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摩立特集團合夥人 陳兆豐談裁員—— 「它們的盈利模式 都存在弊端」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6/3OMDcyXzM2NTM3OA.html

對於互聯網企業近期爆出的裁員事件,摩立特集團合夥人陳兆豐的看法是,就管理問題而言,互聯網公司與傳統企業在本質上並無多大差異,管理者們要做的便是調整心態,回歸商業的根本,用相應的戰略和管理體系支撐起公司長遠的發展。

《21世紀》:最近互聯網企業頻頻爆發裁員,譬如高朋網,凡客等。在您看來,近段時間裁員集中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陳 兆豐:我覺得他們裁員的原因都各不相同。比如凡客是準備要上市,做好業績,當然也可以看作是一個運營三年多的公司開始規範管理,去除一部分績效不好的員 工,優化績效。他們共性的問題是盈利模式都存在弊端,即營銷成本、銷售成本比較高,整個銷售投入可能已經超過了回報。所以從長期來看,它們必須調整業務模 式,來繼續生存下去。

《21世紀》:有一種說法是,對於高速膨脹擴張的電商公司而言,裁員只是一種外在表現形式,最大的問題往往是內部的管理問題。您是否認同?這種管理的矛盾反映在哪些方面?

陳 兆豐:這種管理問題牽涉到B2C企業的戰略和商業模式。現在的互聯網公司已經不像10年前,有一個故事就能圈到錢,然後做一定的收入後上市。如今的互聯網 公司大多是將互聯網作為一個渠道的企業,在本質上和傳統企業相比沒有太大特殊性。因此它們還是得照著基本的商業邏輯來走,首先要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要有 一個可持續性的發展戰略,然後才去擴張它的團隊和業務。所以回到根本,管理者要問的是,公司的戰略有沒有優勢?商業模式是不是可持續?在執行上是不是到位 了?等等問題。

《21世紀》:現階段,電商公司應該如何解決內部的管理難題?

陳兆豐:第一要有一個清晰的發展戰略,第二 要有一定的差異化,即別人不易模仿的優勢。接下來,管理者要瞭解公司內部需要怎樣的能力和管理體系來支撐起它的整個戰略。這種能力包括公司需要怎樣的營銷 人才,需要多少人才等。管理體繫上,要使激勵機制和考核指標與戰略掛鉤,再配以相應的流程,才能支撐起一個完整的商業個體。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非互聯網 企業,他們管理的方法應該是一致的。

《21世紀》:您認為,近期數次的裁員事件能帶給互聯網行業怎樣的啟示? 陳兆豐:我覺得創業者一定要有個好的心態和正確的價值觀,不要認為開互聯網公司就是為了圈錢上市,還是要回歸商業根本。他們要為特定的客戶群去創造價值, 制定自己中長期的戰略,建立差異化的競爭優勢,然後再去想如何管理好公司,如何留住人才。很多管理者都會經歷這一條路,即回歸到最基本的商業運籌。

《21 世紀》:在一些公司裁員的同時,仍有另一些互聯網公司稱難招人。您覺得是什麼造成了人才供給的不匹配? 陳兆豐:對互聯網公司來說,大家慢慢體會到留住人才、培養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過去,很多人可能覺得互聯網很新鮮,覺得這是致富的捷徑。但做了一兩年 後,他們發現互聯網公司除非上市,不然薪水和其他行業相比也高不了多少,所以會轉去傳統行業或大公司。

因此,在充分競爭的環境下,人才挽 留也是每家互聯網公司的重點。比如阿里巴巴在公司內向員工發起了無息貸款,這也是留住人才的一種手段。因此,互聯網企業一來要證明它的商業模式,建立它的 營收規模,同時又要面對內部的管理難題。相比傳統行業內運營多年的公司,他們的挑戰更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79

碼頭網:航運綜合電商平台 解決航運信息不對稱弊端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6/28/228895.html

以下為現場文字實錄:

企業介紹:

