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何薇玲為何拋棄PC?

2010-9-6 TCW




i時代來了!一股顛覆過去三十年PC時代使用邏輯的勢力,正在迅速崛起。

做了二十幾年PC生意,曾是全球最大個人電腦外商惠普(HP)的台灣區董事長、現任全球一動董事長何薇玲,她的新生活就是一個縮影。

早上七點,她打開iPad,開始一天的工作。透過4G寬頻分享器,點一下,她馬上找到Google Weather的天氣資訊、離地球三萬六千公尺外同步氣象衛星傳回的雲圖,兩秒鐘內就開始播放,「颱風眼今天的位置,不會朝台灣移動。」

五分鐘看完天氣,她再花三十分鐘上網閱讀《紐約時報》、CNN,再花十分鐘看完個人部落格的網友留言和公司Facebook網站,這些工作,都在iPad上完成。

中午十二點半,回到辦公室,午餐時間,她也帶著iPad,「這個收電子郵件,比黑莓機還快,」她說,「只要用手指一拉,就能連圖片一起傳回去,黑莓機要怎麼傳照片?」

它是電話,也是電視 收到須馬上處理的電子郵件,她點開iPad的網路電話程式「SIP」,只要撥公司分機,就能直接和同事溝通,「到國外出差的時候,我打分機也一樣能找到同事。」何薇玲說,因為是網路電話,網內互打,不用花一毛錢。

中午吃完飯,她打開iPad的《連線》雜誌(Wired)和《中國國家地理雜誌》,點進《連線》的文章,出現的不只是靜態的文字,一段訪問文章還附加一段視頻影片,或是Google地圖,告訴你這張照片,是在巴黎的哪一條街上拍的。

再點入《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你看,這個照片品質不錯吧,」下載這本《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只花了她新台幣二十元。

下 午六點,她定時會打開iPad上的網路電視,點一下「TVUPlayer」這個程式,她同步收看TVBS、非凡等電視,瞭解媒體最新報導。除了台灣的媒 體,這個程式讓她還能收到全世界一百多個頻道,卻不用付一毛有線電視月租費,「這個程式,只要五‧九九美元,」她說。要更好的畫質,還可上網購買高解析度 節目。

它是筆電,也是遊戲機 下班之後,她的iPad就變成一台遊戲機。譬如,她下載了名鋼琴家郎朗上台搞笑演出時,使用過的「Magic Piano」程式,打開這個程式,只要輕點兩下,即使她彈的是極困難的蕭邦名曲,都能按照節奏彈出專業的琴音,把朋友唬得一楞一楞。透過這程式,她還能連 到國外,跟不認識的網友合奏。

彈膩了鋼琴,iPad還可以變遊戲機。她的iPad裡裝有滑雪遊戲程式「Extreme Sledding」,只要握住iPad兩端,輕輕搖晃,螢幕裡的人就會逐漸加速,在急彎的雪道上滑行,在iPad十吋的大螢幕上操作,感覺就像在電腦上玩 一樣逼真,「這款遊戲,是曹興誠的兒子做的,」何薇玲說。

「現在我出國,都不帶Notebook了!」何薇玲說,除了傳統的商務功能,iPad還有很多好用小程式。

譬如「WebMD」程式,在美國,一連上網路,不只讓她能把自己的病歷隨身帶著走,還能根據所處位置,搜尋出附近有哪些醫生和聯絡電話,還會跳出視窗,告訴她不同症狀的急救須知。

一台iPad,可以是電話、電子書、遊戲機、筆記型電腦、隨身聽、電視台、雜誌……,「唯一的缺點就是太重,還可以再輕一點,」她笑說。

iPad 讓資訊進入「6C」時代,除了cloud(雲端)、client(終端)、communication(通訊)、culture(文化)、 creativity(創意),最後一個C就是「conspiracy」(陰謀)。何薇玲笑說,因為蘋果線上的軟體市集(App Store)機制,建立一個無遠弗屆的平台,把網路上大大小小的程式創意,一網打盡,現成十六萬的創意程式,從食衣住行育樂,無所不包,而且還在持續增加 中。

比起個人電腦,這股「i魔力」,不是來自硬體的創新,而是因為匯聚了來自全球各地、讓人驚喜連連的小小應用程式開發者!

07:00AM 瀏覽報紙、查天氣 不再有早報、晚報分別,所有報紙都是隨身報紙。 應用程式:《CNN》、《紐約時報》、Google Weather 10:00AM

打網路電話 打網路電話回公司免費,網路電話網內互打也免費。 應用程式:SIP網路電話程式

12:00PM 閱讀電子雜誌 多了實體雜誌沒有的動態影音,可收納上千本,不占空間。 應用程式:《Wired》、《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18:00PM 收看網路電視 不用付有線電視月租費,可收看全世界100多台內容。 應用程式:TVUPlayer

20:00PM 玩遊戲 握住iPad即可操作,畫面比一般掌上型遊戲機還大。 應用程式:Magic Piano、Extreme Sleddi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92

牽手輝瑞兩年後 惠氏或遭「拋棄」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29841.html

球製藥巨頭輝瑞或剝離其奶粉業務,這意味著被收購兩年後的惠氏奶粉又走到十字路口。

2009年是一個美妙的時刻,輝瑞以680億美元的天價聘禮,迎娶新娘美國惠氏公司。儘管輝瑞相中的是惠氏的製藥業務,但作為陪嫁,惠氏奶粉也一併進入輝瑞集團。

儘管開始很風光,但和所有的併購一樣,輝瑞開始了繁瑣而冗長的整合之路。據統計,從全世界來看兼併收購,不管境內的還是境外的,成功的幾率大概只有30%。輝瑞公司在2009年一度宣佈將其分紅規模減半,以籌集資金完成對惠氏的收購。來自股東的壓力伴隨著整合全程。

兩年中,輝瑞在不斷調整。

今年4月,輝瑞宣佈,將以23.8億美元的價格向Kohlberg Kravis Roberts(KKR)公司出售旗下Capsugel生產部門。Capsugel是輝瑞生產大批量膠囊的一個部門。此前,輝瑞管理層已經頻頻向外界發出 欲實施資產剝離的信號。而膠囊生產部的剝離,被看做輝瑞系列剝離行動開端。

當時華爾街分析師預測,輝瑞有可能將公司收入基數縮小一半,從目前的670億美元減少至350億美元。為實現這一目標,輝瑞的營養產品、消費者保健、動物健康和成熟藥品等部門都有可能被拋棄。

如今,華爾街分析師的預言成為現實。輝瑞開始了進一步的瘦身行動。這也顯示了大手筆併購之後的整合之困。

輝瑞公關負責人13日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輝瑞的核心主業將聚焦在生物製藥方面,而包括奶粉業務在內的動物保健和營養品業務與核心業務有一定差 距,若放在公司內部可能不利其長遠發展。不過其強調僅處在戰略評估階段,未來這塊業務究竟是出售還是單獨上市,目前尚無定論。「預計今年年底前不會有明確 答案,剝離需要1~2年時間。」 不過,上述負責人表示,惠氏的非處方藥業務不在本次戰略評估項目之列。

