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富邦金 拓展關鍵年 蔡明忠布局中國南北


2010-02-18   TNM





虎年甫到,富邦金即以去年每股盈餘(EPS)二.四四元,創下自家獲利新高,也登上金控獲利王,預計今年發給小股東的股利,將超越歷年最高的一.七一元紀錄;上週,不畏台股大跌,再度以元月每股獲利○.三四元,勇奪獲利王寶座。

布局 加速西拓

而 領著富邦金表現勇猛的大董蔡明忠,最近身體微恙。夫人蔡陳藹玲對本刊心疼地說:「我先生過去一年常在國外奔波、很辛苦,最近氣候變化大,感冒了,得多休 息。過年期間,我們會在家休養生息。」農曆春節蔡明忠一家人哪也不去,將陪著父親、富邦總裁蔡萬才,在仁愛路城堡般的新家度過。

總是充滿活力的五十四歲蔡明忠,並沒有因此鬆懈。「今年對富邦來說,是向外拓展的關鍵年。」蔡陳藹玲透露。

本刊調查,富邦金「向外拓展」的大計畫,指的是加速大陸擴張動作。對此,蔡明忠已訂下二大方向:一、除站穩大陸海西經濟特區外,還將在北京、天津尋覓參股對象,布下南北同步發展的大格局。二、為旗下保險、基金、證券業能全數落地而全力衝刺,拉開與金融同業的距離。

事實上,台灣金融業一股腦搶進大陸之際,蔡明忠算是跑在前頭。二年前,富邦金藉富邦香港銀行參股廈門商行,創下國內銀行登陸首例;今年一月,兩岸簽定金融監理備忘錄(MOU)才生效,富邦人壽與產險合資的富邦財產保險,隨即獲准在廈門設立,今年上半年營運。

搶先 瞄準天津

然 蔡明忠不以此為滿足。知情人士說:「除了天子腳下的北京,大陸有意由北京帶動鄰近的天津,二地坐高鐵只要三十五分鐘就會到達。蔡明忠向來就跟隨官方政策方 向,這次也緊抓政策,在天津尋找合作機會。」當別家金控還在思考如何下第一著棋時,蔡明忠早已坐海西、望天津,布建全盤的棋路。

銀行、保險登陸後,下一步是取得基金公司執照。「這條路是通的,法規障礙少,但外資最多只能占股四九%,富邦正積極尋找合作對象。」富邦高層說。

比較崎嶇難行的是設立券商。由於券商利潤最豐美,中國還不願對外人大開門戶,幾乎沒有一家台資券商辦得到,這點蔡明忠明白。但「大董(指蔡明忠)準備搬炸藥去炸出一條路來。」親近人士說。而最令他垂涎的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證券∣「中國國際金融公司」。

去年十二月,中金的外資股東摩根士丹利打算出售三四.三%股權,引來凱雷等多家國際金融業者搶標,富邦金是唯一出線的台灣買家。「依中金的特殊性,拿到中金股權,未來中國四大行的參股,怎麼可能會少了富邦金呢?」一位知情人士說。

論壇 無役不與

然而二月初,國際金融圈傳出,富邦金從中金股權標案出局消息,顯示難度頗高。基本上,中金不希望富邦金全部拿去,蔡明忠退而求其次,希望「參一腳」,並仍在努力中。

蔡明忠勤跑大陸,是能見度最高的金控大老闆。一位金控業者說:「兩岸金融大拜拜、抬神明轎的場子,蔡明忠一定出席,給足對岸面子。」福建海峽論壇、上海陸家嘴論壇,博鰲亞洲論壇,國共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等,蔡明忠幾乎「無役不與」。

去年六月,蔡明忠還搖身變成主人,與廈門市政府合辦海西二○○九兩岸經濟暨金融研討會;十一月間,與不少大陸高官的母校、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合作,成立兩岸金融研究中心。此外,蔡明忠也在大陸贊助藝文活動,提高品牌知名度。

參股 率先登陸

相較其他金控家族大老闆不是涉入金改弊案,或因併購案跌得鼻青臉腫,在今年五十富豪排名第十、金融業居冠的蔡明忠,沒有犯下大錯。而富邦金今日的安穩,則源自十二年前幾乎賠掉半個資本額的慘痛教訓有關。

一 九九八年,台灣發生本地型金融風暴,蔡明忠與弟弟蔡明興一連踩了國揚、新巨群等幾個超級大地雷,賠掉百億元,使富邦這塊招牌蒙塵。大家長蔡萬才當時十分震 怒,關起房門罵了一晚,之後在員工面前又數度重話訓誡二個兒子,還把很多重要印鑑、房地契等收回管理,兄弟倆每週一還要跟父親吃午飯,彙報一週大事。

也因此,年輕氣盛的蔡明忠被磨得更謹慎。二○○○年,富邦引進花旗入股,雖花旗後來退出,但蔡家兄弟因此有了國際經驗;○三年低價搶進香港的港基銀行(後來更名富邦香港銀行),進而利用香港與大陸的CEPA參股廈門商銀,率先登陸。

「大董常說:『我和弟弟是打工仔。』大部分的股權握在老爸手上。大董做重大決策時,都得說服這位大股東。總裁自認是集團的風控大師,對大董提來的重大案件,第一個反應都會說no。大董得想方設法持續降低風險、遊說老爸,才能過關。」富邦內部人士說。

跨足 爆發成長

「總裁自大董買進港基銀行之後,已逐步放手給大董、二董兄弟去做。○四年併入台北銀行,成立金控;○八年趁全球金融海嘯,低價買進ING安泰人壽,為富邦帶來數次爆發性成長。」富邦內部人說。

也因兄弟默契佳、父親仍管事,在金控家族中,蔡明忠與蔡明興算是少數沒傳出各自爬山、鬧意見或有嫌隙的兄弟檔,和堂哥蔡宏圖、蔡鎮宇兄弟檔領軍的國泰金相比,毫不遜色。

十 年前,蔡宏圖掌舵的國泰是金融龍頭,富邦因踩地雷而「遭人指指點點」,但蔡明忠從跌倒中站起來,以本業銀行出發,先後跨足電信、電視,近年又進軍大陸,國 泰金去年反而重摔一跤,旗下國壽虧十七億元。如今蔡宏圖以上海國壽為據點,積極向中國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招親,蔡明忠則繞道香港、從海西出發,未來 十年究竟誰在大陸另立江山,精彩可期。

