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外資糧商輿情:糧油操控手之辨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8/1OMDAwMDIyNDg1OQ.html

早在2009年,來自新加坡益海嘉裡就已經啟動了赴港上市的計劃,並在當年7月遞交了申請。但兩年過去,其在中國上市的目標依然遙遙無期。

本報記者獲悉,益海嘉裡並沒有放棄上市計劃,只是更傾向於在國內A股上市,以便為其轉變為一家「中國公司」尋找突破口。

但是,這樣的算盤卻並非容易,尤其是隨著糧價不斷上漲,越來越多的人將矛頭指向四大外資糧商——ADM、邦基、嘉吉和路易達孚。

作為ADM持股的外資企業,益海嘉裡自然無法迴避上述指責,而且由於旗下小包裝食用油品牌「金龍魚」佔據了國內同行業市場第一的份額,益海嘉裡被冠以「外資糧油寡頭」的稱號。

值得注意的是,益海嘉裡正在試圖將其在食用油市場的「成功模式」複製到糧食市場,其所面臨的「操縱糧食價格」的指責越來越多。

「金龍魚」擺尾漲跌潮?

去年年底,面對不斷高漲的糧油價格,國家發改委率先約見了四家食用油龍頭企業,要求四家企業的小包裝食用油4個月內不漲價。益海嘉裡是被「打招呼」的唯一一家外資企業。在過去幾年,食用油的每次漲跌潮中,益海嘉裡的「金龍魚」均游弋其中。

一個例子是,2009年5月中旬,在食用油價格持續低迷之後,金龍魚率先對旗下部分小包裝食用油產品的出廠價格進行上調。

儘管益海嘉裡將此次調價解釋為原料價格上漲所致,但業內人士還是認為,金龍魚是通過提價刺激銷售。

類似的經歷曾多次發生,即使是金龍魚宣佈因成本下降而下調部分產品價格,仍能讓食用油市場掀起波瀾。

一種流傳於市場上的說法是,益海嘉裡旗下的「金龍魚」小包裝食用油佔據國內市場40%-50%的份額,並帶來它在定價方面極大的權力。

金龍魚給記者提供的一份由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所做的2008年食用油品牌市場佔有率的調查報告也顯示,「金龍魚」排名第一,實際佔有率為30.83%。而益海嘉裡的另一品牌「胡姬花」排名第五,佔有率為4.84%。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內食用油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食用油漲價「不是供求和貨源的問題,而是油品被一兩家企業給壟斷了」。

業內人士認為,中糧和益海嘉裡是目前國內食用油最大的兩家企業。一般而言,益海嘉裡相對具有原料優勢,市場敏感度較強,一般會率先發出漲價的訊號。中糧則會在益海嘉裡發佈這類信號後一兩天後做出價格上的反應。在這兩家巨頭做出漲價的舉措後,國內其他企業才蜂擁而上。

「現在食用油這兩家企業做得最大,他們不調價,其他企業也不敢行動。」

麥田裡的觸手

而繼食用油之後,益海嘉裡最近幾年開始在下游小麥粉市場迅速複製金龍魚食用油的成功模式。在很多麵粉加工企業眼裡,去年以來小麥價格一路高歌,益海嘉裡的大規模收購正是誘因之一。

「他們(益海嘉裡)在全國各處收購小麥,需求很大!」去年夏天,一位國內麵粉加工企業的負責人曾告訴記者,麵粉加工利潤薄弱,而為了搶購小麥,益海嘉裡不惜賠錢加工銷售。

這位負責人透露,為了獲取原料,益海嘉裡收購小麥價格一般均高於國內企業。另一方面,目前小麥加工行業利潤薄弱,而為了快速開拓市場,益海嘉裡又將部分產品低於市場價銷售。「他們主要是戰略性投資。」

長 期關注益海嘉裡的人士告訴記者,近年來,益海先後在山東慶云、武城、嘉祥、滕州等地與當地政府合作投資建立或併購倉儲貿易企業,股權比例通常為益海與當地 政府各佔60%和40%。此外,益海嘉裡還在河北一些地區自建糧食收儲庫。有消息稱,益海嘉裡今年開始直接委託主產區的一些私營糧食收購企業、糧食系統改 制剝離的糧庫等收購主體,代收代儲小麥。

「益海嘉裡試圖在河南、河北、江蘇、安徽、山東等小麥主產區的部分縣市複製油脂及稻穀加工業務向源 頭延伸的成熟運作模式,即設立種業公司,構建從種子研發、良種推廣、訂單種植、訂單收購一條完整鏈條;另一方面,在小麥主產區以股權投資、固定資產投資、 委託當地私營糧食企業等形式構建收儲網絡。」上述關注益海嘉裡業內人士表示。

但益海嘉裡認為「搶麥」是一種誤解,它表示,相比今年中國小麥 總產量高達1.14億噸,至今益海嘉裡收購量不足0.52%,佔比非常小。而且主要是掛牌收購。當小麥價格超過1.01元/斤之後,益海嘉裡就停止了收 購。而在益海停止收購之後,小麥價格又一路上漲到1.05元以上。

外資糧商的尷尬

事實上,自2008年以來,以益海嘉裡為代表的跨國糧商在糧油領域的重兵囤積之勢,以及壓榨過程中使用的進口大豆對國內的衝擊,使得國內輿論對其在中國壟斷佈局所帶來的糧食安全問題的擔憂不絕於耳。

2008年9月,國家發改委出台《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限制外資大豆加工企業的發展,扶持民族大豆加工企業。

在此背景下,此前向前來投資、兼併工廠的益海嘉裡紛紛拋出橄欖枝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時也開始心存顧慮。也正是因為遭受到這樣的阻力,益海嘉裡也開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發展大豆加工以外的項目之上,如麵粉與大米加工業務。

2009年6月,國家發改委下發《關於做好2009年油菜籽收購工作的通知》中首次規定企業可以參與托市收購,並發布了油菜籽托市收購企業名單,在這份多達100多家企業的名單中,沒有一家益海嘉裡的公司。

「我們很想參與收購,也和當地糧食局的人都表達過願望,但被告知這次托市收購外資不能參與。」益海嘉裡一位內部人士很無奈地告訴記者。

事實上,包括「豐益國際斥資30億美元收購東北大豆」等傳言也在最近幾年此起彼伏,並被指為威脅國家糧食安全。

中儲糧總經理包克辛就曾提醒說:「跨國糧商掌握了中國植物油銷售的終端渠道,然後他們再建立或收購小麥粉廠、大米加工廠,用植物油的銷售渠道進入糧食消費市場,這就給我國糧食流通帶來極大風險。」

於 是,以益海嘉裡副董事長穆彥魁為首便考慮向益海嘉裡更高層建議,運作益海嘉裡在國內A股上市一事。在穆彥魁看來,益海嘉裡在國內上市,融資並不是主要目 的,而在於上市之後,益海嘉裡便能順理成章變身成為一家地地道道的國內企業,擺脫掉「外資」的稱號和限制,也是實現益海嘉裡在華業務進一步擴張的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