對於惠氏奶粉而言,這卻未必是一個壞消息。今年,惠氏奶粉所在的輝瑞營養品業務一季度收入4.7億美元,同比只有個位數增長,管理層用「平淡」來形容其業績。

身為非核心業務,惠氏奶粉在輝瑞體系中的處境或許有些憋屈,若能被同行收購,或許更利於惠氏奶粉的未來發展。坊間傳言,雀巢、達能等乳業巨頭有意接手,再次轉賣對於惠氏奶粉而言是一次機遇。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指出,由於輝瑞主要專注於藥品領域,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對動物保健、營養品等非主營業務的耕耘力度,因此剝離有利於惠氏在中國的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7月,我國奶粉市場上多美滋、美贊臣、雀巢、雅培、惠氏的佔比分別為16.76%、12.06%、10.58%、 7.29%和4.72%,若雀巢接手惠氏,則意味著雀巢的佔比將達到15%左右,市場份額明顯增加,若達能接手惠氏,則達能多美滋的市場份額將達到20% 以上。

資深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雀巢優勢在三段和四段的成長奶粉,而惠氏優勢在一段、二段的嬰兒奶粉,兩者結合產品線可以互補。多美滋和惠氏產品線類 似,雙方結合則可以整合各自的渠道和市場資源。」這意味著達能和雀巢無論誰未來能吞下惠氏奶粉的話,都將實力大增,並有可能一躍成為市場老大。

周思然也指出,若併購成行,這種整合方式必將對我國乳業市場造成一定的影響,一方面加劇了國產奶粉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必將助推洋奶粉渠道更加集中,整體價格體系繼續呈現上漲的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53

拋棄辦公桌 碩士生變魚塭少年兄

2011-11-14  TCW




李炯頤、陳愈盛、王博信,是三十 出頭的年輕人,他們有兩個共同的身分:碩士、漁民。

碩士,變第一線的漁民,在養殖業很罕見。他們為什麼會從事養殖業,又帶來什麼改變?

清大電機碩士》李炯頤做節能電路重建魚塭還債

李炯頤,清大電機碩士,六十九年次。二○○九年八月八日那天,他碩士口試結束,回到屏東佳冬老家。回家,是慶祝父親節,沒想到,卻遇到人生重大轉折。

「孝順沒有用,老天爺不會保佑你。」李炯頤提起人生轉折,劈頭一句。百年一見的水災,迎面而來,他用門擋不住大水,逃到二樓,水沖了進來,整整淹了一層樓 高,家裡的十甲魚塭,被水吞沒,損失一億元。站在二樓窗邊,望著汪洋大水,李炯頤陷入長考:出國念博士?當竹科工程師?還是回家幫忙還債?

他下了決定,「家裡栽培我那麼久,這是我回饋的時候。」他決定回家,老爸李福成無奈的說:「我本來叫他去念MIT(麻省理工學院)……。」親友不解清大電 機高材生,回家養魚的決定,李炯頤理直氣壯告訴大家:「念書,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差別只在解決的問題不同而已。」

如何重建魚塭,李炯頤想的不一樣。

水災是危機,也是從頭開始的契機。李炯頤將所學的電機原理,應用到魚塭的電力系統,他重新設計電力網路,提高供電的穩定、安全。他認為,只要供電穩定,便 能節省用電量,台灣電力的負擔也會減輕。能源,是他原本出國深造打算攻讀的領域,沒想到,卻應用在魚塭重建。

他說,今年底,等收成結束,就會知道這套設計,究竟對節能有多少幫助,如果有幫助,其他漁民便可學習,未來養殖業耗電量便有機會降低,對節能就有貢獻。

另外,「我堅持不抽地下水!」李炯頤說,地層下陷是養殖業的原罪,為徹底表明立場,他牽管線,從外海引水進魚塭,同時,為提高水的再利用率,設計水的循環 系統,讓海水可重複利用。

兩年了,家裡的魚塭復原二分之一,整齊畫一的新景象,和李炯頤一頭沒空整理的亂髮,短褲、拖鞋,形成對比。研究所同學,大多去竹科、南科當工程師,不必日 曬雨淋,當初沒想過當工程師,也能幫忙還債?李炯頤搖搖頭說:「竹科工程師,當到經理,年薪最多一、兩百萬元,緩不濟急啊!」

兩年來,他和父親,一邊向銀行貸款,重建魚塭,一邊繼續用兩艘活魚運搬船,買賣石斑魚,償還約兩千萬元的債務,剩下五千萬元負債,「希望五年內還清。」

改養午仔魚,產品差異化

現在,不只魚塭的硬體改變,連主力魚種,也從石斑魚改為午仔魚。他們買賣漁獲,從銷售端觀察,掌握市場需求,和漁民「聽說」這條魚可以養,判斷力的精準 度,有很大的不同。石斑魚很熱門,但海南島、泰國、馬來西亞都有,後有追兵,午仔魚,大陸還沒開始,可差異化。

投報率的計算,也開始電腦化。過去,李福成請人記帳,用手算,只能掌握大概狀況,現在,李炯頤每一筆都列入電腦,可精確抓出造成損失的原因。尤其,一百斤 活魚運到香港,不是拿回一百斤的錢,因為「大陸人、香港人挑石斑魚,比皇帝選妃還嚴格!」等級不同,價格天差地別,運送過程哪個環節出問題,電腦一目瞭 然。

回家幫忙,最大的問題,是和上一代的磨合,為解決這本難念的經,和父親討論後,決定採李炯頤先主導,父親協助的模式。這樣就不會爭吵嗎?「還是會啊!」 「最後,我都是回到初衷,我為什麼要回來?」李炯頤人生的選擇很多,但父親、水災,是沒辦法選的。

高材生回鄉,也經常和漁民有摩擦。像石斑魚因單價高,經常有人偷竊,他建議大家出錢在路口設監視器,遭到反對;建立災害通報系統,也遭反對。石斑魚養殖 戶,都賺到錢,意見很難整合。有時,他會氣得跟漁民發飆:「我拍拍屁股走人,我可以轉行,你們不行!」

但,他也意識到,必須要有更亮眼的成績單,才能說服大家改變,而且,要從年輕人開始,再慢慢影響上一代。「能解決的,盡量解決,不能解決的,盡量建議。」 是他的態度。至於將來的打算,李炯頤想了想:「先做五年再說吧! 」

中山生物碩士》陳愈盛育成率七成,幾乎沒賠過

陳愈盛,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碩士,六十五年次,是屏東佳冬的另一位碩士漁民。和李炯頤不同,家裡開銀樓的陳愈盛,是第一代漁民。

陳愈盛研究所畢業後,在南科一家生技公司當工程師,沒想到,公司被併,部門裁撤,沒了工作。他想起曾經被派到海南島上班,也曾出差到屏東,對養殖業有些了 解,他評估過,以自己的專業背景,從事養殖業,有機會。

於是,他從高雄來到屏東,租了一.五甲魚塭,養石斑魚。養魚五年,一般漁民,育成率五成算不錯,也就是放養一萬尾魚苗,順利養到收成大小,是五千尾,但, 陳愈盛的育成率有七成,幾乎沒賠過。

懂海洋氣象,躲過八八劫

為什麼?他說:「我敏感度比較高。」念過海洋氣象的他,對氣候很敏感。像七、八月是換肉率(編按:指投入一公斤飼料能養出多少公斤的魚肉,數值越高越好) 最高的時候,一般漁民,通常會多投餌料,把魚養肥,但,陳愈盛說,七、八月換肉率高,溫差卻大,魚最怕溫差大,吃太飽,溫差又大,最容易死亡,因此,這兩 個月,他反而不會讓魚吃太飽,降低損失。

另外,「海洋氣象」的專業,也讓他躲過一劫。他經常參考氣象局的預報,做為收成與否的參考。像八八水災那年,都沒颱風,他判斷,如果有颱風,一定會非常嚴 重,因此,在八月初,就把魚全部賣掉。當時價格很好,大家預期價格會繼續上揚,且會持續到過年,每年十月到過年,是石斑價格最好的時候,沒人想錯過,他的 預警,沒人接受,結果,八八水災,多數漁民損失慘重,只有他全身而退。

