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馬云應對大公司病策略:不斷分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353.html

● 在這種框架下,誰將擔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反而是不那麼重要的問題了

誰敢於在公司大規模重組後不到半年就再次大動干戈?馬云敢。1月10日,他宣佈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組織、文化變革」,將剛剛組建不久的7大事業群進一步拆分成25個事業部。5天之後他又進一步宣佈:5月10日起自己將不再擔任阿里巴巴集團CEO一職。

這是爭強好勝的Jack Ma組織的一場賽馬,也是一場帶著多重任務的選拔賽:既要選拔出各大事業部的領頭人,還要找到阿里的接班人,更要賽出獨特的平台競爭力。

「把大公司拆成小公司運營,我們給市場、給競爭者更多挑戰我們的機會,同樣是給我們自己機會。」在關於組織變革的電子郵件中,馬云寫道,「我們希望阿里人一起努力把每一個事業部變成小而美、對生態發展有重大作用和價值的群體。」

馬云要解決的問題,其實也是所有功成名就的互聯網大公司所面臨的難題:如何面對新出現的挑戰,並在規模和靈活之間找到平衡?他要面對的挑戰,其實就是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所說的「創新者的窘境」:在面對破壞性創新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大公司都束手無策,直至被這種創新毀滅。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大公司無法克服組織上的缺陷,無法調動更多的資源應對那些初看並不起眼的破壞性創新。

在創新層出不窮的互聯網行業,這種顛覆也更為常見,以至於每過幾年,不可一世的老霸主就會被新的毛頭小夥所取代:雅虎取代了AOL,谷歌又將雅虎趕下了舞台;如今,Facebook又在野心勃勃地挑戰谷歌。

如何應對破壞性創新?克里斯坦森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從大組織中分拆出獨立運營的小組織,馬云就是實踐者。阿里巴巴最早做黃頁起家,但很快就發現B2B領域的巨大商機並切入,一躍成為這個領域的領頭羊。2003年C2C大潮來臨,阿里又組建了新團隊並推出淘寶,憑藉免費策略一舉擊敗了國際巨頭eBay。

此時的阿里已經成為中國電子商務領域的老大,但也開始面臨更多的挑戰,馬云的應對之策就是不斷分拆。他意識到網上支付是個大難題,於是在2004年底成立了支付寶[微博]並從淘寶中獨立出來;2008年B2C來勢洶洶,京東商城[微博]等競爭對手開始崛起,淘寶又分出專門的淘寶商城(後更名為天貓[微博]);2011年淘寶又進一步分拆出了一淘(購物搜索)和聚划算(團購)。

歷次分拆當中,淘寶成了新業務的孵化器。而在最近的這次組織變革之後,新組織架構中已看不到淘寶的身影,因為淘寶已被徹底分拆成了更多的事業部。新組建的航旅、無線、旺旺和客戶端、音樂、本地生活等事業部,其實也代表了阿里下一步在電子商務領域的努力方向:馬云不僅僅滿足於阿里成為實物和PC電子商務的王者,還希望阿里成為無線、虛擬物品、O2O、本地化生活等細分電子商務領域的領頭羊。

馬云給了高管們每人一匹賽馬,至於馬到底能跑多遠,就要看阿里「騎士」們各自的技藝了。分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團隊規模更小,更容易交流,也更聚焦於核心產品和業務。如果分拆業務能夠獨立上市,也能夠給業務骨幹們帶來更大的物質利益。2008年天貓從淘寶分拆出來之後,很快就在B2C領域站穩了腳跟,發展了6萬多家商戶。2012年「雙十一」購物節,天貓的交易額達到了132億元,繼續穩坐B2C老大的位置。在中國互聯網行業,分拆成功的例子也不少:早在2004年,搜狐就開始做搜索引擎並在公司內部成立了搜狗,但是由於與搜狐媒體業務衝突一直發展得不好。而當2010年8月搜狗分拆成獨立公司之後,立即迸發出強烈的進取心,迄今為止已經實現連續9個季度的高速增長。為了更好地發展微博業務,新浪也在新年伊始將微博與傳統門戶業務徹底分開。

從這個角度來看,馬云是中國互聯網行業中戰略眼光最好,同時也最善於行軍佈陣的領導者。在他帶領下,阿里沒有錯過中國電子商務領域的任何一次大機會,無論是B2B、C2C、B2C,抑或是未來的C2B,阿里均站在了最前面。此外,馬云還通過支付寶、阿里金融、阿里云等分拆出來的公司,進一步深入到了金融和大數據等更廣闊的新領域。

但是,如果沒有搭建好技術和運營的基礎平台,沒有在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和企業文化上達成真正的共識,所謂的分拆就會變成各個事業部自行其是,就像一盤散沙,無法形成合力。例如,盛大集團將各大業務分拆成了獨立的子公司,卻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阿里努力打通淘寶和阿里巴巴B2B之間的技術平台,做到真正的用戶共享。在這次組織變革完成之後,仍然擔任阿里董事局主席的馬云也給自己佈置了幾件最重要的事情,分別是戰略決策、組織文化、人才培養、公益事業。

「你看今天,把淘寶解散了,淘寶反而增長得更快,發展得更加舒服。我們又出了三丰(姜鵬)、張勇、吳泳銘,一大批人,雨後春筍般在公司出來。三丰一個人的業務就抵過了當時老陸(陸兆禧)在淘寶管的業務,這樣人才就起來了。」馬云曾如此說,他最注重的當然還是高管人才的培養。在阿里內部,每位高管都需要培養自己的繼任人,這樣才能夠算是合格的管理者,他還專門在年輕的管理者中開設了培訓班,培養第三代乃至更年輕的接班人。

目前,「騎士」的選拔工作還沒有完成,阿里旗下的25家事業部仍然由集團戰略管理執行委員會的9位高管分管。不過,這顯然並不是最終狀態。未來,每家事業部顯然還會選撥出各自的負責人,而他們將是更年輕的阿里人。

