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太保涨停故事:传延税型个人养老金破冰上海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401/01516049490.shtml


  3月31日午后,一宗有关延税型个人养老金计划即将在上海试点的传闻蔓延资本市场。

  传闻称,上海方面日前已同国家税务部门达成协议,上述酝酿已有多年的试点不日将执行,在上海试点2-3年后将向全国推广。

  受此推动,总部位于上海的保险股中国太保(16.53,-0.25,-1.49%)(601601.SH)于13:25涨停。但截至记者发稿,接受查询的多渠道均尚未能证实此事。

   花落上海

  “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计划在上海试点,是行业内预料中的事情,只是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启动。”上海某寿险公司负责人说,“现在看来,上海的金融、航运‘双中心’获批极可能成为推行的催化剂”。

  有关个人养老金计划取道延税之路的讨论已有两年之久。早在2007年9月,关于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运营机制的论证报告便已完成。作为前期试点机 会最大的城市,上海保监局会同当地金融服务办公室及相关寿险公司与养老公司启动政策研究。之后,由国税总局人士参与的大规模市场调研随之展开。

  恰在上海建设“双中心”意见获批的前夜,3月中旬,前期参与调研的多间沪上寿险及养老险公司负责人再度被上海保监局召集,会同国税总局相关人士就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计划技术、政策等问题深度磋商。

  综合记者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的信息,在已获得批准的试点中,预计个人每月可以享受额度为每人500元-600元,即全年6000-7200元。参与税延型养老计划的投保人,可在税前列支保费,但须在领取保险金时补缴税款。

  作为行业内期盼多年的税收优惠养老计划,促成投保人购买欲望的因素至少有两点:前期免税金额的时间价值与所得税递延后的边际税率变化。对于前 者,被延后征收的税款将与“税后”部分同样进入保险公司投资账户,同样进行增值保值;而对于后者,在不再有工作收入的晚年领取年金,适用税率自然大幅降 低。

  对于税延方式的确定,参与前述研讨会的人士称,最终出台的试点方案有两种可能,投保时确定或领取时再测算。

  而接近上海保监局的一人士称,为了最大程度的体现这一方案的优惠,“领取时测算”的方式概率较大。

  东方证券分析师王小罡当日就此事向机构群发的销售邮件中称,此举意味着长期限制养老险(年金)发展的因素——缺乏全国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有 望破冰。他预计,中国的年金规模有望在2010年增长到4000亿元,2030年将增长到15万亿元。即年金业务增速有望超过寿险12%-15%的长期年 均复合增长率。

   谁是最受益公司?

  中国太保3月31日的走势,俨然成为延税型个人养老金上海试点的最大受益者。一位市场人士称,当日下午这一消息的放出,正是来自于某投行对中国太保的推荐理由。

  该计划的试点地正是中国太保大本营所在。太保在受让原上海国际集团持有的长江养老约20%股权后,将持有后者33%的股权。后者正是昔日近200亿元上海社保基金的养老公司。

  知情人士说,由于参与研讨会的保险公司人士多为团险部门负责人,便有参会者提议个人客户可通过所在企业在现有的企业年金之外购买。但国税总局相关负责人强调,本轮上海的试点,会将受益者尽可能扩大到那些没有或不需要单位挂靠的个人身上,让其可以直接进行购买。

  依此逻辑,寿险公司的个人保险渠道将极可能成为本次试点的最大受益者。各大保险公司在沪原有业务规模,将很大程度上成为本轮试点的受益规模。

  按上海保监局的统计数据,2008年上海市场份额最大的是平安人寿(19.85%)、其次是中国人寿(23.11,0.12,0.52%)(16.44%)和新华人寿(9.04%),太保寿险仅以7.03%的份额位列第5。

  另一位上海外资寿险公司人士推断,中国平安(38.78,-0.33,-0.84%)将是最大的受惠者,因为平安(个险)是上海的老大,国寿第二,友邦第三,太保第四。同样以客户群角度,平安、友邦的客户收入较高,在不考虑外资受限的情况下,受此利好的机会较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19

中国太保“魅影” 西部证券股东麦秋投资探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2/zMMDAwMDE3MTMzMQ.html


一则看似并不起眼的股权挂牌转让公告,让深藏西部证券的神秘股东——上海麦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麦秋投资)浮出水面(详见 本报3月25日13版《西部证券IPO折翼 神秘股东麦秋投资慌忙抛售股权》)。

2007年5月,麦秋投资借道上海国际信托入股当时正欲上 市的西部证券共计772.6132万股。其所获股份来自于陕西省秦隆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秦隆国资)持有的西部证券国有股,不禁让人生疑?

经 记者连日调查,麦秋投资的身份逐渐明朗。

偏爱金融股

尽管麦秋投资低调,但其为数不多的股权投资 却有鲜明共性——偏爱金融股。2006年,麦秋投资第一单股权投资情定南京银行(601009.SH)。

南京银行招股说明书显示,2006 年,该行创立股东之一的南京飞元实业将205万股转让给麦秋投资,但未披露转让价。

2007年7月19日,南京银行上市开盘价高达 19.20元,较发行价11元上涨74.55%。

尝到甜头后,麦秋投资盯上了同样是为上市做最后冲刺的西部证券和保险业巨头中国太保 (601601.SH)。

2007年11月,中国太保发布的A股招股说明书显示,众多信托公司持有其原始股,数家信托公司并非自有资金持 股,为规范持股,就有关股权做出相应的规范处理。

由此,通过上海国际信托持股中国太保的麦秋投资再次浮出水面。

有关公告显 示,2007年11月21日前,上海国际信托将其持有的中国太保股权转让给信托受益者,其中144万股的受让方正是麦秋投资。

几乎同时,上 海国际信托将西部证券股权以分配信托利益的方式,全部转让给该信托受益人麦秋投资。

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2007年11月,麦秋投资从上海 国际信托处共受让西部证券772.6132万股,这笔股权为当年5月由秦隆国资转给上海国际信托。