不當工程師,跑去養魚,也讓父親非常不滿,起了很大的爭執,但,五年來,他用收入證明,養魚也有一片天。現在,他每年收入五百萬元,扣掉兩百萬元成本,淨 利三百萬元,除了家用,剩下的他都上繳「國庫」──拿回家給爸爸,每年百萬元不等,看到兒子的成績單,爸爸強硬的反對態度,也軟了下來。

靜宜數學碩士》王博信飼料管理,改用電腦精算

王博信,靜宜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六十九年次。是雲林口湖第二代漁民。

三年前,研究所畢業,王博信突然跟父親說:「我想跟你一起養魚。」爸爸王明和一聽,很吃驚,但,還是讓兒子一試,他覺得,兒子不一定能夠適應這種生活。

沒想到,王博信每天真的六、七點起床,守在魚塭,直到長工下班才回家,看到兒子很認真,王明和才相信兒子是玩真的。

「玩真的」卻付出了代價,王博信養魚動機很簡單,就是幫別人做,為何不幫自己的爸爸,但是,這選擇,卻嚇到交往多年的女友父母,堅持不讓女兒和他繼續交 往,談起這段,王博信淡淡的說:「那也是沒辦法的事……。」

王博信學數學,回家後第一件事,即幫爸爸在電腦建立飼料管理系統,精確計算每批魚的換肉率,以前老爸都是估個大概數字,現在,透過電腦系統,每個細節問題 都跑不掉。

爸爸養鰻魚、吳郭魚,這兩種魚,爸爸是老師,王博信是學生,但,去年父子倆嘗試養石斑魚,父子又變成同學,只要漁會有開課,王博信都會去上課,再把課堂所 學的,跟老爸分享,父子倆變事業夥伴。

這群碩士新漁民,因緣際會落腳魚塭,傳統、保守的鄉下魚塭,已開始產生化學變化,這股變化,正慢慢在南台灣擴散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40

蘋果拋棄事業部 謝文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16/100338994.html

  喬布斯辭世後,《喬布斯傳》大熱,各界學習心得滿天飛,各種創新秘訣充斥坊間,若干政界人士甚至號稱準備拿出多少銀子,成批量地培養出「喬布斯」來。

  熱鬧中,有一個細節卻被眾人所忽略。那就是偌大的蘋果公司,喬布斯居然堅持不在公司架構上設立事業部,只設了不同的職能部門。按說蘋果擁有諸多 當紅產品,涉及不同的產業和用戶群,完全有資格分設事業部。從公司內部產業鏈看,上至操作系統和產品製造,下至實體蘋果商店和虛擬App Store,龐大複雜,無所不包,分設事業部順理成章。蘋果不設事業部,背後有什麼獨特的理念?這一重大決策,沒準和蘋果的巨大成功有些關係。

  所謂事業部,通常指企業內部按產品、服務對象或涉及產業設立的一級組織。它擁有相對獨立的產品設計、開發和運營權,是獨立核算單位,基本相當於 全資子公司。國內網絡業凡是有點規模的公司,基本都實行事業部制,有的甚至還多走一步,設立了眾多子公司。控股母公司或總公司或集團公司高高在上,掌控事 業部或子公司,很有些「航母」的感覺。

  設立事業部的好處顯而易見。對具體產品或服務而言,事業部簡化了決策過程,權責利緊密結合,資源配置更合理,市場競爭更有效,更易調動員工積極 性。事業部的壞處,是所謂好處的另一面——事業部這一層的決策簡化了,換來的是公司整體決策過程的複雜化,且事業部之間往往難以協調;事業部內權責利結合 緊密了,公司整體的權責利卻變得模糊甚至相互衝突;事業部內部資源配置合理了,從公司整體看反而成了到處是小而全,資源重複配置,降低了資源使用效率;事 業部獨立核算了,公司整體利益卻被淡化,被「綁架」了。

  一家公司是否設立事業部,取決於其所經營的產品或服務之間是否存在有機聯繫,及其內在聯繫的緊密度。如果一家公司一邊做互聯網,一邊做房地產或 餐飲,分設事業部或子公司理所應當,但若一家公司只做互聯網,無非是涉及網絡服務的不同領域,如新聞門戶、電子商務、網絡遊戲、移動服務和搜索服務等,那 究竟採用事業部制還是部門制,完全看公司決策者對產業的理解深度和領袖能力,以及對企業使命和個人目的的定義了。

  喬布斯始終把向用戶提供強大、簡單、美好的產品和服務,作為自己和蘋果公司的歷史使命,因而「簡化和整合」是蘋果公司創新的主要理念。如果過去 用戶要使用5個不同的產品、50個不同的步驟,才能享受蘋果的5個不同服務,那麼能夠用1個產品、10個步驟就能讓用戶達到同一個目的,這本身就是巨大的 創新。簡化公司組織結構、緊密溝通配合,成為蘋果公司基本的組織原則,這一組織體系支撐著蘋果達到了今天的高度。在多終端、平台化和云計算成為產業趨勢的 今天,網絡公司多思考一下蘋果的非事業部的組織機制是有好處的。

  在企業組織機制發展史上,形成了以職能劃分的公司制和以產品劃分的事業部制兩大流派。職能分工過強就會削弱產品的發展,產品過強就會降低職能的 效率。時下流行的所謂矩陣化管理,並不能消除職能部門與產品部門之間天然的衝突關係,相當多的情況下反而會出現兩不靠的情況。蘋果公司之所以能在擁有數個 強勢產品的情況下採用部門制,或者說,其之所以能在部門制情況下發展出數個強大產品,根本原因在於它有一位強悍、遠見、極具感召力的領袖。他是企業的軸心 和產品研發的原始驅動力,能使部門制揚長避短。

  用《喬布斯傳》的原話來說:「喬布斯沒有把蘋果分割成多個自主的分支,他緊密地控制著所有的團隊,並促使他們作為一個團結而靈活的整體一起工 作,全公司只有一條損益底線。蒂姆·庫克說:『我們沒有財務獨立核算的事業部,全公司統一核算。』」喬布斯是可遇不可求的天才,許多東西無法效仿。不過, 不搞事業部,也許是一些網絡公司可以從蘋果學到的訣竅之一。

  作者為互聯網資深評論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66

85度C董座吳政學:不要拋棄自己內心的好孩子

2012-4-16  TCW



在全球擁有六百多間店面、去年營 收破百億元的美食達人(八十五度C咖啡連鎖)董事長吳政學,是台灣餐飲連鎖界有名的「闖王」。

然而,面對「回憶」的採訪邀約,他遲疑良久,受訪前一晚本想打退堂鼓,還是幕僚和他「盤」了兩小時,才硬著頭皮上陣。見到記者他仍強調,我年輕時乏善可 陳,是「負面教材」!

真的嗎?十四歲中輟,只有國中補校學歷的吳政學,一直怨嘆自己:「笨笨的,虛度光陰,沒有及早立定目標。」但其實,那是一段搶救「內在小孩」(inner child)的坎坷歷程。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敏感、易受傷害但也堅韌的「內在小孩」。吳政學曾因父親羞辱式的嚴厲管教而受傷,眼看就要浮沉一生,卻在一本書的鼓舞下,重新燃起希 望,內心的好小孩,終不致埋沒。

從小維持好成績沒考到前三名,就被爸爸鞭打羞辱

吳政學的故事,要從「考不到前三名就要打!」講起。

像許多雲林子弟一樣,吳政學的父親不願死守農地,總在台北、雲林間反覆遷移,都市謀生不易,他當過油漆工、在北投騎摩托車載客過,也賣過肉羹麵,動盪生活 中唯一不變的,是他對長子吳政學的期望。

「我喜歡數學,每次開學,我就先把數學課本『研究』一遍,十幾個公式,一下子就會了!」因為數學好,爸爸認定他是讀書的料,定下了「考不到前三名就要打」 的鐵則。

怎麼打?他說,爸爸脾氣不好,抽皮鞭、頂水盆、踮著腳尖吊手指……,當著媽媽和弟弟的面被處罰。那是一種沒辦法說的羞辱和恐懼。恐懼,讓他完全體會不到讀 書的樂趣,讀書只有一個目的——怎樣不挨打?

