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陳奕迅退出樂壇,胡彥斌「叛逃」:巨星也只能賣900張專輯,音樂產業怎麼了?!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6/144454.html
唱片行業的衰落急需一場變革,胡彥斌認為,最實際且有效的做法是,既然身在「江湖」,不如來一場自我「救贖」。這位飽嘗過舊娛樂體制甜頭的歌手如今成了玩顛覆的「叛逆者」。

傳統唱片行業的產業模式被業內詬病已久,唱衰音樂產業的言論也一直不絕於耳。當年,就連內地唱片工業的頂尖操盤手宋柯也只得用「改行賣烤鴨」的言論表達心中的無奈。作為內地優秀唱作人的傑出代表,胡彥斌的選擇雖然顯得有些「血氣方剛」,卻也令人眼前一亮,畢竟,不是誰都有這股「搗騰勁」,敢直接跳出來喊話:「如果你們再不變,我就要把你們吃掉了。」

面對舊的娛樂體制,胡彥斌要去顛覆它。

宋柯曾算過一筆賬,他說:「如果音樂製作方(內容提供方)不能從商業流通體系裡面掙到40%的利潤,就玩不下去,音樂行業留不住人才,還不如去賣烤鴨。」

胡彥斌認同「唱片已死」的說法,以「CD」為主的音樂載體被淘汰是不爭的事實,音樂產業的救贖需要新的模式。

胡彥斌是在完全傳統的音樂產業體制下孕育出的一位華語歌手,擁有《紅顏》、《男人KTV》、《訣別詩》等眾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曾創下過百萬唱片銷量佳績,一時風光無數。而恰恰是這位飽嘗過舊娛樂體制甜頭的歌手如今卻成了原有體制的「叛逆者」。現在,他不僅是歌手,也是音樂行業的創業者。2014年1月,胡彥斌創辦了和自己的英文名「Tiger」同名的音樂廠牌「太歌文化」。(以下部分簡稱「太歌」)

從一家六個人的小公司—上海藝風,到上海步升,到環球、EMI,再到金牌大風。在華語樂壇的80後歌手中,胡彥斌是靠出傳統唱片出道的歌手裡,碩果僅存的一個,他幾乎見證了整個唱片業興盛繁榮的全部歷程。

面對音樂產業日漸衰落的現實,傳統的唱片公司也紛紛尋求轉型,但既定的體制讓他們一直舉棋不定。來一場音樂行業的「救贖」並不容易,胡正走在探索的道路上。胡很篤定地認為,作為先行者,自己至少比他們早五年,這是他的最大的時間籌碼。

胡彥斌對i黑馬說:「其實我也不想創業,是傳統唱片公司給不了我想要的,也正是他們的『不變』給了我機會。」

\

混跡「樂壇」十五年

他是內地知名的唱作人,對音樂的藝術追求一直抱有理想,1999年參加「上海亞洲音樂節新人歌手大賽」出道,至今已發行了13張唱片。

2004年,胡彥斌來北京尋求發展。發行了一張專輯叫《Music混合體》,專輯裡收錄了《紅顏》、翻唱的《我的未來不是夢》、《Waiting For You》,包括亞洲盃的主題曲《宣言》等經典歌曲,但那張作「開門紅」用的專輯,銷量只有40萬張,唱片行業在萎縮已是不爭的事實。

2009年是胡彥斌出道的第十年,也是胡彥斌從選秀歌手到橫掃港台及內地多個各大音樂獎項,繼而蛻變成內地著名唱作人、歌手的黃金十年,他見證了唱片行業高速發展繁榮又迅速下落衰敗的全過程,那年他26歲。

那一年也被業內稱為唱片載入史冊前的一個重要年份,隨著3G時代的步伐,數字流音樂猛烈衝擊了以CD為載體的傳統唱片業。比較能說明問題的一個事件是,當時中國移動開始實施「無線獨家首發專輯」的模式,莫文蔚、謝霆鋒、陶喆、李宇春等大牌歌手的新專輯,都紛紛加入「無線獨家首發」的行列,甚至有的完全放棄實體唱片的發行。從那個時候開始,人們熟悉的唱片時代就已經在消亡。

2009年底,他發完專輯《失業情歌》後,去了美國深造。5年後,胡彥斌宣佈創立獨立音樂廠牌「太歌文化」,這是胡的二次創業,第一次獨立創業,他高調地宣稱要用互聯網思維玩一場音樂行業的顛覆。

自此,諸如「互聯網思維」、「創業」、「商業模式」等詞彙開始頻繁被胡彥斌提及。唱片行業的衰落,音樂行業的救贖,於他而言,最實際且有效的做法是,既然身在「江湖」裡,只好來一場自我「救贖」。

2014年,胡彥斌走到聚光燈下,在一個創業類演講節目的舞台中央,胡彥斌笑眯著雙眼,自信且隨意地攤開雙手,一副對未來充滿想像,隨時敞開大門迎接的態度。他說: 「拋開歌手的身份,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剛創業的年輕人,內心充滿夢想。」

I黑馬約訪當天,坐在對面的胡彥斌有別於以往在大大小小頒獎典禮上給人的形象,陽光、自信以外,睿智和幽默也表現得恰當好處,面對i黑馬的提問時,他思維活躍、對答如流,點到即止處絕不留任何伏筆,攔截你再追問的勢氣,胡彥斌有著上海人特有的精明和機敏反應。笑容可掬地一連拋出好幾個「你懂我意思」尋求親切的共鳴。當然,太長遠的事他同樣選擇不說,他說自己正走在創業前進的道路上。
 

「江湖再見」:跳脫傳統音樂江湖

胡彥斌的第一次創業是在2007年,當時適逢與金牌大風續約的當口,胡彥斌向老闆提出想內部創業的構想,而後創建自己的唱片LABLE,成立了「風風火火」,由胡彥斌和金牌大風共同注資創辦,彼此按50%的股權分配,投入了幾百萬。但由於「風風火火」沿襲的仍是傳統唱片公司的運營方式,通過簽約藝人,做唱片,然後靠版權和演出賺錢,再加上胡彥斌也不懂運營,一心專注於音樂創作,最終導致小敗局,那次之後,他說從此再也不要做唱片公司了。

胡彥斌有一些收穫,他對這三年做了如下的經驗總結:「做一家公司,主動權要自己來掌握,所有的事情的細節必須要親歷親為,而且每一個細節你都要瞭解,那是做一家公司成功的開始。胡彥斌說,「每個人都會有摔跟頭的時候。」

2010年、2011年,胡彥斌一直潛心學習,期間在紐約創作並完成了自己的全新專輯《Who cares》,從那張專輯裡可以明顯的感覺到,胡彥斌用兩年的時間積蓄了新的力量,再現人前,有了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更開放的互聯網新思維也植入到了他的思想裡。

胡彥斌正式回歸公眾視野,是在2013年,他參加了江蘇衛視的一檔名為《全能星戰》的節目,在這檔專業歌手的競技舞台上,胡彥斌在與孫楠、陶喆等歌壇老大哥的同台表演中贏得了第一名,這是他闊別樂壇三年後,收穫的一座頗具份量的音樂類冠軍獎盃,這讓他十分感慨。

數字流媒體發展起來之後,賣唱片,做藝人經紀,談商業都無更多利益點可尋。即便是內地最賺錢的歌手獲得的版權費也少得可憐,一年大概是十幾萬的水準。即便是在這種15%的利潤都達不到的條件下,音樂產業竟也足足支撐了若干年。一些做流行音樂的人發現正版根本不掙錢,都逐漸轉變成經紀人,靠歌手演出掙錢,等於主動放棄了對版權利益的要求。僅有的狹窄市場逐步被蠶食,本來完全可以成為流行文化商業體系贏利點的流行音樂,被摧毀了。以前賣盜版的大叔賣出一張5塊錢的CD,能賺得差不多2塊錢的毛利,獲得40%的利潤。在數位音樂的免費浪潮衝擊下,連賣盜版的大叔都轉行了。胡彥斌無奈的表示,在中國音樂行業談商業模式,目前都是虛殼。

在全世界的唱片行業都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大的唱片公司由於營收微薄,紛紛在裁員,它們甚至把唱片公司最核心的製作部門裁掉,這些大型的唱片公司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轉型是唯一的出路。在胡彥斌看來,傳統的唱片公司有多年的資源積累,其實有很多轉型的機會,問題是船大難調頭,傳統的唱片公司沒有辦法妄自菲薄,因為它們曾經在這條道路上成功過,沒有信心否定自己,重新再來,它們不知道要怎麼開始。另外,傳統的唱片公司,原先那一套環環相扣的體制和細節無法一時間被改變,改做藝人平台並非不可能,但時間是最大的投入成本,這使得他們深感猶豫。

跟五年前相比,胡彥斌不再迷茫,一方面內心對音樂的理想始終不滅;另一方面,大環境的現實狀況引人焦慮,與其寄希望於音樂行業在經歷長達十幾年的陣痛期後,能重新煥發生機,不如做這個盤子的操控者,去引發一場新的變革。

