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双龙危机】上汽并购双龙成败与得失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1-22/110050624.html


如何处理海外并购中的文化冲突、提高管理能力,是上汽收购双龙留给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思考

【《财经网》专稿/记者 梁冬梅】在上汽收购双龙目前遭遇的困境中,金融危机是外在因素,文化冲突和管理能力不足则是各方承认的最重要因素。
太平洋证券汽车分析师谈际佳认为,制造行业的跨国并购,文化冲突是一道很难迈过去的槛。汽车行业的并购,历史上除了通用,还鲜有成功的案例。戴姆勒-克莱斯勒九年联姻最终失败,主要原因就是美国的牛仔文化和德国的贵族文化难以融合。
“我们当初也考虑到文化差异,也为此做了努力。”上汽集团公关总监朱湘君告诉《财经》记者。
上汽为每一位前往双龙工作的员工都发了一本韩国人写的小册子,专门讲解韩国的文化。上汽还为驻韩国的管理层发放专门基金,在韩国员工婚丧嫁娶的时候,按照韩国的风俗“送礼”。
不过,中信证券汽车分析师李春波认为,有些障碍是不容易克服的,当地员工和社会舆论不服是可以理解的。“比如一家中国企业,如果收购方是美国或者日本公司,大家都容易理解,但如果是非洲索马里的一家企业来收购,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
李春波同时认为,尽管上汽在并购之初也考虑到工会问题,对工会文化有一定认识,但这与同工会真正进行接触和斗争,是有很大不同的。上汽在与工会的斗争经验方面,“有不成熟的地方”。
社科院亚太所研究韩国问题王晓玲博士,曾在韩国生活过六年,并在韩国现代汽车公司产业研究所工作过一年,对韩国的工会文化有深刻的体会。她告诉《财经》 记者,存在于上汽双龙的许多问题,在韩国现代也同样存在。强势工会是韩国社会的一种文化,尽管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社会舆论对强势工会也有批评和反思,但是 总体来说,韩国社会是尊重并包容这种工会文化的。
在王晓玲看来,工会确实也存在小集团利益。比如,一个企业里面不同生产线上的工人,就属于不同利益集团。如果资方希望调配不同生产线上的工人,会遭遇到既得利益方的强烈反对。
这也是越来越多的韩国企业走出韩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劳资关系也让韩国的本国企业很头疼,所以韩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都会在劳资关系方面做足功课。韩国 现代汽车在准备与中国合资建厂的时候,就做了上百个有关中国劳资关系的调研报告。现代汽车的研究所还有许多专门研究劳资关系问题的研究人员。
王晓玲认为,韩国固然有强势的工会,但是到韩国并购的企业并非无所作为,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还是可以寻找到合适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与工会的 沟通和谈判需要经验和技巧。对于上汽在韩国进行市民联欢和发放奖学金等努力,她认为是值得肯定的,也可以提升企业在当地的形象。
在跨国并购 中,管理能力是对并购方的另一大挑战。联合证券汽车分析师姚宏光认为,“上汽没有消化双龙的胃口,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他表示,尽管上汽是国内一流的汽车 企业,在市场化方面也走在前列。但是过去几十年,上汽集团在整车企业管理方面,主要还是依靠合资公司的外资方,真正独立的经营管理经验积累有限。
不过,姚宏光认为,上汽对双龙的收购给国内其他汽车企业做了个榜样,或者说进行了一个有益的尝试,通过走出去让中国企业了解到自己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东方证券汽车分析师秦绪文认为,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上汽并购双龙并不成功,但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上汽的国际化还是要继续。
“如果能够从这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就可以坏事变好事,避免以后发生更大的风险。” 秦绪文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1

牛根生得失三问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13/HTML_8DRFEJ4YHLK2.html


牛根生老了。也瘦了。

7月7日下午,当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现身蒙牛乳业(02319.HK)与中粮集团合作的媒体沟通会时,不少记者在心底发出这样的感叹。

这样的变化直接与牛根生的年龄有关。1958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经51岁。所谓五十知天命,打拼了几十年的牛根生也曾计划在这个年龄坎上退下来。

不过,事与愿违。

去 年下半年一场席卷全国乳业的“三聚氰胺事件”,让牛根生和他的蒙牛都不能幸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牛根生几近蛰伏,在媒体面前亮相的机会也少之又少。可以 肯定的是,这是他和蒙牛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因此,当牛根生再度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同样的西装革履,同样的绿色蒙牛领带,却遮挡不住那一抹憔悴颜色。

但无疑,这又是牛根生这大半年来最意气风发的一次亮相。与央企中粮的牵手,外界一致的看法是,这对于目前的蒙牛集团是一步聪明而利好的棋。

这对于牛根生本人呢?毕竟,与伊利等其他乳品企业不同,牛根生与蒙牛,在过去的时间里,是相辅相成,谁也离不了谁的。何况,交易中的另一主体正是牛根生一手创立的老牛基金会。

但是,伴随巨无霸中粮的入主,蒙牛是否还是那个被打上深刻牛根生烙印的蒙牛?而至于牛根生,这一步带给他的更多的是无奈,还是又一次成功的微笑?

30分钟的沟通会上,牛根生并没有过多地涉及这些问题,但这并不影响那些围绕他个人的问题被继续讨论。

一问:激流勇退?

尽管此前已经减持多次,但是这是第一次,牛根生及其团队离开了蒙牛乳业大股东的位置。

根据交易设计,蒙牛乳业除了将向中粮及厚朴组建的合资公司发行173800000股新股外,“银牛”、“金牛”及“老牛基金”还将以每股17.60港元的价格向合资公司出售蒙牛65800000股股份。

交易完成后,“老牛基金”将不再持股,“银牛”、“金牛”、牛根生以及其他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将分别下降到5.78%、2.11%、3.96%、3.33%,合计持有股份变为15.18%,而中粮与厚朴合资公司股份则上升为20.03%。

在交出控股权的同时,人们开始回想起牛根生在四年前的一番言论。2005年9月,牛根生宣布将辞去蒙牛乳业总裁的职务,同时,蒙牛乳业面向全球招聘CEO。也正是那个时候,牛根生首次面对媒体坦言,希望自己在50岁的时候退休,退出蒙牛的管理层。

2008年,牛根生刚好50岁。就在大家纷纷猜测牛根生是否会履行退休诺言时,突如其来的“三聚氰胺事件”,打乱了牛根生和蒙牛的计划。

蒙牛方面曾公开表示,虽然牛根生有退休计划,但集团不希望他退,“三聚氰胺事件”后更不希望。牛根生本人也表示这个时候不是退的好时候。

为了显示与蒙牛共渡难关,牛根生甚至还表示,从去年10月开始主动减薪50%。

但此次让出第一大股东位置后,牛根生“退休”一事再次被关注——这是否是牛根生“退休”的重要一步呢?

很多方面都可以嗅出这样的痕迹。

来 自国盛证券的报告指出,“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随着国家加大了对乳业的扶持力度,包括原奶收购贷款财政贴息、奶粉收储、推进学生奶计划等政策密集出台,这 使得乳制品行业主要企业大大受益。蒙牛的资产经营质量和运营状况还处于行业的较好水平。2008年全年公司经营产生的净现金流仍达到5.87亿元,公司账 上现金及银行结存高达30.42亿元,且市场销售恢复了九成。

在这种情况下,牛根生大有放心而去的理由。

牛本人在沟通会上也直言不讳:“2006年我把内蒙古日常的事务给了杨(杨文俊)之后,他是法人,我主要是以上市公司为主。这段时间基本上公司日常事务我就不处理了,主要是做基金的事。”

四年前就开始言退,牛根生有自己的考虑。

郑俊怀,伊利集团前董事长,也曾是牛根生的老上级。伊利从当初仅有100多人的小厂发展至今天国内乳品行业的龙头企业,郑俊怀功不可没。正因如此,郑俊怀被称为“乳业教父”。然而郑却因动用公司资金进行MBO而黯然落马。那一年,郑俊怀54岁。

田文华,三鹿集团前董事长。田文华也曾一手将偏居石家庄的三鹿打造成全国乳业三甲,去年之前,她还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女企业家。然而去年9月缘起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让三鹿乃至整个中国乳业形象一夜之间轰然坍塌,而田文华也以年近七旬的身份锒铛入狱。

甚至还有王佳芬。尽管王佳芬是以正常的退休年纪从光明乳业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但那个时候,光明已经失去了几年前的辉煌,让乳业老大的宝座拱手让给了伊利、蒙牛,而追赶也遥遥无期。

以牛根生的聪明,不可能看不到其中玄机。而在目前的行业中,1958年生的牛根生也已经俨然“老大哥”,他也常常以“老牛”自称。与其可能重蹈那些老熟人的覆辙,不如急流勇退。

另一方面,在牛根生活跃的那个商圈中,包括万科王石、联想的柳传志,这些中国出类拔萃的企业家,也曾以自身的经验和对商业的感悟,给予了牛根生类似的建议。牛根生曾坦言,自己相继辞去蒙牛总裁和总经理的职务,除了顺应国际大公司两权分离的惯例做出的决定外,也是受到上述二人的影响和指点。

牛根生还表示,过早言退,至少是来自自身内在的力量,而且也防止了未来因外力影响不得不退的尴尬局面。

事实证明,牛根生在四年前开始的言退之举,的确再次为他带来了掌声。不过,去年“三聚氰胺事件”后,牛根生的退休似乎有了一种他所担心的那种不得已的色彩。

“三聚氰胺”事件中,一向形象良好的蒙牛也榜上有名。与其他企业不同,蒙牛从诞生伊始,其为公众利益而生的形象便伴随左右。这其中,离不开牛根生的个人宣传。因此,三聚氰胺不仅对蒙牛,乃至牛根生个人也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这次蒙牛‘背弃’了市场对一个大品牌的信任,很多人因为信任牛根生,而让孩子喝蒙牛长大,如今却发现这种信任背后是如此巨大的危险。”一位网友如是写道。

这 仅仅是一种代表观点。从那时候起,围绕牛根生的不再只有正面的评价,质疑渐渐增多。直到牛根生“万言书”曝光后,甚至被评价为一场作秀作过头的失败案例。 让牛根生痛哭流涕的“外资恶意收购”风险,细细分析之下,一个重要原因不过是上市之后蒙牛管理层不断出售股权套现造成的。

当时,记者查阅香港联交所最新信息显示,牛根生等一致行动人的股份已经降至26.27%。而管理层在几次减持中套现数十亿元港币。

中国企业发展能力研究中心主任陈竹友在一篇文章中公开认为,目前的牛根生应该退休了。“一场危机,伤害了一个产业。一个人的名声,却正在毁灭着一个企业。”在他看来,牛根生退休与否,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战术问题。

简单的战术,也同样让人煎熬。这一点牛根生应该感受最深:一方面是企业陷于危难,是否要共渡难关,一方面则是众人对于其个人的指责。

半年多过去之后,牛根生在引入中粮作为大股东过程中再次彰显了“牛氏”智慧:企业难关已过,背靠中粮大靠山,如果牛根生愿意,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安排自己的退出计划了。

二问:差不差钱?

