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百丽出售运动品牌Fila予安踏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14/20090814025655713.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术业有专攻,在鞋类产品占据着较大市场份额的百丽国际(01880,HK)对于运动品牌的经营毕竟还 是不太拿手。日前百丽与安踏  (02020,HK)分别发布公告宣布,双方已经签订了相关协议,据此,百丽将其持有的运动品牌斐乐(Fila)出售给安 踏。

        据了解,此次百丽出售的业务包括FullProspect85%的权益及其香港零售公司100%的权益。 FullProspec作为Fila中国商标的持有人,主要从事在中国内地以及港澳地区的Fila产品的行销及分销,而香港零售公司主要从事Fila产品 在港澳地区的零售业务。据悉,安踏就收购两公司股权及向其提供贷款总计的应付金额最多将不超过6亿港元及5000万港元。

        Fila 品牌于1926年由Fila兄弟在意大利BIELLA创立。上世纪70年代,为配合多元化策略,拓展在当时前景一片广阔的运动服装业务,并先后开发了网 球、滑雪、游泳、高尔夫球、爬山,直至近期新增添的篮球及足球装。如今的Fila以其产品优良用途广泛及设计新颖而赢得美誉,产品行销巴黎、罗马、美国、 日本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百丽集团在2007年下半年通过成立FullProspect购入Fila业务,借以巩固市 场地位。然而,经实践后发现,在中国开发国际运动服饰品牌所需的特定技术和经验,与该集团在中国开发鞋类品牌和管理运动服饰分销网络的经验有一定差异。相 关财务数据显示,该业务在截至2008年年底为止的年度里不但没有实现盈利,反而亏损了3218万港元。因此,百丽认为短期内难以达到其初期目标。另外, 近期经济的不景气更加加剧了该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百丽决定将Fila业务出售,以集中力量发展并加强集团本身的鞋类业务。

        而 对于长期在运动品牌经营业务上占据优势的安踏来说,接盘Fila业务对该公司或为有利。安踏认为,中国运动服装市场有几大增长潜力,而Fila品牌为全球 知名的运动服装品牌,定位于高端的细分市场。安踏董事会考虑利用收购FullProspect集团,购买位于香港、澳门及内地的Fila中国商标,为该集 团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拓展其覆盖至中国的高端市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4

中環在線:安踏業績玩七星圖 李華華 2010-08-17


2010-8-17 AD




 

安踏體育 (2020)噚日公佈咗中期業績,華華一睇,嘩!真係靚到不得了──份業績powerpoint呀!其中第23頁仲零舍醒神,用咗北斗七星陣,列出安踏嘅 分銷網絡,同埋架構分佈。之不過,華華對內地城市嘅位置都有小小認識,發覺七粒星代表嘅城市大兜亂,例如喺中國版圖偏西嘅成都,就同華東嘅上海走埋一齊, 而喺內陸正中間嘅西安,就竟然黐住咗東北嘅瀋陽喎,你話係咪睇到眼光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52

凯文·加内特的8月安踏之行

http://www.nbweekly.com/Print/Article/11193_0.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26

安踏为何天价购买COC赞助权益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7/1NMDAwMDIxMTI1Nw.html

“体育营销”,有人谈的是概念,丁世忠聊起来就是一门生意。

为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领奖装备,安踏 (2020.HK)再次开展了一轮营销宣传,该项权益是2009年6月安踏与中国奥委会战略合作协议中的核心条款,根据协议,2009至2012年期间, 安踏独家为参与重大国际赛事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出场装备,协议中的赛事包括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

据中国奥委会一位官员的公开说法,此项赞助金额“不低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TOP级的赞助门槛”。一个案例可以形象诠释所谓“TOP级”的概念,联想集团曾是北京奥运会TOP级赞助商,其支付代价为6500万美元,按照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约5.5亿元。

丁 世忠不讳言,安踏拿下中国奥委会赞助权益代价不菲,“有一个竞品企业跟我说,从实在生意的角度算,只能支付安踏价格的70%,高出70%就觉得不合适,可 是他们衡量价值的角度,没有考虑我们的战略需求。就安踏来说,最缺的就是代表中国体育至高点的资源。”他反问记者,“现在中国体育资源中哪一个比中国奥委 会位势更高?”

“捆绑”体育资源

“作为一个专业运动品牌,如何才能在公众心目当中建立起公信 度?运动品牌一个很有趣的游戏规则,就是占据高端的体育资源,无论耐克或阿迪达斯都概莫能外。跟何种层面的运动资源绑定,决定着运动品牌在行业里的地 位。”安踏执行董事兼执行副总裁郑捷说,此前他以中国区总经理的身份为锐步服务。包括利润、库存周转率在内的若干财务指标,安踏目前领跑中国本土体育服装 品牌,其市值规模一度超过400亿港币,在全球运动服装品牌仅次于耐克和阿迪达斯,战略目标直指本土运动品牌销售量和美誉度的No.1,然而,令丁世忠尴 尬的是,他手头就缺少“位势高”的体育资源。

翻阅一下安踏和李宁(02331.HK)2008年年报,安踏此前在优势体育资源的捉襟见肘一 目了然:奥运年,李宁品牌赞助的中国国家体操、跳水、乒乓球和射击四支队伍,获得了中国代表团51枚金牌中的27枚,而安踏的品牌赞助论述中甚至都没有出 现“奥运”字眼,只有CBA 和“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这样的本土资源。郑捷道出了安踏当时的落寞:“我们是这个行业的后来者,很多的优势体育资源都被阿迪达斯、耐克和李宁三大巨头瓜 分了,他们该拿的都拿走了,剩下的我们还能有什么?”

当中国奥委会决定将2009至2012年期间赞助权益打包出售,丁世忠决定果断出手, “不会有第二个选择”,价格甚至不是他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安踏副总裁张涛回忆,当时安踏管理层内部就赞助权益的价格存在很大分歧,丁世忠用一句话一锤定 音,“你们谁能告诉我还有哪个是更好的?如果没有更好的,我们就没有选择。”

丁世忠说他喜欢看英超,不过目前英超的价值对安踏并不大,“我 刚去英国看了英超,赛事资源真的不错,可是安踏99%的产品在中国内地销售,我去英超投入很大的营销资源,跟我目标消费者没有关联。”既然强调的要与品牌 定位和目标市场吻合度。那么,除去战略考虑,重金拿下的中国奥委会赞助权益,安踏凭什么说这是划得来的生意?

在郑捷看来,一个运动品牌内涵可以从三个维度考量:是否真正体现运动精神和体育精神,帮助提升消费者的运动水平;是否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运动形象,借此提升运动品牌的公信力和知名度;是否具有国际化的形象,以时尚设计、舒适体验的捕捉到年轻的消费者。

因 此,就安踏赞助体育盛事实现的效果,郑捷总结为两点,:一是代表中国体育,另外一个是代表体育精神。“这两点来讲都是站在国内最高的制高点上。而中国奥委 会的赞助资源,对于前两方面来说,价值非常大,毕竟,任何一个品牌只要可以跟国旗和五环能够结合在一起,代表的就是国家形象。所以,这样一个赞助本身对我 们来讲意义重大。”

求同与存异

顺延下来,一个要追问的问题是,这种听起来有点过于“宏大叙事”的中国体育的精神内涵,究竟能与安踏的消费人群产生怎样的实质性的联系及互动?

郑 捷的解释是,这种连接的纽带就是中国大众体育用品市场,这是安踏品牌的核心市场,也是与“三巨头”的区分所在,郑捷对于竞品的人群有着这样的解读:“耐 克、阿迪达斯,他们主力消费人群是中高端收入的白领,一二线城市为主。李宁进行的品牌再造,其消费群同样是一二线城市的90后年轻消费者。这个人群要的是 特立独行的,追求相对个性化、张扬自我的品牌性格,他要穿出来的东西跟同学、跟朋友就是有些不一样,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潮。”

然而,安踏所谓的“大众市场”,更为明确的指向是,分布在中国腹地更广泛的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四线城市)的年轻消费群。中国社会发展的 梯度结构,赋予这个消费群另外一种精神特质。郑捷说,安踏聘请的三家市场调研公司,都不约而同捕捉到了这一点:“二、三线城市里的年轻人,他们希望大家认 为,他在穿着方面有一点点自己的特色,但是他不愿意脱离开这个群体,他非常恐惧自己不属于团队的一份子,这就是中国更大部分年轻人的现状,他们是寻找一种 差异化,但是寻找差异化是要有条件的,不能让别人觉得我是另外一个族群的人,跟其他人不搭界。”

也就是说,安踏的目标客户群,既希望有点小个性,但又希望与群体密不可分。这与李宁的新口号“让改变发生(Make the Change)”,有着明显的区隔。

于是,安踏便把二三线市场目标人群的这种心理倾向转化为产品设计,即产品要提供差异化,但是差异化或者个性化的程度不宜太明显;如果转化为品牌的精神特质,就是品牌需要为这个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共性的价值取向,产生集体归属感。