哥倫布:尊敬的各位評委,朋友們大家好!很高興有這個機會為大家介紹哥倫布的產品。聽到哥倫布大家肯定會想到著名航海家和冒險家,沒錯,我們企業也 是一個做跟海跟船有關產品的。哥倫布(大連)科技有限公司是在2010年1月份成立的,成立之後一直未船舶和船舶相關企業提供信息化管理解決方案,至今為 止已經取得九項國家專利權,已經擁有120人的技術團隊,擁有60人的市場團隊和客服團隊。我們主要服務的業務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為國內60萬艘船舶提供 信息化管理服務的船舶機務管理平台,以及為船舶相關企業提供電子商務服務的交易平台。我們現在船舶機務管理平台年初時候上線,迄今為止已經接近半年時間, 運行的效果還比較好。碼頭網預計在下個月可以上線。

哥倫布船舶機務管理平台主要針對的目標客戶群和服務對象就是船舶和船舶管理公司,我們現在已經上線的這些模塊包含了所有的船舶管理公司日常的業務, 並且我們這個平台裡面是符合國際公約和安全管理體系的。所以我們這個平台會最大化避免由於人為素質的原因導致的工作的差異,會保證船舶管理公司在船舶的航 行安全,降低運行成本和提高競爭力。我們針對於400萬家船舶相關的企業提供電子商務平台的碼頭網。碼頭網主要目標客戶群,分類只有兩方面,一個是買家, 一個是賣家。因為在我們的機務管理平台裡面已經累積了大量購買商,就是船東和船舶管理公司,他們擁有船,需要修理船等等大量的需求,所以在我們碼頭網裡 面,我們在下個月上線之前,這個月招商非常順利,因為造船廠、修船廠很願意到我們這個平台上展示他們的產品,因為我們已經有大量購買力和需求在這上面了。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公司的市場狀況。我們公司推廣市場通過兩個方式,一個是通過多方合作模式,我們主要合作方是我們有共同目標客戶群,並且有差 異化服務項目,比如人保財險,各個公司船舶險,還有直接面向客戶的推廣。從我們機務管理平台上線迄今為止不到半年的時間,我們已經取得40多家客戶,接近 500條船的用戶,包括現在已經有1200多條船的註冊用戶等待數據化應用。最後是我們的盈利模式,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機務管理平台,一個就是電子商務平 台,就是碼頭網。在機務管理平台這個地方就是基礎模塊,第二個在我們平台上推廣他的企業的推廣費用,還有我們的個性化服務,針對於有一些個性化客戶需要手 機需要隨時能夠看到,能查到我的一些管理信息,這些個性化服務的費用。碼頭網這個地方有平台交易工具的服務費,有商業推廣也是廣告的服務費。在我們兩個平 台運行到一定階段,數據客戶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會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更深層次的數據統計和數據分析。

最後,我感覺我們哥倫布一定會為船舶這個傳統行業注入新的活力,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您的介紹,一個船舶管理的平台,機務管理平台,電子商務平台。

嘉賓點評:

費建江:以前管理船舶解決方案是打算賣產品還是做服務?

哥倫布:船舶的機務平台是在09年的時候國際公約頒佈了一個PMS管理機制,這個已經在全世界國際公約,在中國05年頒佈要求所有船舶必須要裝有 PMS監督系統。我們公司把以前的版本變更了一下,不用花錢去買新的版本,也不用公司建立新的團隊。我們是按照服務費,每一年按照模塊,一個時間段按照模 塊付費。並且我們的目標是通過我們機務管理平台和電子商務平台提供在線服務,包括公司內部業務管理,他使用產品的採購信息,包括最後在公司管理上的一些問 題,都可以通過我們的管理服務解決。

屈衛東:是一個SAS平台?

哥倫布:是。

王琦:我們現有客戶基本上有多少?能達到多少收入?