在不知不覺之中,阿里新老交替將順利完成,至於誰將擔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反而是不那麼重要的問題了。經過此次組織變革之後,25家事業部將會享有更充分的決策權,同時也會被壓上更沉重的擔子。集團CEO會將更多權力下放給事業部的年輕人,給他們更大的發揮空間,而自己的主要職責則變成給前方提供資源和做好監督管理,這已經不是過去CEO馬云治下的那種意義下的CEO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54

埃博拉對大宗商品市場沖擊幾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162

西非爆發的埃博拉病毒已經演化成一場悲劇,並且疫情會否一進步升級的前景依然不明朗,這對於非洲的大宗商品生產也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德意誌銀行分析師Anna Mulholland上月曾指出,埃博拉疫情惡化可能對某些商品市場及礦企有重大意義。

西非在能源、金屬、農產品的生產上都具重要性,雖然疫情擴散尚未嚴重沖擊到商品市場及西非礦產業,但德意誌銀行表示,應該評估疫情惡化的潛在威脅,盡管當前發生疫情的國家所占有的可可、咖啡、棉花、橡膠、棕櫚油的產量不足全球的2%,但若是病毒擴散後將帶來的影響值得關註,特別是若病毒擴散至馬里、象牙海岸,及更遠至加納、布吉納法索、毛利塔利亞、尼日利亞、乍得及喀麥隆。

黃金及可可是“最有風險”的商品,因全球可可供給超過7成來自西非。

ebola-map-2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499

富時對大摩指數 Raging Bull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5/06/16/%E5%AF%8C%E6%99%82%E5%B0%8D%E5%A4%A7%E6%91%A9%E6%8C%87%E6%95%B8/

上星期三六月十日,市場期待美國MSCI 大摩指數年度檢討,決定是否把A股納入新興國家指數。兩星期前,英國富時指數已經率先宣佈,把A股納入過渡指數,首先佔5%,之後再逐步增至30%。環球兩大指數富時FTSC及大摩指數MSCI是最多基金用來追蹤全球股市的指數,全球用兩大指數的基金每隻都有約十萬億美元。但在新興市場大摩則領先,大摩指數有1.54萬億美元基金追蹤新興市場,而富時指數則有913億美元基金追蹤。用大摩指數追綜的資金遠多於富時,因此富時屬後來者,辦事要較進取,因此兩週前富時率先把A股納入過渡指數,比大摩跑快一步。市場預計,因應富時的競爭,大摩指數也會採取同樣方法,把A股納入過渡指數。這知大摩指數出乎意料之外,不把A股納入新興國家指數。

大摩有兩大理據,首先是A股市場仍未全面開放,購入A股的渠道太少。現在只有QFII,合格境外投資者,及滬股通,每個限額都在約3000億元,對投資者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限制。另一個問題就是股票實際擁有權,及權益擁有權的問題。有學者指數,大摩兩個問題都不成立。

首先是投資渠道問題,在十年前臺灣股市也受限於合格境外投資者的限制,但未有阻止大摩指數把臺股納入新興國家指數。大摩現在做法有點不合理,似乎未能實事求事,不能令人信服。另一個問題是實際擁有權,現在A股實行全面無紙化,股票全部存於交易所,由交易所擁有,交易所再把股票益按交易分給股票的買家。在滬港通實行初時,這個實際擁有權問題一度令到歐洲機構投資者卻步。

但經過上海交易所澄清後,歐洲基金接受上交所的安排,歐洲基金開始投資A股。大摩沒有關上大門,現在緊密和中證監合作,試圖解決面對的問題。另一方面,富時卻急進得多,宣佈下季將聯合中證監及最大的新興市場基金領航(Vanguard)一起在歐美國家進行路演,為A股鋪路。

在實際擁有權方面,上週我和一位港交所高層談話。說到無紙化,中國是全球做得最好地方,香港談了20年仍然沒有進展。主要是概得利益者的阻撓,在機構投資者壟斷的歐美市場,銀行在信託(trustee)及託管(custodian)方面賺取大量利益。基金需要委任銀行做信託人,及託管其資產,每一單買賣,銀行都賺取利益。因此銀行為首的金融機構都要求,基金把實質股票存於其倉內,而不接受無紙化交收。這就是香港談了無紙化20年都沒有結論的主要原因,而歐美股市只能做到局部無紙化。一些基金仍要提取股票,滿足信託人及託管人的需求。

全球只有中國能做到全面無紙化,1992年上海及深圳開市時都用原始紙張實物的股票,但在1994年中國證監下令全面無紙化,所有股票都必需存在上海或深圳交易所,由交易所擁有,用交易所文件代替股票實物。投資股票的股民只有一紙表格,証明他擁有該股票的權益(equity),而不擁有實物(actual ownership)。實際擁有權是在交易所手中,投資者要先付款,後交收。投資者只有一紙証明擁有該股票的權益,好處是交收一定會100%完成,不可能出現壞賬,或者出現訛騙,或者假股票,或者出現雷曼事情不能完成交收問題。但是全球只有中國做到無紙化100%交收,西方社會因為人權,或概得利益問題,始終不能實行100%無紙化,全球股市應向中國學習。

Raging Bu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41

商業信託只對大股東有利—星洲經驗, 信報二月十一日財經版


上次談和黃(013)大中華碼頭業務以商業信託分拆到星洲上市,不少讀者都想了解多一點商業信託。香港既然沒有商業信託上市,就再到星洲看個究竟吧!

按星洲金管局分類,當地自2006年起,共有十間商業信託上市【表】,當中四間是基建,但他們上市後的表現真不敢恭維!怪不得四年多了,才只有十家!不受歡迎也!不知和黃是否真可成為星洲救星?

此話怎說?十家中,其中七家目前已跌破當天單位招股價!餘下三家,其中二家上市不及一年,升幅似有若無,不能作準。又如以海峽時報指數為指標,就只有兩家在過去一年跑贏大市!另外更有四家長年錄得虧損,蠶食了原來的股本,要再發新單位集資以免資不抵債!

以REIT上市的利幣

而Hyflux Water去年尾更以難於尋找新融資繼續發展為理由,私有化而下市去了。十家中就只有CDL的業績既見得人而又過得人。但它其實是一房產信託加商業信託的所謂stapled trust。房產信託業務和資產佔99%以上!看完了,商業信託上市對港人是新事,但會是一個好的上市模式嗎?