此番实力雄厚的中粮与厚朴携61亿港币重金前来,也被看做牛根生甘愿让出控股权的重要原因。

牛根生则表示,蒙牛“不差钱”。他极力以数字来证明:“去年底的报表,蒙牛的现金储备12亿左右,过一段时间有中报,至少在32亿以上,这是和中粮合作之前,现金储备已经多了很多,如果有资金链的问题和宁总不会一拍即合。”

但蒙牛不差钱并不意味着牛根生不差钱。

除了新股增发,一部分还来自于牛根生旗下的老牛基金会以及管理层的套现,总计金额达11.58亿港币,其中老牛基金会全部股权出清,收回现金9.55亿港币。

事实上,老牛基金会对于资金的饥渴在去年10月的“万言书”事件中已经可见一斑。那次事件的主体,正是老牛基金会将牛根生所捐献的其中一部分蒙牛股权——此部分股权占蒙牛香港上市公司4.5%——抵押在摩根士丹利。

2005年,在老牛基金会成立之后,牛根生将其拥有的中国蒙牛和内蒙蒙牛所获现金红利的49%,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其中就包括牛根生当时拥有的蒙牛乳业约4.5%股份,以及内蒙蒙牛8.2%的股份。

在去年12月7日召开的“200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牛根生称抵押股权源于老牛基金会出现了资金困难。

据他介绍,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想做慈善事业,每年花几千万,钱不够用了,老牛专项基金才将股权质押给了外国投行。

据记者了解,老牛专项基金的第一笔款在2005年6月1日到位,总额为386万元。蒙牛总裁助理张治国表示,这部分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的股份红利形成的,本不在捐赠之列。

到2007年12月,蒙牛首席执行官雷永胜曾在一份报告中透露,牛根生捐股产生的红利加上蒙牛管理层成员的捐款,“老牛专项基金”账面上已有2亿多元,以后还将逐年增加。

据业内人士分析,上述股权抵押贷到的资金应该在人民币10亿元左右。

根据老牛基金会的设立宗旨,其将着重帮助医疗和教育的发展以及解决三农问题。不过,除了每年的各项公益捐助,现代牧业被看做老牛基金会最重要的一笔资金投向。

2007年底,老牛基金会投建了老牛投资。这是一家主要投资农业等领域的基金。而该机构目前最大一次投资,当属重组蒙牛现代牧业。

老牛投资合伙人翁向伟此前亦透露,之所以抵押蒙牛乳业股权,是由于信贷紧缩所致。而抵押之后换取的现金,也大部分用在了新型农业方面的投资上。

据《马鞍山日报》报道,去年9月1日,蒙牛现代牧业公司举行了增资重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现代牧业与KKR公司、老牛基金、蒙牛乳业集团公司共同合作投资2.5亿美元。现代牧业公司增资重组后,拟在美国或香港上市。

2009年6月,KKR已经完成了对现代牧业的多轮投资,总计为1.5亿美元。

通过牛根生对上游的投资,可以看到其最近半年的人生轨迹,与另一名民营企业家汇源的朱新礼有着太多相同的地方。2008年9月,朱新礼宣布将一手创立的汇源所有股权卖给可口可乐,并将开始大力进军上游果园种植领域。

这一转型被业内赞为明智之举:控制产业链上游,在未来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何况,这个领域竞争较少,尚待整合。不过,朱新礼通过卖企业换取转型资金的计划因为外资并购的属性最后落空了。

现在,牛根生也是希望通过套现股权获取资金,来发展上游奶源建设。

此前,牛根生曾一度鄙视“先牧场后市场”的模式。业内流传的一个故事是说,牛根生 曾到长富几个牧场参观,当看到用钢结构和国际先进挤奶设备装备的挤奶场时,他觉得这在成本上不可取;而看到一个用闽北常见的杉木板围起来的挤奶场时,他却 点头表示认可。牛根生对长富的高层表示,蒙牛提倡在上游控制成本,而在营销和品牌等环节提高附加值。

中国奶协一位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坦言,国内乳企除了三元、光明、完达山等还有一些自己的牧场外,一线阵营的蒙牛、伊利等,自己的牧场“非常少”,比例“很低”。

有私营牧场主曾对记者表示,蒙牛进入一个城市,由于缺乏奶源,便通过降低检验标准还和当地的企业抢奶源。

这样的发展模式在为蒙牛获取到火箭般的成长速度之后,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给牛根生当头一棒。于是,牛根生开始做出重大战略调整:进军上游。

不过,和朱新礼面临的情况一样,上游建设所需资金庞大。一种说法是,1个1万头牛的牧场投资规模就约在4亿-5亿元人民币,且回报时间相对较长。

有知情人士透露,在2007年10月至11月间,蒙牛各事业部的中高层人员接到了可以认购老牛投资的原始股的通知,而融资来的钱有可能就是投向了现代牧业。

蒙牛现代牧业公司目前奶牛存栏数达2.6万头,而其计划是在1到2年内,在全国各地兴建25到30个现代牧场,使现代牧业公司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奶牛养殖技术最先进现代的奶牛养殖企业。

牛根生比朱新礼晚了一步,这让他有机会汲取其失败的经验。不同的选择就是,不卖给外资,而卖给国企。这同样能解决他资金上的要求,中粮的控股,还能避免股权过于分散的蒙牛乳业面临外资恶意收购的风险。

三问:去牛根生化?

蒙牛与牛根生,在迎接完中粮的进入后,其关系是否也走向一个新的局面?

熟 悉蒙牛的人都说,牛根生演绎了一个中国企业快速发展的传奇,而在这个掺杂着恩怨情仇和资本财富的故事中,牛根生的个人魅力也一次次地被渲染和拔高:从对郑 俊怀的投桃报李,对员工秉承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原则,到后来的捐股、从事慈善事业,牛根生被极大程度地“神化”。

一位外资企业的高层曾对记者讲过自己在蒙牛的一次亲身经历。在一次组织参观蒙牛的活动中,到访的学者、企业高层被安排在会议室里面集体聆听蒙牛的成功经验介绍,以及牛根生的成功人生。

据其回忆,在介绍员的口中,牛根生被给予极大的“美化”,甚至连比尔·盖茨宣布捐出全部家产,也被看做是在学习牛根生。这让这位外资企业的人士感到有些可笑。这次宣讲从下午持续到晚上8点多,结束后,所有到访人士都长长舒了一口气。

陈竹友指出,牛根生现在的身上也背着一个袋子,但这个袋子里装的是名而不是钱。因此,在三聚氰胺事件后,“伊利里没有像牛根生这样的‘神’,人们却把伊利在这场风波中的仇恨给淡化了”,而“蒙牛里有‘神’,而‘神’却在伤害了香客的同时,要求香客们同情他”。

也许,牛根生也意识到是时候减轻自己在蒙牛身上的色彩了。

他开始刻意干一些与蒙牛无关的事情。宁高宁说,“我去了蒙牛,他没有带我看任何的工厂,带我去了两个地方,很远的地方,一个是他治理的河,第二个是河两边种的菜和树苗,种的西瓜,这就是他现在干的事”。

但牛根生也绝不会如此轻易地从蒙牛脱身。

尽管中粮将在蒙牛未来董事会的11个名额中,占据3席位置,但这3个名额均为非执行董事。宁高宁还透露,双方是在股权比例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合作,中粮在目前可看的未来没有继续增持蒙牛的计划。

因此牛根生依然掌控着蒙牛董事长的职务,而且到目前为止,牛根生并没有明确表态何时会交出这个职位。

而2009年7月9日晚,蒙牛乳业最新的公告表示,公司已于7月9日授出88,800,000股期权作为股权激励 计划,价格18.54港元,共计金额16.46亿港元(约合14.51亿元人民币)。

在 本次股权激励计划中,蒙牛乳业4位执行董事共获1246000股股权,共2310万港元(约合2036万元人民币)。其中,蒙牛乳业总裁杨文俊获得 6600000股,蒙牛集团冰淇淋公司总经理孙玉斌获1650000股,蒙牛乳业首席财务官姚同山获得1000000股,蒙牛乳业副总裁白瑛获 3210000股。

股权激励计划将分为三年施行,第一年和第二年各获所授股权的30%,余下40%股权将在第三年得到。该项股权激励计划6年内有效。

这些被激励的对象均是牛根生的老部下。可以想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牛根生团队还将牢牢地掌控着蒙牛。

对于中粮这个战略投资者的选择,也可以窥出牛根生的精明。

事实上,蒙牛与伊利,这两家乳业双雄,一直以来前者以“公益牌”吸引眼球,而国企的伊利则依靠“政府牌”走天下。而在三聚氰胺事件后,伊利的这种优势更加凸显。

5月25日,上海世博局正式宣布,伊利集团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唯一一家符合世博标准、为上海世博会提供乳制品的企业