胡彥斌說:「傳統的唱片公司轉型可能要五年,而我比較輕盈,我跳出來看,隨時都可以重新開始,我跟他們賭什麼?我的時間一定贏過他。」

胡始終認為在唱片行業中,最重要、最關鍵的應該是內容和包裝。這裡的內容包括歌本身和歌手,內容的價值才是消費者們最關心的問題。其實傳統唱片公司原本有他非常大的優勢,他們有專業的製作部門,有一整套完善的企劃機制,這是傳統唱片公司最強的地方,音樂行業是製作、企劃先行,如同廠商做產品,從人群定位,產品定位,到包裝,再到宣傳推廣等細節有一個系統的整體規劃。當他們現在把最具有核心價值的東西也放棄了,唱片公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也有的唱片公司選擇外包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這也導致大量獨立製作人才的出現,但外包的風險在於,主體可控性差,音樂的質量無法完全得到保障,其次,時間控制不到位,執行力弱。胡彥斌決定自己來做。一來從整體上能操控大局,二來團隊又能一起成長。

「當唱片公司砍掉製作部門的時候,我撿起來做,我們現在就有自己的製作部門。從音樂的本質,以及運營模式上去顛覆是我的興奮點。我們靠實質的內容去吸引所有的人。胡彥斌激動地對i黑馬說。目前『太歌』的內容製作團隊由六個做音樂的人和25個視頻製作的人組成。

藝人之所以不願再簽約唱片公司的另一重大原因是,唱片公司的老闆並非全是科班出生,做金融、IT的比比皆是,他們對資金和商業有高度的敏感,關心投資的回報率。重心一味的停留在商業模式上,跟胡彥斌的理念有些背道而馳。

他們通常習慣算這樣一筆賬,比如一張專輯,如果投資花十塊,互聯網下載賺兩塊,移動運營商賺兩塊,商業植入賺兩塊,實體幾乎不賺錢,藝人經紀賺四塊,商業代言、自媒體營銷等等賺三塊。一筆帳算下來,去掉成本十塊,還賺三塊。權衡各方,只要各方利益能滿足到,好像就有得賺。而對於一個藝人而言,最看重的還是唱片公司在為其爭取價值最大化方面所體現的勢能大小。

所謂商業,胡彥斌覺得就是要把產品即音樂本身做好。只要把東西做好,銷量就會上去。回歸到音樂,就是要把音樂的本質做好,品質優先,所有人都會心甘情願地來為它買單。

傳統的唱片公司和藝人是僱傭跟被僱傭的關係。當音樂的理念跟思維,一切都截然不同的時候,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矛盾。胡彥斌對i黑馬坦言:「如果遇到一個懂音樂,跟我聊得來,又知道怎麼樣去運作的老闆,可能現在也沒有太歌文化這件事情,我也不會創業。」

2013年跟胡一起參加《全能星戰》的陶喆、孫楠、龔琳娜、張韶涵等歌手近年來也紛紛單干,不再歸屬任何一家唱片公司,在百度排行榜,前二十名的藝人基本都有自己公司,唱片公司已不能為藝人創造更多的價值,藝人的提升空間十分有限,彼此合作機率變得很低。脫離了傳統唱片公司的體制獨立運營顯然並不輕鬆。畢竟,經紀團隊沒有辦法那麼的專業跟細化。

「我當時沒有想做『太歌』,我也想找一家唱片公司簽約,因為那樣做唱片公司真的很辛苦。」胡彥斌說。

意識到整個音樂行業的一個進入下一個新的階段的當然不止胡彥斌一個,只不過「發現」是一回事,「要不要轉變」是另一碼事。胡彥斌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太歌」的成立有一部分原因還基於他自身的訴求。

「當初我要簽約,我跟國內幾乎所有大的唱片公司都聊過,他們還是搬出原來那一套合作方式跟我談,無非是簽藝人,幫出專輯,宣傳,發行專輯,接演出等等。給你做諸如「三年兩張唱片」的規劃,計算好投資和回報比,最後根據合約分成。」胡彥斌不想再沉溺於舊體制,不願意再跟任何一家唱片公司合作。

整個採訪中,胡彥斌不斷強調「我也不想自己做公司」這一點,他無奈地表示:「如果可以選擇(唱片公司順利轉型)我真的不想自己做,但現在看來,好像不做不行,我覺得我可以去幫很多藝人創造更多價值,我問自己有沒有辦法在這個行業裡去玩一個顛覆?我始終覺得現在好的音樂作品越來越少,我還是有藝術方面的遠大追求。」

顛覆「宣言」:Cut掉和藝人的30%經紀分成

傳統的唱片公司跟藝人簽約,一般藝人需要給到唱片公司30%的經紀分成。胡彥斌想要搭建的服務平台同樣涉及藝人經紀,不同的是,胡彥斌為他們保留30%的分成做法。

例如一個藝人一年營收是兩千萬,公司要拿走30%,即六百萬,剩下的藝人可獲得1400萬。如果藝人養自己的團隊,一年花兩百萬用於所有的員工工資的開銷,也能省下四百萬。而這「兩千萬」並不是公開透明化的,這當中的利潤還存在想像空間。許多藝人對唱片公司繼續以這種方式合作已經有了牴觸,除非唱片公司敢做出類似承諾:「胡彥斌,我保證你一年賺多少錢?」

一些知名歌手,通過各類唱歌節目,曾一度從低人氣的狀態重新獲得了短暫的爆發,但勢氣一過,便往往又逐漸暗了顏色,消失在市場上。胡彥斌還是希望借由一個服務平台來幫助藝人獲得一個良性且持續發展的空間。「太歌」將平台服務做在前面,砍掉了藝人合作需要支付的30%分成,以此來吸附藝人的信任和支持。

「我們不簽約藝人,因為我們沒有僱傭關係,合作性質更多一些,我不要跟他有僱傭關係,我要的是他對我足夠的信任,我們可以幫他做長期的規劃和服務,合作時間上可以很彈性,一年或者只有三個月,我們會清楚地告訴他們,我們可以幫他做什麼,一年可以幫他達到什麼水準,我不在他身上賺他最在乎那30%,因為初衷是希望幫他創造另外更多的價值,在這個創造價值裡面我提取我的服務費,這才是我要做的事情。」胡彥斌說。

「願望」:打造互聯網時代下,音樂行業的整合服務平台

為了尋求新的出路,藝人通過選秀、增加電視曝光來延續自己的市場價值,這種做法胡彥斌並不看好。他認為即便單靠電視台這樣的平台能迅速引發關注,甚至在短時間內就能獲得巨大商業價值,都是下了舞台,過了熱氣,藝人容易再度陷入迷茫,因為可持續性差。

在胡彥斌看來,創業無論做什麼產品,一定是供求決定市場,他認為現在是做音樂行業的服務平台的最佳時期,換到前十年或者是前五年,時機或許都不合適,而現在唱片的實體東西已經死掉,大部分藝人都不願意簽唱片公司,這就是機會。

什麼是互聯網思維?胡彥斌的理解是,打造一個適合現行行業發展的完善體制去支撐、管理他們。畢竟,借助電視台這樣的公眾平台短暫的吸引人注意的方式,來的快去的也快。「你只是給他提供一個資源整合的平台,為他打通所有的渠道,不僅僅是出新作品、演出,廣告,還要靠戲劇和更多衍生產品去無限擴大價值,重在挖掘給藝人帶去的附加價值。」

如何將一個藝人的知名度的價值最大化,這就是「太歌」想要做的事情,胡彥斌對i黑馬錶示,傳統唱片能做的版權和演出服務仍會保留,如粉絲,電影,廣告歌曲,商業合作等模式,同時會將更多資源接洽進來,但如果單純靠藝人一己之力,需要背後有足夠強大的團隊支撐才能把控所有環節。

以「五月天」為例,在他們五個人背後,有一支一百多人的團隊在支撐,這麼大規模的團隊才能做好一組藝人,那麼,從商業的角度來考慮,他們每年需要創造多少價值才能做到收支平衡,甚至盈利呢?

