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富士康:一个封闭的自足体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5/350340.html

无论具体原因如何,富士康都到了必须自我反思的地步。那么多年轻生命接连消失,已在产业界乃至整个社会公众心理 层面投下沉重阴影。
但截至目前,富士康方面并没将亡羊补牢的措施推进更多。目前其标准说法是,公司管理出现了漏洞,少数员工产生精神危机,并宣称公司已制止了20起自 杀举动。

笔者相信,这一沉重的心理阴影,可能将成为富士康以及它所代表的产业发展模式的转折点,并波及中国制造业。

当员工成为一段指令符号

员工接连自杀,富士康无法回避自己的企业文化特质缺憾。那就是,在这个庞大如中小城市的企业以及它的员工,有着涂尔干《自杀论》中描述的孤立特征。 涂尔干如此说,个体社会关系越是孤立、疏离,人就越容易自杀。

富士康表面不像是封闭的企业。早在几年前,它便挂牌香港成了公众公司。而它借代工模式,也与全球众多IT品牌巨头建立了合作关系。

而恰恰是代工模式促成了富士康的封闭性。它最早做黑白电视机按钮,如今已成高度垂直一体的企业恐龙。垂直一体的好处是,可以提供一条龙代工服务,效 率更高。而追求效率的动力,最后将一切资源都捆绑在商业流程中,在庞大的生产车间,员工只是封闭、孤立自足体中的一个微型元器件,一段指令符号。

或者说,员工必须成为机器,即便在车间之外。2007年3月,笔者参加了富士康昆山分公司举行的一场活动。现场整体方阵、各色旗帜、淹没一切的教徒 一般的“我爱你,郭爸爸”的口号,将一种个人崇拜情绪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那一刹那笔者注意到,不少员工的脸上,并没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他们的动作 僵化、口号生硬。富士康将他们塑造成了缺乏情感但却高度服从的指令符号。

几年前,笔者老家的一个女孩就曾在富士康的代工对手中工作几年,每次去看她,很少能真切感受到被流水线捆绑的员工们的自由心声。为了生存,他们需要 忍受沉重、苛刻的加班制度,更多时候牺牲着个人尊严,甚至难以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代工工厂的员工生存状态很多时候被描述成:上班、下班、睡觉,然后接着上班、下班、睡觉。

笔者眼前闪过第七个跳楼自杀的卢新。这个湘潭大学的学生,加入富士康前,阳光开朗,唱歌很有功底,曾参加过湖南卫视“快乐男声”大赛,颇受好评。在 富士康入职新人才艺大赛中还获得二等奖。但他的朋友说,加入富士康后,几乎难见他有笑容,常常精神恍惚。

在公开披露的几名自杀员工信息中,几乎无一例外提到,死前一段时间,他们焦虑,精神恍惚,处于崩溃边缘。

富士康这种文化氛围,也许并非是直接导致员工自杀的原因,但它肯定是促使他们心里焦虑、心灵孤立的触媒之一。

追逐低成本而居

富士康方面坦承,公司管理确实出现漏洞,不过,这两天,它开始将原因归于员工的精神危机,似乎意欲将原因全部归于社会层面。

但外部社会原因不是一个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富士康认为的精神危机,从它的发展模式里,或可以管窥一二。

笔者认为,富士康虽名列全球代工业第一,但文化及商业模式上至今仍然带有非常原始、粗放的特征,在企业面,它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

在富士康母公司鸿海企业传记《虎与狐》中,郭台铭被称为“代工业的成吉思汗”。笔者认为,这称号不但说出鸿海商业模式特点,更是直指其备受争议的企 业文化特质。

鸿海的制造业布局早已覆盖“金砖四国”,并在北美、澳大利亚、东欧拥有多处生产基地,且目前正借收购快速扩张。从空间来看,这个商业帝国远比元帝国 更有气势。后者只是“一元三汗国”,跨越两个大洲,而郭台铭已是四大洲。

这个商业帝国与元帝国的发展模式之间,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是追求规模化效应。元帝国是一个马上王朝,它的骑兵,就像冷兵器时代的导弹,纵横天下,短短几年,掠遍了亚欧繁华;而鸿海集团30年来给人的最大 观感即是,借助垂直整合策略,不断地将商业模式复制到全球各地。截至目前,仅在大陆,富士康便有近60万名员工、土地几万亩、十多座工厂。以致郭台铭被称 为大陆“富士康市市长”,不是没有理由。

二是低成本策略。元帝国的缔造者属于马上民族,它的绝对兵力并不多,历史上的征服战争中,它们很少携带大量辎重,而习惯于就地征集筹措,长途奔袭, 一举征服。此外,它也没有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驻军占领。

鸿海帝国的低成本策略不比元帝国差。它在全球各地的布局,既是追逐客户,也是逐成本而居。比如,5年来,它在太原、山东、河北、湖北、重庆等地快速 设厂,充分利用当地人力及土地资源,动辄拿地几千亩。这是外部的布局成本驱动,而在内部成本控制上,郭台铭已到苛刻地步。

但这种逐成本、客户而居的生产,对于征服过的区域来说,难有泽被后世的产业价值。举例来说,封闭的富士康为深圳贡献了近20%的GDP,假如未来全 部迁移走,能为这座城市留下什么?血汗工厂的指责、自杀工厂吗?

笔者认为,成吉思汗在文化上的贡献,远低于他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之影响,郭台铭也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富士康的发展模式,建立在牺牲 文化价值的基础之上,透支着一个区域经济振兴的深层土壤。

这一点,同样经历过代工模式的明基董事长李焜耀感觉非常难受。他说,过去30年,为了代工产业繁荣,很多人付出“家庭、健康的代价”,为台湾社会带 来不良示范的价值观。他认为,台湾目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因为全球化时代,速度筹码越来越低,而且,过去多年,台湾很多筹码都是押在“大陆4000万员 工”身上,这都需要检讨。

事实上,富士康的运营几年来早有转型动作。但是,这一转型将持续很长时期,其间必将在各个方面产生阵痛。在利润面前,富士康员工精神文化的部分、人 性的部分,缺乏真正的土壤,那些普通员工缺少心灵的寄托。

这也许正是中国过去30年高速发展的代价之一。约瑟夫·泰恩特在《复杂社会的崩溃》中说,当一个社区、经济体步入繁盛期后,构成整体文明的各种要素 的关系、边际回报会呈现递减趋势,尤其是族群心理、文化精神上上,将呈现内耗、递减的特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38

封閉式投資組合 山頂洞人投資手記

http://sddr2010.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31.html


要「插」最近這個「大時代」系列的「隊」,搬出這篇文章。


上星期二、星期三左右,已想草擬出類似以下的一個組合。不想星期四和星期五港股狂升,目前不少股份的價格已經比對數天前的高了許多。

但既然不是對他人作出建議的一個組合,而且當中部分股份自己也不打算現價買入(實際上可能僅會分注吸納,甚或覺得個別股份值得非常短線地投機性沽出),純粹是作為個人的一個參照,也就沒關係了,先弄出來吧。

目的,是想看看,到底死牛式地幾乎不擇時機地買入並持有一些股份,到某個階段,是否就比時進時出、經常調整資金比例的恐怕被較多人所接受的投資方式更差。

也 得聲明,這是一次自我「對賭」和自我查驗,並沒針對任何人和任何投資方略。這場比照實際上沒有輸家,也沒有贏家。到最後,我自己的投資結果不管比這個封閉 組合好還是差,我都會說出來。假設我自己所採用的方式更差,也不能證明自己的投資手法有問題,反過來,也不能充分證明自己的投資方式更優越。最後所得到的 「啟示」,或許有效,或許無效。其實主要是為了「好玩兒」。^-^

設定比照的時間是未來的一年多,時限是2012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相關股份的收市價。

假設的總投資金額是港幣一百萬圓。組合總市值缺掉的一萬多塊錢,權作是交易(算買入而不算沽出)費用。個人也是以目前固定投資組合總資金的金額以相應的比例加以比照,視自己的股票連本金為港幣一百萬。

這個組合中各隻股份的投資比例並沒有經過非常詳細的辯證,也不見得是自己目前最心儀最熟悉的十二隻股份(但至少自己不看扁其中長線前景),自然目前虛擬的買入價格(截至2011年10月29日 的收市價)也未必是個人目前所認同和接受的,選股時是基於自己也難以一口說得清的模糊直覺性計量。唯一具有共通性的,大概是若時間扯得更遠一點(譬如兩 年)的話,個人預估它們應該得享比目前更高的估值(好像是「講咗等於冇講」),而且,各隻股份對於個人來說,不至於非常陌生,還有,儘量分散,而各個細分 行當只選一隻股份。不過其實也難說,誰能確定明年年底,恆指和整體港股的估值一定會比目前高?在目前這種「大時代」,不知是誰說了算,不知將來某個階段世 界和各國經濟和金融市場變成甚麼樣子,不知通脹情況如何,不知利率如何,不知銀根的寬鬆度如何,不知時興甚麼,不知哪種行當哪個企業會遭殃。

重申,這絕對不是一個投資建議,僅是個人用作自我「對賭」的參照標的。


序號 股票編號 企業名稱 買入價 股數 投資金額($)
1 357 美蘭機場 5.45 12000 65400
2 358 江西銅業 20.05 4000 80200
3 590 六福集團 33.7 3000 101100
4 691 山水水泥 6.12 12000 73440
5 912 信佳國際 1.84 38000 69920
6 999 I.T 4.87 18000 87660
7 1728 正通汽車 8.75 9000 78750
8 1813 合景泰富 3.36 25000 84000
9 2198 三江化工 2.33 36000 83880
10 2877 神威藥業 11.58 8000 92640
11 3618 重農行 3.64 26000 94640
12 3800 保利協鑫 2.68 28000 75040
總市值 986670
投資本金 10000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48

云服務封閉圈:電視生產商可能的未來 二元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7beb2001010nep.html

近日同電視業內的朋友聊天,作為一個業外人士,提出了一些天馬行空的看法,似乎還有些可能,現總結留念如下:

 

未來電視的發展方向:終端化。類似雪球Linan同學總結手機的未來就是人的第六官,那麼電視屏幕的越來越大,注定它是第七官,與手機彼此無法替代的基於云應用的第七官。

 

未來電視的消費者需求:大屏幕視頻(3D)、大屏幕交流(高清群體FACETIME等)、傻瓜型操控(語音、手勢、腦電波等)、人機互動(遊戲、健身等)、云服務中轉放大(手機、電腦交互共享)等。

 

電視生產商的不可替代性:通過硬件的生產或是創新,注定是時間的敵人,賣價接近成本。但是通過云成為人與人交流的第七官,那麼等同QQ,你可以不玩,你的圈子不允許你不玩

 

