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朱利安·罗伯逊:价值投资的悲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le2h.html

朱利安路罗伯逊:价值投资的悲歌

                                 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

    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是身为“教父级”的人物,以精选“传统价值型”股票而著称,偶尔也介入债券与外汇市场一试身手。他的所谓“价值型”股票是指盈利前景良好、被市场低估价值的传统型工业股票。罗伯逊曾经取得极其辉煌的业绩,但却是因为“价值投资”而败北的第一人。

    罗伯逊的老虎公司创建于1980年,当时他凭自己的200万美元和别人投资的600万美元起家,在对冲基金业创造了很少人能与之匹敌的骄人业绩。20年来 老虎公司的年平均盈利高达25%,换句话说,当时投资10万美元,后来变成800万美元。到1998年的夏天,老虎基金总资产达到230亿美元的高峰,一 度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而罗伯逊自己也赚到了约15亿美元。

    但是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老虎公司在一系列的投资中失误,从此走下坡路。1998年期间,俄罗斯金融危机后,日元对美元的汇价一度跌至147:1,出 于预期该比价将跌至150日元以下,罗伯逊命令旗下的老虎基金、美洲豹基金大量卖空日元,但日元却在日本经济没有任何好转的情况下,在两个月内急升到 115日元,罗伯逊损失惨重。在有统计的单日最大损失中,老虎基金一次亏损了20亿美元。到1998年的9月份及10月份,老虎基金在日元的投机上累计亏 损近50亿美元。1999年,罗伯逊又重仓美国航空集团和废料管理公司的股票,可是两个商业巨头的股价却持续下跌,因此老虎基金再次被重创。从1998年 12月开始,近20亿美元的短期资金从美洲豹基金撤出。到1999年10月,总共有50亿美元的资金从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撤走,投资者的撤资使基金经理无法 专注于长期投资,从而影响长期投资者的信心。到2000年3月,罗伯逊在老虎基金从230亿美元的巅峰跌落到65亿美元的不得已的情况下,宣布将结束旗下 六只对冲基金的全部业务。老虎基金倒闭后对65亿美元的资产进行清盘,其中80%归还投资者,朱利安·罗伯逊个人留下15亿美元继续投资。       

    业内人士对于老虎基金的失败一般归结于投资者的不断巨额赎回 造成的,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是因为罗伯逊的性格固执的经营理念和独断专行的管理作风有关,因为罗伯逊太坚信自己的“价值型”投资战略,以致犯错误的时间太 长了,最终招致失败。罗伯逊一直以投资“价值型”股票见长,最不擅长的领域就是高科技股。即使在高科技股炙手可热的日子里,老虎基金也只拥有少量的微软、 英特尔和三星电子之类的股票。不过,狂热的科技股泡沫最终导致老虎基金无法赚钱。不仅老虎基金如此,当时股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价值投资者也都遭遇重创, 而且严重的是这股投机热潮似乎根本没有结束的任何迹象。这是价值投资者一段最为艰难的时光。即使是沃伦·巴菲特的公司股票也在1999年也几乎下跌了 32%。不过巴菲特还是继续关注并买入能够真正给投资者带来真实利润的公司。

    罗伯逊自己的解释是已经没有能力找到可以实施价值投资策略的地方,因此再也不能提供给他的投资者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了。并且,随着投资者不断大量的赎回—— 19个月内赎回77亿美元以上,相当于超过基金资产的1/3, 最后迫使罗伯逊关闭整个基金。罗伯逊曾预言:科技股崩盘将是美国股市最惨烈的一页,后来事实也果然如同他所预言的那样。虽然“价值型”股票终究会受到投资 者的青睐,只是还没等到这个时候,罗伯逊自己先“惨烈”了。当罗伯逊收拾行李回家,没事可做的时候,市场狂热大潮的根基已经开始动摇了。仅仅在几周以后, 科技股暴跌,投资者伤亡累累——真可谓是价值投资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一幕。

    而与此同时,另一著名的基金经理比尔·米勒,却因为采取与罗伯逊相反的策略而得以幸存。 20世纪90年代前期,米勒很少持有科技股,只是到了后期才大幅超配科技股。1993年,当科技股遭遇大量抛盘时, 米勒以极佳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这些公司包括戴尔、诺基亚以及Sun公司。1996年年底,当市场普遍认为美国在线即将破产时,米勒又买入了美国在线。米勒认为,正是因为他通过超配科技股,使得他们避免了许多价值型投资者在90年代遭遇的尴尬境地。从这一点上看,罗伯逊确实“落伍”了。当然,落伍的并非只有罗伯逊一人,大名鼎鼎的沃伦·巴菲特也明显落伍了。当时的一个刊物封面上甚至登出“沃伦你怎么了?”的字样 ,皆因他顽固坚持己见:拒绝投资科技股。但是为什么巴菲特拒绝投资科技股却依然风采如旧,而罗伯逊却何以失败告终了呢?

    丹尼尔·斯特奇曼在他的《从800万到200亿》中写道,当罗伯逊坚信价值哲学时,他的投资者却放弃了希望。罗伯逊知道价值投资策略最终会得到报酬,但是 他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得到,尤其是他的投资者,在他一次又一次交易和亏损之后越来越没有耐心了。于是结果就像罗伯逊写给投资者的信那样,只好下定决心清算 投资组合,将余下资金还给投资者。更多的人认为,在那一段岁月里,价值型股票的市场表现与成长型股票相比非常差劲,因此价值投资不再流行。财经记者彼得· 色瑞斯认为,罗伯逊可能仍然是一个伟大的投资家,但是他的投资方式暂时行不通。而另一位研究者盖瑞·外斯则直接指出问题的实质,“一分钱压倒英雄汉——是 现金而不是市场打败了朱利安·罗伯逊”。

    罗伯逊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继续大力赞扬“价值股”的投资价值,将一些投资者远离“价值型”股票的行为斥之为非理性。但他依然自称并不后悔,说没有必要冒 险拿投资者的钱放到看不懂的高科技股中去。遗憾的是,虽然“价值型”股票后来又赢得人们的青睐,然而罗伯逊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守到这一天。据说罗伯逊在后来 的一次晚会上差点掉了眼泪,这位1.83米的汉子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这足以让人扼腕长叹。这真是价值投资的悲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83

台灣拿下電玩冠軍 錢卻進中國口袋 電玩比賽奪冠背後的台灣遊戲業悲歌

2012-10-22  TWM




三年前,台灣遊戲業一片大好;三年後,台灣遊戲業卻哀鴻遍野。明明捷運上捧著智慧型、平板電腦的玩家日益增加,為何台灣遊戲業賺不到錢?台灣瘋狂慶祝「台北暗殺星」電玩競技隊贏得世界冠軍,為何台灣業者反而笑不出來?

撰文‧翁書婷

來自台灣的「台北暗殺星」電玩競技隊,十四日在美國洛杉磯接受各國觀眾的熱情歡呼,因為他們打敗韓國隊成為最新的電玩世界冠軍。

但是當他們獲頒超大獎杯及一百萬美元獎金,台灣的網路遊戲業者的心卻正在淌血,因為他們知道,台灣遊戲業最黑暗的冬天即將來臨。

他們參加競賽遊戲︿英雄聯盟﹀( League of Legend)的第二季電玩大賽,這是全球目前最受歡迎的線上遊戲之一,推出一年以來,全球有七千萬玩家上線競賽,台灣則有二五○萬名玩家,台灣得冠軍後 代表這款遊戲在台灣市占率將進一步擴大,廠商將賺進大把鈔票。只是這些白花花的銀子進得不是台灣業者的口袋。某位法人代表就說:「﹃英雄聯盟﹄其實出自中 國騰訊之手!」他說得沒錯!這款遊戲的美國開發商Riot Games早就被中國最大的網路公司騰訊以二.三一億美元收購,是純正的中美混血企業。

以前,中國遊戲公司的產品便宜又好玩,是玩家在高價的韓國遊戲外另一項選擇。

重代理輕研發 嘗到苦果中國自二○○六年開始,逐漸成為台廠喜愛的遊戲代理來源,「因為中國遊戲價格比韓國遊戲便宜一半,品質也越來越好。」曾在智冠任職的高階主管說, 短短六年內,台灣代理的中國遊戲就高達一三○款,「代理遊戲就可以輕鬆賺錢,誰還要費心費力地搞研發。」隨著中國遊戲公司越來越強,台灣遊戲商只能淪為替人打工的,更糟的是,台灣這兩年多了很多有陸資背景的遊戲公司,分食台灣線上遊戲市場。「中國北京完美、盛大遊戲、火龍等知名遊戲開發商,最近將手上遊戲直接交給由自己間接投資的台灣公司代理,而不是台灣公司,因此讓台灣業者看的到卻吃不到。」遊戲產業振興會會長、雷爵網絡董事長張厥猶說。

張厥猶直言,這些公司成了台灣遊戲公司的惡夢,遊戲代理市場被分食,能拿到代理權的遊戲都是二、三線產品。因為最熱門的遊戲,母廠都想自己做。

騰訊當然也不例外,︿英雄聯盟﹀出自騰訊,而代理則是騰訊所投資的新加坡商Garena。前年三月Garena特別成立台灣競舞娛樂子公司,全權代理︿英雄聯盟﹀在台業務,隨著這款遊戲在全球受到網友歡迎,台灣也一樣紅火、暢銷,同業估計每個月進帳一億元以上新台幣。因此這白花花的銀子進的不是台灣業者的荷包,反而是進了騰訊的口袋。

台灣遊戲市場被中國敵手的台灣子公司瓜分還不是最慘的,子公司在台灣營業要聘員工、要繳稅,至少對台灣有貢獻。現在網路無國界,更可怕的威脅還在後頭:境外營運。

所謂境外營運,指的是遊戲母廠不需在台設立子公司,也不用代理商,只需在台灣打廣告、行銷宣傳,讓玩家直接連線香港、韓國、美國等海外伺服器,台灣玩家用信用卡付費,就能玩到海外遊戲公司的遊戲。

這樣一來,台灣不僅靠代理為主的公司沒得代理、後端通路金流服務也沒得賺,連為人打工的機會都沒有,若這種模式成為常態,對台灣網路遊戲業殺傷力極大。

這只是壓垮台灣遊戲業的稻草之一。

改變太晚

缺席的行動遊戲市場

翻開今年前兩季的財報,遊戲橘子、華義、紅心辣椒、樂陞、昱泉等公司都虧損。

就連﹁遊戲教父﹂王俊博也在危機邊緣掙扎,對比三年多前遊戲業當紅時,旗下子公司中華網龍獲利破十億元,股價一度飆上五一九元;最近網龍獲利卻出現連四季兩位數以上的衰退,股價只剩下五十八元。到底台灣遊戲業出了什麼問題?

鏡頭拉回台北捷運裡,擁擠的下班人潮,乘客們卻不以為意,專注自己手上的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有的忙著用軟體LINE傳訊息,有的全神貫注在遊戲之中,這些行動裝置為韓國、日本遊戲公司賺進了大把的鈔票,反觀台灣遊戲公司不但沒能分杯羹,還被這把火給燒到。

「當蘋果iPhone出來時,很多人不相信裡頭的遊戲對我們有威脅,因為行動遊戲和線上遊戲等級差太多了。」張厥猶回憶指出。當時台灣遊戲公司對行動遊戲根本不以為意,那是個台灣遊戲業當紅的年代,一款成功的線上遊戲,就能替公司帶來上億元營收,「台灣遊戲業眼前只看得到線上遊戲,砸下的研發成本動輒三、四千萬元,行動遊戲、網頁遊戲這種小成本製作,對他們來說,根本看不上眼。」可是,三年過去,局勢已經不一樣了,當年台灣遊戲公司看不上眼的小製作,如今卻一個個抓住消費者的眼球,還進一步回頭蠶食線上遊戲業的大餅。

「這是一種排擠效應,以前玩家可以連續玩三十個小時不間斷,有了手機遊戲後,玩家注意力就被分散了。」王俊博無奈地說,布局慢半拍的台灣遊戲業,卻是這兩 年才開始動作,不只還在摸索階段,「連如何從行動遊戲賺到錢,都還是個大問題。」三國、武俠題材變票房毒藥照理說,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出現,為遊戲業 培養更多玩家,市場大餅更大。台灣遊戲業的獲利卻是不增反減,問題就出在:台灣遊戲題材太固定,走不出武俠的老題材。

即使是不常打線上遊戲的人,應該都不難發現,線上遊戲的電視廣告,從︿三國群英傳﹀、︿蒼天on line三國戰紀﹀到︿三國鼎立﹀,永遠有打不完的三國遊戲。

「武俠是華人最擅長的題材,不只台灣,大陸遊戲廠也做,甚至日本、韓國都在做。」王俊博說,不管是自製遊戲還是代理,只要是三國、武俠類型遊戲,幾乎都是票房保證。

但現在玩家已經玩膩了,於是昔日的三國、武俠票房保證不再有效,甚至失靈變毒藥,像是網龍︿黃易群俠傳二﹀、︿霸刀﹀與宇峻︿三國群英傳二﹀等遊戲,營收貢獻都不如從前。

一名觀察遊戲產業已久的法人指出,三國題材的遊戲,廠商只要替它換個皮,就能繼續再推一次,反倒不走武俠遊戲的傳奇,近期營收、獲利卻能屢屢超越同業。今 年傳奇推出的︿聖境傳說﹀、︿精靈樂章﹀,都因類型迥異,走的是日式Q版可愛風深受玩家喜愛,還成功進攻日本市場,海外授權超過十個國家。

傳奇總經理周俊男解釋。「我們是細水長流型的,希望玩家可以玩的久,不像同業,靠一款遊戲的短期爆發成長來獲利。」而且傳奇目前完全不做遊戲代理,只埋首 拼研發,周俊男說,「雖然自己研發的遊戲,強度可能不如海外代理回來的遊戲,但是投入的經驗卻會回饋在未來研發的遊戲裡,而且如果去做代理,就不會好好專 心做研發本業,這也是為什麼遊戲代理商切入研發很難成功。」傳奇策略的成功,從營收數字上就看得出來,在今年第二季,傳奇光是海外銷售就貢獻總營收超過五 成,在台灣遊戲紅海中,走出一條自己的康莊大道。

