣家就拍拍 屁股走人,所以很容易有只求短期利益的自私想法;或是某些建商賣了房子之後,就什麼也不管,因而多半也只會 注意當下的賺頭。「如果不巧遇到這種狀況,我就會去想,對手可能會開出怎樣的條件,我的底線又在哪裡,到底 能不能跟,而不是如何打好關係,」劉奕成提出警語。

當然,要成為多回合談判的贏家,劉奕成也有一些小工具,例如他記憶力很好,對朋友與往來的客戶都相當用心,採訪隔日,他已經能背出記者的手機號碼;他也總是在當天主動回覆未接來電,訪談中也對合作夥伴、客戶大為褒揚,做足人情。

對於談判,劉奕成的註解是:「每一個人都是一杯溶液,與自己性格相符的談判技巧,就會是可溶解的糖;如果違 背自己性格的,就算是再高明的技巧,最後也只是如冰水與溶不了的糖,彼此互斥。所以不必刻意學習別人的談判 技巧,而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延伸閱讀】劉奕成談判心法:注重多回合、長期的談判結果,會先建立關係、持續追蹤;並主動讓利,提高合作 意願

【延伸閱讀】華人首富李嘉誠的談判心法:顧及對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僅局限在自己的利上;自己捨得 讓利,讓對方得利,最終還是會給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