诡异的股权成交价

遗 憾的是,炙手可热的银行、保险和证券股权,麦秋投资尽管连中三元,但按有关公告的信息推算,似乎仅在南京银行有所斩获。

中国太保A股招股说 明书显示,麦秋投资受让价为26.38元/股,锁定期限为上市后一年。该股上市一年后跌至10.02元。截至今年4月1日,该股收报27.45元。

如 此看来,麦秋投资似乎刚保本,但考虑到中国太保2007年和2008年两次每10股派3元,其盈余已相当可观。

而麦秋投资入股南京银行和西 部证券的成本,并无公告披露。

业内人士指出,倘若麦秋投资真如中国太保上市公告所称以26.38元的高价入股,那么麦秋投资的三笔投资颇为 诡异。

记者从上海工商局获得的麦秋投资财务数据显示,2008年初,麦秋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为4101万元,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为零。 2006年末,其长期股权投资为481.7万元。

而2006年,麦秋投资至少在长期股权投资中获得205万股南京银行,如此推算,其所持南 京银行成本不超过481.7万元,平均每股约2.35元/股。

假如2007年,锁定期一年即将期满的南京银行股权被其从财务报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中剔除,那么当年末,麦秋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则至少包括中国太保和 西部证券。

而麦秋投资投入中国太保的资金为3798.72万元,则表示772.6132万股西部证券的成本仅302万元,折合每股不到 0.39元。但相关财报显示,西部证券2006年末每股收益达0.59元,每股净资产则已达1.571元。

同时,另一个数据佐证着上述三笔 交易的诡异。

上述麦秋投资有关财务数据显示,其2007年总资产约5527万元。

而这一年,麦秋投资名下资产至少包括南京银 行、中国太保、西部证券。其中中国太保的投资达3798.72万元,扣除其他应收款项765万元和货币资金259万元,那就表示205万股南京银行和 772万余股西部证券的投资价格不超过700万元。

假设麦秋投资持有南京银行至今,按4月1日该股收盘价17.91元计算,加上该股在 2007年、2008年两次10股派3元的分红,其持股南京银行中获得账面价值达3755.95万元。

即便西部证券上市被阻,但其 2007、2008年每股分红超过1元,麦秋投资所获红利已近773万元。

虽然其近日挂牌出售的该部分西部证券股权售价还未揭晓,但 2008年西部证券每股净资产为2元,即使不给与任何溢价,这部分股权出售后,也将达1546万元。

综上所述,麦秋投资投资南京银行和西部 证券仅三年,至少获利近5400万元。

中国太保“魅影”

上述工商资料显示,麦秋投资成立于 2005年12月6日,由叶温思、凌云等10位自然人出资458万元设立,法定代表人为叶温思。其中,叶温思、凌云分别出资100万元。2006年,叶温 思接受凌云100万元股权,股权占比达43.66%。

全国公民身份号码信息数据库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登记在册的上海籍人士仅一位名叫叶温 思。

相关数据显示,叶温思,现年65岁,曾任共青团上海市委财务科长、主管会计师,兼任业余大学会计专业讲师,曾在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财会 科、黄浦区药材公司、市委任会计、会计科长、主管会计师。

当记者致电叶曾工作的单位查询,人事处相关人员表示,叶数年前已离开上海市共青团 委,现已不知其去向。

记者查阅麦秋投资的工商资料发现,2006年8月,凌云转让100万投资给叶温思的股权转让协议中,叶留下的家庭住址 为上海市徐汇区徐虹北路x小区2号楼x号。而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该住址正好是中国太保员工宿舍楼。

“该小区建于1996年,是当时中国太保 为员工开发的员工宿舍,后来进行房产改革,这批住房最后都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中国太保内部员工,尤其是2号楼,全部都是太保员工居住。”3月31日,该小区 一位保安告诉记者。

(记者潘沩对本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8

凯雷作别太保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1-15/100217181.html

太保这笔4.1亿美元的投资出售一半股份即套现26.7亿美元,但凯雷入股农商行的努力功亏一篑
《新世纪》周刊 记者 陈慧颖
单页阅读

历时五载有余,获利超过10倍,美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而今正在逐步退出其在中国最重要的一笔投资。2010年12月底,凯雷开始正式执行从中国太保(02601.HK/601601.SH)退出的跨年度计划。

在2010年12月30日及2011年1月10日,凯雷在两周内连续减持中国太保H股6.31亿股,套现约26.7亿美元。不过,减持行动至此刚刚过半,凯雷已经承诺锁定半年,给市场吃下定心丸。

2005年底,凯雷亚洲基金斥资4.1亿美元入股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助其解决偿付能力危机。这一股权投资几经辗转,先上翻为太保集团的股本,继而在2009年12月23日中国太保H股上市后,全部转化为H股,为海外退出打通了路径。

分析师评价,凯雷减持太保的“上半程”“好于预期”。减持并未令市场人气涣散,德国保险巨头安联(Allianz SE )的增持举动,以及美国知名共同基金Fairholme Capital的加入,令近期太保H股价格不降反升。到2011年1月14日收盘,太保的股价收报33.95港元。

就在绸缪减持太保之际,凯雷与北京市政府合作的人民币基金,也正处在争取投资北京农商行机会的最后关头。北京市对此相当支持,但这次凯雷参股中资金融机构的最新尝试,最终重复了2007年在重庆商业银行交易中的碰壁经历,仍未能获得监管机构放行。

外松内紧减持

太保发布公告,将凯雷的两次大规模减持结果公之于众。凯雷于2011年1月10日通过联交所大宗交易平台以33.45港元的价格减持4.152亿股太保H股。其中安联集团和美国共同基金Fairholme Capital分别受让了1.98亿股和1.44亿股。余下部分为一组其他投资者购得。

