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宏盛溃败路径 洪其华  郑碧帆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80324/08464658086.shtml

)溃败路径回溯:从“重组明星”到“出口迷局”

和大多数落败的资本玩家一样,龙长生也经历了从“重组明星”到“资本黑手”的过程。 经多日停牌,上海宏盛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600817.SH,下称“宏盛科 技”)已在3月20日被实施其他特别处理,改称为“ST宏盛”。前一日该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业务急剧萎缩,预计三个月内难以恢复正常”。而一个多月 前因涉嫌合同诈骗被扣留的宏盛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龙长生也在3月12日因涉嫌逃汇、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三项罪名被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正式逮捕。

1998年末到2000年,由上海宏普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宏普实业”,系 宏盛科技的控股股东)重组宏盛科技前身上海良华实业时,一度造成市场疯狂,股价飙升,成为耀眼的“重组明星”。直到2007年,宏盛科技还入围由北京某杂 志社和国际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公司联合主办的“2007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评选50强”。

然而2008年初“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下称“中信保”)诉宏普实业”这笔牵涉8亿多元人民币的案子,一夜间将宏盛科技头上“明星企业”的光环击碎。

随着媒体披露宏盛科技的两大美国经销商IRC、INT(为龙长生母、妹控制),出口商、经销商实为一家、自买自卖,且极有可能隐瞒销售收入、虚报业绩,这家家族公司导演的“出口骗局”逐渐还原在公众面前。

但这场骗局是公司高层为个人利益一开始就精心预谋欺骗了公众十年,还是公司半途遭遇瓶颈的不得已而为之?细溯宏盛科技的发展历程,其今日溃败也不是无迹可循。

从“实业经营”到“概念玩家”

宏盛科技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重组期、实业经营期、概念经营期。

1998年9月4日,注册资本1.5亿元人民币的宏普实业在上海正式成立,两个 月后介入重组于1994年挂牌上市、主营业务业绩不佳且负债连连的良华实业,以29.8%股权(后又增持至 45.29%)收购之。2000年7月,良华实业正式更名为宏盛科技,主营业务也由粮油及房地产为主进入到光电产品及集成电路行业。

2000年到2003年,实业经营为主期:进入高科技领域的宏盛科技主要由子公 司上海凯聚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宏盛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宏盛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进行IT、家电产品的生产制造,并通过子公司宏普国际发展(上海)有限公司 将产品销往国外,产品占据了北美、南美、欧洲等地的沃尔玛等大型超市。

2005年,《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上海浦东参加的一场国际采购会上,曾亲眼见过“宏盛”品牌的液晶屏、数码相机等产品,从宏盛科技之后爆出的问题来看,宏盛科技确实经历了从实业经营到玩概念的过程。

记者从宏盛科技内部一位销售人员处获悉,“宏盛科技在2003年以前业务是不错的,国外市场不断在扩展,公司曾在2003年有过一个进军国内市场的计划,当时方案都已经成型,但后来却放弃了。”

宏盛科技为什么要放弃国内市场,宏盛科技一位前独立董事向《第一财经日报》回忆:“宏盛科技之前一直从事的是传统的代工贴牌(OEM)生意,龙长生在公司开会时强调得最多的也是贴牌,但就是到了2003年年末,龙长生开始捣腾一种新的业务模式。”

在宏盛科技2004年年报上,记者发现,宏盛科技所称的“供应链管理”的模式首次得到强调,年报中称这种模式能够“充分挖掘价值链细分价值,实现对产业链条相当的控制力并获取利润”。

从这以后,宏盛科技开始了其“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经营期。也就是在这一年,宏盛科技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电子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子公司,也就是此次向中信保欠下巨额贷款的安曼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从媒体最新爆出的信息来看,安曼电子和龙氏家族控制的另外几个海外公司共同构成了龙长生“概念经营”的平台,而立身之本的实业经营被放在了一边。