長期輕研發、重代理又偏愛三國、武俠的台灣遊戲業已進入最冷寒冬,而且危機的浪頭還是一波波地襲來,「最後就看誰活得比較好,站在海灘上沒有被海浪捲走。」王俊博感慨地說,台灣遊戲業的生存遊戲正要展開。

為了爬出谷底,王俊博最近砸下三千萬元新台幣,在高雄打造多間錄音室,請來音樂演奏家為網龍最新遊戲︿亞特蘭提斯﹀配樂,「光是這些錄音設備,就花了我們三千萬元;雖然花很多錢,但現在是關鍵時刻,這些錢不能省。」王俊博指了嶄新的錄音設備說。

因為對王俊博等業者而言,今年是台灣遊戲業最關鍵的一年,「看到蟲出來,但還沒看到鳥飛來,而黑暗總會過去!」

產業挑戰加劇

——具陸資背景的遊戲公司變多

台灣公司

名稱 中國股東

名稱 主要遊戲作品

艾望互動 北京完美 〈神魔,暗黑世界〉遊戲怪獸 盛大遊戲 〈裂痕〉火龍科技 上海久遊 〈流星蝴蝶劍〉樂酷科技 北京武神 〈水滸無雙〉台灣競舞 騰 訊 〈英雄聯盟〉台灣易遊 香港易遊 〈天啟,星曲WEB〉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23

指標產業落魄 義大利唱掏空悲歌


2013-08-26  TCW  
 

 

八月初,一項統計顯示,歐元區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達五○.三,突破榮枯分水嶺,歸功德國和義大利產業擴張,尤其後者是兩年來首見。不過,成長的表象之下,義大利的幾個指標產業卻正遭逢「掏空」危機。

精品新東家拒接收供應鏈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金融海嘯以來,新興國家的新富階級接手歐美主顧的需求,義大利的高級訂製服做得很不錯。可是這端生意興隆卻未造福供應商,總體而言,紡織產量下跌三五%,未見回升跡象。

原因之一是,許多大品牌近年來都被頭號對手法國接管,包括LVMH集團收購珠寶商寶格麗、服裝和配飾製造商Pucci,及羊毛織品商Loro Piana;開雲集團(Kering)掌控Gucci與Sergio Rossi。但是,新東家拒絕接收當地眾多原物料供應商。

像是《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筆下曾輝煌一時的紡織中心畢耶拉(Biella),鎮城之寶是高級男衣原料商Reda,僅雇用三百多位師傅,讓亞曼尼(Giorgio Armani)之流的首席設計師年年來拜會。但收購帶走設計師的採購權,這裡的生意一落千丈。

另一個危急的世界級產業是家用電器品,一九六○年代至一九七○年代是梅洛尼(Merloni,現已改名意黛喜)、伊尼斯(Ignis)等白色家電的黃金盛世,僅僅十五年就以手工質感搶戴歐洲龍頭寶冠,因此成為哈佛商學院的教案。

但是這個被譽為「戰後經濟神話」的產業,如今卻被中國海爾逼入死巷:從二○○七年開始連年衰退,幅度約與紡織業相當,其中又以洗衣機、洗碗機、電冰箱與廚房炊具的銷量跌最兇,全都對半砍,迫使整個產業供應鏈一再裁員,經濟學家奇普列塔(Innocenzo Cipolletta)擔心,空洞化會越來越明顯。

《紐約時報》感嘆,任何人都同意,精工細活是這些外銷導向、家族經營的義大利中、小企業立足全球的本事,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它們適應時代的表現,像是財務與營運等能力,「卻離一流差得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49

黃島悲歌

2013-12-02  NCW
 
 

 

輸油管線泄漏如何導致市政排水暗渠發生致命爆燃?化工重鎮的安全危局怎樣到達臨界點?

“11·22” 特大事故有哪些教訓?

◎ 本刊記者 于寧 鄭道 謝海濤 黃凱茜 吳靜于達維 實習記者 張霞 黎慧玲 文11月22日,農曆十月二十,節氣小雪。濱海城市青島,沒有迎來小雪,卻遭遇了一場驚天大爆炸。

這是一次極罕見且後果嚴重的城市災難,不僅因為災難至少造成55人死亡、9人失蹤、166人受傷,更因為災難發生的方式——中石化的輸油管道發生泄漏後,導致約5.5公里長的排水暗渠連環爆燃,讓正常生活、工作的居民當街被炸死、炸傷。

財新記者初步瞭解到55名死者中44人的身份,除了參與搶修的13名中石化員工,還有村民、工人或路人。

在街頭下棋、觀棋、買菜、行走、開車時被炸死,和平年代,這些慘烈的現實,震撼了全國公衆。

災難發生後,國家主席習近平于11月24日趕赴青島市黃島區慰問災民,要求抓緊調查處理該事故,依法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國務院事故調查組組長、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局長楊棟樑于11月25日指出,這是一起十分嚴重的責任事故。

當天,楊棟樑接連發出15句質問:為什麼泄漏以後沒有採取安全防範措施?為什麼不警戒?為什麼不封路?為什麼不疏散群衆?為什麼不通知群衆?……目前,這起事故的許多細節還未及公佈,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起不該發生的悲劇。

從財新記者的採訪情況來看,爆炸雖發于一朝,但黃島區的管道危局在近30年間日積月累,並在各方的漠視或忽視中到達危險臨界點。這個臨界點,絕不只是在黃島。

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中國經濟長年快速發展過程中,被忽視的城市安全短板的一次集中發難,中國必須記住這次深重災難。惟有汲取教訓,記住不該逝去的55 條生命,才能讓我們走出這次災難,避免下一次災難。

—編者

致命大爆炸 七個多小時里,輸油管道泄漏-輕質原油進入排水暗渠-原油揮發產生致爆氣體-氣體積聚達到爆炸點,無人警覺,爆炸悲劇最終釀成黃海之濱的黃島區,與青島老市區相隔膠州灣,最窄處只有2.26海里。這裡有美麗的沙灘,但也是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地,是青島甚至全國有名的化工重鎮。

2013年11月22日,星期五早晨,冬日陽光和煦。30余萬名黃島(老區)居民的日子,與往常相比並無特別之處。

10點30分左右的齋堂島街,人流穿梭,車輛往來。兩年前,這條南北走向的街道因市政管線(位於地下的雨水、排汙渠道)翻修而短暫封閉。但在地下工程竣工後,街面更平坦開闊。

齋堂島街南段67號居民樓邊,退休幹部老丁和鹽灘村民老韓兩人擺開陣勢 下起了象棋。小區物業保安高賜勤和村民高賜堂等人也湊過來觀棋。不遠處的73號居民樓南面,天天來糧油店的占老闆和開著皮卡車給糧油店送貨的夫婦倆 正在卸貨。一個30多歲的附近電廠女員工,來到丁善娥家的饅頭店買饅頭。

西北方向約700米之外秦皇島路(東北 - 西南走向)與齋堂島街(東南 - 西北走向)的交叉點東南角位置,23歲、懷胎七個月的陳娜和丈夫丁海偉,已到單位益和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益和電氣)上班兩個多小時。夫婦倆感情很好,每天一塊上班,一塊下班,一塊吃飯,一塊說說笑笑。小丁說: “沒有人能像陳娜一樣對我那麼好了。 ”上班路上,小丁注意到秦皇島路封路了,從劉公島路過來的同事說公司西邊的齋堂島街漏油了,也已封路。事實上,早晨5點多,益和電氣的門衛,已發現中石化的人在丁字路口進行搶修。

小丁並不知道,這一切對於他和陳娜來說,意味著什麼。

10點半左右,做售後服務工作的陳娜從辦公室去一個車間送東西,車間緊靠齋堂島街。

位於益和電氣西北方向的麗東化工廠區,39歲的萬田公司工人朱士保,待在一個簡易平板房里。他所在的公司給麗東化工廠做配套業務,有工友讓他到外面的大棚去幹活兒,朱士保走出平房後聞到濃重的油氣味,四下看看,覺得沒事就蹲下幹活。此時,19歲的管姓男同事從大棚進入平板房。

兩廠中間的秦皇島路與齋堂島街交叉點,正是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石化)東黃複線輸油管道的漏油點。20名中石化的工人,經過一夜奮戰,已清理乾淨了地上溢出的油汙,正站在漏油點“近3米長、2米寬、2米深的作業坑”旁邊的馬路上,等待著下一步堵管道指示。一輛內部消防車也停在邊上,六名中石化的消防員在待命。

益和電氣南面穿過鳳鳴島街,是黃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中學,這所寄宿制初級中學共有18個班級、1050名學生和71名教師。學生們正在上課。

上午10點半,時間定格。

仿佛一部好萊塢災難大片上演:伴隨著一聲聲悶響,約5.5公里長的排水暗渠在數秒內接連爆炸。煙霧中,柏油路面裂開,路上的汽車被炸飛炸翻。

兩名下棋者和數名觀棋者殞命,占老闆、送貨夫婦和買饅頭的女工也被炸死。陳娜受傷後被送往醫院,經搶救無效死亡,一同喪生的還有她腹中七個多月大的胎兒。朱士保因為走出簡易平房撿回性命,走入平房的管姓同事則遭遇不幸。20名中石化員工中,13人喪命,4人無法找到尸體計為失蹤人口,3人重傷。鹽灘村一帶至少14人遇難。

黃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二中沒有學生離開教室,除幾人因衝擊波造成輕微傷外,沒有學生死亡。學校操場上落滿石頭和磚塊,傳達室被砸爛,三個籃球架被擊倒,校園中的風景樹被連根拔起。

驚魂之餘,黃島人開始質問:為什麼,我們居住和工作的城市如此危險?

黃島人的質問有更深層的原因,24 年前的1989年8月12日,距此次事故發生地僅數公里的黃島油庫發生爆燃,五個儲油罐中的數萬噸原油在沖天大火中燃燒了四天。19人喪生,78人受傷。

“我們感覺像一直生活在定時炸彈上。 ”44歲的益和電氣員工高緒友對財新記者說。高旭友是劉公島路南側的黃島前灣村人,對1989年的黃島油庫爆炸記憶猶新。他沒有想到,24年後,自己再遭劫難。

漏油之謎

爆炸最慘烈的區域是以秦皇島路與齋堂島街交叉點為中心的數百米,這裡是第一爆炸點,也是漏油點所在地。

中石化東黃複線輸油管線在麗東化工廠南門附近的泄漏,是這次特大事故的起點。泄漏的原油進入附近的排水暗渠,原油揮發出的氣體沿著排水渠蔓延,濃度不斷增加的氣體最終爆炸。

財新記者獲悉,東黃複線輸油管為金屬管道,管徑711毫米。整個東黃複線于1986年7月建成投產,至今已運營27年。起點是山東東營,終點就是黃島油庫,管道長248.52公里,年輸油能力1000萬噸。

截至財新記者發稿,無論是國務院事故調查組,還是涉事的中石化和青島地方政府,各方均尚未對外說明這次漏油的諸多細節。

中石化管道儲運公司濰坊輸油處副處長邢玉慶,在22日當天到過漏油現場,是曾在場搶修的中石化員工中惟一的幸免者。11月24日,新華社刊出他對現場的口述內容,這成為還原事件的關鍵證據之一。在題為《青島爆燃事故幸存者:爆炸前五分鐘我就在現場》的報道中,邢玉慶透露了一些重要信息,其中之一是爆炸前漏油口的描述——“我下到坑底看了一下,漏油的位置在輸油管下部,有一個約兩個巴掌大小的洞。 ”這個洞產生的原因,業界存在多種猜測:腐蝕致漏的分析最為多見。該管線服役27年,已較老舊,且設計較早,一度缺少陰極保護,原本就容易腐蝕。

當地土壤的特質易導電,客觀上也使管道易腐蝕。陰極保護是一種管道防腐蝕技術,要在管道外壁掛上一些活潑金屬供腐蝕消耗之用。據1998年 《油氣儲運》期刊《東黃複線的陰極保護問題》一文指出,于1985年10月始建的東黃複線是中國第一條自動化埋地管線,管道一期工程于1986年7月投產,投產後近兩年未投送陰極保護。

遭遇盜油和施工挖斷是另兩種猜測。但沒得到官方證實。

根據新華社11月23日的報道,漏油發生于22日凌晨2時40分。財新記者採訪時,有不少市民也指出,漏油應該 發生在凌晨3點之前,因為當時他們中有人已經看到閃爍著黃燈的車輛疾馳而過,有穿著“中國石化”工裝的人在街上穿行。

不過,青島市環保局的相關行文中,卻將漏油時間表述為凌晨3點。中石化顯然是最有可能知道確切漏油時間的一方,因為輸油管沿線設有多個監測 站點,管線內外有儀表測壓力,當某段出現漏油時應可以及時知悉。但中石化在11月24日及之後的公告中,均未寫明漏油時間。

漏油持續的時間說法不一。中石化新聞發言人呂大鵬稱,漏到市政管網里的時間為12分鐘。但青島市環保局公文卻稱關閉油管時間為3點15分,按該局這一說法,漏油至少15分鐘。如果2點40分漏油之說成立,那麼漏油時間則更長,漏油量也更大。

前述邢玉慶的口述報道中提到,漏油點地面上有油,中石化工作人員曾花費較長時間清理;同時,6點20分起,中石化方面已知道膠州灣海面上出現油汙,而且知道出現在海面上的油汙是通過排水暗渠流向大海的。

11月24日夜晚,財新記者進入漏油點看到,現場因爆炸已成為一個大坑,坑中滿是油脂狀黑色汙泥和汙水。武警戰士和中石化工作人員還在坑中清理汙染物。財新記者在現場瞭解到,這個爆炸點,原本是涵洞,連著齋堂島街的排水暗渠,水流穿過涵洞後,向北前行最後入海。

青島市官方11月23日發出新聞通報稱, “11 · 22”事故中,共有5515米排水暗渠遭爆燃衝擊,共計11段。 (詳見“ ‘11 · 22’ 事故爆炸地段示意圖” )據通報,事故導致黃島區秦皇島路、劉公島路、齋堂島路、長興島街、唐島路、舟山島街等多條市政道路不同程度損毀,排水、燃氣、供水、供熱等多條管線受損,受損管線全長達13.6公里,一時間水電全部停掉,1200多戶居民玻璃被炸,66個小區的1.2萬余戶居民生活受到影響。

此次事故還造成原油入海,形成較嚴重的海水汙染。11月23日中午,盡管事故已過去26小時左右,財新記者在距離出事海域還有200多米的地方,仍能聞到很刺鼻的油類異味。

財新記者在汙染海面,肉眼仍能看見油花,一堆堆白色的吸油氈在海上漂浮,清汙人員在船上拿著大管子往海里噴除油劑。水面仍然很髒,岸邊的石頭上有非常重的油汙,氣味也非常重。

為什麼會爆燃

輸油管道泄漏本是常見事故,如按規程操作,一般不會導致爆燃事故。

為了減少事故,包括涉事的東黃複線在內的大多數石油管線,都採用了防爆技術。石油業內人士指出,地方政府對事故的稱呼不准確,稱“中石化輸油管線泄漏爆燃事故” ,實際上這不是輸油管線爆燃,而是輸油管泄漏導致市政的排水暗渠發生了爆燃。當然,漏油是引發爆燃的最重要原因。

城市居民和企業一刻都離不開的市政排水管網,緣何成為爆燃發生地?