兩岸金控 眉來眼去

金 控 參股或對岸入股的消息

國泰金 中國4大行庫之一的工商銀行,今年1月傳出有意入股上海國泰人壽,接手50%股權。

富邦金 美商摩根士丹利擬賣出中國最大證券承銷商中金公司3成股權,富邦評估接手。2008年旗下香港富邦銀行已參股廈門銀行,持股近20%。

兆豐金 表態將參股對岸城市級銀行,市場則傳兆豐有意入主上海華一銀行。

元大金 表態參股中國券商,已先找來對岸的東吳證券結盟,法令開通後將參股東吳證券。

華南金 表態鎖定廣東沿海、長江三角洲的城市級銀行參股。

富邦集團 壯大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10

Rovio CEO:向動畫等領域拓展 不急於出售公司

http://news.imeigu.com/a/1330044361181.html

Rovio下月將發佈《憤怒的小鳥》太空版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4日早間消息,《憤怒的小鳥》開發商Rovio CEO米克爾·海德(Mikael Hed)週四表示,他們不會只侷限於移動遊戲,並已經開始向動畫、商品推銷和其它領域拓展,目前還不急於出售公司。

雖然取得了快速發展,但Rovio現在仍處於十字路口階段,其大部分營收都來自《憤怒的小鳥》。

「如果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與移動遊戲有關,我將會愈加擔憂,」海德稱。他表示,Rovio已經開始向動畫、商品推銷和其它領域拓展。

海德還披露,他們正在開發非《憤怒的小鳥》主題遊戲。「它將在幾個月後推出。」海德稱。他認為,關鍵是要確保Rovio繼續開發純粹有趣的產品。

「僅僅討論用戶是完全錯誤的,」海德說,「如果你一直談論用戶,你就會忘記他們就是普通人而已。」

儘 管保持了較高的開發熱情,但Rovio仍有可能被收購。雖然隨著Rovio的估值日益升高,潛在收購方的規模正在縮小,但是還有很多准收購方。「經常會有 人聯繫我,問我是否有興趣出售公司。」海德稱。他認為,總有一個臨界點能說的通將公司出售,但是現在還沒遇到這個臨界點,沒有出售交易。

「我們對未來充滿憧憬,」他說:「我們不急於出售。」

Zynga無疑是潛在收購方之一,該公司去年剛剛上市。「我想說很多公司都在收購領域非常積極,」海德稱,「 Zynga是其中一個。」不過他並未披露是否進行過收購談判,「(如果有的話),我們會在合適的時間點通知大家,這一點很明確。」海德稱。

此外,海德還談到了Rovio對其它公司的收購。「我們準備在另一領域開始展開收購。」海德表示。他認為通過收購實現增長的方法非常微妙,因為很多收購併未發揮作用。(曉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57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擁抱正面借貸,拓展被動收入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6023

上回提及阿sam每月洗費不少,係價設阿sam同細佬月入都係$40000,佢地每月淨落袋幾多呢比自己用同儲呢? sam約為 $40000 – 15%稅 – $5000專業人仕洗費同牌費 – 家用- 養車 = $13000 細佬有屋收租,因佢既資產(幾間收租樓)係可以放賣及提供收入的,佢將收番黎既租供按揭就等於儲錢,一間屋就似係一個saving plan 細佬為 $40000 – ($9000/12)稅 + 大埔村屋租金收入用於還按揭本金部份 + 花都廣場租金收入用於還按揭本金部份 + 上水廣場租金收入用於還按揭本金部份 – agent 冇咩專業洗費 – 家用 – 食野搭車 = $40000 – $750 + $3500 + $4500 + $6000 – $10000 – $6000 = $37250 即係細佬成份糧冇郁過,入$40000每月淨儲$37250 而佢地兩個搵既錢係一樣,但S因拓展被動收入,加上唔買只提供負現金流的資產(平車),每月落袋係阿sam近三倍! ($37250/13000)

 

另一個問題係: 阿sam咁鐘意買太古城,但係人工又追唔到太古城既升幅,點解呢? 因太古城算是港島大型而又出名既屋苑,當地業主都較年長及累有資產。附近有多個放盤隨時問銀行借些少又買多一間。你後生又冇父蔭想靠自己之力而同當地業主搶盤,實在係夾硬黎。所以奉勸現時年青一輩都係由細由平樓開始,用divide & conquer策略,遂步完成買入太古城之夢想(如果係)。

 

有自住樓加上招展了被動收入,你係香港既吸金能力比打死份工高幾倍! 有父母亦深知呢點,為子女比首期係大屋苑買入新居,此舉是給子女最好的成長條件,讓子女承襲甚至超越自己的社會地位、事業成就和經濟實力,由古至今未變過。人是群居的動物,不少富人深明鄰居網絡(Neighborhood Networking)的重要性,鄰居網絡的重要性,從康城站領凱的廣告強調「勢必吸納東移精英進駐」可見一斑。又如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山頂、中半山等地區成為英國精英與富豪聚居地,為現今香港傳統豪宅區定下雛形。所以名牌屋苑係價錢上有溢價,及點解呢個case阿sam哥咁想住係有原因。 但如狼母哺兒,一旦子女慣於向父母要食,久而久之失去覓食能力,後果不言而喻。各位輕裝上陣既年青人,請多加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12

【熱點】阿里巴巴22億元投資海爾 拓展大件商品物流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9/56970.html

本次戰略合作後,雙方將通過新設立的日日順物流合資公司,共同建立端到端大件物流服務標準。並在此基礎上,雙方共同開發、提供創新的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及產品。同時,日日順物流及服務網絡將為天貓商家及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家電和大件商品的物流、配送及安裝服務。

本次戰略合作中,阿里巴巴集團對海爾集團子公司海爾電器集團有限公司進行總額為28.22億元港幣的投資。

其中阿里巴巴集團對海爾電器旗下日日順物流投資18.57億元港幣,設立合資公司,包括:1)認購日日順物流9.9%的股權,金額是5.41億元港幣;2)認購海爾電器發行的金額為13.16億元港幣的可轉換債券,該可轉換債券未來可轉換成日日順物流24.1%的股份。