“即 便从目标市场出发,我们也一定要拿到一些体现共性的体育资源。这种共性,相当部分就是国家的一种归属感,对不对?亚运会看刘翔比赛,8万人的场馆全部爆 满,中国大多数年轻人都在看,很激动,都在摇旗呐喊,这种国家的荣誉感其实是根深蒂固的,并不会因为你相对前卫,有一点点特立独行而发生变化,这就是我们 品牌诉求寻找的共同点。我们立足一个大众品牌,借助奥委会的平台,运动员穿着我们的服装,看着国旗冉冉升起,就有一个更好的位势去扩大我们的基础。”郑捷 说。

当然,奥委会的特许权益并不是体育营销的全部。安踏运动品牌拓展的细分市场以篮球、网球以及跑步相关为重点。为了突出品牌专业会,亦在多个细分领域提供赞助,以篮球为例,即包括NBA球星、CBA和CUBA这样的本土赛事。

丁 世忠说,未来3-5年,安踏的品牌定位仍然立足于中国的大众市场,其体育营销的目标仍在于代表国家最高的体育精神,并以设计和产品创新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拿一个篮球来讲,在5年之前,95%中国的篮球运动员,都是穿国际品牌,现在95%都是穿中国品牌,这个数字你们都可以去调查。你拿耐克的1500元的 鞋,跟安踏的500元的鞋,我们确实没有办法比,但凡是国际品牌比我们贵30%的产品,就力争全部做得都要好,追求‘创新超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10

安踏的“新衣”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7/1OMDAwMDIxMTI1OA.html

“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我不太好意思穿本土品牌的运动服。”小奚说道,这位媒体公司的销售精英是个典型的品牌控,他乐意为他所追逐 的品牌付出溢价。在他的眼里,运动系列的服装,耐克和阿迪达斯才代表着品味。这让和他同桌吃饭的李宁公司的品牌经理有些不自在。作为中国本土最为知名的运 动品牌,李宁刚刚在今年夏天推出一场声势浩大的品牌再造运动,李宁的品牌建设者们希望这场运动能够让自己的品牌变得更年轻,更具魅力,更与众不同些。显 然,这种变化,并没有刺激到小奚们。

如何捕获小奚们以及更年轻的中国消费者的心,正在考验着中国本土运动品牌的心智。如果说过去5年,借助 中国制造的能力和资本市场的放大效应,中国本土运动品牌得以实现第一阶段的飞跃式成长,那么,在接下来的5年间,摆在他们面前的道路主要有两条:实现品牌 升级,螺旋式增长或是流于平庸,如流星陨落。

丁世忠绝不允许自己一手创建的公司被挤入第二条道路,于是,他一掷千金。

作为安 踏公司(2020.HK)的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在2009年的一次内部会议中,丁世忠力排众议,以“可以媲美奥运会TOP赞助商的代价”,争取 到中国奥委会(COC)2009-2012年的赞助权益。这意味着不论是2010年的冬奥会,广州亚运会还是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中国运动代表团都将 穿着有安踏标志的领奖服出现,而非李宁。

拿下COC赞助权益后,丁世忠发觉自己并没有太多时间用来享受这种胜利的感觉。因为在权利之外,安踏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冬奥会领奖服,广州亚运会领奖服的设计方案来;而从工厂传来的消息则是:今年不如往年那么容易招到工人了,棉花的价格像疯了一般地飞涨……

对安踏而言,该如何让企业的生命周期穿越外部的经济周期?

穿越周期

对服装行业来说,2010年是极具挑战的一年——因为这是历史上棉花价格最高的一年,从每吨的1.8万元上涨至3万元/吨,这让这个行业负责原料采购的副总们,心情如同过山车般起伏不宁。

安踏也不例外。对于这类以“期货制”模式,开订货会来制定生产计划的传统企业来说,能否把握好服装面料的涨幅,找到买进原料的最佳时点,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成本。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拦在一家企业面前需要迈过的槛。

29岁的许志达是匹克体育(1968.HK)的执行董事兼主管制造的副总经理,其在运动服饰领域已经有超过8年的经历,直言“像2010年的波动性,我从来都没有经历过”,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棉纱价格在2个月内上涨超过50%,订单价格都来不及调整。”

许 志达为自己早下了面纱订单而庆幸,可是,大起大落的价格仍然让匹克有些无所适从。期货制下,春秋季的货品,经销商现在要下订单,匹克究竟应该报出一个怎样 的价格?“明年春秋季的货品确定大概有超过10%的涨幅,可是原材料波动这么大,之后怎么样还要看情况。”为了规避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许志达甚至计划 将生产业务进一步向上延伸至棉布制造、印染等环节,扩展产业链来增加抗击风险的韧劲。

与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不同,劳动力短缺,则像是套在晋江运动品牌脖子的绳套,越勒越紧,如今内陆经济发展,晋江对于外来劳工的吸引力已经越来越少,许志达估计,相比较高峰时期,晋江外来劳工的数量减少超过两成。匹克自身亦已经在南昌投产新的生产基地。

虽然说进入12月后,暴涨的棉花已经逐渐恢复理性,这些企业只经历了短短一个阶段的原料涨价考验,但是如上提及的种种问题,加上包括通货膨胀、银根紧缩等压力,依然会冲击着中国企业脆弱的神经。

经 济是会逐渐进入一个平稳期,还是继续维持着复杂多变?连续18年被《机构投资者》杂志评为华尔街第一零售业分析师约瑟夫·埃利斯在其著作《走在曲线之前》 里提到,“我们可以将经济周期类比为一年中的四季,总是以相同的顺序重复出现。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有些年份的夏天会比其他年份更加热一些,有时冬天也会更 冷些。但是,夏天来临时天气就会变热,而冬天到来时天气将变冷。同样,经济周期在本质上也表现为上升和下降的交替出现。”而对企业来说,如何把握上升与下 降的交替时点,显然仍是一门生疏的学问。

在国金证券纺织服装业分析师张斌看来,“纺织服装业的黄金时代过去了。未来,纺织服装业仅仅如过去 那样依靠扩张产能已经不能和发展合拍。”他认为“企业应该谨慎扩张产能,其次要苦练内功,这不仅仅是指加强管理,而是指还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理解和经济的预 判。再次,企业应该加强与客户的关联性,研究他们的需求。”

如这位分析师所说的,“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的确,不止是安踏,今年以来的众多问题都困扰着所有晋江起家的体育品牌。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处于十字路口,安踏们将面临工资调整、生产资源上涨带来的又一次成本大考。

美 林投资时钟(见图二)把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衰退,复苏,过热,滞胀。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会有相应的投资产品,而对企业来说,企业的生产周期如何与不同 的经济周期同步进行,并做出正确的判断,无疑是件困难的事情。那对安踏等企业而言,是否已经把握住当下的经济周期的节奏与交替时点?

“拧毛巾”

“经济周期或产业周期的确会影响到企业的运营”,对此,安踏副总裁张涛并不讳言。但让他感到乐观的是,最大的挑战并不取决于生产成本或生产资料的价格,而在于企业本身的管理模式——事实上,安踏在今年已做了较大的内部调整。

张涛所说的“调整”,是指安踏今年来对生产供应链的审视与改造。诚然,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是积极的突破策略,但这些转变需要长期的积累。在这种状况下,推动公司的精细化管理,从日常运营中“拧毛巾”就成了当下的最佳选择。

譬如,在自有工厂的管理中,安踏进一步加强了员工管理与员工激励,并着手提高管理者自身的水平。在面对外部的代工厂时,安踏一方面更加严格地挑选供应商,另一方面则努力使对方看到“与安踏合作的希望和愿景”。

一个明显例子是,安踏已将销量的预测做到2015年,以此让代工厂形成更加长期的生产规划。用张涛的话说,新建一个鞋厂,从建造到招工完毕至少要一年半左右,对此,“我们给合作伙伴一些期许,它们也更容易与安踏共进退。”

而 在原材料采购方面,为了规避价格波动的因素,安踏的做法是帮助OEM与ODM工厂提前采购原材料,通过规模效应使它们享有大批量采购的折扣。在此基础上, 安踏正尝试着进一步深化与代工厂间的协同效应。“无论是资金、厂址选择,还是与当地政府的合作,我们都会给予它们更多支持。”张涛称。

与耐 克、李宁不同,安踏近年来并没有彻底地放弃制造。丁世忠认为,制造环节在今天对安踏依然有重要的意义:一家有制造能力的品牌可以对代工商的报价进行更精准 的估计与衡量,此外还可以依据市场变化快速调整产品策略。对于一些“高难度”、“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安踏也可以直接在自身的“直系部队”中完成。而制 造,亦关乎安踏在内的晋江系品牌的竞争优势。

毕竟,从品牌影响力的角度,阿迪达斯、耐克等外资品牌依然占据着高位位势:“我们怎么竞争?竞 争的是性价比,凡是国际品牌比我们贵30%的产品,就力争一定要做得最好。”丁世忠说。换言之,包括安踏在内的本土品牌后来者,必须以制造优势的“正值” 填平品牌号召力的“负值”。