哥倫布:我們今年年初才開始運營這個平台,我們做這個事兒是因為國際公約的產生,再因為船舶市場不好,我們這種平台就會減少初期的投入,我們今年才 開始運營,四個月裡我們有將近兩千艘船的用戶量,而且我們市場調查跟客戶溝通過程中,一萬到兩萬之間他們會接受這個服務費用,到現在為止費用一年會有兩千 萬左右。現在已經接近500艘已經開始試用了,下個階段會付費。

費建江:推廣是怎麼做的?

哥倫布:這個是解決船舶防災防水功能,防止船舶在海上的時候避免出險,人保比較認可我們這種平台,防止了這種出險就少賠這個錢。我們跟保險公司簽了協議,中國80%船舶是在人保保的,人保要求保險客戶裝上我們的PMS。

費建江:明確說裝這個?

哥倫布:如果裝PMS之後第二年保費下降5%,並沒有強性要求你非得要裝。

王琦:我覺得這個方嚮應該是挺有意思的,用電子商務一些新型網絡平台做一些替代,我相信你有發展空間,但是這個需要驗證,我對這個領域不太瞭解,船 主也好各個需求方他們到底願意付出多少的錢來加入或利用我們這個軟件也好,平台也好,電子商務這個事兒做起來到底怎麼樣,我覺得需要驗證。

主持人:可不可以取另外一個行業中類似商業模式可能遇到的商業的瓶頸,或者遇到的挑戰會在哪裡?

王琦:我之前看過一個和醫療相關領域的平台,在上面可能會有一些醫療方面的知識信息的分享,醫生也會在上面,醫院人也會參加,包括醫療設備,一些藥 廠也會有交流平台,這和你們稍微有點不同,將來盈利模式更多的也是向電子商務,一些採購,垂直領域的需求。現在國內也有一些鋼材領域的垂直網站也有做的比 較大的,這個也可以借鑑一下,更多還是怎麼樣快速積累客戶,讓他們能夠付費,你調查下來他們願意收一兩萬,但是你真的要收的話他們可能不願意。

哥倫布:他們試用期三個月到半年,因為有個數據錄入的過程,三個月到半年使用習慣之後自然而然會付費,我們不是永久免費。比如我們有16個模塊,我們有5個模塊是免費的,剩下的模塊都是要付費的。所以我們更多的受益是來自商務平台。