此前,凯雷于2010年12月30日通过香港联交所出售中国太保H股215832400股。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受让方是美国知名资产管理公司Waddell&Reed牵头的基金团。后者成立于1937年,旗下管理的资产约700亿美元,主业是养老金管理,投资方向主要是蓝筹股。

经过这两次交易,凯雷套现近26.7亿美元。

凯雷目前仍持有6.92亿股太保H股,尚无在未来六个月内增加或继续减持股份的计划。“如果短期内再减持,势必对股价造成实质性压力。我理解凯雷应该是对太保的年报和中报数据都比较有把握,才会半年之后再考虑减持。这让人松了口气。”一位分析师说。

凯雷所持有的太保H股总量高达13.23亿股,相当于太保H股总数的61%,总价值50亿美元,超过太保2009年底H股IPO的融资总额。如此减持压力,贯穿整个2010年12月,挥之不去。

凯雷2005年投资太保所动用的资金来自于凯雷亚洲基金的第一只基金,成立于1999年。以此计算,2011年将是这只基金存续的第12个年头,已经超出普通PE基金的存续期。正因如此,市场预期凯雷的减持退出是顺理成章之事。

此外,由于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任内通过的一揽子税收优惠即将在2010年底到期,如果现任总统奥巴马无法与国会达成新的共识,很多税率将回到更高的水平,这其中就包括与PE投资相关的长期资本利得税。

“我们当时估计,凯雷能卖多少就卖多少。”一位外资PE基金经理说,不过2010年12月8日奥巴马与共和党达成妥协,让税收优惠计划得以延续。

2010年12月15日,太保H股价格盘中录得当月低点28.8港元,仅仅比一年前太保H股的IPO价格超出0.8港元。“当时投行开始向机构投资者询价,问他们愿意在收盘价多少折让的情形下买入太保。”一位分析师说,“我们的建议是,等到太保减持之后再买入,当时预期减持会给股价很大的压力。”

但此后,太保股价转而走高,而且有越减越高之势。

股东增加值

凯雷找来的两大接盘主力机构,一是名号响亮的德国安联,二是尚不为国内投资者熟悉的Fairholme Capital。

市场人士分析,安联与Fairholme Capital将在未来成为太保H股股价的“定海神针”。而太保在公告中提到的其他投资者,可能会倾向于寻求一些短期的交易机会。

德国安联是国际知名的保险集团。

2009年底,安联作为基石投资者参加了太保H股的IPO。当时太保和安联就有非约束性的合作意向,涉及资产管理、特别是养老金业务,此外也包括双方未来在其他领域内的合作机会,如保险产品开发、再保险业务和投资等领域。

即便在中国,安联在一些金融领域的发展也可圈可点。除了拥有中德安联和安联财险两家保险公司,安联还与国泰君安合资成立了国联安基金管理公司。本次增持之后,安联共持有太保2.4亿股H股,占太保H股总数10.4%。平安证券预计,安联集团有可能继续增持太保。

而Fairholme Capital则是美国著名共同基金公司、AIG最大私人股东。旗下管理资产超过200亿美元,主要投资于大型企业及金融业。

2005年,凯雷和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共出资4.1亿美元入股太保寿险。与太保携手五年,凯雷的收益就在资本市场的眼前,一览无余。

有PE界人士根据国际惯例估算,凯雷此次从太保投资中净赚近50亿美元,其中有20%作为分红归属凯雷集团,在集团内部,这一笔近10亿美元的业绩分红,又会在集团与管理团队之间平分。

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表示,在太保寿险深受利差损困扰,最欠缺资本金之时,凯雷拍马杀到。此后太保的A股与H股上市,均得到了凯雷的大力帮助,特别是H股IPO能抓住宝贵的时间窗口一举成功,凯雷亦多有贡献。

凯雷与保德信亦向太保董事会派出高管,在业务层面提出不少建议,但这种影响力在向基层渗透的时候逐渐减退,因而改观有限。不过,凯雷在资本和资本运作层面的贡献已经让太保受益良多。几次及时的资本金补充,对太保稳固行业前三的位置意义重大。

徐图金融业机会

凯雷投资太保,不仅财务回报丰厚,亦在中国保险业发展历史上写下一笔。过去数年的经验显示,在中国金融业受管制的制度条件下,PE参股中资金融机构,无不名利双收。

正因如此,众多外资PE都对投资金融业兴味盎然。凯雷曾经在2007年携香港大新银行一起,入股重庆城市商业银行。但在交易收官之际,凯雷因资质问题被阻隔在交易之外。当时,重庆银监局向本刊记者证实,凯雷未能获批的原因在于,它以“凯雷亚洲基金二号”的名义投资重商行,与中国《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的要求相比,“硬条件不达标”。

此后数年,随着国内金融机构改制的阶段性机遇的消失,对外资PE情绪的变化,令众多外资PE未能获得参股金融机构的机会。

2008年之后,人民币基金兴起,金融机构的投资机会也再度显现。公开信息显示,渤海基金2007年11月9亿元入股成都银行,持股比例 10%;2009年中信绵阳产业基金35亿元入股大连银行,持股比例8.54%。一位参与过某城商行引资的律师称:“渤海、绵阳两家基金主要得益于中资、国务院特批的产业基金等因素,获得了放行。”

2010年夏天,凯雷也在北京注册成立了人民币基金,目标规模50亿元,首期交割资金24亿元。最大的投资者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是北京市最大的国企,截至2009年底,总资产超过7600亿元,净资产超过2700亿元。

北京国资管理中心希望将凯雷引入北京农商行的重组项目。凯雷曾经准备以人民币基金投资10亿元,在北京农商行持股低于5%。但银监会对PE入股银行持谨慎态度,认为PE不具备投资银行的企业法人资格,所以北京农商行撤回了原来的方案。日前,北京农商行已经完成了134亿元的私募增资。