伊利赢得世博会信任的同时,另外两大强音也相继奏响:内蒙古政府为孕期妇女提供免费乳制品的“一杯奶生育关怀行动”工程和新疆自治区政府所倡导的“学生饮用奶”计划,都已锁定伊利为战略合作伴。

相反,蒙牛却接连失手。

JP摩根的研究报告指出,此前,蒙牛是国内主要乳企唯一一家没有国资背景的企业。而中粮的入主,能带来政府的支持,减少企业未来的风险系数。

而且,中粮董事长宁高宁,和牛根生是多年的朋友,也同为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一起出席论坛,一起访问企业,一起参加节目。这种背景下,宁高宁掌舵的中粮很难扮演起“门口的野蛮人”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号称打造全产业链的中粮,还能带给突进上游的牛根生和蒙牛在奶源建设方面的丰富经验。而宁高宁也表示,希望未来中粮集团与蒙牛乳业之间的合作首先从上游奶源建设开始。

“蒙牛从去年底到现在,行业事件发生之后重点抓基地建设,推进现代化牧业的速度,而中粮能帮助蒙牛实现这样的愿望。”牛根生并不讳言。

可以想见,“淡出”的牛根生未来和“中粮系”的蒙牛还将有更多的故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78

總結一年得失 提煉兩大投資法則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898

這是2010年最後一篇文章,來個全年總結吧。

執筆時(18/12),恒指收報22,714點。持有盈富基金(2800),年頭至14/12,連股息回報為10.28%。H股指數ETF(2828)為2.41%。A50(2823)為負9.33%。基本上原地踏步。

至於本欄,今年曾推介過的股票,表現尚算不俗,截至14/12,連股息回報:理文集團(746)108.47%(推介日: 9/2)、星島集團(1105)86.9% (推介日: 11/5)、钯金ETF(PALL)62.03%(推介日:23/3)、IMAX(IMAX)43.18% (推介日 6/4)、六福集團(590)310.58%(推介日: 9/2)、利邦(891)72.97% (推介日 27/7)、大快活(52)51.93% (推介日:8/6)、周生生(116)44.79% (推介日13/7)、葉氏化工(408)23.17% (推介日:20/7)以及建滔化工(148)18.73%(推介日21/9)。全年27次推介,23次錄得正回報。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成功的歡愉也好,失敗的恥痛也好,總能總結出一些法則,改善將來的操作。就算輸了錢財,也贏了經驗、贏了智慧。

但正如近日不斷強調:「投資其中一項戒條,是不要想太多,over-think令人縛手縛腳,錯失先機。」從篇首的大堆資料中,大可歸納出無千無萬的選股法則,也可大量援引彼得林奇、巴菲特、葛拉咸的理論,去歸納出幾十條「投資皇道」、「選股皇道」、「價值投資心法」。洋洋大觀,擲地有聲,執行卻不易。

一如李天命先生所說:「思考的要務,在於解決問題,而不是制造多餘的問題」;如要從今年作戰經驗中,提煉兩點精華,應該不離以下二則:

1.          恒生指數,無關宏旨。甚麼恒指合理值、目標價,跟投資回報的關係,近乎零。恒指不升又如何?個股盈利升就得啦。股票不是彩票,是一門活生生的生意。「生」意「生」意,最重「生」(增長)。生意増,盈利增,股價終必跟。恒生指數的構造,充斥過氣股皇,仿如金碧輝煌的迴轉木馬,永遠令人遐想,永遠叫人寄望,但流年不住暗轉,音樂盡時,股價還是在原地團團轉。但恒指俓無寸進,不等於香港股市,沒高增長的公司噢!不明白?再說得簡單一點:匯豐(5)廢,關星島(1105)咩事?

2.          逆市而行。心水清的朋友會發現,推介多集中在二、三月跟六至九月。這幾個月,大市風雨飄搖,信心崩堤。「別人貪婪,我恐懼」,投資也許不如一般人想像般複雜。市衰時敢於逆市限注入貨、十月中到十一月中拒絕大注高追,回報應已可提升。

至於2011年看法,會在一月中的投資講座,跟大家分享。查詢電話:22172705華富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8

2011年回顧(1): 本年交易得失(更正)

去年的回顧分為兩篇,分別為失誤篇回報篇,文章如連結。在寫回顧的時候,講下我的一些透歷。

昨日,我把一些股票提倉,然後轉成實貨。

去稅務局打釐印的時候,我發現登記股票的人很少,反而登記租約的人極多,我想很多人現時都是從事物業投資較多,但投資股票較少。在少數登記股票的人中,發現股票行和銀行很多,像筆者這些人真是少了,那個處理人員看見我反而好像驚奇,問我這些股票是不是自己的?

然後,去某股份登記處的時候,發覺那個在旺市時連人都要等半小時的地方,覺然一個人都沒有,那個職員還要在和其他職員聊天,另外那職員也很細心指導筆者,可見她多麼的有空,但這個時候好像是在我在2006年初第一次去這些股份登記處見過,在2007年左右,人還是很多很多的,可見現在買股票的人真很少。

再去另外一個股份登記處的時候,如果我沒記錯股票名,發現了有一個人受委託香港其中一家中小型資源上市公司把3個人的股票變成轉移至1個人手上,那兒我看到其中兩個人的股票加起來已經是1,250萬股,另外一個我看不到,估計也不會太少的了,我略略計過,那兒大約佔股本約3%有多,請問是誰要做大動作呢?

從上述看來,股市真是好淡,但是是否危中有機,還是繼續危,真是這麼難判斷,但是別忘了,味皇在今年回顧文中的病態賭徒譬喻,也很適合在此,我相信頻繁交易是不對的。

今年實在太多失誤,其中有部分失誤更是決定性,更發現完全還未汲取頻繁交易和起清底細的教訓,故錄得較大虧損,但我認為這完全是自己疏忽之過,年初應該保守是不保守,到年中認知到錯誤的時候已太遲,但應該也不算晚,至少減少了不少損失,其中較大的損失如下,更符合了當初「但通常年初的估計都會錯,所以此預期和最後可能相差頗大」,詳細如下。

(1) 利記(637)

這股在年初的時候還處於1元的水平,其後發出盈警,跌至當初底線85仙,不久反彈回90仙失去知覺,其後陸續容忍,且跌破85仙時還多給藉口自己還不是輸得太多,其後用同樣藉口不斷拖延,股價亦不斷下跌,最後在10月的時候,為取回全部投入股票的成本,以一半的價格49仙全部售出,如果85仙時意識到問題,相信能減少虧損達5%。

(2) 奧普(477)

這股在年初的時候股價是1.28元,我有6個單位的股票,其後在約2月1.17元水平多購2個單位,加大了失誤,在發佈一份較失望的業績後,股價大跌至93仙,已錄得巨大的損失,其後更多在83仙又購入2個單位,但股價再陸陸續續跌至77仙,計及股息,當時估計已為組合造成8.5%的損失。

但其後在7月大股東減持股份,股價在短期內大幅上升至99仙,我因為兩個差價的問題錯失機會,結果在92仙出售2個單位,89仙出售6個單位,其後在8月,再以80仙悉數出售剩餘的2個單位,全數退出這股票的投資,結果造成約6%的損失,但整體上,交易錄得少量盈利。

(3) 東方日報(18)

這股因為他恢復派息時,在7月除淨時以1.06元購入,其後免費報出現,股價開始大跌,更因為市況不就,跌幅更深。在9月底,東方日報登時削價以對抗競爭,我約略計算會變成損益兩平,市場也意識到,使股價在幾日跌跌逾10%,結果在兩三日後以78仙售出,錄得約3%的虧損,其後股價大幅反彈,又派發高股息,如果能忍耐到這時候,損失會少15%。

這是因為忽略研究現時情勢,只注重基本面的失誤,結果短短期間又錄得虧損的一次,教訓值得記存。

(4) 路勁基建(1098)

這股在4月底時因認同其業務模式,加上股息高購入,但一來因為公路股及內房被政府打壓的傳聞,股價陸續下跌,其實跌至5元多時因技術紀律問題應售出,但我因為認為股息良好,結果就犯下錯誤,最終為取回現金,留待更好投資機會,在9月以4.55元售出,錄得約3%的虧損。

(5) 新華文軒(811)

這股我是持續購入,最多的時候一度購入達組合30%以上,8月因想降低風險,賣出一半,因一些失誤,結果沽剩1,000股,詳細可參考近一個星期的買賣及風險評估。結果那部分現時我把它提了倉放在一旁。這交易導致組合錄得接近3%的虧損。

(6) 中國動向(3818)

這股去年買後不久已經持續下跌,已覺不妙,那時因破了技術規則,已決定在3元時售出,但就是因為拖延,結果3月時公佈業績微降時,股價再大跌至2.5元,但因為汲取了以往很多股的教訓後,知道大勢不妙,結果連股息也不要下最終在2.56元售出,使組合錄得逾2%虧損。

(7) 其他小型失誤

a.  售出愛高集團(328)

上年購入此股的目的為收取高息,但最高時帳面錄得超過15%的盈利卻不賣出,在知悉業績倒退時,股價曾一度下跌,終於跌破成本價,錄得虧損,但後來回升,錄得少量利潤,應沽出時,放鬆了戒備,後來再跌破成本價時候,就開始緊張,最終售出全部股票,雖錄得約0.3%的虧損,但其後股價繼續大跌,都算是較適合的抉擇。

a. 購入中國服飾(1146)

這股因一些我認為利好的原因認購新股,最後抽得一點點,但結果令人失望,計及所有交易成本後,較購入時下跌了11.37%。在結算時,對組合造成約0.2%的損失。但因為我認為看好的原因未消失,況且因兩年前小肥羊的失誤,損失了未來幾倍的獲利,所以我忍耐此等損失。

b. 購入世達科技(1282)

