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經濟學人》:全球最宜居的十大城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940

《經濟學人》雜誌經濟信息部(EIU)公布了本年度宜居城市調查的結果。本調查可以用作員工外派“艱苦津貼”的依據。(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很顯然,公司不需要為派往墨爾本的員工支付“艱苦津貼”。墨爾本連續第四年被宣布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這個澳大利亞的文化中心有著最好的醫療、基礎設施和教育。而其謀殺率為每10萬人中3.1人,遠低於全球6.2人的平均水平。

在對穩定性、文化和環境等因素進行打分後,墨爾本的總分為97.5。而排名第二的維也納分數為97.4分。除了文化和環境這一項,維也納和墨爾本在其他項目上完全同分。

前10名的名單自2011年以來沒有發生改變,經濟學人的調查針對全球140個城市。

10大最適宜居住的城市

1. 墨爾本

2. 維也納

3. 溫哥華

4. 多倫多

5.阿德萊德、卡爾加里

7. 悉尼

8. 赫爾辛基

9. 珀斯

10. 奧克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72

《經濟學人》:全球最不宜居城市Top10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484

《經濟學人》雜誌社下屬的經濟學人信息社(EIU)調查了全球140個城市,對各城市的醫療、教育、基礎設施、穩定性、文化及環境等進行打分,最終得出了2014年全球宜居城市排名。(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調查結果顯示,越是動亂頻發的城市排名越靠後,因為軍事和政治沖突會影響醫療、基礎設施等其他宜居因素。由於旨在選出人們有意前去旅遊或居住的城市,調查事先排除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和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等沖突熱點地區。

本年度宜居城市榜單上排名倒數的10個城市中,非洲占了6個。排名倒數第一的大馬士革因受敘利亞內戰影響,得分較去年評選時下降了7.8%,成為經濟學人宜居性調查“有史以來評分降幅最大的城市”。

十大最不宜居城市:

10.阿比讓(科特迪瓦首都,非洲)

9.的黎波里(利比亞首都,非洲)

8.杜阿拉(喀麥隆,非洲)

7.哈拉雷(津巴布韋首都,非洲)

6.阿爾及爾(阿爾及利亞首都,非洲)

5.卡拉奇(巴基斯坦,亞洲)

4.拉各斯(尼日利亞首都,非洲)

3.莫爾茲比港(巴布亞新幾內亞首都,大洋洲)

2.達卡(孟加拉國首都,亞洲)

1.大馬士革(敘利亞首都,亞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60

訪劉太格:新加坡如何從臟亂差到宜居,領導遠見最重要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9794.html

訪劉太格:新加坡如何從臟亂差到宜居,領導遠見最重要

一財網 劉展超 曲徑 2015-11-10 18:49:00

每一個城市都有希望改變、改善。你越早下決心改善,所花的成本就越低。現在要改變北京肯定要花相當一部分錢,但如果現在不處理,以後問題會更嚴重,花的錢會更多。

在諸多國際榜單中,雖然新加坡在宜居一項總是排名前列,但如果到它的城建部門去參觀,他們總會通過各種照片和影像資料告訴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的新加坡是如何的“臟亂差”。

新加坡是如何實現從“臟亂差”到宜居城市的轉變?這些經歷是否對中國國內一些城市的發展規劃有借鑒?

近日,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數家媒體集體采訪了新家坡宜居城市中心咨詢委員會主席劉太格。他現在也是中國很多城市的規劃顧問。

1938年出生的劉太格,被稱為“新加坡規劃之父”,是新加坡“花園城市”和“居者有其屋”理念的實踐者,新加坡規劃設計經驗的典型代表。

他在1969年加入新加坡建屋發展局,1979年任建屋局局長,1989年任新加坡重建局局長與總規劃師。在劉太格領導下,重建局完成了新加坡概念圖的調整方案,國內外都認為這是一套具有前瞻性而且切實可行的發展指導藍圖,也是一套能引導新加坡邁向一個卓越現代城市的規劃方案。

劉太格認為,在城市建設問題上,新家坡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是要有領導人的遠見,和註重遠期規劃。

領導人的遠見最重要

記者:現在新加坡宜居指數非常高,不過幾十年前也存在臟亂差的情況,從過去的臟亂差到現在宜居的改變是出於當時的一種壓力,是被迫的,覺得城市發展不下去了,必須做出改變,還是當時的管理者出於一種遠見,覺得要提升新加坡人民整體的生活環境,您覺得這是壓力還是主動還是兩者皆有?