安踏执行董事兼执行副总裁郑捷将安踏模式的核心要素直接归结为“综合的竞争成本控制”。这离不开安踏背后业已形成的成熟供应链体系:从鞋带到鞋底,从面料到拉链……当地成熟的产业集群,为这些运动品牌的供应链,提供了相应的支持。

“公 司在加强对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时,还可以有所侧重地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如一般供应商、伙伴供应商、战略伙伴供应商等,”北大纵横合伙人钱进指出,“企业可以 对不同的供应商进行不同级别的信息共享,对它们进行不同程度的扶植,这些举动往往不需要投入资金,只需要投入一定智力即可。”在钱进看来,制造业要提升效 率与效益,供应商资源的梳理是个重要的环节。

不过,如果仅仅在危机到来时仓促调整步伐,显然不能让丁世忠满意。他曾不止一次地强调,“未雨 绸缪才是生存之道”。时时被变革理念包围着的他意识到,公司专注于制造环节,单靠成本与价格取胜太过被动——要想开拓更重要的利润来源,只有花更多精力打 造“品牌附加值”,随之而来的,便是体育盛事赞助策略的开始。

分水岭

这种忧患意识可以追溯到安 踏成功的“前史”:当老乡和同行们还在为OEM忙得不亦乐乎时,丁世忠从2001年就开始有步骤地在设计、采购、生产、物流、终端销售等各个环节上悄然布 局。2001年,安踏开始酝酿综合运动用品概念,将品类从运动鞋扩展到运动服饰和配饰的销售。当所有晋江鞋类制造商为一年只有3个月的销售旺季而烦恼时, 安踏不仅借助品类的扩张提升了单店销售总量,还拉长了旺季的周期;到了2003年,安踏一改过去“放任自流”的行业规则,开始投放资源帮助经销商实现营运 升级。

通过终端管理改革,安踏将简单的批零商户提升为运动用品的区域营运商,把经营部提升为商贸公司; 2005年成立的“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可以说是这条价值链宣告完成的标志,通过垂直整合的业务模式,安踏试图夯实自身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来更好地抵御外界风险。

在丁世忠眼中,如今的安踏已经具备了抗击周期波动的资本,安踏每年都加大科研创新的比例,今年已经达到了销售额的3%,这是国际领先品牌的标杆,以此追求丁世忠所谓的“创新超值”——这或许是综合成本控制的一个侧面。

在越来越同质化的晋江,找到独家秘诀式的方法论可谓难事,任何方法都会被迅速复制。想领先,永远得想得最新,跑在最快。

“在产业升级和市场洗牌的过程中,只有变成价值链的领导者,我们的利润组合、定价策略才能形成竞争力。”丁世忠表示,核心问题是,如果有了正确的方向,需要怎样的基因去推进?

也许,2009年成功竞标为2009-2012年中国奥委会(COC)的合作伙伴,会是又一个大事件。要知道,这是一场异常激烈的竞标,包括安踏在内,有六家公司入围,其中既有阿迪达斯这样的跨国巨头,也有李宁这样的往届赞助者。然而,这场竞标其实能看到更多安踏的风格。

安 踏在这场战役中并没有先发优势。相比竞争对手,它的产品设计、品牌积淀稍显不足。安踏对品牌升级的渴求并不难理解。有人这样形容安踏的竞争环境:在它身 后,同样出身于晋江的特步与361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在香港上市,即将上市的德尔惠也计划奋起直追,希望缩小与安踏的差距;国际品牌阿迪达斯、 耐克近两年正努力将渠道“下沉”,试图包围中国的二三线市场;要在众多对手中突围,“提升品牌价值”是长久之道。

中国奥委会的提供机会,它覆盖的权益之广、年限之长在中国体育界是空前的,这恰恰是安踏苦苦寻觅的提升品牌层次、增加品牌曝光的机会。然而,丁世忠力排管理层中的反对声,在标书中填上了“天价”,后来者生猛的基因未变。

然 而,光靠赞助一项体育运动不可能彻底扭转品牌的形象,在营销造势、网络扩张这些浮华背后的安踏所做事情,可能恰恰为人所忽视。郑捷两年前来到安踏,一项重 要工作就是重新梳理品牌的DNA,制定“相对清晰的品牌发展路径和战略”。即便安踏的名字在许多地区已如雷贯耳,郑捷依然迫使公司去思考:安踏到底是谁? 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消费群?应该用什么方式去和我们的消费者沟通?

他很快发现了安踏在品牌传播中的问题。过去,安踏往往强调一件衣服“怎么好看,怎么好卖”,却忽略了对产品做整体规划。基于这点,郑捷着手开始对每一阶段的销售制定季节性的主题,并在店铺里呈现与主题相对应的商品。

而 对于新收购的品牌,丁世忠表示,“公司有信心把国际品牌经营好,但它需要一个过程。”以安踏的商品为例,从商品企划到卖到终端,其间有16个月的周期,而 FILA从正式收购至今只有11个月。接下来FILA会融合进安踏的整个经营中。“我们会有一批专业的团队来管理这个品牌。”郑捷如是表示。

对安踏来说,包括广州亚运会在内,每次重大的赛事都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分水岭,而能否把握机会,则是摆在其面前的考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11

定位清晰 通路布局靈活 淨利超越李寧 安踏挑戰中國體育用品一哥地位

2011-1-10  TWM




二○○七年才在香港掛牌,短短三年間靠著「中間價位」與「體育明星+央視廣告」效益,造就安踏體育二○一○年上半年稅後淨利人民幣七.六億元,超越李寧人民幣五.九億元,成為中國國產體育用品第一品牌,它到底是如何快速壯大?

撰文‧林宸誼

大陸本土運動品牌李寧「一哥」的地位正面臨挑戰,來勢洶洶的挑戰者,是去年才以人民幣二一○億元(折合新台幣約九四五億元)身價,躥升為「二○一○年胡潤百富榜」第三十七名的安踏體育董事長丁世忠。

二 ○○七年才在香港上市的安踏,至一○年上半年,在中國已經有六十個代理商,總計有七○五二家據點;一○年上半年營業額為港幣三十四.五億元(約新台幣一二 九億元),較前一年同期成長二二.六%,反觀李寧一○年上半年營收為港幣四十五.○五億元(折合新台幣約二○六億元),僅成長一一.二%,安踏因此被李寧 列為最強勁的對手之一。

然而,安踏的目標卻不只是李寧,安踏執行長賴世賢甚至喊出,「安踏有望在三至五年後,超越Nike和Adidas!」今後集團將維持一五%至二○%增長速度的豪語。這個遠較「李寧」年輕許多的運動品牌,又沒有李寧身兼運動明星的光環,憑什麼能做到?

定位在「多數人買得起」

「安 踏的定位,是中國最大多數人買得起的品牌,所以我們的定位是大眾。」才剛滿四十歲的安踏體育董事長丁世忠,生來一張娃娃臉,他口中的定位,就是要讓中國絕 大部分的人都買得起,也就是「中端的專業體育用品」,售價在人民幣一百元上下,鎖定中等收入(二、三線城市)的年輕消費族群。

丁世忠很清 楚,既然要讓中國絕大部分的人都買得起,因此,「安踏嚴格控管每個環節的成本。」丁世忠簡單總結安踏的成功祕訣。就成本控制來說,安踏只保留最核心、不能 外洩的技術,譬如像「鞋底」是在安踏的生產線上完成,其他的,他要求安踏工廠必須要有與外部競爭的能力。○二年,安踏開始實行「產銷分離」改革,讓內部工 廠與外部工廠一起競爭,才能獲得安踏訂單。結果是:○七年,在安踏的收入比率中,透過外包生產的方式占三七.三%;一○年上半年,就提高到五八.八%。

例如一○年上半年,安踏生產了七三○萬雙鞋,所需要的鞋帶,就透過大批採購的方式擠出利潤。不僅如此,安踏內部上下厲行「成本控制」,也可以從出差所住的飯店看出來。譬如跨國企業的員工一般都是選擇住在四、五星酒店;而安踏員工,則會選擇住在商務型或經濟型的飯店。

丁 世忠「嚴以律己」,對於品牌最重要的合作夥伴|| 通路商,他則是「寬以待人」。早期安踏拓展渠道時,他即提供免息貸款注資等方式,因此扶持了幾家大型的代理商,即使到今日,安踏已具備威脅李寧的實力,除 了主要城市裡的旗艦店外,絕大部分的店鋪,丁世忠仍是由當地代理商授權經營。

捨得給代理商利潤

「做李寧的(代 理商)沒有安踏的賺錢。」一位安踏的代理商解釋,這並不是指李寧的產品沒有安踏好,而是進貨價太高。如安踏一般進貨價是售價的四五到五五折,李寧則是要五 五折到六五折。一○%的折扣或許對客戶沒有什麼大影響,但對一年做上人民幣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代理商來說,可是筆大數目了。

定價更低,給 代理商的利潤更高,只是安踏能踏穩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的第一步而已。更重要是,安踏推出的設計款式相當快,李寧則相對較少。○六年,安踏提出「三十天快速反 應」理論,新的產品以現有產品再加以改進,從設計到工廠,再到生產製造,接著走向賣場,只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比起李寧本土品牌反應速度,快了二個 月。