這股因為大股東增持及適合我對股票購入的條件買入,雖早期購入曾賺取約4-5%的利潤,計及購入成本後,但現時錄得約6.66%損失,佔組合的資產不多,約2.7%,所以對組合的影響只是0.2%。但和中國服飾同樣原因,我決定容忍。

此外,我容忍組合內部分的大型虧損,雖造成3%的損失,但我未考慮放棄,主因為那種股有龐大的價值,會使組合翻身。

總的來說,如果不犯以上失誤,組合虧損可能少22%,約佔本年虧損約70%,但較3年前的80%略為進步,不過2009年底提過在熊市上一定要儘量減少持股,只保留少量房地產資金的倉位,暫時也許能做到,不過我相信我拖延的性格還未能成功改掉。雖則我對下年回報沒有太大寄望,但我希望能改進這一點,這使我能提高盈利,減少損失,為下一次的大升市做好準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34

我即席實踐投資心法的得失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5675.html
最近看《走進我的交易室》by Alexander Elder。作者有20多年的交易經驗,兼且是精神科醫生。書中詳述交易員需擁有的三大要素:心(mind),法(method)和錢(money)


我學了很多,真正有得有(短期)失,而且即時體現。

得:

關於『法』
  1. 每位交易員都該有自己的系統。所謂系統,未必要電腦化,而是一套分析和決定買賣的思維。
  2. 交易日誌 -每天記錄買賣決定的理由,加上圖表,以便日後回顧,知道哪裡做錯。再遇上類似情況,便能改變方法。
  3. 理性分析 -切勿對著螢幕做決定,這會牽動人的情緒,然後不斷調高或調低入市或出貨價格。分析應該前一晚做,第二天嚴格執行。
關於『錢』
  1. 交易新手應該從小資本(100萬美元樓下) 開始,建立信心。否則資金太多,會影響心理質素。一驚青就難以氣定神閒理性操盤。可是,太少錢不足以分散風險,而且虧損了難以重頭來過,所以最起碼資本是2萬美元。
  2. 風險管理-投資首重保本(生存),資金的風險管理最重要。每筆交易的損失風險不應超過整個組合的2%。原本我以為2%淨資產值太小,難以執行。怎知道,當我試著整理交易日誌,將投資組合淨值和每天的價值變動數據以圖表顯示,真的發現健康的投資組合,不應該跌超過2%淨資產值(就算有buffer,都不應該超過3-4%。)

關於『心』
  1. 自律和情緒控制。作者說股票交易容易令人『上癮』,其大上大落的刺激有短期賭博的性質。若果無法控制自己進場和離場,最終會虧本,將贏回來的錢輸掉。
  2. 專業交易人-極度自律兼有很強的心智,能嚴格執行訂定的計劃。
  3. 市場觸覺 -交易新手寧願選擇徹底分析和跟進幾檔股票和分析工具,而不是每樣都知一點。深入了解幾檔股票和分析工具,能幫助建立敏銳的市場觸覺。選定行業和股票後,即使沒交易,也要緊隨趨勢。而且注意每天開市和收市的趨勢。
我認為上述全部合理,確實是資深交易員的經驗之談。我並非資深交易員,自當努力學習。除了建立交易記錄,我也試著定下策略,自律執行,兼且緊隨趨勢建立市場觸覺。結果,兩天就出現『從經驗中學習』的場景...

失:
  1. 昨天收市前選了新意網(8008),觀察開市和收市價,未入貨。昨晚深入分析後(可見高增長的科網硬件商 一文),決定今日買入,並設定了入貨價。
  2. 過往我都是市價直入,但今次學習自律。即使我相信短期能有15%升幅,未來更應有30%以上升幅,我嘗試有耐性地嚴格執行買入價。等呀等,不到價不買。一直看著螢幕的價格跳動,堅持不追價。結果,入不到貨。
  3. 沒想到收市時股價被搶高,即日升了15%,已經到價~!
我看似白白錯過了機會,但這個『短期損失』是很好的經驗。老實講,要建立市場觸覺、緊貼股價走勢,並嚴格執行買入賣出價,情緒不被牽動實係假。收市見到股價被搶高,真的有點激動。但,這就是個point - 專業交易人的情緒管理很重要。今次錯過了便耐心發掘下一次的機會,不能讓『市場氣氛牽著鼻子走』。任何時候都要理智和自律。重點是保本,兼慢慢增值,而不是發夢一次過賺大錢。

這實踐經驗讓我學會 -
  • 建立市場觸覺未必需要看着股價在螢幕跳動。若果我的情緒管理未夠班,就應選擇保持距離(例如只看每天的開市和收市價)
  • 如果詳盡分析後,認為現價合理和值得持有,那就沿用過往的買股方式。我不是高頻交易員,亦不是天天買賣,未必需要爭持10個8個價位。
當然,我會繼續學習自律,希望最終達到專業交易員的水平。但凡事不能一步登天,每天改進一點就好。

我珍惜這次『短期失誤』的經驗。(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19

身價15億 林心如首談轉型得失

2014-10-06  TCW  
 

 

九月二十七日,台灣自製劇《16個夏天》(公視、TVBS歡樂台聯播)在二十五至四十四歲主要收視群收視率達一‧八九,二度居週六全頻道節目之冠。在小眾的公視播出,還拿下全台收視冠軍,林心如,是背後的靈魂人物。

她最被熟知的,是從電視劇《還珠格格》中的紫薇一角後,在兩岸一紅至今近二十年。近年她開始跨入電視劇製作領域,三年前製作並主演的中國古裝劇《傾世皇妃》,版權賣破人民幣上億元。最近她主演的中國電影《京城81號》,也刷新中國驚悚片票房記錄。

擁有逾人民幣三億元(約合新台幣十五億元)資產的林心如,是極少數成功身兼女主角和製作人的台灣藝人。「沒有往前進,就是退步!」林心如自剖。

從演員跨入製作領域,是她讓自己往前進的方式。

TVBS節目部總監劉思銘觀察,成功的演員要活在劇本故事裡,越主觀越好;而製作人則要走出故事外,越客觀越好,才能在預算規格內找到最適當的劇本、導演、演員。一個人若又演又製作,就像是一手拿劇本、一手拿帳本,得不斷進入、抽離這兩種相衝突的角色,才能兼顧兩者。

演,對林心如不是問題,但她能跨入製作,敢捨,是關鍵。

曾製作《我可能不會愛你》、三鳳製作執行長陳芷涵觀察,多數演員認為做演員好賺,未必會想到要轉型,能見度高的林心如大可繼續當女主角。像她這樣的一線演員,中國電視劇一集基本價碼人民幣三、五十萬元,哪怕一年只接兩部戲,收入保守估計就破億。

「我不會演戲演一輩子」自立門戶,開工作室作戲

但是,「我不覺得我會演戲演一輩子。」每天凌晨起床開工、拍到凌晨、回家卸妝、背劇本、睡覺,林心如不願再過這樣的演員生活。五年前,她決定開工作室,自己作戲。

「她的知名度擺在那,還沒播,投資人就願意埋單。」劉思銘觀察。但起跑點高,不見得能成功。戲劇是創意產業,不是花了錢一定中,「是往龐大未知前進。」陳芷涵觀察。

跨入製作領域,很多事情得從頭學起。

「每個環節都要找對人」現在才知訂便當也有學問

過去,林心如連自己主演的戲製作成本都沒概念,更別提要製作出一部電視劇背後預算細節,「當了製作人後慢慢去摸索,才知道每個環節都要找對人,不能踩線。」林心如說。

甚至連劇組訂便當這樣的小事,都有學問。假設一個劇組四百人,一天一個人便當預算是人民幣三十元,只訂二十元以少報多,就有四千元(約合新台幣兩萬元)的價差。「以前不關我的事,拍戲只管領我的錢,拍完戲走人,」現在她知道,其中眉眉角角都環環相扣,看帳就會很小心。

「這是一個很大的賭注」開銷破億,卻可能播不了

這還只是小事,預算風險的控管、市場風向的掌握,才是生死關鍵。現在中國電視劇製作費用基本上都是人民幣億元起跳,她去年在中國製作並主演的《秀麗江山之長歌行》,總預算就高達人民幣一億五千萬元。但中國電視劇政策常變化,對古裝戲尤其嚴格。例如,戲劇不能偏離史實、怪力亂神、小三不能得到幸福……,而且明年開始一部劇,最多只有兩個衛視頻道能聯播。

「當時我們簽的合約是一劇四星(在四個衛視聯播),所以我們一定要在今年播掉,」林心如透露,台灣拍完可以馬上播,甚至邊拍邊播,在中國拍戲須先拿到准拍證,拍完送審,拿到准播證才能播,實際播出離開拍已是一、兩年後,「有可能拍了之後播不了,我真的是在做了之後才發現,這真的是一個很大的賭注。」

時間,是林心如唯一的籌碼,她必須做出抉擇。一個半路出家的演員製作人,若不能捨棄當女主角時的光環與待遇,兩個角色都會變成半吊子。

於是,她把一年上億元的演員酬勞往外推。唯有潛心在新領域裡學習,這條風險之路才看得到成功的亮光。

不只捨了豐厚的女主角片酬,她還捨掉了當女主角時可享受的三千寵愛特權。

過去演女主角的林心如,挑劇本時總希望戲分以她為主、聚光燈永遠打在自己身上。但當製作人的林心如,卻必須讓每個旁線和配角都要有戲,整齣戲精彩,觀眾才不會轉台。「沒什麼悟不悟,有時候是要跳出演員的身分來看。」

「人之間的相處也是一門很大學問,」她透露,當女主角是全劇組來伺候自己,現在身兼製作人,她卻要去問演員累不累,「不好意思可以再拍一場戲嗎?」

「最尷尬是我時間到了,我也是演員,有簽時間,(但)還有一場戲,(我)拍還是不拍?」受訪時,林心如數度放聲大笑,笑聲爽朗,和螢幕上溫婉形象落差很大,「不拍,那時候我就是演員。」

