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371家百大企業調查:天賦,讓你不怕510萬職缺消失 未來5年工作大報告!

2016-03-14  TCW

65%小學生,他們未來要從事的工作,現在還不存在大一學到的學科知識,50%到畢業就過時了現在工作必備的核心技能,35%在5年後會被取代5年內,510萬個工作機會將消失

三月九日,是今年高三生開始申請大學的第一天,也是十八歲孩子對未來人生,第一次重大的決定。三月也是轉職的旺季。但,你可知道,今年進入大學學到的知識,畢業後可能就過時了;而目前工作需具備的核心能力,五年後,三分之一會被替換掉!

人力出現斷層現在熱門科系,未來不一定搶手

今年一月,在瑞士達沃斯(Davos)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發表了〈工作大未來報告〉(The Future of Jobs)。論壇主席施瓦伯(Klaus Schwab)開宗明義指出重點:五年內,全球出現職場人力斷層!

「有限的淨職缺成長和核心能力的不確定,讓多數產業面臨增員挑戰和人才短缺;這個斷層在未來五年會更加嚴重,」施瓦伯說。

《工作大未來報告》調查範圍涵蓋英、美、日等十五個主要經濟體,共蒐集三百七十一家企業人資長和策略長參與調查,提出在未來五年內全球企業需要的工作形態和職場競爭力。

結果發現,第四次工業革命已讓職場藍圖產生重大改變,現在所需的人才,有許多十年前不存在,十年後所需的人才更可能現在也難以預測。三大趨勢不可不知:

數據一:從二0一五到二0二0年,會減少超過五百一十萬個職缺。在二0一五到二0二0年間,十五個經濟體中的九大產業,將淨消失五百一十萬個職缺。

根據結果顯示,行政庶務、製造業和營建相關是消失比重最多的三類職缺。職缺增加最多的三類包括:業務和財務相關、管理階層,以及電腦、數學相關工作。有些現在很熱門的科系或人才,未來需求卻不如想像的高,例如資訊、科技相關人才需求,在這些人資長、策略長的預測中只是平平。有些領域人才的需求也超乎想像,例如媒體娛樂產業對於電腦、數學相關人才的需求,將排擠傳統所謂的「科班出身——藝術、設計、娛樂、媒體」人才。

硬知識過時從職業分類鑽研所學,不再管用

數據二:近五0%在大一學到的知識,等大四畢業就過時了。

<工作大未來報告> 引用美國科技教育專家麥克柳(Scott Mcleod)和費雪(Karl Fisch)的估算,二00六年時,科技資訊的總量每兩年增加一倍;在這樣的速度下,對一個就讀四年制的大學生而言,大一進去學到的知識,到畢業時有一半是過時的。一0年,資訊總量的增速變成每七十二小時增加一倍,意味著在學校裡學的知識無法在畢業後派上用場,因為多數都過時了。

學校裡傳授的知識和技能,是根據傳統的學科分類,稱為「硬知識」(hardknowledge),但是第四次工業革命讓工作內容變得多元,所需要的職能打破傳統學科的界線,導致學校傳授的「硬知識」無法因應,因而過時。

數據三:有三五%核心能力,而二0二0年前會被取代.

<工作大未來報告>從九大產業內的工作群組歸納出九類、三十五種核心能力,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能力會被取代;表示就算現在具備核心能力也不是吃香暍辣一輩子,在五年內極有可能失勢。根據這些人資長和策略長的問卷結果,未來最需求的技能是「複合式問題解決技能」(complex problem-solving skills)。

所謂「複合式問題解決技能」指的是在複雜的真實情境下,能夠解決未出現(novel)或難以定義(ill-defined)的問題。親子教育作家李偉文對此形容,「未來,再也不能從職業的分類來確定要鑽研什麼技術知識!」

<工作大未來報告>中最後建議,光靠教育體制改革已經難以培養學生具備未來技能,終生學習才是唯一解方,而且,關鍵是找出自己的天賦。

關鍵在天賦

從強項發展,才能面對新挑戰

這是有科學根據的。《發現我的天才》(Now,Discover Your strengths)作者巴金漢(Marcus Buckingham)指出,天賦是能帶來效益的重複性情慼、思想或行為模式,讓人願意為他感興趣的事情做好、做滿:這種重複性模式來自每個人大腦內較強的「突觸」 (Synapse,負責連結腦細胞,讓腦細胞溝通)。善用自己較強的突觸,不僅會讓人從事某些特定領域時特別得心應手,更容易啟動後天的學習力與專注力,來應付各種新的挑戰。

一九七五年,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mihalyi)提出的心流理論(flow)也可以呼應這一點,當人們全神貫注的投入一項活動時,會渾然忘我,順著熱情發展,能達到人生的「順流」,締造人生佳績。

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的天賦在哪裡,根據蓋洛普總資料庫,針對全球一百六十三國、一百零一家企業和一百七十萬名員工所做的調查,八成員工認為自己擺錯了位置。

去年五月,蓋洛普分析企業中以天賦為業和不以天賦為業的兩種員工,發現前者可能離職的人數比後者少一五%,擁有良好生活品質的人數此後者多出三倍。蓋洛普人才管理資深顧問艾洛特(Gwen Elliot)更指出,企業中以天賦為業的員工越多,企業體質比較強壯,是因為成員的天賦不同,多元化會讓彼此截長補短,一方面降低風險,一方面提高產能.

不妙的是,台灣人從大學選科系開始就反其道而行。

激發學習潛能第四次工業革命,興趣就是競爭力

二0一四年,台大教授王秀槐以「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大一新生調查資料,探討科系選擇的相關議題。她發現,高達三分之一的大一學生認為自己選擇的科系不符合原來的期望;更有四分之一想要轉系或轉學。

政大教育系數授詹志禹分析,現代學牛不了解自己天賦、找不到興趣,學習變得痛苦,自我觀感也漸趨平庸,可以說是「沒有興趣就沒有競爭力」。但如果選擇自己的天賦,願意高度專注且長時間投入,不管多冷門的職業,都容易變得傑出。

當大家擔心自動化、人工智慧、物聯網逐步取代更多職缺,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伯反過來提醒大家;「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是一場人與機器的競爭,而是要讓工作成為工作者完整實踐潛能的管道。」

認識自己的天賦,沒有年齡的天花板,只要掌握自己的天賦,等於掌握通往未來的鑰匙,永遠不嫌晚。

整理者吳和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2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