此外,阿里巴巴集團以認購新股的方式對海爾電器投資9.65億元港幣,獲得投資後海爾電器2%的股份。

海爾電器旗下的日日順物流在全國擁有9個發運基地,90個物流配送中心,倉儲面積達200萬平方米以上。同時已建立7600多家縣級專賣店,約26000個鄉鎮專賣店,19萬個村級聯絡站。並在全國2800多個縣建立了物流配送站和17000多家服務商網點。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表示,此次與阿里巴巴的合作,海爾可以更好地向阿里學習,雙方合作的目的不僅僅是把業務做到多大,而是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體驗。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表示,特別感謝海爾對於阿里巴巴的信任,也特別欣賞海爾擁抱變化的心態。阿里與海爾的此次合作是一個「WWW」的合作,Win、Win、Win,三個贏。阿里非常榮幸能與海爾通過這樣的共同理念,聯手打造一個平台,讓中國的製造業能夠通過一種好的平台遍佈到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14

機構投資者拓展OTC資金暗池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7156

一些全球最大的機構投資者們正在改變投資模式,通過在場外市場(OTC)組建越來越複雜的高級交易平台來撮合交易。由於程序交易越來越普及,大機構們以往拿低價、執行大單交易的能力正在受到衝擊。

在機構投資者的圈子裡,一筆交易可以通過經紀商和做市商完成,或者經過多達13次易手和超過40個資金暗池(Dark Pool)進行操作,所謂資金暗池,即機構投資者在公開市場以外的銀行間或銀行內部平台進行交易的非傳統渠道,包括對沖基金在內的客戶利用這一資金流動性池完全匿名買賣大量股票,資金暗池的發展被視作對現有交易所的嚴重威脅,此前有分析稱,各個資金暗池的幕後供應商最終可能聯合起來申請交易所身份。

管理資金超過8000億美元的挪威主權財富基金便是使用資金暗池進行交易的主力機構之一,大手筆買家可以直接與經紀商或賣家商談價格。一些共同基金巨頭,富達投資(Fidelity)和先鋒集團(Vanguard)為了拿到更優的價格和更快的下單速度,目前正在限制為它們提供服務的經紀商執行委託交易的方式。

其實這並非新鮮事,機構投資者經常抱怨過於複雜的市場讓交易變得越來越困難,此外高頻交易者也將價格盲目地推高,使得市場功能失調。然而高頻交易的支持者們表示,在市場交易量小的時候高頻交易商為市場注入了急需的流動性。

監管者們並非充耳不聞,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從10月份開始關注有關市場分裂狀況和高頻交易的數據,而美國金融監管局也出台相應措施監督資金暗池。

就在幾年前,資金暗池還是用來解決高頻交易帶來問題的渠道,儘管目前資金暗池可以幫助投資者匿名交易,但卻並沒有吸引太多的大單交易,當前許多大機構同時使用資金暗池和交易所兩個平台,並運用高頻交易來把大單拆成一個個小單交易,這必然會延長每一筆大單交易完成的時間,並相應增加價格變化的風險。這也是為何當前共持有1080億美元美國股票的挪威主權財富基金會更願意使用高階層交易平台(Upstair Trade)。

挪威央行投資管理機構全球股票交易主管Oyvind Schanke表示:「當前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在高階層交易平台的交易量佔總量的25%,有50%的股票交易直接通過程序進行。我們發現這種策略可以節省成本,如果我們把委託訂單發給經紀商,我們需要等幾天才能徹底完成交易。「

根據Tabb Group的數據顯示,場外交易量已經攀升至歷史最高,佔總交易量的37.3%。也有投資者開始擔憂,相比於把一筆大單賣出一個好價錢,經紀商可能會選擇更低成本的處理方式,最終導致投資者的綜合成本升高。為了避免這種風險,一些機構投資者開始組建自己的研究團隊,富達投資增聘了量化分析師來研究下單交易成本、程序交易的表現以及哪些資金暗池最易暴露投資者身份。

股票市場的錯綜複雜使得一些機構投資者過多地關注如何削減交易成本,而不是提高回報率。他們會去研究那些資金暗池的結構相對簡單,使得交易完成之前的價格不會變化太多。

一家基金公司經理表示:」這就好比去加油站加油,如果你的油箱很大,需要跑15個加油站才能加滿,當你跑到第15個的時候,油價已經抬高了因為它們知道你要來了,所以誰不想只跑2-3個加油站就能加滿油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26

台灣人的泰國菜 進軍中國上海特A區 瓦城堅持「一致美味」 拓展兩岸百家店

2014-01-27  TWM
 
 

 

籌備八年,瓦城終於登陸中國,在上海的特A級商圈開出第一家店。號稱最難連鎖複製的東方菜系,要怎麼克服食材當地化的難關,在中國做出與台灣一致的美味?

撰文‧鄧 寧

從上海浦東機場進城,機場二號線巴士會直接將旅客載到靜安區的芮歐百貨旁下車,在這條商辦大樓林立的南京西路上,國際精品集團LVMH(路易.威登)、BVLGARI(寶格麗),甚至是J.P.Morgan(摩根大通)的中國總部,都坐落於此。

台灣泰式料理連鎖龍頭瓦城的中國第一家店,就開在這個寸土寸金的芮歐百貨中,一樣鮮紅的招牌,但將「全國最大泰國料理第一品牌」,換成了以簡體字寫就的「全亞洲千萬人熱愛的泰式料理品牌」;不特別強調來自台灣,也沒有打廣告,僅憑頂級饕客的口耳相傳,瓦城上海靜安店自去年十二月十一日試營運以來,每個用餐時段都是爆滿。這一天,瓦城董事長徐承義已等了八年。

相較於其他三家已進入中國市場的餐飲股王品、F-美食與安心食品,瓦城登陸的時間明顯晚了許多,但徐承義並不認為瓦城慢一步,他說:「二○○五年時我就想來,但我不急,在台灣把『爐炒廚房連鎖化系統』建構完成,再一舉過來快速發展,今年我就要在中國開出十家店。」

超強付租力

徐承義:一月就能收支平衡快速展店,是許多台灣餐飲品牌登陸的第一指南,但除了管理規模放大的問題外,如何在當地建立標準化作業流程,也成為最大的挑戰。登陸發展已十二年,且在中國各城市擁有百家店面的一茶一坐總裁陳定宗指出,客單價愈高的餐廳,展店的規模愈會受到限制,找店面、找人才、找食材是三大課題。