怎麼辦到的?熟悉丁世忠的人說,他是學習能力非常強的人。○七年安踏成功在香港上市後,隔年即開始向各行挖角,曾有耐吉(Nike)中 國區官員抱怨,某個團隊被安踏挖走,安踏公司的總部,可能是前跨國公司最集中的地方,六○%的總監或副總監,都來自像耐吉、銳跑、沃爾瑪等公司。

而且,李寧這幾年的積極多角化布局,也提供安踏一個乘隙而入的機會。

翻閱李寧與安踏○九年財報,前者將重心放在專心整合購併來的乒乓球品牌紅雙喜、歐洲頂級運動品牌Lotto(樂途)、羽毛球器材品牌的Kason(凱勝)等身上;反觀專心在運動服飾的安踏,從李寧手中搶下中國奧會○九至一二年合作夥伴。

對此,中國運動產品業內人士分析,李寧的產品散布在籃球、網球,甚至在乒乓球,讓許多消費者相當困惑。加上最近又改變標誌,消費者擔心買到的產品,可能是仿冒品而拒絕購買。相較之下,安踏的管理顯然更具侵略性和聚焦在運動鞋業務。

? 李寧現在正進行品牌重新換血工作,熟悉中國運動品牌經營的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客座教授楊維漢指出,相較之下李寧在今年的表現可能不如以往。李寧重新整 頓代理商、提高加盟條件因此流失不少資源;而流失的代理商,剛好都被安踏所接收,因此他對於安踏成長快速並不感到驚訝。「中國運動品牌都有志一同,以超越 耐吉為第一目標。」楊維漢指出,土洋運動品牌戰國時代,才剛開始揭幕。

丁世忠

出生:1970年

現職:安踏體育董事長學歷:國中

安踏體育

成立時間:1994年

負責人:丁世忠

資本額:5000萬港幣

主要業務:設計、開發、

製造及行銷運動服飾

安踏體育近三年營收:(人民幣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0

安踏去年盈利或超李寧體育用品渠道爭奪將加劇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224/2206632.shtml

  儘管安踏和李寧從未展開過正面交鋒,但雙方的「暗鬥」由來已久。隨著近日安踏公佈2010年業績,對比此前李寧發佈的業績預估,安踏淨利預計將大大超過昔日的體育用品「一哥」李寧。
安踏去年淨利或超李寧6億
安踏體育(02020,HK)日前公佈了2010年全年業績報告。數據顯示,2010年安踏營業額增長26.1%至74.08億元,毛利率增長至42.8%,股東應佔溢利增長24%至15.51億元。
儘管李寧(02331,HK)尚未發佈業績報告,但公司在1月17日發佈的2010年業績預估表示 「集團2010年整體毛利率和淨利潤率與2009年的水平相若」,數據顯示,李寧2009年營業收入83.8億,淨利潤9.45億元。相比之下,儘管在營 業額上尚有差距,但安踏去年盈利可能將超李寧逾6億元。
此外,安踏同期公佈的2011年第三季度訂貨會訂貨額較去年同期增長約20%,這也高於李寧此前關於 「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訂單增長率不會高於前兩個季度」的預期。
門店數量差距大幅縮小
儘管起步比李寧晚,但2007年就已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的安踏增長勢頭不容忽視。據記者瞭解到的數據,截至2010年,李寧所擁有的門店數超過7900 家,而2010年安踏門店數量已增至7549家,與李寧的差距大幅縮小。業內獨立評論人馬崗表示,在盈利方面,安踏幾乎年年都跑在李寧的前頭。
相比之下,在經歷了去年年初的換標風波之後,李寧近期的業績並未出現較大起色,公司對今年業績的預估也並不樂觀。
儘管屢屢被拿來與李寧比較,但安踏卻並不承認雙方的競爭關係。昨日(2月23日),安踏體育公關部經理袁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 同處一個行業,但由於在品牌定位、渠道模式以及企業發展階段上不盡相同,所以安踏並未把包括李寧在內的「同行」視為競爭對手,「做好自己,只要每一年都比 上一年要好就行。」
但如此「低調」的態度並不能掩飾安踏的野心。在2010年業績報告發佈的當日,安踏體育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就對媒體宣佈了公司的「萬店計劃」,稱安踏體育旗下各個品牌的總店面數將有機會突破1萬家。
渠道爭奪將愈演愈烈
安踏盈利能力的強勁表現得益於其門店數量的快速增長。
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李寧共擁有門店7249家,安踏為6591家;到2010年末,安踏門店數量增加了958家,但其新增門店的數量遠遠高於李寧。
馬崗表示,在更深層次上,門店數量的快速增長必須有穩固的渠道作為保障。而李寧與安踏的競爭,只是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硝煙瀰漫的一個縮影。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的數據,過去5年,中國體育用品市場規模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至2010年,國內外品牌的門店數量超過4萬家,二三級市場的消費能力已經被充分挖掘。
此前,李寧管理層就曾透露消息,公司將在2011年進行分銷渠道整合。馬崗表示,作為中國體育用品的領軍企業,李寧此舉其實是在釋放一個信號:中國體育用品市場將迎來全面的整合階段,體育用品行業依靠新開店「粗暴式增長」的時代將被終結,但渠道的爭奪戰將進一步加劇。
在本土品牌爭奪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此前阿迪達斯和耐克也紛紛將矛頭指向中國的二三線市場。馬崗表示,「未來二三線市場的渠道爭奪戰將愈演愈烈,體育用品品牌或將進入一個『生死存亡』的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92

安踏與動向比較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236

巴黎:



有Blog友認為因為安踏上市後的增長理想,其投資價值較動向佳,巴黎特意列出幾年成績比較:  


  (人民弊)            
    -------------安踏------------------                               安踏            動向
 (百萬)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7-2010)   (2007-2010)
Sales       7408      5875     4770   3182   1250       總 21,235       13,264
稅後盈利 1551      1251       895   538      147        總  3,935          6,020
Dividend      963       767        613    181     23          總  2,547         3,220
總資產   7055      6103      4942    4630   856       平均 5,682         7,455
權益值   5678       5080      4481    4151  237        平均 4,847        6,872
現金       4300       4006      3493    3233                平均 3,758        5,639

市值:
高        39200      26600     24900     22200              39,200          32,300
低        21400        8000        6100     14600              6,100             9,500
P/E:
高           25          21.2         27           41                    41                      40
低           13           6.4         6.9           27                    6.4                     6.9

現價的市值                                                               25,800          12,200


先說明,我對動向和安踏並沒有任何預設的偏好,我堅持的是分析股票時的原則,而不是分析後的結果,如果有一支我之前誤會是無吸引力,但Blog友卻舉出很強的理據(當然原則要一致),我分分鐘會立刻改變之前的做法,我為何和錢過不去呢?!

又比較企業的價值時,應該以總市值而非每股看,因為這樣你才能有一種自已正在經營一盆生意的知覺,以這種經營角度去評價會較為全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13

安踏調研 股壇老兵鍾記

http://blog.yahoo.com/_W7IRY52UUXB7Z6MXPPNXD2UOR4/articles/160165/index

 

今個星期,我跟安踏(2020.HK)的管理層會面,了解國內體育用品行業和公司現在的狀況和前景,得出的投資結論是-------行業面臨強大的逆風,明年是整合年,雖然公司的股價下跌不少,現價估值大概是2011年市盈率8-9倍,由於2012年盈利有下跌的風險,我建議投資者候低才買,無須高追。

 

 

 

總的來說,體育用品行業現時面臨以下的逆風:

 

 

 

-    在高通脹的影響下,消費者總體的消費力下降,令行業的銷售放緩

 

-    同店銷售(same store sales)增長大幅放緩,由過去幾年雙位數的增長,下跌到現時的單位數,甚至是負增長

 

-    分銷渠道(包括分銷商和零售商)積壓大量的存貨,為了增加現金流,個別品牌零售商大幅打折傾銷,引致行業出現惡性競爭,紛紛減價

 

-    零售商的經營成本上升,包括租金和工資,在銷售放緩和減價速銷下,經營困難,甚至虧本

 

 

 

我認為行業現時出現的問題,主要是過去幾年擴展太快,從一線城市到二三線城市,品牌零售點數量以高速增長。例如本地龍頭李寧的零售點數量從2006年的4297個,增加到2011年的8300個。安踏的數量從2006年的4108個,增加到2011年的8000個。五年內翻了一番,年增長率達到14%。這還沒計AdidasNike、中國動向 (Kappa)361度、特步、匹克、鴻國等品牌商開店的數量。

 

 

 

太多的店鋪,需求不足,行業整合是必然的結果。我估計明年將會出現汰弱流強的現象,很多不賺錢的店鋪會關門大吉。

 

 

 

面對逆境,安踏作出以下的策略:

 

 

 

-    主動減少明年上半年的定單,跟今年同比沒有增長,舒緩未來分銷商渠道的存貨壓力

 