即便沒有原油泄漏,普通市政排水管道偶爾也會發生爆炸事故,原因是長期沒人清理、累計了大量沼氣(甲烷) 。

據大河網報道,今年2月9日,河南省駐馬店市中華路東段一下水道突然發生爆炸,下水道上面蓋的預製板多處被爆炸掀開,造成過路居民一死一傷。

另據中新社報道,今年3月19日,江西省南昌青山北路107號路段,因為下水道中沼氣等混合氣體引起爆炸,造成道路沿線500余米範圍內窨井蓋被掀翻,近百米路面被炸毀,周邊部分路面及車輛受損,兩名路人受輕傷。

黃島事故如此慘烈,業內人士認為,原因在於大量原油進入排水暗渠後,長時間揮發致爆氣體導致。並且,這種氣體揮發量大、面廣,可在排水渠中隨水流、風向移動。

引發爆燃的原理是可燃物質(氣體、蒸汽和粉塵等)與空氣混合達到一定濃度範圍,即爆炸極限,然後遇到火源。低於或超出這個範圍,都不會產生爆炸。例如,一氧化碳與空氣混合的爆炸極限為12.5%-80%,氫氣與空氣混合的爆炸極限為4%-75%,甲烷混合的爆炸極限為5%-15%,乙烷為3%-12%,汽油為1.4%-7.6%。

中石化管道儲運公司的一位退休幹部告訴財新記者,東黃複線原本主要運輸勝利油田的油,是重質油,不易揮發。但近年來勝利油田減產,該管線已改成從黃島油港向東營運送輕質油含量較高的進口原油,更容易揮發可燃氣體。

據國家發改委2004年發佈的 《原油管道輸送安全規程》規定,搶修作業施焊前,應對焊點周圍可燃氣體的濃度進行測定,並制定防護措施,焊接操作期間,宜用防爆的軸流風機對焊接點周圍和可能出現的泄漏進行強制排風,並跟蹤檢查和監測。

漏油又是如何輕易、大量地進入排水暗渠的呢?

根據前述邢玉慶的口述,可以證實油管與城市下水涵洞很近,但其水平距離、垂直距離如何,目前還未公佈。一位國務院調查組人員對財新記者稱,爆炸點的輸油管線與排水渠是 “平行的,並未穿越或跨越;平行是不禁止的,但得有保護措施,得到規劃部門認可” 。

事實上,整個東黃複線穿越了排水暗渠。

邢玉慶口述證實漏油過程中有原油出現在路面上。11月22日晚上青島官方新聞發佈會的情況通報中亦稱,事發當晚齋堂島街約1000平方米路面被原油汙染,冒溢原油進入市政管線。業內人士指出,按城市道路排水規劃,這些到了地上的原油也會快速流動到路邊的雨箅子中,然後會進入排水暗渠。

同濟安泰工程防災研發中心主任叢北華博士對財新記者表示,在現行輸油管道管理規範中,沒有特別規定輸油管道和市政管道的安全距離,可以說在建設的階段就埋下了安全隱患,對此至今也沒有一個指導性的規範和標準。而且,現有規範也太過於宏觀,對於如果發生衝突時要採用什麼措施應對,也沒有明確的方法。

即便從凌晨3點漏油算起,到10點0分左右發生爆炸,長達七個半小時的時間,讓致爆氣體積聚到了爆炸極限。

致命七小時

事實上,中石化的現場處置工人們理應在很短時間內就知道原油進入了排水暗渠——即便按最保守的12分鐘泄漏時間計算,泄漏的原油量也相當大。財新記者根據東黃複線的輸送量、泄漏12分鐘的保守時間以及管道內殘餘原油計算,漏油量至少達到230多噸。但現場地面原油積聚並不多,哪去了?答案並不難想知。

另一方面,原油泄漏導致地下排水管道大爆炸在全球範圍內有過先例,教訓深刻。

1992年4月22日,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市曾經發生過一次與此次青島爆炸事故極為相似的下水道爆炸事故,造成206人死亡,幾千人受傷,上萬人無家可歸。事故原因是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的地下輸油管線與城市輸水管線發生接觸,造成腐蝕,產生原油泄漏,而且泄漏持續幾個月,可燃氣體不僅進入地下排水管道,甚至進入了自來水管道,該市居民飲水中都有汽油味。當天上午10 時零5分開始的地下排水管道連環爆炸,持續了超過4個小時,範圍超過8公里。

十多年後,相似一幕在黃島上演,積聚在排水暗渠里的危險,直到爆炸的前一刻也沒引起足夠的警覺。

中石化21名現場堵管道的人員,在漏油點作業七小時,除一人臨時走開外,在爆炸發生的時刻,所有人仍然站在排水涵洞上方,渾然不覺腳下的危險。

爆炸發生前五分鐘,惟一幸免者邢玉慶離開漏油點,他在新華社口述報道中說, “我一邊打電話一邊離開了漏油點,當時看到結束作業的工友們都站在一旁,後來知道他們所站位置正處在發生爆炸的暗渠頂上。這些人大部分我再也沒有見到。 ”青島地方政府雖然收到一些信息,但也沒有關注到下水道中的危險。漏油點東南邊的開發區二中,學生們仍舊在空氣中充滿汽油味的環境下照常上課。

11月22日的青島官方通報顯示,在凌晨3點多知道漏油發生後,中石化方面打110報了警。11月23日晚的新聞發佈會上,青島市政府副秘書長郭繼山表示,青島市政府是在11月22日10點半爆燃發生之後才知道事故,此前並不知悉已經發生漏油,從漏油到爆燃之間的救援工作“聽說是中石化那邊在處理” 。

如果中石化和青島市任何一方意識到地下排水管道的危險,結局都可能不一樣。七個小時,對避免一場災難來說 已足夠,至少可以最大程度減少災難後果。如果最初漏油及原油進入汙水管等信息被及時報告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及時採取交通管制、疏散人群等應急措施,一定不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甚至可能避免。

中石化是否測試過氣體濃度?“如果測試了,怎麼會發生爆炸?”黃島區 政府部門的一位人士稱, “據說中石化的人堵住泄漏點後很自信,他們以前堵漏也沒出過問題。 ”楊棟樑也對此提出一系列質問:為什麼泄漏以後沒有採取安全防範措施?

為什麼不警戒?為什麼不封路?為什麼不疏散群衆?為什麼不通知群衆?

財新記者獲悉,目前事故調查組已從接警電話開始調查,當時是否及時上報。另外,也在調查中石化對漏油量是否存在誤判和誤報。

多位爆炸點附近幸存民衆對財新記者說,他們事先沒有收到任何預警信息。 “要是早一個小時知道這種危險,我們就是爬,也早就爬出了爆炸區。 ”一位受訪者說。

青島市原本有一套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體制。2009年出台、2013年8月新修訂的《青島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里,對環境應急有著一系列規定。

11月22日上午10時30分,爆炸進入臨界點,只需要一點明火。

在毫不設防的大街上,明火是最容易產生的。爆破專家證實,假如有人抽煙、或點火燒飯,甚至衣服摩擦的靜電、打手機、汽車點火等,都可能引爆。

所以,找到明火的意義並不大。例如,在2010年發生的南京化學品管道爆炸事故中,最終明火從何而來就成為懸 案,無法查清。

財新記者採訪的爆炸現場目擊者看到,搶修過程中中石化的工作人員存在有焊接動作。此外,另據媒體報道,還有來往居民在距離搶修點不遠處吸煙的情況。

一位從事石化行業安全顧問的資深人士認為: “如果是焊接,肯定會出現明火,只有在排油量較少的時候可以進行動火作業。發生大量泄漏時,絕對不能見火花。因閥門關閉之後裡面還有餘壓,採用帶壓堵漏的方式搶修時,應事前用抱箍或者鐵環,上螺絲鎖緊之後,

以在漏洞處注膠凝固的

方式進行封堵。 ”

一名網友針對中石

化發佈的搶修施工現場照片分析認為, “現場隔離措施過於簡單,隔離距離過小,無關人員甚至可以隨意出入。維修現場機械開挖深度過大,圖中人員僅有一人佩戴安全護具。 ”

不幸中的萬幸

大爆炸已是極大的不幸,但如果瞭解事情全局,黃島或許還有幸運之處,更大災難幸而沒有發生。

11月24日 下 午, 青 島 官 方 召 開 “11 · 22”事故的第四次新聞發佈會。現場通報的滅火救援情況顯示,事故中曾存在更為危險因素。

青島市公安消防支隊副支隊長田洪星在發佈會現場透露,爆燃事故引發海面溢油燃燒,當時距離麗東化工廠總儲量25萬立方米的輕質油罐區不足20米,“罐里有氣,一旦一個罐爆炸就會引起一連串爆炸,不只是一個廠區,整個黃島都有危險,所以當時讓麗東化工廠對輕質油罐緊急啓動噴淋設備來降溫冷卻。 ”田洪星稱,當時海上有4個主要的燃點,火苗30多米高。有人還從飛機上拍到了濃煙穿到雲層的照片。

根據青島市消防部門的通報,滅火過程持續了兩個小時左右。事故當天12 時40分許,所有燃燒區明火全部被撲滅,成功保住了麗東化工廠25萬立方米輕質油儲罐區和海上輸油管線的消防安全。

田洪星稱,此次爆燃事故發生後,既有地上明火又有管道暗火,既有岸上又有海里,點多線長,立體燃燒,是山東省石油化工區爆炸火災撲救遇到的複雜性最高、撲救難度最大的災害事故之一。

“地上明火指的就是化工廠門口第一個爆點,救援難度也很大。當時有一輛黃島油庫的消防車翻倒了,車體加上水、泡沫將近20噸重,還有那些水泥板,用300噸的起吊車去吊,因為是雨水管道,地面又很濕滑。 ”田洪星稱。

有青島當地知情人士告許財新記者,上述油罐一旦爆炸,後果不堪設想。麗東化工廠還是一家 PX(對二甲苯)項目廠家,年產能約70萬噸,油罐爆炸可能導致 PX 爆燃,而後者對人體有嚴重毒害。另有石化行業人員告訴財 新記者,石腦油是生產PX的原料之一,屬輕質油品,易揮發出含碳可燃氣體。

此外,事發當地為重化工區,爆燃極有可能產生連鎖反應,導致更多的更嚴重的爆燃。

事實上,24年前發生嚴重爆燃事故的黃島油庫,離此次事故地僅兩公里而已,且有地下輸油管道相連。

如果說上述嚴重後果還只是一系列假設的話,在爆燃事故當晚,則實實在在差點發生二次爆燃事故。

財新記者11月22日午夜時分察看了數個爆炸點現場。事後,當地政府內部知情人告訴記者,當時情況緊急,因為現場致爆氣體濃度再次接近致爆臨界點。

“當時中石化匯報的情況是,白天古力蓋(青島人把城市下水道井蓋叫做古力蓋 , 由德語 Gully 音譯而來)被炸開的地方沒事了,但是蓋子沒炸開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危險,超過爆炸下限濃度的20%。所以要把蓋子都掀開,當時 有根火柴就可能點著。安全人員掀開蓋子還得特別小心,不能用鐵鈎,而且得穿著消防的衣服。 ”一位知情人士說。

11月23日早晨,財新記者再次採訪事發現場時,看到多數下水道井蓋還在打開著,消防人員在往下水道里大量地噴白色消防泡沫,有工作人員時而用儀器測致爆氣體濃度。

爆炸之後

目前,黃島區政府方面和中石化方面的燃眉之急是對蒙難者家屬的撫慰,以及傷者的救治。與此同時,在爆炸中受損的燃氣、供暖、供電和煤氣管道急需修復。大量震壞的居民房屋、商舖需要定損賠償,離爆炸稍遠的,也要更換被炸毀的玻璃。

海上的原油汙染也要緊張清理之中。一位參與清理的環保公司員工告訴財新記者,清汙任務很重, “這周肯定做不完,大概最少要用兩周的時間,才有可能完成。 ”根據國務院有關條例,死亡30人以上的為特別重大事故。11月23日,由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楊棟樑任組長的國務院調查組趕赴黃島。

11月25日上午,事故調查組全體會議在青島召開,楊棟樑指出,此次事故暴露出的三個突出問題:輸油管道與城市排水管網規劃佈置不合理;安全生產責任不落實,對輸油管道疏于管理,造成原油泄漏;泄漏後的應急處置不當,未按規定採取設置警戒區、封閉道路、通知疏散人員等預防性措施。他指出,這是一起十分嚴重的責任事故。

追責程序很快啓動。青島市黃島區 官方微博“黃島發佈”于11月25日23時 44分發佈微博稱: “據悉,今晚警方已控制‘11 · 22’東黃輸油管線泄漏爆炸事故中石化相關人員七人,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相關人員兩人。 ”但截至發稿,官方尚未透露被警方控制者的具體身份,更未透露他們涉嫌的罪名。

據新華社報道,中石化官方11月27 日宣佈,鑒於該公司管道儲運公司黨委書記田以民、管道儲運分公司總經理錢建華在 “11 · 22”事故中負有直接領導 責任,決定二人停職檢查,並配合協助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再行處理。

中石化當日召開了全系統4000人幹部視頻會議,反思“11 · 22”事故沉痛教訓,要求全面排查整改事故隱患,積極配合國務院事故調查組進行事故調查,舉一反三,確保安全生產。

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正經受著巨大壓力。11月22日,東黃輸油管線泄漏爆炸事故發生當晚,傅成玉趕赴現場。他公開道歉稱: “我和中石化的全體員工都感到萬分的悲痛,對逝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對他們的家屬表示深切的慰問,也向青島市人民表示歉意,向全國人民表示歉意。 ”但這一切,對於黃島區接近化工區居住的居民來說,並不是當下最需要關心的事,他們急於追問的是:為什麼自己居住的地方會如此危險?

