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說史150326宋代盛男盛女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3/26/%e8%aa%aa%e5%8f%b2150326%e5%ae%8b%e4%bb%a3%e7%9b%9b%e7%94%b7%e7%9b%9b%e5%a5%b3/

說史150326
宋代盛男盛女
朝日執筆: 歷史小品系列4

我們今天對於已經進入「盛年」,而又未成婚的男女,會 “雅稱”為「盛男盛女」。當然,這「盛」也有調侃其「剩」的意味。在我們一般的想像中,古代人都是十幾歲就結婚的了,而且基本上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加上沒有像近現代中國因「計劃生育」而衍生的嬰兒「非自然性別控制法」,大概到了適婚年齡的未婚男女也不會太多吧!

這種認知不完全正確。 中國最早關於風俗禮制的系統規定,應該是西周的《禮記》。令人意外的是,當時原來並不鼓勵早婚。其關於婚齡的描述是「男子二十而冠,始學禮,三十始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五而笄,二十三而嫁。」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對此還有解釋:「男三十筋骨堅強,任為人父;女子二十三,肌膚豐盈,任為人母。」就是說「成熟」才結婚,有利於「優生優育」。莫非周公早已明白,人口增長過速會對社會造成不穩定因素?當然,到了法定年齡基本上就要「立即」婚配了,因為女子二十五歲就已被說是「摽梅之齡」,是最後機會了。算起來擇偶的機會就只有兩年而已。

不過,隨著西周的「封建秩序」瓦解,連「法定結婚年齡」也隨之改變了。進入春秋時代,各國為了爭霸圖強,開始了「軍備競賽」。「人口」與經濟和軍事力量直接相關,當然也是重點「競賽項目」,各國因此就展開了催谷人口增長的「惡性競爭」。 「春秋首霸」齊桓公時的規定只是:「男子三十成家,女子十五出嫁。」,卻沒有提到具體罰則。到了稍後的「春秋最後一個霸主」越王勾踐,已規定若男子二十不婚,女子十七不嫁,罪及父母!

到了西漢,改以經濟恫嚇:「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也就是要交五倍「人頭稅」。 至於三十歲後還未出嫁,就應該終身都嫁不出了,官府就開個恩,不用再「五算」了。
此後的婚配年齡基本上一直下降,以至社會對女性的「年輕」定義越見苛刻。南朝梁元帝(約五世紀中葉)的正妃 徐昭佩,不過二十五歲就已被諷為「徐娘半老,猶尚多情」。今天二十五歲的仍是「o靚模」呀!唐中葉時法定婚嫁年齡跌至「歷史新低」:男十五、女十三。

宋代之前,整體而言,結婚年齡不斷下降。 不過進入宋代後,情況出現微妙變化。下層社會的婚嫁年齡沒有太大變化,但上層社會官宦富賈的男女,結婚年齡明顯上升。 《宋刑統》也有指明男女的「法定結婚」年齡分別為十六歲和十四歲。然而,明明已達適婚年齡仍未婚配的「盛男盛女」數目,卻遠較前代為多。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這原來竟然與「科舉」有關!首先,要明白婚姻並非「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族的事」,掌握「配偶選舉權」的是兩個家族的家長。 唐以前一直都是「門閥社會」,婚配以「門第」為唯一標準,因此一眾「門當戶對」的門閥子女,其實一早已經訂好婚盟,一俟「法定年齡」即可完婚。故此,「法定結婚年齡」與「實際結婚年齡」基本上是重疊的。***

然而,宋代開始進入官僚社會,「科舉」才是晉身廟堂的康莊大道。於是,「才學」就取代了「門第」成為擇婿的首要條件。另外,正所謂「沒有國,那有家?」宋代開始有不少讀書人都有「先立業,後成家」的信念,這種風氣在社會上也不算罕見。 快快手考得到固然好,但競爭畢竟太大,仍得「皓首窮經」的當然也不在少數。
《鶴林玉露》中有個故事,宋高宗殿試,一個年紀頗大的考生口試時忽然哭了出來。 高宗便關切一下:「『卿年幾何?』對曰:『臣年七十三。』問:『卿有幾子?』對曰:『臣尚未娶。』乃詔出內人(宮女)嫁之,年三十,貲奩甚厚。」這個三十歲的宮女,本來也沒有想過還有出嫁的機會吧!這事在當時成了頭條八卦,以至有人作了首打油詩戲謔:「新人若問郎年幾?五十年前二十三」!