-    容許零售商打折,從八折下降到七三折,增加她們產品銷售的競爭力

 

-    減少開店的數目

 

 

 

我擔心的是這些措施還未足夠,今年第三季度,公司的同店銷售只有單位數的增長,銷售突然急轉直下,反映在同業傾銷下,公司的產品售價缺乏競爭力。公司未來很可能要增加售與分銷商的批發價折扣,對公司的毛利率會有不利的影響,投資者必須留意這點風險。

 

 

 

公司將於十二月底進行明年第三季度的定貨會,管理層將於明年二月份跟2011年業績一齊公佈定貨會的成績。我會密切留意公司的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99

喬丹 體育、 安踏 、 特步運動品牌資本角逐白熱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vzk.html

喬丹 體育、 安踏 、 特步 等晉江運動品牌資本角逐白熱化

隨著又一家企業──喬丹體育IPO的成功,福建晉江上市體育用品"軍團"再添新軍,這讓人不得不再次感慨福建體育用品"軍團"的戰鬥力之強和發展活力之旺盛。

在中國體育用品產業的版圖中,福建晉江綻放出異常耀眼的光芒。被評為"中國鞋都"的晉江陳埭鎮,目前是全國最大的休閒運動鞋製造基地。

資料顯示,當前晉江陳埭鎮擁有各類鞋業企業3000多家,生產旅遊鞋、休閒鞋、時裝鞋、登山鞋、雪地鞋等幾百個品種,年產運動休閒鞋7億多雙,旅遊運動鞋產量佔全國的40%。

製鞋業的發展也帶動了與之配套的相關工業的發展。鞋配件的鞋楦、鞋底、鞋跟、鞋襯、輕泡、煉膠、吸塑到紙盒、包裝盒等均有專業廠家生產,晉江形成了"一條龍"式的生產協作群體,產業集群化優勢十分明顯。

目前的陳埭鎮,鞋材市場已形成"一都三街"的鞋業產業發展模式,銷售範圍涵蓋了鞋類生產各個環節。據統計,陳埭鞋業市場現有各類商戶1600多家,年交易額近200億元,已成為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鞋材市場之一。

在晉江體育用品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湧現出一批整體實力都較強的領軍品牌企業,品牌化優勢非常明顯。

近10年間,晉江一批體育用品品牌的快速長大讓人驚嘆。尤其是到了近三四年,隨著國內體育用品市場競爭的白熱化,晉江板塊各體育用品企業又爭先恐後地紛紛上市,迅速做強做大,成為國內體育用品行業發展的最大亮點。

2007年安踏體育登陸港交所,當時融資超過35億港元。截至上半年安踏營業額44.5億元,淨利潤9.3億元,毛利率為42.8%。安踏專業體育用品系 列店數量7844家,總銷售面積及平均每店銷售面積分別為93.7萬平方米及119平方米;安踏運動生活系列店920家,兒童體育用品系列店506 家,FILA品牌的專賣店近200家。

2008年特步國際登陸港交所,融資淨額約為20.67億港元。截至上半年其營業額為25.70億元,淨利潤為4.66億元,毛利率為40.9%,店舖數量7438家,總銷售面積及平均每店銷售面積分別為64.5萬平方米及87平方米。

2009年,361度登陸港交所,今年上半年其營業額31.86億元,毛利率42.3%,店舖總數7681家,總銷售面積及平均每店銷售面積分別為77.71萬平方米及101.2平方米。

同樣是在2009年,匹克體育也登陸港交所。上半年其營業額達到22.56億元,淨利潤4.23億元,毛利率為39.9%,店舖數為7619家,總銷售面積及平均每店銷售面積分別為59.5萬平方米及78.2平方米。

隨著安踏這樣的領軍企業及其他一線品牌紛紛上市,加速跑馬圈地,加快開店步伐,加大品牌推廣和形象建設力度,在短短的三四年間它們的規模迅速擴張,終端競爭力和品牌綜合競爭力明顯提升,這讓福建運動板塊的其他企業分明感受到了競爭壓力。

事實上,當前的國內體育用品市場既有阿迪達斯、耐克這樣的國際巨頭,又有李寧、安踏、361度、特步、匹克這樣的優勢企業瓜分市場,還有貴人鳥、鴻星爾克 以及其他更多的二三線體育品牌搶佔市場。在白熱化的市場上,終端門店的租賃和購置成本大幅上升,人工成本、原材料採購成本也都呈剛性上升趨勢。

更為嚴峻的是,隨著消費升級,運動產品當前消費的多樣化、時尚化、專業化要求均比前5年前更高,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均對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雄厚的資本實力作支撐,品牌的發展難免乏力。由此,眾運動企業紛紛上市成為不約而同的選擇。喬丹體育顯然也深知這一點,於是終於邁出上市步伐。

而對於喬丹體育來說,挑戰或許還在後頭。

很顯然,相對於安踏上半年營收44.5億元、361度31.86億元、特步25.70億元以及匹克22.56億元的銷售,以及各自均超過7500家的店舖 規模而言,喬丹體育上半年17.04億元的營收以及5715家的店舖數,已顯出較為明顯的差距,今後它惟有加速奔跑才不至於使差距繼續拉大。

而對於那些尚未上市的晉江其餘的二線甚至三線"陣營"的體育用品企業來說,隨著這些在全國具有高知名度的一線"陣營"的企業悉數上市完成,勢必會造成有限 的市場逐漸被這些優勢企業持續瓜分搶佔並形成越來越大的市場綜合佔有率,未來的它們,生存壓力必將越來越大,與一線上市企業的差距也將越拉越大,它們的日 子必將越來越難捱。

更可以預見,在強大的資本力量的作用下,這些上市優勢品牌對一些尚具細分領域競爭優勢,但規模較小、資金不足企業的兼併重組也將有可能展開。到那時,誰又將成為那個不幸的被整合者?為了擺脫巨大的競爭壓力,尋求突破,晉江眾多運動品牌中下一個上市的又會是誰?

當然,你也可以指出從2012年前兩季訂單情況看,這些上市運動品牌的市場情況也並不那麼樂觀,國內體育用品消費市場當前整體凸顯出某種疲軟態勢,但必須清醒的是,無論在何種市場中,如果領軍企業都感受到壓力,那麼,那些不具優勢企業的生存狀況更是可想而知。

在這種情況下,若還不主動尋求突破,無疑是等死。市場競爭就是這樣殘酷。 
來源:中國服飾報 作者:同黎娜  
copyright_efucomcn



探析國際知名運動品牌鞋企NIKE的商業故事【轉載】

轉載自:慧聰鞋網 

成立於上個世紀70年代的耐克公司,在40年後的今天看來,早已不是一個簡單意義上的運動鞋品牌,而是一個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商業傳奇。比之於之前的成功,讓無數人更為驚嘆的,恐怕還是這個勾型標誌依然在以各種新奇的方式,不斷延續、演繹先前的傳奇。

    耐克的前身是1964年成立的藍綬帶製鞋公司。1972年,藍綬帶正式更名為耐克。1975年,為降低 生產成本,耐克將日本的生產線轉移至人力成本較低的韓國與台灣,後又擴大到印尼和中國大陸;10年內在美國迅速崛起,80年代中葉,耐克公司的年營業額超 過37億美元,佔領美國運動鞋市場的一半以上;1999年耐克公司年銷售額已達到95億美元,跨入《財富》500強行列,超過了原來同行業的領袖品牌阿迪 達斯、銳步,被譽為近20年來世界成功的消費品公司。2006年,耐克的全球銷售額跨上150億美元台階,而2011年,預計將達到230億美元。瘋狂增長的業績和品牌影響力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玄機?

    一、「啞鈴型」企業運營模式

    耐克的成功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被談論得最多的還是其「輕資產」運營模式,幾乎從一開始,耐克就選擇了將 利潤較低的「生產環節」外包。這樣,不但可以自由選擇代工廠以保證最低的生產成本,更能將全部精力都用於產品開發與市場營銷上面。這種運營模式,現在看起 來似乎並沒有什麼難解的奧秘,但在當時,無疑是一種破天荒的創新。現在很多鞋服企業仿照耐克的「啞鈴型」運營模式將生產外包,但「一個企業假如要開始它的 虛擬經營,都必須有自己的特色之處,這樣才有自己的優勢,在這個優勢前提下,能很快地集合關鍵的資源,亮出自己的品牌號召力,是知識上的財富也好,是資源 上的獨享也罷,企業本身得有個核心的依託,企業必須有能力讓自己居於主導地位才能有效地推行虛擬經營。」

    據說,企業成立之初,創始人比爾·鮑爾曼先生從妻子的蛋奶烘餅烤模獲得靈感,並最終設計出一種新的運動 鞋鞋底。今天,耐克公司的產品設計室仍被稱作「創新廚房」(InnovationKitchen)。創新廚房對絕大部分來訪的客人、甚至是大多數耐克公司 的員工來說都是禁區,公司用諧謔的口吻在大門的標示牌上寫道:「廚房重地,閒人免進」。在這個以運動鞋為工作中心的智囊團裡,設計師們從各個領域尋找創作 靈感,從愛爾蘭風格的建築、到斯特拉迪瓦裡家族製作的小提琴上的圓弧線,無所不包。辦公室的一面牆壁上展示著耐克公司曾經製作的每一雙喬丹籃球鞋(AirJordan),而工作間裡則堆滿了新款運動鞋的設計草圖。