劉太格:如果兩者要選一個因素的話,那就是領導的遠見作用非常巨大。我那時候吃過苦頭,殖民政府,寄人籬下,是非常難受的事,總覺得我們是第三等居民。在這種背景下長大,我們希望給國家拼出一個美好的前景,這當然是我個人的想法。我覺得李光耀先生感受會更深刻,因為他受罪的日子比我長。這是一個因素,要怎麽翻身,提升我們在世界上的自尊心。

第二是1965年被馬來西亞驅除出聯邦的時候,就更覺得這個彈丸之地不一定能夠以獨立國家的身份生存,所以就更有必要把我們這個城市做好,比如民族的和諧,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發展。新加坡今天經濟發展這麽順利,而且有這麽多外來投資,當然和政府政策有關系,和城市安全感有關系,不過,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城市規劃做得好,各方面基礎設施配合地好。他們來投資。第一,知道資金投在這里是有保障的;第二,在這里的商業運作是可靠的。

我的意思是,領導的作用比較重要,如果我們有苦難的背景,而沒有領導的決心和明智的決策,新加坡現在不會是這樣的。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有決心的領導,有說服力的領導,他就會把其他問題處理的比較完善。

記者:從新加坡整個規劃的經驗來說,城市規劃者,政府決策者和公眾這三者是怎樣一個互動關系?

劉太格:首先還是講政府決策者,就是領導。以李光耀先生為例,他們每次有問題,都是經過深入思考和討論才做決定,而且是很客觀的做決定。我經常對外說,新加坡擁有最高權力的不是總理,也不是總統,是真理。總理和總統都要尊重真理。我在政府做公務人員的時候,如果上級領導讓我做我不同意的事,如果我對這個問題比較了解,我就會當面和他說“我認為是不妥當的”,基本上不用費勁我就能說服他們。因為我們的最高領導不是他們,是真理。這個我要強調,是因為,這個絕對是事實,以我個人經驗。這是我們領導一個很重要的素質,尊重真理,思考到位。

還有一點,我們的領導不幹預技術問題。他定一個方向,但他不告訴你怎麽做。如果你需要他們從政策上,法律上,經濟上帶來一些支持,他會做的,但你要先和他要求。

值得一提的,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們建屋發展局建設能力非常強,他們那時候給我寫了一封信,說要我們在兩三年內把所有還沒有拆遷的貧困區的居民全部拆到公共住宅,就這一句話。他沒說我要你先遷這個再遷那個,就這一句話。這對我們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我們按專業能力去做一個計劃,費用要他們出,我們要做個估算。壞處就是,你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你的職位就保不住了,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制度,不幹預你的技術問題。

新加坡剛獨立時人才比較缺乏,所以我們沒有國內的能力就請外國人,包括我們做地鐵的時候,也請了外國人。那個時候剛好香港的地鐵做完,那些專家沒有事做了,我們就趕緊把他們請過來,這個好處是巨大的,因為這些外國人了解東方的特色。請外國的人才來,我們會有一個對接的本地的工程師或者建築師規劃師,他們走了之後我們就把他們的經驗留下了,所以現在我們這些專業人士的水平是世界水平。

講到跟市民的溝通,我的看法可能和一般專家的看法不太一樣,因為規劃的工作是宏觀的,而且要有大我的精神,而市民的理解是微觀的,是小我的。比如我在建屋發展局的時候有些居民給我寫信說,我們這條路前面必須有個公交車站,不過不能把這個站建在我的門前。我覺得一方面要聽他們的意見,不過多數的意見是微觀的小我的,我們聽了之後有好的意見要接受,如果是為私人利益考量的,我們沒有辦法接受,還是要有一個立場,定了立場之後還要說服他們。

我認為多數市民是理智的,過去在我工作的時候,也碰到有人埋怨,我們聽了他們的意見,分析之後做了一個決定,以很尊敬的態度說給他們聽,他們幾乎都能夠接受。所以不要把他們當成弱智的人,要把他們當做很聰明的人,用最有說服力的道理和他們解釋,他們基本都能接受。我們做方案更多是跟企業團體、專業團體、非政府機構,把我們的計劃跟他們解釋,那個反饋更有價值,他們基本上有宏觀的視野。

北京可以拆分成五六個城市

記者:現在中國國內主要是三個城市群: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我有看到一種說法是珠三角和長三角發展比較好,但京津冀還沒有總體發展起來。您怎麽看這種現象?

劉太格:我覺得中國國內更重大的問題,是北京本身的問題。如果把北京分為五六個四五百萬人口城市,每個城市里有它所有的配套,這樣第一方便市民的生活,第二防止交通的堵塞,第三提升宜居程度。

北京本身三千萬人口要怎麽處理,對國內這種超大城市我提出一種理念叫做“星座城市”,新加坡人口只有500多萬,可我們還把它分成五個片區,每個片區人口大概一二百萬左右,五個片區底下再分成二十五個片區鎮,你住在衛星鎮,日常生活需要,包括上學、體育、簡單的醫療這些你都可以滿足,如果滿足不了,你就到片區中心,如果再滿足不了,再到中央商鋪去。新加坡這種高密度的城市交通問題不是那麽嚴重,就是因為我們化整為零。我對中國的超大城市,先看大區域性的城市規劃關系,區域性的問題你用高鐵、高速公路就能解決,大城市本身的汙染問題、塞車問題、環境問題還是要當做很緊急的問題來處理。

記者:您覺得在現在的基礎上應該怎麽改變?