他聰明,儘管換過六間小學,不但能一個人生活、自己辦轉學、能快速融入適應,也一直維持好成績。問題出在中學。

中輟逃家又回頭當起小工頭,收入全被爸爸賭光

國中,他被分到好班,要在台北市國中好班考前三名,哪這麼容易?隨著挨打次數陡增,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心中的不平也快速累積。

「我問同學,啊你們考這樣回家不會挨打嗎?」結果是,台北的爸爸很文明,成績比他爛一大截的同學都沒事。

第二個刺激是,有次他帶新同學回家玩,過幾天同學不爽他,竟大肆宣傳,說住在頂樓鐵皮屋的吳政學家好像「豬舍」。同學的奚落,讓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窮孩 子,「我覺得害羞,沒面子,那是最震撼的。」

「爸爸自己也不怎麼樣,還要苛求我……,」這是他說不出口的怨。國二時,他在鄰居慫恿下,懵懵懂懂的逃家了。一個多月的逃家生涯,他在修車廠、電鍍廠打零 工,在忐忑中享受一下沒有考試壓力的感覺,沒到「學壞」程度,因為鄰居被找到,就跟著回去了。

「本來以為會被狠狠修理,結果沒有。」父親看到長子回家,一句話都不說,但眼底的那一絲落寞,卻讓他終生難忘。之後,父親的期望擺盪到另一個極端——不讀 書,那就去工作!

為了讓他脫離「壞」朋友,吳家搬到台中落腳,他跟著爸爸去建築工地做磨石子地打蠟,爸爸接案,他負責找人上工。十五歲不到,他就當起小工頭,一坪算二百五 十元,爸爸賺一半,另一半拿來請人,為免工人閒置,他算好時間,接好水電,準備好沉重的打蠟機,買好便當,每一個環節都扣到最好,一個月可以為父親賺進 六、七萬元。

「啊這些這麼簡單,看看就會了,幹嘛要人教?」「我工作做這麼好,他怎麼有機會打我!」他說,父子間的衝突,只有在父親動粗、他要「保護母親」時才浮現。 甚至,辛苦賺來的錢,都被父親簽賭「大家樂」輸光光,他也無所謂,「你根本沒有辦法管理他啊,你幹嘛浪費時間?」

「兵變」激出上進心退伍後創業,買百坪大房子孝親

如果不是一場「兵變」震醒他,他大概就這樣不好不壞過一生。

二十一歲,退伍前的一百天,交往四年的女朋友和他分手了。那時父親又搬家,租了一間水泥矮房,旁邊還有人養豬。不曾當面問過女友的他只能亂猜,就是這種貧 賤與漂泊,讓住在一起的她無法忍受吧?

面對兵變,他痛苦得無法入睡,向隊上的大專兵借了一堆書,其中一本《王永慶奮鬥史》,給了他極大的鼓舞。「原來王永慶只有小學畢業!」每逢低潮就拿起這本 書來看,他如數家珍,「你看他多節儉、多刻苦,對客戶多貼心,冬天洗冷水襪,(送米時)把舊米先淘出來,再放到新米上面……。」

這本傳記,在關鍵時刻遞補到位,呼喚出曾經名列前茅、在同儕中嘗過成功滋味的年少記憶。

退伍後,他變了個人,瘋狂想著賺錢買房子,結束不斷搬家遷移的惡夢。當網球拍工廠的計件員時,每天工作到晚上十二時,三個月存了十來萬,但還遠追不上飆漲 的房價,他決心創業。

「讀書人成績好的,他可以想,去好的公司應徵,薪水多少?(將來)可以變怎麼樣?這樣幻想是很美好的。像我們沒有學歷,除了自己做生意,不可能有(別的美 好出路)。」

賺錢欲望壓過對父親的順從,「退伍後我錢就一毛都不給他(父親)了!」他在商場上大膽衝撞,開過達客利炸雞、五十元披薩,終於在八年前以「平價奢華」的八 十五度C咖啡連鎖闖出一片天。

在那之前,他已克盡長子責任,二十五歲時買一百三十幾坪的大房子。安頓好家人後,第二年才買車,當Camry新車到手,他興奮得晚上睡在車上,第一次覺得 人生成功了。

回首年少,他雖不明說,但很小心不要重蹈父親覆轍:父親沒有成本概念,十元一碗肉羹麵俗擱大碗卻賺不到錢,於是他盯緊報表,精算成本;他絕不賭博,也不曾 動手打過孩子,國二的長子在學校挨打回家訴苦,他二話不說,幫兒子轉學到私立中學;看到美國的孩子有主見有想法,他也考慮將孩子送出國。

會怨爸爸嗎?他楞了一下,立刻解釋,「其實,我爸也有很多不錯的地方啦,他的方式,或許用在別人身上比較有效,但我就是太叛逆……。」他說,現在當然不怕 爸爸了,「但還是會怕他痛苦啦,」那些打罵已經如輕煙而逝。

怕重蹈父親覆轍收斂暴躁,用鼓勵帶領員工

這幾年,公司規模翻倍,他終於像王永慶一樣,聘請了台大、政大高材生,「因為公司的幹部變了,那你自己會跟著去改變。」原本繼承爸爸暴躁脾氣的他,回想爸 爸管教對他造成的心理傷害,這幾年懂得收斂,改用鼓勵方式去帶領這群高學歷、高自尊的新員工。

「讀書人自尊心很強,一罵馬上跑光光,他們怕做不到一百分,(展店速度)就會慢。但他們聰明,做規畫比你還要周到,你要有道理才能說服他們……。」

這個當年受到委屈而沒能成為「讀書人」的好孩子,看到同行、台大畢業的王品董事長戴勝益侃侃而談「海豚哲學」,也會羨慕戴董「可以把道理講得比道理還像道 理,」但他卻拒絕高學歷員工幫他擬稿,「我還在學啊,我不會放棄的!」沒錯,這個內心小孩還會繼續茁壯下去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30

美初創科技公司選址:已漸漸拋棄車庫

http://xueyuan.cyzone.cn/qibu-xuanzhi/231845.html

北京時間8月30日消息,《紐約時報》近日刊載文章稱,尋求租用低價辦公空間的科技創業公司正在拓寬曼哈頓「硅谷」的邊界。文章指 出,當下初出茅廬的科技公司已經變得更加關注成本問題,不願像以前的創業公司那樣在短時間內就把自己的種子資金消耗殆盡。曼哈頓中城區的人氣度正在上升, 原因是這裡的辦公樓租金可以低到每平方英呎40美元,而在更加時髦的社區中,租金最高可達每平方英呎70美元。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全文:

在十年以前的互聯網繁榮發展時期,科技公司曾大量湧入曼哈頓百老匯街沿邊的社區,大多數最終都落戶在23街一個非正式分界點南邊的社區中。

但時至今日,那條盧比孔河(意大利北部小河,是古代高盧和羅馬共和國的界河)正經常被新一代的數字企業穿越,這些公司看起來正希望用下曼哈頓及其新潮風尚來交換更加守舊的中城區周邊社區。