据接近北京市政府的人士介绍,监管机构主要在两个问题上存疑,一是凯雷北京人民币基金的“身份”归属目前难以判定,二是对PE机构的本质及对金融企业的作用尚存疑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92

先禁制再分化 四太保澳博

2011-2-24  NM




在農曆年間一度平靜下來的何家爭 產戰,至上週三又再燃起烽煙;以賭王何鴻燊名義入稟控告二、三房,不過有別於上次入稟狀;三太陳婉珍及部分二房子女剔出被告名單,槍頭直指二房的何超瓊及 何超鳳,原來四太在農曆年期間奔走於港、澳兩地「講數」,並離間二、三房,削弱超瓊的籌碼。

上週二,代表賭王何鴻燊的律師高國峻在其位於中環聖佐治大廈大堂舉行記者會,一手拿起入稟狀給記者拍照,並高呼二房的何超瓊及何超鳳的表現最不合作,令賭王失望,以致要再度入稟控告他們以取回Lanceford的股份,二、四房談判正式破裂。

據知,四太最初向二房提出把Lanceford股份平分予四房,但不獲二、三房同意;後來四太再拋出另一方案是二房及三房合共拿出一成Lanceford 股權給她,但三房又不肯,事關這樣安排下,三太陳婉珍將失去Lanceford大股東地位。於是四太便出離間計,表示理解三房從何鴻燊身上「攞得唔多」, 在Lanceford多佔股份亦應份,繼而轉攻二房,向二房提出和解條件是從Lanceford撥出一成股份給她,二房以Ranillo Investments公司持有四成九Lanceford股份,而Ranillo由二房 五名子女各佔兩成股權,包括何超瓊、何超鳳、何超蕸、何超儀及何猷龍,然而在家庭會議後,最終只能湊夠百分之五至六股份予四太。四太有感此舉是敷衍她,未 肯罷休,表示如未能給予股份,可以現金及二房旗下的資產替代,包括位於加拿大溫哥華的超級大宅等,條件之辛辣又令二房不能接受。於是引發賭王再告二、三 房,但有別於上次的入稟狀,今次只告三太的公司而非三太個人,而二房的何超蕸、何超儀及何猷龍亦剔出被告名單,顯然二房中人已出現分化。

禁制令換時間

事實上,在二房的五姊弟中,並非個個如長女何超瓊般硬淨,有份安排和談的中方官員現正向何猷龍埋手,因為洞悉到他最不想搞事,恐防連自己的新濠也不保。而何超瓊的美高梅金殿的上市大 計亦延遲至第二季,相信除了近期市況波動,與官司亦有關係。自從談判破裂入稟再告後,二、四房已沒有再溝通,而四太積極部署「後過渡期」,鞏固以己為首的 賭業王國,又拉攏澳門立法會議員王顯輝,在法律方面給予意見。新春期間,四太忙於在澳門與賭業人士交流,她的如意算盤是透過賭王入稟控告二房的官司,能順 利禁制二房持有Lanceford股份的合法性,二房便無法行使Lanceford的投票權,在五月的股東會上將她踢出澳博董事局。到時四太與另外兩名澳 博董事蘇樹輝、吳志誠等人合共持有澳博百分之十一點七股權,實行一手遮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99

一個台南小漁村的太保學生 打造華人文化第一品牌闖關

2012-8-6  TWM




誠品書店的品牌密碼

靠理想賺錢 吳清友的五敢成功學統一集團成立統一超商7-ELEVEn,連賠七年轉虧為盈的過程,被視為零售業傳奇;不過,沒有集團背景的誠品書店,卻是連賠十五年後,才在第十六年賺六千萬元,吳清友如何辦到?

他打開賺錢大門的成功之鑰何在?

撰文‧許瓊文

一九八九年,吳清友在台北市仁愛路圓環邊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當時就做好賠錢的打算,卻未料到這一賠就是十五年,當中他還經歷了生死關頭的大手術,他的老 臣因此形容:「吳先生是用生命經營誠品!」兩年前,吳清友在香港的一場演講中坦承:誠品連續賠了很多年,同事會自我解嘲,很阿Q地想一些「即使賠錢還應該 存在的正當性」。

事實上,吳清友經營誠品從一開始,就不是全部從商業思惟出發,他證明了二件事:不僅靠理想能賺到錢,還建立華人文化事業的獲利新模式!

誠品經歷二十三年的發展,從慘澹經營到轉虧為盈;從單純的書店到百貨商場;從台灣跨出國際市場。個性執著、擇善固執的吳清友,靠的是「五敢」成功學。

敢賭 選最貴、最精華地段開店二○○二年台灣圖書出版產業研究報告指出,台灣的書店自一九七九年至八九年這十一年間,開始出現第一波轉型,從永漢國際書局、新學 友書局、金石文化廣場,再到八九年成立的誠品,稱之為第一次書店產業革命(也就是從原本單點的獨立書店,發展出連鎖經營模式)。

一九九○年代,股市上萬點,經濟成長進入高峰期後,中產階級的興起,在物質生活外,開始尋求精神層次的提升,誠品便是在這個利基點下應運而生。

吳清友抓住趨勢,在大型連鎖書店,及小型獨立特色書店這兩者間,發展出第三種,既包含獨立書店的文化、藝術特色,也有大型連鎖書店氣派;他先以家具精品與進口攝影書籍為主的冷門書,作為經營誠品的特色,當時,吳清友顛覆傳統書店的作法,震撼市場。

除了走在潮流之前,吳清友敢選最貴、最精華的地段開書店,打破既有書店講坪效的經營法則。誠品第一家店,便是在仁愛路圓環邊、台北市東區最昂貴區域開出的敦南店。

原本在敦化南路底的遠企購物中心,願意提供優惠的租金給誠品駐點,卻被吳清友斷然拒絕;看似不計成本的選點策略,卻是因為吳清友很清楚誠品的定位,他要讓誠品成為台北市的一個地標、一個傳奇。

