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溫州東莞蘇州人口流入迅速下降 哪些城市勢頭仍然很猛

一般來說,經濟發達的城市憑借優質的社會公共資源和良好的就業機會對流動人口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他們渴望融入大城市,這就形成了盆地聚集效應,包括資金在內的各種要素資源向大城市聚集。

核心一二線城市近年來的人口變化如何?目前哪些城市的人口流入勢頭更旺?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24個重點城市(部分重點城市因數據未公布沒有納入統計)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對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及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相關數據研究發現,近五年(2010~2015),絕大多數重點城市的人口流入勢頭明顯放緩,重點城市之間的分化也十分明顯。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近五年時間里,原本人口增速靠前的蘇州、佛山、東莞等地均已位列末尾,鄭州、武漢、長沙、重慶等中西部城市躍居前列。

北上廣深人口流入放緩

我國重點城市近五年的人口流入量較新世紀後的第一個十年(2000~2010年,下稱“前十年”)已明顯減緩。

前十年,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年均增量分別為60.4萬、62.8萬、27.6萬、33.5萬人。近五年,北上廣深年均增量分別為41.86萬、22.74萬、16.06萬、20.42萬人。

以廣州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為例,2015年末,廣州常住總人口為1350.11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總人口1270.08萬人相比,五年間共增加80.03萬人,增長6.3%,年平均增長率為1.23%,比前十年低了1.25個百分點。

二線城市的情況也類似。例如廈門近五年人口年均流入為6.6萬人,不到前十年的一半。杭州近五年年均流入6.3萬人,大概為前十年的三分之一;西安近五年平均每年增加4.6萬人,而前十年平均每年增加10.56萬人。

至於蘇州、東莞、佛山、無錫、寧波等傳統外貿出口城市人口流入放緩的情況就更加明顯了。例如蘇州近五年年均僅增加3萬人,而前十年平均每年增加35.4萬人;無錫近五年年均增加2.8萬人,而前十年的這一數字為11.9萬人;東莞近五年年均僅增加了0.68萬人,而前十年平均高達17.74萬人;溫州近五年總人口更是下降了0.5萬。

這些重點城市都對周圍有較大輻射力,一直是我國城鎮化的主要力量,為何如今的人口流入速度都在放緩?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主要與人口出生的變化有關。在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之下,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口大幅下降,所以近年來勞動適齡人口也明顯少了。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15~59歲或15歲以上不滿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首次下降,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數減少了345萬人。自此之後我國勞動人口絕對數連年下降。

對於不少沿海城市來說,2008年之後,由於外貿出口受阻,加上土地等各種成本的提高,不少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速多年領先東部沿海地區,不少農民工也選擇了就近就業,到東部沿海城市的外來人口增速也出現了下降。

國家統計局的報告顯示,2015年,在外出農民工中,跨省流動農民工7745萬人,比上年減少122萬人,下降1.5%,而在中西部務工的農民工比例明顯提高。

這些城市勢頭仍猛

盡管重點城市的人口流入速度在減緩,但就具體城市來看,仍有部分城市近五年的人口流入不僅沒有減緩,甚至比前十年還快。

天津的勢頭最猛,近五年天津人口年均增量達到了49.53萬,比前十年多了20萬左右。主要原因是天津從2006年開始成了又一顆“耀眼的明星”。在一系列大項目、大投資下,天津的經濟2007年開始馬力全開,高速增長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產業工人進入。2010年起,天津取代內蒙古,連續四年增速領跑全國。只在2014年以後,增速第一的位置才被重慶取代。

重慶的變化也頗為引人關註。近五年重慶每年新增常住人口44.39萬人,而前十年間年均減少20.58萬人。這里面的原因在於,一方面,重慶作為一個身處西部的直轄市,總人口達到了3000多萬,面積達8.24萬平方公里,人口規模相當於一個中等省份。其中主城區只有1000萬左右,大量的人口分布在下轄區縣,區縣的人口除了流向主城區外,也有相當一部分流向了沿海發達省份。

另一方面,近年來,隨著沿海產業加速西進,一大批電子信息巨頭落戶重慶,進一步助推了重慶的經濟。2014年開始,重慶取代天津,GDP增速領跑全國。至今年上半年,重慶已是連續十個季度經濟增速領跑全國。在這個過程中,不少原先定居沿海城市的人也選擇去重慶工作了。