龙长生曾对外大力宣传,这种模式既不同于自己开工厂生产,也不同于纯贸易方式,宏盛科技走的是“贸、技、工”之路,做到先有市场,先有技术,后有工厂。

据液晶数码行业的业内人士分析,龙长生的这种模式类似于耐克的“虚拟工厂”,更 强调了市场的主导。“为什么龙会倾向于这种模式,有一个原因是2003年开始,这个行业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几大巨头纷纷低价抢占市场,贴牌工厂毛利率不 断被压缩。而龙的企业在技术上并没有优势。”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龙长生自然更青睐于玩概念,这之后的龙长生更像一个“概念玩 家”,把一个“虚拟工厂”的概念玩得出神入化。但事实上,从所谓的虚拟工厂开始,龙长生的企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为了保住上市公司这个最优质的壳资源,龙长 生不得不开始在国内外设计自己可控的“产销回路”来继续取得银行的信任,并保持股价稳定。

这也体现在宏盛科技之后的财务报表上销售收入增长迅速上。宏盛还对外宣称宏盛品牌(NORCENT)的移动存储卡也远销海外的沃尔玛、史泰博、百思买等著名零售商,在美国移动存储卡的市场份额接近5%,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而在宏盛科技宣称其采用“虚拟工厂”的模式后,即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模式存在着相当的应收账款与汇率风险,并质疑宏盛科技的业绩。宏盛科技2004、2005、2006年的应收账款逐年上升,审计师报告指出其存在13.5亿元左右的境外应收账款,未能在合同期内收回。

始终脆弱的资金链

记者发现,在)靓丽的成绩单下,始终埋伏着一条脆弱的资金链。宏盛科技的现金流状况很不理想,在公司历年财报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公司面临着“自有资金短缺,限制束缚业务发展”的瓶颈。

事实上,与董事长龙长生虚虚实实的绯闻相似的是宏盛科技大大小小的财务危机。2001年,宏盛科技就曾“因无力还贷而向)开出五张空头支票”一事闹得满城风雨;在龙长生事发前几个月,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因与宏盛科技的买卖合同纠纷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就公司提起民事诉讼。

在“空头支票”事件发生之时,龙长生曾向媒体“诉苦”,称宏普实业重组良华实业时,“资金只有几十万元”,在宏盛科技1999年年报中,提到公司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匮乏;向银行贷款分散,还款时间集中,期限短”。

上述独立董事对记者回忆说:“2003年左右,宏盛科技总是在不断抵押,不断贷款,然后又不断对外担保,可以说资金链非常紧张。”体现在宏盛科技2003年的年报中,宏盛科技为子公司和关联公司抵押、担保贷款项目多达12项。

“资金链紧张”这个痛处不断被人触及,宏盛科技亦急着打消人们的疑虑,对外宣称 用两种方式规避应收账款与汇率风险:其一为选择沃尔玛、百思买这些知名连锁巨头,整个供应链企业成员共享这些优质终端零售商的商业信用,从源头上保证公司 应收账款的回收具有较高的信用保证;其二则为宏盛科技宣称的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方式控制国际结算风险。

这第二种方式也是此次中信保诉宏普实业的缘由所在。由于宏盛科技与上游供货商如ORIGON、上工投等都是通过信用证来结算,而中信保是宏盛科技能取得信用证的关键。

从公开资料看,中信保是我国唯一承办政策性信用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2001年 12月18日成立,资本来源为出口信用保险风险基金,由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中信保的主要任务是积极配合国家外交、外贸、产业、财政和金融等政策,通过政策 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特别是高科技、附加值大的机电产品等资本性货物出口,支持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

据悉,获得中信保保单对进出口企业来说是比较荣幸的一件事情,因为借此可以从银行获得信用证融资。长期以来,宏盛科技即通过中信保在其中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才能顺利从银行开得信用证。

案情疑团

但显然无论是选取优质终端,还是通过中信保的作保,都不能从根本上改观宏盛科技的资金紧张情况,其“自买自卖”的产业链条可能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迫不得已”形成的。

据财经网报道,宏盛科技在美国的两大经销商IRC成立于1997年9月12日,INT成立于2000年11月9日,董事长均为龙长生之妹龙长虹。而两家公司的母公司诺盛成立最晚,至2005年8月6日才成立,龙母鞠淑芝在其中担任董事。

2007年底,INT及其母公司诺盛因侵犯飞利浦的知识产权却无法支付赔偿金申请破产,这可能致使他们无力将货款支付给宏盛科技,而导致后者出口链条断裂未能偿还中信保一笔2005年的贷款。

