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群創迎娶奇美電 婚期為何難拍板?

2010-02-08  商業周刊





「還好新郎不是我,不然肯定老個十歲!」一月二十八日,友達法說會當天,友達執行長陳來助回應全場法人,對於新奇美合併案的看法。

沒想到陳來助這句話才講完,當天群創就公告,將新奇美的合併基準日從計畫中的三月一日,再往後延一個月。

當年,陳來助主導的友達、廣輝合併案,雙邊人馬餐風露宿,無日無夜的進行前置作業準備,費時近六個月的時間才完成合併。

涉及群創、統寶與奇美電的新奇美三合一合併案複雜度更高,合併基準日卻已一夕三變,從最早的四月三十日,提前至三月一日,再到現在的四月一日。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鴻海集團主導的新奇美,急於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合併不可?

「新奇美電子合併的過程並不輕鬆!反壟斷案還是主要關鍵!」台灣一線面板大廠高層人士明白指出。

美國司法部四年前對面板業提出的反托拉斯指控,去年十二月十日,奇美電子資深副總經理林榮俊宣布,奇美電子也已認罪,並同意支付二億二千萬美元的罰金。

只要反托拉斯法案的問題未解,群創與奇美電還沒合併,雙方就是競爭對手,不管雙方談什麼事,都要有律師陪同。因此鴻海集團沒法私下先行將奇美電的技術納入鴻海集團的應用範圍,以及進行聯合採購,大大影響雙方合併綜效。只有提早合併,才能解決這個最棘手的反托拉斯法律爭議。

這個反托拉斯案,更衝擊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當初決定閃電娶奇美電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奇美電的液晶電視廣視角技術。

新奇美合併進度 牽動鴻海液晶電視組裝訂單

鴻海在去年買下索尼位於墨西哥的電視組裝廠,做為其進軍液晶電視整機組裝代工的灘頭堡。對應需求,群創必然得跨入液晶電視面板生產。然而,過去以監視器面板生產為主的群創,手中並不握有電視面板主要關鍵技術之一的廣視角技術!

台系面板業者指出,「目前市場上應用最多的VA廣視角技術主要由夏普(Sharp)掌握,但夏普擔心樹立太多競爭對手,對廣視角的技術授權態度保留,群創若未經授權就投入廣視角技術的電視面板開發,得承擔被夏普等面板廠提告的風險!」

除夏普外,奇美電同樣握有電視面板的廣視角技術,同時也與夏普簽訂面板技術交叉授權合約,這也是為何群創與奇美電合併,且群創為存續公司,但是新公司卻沿用奇美電名稱的主要考量之一。

因此,新奇美合併案的進度,成了鴻海集團今年進軍液晶電視組裝訂單的關鍵變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01

虧錢的決定 誰來拍板?


2011-6-6  TCW

管理相對論》專欄改版重新登場!改版後更重視知識創新,特邀湯明哲、李吉仁、黃崇興等三位策略與管理學名師親自捉刀,聚焦東西管理學、家族學、人才學、老闆學、績效學與社會責任學等華人企業最切身的六大領域,量身打造議題,期待每一場對談都是最精彩的一堂EMBA課。

第一堂課,就從本土最大的超市通路業者全聯社董事長的「老闆學」開場,究竟,老闆與部屬之間的權利義務,靠什麼決定?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吉仁(以下簡稱李):過去我們看到許多事業成功的老闆,都屬於權威英明的類型,尤其是高科技事業,老闆不僅管得很細,對組織紀律的要求也很高。

權威型老闆也有不少優點,如:事權統一、不會令出多門,一旦拍板、屬下只須確保執行力到位,只要老闆夠英明,屬下也樂得不必承擔風險。但是,久而久之,權威型老闆會發現決策權力不易下授,屬下若非因此缺乏能力、便是沒意願承擔責任。

你的領導風格被員工形容像土地公一樣(笑),你怎樣定位老闆在事業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全聯社董事長林敏雄(以下簡稱林):做頭家(台語,老闆)最重要的,是要把企業顧好,把員工都顧好。組織一個很強的團隊,大家共同來經營。

以前有個同行跟我很要好,他每一樣行業都衝來衝去,有時他講,尾牙辦了一百多桌,關係企業有多大。我說,你衝這麼快,像手去抓一把沙起來,沙在流,你沒有辦法止住啊!因為沒有培養人,就一直衝過去,真的是很危險。結果後來還是倒了。

頭家何時該強勢?

李:你跨足零售、建築與金融等不同領域。不同的事業,你的領導風格是否有所不同?

林:當然不一樣。建築業我已經做了三十年,唯一沒授權就是土地開發,可是八○%的成敗決定在這點。

零售這行業,開始這些幹部都是我自己帶的,當時我還有一個弟弟(編按:林敏雄胞弟蔡慶祥是全聯社前總經理,○五年病逝),他給我打下基礎。

我看他執行得不錯,我來開會時都沒有講話,他有時覺得我比較不關心,就跟我太太講說,「你尪(先生)不是遲到就是早退,來這裡開會又在度辜(台語,打瞌睡)。」我跟他說,「你是總經理,我坐在旁邊是給你背書,我沒有講話就是表示你很好……。」

我弟弟帶了一陣子,大概已經有二百五十家分店,已經具規模,剛好(損益)可以平的時候,他離開了。我弟弟不在,我看這些團隊都已經成熟了,就趕快授權出去。

當然某些時候,例如 購併,他們經營團隊認為對方營運差,又怎麼樣……,那時候我會比較強勢,就是我決定了。但是其他的業務,他們都可以自己掌握。 其實,我覺得(經營事業)大方向還是最要緊。

李:老闆如何掌握大方向?

林:我從建築跨入零售通路,摸索了一年才完全領悟,規模沒大到某一個程度,競爭力會越來越小。

當時我們廠商的東西放在架上(毛利率)才一○%,怎麼可能活下去?房租、薪水、還有人員的費用,哇……。

李:一般量販店(毛利率)起碼要一六%到一八%,不是嗎?

林:可是我必須要經營。為什麼當時這個全聯合作社能活?啊(嘆一口氣),整間看起來黑黑臭臭,怎麼還有人想去買?因為就是俗(台語,便宜)啊。所以我有個觀念,你就是要做最俗的,如果能提升自己,(留客)不二法門啦!

其實是誤打誤撞。全聯社本來是中華民國合作社聯合社(經營),我算年輕一輩會員,當時三位大老來找我說,給你(年輕的)來做好嗎?我們(當初)敢經營,現在相信你也可以經營得起來;我直覺想說,三位大老加起來二百五十歲耶,我經營也要可以。

當時報紙亂寫,說我去接瀕臨倒閉的全聯合作社。其實,當時量販店跟超市沒有進來很多,全聯社的公積金大概有二、三十億,定存利率是七%,它只是節節敗退,沒賺錢而已,還是可以啊。

獲利和規模孰重?

李:你做建築的經驗,有多少帶到零售業來?