除了天津和重慶這兩大直轄市,石家莊和福州這兩個省會近五年年均增量也超過了前十年的年均增量。這兩個城市前十年發展速度不是很快,人口的流入總量也不算大,但近年來經濟增長不斷加快,人口流入也逆勢走高。

此外,武漢、鄭州和長沙這三個中部省會,雖然近五年人口增量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基本維持在前十年的水平,其原因則與重慶類似。

中西部城市“超車”

如果從近五年的增量來看,常住人口增加最多的是天津,5年共增加了246.77萬人,緊隨其後的是重慶和北京,這兩個城市的增量都超過了200萬。上海和深圳的增量排在四、五位,兩座城市增量都在100萬以上。值得註意的是,第六和第七是來自中部的鄭州和武漢,增量分別達到了94.25萬和84.23萬。廣州總的增量在四大一線城市中最少,5年共增加80.03萬人,排在武漢之後,位列第八。

增量倒數五位的城市分別是溫州、東莞、無錫、蘇州和沈陽,以外貿明星城市為主。在2008年之後,隨著外貿出口受阻,以及生產成本的不斷提高,制造業很不景氣,再加上新一代的勞動者對勞動環境的要求更高,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制造業也在大力推進“機器換人”計劃,綜合各種因素,外貿明星城市對外來人口吸引力也大不如前。

從近五年的增幅來看,天津以19.15%的增幅高居榜首,鄭州和北京的增幅也都超過了10%,深圳和廈門這兩個計劃單列市位列第四和第五,武漢和重慶的增幅位列第六和第七,廣州再度位列第八,長沙和石家莊也進入前十。這其中,鄭州、武漢、重慶、長沙均來自中西部。

在榜尾方面,溫州、東莞、蘇州和無錫近5年的人口增幅位列倒數四位。

前十年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城市分別是廈門、蘇州、深圳、北京、上海、佛山、鄭州、天津、廣州和東莞。除了鄭州,其余城市全部來自東部沿海地區。而近五年時間里,原本人口增速靠前的蘇州、佛山、東莞等地已位列倒數的位置,鄭州、武漢、長沙、重慶等中西部城市則躍居前列。

不過,有七個城市在前十年及近五年這兩個階段的人口增幅都比較靠前,分別是廈門、深圳、北京、上海、天津、鄭州和廣州。換言之,這些城市的各種資源比較豐富,使其對外來人口的高吸引力得以持續。當然,這些城市自然也就成了目前我國房地產投資的熱門城市。

那麽2000~2015年的15年里,哪些城市的總體增幅更大?這其中,廈門以88.29%的增幅高居第一。廈門的人口增長最快,倒不是其實體經濟發展有多好,主要是因為作為計劃單列市的廈門,無論是城市建設還是教育等公共資源都是福建省最好的,因此也吸引了周邊地區如泉州、龍巖等地大量人口進入,包括不少北方人也選擇到廈門買房養老,因此廈門的房價這幾年也是飛漲。此外,該市原本的人口總量也較小。

廈門之後,蘇州、深圳和北京也都超過了50%。第五到第十名分別是上海、佛山、鄭州、天津、廣州、東莞。蘇州、佛山和東莞的快速增長期是2000~2008年,金融危機後,這些城市的人口流入迅速放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785

33個一二線城市人口變化:深廣杭領銜增量,長沙鄭州也很猛

在人口自然增長率持續放緩後,人口向大都市集聚的態勢並沒有減緩,反而有加快的趨勢。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33個一二線城市2017年常住人口增量的變化統計梳理發現,2017年,有13個城市的人口增量超過了10萬,超過20萬的達到了6個,比上年多了2個。其中人口增量最多的5個城市是深圳、廣州、杭州、長沙和重慶。從地域分布上看,南方城市占據主導。