查一家公司的成功,不在乎用什麼模式上市,甚或是否要上市,而是看其基本因素。這就是上次所談,Modigliani Miller Theorem的精粹。且看Indiabulls,雷曼風暴前上市,印度地產狂瀉50%,公司由是要撥備超過12億元(坡元.下同)兼要再發新單位救亡。

船務也是大上大落的行業。商業信託承諾派高息,更說就算有虧蝕,但如加回折舊等非現金開支,有現金流就可派息。這根本是空談。虧就是虧,派了高息又如何?股價跌時更可隨時要再集資!正是贏粒糖、輸間廠之謂也!

第二,回歸基本!REIT,即所謂地產信託,理念就是讓小投以小本投資於風險低和心儀的個別物業而不用投資於控股公司。這就避免了承受整間控股公司的風險,如新投資、其他業務、財務、甚至管理層力有不遞的風險。就如80年代若置地廣場、怡和大廈等一級商廈可用REIT方式賣給小投,小投當年就不用拿着置地股票而冒上負巨債來發展交易廣場和與怡和系公司互控保股權等所帶來的風險和代價。

即是說,REIT或信託應是物業項目愈少、組織愈簡單愈好。但商業信託組織複雜非常,有大量項目,當中不少更不是直接而是透過有限公司擁有。這樣的話,信託帶來所謂的稅務優惠就沒有了,也有不少是跨國項目,各國商業法則,稅例大大不同,又涉外幣兌換,風險更大。既如此,為何不用回有限公司而要巧立名目搞什麼信託?

商業信託對大股東的好處

筆者認為,商業信託只有利大股東。上次已詳談拿25%股權就可以小控大,牢牢保住控制權,是如何對小投資者不公。

這是商業信託對大股東的第一大好處。複雜的結構也令小投難於監管管理層和大股東。第二,在星洲,不少虧損的公司,或還需要資金發展的新投資計劃,在原有限公司的模式下,實不可能上市,也沒有能力派息。但在商業信託下,沒錢賺也可派息,也能上市了。

個案有政府的Cityspring。那間私人的Treasury China也無營運盈利,但就因為賣了一個舊項目,有現金可派息,就上市了!他的招股書更寫明今年派了息,明年和後年的,就要看天了。我真是無言!

第三個好處就是大股東賣了資產,仍可收取五花八門的管理費。有基本管理費,就像一般投資基金,是以資產值,不是營業額或盈利計算。有表現費,可以已盈利或股價表現計算。

買入或賣出資產,如我門的地產經紀、可有佣金。物業的有物業管理費、租金佣金;發管理員人工又有佣金,真是數之不盡!

且看那間Cityspring,上市才七星期,由於價位突然被炒高,在2007年3月就收了6200多萬元表現獎金!但該七周營業額才4000多萬元,結果全年虧蝕了5000多萬元,引來軒然大波!後來股價潛水了。星證監明令要把此列為商業信託的重大風險,但舞照跳可也!

具體安排還看細節

再看那虧大本的Indiabulls。印度地產在2009年哪有牛市!項目也才剛完成,Indiabulls首年只有營業額50多萬元。但大股東就按物業價值比例計算,收了差不多60萬元的管理費。

當年更要為地產價下跌而撥備12億元,全年虧9.6億元!2010年營業額有2400多萬元,但管理費已用去700多萬元,即超過30%!

看到這裏,大家或可得出結論了,商業信託上市對大股東有好處,對小投資者來說,就是壞處。和黃今次分拆的細節還沒有公布。作價多少?如是好的,對原股東是好事,把成熟了的業務善價而沽給星洲友人,何樂而不為,舉杯慶祝可也。

但如打算跟隊,到星洲作海外投資,買下和黃的新信託單位,就要看清楚他們將要公布的種種細節,即是之前說過的關連交易,特別是各種管理費的安排了。有星洲的經驗,大家可引以為鑑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25

藍皮書:建築制造業對大學畢業生需求明顯下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866.html

相關研究機構6月12日發布的最新調研成果顯示,IT、教育、醫療業吸納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建築、制造業需求下降。與此同時,大學畢業生就業重心變化,民企、中小微企業、地級市及以下地區等成為主要就業去向。

麥可思研究院、社科文獻出版社當日聯合在京發布《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

調查結果顯示,在就業比例前十位行業中,與2013屆相比,2015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比例增加較多的行業類依次為“教育業”(增加3.6個百分點)、“醫療和社會護理服務業”(增加2.8個百分點)、“媒體、信息及通信產業”(增加1.8個百分點);就業比例降低最多的行業類是“建築業”,降低了2.4個百分點,其次是“機械五金制造業”,降低了1.7個百分點。

與2013屆相比,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比例增加較多的行業類為“金融(銀行/保險/證券)業”(增加2.2個百分點)、“醫療和社會護理服務業”(增加2.0個百分點)和“教育業”(增加1.9個百分點);就業比例降低最多的主要行業類是“機械五金制造業”,降低了1.6個百分點。

從三屆的就業趨勢可以看出,在就業比例排名前十位的行業類中,本科畢業生在“教育業”和“醫療和社會護理服務業”行業類就業的比例逐屆增加,在“建築業”、“電子電氣儀器設備及電腦制造業”和“機械五金制造業”行業類就業的比例逐屆降低。高職高專畢業生在“金融(銀行/保險/證券)業”和“教育業”行業類就業的比例逐屆增加,在“電子電氣儀器設備及電腦制造業”行業類就業的比例逐屆降低。

概括來說,知識與服務密集型的現代產業(信息技術、教育和醫療等)發展強勁,而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制造、建築等)面臨挑戰。需要註意的是,少數行業(如金融)由於證券業等的影響產生人才需求的波動。

調查結果顯示,與2013屆相比,2015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比例增加較多的職業類為“中小學教育”(增加3.1個百分點)、“互聯網開發及應用”(增加2.7個百分點)和“醫療保健/緊急救助”(增加2.5個百分點);就業比例降低最多的職業類為“建築工程”,降低了2.3個百分點。與2013屆相比,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比例增加較多的職業類為“互聯網開發及應用”(增加2.4個百分點)、“醫療保健/緊急救助”(增加2.2個百分點);就業比例降低最多的職業類為“機械/儀器儀表”,降低了1.9個百分點。