有捨,才有得。當她做了決定後,所有事情開始水到渠成,演員和製作人兩種衝突能力間,角色和心態的轉換也更自然。

瓊瑤的媳婦、製作人何琇瓊觀察,跨入戲劇製作確實要專業,但從林心如的例子看來,有心,其實就不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54

宋衛平重返綠城得失:貼上失約標簽又面臨回購難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1/4037620.html

盡管彼時香港證監會因孫、宋可能存在一致行動人關系對該筆交易一直未予批準,但孫宏斌和宋衛平對外的態度都讓外界對於這筆交易的成行表示樂觀。

年5月23日,在融創收購綠城股份的發布會上,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曾表示對這筆交易的完成充滿信心,而宋衛平也表示孫宏斌是綠城最合適的接班人。但時隔僅僅不到6個月,一度被市場看好的這次“聯盟”卻發生了戲劇性轉變,據多方消息渠道了解,宋衛平並不想“賣掉”綠城了,宋衛平很可能會再次重返綠城。

根據5月份的公告,融創中國以60億港元收購綠城中國24.3%股份,收購單價為11.46港元/股,較綠城中國前一日收盤價7.69港元/股溢價49%。雙方交易的最後截止時間是2014年12月底。盡管彼時香港證監會因孫、宋可能存在一致行動人關系對該筆交易一直未予批準,但孫宏斌和宋衛平對外的態度都讓外界對於這筆交易的成行表示樂觀。

不過,隨著收購事項股東通函的延遲、綠城內部信件流出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宋衛平打算終止收購、重返綠城的意圖似乎已經越來越明顯。據接近融創、綠城的知情人士透露,孫宏斌對於宋衛平的回歸並未提出過分要求,同意對方以一般性的溢價收回綠城股權,且對付款時限的處理頗為寬松。

盡管一切尚無定論,但筆者認為,目前市場應該關心的是如果宋衛平真的殺回綠城,孫、宋個人以及相關方接下來將會面對一種什麽樣的局面?雙方的利益和風險、機會和危機又會是什麽?

首先,如果宋衛平真打算拿回原先售予融創的股份,他的收購資金從何而來?事實上,今年年初,宋衛平意欲出售綠城股權的主要原因即在於公司存貨積壓導致現金流緊張,加之公司業績近年來的疲軟已經讓宋衛平萌生退意。手中並無充裕資金的宋衛平該怎麽收回綠城?

此前有市場傳聞宋衛平將借助東方資產管理公司進行籌資,但這一做法顯然具有難度,因為不良資產處置公司對於融資方的資產安全性非常嚴格,且有一系列的抵押和擔保程序,耗時耗力不說,宋衛平現有資產體量能否兌現到足夠多的資金也是個未知數。另外,宋衛平目前持有綠城約10.5%的股權,加上一致行動人壽柏年,股權總計也只有18.56%,當前綠城股價8.24元,即使按照業內較高的60%的質押率計算,股權質押融資也僅僅約為20億元。

收購難題不說,宋衛平此次如果回歸綠城成功,相關公司及綠城股東的利害關系如何處理也是一大難題。由於前期收購協議達成,融創的管理團隊早已進入了綠城。而綠城的部分人馬也在宋衛平的帶動下,組建了輕資產房企藍城,三家公司的人事流動和管理安排已經被原來的收購打亂,如果再行收購,團隊組織將可能更亂。

除了涉事公司,綠城股東的利益保障也將成為焦點。九龍倉與融創目前並列綠城第一大股東,宋衛平此次“回購”已經波及了綠城及融創的股價,兩家公司股價近幾個交易日均出現明顯的下跌,市值受損,如何獲取股東對此次回歸的支持變得至關重要。更關鍵的是,宋衛平此次重新買回的股份是全部還是部分,也關系到未來上市公司的控制格局。

最後,宋衛平作為整個事件最受關註的焦點角色,這次的“失約”交易對於其本人來說又意味著什麽?客觀地說,筆者相信宋衛平這次的“反悔”原因並不單純是一些老業主支持、項目質量問題,更核心的原因應該是,此次重返綠城所帶來的商業利益足夠讓宋本人有決心作出決定。作為一家企業創始人,也不可能去做一樁沒有利益的生意。

盡管可以收回商業利益,但宋衛平將不可避免地承擔收購終止的違約責任或新的終止協議產生的法律責任。

部分律師對此的看法是,如果雙方達成終止協議,那麽宋的責任要根據終止協議來確定,不再適用之前收購協議中的違約條款,也不再適用合同法中關於違約的條款,責任的程度則取決於博弈雙方。

實際上,目前外界對於宋衛平一旦重返綠城而可能產生的商業道義缺失也表示了擔憂。試想,原本被看做是中國房地產歷史上最大的同業並購案,因為宋的想法轉變而將被推翻,這對生意場上的生意人來說,是很難令人滿意的。另外,“失約”的標簽如果被貼上,宋氏回歸綠城的意義又有多大呢?


(編輯:羅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34

孫宏斌談並購佳兆業得失:買賣無關成敗,吃虧得人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4303.html

孫宏斌談並購佳兆業得失:買賣無關成敗,吃虧得人心

一財網 張歆晨 2015-06-19 03:10:00

長達3個小時的發布會,有關佳兆業的並購案始末,成為當之無愧的焦點,即便融創新推出號稱單價有望觸及40萬/平方米的頂級豪宅北京一號院,也未能搶走並購的風頭。

6月18日下午,才從深圳撤回北方不久的融創中國董事局主席孫宏斌,如約出現在北京。被港交所“禁言”許久的孫宏斌,終於找到機會回應過去兩年間圍繞在他自身以及兩單並購案上的種種猜疑甚至質疑。

長達3個小時的發布會,有關佳兆業的並購案始末成為當之無愧的焦點,即便融創新推出號稱單價有望觸及40萬/平方米的頂級豪宅北京一號院,也未能搶走並購的風頭。

從表面上看,孫宏斌並未因再一次失掉收購標的而沮喪;但少許失望與無奈仍在言語間不經意地流露。

誠然,在複雜的並購案中,沒有人能在開始猜到結局,期間的起伏跌宕往往超越參與者自身預期。

經歷了,總有收獲。

關於佳兆業股權的收購,按照他自己的話說,“買賣無關成敗,吃了虧但得了人心”。

並購死局

就在孫宏斌出現在公眾視線的前一日,融創和佳兆業分別發布公告,宣布在雙方友好協商的基礎上,終止融創中國旗下子公司對佳兆業上海控股子公司的收購,此舉意味著,融創與佳兆業之間的最後一絲關聯已然被斬斷。因為半個月前,兩家公司已宣告今年2月6日簽訂的股權轉讓協議失效。

當然,佳兆業大股東郭英成名下仍然有相當比例股權質押在第三方,直到他將剩余的約11.625億港元並購款項退還給融創為止。但從嚴格意義上講,這與佳兆業公司本身無關。

自從融創與佳兆業大股東簽訂了上述股權轉讓協議之後,身處事件漩渦中心的孫宏斌便被限制對外發布任何有關收購的信息,就連他在今年4月14日發布的一條涉及收購進展的微博,也收到了港交所的嚴正警告。

放棄並購,意味著禁言終結,孫宏斌在北京一號院發布儀式上出現,有偶然成分,也是必然結果。

對於最終放棄佳兆業股權的原因,孫宏斌最直接的回應是“不想買了”。

“不想買”的邏輯來源於盡職調查後,他發現標的的資產狀況不如預期。“剛剛接觸時,披露出來的每股凈資產約4.5港元,我收購價格是1.8港元,總共約3億美金,但進去後發現凈資產狀況幾乎為0。”

所謂佳兆業凈資產狀況為0,是融創在調查之後對其的評估。事實上,鑒於會計準則賦予企業一些靈活的記賬手法,使得佳兆業的賬面資產並非一文不值,但鑒於該集團2014年年報遲遲未出,佳兆業的真實資產狀況外界無從得知。

因此,即便孫宏斌強調自己最後主動放棄收購,但逼迫他放棄的真正原因,不是佳兆業的巨額負債、也不是郭英成心生悔意,而是由佳兆業年報難產引發的收購死局。

據悉,郭英成重新出任佳兆業董事局主席、單方面與債權人談判、授意下屬藏匿上海公司公章等等事件發生後,都沒有讓融創放棄收購念頭。

為了盡最大的努力達成收購,融創甚至向港交所提交了佳兆業年報豁免的申請,但最終未獲得港交所通過,因為按照香港證券交易所的邏輯,融創在佳兆業年報無法披露的情況下強行收購,是對自身股東的不公平。

截至目前,佳兆業雖然正積極自救,依然沒有正面回應過會何時公布2014年度財務報告。

這個卡住融創收購的關鍵死結最終將在何時以何種方式解開?孫宏斌說:無解!