需要說明的是,個別重點城市如沈陽尚未公布2017年的最新人口數據。另有部分重點城市只公布戶籍人口數據,在文中會特別備註。

深廣杭領銜

從絕對值來看,珠三角的兩個一線城市深圳和廣州,繼2016年之後,2017年繼續領跑各大人口凈增量榜單。

深圳市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初步統計,該市2017年末常住人口1252.83萬人。而2016年末深圳常住人口為1190.84萬人。按此計算,去年深圳常住人口凈增了61.99萬人。

需要說明的是,在深汕特別合作區GDP納入深圳GDP計算後,去年深汕合作區的人口也首次納入到深圳常住人口計算。扣除這一因素,去年深圳人口凈增55.08萬人。

深圳之後,廣州位居第二。2017年末,廣州市常住人口1449.84萬人,比上一年度增加了45.49萬。

值得註意的是,不管是深圳還是廣州,近三年,常住人口均實現大幅增長。例如,2015年到2017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分別為60萬、53萬、55.08萬。同期廣州常住人口增量分別為42.06萬、54.24萬、45.49萬,近三年這兩個城市人口增量在各大城市中領跑,這也顯示珠三角尤其是廣深的人口吸引力不斷增強。

在廣深之外,有著“第五個一線城市”之稱的杭州,人口流入的速度同樣迅速。數據顯示,2017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為946.8萬人,比2016年末增加28.0萬人,增幅3.05%。2015年、2016年、2017年,杭州新增常住人口分別飆漲了12.6萬、17萬、28萬,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

近幾年,杭州新經濟表現亮眼,尤其是以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等為代表的新實體經濟、戰略新興產業對浙江省經濟轉型升級帶動效應十分明顯。2017年,杭州市信息經濟發展持續向好,增速較快,占比擴大,全年實現增加值(剔重)3216億元,增長21.8%,高於全市GDP增幅13.8個百分點,占全市生產總值25.6%,占比較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2015-2017年,杭州市信息經濟連續三年增長超過20%,成為該市經濟增長主引擎。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人口的快速流入。

這些城市也很猛

在深廣杭之後,長沙、重慶和西安的增量也都超過了20萬。這其中,長沙已是連續兩年增量超過了20萬。近幾年,長沙主打產業裝備制造業、文化產業、醫藥、汽車等帶動區域經濟快速增長。產業的蓬勃發展和湖南人口從沿海地區的回流,大量人口進入到長沙。

在西安,去年實施人才落戶新政以來,戶籍人口快速增長,去年一年戶籍人口增長了20.15萬。而今年的一系列舉措更是加快了人口流入。

根據當地媒體報道,2005年以來,西安市落戶政策一度十年未調整,近5年時間內全市僅增加戶籍人口29萬人。但最新數據顯示,自2017年3月1日實施戶籍新政以來,截至今年5月已新遷入落戶64.5萬人,相當於一年遷入一座中等城市。當然,這些遷入的人口,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已經在西安就業的外來人口。

另外,有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5月14日,西安市市外遷入401938人,其中,博士以上781人,碩士研究生11218人,本科生126054人。

在這三個城市之外,佛山和鄭州的增量也超過了15萬,分列7到9位。其中,佛山去年的人口增量達到了19.4萬,增量超過了武漢、成都等中西部的大城市,成為珠三角又一人口重點流入地。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新一輪發展過程中,工業4.0、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在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發展空間很大。除了產業基礎之外,珠三角地區還擁有良好的氣候、生活環境、便捷的軌道交通,珠三角形成的一小時生活圈,有利於吸引高端制造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因此,高端制造業在珠三角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人口的不斷流入。

鄭州則是西安之外,又一個人口快速增長的北方城市,去年該市人口凈增加了15.7萬,這也是鄭州連續7年常住人口增量超過15萬,在二線城市中的表現相當亮眼。2017年鄭州市市域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830.97平方公里。與2016年相比“長大”了86.2平方公里,這一增量也超過了不少河南省內其他地級市現有的建成區面積。

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對第一財經分析,鄭州人口快速增長,城市高速擴張,主要因素是,河南人口規模很大,城鎮化水平又相對滯後,到2017年才剛突破50%,比全國低了8個百分點。城鎮化滯後,這也意味著發展潛力很大,目前河南處在高速城鎮化的階段,使得各種要素不斷向鄭州集聚。