黃島電廠職工王東(化名)告訴財 新記者,他在黃島已經遭難三次。

40余歲的王東于上個世紀80年代初,隨著支援黃島建設的父親來到這片土地。

一晃30年,他見證了黃島的滄海桑田,也經歷了三次劫難:一是1988年,黃島海上的油船爆炸;二是1989年黃島油庫爆炸,留在他記憶中的,是大火燒了四天四夜,飛機撒乾粉滅火,消防車把電廠圍起來……但他沒有想到,2013 年又經歷了這第三次。

黃島的居民們現在最大的願望是搬遷,並希望獲得政府支持。

王東說: “堅決不能有第四次了。 ”危險的開發 爆炸之前,東黃複線已多次發生險情;要徹底避免重大危害的發生,只能是化工設施遠離人口密集區,但在中國當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爆炸已經過去兩天,在齋堂島街開饅頭店的丁善娥仍然睡不好覺。

11月22日事故當天,在離她不遠的街面上,十幾個人的生命瞬間消逝——高賜勤、高賜堂、老付、老韓、老丁、天天來糧油店的占老闆、黃島電廠的女工……他們有的是街坊,有的是常常照面的熟人。和往常一樣,有人在下棋,有人在看棋,有人在買饅頭,有人在賣菜,有人在卸貨。然後,爆炸將屬於他們的時光永遠定格。

不敢回想。 “俺老頭也天天在那坐。 ”她指著老付遇難的地方說。丁善娥和丈夫高奕合都是土生土長的黃島人。

黃島1984年獲批成立經濟開發區,1985年破土興建,但真正發展起來是近十年的事。當地人記憶里,現在的劉公島路以北到海邊,以前基本是荒灘,沒什麼建築,因地處偏僻、冬季苦寒,被戲稱為 “黃島的西伯利亞” 。

如今的黃島早已不是當初的模樣。

開發之後,特別是青島確定將石化產業作為發展重點的2000年之後,黃島先後引來了中石化大煉油項目、中韓合資的麗東化工廠等大型石化工程,黃島經濟突飛猛進,工業生產總值從1984年的不到2億元增至3598億元,人口也從不到10萬人增加到31.5萬人。高樓小區和各種商業設施隨之興起,黃島不再荒涼。

但居民們不願再住下去了。

從2005年麗東化工建廠起,丁善娥和很多村民搬遷的願望就日趨強烈。 “這裡沒有安全感。東邊是油庫,地下有個液化氣國儲庫。南邊是電廠,後邊是煉鐵的礦石碼頭,北邊是麗東化工,西邊是中石化投資的青島大煉油項目,還有一個奧東化工,都是石油化工廠。 ”丁善娥說, “每天早上一起來,就聞到刺鼻的味道。原油管道、天然氣,加上麗東化工,俺們就像睡在三個定時炸彈上。 ”2013年11月27日, “11 · 22”事 故處置現場指揮部做出決定: “東黃輸油管道黃島泄漏段線永久停用;秦皇島路、劉公島路現有全部石油和化工管線遷至北部遼河路化工專用通道;劉公島路至入海口段排洪暗渠改建為生態休閒景觀明渠,具體方案將按規定公示,徵求廣大市民意見。 ”對於黃島來說,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不過,此次管道原油泄漏之所以引發排水暗渠爆炸,成為造成55人死亡的公衆事件,企業直接責任人固然處置失當,城市規劃的混亂亦在責難逃。原油管道、油庫和化工廠都屬危險易爆設施,為何要扎堆建設?原油管道為何會埋在車水馬龍的馬路之下,與各類市政管網交錯並行,並穿過人口稠密的居民區?

在中國其他城市,還有多少類似的不安全因素在快速發展的30多年中累積?這仍是人們心中的疑問。

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執行主任陶光遠表示,工業界有句名言,沒有絕不會泄漏的管道和罐體。如果化工等危險設施發生毒害、大火、爆炸等危險事故難以徹底避免,那麼避免造成重大危害的最可靠辦法,就是讓這些設施遠離人口密集區。

要徹底拆除城市發展中隱埋的“定時炸彈” ,任重道遠。

11條管道構成“定時炸彈”“東黃複線1986年建的時候,是從海灘到海灘,周圍哪有工廠、居民樓,連個茅房都沒有。 ”國務院事故調查組的一位人士11月26日告訴財新記者,東黃複線建的時候沒有問題,地面上的馬路和建築物都是後蓋的, “我們正管他們要規劃原圖,他們還沒拿出來。 ”東黃線(下稱老線)和東黃複線起于東營,止于黃島,是連接勝利油田和黃島油庫以及周邊煉廠的兩條大動脈,管徑大、輸油量高。老線建于1974年,複線建于1986年,均服役多年,易腐蝕,維修任務較重。此次發生泄漏的便是東黃複線。

石油管道屬易燃易爆設施。像東黃複線這樣的大口徑長輸管道,一旦發生泄漏,漏油量大,更為危險。正因為此,石油管道在設計施工中均有安全規定,要進行防爆處理,還要通過陰極保護等措施防止管道被腐蝕後發生泄漏,此外,也必須與居民區、馬路等設施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但在黃島,這些安全防護在迅猛的發展前一一失效。

早在1998年出台的國標 《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劃規範》就規定,熱力、燃氣、電力、電信、排水排汙等管線應該 相互獨立,即使交叉也要上下錯開而不能交匯。

按照2003年發佈實施的 《輸油管道工程設計規範》 ,原油管道與城鎮居民點或人群密集的房屋的距離不宜小于15 米,與工廠的距離不宜小于20米,管道中心距公路用地範圍邊界不宜小于10 米、三級及以下公路不宜小于5米。 “馬路就是公共用地,一般石油管道是不會穿過居民區附近馬路的。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儲運系的一位專家稱。

隨著2000年以來的黃島大開發,這些原本建在荒灘上的管道周圍不斷鋪上了新的市政管網,有汙水暗渠、熱力管道、通信管道,等等。管道之上,也修起了馬路和其他建築物。這對於周邊居民的安全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據2008年 《青島市石化基地產業規劃》的描述,東黃老線和複線從東面的油港區出發,沿黃島區的秦皇島路、海河路自東向西鋪設,沿黃王路繼續向西北方向前行。中石化管道儲運公司一位退休專家告訴財新記者,兩條管線並行鋪設,距離不遠。上述規劃還稱,當時 在海河路北側共有五條原油或成品油管道,其中四條已投用多年,在海河路以北成帶狀。

在日本,出于安全考慮,大型油氣、化學品管道要埋在市政管網之下更深的地方。但從 “11 · 22事故”現場 來看,東黃複線緊埋在路面之下,管道下面就是排水暗渠。根據城市管網的設計規範,汙水管應與雨水管分設,因汙水管可能產生沼氣或其它易燃及汙染物質,應做密封處理。但財新記者觀察到,事發地只有一條暗渠用以排水,汙水、雨水未按要求分離。

當地居民介紹,這條暗渠當年是一條露天的汙水溝,從麗東化工廠內西側地下穿過,由南至北入海,近幾年才在水溝上面立起了石板墩柱與橫樑,上面鋪設了柏油馬路,所以裡面是空的。整個暗渠的深度離地面不到兩米,暗渠兩側和底部由水泥砌成,水面很淺。

財新記者在劉公島路和齋堂島街的路口西北角看到,整個暗渠上面的路面石板被炸開,目測暗渠近10米寬,一條垂直穿過暗渠、管徑約20厘米的熱力管道被擠成了拱形。據瞭解,該管道屬於大唐青島熱力有限公司,該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財新記者,爆炸後這些輸送蒸汽和高溫熱水的熱力管道有的變彎,甚至出現破裂,幸好搶救及時沒出問題。據黃島新聞發佈會通報,事故造成的各類受損管線有13.6公里。

雖然財新記者幾經努力仍未從有關部門拿到各類管線的布局圖紙,但可以確認的是,黃島的馬路就修在多條石油管道之上,熱力管道和石油管道都通過了排水暗渠,沒有其他保護。

青島市政府副秘書長郭繼山11月23 日稱,黃島經過20多年發展,黃島油庫從沒有規劃到有規劃,各種線路比較擁擠,部分管線有交叉,存在安全隱患。

他承認,輸油管線鋪設與市政管線鋪設存在一定衝突,並稱 “黃島管線情況非常複雜,至少鋪設了11條各類管線” 。

不安全,但合規?

事實上,中國現行關於原油管道設計安全的規定,大多較為籠統和寬鬆,且很多並非強制性,實踐中有操作彈性。例如,管道和大型建築物之間的安全距離,2001年國務院頒佈實施的《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條例》曾設定為50米。但這一條例已被2010年的 《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取代。新法規定,與建築物、構築物、公路、市政設施等的安全距離依據國家相關技術規範,意即縮短到《輸油管道工程設計規範》 規定的15米。

東黃複線直徑711毫米、設計壓力約5.4MPa,相比小管道更危險。但上述各項規定較為籠統,未對不同管道參數類型作出具體規範。另據《石油天然氣鑽井、開發、儲運防火防爆安全生產技術規程》 ,壓力大於2.5MPa、直徑大於200毫米的原油集輸管道,與100人以上居民區、工礦企業等的防火間距要大於25米。而“11 · 22事故”第一爆炸點所在的路口距離麗東化工廠南門不到20 米。此外,在原油管道中心兩側各5米範圍內,嚴禁取土、挖塘、修渠——這也意味是管道與暗渠應該完全分開。

一位管道安全工程師向財新記者介紹,實際操作當中,即便是存在安全距離不滿足國家標準的情況,對管道設施進行技術補償之後,也可視為符合規範。例如,輸油管埋地、增厚管壁是最常用的技術補償方法。這使得建築物和管道間的距離有時可能會比規定的要求更近。此外,該工程師稱, “原來國標中也沒有考慮過原油泄漏後流入市政管網的問題。 ”不過,即使表面上不一定違反國家標準,這種與居民區交叉的局面事實上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中石化和當地政府對此心知肚明。

在此次爆炸之前,東黃複線已多次發生險情。2010年3月15日,山東華泰集團工業垃圾山起火,致使地下東黃複線管道受損,發生滲漏。中石化官網新聞稱華泰集團垃圾山屬違規占壓,中石化多次交涉無效。新聞還稱“在濰坊輸油處所轄的原油管道上,仍存在1000 多處違章占壓,一旦發生不測,次生災害比打孔盜油造成的後果還要嚴重” 。

2010年5月2日,東黃複線膠州市九龍鎮223號樁處,因膠州市九龍鎮青島元平工貿廠違章施工,在管道上方開挖也致使管線受損漏油240噸。

早在兩年前,東黃複線的管道安全問題就被中石化提上整改議程,中石化管道儲運分公司有關負責人在2011年曾對媒體表示,因黃島區不斷擴建,已將東黃線圈進約16公里,有的樓房離管道距離甚至不足5米。

中石化管道儲運分公司曾在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于管道沿線各地環保局發佈了兩次 《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東黃(複)線、東臨線隱患整治工程環境信息公告》 ,稱: “因山東省經濟迅速發展……原本管線所處的郊區現在變為繁華城區,建築物衆多,人口密集,部分管道陸續被占壓,導致管道無法搶維修,即使一些沒有占壓的建築物也離管道較近,無法進行管道防腐層大修,存在一些安全隱患。 ”而服役20多年的東黃複線此時管道老化,腐蝕嚴重,急需大修。

這是中石化歷史上最大的改線工程。但是直到爆炸發生,管線搬移和整改工程的環境評估工作還在進行當中,至今未能正式動工。參與環評報告編制的山東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設計院的一位工作人員向財新記者表示,目前整個環評報告還沒編制完。因為企業提供的一手資料不全面,而且項目複雜,涉及的線路長,導致環評周期比較長。 “中石化也很著急,因為要拿到環評報告才能開工。 ”根據中石化公告,改造工程中包括了對東黃複線黃島區段改線15公里 -16 公里。還未等到改線工程破土動工,慘劇已經發生。

大化工區崛起

黃島區地處偏遠,與青島老市區隔海相望。因臨近港口,早在上世紀70年代,這裡便興建了黃島油庫和東黃老線,1986年東黃複線又建成投產,勝利油田的石油依托這兩條管道對外輸送。但自1984年黃島區被批准成立經濟開發區,特別是2000年青島確定發展石化產業之後,這片原本的荒灘就逐漸發展成人口和工業集中的城市。黃島區面積從最初規劃的15平方公里發展到200多平方公里,擴大了10倍。東黃老線和複線由此也被圈進了鬧市。馬路上行人、車輛川流不息,馬路下,石油在老舊的管道中緩緩流動。

青島製造業發達,原本有海爾、海信、雙星、澳柯瑪和青啤為代表的五朵金花。但進入2000年後,這些企業發展進入穩定期,為尋找新的增長點,發展石化產業變成了符合青島優勢的一個重要戰略。

2001年2月,中石化與山東省及青島市政府三方簽訂了“關於青島大煉油項目合作意向書” ,項目很快層層獲批,2005年6月22日正式動工。項目總投資125億元,年產1000萬噸,由中石化、山東省和青島市共同出資設立。這是中石化和山東省“十一五”期間石化產業發展的標誌項目。