從三屆的就業趨勢中可以看出,在就業比例排名前十位的職業類中,本科畢業生從事“中小學教育”、“金融(銀行/基金/證券/期貨/理財)”、“互聯網開發及應用”和“醫療保健/緊急救助”職業類的比例逐屆增加,從事“行政/後勤”、“建築工程”和“電氣/電子(不包括計算機)”職業類的比例逐屆降低。高職高專畢業生從事“互聯網開發及應用”職業類的比例逐屆增加,從事“機械/儀器儀表”和“電氣/電子(不包括計算機)”職業類的比例逐屆降低。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畢業生在民營企業就業的比例從2013屆的54%上升為2015屆的59%,與此同時,在國有企業就業的比例從2013屆的22%下降到2015屆的18%,在中外合資/外資/獨資企業就業的比例從2013屆的11%下降到2015屆的9%。

其中,本科畢業生在民營企業的就業比例從2013屆的45%上升為2015屆的52%。高職高專畢業生從63%上升為67%。本科畢業生在國有企業的就業比例從2013屆的26%下降到2015屆的20%,在中外合資/外資/獨資企業的就業比例從12%下降到10%。高職高專畢業生在國有企業的就業比例從2013屆的19%下降到2015屆的16%,在中外合資/外資/獨資企業的就業比例從10%下降到8%。這些變化反映出國企正在經歷新一輪的產能調整,外資企業也受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而民營企業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支撐凸顯重要。

調查結果顯示,2013~2015屆大學畢業生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單位就業的比例從23%下降到21%,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單位就業的比例從51%上升為55%。

其中,2013~2015屆本科畢業生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單位就業的比例從27%下降到25%,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單位就業的比例從45%上升為50%。2013~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單位就業的比例從19%下降到17%,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單位就業的比例從56%上升為60%。中小微企業雇用了超過一半的大學畢業生。

2013~2015屆大學畢業生在地級市及以下地區就業比例從2013屆的52%上升為2015屆的55%。其中,2013~2015屆本科畢業生在地級市及以下地區就業比例從2013屆的46%上升為2015屆的48%。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比例從58%上升為61%。大學畢業生在地級市及以下地區的就業比例上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59

小薯仔面對大場面

與經濟商學院合作的講座,終於在昨晚圓滿結束,今次可謂止凡最費心力的一次,主因是人數頗多,加上主辦單位的認真處理,令我感到不少壓力。




這次講座有400人之多,其實我自己分析過,這麼多參與者不太可能是因我而來的,大概是因為Donald Trump上任後,不少人擔心後市,所以看看坊間有什麼講座就報一報,希望吃點「定心丸」之類。當然,一直有看我們一眾blogger的參與者就純粹因為給我面子才參加吧。

當我一到現場,負責單位好像嚇了一跳,因為我早了差不多一小時。踏進大堂時,看見已經有十多位參與者在門外等候著,我走上枱前,有位小姐話:「先生,未開始登記。。。」,她抬頭一看:「止凡?雙眼放大,你這麼早來?這邊這邊。。。」。她邊走邊說:「我們往時的講座,參與者與嘉賓都不會這麼早到。。。」。我想了想,可能我們這些blogger都是怪怪的吧,哈哈。


講座開始時,我問在場參與者有誰不認為止凡,與我上面的分析差不多,發現有一半人是不認識我的,他們完全不清楚我是什麼人也報這個講座,大概來看看有何投資得著吧。這情況有好有壞,好的方面是我可以趁機推介一下blog的世界,讓更多人留意一眾出色的blogger,這也是演說內容的部份目的。


壞的方面是難以判斷適當的演說水平,因為參與者水平與預期高低差別將會很大。這點主辦單位在事前也有提醒過,當主辦單位收到我的powerpoint時,希望我作點修改,起初實在有點不悅,以前多次分享也從來無人對我指示「應該說這」、「不應該說那」,尤其談到「課程」與「分享會」上的預期就更有針著。

後來再想想,她們辦這類活動比我多,對參與者的水平與預期比我更能掌握,而且以前與我從未有合作過,這舉動其實已經很大膽,因為我們這些blogger最難控制,主因都不是行內人,不用靠搞這些活動「開飯」,看待知名度與名聲也如浮雲,不咬弦、不合作亦不太在乎。

由於初次合作,我還是作了一丁點的修改,但絕大部份內容還是我行我素,因為我就是想改變她們一般課程的常規,整個晚上沒有一條公式,亦不會指明實際應該做什麼?步驟如何?但若用心領會的話,可以有很深的啟發,隨時改變一生。

不過,課程開始前與結束後,我估計仍有很多人得不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所要的可能仍是坊間的講座模式,未必是求冧巴的,但可能是要明確估計後市如何、哪個版塊值得買、提供加息睇法,又或者從宣傳單張上提到的點子逐一對應,估值應該如何做、年報應該如何看、不同市況買賣策略又怎樣做,如回答考試題目一樣,逐點地直接說清就最好了。

其實我不算高手,但少少地也有十多年投資經驗,算是對投資道理有多少領悟吧,若參與者只需要花兩小時,就如上了一個「雞精班」由不懂到懂,我認為這不太可能,亦無價值。所以花兩小時盡可能啟發大家,提出五花八門的投資成功小故事,令參與者有團火去拼命學好自己一套,這才是更可取。若真的要「磨好自己的劍」,應大量閱讀,亦可找找巴黎兄與鍾兄的課程研究一下,好像巴黎兄談折現率的概念都談上一小時,仍有很多同學不太明白,想想兩小時「雞精班」可以做什麼?