劉太格:我的立場是,每一個城市都有希望改變、改善。你越早下決心改善,所花的成本就越低。新加坡為什麽相對比較富裕,因為我們一開始就下決心要做正確的事,我們的冤枉錢幾乎沒有花。你現在要改變北京肯定要花相當一部分錢,但你如果現在不處理,以後問題會更嚴重,花的錢會更多。

記者:新加坡在做規劃時有長期規劃,比如50年的,也有5到10年的短期一些的規劃,那整個過程如何確保它順利執行下來並且不斷的優化?這個過程中有沒有出現過一些遺憾的地方?

劉太格:完全沒有遺憾怎麽可能呢。不過我們的規劃先是做遠期的,做完遠期的規劃再做中期的,才做短期的。比如我們1991年時做的規劃是做一個百年的,再做一個50年的,再做一個30年的,再做一個15年的。這個方案不需要不斷更改,只要按照大方案來做。那為什麽要分期來做呢,你把15年的規劃範圍劃定了,你就在最近15年的基礎投資的規劃就在這里,如果沒有分期開發,你的基礎設施可能就是到處亂投,成本就變得無謂地提高,所以我們也是打一個近期算盤。不過規劃一定要從遠期做到近期。中國國內一些城市2015年做的方案,才是做到2020年,這個是不可想象的。

記者:您多次提到成本問題,作為一個行政官員,一個城市規劃管理者,為什麽要談成本問題?

劉太格:上世紀80年代,英國《經濟學人》有期專門特刊,就說到新加坡經營這個城市是當做企業來經營,因為你如果要可持續的話,每做一個投入,就要考慮回收的問題,不過在各方面,有投資就有收入,比如我剛剛說我們有分期開發,你投了這個發電廠,短期內就有電費的回收。比如這個快速路,現在看來好像是一次性建設好的,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我們是把土地先預留下來,計劃建設三車道,但是先做兩車道,等車輛增加了再做三車道,再增加的話就把紅綠燈改造成立交,所以這些都是當成生意來做的,這個很關鍵,如果不這麽做的話,政府的作為就受到約制。

編輯:劉展超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261

詩和遠方只是夢?專家稱墨爾本將不再是“全球最宜居城市”

每年8月,英國《經濟學人》都會發布一份“全球最宜居城市榜單”。過去五年,榜首一直由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首府墨爾本壟斷。不過,在今年榜單出爐前一周,有專家警告稱,由於交通、住房和醫療等問題,墨爾本可能會失去這一榮譽。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環境與規劃學教授巴克斯頓對媒體說:“墨爾本的城市宜居性急劇下降,排名第一制造的假像掩蓋了墨爾本這座城市的真實運作狀況,讓決策制定者誤以為城市運轉正常。”

他認為連年位居全球最宜居城市榜單首位,對墨爾本來說弊大於利,“我們必須把關註點放在實處,切實改善城市各方面的運作”。

而澳大利亞人口調查協會主席比勒爾則認為這一排名同普通墨爾本人沒有關系,不足以反應城市的宜居度。

比勒爾說:“整個評比簡直荒謬可笑,《經濟學人》的計量方式同絕大部分人對宜居城市的衡量標準相距甚遠,它忽視了諸如生活成本、交通堵塞和過度 擁擠等關鍵問題。墨爾本被稱為最宜居城市,而與此同時這個城市的下一代人無法負擔得起購買自己的房子,被迫擠在狹小的公寓或者只能住在遠郊區,這是荒唐可笑的。”

“全球最宜居城市榜單”由英國《經濟學家》每年8月份公布,這份榜單考察全球140個城市,根據社會穩定、醫療衛生、文化與環境、教育、基礎設施等共計30個項目的評分總和進行排名,滿分100分。

在2015年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中,墨爾本以97.5分連續5年位居榜首,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以0.1分之差位列第二,隨後是加拿大的溫哥華和多倫多。

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首府,是該國文化重鎮和體育之都,曾主辦1956年夏季奧運會,也是一年一度的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一級方程式賽車澳大利亞站比賽的常年舉辦城市。