3億美金的選擇權

細心的人會發現,天平座的孫宏斌在對事件進行預測抑或評價時,經常使用“五五開”這個均衡而略保守的評估尺度。

例如他對佳兆業的資產進行評價時曾說,有一半是優質資產,例如融創極為看重的深圳、廣州項目,但另一半屬於“我一定會賣掉的不怎麽優良的資產”,包括佳兆業上海的四個項目。

再比如今年3月底他在香港也說,有關佳兆業股權收購的成功幾率只有五成。

“我當時就說成功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很多人不相信,覺得我一定不會退出。甚至佳兆業的年報出不來時,依然有人堅信我不會退出。我不是傻的呀。” 在孫宏斌看來,自己從來沒有抱著“非要做成”的想法。

當初在佳兆業最困難之際簽下股權轉讓協議並支付約23.25 億港元對價,是給融創爭取一個“選擇權”,這也是為什麽融創在股權轉讓協議中給自己留下一大堆豁免條件的原因。

2015年1月底2月初,佳兆業的狀況著實令人堪憂,政府鎖定大部分房源,債權人集體追訴查封資產,公司現金流捉襟見肘,處於破產邊緣。

在許多地產大佬眼中,當時的佳兆業可能是塊肥肉,但也許帶著毒。有知情人士曾透露,除了融創的孫宏斌之外,恒大的許家印、萬科的郁亮等等,都動過接盤的念頭。

毫無疑問,融創的動作最為迅速。記者從接近孫宏斌的知情人士處獲悉,孫以及融創團隊在1月初就到了深圳,經深圳某家銀行高管的介紹,在香港接觸到“暫避風頭”的佳兆業大股東郭英成,談成了這筆交易。

在回憶當初的決定時,孫宏斌稱,3億美金的股權轉讓合約,讓融創獲得一個“選擇權”,使得我們有機會去深入了解這家企業。就比如繳納押金參與土地拍賣,拍不成的結果無非退回押金。“並購要複雜一些,最大的損失也就是3億美金,但完全損失的可能性不大。”

一位分析人士評論稱,從當初能夠簽訂那份股權轉讓協議的時間節點來看,至少可以說明孫宏斌在並購方面的眼光獨到,膽識大,談判能力強。

所謂“富貴險中求”,孫宏斌在佳兆業諸多問題尚未清晰的情況下一頭紮進深圳,並非沒有冒險的成分,但若最終成功,那麽今日的融創版圖上,將濃墨重彩地寫下深圳的一筆。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94

觸寶:8年坐擁7億用戶,一家創業公司的得失與糾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505/155588.shtml

觸寶:8年坐擁7億用戶,一家創業公司的得失與糾結
周路平 周路平

觸寶:8年坐擁7億用戶,一家創業公司的得失與糾結

“我們這個決定早兩年做的話,有可能現在沒搜狗什麽事兒了。”

文|周路平 編輯|王冀

黑馬說:

從最初的用戶收費到後來的廠商專利授權收費,觸寶在全球的海外用戶超過3億,得到了與高通等大公司合作的機會,然而在強勢的廠商面前,觸寶無法兼顧海量的用戶,也漸漸失去了占領國內輸入法市場的良好時機。8年坐擁7億用戶的觸寶公司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得失與糾結?觸寶下一步的戰略部署又有何側重點?

正文如下:

獲得了一個國際大獎,打贏了一場跨國官司。

在人們的認知里,這家叫觸寶的上海互聯網公司,在海外的8年里大體上就做了上述兩件揚眉吐氣的事。

鮮為人知的是,這家早年出海的公司曾經兩次面臨國內與海外市場的決擇時,最終都選擇了海外,錯過了與搜狗競爭國內輸入法市場的機會。

“我們這個決定早兩年做的話,可能會完全不一樣。”時隔多年,觸寶創始人兼CEO王佳梁對創業家&i黑馬感慨,“有可能現在沒搜狗什麽事兒了。”

據觸寶官方宣稱,目前觸寶產品的用戶數超過7億,其中觸寶輸入法3億,觸寶電話用戶數達4億(日活躍用戶5000多萬)。

圈地收錢:每部手機收2塊

2008年初,張瞰終於被王佳梁從微軟“忽悠”出來了。但在王佳梁看來,這是“拯救”,“其實我只是把他心中創業的種子喚醒,把他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

王佳梁很有想法,帶著創業的念頭進入微軟中國亞洲工程院,認識了後來的合夥人、觸寶總裁張瞰。

2007年,兩人一塊兒去美國出差,恰逢蘋果公司和HTC發布了智能手機新品,智能手機開始爆發出強勁勢頭。兩人預感PC時代很快就要過去,移動將成為未來的方向。

張瞰專門在美國托人買了一部iPhone,想著有什麽地方可以改進,完全出於極客的興趣。王佳梁喜歡用手機收發郵件,用的還是黑莓手機。

盡管這兩款手機在當時已是佼佼者,但輸入法的體驗都很糟糕,易按錯,還無法自動糾錯。國外甚至有網站專門總結iPhone繁瑣的輸入,從而造成的各種誤解。最終兩人把目光聚焦在了輸入法。

張瞰跟王佳梁打賭,用一個周末,做出一款輸入法。兩天後,他做出了一個很傻的原型,不過能在手機上搭載運行,更為關鍵的是,體驗比原生的輸入法更好。這一點令王佳梁異常驚喜,兩人開始動手改良。當時他們還在微軟,白天上班,晚上回去寫代碼,經常寫到深夜。

做了兩個月時間,產品大體成型,體驗得到了改善。他們把輸入法放到網上,跟別人分享,簡單地把下載鏈接發到了論壇上,便沒有再管。那個時候還沒有專門的應用下載渠道,主要的分發渠道是論壇。下載還非常麻煩,先要手機連接電腦,然後通過電腦把軟件裝上。

兩個星期後,王佳梁給張瞰打來電話,放在網上的輸入法兩周內產生了10萬下載量,甚至還有老外給他們寫感謝信。

這一突如其來的成功讓王佳梁感覺大有可為,便正兒八經決定,把這件事情做成一件偉大的事情。

張瞰沒想過自己創業,但王佳梁一直謀劃著,慫恿他離開微軟。

2008年初,兩人離職創辦觸寶(touch pal),同年8月,公司正式註冊成立。考慮到贏利,兩人把輸入法基礎的功能免費,額外的功能需要用戶付費,每部手機12.99美元。當時一個月能收入幾萬塊,日子還算湊合,但這種模式不可能做大。

轉折發生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

2009年,公司成立不到一年的王佳梁決定參加在巴塞羅那舉辦的GSMA(Global mobile innovation award)通信展評選,原因很簡單,冠軍將免費獲得參展資格。觸寶亟需在這種世界舞臺打開局面。

2009年2月,經過四輪評選,觸寶和全球另外7支隊伍進入總決賽,並最終獲得了“全球移動創新大獎”,這是中國人首次獲得這一獎項。當選的理由除了輸入法自身的價值因素,也在於王佳梁在每一輪參賽都有新的創新,這被認為符合創新的本質。

與得獎一塊到來的是媒體報道和廠商訂單。T-Mobile(德國電信子公司)是第一家找上門的合作方,當時他們的一款手機由華為代工。

目睹了觸寶在巴塞羅那的表現,T-Mobile便牽頭把觸寶介紹給了華為。雙方順利簽訂了第一筆合同,12萬人民幣,預裝一批手機。

更大的紅利才剛剛開始。T-Mobile的示範效應很快顯現,其他廠商紛紛效仿,包括Orange(法國運營商)、中興、HTC都找上門合作。觸寶得以成功出海。

2

觸寶創始人兼CEO 王佳梁

合作方的湧入給觸寶帶來了第一次商業模式轉變——從原本向用戶收費改為廠商預裝,收專利授權費,每裝一部手機給一筆錢。這種做法持續了兩年,年收入達到2000萬人民幣上下。

“HTC賣一臺手機,天上就飄了幾塊錢下來。”張瞰對創業家&i黑馬說,好的情況下,一臺手機可以收0.3美元,相當於人民幣2塊多。

2010年,觸寶引入了第一筆投資,420萬美元。2012年,觸寶的年營收已接近3000萬人民幣,贏利突破百萬。

“早兩年,可能就沒搜狗什麽事兒了”

坐收專利授權費的美好時代,沒多長時間就遭到了巨頭的挑戰。

張瞰猶然記得,當年觸寶最大的合作方來自高通。這家全球最大的芯片供應商當時在牽頭做一款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采購輸入法,觸寶最終被選中。這是一筆大買賣,將近150萬美元,“自己做生意也沒賺過那麽多錢。”

盡管訂單誘人,其中反映的問題對張瞰觸動很大。當時他發現高通特別強勢,原本觸寶希望按臺收費,每裝一臺手機,給一份錢。這麽做容易形成規模。但這個想法遭到高通無情地碾壓。

張瞰回憶,高通當時毫不避諱地告訴他,作為一家中國公司,授權費就不應該比美國公司貴,就算技術好,也不能貴,這是我們用你的理由之一。

在強勢的高通面前,需要生存的觸寶將商業模式切換成按年收費。不管裝多少臺,錢一次性付清。後來華為、中興、HTC都改成這種模式。為了降低邊際成本,廠商盡可能給每一臺手機都安裝。

“每臺都要付錢,能不裝就不裝;如果改成一次性付費,它們就盡量多裝,反正錢已經交了。”王佳梁對創業家&i黑馬說,這種轉換直接影響了手機廠商們的心態。

高通的做法雖然帶來了收入,卻扼殺了觸寶的想象空間。張瞰算過一筆賬,全世界所有的手機都裝上觸寶輸入法,每年大概也就上億美元的規模。“因為授權費不可能越收越多,你真的全裝了,又會被告壟斷。”

與廠商在價格上的強勢相比,終端用戶的疏遠才真正令觸寶感到害怕。早期,王佳梁把產品直接放到網上,用戶去下載,然後給他們寫郵件反饋。而與廠商們的合作,無形之中把原有業務從to C轉移到了 toB。觸寶的所有反饋都來自廠商,而廠商並不完全理解用戶。張瞰發現,廠商經常提一些奇奇怪怪的需求,而這個需求可能只是來自於某個領導,但拿人錢手短的觸寶卻不得不遵旨照辦。

此時的觸寶在悄悄地失去另一個機會。

3

觸寶位於矽谷的辦公地

2009年前後,觸寶已經開發了中文輸入法,當時搜狗輸入法在電腦端已經相當強悍,市場占有率達到70%。但手機端市場大局未定,搜狗才剛剛推出移動端產品。另外幾家還是創業公司,包括後來被百度收購的點訊梅花,被騰訊收購的A4輸入法。國內市場早期還是一片藍海。

很遺憾,觸寶這家有先發優勢的企業卻與國內市場失之交臂。

面對誘人蛋糕,作為創始人兼CEO的王佳梁並非毫無心動。只是當觸寶把輸入法免費放在應用市場下載時,很快受到了來自廠商的壓力。“他們說為什麽要把產品免費地放在網上,同時還要賣給我們?”一方面是實實在在的收入,另一方面是無法預知的未來。王佳梁只能從中二選一,於是他把觸寶輸入法在國內下線。