    三、注重溝通的廣告策略

    雖然,早期的耐克廣告側重於宣傳產品的技術優勢,但隨著耐克將眼光從專業的賽場投向更廣大的普通消費人群時,「溝通效果」成為廣告的真正意義所在。

    1986年,耐克在一則宣傳充氣鞋墊的廣告中,突破了慣常的手法:在代表「嬉皮士」的著名甲殼蟲樂隊的 著名歌曲「革命」的反叛圖新的旋律中,一群穿戴耐克產品的美國人正如痴如醉地進行健身鍛鍊,……這則廣告準確地迎合了剛剛出現的健身運動的變革之風和時代 新潮,讓人耳目一新。

    耐克公司的廣告變法非常成功,首先體現了公司市場份額的迅速增長:超過銳步公司成為美國運動鞋市場的新霸主。耐克的長期競爭對手不得不像耐克一樣強調溝通風格而不僅僅是產品功能,然而耐克的產品風格和優點已在消費者心中佔據了不可動搖的地位。

    廣告變法為其贏得了市場和消費者,更重要的是耐克公司在變革中,逐漸掌握了廣告溝通藝術,形成自己獨特的廣告思想和策略——須致力於溝通,而不是銷售訴求。這一策略與大多數美國公司的廣告策略是截然不同的。

    耐克公司拓展市場的首要突破口是青少年市場,這一市場上的消費者有一些共同的特徵:熱愛運動、崇拜英 雄,追星意識強烈,希望受人重視,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並充滿夢想。針對青少年消費者的這一特徵,耐克相繼與喬丹等一些大名鼎鼎、受人喜愛的體育明星簽 約,讓他們成為耐克廣告片中光彩照人的溝通「主角」。

    許多人認為耐克廣告溝通術就是「明星攻勢」加上與眾不同的畫面、情節。但事實並非如此,起到根本性作用 的不是溝通形式而是內容,是在廣告中與消費者進行心與心的對話。耐克廣告的溝通也因此獲得能讓消費者產生強烈共鳴的效果。耐克公司在針對體育愛好者消費群 體時,其溝通內容著意於向視聽大眾傳遞這樣的信息;耐克和你一樣是體育世界的「行家」,我們都知道體育界所發生的一切。所以耐克公司廣告片中展示的是一個 真實客觀的體育世界。

    耐克公司在女性市場上的廣告更是匠心獨運、魅力無窮。耐克公司比銳步公司較晚進入女性市場,部分原因是耐克認為其氣墊技術革命的廣告主題是針對男士的,如果當時反過來吸引女性,那麼勢必損及男鞋市場的增長勢頭。

當耐克公司在青少年市場和男性市場上牢牢站穩腳跟後,轉而集中火力進攻女性市場。廣告創意方案的策劃人JanetCharlotte女士採用自我審視的方 法來瞭解女性的內心世界,以女人與女人的「對話」作為主要溝通手段。廣告作品採用對比強烈的黑白畫面,背景之上凸現的是一個個交織在一起的「不」字,廣告 文字富有情意,意味深長,語氣柔和但充滿一種令人感動的關懷與希望:

    在你的一生中,有人總認為你不能干這幹那。在你的一生中,有人總說你不夠優秀不夠強健不夠天賦,他們還說你身高不行體重不行體質不行,不會有所作為。他們總說你不行,你一生中,他們會成千上萬次迅速、堅定地說你不行,除非你自己證明你行。

    廣告是登載在婦女喜愛的生活時尚雜誌上。廣告文字不像是一個體育用品商的銷售訴求,更像一則女性內心告 白,廣告體現出耐克廣告的真實特徵:溝通,而非刺激。這則廣告獲得巨大成功,耐克女性市場的銷售增長率快於男性市場。80年代後期女性市場上,耐克遠遜於 銳步的狀態,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廣告的精髓在於,用創意去打動人,而不是自我表白。耐克公司由一家簡陋的鞋業公司成長為行業霸主,由鮮為人知到今天名滿天下,耐克行銷傳播厥功甚偉。

    四、「協同矩陣」式管理

    耐克一直在大力擴張產品線,並增加了新的子品牌。耐克的主力商品原來以籃球鞋為主,後來又推出高爾夫運動用品系列,並以老虎伍茲為代言人,同時加強足球鞋的推廣,以迎合足球運動人口的增加。耐克先後併購了高級休閒鞋名牌COLEHAAN、曲棍球名牌BAUER、第一運動鞋名牌CONVERSE和滑溜板名牌HURLY,並放手讓各名牌獨自經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耐克在體育營銷方面的成績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對耐克營銷方面的質疑也從未停止過。有幾點意見耐克也不得 不認真考慮:一是隨著品牌的擴張,耐克品牌已不再「酷」了;二是耐克在營銷上動輒一擲千金的作風,暴露了營銷管理上的漏洞;三是耐克在新興市場上,營銷本 土化不夠,營銷效果不理想。

    作為一個股票公開上市的 公眾公司,增長是永遠的壓力,華爾街只關注你今後的增長來自哪裡。耐克的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邁克·帕克(MarkParker)充滿自信:耐克現在正面臨 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具有將關於消費者的洞察力轉化為優勢產品的獨特能力,這正是耐克成為全球行業領袖的重要原因。

    帕克的自信源於耐克的營銷組織變革。耐克品牌總裁CharlieDenson宣佈耐克將進行營銷組織和 管理變革,以強化耐克品牌與新興市場核心產品以及消費者細分市場的聯繫。實施這一變革,使耐克從以品牌創新為支撐的產品驅動型商業模式,逐步轉變為以消費 者為中心的組織形式,通過對關鍵細分市場的全球品類管理,實現有效益的快速增長。CharlieDenson認為,這是一個消費者掌握權力的時代,任何一 個公司都必須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這種消費者為中心的模式已經開始發揮作用,比如在耐克的專賣店現已經有耐克+iPod的銷售組合,以滿足追求時尚的青年 消費者。

    耐克為此強化了四個地區運營中心,新設立了五個核心產品運營中心,四個地區運營中心是:美國、歐洲、亞 太、中東及非洲,五個核心產品運營中心是:跑步運動、足球、籃球、男士訓練、女士健康。這是一個矩陣式的管理,目標是把企業的資源向關鍵區域、核心產品集 中,去抓住企業最大的市場機會。與傳統的矩陣管理不同,關鍵是要實現跨地區、跨部門的協同。實際上,耐克公司已經有成功的經驗,正是採用這種協同矩陣的管 理方式,耐克公司組建了一支專門的隊伍,將公司足球用品市場的經營額從1994的4000萬美元擴大到今天的15億美元。CharlieDenson說: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更好地服務於運動員,更好地加深與消費者的聯繫,更好地擴大我們的市場份額,實現有效益的增長,增強我們的全球競爭力。比如中國的 籃球運動市場,就由亞太區運營中心和全球籃球運營中心協同開拓。

    在與生產夥伴的合作上,耐克也採取了如此的模式:耐克公司有一種「生產夥伴」的三層策略,即把合作者分 別按關係遠近區別對待,更有利於耐克公司主要產品的生產。首先是發達夥伴。它們管理營銷生產耐克公司最新和最昂貴的「代言產品」,能夠承擔較高的生產成 本。這些公司生產的產品數量較少,他們通常與耐克公司一起共同開發產品,並且在新技術方面進行共同的投資。其次是大規模的生產商。它們規模驚人每天生產萬 到萬件產品,而發達的夥伴則生產萬到萬件產品。他們一般生產特定類型的鞋比如籃球鞋,而且是縱向聯合的。耐克公司不與他們開發產品,因為每家公司可能要為 一個其他的買主進行生產,以便保住他們的規模。再次是發展中的合作夥伴。這些是最具吸引力的,因為他們的勞動力成本低廉,裝配地點分佈廣泛。這些公司都是 專門為耐克生產的,耐克公司有一個強大的「指導」計劃把他們發展成為更高水平的供應商。為了幫助發展中的資源和發達的夥伴,耐克公司努力把雙方連接起來。 發達的夥伴通過提供培訓把他們自己的一些勞動力密集的活動轉給這些單位來幫助發展中的合作夥伴。

    張瑞敏先生曾說過,他最想請教韋爾奇先生的問題是:如何把大公司變小?現在由張瑞敏先生親自主導,海爾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組織變革,與耐克的變革頗有相似之處,核心正是協同矩陣。也許正印證了一句老話:英雄所見略同。