不可替代的實施可能性:每台電視都具有唯一的ID, 如同網卡。如果生產商將自己生產的電視構建成一個封閉的人際交流圈,那麼它具有排它性,這是客戶粘性的開始。可以設想,國內廣電的同軸網雙向改造完成只是 時間的問題,全國性的骨幹網也是時間問題,1號電視與10號機,一起隨著云上的健身操嘮嗑,爽!這個圈子越來越大的時侯,你不得不買這個品牌的電視。

 

封閉圈的實施可能性:從產品轉向服務再升級為圈子,才可能賺取超額利潤。蘋果是最好的案例,其從卓越的功能機升級到同類型產品的奢侈品再到生活圈工具的轉變。想想愛馬仕、LV不也是如此嗎?人注定是要通過社交來滿足自己高層次的需求,而社交天然是排他性的,是個封閉圈。不擁有某些資源,是進不了這個社交圈的。如此,電視成為人際關係終端的封閉圈是可行的。基於第三方與圈外的交流與封閉圈不構成衝突。

 

未來的遙控器:具備內容輸入功能,類似IPHONE是現在幾十年不變遙控器的最好替身。百度、360不要造什麼智能手機了,造遙控器吧!更能固化入口權。

 

生產商的戰略實施路線:硬件固化每台機器的ID--》廣電某省網運營商云服務平台搭設--》基於ID的免費高清3D視頻云服務(類似高清3D視頻收費服務)--》視頻交互共享健身、遊戲--》高清群體FACETIME(基於政策的制約)--》完成云服務的溝通教育,全面實施云服務終端的產品戰略--》哥賣的不是電視,是「云」。

 

備註:本文探討的未來可能就是5年以內的事情。雪球棗樹同學說,未來只有眼鏡,我似乎恍然大悟。5、6年前我就開始接觸視頻眼鏡了,儘管佩戴不是很舒服,但是我相信未來的技術一定會滿足大視頻的需求。被打敗了!未來沒有電視,只有眼鏡!

 

胡思亂考,很有意思!

--二元寫於2012年5月17日13: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30

愈強愈封閉 蔡東豪

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E6%84%88%E5%BC%B7%E6%84%88%E5%B0%81%E9%96%89/

在《金融時報》中文版看到一篇文章,標題是「上海離國際金融中心有多遠?」,作者徐瑾指上海跟國際金融中心的距離曾經很近,不過時間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徐瑾認為上海租界埋下中國最早現代化的種子,報館和革命黨都在租界內活動。從數據看,租界人口密度高於華界,但管理水平卻遠高於華界,原因是有規則。

中國政府的願望是, 2020年把上海打造為一個成熟的全球金融中心,還有不足十年時間,有可能嗎?讀者當然知道我的答案,我沒轉軚,從這幾年觀察中國政經發展,我的答案更堅定,是沒可能,原因也是規則。

規則最起碼須做到兩點:合理和明確。合理並不抽象,我相信有普世價值觀這回事,囚禁劉曉波怎可能是合理?軟禁劉曉波妻子劉霞呢?她沒犯罪,卻不可以自由行動,這不可能是合理。
跟在中國做生意的外國人談起劉曉波這類話題,外國人大都會禮貌地解釋,自己不太理解中國的政治情況,不願置評,但外國人微笑背後,在想什麼?外國人的八歲兒子問關於劉曉波,外國人又答自己不懂?不要說到劉曉波這麼沉重,外國人怎向兒子解釋,在中國看不到 Facebook和 YouTube的原因。

我有一個律師朋友,負責跨國上市和併購,每月去北京和上海三數次,他入住最豪華酒店,在最先進商業大廈開會,在最頂尖餐廳吃飯,但他每次踏入香港機場,都有一種說不出的安全感覺。不是「舒服」,而是「安全」。愈認識中國的規則,愈感到不安全,這是律師朋友的結論,我相信他不孤單。

過去一段時間,毋庸置疑,中國各項規則,特別是關於金融,表面上比以前明確了很多,但問題是,成為一個全球金融中心應該擁有的明確性,仍有一段距離。規則不是死物,它會隨着社會的價值觀改變,人的期望會變,規則也需要跟隨調整。規則怎調整,更要經過社會辯論,不同持份者據理力爭,得出一套社會普遍接受的水平。一個沒有言論自由的地方,它的規則注定不明確,屬於一小撮人的意願。

我以前沒想過,中國經濟強大與其言論自由程度,關係竟然是反比。中國國力愈強,政府愈覺得沒需要聽取別人意見。以前中國或會聽一些友善勸告,較為願意包容異見聲音,接受較開放言論,後來發現發展這些所謂軟實力,原來是多此一舉。只要中國遍地經濟機會,外資公司根本不計較中國的軟實力,這些外國公司總裁,從來不會在官方場合提起劉曉波。

我問大部分時間在中國活動的梁文道,跟以前比較,中國言論自由是開放或封閉了?他以堅定語氣答,是封閉了。中國規則不夠明確,是因為領導者覺得沒有明確的必要,留多點空間給自己反而有利。監察政府的工作,本來是由傳媒擔任,但這幾年新聞自由在中國的倒退程度,令人震驚。

十八大後,習近平多次強調反貪腐的重要性,我不質疑這決心,但質疑解決問題的成功機會。中國制度內太多既得利益者,沒有人想改變現狀,除了因為個人利益,沒有人能預見到改變制度後會變成什麼局面。有人說,中國貪污的嚴重,已去到不能理喻地步。可是,這些荒謬都不似是中國提起決心改變現狀的推動力。

規則最重要是效用,不是制約參與者的活動範圍,而是製造信任。參與者看到一套合理和明確的規則,產生信心,會計劃資源作長期參與。愈多對規則有信心的參與者,愈能製造良性循環,加深信任,形成一個開放社會。

不幸地,近年中國墮入一個由傲慢製造的封閉社會。有中國人問過我,中國真的有這麼多問題的話,為何中國經濟強大?為何外資不停來中國做生意?我不懂得答,或者關於中國的事,總是屬於例外。無論如何,我不相信中國這種「例外」發展模式,可建立一個受全球信任的金融中心,不管是十年或二十年後。

原文刊於《壹週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307

社交網絡的開放與封閉悖論(上)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064.html

無怪乎這些社交網站在僅僅數年內從全球範圍內吸引了大量的用戶,並且總數已經可以用十億來計量了。任何人都可以被邀請參加這場「聚會」,而不論地區、民族、宗教信仰、性別、級別或性取向如何,並且你可以來去自由,「旋轉門」始終為你敞開。沒有壓力,沒有強行推銷,也沒有讓人難堪的惡作劇。

這聽起來似乎令人難以置信,但嚴格來說它並不那麼真實。事實上,在許多社交網絡與現實世界的體驗之間存在著令人熟悉的社會差別,尤其在是否樹立進入時的「關卡」這一問題上。甚至可以說,網絡空間也是一個小圈子,就在你將互聯網看作一個敞開的世界時,它的大門就「砰」地關上了。在人性與社會組織研究方面,社交網絡開放與關閉的難題提供了人類學上具有吸引力的深刻洞見。 它還展現了與現實世界相比,互聯網是如何使我們加入和離開社會組織的方式發生轉變的。

Facebook,開放與封閉的悖論

關於開放與封閉的悖論, Facebook提供了一個教科書式的研究案例。對於 2008年年末就擁有 1.25億用戶的 Facebook來說,我們很難將它看作一個封閉的社交網絡。事實上,自從 Facebook在 2004年創立以來,它一直努力將自己定位於封閉體系。因為在哈佛極客馬克 ·扎克伯格創建 Facebook時,他的目標市場就是哈佛在校生們,所以剛開始的時候, Facebook是排外的,它僅限於哈佛學生,並被設計為一個虛擬並受限制的封閉式花園。

後來, Facebook開始向新英格蘭地區的其他常春藤聯盟大學開放,例如耶魯和麻省理工,然後它又開始向任何具有適當的「教育背景」,或者來自其他某所大學或高中的人開放。就定義來看,加入資格使得 Facebook成為了一個封閉的在線社交網絡。如果您不符合教育背景要求的話,就不可能加入。直到 2006年年末,扎克伯格採納了所謂的「開放式註冊」模式,這使得該網站從校園擴展到整個世界。 Facebook終於達到了在線社交網絡的標準:開放、普遍存在和無歧視。

其實還沒有這麼快。儘管 Facebook已經開放了用戶註冊,然而它還是保持著相對的封閉, Facebook用戶們無法訪問所有其他用戶的個人信息。換句話說, Facebook仍然沒有通過連接所有成員來完全達到所謂的網絡效應。扎克伯格的確向外界的軟件開發商敞開了 Facebook的大門。這些軟件開發商可以將一些類似拋擲小綿羊和發送「你好」信息的應用或小部件整合到該網站的功能中去。這便給了扎克伯格一大有力論據,自稱 Facebook為互聯網上的「社交操作系統」。或許這句話是對忽視線上社交潛力的微軟和谷歌等公司的間接打擊。扎克伯格說, Facebook上的社會性驅動軟件正在使得這一在線社區成為「優雅的組織」。

儘管如此, Facebook還是頑固地作為一個封閉式花園而存在。一些人評價 Facebook是「新的美國在線」。把 Facebook與一個知名的封閉式社區相對照,這並不是什麼奉承的好話。正如網絡博客作者傑夫 ·賈維斯,這位 Facebook讚賞者所說:「雖然我對這個平台印象很深,但是我仍然希望它更加開放。我希望將 Facebook上我的信息與其他地方我的信息進行整合,例如博客、 Del.icio.us、 Twitter、YouTube、Flickr、iTunes、Daylife、亞馬遜、 eBay……我還希望它們能夠彼此關聯,並和這些地方的朋友們的信息進行交互,看看有什麼讓人大吃一驚的結果。或許我還可以看到好友們正在購買同樣的書,或許我發現那些在自己博客同一組中的讀者,他們正打算去做同樣的事情。 」

賈維斯抱怨道,一旦你進入 Facebook,就必須在「數字圍牆」之內進行社會互動。雖然 Facebook已經敞開了它的入口,但是裡面卻沒有與外界社會進行交流的窗口。因此你不可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在 Facebook上甚至有一個更令人困擾的問題:那些決定退出和離開的 Facebook用戶們驚恐地發現,希望不留下絲毫足跡就離開 Facebook是極度困難的。那兒不但沒有窗口,而且還沒有出口。那些想要找到出口的人發現門是拴上的。如果堅持退出的話,你會被迫留下有關你的所有信息。

就 Facebook本身而言,它堅持認為自己是允許用戶們「註銷」他們賬戶的。因為 Facebook的官方使用條款中提到:「您可以隨時移除您在網站上的用戶信息。」儘管如此,刪除你的個人信息卻又是另外一回事。正如關於 Facebook的警告細則中所述:「您應該明白,我們可能保有您的用戶信息的存檔副本。 」