林:做建築,一塊地三億、五億元都買不到,大出大入,所以我看零售行業,不去看擴一個點要多少錢,比較不會急於(求)近利。

其實,當初被我合併的同行,在執行方面比我清楚太多了。可是他們都是看眼前怎麼賺錢;那我不是,我想的是,只要規模到某一個程度,廠商自然會挺你! 當我不夠大的時候, (某家供應商)談判代表跟我說,「你的業績只有我們水龍頭滴下來一滴水,」後來我查一查,我們已經有他一八%(銷售額),我就把他找來說,「我這滴水如果 沒有滴下來,你這總經理如果坐得住,我就輸你。」

他在台灣,我以前占他一八%,現在三○%。他最在意我的「銷貨付款」(編按:供應商供貨上架,但等到商品出售後,通路商才付款。等於通路商與供應商共同承擔存貨與現金流風險)。全世界只有我這一間,我跟他說絕不改。所以做到大了,連世界級的企業都對你很好啦!

我做三年了,差不多三天就新開一間。台灣市場,可以開到八百家。

賠本賣,怎麼打平?

李:這幾年全聯社的店數成長非常快速。但在台灣這麼密集的地方,你怎麼確保每家店都可賺錢?規模加大難道是唯一勝利配方嗎?

林:我東西一定要比量販店、超商他們便宜。二○○六年,我決定要做生鮮,人家(超市競爭對手)已有兩、三百家了,我就要比他們便宜二○%,那這穩賠的啊。你說這個決策要叫經理人做,他們怎麼敢做?

李:那你們怎麼打平?

林:賠錢呀,可是我們乾貨是賺錢的,我這邊賠不要緊,我目的是要追求品牌。

李:你就是要變成市場上最低價的指標?

林:對啦,現在我的品牌實力慢慢上來了。但就是說,賠錢,經理人誰敢做決策?連大主管都卻步。(所以)我說兒子來,他剛好在做小專員,我說生鮮你去管。大 家當時頭抱著燒(台語,意即棘手而頭痛),沒有後台(系統),也沒有經驗,我想說,就先做吧,反正人家打不死你。可是現在做三年了,後勤改善了,電腦 POS系統改善了,……前端也完善了。

李:你既然做出品牌知名度,價格不調整嗎?還是你在盤算,如果我活不下去,別人也活不下去,我就可接收……?

林:我競爭的都是國際大財團,你說我要以大吃小,是辦不到的,我的理念就是要把品牌建立起來。

教授你想想看,量販店也好、超市也好,他們在鄉下幾乎沒有(據點)。他們的邏輯都只想城市人多、開店才能賺,其實在鄉下,如果配送得到,房租便宜、請人也好請。

李:你這點跟沃爾瑪(Wal-Mart)很像,它當初也是這樣的展店邏輯。

林:外商沒有看到鄉下這個機會。(但)他現在感覺到了。像是沃爾瑪亞洲區總裁,那些阿兜仔(台語,外國人)一行二十幾個人都來看我,台灣還有我們這個成功個案,我覺得很好呀!

李:就企業經營來講,你現在哪個生意較好賺?

林:建設比較好賺錢。

李:雖然零售賺得不比建設多,在你的事業中, 你最喜歡哪個?

林:我覺得這個(零售通路),做起來很有成就感(大笑)。

李:我猜也是這個答案(笑)。能解釋原因嗎?

林:第一個,現在台灣的量販店、超商都是外國人(或含有外資),我的對手也有一千多億美元的集團。做零售品牌,我是有一種不服輸的心情,「你們是大財團,但我就算沒賺錢,也要把你擋住。」

就是說好運啦,當這些量販店把一流的人才往大陸調,說實在,我天時地利都對了。

建設這幾年真的是機會財,但是建設賺錢,它能支撐我大膽去做,沒有這個後盾,你還是打不贏外商。

做全聯社,創造一個品牌,比我計較今年要賺三億,明年要賺五億,看長一點不是更值得?而且這個團隊跟我很有革命感情,我個人認為,讚啦!

【延伸閱讀】全聯社品牌成功方程式

鄉村包圍都市,店數4年增300家

說明:經濟規模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通路商有大的採購量可幫助面對供應商時,獲得談判力;然而另一方面,一旦銷售價格與成本控管處理得不好,反而可能造成虧損,變成店開得越多,虧損越多的局面。

全聯社要做同業最低價標竿,同時衝店數,毛利率比同業低,照理說,面臨的兩難更具挑戰。然而,全聯社採3種策略,做低價品牌成功方程式:

低價:定期與競爭通路比價,目標(平均單價)比別人便宜10%到20%,做低價標竿。低利:淨利率2%, 但擴點速度4年增加300家,以經濟規模取得採購談判力。以賺錢的乾貨補貼生鮮虧損。低風險:採銷後付款,與供應商分擔進銷存成本。

管理精華:老闆,通常都有豐富的事業經營經驗,加上透過高層社交網絡的學習,自然也就容易複製己身所相信的根本經營邏輯(dominant logic,如成本導向、速度至上、規模效應等),以簡化決策複雜度,降低資訊不足產生的不確定性。許多老闆潛在裡認為這種根本經營邏輯雖不至於「放諸四 海皆準」,但絕對是「一通百通」。因此,老闆對於他認為熟悉的事務,很難不下「指導棋」,也較難接受屬下提出的「異見」。

觀察林董事長從營建跨業到零售通路的歷程,一方面他花時間進入新事業的場域,歸納出民生用品的零售「只要售價能壓低,必然有市場」、「售價要能低,店數規 模一定要夠」的核心經營邏輯,迥異於其過去在營建業的勝利方程式,但另一方面,他在管理上複製過去經驗(自己擔負買地養地的決策),將短期虧損換取長期獲 利的規模導向與深口袋(deep pocket)策略,由自己拍板決斷;同時,信賴既有團隊的執行,讓原本的二軍產生一軍的戰力。這種學習後複製的經營態度,應該是全聯社能夠異軍突起的硬 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15

獨家內幕》金溥聰子弟兵一席話 馬總統隨即拍板證所稅一夕數變三場聚會掀起台股風暴

2012-6-11  TWM




這場讓台灣股市跌得七葷八素,全部股民人仰馬翻的證所稅鬧劇,究竟誰在主導?

三場聚會,各方勢力相互角力,其中關鍵的一句:「改革的腳步不可以停止」,為這場大戲就此定調。

撰文‧劉俞青

證所稅三天五版本,搞得人仰馬翻,股市跌得七葷八素,投資人叫苦連天;究竟,是誰在幕後主導這場鬧劇?

三場聚會,或許已經決定這場台灣資本市場二十多年來,最大的一場風暴。

六月四日中午十二點半,台北市忠孝東路上的喜來登飯店,十七樓「請客樓」餐廳的包廂裡,一頓二個小時的飯局,一場攸關全台灣八百萬股民的證所稅協商,就在這裡進行。

出席者包括四個小時前才剛交接上任的新財長張盛和、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國民黨黨鞭林鴻池,以及主要的國民黨籍財委會立委:賴士葆、蔡正元、曾巨威、盧秀燕等幾乎全員到齊。

第一場飯局

在喜來登 林鴻池與誰熱線?