由於準備太多東西想談,時間緊迫得很,整晚說話速度頗快,有點像街頭速銷員的說話速度。事後,身邊有些平日有看blog的朋友,大概所有內容都跟得上,亦感到內容不錯,同時也給了意見,若可以做到總結就更好。

另外,也有聽到有些參與者真的聽不懂,其實我這個小薯仔識的財務東西都已算非常顯淺(深一點我都不懂吧),仍然聽不懂的話,實在要急起直追,希望今次能引起他們增進財務知識,與及看blog的興趣吧。

當晚時間有限,我沒有說「回饋」的部份,但其實我很想說的,朋友都問我其實想講什麼「回饋」?不如就在這裡交代一下吧。先想談談明哥與財叔,財叔曾經指明哥的生活可能比大家都要差,但就身體力行地去做慈善,早前明哥與財叔辦講座賣出數百張明哥飯卷,香港這個資本主義社會越來越冷冰冰,這些善心正是社會上的一點暖。

另外是曹sir生前的一個講座,他談到自己身家自母親過世後都沒有寸進,發現自己失去了賺錢的動力。自小開始,曹sir賺到錢,母親都會稱讚他,但母親過世後,他賺再多錢都沒有人稱讚,而他的身家早已經多得花不完,因而失去賺錢的興趣。後來,他誤出一個道理,原來一個人花錢的滿足感有限的,舉例,你一天花200元,與你一天花20000元,可能得到的快樂相差無幾。但他試過到內地探訪貧困兒童,看見他們有餐飽飯食時,那副天真無邪的笑臉,是他於香港從未見過的。於是他認為,錢花在自己身上,效益會越來越少,不化算,到一定水平之時,應尋找花錢到幫助別人的地方,所得到的滿足感是化算千百倍的。


講座之後,收到其中一位參與者Fida兄寫給小弟的感想,能幫助參與者消化講座內容,在下面分享一下。

止凡兄你好:

今晚再一次參加到你的講座,每次都有得著,趁著重有少少記憶,想分享少少事情。

相信今晚在座朋友都應該聽過財務自由一詞,但怎樣先可做到,的確是每位朋友都想知道,而今晚止凡兄藉著綜合幾位BLOGGER的親身經驗,以不同的投資工具都夠能通往財務自由,希望在座朋友明白事實上需要一個計劃,有目標、適合自己的工具及操作方法來達成,而計劃的安排,成功與否,財務知識是必需的。

無論BLOGGER們用什麼的投資工具及方法,股票、樓、債、貴金屬、房託、月供股票、折讓股、特式戶、大屋苑、投資在不同地區、甚至槓桿操作等,都需要對每樣工具有深入的理解是否適合自己,浸淫了一段很長時間,再不斷優化投資工具,當中仍不斷學習才能成功。

可能小弟時常去你們的BLOG瀏覽,所以聽起上來很共鳴,但在座會有朋友覺得BLOGGER們操作上很離地,但實情是,如果大家有追開其他BLOGGER,更離地的大有人在,其操作的領域更是想像不到的,除了已經財務自由,還希望幫助到其他人成功!

萬事起頭難,在答問環節可略見一二。

關於月供股票,如果不用平均投資法,在你及其他的BLOG及留言都有討論過其他稍作改動的方法,朋友們大可上網找找。

要怎樣避開有古惑業績的公司,真的要多看年報及上網找資料。

Intrinsic value – 定義不難找到,但不同類型公司計法都不同,做零售的、起樓的、收租的……都不能作比較,可能真的要將數字化作自己看得懂的數字,才能理解一隻股票的價值。

增進財商就好像我讀書時英文老師同我們講,是需要浸的。小弟想分享一下,若果將理財慢慢做成一種習慣,財商自自然便可以累積,包括記帳、多留意身邊事情、吸收理財知識、將自身理財當成一盤生意去打理等。

記帳方面 - 電話上已經有不同APP,使用上很方便,將家庭及個人開支分開,亦可以家庭開支裡再作分類,之後輸出一個EXCEL表,每日只需數分鐘記下開支,一個月、一年下來便可以清楚知道開支去了那裡。亦可以知道開支佔收入多少,從而計算出投資目標。

留意身邊事情 – 平時逛街,可以留意店鋪,商場等的運作,例如為什麼大家都是經營茶餐廳,一間年年有錢賺有增長,另一間卻要蝕著做,都可以明白為何該股票的表現會有很大落差。

吸收理財知識 – 很簡單,搭車看BLOG、看書,駕車聽YOUTUBE,每日看少少,像海綿般吸收,累積的財商知識不會少。

當有一定的財商,自然就能夠分辨什麼工具適合自己,怎樣計劃,學習人家的長處,短處要避免,怎樣才能靈活運用自己的資產,當下一次局勢動盪時,另一次財富大轉移的機會來的時候,就知道應該做什麼。

祝 身體健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733

四川對大工業重點產業實施電價補貼 有助消納過剩電能

四川省政府日前下發《關於2017年一季度工業經濟良好開局的意見》,提出對一季度大工業重點產業用電進行電價補貼,並降低企業用氣成本。

《意見》明確,在強化電氣運等要素保障方面,該省將出臺直購電、富余電和留存電三大政策實施方案,全年直購電量規模增加到500億千瓦時以上。對今年一季度大工業重點產業用電進行電價補貼。加大推進天然氣“轉供”改“直供”工作力度,加強城市燃氣配氣價格監管,降低企業用氣成本。

消納過剩電能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大工業常為最高耗能產業,對電價進行補貼既可以利用過剩產能又有利於降低成本。

“電力產能過剩嚴重,地方政府千方百計將過剩產能利用起來;由於交叉補貼原因,我國工業電價確實比發達國家貴,補貼利於企業降低成本。”林伯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四川電力產能過剩主要體現在水電消納困難方面。四川省政府在去年10月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水電建設管理的意見》顯示,近年來,四川電力需求增長緩慢,外送通道建設滯後,水電消納矛盾日益突出。

“十二五”以來,隨著水電裝機快速增加和省內外用電需求持續下行,四川省電力供大於求矛盾日益突出。從2012年開始,棄水問題逐漸凸顯,2012-2015年四川電網水電棄水電量分別為76億、26億、97億、102億千瓦時,其中2015年棄水電量約占水電發電總量的3.96%。

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副總經理陳雲輝曾對媒體表示,四川水電棄水的成因主要體現在水電發電特性與用電負荷特性不匹配、水電集中投產與省內用電需求增長不匹配、水電大範圍配置消納需求與省外接納意願減弱不匹配、外送通道建設與水電發展不匹配四個方面。