(根據現場演講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35

頻繁調倉換股的弊端

來源: http://xueqiu.com/2100654541/27412268

很多朋友喜歡經常調倉換股,根據各種評價指標和股價漲跌情況來不斷動態調整倉位,以求提高收益,降低風險。我原來也是這樣操作,但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發現了這種操作方法的弊端。我一直在替一位朋友操作賬戶,操作思路和自己的賬戶區別很大,我自己的賬戶是追求高收益,因此選股很激進,操作也更頻繁,看到哪只好股票都不願錯過,趕快調倉買入,生怕錯過大機會。而朋友的賬戶則更多考慮安全性,另外他的資金不多,我覺得賺多賺少差別也不太大,因此有意無意地采取了以下的操作策略:只選擇我最有把握最看好的少數幾只股票,買入後就基本不動,看到做波段的機會也不去操作,即使看到其他好股票也不輕易換股。因為對買的那幾只股票都非常有信心,所以下跌也不擔心,甚至常常忘了還有這麽一個賬戶,幾周也不會打開賬戶去查看漲跌情況(畢竟不是自己的錢啊,不那麽上心)。最初我的想法是朋友的賬戶不求賺多少錢(本來他的資金也很少),只要穩健增長就可以了,但是一年下來再看,朋友賬戶的漲幅居然是我自己賬戶漲幅的好幾倍,這是在是令人驚呆了,我自己辛辛苦苦操作一年,嘔心瀝血,居然收益如此可憐,還遠不如那個放著不動的賬戶。作為一個愛思考的好青年,我自然會去刨根問底找出這個差異是怎麽產生的。朋友賬戶上的股票我自己也都買了,區別在於我自己的股票組合更多更雜,變換更頻繁,仔細想想,這種操作方法會有以下弊端:- 最強牛股在倉位中占的比例始終較小,對賬戶收益貢獻不大。- 匆忙中換入的股票並沒有經過慎重的考察,換入時輕率,賣出也輕率,很多股票表現都不佳,就像我開了一家公司,不斷在招聘新員工,同時不斷在解雇表現不好的老員工,這樣貌似是在不斷進行優選,但實際上整個團隊中始終有很大比例的菜鳥員工,導致公司整體業績不佳。而朋友的賬戶股票數很少,各個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千挑萬選之後留下的精兵強將,能夠以一當十,那些貌似有潛力的偽牛股根本就沒機會來這個賬戶里濫竽充數。- 頻繁操作貌似在做高拋低吸的波動操作,實際上成功率低,往往是高拋了還要更高買回來,低吸了還要更低價止損。比如賣出一只股票時,往往是因為出現了大跌,但真正的牛股一般只調整20%左右就恢複上漲了,等它突破盤整平臺之後再買入,比賣出價要高了很多,如果心理上無法接受這個買入價,就會永遠錯過這個牛股。- 換倉的原則一般都是:一只股票長期不漲或調整,就認為不應該在它身上浪費時間了,趕快換到其他牛股上。而牛股其實大部分時間都在橫盤調整,真正上漲的時間很少,於是換倉的結果就往往是:看見一只牛股大漲了才買進去,買了它又不漲了,等了一段時間看它一直沒動靜,又看見另一只在大漲,就又換到另一只,如此不斷重複前面的悲劇。- 每次操作除了交易成本之外,還會帶來其他成本,比如看到一只股票放量大漲5%,於是調倉買入,收盤時它漲幅縮小到3%,於是你今天實際是多虧損了2%,這樣的情況如果一年中出現10次,就吃掉了你20%的利潤。調倉換股時每次都只是對小部分倉位進行操作,因此以上問題的弊病並不明顯,還常常會因為新買入的股票大漲,而覺得換股很英明,而對於那些表現不佳的股票,覺得反正很快會被淘汰掉,不會給賬戶收益帶來多大損失。其實當每次調倉造成的小損失積累起來,成年累月就會變成大損失。不信的話你可以像我一樣,用少量資金建立一個單獨的賬戶,嘗試一下精心選擇少量最強股、持有不動、不經常換股、不做波段的操作風格,幾個月後看看是否會有很大差異。@宇森1638 @侯文寬 @利弗莫爾一平 @KT先生 @股香海南 @firstrump @聽風-春花秋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53

打房為何沒效?中研院獻計這份報告 戳破台灣稅制弊端

2014-06-16  TWM  
 

 

中研院近日推出了一份稅改研究報告,針對台灣現行的租稅政策提出批評。這份報告,不但讓中研院在重大政策搶回發言權,因為內容直白犀利,有如學術版的「稅改懶人包」,在各界引起迴響。是什麼內容,還讓張盛和親上火線?

撰文‧楊卓翰

如果國家是病人,政策研究就是藥方。中研院近日一次推出七帖藥方,頗有孔子編寫《春秋》的氣魄。

先秦時代,孔老夫子編寫《春秋》,表面上雖記載歷史,卻把褒貶隱於記事之中,作為君王執政的經緯,更為後世創出了微言大義「春秋筆法」。在二十一世紀,「春秋筆法」也有了改變。

中研院本月推出了耗時七個月研究的「賦稅改革政策建議書」,內容不再是《春秋》所記載的亂臣賊子,而是簡要詳盡地用簡單的圖表與數字,記載台灣這二十年來的租稅政策。然而一張又一張的表格,透露出的國家危機與其背後的政策意涵,卻比《春秋》還精采。

買車繳的稅比買房多

「台灣稅改政策那麼複雜,一般人怎麼可能看得懂?」相信這是許多民眾的第一個想法。但是,這份由中研院八名學者,聯合張忠謀、施振榮等重量級專家成員意見的稅改報告,卻淺顯易懂,簡單道出讓執政者無法否認的荒謬現實。不但各界一致稱讚,引起廣大迴響,連財政部長張盛和都在第一時間回應,表示建議書裡的許多政策將會著手進行。一如《春秋》建構了中國的政治架構,「建議書」也有可能成為台灣稅改政策的框架。