另一种可能是,经销商与出口商实为一家,这使宏盛科技有了作假的方便与嫌疑,据业内人士分析,这种“自买自卖”的情况,使得宏盛科技无论是伪造业绩来获取贷款和融资,还是在美国操纵经销商故意隐瞒销售收入以达到逃汇、逃税和抽逃货款的目的,都将极为方便。

而另一个问题在于,中信保既然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没有理由对宏盛科技这样一条自 买自卖的产业链条的风险置之不理,依然为其作保。据报道在此案中,中信保也有四名“有决策权”的职员“涉嫌收受回扣”。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几次致电中 信保并正式发出采访函申请采访,均遭到拒绝。

在此案中为宏盛科技开立信用证的)(601998.SH) 也被牵出了“多名职员涉嫌违规贷款”的事件。3月19日该行曾发布公告作出了两点澄清,称“最后一笔信用证于2008年1月2日按期对外支付,该行上海分 行已经与安曼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结束了所有业务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未有任何损失”,且其上海分行“对安曼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的授信符合流程要求,不 存在违规行为”。

中信银行关于“结束业务和债权关系”的说法与宏盛科技在2008年1月3日公告 中的陈述“2007年11月30日,公司与国内开证银行债务付清”相吻合。从公告看,这笔1.2亿美元贷款的最终债权人应为中信保无疑。但由于中信银行与 中信保均拒绝接受采访,这个说法无法得到当事人的证实。

蹊跷揽债

宏普实业在龙长生被捕前一个月的“揽债行动”目前也成了个谜。2008年1月3 日宏盛科技发布公告宣布,宏普实业为“支持公司的发展,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优化公司资产结构而无条件等额受让公司控股子公司的债权债务”。所涉及由安曼 电子与宏普国际转让给宏普实业的债权债务总额约2.46亿美元。

公告显示,宏普实业希望通过这次关联交易使宏盛科技“大幅减少应收应付账款,降低资产负债率,并冲回由涉及本次转让相关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而产生的费用”。

而宏普实业也未能及时还款的结果却使这次“大义揽债”的行为看起来更像一出做给 人看的“缓兵之计”。而更为蹊跷的是,就在龙长生因涉嫌“合同诈骗”被拘留之前的2月13日与2月14日两天,宏普实业向二级市场抛售了手中的 1045.2万股,占交易总量的50%,占公司总股本的8.12%,占其可抛售股份的比重更高达84.5%。按照宏盛科技2月13日、2月14日两天的加 权平均价11.91元计算,宏普实业此次套现总额约为1.24亿元。

这不禁让人心疑,宏普实业之前为宏盛科技债务债权双双“瘦身”是否另有目的?是否为刻意制造宏盛科技“无债一身轻”的形象,从而达到向市场放出利好消息的效果,为其之后的大额套现做好准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3

ST宏盛重組鬧劇

2013-06-17  NCW
 
 

 

法院裁決置換資產躲過證監會審查,二次資產置換宣佈失敗,

操盤者已然套現離場

◎ 本刊記者 楊璐 文yanglu.blog.caixin.com 停牌三年,兩次重組,十個漲停板,七個跌停板,ST宏盛(600817.SH)的重組已經變成一場中國式鬧劇。

6月6日,ST 宏盛再度跌停。公司董事會秘書在接受財新記者詢問時言辭粗魯, “你有病啊?沒看公告?”回顧 ST 宏盛重組過程,可看到ST 宏盛為了保殼不遺餘力的努力,不但打出政策擦邊球,更涉嫌虛假交易 ;在撲朔迷離的財務操作背後、在套牢衆多中小股民的同時,順利完成了借殼者的退出。

6月8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表示,已經責令重組相關方提供進一步說明予以正面回答,並對外公告。

上交所並責令重組相關方、中介機構在6月19日前召開公開說明會,向投資者和媒體充分解釋終止本次重組的原因,回應市場各項質疑。

A 股市場上屢屢上演的借殼鬧劇何時能畫上句號?