基於各方的考慮,胡彥斌認準了一條路,即用一個資源整合的服務平台,去打磨做一整套藝人服務,幫藝人用儘量「輕」的操作方式,完成個人商業價值的最大化。

胡彥斌認為做「平台」需要的思維模式跟人內心的價值觀要匹配。胡彥斌的價值觀是什麼?他回答說:「我的價值觀有錢一起賺,所有的平台的搭建,就是讓大家有錢賺,這是我的一個中心思想。」

「太歌」目前有兩種運作模式,一個是新人計劃;一個對成熟歌手的全方面製作、推廣服務。

搭建一個整合服務平台並不容易,為了打通早前的內容的分發渠道,胡彥斌全憑自己個人單對單去談合作,包括互聯網,移動端平台的接洽工作,幾乎沒有捷徑可走,他說:「我現在做的不是一個藝人該做的事情,我每天從早到晚全部見各種人,開各種會。」

「太歌」目前旗下有五位合作的藝人。談演出合作也將是收益的一部分來源。把音樂做廣告載體,視覺化的MV植入,未來會出現在所有的互聯網的媒體平台上,甚至全國的線下KTV平台上。

「太歌」通過與廠商合作,引入MV的廣告植入,抵銷掉製作成本。類似於京東今年4月聯合多家唱片公司發起的「東樂計劃」項目。「太歌」就與京東進行了深度的項目合作。這樣從前端可以有合作收益,後端會有平台版權收益。

未來他也要做自己的移動端的產品,但對於具體的產品形態和運營模式,胡彥斌表示,目前產品還沒面市,不便說得的太多。「我有做內容的情結,內容是核心價值,當所有的平台到最後現在是拼資源,資源拼到最後誰都在拼資源的時候,你就要拼自己。差異化的價值最有競爭力。所以你覺得你的競爭力在創作這一塊,區別於別人的。還有就是你所能提給給別人的附加價值。我需要把樣式模板跟藝人的價值全都體現出來的。目前來說,平台整合非常重要。」胡彥斌說。

讓更多藝人通過「太歌」這個資源全面整合的平台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在現在版權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為藝人創造更多價值。這是胡彥斌要做的事情,

作為一個歌手或創作人,胡彥斌無疑是成功的,但作為一個創業者,胡彥斌才剛剛邁開了步伐。

在一期福布斯《云集》的節目中,胡彥斌以一個初為創業者的身份這樣說:「一個年輕人的成就感,就好比很多大學畢業生去找工作,他們為什麼對工資要求不那麼高,就是因為他們想通過做事情來獲得社會的認同感。」

在創業這件事上,胡彥斌始終表現得很謙虛;在對抗音樂行業舊體制這件事上則表現得很堅定跟強勢,他笑著對i黑馬說:「既然玩顛覆,就該有些新花樣。」然後,輕描淡寫的撂下一句:「我要告訴那些轉型很難的唱片公司,你們再不變就會被我吃掉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276

從破壞者到拯救者 數字專輯崛起

互聯網一度因盜版鏈接和免費下載被認為是音樂產業的顛覆甚至破壞者,一度,互聯網的發展讓盜版現象蔚然成風。借助互聯網免費下載和各種盜版鏈接,讓版權保護原本就十分薄弱的內地音樂市場雪上加霜。很長時間以來,唱片公司的商業模式比較單一,基本以版權、唱片銷售和演出收入為主。版權環境惡劣、實體唱片銷量嚴重下滑,演出市場、增值業務市場規模萎縮,收入得不到保障直接打擊了音樂內容生產者的積極性,從根源上造成整個產業的惡性循環。

如今,互聯網這一曾經的音樂產業破壞者卻成了音樂產業的“救世主”,大量音樂專輯借助互聯網進行銷售,並衍生出一個新事物——數字專輯。事實上,數字專輯在互聯網時代早就有了,但只有產生大規模數字專輯銷售才能說這個行業形成了一個產業,如今,這個產業正在形成。近日,QQ音樂方面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專輯銷售額破億元人民幣。酷狗音樂方面也向記者透露,酷狗、酷我在2015年發行了24張數字專輯,總銷量超過300萬張。數字音樂產業正漸成氣候。

音樂專輯的逆襲

說到專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CD吧,現在音樂產業在經歷了柱式唱片、膠片、卡帶、CD時代後,迎來了全新的數字時代。數字專輯,是指沒有實體CD,通過授權網站下載正版音樂的形式。

相比日本、美國動輒每年上億張專輯銷售量,在互聯網時代,中國的實體音樂專輯銷售幾乎停滯,大量網絡盜版音樂提供免費下載,讓很多唱片公司巨大損失,隨後,很多唱片公司幹脆把讓正版音樂掛到網上去提供免費下載。

就這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消費者是不需要花一分錢就可以免費聽各種新的舊的音樂。

隨著政府逐步加強對音樂版權的保護,特別是去年7月8日,國家版權局下發的《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各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對於在7月31日以後仍繼續傳播未經授權音樂作品的網絡音樂服務商,國家版權局將依法從嚴查處。這一《通知》被業內認為史上最嚴音樂版權保護法令。

《通知》出臺後,讓很多唱片公司和音樂平臺看到了音樂付費的可能,數字專輯的銷售開始啟程。

音樂平臺發力

實體唱片日漸式微,讓唱片公司與歌手認識到,傳統經營理念和商業運作方式亟需創新,積極改觀轉型是當務之急。另一方面,數字音樂平臺也在不斷嘗試新的運營思路,希翼通過新的商業模式讓版權方及藝人有更好的發展環境。

作為國內最大的數字音樂平臺,QQ音樂在一年前開始在數字音樂上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數字專輯就是數字音樂服務的突破,它的出現得益於對版權的保護。2014年12月,周傑倫的新專輯《哎呦,不錯哦》就以數字發行形式在QQ音樂發行,成為QQ音樂首創數字專輯模式的“第一人”,16萬的銷售額給藝人做了很好的示範。而QQ音樂首創的數字專輯模式成為藝人發片的主流模式和平臺,該模式已成為了國內音樂市場被普遍認可的商業模式,並被其他音樂平臺紛紛跟進,如酷狗、網易雲等。

時至今日,QQ音樂數字專輯合作的歌手已囊括鹿晗、周筆暢、李宇春、竇靖童、傑倫、韓流天團BIGBANG以及世界級巨星Adele、Rihanna、Taylor Swift、Ariana Grande等40余位音樂人,經過18個月的發展,數字專輯累積銷量突破2000萬張,總銷售額已突破1億元。

酷狗音樂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付費數字專輯已經打開了市場,被“盜版”多年的音樂人也見到了曙光。比如酷狗、酷我在2015年發行了24張數字專輯,總銷量超過300萬張。今年上半年,熱播韓劇《太陽的後裔》原聲專輯在酷狗酷我賣出了1200萬元的銷售額,單酷狗平臺一家就賣出近50萬張銷量、1000萬銷售額的成績。

數字專輯為何這麽火?

藝恩近日發布的《2016年在線音樂趨勢洞察》,2015年,國家版權局的“史上最嚴限令”大大挫敗了“網絡盜版”這個業界“毒瘤”,讓音樂再度回歸應有的價值。從數據可以看到,2015年中國移動音樂市場規模達到63.7億元,預計今年這一數字將上升至96.2億元,而QQ音樂已經憑借完善的泛娛樂布局,在版權庫建設、用戶覆蓋率、試聽下載率等方面全面領先,占據了主導地位。

酷狗方面向記者表示,互聯網時代,推出數字專輯是為了保障版權方和原創者的利益,為音樂人變現找到最直接的方式,鼓勵他們繼續投入創作,同時也提高了音樂消費用戶的轉化率。

對樂迷而言,隨著數字音樂平臺玩法越來越多,購買數字專輯已經成為粉絲和歌手互動的一種方式,也是二者之間的情感紐帶之一。粉絲付費買一張自己喜歡的音樂專輯,是對歌手的支持,還有機會得到“提前聽歌”的權限,獲得定制的粉絲大禮包(含藝人給粉絲的一封信、銘牌特權、登上鐵粉榜等“福利”),增進雙方之間的情感互聯。

與動輒定價幾十元甚至幾百元的實體唱片相比,數字專輯的定價已經是“白菜價”,2~20元就能買到一張高品質的專輯不會讓粉絲覺得為難。同時,酷狗音樂將銷量好的專輯評為“白金唱片”,粉絲通過自己的力量推動喜愛的歌手登上銷量榜,這也是歌迷熱衷於買專輯的原因。

酷狗方面向記者表示,在“粉絲經濟”的作用下,數字音樂平臺玩法也越來越多。在酷狗音樂平臺購買專輯的用戶,會獲得定制的粉絲大禮包,里面包含藝人給粉絲的一封信、銘牌特權等福利,“真愛留言區”滿足粉絲對偶像傾訴感情的需求。為了讓好音樂玩起來,用戶還可以購買多張專輯送朋友,並同時實現為偶像應援,加入粉絲公會,有機會登上“鐵粉榜”和“土豪榜”。同時,“土豪榜”用PK專輯數量的競技模式鼓勵粉絲“踢榜”,讓自己的名字顯示在前三名榜單,增強粉絲的粘性和榮譽感。

例如在《太陽的後裔》熱播期間,同名專輯也在酷狗上線,並跟隨劇情得深入,以一周一支新歌的進度更新歌單,所以每一首歌曲就顯得更加珍貴。同時,酷狗音樂從劇情下手,找足了話題為每一首新歌的入庫做預熱,比如:宋慧喬的同款手機鈴聲、經典“口哨歌”的話題預熱等等,讓粉絲在劇情外的音樂上也能找到互動談資。

QQ音樂方面向記者表示,數字音樂正版化後,互聯網尊重唱片公司、尊重音樂人,商業模式上積極與唱片公司融合,推動用戶付費,同時在資本、人才、平臺、宣發等各產業鏈配合唱片公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推動了音樂的複興和繁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918

用賣樓的方式來賣專輯”,這是好妹妹樂隊的新玩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7/161273.shtml