根據與會人士透露,一坐下來,寒暄沒兩句,由立委蔡正元帶頭,拿出一份新的版本,這個版本是當天早上在經歷台股大跌二百點的壓力下,國民黨立委在財委會開 會現場協商出來的最新版本。其中最關鍵的,是已經扣除了讓市場大戶最跳腳的「綜所稅五百萬元以上」和「上市櫃公司三%以上大股東」。

顯然,雙方有備而來,沒有太多折衝,張盛和很快點頭,表示可以接受,只對「稅率一○%」,還有「持有一年稅率減半」兩個小細節有意見。

短暫拉鋸之後,最後雙方各讓一步,「稅率應會尊重財政部堅持的一五%」,而「一年減半」則由財政部讓步過關。

敏感的是,這場飯局,每位成員各有身分,代表不同勢力;包括代表金管會的吳當傑,席間還出去打了好幾通電話,請示主委陳裕璋;另外,張盛和也代表行政院的態度,但詭異的是,黨鞭林鴻池也頻頻接電話,林鴻池代表誰?不得而知。

林鴻池是協商高手,這一次,證所稅風暴,幾乎每位國民黨財委會立委都聽過林鴻池走到身邊,好言好語地說:「別這樣啦,總統那邊有指示,希望……。」林鴻池電話線的另一端到底是誰?很多國民黨立委笑一笑,不願多談。

我們問林鴻池本人,他也迴避不願多說,但這位「足以代表總統」的神祕人物,透過林鴻池與國民黨財委會立委溝通,建立這條「特殊管道」,試圖主導戰局,恐怕是許多國民黨立委心中不能說的祕密。

其實,六月四日這天須再度至喜來登飯店坐下來重擬版本,是因為四天前另一場飯局的影響。五月三十一日晚上六點多,一輛輛黑頭車駛進位在金華街上的行政院長 陳冲官邸,出席者包括副院長江宜樺、祕書長林益世、陳裕璋、張盛和(當天張才剛被宣布是財長,但還沒上任),以及國民黨團總召、財委會立委等人。

話沒說兩句,陳冲端出事先準備好的資料,也是這次宴會的主要目的,就是好幾套證所稅版本。

第二場飯局

地點金華街 誰擬版本?

經過當天在場人士刪減討論之後,就有了後來的行政院「共識版」,包括對綜所稅五百萬元以上及大股東課稅,都出現在這個版本中;也就是這個版本,讓隔天台北股市立刻重挫三百點,才有後來的喜來登飯局,大家必須重新協商,重起版本。

弔詭的是,當時前財長劉憶如已經請辭下台,接手的張盛和在幾個小時前才被公布,連大印都沒接下,「請問,陳冲這個版本是誰擬的?」轉述的人笑一笑,還是不多說。

事實上,證所稅風暴延燒至今,市場上從大戶到小股民,許多人忍不住怒罵:「為什麼這時候莫名其妙說要課證所稅?」另一場由馬英九召開的會議上,或許有人跳出來給了答案。

四月二十五日晚上,當時劉憶如第一次端出的財政部版本,才剛剛在股市掀起滔天巨浪,為了平息風暴,馬英九邀集財經首長和國民黨團立委開會。

令人意外的是,會議上出現了一位特殊人物,與這場會議並無太大關聯的國民黨組發會主委蘇俊賓竟然在座,而他在會議上的一句關鍵性發言,更成為全場的焦點。

第三場會議

蘇俊賓疾呼改革腳步不能停蘇俊賓的身分特殊,外界普遍認知,他是國民黨外交事務特別顧問金溥聰刻意栽培的子弟兵,他會出席這場會議,已經讓與會人員側目;但據轉述,現場一位財經首長發言表示反對,他說,「此時課徵證所稅,第一時機不對,第二技術不對」。

話才說完,蘇俊賓接著被總統指定發言,他像呼口號一樣疾呼:「改革的腳步不可以停止。」語畢,全場靜默數秒鐘,而馬英九隨即拍板定案,要行政院迅速通過此案。

這場會議結束,幾位出席人員相互調侃:「誰敢擋證所稅,就是反改革。」從此,「反改革」成了流行語,在立法院流傳。

答案已經呼之欲出。這場讓所有股民傷透荷包、台灣經濟景氣大開倒車的證所稅鬧劇,讓全台灣人民一起為「改革的腳步」,付出慘痛的代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52

阿里CEO回應IPO:支付寶不會裝入上市公司 最後拍板還得看馬云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936.html
 導讀:即便港股表現疲弱,如果阿里巴巴要上市的話,最終還是可以成功募集巨額資金的,且估值也絕對不會便宜。阿里巴巴如果能在香港上市,憑藉公司在內地市場的地位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對香港市場實際上是一件非常正面的事情。

最近市場上關於阿里巴巴上市的傳聞層出不窮,港股和美股市場都在爭奪這個今年的集資巨頭。而阿里巴巴新任首席執行官(CEO)陸兆禧昨日現身香港,與媒體見面,引發市場的無限猜想。

陸兆禧表示,阿里巴巴上市時間表和地點都還未確定,現在想先將當前的業務做好,而集資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之後收購新的有潛力的業務。

IPO仍待馬云拍板

有媒體日前報導,阿里巴巴的集資額有望高達150億美元,市值可達700億至800億美元,與去年募資170億美元的Facebook(臉書)不相上下。而為了爭奪這塊巨大的「蛋糕」,港交所管理層在與阿里巴巴管理層會面時,曾建議阿里巴巴在香港同步發行人民幣和港幣股份,並詳述了在香港發行「雙幣雙股」的好處。

對於上述報導的內容,陸兆禧並未正面回應,稱「自己也是剛看到報導」。他表示,元論是港交所或是美國交易所,都可以選擇,過去阿里巴巴B2B業務在香港上市,公司對香港市場已經很熟悉。不過,如果在美國上市,影響力可拓展至全世界。根據雅虎與阿里巴巴的協議,阿里巴巴需要在2015年12月31日前啟動「合格」的IPO,上市地點只能在港交所、美國交易所,或在特定情況下在內地上市。陸兆禧指出,上市的時間、地點要相信公司財務團隊的專業部署,而最終有決定權的還是公司董事局主席馬云。

陸兆禧表示,不會為了短期利益而耽誤上市事宜,希望上市可以幫助阿里巴巴的業務往希望的方向發展。即便阿里巴巴並未公佈其上市時間表,阿里巴巴現有業務似乎對資金也並不是那麼飢渴,陸兆禧表示,如果只是現有業務的發展,公司現金還是非常充裕,「但有很多東西想買,買就需要錢。」陸兆禧在記者會上如是說。若上市募集得來的資金,還是會用來收購有潛力的業務,構建互聯網的大版圖,他相信上市後可以給阿里巴巴更多投資選擇。