據NYC Digital編纂的數據顯示,有100多家基於互聯網的營銷公司、零售商和社交網絡公司目前的總部都設在熨斗大廈(Flatiron Building)和中央公園之間的地區,而整個紐約市中則共有大約1400家從事類似業務的公司。NYC Digital是紐約市長邁克爾·彭博(Michael R. Bloomberg)在去年啟動的一個項目,旨在宣傳紐約市的科技行業。

「硅谷的邊界很明顯正在向外推進。」高緯環球(Cushman and Wakefield)的經紀人喬納森·賽爾克(Jonathan Serko)說道,他曾致力於將科技公司帶往中城區。他補充稱:「有些公司正處於必要而想要遷址。」

在曼哈頓的繁華鬧市區,近年以來商業樓租金一直都在上揚,原因是切爾西(Chelsea)、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和金融區等日益時髦的社區中一直都在浮現出大量的新企業。同時,住宅樓的轉換也一直都在以科技公司一度喜愛的那種工業建築為目標。

而與此同時,與以前的科技創業公司相比,當下初出茅廬的科技公司已經變得更加關注成本問題,不願像以前的創業公司那樣在短時間內就把自己的種子資金 消耗殆盡,房地產經紀人說道。將公司總部設在中城區有可能節省大量的資金,原因是據高緯環球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城區的辦公樓租金可以低到每平方英呎40美 元(約合每平方米430美元);而在更加時髦的社區中,租金最高可達每平方英呎70美元(約合每平方米750美元)。

為玩具反斗城等零售商提供在線服務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及服務公司GSI Commerce在2011年被eBay收購,當時該公司轉租了位於百老匯街SoHo金融區的一個面積為1萬平方英呎(約合930平方米)的頂樓辦公室, 原因是在被收購以後,這家公司有必要擴充辦公空間。

「不要誤會,市場上確實有很多十分美觀的辦公空間。」GSI Commerce的高級副總裁詹·多布日什(Jan Dobri)說道。「只是把錢花在那些辦公空間上不是個好辦法。」

多布日什在SoHo金融區和Hudson Yards所看到的辦公空間的租金大約為每平方英呎60美元(約合每平方米650美元),價格過於昂貴,她說道。到最後,她選定了百老匯街1350號作為 GSI新的辦公地點,那是一幢位於西36街的戰前高樓。這幢建築物的業主Malkin Holdings稱,在今年3月份,GSI在這裡租用了一個2.5萬平方英呎(約合2320平方米)的三樓辦公空間,價格大約為每平方英呎45美元(約合 每平方米480美元)。

將公司辦公地點設在中城區還有其他的好處,比如說鄰近賓州火車站等,多布日什說道。在她所在這家公司的100名員工中,有幾名員工經常都要到GSI位於賓夕法尼亞州蒙哥馬利郡普王市(King of Prussia)的總部去,而他們喜歡火車站靠公司近一些,她說道。

對Malkin Holdings總裁安東尼·邁爾肯(Anthony Malkin)來說,吸引象GSI這樣的數字公司是需要優先考慮的事情。這家公司已經對其在曼哈頓擁有的物業進行了整修,希望藉此吸引新類型的租客。在百 老匯街1350號,他對大理石牆面的大廳和電梯間進行了重新裝修,加入了能顯示天氣和新聞信息的小型監控器,還對這幢大樓的窗戶、燈光和浴室進行了升級。 主要業務集中在數字平台上的廣告代理機構U Marketing在2009年遷入這幢大廈的八樓,而且最近還額外租用了隔壁的一個辦公空間。

類似的,在邁爾肯管理的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中,一項正在繼續進行中的裝修工程已經在許多樓層中打通了牆壁,目的是讓辦公空間看起來更加開放。

這種措施可能已經取得了效果。邁爾肯說道,在今年春天,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簽署了一份租約,租下了24樓的一個1.04萬平方英呎(約合 97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以擴充該公司此前在25樓上已經擁有的3.2萬平方英呎(約合297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他還補充稱,這樁102層的地標大 廈的租金要價為每平方英呎50美元(約合每平方米540美元)起。

科技創業公司現在選擇辦公場所時已經變得更加傳統化,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從倉庫開始創業,這意味著科技創業公司「正在從有關創造力的環境轉向『讓我們去上班吧』的環境」,邁爾肯說道。

這種最初的工業空間的外觀——開放式的佈局、長長的窗戶、以及高高的天花板——在中城區也能看到,比如說百老匯街1385號,這是位於西38街的一 幢23層的大廈,地處曼哈頓的服裝區,許多結婚禮服廠商曾一度在此安家。在這個月,在線時裝零售商Ideeli將在這裡剪綵,將其生產設施從SoHo金融 區的拉菲爾街(Lafayette Street)148號遷往這幢大廈,這家公司租用了2.35萬平方英呎(約合2180平方米)的整層辦公空間。這個新的辦公室擁有12英呎(約合3.7 米)高的層高,還有大大的銅窗。

在Ideeli新辦公地點的上面幾層,通信公司 ShoreTel也已經在最近簽署了一份租約,租下了一整層的辦公空間,這個新的辦公室將取代該公司目前在切爾西區西17街245號1.5萬平方英呎(約 合139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ShoreTel的副總裁希瑟·貝納特(Heather Bennett)說道,舊的辦公地點是一幢12層高的建築物,將被轉換為公寓大廈。

在今年12月份完工時,ShoreTel的新居將容納100名員工。據一份透視圖顯示,這處新的辦公空間將擁有一個通風的中央空間,其中擺放著員工 使用的桌椅,僅在邊角處有少數的傳統辦公室。「現在我們將在一個開放式的空間總工作,而我們希望新的辦公空間能更加開放,因為合作和學習是我們項目的中 心。」貝納特說道。

百老匯街1385號的業主Bloomingdale Properties已經為這幢大廈的普通空間採用了一種類似的美學設計,通過一項投資6000萬美元的三年期裝修計划來實現。通過移動一個報攤的方 式,Bloomingdale Properties就能拓寬大廳空間。此外,該公司還為這幢大廈增設了一個底樓自行車房。

為了提防許多創業公司在第一個回合中就宣告死亡,業主們在審核潛在租客時已經變得非常嚴格,Bloomingdale副總裁約翰·弗萊切爾(John Fletcher)說道。弗萊切爾稱,他不會冒險嘗試引入一家租客,除非這家租客能證明自身擁有穩定的收入流。「我們正在尋找成熟的公司,而不是那些剛剛開發最新的應用的公司。」弗萊切爾說道。

今天的科技公司並非湧入中城區的真正先驅。在本世紀初,一批科技公司就曾進入過這個服裝區。曼哈頓的其他部分和布魯克林也都擁有自己的吸引力。瓦裡 克街(Varick Street)的一幢大廈原本是一家印刷廠的所在地,但據紐約市發佈的數據顯示,現在這個大廈中已經容納了38家科技公司,雖然其中很多公司將辦公地點設 在這裡是因為它們通過WeWork租用較小的空間。WeWork是一家商業中心公司,專門迎合創業公司的胃口。

但中城區——尤其是百老匯街沿邊地區——的人氣度正在上升。據NYC Digital編纂的數據顯示,百老匯街140號有7家公司,其中包括廣告代理機構Grab Networks等;百老匯街1500號的時代廣場則容納了13家公司,其中包括服裝公司Dibsie等。