用賣樓的方式來賣專輯”,這是好妹妹樂隊的新玩法
新音樂產業觀察 新音樂產業觀察

用賣樓的方式來賣專輯”,這是好妹妹樂隊的新玩法

為了制作即將發行的新專輯,他們這次特意來烏鎮建立了這個為期9天的封閉創作營。

 本文由新音樂產業觀察(微信 ID:takoff)授權i黑馬發布。

情人節前夕的烏鎮,元宵節氣氛的各式彩燈還掛在景區內遊人熙攘的店鋪門前,整個西柵景區內到處都是挽手前行的小情侶。而在這熱鬧的古鎮步行街不遠處的國樂劇院里,好妹妹樂隊正在為最後一場直播進行彩排。為了制作即將發行的新專輯,他們這次特意來烏鎮建立了這個為期9天的封閉創作營。

采訪開始的時候,時鐘已經走到了晚上11點,“好像魯豫有約啊哈哈!”坐在舞臺上接受新觀采訪的張小厚笑著說到。

420483803566755537

好妹妹與新觀記者 

關於創作營與直播

“封閉創作營並不是像監獄一樣啦!”談及這次的創作營,秦昊急忙解釋。

“這次是用一個比較嫻熟的制作團隊,如同大家集體出去旅行,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在烏鎮烏村這樣一個充滿田園氣息的地方,可以閑時一起摘草莓,吃新鮮的蔬菜。但是生活之余,大家都很明確地知道我們是來工作的,全情投入,所以效率特別高。”

張小厚拿此前制作的電影單曲舉例,同樣的制作團隊,在北京從詞曲發給制作人到最後做完母帶一共要花10天左右來完成,而這一次,他們在烏鎮9天便已經完成了專輯中9首歌的編曲工作,這是他們自己也沒有想到的。

除了打造一個全新的“封閉”創作營的概念,在烏鎮的9天時間里,好妹妹還在8家不同的直播平臺向粉絲直播了他們制作音樂的過程。這8場直播的觀看次數都達到了驚人的百萬級別,直播中的彈幕,甚至多得讓部分觀眾的手機幾度卡機。

412244198136224645 

由於不希望好妹妹在直播平臺上以音樂人身份出現的時候是在賣商品,這兩年好妹妹經紀人奚韜拒絕了很多商家和平臺的商業直播邀請。因此,此次的8場直播是好妹妹第一次大規模地通過直播平臺和粉絲互動。“這次我們之所以選擇用直播的方式向大家展示音樂制作的過程,是因為我們想讓粉絲和消費者們看到,音樂制作也是有價值的。”奚韜向新觀說到。

直播過程中,好妹妹向觀眾解釋了“編曲、混音、母帶”等音樂制作中的專業名詞,對此小厚表示,“可能大家聽到的只是一首成品的單曲,其實背後有著很多精心的設計和編排,所以我們直播也是想讓大家知道一首歌誕生的過程是怎樣的。”

在直播音樂制作的同時,好妹妹也向粉絲展示了他們私下喜歡“開車”、打鬧的逗比本質。比如有一場直播中,秦昊出門上衛生間,然後張小厚就帶著手機在衛生間門前直播等秦昊出來。小厚說,“很多人認為我們直播創作就是大家一起瘋狂地彈吉他練歌什麽的,其實我們本身是那種說著說著就容易玩兒起來的性格,所以那種卯足了勁去做一件事情在我們性格中是不存在的。音樂創作是我們生活的常態,所以整個過程是蠻歡樂的。” 

 

140406669300610572

“用賣樓的方式來賣專輯” 

近兩年來,專輯付費下載已經成為了很多音樂人發行專輯時常用的方式。而早在2015年專輯付費下載還未像現在風靡的時候,好妹妹便以第一個吃螃蟹的獨立音樂人身份的名義率先嘗試了專輯付費下載——專輯《西窗》三個月內在QQ音樂上的銷量便達到了3萬張。

而這張新專輯《實名制》,好妹妹則采用了一種全新的分階段付費形式,即在不同的預售時期調整專輯的預售價格,隨著時間軸順延,分別是5元、10元、15元,在專輯正式推出時再正式恢複20元的原價。截止目前,《實名制》預售期銷量已經突破6萬,此時距離專輯正式發行,還有近兩個多月,秦昊將這一行為開玩笑地稱為“空手套白狼”。

奚韜將這種分階段付費的方式形容為“用賣樓的方式賣專輯”,而引進這種期貨式的銷售模式,能夠給正處在成熟發展期的音樂銷售市場帶來除了“2元一首歌,20元一張專輯”之外的全新模式探索。另外,結合創作營的9天直播,能讓粉絲在付費之後,通過直播跟進專輯的制作進程,讓音樂消費者感覺自己參與到了專輯的誕生過程,產生一種參與感。 

419541425575017771

好妹妹經紀人奚韜

“這些都是我們真正想和你們說的話”

提到這次即將發行的專輯《實名制》,好妹妹表示,這張專輯緣起他們在臺灣與著名音樂人姚謙的一次對話,從業經驗豐富的姚謙向好妹妹建議可以通過書信的方式進行專輯的創作,回歸創作本身。於是,秦昊和張小厚便各自寫了五封書信。秦昊給奶奶、初戀、失眠者、以及自己各寫了一封信,張小厚則是給初戀、自己、粉絲以及某一家便利店各寫了一封信,還有一封是他們互相寫給對方的信。

“雖然我們認識已經很久了,但是往往都是以碎片式的交流為主,以前合租的時候,睡不著了可能會半夜3點兩個人在客廳喝茶,促膝長談,但自從不在一起住了之後,就都是以微博還有微信為主了。這種情況下,書信這種傳統的交流方式反倒顯得更加珍貴。”也正是如此,張小厚和秦昊才選擇“書信”作為新專輯的主題,重拾被現代科技所取代的更為淳樸和真誠的溝通方式。“所以,這些都是我們真正想和你們說的話。”

關於《實名制》這個名字,張小厚表示,他們曾經想過很多專輯的名字,例如以信件為主題的“平常郵件”,但在對歌曲的反複推敲之後,認為書信並不是專輯的真正主題。“我們坐在電腦前寫這些信的時候都拋棄了我們身上的身份地位,拋下了那些所謂‘你的堅強我的倔強’,寫下這些我們真正想和你們說的話,而這就有一種‘實名交流’的感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少些套路,多些真誠’”這就是《實名制》這個專輯名字的由來。

850664904634388646

既是標桿,更要自在如風

從2012年成軍至今,短短四年,好妹妹樂隊已經迅速成長為獨立音樂圈的標桿之一。2015年初,他們的巡演還在小劇場,下半年就成功開到了北京工人體育場,成為了國內第一組登上北京工體的獨立音樂人。

盡管現在已是擁有萬千“妹友”的偶像明星,但大部分時候好妹妹樂隊還是會以“十八線樂隊”稱呼自己。對於這個稱呼,小厚有些傲嬌地說到,“十八線其實是一個專屬於好妹妹的類別,在我們看來十八線是很紅的,而很多自稱十八線的藝人並沒有十八線那麽紅,所以自稱十八線不是我們在自謙,而是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

談及如今的藝人生活,秦昊和張小厚也有著各自的理解。“如果哪天做音樂負擔大於樂趣了,我會毫不猶豫地放棄。”這是小厚對做音樂的設定。對他而言,做音樂人的生活其實就是原先的愛好變成了自己的工作,這種生活更能讓他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同時,也給予了他更多自信,也正是這種自信支撐著他去做音樂。而秦昊則表示,做藝人給他帶來最大的變化是覺得自己的社會交際面變窄了,以前還能和夥伴一起出門聚會,現在則更多的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了。

對於好妹妹的未來,在他們的規劃里有著更多的可能性。2017年,好妹妹會有10個城市的“自在如風”體育場巡演,還有屬於他們的書籍面世,另外還有一部好妹妹的IP大電影。對於這部電影,秦昊表示,這會是他們對於這個陌生領域的全新嘗試。“首先,這並不是一部好妹妹的粉絲電影,甚至我們都不會是電影里的主人公,而是以好妹妹的價值觀為主題的大院線電影,會有金馬獎、金像獎影帝影後出演的大制作。我們倆會包攬電影里所有的音樂創作,但現在還處在劇本創作階段,相信年底會和大家見面的。”

和好妹妹樂隊接觸之後,更容易發現他們在短短時間內“圈粉”無數的原因,那就是他們的真實。曾有粉絲表示,聽了好妹妹的招牌節目《你妹電臺》後,覺得他們私下與歌里所呈現的“文青形象”出入很大,但其實這就是張小厚和秦昊最真實的狀態。音樂里的他們,是有溫度的,私下的他們,是“無節操”的。

這種“實名制”的性格,也成為除了優秀的音樂之外,好妹妹在音樂圈的另一立足之本。而更有價值的,則是他們歷次走在前沿的新玩法,不斷著探索著音樂行業的多種可能性。

好妹妹樂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721

師姐出馬:少時攜專輯回歸

1 : GS(14)@2015-06-04 08:45:14

韓國每年出道的女團多不勝數,不過女子天團少女時代(少時)多年來都站穩一姐地位。雖然去年鬧出Jessica「被退團」的是非,不過少時現已重整旗鼓,將以8人姿態推出新專輯。昨日,相關人士就表示:「少時目前正忙於新專輯的準備工作,不過具體回歸時間尚未確定。」但就表示今年內必定推出新歌。另一女團SISTAR亦預計於本月出新碟,近日四位成員就分別於Instagram公開四張不同風格的預告照,更特別標籤了「邪惡」、「動搖」、「惡女」等字,令人好奇新歌的風格。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604/1917108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662