宋代因此還出現了一種前所未見的現象──「榜下捉婿」!
每逢三年一度的科舉開榜之日,開封城就會有大量駕著「賓利」、「RR」,攜著大把現鈔和家丁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在街上守候。他們等待最新的消息,以便在新科進士中「捕獲」女婿。 擇婿條件非常簡單,時人有所謂 “三不問”── “一不問家世;二不問人品;三不問婚否”,只要是考中的就可以了。 各「準嶽父」在這天都會拼盡全力爭婿,有時甚至還會發生 “肢體衝突”。不過,最有效的方法,始終是「掟錢」。 新科進士從準嶽父收到的「繫捉錢」(訂金),往往超過一千緡(一緡是一千錢),這筆錢足夠在開封城買一座不錯的宅邸了。

不過,就算有錢,想招進士為婿也不是易事。因為其中的「精品」通常會被朝中大官「捷足先登」。 官不夠大的或者根本是三代白丁的「土豪」,自知難敵像王旦、王安石等宰輔大臣(他們二人的女兒都是這樣擇婿的),唯有採用預訂的方法。 他們會為女兒與「有潛質」的年青讀書人訂立婚約,待高中時再行完婚。例如翰林學士 胥偃第一次見到少年 歐陽修,「一見奇之」,認為「子當有名與天下」,立即預訂了他作女婿。 不過像胥偃這麼好眼光,歐陽修這麼好才學(運氣)的畢竟不多,三年一次的科舉競爭也真的太大了。三年之後又三年,李財主和張大人的女兒等著等著都快要「摽梅已過」了。

女子(或其家族)要想提升社會地位,只能透過「嫁個好老公」。不過想嫁得好,體面的嫁妝當然少不了,甚至還發生過女子努力為自己賺嫁妝的勵誌故事。*** 反過來說,也有人家或女子本身因沒錢置嫁妝而嫁不出。
另一方面,宋代由於城市化商品化遠超前代,社會風氣越見奢侈,就算想 “一切從簡”,結婚的「基本花費」也是越來越高。 「儲錢結婚」不是現代才有的事,在當時也並不少見。這也是結婚年齡上升的另一個原因。

結合上述的多個原因,宋代無論男女的結婚年齡都較前代上升,就不足為奇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24