近幾年,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按2014-2015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計算,悉尼的經濟總量占全國的23.3%;墨爾本占 17.7%。而根據今年2月澳洲知名經濟與規劃咨詢公司SGS發布的城市發展報告,墨爾本已經超過悉尼成為澳洲經濟發展最迅猛的城市,墨爾本的經濟增速在3.1%,悉尼的經濟增速則保持在3%左右。

不過,墨爾本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實際來自於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房地產行業的升溫。盡管住房承受力不在《經濟學人》的考量範圍之內,但數據顯示,2014-2015財年,墨爾本房價勁漲10.2%。

房價不斷飆升,城市內部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卻沒有隨之水漲船高。與此同時,過去十年,墨爾本一直是澳大利亞人口增加最多的城市,本地新增人口、海外移 民、留學生數量皆持續增加,甚至無家可歸者也紛紛落腳於墨爾本。影響生活水準的負面因素相互疊加,給墨爾本這座“花園城市”帶去了不小的煩惱。

此外,專家和學者認為家庭暴力不斷、精神疾病增加和無家可歸者引發的社會問題,都將影響墨爾本的排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739

應對人口老齡化 25部委合力建設老年宜居環境

未來十年,中國將在“住、行、醫、養”等方面加大投入,基本建立安全、便利、舒適的老年宜居環境體系,讓中國老年人在更加友好的環境下養老。今天上午,全國老齡辦、發改委、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25個部委聯合發布《關於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這項關系全國兩億多名老年人福祉的工作做了安排。

由於總和生育率超低,中國人口的老齡化程度日趨嚴重。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止到2015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2億,占總人口的16.1%,而且還在快速地增加,今後幾年每年將新增老年人口近1000萬。

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導致老年人居住條件、公共服務、社區服務、權益維護、社會參與等方面暴露出的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約因素。鑒於此,2015年修正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專門列出“宜居環境”一章,要求國家采取措施,推進宜居環境建設,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和舒適的環境。

《指導意見》吸收世界衛生組織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設的理念,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建設老年宜居環境的五項任務,包括適老居住環境、適老出行環境、適老健康支持環境、適老生活服務環境、敬老社會文化環境等。

從適老居住方面來說,目前有不少老年人居住的房屋是沒有電梯的老式樓房,每天上下樓梯就成為生活中必須要克服的大困難。根據剛剛公布的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老年居住環境建設滯後問題嚴峻,農村老年人認為住所不適老的比例高達63.2%。

就此,《指導意見》提出要突出老年人對居住環境的安全性要求,對老年人住宅進行適老化改造,支持適老住宅建設。

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表示,當前應該抓住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限窗口期,盡早準備,合理規劃,加快老年宜居環境建設進程,以避免將來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情況下改造的難度更大,成本更高。

在適老出行環境中,《指導意見》要求要強化住區無障礙通行、構建社區步行路網、發展適老公共交通等任務,保障老年人出得了門,到得了想去的地方。

為確保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實施,《指導意見》要求,各部委在制定城鄉規劃中要綜合考慮適合老年人的公共基礎、公共安全、生活服務、養老服務、醫療衛生等設施建設,提高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前瞻性、適老性。

同時,一大批鼓勵老年宜居建設的政策將逐步落實。具體包括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老年宜居環境建設、鼓勵金融機構面向老年宜居環境重點工程開發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等。對免費或優惠向老年人開放的公共服務設施,按照有關規定給與財政補貼。

吳玉韶強調,老年宜居環境建設將納入十三五期間老齡事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下一步全國老齡辦聯合各部委將推動老年宜居環境建設工作納入各部門專項規劃,研究出臺相關配套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398

25部委力推老年宜居環境建設 養老地產機會來了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為改善老年人生活環境,提升老年人生活生命質量,增強老年人幸福感、獲得感,11月25日,全國老齡辦、發展改革委等25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從重點任務等多個方面對加強老年宜居環境建設方面提出指導。

目前,養老產業主要包含養老服務、養老地產、養老金融與養老用品四方面。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與其中的養老地產緊密相關。

如何方便2.6億老年人

《意見》指出,盡管近年來各地在推進老年宜居環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老年人居住、出行、就醫、養老以及社會參與等方面仍存在著不適老、不宜居的問題。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不僅有利於推進老年民生福祉,有利於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也是擴大內需、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0.5%,已經超過國際老齡化標準;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增至2.6億;到203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首次超過少年人口;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人,並長期保持4億人的規模。

根據意見,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安全、便利、舒適的老年宜居基本建立,“住、行、醫、養”等環境更加優化,敬老養老助老社會風尚更加濃厚。

《意見》指出,根據現階段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等方面存在的不適老、不宜居的問題,今後一個時期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重點任務是建設適老居住、出行、就醫、養老等的物質環境和包容、支持老年人融入社會的文化環境。