回歸專輯 市民選出 3位最代表香港人物

1 : GS(14)@2017-07-09 23:52:27

2017-07-01 iM
1997年,香港還是只有報章沒有網媒的年代。連記者今天必用的Wisers,亦只能搜回1998年的電子剪報,要尋97年的足跡,只能翻開二十年前發黃的舊報紙。

單單看傳媒這小小一塊,20年間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放諸於香港的經濟政治與衣食住行,那巨變更是無人能料。

股市場上,有誰能料20年前的十大市值股,今天仍能躋身當中,只剩下滙豐(00005)?其他全是中資巨企,龍頭的騰訊(00700)更是一股雄霸天下;香港房屋問題困擾多年,說香港大地產商地產霸權,原來已有點out,今天來勢洶洶連大孖沙也看不透的,是揮金搶地的中資地產商;吃喝玩樂衣食住行,也不知不覺間由中資全面操控,距離電影《十年》中想像10年後的香港,早已不遠。

香港全面變天,並不代表絕望,正如我們在專輯內訪問的港大民調負責人鍾庭耀說:「你問我前瞻未來5年甚至30年,我看不到,但不管樂觀悲觀,都不會影響我的工作,因我仍然會緊守這崗位。」

說起民調,翻開九七回歸前的舊報紙,刊載着一則有關民調新聞,指當時由市民選出最能代表香港的人物,大比數選出奧運香港第一金、風之后李麗珊。20年後的今天,作同一個民調,結果會是如何?

iMoney嘗試找出答案,結果由有「民間特首」之稱的周潤發獲選第一位;第二位是堪稱香港傳奇的首富李嘉誠;第三位是將香港精神發揮淋漓的牛下女車神李慧詩。你心目中的香港代表人物又是誰?

市民選最能代表香港人物 發哥首位 誠哥第二

1997年,香港正經歷回歸歷史中英主權交接,當時民調選出香港首位奧運金牌得主、風之后李麗珊,為最能代表香港的人物,珊珊當選無人爭議。事隔20年,香港度過許多風風雨雨,今天市民眼中,又會是誰最能代表香港?

回歸20周年前夕,記者分別到灣仔柯布連道行人天橋和旺角東行人天橋,作了兩次落地民意調查及網上民意調查,看看港人認為現時誰最能代表香港。iM從運動界、政界、演藝界和商界中挑選出7位人物,再讓市民選出他們的「星中之星」,兩日共收集了逾600名市民投票。

記者首先來到灣仔柯布連道行人天橋,這條天橋人流長期絡繹不絕,不少學生和家長、中年人和白領經過。這20年,街道多了行乞集團和推銷員,或許這樣讓港人警戒心大增。市民反應冷漠,不斷耍手擰頭,記者要作街訪不容易。但當中仍不乏熱心學生和中年人願意投票,惟30歲左右的人較難打動。

就記者所見,較多學生選擇兩位運動員,原因大多是他們為港增光。選擇李嘉誠的市民年齡層較廣泛,由小朋友到老人家都有,不少人讚賞他白手興家,將香港名字帶到國際,是香港傳奇。新特首林鄭月娥票數位列第二,投票給她的大多是中年人。

翌日記者到旺角東行人天橋,情況和灣仔大為不同,途經大多是剛放學或專程來逛街的年輕人。街訪甫開始,周潤發應聲彈出,不少人說從小看他的電影長大,並稱他為民間特首。兩位運動員的票數亦平均,灣仔票王李嘉誠來到旺角亦得22票,差異最大的是林鄭月娥,兩地相差23票之多。

由於未能羅列全部選擇,記者準備了其他讓市民自行填選。有市民提議增加成龍、梁朝偉、許冠傑、張國榮和劉德華等演藝人物,亦有市民提出李麗珊這位1997年票選回歸代表人物。至於網上投票則全面集中到周潤發及李嘉誠,結果發哥奪冠,誠哥僅次,第三位為牛下女車神李慧詩。

港人你點揀?

Cherry

現年13歲的Cherry是中三學生,就讀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是林鄭的小師妹。她笑說早在前陣子林鄭月娥回母校時,倚在課室門口看過她一面。她欣賞林鄭的施政及作風,為她能成為首位香港女特首感到驕傲。

嚴先生

嚴先生認為黃之鋒到過世界各地不同的地方參與有關香港政制的研討會,其香港人身份為其他國家的人熟悉。同時,他支持黃之鋒曾參與帶領的社會運動,認為能有助社會發展,手法亦較可取,坦言若是更激進的手法就不能接受了。

季先生

季先生指誠哥白手興家,其成功有賴天時地利人和,後人不易達到,不同於李慧詩等運動員可靠努力達到成就。加上誠哥的知名度比起其他人更高,在國際間可代表香港,所以他選擇誠哥。

陳先生

陳先生選用了排除法來投票,他對林鄭月娥評價極差,又批評李嘉誠地產霸權,其餘候選人知名度不足。他認為相比起其他人,發哥最貼地,大家都稱他為民間特首。

陳先生及友人

陳先生和其朋友不約而同地投給周潤發,稱自小就看他的電影長大,對「賭神」印象尤其深刻,並指發哥十分親民。而他另一位朋友則投給張國榮,她認為張國榮才是香港經典代表人物。

學者李立峯:發哥形象跨世代

綜合街訪和網上投票結果,周潤發以223票成為第一名,而李嘉誠和李慧詩分別以195票和60票位列第二、三名。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教授李立峯認為,投票結果合理,綜觀不同界別的代表人物,以周潤發和李嘉誠的成名較早,公眾對這兩名人物較為認識。他指,周潤發形象正面、親民,加上娛樂始終是普及文化,大眾關注藝人的程度遠比運動和政治高,就算是70多歲的人都會認識周潤發,「周潤發可謂跨世代的代表。」

誠哥一直是媒體輿論的焦點,他指,李嘉誠的白手興家可算是神話,他在商界的地位無可取代,媒體經常用誠哥來代表政治形勢,如他的資金走向,透過多年來的媒體論述,讓誠哥的形象突出,惟李氏力場、地產霸權等負面關鍵詞讓形象扣分。

至於其他選擇,李立峯指他們的成名年期較短,運動員和市民的距離較遠,而且生涯短,不同時期都會有其代表的運動員;政治人物生命亦不長,難以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林鄭月娥除了官位外,說不出為甚麼她可以代表香港。」他指,曾蔭權上任時強調自己「香港仔」的形象,反觀林鄭卻沒有香港元素,缺乏代表性。

回歸20年 維港變天

回歸廿年,香港最為標誌性的維多利亞港變化甚大。1997年,灣仔海旁的廣告牌大多是外資公司,如Olympus、生力啤酒、大韓航空等。

20年過去,灣仔海旁除了多了高樓大廈、會展擴建之外,最顯而可見的是廣告牌被中資入侵,國酒茅台和興業銀行等標誌清晰可見。

大笨象褪色 中資主導港股

香港主權移交20載,港股「中資進、華資退」的現象愈來愈明顯。1997年恒指共有33隻成分股,僅納入了3隻紅籌股,分別是中信泰富(現稱中信股份(00267))、華潤創業(現稱華潤啤酒(00291))及粵海投資(00270),3隻股份在恒指共佔約5%,相反滙豐控股(00005)當年的比重高達30%,「大笨象」打個乞嚏,港股也隨時一仆一碌。滙豐亦是1997年最高市值的港股,達6,200億元。當年十大最高市值的港股中,大部分也是本地公司,僅一隻中信泰富打入十大。

中資股佔市值六成

回歸之後,中資巨企紛紛來港上市,如1997年上市的中移動(00941)、2000年來港的中石油(00857)、2004年上市的騰訊控股(00700)等。及至2006年9月,建設銀行(00939)納入恒指成分股,為國企股染藍揭開序幕,恒指成份股至今共有24隻具中資背景的股票。截至去年底,已有逾1,000隻中資股在港上市,佔本港上市公司總數近一半,佔大市市值逾六成。

至於2017年十大最高市值的港股,僅滙豐「有得留低」。截至6月27日滙豐市值1.3萬億元,雖較20年前增加逾一倍,但已跌落第6位,「股王」地位早被市值達2.7萬億元的騰訊取代。本地企業中,市值最高要數長和(00001)達3,800億元,名列第20位。

中資狂掃金融機構

過去20年,中資機構大舉來港收購各行各業,不少本地金融機構相繼成為中資囊中物。

創興銀行

2013年被越秀集團收購,作價116億港元

永隆銀行

2008年獲招商銀行(03968)以193億元收購

華比富通銀行

2003年獲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收購,2005年併入工銀亞洲

新鴻基金融

2015年,光大證券(06178)收購新鴻基金融70%權益

敦沛證券

2014年售予中國西南證券,現更名為西南證券(00812)