暫且將基本的個人隱私問題擱置一邊,單就 Facebook出於商業廣告目的,對個人主頁信息和用戶的其他相關信息進行商業利用,這一現象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一位不滿於 Facebook的用戶引用老鷹樂隊的一首著名歌曲:「這就像是《加州旅館》中所唱的歌詞,你想什麼時候結賬都可以,但是你卻永遠無法離去。 」

開放和封閉的社交網絡之間的緊張關係早已屢見不鮮。實際上,它的歷史可以回溯到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深處。我們一直通過獲得封閉社交群組中的會員資格來尋求心靈的安定,這些社交群組具有各自的規則、價值觀和保護措施。協定雖然得到了封閉社區的接受,然而,對於其中的「退出」,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大多數具有凝聚力的社會組織,會極力阻止各種形式的不忠或背叛,並且常常會對此作出懲罰。

為了闡明這一由來已久的難題,就讓我們再回到聖殿騎士團的傳說中吧。當時,只有貴族出身的騎士才能成為聖殿騎士團的成員,而廟宇規則的背叛者將被處以死刑。聖殿騎士團是矩形的組織結構,儘管它強調的是宗教統治的效率,但本質上仍然是騎士修道會。在這裡,背叛是不能被容忍的。而縱觀整個歷史,確確實實,軍隊的叛逃者通常是被草率地予以處決。在現代,像山達基教這樣的宗教教派常常受到指責,因為他們會對那些表達退出意願的會員施以巨大壓力。對叛逃者攻擊性的武力行為也是犯罪組織的內部規則之一。在黑手黨中,誰一旦加入成為了其中的會員,便再也沒有離開的機會了,黑手黨就像是一個家族。

許多現代國家都以與此相同的方式對待公民,不過暴力性稍小些。我們大多數人出生的時候都有國籍,這可以通過我們的護照來證明。背叛自己的祖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即使我們成為了另一個國家的公民,也常常保留有自己原來的國籍。一些國家拒絕授予公民加入其他國家國籍的權利。那些常常被稱作「叛徒」並叛逃到敵國的人會被認為是賣國賊而被本國剝奪公民權,而且一旦被抓住,將被處決或處以漫長的監禁。另一種懲罰的方式是驅逐,尤其是對待來自不同國家的公民。天主教會可以調用權力將會員逐出教會,這也是驅逐的一種形式。哈特派等宗教教派會通過無聲的手段,即對會員採取不加理睬的方式來對其進行驅逐。但是單方面的背叛是另一回事。通常,人們嚴格遵守家庭、社區、俱樂部、教會、公司和國家等社會組織的永恆規則,並對他人單方面的背叛行為進行極為努力的勸阻。

退出、呼籲與忠誠

經濟學家阿爾伯特 ·赫希曼( Albert O.Hirschman)在他的著作《退出、呼籲與忠誠》(Exit, Voice and Loyalty)中系統地提出了有關的理論。赫希曼的這本書首次出版於 1970年,該書在開頭部分講述了企業衰退背後的根本原因,而後來逐漸對市場、組織和國家中的歸屬、抗議和背叛的本質提出了強有力的深刻見解。簡括地說,赫希曼提出,當人們分別作為消費者、員工和選民而面臨下降的服務質量時,通常有兩種選擇來發洩自己的不滿:退出或呼籲。

當消費者們對產品或服務質量不滿時,他們可以通過拒絕購買產品或取消服務來結束這種關係。當然,壟斷情形除外。類似地,當員工對自己的工作深感失望時,他們可能會採取辭職和另謀高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最後,當公民對自己的國家狀況不滿意時,他們也可以通過移民到其他國家來實現「退出」。這些退出的反應都是對供應商、對僱主和對政治體制不滿的含蓄表示。

更加明確的反應是呼籲。對某種產品或服務不滿的消費者們,可以通過聯繫供應商的客戶服務部門進行抱怨。聯繫消費者組織或媒體是另一種呼籲的選擇。工作不愉快而內心不滿的員工們也可以向管理者提交一份意見書,或提出抱怨以期獲得工作中有影響的變化。而那些對生活條件不滿的公民則可以抗議、反抗,有時甚至可以通過暴力革命的形式推翻一個國家。

退出和呼籲是公司、組織和體制衰退的徵兆。前者常常是衰退的早期警告形式,而後者具有更突然的潛在破壞性。

忠誠則使人們抵制了不滿情緒的誘惑,而避免了選擇退出或呼籲。一種成功的產品往往尋求獲得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公司則希望實現員工忠誠,而國家通常致力於宣揚促進公民忠誠的愛國主義精神。忠誠是筆寶貴的財富,因為在困難時期,在權衡退出和呼籲的利弊時,忠誠會影響到個人的成本效益分析。如果你對某個品牌的產品忠誠,那麼你不會就因為它暫時斷貨而停止購買該品牌的產品或去購買其他品牌的同類產品。如果你對你的公司忠誠,你就不可能僅僅因為市值下跌而辭職。同樣,如果你對自己的國家忠誠,那麼你也不可能僅僅因為不滿於某條政府策略而移民到其他國家去。

雖然赫希曼是在互聯網產生很久之前撰寫這本著作的,但是他的豐富見解顯然與面臨著開放與封閉悖論的社交網站是密切相關的。 Facebook並不是唯一與選擇退出的會員進行對抗的網站。事實上在互聯網產生之初,人們也遇到了這種進退兩難的窘境。

就拿 Prodigy來說,它是首批在線社區之一,於 1984年由 CBS、IBM、西爾斯百貨公司( Sears Roebuck)創立。在 Prodigy的用戶迅速飆升到 100多萬人之後,它被指控窺探自己的會員並審查用戶論壇。例如,在 Prodigy論壇中,某些具有潛在攻擊性的詞語是被禁止的,如對女人的攻擊性稱謂「 beaver」。於是這產生了一種荒唐的現象,那就是會員們不敢評論 20世紀 50年代的電視節目

《反斗小寶貝》(Leave It to Beaver)。Prodigy的會員們開始通過使用「 beaver」的拉丁語同義詞「 castor」,來對這一荒謬的禁令進行規避。儘管這一措施很有趣、可愛並且廣為流傳,但還是被禁止了。除了這一荒謬的干涉導致了負反應之外,當 Prodigy取消「無限制聊天」服務並轉向按小時收費制的結構之後,它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犯下了一個致命的管理錯誤。人們對此的反應非常迅速:大批地離去。 Prodigy的會員們選擇了「退出」。

GeoCities網站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它創建於 1994年,後來被雅虎以 36億美元的驚人價格收購。在雅虎的管理之下,該網站的前途也開始變得撲朔迷離。為什麼呢?那是因為雅虎首當其衝地犯下了一個錯誤,而 Facebook在 10年後又重蹈覆轍,這個錯誤就是:它對用戶實施服務條款規則,其中規定是網站而不是用戶擁有網站上的所有信息。即使雅虎後來迅速改變了他的決定,但是這一策略仍然引發了人們的大批離去。 GeoCities的用戶們不喜歡受到限制,因此他們也同樣迅速離開。

然而,關於「退出」災難的最驚人案例是 Friendster。在第 1章中,我們簡單敘述了以下事實:在該公司開始刪除所謂的「偽造者」信息之後,大批的 Friendster會員就開始離開這個網站。對於 Friendster後來發生的更大災難而言,這還只是一個小挫折。自從它在 2002年創立並成為了首批著名的社交網站之一以來,它逐漸成為一個市值 10億美元的強大在線機構。但是,膨脹的自我、不斷的內訌和糟糕的管理決策毀掉了 Friendster的遠大前程。

Friendster由前網景公司程序員喬納森 ·艾布拉姆( Jonathan Abrams)創立,最初是為了將其設計成一個可以與 Match.com匹敵的「約會」網站。在 Friendster的啟動階段,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艾布拉姆成為了被媒體追捧的明星,也被硅谷的金融鉅子們視作成功人士。 2003年,當谷歌向艾布拉姆提供 3 000萬美元的收購報價時,他駁回了這個提議。因為他有更加龐大的計劃,所以他斷然回絕了谷歌創始人——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兩位校友的提議。這兩個校友分別是拉里 ·佩奇和謝爾蓋 ·布林,他們曾以 160萬美元的價格向雅虎出售自己的技術,然而卻遭到雅虎的拒絕,於是他們才創立了一個叫做谷歌的搜索引擎。艾布拉姆相信 Friendster將成為一個具有社交性質的谷歌。當時, Friendster的管理人員正在檢視哈佛大學中一個稱作 Facebook的小型網站,而他們的最終決定是置之不理。

Friendster的用戶很快就轉變為「怪人、滑稽人和同性戀者」的奇怪組合。 Friendster也已經成為了同性戀男人的約會平台,而參加火人節的所謂「火人」(Burners)也開始在 Friendster上聚集。除了這些核心的用戶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用戶,甚至包括很多詐騙犯,這些用戶有的在該網站上進行毒品交易,有的從事賣淫活動,還有人使其成為自己吸引新客戶的一個廣告平台。

Friendster的真正問題在於它的基本架構,該網站被設計為一個封閉式系統。其中的成員需要通過四個以上分隔的人進行聯繫。《紐約時報》描述說, Friendster大多數技術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它是一個封閉的系統: Friendster的用戶只能查看相對很小的圈子裡的熟人信息。別名和多重身份當然也是被禁止的。更糟糕的是, Friendster的管理員們開始違背網站規則並向用戶發送「惡言」的郵件。 Friendster的創始人無法把握網站成功的社會動態機制。他們就像是一個嚴苛古板、垂直的官僚結構,通過各種條約對自己的用戶進行束縛,卻沒有利用該平台的社會潛力,儘管這一潛力可以使他們變得更加富裕起來。

由於受到過多的干預, Friendster網站的用戶們作出了憤怒的反應,他們選擇了退出。大批的用戶離開了這個網站。互聯網社會學家丹娜 ·博伊德( Danah Boyd)曾經研究了 Friendster網站的歷史,他對此的描述為:

「人們的紛紛加入存在著一定的原因,而人們的紛紛離開也存在一定的原因。一旦少數憤怒的人們引發了大規模的退出,它的發展就將呈螺旋狀迅速下跌。當早期用戶如同疾風驟雨一般離開,並註銷了他們的賬戶時,大多數用戶也都不再頻繁登錄了,因為他們已經不能再通過這個網站和自己的好朋友進行聯繫。 」

最後要說的是,作為新的媒體寵兒, Friendster網站曾經是美國社交網絡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但是它的發展高峰期卻僅持續一年多的時間。最後, Friendster唯一的選擇就是將發展重點放在美國之外,主要是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家。