2003年,由韓國 GS 加德士和青島紅星化工集團投資5.44億美元的青島麗東化工有限公司(下稱麗東化工)也在此落戶。麗東化工生產的主要產品是二甲苯、苯和甲苯。由於這些產品對人體有危害,項目從建設期間就引起較大爭議,但得到時任市委書記杜世成的大力支持。

2004年,青島市在黃島區劃出黃島區國際物流貿易服務片區和黃島區重石化工業片區。2008年,青島經濟技術開 發區管委會擬定《青島市石化基地產業規劃》 ,明確在黃島建立石化工業園區,緊鄰黃島油庫,其範圍南至淮河路、北至富源三十五號路、西至黃張路、東至遼河一支路,面積約13.05平方公里。

根據規劃,到2012年,基地煉油總加工能力達到2300萬噸 /年。

據當地官網資料,目前石化區內已建成原油、成品油等大件碼頭8座,泊位14個;仍在籌建紅星液體化等碼頭5座,泊位10個;已建成天然氣、原油等管線60條,在建丙烷、 丁烷等管線11條,並沿遼河路預留輸油管線走廊,新建輸油管線;已建成燃料油、原油等儲罐321 個,在建甲苯、石腦油等儲罐21個,在建液化石油氣、丙烷等洞庫5座。

伴隨著化工基地的崛起,居民小區、學校、商店不斷拔地而起。規劃看重的是黃島油庫和原本輸油管道帶來的資源,卻忽略了在本就危險的大型油庫旁和輸油管道上修建大化工廠所進一步放大的風險。教訓總是容易被遺忘。24 年前的黃島油庫爆炸後,反思之一就是油庫布局過密,導致爆炸傷亡慘重。而現在,一個遠超當年的大型石化基地已崛起于十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很多化工企業集中在人口稠密的老城區。

從2004年麗東化工廠開建,當地居民便活在了汙染和爆炸的陰影之中,到2009年前灣村的後山上開始興建液化氣地下庫,更是爭議四起。前灣村人高緒友說, “每天都聞著氣味不對,感覺山下面都要掏空了” 。村民們屢屢提出搬遷要求,但一直未獲明確回應。

2006年6月,麗東化工曾在黃島開 發區舉行過環保公衆聽證會,但此時化工項目已接近完工。據瞭解,環保部(原國家環保總局)曾以不符合《環境影響評價公衆參與暫行辦法》有關規定為由,拒收麗東化工提交的竣工環保驗收申請。中石化一位人士也私下向財新記者表示,麗東化工廠先建後批。

據此前媒體報道,黃島區政府曾委托中國海洋大學環境保護研究中心編制的一份區域環評報告提出,黃島區主要風險物質為原油、苯、硫化氫等易燃易爆、有毒、惡臭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會對周圍居民、周圍海域造成危害影響。

同時受黃島區政府委托,2007年7月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對《青島市石化基地產業規劃》進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報告提到,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而在“環境風險識別”一章中提出,石化基地的陸域環境風險主要包括火災、爆炸和毒氣泄漏。報告特別提醒,青島石化產業基地最有可能發生的事故,就是原油儲罐區因為管口破裂或誤操作,原油外溢,火源引起燃燒爆炸。

報告建議在化工區邊界外1136米範圍內,不規劃設置居民點; 並建議建立石化化工區事故應急監測技術支持系統。

此後的2008年,青島市市長夏耕曾在《2008年青島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啓動黃島石化區居民搬遷工作,計劃投入8億元,東鹽灘社區、小石頭、徐戈莊被納入首批搬遷範圍。但因對拆遷補償不滿,很多居民拒絕簽署搬遷協議。搬遷工作進展緩慢。

高緒友告訴財新記者,當時建液化氣地下庫,因為緊靠山,很多平房變成了危房,當地曾準備讓前灣村民往後來爆炸嚴重的鹽灘村西邊搬。在他看來,“這不還是從一個危險的地方搬到另一

個危險的地方?”

“11 · 22事故”發生後,高緒友、丁善娥和當地很多居民一樣,他們現在惟一的想法就是搬走。 “俺沒有別的要求。

只要能離開這個地方就行。 ”丁善娥說。

來自地下的威脅

搬遷絕非易事。

以東黃複線改道為例。在此次爆炸的壓力之下,政府緊急出台了管道改道的決定。但在附近居民看來, “輸油管道只是引信,化工廠才是炸藥包,現在把輸油管道移到北邊的遼河路上去,是

急就章!”

對政府而言,拆遷補償是頭號難題。黃島官方一位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把黃島區管道周邊的居民全部搬遷,可能涉及四萬至五萬人, “政府的難處很大,一時之間也拿不出這麼多錢來,況且不少居民小區是符合現有規劃的。 ”人多地少,則是另外一個兩難。東黃輸油管線被市區占壓的範圍很大,向北是密集的化工廠區和膠州灣,向南則是樓房林立的黃島城區,改道工程陷入困境。

無論如何,黃島已經走出了改造的第一步。但在中國許多城市,不少居民們還不得不與危險的輸油、氣、化學品管道共存。

每個現代城市都有一個複雜的地下管道世界。人們喝的水、燒的氣、用的油和電、上的網、排出的汙水都要通過地下管道傳送。中國的許多城市經過數 十年的建設,地上建起了高樓大廈,寬闊的馬路和秀麗的公園,卻有一個混亂的地下管道世界。這是公認的多年 “重地上,輕地下”的結果。

在規劃良好的城市,地下管道空間一般井然有序。以日本東京為例,地下數米內是民用水電氣網絡等管道;大型油、氣、化學品管道會有專門儘量遠離居民區的更深通道,必須靠近居民區時,要作好防爆等安全準備;二三十米的地下空間,一般會留給地鐵。東京甚至用50米以下的空間,建了一條超大型的地下通道,用以暴雨和洪災時排水。

在這些發達城市,硬件之外,上述管道會有專門的部門管理。任何人不能輕易開挖,一旦獲准開挖,也能從政府部門獲得詳細的地下管線圖紙和資料。

不像在中國的大多數城市,人們早已習慣了一條修好的馬路不斷地被打開 “拉鏈”重布各種管線;也習慣了在此過程中網絡、煤氣管、水管等一再被挖斷;更習慣了暴雨之後可能的城市內澇。甚至,走在路上突然遭遇地面塌陷也不足為奇。

同濟安泰工程防災研發中心主任叢北華博士對財新記者表示,在中國,現在不同的管道是多頭管理,市政管給排水、電力管電力、電信管電信、燃氣公司管燃氣。不同管道修建時沒有整體規劃,有時連過去的圖紙都找不到。

衝突總在發生,而災難不止一次出現。2010年7月28日上午10時11分,在江蘇省南京市城北棲霞區邁皋橋地區,一條輸送易燃氣體丙烯管道被拆遷工人挖斷,丙烯大量外泄至少五分鐘後,遇明火爆炸。13人死亡,120余人受傷。

(詳見本刊2010年第31期 “南京大爆炸” )此次事故緣于一場化工場地的拆遷。沒有資質的拆遷方為蠅頭小利挖管道賣錢,請化學管道所有方的技術員指揮場地開挖,但技術人員記錯了丙烯管道位置。

事後,南京市政府稱災難傷人過多,緣于當年遠離城市的化工區,雖一再搬離城市,但最終還是被不斷擴大的城市一次次包圍。

是次事件還曝出,當年修建管道的圖紙與後來管道實際位置並不相同;如不重新勘實,類似拆遷仍有導致悲劇重演之可能。南京市政府認為當務之急是全面勘清數百公里的城市地下化工管道,查除隱患,杜絕類似事件。

南京市的慘劇如今在黃島以更驚人的方式重演。在黃島數日的採訪中,財新記者在多個相關部門奔波數日,竟沒有一個部門能夠或願意拿出一張準確的地下排汙涵洞、管道圖。

2013年11月27日, “11 · 22”事 故發生後第五天,中石化召開全國範圍內 4000人參加的幹部視頻會議,宣佈從當日起啓動安全生產大檢查,全面排查各類管網隱患。排查範圍包括廠內、廠際的原油、成品油、液化氣、天然氣和原料互供的管道。重點排查涉及穿跨越江河、懸空的管網,有管網的涵洞、涵管和其他設施,以及與市政、公用工程其他管網或設施有交叉、交匯的複雜地段。

與此同時,國家安全生產監管部門也要求全國各地區、各部門以及央企等大型企業,進行一次類似的地下管道安全排查。

但願,這是最後一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57

傲慢政府 譜出美河市一八三位地主悲歌 「我們是最大受害者 一想到就鬱卒」

2014-01-06  TWM
 
 

 

「美河市,這麼寬廣的空中花園,居高臨下,面對大山大水。」就是這個氣派的廣告詞,讓許多人心動,捧著一疊疊的鈔票來買屋。

美河市建案於二○○七年開始預售、一二年完工,創下二六○億元的預售銷售紀錄,預計入住戶數約二四一七戶,總樓板面積約十三萬坪。

當新屋主滿心歡喜地入住,卻很少人知道,這片鋼骨結構延伸近千米的建案背後,是監察委員李復甸口中「政府搶百姓土地去賣給建商」換來的。

一八三位地主,九萬多平方公尺的農田、房舍,在一九九○年黃大洲擔任台北市市長時代,將新店小碧潭一帶以興辦大眾捷運機廠用地名義,以一坪六萬元徵收;九九年台北市府改為聯合開發案,並未向地主說明及參與聯合開發的細節,先徵收後協調的手段,處處漠視原地主的利益。

被迫離開百年家園、農地

「我們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一想到就很鬱卒!」原地主之一高兩勝接受《今周刊》訪問時長嘆一口氣,低下頭又陷入沉思,久久才抬起頭來。他說明自己的先祖早從清朝就落腳於此,市府徵收土地時,九位兄弟姊妹及其家人,被迫離開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家園,以及賴以為生的農地與房舍,只能讓怪手剷平。

說到徵收事宜,高兩勝表示,當年是父親處理,二三○坪土地,只拿到一千多萬元徵收金。由於高兩勝被祖父認作義子,所以他分得一半的錢,八位兄弟姊妹再平分其餘金額。因為分到的錢較多,也有一份客運司機的穩定收入,生活較無立即衝擊;但其他兄弟姊妹就辛苦多了。

從有屋一族變身無殼蝸牛,手上連一百萬元都不到,根本不足以買房,高家九位兄弟姊妹只好四散租屋,更因農地也遭徵收,還要解決生計問題。

高兩勝的四弟當時年近四十,與妻子帶著兩名年幼稚子,陷入生活窘境;由於務農多年,沒有一技之長,幾年後才在鴿舍找到工作,所幸妻子先在成衣廠做工,才苦撐下來,如今孩子長大成人,住在新店耕莘醫院附近。

二十多年過去,高兩勝的兄弟姊妹中,仍有多人租屋度日,雖兒女多已成家立業、扛起經濟重擔,但遭政府強制徵收搬遷的場景,仍歷歷在目,看到當年的老家土地,現在蓋上了千米長城,心中慨然。

原地主自救會的成員,從新北市新店區三民街五十一巷走入整個地面架高的美河市社區,數位年事已高的長者,甚或拄著枴杖而行,或有相互攙扶者,花費一番工夫,終於爬上所謂可觀看大片水景的平台道路上。只見他們分頭走向不同角落,過一會兒,各自指著某塊區域搖頭嘆氣說:「這裡以前就是我家的地。」原來,因二十多年來與政府打官司的艱辛過程,每次看到美河市便會觸景傷情,這一天竟是他們第一次踏上本該是自己家園的美河市。

為保護權益,自救會曾多次興訟,但台北市捷運局仍以取得大眾交通用地為由,將土地徵收費用全數交付法院保管,等於是強制徵收。幾年後,地主擔心徵收費超過保管期限被充公,只好分頭領回,也因此喪失了土地所有權。

一開始,在台北市捷運局以交通用地為名徵收後,曾改口要辦理聯合開發,在地主大力抗議下停擺,九萬多平方公尺土地,暫時闢為捷運公園綠地。但不到十年,在馬英九擔任台北市市長時卻豬羊變色,重啟新店機廠聯合開發案。當原地主發現綠地被剷除,建商在這塊地上立起巨大的美河市看板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台北市捷運局以地主的身分,與日勝生活簽訂了聯合開發案。

多年興訟無果 老父抑鬱而終高兩勝家族的遭遇,也發生在許多原地主身上。在徵收當時,許多凝聚三代家人情感的三合院群居模式,一夕間崩解潰散。

原地主之一的林士宏,其父親當年因祖厝被徵收,鬱鬱寡歡多年;後來看到公園綠地被高樓大廈取代,又受到一次重大打擊,最終含恨抑鬱而逝。

現年已七十三歲高齡的楊正吉,多次在鏡頭前發出不平的吶喊,也是奉十年前過世父親的遺命而發聲,自家的三八○坪土地,也在徵收中無奈交出。

楊正吉說,當年地主清一色是農家子弟,大家本無他念,心中雖萬般不捨,但為了地方發展,勉強同意徵收;豈知最後變成建商的囊中物,怎麼說都無法接受,決定站出來抗爭到底。

自救會成員指著美河市社區後方架高的通行空地,異口同聲地說明,本來規畫為道路,如今卻未預留避難通道與防火巷,如果發生火警,消防車根本無法進來救災,連周遭的社區居民安全,都將一起賠上。

一個寫下漂亮數字,為日勝生活帶來三百億元收益的建案,背後隱藏的是一八三位無聲哭泣的地主及其家人。政府在此案的作為,是否合乎人民公器的職責,還是成為圖利財團的中間人,已不言可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57

悲歌已在遠方響起,理性者應該撤退 價值at風險

來源: http://xueqiu.com/9769652619/31554701

本文來自申銀萬國的策略報告,在一片瘋狂看多的情況下,罕見的出現了這篇邏輯嚴謹,客觀理性的報告。

照理謹慎的賣方這時候應該幸災樂禍、狠踹大盤,但是我還是希望保持客觀,融資標的範圍還在擴大,狂熱的趨勢不會因為疲弱的經濟數據馬上停下來;當然,風險的累積終將在未來帶來一次5.30那樣的悲劇,所以悲歌已經在遠方響起,但或許不是眼下。

一、細細複盤!到底為什麽漲?