史上最爛

ST 宏盛前身系上海良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良華實業) ,是上海糧食系統下屬上市公司,1994年上市,1999年良華實業因業績欠佳被宏普實業重組。

重組完成後,大股東宏普實業控制人鞠淑芝將良華實業交給兒子龍長生,宏盛科技業轉行做起了 IT 業,2000年7月,公司更名為宏盛科技。

2001年,龍長生增持宏盛科技股份至45.29%,對公司掌握絕對控制權。龍長生打造了名噪一時的供應鏈管理概念,即用較少的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

實際上,宏盛科技及關聯方從國外拿下IT 產品訂單,交由國內一些廠家生產後,再將產品出售給國外銷售終端。宏盛科技一度創下輝煌的戰績,曾與四川長虹(600839.SH)建立業務往來,2004年經營收入36億元,2005年達到51億元,2006年破60億元。

好景不長。宏盛科技營收雖節節攀升,但利潤一直在5% 附近徘徊。其供、銷前五大客戶占據其公司業務總額的95% 以上,主營業務過度依賴出口國外的業務,應收賬款不斷增加,前五大客戶業務占比太高,導致資金回籠賬面存在難度。

2007年,宏盛科技在美兩大經銷商INT(諾盛科技)和 IRC(國際瑞耐思)因侵犯飛利浦知識產權、無法支付賠償 金,宣告破產——這兩家公司的出資人即為龍長生的母親與妹妹。宏盛科技對兩家公司66億元的應收賬款全額計提壞賬。龍氏“自買自賣”的產業鏈也由此開始暴露。

從2005年初到2006年底,龍氏利用境外關聯企業騙取銀行融資,龍長生授意關聯公司向上海銀行等四家開證行提供407份虛假單用于辦理信用證承兌,其後104份信用證到期後未能償付,宏盛科技被告上法庭,龍長生被刑事拘留。

由於巨額債務負擔,宏盛科技2008年報顯示每股虧損21.68元,被股民稱為“史上最爛的上市公司” 。

2009年宏盛科技財務報告顯示,公司主營業務已經基本停滯,日常運營支出較大。宏盛科技累計經營性損失也嚴重資不抵債,營運資金為巨額負數,無法償還巨額債務及借款,還存在大量的逾期未繳稅金及滯納金,主要資產被抵押、查封、凍結、無法轉讓、拍賣變現導致宏盛科技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2009年,龍長生因逃匯罪、虛假出資和抽逃出資罪被判有期徒刑七年,罰金300萬元 ;接著,宏盛科技內部上演了一系列激烈的控制權爭奪戰。

正當內部爭得不可開交時,由於巨額債務問題,宏盛科技的部分股份又被拍賣,董事會內部之爭轉移到新老股東之間的對決。

2010年2月,西安普明物流以1.9億元拍得宏盛科技3359萬股股權,成為公司新東家,並將公司從上海搬到了西安,更名為西安宏盛。

鹹魚翻身

由於2007年至2009年連續三年虧損,宏盛科技2010年4月被上交所暫停上市。

然而,當時身陷巨額到期債務卻無力償付的宏盛科技,主營業務也基本停滯,僅依靠少量房屋租金收入及子公司物業管理收入維持生計,喪失了持續經營的能力,面臨退市的重大風險。

為避免觸發終止上市,ST 宏盛2010年當年完成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7890萬元,實現盈利。

按照上交所的《股票上市規則》 ,恢複上市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公司暫停上市後第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淨利潤為正,二是具備持續經營能力。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方可同意恢複上市。

為儘快恢複上市,宏盛科技還需要置入資產保持持續經營能力。

首先,宏盛科技開始通過拍賣等方式處置自身的全部資產,用以清償公司的負債。隨後,待全部資產剝離乾淨,引入戰略投資者進場。

2012年4月,宏盛科技引入萊茵達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下稱萊茵達租賃)的《重整計劃》經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批准。

根據《重整計劃》 ,萊茵達控股集團、張金成向宏盛科技注入萊茵達租賃45% 的股權。同時,宏盛科技以公司現有1.28億股的總股本為基礎,用資本公積金按每10股轉增2股的比例,將轉增的股份(約合0.26億股)讓渡給張金成。

截至2012年10月9日,轉增股份過戶至張金成名下,張金成持有宏盛科技16% 的股份,成為繼西安普明物流貿易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普明物流)之後的第二大股東。

在引入萊茵達租賃期間,萊茵達租賃還承諾2012年、2013年實現淨利潤不低於2500萬元,如未實現承諾利潤,萊茵達租賃按上述承諾利潤與實際淨利潤間差額的45%補給宏盛科技。