其他公司則進一步向東部地區延伸;包括網站開發商Dolphin Micro在內的13家科技公司在坐落於東34街的第五大道349號擁有辦公室,這幢大廈的業主是Zar Property NY。這個地區中備受矚目的租客包括Twitter和一家法律事務所、一家銀行以及一家聯邦機構等,其中Twitter在麥迪遜大道340號租用了辦公空 間。在這條街上設有辦公室的還有Facebook,這家公司在麥迪遜大道335號擁有三個樓面的辦公空間,該公司在2010年遷入這裡。

批評人士稱,中城區仍需一段時間才能提供象市中心那樣的時髦餐廳,這些餐廳的數量正在激增。不動產經紀人稱,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亞市場上的業主正在提供許多附加優惠條件的原因,如六個月的免費租期等,尤其是在人氣度不那麼高的中央車站地區。

但是,這個地區的配套服務跟上高人氣度地區可能只是時間的問題。「這個地區就像是一瓶很好的紅酒。」賽爾克說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裡只會變得更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44

張藝謀拋棄張偉平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125
     張藝謀不再需要張偉平了。


  7月23日,張偉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證實,兩人從此分道揚鑣。


  8月26日,張藝謀同萬達的談判已經停止,而將與上海坤宏傳媒成立「張藝謀文化產業基金」,首期募集資金20億元,主要投資於電影等文化類項目。


  從1997年的《有話好好說》開始到《金陵十三釵》,張偉平和張藝謀共聯手推出了11部影片。其中,2002年中國超過2.5億人民幣的《英雄》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國產商業大片。


  張藝謀和張偉平共同開創的大投資、大營銷以換取高回報的商業大片運作模式此後則被數次複製。


  2011年張藝謀開拍《金陵十三釵》時,張偉平則將這個模式推向極致:光前期投入就達到6億人民幣,而僅邀請克里斯蒂安·貝爾出演就花費了高達1.2億元人民幣的片酬。但最終,這部影片既沒能圓張藝謀的奧斯卡夢,也沒能完成張偉平預期的10億人民幣的國內票房。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開創市場化運作電影方式的二人,卻從未用市場化的方式確立合作關係。新畫面影業的所有業務都由張藝謀一個導演支撐,雙方之間居然從1996年至今沒有簽過合同。


  如今張藝謀不辭而別之後,張偉平透露說:「我當初跟藝謀合作的時候跟他說過,他隨時不滿意隨時不合作。所以從1996年拍《有話好好說》到今天張藝謀離開,我一個合同、一個字沒跟他簽過。」這意味著在利潤分成、風險分擔方面,兩人全憑口頭承諾。


  然而商業運作可不是建立在「哥們義氣」上的。自2009年張藝謀開始走不同於商業大片的路子之後,二張合作無間的黃金時代則已經過去。張偉平稱自己「被迫」接受張藝謀拍《三槍拍案驚奇》,而《山楂樹之戀》國內和《金陵十三釵》國際慘淡票房讓張藝謀也同樣吃了虧。


  這還不如張藝謀自己的張藝謀工作室賺得錢多。


  張藝謀工作室早在2002年以前就成立了。該公司分別參與了《英雄》和《十面埋伏》兩部影片的製作,此後業務重心便轉向了除影視之外的包括歌劇、實景 演出等文化項目。尤其是「印象」系列,從2003年桂林的《印象·劉三姐》開始,兩年就賺了8700萬人民幣。與電影票房不同,這些演出可以持續不斷地進 行下去,以此獲得源源不斷的收入。比如《印象·劉三姐》在5年不間斷演出之後總計辦了2000多場,觀眾約400萬人次,票房收入更是高達8億人民幣。


  這也是張藝謀想甩開張偉平的原因。張藝謀如今已經不再需要製片人來給他過多約束了。他本身已經擁有足夠的市場號召力,他需要的只是投資方和發行公司。而《金陵十三釵》在海外發行的慘敗讓張藝謀對張偉平的發行能力也徹底失去了信心。


  這也是張藝謀曾在今年找過萬達談合作的原因:萬達擁有最完備的院線佈局,尤其在它收購美國第二大院線AMC之後。


  二張的散夥給其他類似組合敲了個警鐘。只擁有馮小剛一個明星導演的華誼兄弟目前正在積極簽約陳國富,並啟用烏爾善這樣的新導演。


  導演從製片公司中獨立出來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在好萊塢,曾有種風潮是導演會自己成立電影製作公司,便於更好掌握影片在製作、收入方面的控制權。但同時他們又可以簽約經紀公司,和其他製片方合作,也可以簽約其他導演拍電影。


  比如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早在1990年就成立了Lightstorm Entertainment。這家公司製作了包括《阿凡達》、《泰坦尼克號》在內的多部卡梅隆的知名影片。


  張藝謀也正在接觸一些經紀公司。


  遭受重創的是張偉平。新畫面如今所有員工都「放長假」,辦公室也從商務樓搬到了公寓裡,本人更是避走東京。他大概已經從這場合作中得到了教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66

集中精力買入被拋棄的股票 基本面通訊社

http://xueqiu.com/3472847553/22483936
重讀一遍,發現嘮嘮叨叨了不少話,說的似乎只是逆向投資的「知行合一」。

忘記標題的這句話是哪位大師說的。借過來用用,希望不被認為剽竊。

今年只有少數幾次增倉換倉,到目前為止收益率已不足5%。這點收益主要來自格力,其他的三隻票如工行之類基本保持著不賠的狀況。對自己的操作很不滿意,這幾天進行了一番反思。很嚴肅的反思,呵呵~

巴菲特曾公開表示,投資的秘訣有三條:第一是不虧錢;第二是不虧錢;第三是參照前兩條。俺理解的虧損指本金的永久性虧損,而不是說買了以後股價不會跌。神馬是本金的永久性虧損?前一陣碰到一位財務總監,和我說起他們公司去年的情況。由於行業形勢的風雲變幻,去年他們淨賺了3億,而在之前十年他們盈利也就在1000~1500萬之間。他感嘆說,去年那樣的情況,我這輩子再也看不到了。我說,投資時最怕遇到你們這樣的公司,因為發生重大分析錯誤的概率大。如果把3億作為這間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或者保守一點,認定3億的一半1.5億為其盈利能力。然後據此投資,用市盈率進行估值,那麼我面對的就是本金的永久性虧損。

對於本金的永久性虧損與股價波動帶來的虧損之間的差別,我的理解與許多博友大概是一樣的。但在實踐中能否做到真的不在意股價的短期波動是另一回事。我就很厭惡賬面的虧損,或者說,我對出現賬面虧損的承受能力很差。無論是分析出錯導致的虧損,還是市場先生情緒不佳導致的賬面虧損,我等而視之的厭惡。我沒有做到知行合一。根據明朝第一牛人王守仁先生的標準,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知道的採取行動,那麼就不能算是真的知道。這意味著俺根本不瞭解永久性虧損與股價短期波動之間的差別。想著想著,鬱悶了。

注重短期漲跌,厭惡賬面虧損,做不到知行合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的操作。比如說俺選股過於保守,所挑的都是太不容易浮虧的股票。選股票膽子小點謹慎一些是好的,但象老同志大漢奸吳三桂那樣用兵就不好了。三藩戰爭的時候,吳三桂同志老了,有老年人最容易發生的過度小心保守的心理狀態,不敢採取冒險行動。他要求絕對的安全,但世界上根本沒有絕對的安全。我現在的這些防禦性股票倒是不會怎麼跌,但回報的空間挺有限。如果未來股市轉牛,我的馬跑不贏大勢的概率有點高。