大福證券

2009年被海通證券(00665)收購,翌年更名海通國際

華人富豪執位 中國大腕崛起

過去20年,經歷中國加入世貿、金融海嘯歐美經濟元氣大傷,中資企業乘勢崛起。同時,中國互聯網科技發展迅速,造就一大批新晉富豪。

回看1997年《福布斯》富豪榜,上榜的華人富豪之中大部分也是香港地產商,包括恒基地產(00012)李兆基、新鴻基地產(00016)郭氏兄弟、長和系李嘉誠等。當年《福布斯》並未設立華人富豪榜,表三是記者整理自躋身全球富豪榜的前十位華人。

《福布斯》近年公布華人富豪榜,2017年十大之中中國富豪佔半,中國地產大亨萬達集團王健林以313億美元資產居首,而阿里巴巴馬雲、騰訊馬化騰及網易丁磊,全是近10年藉互聯網致富上榜的富豪。

相比之下,香港代表李嘉誠、李兆基、郭氏兄弟、劉鑾雄,均為1997前已叱咤本地商界、從事地產發展的人物。順豐速遞創辦人王衛雖然是香港人,但於中國發迹。華人富豪榜20年間大執位,或預示香港向上流的機會不再。

內房搶地 屢奪天價地王

內地房地產集團自2000年後進軍本港賣地市場,其後愈投愈積極,今年政府批出4幅住宅土地,全部由中資地產商奪得,其中3幅同位於啟德發展區,餘下一幅是位於鴨脷洲利南道的住宅地王,約1.2萬平方米的土地,地價高達逾168.5億元,每呎樓面地價達2.2萬元,已高於近期不少一手樓盤的開售呎價。再往前看去年和前年的批地紀錄,以土地面積計算,中資佔了三分之一,遍布港九新界,以投得土地數目的比例計算也佔了兩至三成多,與以往中資每年只投得兩三幅土地,只佔所有投地的一成,數量明顯大增。

香港大孖沙近年志不在投地,李嘉誠轉為投資新科技,四叔李兆基有舊樓和農地在手,就算政府近年陸陸續續推出啟德發展區的新地皮,都鮮見傳統地產商的蹤影,相反地該區批出的14幅住宅用地,有8幅落入這批北方「新力軍」手中,當中以最有財力的海航集團和中國海外(00688)兩大財團最為積極,本地代表呂志和的嘉華集團(00173)投得兩幅用地,而羅氏地產及會德豐(00020)在2014年各投得一幅土地。

置業送3粒星 引爆內地客買樓熱

香港人死慳死抵也未必買到樓,但以往一定聽過有內地睇樓團來港,也有以現金一次過畀錢買樓的內地富豪。早在中資用數以億元來港投地之前,已有不少內地富豪以千萬、百萬元來港買豪宅,「北水南下」的趨勢大概始於沙士後,香港推出投資移民計劃,非本地居民可透過在本港置業取得居民身份,與此同時,九龍站上蓋等千萬豪宅相繼落成,成為不少內地買家的入貨目標,政府在2010年修改政策,將投資額門檻由650萬元增至1,000萬元,並剔除房地產項目。

內房熱炒之下,內地買家一度轉回內地市場,根據中原地產去年報告,去年第二季購買一手豪宅的內地買家,佔整體比例約16%,是自2008年第二季以來的新低,但因應內地政府的房策、香港樓價不斷上升、滙率等因素,雖然該比例減少,但內地買家近一兩年都有「回歸」迹象,並集中在一手樓及豪宅市場。政府在2012年10月推出的辣招之一,正是向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徵收買家印花稅(BSD),稅率為樓價的15%,意圖遏抑樓價,但根據稅務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2016至2017年度的買家印花稅收入增加,反映非本地買家回升。

除了買賣市場,來自內地的港漂也承接了一定的租務市場,近年不少內地生來港讀書,但大學宿位不足,他們只能與同學分租私樓,現時在網上不時找到相關租盤,大都在鄰近大學的港鐵沿綫,間接推高同區租金,甚至有業主表明只租給學生。有港漂則成立組織協助其他港漂搵樓,逐漸發展成一盤生意,提供一條龍租屋服務。

專訪鍾庭耀 民意天文台 兩度預警民怨爆發

記者就香港回歸20年訪問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到他辦公室甫坐下,他即遞上他近日在Facebook寫的文章,都是他按民調寫的個人評論,這不禁令記者想起多年前一次由他主持的記者會,他公布最新民調後,被記者們問及數字背後的成因、反映了甚麼等,當時的鍾庭耀堅持只談數字,不管記者怎樣鍥而不捨、旁敲側擊地追問,他也不肯推測背後原因,還表明不講個人意見。

當年「只講數字,不談個人意見」的一幕,對照今天見面即遞上一疊個人評論的鍾庭耀,可是回歸20年一位民調人的重大轉變。為何有此改變?「2000年前我是不講個人意見,是因為想數字先行,現在也是數字先行,但個人意見可以教下人睇數字,而我就是這樣看世界的。」他說數字是無可爭拗,但對數字可以有不同演繹,最重要是數字和意見分清楚講,「我都有權利講我的意見,我講了又不是害人,寫《鍾言亦議》這個欄目,是我個人看法,同埋係唔啱聽。」該欄自2015年開始撰寫,特意取「忠言逆耳」諧音,表明「你唔聽、我照講」,是鍾庭耀一貫風格。

民調預示管治危機

2000年爆出民調風波,鍾庭耀向傳媒透露有人施壓要他停止對特首做民調,因為特首民調數字一直下滑,最後施壓者離職,他繼續做民調。3年後發生50萬人上街,說起此事,他語帶無奈。他指在2002年的民調已顯示,時任特首董建華的民望處於低位,但仍獲連任,是中央為面子不希望首屆特首只當一任。隨後董建華推《23條》、要求人大釋法等,港人極為反感,並反映到民調上。鍾指2003年中期特首及特區政府相關的民調指標性數字跌至歷史新低,低到會出現重大的管治危機。他公布數字、寫文章,「我自問做咗預警,如果我係天文台長,我話你知已掛八號風球。」但當時有人質疑他危言聳聽,更有人將他的民調結果扭曲,演繹成特首民望其實很高。

同年,香港有50萬人上街「大慶」回歸,要求特首董建華落台,「之前從數字上知道有危機,個心一直好寒,但不知自己對不對,畢竟香港人的承受力很高。但到50萬人上街,群情洶湧,當然之前醞釀了很多,『七一』當天地鐵排大隊,又不准人在維園加入遊行。身在其中,原來是這樣。有喜有悲,更多是傷心。」喜是因為自己所做的民調準確預示危機,這是他做民調前所未見,他坦言自此對民調的危機數值更有信心;悲和傷心自然是出自對香港的感情。

佔中爆發擔憂度日

11年後,民調數字又見新低。鍾庭耀指2003年的低位被第三任特首梁振英打破。2014年佔領運動前,不論特首還是特區政府,民調數字均重現2003年的情況,甚至更低,「大鑊,我真係講大鑊。」堂堂學者也爆出「大鑊」一詞,可見事態嚴重,他再次拉起預警,今次慘被左報抹黑、建制圍攻,特首則否認自己民望低,但鍾庭耀堅信民調數字將預告民怨爆發,「我心裏面真的好驚,好驚出事,但我還是不能百分百肯定會出事。」他說上次董建華的民調數字去到低位即出事,梁振英民調最低位後約3個月發生佔中,情況比2003年更嚴峻,「20年回歸以來從畫面上,你覺得2003年50萬人上街震撼,抑或2014年9月放催淚彈震撼,我覺得是後者。」

佔領運動期間,鍾庭耀每日提心吊膽,他向記者憶述那段日子時,不斷用上「擔心」一詞去形容,「我那時候真的很擔心,我是大學宿舍舍監,擔心學生受傷或被拘,擔心得不得了,擔心了很久。後來有消息指特首請解放軍出來,警察又抬子彈入政總。」他說最擔心是解放軍真的出來鎮壓,「雨傘出催淚彈,擔心得好厲害,擔心出解放軍、翻版六四。我沒有經歷抗戰、文革,但我在電視目睹六四,現在看到佔中,覺得好嚴重,一念之差,會演變成六四。」他說若香港解放軍出來鎮壓,「好難再返轉頭洗底,要好長時間,一國兩制50年不變,若然回歸十多年就發生這樣的事,打後的日子會很難過。」

特首換屆在即,鍾庭耀公布香港首位女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前夕,其支持度評分為52.2,他指林鄭現時得分比她任政務司司長時略低,相信是故宮事件令她失分。他認為,現時社會似乎出現一點點修補縫合,他會用疑中留情的態度去觀察上任後的新特首一個月,他分析梁振英當選後有很多事想做,當時很多人鼓掌大讚,但林鄭似乎沒有,一來可能是她文官出身,二來是梁振英仍然強勢,政府內仍有大班梁粉。他認為林鄭不需急於建功立業,反而靜靜地、慢慢地展開工作更有利。