萊茵達租賃,2010年11月在上海註冊成立,註冊資本金3000萬美元,主營金融租賃業務。截至2011年底,總資產 4.89億元,賬面淨資產2.22億元。

然而,引入的戰略投資者萊茵達租賃資產卻不向宏盛科技債權人進行分配或清償。按照宏盛科技口徑,引入萊茵達租賃解決的是公司持續經營問題,從而能夠恢複上市。

不知是因為萊茵達租賃持續盈利能力不足,還是為了置入更有故事的資產,宏盛科技再次進行了第二輪資產置換。

2012年12月31日,宏盛科技公佈了其資產重組預案,公司將用萊茵達租賃45% 股權與山國新能源、宏展房產、田森物流持有的山西天然氣合計100% 股權進行資產置換,資產置換差額部分由公司發行不超過4.48億股股份購買,價格為6.86元/股。

重組預案中,宏盛科技給出的置出預估值為1.26億元,而擬置入資產的預估值則為32億元。截至2012年9月底,山西天然氣資產總額約為74億元。

山西天然氣是一家國企下屬運營企業,主營業務為天然氣輸氣管道建設、生產、經營管理等,符合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為正、且累計超過2000萬元的盈利要求。2010年和2011年,山西天然氣歸屬母公司淨利潤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金額分別為4716.47萬元和1.18 億元,屬於業績優秀而穩定的資產。

2012年底,上交所上市委員會經審議後認為,ST 宏盛在規定的年度內實現盈利,通過置入資產具備了必要的持續經營能力,符合上交所《股票上市規則(2008年修訂) 》規定的恢複上市條件。參會委員投票表決,一致同意恢複上市。

政策擦邊球

ST 宏盛進行的這一系列資產重組事實上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很多操作就是打擦邊球,專門鑽政策空子。 ”一位諳熟重組並購業務的資深人士表示。

這位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45% 的股權是無法實現對萊茵達租賃進行控制的,宏盛科技還是一個空殼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張金成持有的45% 的萊茵達租賃股權與宏盛科技通過轉增股本的方式進行置換交易,並未向證監 會報送任何有關資產重組的申請文件。

根據中國證監會的規定,上市公司購買、出售的資產(總額、營業收入、資產淨額)占上市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合併財務會計報告期末資產 總額的比例達到50%以上,視為重大資產重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行為需經過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審核後才能完成。

ST 宏盛引入戰略投資者萊茵達租賃45% 的股權,恰有規避監管之嫌。

45% 既達不到證監會對於構成重大資產 重組情況的比例要求,同時也得不到萊茵達租賃的實際控制權。ST 宏盛此舉可謂架空證監會的監管,直接通過司法途徑來解決維持公司持續盈利的問題。

“這筆交易實際上就是一例借殼上市,最終由法院出面裁定批准了置換交易,無形中架空了證監會。在司法權高于行政權的中國,這可謂別出心裁的‘借殼’了。 ”上述人士感嘆道。

與此同時,上交所通過 ST 宏盛的恢複上市也引發市場議論。

ST 宏盛是2012年12月底被批准恢複上市,而上交所早在2012年6月28日就發佈了《關於完善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 ,雖然交易所表示對新舊規則適用的銜接按照“新老劃斷”的原則,即新規則發佈前已暫停上市的公司,其恢複上市和終止上市等事項適用《股票上市規則(2008年修訂) 》的規定。因此 ST宏盛按照舊規則 恢複上市。

然而 ST 宏盛重組時的擦邊球操作並未引起交易所重視。而就在恢複上市前四日,ST 宏盛的第二次資產拍賣再次流拍,而在交易所批准前一日,ST宏盛又發佈了與山西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簽署資產置換協議的公告。

黃雀離場

伴隨著山西天然氣資產概念的不斷膨脹,ST 宏盛複牌後走出了一條陡峭的K線。

2013年2月8日,ST宏盛恢複上市,股價一飛沖天,從三年前停牌時(2010 年3月19日)的7.06元跳空高開至12.60 元,當日漲幅高達65%,緊接著八個交易日連封八個漲停板,之後又走出兩個漲停板,截至3月20日,盤中最高至17.35元,累計漲幅逾100%。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4月23日,ST 宏盛一紙公告停牌,稱公司重大資產重組一事遇阻,需對該 事項進行重新評估論證。