結論:前200點上漲和經濟密切相關,後100點的確關系不大。

本輪上漲邏輯是什麽?

20140612:5月金融數據出來超預期,未來經濟穩、政策寬已經無法證偽,依計行事,觀點更加積極,沿著“三新”思路開辟新戰場,次新股票、新行業(教育、移動醫療)、上證中的有色、小銀行。(隨後,在海外大宗品的帶動下,有色行業先於上證指數啟動,成為做多的先鋒。)

20140616:李克強總理在泰晤士報上撰文有信心實現7.5%的GDP目標,政策與經濟的交誼舞——昨日重現?(回過頭來看,外資打消了我們4月海外路演時的顧慮,當時擔心中國地產崩盤,信用風險爆發)

20140619:網下新股中簽=彩票中獎?新股抽血不是核心矛盾,堅定看多上證指數,成長不死,但需要堅持主動縮容(要知道,我並不經常使用“堅定”這個詞匯)

20140702:跨界成長之夢:主動縮容的重點方向是跨界成長(這是歷史潮流,不管價值投資者多鄙視,問題是後來竟然可以靠跨界成長把上證指數帶動百點上漲,而且幾乎消滅了15億以下市值的公司,把註冊制之前的殼資源炒作玩到了極致)。

20140706:熱議退市制度和滬港通

20140710:熱錢流入港股(現在回頭看,部分因為歐洲降息)。

20140714:夏季策略《虛實相生,跨界成長》直接看多到2300,邏輯三條:經濟穩、政策寬;四中全會降低國別風險溢價;滬港通。

7月24日,匯豐PMI創18個月最高水平,上證指數當天強勢上漲,(當然,事後看,還可能是有人提前知道了打老虎要公布的事情,以超預期的速度驗證了我們夏季報告看多的第二條觀點)

20140804:大方向繼續看多,無非是節奏和空間的爭論

20140805:平行世界最忌諱左右搖擺!(開始強調成長的機會);當周一周回顧《周期余溫,成長唱戲》

20140807:2013產業資本是存量玩法;2014年是增量玩法。《局中人——以產業資本視角慧眼識跨界英雄》,再次鼓吹跨界成長和產業資本的作用

20140813:對7月金融數據的策略想法:余溫尚存。邏輯:降息預期無法證偽。

20140817:秋老虎,做結構(繼續鼓吹跨界成長和各種主題)

之前,幾乎可以用精確來形容,所以看我的推理過程就能很清楚地理解市場為什麽上漲,或者說是如何一步步上漲的。

如果說前200點的上漲和經濟無關,那不客觀!如果非要說無風險利率下行,那麽為什麽5月不漲呢?,但是,從下面開始,市場和我想的不一樣了!

20140827:政策只是擠牙膏;“狼來了”喊了太久,投資者累覺不愛;未來可盼的好消息又少了一個,繼續兌現收益。我的邏輯:寬松將逐步被證偽,無風險利率難以繼續下行,未來沒有更多好消息了。

20140831:戒貪,靜心分析中報(中報比預期的好一點,結合之前超預期的二季度GDP和工業企業利潤,市場開始線性外推,經濟不好,企業利潤也可能好,因為轉型已經成功了……同時,在那個周末,中金所下調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的最低交易保證金)

20140903:永遠不要試圖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市場對改革降低風險溢價的樂觀預期無法證偽,圖已經畫出來,樂觀的情緒自我強化,有些開始類似去年的創業板)

20140905:外資三個月首現流出!散戶運動進行時……2000億保證金流入市場,融資余額不斷創出新高

後面100點的上漲的確和經濟關系不是特別大,到底忽視了什麽?肯定不是什麽無風險利率下行、居民大類資產配置變化。我也和一些新進場的資金(包括小的產業資本、營業部大媽)聊了聊,關鍵就是市場對改革降低風險溢價有樂觀預期,得承認邊際上是改善的,但是投資者已經樂觀外推到速勝論了,甚至一些散戶還帶上了民族主義色彩,你無法證偽過度樂觀的情緒的。然後就是你樂觀了,得有錢啊,中金所降低最低保證金、證金公司降低融資成本、券商降低融資戶門檻(甚至降到30萬也能融資炒股票),這個周末幹脆直接擴大融資標的範圍,你們愛小股票,不能光給你們融資買大股票對吧……這是初步思考,進一步思考請見後面部分。

二、解決短期問題,首先得想清楚長期問題

結論:只有早已進行了兩年的結構牛市,不會有全面牛市

1.   每個股市投資人心中都有一份牛市情結。如果說2013年股票市場的“中國夢”是轉型創新,承載者是以傳媒、軟件等新興產業為代表的創業板中的大市值公司(詳見2013年初《價值型策略的“中國夢”》);那麽2014年的“中國夢”是改革進步、跨界創新,承載者是國企改革為代表的各項改革潛在受益標的,是主板指數中的小市值品種。申萬策略於2014年初提出“主動縮容、投資50億以下跨界成長小市值公司”(2014年初報告《平行世界》),目前市場上15億以下小市值公司已經所剩無幾,而且大部分為ST。看看中證500指數,其實結構性牛市從2012年末已經拉開序幕,不知不覺,輕舟已過萬重山,牛市早已近兩年。

2.   資本市場從來就是從一個泡沫前行到另外一個泡沫。“Random walk”理論告訴我們線性外推是市場預期的常見走向,而線性外推的幅度是由後期假設驗證情況和風險偏好走向決定。2013年投資者對創業板大市值公司盈利預測不斷上調,盡管2014年被證明過度樂觀,持續下跌讓投資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是2013年年內無法證偽,持續的逼空行情也讓不少資深投資經理如坐針氈。2014年,這樣的趨勢正在主板逐步形成,反彈或許仍將延續,但是我們仍然對“牛市論”持理性的懷疑態度。

3.   常見的邏輯之一,無風險利率下行提升市場整體估值。其實在申萬策略體系中,無風險利率下行有三個層次,第一,貨幣市場無風險利率,以銀行間回購利率、長期國債收益率等為量化表征;第二,實體經濟的無風險利率,以票據貼現利率等為量化指標;第三,股市無風險利率,是居民在大類資產配置時,與股票形成替代效應、但被投資者認為相對安全性較高的各類資產中,收益率最高的那種資產的預期回報率,是一種機會成本概念。2013年末,很多投資者期待剛兌打破引發無風險利率下行,其實指的是這個層次的無風險利率。時間來到2014年的三季度,這一切沒有發生,反倒是衰退性寬松導致了實體經濟無風險利率的下行,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導致了貨幣市場無風險利率的下行,但是投資者將概念偷換,且忽視了衰退性寬松終將迎來信用風險溢價的大幅上行。反之,如果地產基建再次托底成功,無風險利率又很難處於低位,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實際上,2013年就開始的中證指數牛市與無風險利率下行又有什麽關系呢?

4.   常見邏輯之二,改革降低風險溢價帶來牛市。反腐、加強國防軍工等令人振奮的舉措令投資者感受到了陣陣新風,並線性外推出對改革進程的樂觀預期,而新華網連續多篇股市相關文章更是刺激了投資者的神經。但是,我們認為中長期看,“深水區”的改革充滿艱難險阻,非一日之功,甚至連相對容易的國企改革方案都延後至2015年由中央深改小組出臺;而金融改革中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更是直接放緩(無風險利率的下行部分還得歸功於此)。所以,改革降低風險溢價是偉大、光榮而正確的,但是也一定要認識到改革的漸進性,由此帶來牛市更值得商榷。

5.   常見邏輯之三,經濟不好,企業利潤也能改善。二季度GDP超預期達到7.5%,工業企業利潤和上市公司業績也略超預期(主要還是靠量,非金融上市公司收入增速提升0.9%,毛利率提升0.2%),但是部分投資者已經將趨勢線性外推,認為隨著融資成本下行和去產能進行,上市公司利潤將先於經濟複蘇。而我們認為2季度業績略超預期恰恰是穩增長托底政策的效果,而這樣的政策更多是“托而不舉”,近期匯豐8月制造業PMI、四大行新增貸款、地產銷售等經濟數據持續低於預期,而更多反映經濟圖景的螺紋鋼等期貨價格不斷創出新低。考慮到下半年GDP平滑走勢和企業盈利基數問題,預計A股、非金融、非金融石化14年業績增速分別是8-10%、0-5%、0-2%,未來兩個季度逐季下行(詳見9.3業績分析報告)。股市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是典型的小狗與主人的關系,跑得遠了,必然需要回調,經濟如果是平著走,整體試圖走牛市,很難,只有代表轉型的公司跑出結構性牛市更為現實。

6.   常見邏輯之四,大類資產配置和全球資產配置行為變化帶來牛市。地產價格不漲了,余額寶收益率下降了,大類資產配置無處可去,於是投資者進入股市是常見的牛市邏輯,這種說法忽視了地產價格如果真的不漲了,很難穩住,銷售在政策刺激下階段性恢複之後,可能就得面臨下跌,在以地產為代表的資產價格下行的潮流中,居民財富其實將被消滅,而經濟隨之產生的負面影響對股市的作用將遠超投資者預期。還有一個常見邏輯就是,外資不管中國經濟情況如何,歐洲貨幣寬松導致錢多了就要配置中國。其實A股今年並未真正因為美國QE退出下跌過,為什麽歐洲寬松了我們就會上漲?3-4月海外路演時,國際投資者擔心中國剛兌破裂,信用風險爆發,對中國非常悲觀,外資持續流出,要知道,那時候A股比現在還要便宜!到2季度GDP公布後,信用風險危險期度過,滬港通帶來良好預期,海外投資者重新布局中國,才有了外資持續流入。所以,外資真的不看中國基本面,只要便宜就買中國股票嗎?邊際上看,8月28日至9月3日,全球基金流出A股和中概股1.1億美元,專投中國的股票型基金更是流出6.2億美元,創今年3月中旬以來的周度新低,恒生國企指數整體走得也弱於上證指數。我們姑且不論歐洲降息後外資是否還會重新流入,能確定的一點是,現在的估值和未來的經濟趨勢對外資來說,並沒有那麽強的吸引力。當然,目前滬港通尚未真正開啟,QFII和RQFII額度早已用光,即便外資想進來也進不來。

7.   所以,整體牛市並不現實,結構牛市更加合理。短期看,以上幾點邏輯的證偽尚需時日,“永遠不要試圖叫醒一個裝睡的人”,難以找到當頭的一盆冰水作為負向催化劑,反彈就會延續。

在幾根陽線之後,和投資者聊得最多的就是,是不是因為地產真的不行了,居民大類資產配置真的沒地方去了,所以要進股市?我始終覺得資產配置行為只是一個結果,如果股市沒有賺錢效應,錢怎麽會配置過來?但是錢沒有增量進入股市,如何會有賺錢效應?雞生蛋、蛋生雞。股市漲是需要邏輯的,所以要探討的是背後的規律,而非資產配置行為。當然,如果你說圖走得很好,周線和月線挺漂亮的,老百姓看圖說話進場買股票,地產的錢也來了,我會覺得你很真誠,比一邊喊著無風險利率下行,一邊不敢買藍籌,卻在交易跨界成長的朋友,邏輯清晰多了……

三、短期市場:二月重現

市場在發生什麽?

現在真的就是二月重現了,跨界成長成為殼資源股票堂而皇之的上漲理由,在15億以下的股票數量僅剩下12家,其中僅剩3家尚未停牌(寶誠股份、ST景谷、ST宜紙),總市值100億以下、股價3元以下的股票僅剩21家,其中5家為ST股票……甘肅衛視有一檔節目,用一只“草泥馬”(羊駝)選股票,大幅跑贏市場……“上帝欲使人滅亡、必使人瘋狂” ,註冊制推出前,殼資源股票一定會絢爛異常!但繁華散盡的時候,也是因果輪回。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這種市場是交易型基金經理搶錢的天堂,看圖說話、聞風而動,憑著本能在交易。當然,稍微理性點的,一肚子主動縮容小票,業績雖然很好,但最近天天怕暴跌,每天早上賣點,看下午沒暴跌再買回來。

今朝有酒今朝醉!5.30總有一天回來 但是不知道什麽時候,又沒看到什麽明確的大利空,在A股,只要不是太差,大多數時候投資者就是要做多的,有個兄弟說的對:“ 大多數人是忍不住的 ”。在此之前,瘋狂的市場就是接著炒!

四、周末三件大事:監管層擴大融資標的;經濟數據近乎崩盤;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

大家看了很多關於經濟數據和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的點評了,但是擴大融資標的這塊還沒看到,而且我覺得從邊際影響看,可能反而是股市加杠桿的影響大,所以先從這里開始。

1、股市繼續加杠桿:人造牛市的一招險棋

研究為本,數字為憑,我們團隊對融資余額上限的上限進行了測算,傅靜濤分析師考慮了以下4個約束:

(1) 融資余額不可超過可進行融資融券標的流通市值的25%

(2) 證券公司進行兩融業務,需要計算風險準備,扣減凈資本,扣減比例為10%

(3) 證券公司財務杠桿存在限制,限制證券公司的總資產擴張,構成融資余額的限制

(4) 客戶可用作保證金的資金余額,乘以融資融券的杠桿率構成了融資余額的上限

測算下來,融資余額上限的最小值也接近1萬億人民幣,目前融資融券余額還不到6000億,還看不到明顯約束,融資余額還可以繼續上升!

最需要註意的是,近期關於融資(我直接去掉了融券,因為A股想融到券真心不容易)放開的一系列動作:中金所降低最低保證金、證金公司降低融資成本、券商降低融資戶門檻(甚至降到30萬也能融資炒股票),這個周末幹脆直接擴大融資標的範圍,人造牛市就是這樣來的,當然,以後有一天火燒營業部,門口拉橫幅(像我一樣經歷過一輪完整牛熊的投資者肯定都經歷過)也是這樣來的,但是,現在短期肯定是上行趨勢的助推器!