中研院這份報告到底為什麼這麼厲害,讓許多人看一眼就「有感」?因為它從擴大的貧富差距,甚至到企業不加薪,這份報告都打得精準。一張表格、一段文字,就把台灣稅制的盲點給講清楚。

這一○八頁的「建議書」共在七大領域提出主張:所得稅與消費稅、兩稅合一、營利事業所得稅、綠色稅制、貨物稅、中央與地方稅收結構、土地稅及房屋稅等,個個清楚有理,給立委質詢火藥,也給報紙標題,就像七個彈孔,留在台灣財稅這面危危欲倒的牆上。

報告一開始,就用一張表格告訴你台灣稅收最大問題:稅基太小、減稅太多。從一九九八年到二○一三年,各項租稅減免措施,就讓政府減少了一.三兆元台幣的稅收。就算你不懂各項租稅減免的情況,一張圖就會讓你訝異於台灣原來減了這麼多稅。

而所有的建議之中,又以「土地稅及房屋稅」讓想打房卻不斷失焦的執政者最難堪。為什麼?「建議書」用這樣一段文字告訴你:「平均房地產價值遠超過汽車價值十倍,甚至二十倍或三十倍以上,然而以自用住宅之標準做概略估計,擁有二千萬元房屋一年繳納房屋稅與地價稅約二萬元台幣,比擁有一輛二千西西轎車所須繳納的牌照稅與燃料費之總和還要低。因此我們發現,購置單價相對較低的汽車持有人每年所須繳納的稅款(動產持有稅,包括汽燃費及牌照稅),出乎意料地比購置單價相對較高的房地產持有人所繳納的稅款(不動產持有稅,包括地價稅及房屋稅)還多。」這隱含的意義,連不懂財政學的人都懂:有錢人自然拚命置產養房,而不管政府怎麼打房,房價都只升不降。從比較汽車與房屋的持有成本,「建議書」打中台灣房屋稅最荒謬的一環,就是「持有成本過低」。

報告裡分析房屋持有成本,分為「地價稅」與「房屋稅」,但是這兩種稅目的收稅基礎都是政府的公告地價和房屋評定現值,三年才做一次調整,而公告地價更只是一般市價的二成而已。台灣的土地稅制公不公平?中研院用一句話講完。

實價課稅才能扭轉房價

若更進一步按照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稅收分類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地價稅與房屋稅合計佔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僅○.八八%,遠低於英、美等許多先進國家,也低於OECD平均值一.一四%。用這些數字,對不動產稅收政策不熟悉的人也可推導出,唯一能讓不合理的高房價回歸正常,唯有「實價課稅」,讓稅基以市價計算提高稅收及「房、地稅合一」讓稅目單一。這項建議也獲張盛和認同,強調房地合一課稅最快將在明年上路。

而「建議書」更高明的地方,還將地方與中央稅收這個無解的問題一併討論。因為就各地方稅收結構來說,土地增值稅平均就佔地方稅收三成,是各地方政府的主要財源之一,因此,如果實價課稅,也可以幫助健全地方財政。

在土地政策以外,包括消費稅、兩稅合一、營所稅等議題,「建議書」的觀點也獲各界迴響。永豐銀行董事長邱正雄雖不認同營利與綜合兩稅應分離,但也贊同台灣營所稅問題應深入討論:「當營所稅率為二五%,公司不發股利時,最高可引發個人避稅率七.五%,現財政部稅改版,在營所稅率為一七%下可引發最高二四.三七五%避稅率。」他說。