根據公司發佈的公告,公司原持股16% 的第二大股東張金成已于停牌前一個交易日累計減持 ST宏盛8044.6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截至2013年4月19 日收盤,張金成持有公司0.18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1%。

按照4月19日當天13.25元 / 股價計算,張金成已套現1.22億元,收益逾110%。隨後,公司一直停牌。

5月22日,ST 宏盛正式公告本次重大資產重組失敗。ST 宏盛在公告中表示, “與重組方山西天然氣因條件限制從而致使合作無法正常推進,董事會一致同意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宜。 ”目前,負責本次重組的財務顧問海際大和證券雖與ST宏盛一直三緘其口,回複口徑均以公告為準,但其在終止本次重組給出的解釋與ST宏盛大相徑庭。

海際大和在公告中表示,繼重組公告後,海際大和與交易雙方溝通有效,盡職調查積極,重組草案報告、審計、評估、盈利預測等工作都已基本完成。

4月23日,也就是 ST 宏盛公告停牌的當天,海際大和方面稱並沒有接到有關停牌事項的通知,更不了解交易雙方出現分歧的具體原因。

在ST 宏盛與山西天然氣重組失敗的同時,另一家同樣面臨保殼問題的*ST 聯華在5月底的董事會上任命山西省國新能源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上市籌備部門的高偉擔任公司總經理,市場人士據此猜測,*ST 聯華已經開始與山西天然氣開始洽談重組。而*ST聯華的公告也隱約證實了這個猜測,公司已經與新的重組方洽談新的重大資產重組事宜。

5月30日,ST 宏盛複牌,之後連續 七個無量跌停至端午休假。

“有關人士早就借此前的消息和拉高,獲利立場了。 ”一位市場人士透露。

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ST 宏盛資產置換山西天然氣100% 股權一事,涉嫌虛假交易,欺瞞投資者。 “現在交易所已經要求公司給出解釋,下一步就會進入調查立案。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32

“停牌釘子戶”*ST宏盛重組記

為*ST宏盛打上“停牌釘子戶”的標簽,並不為過。在2015年和2016年至今,*ST宏盛只交易了25個交易日。然而,停牌期間公司並不清閑;推進多次重組,更四次頻繁更換標的,先後涉足了通信、教育咨詢、旅遊設備制造和房地產業等領域。

在停牌398天後,*ST宏盛終於在今年9月6日攜重組草案複牌。幾經變更後的重組標的鎖定為旭恒置業。這是家以一處投資性房地產為主要資產的公司,其主要營收即該房產所收取的租金。此次重組已經引發交易所關註。*ST宏盛和財務顧問開源證券在回複問詢函時堅稱,租金收入“穩定且具有持續性”,上市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將得到提升。

兩年交易25天  *ST宏盛挑戰監管底限

自2015年初,“停牌釘子戶”*ST宏盛曾有過長達197天的停牌,最終在第五次申請延期複牌時遭股東大會否決而被迫複牌。但僅短暫交易11個交易日後,公司再次停牌。一年後的2016年9月6日,*ST宏盛複牌,收於“一”字漲停。就在前一天,*ST宏盛還以連續停牌378天的紀錄,位列滬深兩市停牌股該指標的第二位。排在首位的是至今停牌398天且仍未複牌的沙隆A(000553.SZ)。*ST宏盛的另一個標簽是“重組專業戶”。過去兩年間,*ST宏盛四次變更重組方案和標的;但數次重組均未最終落地、公布方案複牌卻大漲。在長期停牌和頻繁變更重組的過程中,*ST宏盛不斷挑戰監管底線。

因擬籌劃重大事項,*ST宏盛在2015年1月申請停牌。次月,公司宣布重大事項為非公開發行股票,擬以募集資金投資尼日利亞電信市場和相關4G項目。隨即,*ST宏盛進入漫長的停牌期。