「好的店面一位難求,有錢不一定能租到;好的人才需要訓練,訓練好了被挖走,是最頭痛的事;還有食材當地化,怎麼用大陸食材做出一樣的好味道,都是挑戰。」以過來人的姿態,陳定宗語重心長地提醒。

陳定宗也提出「中國商圈論」,因中國的商圈區分特別細,一級城市如上海也可分成一級、二級、三級商圈,但上海的三級商圈可比三級城市的一級商圈,「所以餐飲業要在中國展店,得先在一級城市裡測試,如果在一級城市裡的各級商圈都能成功,就能再往二、三級城市拓展。」瓦城所在的芮歐百貨則被視為「特A級商圈」,餐廳客單價要在一百元人民幣以上,才有進駐資格,即使租金高昂,徐承義仍信心滿滿地表示:「依據過去台灣展店經驗,第一個營業完整月分,也就是今年一月,上海店就能達到收支平衡。」他強調,瓦城在台灣已廣泛設點於百貨公司,很習慣百貨業講求「坪效」的作法,許多分店的面積雖非最大,創造的坪效業績卻是百貨前幾名,背後的祕訣就是妥善配置空間,近百坪的店裡,廚房面積僅約兩成,是普通中餐廳的一半,其餘空間能放下一一四個座席與吧枱,加上平日每個用餐時段兩次的翻桌率,創造出瓦城超強的付租能力。

說來也巧,瓦城進軍中國的時點,正值大陸官方頒布「禁奢令」,許多高檔餐廳在這道緊箍令下也無計可施,令人好奇立足在特A級商圈中的瓦城要如何因應?

徐承義表示,瓦城在中國的平均客單價設定於一二○元至一五○元人民幣,屬於中端消費,鎖定的是二十五至四十歲的白領階級,完全不會受到禁奢令影響,且禁奢令還會將原本進高檔餐廳吃飯的客群,帶至瓦城消費。

美味有公式

一道菜,台灣到中國都相同「到中國開店,最重要的不是價格,而是創造價值感。」徐承義認為,上海的消費者非常懂吃,雖然有層出不窮的新餐廳與泰國菜可選擇,但這反而成為瓦城的優勢。「消費者如果不認識泰國菜,還得重新教育,現在上海人已經懂得吃,就會想吃『最好的』泰國菜,這是瓦城被選擇的原因。」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曾建議台灣連鎖業者到中國發展時,可善用「台灣」兩字帶給中國消費者的優質印象,但徐承義卻不這麼做,他說:「我不會特別強調瓦城來自台灣,走出台灣後,瓦城就是國際品牌,我要給消費者的是『一致的美味』,而不是台灣的美味。」端出這段宣言,除了看出徐承義的野心,也能看到他對自己獨創的「爐炒廚房連鎖化系統」的信心。事實上,中國料理、泰國料理等東方菜系,是餐飲界公認最難連鎖複製的菜系,瓦城的菜單裡有六十多道菜色,涵蓋將近七百種食材,在台灣一年要服務超過四百五十萬位客人,都是藉由這套系統來炒出一致的美味,支撐其後的,則是一套細緻化的管理學問。

中國市場規模龐大,以瓦城上海店來說,光與芮歐百貨比鄰的商辦大樓就有八千人在其中上班,所在的靜安區有三十萬人口,整個上海更有兩千三百多萬人口,相當於整個台灣;對連鎖餐飲業而言,一定要在當地找到食材供應商,才能確保新鮮、採購成本低與供應不斷貨。

為了後續的中國展店計畫,從去年四月起,瓦城採購團隊便率先出動,前往江橋、江楊、龍上等上海的大型農貿批發中心,尋找來自全中國的蔬果、肉類、生鮮食材;七月時,位於上海北外灘的研發中心完工,研發團隊更將搜尋來的食材全數搬入「研發廚房」,與廚師共同進行測試,確認每樣食材都符合瓦城的標準規格。

徐承義強調,在爐炒廚房連鎖化系統中,從食材規格到料理手法都已經寫好公式,但這套公式在中國卻不一定適用。以檸檬為例,這個為泰國菜帶來酸香風味的食材,瓦城一年可用掉三五○噸,在台灣,瓦城採用外皮光滑且皮薄的綠色檸檬,這樣的規格到了上海,卻完全不適用。

一開始採購人員以台灣標準尋找,到各個市場收集不同產區、不同品種的綠檸檬,但不是鹹味偏重,就是沒有酸香味,或是吃起來太像金桔,「沒辦法,最後我們只好直接殺到攤位上,看到檸檬就當場買了切開試吃,最後終於找到酸味、香氣都適合的,是海南產的黃色檸檬。」但故事還沒完,當瓦城和供應商洽談採買檸檬時,以為只要指定「海南的黃檸檬」即可,進貨卻發現參雜著放久變黃的綠檸檬,只得再次和供應商清楚明定項目,除了產地品種,還嚴格要求外觀要皮面粗糙且皮厚,以確保進貨品質。

食材統一規格

讓供應商直呼:太龜毛了

徐承義笑說,瓦城要求食材規格非常龜毛,不只檸檬如此,其他泰國菜常用的辣椒、大蒜、九層塔、空心菜等,數百種食材皆然,曾有上海供應商抱怨:「其他人只說要買多少,瓦城來買菜,除了指定產地,還指定外形、重量,甚至是長寬高要幾公分,而且還要求每一批貨都要是同樣規格,真是第一次遇到這麼奇怪的要求,也太難做到了!」面對供應商的反彈,徐承義大方讓他們去調查瓦城在台灣的成績,以認識瓦城的品牌精神,採購團隊也鍥而不捨地說明要求規格是為了管理食材品質,他欣慰地說:「這些供應商看到我們的堅持,最後多轉變心態,願意與我們共同成長,努力達到要求。」「一致的美味」是瓦城開業二十三年來最高的要求,隨著爐炒廚房連鎖化系統日趨成熟,近六年來瓦城泰統集團的展店速度明顯加快,合計旗下瓦城、非常泰、一○一○湘的總店數,在去年已成長至六十二家;即使單論瓦城,在台店數也已有四十六家店,是台灣最大的單一餐廳品牌,上海則是瓦城開出的第四十七家店。

徐承義發出豪語,今年從上海、南京到蘇州,預計開出十家分店;兩岸總店數則以一百店為目標,也就是今年須開出三十八家新店面,且全數都將以自有資金開設,能做到這點,關鍵還是在「細節管理」。