支付寶不會裝進去

國信證券電子通訊行業分析師範陽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最終阿里巴巴選擇在香港上市的可能性極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避免中美監管上可能發生的「摩擦」,預計其今年年底前就會上市。

但今年以來,香港股市表現平平。京華山一研究部高級分析員譚思晉認為,即便港股表現疲弱,如果阿里巴巴要上市的話,最終還是可以成功募集巨額資金的,且估值也絕對不會便宜。阿里巴巴如果能在香港上市,憑藉公司在內地市場的地位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對香港市場實際上是一件非常正面的事情。

而德勤中國全國上市業務組聯席主管合夥人歐振興早前表示,目前港股市盈率僅為9倍,對於科技股而言,至少需要等到市盈率回升到12至13倍的時候,上市才能得到合理估價。根據雅虎與阿里巴巴的協議,需要IPO發行價較阿里巴巴回購雅虎股份每股價格溢價110%,所以需要等待市場回暖時才能考慮上市。

阿里巴巴B2B業務曾於2007年登陸港交所,融資116億元,一度刷新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歷史規模,股價最高達到41.8港元,但後來卻跌破發行價,一直在低位徘徊。直至去年2月,阿里巴巴向董事會提出私有化要約,以每股13.5港元的價格回購上市公司股份,而這一價格與2007年其IPO的價格是相同的。 2012年6月20日,阿里巴巴B2B業務正式退出港交所。

在退市後不久,已有分析指阿里巴巴退市是為了將集團整體包裝上市,而此次阿里巴巴捲土重來,上市公司卻並非包含集團所有業務。目前,阿里巴巴旗下擁有的業務有支付寶、淘寶網、阿里巴巴B2B、阿里云OS等業務,「集團還是希望將最賺錢最有潛力的業務放在上市公司裡面。」陸兆禧說。但是,對於支付寶這種小微金融業務,還處在嘗試階段,都不會包括進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356

透視台積電的「漸進式」交棒張忠謀為何拍板雙執行長制?

2013-11-25  TWM
 

在千呼萬喚之下,張忠謀終於宣布台灣第一大公司台積電的交棒方式,兩位共同執行長將與張忠謀撐起這艘台灣不敗的戰艦。不過,在張忠謀拍板過程中,有哪兩大內在與外在因素,決定他最後採取的漸進式交棒方式呢?

撰文‧林宏文

台積電日前宣布執行長張忠謀交棒,由執行副總經理暨共同營運長劉德音與魏哲家,升任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負責執行董事長所指定的職務,並直接向仍然擔任董事長的張忠謀報告。

這項震撼業界的人事布局,似乎宣告台積電將正式進入「雙人共治」時代。不過,「看來張忠謀還是放不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唐瓔璋在了解這一次台積電人事案的相關安排之後,對張忠謀提出如此評論。他指出,從張忠謀交棒採共同執行長制,並把最重要的財務、法務都抓在手,便可看出張忠謀其實還不放心,仍是大權在握。

內部人事傾軋待平?

的確,即使張忠謀不再擔任執行長,但依然是公司決策的核心人物,甚至包括財務及法務兩個重要部門,都還是必須直接向張忠謀報告,顯然會是台積電「確實有在管事」的董事長;雖有交棒的形式,但就實質意義而言,最多只能形容為「漸進式交棒」。

但在業界人士的分析中,張忠謀的漸進交棒,或許隱含著不得已的苦衷,而這些苦衷的背後,又分別牽連著兩位台積電的昔日戰將。首先,是日前傳出已向公司請辭的全球業務暨行銷副總經理陳俊聖。

事實上,這次台積電宣布這個重要的人事命令最讓外界意外之處,在於「時間點提早半年以上」。先前,張忠謀曾對外表示,預估交棒時間點是在明年六月以前,而今不僅時間點大約提早了七個月,而且,剛好就在十一月十一日台積電董事會做出人事決策的前幾天,即傳出陳俊聖以家庭因素為由請辭,讓外界難免產生聯想。

業界人士觀察,陳俊聖的離職,與台積電先前的內部人事安排恐怕有所關聯。掌管台積電全球業務暨行銷的陳俊聖,原本是對張忠謀直接報告,算是與劉德音平起平坐;但在去年三月,張忠謀宣布劉德音為共同營運長後,陳俊聖改成要先向劉德音報告。

此外,今年初台積電宣布由曾在英特爾任職、由劉德音延攬進入台積電的金平中出任業務開發組織長,而日前也將金平中進一步升為副總經理,外界揣測,可能是這些安排,讓陳俊聖覺得自己的重要性降低,才選擇離開。

據了解,金平中與陳俊聖都出身英特爾,在台積電以男性為主的高階主管中,金平中的女性角色特別顯眼。而且,四十一年次的金平中一輩子從事研發,在英特爾待了二十四年,擔任研發部處長(director),專長則在非揮發性記憶體,及微處理器兩大產品與技術,後來還一度被挖角至宏力半導體擔任研發副總。

由於台積電未來面對的是三星與英特爾兩大對手,這兩大廠的核心競爭力就在記憶體及微處理器,在這兩大關鍵任務中,金平中的研發長才顯得特別重要,也勝過一直在行銷業務領域的陳俊聖。

目前台積電官方的說法是,高層極力慰留陳俊聖,最後是以留職停薪一年取代辭職。此外,根據台積電內部的看法,張忠謀對於任何身披戰功的高階主管都相當器重,若有辭職,勢必也會極力挽留。話雖如此,但若仔細觀察過去台積電高階主管的離職方式,包括從胡正大到陳健邦等人,一開始都是留職停薪,最後時間一到,也都正式離職,顯示陳俊聖的辭職,恐怕已成定局。

人才出走蠢蠢欲動?

無論如何,陳俊聖的辭職信,對於張忠謀來說,除了很可能將痛失一員大將,更要立即面對人心浮動的問題。這或許正是張忠謀提早宣布交棒,且決定留下兩位執行長,藉此避免人事波動漣漪蔓延的原因之一。

如果說,陳俊聖是讓張忠謀提早啟動交棒時程的引信,那麼,在二○○九年自台積電處長位置跳槽到三星電子的梁孟松,恐怕就是讓張忠謀堅信「執行長留兩個比選一個更好」的原因。

○九年梁孟松跳槽到三星電子的事件,對台積電與張忠謀來說無疑是個嚴酷的教訓。當時,梁孟松在內部激烈的競爭下,由於沒有獲得擢升,最後選擇跳槽至三星,而梁孟松加入三星電子後,對其在晶圓代工的發展上大有幫助,也讓吃了暗虧的台積電,至今仍與三星纏訟不休。