王佳梁的選擇有大環境的因素。除了國內市場在專利保護不力、抄襲橫行外,那個時候的創投環境遠沒有當下火熱,現在所有的公司恨不得半年融一次資,兩年上市。在觸寶初期,沒有公司敢這麽玩,資本未熱,投資人非常有限,融到一筆錢實屬不易,每個人都精打細算。

跟多數公司一樣,觸寶也變得穩紮穩打,“我要考慮的肯定是至少收入能夠解決一大部分成本,然後融到的這筆錢可以作為備用,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用。”

在風投不發達的年份,錢往往令人難以自持。在可期的收入和海量的用戶面前,王佳梁同樣沒能做出最恰當的選擇,更不敢與廠商決裂。

“現在回過頭來看,就是很傻,很天真”,王佳梁坦承這是戰略失誤。“當時如果能夠把這些用戶給抓住的話,有可能觸寶輸入法在中國的用戶就能夠達到上億了。”目前,觸寶官方宣稱,輸入法在全球的用戶量超過3億。

“我們如果早兩年做這個決定的話,可能會完全不一樣,也有可能現在沒搜狗什麽事兒了。” 時隔七年,對於當下的輸入法格局,王佳梁無不感慨。

回過頭來看,有營收的觸寶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缺錢。它的第一筆融資在2010年,420萬美元,那筆錢直到B輪融資時還有相當一部分沒有用完。“回過頭來看,我可能會直接把這些錢投入到生產上的。”

2012年,王佳梁終於下定決心,取消了輸入法的預裝授權費,沒有廠商會介意他把輸入法免費放在手機應用市場上了,觸寶再一次面臨國內與海外市場的抉擇。

王佳梁進行過沙盤推演,如果重回國內,最多只能做到第二。觸寶在拓展海外市場的那兩年,國內的手機輸入法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搜狗再一次在手機端獲得領先,其體量已經比第二名多了好幾個量級。而QQ、百度、訊飛這些入局者也在快速增長。

最終,失去了國內市場的觸寶,已經意識到一切為時已晚。錯過一次的觸寶決定再次放棄國內,專註海外。並定下目標:輸入法成為全球的NO.1。“如果我能夠成為全球第一的話,幹嘛要跟搜狗爭中國第一?”

如今,觸寶的輸入法業務已經非常成熟,支持全球110多種語言,覆蓋了3億用戶。整個商業模式也完全做了切換,所有的手機廠商均采用廣告分成的模式。這種模式帶來的收入已經比當時觸寶預計的、把全世界所有輸入法預裝全部拿下來的收入還要高。

放棄圈地收錢

事實上,觸寶當年看中的授權費,在不到兩年時間就被觸寶取消了。授權費並沒有看上去這麽美。王佳梁把它形容為“圈地收錢”,它需要靠大量的專利保護自己,然後不停地向對手發起訴訟,“有點像變相訛詐的感覺”。

更為重要的是,專利授權阻礙了觸寶進一步壯大。

手機廠商都是定制的產品,需要觸寶單獨為各家提供技術支持。而廠商的出貨周期漫長,基本上全年都在忙活。王佳梁算過一筆賬,加上各種專利和人工成本,“相當於我是給他(廠商)打工的,我覺得沒有什麽必要。”

這是toB生意的通病,起步容易,但做不快,也不易做大。餓了麽投資人朱嘯虎也曾表達過toB生意難做的觀點:toB的企業就一年漲個兩三倍,已經很好了,它就保持這樣的數據,很穩定。所以toB的企業就不要有爆發的幻想,如果有爆發的幻想肯定會失望,就這樣很穩定的增長,然後把這些企業服務好,把員工培訓好,這就是企業服務的本質。

另外一個讓觸寶最終放棄預裝的原因是,按臺付費的預裝模式打消了廠商的積極性。從成本考慮,廠商並不願把所有機型裝上付費的輸入法,而是更多裝在中高端機型。最終的結果是,觸寶輸入法的普及度和用戶數將越來越低。

而導火索則來自美國的競爭對手——Nuance,它憑借與蘋果手機的合作,成長為全球輸入法的霸主。

觸寶與Nuance的矛盾由來已久,真正爆發是在2012年觸寶與高通的合作,原本Nuance給高通的報價是300萬美金,而觸寶報出的價格只有一半。

2012年聖誕節前夕,王佳梁收到了來自美國的傳票。

這給他們帶來了麻煩。此時的觸寶獲得了高通的大額訂單,B輪1000萬美元融資也已到賬,前景璀璨。只是沒想到,錢剛打過來,一個月後觸寶就收到了法院的傳票,Nuance要告他們,原因是專利侵權。

這張傳票來得並不突然,此前很長一段時間,Nuance都宣稱要起訴他們,先是主動談收購,但兩次遭到拒絕。Nuance便以專利侵權的名義將觸寶告到了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這也就是後來廣為傳播的觸寶“337”調查案。

這在當時是轟動一時的案子。觸寶當年的員工不過百人,面對的是美國一家市值百億美金的上市公司。Nuance專門請了一個律師團,告了觸寶5個專利侵權。

這是一場消耗戰,應訴不僅需要花費高昂的訴訟費,中途的不確定性也使得客戶大量流失。此事還驚動了國家商務部,專門給了觸寶一些補助。

而觸寶已經沒有太多的選擇。一旦敗訴或者不應訴,將帶來滅頂之災。所有安裝觸寶的產品都將被禁止進入美國,甚至連轉運停靠都將被扣押。而只要有一批貨被扣下來,起到的將是連鎖反應,“不僅僅是一個美國市場沒了的問題”。

但打官司的費用卻貴得出奇,五個專利起訴加起來,前後預計花費800萬美元。“我們B輪的投資人,當時開會的時候,臉色一直不太好看。”

“狗屎運比較好”,王佳梁說,觸寶在最危險的時候沒有被打敗,活了下來。Nuance與觸寶最終達成和解,但前提是Nuance不再告觸寶。

當年Nuance告觸寶時,形成了連鎖反應,觸寶丟了很多合同,收入急劇下降。諸如中興、華為和HTC都是之前的客戶,HTC挑明跟王佳梁說,我們本來是要用的,但看到觸寶官司纏身,馬上就不簽了,然後去跟Nuance續約了兩年。三星同樣在快要簽合同時選擇放棄,如果官司失敗將意味著搭載觸寶輸入法的三星產品無法進入美國。

整個公司處於隨時崩盤的邊緣,錢不斷往外花,收入在減少,融資更不現實。

其實在這場官司之前,觸寶和手機廠商經常受到競爭對手的威脅和騷擾。而威脅的手段就是專利起訴,對方對外聲稱觸寶侵犯了他們的專利。

這種潛在的威脅一度令王佳梁痛苦不安,“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一直讓你覺得有一些東西懸在那,懸而未決的感覺。”王佳梁頓了幾秒。

石頭的落地更加堅定了觸寶擺脫靠專利授權贏利的做法。

2012年,與Nuance打官司前後,王佳梁決定放棄授權做法,轉變商業模式,調整戰略重心。“這純粹就是收保護費,這個市場不可能是未來,”王佳梁說。

觸寶開始對中小企業打免費牌,而大企業在原有合同到期之後,也切換到免費模式;其次是把重心放在海外,尤其是美國。

“放棄掉那幾千萬的收入盡管非常可惜,但是回過頭來看,這是一筆非常劃算的生意。”觸寶的收入並未因此出現太大波動,收入從輸入法的流量中產生,譬如皮膚定制等產生的收入、輸入內容的個性化推送,與廠商分成。目前光靠這一塊兒的收入,觸寶每天進賬好幾萬美元。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做法也讓觸寶重新掌握了與廠商之間的話語權。

“互聯網時代,這個商業模式(收保護費模式)本身還有硬傷”,王佳梁對創業家&i黑馬說。而一直堅持專利授權的Nuance如今活得也愈發艱難,甚至主要的大客戶蘋果,也已經開始自己開發語音輸入法。

回國遇上微信

觸寶的產品結構非常簡單,一款手機輸入法和一款網絡電話。前者主打海外市場,後者主打國內市場。

網絡電話被認為將取代傳統電話,就像當年微信取代短信一般。“我們相信,通信一定會從運營商的網絡遷移到互聯網上。”

結合這種判斷,王佳梁最終把目標定在了有一定基礎的電話場景上。當時觸寶找了個很小的切入點——騷擾電話。

采訪途中,王佳梁的手機響起,他拿起來展示,這是一個房產中介的電話,被王佳梁手機里的觸寶電話成功攔截。

觸寶電話的前身是一款號碼助手,源於廠商的需求,廠商希望觸寶提供拼音反查功能,打一個字母能夠預知全拼——這已經是現在手機必備的功能。

後來逐漸加入防騷擾與號碼識別,觸寶是最早做這類產品的公司,目前華為和三星的手機使用的是觸寶的號碼識別庫。

2014年底,觸寶正式推出免費的網絡電話。王佳梁不打算犯四年前的錯誤,選擇以國內市場為主,直接面向C端用戶。

這是一個很多人眼饞的市場,網易和中國移動開發過易信,新浪微博投資了有信,360推出免費電話。2015年微信涉足其中,單獨成立團隊開發了微信電話本。巨頭的進入曾讓他們緊張了一陣,消息出來當天張瞰在臺灣出差,與HTC洽談合作。王佳梁打電話告訴他微信出了電話本,張瞰嚇出了一身冷汗,“這下狼來了”。

最終,他們發現微信電話本沒能真正形成威脅。“微信電話本離我們距離還挺大的,估計只有十分之一的量,那我們也就不慌了。”

觸寶在預裝上占了很大的便宜。觸寶輸入法和觸寶電話的用戶數量有一半來自預裝。目前包括華為、中興、錘子等手機都開始預裝觸寶電話。

相比於掙錢的輸入法,這是一款燒錢的產品,但其燒錢速度比其他O2O項目慢了不少,大部分投入在對話費的補貼上。

王佳梁看到了可期的未來,錢不會越燒越多,當到達一個臨界點之後,大部分電話會通過流量的形式撥打出去,兩端都走網絡,不需要再去補貼話費。而相應的,流量廣告卻能持續增長,每次通過觸寶打完電話,手機會有相應的彈窗廣告。