「建議書」用淺顯方式打破稅收盲點,讓台灣社會開啟討論。未來在租稅政策改革中,能否從這七點建議徹底改革?中研院將醜陋事實擺在眼前,執政者的魄力,是最後關鍵。

中研院台灣稅改7大主張

1. 所得稅與消費稅:所得稅中薪資所得佔比太高,應降低薪資所得稅率,提高消費稅率。

2. 兩稅合一:沒有鼓勵投資,讓所得分配惡化。應將營利與綜合所得分開課稅,並消除重複課稅。

3. 營利事業所得稅:廢止不當的產業租稅減免,提高營所稅稅率。研發減免應針對技術創新,而非普遍性研發。

4. 土地稅及房屋稅:提高房屋持有成本,廢止公告價格與公告現值而實價課稅。房、地稅應合一,全面擴大房屋稅稅基。

5. 綠色稅制:落實環境汙染費與資源管理費開徵,將空氣汙染、水汙染、土壤及地下水汙染與海洋汙染等4種現有的環境汙染費,改為環境稅。

6. 貨物稅:可考慮類似獨立課徵菸酒稅捐的政策,推廣至其他成癮性貨物與活動,以達「寓禁於徵」目標。

7. 中央與地方稅收:提高第4項之土地稅及土地增值稅,也可提高地方政府自有財源。同時也應提高所得稅與營業稅的地方分成。

資料來源:中研院「賦稅改革政策建議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41

暴力救市周年 國家隊輸5000億 學者:暴露強行干預弊端 令外資卻步

1 : GS(14)@2016-07-06 07:16:44

【明報專訊】去年7月4日,中證監召開緊急會議,展開「暴力救市」序幕,事隔一年,雖然滬指昨日升至2988點,但距離救市首日的3775點水平仍有一段距離,更遑論股災前5178點高位。仍未收復失地之下,當日50家券商的2200億元(人民幣·下同),以及國家隊約2萬億元的救市資金,估計合共已蒸發掉5000億元。有內地學者表示,暴力救市暴露監管機構強行干預市場弊端,連帶阻礙了註冊制等市場化措施的推行,打擊國際投資者對A股的信心,這些「暴力救市」後遺症,難以在短時間解決。

明報記者 陳子凌

A股昨日做好,滬指一度升穿3000點,收報2988點,升1.9%,踏入7月後連續3個交易日錄得升幅,但跟去年6月12日A股最高位比較,滬深兩市總市值已蒸發35%,以內地共1.067億股民計,過去1年,平均每名股民虧損了23萬元左右。

每股民平均蝕23萬

中證監於救市期間,先後號召50家券商入市,金額達到2200億元,加上中證金、匯金等國家隊再出資約1.5萬億元,以及申購公募基金的2000億元和為券商提供流動性支持的2600億元,動員救市資金總量接近2萬億元。據招商證券測算,截至5月底國家隊帳面虧損已擴大至23%,即4600億元,至於券商,以去年7月6日至昨日滬指跌幅計,帳面亦虧損達462億元。

「暴力救市」一年過去,出現不少變化,當中因股災而加快落實的熔斷機制在今年1月1日正式執行,結果因引發新一輪暴跌,僅4日便被腰斬,早在股災期間已被詬病的主要倡導者肖鋼,亦於2月下台,由農行(1288)前董事長劉士余接替。而救市期間多次傳出「內鬼」泄露作為掃貨目標的股份,多名相關官員及券商亦曾捲入調查,至今仍未明確。

學者:A股最缺市場化規範化

上海交大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錢軍表示,A股目前最缺的不是反彈,而是市場化和規範化,因為過去監管部門採取了一系列非常「激情」的措施救市,結果是干預市場正常化運作,令投資者對政府「人為造市」缺乏信心。

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易憲容更表示,要恢復信心便要先讓股市回歸最基本功能,但中國已因此錯失了推進新股註冊制的重要時機,救市措施又未能找到合適的退出機會,結果令投資者對A股有保留,MSCI三度拒A股於門外,某程度上就是國際投資者對A股開放程度信心不足所致。他又稱,從劉士余表態「國家隊」未有退市時間表,延後註冊制等處理手法來看,目前中證監意在先穩住已脆弱的市場信心,相信短時間內暫不會在其他方向下工夫。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248&issue=201607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4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