對於大工業的汙染問題,林伯強認為,如果企業嚴格按照環保標準執行,國家有關部門加大督查力度,則問題不大。

與此同時,《意見》顯示,文件的出臺目的是為進一步鞏固工業企穩回升的發展態勢,確保實現一季度良好開局,工作舉措是力爭一季度全省新開工重點工業項目450個、竣工450個。

作為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紐帶,四川省從去年起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經濟增長格局由工業主導轉向服務業、工業共同主導。

從上月四川省發布的2016年經濟數據看,2016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268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7%,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個百分點。

從三次產業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5.4%,超過第二產業比重。

去年一季度每度電補3分錢

對大工業重點產業用電進行電價補貼在四川省已不是首次。

去年6月,四川省發改委安排將上一年度直購電、富余電量政策結余資金對重點工業企業進行電價補貼,總額達13089萬元。四川省發改委利用這筆資金,按統一標準對去年一季度累計網購大工業用電量達到5000萬千瓦時及以上的四川電網直供區直購電用戶進行電價補貼。

據新華社消息,去年一季度獲得補貼的用電總量為380235萬千瓦時,電價補貼標準為每千瓦時3.442分錢。

去年一季度,四川省出臺了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和提質增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17條政策措施,其中提出降低電力要素成本,執行一般工商業用電每千瓦時降低0.6分、國網直購電、留存電量等特殊電價每千瓦時降低2.01分的電價政策,並要求全年直購電量規模不低於300億千瓦時,擴大直購電試點參與範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943

你對大數據的認知,也許都是錯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1/162013.shtml

你對大數據的認知,也許都是錯的
南七道 南七道

你對大數據的認知,也許都是錯的

大數據並不是在大,而是有用。

本文作者汪祥斌:騰訊系創業者,大數據公司DataEye創始人&CEO,這是大數據觀察系列第一篇。授權首發於南七道公眾賬號。

自從美團王興提出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概念後,大家在談論每一個行業時,都要提到下半場,包括大數據行業。大數據的概念在這幾年,火爆程度不亞於AI、VR等概念。

但是,作為一個大數據創業者,在談大數據的下半場之前,現在互聯網界對於大數據這個概念有太多誤區。你所知道的大數據的概念,也許都是錯誤的。

大數據並不是在大,而是有用

首先,大數據並不在於其大,而在於質量,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有用。

大數據是一個比較泛的概念,大數據其實不是強調數據有多麽大,而是有用。有用的數據才能稱得上是大數據,有用就包括了規模、質量等各種綜合性屬性。

所有的數據都必須深度地與業務揉合。換句話說,創業者憑空想象的大數據模式一定都是虛假的。沒有做過這個具體業務的人去談合作,說如何幫到別人,這都是忽悠。

這個行業里有太多不可描述的事情,靠這個忽悠吃飯的人太多了。大數據領域,精準營銷是一個被提及到最多的概念,沒有之一,理論是大數據可以支持精準營銷。大家都知道大數據需要規模,所有外行人看到的就是,你有這麽多數據,所以你這個就是精準營銷。但是忽視了一點就是,真正到精準營銷前還有一個在中間隔著的,不是規模而是質量,而最終落地在效果。

這里面大家很容易忽視一點,就是大數據要做到支持精準營銷,這里面對大數據是有約定的,數據的質量和規模同比都能達到的情況下,才可以實現。

規模在大數據這一行目前看做到不難,難在質量,而且質量是難以逾越的一道天塹。如果說DataEye從頭再來,2年內只做到現如今的覆蓋我覺的依舊沒什麽難度。但是,這種覆蓋所獲得的數據,能不能支撐所謂的大數據精準營銷,這是關鍵。沒有質量談數據的商業化都是扯淡。

以遊戲行業為例,在遊戲里做大數據營銷,或者放大一點在移動互聯網做大數據的精準營銷,其實收集的不外乎是人的一些行為數據。但真正能支撐你到後面變現的行為才是有效的,但這點並不是每個行為都能支持的。

所以在大數據行業里,無效數據和數據質量的監測是很重要的,這個我覺得是下半場的核心。它會影響每一家數據公司數據變現的效率,變現效率將會是下半場的賽點。

在接下來,如何高效地獲得有效數據這對創業者的門檻將變得非常高。很多數據服務,比如說統計產品,不是拿到的數據都有效,我認為很多統計產品拿到的數據是無效的,甚至是沒有任何商業化的價值。

創業者要關註自己最終數據商業化的落點在哪,如果是精準營銷,什麽樣的數據是有效的呢?在這其中,高質量客戶的行為數據對精準定位肯定是有效的。比如要推銷一個潮品,你需要的用戶不僅是個消費能力強的,而且是很潮的人,那麽他就是一個高質量的數據。換句話說,如果產品都不能覆蓋這些人(你商業落點的客戶全體),覆蓋的都是一些六七八九線城市的用戶,這時候創業者跟投資者說看見沒有,我有一兩億用戶移動端行為數據,其實商業化根本無從談起。所以我說的商業落點很重要,因為只有知道落點在哪你才知道你的數據質量該如何提升,究竟缺什麽,該設計什麽樣的服務產品。

所以大數據的下半場,爭奪的就是商業化效益,其中關鍵是數據質量的競爭。但想要高質量的數據或者高質量的客戶,你就要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產品,才能完成高效高質的數據積累。高質量的數據依賴高質量的業務,高質量的業務依賴於高質量的產品,三者相輔相成。

比如現在遊戲行業買量、導量成本高了,於是需要更多的服務。開始創業的時候我們做了個產品叫廣告監測,這個產品很簡單,到16年之後就沒怎麽推了。因為我們覺得這個產品門檻很低,而且客戶自己都能解決,很多客戶已經自己解決了。有中小客戶解決不了的,他可能用第三方。那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提供高質量的業務或者產品。我們今年在產品布局就整個提升一個檔次,提升整體數據質量,提升服務水平。