「想像比知識重要。」吳清友在面對台灣出版業的不景氣,卻仍不斷在書店的經營形態上挑戰更高品質,成為所有人文藝術創意工作者,長期且最大、最重要的發展平台。

敢貴 優質服務 不打價格戰誠品從獨立特色書店,到成為大型連鎖書店,訂價從來不是同業最低,但是靠著良好的服務,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才從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受到肯定。

誠品創業的第一桶金,來自吳清友經營的「誠建」,以銷售餐飲廚具設備為主的企業,當時誠建的訂價常比同業貴五%。「這五%就是你的價值。」誠建總經理,也是吳清友的弟弟吳明都說。

吳明都永遠記得,他與三井餐廳董事長黃奕瑞認識的時候,黃奕瑞認為誠建賣的廚具都比別人貴,吳明都立刻回他:「人家也說三井比別人貴。」黃奕瑞不假思索地 說:「因為三井比較好啊!」吳明都立刻告訴黃奕瑞,「誠建的產品也是如此,品質最好,但只比別人貴五%。」誠品延續誠建價格策略,當一般書店多採用低價促 銷,誠品卻不打「價格戰」;相反地,卻以優質服務、舒適且具有設計感的實體環境,回饋給消費者。

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林孟彥觀察,初期,確實誠品遭遇許多挑戰,消費者認為「不一定要在誠品買」,無形的品味與美感,難以訂價與收費,這讓當時誠品在獲利數字上,遇到相當大的挑戰。

但是,隨著快速展店後,每一次消費者在誠品獲得的經驗、服務所產生的附加價值,成為「集客力」的最佳方法。

知名作家李欣頻曾為買一本書走進誠品,詢問櫃枱人員,服務人員不但親切且快速地為她找到書,甚至熱情地介紹該書作者還有哪些作品,或相關主題的書又有哪些作家寫過,「結果我買了二十本,即使沒有打折。」憑藉差異化服務,誠品不打價格戰,仍獲消費者青睞。

對於人才培育的制度,與誠品的風格一樣,總是獨樹一格,誠品人力資源處資深協理林發智說,「無論什麼單位,進入誠品的人,首要條件要『愛書』」。

過去靠「師徒制」傳遞誠品人的氣質,如今,有系統化的建立學習曲線,例如,基層的圖書管理專員,到職半年以上就必須接受基礎認證考試,之後還必須接受專業 認證,包含六大領域:雜誌、圖書、影音、文學、童書及文具等,成為晉升的衡量指標,「錄取率只有三成,很難考,我可能也考不過。」誠品副董事長吳旻潔說。

敢賠 堅持理想 連賠十五年現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曾在《風格社會》一書中提到,在今日是以生活風格為體質的消費社會,一個好的品牌,往往必須能夠釋放巨大的美感能量,才能吸引消費者。品牌不是「名字」加上「商標」,必須要能製造美感體驗。

吳清友正是以誠品為台灣製造美感體驗。當時台灣的外文書店多賣大眾書,而誠品則拉高產品層次,例如藝術、建築、旅遊、食品方面的書種類齊全。當時引進許多 國外當代小說、經典文學,為台灣閱讀市場帶入更多選擇,明知小眾市場,不容易賺錢,誠品仍堅持高品質的「人文氣質」,成了與其他書店最大不同的特色。

此外,一九九九年開始,吳清友更大膽的在誠品敦南店首創「誠品不打烊」的書店經營模式。

一般書店最晚營業到晚上十點,但誠品卻提供消費者二十四小時「閱讀」的管道,也因此提供台灣夜貓族一個知性、舒適的優雅空間。雖然明知不會賺錢,吳清友仍堅持這項創新服務,台北市的誠品敦南店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二十四小時書店」。

即使看似赤字的經營方式,但吳清友深知,這些都是誠品「黏住」消費者的方法,在連賠十五年後,吳清友終於驕傲地對外宣布誠品轉虧為盈。而根據台灣中小企業處統計,台灣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也不過十三年,誠品竟忍受十五年虧損,也算得上是一個傳奇。

敢低頭 汰弱留強

面對事實勇敢關店

為堅持經營理念,誠品雖然慘賠十五年,但吳清友的經營方式並非一成不變,反而不斷調整體質,試圖在理想與現實間找到平衡點。

一九八九年,誠品在台北市仁愛路圓環邊開了第一家店,直到二○○一年之間的十二年,是誠品書店快速展店期,最高紀錄全台有超過六十家店。最慘的是○一年後景氣一路下滑,又先後遇上納莉颱風造成台北市大淹水以及SARS,誠品面臨經營困境。

大環境不佳,吳清友不得不面對事實,開始關店計畫,透過不斷整併、收掉體質較差的書店,○四年,誠品開始轉虧為盈。

之後,誠品陸續將台北京華城店、新光信義店以及嘉義衣蝶店、高雄漢神巨蛋店等店面結束。以京華城店與新光信義店來看,因為同一商圈有誠品信義旗艦店存在,為不讓客源產生排擠效應,「展店」與「關店」同時進行,正是連鎖企業調整體質的最好方式。

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祕書長洪雅齡舉便利商店為例,近五年來,超商兩大龍頭展店與關店同時在進行,整體店數維持持平的狀態,「關小店、開大店,調整體質,以連鎖企業來說,這都是從整體策略考量,有變化才是好事。」洪雅齡表示。

敢混血 創新經營 複合式商場藉由口碑、服務創造品牌價值,因此吸引人潮,進而從商場獲利。林孟彥認為,誠品創造了新的商場經營獲利模式,也就是以書店為核心,但同時發展商場的複合式多角化經營。