    杜納·科耐普總結出兩個重要問題:第一,公司應該從顧客的角度來理解自己的品牌形象。如果消費者認為公 司的品牌和產品之間存在差異,那就說明公司管理層的品牌印象發生了偏差。第二,顧客印象中的公司品牌特徵必須不斷得到增強。這種工作每天都要做,不是一個 星期做一次,也不是在銷量下滑的時候再做。如果公司不能每次都讓顧客滿意,甚至超過他們的預期,那麼這個品牌永遠都不會成為一個著名的品牌,也不可能像可 口可樂、迪士尼、麥當勞那樣成為幾十年曆久不衰的品牌,儘管這些品牌也都有過起伏。其實,品牌就像一個人,其核心價值和信仰只有永遠保持不變,才可成就自 我。所謂的名牌必須「持續成功、創造力高和開拓性強,對大眾的生活形態造成重大的影響,同時可以成為其他企業學習的對象」。(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 業資訊中心,鞋世界導刊微博)

    從1995年開始,耐克公司每年拿出5000萬美元作為技術研發與產品開發費用,從生物力學、工程技 術、工業設計、化學、生理學等多個角度對產品進行研究。公司還設置了研究委員會和顧客委員會,聘請教練員、運動員、設備經營人、足病醫生和整型醫生等,共 同審核各種設計方案、材料,以求根據人體工程學改進運動鞋的設計。耐克公司也通過併購策略獲得一些新技術,如美國的泰特拉公司(Tetra),該公司專業 製造氣囊用材料,那些運用該技術的減振系列運動鞋為耐克公司在上個世紀80年代創造輝煌至關重要。

耐克有數百名研究人員,專門從事研究工作,其中許多人具有生物力學、實驗生理學、工程技術、工業設計學、化學和各種相關領域的博士後學位。公司還設立了研 究委員會和顧客委員會,其中有教練員、運動員、設備經營人員甚至足病醫生和整形大夫,他們定期與公司見面,審核各種設計方案、材料,從而提出客觀修改意 見。比較精細的活動如:對運動中的人體進行高速攝影分析、運動員踏車的情況分析、有計劃地讓300多名運動員進行耐克實驗,以及試驗和開發新型跑鞋和改進 原有跑鞋和材料。耐克用於產品研究、開發和試驗方面的費用每年都很可觀,為什麼普通鞋子與耐克鞋子存在本質區別,這就是根本原因。

    耐克公司的研發體系就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工作。或者說,是可以拿來標榜的商業噱頭。耐克公司研發始終保持一個原則,「我們在技術研發方面花了許多心力,因為不好的產品絕對無法引起人們投入感情」。創始人奈特說,「如果賣出去的都是不老實的商品,大家早晚都會曉得。」

    此外,耐克公司的產品風格各異,價格不同,用途也不一樣,吸引了各式各樣的消費者。所有的消費群體,不 管是普通運動熱愛者,還是專業的運動員,都有這樣一種認識:耐克公司提供的跑鞋品種是最全的。因此,這張極端的業務組合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也為耐克 公司在飛速發展的跑鞋行列中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形象。

    最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耐克來說,產品的設計和開發不是迎合消費者,而是引導。因為消費者永遠不清楚,未來的鞋會有怎樣的功能,所以,不斷開發設計出新的產品才是最重要的。

    二、毫不含糊的品牌性格

    「體育、表演、灑脫自由的運動員精神」是耐克追求的個性化的公司文化。這個具有鮮明特徵的公司文化——反傳統觀念的企業形象,是由公司創始人菲利普·耐特所創立。

    耐克成立之初,阿迪達斯在美國運動鞋市場無疑佔有統治地位。耐克公司的管理並不嚴謹,但是必須打破阿迪 達斯的強烈信念把整個隊伍團結在一起。公司的營銷人員說:「我們本能地就能判斷,什麼事是耐克公司要做的,什麼事是耐克公司不做的。」由於阿迪達斯屬於正 統派,耐克能夠非常重視認可那些對正統派深惡痛絕的運動員,如史蒂夫、普雷方汀對業餘運動員聯合會嗤之以鼻;「愛鬧彆扭」的伊蕾·納斯塔斯,則是網球界的 一位令人毛骨悚然的人物。這些反傳統的運動員經耐克資助後,使耐克公司充滿挑戰正統、進取活力的形象。

    優秀的品牌都會找到一種自然的象徵,讓品牌生長在另外一個物體上來演繹產品自身所無法表現的個性。奈特 認為,青少年模仿能力極強,對品牌極為敏感,明星人物的穿著經常會成為模仿的對象,因此只要設法讓最有魅力的運動員穿上耐克,就必定能吸引全國為數眾多的 人的模仿。最偉大的世界級得明星、大紅人喬丹出色地把握耐克公司的獨特精神氣質,即完美且充滿活力的工作作風。耐克通過贊助「第一飛人」,同時也成為千萬 喜愛運動者的偶像。

    美國《綜藝日報》編輯查理·庫尼斯認為:「耐克公司將品牌標識與經營業績聯繫在一起,取得了很大的成 功。這些業績不光表現在運動鞋上,還表現在其他許多方面,例如與運動巨星聯姻,塑造朝氣蓬勃的運動形象等。其實,每一家企業都應該問問自己,你的品牌承諾 帶給消費者的是怎樣的情感。」耐克在明星代言上可謂不遺餘力。「好的創意不是濫用明星,而是善用。不要讓明星成為產品的道具,而要成為品牌的精神化身和有 血有肉的代言人。這是世界品牌利用明星的常勝不衰之道。」耐克正是有效地利用了各種各樣的世界體育明星,才使它沒有被明星的光輝所淹沒,而是讓明星永遠照 耀著品牌。    


解讀中國運動鞋服品牌的「謀變」之路


此前的五年,中國運動鞋服 品牌藉著渠道規模的不斷擴張,各大體育賽事、運動娛樂化等營銷手段的推波助瀾,不斷刷新銷售記錄,實現了爆發似的增長。然而,在前景一片大好的情形之下, 我們不禁要問:當渠道規模的增長遇到天花板時,我們的出路在哪裡?這已經不是對遙遠未來的杞人之憂,而是日益亟需面臨的行業問題。

國內的一線市場被NIKE、adidas等國際大牌所盤踞,本土的運動品牌很難與之角逐,而聚集在二、三線市場。隨著去年NIKE、adidas打算調整渠道結構,進攻二、三線市場的信息一經傳出,立即就在資本市場引起連鎖反映,國內幾大上市運動品牌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挫。這暴露出了什麼問題?本土運動品牌這幾年雖然在各大國際賽事上頻繁出鏡,銷售規模也水漲船高,但我們的品牌溢價能力還是增長緩慢,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跟國外的大牌相比,品牌管理依然是本土品牌最為薄弱的環節。避免同質化的競爭,首先就要在生產模式、品 牌定位、運動精神上下功夫。很多本土品牌在品牌定位上也採取了差異化的手段,但也很容易游離在休閒娛樂與體育之間,運動的概念並不純粹。隨著中國日益成為 體育強國,隨著中國品牌在各大國際賽事上的精彩表現,中國的運動品牌遲早會擠身世界一線運動品牌之列,路雖然長遠,但深層次的體育精神,永遠都將是運動品 牌的精髓所在。

拐點之下,中國運動品牌謀變

    2010年,對於大大小小的本土運動品牌而言,注定是一個多事之年。

    2010年年末,本土運動品牌領頭羊李寧公司因為受到2011年第二季度訂單金額下跌因素的影響,股價在2010年12月20日創紀錄地大跌近16%,市值一日蒸發約35億港幣。而且大跌之後,股價並沒有止住跌勢。資本市場真實地記錄了市場對本土運動品牌經營前景的擔憂。

    市場觀察人士普遍認為,訂單金額的同比減少只是一個導火索,市場做出劇烈反應是因為擔心本土運動品牌通過新開門店增厚業績的路徑碰到了「天花板」,以李寧公司為代表的本土運動品牌如果不改變多年一成不變的發展套路,將面臨困境。

    時間再往前回溯,2010年年中,市場傳出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遭到本土運動品牌圍攻,它們在中國 市場的銷售收入下滑,意欲調整渠道結構,進入二、三線市場,並且為了適應二、三線市場的消費水平,將推出低價鞋搶奪原本為本土運動品牌牢牢控制的市場。僅 僅是耐克推出低價鞋的消息就立即在資本市場引起連鎖反應。2010年7月6日,運動服飾類股票全線下跌:特步跌5.98%,李寧公司跌2.01%,安踏跌0.74%,中國動向跌2.92%,匹克跌2.92%,361度跌0.36%。

    除了訂貨量大幅下跌外,李寧公司還發佈了將在2011年整合分銷渠道的消息,將關閉一些業績不良的單一經營店舖,關店數量大約為500-600家。

    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伴隨著體育用品市場的井噴,以晉江品牌為代表的本土運動品牌實現了超常規發展。然而,2010年以李寧公司訂貨量下跌、關店整合為標誌,意味著整個行業進入了一個轉型期。

粗放與集約

    在人們的印象中,本土運動品牌的崛起跟大手筆的資源投入、塑造品牌的強烈渴望、山寨式模仿的本能是密不可分的,如草莽一般,大開大闔。中央電視台五頻道變成了晉江頻道,晉江企業爭相聘請明星代言,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的專賣店,構成了安踏、361度、特步、喬丹、匹克、鴻星爾克德爾惠、美克、喜得龍等眾多叫得出名字的或叫不出名字的運動品牌的發展路徑。