經過這次教訓,在交棒過程中如何能夠留住台積電的所有人才,且不被競爭對手挖走,顯然已是張忠謀在進行世代交替工程時最重要的考量與任務。

事實上,張忠謀就曾仔細參考奇異電器(GE)傳奇執行長(CEO)威爾許的交棒模式,當時威爾許曾找來三位執行長候選人,最後交棒給四十四歲的尹梅特;但張忠謀覺得最可惜的是,競爭失敗的兩位優秀經理人,全部都離開奇異,讓奇異失去兩位傑出經理人。張忠謀對此曾表示,﹁如何避免人才流失,是企業交棒時一定要想辦法避免的事。﹂尤其,晶圓代工產業如今即將步入短兵廝殺的階段,台積電的競爭對手,從三星、英特爾,甚至到中國大陸的中芯等,都虎視眈眈想搶奪這塊大餅,台積電若有任何一位高階主管被挖角至對方陣營,損失絕對慘重,張忠謀自然也無法容忍在這個時間點上出現任何差錯。

其實,不僅三星電子讓台積電如芒刺在背,與三星同為IBM陣營的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近兩年也大手筆投資建廠,更傳出獲三星及高通等公司的助陣,將為美商蘋果公司代工應用於iPhone及iPad的處理器。雖然在張忠謀的監控雷達幕上,格羅方德並非最重要的對手,但格羅方德口袋夠深,持續不斷地砸錢,加上近年來高階主管變動頗大,若從台積電挖角一、兩位重量級主管,肯定也會加分不少。

十年時間可檢驗 建立制度來自中國大陸的人才吸力也得注意。近年來,中國對電子產業的投入力道相當大,從平板、手機、觸控,再到面板、LED、IC設計等,都已大有斬獲;唯獨在半導體晶圓代工部分,至今仍然沒有很大的進展。以目前大陸積極發展電子產業,半導體顯然會是下一波布局著墨的重點;若台積電出現一位競爭失敗的執行長,很可能成為對岸虎視眈眈的挖角對象。這種結局,也絕對是張忠謀無法承擔的風險。

雖然外界觀察張忠謀的「漸進式交棒」有其「安內攘外」的被迫因素;不過,其實在去年三月張忠謀宣布蔣尚義、劉德音、魏哲家三位共同營運長時,他就已經對外表示過,他會是「一直管事的董事長」,而且強調董事長比CEO大。「我有兩根棒子,一根是董事長,一根是執行長,董事長我會一直做下去。」看來,張忠謀力拚未來的意志力,或許也是他尚未決定完全放手的原因之一。

在這一次決定兩位執行長「雙人共治」架構的同時,董事會也明訂,台積電員工年滿六十七歲就應該退休,一來是符合︽勞基法︾規定,二來則可讓未來經營團隊的交棒「制度化」。目前劉德音與魏哲家分別是五十八及五十七歲,也就是說,兩人距離退休時間都還有大約十年。

至於張忠謀,則必須在接下來的十年間,建立出更完整的交棒制度,等劉、魏兩人屆齡退休後,讓執行長的傳承,可以靠著制度運作並順利交棒下去。

魏哲家

出生:1953年

現職:台積電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經歷:台積電業務開發資深副總經理

劉德音

出生:1954年

現職:台積電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經歷:台積電營運資深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25

《象迷關注》辜家曾為中信鯨賠八億 但對棒球仍有熱情 兄弟象花落中信 洪家老大親拍板

2013-12-02  TWM
 
 

 

透過中華職棒會長黃鎮台的居中牽線,中信集團從頭到尾低調封口,消息密不透風,最後終於成功買下「兄弟象」。這樁全國棒球迷高度矚目的交易案,將為台灣職棒帶進新活水?

撰文‧劉俞青

從龍巖、遠雄、麗寶到富邦,鎂光燈的焦點把市場所有可能買家掃過一輪之後,終於,十一月二十五日下午,職棒兄弟象隊的新老闆揭曉:由中信集團買下兄弟象隊。

「神隱」關鍵 黃鎮台居中協調根據知情人士透露,當所有有興趣的買家都把接觸目光投向兄弟象隊董事長洪瑞河之際,只有中信集團悄悄轉向,把目標鎖定洪家五兄弟中的老大洪騰勝;據了解,這樁外界矚目的交易,最後就是由洪家大哥洪騰勝親自拍板決定:中信集團以四億元的價格,買走兄弟象,在十一月二十五日當天,中信和洪騰勝面對面敲定了這筆交易,確定成為兄弟象隊的新老闆。

確定之後,隔天再由洪瑞河出面,一一向所有曾經接觸過的買家打電話解釋、說明交易的最後結果。洪瑞河電話那頭說:「歹勢。」而包括麗寶集團董事長吳寶田在內的買家們,也都送上祝福。

事實上,中信集團與兄弟洪家的接觸,從洪瑞河在十月十九日召開記者會、首次對外宣布洪家要出售兄弟象隊開始,就由中華職棒聯盟會長黃鎮台牽線聯繫上,中信隨即表現出強烈的買意與誠意。因此,當外界還把焦點鎖定在麗寶集團時,中信早就暗自鴨子划水。

但好事多磨,中信集團與洪家談到最後關鍵時刻,偏偏爆發亞洲職棒大賽疑似打假球疑雲,當時多家媒體形容事件主角黃鎮台「神隱」;其實,黃鎮台此時就是在協調與中信的交易,所幸最後,成功宣布定局。

由於雙方簽有保密協定,因此洪瑞河對外只能說:「不知道,我沒說是中信,下星期才會開記者會宣布。」由於兄弟象隊是國內球迷最多、也最老字號的球團,因此這樁交易恐怕是中華職棒成立二十三年以來,最受外界關切的一筆交易案,尤其在去年義联集團買下義大犀牛之後,成功幫集團形象加分的「好樣板」,讓兄弟象的交易更是多方矚目。

最後由中信集團買下,也喚起許多象迷與球迷的記憶,因為中信集團早就有過職棒經驗;一九九六年時,中信集團也曾組「和信鯨」(後更名為中信鯨),成為當時中華職棒的第七隊,但在○三年時,曾第一次爆發球員放水的醜聞,當時中信集團在即時危機處理之後,決定繼續經營;等到○七年,中信鯨第二度傳出球員涉賭,當時的中信集團大家長辜濂松終於按捺不住,決定壯士斷腕。

曾任和信鯨總經理兼領隊的陳雨鑫,轉述辜濂松曾經說過:「我們開銀行的,credit(信用)最重要,絕不能有『賭』這種事,否則愧對所有球迷。」一句話,成軍十二年的中信鯨在○八年十一月宣布解散,畫下句點。

附加價值 象比鯨更划算業內人士估計,中信鯨球隊在中華職棒十二年期間,「至少讓中信辜家賠掉八、九億元,如果不是對台灣棒球有一股熱忱,誰要做?」偏偏中信還是決定要再做,解散五年後的今天,中信集團捲土重來,以四億元買下兄弟象。業內人士表示,由於︽金控法︾規定金控公司不能轉投資非金融相關事業,因此不會以「中信金控」來經營這支球隊。