一夜暴富的 MySpace的創始人,當時也正仔細分析著 Friendster的失策。當湯姆 ·安德森( Tom Anderson)和克里斯 ·德沃夫( Chris DeWolfe)創立 MySpace時,他們故意採用了標新立異的方式。 MySpace對自己的市場定位是:酷酷的、時尚的、以音樂為導向的,而最重要的則是,對所有人都公開,並且沒有好管閒事的社交限制。 MySpace還鼓勵任何用戶隨時註銷離開,並可以在網站上做任何自己樂意的事情。結果是:當 Friendster在美國的用戶數下跌時, MySpace的用戶數卻在劇增。 2005年, Friendster發生了資金短缺,而且在將市場聚焦到亞洲之前,就開除了艾布拉姆。同一年,默多克斥資 5.8億美元收購了 MySpace。

Friendster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第一,它沒有理解在線社交網絡的「身份」動態機制;第二,它低估了「退出」反應的不良後果。而相反, MySpace成功吸取了 Friendster的教訓,它證明了先入者的優勢並不總是能夠取得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696

社交網絡的開放與封閉悖論(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429.html

「小世界」,這個針對全球精英的在線鄉村俱樂部創建於 2004年。它自稱是社會名流和超級富豪互相聯繫的虛擬空間,在這裡,他們不必擔心受到狗仔隊、偷拍者、逢迎者和星球上其他階層任何人的打擾。這種精英會類似於中世紀的社會建築。「小世界」將貴族與民眾分離開來,好比是通過挖出一條咄咄逼人的虛擬壕溝從而建立起一個在線壁壘。

據傳聞,該網站的尊貴會員包括時裝模特兒納奧米 ·坎貝爾、社會名媛帕麗斯 ·希爾頓和伊萬卡 ·特朗普、流行歌手詹姆斯 ·布朗特、高爾夫大師泰格 ·伍茲、微軟億萬富翁保羅 ·艾倫、好萊塢電影導演昆汀 ·塔倫蒂諾,還有美國舊貨幣資本家族的後裔們,其中包括費爾斯通、洛克菲勒和福布斯家族。

「小世界」是紐約投資銀行家埃裡克 ·沃特斯特( Erik Wachtmeister)的創意。他是一位瑞典外交官的兒子,他的成長經歷似乎使其具備了一種世界英才所獨有的開闊而長遠的眼光。「我意識到存在著一個由直接或間接互相聯繫的人們組成的社區。」沃特斯特說道。他迷人的金發和瀟灑的外表給人們一種感覺:在他的網站中,他將在那些被吸引而來的俊男美女們中如魚得水,自得其樂。「你在每年的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都會經常看到這些人,一次又一次地相遇並互相談論,『啊,這個世界真的很小。你在這裡做什麼呢?』這就是我第一件感到驚訝的事情。第二件事情就是,他們的共同點不只在於他們認識大量相同的人,而且在於他們具有類似的需求、品味、慾望,甚至他們經常想要知道誰在哪裡和誰在做什麼。 」

「小世界」的圈子已經從最初僅邀請的 500名會員擴大到全球大約 30萬名上層人士。除了身為一名會員得到精神上的獎勵之外,「小世界」還使其會員能瞭解時事動態,比如在現實世界像棕櫚灘、戛納、迪拜、巴黎、紐約和漢普頓海灘之類的全球焦點地區中發生的名人名事。為了獲得網絡空間中這個有門檻的社區的入場券,你至少需要獲得 5個人的推薦。更重要的是,所有會員必須通過不超過三度的關係來聯繫其他人,這也是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論的一半,同時根據著名的小世界理論,它能分離絕大多數的凡人。此外,「小世界」網站具有一個「別跳絲絨繩」(no-jumping-the-velvet-rope)的規則,它只向其部分高級會員提供邀請特權。此規則將網絡社交愛好者拒之門外,並且還將其他粗俗的富人和烏合之眾歸類至較低層次的富人階層。

「小世界」網站不是自動自發產生的。一開始,它是作為一家商業公司而建立的。出於自己曾在華爾街受到的訓練,沃特斯特潛心研究數據,鑽研網站中的社會學。「小世界」網站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共享,而它的價值體系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該網站的超級富豪成員肯定感覺到他們是可以信任其他成員的。帕麗斯 ·希爾頓不打算問任何人在蒙特卡洛什麼地方可以修腳。但是,在「小世界」網站上,她卻能夠得到值得信任的信息。

「小世界」的商業模式是具有吸引力的。它看起來似乎與網絡效應的驅動機制相牴觸。以下就是網絡效應的標準定義:隨著網站會員的逐漸增多,網絡的社會用途則更加廣泛。這一公理有時被稱作「梅特卡夫法則」,用以太網發明者羅伯特 ·梅特卡夫( Robert Metcalfe)的名字命名,即假定網絡的價值與網絡使用者數目的平方成正比。梅特卡夫法則後來被大衛 ·裡德( David Reed)修改,他認為梅特卡夫低估了網絡實用價值的提高。根據裡德的說法,包括社交網絡在內的網絡實用價值與它的範圍大小是按指數規律增長的。梅特卡夫和裡德都觀察到:大型網絡比小型網絡更有用,因而更有價值。梅特卡夫注意到,從經濟學觀點來講,在網絡連接的範圍達到了一定的臨界值之後,網絡效益的增長速度會明顯大於網絡成本的增長速度。

電話系統是網絡效應的典型例證之一。在 19世紀末電話發明後的初期,只有少數人通過電話互相聯繫,因此電話網絡的實用價值是很低的。因為在 19世紀 70年代,大多數人喜歡通過電報發送書面信息。而貝爾將電話放在城市酒店的房間裡,這讓許多維多利亞時期的婦女們感到十分震驚,因為她們發現自己竟然可以在穿著便服的情況下與完全陌生的人講話。但是這種網絡仍然十分有限,當電話在市場上的滲透率超過了一定的臨界值之後,電話的網絡價值開始劇增,這種好處不只是對於新用戶而言,那些具有更多聯繫對象的早期用戶也同樣能享受到。

網絡效應也同樣適用於許多其他技術:傳真機、移動電話、互聯網、網絡電話等。使用這些技術的人越多,它們對這些用戶而言就越有用。那麼邏輯上就有一個問題:如果網絡的價值隨著它的用戶數目成指數規律增加,那麼對於如「小世界」之類以會員數最小化為目標的社交網站,又會怎樣呢?

顯而易見,從嚴格的社會學觀點來看,答案在於人們重視小型的、成員志同道合的、排外的網絡。這是長期存在的有關人類本質的現象:人們希望通過一些在財富、階級、口音、價值觀、教育、行為方式、品味、著裝等方面的差異表現自己較高的社會地位。亞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辭學》中說過,人們「往往喜歡那些與自己類似的人」。這種同質性由來已久,它促使許許多多的人去尋找「像我們的人」作為夥伴。

在虛擬世界中,這一社交本能可以被轉變為單一的概念:社交圖譜( Social Graph)。網絡效應的嚴格計量方法是基於網絡範圍大小的,而社交圖譜的定性評價則是基於網絡中的社交連接類型的。簡而言之,社交圖譜概念強調了網絡的社會內容,然而,網絡效應則僅僅描述它的結構動態機制。沃特斯特在 2006年年末明確提出:

「像 MySpace、Friendster、Facebook和 Orkut之類的公司已經吸引了大多數人的注意,因為它們主要是以青少年和年輕人為導向的。其中,會員們可能重視交往互動的數量,但卻不一定會重視互動的質量……而『小世界』採用的則是完全不同的手段。在這個模仿現實世界的在線社區中,我們試著遵循文明行為規則,建立起與非隨機聯繫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聯繫。與其他在線社區不同的是,我們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我們不允許使用別名或假名,不允許對其他會員採取粗魯或攻擊行為,並且只允許出現真實的、高質量的信息內容。 」

請注意,在描述「小世界」時,沃特斯特分別使用了術語「現實生活」和「現實世界」。這無疑解釋了或者至少證明網站禁止多重身份的行為是正當的。甚至更加有趣的是,「小世界」有「無商業目的」的策略,在該網站上沒有廣告的干擾。儘管現實世界的價值觀和無商業目的結合值得讚美,但是這種結合卻表現了「小世界」核心經營模式中一個有趣的矛盾現象。你能做到既使一個社交網站的用戶數目和商業廣告收入最小化,又讓它賺錢嗎?人們會迅速回答:不可能。

最終如預言一樣。沃特斯特忍受了巨大痛苦,因而他採取了廣告模式,以酩悅香檳( Moet & Chandon)、卡地亞( Cartier)、捷豹( Jaguar)和巴寶莉(Burberry)等奢侈品牌作為目標。但是沃特斯特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通過決定出售廣告,他已經開始決定沿襲舊媒體的邏輯,即聚集觀眾。如果你的電視廣播或報業的經營模式基於向廣告主出售觀眾,那麼與高層次的人口統計調查一樣,你的主要動機無非就是想要提高觀眾規模。這也許是個小世界,但是廣告者卻喜歡大的流量。

這一悖論也許能解釋以下事實,就在「小世界」的用戶數激增到將近 30萬之後,沃特斯特大膽預測,這一數字將飆升到 100萬。他當時使用的關鍵詞就是:網絡效應。但是,隨著「小世界」的用戶數的增加,社交圖譜中包含的信任和利用網絡效應的商業傾向之間的緊張關係也開始凸顯。甚至有報導說「小世界」網站的用戶正被放在一個開放的市場上出售。隨著「小世界」網站的高級會員開始小心翼翼地退出,這個網站高貴的門檻也在逐漸下降。

「小世界」網站強調它一直在監管這個網站,以排除開網絡空間中其他那些愛好交際的人。而且它又發佈了一些新的規定:與任何一個陌生人進行直接聯繫,或者過於侵犯性地推銷產品的會員將被驅逐。「小世界」網站甚至創建了一個被稱作「大世界」(aBigWorld)的姐妹網,它好比是一個電腦垃圾回收站,「小世界」網站的會員們將阿諛奉承者、廣告員、聚會推動者和不速之客等次要人群友好地「驅逐」到這個「大世界」網站中來。但是,精英會員們仍然感覺到了來自底層社會生活的入侵。在該網站的公告牌上有這樣一則抱怨:「我參加過一些僅邀請『小世界』會員的活動,但是我感覺到這些活動卻是針對 Facebook甚至是 MySpace用戶舉行的。」另一位會員評論道:「我最近看到了科學工作者協會的會員也在這個網站上,實際上他不應該在這裡。難道只有我看到了嗎?是誰邀請這些人的呢?」「小世界」網站開始吸取呼籲和退出的教訓。