5年後應回顧一國兩制

回歸20年香港是進步還是退步,鍾庭耀指不應只着眼香港,還要放眼跟香港有文化關聯的中國、甚至台灣及海外華人社會。過去20年中國經濟起飛,國力提升變強,在物質條件上中國跟香港的差距愈拉愈近,但在人心上仍有落差,而着眼點只是政治文化上,「因為我們不甘心中國發展了幾十年,還未追上來,在人權、開放法治和自由。如果着眼這些問題,對於香港前景是很悲觀的,但我希望看得長遠一點,或者是帶點阿Q精神,過去20年香港整體是不錯的,雖然中間有意見分歧,有小規模的社會動盪,但中國社會仍是平穩向前,假設2003年董建華落台,香港出了亂子,適逢內地又亂,甚至台海兩岸動手,現在的香港可能很不一樣。」

鍾庭耀認為回歸20年應該為5年後,即回歸25年做準備,到時推行一國兩制維持50年不變的路走了一半,「在25周年做一個中期檢討和回顧,我認為很適合,亦有象徵意義,不論是普選、啟動下一輪政改、2047年是否自決等,應該望着回歸25周年做個小總結。」他指小總結應似政策諮詢,並定下目標,讓社會認定一個大方向,繼續走出餘下25年的路。

未來難測 緊守民調崗位

5年後林鄭會否連任?香港會不會有一人一票的真普選?鍾庭耀笑言手上沒有水晶球,難以預測未來,接着他爆出一句:「我也不知我可以在這崗位上做多長。」莫非他又被要求停止民調?「我明年退休,但我未啟動申請延期,亦不要預期我會申請成功。」他指即使延期,估計最多可多做5年,他明白始終有交棒的一天,他相信他所做的民調不會因他退下來而突然消失,他甚至樂觀地想,或許將來中國也需要做民調,「你問我前瞻未來5年甚至30年,我看不到,但不管樂觀悲觀,都不會影響我這幾年的工作,因為我仍會緊守崗位。」

追上潮流 引入手機民調

鍾庭耀表示,過去民調主要透過固網電話進行,但今年七一後,港大民調計劃將試行引入手機民調,預計每1,000個訪問中,有五分一即200個將以手機進行。暫時並無意進行網上民調,但會加入網上挖掘工具做測試,「例如發現特區政府支持度突然颷升,我們便會在Facebo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就網民意見,探討背後原因,藉此多一個參考。」

九十後上海拼搏 心繫香港

香港畢業生工時長,工資低,愈來愈多年輕人放眼中國,憑着兩文三語的優勢到內地工作,體驗不同文化和生活,「九十後」的Sandy和Michelle就是其中之一。

Sandy自去年碩士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到上海外商公司任職,她本身不抗拒到內地工作,早已計劃用一至兩年時間在其他地方工作和生活,「其實上海和北京的生活環境與香港相似,較容易適應,但北京空氣較差,所以上海是我的首選,家人也支持我到內地工作。」

去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前一個月,Sandy剛到達上海,當時的她仍然心繫香港,不時關注香港新聞,惟當地較多娛樂和八卦新聞等軟新聞,她只好不斷翻牆觀看,「一開始我去到(上海)都幾負面,覺得成個氣氛不是自己鍾意。」後來她慢慢適應內地生活,也覺得上海的生活條件和環境不錯。

物價低廉 重獲生活平衡

香港樓市熾熱,加上物價昂貴,要在香港生活和租樓住不容易,相較之下,在內地生活容易得多。Sandy去年在上海租屋時,以約1萬元人民幣(約11,500港元)已在市中心租逾千呎大屋,「加上這裏工作和生活較平衡,返工壓力較香港細,放工後可以做Gym、瑜伽、看展覽等活動,生活豐富咗好多。」

在上海工作近一年,最令她驚喜的是上海人的熱情,「我發現上海人好好客,好鍾意和你分享自己的故事,有時在地鐵相遇,傾傾下就會加對方微信做朋友。」內地盛行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電子錢包,為她帶來方便,同時也是新衝擊,「好似我們叫外賣,叫水果或便利店等,一個鐘內就會送到,有時和朋友食飯夾錢、上網買火車票等也好方便。不過我不太熟FinTech,可能方便的背後也會帶來隱憂和危機。」

內地物價低,交通費也十分便宜,不過地鐵人擠人的情況,較香港嚴重得多,這也是其中一個令Sandy不習慣的地方,「交通費真是好平,但地鐵好多人和超級擠迫,好容易會發生人推人的情況,也有部分人好無禮貌。」除了地鐵擠滿人外,醫療的水平也不如香港,「整體而言,這裏的醫療比香港差好多,不論是醫護人員的態度、用的藥物、衞生環境都較差,如果生病起上來會較麻煩。」在香港,不少人都會吃大排檔,夠地道之餘,也價廉物美,「有時我都想去(上海)好本土和地道的地方食嘢,不過就好容易食錯嘢或肚痛,衞生環境唔算好,在香港有時都會想食大排檔,不想成日食連鎖餐廳,在這裏就沒有辦法。」

居滬一年 反思中港關係

在香港生活多年的Sandy,一直以來對回歸無甚麼看法,「因為在香港生活了20幾年,不會特別慶祝,也不會覺得係一件好開心的事。但在內地工作後,我思考多咗內地和香港的關係,也發現自己這一年認識的人,大多對香港的歷史、文化感興趣。」上海有不少以香港八十年代為主題的餐廳,上海人對廣東歌、電影,甚至廣東話都有興趣,Sandy也曾遇過不少人向她請教廣東話,「我覺得香港和內地存在差異,不單只有對立,這些差異令到兩地各有特色,也有互相吸引的地方。」她坦言,自己始終仍在內地工作和生活,不會太不認同內地的政治,這一年在上海生活,令她對內地的認識更立體,也算是另一種的體驗。

畢業新丁:與杭州人鬥勤力

在內地互聯網公司任職公關的Michelle,自去年畢業後,北望神洲,選擇到內地工作,皆因工作機遇多,「香港人英文有優勢,(與內地比較)有國際視野,所以人工比內地應屆畢業生高。」

Michelle本身對音樂有濃厚的興趣,參加過不少歌唱比賽,聲綫甜美動人,大學時修讀新聞系的她,一直希望在音樂或傳媒路上發展,「以音樂來說,香港發展空間較細,現時我負責幫一間大公司旗下的音樂軟件做公關工作。」這份工作既能滿足她繼續在傳媒界發展,也與音樂相關,寓工作於娛樂。

朝九晚九為求進步

不過,一個香港女生在內地工作,要適應當地的工作環境、文化等也不容易,「對我來說,要寫一篇令人有共鳴的文章或廣告文案,先要對當地文化有認識,也要充分了解當地人生活。一個香港人貿貿然走去內地,寫出來的文章未必夠貼地,也難以了解當地人的一概想法。」除了對當地環境不熟悉外,工時與想像中有所不同,「初初聽人講,在內地工作是由9點做到11點,中間小休一下,然後下午2點至5點再返工,但現時我是由早上9點返到晚上9點。」工作長,但她甚少怨言,「他們好勤力,所以你去到都不得不跟他們一樣勤力,返工的日子大多無自己的生活,不過這樣也好,可以加速自己的進步。」

回歸在即,仍在杭州工作的她表示,當地甚少回歸慶祝活動,不過她發現另一有趣現象,「雖然杭州並非一綫城市,無乜慶祝活動,但不少網上文章都會用『香港回歸20年』做引子,作為一個劃時代的標籤。」內地機遇多,待遇不錯,但對Michelle來說,始終香港才是她家,「我對未來抱觀望態度,也不一定留在內地工作,始終家人仍在香港。」

97年出生大學生:想返內地親身了解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中國的大日子。當英國國旗徐徐落下,中國國旗緩緩升起,香港就在一夜之間由港英政府變成香港特區政府。現時20歲,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學生Hazel也感受至深,皆因她就在同年來到了世界,在這20年間與香港一同成長,與香港社會共榮共生。究竟她對中國、香港存在着一個怎麼的觀感?對回歸又有甚麼看法?

「評價前要感受多啲」

Hazel是個愛思考的女孩,正當現今大學生忙着計劃暑假打工、籌備迎新日和O Camp等活動的時刻,她卻在思考回歸的意義。這20年間,新香港人、雙非孕婦、水貨客,各式各樣的中港議題在香港社會上熱議,也時有不同的討論,她自己對中國及香港的關係因而多了反思。Hazel的父親以往常到內地公幹,她自小跟隨爸爸到北京上海,有很多機會到內地旅行。隨着父親退休,她回想起自己已有一段時間沒回內地,對內地印象亦漸模糊。近幾年,中港矛盾愈演愈烈,她發現自己原來對中國事物不甚了解,更令她重新萌生回內地念頭,「我覺得你對一個地方,甚至對內地人作出評價之前,起碼我自己真係要先感受多啲。」

除了到內地旅行,親身體驗內地生活文化外,Hazel亦看了不少關於內地的紀錄片。透過紀錄片,她了解更多內地人的生活,也明白為何他們會做出有一些看似是不文明的舉動。舉例說,內地人說話的聲量十分大,予人不禮貌之感。Hazel認為這些舉動的背後,正正是因為內地人生活環境影響,「好多時候,一個帽子扣落去,就話中國人唔文明,其實好唔make sense。」環觀香港,不少媒體對內地人的報道偏頗,如以「蝗蟲」形容。