在當年5月,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發監管工作函,要求公司說明停牌至今的主要工作和主要障礙。在此次回複中,公司稱進行的工作主要以盡職調查、業務溝通,並強調已經開展了多輪實質性談判。對於重組障礙,公司回複稱是由於尼日利亞總統大選時間調整而延誤了洽談事宜、“距離較遠、簽證等也耗費很多時日”。蹊蹺的是,在當年8月的臨時股東大會上,*ST宏盛第五次申請延期複牌的議案未獲得通過,公司隨即宣布終止此次定增。在隨後的投資者說明會上,公司稱,尼日利亞4G項目審批和建設周期長、合作方突然提高價格導致項目需要調整,無法在公告的停牌時間內完成。

2015年8月7日,*ST宏盛複牌;絲毫未受股災影響,連續收獲7個漲停板。但在8月21日交易結束後,*ST宏盛再次宣布停牌,由此便進入馬不停蹄的“任性重組”階段。期間,公司屢屢爽約公告中的預期停牌時間,頻繁更換重組標的和方案。

在2015年8月24日停牌之初,*ST宏盛稱,控股股東西安普明物流貿易公司正在籌劃涉及公司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預計停牌不超過一個月。10月,公司宣布交易標的為廣州龍文教育全部股權。11月,因交易雙方在龍文教育的估值、業績承諾、重組框架方案等方面未能達成一致,此次重組取消;而就在同一份公告中,ST宏盛宣布擬收購深圳華僑城文化旅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僑城文旅科技科技")的全部股權。

2015年12月,*ST宏盛發布了重組預案。公司擬以資產置換、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華僑城文旅科技全部股權,標的作價9.60億元。同時募集配套資金5.12億元。然而,此份方案並不是*ST宏盛的終點。

2016年8月12日,同樣是在同一份公告中,*ST宏盛又一次變更了重組標的和方案。公告稱,鑒於該次重組方案複雜且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無法滿足公司目前時期的特殊需要,進而決定終止此次定增。同時,在保留原有方案中置出萊茵達租賃45%股權的基礎上,將擬發行股份購買華僑城文旅科技股權的部分、改為以現金收購北京旭恒置業70%股權。

值得註意的是,此次*ST宏盛複牌或與監管趨緊有關。在長期停牌和頻繁重組期間,交易所多次下發監管問詢,要求公司充分披露重組風險、披露停牌期間的工作內容、及時核查重組方案等;有意指導上市公司加緊落實重組事項,但從長逾一年的停牌紀錄來看,效果甚微。而在今年6月修訂版的重組管理辦法公布後,上證所再次下發問詢函,並要求上市公司早日申請複牌。

附:*ST宏盛歷次重大事項

迎娶“包租婆” 重組惹爭議

在近兩年間的停牌中,*ST宏盛先後涉足有通信、教育咨詢、旅遊設備制造和房地產業的重組;但卻暴露出轉型思路不明、交易審慎度待提升等問題,最終的重組轉型也存憂。與此同時,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和盈利能力持續惡化。數據顯示,*ST宏盛在2014年、2015年的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連續虧損逾2000萬,公司股票也已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突破困局,是*ST宏盛的當務之急。“為了確保公司的持續經營和發展,公司迫切需要註入優質資產”,上市公司強調。從此次收購北京旭恒置業70%股權的方案來看,重組前景和效果仍不容樂觀。

重組方案顯示,*ST宏盛此次擬向上海淩壘出售萊茵達租賃45%股權,交易價格1億元;同時以現金方式向朗森汽車產業園購買旭恒置業70%股權,交易價格6891萬元。但值得註意的是,旭恒置業的主要來源僅為一處房地產的租金;交易對方是今年7月新成立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也並未對旭恒置業的未來盈利做任何承諾。

從標的資產的過往利潤規模來看,其持續盈利能力也存疑。公告顯示,旭恒置業將其在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某房產出租給某商超連鎖;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第一季度分別取得營收634.04萬元、642.61萬元和159.33萬元。上證所已在近期下發兩年來第三份監管工作函,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此次交易是否為“避免暫停上市而安排”,並詳細詢問標的資產的持續盈利能力問題。

對於迎娶“包租婆”,上市公司方面則態度樂觀。*ST宏盛在回複中認為,旭恒置業收入穩定且具有持續性。獨立財務顧問開源證券則表示,此次交易將有利於上市公司增強持續經營能力、提高抗風險能力和回報能力,也不存在可能導致上市公司重組後主要資產為現金或者無具體經營業務的情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