瓦城每一家分店從十五年前就開始進行「每日盤點」,相對於餐飲同業多採月盤點或周盤點,瓦城的標準無疑更嚴謹。「十年前,廚房盤點的月誤差是二%,每年修正,到去年已達到日誤差千分之五。」精細的期末存貨管理,讓瓦城能節省出每一塊錢回饋給食客。

在中國經營連鎖化餐廳不容易,徐承義堅持「每天每一個時段都做同一件事情」,這套一致性的美味學問,將是他未來在中國開疆闢土的最大武器。

瓦城泰統

董事長:徐承義

資本額:2.33億元

成立:1990年

員工:1500人

旗下品牌:瓦城、非常泰、1010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84

企業篇》拓展海外市場 宏全推動「全英語」工作環境 國際化 從業務到技術員都能撂英文

2014-02-10  TWM  
 

 

台灣企業的國際化是必然之路,而宏全正是努力走出去的傳統企業之一。

到世界各地征戰,拓展事業版圖,人才是非常重要的資產,如何找到合適的國際化人才,「英語力」成為關鍵。

撰文‧許瓊文

身為台灣最大的飲料包材公司,宏全公司秉持隨著食品大廠的步伐,走向國際市場的策略。但一家經營四十五年的優良企業在海外設點時,面臨找不到國外派駐人員的窘境;個人意願是其一,但最重要的是,許多人懼於自身語言能力不足,無法適應海外生活。

「一開始,我們真的找不到適當的人選,讓我們驚覺,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曾經在美國求學的宏全董事長戴宏全發現,公司有很好的專業技術,讓客戶主動找上門,但是卻沒有足夠的人才,作為聯繫客戶的窗口。因為會說流利英語的員工有限,往往連董事長都必須去接待客戶。

於是,三年前戴宏全在公司內部成立了「宏全學院」(Hon Chuan Academy),建立公司的人才培育計畫,尤其是能夠拓展海外市場,兼具外語與專業能力的優秀人才。

宏全人力資源部課長施建仲表示,在公司內部設立英語課程,提供員工自我進修,特別是負責國際業務的同仁。公司制定多益英語成績的標準,招募門檻必須達到七百分以上,同時陞遷時,除了績效評估考核外,也會將英語多益成績列入參考。

無英語人才 寸步難行

宏全原本聘請專業外籍老師教學,但因大家工作時間及程度不一,課程難以延續,目前採由公司補助學費的方式,吸引員工自我提升。

另一方面,並透過人資相關的網絡平台,找到專為培養國際貿易人才的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國際企業人才培訓中心(International Trade Institute,ITI,簡稱「外貿協會培訓中心」)。培訓中心提供在職人士的進修,全部由外籍老師以純英語的教學。ITI的學員要經過一至兩年的嚴格訓練,幾乎一結業各企業界就搶著要。

宏全國際業務三部的專案經理黃冠仁表示,「ITI培訓的員工,我們視為儲備幹部,給予三個月的訓練後,再派往各地的據點,或是留在總公司負責不同區域的客戶開發。」目前負責宏全澳洲事業的業務代表,三十二歲的郭美芳就是從ITI出來的。銘傳觀光系畢業的她,原本英語程度就不差,大學畢業後曾經在科技公司擔任業務工作。看好國際貿易的發展,她決定投資自己,「ITI一年密集課程的學費二十五萬元,含吃、住,其實很划算,可以學國際貿易專業,也同時強化英文。」郭美芳說。

目前在宏全,像郭美芳這樣來自ITI的國際貿易人才大約有十多位,幾乎是宏全國際化的主力人才。面對不同地區市場,其實語言上的需求各有不同。

黃冠仁舉例,以郭美芳負責的紐澳地區,英語聽、說、讀、寫都需要非常流利,因此,擁有九百多分多益成績的郭美芳,自然就因為英語成績脫穎而出,負責該地區的業務。

僑生成招募重點

為了提供客戶更好、更快速的服務,宏全發展出一套國際化的策略模式,擁有快速的調配能力,讓國際食品大廠有「just in time」的即時服務。

不僅只是要求國際業務單位的人,必須具備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戴宏全未來的目標,希望帶領公司成為國際化的企業。舉例來說,也許業務單位的人需要用全英文與客戶溝通,但是技術人員也必須要有基本的英文能力,才能即時回覆生產狀況。

在對外招募上,宏全的人資部門在招募的關卡,就會先做第一步的篩選,「如果具備多益成績,業務單位七百分以上,一般行政六百分以上,且履歷具有英語自傳的,我們自然會優先選擇。」施建仲說。

而對內雖然公司還不能立即實現「全英語」的溝通環境,但是這是戴宏全希望有朝一日能做到的。

在未來二到三年內,公司預計推動「職位英語」的設定,也就是未來個人的英語能力將影響陞遷的評估。「除非不在乎陞遷,且完全只在台灣工廠工作,否則,英語能力將成為陞遷的基本條件,」施建仲說。

此外,宏全也很願意招募台灣各大專院校的東南亞僑生,因為經過幾個月的訓練,這些僑生都可以回到自己家鄉的宏全企業上班,正是在專業、語文能力以及個人意願上的最佳人選。

要成功地將企業帶往國際市場打勝仗,還要靠更多的企業管理與經營的眉角;但是可以確定,「英語力」是企業國際化的基本門檻,如果連基本英文都說不好的,就更別談「國際化」;要成為一流的國際企業?先提升員工的英語力就對了。

宏全國際

成立:1969年7月

集團總裁:曹世忠

董事長:戴宏全

資本額:25億9847萬元主要業務:PET塑膠瓶、飲料充填代工、電池罐體電子零組件、鋁蓋類、塑蓋類、爪蓋類、收縮薄膜、標籤類等生產製造主要客戶:統一、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台灣菸酒、黑松、愛之味近三年獲利:2012年 12億元

2011年 13億元

2010年 14億元

看好非洲市場 加強投資宏全國際是台灣最大的飲料包材生產公司,消費者喝到的飲料,即使品牌不同,但是瓶身及瓶蓋半數以上是「宏全製造」。台灣各食品大廠包括統一、愛之味、可口可樂、台灣菸酒、黑松等,都是宏全的客戶。除了遍及亞洲及非洲8個生產據點,宏全的客戶更是遍及世界,知名的可口可樂就是宏全長期的合作夥伴。