這樣的轉變,更展現出吳清友勇於創新的一面。當企業經營到一定的程度,無論在營收或事業規模遇上瓶頸後,企業主多半會思索以「多角化」經營方式,找尋新的利基點。

企業的經營重心移轉,總會面臨許多考驗。誠品內部就曾經有過激烈的討論,有人認為經營商場悖離了誠品原本的初衷;但事實上複合式的商場經營,卻是不得不走的一條路。

如今的誠品,已經不只是一般書店,融合了百貨、商場,跨足零售事業,吳清友也大幅調整公司整體經營策略;誠品現今的營收,有六成的占比來自於商場,三成則來自書店。

吳清友在一九九六年成立零售事業部,正式投入複合式的商品開發,二○○二年與流通事業部合併為「生活事業部」(誠品生活公司的前身),並重新提出誠品的經營理念為「人文、藝術、創意及生活」。自此以後,以書店為核心的百貨商場的經營形態,就此確立。

即使轉型成為百貨商場,吳清友仍堅持與市場走不一樣的路,融入文化事業的美學風格、設計生活。

台灣百貨業的前三大,多是引進日本品牌及經營管理模式,經營思惟首重坪效、規模;但對誠品來說,坪效絕對不是唯一考量,品牌氛圍才是第一,也因此名列台灣百大品牌。

舉例來說,當你走進誠品信義店時,一樓絕對看不到高級化妝品以及女鞋專櫃,也不見世界知名的精品品牌,取而代之的是高級家飾、充滿設計感的服飾品牌,以及咖啡店。

從書店延伸而來的百貨經營思惟,誠品可說是原汁原味的「本土」,靠著五敢成功學,吳清友在理想與現實的翹翹板上,取得平衡,展現他經營企業的遠見。

未來,進軍國際市場,與跨足飯店休閒產業,誠品能否再創佳績,值得觀察。

.我樂意看到「誠品」現象走入日常生活裡,它讓每個人伸手可得到美好的生活經驗,應該讓它繼續茁壯。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

.我曾經認真考慮搬到台北,為的是誠品。台北有誠品書店,感覺猶如奇蹟一樣。

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

.『誠品』是一個以書為核心的商場設計。它的成功,一方面是吳清友的個人品味,也是他產業觀察的能力。

大小創意齋創辦人姚仁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59

太保高管傾巢出動增持自家股票 保險股暗藏業績密碼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26677.html
11月份,中國太保有6名高管密集增持公司A股,增持份額達到10.26萬股,涉及資金182萬元。

手拿高薪的金融業高管,逐漸加入到增持自家股票的陣列中。僅今年11月份,中國太保就有6名高管密集增持公司A股,增持份額達到10.26萬股,涉及資金182萬元。太保管理層團隊近乎傾巢出動。

在A股尚無反轉跡象,保險股走勢時強時弱的不明朗形勢下,中國太保高管集體增持自家股背後,究竟傳遞出了一個怎樣的信號?隨著近日多家投行的密集調研,保險股的投資價值重回機構視線。

一個月六高管密集增持

「公司沒有任何授意,高管增持純屬個人自發行為,並且嚴格履行了信息披露義務。」昨日傍晚,問及近期高管增持之舉時,中國太保相關人士如是回應記者。

之所以引起各方關注,乃太保高管增持行為之密集。上海證券交易所數據顯示,今年11月,共有顧越、孫培堅、高國富、徐敬惠、宋俊祥、霍聯宏等6名高管出現9次增持行為,價格區間為每股16.6元至18.63元之間。其中,僅副總裁顧越1人就出手增持4次,增持份額最多的是董事長高國富(3.2萬股)、總裁霍聯宏(2.86萬股)。

上述6人均為中國太保管理層核心人物。據記者粗略統計,6名高管9次增持份額合計10.26萬股,涉及資金182萬元。動用資金從高到低依次為:高國富55.7萬元、霍聯宏53.28萬元、顧越31.1萬元、徐敬惠21萬元、宋俊祥17.86萬元、孫培堅3.326萬元。

事實上,這並非太保高管首度集體增持。查閱過往資料後發現,自2009年5月21日開始,太保9名高管先後63次增持自家股票。本報統計發現,太保高管3年多以來的增持價格區間在每股16.6元至24.84元之間。

雖然中國平安、新華保險也出現過高管增持行為,但諸如中國太保這樣如此密集的認購之舉,實屬鮮見。如此行動一致的「高管自發行為」,引來各路資本的關注。

板塊低估引來投行調研

按照中國太保的說法,「這是公司高管對公司發展有信心,認為目前公司股價被低估。」而投行人士的解讀是,高管此時密集「抄底」,可能還傳遞了業績回暖的信號。

就在高管密集增持信號釋放後,由某大型券商牽頭、多家公、私募基金等買方機構組成的調研隊伍,於近日來到位於上海陸家嘴的中國太保大本營。

一位知情人士告知,中國太保在調研會議上透露,正試圖通過移動展業模式和產品升級來解決個險營銷渠道增長問題,進一步提高代理人產能,預計明年其個險新單同比增長10%;此外,權益倉位控制得當,持倉比例低於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但高於新華保險。

不可否認的是,保險板塊已經身處底部。不僅僅是中國太保,新華保險近日也迎來了另一家大型券商牽頭的實地調研。據知情人士透露,從調研反饋情況來看,新華保險個險產品轉型效果已顯,高價值的終身險和健康險佔比高達25%,銀保期交佔比高於主要競爭對手。

而限售股解禁問題,一直被市場視為可能引爆新華保險股價的「地雷」。據悉,新華保險約有9.4 億股A股將於12月15日解禁,其中,一半是寶鋼(4.7億股),一半是PE 機構和小股東。對此,新華保險在調研中表態:寶鋼、蘇黎世等短期沒有出售公司股價的安排。

就在對太保、新華的調研結束後,相關券商隨即發出推介保險股的研究報告。保險股近一週以來表現搶眼,成為領漲標竿。

不過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據本報瞭解,被視為保險股一大催化劑的「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試點」,於年底前出台的預期可能化為泡影。其餘幾項重大鼓勵性政策措施的具體落實,恐怕也要待明年才會見分曉,今年內難有實質效應產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80