有趣的是,當年經營中信鯨的「中信鯨育樂有限公司」,並沒有隨著球隊解散而消失,至今依然存在,而且最近九月還進行一次公司登記變更,目前公司的負責人是「畢浩丹」,他是中信集團長子,也是中信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中信集團很有可能就以這家中信鯨育樂公司來經營兄弟象隊。

中信集團決定重新跨入台灣職棒,外界都充滿期待,對中信而言,在象迷的擁戴之下,周邊的附加價值肯定比當年「中信鯨」來得高出許多,四億元的價格究竟合不合算?當然自有一番盤算。

但如今中信重新經營職棒球隊,最大的風險仍然是「賭」,這一點光靠中信的自我要求還不夠,更重要的,還需要政府和中職聯盟共同努力;日前,經建會才剛剛宣布要把棒球列入「傳統產業維新方案」,二年投入十一.六億元,但光是金錢的投入,是否能夠提振台灣的棒球風氣?中信和全國關心棒球的球迷們都高度關注。

換手經營找生機

—歷年中華職棒球團易主交易球隊 金額 時間 賣方 買方 內容

興農牛

→義大犀牛 1.3億元

2012年

興農公司

義联集團

不堪虧損,決定停止經營球隊尋找買主。

誠泰COBRAS

→米迪亞暴龍 0.5億元

2008年

誠宇育樂行銷公司 賽亞科技誠泰銀行與新光銀行合併,但新光集團並未接手誠泰Cobras隊而出售。

第一金剛

→La new熊 1.8億元

2003年

第一金控

La new

因《金控法》規定不能轉投資非金融相關產業,因此第一金控將球隊轉賣,輾轉由La new買下大部分股權,取得熊隊的所有權。

俊國熊

→興農牛/熊 5.27億元

1995年

俊國建設

興農公司

俊國建設因負責人官司纏身,因而於1995年先出售51%股權,96年出售剩下股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54

《最大贏家》當年馬雲四處碰壁 只有他慧眼獨具 孫正義五分鐘拍板 軟銀大賺二千五百倍

2014-09-22  TWM  
 

 

十四年前,日本軟體銀行社長孫正義,極力說服馬雲接受資金挹注,因為他在馬雲的眼神裡發現,「有一種動物的味道」。

而隨著阿里巴巴一路茁壯,敏感的主導權問題讓兩人展開枱面下的較勁。

撰文‧孫蓉萍

不管你喜不喜歡日本軟體銀行(SoftBank)社長孫正義,對於他的投資眼光,多數人只能自嘆弗如。因為中國阿里巴巴集團九月十九日將在紐約證交所掛牌,而出資超過三成的最大股東軟銀,十四年前投資的二十億日圓(約新台幣五.七億元),如今預估獲利將達到五兆日圓左右(約新台幣一.四兆元)。

軟銀的股價也因此水漲船高,九月十六日上漲三.九八%,收八六九八日圓,總市值則超過十兆日圓,僅次於豐田汽車,排名日本第二。且分析師認為,目前軟銀股價還未充分反映阿里巴巴的價值。

原本軟銀對阿里巴巴的出資比率為三四.一%,掛牌後阿里巴巴股權調整,比率降到三二.四%,投資報酬率仍可能高達二千五百倍。而十四年前的這項投資決策,孫正義只花了五分鐘。

時間拉回二○○○年初,孫正義回憶兩人結緣的場景:「當時我去中國,和二十家年輕企業面談,每家大約都談十分鐘;其中只有一家,我聽了五分鐘就決定投資,那就是阿里巴巴。剩下的五分鐘,換成我說服馬雲,請他一定要讓我投資。當時阿里巴巴營業額幾乎是零,還在負債中,也沒訂出商業計畫,可是我還是希望他務必要接受我的投資。」在這之前,馬雲已經被創投公司拒絕了三十八次。

孫正義是伯樂

沒看數字、簡報 就決定投資「我就是有一種預感,覺得馬雲會壓倒性地成長。他沒給我看數字,也沒有簡報資料,只透過談話,以及眼神交換,我就決定了。他的眼神,有一種動物的味道。」聽起來很玄,不過孫正義當年投資美國雅虎時(當時只有五名員工),也嗅到這種味道。一九九六年軟銀對美國雅虎出資比率曾高達三七%,九九年起陸續賣出,獲利逾二千五百億日圓。因此,日本人稱他為「天才投資家」、「煉金師」。

《今周刊》向軟銀詢問「孫正義是否會繼續持有股票」,軟銀的回答是:「目前正在緘默期,無法回答。」但孫正義在五月七日發布軟銀一三年度財報時曾提到阿里巴巴說:「IPO(首次公開發行)後也不打算賣股票。」他說:「當然不是永遠不賣,但是阿里巴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戰略夥伴。」他強調阿里巴巴是非常特別的存在,因此軟銀旗下的企業約有一千三百家,但是孫正義親自當董事的企業,除了軟銀,只有雅虎日本和阿里巴巴。

隨著阿里巴巴愈來愈茁壯,兩家公司也在枱面下較勁。孫正義五月七日對於阿里巴巴的淨利和成交額表現非常滿意,第二天,軟銀的股價卻下跌。原來阿里巴巴在上市申請書中,限制軟銀的權限。

馬雲護主導權

刻意限制投票權 卻不撕破臉一般來說,只要有三三.三四%以上的投票權,就能在股東會上行使重要議案的否決權。軟銀對阿里巴巴卻沒有這個權利,因為上市申請書中規定:軟銀持股中超過三○%的部分,投票權交給一家由馬雲和蔡崇信掌管的股權信託公司。《東洋經濟週刊》指出,阿里巴巴前幹部甚至推測:「這次在美國掛牌,應該也希望藉機降低軟銀的影響力。」對馬雲來說,淘寶帶動阿里巴巴快速成長,半數以上股權卻由軟銀和雅虎掌握,實在是件麻煩事,於是他開始設法奪回主導權。例如他將支付寶的股權轉移到他自己出資的企業旗下,使得淘寶等網購業務和支付寶等金融業務,不論是組織面或資本關係面,都完全分離。

軟銀和雅虎自然不樂見自己的權益受損,於是三方協商後決定,收益抽成辦法為抽取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支付寶母公司)整體稅前盈餘的三七.五%,抽成範圍擴大到旗下其他事業,收益可望更高。看到阿里巴巴飛躍成長,大股東的想法也愈來愈複雜,開始動作不斷。

七月十五日,馬雲出席軟銀二○一四年世界大會,兩人在台上握手、擁抱,關係親密。孫正義雖有恩於馬雲,但兩人的關係,目前看來有點微妙。一般認為,或許阿里巴巴正在等一個擺脫軟銀的良機。

市場人士也正在密切關注孫正義的動態。短期內不賣的理由是,與其賣股票還要付企業稅,不如用股票當擔保來向金融機構貸款。當然這是阿里巴巴股票會上漲的情況下;如果成長趨緩,什麼時候賣都不奇怪。而且,有了大筆資金作後盾,孫正義極可能再出手收購企業,畢竟孫正義的字典裡,只寫了「收購」兩個字。