有趣的是,沃特斯特起初是在研究了 Friendster的模式之後,受到啟發才創立「小世界」網站的。但回首往事,他卻似乎又在重蹈 Friendster的覆轍。延伸開來,正如 MySpace吸取了 Friendster的教訓,並通過提供更加開放、無結構的社交網絡體驗帶走了 Friendster的會員,而「小世界」網站的競爭者們則迅速地大肆利用「小世界」會員對該網站的不滿,並通過提供更加封閉和排外的社區來獲取會員。

它的競爭對手之一是「鑽石艙」(DiamondLounge),一個專為富豪創立的網站。該網站創立於 2007年 10月,它的商業模式的設計之初目標就是為了避免具有「小世界」網站的缺陷。「鑽石艙」每月收取會員 60美元的廣告訂金,聲稱它的付費訂閱方式可以避免廣告陷阱,並防止那些煩人的、曾經滲透進「小世界」網站的廣告員和公關人員進入。而且,「鑽石艙」的會員們還允許擁有兩種「身份」。一種身份是「艙」中的社會身份;而另一個則是「董事會」裡的企業身份。兩種身份的分歧通過以下方式來進行管理:在「艙」中,會員們限制別人查看自己個人身份信息的條件是年齡、性別和外貌之類的社會標準;而在「董事會」中,行業、頭銜和收入之類的個人身份信息都需要提供。會員們也可以像 Facebook「好友」之間一樣交換禮物,只不過 Facebook上的禮物是泰迪玩具熊的圖標,而在「鑽石艙」中,禮物卻是真正的古奇香水。

「鑽石艙」的總經理阿亞·馬拉非( Arya Marafie)指出,像「小世界」之類的網站表面上聲稱要專門為富豪和名人服務,但是實際上卻向所有人敞開了大門。「而我們寧願只擁有 100個會員,而不願意擁有 5 000個不應該在網站上存在的會員,」馬拉非在 2007年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時說,「一旦這些社交網絡中出現了不應該存在的人,那麼這個網站就算完了。」因此,這個高貴門檻的准入制度是非常嚴格的。不過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鑽石艙」如何與「小世界」這樣知名的網站競爭,並通過變得更加封閉而獲得利潤呢?

「鑽石艙」並不是築有壁壘的唯一網站。至少,正式來講,它的市場策略基礎是吸引儘可能少的會員。而另一個名為「 Beautiful People」的網站則宣傳自己是「獨家聯繫簿」(most exclusive little black book in the world)。表面上自誇自大的 Beautiful People網站,要求每個申請加入者都必須提交近照,女孩子最好是提交泳裝照,男孩子最好是裸照並能顯示出自己強健的腹肌。照片提交到 Beautiful People網站之後要接受三天的審核,而會員們會像電視真人秀節目中一樣,以「四點吸引力」為標準,投出自己的選票。還有一個類似的網站, ModelsHotel甚至具有更加嚴格的入門政策:僅限於頂級時裝模特兒,該網站由 24歲的男模吉斯珀 ·蘭納( Jesper Lannung)創立,僅接納來自前 50個頂級機構的時裝模特。蘭納說他創建 ModelsHotel的原因是自己厭倦了 MySpace上所有故作姿態的人和追星族們。蘭納補充道, ModelsHotel向會員們承諾:它會淘汰掉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傢伙。 2007年年末,蘭納在接受《華爾街日報》的採訪時說,他的網站已經收到了 2000份申請,而他則拒絕了其中的一半以上。 ModelsHotel並不向幸運地通過申請的少數人收取令人反感的會員費,它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於豪華健身俱樂部和迪賽牛仔等時尚品牌的巨額廣告費。

同時,俄國億萬富翁、花花公子米哈伊爾 ·普羅霍羅夫( Mikhail Prokhorov)創建了名為 Snob的網站,目標用戶是像他一樣的俄國超級大富豪。還有一個類似的網站名叫 OutOrIn,它的高價值會員被描述為「久經世故的世界主義者、高級知識分子和商業領袖」,這些人往往「在著名的大學或寄宿學校上過學」。而在紐約,有一個只准邀請後加入的網站叫做 CarbonNYC,它吸引了當地平均年收入在 100萬美元以上的大富豪。

其他的封閉網站則根據職業地位的排外原則組織在一起。

Pingsta網站針對計算機行業的網絡工程師, MyDealBook網站針對商業房地產專家, Sermo網站針對醫生, Inmobile網站針對無線電行業高管人員, AdGabber網站針對廣告行業人員,而 Reuters Space網站針對的則是對沖基金經理、貿易商和分析師。這些網站並不希望利用網絡效應。在這些網絡空間的大門上赫然寫著:僅限會員進入。要想加入,你就得出示真實的身份證明。並且這種網站的商業模式發生了變化。例如, Reuters網站向會員收取訂閱費。而 Sermo網站通過向他們會員提供一項非醫學服務賺錢,讓他們擁有追蹤醫生間的在線討論的特權,從而每年收取 10萬至 15萬美元的費用。為了獲得醫生所透露的有關新藥物發展潛力的這種有效信息,金融機構投資者和醫藥業高管看起來願意付出這樣高昂而不合理的費用。

因此,開放與封閉討論留給了誰呢?我們可以預計得到,懷疑論者依然堅持認為:封閉的專有性商業系統的邏輯將永遠盛行。其他的評論家們則解釋道,社交網站為了利用網絡效應而採取了開放式策略,但是一旦達到臨界點,它們就會拉起吊橋並從被封鎖的社區會員中攫取價值。而一些如「小世界」之類的網站想要獲得好處似乎有兩種方法,即專有性的光環和網絡效應帶來的收益,但這是一對難以協調的矛盾。

某些毋庸置疑的證據可以支持這些評論。然而開放式系統的擁護者正在發展壯大。谷歌的 OpenSocial社交網絡平台向前邁出了一大步,雖然對於 Facebook來說不算什麼。即使是微軟,在作為不被羨慕的非專利軟件的強大敵人幾十年之後,似乎也開始擁有了開源模式。 2008年 2月,微軟宣佈該公司將要開放源代碼,這一消息舉世震驚。在這場開源運動中,一些人稱微軟的宣佈是「欺騙性行為」。而大多數人則拍手稱讚,認為這一軟件巨頭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動。我們完全可以為開放式交友網絡的突然興起作見證。

歸根結底,開放或封閉問題的討論將根據對社會貢獻的測量而解決。誠然,這是人性的現象:人們在社會架構中進行自我組織並尋求地位,從而刺激了傑出、專有和封閉的價值觀。同質性已經成為社會組織中約定俗成的規則,而且在現實世界中,也不太可能隨時迅速改變這種現狀。但是,遺傳學的法則向我們警告了近親交配的危險,似乎在禮貌地忠告我們避免跟風。如果公民都隱居於社會回聲室,其中每個人都滿足於同類人的觀點和價值觀,那麼要想開展一場令人信服的辯論是很困難的。從哲學上講,社會組織的概念輕視自由主義價值觀的三條基本教規:個人主義,多元主義和表達自由。

開放贏得忠誠

讓我們回到阿爾伯特 ·赫希曼著作的第三個主題:忠誠。我們對社交網站尤其是 Friendster和 Facebook的分析證實了赫希曼的見解。他觀察到,如果對於消費者、員工或是公民來說,退出已然不可能時,他們便常常會訴諸呼籲。但是只有當呼籲得到留意和聽從時,對方才可能獲得他們的忠誠。

讓我們看看與 Friendster不同的 Facebook是如何獲取用戶忠誠的。馬克 ·扎克伯格顯然重蹈了 Friendster的覆轍。首先,扎克伯格對 Facebook採取了更加嚴密的控制。通過採用類似《加州旅館》的方式,扎克伯格有效地抵禦了用戶「退出」的風險。你可以在任何時候結賬,但是你卻永遠無法離開,這是因為 Facebook保留了你的個人信息。這是虛擬身份難題中的另一個結。在 Facebook上,你的身份可能被盜用、創建、拷貝、分裂並塑造成一千種不同的形式。但是正如身外之物死後無法帶走一樣,你也無法帶走自己的個人信息。你的 Facebook個人信息不是便攜式的,而是一個終生合同。你可以離去,但是你的個人信息卻會永遠保留在上面。

扎克伯格可能認為,自己通過「關上門閂」就已經解決了退出問題。但是他很快便發現自己遇到了另一個更加直接的挑戰:呼籲。

一些Facebook 用戶對該網站的「不准退出」政策感到十分沮喪,於是他們開始吵吵鬧鬧地抗議起來,甚至使用他們的Facebook 主頁發佈自己的怨言。有一個名叫「如何永久刪除你的Facebook 賬戶」的Facebook 小組積聚了4 000 多名用戶。一位魁北克的博客作者史蒂文· 曼索爾(Steven Mansour)的呼籲和抗議則更加有效。曼索爾在他的博客中發佈了一個諷刺性的文章,名為「關閉你的Facebook 賬戶的2 504 個步驟」,而文章的鏈接最終放到了Digg.com 上。至2008 年年初,這篇文章的瀏覽量達到9 萬次。曼索爾在他的日誌裡歡欣地說道:「是的,我的確成功關閉了我的Facebook 帳戶。這就好比是一條漫長而崎嶇的道路,其中最困難的部分就是在第16 關的時候『斬殺蛇發女怪』。而令人欣慰的是,這一切終於結束了。」

當這些抗議愈演愈烈時, Facebook卻仍然在努力擺脫 2007年年末災難性的燈塔( Beacon)廣告項目失敗所帶來的慘痛損失。「燈塔」是一項毫不隱晦地從Facebook用戶中牟利的策略。它將用戶的在線商業行為大批地向他們的好友進行「報導」。「燈塔」嘗試著創建所謂的「社會化廣告」,給人一種印象就是用戶們正在向自己社交網絡中的好友做廣告。例如,當某個 Facebook用戶在 iTunes上購買了一首歌曲時,他的好友列表上的所有人都會知曉。總而言之,利用了網絡效應的「燈塔」是一項病毒性廣告策略。而 Facebook對潛在的廣告商所用的宣傳口號則是:「以簡單自然的社會化方式推動你的業務」。

Facebook的用戶卻並不希望為該網站創造廣告收入,尤其是在他們不瞭解或不許可的情況下。於是他們採取了強烈的敵對行動。一個叫做 MoveOn.org的美國政治支持群組,積聚了 70 000條抗議簽名,稱「燈塔」廣告模式缺乏足夠的「選擇退出」機制。對於 Facebook來說更糟糕的是,「燈塔」重新激起了用戶長期以來對網站「不准退出」策略的怨恨。 Facebook之所以很難退出的原因如今看起來就很明晰了。因為該網站的商業模式似乎就是通過利用用戶信息賺錢。