宋代才女涉酒詩詞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sy1.html

本博按:推薦憂悠之間的一篇文章,以饗讀者。

宋代才女涉酒詩詞
憂悠之間/文
       喝酒似乎一直以男人為甚,不過傳說酒卻是一位叫儀狄的女人發明的,而且最初男耕女織分工,釀酒大多也是由女人去幹的。因此古代女人喝酒是很平常的事。從歷史流傳下來的古代才女詩詞作品中,同樣可以看到敘述及酒的比例非常高。
       大概是到了宋朝,出現了高濃度的蒸餾酒。這在釀酒史上是一個飛躍。宋代名酒眾多,品牌可以百計。
       也是到了宋朝,女子文壇才女輩出,其中李清照、朱淑真是數一數二級別的古代大才女,鑄造了女子文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這里就選一些宋代才女的涉酒詩詞供欣賞。
       先上兩大才女的作品----
       李清照的《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朱淑真的七絕《圍爐》:
              圍坐紅爐唱小詞,旋篘新酒賞新詩。大家莫惜今朝醉,一別參差又幾時。
       一首是寫郊遊的小令,一首是寫聚會的絕句,但同樣都是寫少女偕友興致勃勃借酒助興的場面,清新生動。
       借酒助興是喝酒的一個普遍性功用表現,自然也就成為涉酒詩詞中的常見內容。這點才女與才子是一樣的,不過才女寫來細膩委婉,楚楚動人。
       再請看溫琬的七絕《泛舟》:
              醉擁笙歌彩艦搖,落花飛絮撲蘭橈。碧波行處新荷小,驚起鴛鴦拂畫橋。
       這首詩清麗明媚,與李清照的那首《如夢令》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溫琬出身寒門,這與名門望族出身的李清照完全不可比,也遠不如大家閨秀出身的朱淑真。溫琬年幼喪父,家境窮困,曾寄養於姨母家,是在那里識字學習書畫並工女紅的。成人後被迫加入樂籍謀生,曾有一段官妓生涯。後來脫籍回歸,但終無有緣人托付而一生未嫁,十分不幸。溫琬一生作詩數百首,後被好事者所竊而佚失,現僅有30首留存於世,但大多是通透靈秀之作。這些詩蘊涵著在辛酸的人生中對美好向往的心聲,如泣如訴。她的另一首仄韻七絕《懷遠》堪稱千古絕唱:
              小花靜院東風起,燕燕鶯鶯拂桃李。斜倚紅墻蔔遠人,樓外春山幾千里。
       扯遠了,回過頭來再說才女涉酒詩詞。除了以酒助興,以酒解愁更是涉酒詩詞中的經典內容。這方面仍然先上兩大才女的名作----
       李清照的《醉花陰·九日》: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朱淑真的《蝶戀花·送春》: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雖然一首寫在秋,一首寫在春,但同樣都是黃昏孤寂中借酒解愁的生動肖像畫!
       再請看魏玩的《點絳唇》:  
              波上清風,畫船明月人歸後。漸消殘酒,獨自憑欄久。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煙疏柳,隱隱蕪城漏。
       那份閨閣情愁流淌在清麗委婉的詞句間,風雅雋永。魏玩是宋代著名文史學家魏泰的姐姐,亦是大名鼎鼎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宰相弟弟曾布之妻,史稱魏夫人。魏玩大概比溫琬早十多年在世,比李清照早了近半個世紀,更比朱淑真早了近一個世紀。魏玩在詞壇上的橫空出世,打破了男詞代言女子心聲的局面,魏玩堪稱女子詞史和婉約詞的開創者。魏玩的作品大部分已佚失,只有14首詞留存於世,但幾乎首首耐讀。她的另一首《菩薩蠻》詞更是範本,也是千古絕唱: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臺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又扯遠了,再回過頭來說才女涉酒詩詞。由於封建社會對女子的歧視和束縛(包括實際生活上和精神倫理上的),女子以酒解愁比以酒助興多得多,因此才女詩詞中描寫以酒解愁的作品也遠多於描寫以酒助興的。這里再選一首宋代最後一位大才女南宋張玉娘的《南鄉子·清晝》:
              疏雨動輕寒,金鴨無心爇麝蘭。深院深深人不到,憑欄。盡日花枝獨自看。 
              消睡報雙鬟,茗鼎香分小鳳團。雪浪不須除酒病,珊珊。愁繞春叢淚未幹。
       張玉娘的未婚夫亡故後,給了重情的張玉娘致命打擊,她僅活到27歲也離世了,令人唏噓不已。張玉娘的深情篤愛在她的另一組著名的雜言詩《山之高》中一覽無遺: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
              我有所思在遠道。一日不見兮,我心悄悄。 
              
              采苦采苦,於山之南。忡忡憂心,其何以堪。 
              
              汝心金石堅,我操冰雪潔。擬結百歲盟,忽成一朝別。
              朝雲暮雨心去來,千里相思共明月。 
       最後要說一下,才女涉酒詩詞除了描寫以酒解愁和以酒助興外,還有是描寫用酒迎送親友和祭祀場景的。這方面也選一首北宋名妓聶勝瓊的史上名詞《鷓鴣天》以窺一斑:
              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曲,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這是聶勝瓊寫送別已成情人的詞人李之問。這里尊也作樽,為酒具。唐宋時期的青樓是有才藝訴求的,因而多才女,人生不幸的她們是唐宋女子文壇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才子狎妓在當時有著詩詞唱和的風尚,彼此有著抒臆排遣、心靈慰藉的一面。後來李妻看了此詞也感動不已,讓李娶其為妾,成為佳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8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