當然,放開融資標的範圍,本來就是市場化的改革方向,這是偉大、光榮而正確的。可能是我太謹慎,在15億以下股票都快被消滅幹凈的時候,放開融資標的範圍,我心里還是有點發虛的……所以我說投資如人生,當知進退、有節制,但是市場怎麽可能如此理性呢?

2、近乎崩盤的經濟數據:封殺了指數上行空間,但不能阻止跨界成長的短期瘋狂

我不是宏觀分析師,沒必要重複那些經濟數據了,反正就是一句話:很差,差到接近2008年四萬億之前的狀態了。

我是策略分析師,關鍵是市場會如何解讀這樣的經濟數據。

(1)有些人說,這數據不能反映經濟真實情況,因為已經轉型了。

申萬策略:還是那個問題,轉型有這麽快嗎?就像去年很多人說,創業板大市值公司最後業績會超預期,最後證明很難,因為再轉型也是經濟整體的一部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看看消費數據就知道了,也不會太好的。

(2)降準降息概率增加。

申萬策略:好吧……我們看看是否能夠進入降息周期,悲觀的人擔心的是流動性陷阱

(3)上漲和經濟沒關系,反正是人造牛市,接著炒,你看老百姓都進來買股票了,身邊那麽多人平常不問股票的都來問了。

申萬策略:第一部分就是回答前200點和經濟肯定有關系,最近100點的確關系小一些,但如果把和經濟有關系的都跌回去,比如,外資發現現在的經濟狀況和他們4月底的時候擔心的一樣?那麽,權重藍籌下跌,臺子塌了,小股票繼續瘋狂?不知道,至少指數上行的空間已經被封殺了。至於老百姓的這個行為,兩根陰線就結束了,那你幹脆和我說圖走得好,我覺得更真誠。

(4)周末對近乎崩盤的經濟數據對股市到底有什麽影響的討論其實是一次最好的倉位調查,結果很顯然,多頭氛圍濃厚,倉位不輕,尤其是活躍的交易型選手,關鍵是這時候監管層還給提供了融資。

(5)看長一些,這樣的經濟數據,被約束的貨幣政策,加之終將推出的註冊制,最終市場將一地雞毛,但是短期瘋狂的趨勢不會因為經濟差而輕易結束,所以,歌已在遠方響起,但暫時無法阻止市場短期的瘋狂!

3、銀監會、財政部、央行等12日聯合發布的《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商業銀行應加強存款穩定性管理,,約束月末存款“沖時點”,月末存款偏離度不得超過3%。另外,商業銀行不得通過理財產品倒存、同業業務倒存等手段違規吸收和虛假增加存款。

申萬策略:很簡單,從季末到日均,攬儲壓力更大;剛兌未破,存款壓力更大了,理財也不會真正成本下降,無風險利率下行只是個多頭壯膽的傳說。銀行更加惜貸,經濟後面怎麽起來?

五、操作建議:調整過後,交易型選手仍將樂不思蜀;但是戰略型配置機構一定要左側規避類似3月開始的慘烈下跌。

圖:從申萬金融工程情緒指標看:危險



圖:長周期股東增減持指數,臨近2011年高點:



調整過後,如果你是交易型、靈活型的選手,很簡單,找融資範圍擴大受益的標的。

顯然,申萬策略不是好的交易型選手,我覺得投資如人生,當知進退,有節制。在市場狂熱的時候,戰略配置型機構一定要兌現收益,左側撤退。

結論:悲歌已在遠方響起,狂熱的市場卻仍然沈浸在“上漲與經濟無關”的自我安慰中。我們進行了仔細複盤,2200點前的上漲與經濟有關,之後的確關系削弱,改革降低風險溢價暫時不會證偽,短期調整後市場仍有望活躍,但是,近乎崩盤的經濟數據封殺了指數上行的空間;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可能提升無風險利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26

一代鞋王作别港交所:私有化财团能否改写旧零售的悲歌

http://www.xcf.cn/jrdd/201707/t20170720_781121.htm

落寞退市的百丽,全盘套现的邓耀和盛百椒,或许什么错都没有,就错在太老?资源深厚的高瓴资本、鼎晖投资等私有化机构的介入,为零售业开启了“财团+企业”探索转型的新路径。传统零售加数字化的尝试,能否让一度成为累赘的零售店铺转换为百丽的流量入口?

作者:张伟靖

来源:新财富plus(ID:xcfplus)

十年,百丽国际(01880.HK)在资本市场绕了一圈,回到起点。

2017年7月17日,百丽国际私有化方案获98%股东通过,将以531.35亿港元的估值从港交所退市,接近其2007年上市首日市值523亿港元;而与2013年2月的巅峰期相比,其市值缩水超过接近六成。出场的辉煌与落寞的黯然相对比,难免让人唏嘘。

但从目前的运营状况来看,百丽旗下鞋类品牌仍然占据国内大商场的半壁江山,自有品牌百丽、他她、思加图、森达、百思图、天美意等,加上代理的Bata、Clarks、HushPuppie、Mephisto等品牌市场认可度仍在;百丽经销代理的耐克、阿迪达斯以及彪马、匡威等运动、服饰品牌也仍处于市场上升期。

百丽私有化前的最后一份年报显示,2016年度,尽管公司鞋类零售网点减少了700家,但运动、服饰类自营零售网点增加了543家,整体仍保持稳定,2017年2月28日,百丽国际自营零售网点总数为20841家。

作为一家传统零售时代发展起来的品牌运营商,百丽已经构建起了相对完整的多品牌多业务品类的管理拓展结构,而且目前看来,尽管各项财务指标不好看,但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并不存在重大失误。或许一切正如马化腾所说“什么错都没有,就错在太老了”。

百丽财务数据不断下滑的几年间,正是中国零售业务翻天覆地的几年。新兴的电子商务经历了超高速增长,趋于平稳上升,转身变为传统产业。马云再提新零售概念,在其引领下,实体店又成为电商巨头争夺的主战场。但是新零售下的实体店已不再是简单的售货中心,而是用户社交体验中心。

而百丽或许是低估了科技发展对消费习惯改变的力量,或许是苦于“船大难掉头”,错失了移动互联引领的消费升级浪潮,成为旧零售的代表,面临节节退守的命运。

传统零售时代无懈可击的样板

百丽品牌最初创立于香港,早期凭借内地廉价的生产成本,将产品大量销往东南亚市场。上世纪90年代,香港设计师、实业家邓耀将百丽引入内地,针对内地市场重新包装定位,并与盛百椒合作,开始建立品牌生产销售渠道。

百丽早期的成功,源于其在生产、设计和管理上的领先模式。1997年,百丽一改过去的混批和散批模式,建立特许经销体系,在较短的时间整合了更丰富的市场资源,快速扩大品牌市场占有率;同时,百丽通过选拨营销主管担任生产主管和设计主管,把市场敏感的信息转化为产品驱动力,以零售导向模式在内地市场站稳脚跟。

2002年,为了避免被经销商绑架,百丽再开行业先河,由邓耀、盛百椒家族联合百丽各经销商,共同成立百丽投资,由百丽投资担当百丽集团独家经销商,这样公司顺利地从经销商手中接过渠道控制大权。2004年,百丽集团又收购百丽投资全部资产,集团完成了品牌、生产、设计、零售的垂直一体化布局,率先在内地鞋业界实行以生产企业为龙头、以各大商场及区域经销商为依托,纵向整合产、供、销联合一条龙的“直线连锁经营模式”,快速占领商业通道。

2007年百丽在港交所上市后,除了快速开店覆盖渠道,横向整合的并购更是频频。3.8亿元收购Fila、6亿元收购Millies、16亿元收购森达……加上天美意等品牌,百丽形成了超级品牌矩阵:百丽、斯加图、真美诗、他她等,代理品牌包括Bata、CAT、Clarks……,基本实现了对用户的全年龄、全价位覆盖。

以“渠道带动品牌、多品牌巩固渠道”为指引方针,百丽展开多品牌、多开分店的战略布局,“凡是女人路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店铺”,因为女性消费者的随机性非常大,店面的覆盖率对推动她们的消费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消费者在百货商场挑来挑去,最后发现买的都是百丽家族的产品。这样,百丽一度凭借品牌与渠道上的绝对优势,在中国女鞋市场无人能敌,甚至可以说把握了商场女鞋的定价权。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中心统计,2013年度以销售额计,国内女皮鞋市场排名前10名中,有6个品牌属于百丽集团,它们分别是百丽(第一),天美意(第二)、他她(第三),思加图(第四),百思图(第五)和森达(第九)。

目前来看,百丽当初采用的“提供极多款式、引进大量品牌、小批生产以及频密补货”与现在流行的快时尚非常类似,极具市场前瞻性。

2012年是个分水岭

转变自2012年开始显露端倪。

尽管当年百丽营收依然保持同比增长13.5%,但净利润仅微增2.3%,而这个时点之前,公司的净利润增长都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2008年除外)。更为危险的信号是,到2012年下半年,百丽单店平均销售额与业绩均出现明显下滑。2012年之后,公司营收增速继续一路下滑,2016年财报显示,其营收仅增长了2.2%,但净利润同比下降18.09%。

事实上,2011到2014年间,内地女鞋整体供大于求,店面增长52%,但市场仅增了13%。

女鞋市场的整体不景气掩盖了单家公司的问题,当年,传统女鞋品牌均不约而同地遭遇“滑铁卢”,与千百度、达芙妮、星期六等同业竞争者相比,百丽还属于最为乐观的一家。因此,2012年百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仍在提升中,直到2013年达到最高位后,才步入下行轨道(图1)。

图1:百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自2014年开始下跌

这一切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女鞋品牌通过迅速开店扩大销售网络的粗犷式扩张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其实自2012年起,百丽已经意识到了过度依赖鞋类业务的风险,开始加速增添市场在不断扩大的运动服饰店铺,放慢鞋类店铺的开店速度(图2)。

图2:2012年起,百丽加速增添运动服饰店铺,放缓鞋类店铺扩张

近年来,百丽不断拓展新兴的运动服饰销售业务,降低鞋类业务的比重(图3)。2014年,其鞋类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57.6%,到了2015年时就下滑至51.7%,而这一数字在2016年仅有45.5%,当年鞋类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0%至189.6亿元,而运动服饰业务则增长15.4%至227.47亿元。然而,运动服饰销售业务的提升并不足以弥补鞋类业务的下滑,更不可能逆转传统的零售模式基因导致的整个公司的颓势。

图3:运动服饰销售业务的兴起,无法逆转传统零售模式基因导致的整体颓势

同样是在2012年,淘宝商城正式更名为“天猫”,宣告又一个时代的开启——在线零售全面普及,线下销售面临被挤压(图4)。随着电商渠道的普及与整个移动互联生态的健全,跨境电商迅速兴起,海淘也变得极为轻松,与过去不同,用户在互联网上浏览、收藏自己喜欢的商品,在官网或者跨境电商那里下单、支付,等着收货即可,额外付出的无非就是一到两周的物流时间成本。

而女鞋一直在各跨境电商销售品类排名中遥遥领先,百丽产品中高端的市场定位与海淘客户吻合度更高,其竞争对手不再仅仅是本土品牌。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百丽集团曾经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与最牢固的护城河——百货渠道被彻底摧毁,这一渠道所占份额在迅速下滑中(图4)。

图4:百丽线下女鞋销售自2014年开始下降

百丽的优势渠道就这样被电子商务打残了,如果说公司反应不够灵敏的话也不够公道。百丽是较早大力介入电商的国内零售品牌,2009年就创建了自己的电商平台淘秀网;2011年7月,又投资设立鞋类B2C平台优购网,将淘秀网的资源全面移植至优购网中,同时在天猫等电商平台上也早有布局。

但长久以来,因为过于强大的线下渠道,公司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与定位始终存在偏差,百丽2012年度财报中这样定位:“作为品牌商全渠道战略的组成部分,向线上渠道的自然延伸。在天猫等开放平台,开设旗下多个品牌旗舰店,以适合该等渠道消费人群的差异化产品组合、差异化定价策略,不断培养和扩大目标消费者群体。”

在某种程度上,百丽仅仅将电商作为清理过季款的渠道,消费者自然不买账。这种情况下,电商不仅不能成为营销主渠道,对建立网上品牌形象反而有负面影响,更是几乎从未采用过目前最具传播影响力的社交营销。至今,百丽集团80%销售和90%利润来自百货公司。虽然有两万多家线下自营零售网点,但因没有新零售思维,完全不知用户是谁,其营销仍然停留在前互联网时代。与目前的社交营销下的爆款品牌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公司创始人邓耀、盛百椒两人被外界称为“最佳拍档”,两人曾不止一次公开露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年过八旬的邓耀已经不再参与公司运营;百丽国际的实际掌舵者盛百椒现年66岁,他曾在业绩说明会上公开表示自己不会使用电脑,面对2015年业绩首次出现下滑,盛百椒说“我都65岁了,还能折腾多久呢”——这可能是公司从千亿市值蓝筹股走向低价私有化的根本所在。

在最新的年报中,公司管理层的反省最为清晰地说明了百丽集团的衰落原因:“随着消费者成熟度快速提升、零售渠道格局不断变化,本集团过去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受到重大挑战,很多传统的成功要素逐渐变成劣势。除了渠道战略调整不够到位,新型营销方式有所缺失之外,在核心鞋类业务中,也出现了品牌形象老化、产品更新周期过长、设计感不足、性价比较低等诸多问题。”

私有化之后,转型新零售?