對於扎克伯格來說,有幾件事情發生得太不是時候了。谷歌剛剛以自己大肆吹噓的 OpenSocial項目作為籌碼向 Facebook發出收購要約。該項目允許軟件開發商為無「封閉」限制的所有社交網絡開發程序。一些人推測 OpenSocial項目是谷歌在 Facebook拒絕被自己收購之後採取的報復行為。在拒絕了谷歌之後,扎克伯格相反選擇了接受微軟的小額投資,大概以 2.4億美元轉讓了 1.6%的股份。不知是否出於敵意,谷歌現在向全世界宣佈: Facebook是一個封閉的世界,而谷歌是開放的社會。與此同時,數據顯示 Facebook用戶數的增長也趨於停頓。令事情發展尤為糟糕的是,還有一些惡毒的「陰謀論」謠言,聲稱 Facebook的出資方是美國有錢的「新保守主義勢力」,這些人與中央情報局有聯繫,而且他們開發這家網站是為了促進某種意識形態的形成。

在受到四面夾擊之後,扎克伯格決定出面坦白一切。 2007年 12月初,他發佈了一篇日誌,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對 Facebook採取了與原來截然相反的政策。「大約 1個月之前,我們發佈了一項稱作『燈塔』的功能,試圖幫助用戶與好友共享自己的在線行為信息,」扎克伯格說道,「我們在設立這項功能時犯下了大量的錯誤,不過我們也已經分析了很多的解決辦法。我們在這個功能上的更新做得不好,因此我向大家表示歉意。其實我們不僅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感到遺憾,而且也感謝來自於我們用戶的所有反饋。」扎克伯格還表示,今後,「燈塔」是可以選擇加入的,而並非未經用戶許可單方面發送信息。兩個月之後,扎克伯格採取了更多的措施以使其 Facebook用戶能夠更加容易地刪除他們的個人信息。

Facebook用了 4周的時間處理「燈塔」災難,又用 4個月的時間結束了「不准退出」的爭議。不過,好在扎克伯格並不像 Friendster的創始人一樣頑固,而是聽取了 Facebook用戶的意見並對問題做出了補救。通過坦誠地處理來自 Facebook用戶的呼籲和抗議,扎克伯格獲得了用戶的忠誠,從而免於受到用戶大批離去的懲罰。

忠誠理論對於所有的公司和組織來說包含了有力的教訓。許多公司主管下意識地不信任開放式網絡。因為它們威脅到了原有架構中的既定利益和現有安排。這一頑固的不信任態度並不是只基於在官僚制度中才存在的心理學政治。這就是另一個令人迷惑的悖論。根據網絡效應的法則,開放式網絡變得更加有價值時,公司卻低估它們,因為這些開放式網絡難以擁有和控制。而且,開放式網絡也難以被重視為無形資產。

我們都知道, Web2.0工具就像計算機軟件一樣,可以創造經濟價值。但是許多公司出於公司估價的目的而對這些無形資產頑固地持保守主義態度。還有許多公司不僅不將 Web2.0工具看作創造價值的無形資產,而且還將其看作需要管理的成本中心。主管們不情願將價值附著在他們難以控制的任何事物上,常常將其評論為「操作風險管理」。

實際上,真正的問題是恐懼因素,而且目前公司經理人仍然在經受同樣的教訓。某些公司的領導人在令人窒息的官僚機構和隔音的董事會中,強令執行嚴格的角色定義,他們往往得到更多員工「退出」和「呼籲」的懲罰。而與此相反的是,另一些公司的領導人鼓勵個人創造性和開放式合作,並且還真誠地聽取員工和客戶的意見,這些領導人得到的往往是員工和客戶對他們的忠誠。

封閉的系統獲益於原有的集權制垂直機構。而開放式網絡則推動創造性、革新和經濟價值的產生。當這兩者發生牴觸時,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令人不愉快的結果。但是最好的結果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並沒有出現幻覺。不可否認的是,具有高貴門檻的高級會員聚會和勢利的鄉村俱樂部,在現實世界的社會架構中具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但是,在網絡空間的開放式網絡中,聰明的人就敢於相信弱連接的力量、網友的社會效用和不同人群的智慧。雖然開放式網絡的優點並不會贏來 Beautiful People網站的喝彩,然而開放式網絡和我們這個世界的運行方式恰恰是一樣的。

以上內容選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社交網絡改變世界》馬修•弗雷澤【印】蘇米特拉•杜塔著   談冠華 郭小花 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23

美國勞工部呼籲取消“封閉媒體報道”制度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685

近日美國勞工部呼籲取消重大數據的封閉媒體報道(media lockups)制度,建議改為官方網站統一公布。 美國政府在利率、失業率等可能會使市場大幅波動的敏感數據正式公布前,會將內容提前告知數家媒體機構的記者,由這些記者先編纂好新聞稿,但這些記者是身處政府設置的“密室”中,直到規定發布的時間點到來,不能對外透露任何消息。 這次美國勞工部是首個正式提出此要求的官方機構,這或加速美國數十年來數據發布的形式的改革。 美國勞工部檢查總長辦公室周四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提出了上述建議。美國勞工部負責公布每周失業數據及每月非農就業數據,因此前數次重大數據公布前市場就開始產生異動,有懷疑稱可能有媒體利用封閉報道的缺陷提前泄露出了數據消息。(更多報道見《9月18日美聯儲FOMC決議被提前泄露?》,《芝加哥PMI提前泄露引發的1秒“大甩賣“》,《提前泄露還是市場又一次準確預判?非農數據公布前黃金急挫》) 報告公開後勞工部發表聲明稱:我們與檢查總長一致認為,周度失業金申請人數的數據是時候應該停止以封閉媒體報道的形式發布了。事實上在本次報告出來之前,我們已經在衡量封閉媒體報道的價值了,並且我們一直在考慮如何以最佳形式把數據分發給媒體。 一些勞工部的高級官員正在推進以官方網站直接公布的形式來代替封閉媒體報道。據稱白宮辦公室、勞工部及商務部已經考慮這一想法長達一年之久。因為官員們並不喜歡媒體利用優先得到官方消息的特權來賺取高額信息費的行為,尤其是目前金融市場的交易速度已經進入以微秒為單位的背景下,交易商們只要領先百萬分之一秒獲得數據就有可能賺取巨額利潤。 原本政府提前給予這些新聞媒體數據是為了讓他們有時間消化解讀數據的內容,以確保到時向公眾發布準確公正的報道,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不少新聞機構建立其了昂貴複雜的信息網絡,可以將政府的經濟數據第一時間發送到交易商手中,使這些交易商在公眾還未完全做出反應的時候便已經完成了買賣操作。 監察總長辦公室的報告中對此指出:(封閉媒體報道制度)無意中為新聞機構及其客戶創造出了一種不公正的優勢...即使這些機構作者被關閉在統一的房間內,但是他們事實上能夠比市場早接觸到某些關鍵數據,這里就存有一種潛在的優勢,如果一旦出現不守規矩的人將消息提前泄露,那就會造成不公正的市場競爭。 但真正做出改變還要面臨來自技術方面及政治層面的極大壓力。因為一旦結束封閉媒體報道制度,勢必將觸及那些長久以來控制著數據發布市場媒體的利益,這些媒體屆時可能會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到國會進行遊說工作。 並且,在奧巴馬政府的花大力氣建設的醫保網站出現頻繁崩潰情況之後,官方也希望確保經濟數據發布的網站不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80

低風險投資(三十一、封閉式基金) david自由之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30190101oxhj.html

封閉式基金概述

所謂做封閉式基金,是指基金的發起人在設立基金時限定了基金單位的發行總額,籌足總額後,基金即宣告成立並進行封閉,在一定時期內不再接受投資者新的投資(申購),但也不允許投資者撤資(贖回)

基金單位的流通採取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辦法,投資者日後買賣基金單位,都必須通過券商在二級市場上進行競價交易,由於投資者無法按基金淨值進行申購和贖回,因此交易價格受到市場供求關係的影響偏離其基金淨資產

19996月以前,我國的封閉式基金處於起步的階段,在新股申購方面具有優惠政策,當時的市場以炒作為主,封閉式基金單價較低,很容易被炒作而溢價,所以高溢價是那個時候封閉式基金的特徵。

1999年到2002年,隨著封閉式基金的不斷上市,市場炒作的現象有所緩解,另外封閉式基金在新股申購方面的特權被取消,所以不再受到追捧,交易價格也逐漸從溢價變成了折價交易,由於封閉式基金全部折價交易,到20029月,再沒有新的封閉式基金能夠在市場上順利發行。

2002年以後,封閉式基金的折價率不斷上升,到2004年平均折價率突破30%,並於2005年下半年到達50%的高峰,並一直持續到200610月初。

200610月後,封閉式基金的折價率從最高峰50%左右開始下降,並隨著到期日的不斷臨近,封閉式基金的整體折價率也不斷縮小。

封閉式基金折價原因探討

封閉式基金長期處於折價狀態,並不是中國A股市場所特有的現象,美國、中國台灣都出現過封閉式基金折價的現象,被稱為「封閉式基金折價之謎」。

就中國A股市場封閉式基金折價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1. 基金公司主要在發行期對封閉式基金進行宣傳,當發行成功後,由於基金規模不再變化,基金公司也不需要再繼續營銷,尤其是2002年以後,基金公司不再發行封閉式基金,而是大力發行和宣傳開放式基金,這導致絕大多數基金投資者僅知道開放式基金,而不知道封閉式基金,參與的人少了,導致封閉式基金缺乏買家,因此產生了高折價。

  2. 由於同一家基金公司既存在封閉式基金,也存在開放式基金,由於開放式基金做好了能吸引更多資金申購,而封閉式基金的規模保持不變,從基金管理人的角度出發,會將更多的資源向開放式基金傾斜,例如將能力更強的基金經理分配給開放式基金。當同一個基金旗下封閉式基金在一段時間內跑輸開放式基金時,持有人會懷疑封閉式基金給開放式基金做托,高價接盤同門開放式基金的股票,這樣的懷疑理論,嚴重打擊了封閉式基金投資者的心態,因此產生了高折價。

但是實際上通過比較,封閉式基金淨值的增長並不遜色於開放式基金,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風險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嚴重。一方面國內對基金行業的監管非常嚴格,基金管理人沒有必要以身試法;另一方面基金並不是業績越好規模就增長越快,投資者普遍有一個投資誤區,就是賺了錢見好就收,虧了錢不肯割肉,這導致開放式基金業績出眾的,反而贖回比申購的更多,所以基金管理人並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刻意提升開放式基金的業績。

另外由於封閉式基金封閉操作,資產管理更加容易,所以其平均業績相比於開放式基金混合型的業績,甚至更加優秀部分優秀的封閉式基金,例如基金興華、基金泰和等,更是大幅跑贏大盤指數。