現在宏全看好非洲有10億人口的龐大市場,決定在東南非濱海國家莫三比克投資設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89

陳嘉益掌握每晚黃金150分鐘 讀書會拓展人脈 小工程師變外商老總

2014-05-05  TWM  
 

 

科技人很累,工作很爆肝,但有人就是能夠擠出下班後的時間參與讀書會。

下班後黃金兩個半小時的學習能量,經過17年不斷堆砌,讓陳嘉益由小工程師變身外商老總,年薪翻5倍。

四月的某個週一晚上七點,正當大多數上班族魚貫離開辦公大樓,準備搭上捷運或公車趕回家的時候,卻有一群人逆向走入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一棟大樓裡,他們是「行雲會」的會員,要參加每週一固定舉辦的讀書會。

其中一位從桃園中壢開車趕來的成員陳嘉益,一進到會議室,脫掉西裝外套,拿出《TED Talk 十八分鐘的祕密》一書,如同過去十六年半的習慣,他聽講,並與大家共同討論今日主題。

當一九九八年第一次接觸「行雲會」後,陳嘉益就一頭栽入這個下班後的活動,每週幾乎都要花三到四天來此「充電」。「行雲會」一路伴隨著他的職涯成長,由一名小工程師,到全球最大塗料集團──荷商阿克蘇諾貝爾集團環球油漆公司事業部台灣區總經理,十七年間他的年薪翻五倍。

陳嘉益稱這段時間是「下班後的黃金兩個半小時」(晚間七點到九點半),「這是一整天在睡覺前最值得好好經營的時段,因為你不知道在這一五○分鐘內會認識什麼人、會聽到什麼有趣的東西,進而會啟發什麼樣的點子。這兩個半小時內,有無限的可能!」陳嘉益的語調中儘是熱情。

多次轉職

經由讀書會人脈轉介

回顧職場之路,陳嘉益從工程師出發,一開始做的是國際業務銷售,只接觸得到終端產品,因此對於產品設計開發流程並不熟悉;有一次他在行雲會聽到「新產品開發專家(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NPDP)證照」這個新詞時,興起了學習與考照的念頭。

順利取得證照後,陳嘉益在行雲會中與夥伴們分享心得,「結束後,一位學長走過來拍拍我的肩膀說:『我們公司要找PM(產品經理),需要對新產品開發流程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你有沒有興趣?』」就這樣,無心插柳,陳嘉益從下游電子周邊產品的工程師,爬升成為中游IC設計廠的產品經理。細數陳嘉益轉換的四個工作,其中有兩個是行雲會學長介紹,有兩個則是因為會裡活動需要在台上講演,而被獵人頭相中所得的機會。

如今,相較於二十年前職場的「同梯」夥伴,有不少人只是從「菜鳥」工程師跨入到「資深」工程師,坐上外商公司老總大位的陳嘉益,職場高度拉開,經濟能量的差距當然也越拉越大。

一九九六年成立的行雲會,是由資策會主辦「國際資訊行銷尖兵」課程第一期結業學員所發起,是一個強調學習型的組織。一開始成員多有IT(資訊科技)產業背景,之後才漸漸加入其他領域的上班族。

「一群人選在下班後聚在一起討論產業,做case study(案例研究),對工作形成莫大的幫助。」行雲會會長、勤立生物科技業務部經理歐陽瑛指出,這裡藉由不同場域知識的撞擊,可以產生類似文藝復興時期的「梅迪奇效應」(不同領域的人或想法結合在一起,產生新的構想、想法或產品),甚至有志同道合的會員一起創業,從普通上班族變成創業家。

意志堅定

十七年來下班充電不間斷

在加入行雲會之前,陳嘉益與一般人沒兩樣,是一位苦悶的工程師,經常加班,這讓他對工作的厭倦與疲乏感與日俱增。「有一小段時間,下班後會和朋友唱唱KTV、吃飯聊天,兩個半小時就這樣消磨掉了,但吃喝玩樂後,厭倦與疲乏感卻仍舊揮之不去。」藉由行雲會,他發現下班後應該要有多元的活動。於是,他不僅參加讀書會,也固定運動,過去每週都會打羽球,行雲會若有溯溪、登山活動,也一定參與,所以他爬過玉山,也曾到宜蘭、花蓮溯溪。

正因為太投入下班後的活動,所以直到兩年前才完成婚姻大事,但「書中自有顏如玉」。陳嘉益露出靦腆的笑容,仍然覺得先立業後成家的順序,反讓他更能專注於自我的成長。

時刻成長

在職場才能有競爭力

結婚後,他每週二都會與太太一起跳國標舞,週末選一天與親朋好友打桌球,每兩週與客戶打一次高爾夫。但不論工作多忙、職場領域已經到達一定高度,他還是會請祕書先把重要的應酬敲定後,儘量維持每週一兩天參與行雲會活動的步調。

「我記得念MBA(企業管理碩士)時,有一位教授曾經說過一句話:『不要以為教授們個個都是博士,在我們眼中,博士也只有三年賞味期。』如果連博士這樣高學歷的人,都這麼警惕自己要時時成長,那一般人又怎麼可以忽略終身學習呢?」陳嘉益強調。

其實,包括運動、參加讀書會,都是個人意志力的表徵,「我是真的在做,而且做到了,這樣在職場上,才稱得上是一個有競爭力的人。」陳嘉益用近十七年的下班時間,表彰自己的強大意志力,隨之而至的是學習能量的沉積與發酵,「十年前我真的沒有那麼聰明,但是下班後的這個習慣,卻讓我見到不一樣的自己。」連續三年,陳嘉益都被創會顧問、在資訊產業和國際行銷界資歷深厚的友訊科技前副總經理解建新,指定為「年度策略科技趨勢」報告者。為了這份報告,他必須從前一年度的十二月,準備到當年的一月,然後在過年後提出對當年度的趨勢看法。

樂於分享

「能夠展示 才是真的吸收」無償的簡報,需要耗費他約兩個月的時間大量閱讀、篩選資訊、再製作成投影片;但是,陳嘉益卻異常珍惜這樣的機會,「佛家說『法佈施得智』,學習的過程不是只有聽與看,消化成自己的語言展示出來更重要,因為這樣,學得的知識才能真正內化成自己的智慧。」當網路化、國際化的衝擊不可擋,職場高度的延展得來自不斷地學習與交流,而下班後的時間運用,絕對可以打造出個人的差異化。