中國太保中報點評 鐘達奇

http://xueqiu.com/5657933100/24956095
太平洋保險發佈中報,略談一二。

一、淨利潤增速上市險企第一
受益於良好的投資收益率和壽險新業務利潤率的提升以及2012年同期淨利潤的較低基數,淨利潤增長107%至54.6億元,該增速或是上市險企第一名。

二、財險綜合成本上升
財險業務收入提升20.2%至423.5億元,得益於良好的投資回報率和較高的業務規模增速,雖然財險業務的綜合成本率上升3.5個百分點至97.7%,淨利潤仍錄得正增長,增幅為11%,財險淨利潤達到17.4億元,佔總淨利潤54.6億元的三分之一弱。

三、壽險業務頗具亮點
1、業務結構優化明顯,壽險新保期繳佔總新保的比例從2012 年上半年的38.0% 提升到43.9%;其中5 年期及以上業務佔比達到93.0%,同比提升2.2 個百分點,但是業務結構優化過程中遭遇保費收入增長乏力陣痛,壽險保費僅增長1.9%,遠低於行業整體增速,這也是過去中國平安經歷過的。
2、受益於結構優化,新業務利潤率提升2.6%至18%,利潤率的提高推動上半年新業務價值提升4.8%至42.5億元,從而致使有效業務價值也獲得了攀升13.1%至555億元的好成績,但是受困於集團淨資產的零增長,內含價值僅小幅增長3.3%至1397億元,集團淨資產的零增長約有兩個因素,分紅32億元以及上半年權益資產下跌影響。
3、投資收益率為近年佳績,受益於投資結構優化和上半年股市、債市的平衡運行(6月股債雙殺影響偏小),中國太保總投資收益率(年化)大幅提升0.9%至4.8%。
4、投資資產結構有所優化,太保總投資資產上升5.5%至6620億,其中固定收益類資產佔比84.3%,該比例下滑0.7%,而權益類投資則提升0.3%至10.3%,其中非上市股權投資增長19%。

四、養老險業務繼續保持穩定發展
作為頗受關注的長江養老險,一直被市場認為是太保佈局稅延制度紅利的一大伏筆,在政策尚未落地之前,繼續保持穩步發展。長江養老受託管理資產達到336.12 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6%;投資管理資產達到275.63 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6.1%。

總體而言,中規中矩,壽險業行業仍處於低谷向上攀升的底部區域,未來保險業的政策支持的傾斜程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行業未來的發展速度。中國太保每股內含價值15.42元,按照16.6元股價計算,市涵率不足1.1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40

洗牌戰端再開啟,飛魚科技ipo的最後機會 俊世太保

來源: http://xueqiu.com/9402749338/31586260



9月16日晚間消息,飛魚科技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申請在港上市。據招股書披露,公司2014年上半年營收1.29億元人民幣,凈利潤7687萬元,同比增66%。2011年、2012年、2013年的營收分別為3301萬元人民幣、1.58萬元人民幣、1.45億元人民幣。

強強聯手,蔡文勝的又一次漂亮投資

飛魚科技由廈門光環科技和凱羅天下與今年7月合並而成,雙方能走到一起,一方面是因為希望去資本市場謀取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蔡文勝的資本運作也不可獲取,光環科技和凱羅天下同為蔡文勝投資的團隊。

光環遊戲成立於2008年,《神仙道》是光環遊戲最具有代表性的網頁遊戲作品。數據顯示,《神仙道》自2011年正式上線後,曾在上百個運營平臺都有優秀的表現。據艾瑞咨詢報告顯示,《神仙道》頁遊在2012年中國區所有RPG遊戲中其充值流水排名第三。手遊版《神仙道》表現也十分搶眼,按充值流水計算,其為2013年中國第十大手機遊戲,據App Annie數據顯示,手遊版《神仙道》自推出後連續24個月占據App Store中國區暢銷總榜單前20名,另《囧西遊》及《亂世之刃2》自推出後也長期占據App Store中國區暢銷榜前20名。

合並的另一方凱羅天下,是休閑遊戲《保衛蘿蔔》及《保衛蘿蔔2》的開發商。《保衛蘿蔔》系列於2012年8月上線,兩年時間里《保衛蘿蔔》及《保衛蘿蔔2》玩家數量已經破億。這一國民級休閑塔防遊戲問市後好評如潮,長期盤踞各大應用市場下載排行榜首位。據艾瑞咨詢報告,《保衛蘿蔔》2013年平均月活躍用戶超過1690萬,為中國排名首位的塔防遊戲,打破了海外休閑遊戲在中國區的壟斷地位。

據招股書披露,飛魚科技目前已推出7款手機遊戲和網頁遊戲產品,並計劃於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陸續推出更多自主研發產品,同時將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雙方強強聯手,蔡文勝的投資又一次獲得了喜人的回報。

合並抱團,降低風險的市場邏輯

飛魚科技CEO姚劍軍曾坦言自己與凱羅天下CEO陳劍瑜是十幾年的好友,光環遊戲自成立伊始即確立了“簡單有趣”的理念,在這點上與趣味性見長的保衛蘿蔔團隊可謂是不謀而合,雙方在遊戲研發理念上趨同,是兩家公司能夠“聯姻“的主要原因。

兩家公司的合並後,光環遊戲在頁遊、中重度遊戲的研發有很強的實力,凱羅天下在休閑遊戲的研發也有很強的實力,且還有很不錯的發行能力。合並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優勢互補,並重點拓展了發行業務,從而得以從現在的發行市場格局中搶一塊蛋糕,繼續將細分領域市場做大做強。