其中,適老居住環境方面包括推進老年人住宅適老化的改造和支持適老住宅建設。例如在各大城市,有不少建設於上個世紀80、90年代的樓梯樓,當時購買這些樓房的不少中青年,現如今已經進入到老年階段,對於正在4、5樓以上的人來說,加裝電梯成了迫切需求。

在廣州,4年前,廣州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廣州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試行辦法》(下文簡稱舊辦法),為廣州中心城區共計5萬余棟6層以上的老樓加裝電梯出臺了指引。數據顯示,這些老樓里居住了100萬左右60歲以上的居民,沒有電梯讓腿腳不便的老人上下樓倍感艱辛。

今年,該辦法進行了修訂,新辦法規定,舊樓加裝電梯應當經本單元或者本幢房屋專有部分占建築物總面積2/3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2/3以上的業主同意。

要加裝電梯需要召集到足夠的業主同意。“我所在的樓棟有不少業主早就不住在這里,有的甚至移居海外,這里的房子出租出去。” 家住廣州天河六運小區的老人張先生說,盡管等了好多年,但由於難以召集到業主,所以加裝電梯成了“水中花、鏡中月”。無奈之下,張先生只得賣掉這套居住了二十多年的老房子,搬到郊區的新樓盤去。

養老地產大機遇

而在新建住宅方面,如何適老就尤為關鍵。

本月11日,全國老齡辦宣傳部主任刁海峰11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說,在養老地產發展方面,一定要適老化。比如老年人不需要大戶型,可能就是一室一廳,加上必要的廚衛這樣的小戶型,然後是公寓式的管理服務到位。

“一定要宜居,各個方面要方便老年人,比如馬桶的設計,地磚、燈光。” 刁海峰說,很多老年人反應遲緩,最怕滑倒,蹲坑式的馬桶不行,而且要有扶手。再比如,老年人喜歡跟年輕人在一起。“這邊一個老年公寓,旁邊有幼兒園,可以帶孫子,有個老年大學,這樣的也會更好賣。”

刁海峰說,養老地產的發展,一定要關註老年人需要什麽,房地產商能否提供什麽。傳統的普通住宅開發模式肯定要改變,不改變肯定不能適應需求。

本月11日廣州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上,保利房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廣菊說,企業參與是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社會養老壓力持續增大,養老供給不足,養老資金缺口大,人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樣,對養老的需求不斷提高。對企業來說,正是補充養老消費缺口的機遇。目前已經有超過80家地產商進入到養老領域,開發商正在積極布局,把握朝陽市場。

“現在養老地產方面,拿地只是一個環節,它更是一個綜合性的東西。”刁海峰說,現在對一些老舊小區怎麽改造,新區怎麽適老化,讓老年人進駐方便,老年人宜居環境建設有很多指標。在這些這個方面未來可能會出臺更細化的標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809

宜居城市


趁暑假,逃離香港,避暑,也避開令人窒息的政治低氣壓。

首次踏足墨爾本,身處這個全球宜居城市六連冠,不思鄉,只覺樂不思蜀,兼且又羨又妒。

當香港仍在標準工時和合約工時之間糾纏,澳洲人一星期開工最多38小時。超時雙倍補水也未必有人做。錢,夠用就好。

澳洲人跟香港人一樣,有「有薪病假」。但嚴格來說那不是病假,而是「預防患病的假」。因為從來無人等到病了才拿,而是一儲夠就先花掉。久不久,抖一抖,想病都難。

生病的定義,因文化而異。有點累,有點傭懶,有點不想動。澳洲人說,生病了,好明顯啦。香港人的身體卻像天氣,局部地區性失調,小事。感冒了,腦筋仍能轉。腿斷了,手指仍能敲鍵盤。失聲了,聲不到人能到就是。得閒死唔得閒病,病入膏肓都先把工作「死掂佢」。

人說墨爾本沒有夜生活,此話只說對一半。不是沒有,是不需要。下班見見朋友家人吃頓飯聯誼一下,在香港,八時齊人開場已經燒炮仗。澳洲呢?天天四時起,下班的人潮塞滿公路,吃喝完畢再長征回家都不過七、八時左右。

當然,自我感覺良好,不光因為唔駛做。近年從香港移居墨爾本的朋友說,澳洲跟香港最大的分別,是沒有比較。專業人士固然厲害,但服務業、畜牧業、農業,甚至礦產業都很受尊重,因為都是國家的經濟支柱。勞動者賺的錢,不一定比讀書人少。茶餘飯後,也沒有人比職業、比身家、比階級。做人不用發大達,不會自覺渺小就已很不錯。

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宜居之道,就是既有資本主義之自由,復有共產之平等,也容得下法治社會之互相尊重?其實,生而平等、作息平衡、心靈平靜,也是作為一個人是否快樂的最重要指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042