沒有軟銀 就沒有阿里巴巴——軟銀與阿里巴巴的合作關係2000年. 軟銀以20億日圓對剛成立的阿里巴巴出資3成以上2008年. 軟銀與阿里巴巴在日本成立合資公司2010年. 雅虎日本和淘寶合作,兩國消費者可以互相購買對方的商品2012年. 上述合作喊停2013年. 雅虎日本學習淘寶的商業模式2014年. 雅虎日本購物與支付寶合作

整理:孫蓉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71

美聯儲微妙變化:多數官員支持6月加息 待耶倫拍板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817

美聯儲,加息,耶倫,S&P 500,美國股市

接近多數美聯儲高官目前贊成今年6月可能加息。美聯儲主席耶倫還未最後拍板。但西方分析人士認為,考慮到耶倫重視共識,她可能順從這種正在成為多數派意見的美聯儲決策層看法。

近日路透分析文章,包括理事和地方聯儲主席在內的17位美聯儲高官之中,現已有七人表示,至少希望將今年6月作為首次加息的一種選擇時點,或者在推動提前加息。這七人並非都擁有美聯儲貨幣政策委員會FOMC今年的投票權。耶倫等五位美聯儲聯邦儲備委員會的委員態度沒那麽明確。不過,只有四位美聯儲決策者近幾周明確表示,今年再晚些時候或者明年才適合加息。

上周二,耶倫在美國國會參議院作證時,修改利率的前瞻指引表明,美聯儲貨幣政策委員會FOMC認為,美國經濟條件已充分改善,加息接近合適時機,美聯儲在任何會議上都可能加息。可這不等於美聯儲會馬上加息。

三天後的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曾提前三個月“預告”美聯儲QE2的聖路易斯聯儲主席James Bullard日前認為,在本月的政策聲明中,美聯儲提及加息時應去掉“耐心”一詞,提供一些今年夏季加息的選擇。

上述路透文章提到,曾任美聯儲研究主管的現任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David Stockton預測,在本月17-18日的貨幣政策會上,美聯儲發布的聲明很可能刪去對待加息“耐心”一詞。Stockton認為:

“就算耶倫本人也許還沒準備加息,加息時點正在靠近的氣氛也可能越來越足。”

2006年以來美聯儲就未曾加息。Stockton認為,使用“耐心”一詞意味著美聯儲至少會再等兩次貨幣政策會議後才考慮加息,如果本月美聯儲仍表示有“耐心”,今年6月就不會加息,可能要推遲到今年9月決定是否開始加息。Stockton預計,美聯儲可能9月開始加息,但如果美國的通脹和薪資增長開始企穩,或者美聯儲感到需要向市場顯示其可以收緊貨幣,就可能6月啟動加息。

Business Insider編輯Sam Ro則是提到,日本最大管理咨詢公司野村綜合研究所(NRI)的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Richard Koo)指出:

“確定利率的FOMC委員會成員之中,有三人已表達了美聯儲應該收緊貨幣的態度。但耶倫和其他FOMC委員認為,啟動漫長的375個基點(加息)征途類似於火箭發射,它需要所有條件都有利才能進行。”

辜朝明註意到,美聯儲決策者將首次加息稱為“火箭發射”(lift-off),這通常是指火箭離開發射臺的時刻。他認為,將首次加息比喻為火箭發射體現出,美聯儲在按下加息按鈕時將必須多麽小心。在讓超常規寬松的貨幣政策轉向正常期間,穩定性是很重要的,如果這個收緊貨幣的過程還沒達到目標就戛然而止,將可能引發市場動蕩。

投行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的以下圖表展示了標普500股指(淺藍)和美聯儲聯邦基金利率(深藍)1998年以來的走勢。

美聯儲,加息,耶倫,S&P 500,美國股市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408

鋼企全行業虧損 總理現場拍板武鋼去產能試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8059.html

鋼鐵,這個曾經為中國經濟作出過巨大貢獻的行業,也是國有企業的陣地。如今在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2015年開始出現了全行業虧損,並成為供給側改革五大任務之一的去產能重點行業。

5月2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調研武漢鋼鐵集團,即一再強調去產能,並拍板“武鋼要把化解過剩產能作為一個重點來抓,要做成範例”。

然而十分尷尬的是,產能過剩的同時,我國高端鋼的市場缺口仍然很大,大量還靠進口。因此,鋼鐵行業需要創新,走高科技之路,也被李克強所強調。

鋼企集體虧損

鋼鐵行業是有名的國企陣地,然而曾經的鐵飯碗,在經濟轉型當下,已岌岌可危。

“2015年,我國粗鋼產能近三成閑置,有的企業資金鏈已經斷裂,仍然退不出去,一些虧損企業銀行不讓破產,還有的地方政府不讓破產,這已不僅是經濟問題,而成了社會問題的一部分。”馬鋼股份總經理錢海帆對《第一財經日報》稱。

根據馬鋼股份公布的2015年年報,公司虧損48億元,這在鋼鐵行業並不是特例。2015年的A股上市公司中,鋼鐵行業是虧損的重災區,包括武鋼、鞍鋼、馬鋼在內的多家鋼鐵龍頭都出現了巨虧。

鋼價2015年的持續走低,是導致業績不佳的主要原因。統計顯示,2015年的鋼材均價從年初的接近3200元/噸,跌到年底的2200元/噸,大幅下跌了1000元/噸。

與之相對的是,在過去的一年,大多數鋼鐵企業都在通過盡力關停生產線或者降成本來緩解經營的壓力。比如馬鋼股份在2015年的營業成本為455億元,同比下降了18.54%,但由於鋼鐵價格的下跌幅度更大,依然難以扭轉業績巨虧的命運。

中鋼協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重點鋼鐵企業的利潤總額虧損645.34億元,上年則為盈利225.89億元,2015年首次出現年度全行業虧損局面,會員企業的虧損面高達50.5%,超過一半的企業陷入虧損,其中8~12月月度虧損均超過或接近100億元。如武鋼股份2015年度生產鐵1515.5萬噸、鋼1539.6萬噸、材1434.0萬噸。實現營業收入583.38億元,同比下降41.29%,凈利潤則虧損75.15億元。

鋼企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負債率過高。“大多數鋼鐵企業還面臨負債率過高,銀行限貸、社會負擔過重,難以退出市場等困境。”錢海帆稱。武鋼集團副總經理鄒繼新亦稱,公司資產負債率達70%左右,經營實體普遍效益不好,償債壓力大,減人、減債還任重道遠。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鋼鐵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普遍維持在高位,2015年重點鋼鐵企業資產負債率為70.1%,首次超過70%,部分中小企業負債率更高,這也是導致部分鋼鐵企業停產的主要原因,而現在鋼鐵業也成了銀行限貸、惜貸的行業。