由於對短期的賬面浮虧的承受能力差,幾乎不可能進行「逆向投資」投資,即使這種方法被涅夫證明是有效的。《約翰·涅夫的成功投資》看過多遍,很傾倒,自己卻做不到。又一次不能知行合一。最近在研究一家會逆境反轉的股票,保守估計,未來5年中的某一天,它的股價將是現在的3倍。也許兩年就能達到,也許等待的時間要更長一些。但我不確定未來幾個月它的股價還會不會下挫20%以上,它不像我現在持有的票四平八穩。害怕虧損,哪怕只是短期的賬面虧損,捆住了我的手腳。

一名小散,不用像機構那樣,每季度公佈業績。只要向自己匯報就足夠了。這是咱很大的優勢。本來可以在更長的時間範圍內佈局自己的投資,現在卻盯著季度的甚至更短時間的股價波動不放,是不是緣木求魚了呢?如果一筆投資,你不能承受50%的損失,那就不要去投資。這似乎也是巴老說的。下定決心,做好承受更大虧損的準備,集中精力買入被人拋棄的、少有人問津的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04

「拋棄與被拋棄」 ——光伏首富施正榮的光影人生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401

他出生就被拋棄,他討厭種田,他試圖通過學習改變一切,他最終做到了——獲得了所有渴望的名利、尊重,但當所有光環集其一身之時,他又如此「缺乏安全感」,追逐、拋棄很多,以致信任的鏈條斷裂。

回鄉

施正榮回家了,在這個時間。

清明節前的第四天,3月31日這天,這個曾叱咤新能源市場的富豪終於帶著妻子張唯回到老家江蘇揚中,為去世十多年的養母掃墓。在這之前,他有一年沒看過他的生父母了,甚至連春節都沒有回去。

他在生父母家待了一個下午,讓他們「不要害怕」。

就在過去的半年間,他的生父母看見報紙上都是兒子的負面消息,急得找他數日,沒有任何音訊。他的中學同桌想安慰他,好幾次電話也無人接聽。有人說他去山裡靜修了,也有人稱看見他在北京的後海喝酒。

他身邊的人說,「此時他不想談任何事情,也不想見同學父母和老師,他需要一個人靜靜」。

這個從江蘇揚中走出來的小夥子「完全沒有了過去的精氣神」。

他曾是中國新能源領域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新能源和中國企業赴美上市上都做出了開創性的成就。他一直相信,隨著世界能源需求從化石能源過渡到新能源,他的公司體量將擴大到能與石油公司抗衡的程度。

如今,這個昔日的行業領袖,先是失去了公司首席執行官的位子,繼而又失去了董事長的權力。更要命的是,他面臨被自己親手創立的公司尚德電力拋棄的命運。

2013年3月20日,無錫尚德宣告進入了破產重整程序。

當年功成名就後,施正榮曾將揚中老家生父母和養父母的老宅重新修葺了一番,成為了當地最豪華的別墅。並捐資將家門口的土路修成水泥路,起名「榮興路」。

他也曾為成長路上的重要節點都打上自己的烙印——他給母校長春理工大學捐贈了1000萬元設立「正榮獎學金」,並在長春投資成立「榮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幫助東北這個幾乎在新能源上一片空白的地方發展新能源。

「榮興」,寓意「因施正榮而興」,但未來在哪裡?51歲的施正榮確實需要「靜靜」。

棄兒

施正榮本不姓施。他一出生,就是被拋棄的那一個。

1963年,江蘇揚中縣,這一年縣裡很多百姓都患上了身體浮腫、消瘦青紫的病症,肇因是自然災害導致的營養不良。

和平村陳家母親已懷孕數月了,肚子又大又漲,這位29歲的母親已經育有一女,她萬萬沒有想到,農曆二月十二這天,她生下的居然是對雙胞胎。

食物已非常匱乏,兩個男嬰並不受歡迎。父母將其中一個送給了離家幾百米遠的另一戶人家。於是,雙胞胎中的弟弟成為了這家的長子,取名施正榮。

成長在貧窮人家的雙胞胎弟弟施正榮,不得不從6歲起就開始幫父母幹活賺錢。他幫父母用竹子編暖壺殼,一個可以賣5分錢,一直編到了13歲。「他日子過得苦一些。」施生母坦言。此時的同胞哥哥,則過著正常小孩童年應有的頑皮生活。

抱養的經歷奠定了施正榮一生的性格基調。生母說他跟哥哥有著截然相反的個性,哥哥急躁強勢,性格隨了生母,而他卻緩慢溫和,這與生父母和養父母的性格皆不像。在其兄嫂眼裡,施「沒脾氣,軟得很」。

這種性格在被抱養的家庭裡受到了歡迎。施正榮懂事,不頑皮,幹活勤勞,長得也漂亮,這經常得到大人表揚。在將近10歲時,他已從鄰居嘴裡基本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陳家施家雙胞胎十歲生日,村裡的另一戶姓金的人家買了三套當時最時髦的小軍裝做生日禮物,分別送給陳家、施家和金家的小弟。生日當天,陳家和金家小弟都神氣地穿上了新軍裝,而隔著一條小河的施家小弟,卻沒有穿上小孩最喜歡的新衣裳,「只是一個人站在河邊望著對岸熱鬧的生父母家,始終沒有過去。」

「你在這個小孩子的眼睛裡讀到了什麼?」施正榮的一位揚中老鄉說,養父母愛子,一直不允許他跟生父母家有過多來往。生母有時思念兒子,偶爾讓施正榮到家裡過夜,「不知他是不想還是不敢」。

一條河,不寬,卻幾乎阻斷了他的童年。就在那條河上,成名後的施正榮捐資重修了一座新橋,他起名為「博士橋」。這次,他可以在豔羨的眼光中邁過那座魂牽夢繞的小河了。

「學霸」

成名後的施正榮給外界的印象是一個典型的「技術男」,其實在其很小的時候,他就渴望讀書,不用像父輩一樣種地。

這個出生於長江中一個沙洲的孩子,6歲就跟著大孩子去學校聽課,十多歲時,徹底厭煩了插秧的施曾跟生母抱怨說,「狗日的才插秧」。

在施正榮的同學老師的印象中,中學和大學期間的施正榮「除了刻苦,其他的並不怎麼樣」。如果用現在比較時髦的話形容,他是一個典型的「學霸」。

他的高中同學王學起(化名)說,中午回家吃飯,為了節省時間,他走路速度極快。這個習慣一直保留到現在——尚德的下屬也很難跟上他的步伐。

高中班主任對施正榮的印象是「家庭條件不好,綜合素質還不錯,喜歡展示自己」。他的一位同學說,施從來沒有當過三好學生,而施在紀錄片中站在中學教室的門口說,自己是三好學生。施的物理和數學成績突出,語文和政治則是弱項。施還是化學課代表,他的化學老師後來被安排到了尚德工作。

也正是這種韌勁,他從剛入高中時的100名左右爬到全年級前十名。高考時,他只有16歲,這年全國有760萬考生參加了高考。為了能一次考上,施正榮報了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現長春理工大學),一個遠離家鄉的地方的冷僻專業——光學儀器。

很難想像,正是這次選擇奠定了施正榮此後的發展路徑。

1979年,年僅16歲的施正榮來到了長春。這個南方的同學小巧玲瓏,但不談戀愛,也不參加文體活動,每天過著教室、食堂、寢室三點一線的生活。很快,便樹立了「理工科研男」的形象。

大學時期的班長靖繼賢說,他那時就感覺這個人「怕是要當科學家」。另一位大學同學鄭建平清晰地記得,施正榮曾說20年後,他的名字一定要登在某本學術雜誌上。後來他的名字上了美國《時代》雜誌。