根据公告,百丽国际收购要约方由高瓴资本牵头,鼎晖投资及百丽国际管理层组成的智者创业参投。私有化一旦完成,百丽国际将从港交所摘牌变为私人公司,其中,高瓴资本对百丽国际的控股比例将为56.81%,鼎晖投资通过SCBL持有12.06%的股份,百丽国际股东管理层所组成的智者创业将持有31.13%的股份。

伴随此次私有化的完成,原百丽董事长邓耀和CEO盛百椒将不再持有公司股份,邓耀家族通过MCIL持有百丽国际20.76%股份,盛百椒通过星堡环球、萃富创制持有百丽国际5.98%股份。以6.03港元/股的要约价格来计算,邓、盛家族将合计套现130.93亿港元。

私有化之后的百丽将走向何方?百丽在公告中表示,高瓴资本和鼎晖投资计划向其投入财务和运营资源,合作探索尝试新的零售模式,实践一系列转型及创新举措,并在技术、物流及人才方面投放大量资源。另外,百丽的首席执行官盛百椒也表示,百丽将把传统零售和数字经济进行融合。

能否以客户为中心,自产品、品牌、渠道等多方面入手,实现新型零售模式转型,从根本上重塑消费者触点和客户关系,是百丽集团的首要任务。

未来百丽的第一大股东高瓴资本在互联网领域的资源颇为深厚,曾成功投资滴滴出行、美团、蔚来汽车、摩拜单车等新兴科技企业。分析人士认为,新进股东会从电商、大数据方面入手,在前端销售和后端供应端发力,帮助百丽更快速地了解市场及消费者需求,使订货、库存等问题的处理变得更加灵活。

此次百丽的私有化也为零售业开启了“财团+企业”探索转型的新路径。过去几年,资本大都停留在金融及互联网等新兴行业,不少传统零售行业都经历了寒冬期,包括百丽在内的大巨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如今,资本牵手实业,对百丽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传统零售加数字化的尝试,或许能让一度成为累赘的庞大数量的零售店铺转换为百丽新零售模式的流量入口。如果实验成功,未来的百丽将成为行业内同行的转型样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07

樓價飈悲歌 中產變「半殼蝸牛」 合租單位成趨勢 網上徵求同道人

1 : GS(14)@2010-10-04 22:02:20

http://www.hket.com/eti/search/a ... 8-306973&category=m

陳太一家三口因難以負擔高昂樓價,與朋友合租荃灣的村屋居住,是一屋兩伙多人行的現實寫照。 (何潔玲攝)




樓價飈,市民上車難、租樓難,有無法儲首期又不符申請公屋資格的年輕人,網上招陌生人合租單位蝸居;連月入2.2萬元中產家庭亦要加入「半殼蝸牛」行列,上演一屋兩伙多人行現實版。

有學者及關注組織認為,「半殼蝸牛」年輕化及中產化,將成解決居住問題新趨勢。

25歲陳太任文職,去年結婚後想置業,惟需償還結婚借款,加上小生命的降臨,一家三口無力支付首期,惟有跟朋友合租荃灣的村屋。

她今年年初曾經申請居屋,惜抽籤後排得太後,只可選將軍澳單位,距離上班的馬灣很遠,最終沒購買。

陳太指,曾試過跟別人租單位同住,「當時是男友(現任丈夫)兄長所住單位,因有多一個房間,便租給我倆暫住。」

夥友租屋 關係雖好始終不便

婚後兩口子欲搬出,剛巧朋友也想跟人合租,遂「一拍即合」,兩伙人於荃灣一間700平方呎村屋同住,月租6,000元,兩家人各負擔一半。

陳太表示,她和在社區中心工作的丈夫月入共2.2萬元,希望購買110萬至120萬元、面積300多平方呎的荃灣區單位。「剛還清結婚時的借款,但小朋友開支大,每月最多儲3,000元,未知何時儲夠首期。」

近月樓市升溫,租金上漲不少,陳太指事隔一年後,居所附近相同面積的村屋,月租已升至8,500元,擔心日後業主加租,很難找回租金相若單位。

現時簽租約的是其丈夫,與合租友人關係不錯,但同住始終不便,「大家生活習慣不同,煮食及衞生要互相遷就,還是自己住好。」

公屋門檻高 「根本申請不到」

明年7月租約期滿後,陳太坦言不知會否續租,「如對方退租,我們也無法負擔昂貴的租金,須另覓居所;加上想專心照顧小朋友,我正考慮辭職……太多未知因素,想計劃也計劃不來。」

陳太認為,公屋是最理想選擇,但門檻不降低,根本申請不到:「三人家庭入息上限為1.3萬元,無可能符合資格!」

數據雖顯示,類似陳太的合租戶近年持續減少,由01年約5萬個,降至今年中1.5萬個(見表);但合租戶由較年長者,變為年輕一代,甚至有單身男女在網上徵求陌生人合租。

獨立生活 徵求陌生人合租

香港業主會會長佘慶雲指出,近年合租戶確有年輕化趨勢,但甚少見到兩個中產家庭合租。隨着私樓租金漲,他相信更多年輕人成為合租戶,不排除中產家庭亦需合租。

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鍾劍華稱,職場新生代收入減少,難以追上物價及租金漲幅,面對樓價急升,恐怕更多年輕人要透過合租,才可獨立生活,此趨勢甚至會蔓延至中產家庭。

青年聯社召集人江貴生指,近期看到合租的風氣正形成,主要是公營房屋供應不足,間接令私樓租金上升,導致未能負擔支出的青年人,需要找朋友合租。
撰文:林曉君、黃偉超
2 : 自動波人(1313)@2010-10-06 23:16:04

無三皮野一個月都唔好叫中產...

只是"基層中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009

三胞胎病倒揭貧家悲歌

1 : GS(14)@2011-11-20 12:05:3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5817581

原本做廚師的王先生早前失業,間中打散工,一家七口的重擔落在妻肩上。王妻變了精打細算的「格價天后」,買餸揀於街市關門前,專掃特價貨,煲湯剩餘的湯渣炒香再食,廳燈六個燈膽,為慳電只開三個,令大廳十分灰暗。三胞胎的玩具多數在垃圾站執回來,衫褲要靠親友贈送。
慳不得的卻是兒子的醫藥費,兩日前三胞胎同生病,出現發燒感冒,帶去看私家醫生,結果每人診金三百多元,合共千多元,兩夫妻肉赤不已。
事後病情卻未見紓緩,細孖更上吐下瀉,前晚 10時許召救護車送院,三胞胎需留醫觀察,醫生估計近日天氣飄忽致病。
王妻表示,三胞胎令他們超出預算非最大問題,家中地方狹窄,將有越來越多人居住才是最迫切問題。她解釋,家住富景花園 400多平方呎單位,由老爺家姑早年購下,以前丈夫與父母居住,婚後誕下三胞胎,人口大增;加上大伯批准來港定居,早前姑奶兩公婆又申請來港,住客暴升至 10人,每人平均只得 40多平方呎,而且一家人只靠王妻的八千元收入過活。稍後,大伯的兩女一子亦來港團聚,上址將變成一屋 13人。
2 : GS(14)@2011-11-20 12:05:51

特稿:萬噸壓力 快樂不減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5817582
「都好辛苦,乜都要算過計過……,好就一餐,唔好又一餐。」正所謂一個嬌、兩個妙、三個斷擔挑,王對此有深刻體驗。他表示,妻子懷孕時,大孖與細孖同一胎盤,二孖於另一胎盤,結果同一胎盤的大細孖奪去大部份營業,致二孖發育不良,至今三歲仍未懂說話,不像其他兩兄弟說個不停。
儘管三胞胎帶走萬噸壓力,但給兩夫妻的快樂也是無限的,看着同一餅印的兒子精靈可愛,他們甜在心頭:「點辛苦都值得嘅,總之三個都咁錫,冇話偏心邊個。」
3 : CHAUCHAU(1254)@2011-11-20 14:53:44

嘥氣~~35歲肥屍大隻失業靠老婆養
唔怕醜,真係咁難揾工?
4 : Sunny^_^(11601)@2011-11-20 20:13:36

大陸王虫
5 : 龍生(798)@2011-11-21 01:15:28

食屎啦, 成家大伯姑奶都由大陸黎香港

當左呢度係乜? 黎到就要免費接濟你地?

仲學人寸特首, 自己稅都無交

男人老狗咬老軟, 正宗垃圾!
6 : 龍生(798)@2011-11-21 01:16:02

黎到咪一齊捱lor , 偏偏又要唔知醜出黎嘈

蘋果仲要幫佢地寫, 真係好難唔屌埋一份
7 : GS(14)@2011-11-21 22:39:27

我都覺得好好笑
8 : 龍生(798)@2011-11-22 01:15:14

蘋果編輯都唔知發乜神經

係咪想俾人屌呢?

問一個智力正常既人都知, 呢種新聞係香港普羅大眾, 係無市場

你一家十口逼埋400尺係好可憐, 但睇埋背景, 大家只會覺得你抵死

做咩唔番大陸? 乜都平, 地方又大

係要落黎逼, 咪捱下lor
9 : GS(14)@2011-11-22 21:10:38

8樓提及
蘋果編輯都唔知發乜神經

係咪想俾人屌呢?

問一個智力正常既人都知, 呢種新聞係香港普羅大眾, 係無市場

你一家十口逼埋400尺係好可憐, 但睇埋背景, 大家只會覺得你抵死

做咩唔番大陸? 乜都平, 地方又大

係要落黎逼, 咪捱下lor


深圳唔平,內陸就辛苦D,都勉強得
10 : 龍生(798)@2011-11-23 01:50:21

如果在深圳, 想保持香港現在生活質素

分分鐘要駛更多錢...

我雖唔大駛...但文屎都要用tempo...

在內地生活會貴過香港, 一點也不出奇....
11 : Sunny^_^(11601)@2011-11-23 19:06:29

10樓提及
如果在深圳, 想保持香港現在生活質素

分分鐘要駛更多錢...

我雖唔大駛...但文屎都要用tempo...

在內地生活會貴過香港, 一點也不出奇....


我就冇係咁高要求喇,上面食野都好平,價錢係香港既6成
12 : 龍生(798)@2011-11-23 19:09:52

恭喜你,實試過地溝油
13 : GS(14)@2011-11-23 21:50:28

12樓提及
恭喜你,實試過地溝油


見到平都唔敢食
14 : CHAUCHAU(1254)@2011-11-23 22:57:12

宜家我凡北上食野都有恐懼,怕中招
15 : Sunny^_^(11601)@2011-11-23 23:11:30

唔該啦,我都唔係食街邊野,係正經既vegetarian既店呢...
16 : 龍生(798)@2011-11-24 16:48:01

你睇下的地溝油既制作過程同成品

做完可以放番上超市賣....顏色清澈, 泛起陣陣花生油香氣....

我都唔敢話無食過....你居然咁有信心, 真係恭喜你先....

BY THE WAY...我估香港都有唔少餐廳有用...

出面廚房個的銀色罐油....真係唔知邊度黎的...

唔通想佢地用獅球嘜咩....
17 : Sunny^_^(11601)@2011-11-24 16:52:31

16樓提及
你睇下的地溝油既制作過程同成品

做完可以放番上超市賣....顏色清澈, 泛起陣陣花生油香氣....

我都唔敢話無食過....你居然咁有信心, 真係恭喜你先....

BY THE WAY...我估香港都有唔少餐廳有用...

出面廚房個的銀色罐油....真係唔知邊度黎的...

唔通想佢地用獅球嘜咩....


我地次次都係食某一間,老街附近.店舖好似係有咩教咁...應該有D良心掛...
18 : 龍生(798)@2011-11-24 16:55:34

的鋪鬼知咩....油就一罐罐咁ORDER....

銀罐個隻, 一定由大陸生產,

落左花生精後, 真係同花生油一模一樣....
19 : Sunny^_^(11601)@2011-11-24 17:13:00

18樓提及
的鋪鬼知咩....油就一罐罐咁ORDER....

銀罐個隻, 一定由大陸生產,

落左花生精後, 真係同花生油一模一樣....


佢廚房好鬼遠,一般客人都睇唔到
20 : Sunny^_^(11601)@2011-11-24 17:14:04

不過以vegetarian既店來說,水平同香港既差唔多,都係2百蚊炸,D野食多到呢...
21 : 亞力士(1473)@2011-11-24 23:53:47

出面廚房個的銀色罐油....真係唔知邊度黎的...<------- 順嘜定發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649

二奶撞見大婆揭重婚悲歌

1 : GS(14)@2012-01-29 12:59:4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6021191
享齊人之福的被告黃文光( 55歲)於 79年 12月,跟年輕一歲的髮妻陳愛玲在本港註冊結婚。 06年 11月 30日,他卻在婚姻監禮人見證下,宣誓自己「未婚」,然後在 12月 28日,跟李芳華( 36歲)結婚。去年 8月,李在街上遇見被告及陳,陳表示自己是被告妻子。李於是到婚姻登記處查證,發現陳所言非虛。兩個月後,李再度巧遇二人,決定報警。
被告昨承認重婚及作出虛假聲明而意圖促致達成婚姻兩罪。律師求情說,被告獲「正印」原諒,願跟他白頭到老,而 29歲兒子亦指被告是好爸爸。被告現任高級技工,月入 13,000萬元,會全力照顧患貧血、抑鬱及有子宮瘤的「正印」,以及她年老患心臟病的母親。

官關心女事主現況

律師解釋,被告真心喜歡第二個老婆,以前每月給她一半人工做家用。他在 08年因爆竊罪入獄三年,放監後找到工作,每月也幫她還債 4,000元,更還足 7個月。惟她最後鬧離婚,被告後來才跟她不相往來,返回「畀間屋佢住」的「正印」身邊。他願向第二個老婆道歉。
2 : GS(14)@2012-02-18 11:58:5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6081530
主任裁判官郭偉健則透過二太太提供警方的口供,發現被告於 5年的重婚生活中,僅供養二太太 1年時間。二太太認為遭被告浪費 10年光陰,現已害怕結識男友及曾手自殘,須長期服安眠藥,每次提起事件均傷心落淚。此外,被告指髮妻愛打麻雀至接近凌晨時分,加上投資失利,令夫妻關係轉差,被告隨後認識二太太。
郭官直斥被告蓄意隱瞞並欺騙無辜的二太太,認為被告並非真心愛她,被告對二太太未盡丈夫責任,幸二人沒有生育,否則或會加刑。
被告於 79年跟髮妻在本港註冊結婚, 02年與二太太相戀發展婚外情,至 06年被告在婚姻監禮人見證下,宣誓自己「未婚」,同年底迎娶 36歲的二太太,成為夫婦。去年 8月,二太太在街上遇見被告及髮妻,二太太後來到婚姻登記處查證,發現真相。兩個月後,二太太再次巧遇兩人,決定報警。被告早前承認重婚,以及作出虛假聲明而意圖促致達成婚姻共兩罪。案件編號: KTCC6290/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4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