對於債務問題,李克強在調研武鋼期間即要求國家發改委專門派人到武鋼具體研究,商量采用什麽方式降低杠桿率,讓債務能夠有所緩解,降低企業財務成本。

之所以說鋼企困境是社會問題,主要涉及人員安置。李克強在武鋼座談會上開門見山地問道,武鋼有什麽困難?需要國家支持什麽?武鋼集團董事長馬國強重點談了兩大問題:富余人員多、債務重。

來自武鋼集團的官方統計顯示,經過近5個月的努力,武鋼集團已完成1.4萬名員工的分流安置工作。但從人均1000噸鋼產量等指標來看,武鋼仍存在勞動生產力低、人工成本高的問題。

馬國強此前稱,對於“去產能”過程中產生的富余人員,堅持“多余人員轉崗不下崗、轉業不失業”的安置原則。主要分流途徑有:距法定退休年齡五年之內的,如果這個員工沒有工作能力或者沒有工作願望,可以離開崗位等待退休;開展業務回歸內部轉崗、發展非鋼產業來消納部分職工;與地方政府、其他用工企業進行對接,組織勞務輸出,為職工尋找新崗位等;鼓勵員工自主創業,各單位亦可結合自身特點和員工技能水平,開展多渠道安置分流員工。

對於企業富余人員如何有效安置,李克強也在會上對國資委負責人說,要把武鋼作為一個重點來抓。強調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要保證企業多余人員轉崗不下崗、轉業不失業,確有困難的人員社保要兜底。

產能過剩之憂

鋼企集體出現虧損、財務壓力大和人員安置困難,根本上還是經濟轉型背景下整個行業的產能過剩。

根據中國鋼鐵協會的統計,截至2015年末,我國粗鋼生產能力高達11.3億噸,這還不包括未統計在內的違法違規生產的產能,2015年我國的粗鋼產量8.03億噸,產能利用率只達到71.06%,近三成產能是閑置的。

多位鋼鐵行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目前我國鋼鐵企業缺乏市場退出的機制,主要表現在:地方保護方面,由於企業是當地利稅大戶,如果企業虧損,地方政府將通過信貸、財政、稅收等多方面扶持,使面臨退出的企業得以繼續生存;社會保障制度滯後,銀行呆賬、滯脹處置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困難,使一些處於競爭劣勢的鋼鐵企業無法順利退出等。

錢海帆也認為,目前來看,僅僅依靠市場化調節來去產能的做法遇到了很大困難,必須盡快建立“制度供給”體系,加快鋼鐵行業的供給側改革進程。

比如歐美等國家去產能經驗就是,政府承擔鋼鐵企業相當一部分的社會成本,通過財政、稅收、金融、產業等政策,推動兼並重組,擴大消費,促進產能海外轉移,淘汰落後產能,鼓勵鋼鐵企業向下遊延伸產業鏈,加速第三產業繁榮,吸納鋼鐵行業的過剩人員。

“此外,企業也應該從自身做起,研究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規劃自有產能,做好產品結構調整,營銷模式創新,加大技術研發。”錢海帆稱,未來三年,馬鋼股份將主動淘汰420萬噸鋼鐵產能,並將部分建築用鋼材品種調整到軸承、彈簧、緊固件、火車輪軸、家電、型材上來。“調整的目標主要定位在替代進口產品,以滿足需求側發展的需要。”

《第一財經日報》昨日從武鋼集團獲悉,近年武鋼已主動淘汰落後產能近500萬噸,今年,在已經淘汰完落後產能的基礎上,武鋼計劃主動退出煉鋼產能442萬噸、煉鐵產能319萬噸。這其中,武鋼股份計劃在今年內關停1座高爐(1×1536m3),關停1座轉爐(1×90t),後續軋鋼工序的棒材生產線關停,中厚板生產線采取減量集中生產確保滿足特殊用途用鋼的需求。

李克強在聽取武鋼情況匯報後亦強調,把武鋼作為鋼鐵“去產能”的一個試點,“試點就要先行,肯定會遇到困難,但國家支持的力度肯定也會更大,開展試點是有政策含金量的,但同時也要求你們要加大工作量。”

與此同時,十分尷尬的是,一方面是產能過剩,但另一方面是我國高端鋼的市場缺口仍然很大,大量還靠進口,比如特高壓的發展就需要大量矽鋼。

李克強對此表示:“武鋼是國家隊,必須要走創新之路,要多出新產品,替代進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60

解決科研政策“最後一公里”需要拍板人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4107.html

在日前舉行的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的講話多次被熱烈的掌聲打斷。

其中總理談到,要完善保障和激勵創新的分配制度,探索年薪制、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措施。要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效益分享比例,讓他們憑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新成果合理合法地富起來。

筆者相信,中科院金屬所的科研人員、西王特鋼人聽到這個講話,也會報以掌聲。李克強說,要用最短的時間讓科研人員享受到政策紅利,真正讓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名利雙收。

中科院金屬所與西王特鋼的合作,無疑是可以讓科研人員真正名利雙收的案例。但可惜的是,這種實踐現在遇到了波折。

在采訪中,西王集團董事長王勇的一句話讓記者記憶特別深刻。他說,中科院是國家最高的科研院所,如果在這里科研成果的轉化都成問題,那就罔論別的科研機構了。

其實,西王集團與金屬所的合作模式,在政策層面上已經沒有障礙,缺少的就是從“承諾”到“落實”,缺少的是克服固有觀念的勇氣,缺少的是有人敢於拍板敢於承擔責任。

“不要擔心國有資產流失,科研成果最終轉化為生產力,最終受益的是國家。”王勇說。

西王特鋼總經理張健說:“中科院掌握了很好的資源,有很好的科研項目。但是成果轉換存在問題,由於體制問題推進緩慢,而在我們民營企業就落實很快。”
王勇認為,金屬所以科研成果入股西王特鋼,主要科研人員持有股份,這都是在陽光下操作的。“別管國家經費不經費的,也別管課題是誰的,這個課題帶頭人成功了,這個專利技術就有他的一塊,非得弄上專利技術是人家申報的,但是所有權不是人家的,把所有權給人家一塊就行。”

他同時認為,不能在陽光下操作,就會有暗箱操作,科研人員就會“走穴”,這無論對科研機構,還是科研人員,加上企業本身,都是不利的。

 “(不能陽光下操作)只能這些專家偷著出去賺錢,那樣就真的名不正言不順了,其實那樣國家損失得更多,一種陽光下的交易多好呢。”王勇說。

王勇的焦慮,自然有其作為企業家自身利益的考慮,因為科研成果並不是“青春永駐”的,科研成果不能有效利用,很快就會成為明日黃花。

李克強在前述會議上說,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措施,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不能光出個文件“吊胃口”,也不能“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而要切實解決好政策的“最後一公里”。“各部門要自我改革,直接修改完善具體的文件細則,讓科技人員真正感到口惠實也至,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真正讓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名利雙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3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