再談宜居


在墨爾本認識的新朋友,近年從亞洲移居過來。

他說,甚麼宜居城市指標,都及不上一個指標重要──「可負擔程度」(affordability)。而這也是墨爾本勝過雪梨以及歐美多個城市的原因。

一個地方的東西再好,假如無人能負擔,都是枉然。付出然後得着,令人滿足。不斷付出都沒回報,令人沮喪。而墨爾本正好是個平衡。不努力要瞓街,肯努力便不愁生活。

一個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平均1/4用來交稅,1/4作生活費,1/3交租,已可住在不錯的區域、養一輛車、間中吃頓好或去一趟旅行,每月更有固定儲蓄。就算拿最低工資的,以一星期$700澳元左右的水平去算,基本生活還是很充裕的。也解釋了為甚麼大部分澳洲人都沒有興趣開OT。

換言之,這兒每一個人,打從踏足社會,已擁有具尊嚴而水平合理的生活。不用死慳死抵,生活也綽綽有餘。多少年後,升職加薪,成家立室,也是一般正常墨爾本人都有信心做得到的事。

宜居,跟快樂掛鈎。而快樂,又跟「心理餘裕」掛勾。我覺得我要甚麼都會有,「唔駛愁」,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安,是大部份亞洲人在自己故鄉都感受不到的狀態。

我想像香港人的生活,老實說,不一定比墨爾本人擁有得少。但「愁」,又的確是人人感同身受的「世界key」。

廿年前大學畢業生月入1萬元,1/2交租,1/3生活費,餘下當儲蓄,勉強還可以做到。今天畢業生仍是月薪1萬,蚊型單位也租不起,一頓普通到不行的外膳動輒$100上下,每月交通費是四位數,月光族,是常態。

十年八載後,會有改善嗎?大學生看着前路,同聲一哭。刻下之苦況,及不上前路之無望。新朋友說:「在這兒,有手有腳,生活肯定不愁。」我苦笑。這句話,明明是幾十年前,香港人最愛講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010

新發展理念下的城市樣本:成都用留得住人的“天府綠道” 探尋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城市路徑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2-11/1192228.html

綠道絕不僅是一條綠化通道,也不只是實現開敞空間可達到性的通路,而是承載著塑造城市形態的重要作用。

綠道不是靜態的,綠化空間潛藏的是無可限量的創新接口,以及經濟與生態連接的巨大可能性。

城是人的,所有的落腳點都回到人身上。在多位受訪學者的眼中,成都正在用留得住人的“天府綠道”,探尋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城市的路徑。

成都天府新區智谷綠道 張建 攝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姚祥雲

新發展理念下,中國城市正尋求著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共生。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如何創新理念和機制,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考驗著城市治理者的智慧。

作為正在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成都一直走在探尋的路上。去年,成都發布了1.69萬公里的“天府綠道”規劃。截至今年1月底,成都已編制多層級規劃和方案50余項,開工建設綠道1178公里,建成785公里。

眼下,“天府綠道”雛形初現,成都的思路也浮出水面——以市域綠道系統塑造城市形態,提升城市品質,完善城市功能。同時,天府綠道也是成都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城市的體現。

清華大學人居與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毛其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城市生態系統的構建,關鍵是擴大居民的活動空間。

成都的樣本意義在於,讓目光重回人的身上。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當城市發展回歸人本邏輯,綠道為人而建,更要建成留得住人的綠道。打通城市綠色血脈,為城市發展創造新場景,在中國城市轉型發展這場巨大實驗里,顯得越來越重要。

綠道旁的智能運動樂園 CFP圖

“綠道是關乎系統的事”

2月的成都,春寒料峭。沿步道賞花,踏晨光鍛煉,展悠閑社交,是成都居民典型的生活狀態。而1.69萬公里長的市域綠道即將展開,在成都人看來,這條綠道即是對理想城市形態的承載。

今年,“天府綠道”將改造新建綠道1765公里,初步形成互聯互通、成網成片的三級綠道體系。

從城市發展的角度看,成都“天府綠道”項目的開展是在新發展理念的推動下,尋求生態與經濟共進的可行之策。中國城市發展與生態要素的聯系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綠色資源的可獲得性已成為城市宜居的重要指標。

美國規劃協會秘書長蘇解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綠道作為重要的開敞空間,將為未來城市發展預留空間,並實現更多城市功能疊加。

“綠道是一件關乎系統的事情。”蘇解放認為,“包含了自然系統、交通系統和開敞空間系統。它不僅有連接功能、生態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將城市的綠色基建相聯通,這也是打造海綿城市的基礎。”他舉了一個例子,2007年,紐約推出一項25年規劃,旨在將紐約建設成一個綠色環保都市。6年多時間里,該市增加229個社區公園,在完善原有綠道系統的同時,也形成了一套綠色基建體系,實現了城市蓄水功能,變成真正的海綿城市。