雖然與回歸後的香港共同成長,Hazel坦言自己對回歸沒甚麼特別感覺及想法,「其實我對回歸真係零諗法,因為講緊回歸之前嘅日子我又無經歷過,我只係一個BB。」2012年,新青年論壇及龍願兩岸交流中心,聯同兩岸四地的機構共同進行的調查發現,訪問了2,500多名16至24歲的香港學生,有一半認為香港不應回歸,近年,社會上也有不少年輕聲音怪責當年港人沒反對香港回歸中國。Hazel認為回歸是已發生的事,不能避免,她自己不會怪責當年支持香港回歸及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的人。

由廿幾間執剩一間 書店店長:港人厭棄簡體字

位於旺角西洋菜街二樓的綠野仙蹤書店正減價促銷,老闆黃晨暉站在收錢櫃台前說:「希望在8月前盡量清貨,賣到多少便多少。」與他度過13年的小書店,近日宣布今年8月結束。這是香港最後一間專賣簡體字書的獨立書店。

京奧前後 掀簡體書熱潮

黃晨暉讀大學時主修歷史,經常買內地書閱讀。他指由於內地市場大,很多冷門學術書都有中譯本,而且價錢便宜,成為他接觸簡體書的起點。大學畢業正值沙氏,眼見租金低廉,他跟許多大學生一樣有點浪漫情懷,便在2004年「膽粗粗」跟家人合資開書店,名為綠野仙蹤,專營簡體書,加入當時香港興起的簡體書熱潮。

香港自97回歸後的3至4年,開始興起一股簡體書熱潮。是香港人突然對內地充滿好奇,抑或時勢所需急於摸底?誰也說不清。黃晨暉認為,這也跟內地的出版業興旺有關,內地市場大,書種類別五花八門,而且印刷愈來愈靚,價錢亦相宜,香港因此冒起一批簡體書書店,例如尚書房、國風及新思維等。高峰大約是2008年北京奧運前後,單是旺角已有約10間,估計全港有20至30間。他的書店亦曾擴張至4間。

黃晨暉摸索市場,不少書店均專賣學術、政經等書籍,他窺準未有簡體書書店走年輕人路綫,引入內地的愛情小說及日本輕小說,吸引一班中學生讀者,「部分內地有名的愛情小說作家,如郭妮、小妮子及易拉罐,單本可賣500至600本。」比不少本土作者的銷量還高。而且每本價錢約20至25元一本,學生消費得起。雖然文化不同,但黃指仍有吸引力,其一是題材多元化,有穿越小說、科幻等,其二是合年輕人口味,例如用很多網絡用語、火星文、表情文字等。「那時候的氣氛很不同,香港人樂於接受簡體字,接受中國的事物,不論是書或其他產品,似乎包容性高一點。未至於喜歡,但至少不是討厭。」

D&G事件 燃點本土思潮

2012年發生的D&G事件是轉捩點。當時位於尖沙咀廣東道的時裝店D&G容許內地客在門口拍照,卻驅趕香港人,此事引起軒然大波。「我覺得這件事是一個爆發點。自2003年有自由行,內地遊客湧入香港,其實漸漸醞釀不滿情緒,累積到浮面,這件事引爆這種情緒。」他指自事件後,書店的生意大跌。同時內地出版業走下坡、人民幣升值及加租令成本增加等幾個原因交疊,簡體書的吸引力大降,「例如賣18至20元一本的輕小說,因為人民幣及入貨價提高要加價至40元,這跟台灣繁體字版差十元八塊,部分人便轉買台灣版。」

討厭簡體字的情緒近年趨強烈。一年前有個家長去黃晨暉的店買桌面遊戲給讀小六的兒子,「她問我沒有繁體字版,但這款遊戲是北京出的,哪會有繁體字版?結果她說不希望兒子學簡體字,決定不買。」賣了多年簡體字書,現在有人因為是簡體字而不幫襯,黃晨暉說:「三四年前沒有這類對話的。」

大慨也是一年前,又有一名年輕人走入黃晨暉的書店轉了一圈,然後跟他說:「好難頂。」他莫名奇妙問甚麼事,「他跟我說,簡體書好難頂,好醜樣,無文化。」這年輕人又責怪他:「你做咩賣簡體字書?」又指簡體字是共產黨做出來的統治工具云云,「我答他,我做盤小生意搵食啫。」豈料對方指他只會反駁其論點。黃晨暉沒好氣說,「我覺得社會變了,我認為文字只是載體,後面的內容和意思才是最重要。尤其是中國市場大,書種較多,我覺得有需要引進來,令市場多元化。但這幾年很多人變得情緒化,討厭所有跟中國有關的東西,連簡體字書也被討厭。」

面對生意下滑,黃晨暉嘗試變陣,如引入內地版韓國娛樂雜誌、內地熱播電視劇的小說、工具書如語文教材等,但佔中後更是雪上加霜,約一年前把小店搬到較旺的西洋菜街,但起息不大,最後決定今年租約期滿後結束小店。

中港矛盾 滲入日常生活

訪問結束後,黃晨暉傳記者一個短信,補充結束小店的決心,「隨着北京香對港事務的介入或干預愈來愈明顯,港人對中國觀感只會愈來愈壞,在政治上或行動上港人可能是消極地無能為力聽之任之,但這種不滿情緒內化到日常生活之中,在香港人可以主動選擇購買與否的情況下,他們會愈來愈厭棄簡體字書。」

綠野仙蹤書店在香港回歸20周年結業,為香港曾經興旺過的簡體字書熱潮劃上了句號同時,令人不禁思索,香港究竟有甚麼變了?

舌尖染紅 中資進佔飲食旅遊

近年,不少港式餐廳小店敵不過昂貴租金,被迫結業,剩低的大多是連鎖的餐飲品牌。走進香港各個「倒模式」商場,不難發現連鎖品牌林立,但有部分熟悉的港式連鎖品牌已被中資收購。

2010年:華潤收購Pacific Coffee

美國西雅圖的夫婦Thomas Neir,1992年在香港創立Pacific Coffee,首間咖啡店設於中環,其主要競爭對手Starbucks於2000年才在香港開設第一間分店。2005年,Pacific Coffee被其士泛亞控股收購,後於2010年,華潤集團斥3.27億元購入Pacific Coffee八成股權,其後致力在內地拓展業務,在北京、廣州、重慶、西安、南京等地都有分店。

2015年:內地集團收購許留山

港人熟悉的甜品品牌許留山於1960年創立,主打芒果甜品,九十年代首創的芒果西米撈更成功帶起港式甜品潮流。在2015年,許留山被北京餐飲集團黃記煌以過億元人民幣全資收購。截止今年5月,許留山於全球有逾200間分店,包括澳門、馬來西亞、韓國,而香港則有42間分店。

2017年:港麥當勞今年初染紅

麥當勞也被染紅,今年1月,中信股份(00267)聯同中信資本和美國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凱雷,透過Grand Foods Investment Holdings Limited以161.4億元收購中港麥當勞的業務,以及未來20年特許經營權。香港的麥當勞原直屬美國總公司,現時中港兩地的分店屬特許經營商。麥當勞自1975年進軍香港,至今有約240間分店,中信入股後,計劃未來5年在中港增設1,500間分店,特別是內地的三四綫城市。

除了飲飲食食,港人另一關注就是去旅行。近年,廉航盛行,不少人在網上買平機票出發,一年去幾次旅行是閒事,甚至是周末快閃台灣、泰國,熱愛旅行的程度超乎想像。現時,香港有4間航空公司,原來當中有一半是中資有份;至於部分歷史悠久的香港旅行社,也早已被內地集團收購。

海航買起快運康泰

不少港人去旅行都會搵平機票,既屬傳統航空公司,又主打平價機票的香港航空是不少人的首選。2006年成立的香港航空,以香港為基地,經營多條來往內地、日本、泰國等航綫,覆蓋超過30個亞太地區主要城市,是中資海南航空集團(簡稱海航集團)旗下的航空公司之一。

香港唯一一間廉價航空公司的香港快運航空,海航集團也有其股權。她前身為港聯航空,由賭王何鴻燊以個人名義成立,因業務一直虧損,至2006年海航集團收購45%股份,並改名為香港快運航空。公司於2013年轉型為廉航,以廉價機票做主打,吸引年輕人購買,僅2年時間已錄得盈利,2015年全年收益為24億元。

在2011年,海航集團也收購了香港最具規模的康泰旅行社約5成股權,估計交易金額達7億元人民幣(約8億港元)。現時,康泰擁有逾30間分店,聘用超過1,000名員工,業務也擴展至澳門、深圳、廣州、新加坡等地。

攜程收購永安旅遊

內地大型旅遊網站攜程網(Ctrip),雖然曾陷入售賣假機票以致乘客被拒上機事件,其廉價的套票和機票仍吸引大批旅客使用。公司2003年在美國上市,現在北京、上海、香港等17個地方設公司,業務廣泛,也收購不少香港、台灣、英國等旅遊網站平台,港人熟悉的永安旅行社和英資Skyscanner也是其集團之一。

2010年2月,攜程網以8,800萬美元(約6.84億港元)現金,收購永安近9成旅遊業務。2016年11月,攜程網以14億英鎊(約135億港元)現金收購全球大型的旅遊搜尋平台Skyscann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7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