數據是客觀的,也是最不客觀的

在理論上來說,數據是最客觀的,因為拿到的這些數據,都是通過設備等各種渠道采集的。但同時這也是最不客觀的,因為人工可以幹預並篡改。

在中國,純粹的規模和量級很容易達到,有些人客觀達不到,就通過主觀的各種手段,哪怕是造假也很容易達到。所以說,數據規模這不是一個特別好衡量的東西,聽上去太虛了。到現在為止,還會有些創業者喜歡說,他們覆蓋的設備數量,然從十億到幾十億臺,甚至有的人說自己都快上百億了,我在知乎里提過一個問題:請問中國的運營商一年入網多少臺設備啊?大數據創業者太多,設備有些不夠用了。

從騰訊離職,到現在我做大數據這麽多年,隨著項目的不斷發展,對數據的感覺越來越深刻,數據這個東西真的很有意思,如果說它客觀,它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客觀的一個存在。但如果說它虛吧,它也最容易被修改。現在各行各業開口閉口都是數據,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數據隨時可以被修改。

這點不方便太展開說,具體原因你懂的。

這個階段大數據核心不是技術,而是商業化

大數據創業到現在,決定最終發展的,其實不是大數據的技術,而是大數據的商業化。

上半場結束了,下半場競爭的是什麽,我們確實一直在思考。想來想去恐怕就是商業化了。對數據源來說,不是比誰會忽悠,比的是誰更能賺錢,誰的變現效率更快。

不懂商業的創業者,一定是會墊底的,把大數據的坑填平的。中國不缺數據技術型人才,缺的是數據商業化人才。怎麽樣結合數據把它商業化,把這生意做好,這個是中國最缺的。

不僅是大數據,可能各個行業都是這樣,現在缺乏真正的商業化。前面競爭已經基本結束,但真正走向商業是一道大坎。15年我在矽谷待了一段時間,見了很多以前在騰訊的兄弟,之前騰訊研究院的兄弟在google研究算法有不少,他研究的課題我看了,確實先進,但要說在技術上高多少也不見得,但是大家所展現的商業思維與探索,跟國內確實有比較大的差距。

現在在國外,有專門幫助客戶做大數據商業化的公司。比如我了解的一個海外團隊就是在幫全球各處運營商做數據商業化的。他們在海外做過的商業化的案子,包括門店、運營商、基站的選址,高速公路邊上那種大的立柱廣告的布設等等。

大數據的商業,最後一定是很簡單直接的商業模式,越簡單直接的商業模式越是一個好商業模式。紙面上的模式、數據等,那沒任何意義。實踐很重要,我看過太多大數據案例了甚至有些我可以告訴大家都是所謂的專家臆想出來的,相對於紙面上的案例我更喜歡踏實實踐的失敗例子。

整個大數據的上半場,大家拼概念、拿融資、收數據源,該拿的都拿了,數據源之爭到16年基本上就收官了,格局已經形成。接下去的下半場就真的很殘酷了,這拼的真的就是魚死網破了。那下半場大家拼的是什麽?拼的就是邊際效應。既然圈了這麽多人進來,那就得把這個閉環圓上,不然怎麽收場?所以大數據下半場,就是拼變現和效率。創業者能等,投資人等不了。

大數據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很多時候都是看不清的,矽谷的《奇點來臨》說,任何一個新興行業最終都會有一個曲線。一個新興的行業的發展一定都是波浪式發展的,一開始是高速發展,發展完之後進入調整期,然後再沖刺。大數據行業也是如此。當它經歷低谷之後它會再次成長起來,那這整個行業可能就慢慢開始成熟了。而現在,我們處在離成熟階段還有比較遠的距離。

大數據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085

探訪亞馬遜紐約實體店:為什麽它對大數據如此重要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07/163468.shtml

探訪亞馬遜紐約實體店:為什麽它對大數據如此重要
棱鏡 棱鏡

探訪亞馬遜紐約實體店:為什麽它對大數據如此重要

2017年5月,坐落於紐約鬧市區的首家亞馬遜實體店正式開張,騰訊財經近期實地探訪,希望能從其中找尋出這家電商巨頭背後的“醉翁之意”。

來源 | 棱鏡(ID:lengjing_qqfinance)

文  | 康路

1995年,貝索斯在亞馬遜(Amazon)上賣出了第一本書。其後20余年,在亞馬遜“低價高效個性化”的電商模式下,傳統書店被迫大批關門。而在消費者逐漸習慣電子書之後,亞馬遜殺了個“回馬槍”,開始試水實體店。

37

2017年5月底,亞馬遜第一家紐約實體店正式開張。貝索斯曾經在多年前接受采訪時表示,亞馬遜不會輕易進入實體店領域,除非能夠提供“獨有”體驗。而無論是書店選址、商品陳設或是購物體驗,亞馬遜在紐約鬧市區開書店的“醉翁之意”,絕不僅僅在賣書而已。亞馬遜的實體店試圖將線下用戶導入巨大生態系統的同時,也在對亞馬遜線上系統進行優化和補充。

理想會員養成館

在亞馬遜書店內最常聽到的店員問候,不是“歡迎光臨”,而是“請問是高級(Prime)會員嗎?”這符合亞馬遜的商業訴求。

41

實體書店沿用亞馬遜推薦系統,即“如果喜歡”左邊的書籍,則“你可能會喜歡”右邊所推薦的書籍

在亞馬遜書店內最常聽到的店員問候,不是“歡迎光臨”,而是“請問是高級(Prime)會員嗎?”這符合亞馬遜的商業訴求。

根據財報,亞馬遜的會員訂閱服務收入在2016年增至64億美元,盡管仍不能完全抵消快遞成本費用,但相較2015年44.7億美元的收入,增長幅度達到30%。亞馬遜管理層曾在財報會中表示,會員在亞馬遜網站上的消費金額和頻率要高於普通消費者。如何籠絡更多願意每年固定交年費的“忠實用戶”成為亞馬遜的目標,也讓亞馬遜書店,更像為線上導流的端口。