四年的苦行僧生活,讓施正榮成為本專業唯一一名考上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生的學生。沒有考研的同學,則分配非常差。唯有施正榮,不僅獲得了業界最有名的光學教授的錄取,還成功回到了大城市上海,這直接改變了施的命運。

真正讓施正榮走上「出國深造」,以至後來踏入光伏圈,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

有次,他與哥哥在上海看見一家很有檔次的餐廳,兩人想進去,卻被告知餐廳只接待洋人。回去後施正榮生氣地跟母親說:「我以後也要當洋人,也要西裝革履的!」

5年後,他出了這口氣——不僅拿到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博士學位,還如願在30歲時加入了澳大利亞國籍,成為了真正的「洋人」。


首富

後來的故事被所有人熟知。施正榮在37歲時以海歸洋人的身份回到中國,創辦了一家小型製造公司尚德電力,這家公司踩准了國外市場爆發的時機,在2005年一舉成為了第一家在美紐交所上市的中國公司。

2006年,在《福布斯》雜誌「全球富豪榜」上,施正榮以22億美元排名第350位。這個揚中農民家的棄兒三年積累的財富超過了榮智健家族30年的積累,成為大陸新首富。

有的人說「首富先生」變了,他變得缺乏安全感,為此僱用了6名保鏢24小時保障他和家人的安全,儘管這些年從未真正遇過一次危險。

他似乎還「變」得冷酷無情了,他開始重用一些背景更體面的人才,創業之初從底層跟隨他奮鬥的員工則感到他們被施正榮拋棄,沒過兩年這些背景體面的高管也被其拋棄了,2009年,他又用一批更為體面的外籍高管將其取而代之。

事業的大成,讓他對光鮮亮麗的追求達到了頂峰。他願意花20萬美元包一架公務機去參加達沃斯論壇,也願意在企業社會責任上一年擲出6000萬人民幣,他與美國副總統戈爾共進晚餐,與英國查爾斯王子談合作……

也有人說「首富先生」沒變。他依舊不愛應酬,不去酒吧,不去KTV,不打球,不玩古董,也不信宗教,只每年帶著全家去澳洲度假。他依舊愛吃河豚,再喝點白酒,或者下班後去尚德附近的一家日本料理店點一份涼拌三文魚。跟同學在一起高興時,「還是那個樣子,還是那個味道」。

有人說,他留給自己的那一面沒有變,變的是給別人看的那一面。儘管個人簡樸,他卻給自己買了近十輛頂級豪車,包括三輛雷克薩斯,一輛寶馬,一輛奔馳S600,一輛頂級賓利,一輛路虎,一輛沃爾沃……他身邊的人說,他見不同人時會開不同的車,他一向是個特別注重禮儀的人。

總之,首富的日子裡,他得到了他過去所有渴望的東西,這些名利對於那個揚中少年來說更具有補償性質。

信任

「可惜了他的名聲。」一家大型能源央企的董事長慨嘆道。要知道,過去的幾十年內,他曾那麼注重自己的名聲。

導致信任喪失的最主要原因,是過去幾年一系列牽涉他個人利益的關聯交易,這損害了上市公司尚德電力的利益。美國投資者已經對此提起集體訴訟。此舉直接導致施正榮在尚德董事會和無錫市政府面前失去了信譽。

就在尚德財務危機爆發的這7個月,本可挽回信任危機的施正榮又再一次「失策」,他一直在無錫市政府與美國投資者之間扮演著「中間人」的角色。

「他告訴投資者他能讓無錫市幫忙償還到期的5.71億美元可轉債,又告訴無錫市政府他能搞定美國投資者,到最後他都沒有做到,只能被兩邊拋棄。」一位參與了債務談判的知情人士說,這讓雙方都對他失去信任。

創業13年,他打造了一個上萬人的新能源帝國,卻沒有建立起一支核心管理團隊。他一手在尚德內部打造的管理團隊也陸續分崩離析。

從創業初期的楊懷進、李延人,到副總裁葉得軍、CFO張怡、首席商務官Andrew Beebe、首席運營官David Hogg,以及副總裁張光春、季廣峰……10年間其核心高管全都相繼離開,目前唯一留在尚德的核心高管僅剩下集團副總裁雷霆一人。

冷酷的同時,他卻又對犯了錯誤的員工「心慈手軟」。「他最大的缺點就是過分老實,太好說話,從來不懲罰人。」施正榮的一位親戚說,家人曾提醒過他多次注意公司內部的混亂,但他總說哪有這回事。

「他是個好人,是真心想把公司做好,吃虧在用人上,真心幫他的都走了,留下的都是些拆台的。」這位親戚感嘆。

更早之前,施正榮在薄膜電池、多晶硅長單等環節多方擴展的「章魚戰略」已被證明失敗,行業對他的判斷失去了信任。「多方擴張的背後還是他什麼都想抓住,什麼都想要。」一位施正榮身邊的人說,關聯交易同樣是他希望佔有更多。

一位尚德的高管說,施正榮並不是一個成熟的企業家,他性格里有缺陷,其實當時管理層都知道,只是不知道缺什麼。

「他一開始要很多很多的錢,後來又要很多很多的名,這些都佔有之後,發現自己還是覺得匱乏,想擁有更多。」一位施正榮的生意夥伴說,或許他缺的,正是他從來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78

沙特大手筆收買俄羅斯拋棄敘利亞 普京笑面以對後拒絕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590
歷史上,政治從來與金錢無法分離。

近期,沙特人大手筆收買俄羅斯放棄敘利亞,再次成為歷史佐證。

據法新社報導:

7月31日,沙特情報局長Bandar王子親赴莫斯科拜訪普京,官方對會談內容秘而不宣。

一位出沒於貝魯特和大馬士革的歐洲外交官透露,普京「禮貌地」聽取了Bandar王子的驚人價碼:

·沙特從俄羅斯購買150億美元的武器。

·沙特在俄羅斯進行「規模可觀的投資」。

·沙特幫助俄羅斯成為新的中東大佬。

作為回報,俄羅斯須放棄支持敘利亞阿薩德。

該外交官還說:

沙特王子還向普京打包票,稱不管誰取代阿薩德,都將完全處於沙特控制之中,從而不會簽署任何允許海灣國家通過敘利亞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協議。

言下之意是,阿薩德之後的政權,將唯沙特馬首是瞻,不會侵犯俄羅斯的天然氣出口利益。

一位阿拉伯外交官說:

普京禮貌地聽取了王子的條件,但他告訴王子,俄羅斯不會改變既有戰略。

作為回應,Bandar王子告訴普京:

敘利亞問題的唯一解決方案只能靠打仗了。俄羅斯不用再想像通過和談來解決敘利亞問題,因為反對派不會出席和談。

過去幾個月,美國和俄羅斯一直想促成敘利亞衝突雙方在日內瓦進行和談,但毫無結果。

敘利亞一位政客對沙特此番舉動表達了輕蔑之情:

沙特人將政治想像的很簡單,以為只是收買個人或國家就成了。它不理解俄羅斯作為一個強國的政治戰略。敘利亞和俄羅斯的全方位緊密關係已歷時半個多世紀,不是沙特人拿里亞爾[沙特貨幣名稱]就能砸碎的。

在敘利亞問題上,俄羅斯和沙特已經長期不和。俄羅斯曾指責沙特支援敘利亞「恐怖分子和極端分子」大量武器和金錢。

目前,官方沒有對此會談發表任何公告和評論,但俄羅斯的專家們認為普京顯然已經拒絕了沙特人的價碼。

軍事專家Alexander Goltz評論說:

這種協議是絕不可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