    但是,這樣的發展路徑到了一個臨界點。「北京奧運會之 後,中國體育市場形成了井噴之勢,市場擴容帶來的競爭升級、營銷升級將體育用品行業的競爭推向了極致。但從2009年到2010年,依靠鋪渠道、多開店帶 來水平式增長的模式遇到了瓶頸,到了一個臨界點。像李寧公司在全國的店面數已經達到了7000多家,體量是非常大的,管理有一定的難度,維持比較高的利潤 率也有難度。而提高品牌溢價能力實現垂直式增長,則還有一定的空間。」關鍵之道體育諮詢公司CEO張慶說。

    不僅是李寧公司,安踏、特步、喬丹、361度等品牌都感受到了市場的壓力。在品牌塑造上加大資源投入, 搶奪優質體育資源,在渠道上通過多開新店促使業績增長,這是本土運動品牌的主要發展動力。然而,由於房租大幅度上升,讓開新店賺錢的難度越來越大,李寧公 司CEO張志勇說:「運動用品零售市場面臨沉重的壓力。一方面,以前依靠大量開新店的增長模式已經難以持續;另一方面,運營終端零售門店的各項費用越來越 高,這使得李寧公司的經銷商對下一年度的增長前景越發謹慎。」為了幫助經銷商緩解成本上漲的壓力,李寧公司甚至表示將提高給予經銷商的折扣率。

    業內人士認為,「窮則思變」,原有的路徑走不下去時,只有尋找新的路徑。提高品牌的吸引力和提高品牌的 溢價能力是一個必然的選擇。耐克進入二、三線市場並推出低價鞋就能讓本土運動品牌風聲鶴唳,就是因為本土運動品牌雖然走過了塑造品牌的階段,但是與國際品 牌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當失去價格、渠道等優勢直面競爭時,本土運動品牌難免「心虛」。

    張慶認為行業內將出現一種新的競爭形態,就是從渠道上形成大賣場,像家電行業的國美、蘇寧那樣,比如鵬潤集團投資的國美銳動就是將諸多運動品牌整合到一起,通過專業化的渠道管理控制價格。

    「我支持分工,流通和製造要有所分別。未來這會成為一個方向,但是依然會有分化,畢竟運動服飾情感消費 的因素會多一些,體驗店必不可少。李寧公司曾經有發展出一個零售品牌的可能,1997年金融危機時,為了應對經銷商不拿貨,在分銷壓力大的情況,陳義紅一 度主導成立了12家子公司作為零售商,當時是有可能獨立成長為大渠道公司的,但是金融危機過後就被收編了。如果分拆開來發展到現在,至少不會輸給百麗。」

    但是,渠道發展的新趨勢僅僅是緩解、分流了壓力,如果繼續橫向擴張不現實的話,那就只有縱向提高品牌的吸引力和溢價能力了。

    專注與品牌提升 

    如何提高品牌的溢價能力?

    事實上,本土運動品牌承受的壓力不僅僅來自於耐克、阿迪達斯這樣的國際品牌。

因為品牌同質化嚴重,且大都定位於運動休閒,本土運動品牌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事實:主打運動休閒的凡客誠品憑藉「凡客體」病毒式營銷、低廉的價格與便利的渠道,實現了瘋狂增長;而全球服飾零售巨頭優衣庫也以低廉的價格、簡約清爽的風尚不斷侵蝕運動消費市場。

    「本土體育用品行業以往掛體育的『羊頭』賣休閒的『狗肉』,現在已經行不通了。」張慶說。以往體育用品企業都是掛體育的外殼,實際上是賣休閒。但是繼續發展下去,則需要更為專業的劃分,需要挖掘體育精神,真正強調體育的內涵,強調運動品牌本身。

    2010年6月的最後一天,李寧公司突然宣佈要改變品牌標誌及口號:「L」拼音標誌變成「人」字標誌, 「一切皆有可能」為更具國際化的「MakeTheChange」取代。李寧公司換標,在中國內地的營業額終於超過阿迪達斯,成為僅次於耐克的第二大運動品 牌。事實上,這是李寧公司聚焦自己品牌內涵的一次巨大努力。

    不僅僅是第一梯隊的李寧公司,很多本土運動品牌在經過了造牌運動的喧囂之後,都開始冷靜思考品牌發展的方向,思考自己的未來之路。

    2010年,喬丹推出了自己新的品牌主張:「跨越•新生,BeyondYourself。」2002年喬丹的年產值僅為1.2億元,到2010年銷售額有望突破30億元。但是面對市場變化,喬丹也不得不變。

    「在我們包括運動員在內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極限,它可能是你的榜樣、你的對手,甚至它就是你自己。 當我們面對這個極限的時候,我們敢於挑戰並超越它!而每一次超越,都要突破一個難以想像的極限;每一次新生,都要經歷一段不為人知的黑暗;在涅槃之後,我 們將迎來新我!此所謂『跨越•新生,BeyondYourself'。」喬丹總經理倪振年說。在任何一個趨於成熟的行業,要麼向上提高品牌價值殺入第一梯 隊,要麼向下在細分市場上做小的長尾。和那些至今仍迷信體育資源、狂打廣告、狂開店的競爭對手相比,靜悄悄地在第二梯隊待了幾年專注於籃球領域的喬丹,它 在發起新的攻勢之前,首先請來了專業的市場調查公司,瞭解新一代體育用品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模式,其次是與品牌創意機構合作,梳理品牌定位和價值主 張。

    「喬丹重新調整了自己的發展定位,下一步將重點建立綜合性專業運動品牌屬性,樹立品牌的個性形象風格,為品牌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加強與年輕消費者溝通,助力品牌年輕化。」倪振年說。

    現在就是一個分水嶺,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到了做出決策的時候了。張慶認為,現在的一些體育用品品牌缺少前瞻性的戰略眼光,為原有的思路所禁錮,在分析訂貨量下降、增長率下降時,簡單地將原因歸結為開店數量不夠多、體育資源不豐富,依然是粗放型增長方式。

    「以後運動服飾的運動屬性要加強,針對產品線強化品牌定位,品牌策劃要鮮明。」在張慶看來,一些本土運 動品牌,如匹克、特步在發展思路上是有問題的,以匹克的體量、能力,應該花更多的精力重塑品牌。「晉江出品牌,其過程卻比較草莽,通常是資源導向型,有投 機性,通過大量的資源投入,迅速地把品牌打造出來,這個時候甚至產品名稱都能成為一個品牌,但是過了這個階段,就要進行梳理,要切實瞭解自己的目標消費人 群、自己的品牌主張、自己的品牌精神內核,對自己的品牌清晰地進行定義,然後通過大量的市場行為來強化。

    從代工到塑造品牌,是以晉江係為代表的本土運動品牌的一次華麗轉身,這讓本土運動品牌經過多年積累有了叫板國際運動品牌的資本,但是本土運動品牌卻又被逼到一個無法迴旋的境地,要再來一次華麗轉身,然而有了幾十億規模的本土運動品牌又將如何轉身呢?

    倪振年認為,國際運動品牌經過多年的積累,無論是運營技巧還是搶佔的營銷資源都要優於國內企業,在現有 的條件下,國內企業要縮小與國際品牌的差距,只能下苦工夫,做更多的創新,包括產品創新、營銷理念創新、營銷工具創新、銷售服務創新等。「對於喬丹而言, 我們要更加積極地看待並主動應對市場轉型,廣州亞運會前的品牌重塑便是一個積極的方式。喬丹將繼續順應行業發展的要求,穩步推進和發展,立足二、三線市 場,積極進軍一線市場。」

    而在業內觀察人士宋十三看來,競爭升級了,企業就必須在系統和諸多細節上下工夫。經過了粗放式狂野發展 的晉江運動品牌應該走上精細化的發展道路。目前,晉江很多企業看似擁有一個比較不錯的品牌,但這些品牌沒有經過摔打,抗風險能力比較差。這些企業不是建立 在品牌發展的基礎上的,而是依靠大規模的營銷投入,過於依賴終端及推廣,只是借助營銷勢頭實現了大規模銷售而已。

    宋十三說:「目前晉江還沒有很強大的品牌,大多數處在二、三線,安踏、匹克、喬丹等有冒頭的趨勢,但是感覺還是弱了些。如果能通過品牌兼併的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並且從晉江走出去,或者實現城市形象升級和企業管理創新,才可以說是真正進入了品牌時代。」

    張慶說:「我覺得做企業要像一個人一樣思考。稻盛和夫說,自信於自己。要知道自己的足夠與不足夠,與國 外品牌相比本土運動品牌確實有不足的地方,但是因為根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市場,而且中國正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發展,那麼將來一定會在民族品牌中產生一個 國際性的大品牌,所以不管過去如何,那只是艱難發展的過程,我們要在未來自信於自己。」

    大浪淘沙,下一波浪潮會淘汰誰,又會成就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