世界城市發展經驗表明,科學規劃建設的綠道是塑造城市形態,提升生活品質,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城市形態的改變也會帶來更長遠的效益。大規模城市綠地和開放空間,會吸引大量高素質人才到這里尋求有質量的生活,這也是紐約現如今獨特的競爭優勢,谷歌、臉書等500強企業總部設立於此,真正實現了經濟與生態的平衡。

綠道公園成為小朋友的新去處 圖據成都商報

讓目光重回人本身

對於城市經濟與生態的平衡,中國已展開探索。

據《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和《城鄉建設統計公報》數據顯示,中國城市綠地面積從2006年的132.12萬公頃增長至2015年的266.96萬公頃,增長102.06%;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也從2006年的35.11%提高到了2015年的40.12%,增長5個百分點。這表明中國城市綠化規模化效益已開始形成氣候。

同時,對綠道這類開敞空間的認識,也提到新的高度。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有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開展綠道規劃和建設工作。城是人的,所有的落腳點都回到了人本身,正如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的,城市發展要遵循規律,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

像成都這樣的城市,便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綠化基礎和規模。去年,成都規劃了1.69萬公里的“天府綠道”,核心理念折射出成都規劃、建設、治理從“產、城、人”到“人、城、產”的觀念之變。“城市生態系統的構建,關鍵是擴大居民的活動空間,所以目光還是要回到人。”毛其智也表示。

綠道為人而建,其挑戰也在於如何建成一個留得住人的綠道。

根據騰訊位置服務聯合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團隊於2017年發布的《京滬公園使用大數據及規劃啟示報告》,大部分公園在不同時間均出現了較大的人流量差異。以上海23座公園2015年數據為例,15座公園利用率僅不到人民公園的10%。

如同城市規劃觀察者拋出的疑問,無論是公園還是綠道,如果無人青睞,沒有居民使用,它的價值究竟幾何?能夠吸引人流才是開敞空間價值實現的基礎。

成都在這一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有能力根據成都本地特色來打造綠道,在毛其智看來,“成都有那麽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有成都人自有的生活方式,如何適當延續,在建設中表達出優雅的生活情趣,值得研究。”

記者也註意到,成都已打造出包含熊貓造型灌木等元素在內的熊貓綠道。在多位受訪學者的眼中,成都正在用留得住人的“天府綠道”,探尋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城市的路徑。

綠道上安放的“書櫃” 圖據成都商報

“綠道+”為“綠色經濟”賦能

城是人的,“人”應是城市發展最終的落腳點。實際上,2016年住建部組織編制的《綠道規劃設計導則》也特別提及,綠道在生態環保、社會與文化、旅遊與經濟等方面的綜合功能有待完善提升。

而在成都的規劃中,綠道絕不僅是一條綠化通道,也不只是實現開敞空間可達到性的通路,而是承載著塑造城市形態的重要作用。它包含了以“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為主體骨架搭建的綠網,構建生態區、綠道、公園、小遊園、微綠地五級城市綠化體系。

在成都的理念中,綠道也不是靜態的。近1.7萬公里長的綠化空間,潛藏的是無可限量的創新接口,以及經濟與生態連接的巨大可能性。

此前,《南方日報》曾報道指出,總造價約3億美元的美國東海岸綠道,全部建成後可為沿途各州帶來約166億美元的旅遊收入,為超過3800萬居民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換言之,對城市本身而言,綠道既是賞心悅目的風景,同時也是一種經濟資源,其本身還具備可待發掘的價值。

這也是為什麽成都提出,要把綠道打造成新的消費場景,將人流轉化成消費流,將消費流轉化成商業流。通過讓新的業態進入綠道,形成新的應用場景,並以此培育新的產業形態。

目前,成都對於綠道建設的部分探索已經落地。在“空港中央公園綠道”,智慧路燈將智慧城市的理念引入綠道系統。據介紹,路燈能夠實現安全監控、城市廣播、WIFI連接、井蓋監測、停車監測等功能。運用時新的語音識別技術,使得路燈能夠準確識別出“救命”等特定詞匯,並迅速向警方報告事發地點的坐標。

在成都建設理念中,通過思想再解放、社會再動員、功能再疊加,讓城市功能再提升,才是打造綠道的關鍵所在。

“事實上,綠道可以實現的效益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堅持下來,久久為功。”毛其智說道。

相關內容:

成都用一張新名片,告白全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107

兩會代表委員熱議如何更好解決群眾住房問題:讓廣大人民群眾安居宜居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3-11/1197979.html