陳嘉益用近十七年的下班後兩個半小時,累積來自讀書會的能量,並且用每天早上開車上班途中,打開收音機聽取當天新聞的作法,來維持競爭力,有效掌握最即時的產業資訊;當職位高度推升,財富的水位自然墊高。

陳嘉益

出生:1967年

現職:荷商阿克蘇諾貝爾集團環球油漆公司事業部台灣區總經理經歷:福祿貿易電子材料事業部台灣區經理學歷:澳洲國立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系碩士

小工程師變身

外商老總的祕訣── 陳嘉益下班後的時間安排早上 8:00~9:00 目的開車上班聽收音機,聽取當天新聞。 掌握即時財經資訊。

週一~週五擇兩天19:00~21:30 參與「行雲會」讀書會或創業大講。 終身學習。

週二下班後

與太太跳國標舞。 運動,保持好體力。

撰文‧施禔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05

馬云最新採訪:阿里巴巴正用技術重新拓展商業的邊界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10
2014年的5月10日,杭州還在下著小雨。我從京杭大運河邊上的一家酒店出發,坐出租車沿著文一路一直向西,目的地是阿里巴巴集團在西溪的總部園區。在堵車的間隙我偶然地看到了馬云創立阿里巴巴時的公司所在地湖畔花園。「湖畔花園」四個字掩映在江南的朦朧煙雨和順著拱頂蔓延的綠植中。15年前沒有人會想到這裡將誕生一家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

之前三天,阿里巴巴集團向美國證監會提交了招股說明書。它的估值之龐大和盈利能力之強已經是媒體議論的焦點。招股書中馬云通過關聯公司購買了此前阿里巴巴為其採購的飛機也被廣泛談論。我認識的一名阿里巴巴的員工說,他回到家時,連他媽媽都向他打聽:「聽說你們公司給馬云買了一架飛機?」他在招股書中表現出的無私反而不太有人提及。在其中馬云承諾說他投資的所有關聯公司的收益他都無意佔有,都可以用來為阿里巴巴公司服務;支付寶VIE事件的另一隻鞋也在招股書中水落石出,馬云向董事會提交了書面承諾,稱他在這家名為小微金融的新公司中,所佔的股份和享受到的收益不會超過他在阿里巴巴集團中得到的。

5月10日被這家公司命名為「阿里日」。在這一天,阿里巴巴將會向所有阿里巴巴員工的家屬開放,請他們來公司參觀,並同公司的高管們交流。於是,園區門口接待家屬的工作人員代替了之前曾經站在這裡的偏執的創業者。我曾經看到過一個年輕的男人站在雨中舉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他想要推銷的項目,他保證它會「讓馬云和馬化騰動心」。另外一個人則保證他能幫助馬云打敗騰訊的微信。

這個佔地26萬平米的園區,比阿里巴巴誕生時所在的整個湖畔花園小區都要大,主體建築由知名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設計。園區像公園般擁有自己的湖泊與濕地,湖中有馬云贈送的白鵝。它像一個生活區那樣擁有書店和咖啡館。要想在星巴克買到一杯咖啡,至少需要排上十分鐘的隊。同時它又像一個大學那樣擁有互相競爭的食堂。它讓不少的阿里巴巴員工感覺到自豪;但是同時也會有員工覺得這個龐大的園區讓這家公司太像一家大公司。

這一天整個園區中四處懸掛著同阿里日相關的招貼畫和標語,包括相親大會和業務體驗在內的活動吸引著家屬和員工的參與。曾經是雙十一發布會會場的報告廳內,聚集著阿里員工的家長和孩子。一群吵吵鬧鬧的孩子爭著要上台表演節目。阿里巴巴的高管們則會到這裡來和員工家屬們交流,回答諸如自己的孩子如果結婚是否能夠參加明年集體婚禮的問題——2014年的集體婚禮因為報名人數太多,因此沒有做到讓所有新婚的阿里員工參與。臨近中午時,原定要來同阿里員工家屬見面的CEO陸兆禧仍然未能到達。因為他必須要和馬云一起參加同一位重要客人的會談。人群開始散去。門口站著的阿里員工為每一位女性送上一支花。阿里的高管們中午則會在食堂為大家打飯。一位帶著員工卡的年輕長發姑娘在向外走時對他的父親解釋,往年阿里巴巴的幾乎所有高管都會出來見同事的家長。但是今年情況實在多變,因為阿里巴巴有可能成為「中國最大的上市公司」。

即使不考慮馬云總是在說的同阿里巴巴平台相關的就業人口,僅僅看著眼前的人群,也足以感到人們對這家公司的感情。阿里巴巴已經成為了一家人們想要為之工作的公司。最近幾年來這家公司已經成為從政治家到普通人關心的對象。包括兩任中國總理在內的人都對馬云和阿里巴巴表達了自己的諸多期許。這已經不再是15年前創業時無人知道的那家幻想著要改變中國商業世界的小互聯網公司。

BAT是媒體對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三家互聯網巨頭的簡稱。這三家公司都在各自的領域內擁有巨大的競爭優勢——很多人稱之為「壟斷」,儘管這三個巨頭都會反對這個稱呼。百度是搜索、騰訊是社交、阿里巴巴是電子商務。其中騰訊和阿里巴巴的市值都已經超過了千億美金。這三家公司從2013年的大肆收購讓媒體大開眼界。它們都試圖超越自己此前的優勢領域,向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上的其他業務蔓延:地圖、音樂、視頻、手機遊戲……2013年年底開始的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燒錢」之戰,僅僅是這場競爭的一個白熱化表現。如果去細看這三家公司,一個互聯網記者會發現它們跟5年前已經大不一樣。變化太迅速了。馬云自己也說,現在已經不能再將阿里巴巴僅僅視作一家電子商務公司了。

微信的重要性已經被無數的言論闡釋過。它被稱讚為一款殺手級或國民級應用。馬化騰2013年在北京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現場接受央視《對話》欄目採訪時,稱如果沒有微信,騰訊面對移動互聯網浪潮時會出一身冷汗。借助微信,騰訊在移動電商和移動支付上開始重新具備了想像空間。它也被視為阿里巴巴最大的競爭對手。因為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一直是阿里巴巴深耕的領域。馬云上一次公開亮相是在北京大學舉辦的阿里巴巴技術論壇。在論壇上,他說,憑藉著包括餘額寶在內的互聯網金融創新,阿里巴巴在搖晃著此前形同壟斷的國有銀行金融服務,他原以為騰訊會借助微信來搖晃同樣形同壟斷的國有電信運營商,但是,騰訊卻選擇了搖晃阿里巴巴。