“廣告收入在指數級地增加,支出會有降低,一旦到了平衡點,要賺錢就會非常容易。”王佳梁沒有透露具體的營收,只是表示,單日的收入峰值已經突破100萬人民幣。

時隔4年,失去輸入法市場的觸寶得以憑觸寶電話重新回歸國內。

不合時宜的O2O

去年雙十一,王佳梁和張瞰在上海的辦公樓下裸奔了一圈。

根據此前他們對員工的承諾,雙十一的日訂單超過10萬單就裸奔,以此激勵員工鬥誌。結果比原定目標多了100多單。

4

觸寶位於上海的辦公室

2015年8月,低調多年的觸寶開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場發布會——發布O2O開放平臺戰略。

這是由觸寶電話衍生出的戰略野心,O2O開放平臺將搭載於觸寶電話上。這款當時剛上線一年的產品,吸引了5000萬的下載量。

王佳梁向到場的媒體描述了一幅宏大的願景:用戶直達商家服務,不再需要下載多個APP,觸寶直接將賬戶、支付、訂單和通訊錄打通,成為O2O服務的入口。

這個想法萌芽於去年O2O興起之初,當時O2O盡管服務不錯,但大多頻次不高。王佳梁還發文斷言,低頻的O2O其實最終都很難存活下去,如果要存活的話,它會依附在一個高頻的平臺上。

而電話被看成是高頻的平臺。在觸寶的應用場景里,用戶與商戶之間的溝通,大多以電話的形式實現,而這種溝通本身蘊含著對售後服務的需求。

在這種認識和判斷之下,高頻的電話與低頻的O2O打通被看成水到渠成之事。

2015年雙十一的五天前,觸寶電話上線了幾乎所有生活服務平臺,類目尤為龐雜,包括外賣、家政、洗車、健康醫療、充值繳費等。

觸寶當時還嘗試過電商,賣各種爆款,包括餐巾紙、水果、零食等等,這些商品均來自於合作的第三方,類似於傳統的經銷代理。觸寶可以直接支付,接入第三方的訂單系統,由他們完成發貨。當時,王佳梁專門抽調了5個人負責運營,主要是做客服工作。

雙十一的電商和O2O服務訂單量最終超過了10萬單,觸寶的員工也如願看到了老板們在樓下裸奔。然而,大量訂單湧入對於一家技術類公司卻是個災難。譬如與本來生活的合作,在觸寶帶來大量流量的同時,本來生活自身的訂單也在雙十一井噴,觸寶的訂單被排在了後面。用戶不停地打電話催促,觸寶的運營人員再去催本來生活,中間存在一個多余的鏈條。

那段時間,每天光接客服電話,就幾近崩潰,張瞰到現在依然心有余悸。它對整個商業閉環的價值進行了重構,動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很大的一個挑戰。“所以這個我們做不了,我們沒這個水平”,張瞰毫不諱言。

“核心的問題是O2O本身還不夠靠譜。”在王佳梁的假設里,O2O能夠建立起用戶和商戶之間的橋梁,但後來這種假設越來越難以成立,O2O的服務能力尚未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而當觸寶介入時,用戶的怒火便轉移到了觸寶建立的O2O 平臺上。

“這個市場只有等到所有的人都在里面,能賺錢了,你才有可能賺錢,而現在這個市場沒有一個人賺錢。”王佳梁認識到,這不是符合當下時機的產品。

上線了一個多月,觸寶的O2O開放平臺就面臨著調整的尷尬境地。“時機還不成熟,方向是對的,終將有天會到來,但不是今天。”王佳梁決定做“合適”的事情,重新把流量賣給品牌廣告。畢竟,這方面的收益直接而穩定。

觸寶的野心

“我們海外市場做得比較早,但是真正提到海外市場時,這方面並沒有太多人會想到觸寶。”王佳梁越來越難以忍受這種低速了。

觸寶從成立到現在走過了八個年頭,拿到三輪融資,盡管員工和收入已經實現好幾倍增長,但相比於部分後起步的公司,其發展速度已經被遠遠甩在了身後。

“如果我們2010年就做了現在做的事情,輸入法也能夠在國內市場和全球市場發力的話,我們至少能做到像獵豹這樣,在移動輸入法上成為霸主。”

事實上,觸寶的前幾年在悶聲發財,在2014年觸寶電話出來之前,幾乎沒有太多的媒體報道觸寶。它的前兩輪融資也沒有對外披露,甚至也沒讓投資人披露。這有好處,避免了巨頭的直接競爭。

“現在看來,這種策略太過保守。”王佳梁把這種做法看成“很大的失敗教訓”。隨著觸寶拿到紅杉資本6500萬美元C輪融資和觸寶電話的誕生,這種轉變的意識變得愈發強烈。

被王佳梁提及的獵豹,同樣從工具起家,已經被視為中國互聯網公司出海的典型。2014年5月,獵豹登錄紐交所,市值接近20億美元。

獵豹創始人傅盛描述過其產品邏輯,工具類產品作為切入點,內容型產品打造成平臺,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的優勢服務用戶和廣告客戶。2016年3月16日,獵豹發布2015年財報,總收入達到36.84億元,同比增長108.9%,連續5年增幅超過100%。

很明顯,獵豹當下的體量早已不是靠一款瀏覽器和清理工具來支撐。獵豹的產品矩陣涵蓋了殺毒軟件、手機助手、Wi-Fi、瀏覽器,甚至遊戲和凈化器等。從工具切入的獵豹,早已經努力地往厚延伸。

比獵豹更早出海的觸寶同樣面臨著做厚的考驗。

當前,王佳梁的野心將依托於輸入法和網絡電話兩款產品,做周邊的發掘和延伸。除了之前的O2O開放平臺,觸寶的新產品BB也將面市,這是一款類似於微信語音通話的實時通信軟件。

只是,當下的觸寶,“不管是用戶的量級,還是使用的習慣,知名度,其實都還有很大的距離。”王佳梁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輸入法 觸寶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65

投資不能只看一時得失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ch5.html

    朋友老F做股票“敏銳度”很高,他得悉這幾天我國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即將升空,於昨天重倉換入一只量子通信龍頭股。

    今天淩晨,“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成功發射。F上午得知這一重大喜訊,屏氣凝神地等待股市開盤,滿心巴望這只量子通信股也一飛沖天!F思緒飛騰,隨著“墨子號”飛向太空,心馳神往,遐想無限。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今天整個量子通信板塊開盤就一路下跌,毫無反彈之力,換進來的那只龍頭股下午幹脆就躺在了跌停板上!而且它竟然是當天唯一一只跌停的量子通信股。而換掉的股票都漲。我操!

    “這可真叫‘衛星上天,紅旗落地’了!我怎麽換得如此‘精準’啊?真比‘墨子號’發射飛行還‘精確’!”F無比沮喪,在電話那頭訴苦、自嘲,“媽的!A股確實是個無效市場!”

    我聽得憋不住大笑起來。

    F談及股市無效性,於是我們就這一話題聊了一會兒。

    我在小文《市場對確定性不感興趣》(2014-11-20)中說:“股票逢喜生悲折射出金融學一個深刻原理:股市永遠是面向未來的,對不確定性的反應是股票價值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股票的本質特征;有利的不確定性會推高股價,而不利的不確定性則相反。這也就是說,市場對確定性不感興趣,對其常常不會做出明確反應。”其實,關於量子通信的重大意義,至少在2012年就有很明確的說法了,隨後相應的股票對其一系列重大利好消息逐漸作出了積極的預期反應,特別是從2014年中旬開始和股災之後直到當下,前後兩度漲勢洶湧澎湃。時至今日,量子通信衛星成功送入太空,這樣前期預期宣告實現,暫時告一段落,於是“利好出盡變利空”,這些股票不漲反跌是符合市場預期的。市場對不確定性十分敏感,而對確定性則不太感興趣。金融學這條“不確定性原理”實質上反映了市場的有效性。關於市場的有效性,本人在《不要漠視市場的有效性》(2016-06-19)和《不要漠視市場的判斷力》(2016-01-04)兩篇小文中均有所述。

    市場有效性原理是指,任何以前或現在的信息都已反映到股價上,而要使股價發生變化,只能由未來的新信息來影響。雖然這是有效性的理想狀態,與現實情況差距甚大,但我們切不可因為市場反應不足或有所偏差而徹底否定有效性存在。這就好比,有一把不精確的尺子,雖然它不能精準地測量數據,但它測量物體,測出長的還是長的,測出短的依然是短的。因此,不管市場水平如何,但各種各樣的相關信息一定會多多少少地反映到股價上來,市場絕對不會對有關信息無動於衷的。

    上面所說的市場“不確定性原理”和“有效性原理”,對於我們小散來說,或許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比如,我們散戶沒有強大的信息渠道,所得到的信息大都是滯後的,所以須要慎對利好或利空消息,這些預期消息往往都已反映在股價上了,你如果這時什麽熱追什麽,什麽冷拋什麽,無意之中追漲殺跌,容易吃虧。例如,朋友老F重倉換進的這只量子通信龍頭股,短短兩個多月就差不多漲了接近2倍了,這時再去搶,結果吃了眼前虧。所以,千萬不可輕視市場在這方面的有效性,它有時還是相當有效的呢!我們須要逆向思考問題,因為投資從本質上講是逆向的。

    “唉——”老F一聲嘆息。

    “投資不能只看一時得失。”我說,“我想,如果你能不以聽即時消息做投資,能把眼光再放長一點,不去計較短線得失,那麽你這只量子通信股換的究竟是對還是錯,這會兒還真不好說呢!你再重新考量一下!”

    “是嗎?讓我好好想想!”老F似乎感到一絲安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2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