王玉誌代表:應切實推進“租購同權”,持之以恒、穩步推進。

張少康委員:多主體供給,有利於抑制投機,讓住房回歸居住屬性。

莫天全委員:老百姓想租、敢租、敢住,租賃市場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何平代表:房地產調控要更加註重差別化,實行“分類調控、因城施策”。

住有所居、安居宜居,是萬千家庭的共同心願。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讓廣大人民群眾早日實現安居宜居。代表委員們表示,這是我國住房制度改革和長效機制建設的明確方向,對於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解決中低收入群體住房困難問題、促進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CFP圖

多方發力,增加住房有效供給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率不斷提高,住房需求還在不斷擴大,要有效滿足這些需求,首先得在供給上下功夫。”山東省住建廳廳長王玉誌代表認為,盡管我國居民住房條件已經大幅改善,但努力的空間仍然很大。

“多主體供給,有利於抑制投機,讓住房回歸居住屬性。”廣東省住建廳廳長張少康委員認為,此舉將改變住房供應由房地產開發企業占絕對大頭的狀況,讓更多主體參與進來。房天下董事長莫天全委員表示,未來,住房供應將從單一的商品房向保障房、共有產權房、長租公寓等延展,建設主體也會覆蓋政府、企業、農村合作社等。

“多主體”不僅指向住房建設,也指向土地供應。在王玉誌看來,目前單一的政府供地渠道還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需要通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逐步解決。除了政府供應以外,還應在企業、集體土地等方面進一步探索。

“多渠道保障,豐富了住房保障的實現形式,讓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新就業大學生等,也有更多機會獲得更好的住房保障。”張少康表示。

四川省巴中市市長何平代表說:“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強化政府保障職能,同時發揮好市場作用,充分發動社會資本參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

推進“兩個多”,尚存一些亟須破除的瓶頸。張少康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頂層設計和實施細則有待明確;二是與各種住房供應模式相匹配的土地、稅收、金融等相關支持政策還需盡快完善。

租購並舉,發展壯大租賃市場

“提出‘租購並舉’,把租房和購房放到同等位置,體現了我國在解決住房問題上思路的全新轉變。”張少康認為,這一安排有望讓租房成為實現住有所居的一種重要形式。

租購並舉,重點在租,短板也在租。“目前,發達國家一般有1/3以上的人口通過租房解決居住問題,而在我國,這一比例還不到1/5。”莫天全認為,這一方面是由於置業習慣的差別,但更直接的原因在於發達國家的租房市場更為完善。

租購並舉的關鍵,就在於讓租賃市場發展壯大起來。代表委員們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應當綜合施策、多管齊下。

“要從優化存量和做好增量兩方面入手。”張少康認為,下一步,要大力推動城中村改造和老舊社區改造、完善各種公共服務配套,提高存量租賃住房品質;同時要通過在新增出讓用地中配建租賃住房、鼓勵企業持有和經營租賃住房等舉措,增加租賃住房供應。

張少康建議,進一步規範租賃市場秩序。一方面,要完善住房租賃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健全管理機制,完善相關標準。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設政府主導的住房租賃管理服務平臺,有效保障租賃雙方的合法權益。

此外,租房者的權利應得到更好保障。王玉誌建議,應切實推進“租購同權”,在戶籍、子女上學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給予租房者同等待遇。“受現有教育資源有限等影響,實現這些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要持之以恒、穩步推進。”

“老百姓想租、敢租、敢住,租賃市場才能形成良性循環。”莫天全相信,無論租還是購,有了穩定渠道和制度保障,老百姓對未來就會有穩定預期,住房市場也就會更加穩定。

分類調控,促進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過去一年,在限購限貸等一系列調控政策的影響下,一線城市房價同比漲幅持續回落,熱點城市房價總體穩定,為促進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下一步,樓市調控還要註意哪些問題?

“調控最直接的目標是遏制房地產投機,但最終目的仍是保障住有所居,支持剛需人群的居住需求。”莫天全表示。

“當前形勢下,房地產調控要更加註重差別化,實行‘分類調控、因城施策’。”何平說,在金融方面,要根據各地房地產市場行情,實行差別化的住房信貸政策,加大信貸結構調整力度;在土地供應方面,要堅持分區域精準施策,優化土地供應結構,把控好規模、時序、布局;在財稅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調整房地產業發展定位,既重視其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又要防止經濟發展過度依賴房地產,從而讓住房回歸居住的本質屬性。

“對於去庫存工作,因地制宜、精準調控是未來一個時期的關鍵。”莫天全表示,目前我國三四線城市住房庫存呈現出分化態勢,一部分城市壓力依然很大,需要有條不紊地去庫存;還有一部分城市已經告別了庫存積壓,轉而面臨房價上漲的壓力,需要有效調控、及時化解風險。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 劉誌強  張  文  李昌禹  吳  姍  王  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3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