當然,僅從外部觀察的角度,對騰訊而言,最理性的做法當然是去搖晃同為市場產物的阿里巴巴,而不是挑戰三大電信運營商。只需看一看國有商業銀行對待餘額寶的態度和反應就不難判斷。要去搖晃可以影響監管政策的大型國有企業,是危險的。

儘管它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已經跌破了5%,也儘管關於它是否具有創新性的爭論一直在延續,餘額寶毫無疑問仍然是2013年的年度產品。它的出現證明了此前支付寶首席執行官彭蕾在同我交談過程中闡明的互聯網金融的特徵:開放和平等。以往的金融理財服務是具備一定金額門檻的,同時贖回是需要時間的;而作為一款互聯網金融服務產品,餘額寶可以實時贖回,同時任意金額都可以購買。它成功使得很多不使用理財服務的中國人開始使用理財服務——當然是通過餘額寶,或者其他互聯網公司的類餘額寶服務。

的確不能再簡單將阿里巴巴理解為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因為支付寶VIE事件拆分出的小微金融在未來有很大可能會成為新的金融巨頭;阿里巴巴集團大手筆收購的娛樂文化類公司和它的硬件天貓魔盒,讓這家公司加入了客廳覬覦者行列;志在建立物流網絡的菜鳥;以及馬云在年初公開信中提到的「云」和「端」;這些都是這家公司想要傳遞出的新的想像空間。

馬云最近一次公開亮相是在南寧。作為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的成員,他和包括柳傳志、王石在內的其他理事一道參加一年一度的綠公司年會。上一年在昆明,由王中軍主持的馬云晚間演講環節「天馬行空」成為年會最受歡迎的環節。他回答了台下創業者從如何處理合夥人衝突、家族企業接班到創業者處理兩性關係的問題。但在這一次,他卻百般推脫。最後,他接受了一次時長在一個小時以內閉門會議的安排。參加者在二十人左右,包括柳傳志、沈國軍、李連杰和蔣錫培等人。

在阿里巴巴宣佈會到美國上市之後,馬云更加避諱有媒體在場的公開露面。他說,公司的律師寫了無數封郵件提醒他不要「在外面亂講話」。但當他露面時擁擠的人群,和想要進入閉門論壇的人數之多,仍然說明了他的巨星般的號召力。

後來在同他的一次談話中,他向我講述他所認為的阿里巴巴對商業世界的貢獻。他說:「如果說Google是在拓展技術的邊界,我們就是在用技術拓展商業的邊界。我們起到的作用就是把中國社會真正帶入到商業社會當中,現在儘管中國已經進入到了商業社會,但我們的很多思路還是農業社會的思路。」

他重複了此前他在幾個場合陳述過的言論,即他想要讓商人在中國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2013年在他宣佈辭去阿里巴巴集團CEO的演講中,他就曾大聲宣佈:我自豪我是一名商人。「大家現在還是看不起商人,但商人是真正有效率的資源配置者。」他說。

我覺得阿里如果對於中國社會有一些貢獻,我們希望能把中國社會真正帶入講究契約、講究社會資源有效配置,講究把人類的創新、創造力激發出來的階段。我們在這方面做了一點努力。」馬云說。

即便不考慮上市之後阿里巴巴集團的未來,這家公司對整個中國商業世界的貢獻也已經不容抹殺。淘寶是少數真正改變了人們生活的一家公司。此前阿里巴巴反覆在宣揚的淘寶系公司對就業和創業的貢獻,也並不是誇大之詞。它在商業文化上的貢獻可能沒有像阿里巴巴集團創造的就業機會那樣讓人印象深刻,但卻在軟性地產生著影響。無論是否是批評者所稱的「道德制高點」,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馬云總是掛在嘴邊的「新商業文明」和「誠信」,的確是這個國家所需要的。

如果說以今日的眼光來看,阿里巴巴系公司已經取得讓人讚嘆的成功,那麼能夠解釋這種成功的,除了外部商業觀察者分析的各種原因,從馬云本人的領導力、運氣、資本的幫助、中國增長的紅利、商業模式之外;馬云本人的解釋亦有道理,他說,在今天這個時代一個公司要想成功,它需要為社會解決問題。

馬云說,2014是阿里巴巴的一個大年。即將到來的公開上市會將這家公司放到全世界的目光之下。所有對這家公司感興趣的人,從投資者到媒體記者,都將可以獲取到它的公開財務數據和運營信息,然後發表自己的評論。這是一家大公司和受人矚目的公司不可避免的,無論實際運營這家公司的人會受到怎樣的困擾。

這只是上市帶來的改變的一部分。這家公司還會面對著更多因改變而生的挑戰。為數不少的阿里巴巴員工通過上市解決財務問題之後,他們是否還能像之前那樣全力投入工作?阿里巴巴集團的COO張勇說,上市對團隊心態的改變會是巨大的。「財富引起的員工之間關係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惰性」,他說。

另一個問題,則是所有大公司必然面臨的挑戰。無論馬云和作為平台的阿里巴巴是多麼地讚賞小公司,但是這家公司已經是一個巨頭。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會懷念它之前的酷。管理學大師克里斯騰森提出的「創新者的窘境」理論,也正是為這些成功的巨頭量身定製:它講述巨頭們如何因為已有的成功而錯過破壞性的創新——這種創新不可預期,卻會改變巨頭成功的土壤。這家公司的領導者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們曾果斷地分拆淘寶,努力將公司變「小」。當然,按照馬云的一貫邏輯,他仍然堅持從人和文化入手來解決這個宿命的窘境。無論如何,未來會為我們這些外部觀察者展現他們的努力是否會成功。

所有這一切,都是在一個快速變化的年代,一家想要成為偉大公司的中國公司的努力。用馬云的話說,他們所面對的挑戰,是此前在書本上都沒有記載過的、但卻在真實發生的問題,而且,並不僅僅是阿里巴巴一家公司遇到的問題。因為,商業的邊界從來沒有如此模糊過;商業也從來沒有如此密切地切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