  1. 由於封閉式基金投資者只能通過二級市場交易來變現,當場內投資者想退出時,必須找到其他投資者接盤才行,由於瞭解封閉式基金的投資者很少,所以二級市場交易時必須通過一定的折價,才能吸引敏銳的低風險投資套利者參與,流動性折價也是封閉式基金折價的一個原因。


封閉式基金歷史業績

由於封閉式基金高折價現象(高峰到達50%),造成了封閉式基金的巨大投資價值。圖5-6深圳封閉式基金(399305)從2005低點到2013年底K線圖,整個週期下來,399305相對於2005年低點,從640點上漲到4941點,漲672%;同期上證指數相對於2005年低點,從998點上漲到2101點,漲111%,封閉式基金遠遠跑贏上證指數。

低风险投资(三十一、封闭式基金)

 

5-6 深圳封閉式基金(399305)指數K線圖

20051月日至20131227日 

我們按年比較深圳封閉式基金指數與上證指數及滬深300指數的相對關係,如表5-5所示,下面將封閉式基金的走勢分為以下幾個週期。

5-5 封閉基金指數與上證指數及滬深300指數的對比

年份

上證漲幅

滬深300漲幅

深圳基金指數漲幅

封基/上證相對漲幅

封基/滬深300相對漲幅

2005

-8.33%

-

0.11%

9.21%

-

2006

130.43%

121.02%

158.72%

12.28%

17.06%

2007

96.66%

161.55%

149.16%

26.70%

-4.74%

2008

-65.39%

-65.95%

-47.24%

52.44%

54.95%

2009

79.98%

96.71%

79.74%

-0.13%

-8.63%

2010

-14.31%

-12.51%

19.82%

39.83%

36.95%

2011

-21.68%

-25.01%

-24.43%

-3.51%

0.77%

2012

3.17%

7.55%

6.86%

3.58%

-0.64%

2013

-7.40%

-8.70%

8.18%

16.83%

18.49%

總計

66.00%

130.30%

672.00%

365.06%

235.21%


12005-2007年大牛市

399305指數從640點漲到5404點,最大漲幅744%,而上證指數從998點上漲到6124點,最大漲幅513%封閉式基金在牛市中跑贏了上證指數,也跑贏了滬深300指數。雖然2007年封閉式基金指數沒有跑贏滬深300指數,但是由於2007封閉式基金做了大比例分紅,如果將封閉式基金的分紅再投,則收益率更高,實際收益率要超過滬深300的漲幅。

22008年大熊市

封閉式基金跑贏上證指數和滬深300指數超過50%,這說明封閉式基金在熊市中的表現遠遠強於大盤。

32009年至2013年的震盪市

上證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在2009年大幅反彈後,後面4年逐年回落,但是封閉式基金依然保持強勢,2009年封閉式基金小幅跑輸滬深300指數,2011年和2012年基本跑平滬深300指數,但是2010年和2013年大幅跑贏滬深300指數,最終依然戰勝了滬深300指數

2005年初到2013年底,封閉式基金在穿越牛熊週期後,完勝上證指數和滬深300指數,並且體現出了牛市不弱於大盤,熊市和平衡市大幅戰勝大盤的特性,所以是非常好的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品種。在我的財務自由之路上,最初的資金積累就是依靠2005年至2007年的封閉式基金大牛市實現的。


封閉式基金的估值

封閉式基金的估值主要依據淨值、折價、到期時間等因素,通常包含以下幾個指標。

  1. 淨值預測

封閉式基金的淨值的公佈方式,與開放式基金是不同的。開放式基金每天晚上都會公佈淨值,而封閉式基金只有每週末才會公佈淨值。

投資封閉式基金,必需通過合理的方式,對其淨值進行預測。通常封閉式基金在季報中會公佈其10大重倉股和行業投資組合,封閉式基金的半年報和年報,會公佈其所有股份的持倉,所以可以依據這些公開的信息,通過計算機程序來對封閉式基金的淨值進行實時的預測。

當然,不是每個投資者都有能力寫計算機程序來預測封閉式基金的淨值,不過部分網站提供封閉式基金淨值預測的實時數據,投資者可以參考。

由於基金經理會對倉位進行調整,基金季報的投資組合一定不同於基金當前的投資組合,所以封閉式基金的淨值預測,一定會與實際淨值有偏差,甚至偏差較大。

還有一種方法對於封閉式基金的淨值做預估,叫做影子基金預測法。由於大多數基金公司,相同風格的基金,在投資組合的選擇上通常會同進同退,所以可以找到同一家基金公司內與目標封閉式基金投資風格一致的開放式基金,我們稱這個開放式基金為封閉式基金的影子基金,通過影子基金每日淨值的變化情況,來估算封閉式基金的淨值變化情況。

投資者對封閉式基金的淨值預測的越準確,則越能夠找到短期內相對價值低估的封閉式基金。

  1. 折價率

折價率=1-基金價格/基金預測淨值,是衡量封閉式基金價格低估程度的指標。折價率越高,說明該基金打折銷售的幅度越大。但通常來講,封閉式基金做為一個板塊,其折價率保持同向波動,要麼同時擴大,要麼同時縮小。

  1. 剩餘年限

剩餘年限=封閉式基金約定到期日-當期日期,是衡量封閉式基金折價何時歸零的指標。由於封閉式基金封閉期結束後,通常轉換為開放式基金,那麼隨著封閉式基金到期時間的臨近,其折價率就會不斷縮小,當封閉式基金到期封轉開後,基金持有人可以選擇按淨值贖回,相當於折價率歸零。

  1. 年化折價率

年化折價率=折價率/剩餘年限,是衡量封閉式基金折價回歸速度的指標。例如同樣是20%的折價率,如果剩餘年限是2年,意味著平均每年有10%折價的縮小,但如果剩餘年限是4年,則意味著平均每年只有5%折價的縮小。

5、分紅率

分紅率=基金可分配紅利/基金價格。封閉式基金合同會約定,基金淨值大於1的部分,如果利潤已經兌現,必須將其中90%或以上部分通過紅利分配給基金持有人。

封閉式基金的分紅能夠提高其折價率,為投資者帶來額外的收益。我們假設一支封閉式基金的淨值是2元,價格是1.5元,那麼該基金的折價率是1-1.5/2=25%。如果該封閉式基金分紅1元,淨值和價格分別進行除權,淨值變成1,價格變成0.5(投資者拿回1元分紅)折價率變成1-0.5/1=50%,折價率大幅提高了

分紅提升封閉式基金的價值,是因為分紅部分相當於直接將淨值返回給持有人(沒有折價),那麼必然導致剩餘的淨值折價率提升,所以有分紅預期的封閉式基金,相比沒有分紅預期的封閉式基金,折價率也會低一些。


 

封閉式基金的估投資策略

封閉式基金投資有三種策略

  1. 以封閉式基金業績為核心的長期投資策略

通常而言,封閉式基金作為一個整體,低估程度不會相差太大,那麼長期看淨值的增長,會對封閉式基金的價格產生決定性影響。從2000年到2013年,業績優異的封閉式基金,淨值增長甚至是業績較差封閉式基金的3倍。

那麼如何尋找牛基呢?通常考慮下面幾個因素,第一是基金公司的品牌,大牌基金公司投研能力更強,如果一個基金公司的投資業績整體優異,那麼其旗下的封閉式基金也是可以信賴的;第二是基金公司持有該封閉式基金的份額比例,因為基金公司持有自家基金的比例越高,說明越重視這支封閉式基金;最後是基金經理的能力,可以查看該基金經理的歷史成績,通常而言,歷史成績優異的基金經理更加可信賴。

對於封閉式基金的長期投資者而言,短期的折價率反而不是特別重要,只要不是相差太過懸殊,就不需要改變自己投資的基金。

  1. 以封轉開為核心的套利策略

當封閉式基金臨近到期日時,基金管理人會組織基金持有人召開大會,審議並通過封閉式基金轉開放式基金的相關議項。

通常而言,封閉式基金到期前會有兩次停牌,第一次是在持有人大會召開前停牌,在封轉開議項通過後復牌;第二次是按照封轉開擴募合同規定停牌,然後進行封轉開的資金擴募,當擴募結束後,基金會封閉運行一段時間,作為新資金的建倉期,然後新的開放式基金開放申購和贖回,老封閉式基金持有者可以按淨值贖回基金份額,完成封轉開的折價套利。

通常而言,第一次停牌的週期大約是1個月至2個月,基金的折價率不會有顯著的下降;第二次停牌的週期大約是2個月到4個月,由於停牌時間較長,通常停牌以前封閉式基金的折價率還剩餘2%-4%

由於封轉開停牌時間較長,中間又涉及擴募,所以淨值的變化很難預測,並不能保證每次封轉開套利都是賺錢的。當封轉開期間,基金的淨值下跌超過停牌前折價時,投資者可能虧錢,但如果基金淨值是上漲的,投資者可以獲得超過折價的收益率。

考慮到股票長期趨勢是上漲的,所以總體來講,封轉開期間淨值一定是漲多跌少,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封轉開的套利收益會大於停牌前的折價。

  1. 以基金淨值預測和年化收益率為核心的短期投資策略

由於封閉式基金短期的價格,受到短期淨值及年化收益率影響較大,短期內淨值上升較快,年化折價率較高的封閉式基金,容易受到投資者的追捧。

這種投資策略也被稱為換基策略,通過不斷在各種封閉式基金之間切換,來獲取超額的收益率。這種類型的投資通常需要具備以下幾個能力,第一是準確的淨值預測能力;第二是要實時盯盤,捕捉價格的變化;第三是資金量不能太大,否則封閉式基金流動性有限,衝擊成本會造成換基收益的下降。

由於換基收益從本質上講是封閉式基金持有人之間的博弈,存在換基超額收益的投資者,必然存在換基超額虧損的投資者,如果您的技術不佳,則不要嘗試頻繁的換基操作,記住一句話,「打牌的時候,如果您不知道誰是買單的傻瓜,那麼您就是!「


本書《低風險投資之路》預計於2014年4月出版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原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30

海底撈淪為二流公司危機:硬服務 單業態 封閉組織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9/148647.html

i黑馬註:海底撈已經變身體驗的代名詞,只要涉及體驗的任何一個環節,海底撈都不甘於在嘗試新元素上放慢腳步。但是,海底撈這家中國餐飲的標桿型公司,存在著淪為一家二流公司的危險。

\首先得恭喜海底撈。這家公司剛剛獲得”2014中國最佳創新公司50強”。這個獎是我很喜歡且尊敬的《快公司》雜誌頒發的。

海底撈獲得的頒獎詞如下:“海底撈已經變身體驗的代名詞,只要涉及體驗的任何一個環節,海底撈都不甘於在嘗試新元素上放慢腳步。如果有一天,海底撈變成體驗的代名詞,我們絕對不應該感到奇怪。”

從黃鐵鷹先生的《海底撈你學不會》,到雷軍先生聲稱:小米是在向同仁堂和海底撈學習。再到《快公司》的不吝贊譽:海底撈在消費群、商界、媒體圈一向有著好口碑,而且聲譽日隆。

但在這個時刻,我卻看到一些跡象:海底撈這家中國餐飲的標桿型公司,存在著淪為一家二流公司的危險。

希望我烏鴉嘴發出的些許噪音,海底撈能聽得見。

1、伺候式服務,有未來嗎?