其次,與沿海省份大多擁有雙中心乃至多中心的格局相比,河南是一個單中心的區域結構。耿明齋說,在省會鄭州之外,河南其他地級市與鄭州的差距太大,無法形成於鄭州相競爭的格局,這也使得河南的產業要素、資源等優先向鄭州集聚。

第三,企業考慮物流、運輸成本以及較低的生產成本,在鄭州設點是很好的選擇。耿明齋說,從全國的發展格局來看,鄭州目前的比較優勢尤其是作為交通樞紐、物流樞紐的優勢不斷凸顯,鄭州往全國各地的運輸成本都比較便宜,這種交通物流優勢帶動產業要素向鄭州集聚。

彭澎說,原來中西部一些後發的因素,卻變成了優勢,比如地價、勞動力等成本都比沿海大城市低,在沿海大城市的高昂成本之下,很多人才、勞動力也會考慮性價比,留在中西部就近就業。

最新的一個例子是,今年年初,移動電競遊戲研發商、發行商英雄互娛計劃在北京招聘100位程序員,可5個月過去了,只招到了7人,其中4人還辭職。但是公司搬到西安之後,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招聘了25人,而且性價比很高。比如,在西安一個技術總監的月薪為18000元,放在北京這個崗位的薪酬則是現在的3到4倍。而這個團隊大部分成員來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南方城市新經濟領先

從總體上看,南方城市無論是在增量還是在增速方面,都顯著超過了北方城市。

例如,在增量前10名中,除了西安和鄭州這兩個近幾年的中西部明星城市外,其他8個城市全部來自南方,這些城市包括珠三角的廣深佛,長三角的杭州、寧波,以及長江中上遊的長沙、重慶和成都。

從增長率來看,有8個城市的增速超過了2%,除了西安之外,全部在南方。其中深圳以4.6%遙遙領先。長沙、廣州和杭州也都超過了3%。佛山以2.6%位居第5。北方唯一超過2%的城市西安,以2.44%的增速位居第6。廈門和貴陽也都超過了2%,分列7、8位。南昌和寧波位居第9、10位,這兩個城市也都來自南方。

相比之下,在榜尾端,有6個城市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出現了負增長。其中,除了京滬兩大直轄市出於人口控制和疏解而出現下降外,其他幾個城市大連、長春和哈爾濱都是來自東北地區,戶籍人口減少,即既有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低的因素,也有經濟增速下降人口外流的原因。

從各城市所在的省份看,也是呈現人口增長南快北慢的格局。根據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的研究,去年凈遷移人口較多的省份集中在南方,排名靠前的包括廣東、浙江、重慶、江蘇、安徽、四川,這些省份常住人口的增長,是自然增長和遷徙流動共同作用的結果。

人口的增長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關。在4月初舉行的“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2018年會”上,國務院參事、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杜鷹介紹, 2013年以來,我國南方與北方之間的經濟增速開始拉開,增速的差距由2013年的0.6個百分點擴大到2017年的1.4個百分點,2017年南方實現GDP為52.5萬億元,占全國總量的61%,是1980年以來占比最高的時期。相應的北方的占比下降到39%左右,呈現出全國經濟增長“南快北慢”和經濟總量占比“南升北降”的格局。

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南快北慢相對應的是,城市創新創業發展也呈現出明顯的南強北弱態勢。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5月22日發布的“2018年中國城市創新創業活力排行榜”顯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西安、蘇州、武漢、天津、南京位列前十名。前十名城市中只有北京、西安、天津三個北方城市,還都是科教資源非常豐富的城市,也就是傳統的大區中心城市。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謝良兵對第一財經分析南北方經濟差距拉大背後是傳統產業與新經濟之間的比拼,是開放創新快與慢的差別。這一區域經濟格局的變化反映在雙創領域,就是創新也呈現出這樣的格局,即南北差距正在拉大,畢竟創新驅動正在成為經濟轉型的主要抓手。

創新最直接的數據就是科技研發支出經費的數據。統計數據顯示,1998年,北方研發支出經費是曾是南方的122%,2012年下降為73.8%,2016年進一步下降至南方的64.1%。

表:2017年33個一二線城市人口變化表(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根據各地統計公報及公開資料梳理制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3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