在書店中,無論是選擇商品、或是結賬,都體現出高級會員和非會員的差異。在選擇商品環節,和其他書店不同,亞馬遜書店的貨架上並不列出圖書價格。如果要查詢價格,可以使用店內的掃描機詢價,則會獲得會員價和非會員價兩個價格,這兩個價格往往相差50%。或者,會員可以通過手機中的亞馬遜APP掃描想要買的書籍,則手機上會自動顯示商品價格。在結賬環節,店員會鼓勵會員直接使用手機中的二維碼識別進行付賬,並拒收現金。這有利於電商進一步鞏固供應鏈的全數字化。外界猜測,在打通線上和線下數據後,亞馬遜可以進一步優化推薦算法,為會員用戶提供更個性化的服務。

一位來自密歇根的遊客對騰訊財經表示,亞馬遜的實體店體驗似乎在“尋找並訓練理想中的顧客,培養他們更有效率地線上購物,買各種亞馬遜的產品。”他坦率地表示,和曾經在同一棟樓中的傳統書店Borders不同,亞馬遜的實體店並不符合“寬敞、安靜”的書店模式,“沒有太多座椅,而且陳列太多亞馬遜的電子產品。” 在4000平方英尺的書店中,大約四分之一的空間,用於陳列亞馬遜旗下kindle電子書閱讀器、Fire電視或是人工智能助手Alexa等其他產品。而Borders自2006年開始陷入虧損,最終在2011年宣布破產。在亞馬遜紐約開實體店之際,Borders早已被擠出市場。

心情複雜的出版商

除了書籍電子化帶來的低價沖擊之外,出版商更擔心的是亞馬遜的暢銷書評分系統,正在重塑整個行業價值觀。

42

書店門口重點推薦網絡評分在4.8分以上的圖書

同樣擔憂被亞馬遜擠出圖書市場的,還有出版商。亞馬遜紐約店址臨近企鵝蘭登書屋、西蒙舒斯特(Simon & Schuster)、阿歇特出版集團(Hachette’s) 等知名出版商,但亞馬遜和出版業的關系,似乎並非地理位置那麽親密。2015年,企鵝蘭登書屋曾經因為不滿亞馬遜電子書定價過低,威脅將停止在亞馬遜銷售集團所有書籍,無論是紙版或是電子版。

除了書籍電子化帶來的低價沖擊之外,出版商更擔心的是亞馬遜的暢銷書評分系統,正在重塑整個行業價值觀。

亞馬遜紐約店將評分功能外顯,也讓出版商邁克爾陷入不安。在書店一進門的展臺上,擺放著亞馬遜推薦書籍,都是在網站上評分超過4.8分的書籍。每本書下會列有一條代表性的用戶評語,並會定期更換。亞馬遜的評分體系遵循“顧客至上”的運營理念。但並不完全透明的評分算法,讓出版商擔憂自己會在規模化的亞馬遜面前,喪失議價能力。

圖書行業咨詢公司Idea Logical Co.的負責人Mike Shatzkin表示,亞馬遜挾持了暢銷書榜單,通過商業模式入侵出版業務。美國書商協會的CEO Oren Teicher則認為,亞馬遜不僅將零售商去中介化,而且正在逐漸消除出版商和作家的權力。

“亞馬遜的評分體系,並非按照書籍本身的文學價值或是社會價值來定,具有一定的偶爾因素。”邁克爾代表公司來紐約參加書展,出於對行業新變化的好奇,路過亞馬遜書店。他在猶豫,自己是應該和其他出版商聯合,一起向亞馬遜爭取更好的分成價格,還是應該努力摸清亞馬遜的推薦邏輯,以便和平臺建立更友好的關系。

Codex 集團研究數據顯示,全美近一半的圖書銷售借助亞馬遜平臺。

零售商關店潮中貫通線下

分析師認為,亞馬遜之所以選擇現在進軍實體店,和商業地產需求低迷有關。

45

店中同時陳列與書無關的各種亞馬遜旗下產品

亞馬遜切入紐約市場的時間點,也受到投資人關註。早在2015年,亞馬遜就在公司總部所在的西雅圖推出亞馬遜書店,但對於進入紐約等其他大都市,一直持謹慎態度。

分析師認為,亞馬遜之所以選擇現在進軍實體店,和商業地產需求低迷有關。Cantor Fitzgerald分析師Naved Khan在最新研報中稱,今年以來,美國零售商店關閉數量已經達到3300家,幾乎是去年同期的兩倍。這給電商行業轉入線下,帶來轉折契機。亞馬遜成為該趨勢的主要受益公司。

瑞士信貸的研究報告則顯示,2017年以來,美國零售商的關店速度,已經快於金融危機時期的2008年。今年以來,鞋類折扣店Payless、年輕人服飾品牌Rue21相繼宣布破產,並計劃關閉全美數百家門店。而紐約最貴的商業街第五大道也未能幸免。服飾品牌 Ralph Lauren Corp因為控制成本的需要,已經關閉第五大道旗艦店並裁員。根據商業地產咨詢公司 Cushman & Wakefield的數據,第五大道的空置率將會從一年前的10%躥升至16%。空置率的提高,讓後來者以更低的價格“乘虛而入”。

但亞馬遜似乎並不迷戀於單個實體店的空間大小。外界猜測,除了書店之外,亞馬遜或在紐約買入更多小規模的雜貨店或是倉儲地,以形成生鮮等當日送達業務的派送網絡。

亞馬遜實體店 大數據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613

【新年習俗】奇怪新年風俗 對大便許願

1 : GS(14)@2016-02-10 14:20:36

古人過新年,奇怪風俗特別多。據古代節日手冊《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十五祈願時,古人會把錢串起來,綁在竹竿末端,拿在手裡圍繞糞土轉幾圈,然後投打在糞土堆上,據說能令人如願以償。這項奇怪的風俗,源於一個虐待妻子的故事。話說古時有個叫區明的商人,得到彭澤湖神青洪君款待,青洪君問區明想要甚麼,區明不客氣地說,想要他的婢女如願。青洪君割愛相贈,如願對區明服侍周到,但在正月初一的早晨,如願晚了起床,慘遭區明毒打。如願逃到糞土堆,區明敲打糞土堆,但始終找不到如願。後來打糞土,居然演變成新年的許願風俗,古人的腦袋究竟是甚麼構造?到了今日,這個奇怪故事與習俗,已經沒多少人記得了。記者:彭海燕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210/194853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7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