海底撈一直以極致的服務見長:不僅有員工能夠提供的幾近變態的服務體貼度,還有美甲、擦鞋、打印照片等組成的服務豐富度,這些都是其首創的,正是這些“感動中國”級別的服務成就了海底撈的聲名,但是也將海底撈符號化、臉譜化、定型化了。

在60、70人群是其消費主力人群時,這樣的服務廣受歡迎。但是客群正在以較快的速度向新生代遷移,這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

我們發現新生代人群需要的不只是感動,而且要機動。有時候,低姿態的服務如果過多,反而成了冗余和浪費,而且有時候海底撈提供的服務還具有一定的侵略性,甚至侵犯到客人的隱私空間,海底撈在美國就經常遇到這樣的尷尬。

海底撈的服務還處於“硬服務”階段,這時候的服務盯的是細節的極致、服務的一致。但卻忽視了個性化消費群體的需求。

我們看到:餐飲業的服務正在向“軟服務”遞進,伺候式的服務在弱化,玩伴式的服務在崛起。

未來,人們光顧一家餐廳,很可能不再只是因為服務體貼,反而是因為興趣相同、氣味相投、或者價值觀趨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客群更叠呈現的趨勢變化,值得海底撈認真關註。

2、單一化業態,有未來嗎?

目前海底撈還堅守一個品牌“海底撈”,堅守一個品類“火鍋”。從A面解讀,可以詮釋為“專註”和“聚焦”,但是從B面看,看到的則是“風險”和“脆弱”。

眾所周知,餐飲業是一個不可能產生壟斷巨頭的行業,不要說壟斷行業,甚至壟斷一個品類都難。這就決定,堅守一個品類的結果就是,你的優勢會逐漸被市場新進者蠶食。

2013年,火鍋是中國餐飲業唯一保持正增長的業態。由於對廚師的依賴度低、標準化程度高、毛利率誘人,火鍋成為很多餐飲創業者的首選。全國幾十個城市上演“戰鍋時代”,北京、成都、杭州、南京、鄭州都是殺得人仰馬翻。

統計數據顯示:僅僅用了半年時間,鄭州市場的火鍋店總數就由1700家,上漲到了4000家。這些新開火鍋店,或多或少地都參照了海底撈的服務特色,同時又在空間設計、互動體驗、宣傳攻勢進行了創新,這都導致,海底撈長期積累的口碑優勢,被這些螞蟻般的競爭對手悄悄蠶食。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並非危言聳聽。

在不少城市我們都能看到地頭蛇在氣勢上蓋過了強龍,例如在鄭州,巴奴火鍋的排隊現象和消費者認知就壓過了海底撈一頭。這種局面,在成都、重慶、杭州也都有上演。

在海底撈的優勢領域里,不斷有創新成果湧現:呷浦呷浦就在小火鍋細分市場上異軍突起,剛剛在香港上市。在海底撈首創的火鍋外賣市場上,最近也出現了像“來一火”這樣的新軍,而且一出手就得到了VC的千萬級註資。

不只如此,如今連外婆家都推出了火鍋品牌“鍋小二”,賣煎餅果子的黃太吉都推出了火鍋品牌“大黃蜂”。

創業新兵大軍壓境、餐飲同行跨界劫掠,“專註”火鍋的海底撈可謂腹背受敵。

再說說品牌。同列國內一線餐飲品牌的外婆家、小南國都已經開始構建自己的品牌矩陣,而海底撈卻還在奉行單兵作戰。

外婆家目前旗下已經擁有火鍋品牌“鍋小二”、面食品牌“三千尺”、烤魚品牌“爐魚”、烤肉品牌“動手吧”、泰國菜品牌“吳哥窟”、杭州料理品牌“鴨爸”、合作品牌“uncle5”等10幾個副牌。

外婆家,在品牌布局能力和業態卡位能力,已經呈現出了霸主之氣。這既構築了外婆家的品牌護城河,也是其多兵種部隊作戰的開始。

小南國近兩年也開始打造“小小南國”、“南小館”等副牌,逐步豐富在不同客單價線路上的占位,同時也通過收購吉樂福等品牌布局高端外賣等業態。

就連一些區域性品牌也已經開始走多牌路線,總部鄭州的阿五美食,就推出了高端品牌“中和會”、快時尚品牌“廚鄉美食”、早餐品牌“阿五包子鋪”,甚至在夏季還有連鎖型的“阿五夜市”。

相比而言,具有強大品牌號召力和輻射力的海底撈,卻偏於保守。但是保守並非意味著更安全,反而有可能更危險:在食品安全事件防不勝防的今天,單一業態+單一品牌,一旦出了問題,公司就有可能遭遇毀滅性打擊,最近海底撈爆出的勾兌骨頭湯時間,就已經顯露了風險。

3、封閉化組織,有未來嗎?

任何一個餐飲企業,想要保持極致的伺候式服務,勢必要對員工進行持續的強化培訓和理念灌輸,這一方面要求員工不能有太高的學歷素養,一方面也要求公司有較為封閉的組織結構。

海底撈也自然符合這些特征。海底撈的創始團隊,是以川籍員工為主的,這些人忠誠、耐勞,在經歷了若幹年的打拼後,很多人已經身居高層。但是這種頗具地域化和兄弟化色彩的團隊,可能會造成其他高管的融合難題。

同時海底撈因為堅守單一品牌和單一業態,公司內部的職場上升通道很少,這就會造成:人才難以引進,優秀員工難以有機會獨擋一面。

這一點,我深有感受,當年我從內地去南方日報報業集團上班時,最大的感慨就是:南方報業與內地報業集團最大的不同是:其在業務線和管理線上,都提供了足夠多的上升通道和轉崗機會。

外婆家有10幾個品牌及業態,所以就可以培養出10幾個總經理,幾百個店長,數以千計的專業人才。

而海底撈則很難。公司總部的崗位畢竟有限,人才得到鍛煉的機會也有限。當平行的坑較多時,蘿蔔才有內部挪窩的機會。

其實企業競爭比拼到最後,就是人才的比拼,誰能吸引人才、培養人才、激勵人才,誰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笑得從容和持續。

外婆家的創始人吳國平,在今年10月份選擇了退休,將接力棒交給了80後的裘曉華,這就是人才梯隊成型和人才儲備充足的明證。

海底撈的人才梯隊目前還不具備能見度,這或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一點感想

海底撈是一個超一流的餐飲品牌,但海底撈公司或許正在淪為一家二流公司。

一個組織的基業長青,不是靠一招鮮和一代人就能承載的,如果盲目自信,就如秦始皇求長生藥,是一樣的可笑。

真正的基業長青,是主動開放、是擁抱變化、是主動孵化、是代際傳承。就像蒲公英,讓種子隨風散播,落地開花。

我買的第一部手機是諾基亞的,當時他如日中天,我沒想到它到今天混到連小米的地位都不如。

諾基亞曾經是絕對的一流品牌,但今天的諾基亞算是幾流公司呢?


封閉式投資組合



要「插」最近這個「大時代」系列的「隊」,搬出這篇文章。

上星期二、星期三左右,已想草擬出類似以下的一個組合。不想星期四和星期五港股狂升,目前不少股份的價格已經比對數天前的高了許多。

但既然不是對他人作出建議的一個組合,而且當中部分股份自己也不打算現價買入(實際上可能僅會分注吸納,甚或覺得個別股份值得非常短線地投機性沽出),純粹是作為個人的一個參照,也就沒關係了,先弄出來吧。

目的,是想看看,到底死牛式地幾乎不擇時機地買入並持有一些股份,到某個階段,是否就比時進時出、經常調整資金比例的恐怕被較多人所接受的投資方式更差。

也得聲明,這是一次自我「對賭」和自我查驗,並沒針對任何人和任何投資方略。這場比照實際上沒有輸家,也沒有贏家。到最後,我自己的投資結果不管比這個封閉組合好還是差,我都會說出來。假設我自己所採用的方式更差,也不能證明自己的投資手法有問題,反過來,也不能充分證明自己的投資方式更優越。最後所得到的「啟示」,或許有效,或許無效。其實主要是為了「好玩兒」。^-^

設定比照的時間是未來的一年多,時限是2012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相關股份的收市價。

假設的總投資金額是港幣一百萬圓。組合總市值缺掉的一萬多塊錢,權作是交易(算買入而不算沽出)費用。個人也是以目前固定投資組合總資金的金額以相應的比例加以比照,視自己的股票連本金為港幣一百萬。

這個組合中各隻股份的投資比例並沒有經過非常詳細的辯證,也不見得是自己目前最心儀最熟悉的十二隻股份(但至少自己不看扁其中長線前景),自然目前虛擬的買入價格(截至20111029日的收市價)也未必是個人目前所認同和接受的,選股時是基於自己也難以一口說得清的模糊直覺性計量。唯一具有共通性的,大概是若時間扯得更遠一點(譬如兩年)的話,個人預估它們應該得享比目前更高的估值(好像是「講咗等於冇講」),而且,各隻股份對於個人來說,不至於非常陌生,還有,儘量分散,而各個細分行當只選一隻股份。不過其實也難說,誰能確定明年年底,恒指和整體港股的估值一定會比目前高?在目前這種「大時代」,不知是誰說了算,不知將來某個階段世界和各國經濟和金融市場變成甚麼樣子,不知通脹情況如何,不知利率如何,不知銀根的寬鬆度如何,不知時興甚麼,不知哪種行當哪個企業會遭殃。

重申,這絕對不是一個投資建議,僅是個人用作自我「對賭」的參照標的。


序號股票編號企業名稱買入價股數投資金額($)
1357美蘭機場5.451200065400
2358江西銅業20.05400080200
3590六福集團33.73000101100
4691山水水泥6.121200073440
5912信佳國際1.843800069920
6999I.T4.871800087660
71728正通汽車8.75900078750
81813合景泰富3.362500084000
92198三江化工2.333600083880
102877神威藥業11.58800092640
113618重農行3.642600094640
123800保利協鑫2.682800075040
總市值    986670
投資本金    10000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8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