其實相比來說,光環遊戲的實力遠比凱羅天下強,憑借《神仙道》這款現象級網頁遊戲,光環寄身於國內一線網頁遊戲公司。但現在的頁遊市場增長已經十分緩慢,即將要進入飽和期。而手遊正處在一個爆發式增長階段,很多頁遊公司在轉型過程中都面臨許多問題。手遊和頁遊的打法有不同之處,但也有相同之處。手機屏幕遠比電腦屏幕小,並且時間上更加的碎片化,這對頁遊公司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而凱羅天下憑借兩款《保衛蘿蔔》,不僅成為準一線手遊的研發公司,甚至更是具備發展成為線下實體玩具商的可能性。但手遊行業的高風險,以及對渠道的依賴,這是很多手遊公司無法解決的困局。隨著渠道流量的瓶頸出現,尋找新的渠道對手遊公司來說至關重要。而頁遊公司多年的流量平臺經驗,其實正好能給到很好的補充。

現在的遊戲行業,特別是手遊行業,有研發實力的公司非常多,到目前為止也還沒有哪一家能夠獨大,都處在差不多水平的發展階段,可以說目前的手遊行業還是一個戰國時期,而戰國到三國的市場格局很有可能只需要一到兩年時間,如果要快速成長的話,合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抱團發展。隨著手遊重度化趨勢的到來,手遊和頁遊某種程度上形態已經越來越像,兩家公司走到一起其實就很好理解了。

瓶頸已現,ipo的最後機會

一片紅海的手遊市場,爆發式的瘋狂迎來了成千款手遊,而這其中只有不到5%的遊戲可以盈利。值得註意的是,進入2014年,作為手遊增長巨大支撐的智能手機紅利正在下降,智能終端的出貨正在放慢。根據IDC的預測,隨著智能手機保有量突破5億部,智能終端在2014年的整體市場增速將有所放緩。由於智能機紅利的下降,現在用戶獲取成本的價格將越來越高,中小團隊在手遊上面獲得成功的概率變得越來越小。

而國內優質的主要手遊平臺基本被騰訊、百度等大企業所掌控,隨著巨頭對利潤的不斷追求,未來他們勢必會進軍自主研發領域,騰訊現在只是走到前列,到那時存活下來的手遊公司生存將更加艱難。

另一方面,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手遊公司單靠某一項“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已經過去。一家手遊公司要做大,需要很多地方都強,產品要強,運營要強,資本層面也要有考慮,同時還需要放眼全球,更需要未來一段時間或者兩三年,甚至五年以上對市場、對這個行業發展的判斷,預先做一些布局。不然,賺兩年錢可能就結束了。

在當下整個手遊市場環境發展還非常好,手遊的用戶規模和用戶滲透率肯定也會高於頁遊和端遊,未來2-3年還會是手遊業的高速增長階段,但當人口紅利結束後,手遊市場這個行業就會趨於穩定,更加理性。

整個行業的洗牌大戰,隨著一系列的並購已然展開。巨頭通過資本大肆收購市場的優質資產,有實力的遊戲公司紛紛上市圈錢,只剩下一些擁有較強實力,但卻又不滿足上市條件的遊戲公司。如果今年這個關口沒有上市成功,那麽將會成為獲得資本支持的一線公司再次洗牌的對象。也許合並抱團ipo,對光環遊戲和凱羅天下來說這是最後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174

中國太保:轉型帶來的投資機會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來源: http://xueqiu.com/5545011370/31967991

——個人認為:長期看,太保的增長的質量依然步入平安,只是通過轉型縮小與平安的差距罷了。

點擊鏈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kwMTkxOA==&mid=271449773&idx=2&sn=847c7aa102b48e0bb594490ca8b99b00#rd 

2014-09-26 理性 摩爾金融



摘要

保險行業內,友邦和平安擁有著最好的負債端的渠道和保費結構,其特點便是以個險渠道為主以及期繳業務占比較高為特征,而中國太保(601601.SH)的轉型也是遵循“聚焦個險渠道,聚焦期繳業務”的總原則來的。2013年中國太保的年報封面便寫著“轉型之路”,而從2014年中報的數據來看,太保的壽險負債端的轉型已經初具成效。

壓縮銀保渠道

壽險銷售主要依靠兩個渠道:個險渠道和銀保渠道。中國太保的壽險保費近年來增長迅速,2004-2010年複合增長率近18%,略低於行業平均的22%(在行業增長快速階段,更加激進的中小保險公司的增長更快)。但由於太保壽險保費較大程度依賴銀行渠道,所以增長率波動較大。如下表所示,2011年以來,太保提出轉型,聚焦個險渠道,同時銀保渠道保費以及占比迅速下滑,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監管新規:2010年11月,銀監會單方面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合規銷售與風險管理的通知》,要求2010年年底前銀行必須肅清駐點的保險公司銷售人員,同時限定銀保合作模式為“一對三”,即一家銀行網點只能代理三家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2011年3月,保監會、銀監會又聯合發布了《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監管指引》,要求銀、保加強協作,銷售保險產品的銀行人員亦須持有保險代理人資格證書;並再次強調,商業銀行不得允許保險公司人員派駐銀行網點。自 2010 年銀保新政之後,之前占據半壁江山的銀保渠道頹勢盡顯,拖累整個壽險業的增速,2011年及2012年壽險業的增速僅為個位數,與2010 年的30%的增速形成強烈反差。在銀保渠道的重創之下,全行業都致力於價值增長的轉型。中國太保在轉型上做得比較早,2009年起就提出了“聚焦個險,聚焦期繳”的策略,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從上述數據我們也可以看到銀保保費的占比由10年的55%下降至2014年中期的26.9%;

2、高利率環境:由於過高的存準率等各種政策因素所導致的這幾年民間高利率的環境,促進各種理財產品高收益率化,銀保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銀保渠道新單保費連續三年大幅下滑。其中2012年成為增速下降最快時期﹐太保實現壽險業務收入934.61 億元﹐同比增長0.3%;其中新保業務收入373.33 億元﹐同比下降 20.5%﹔續期業務收入561.28 億元﹐同比增長 21.3%。新保業務下降主要因為銀保渠道新保業務收入同比下降40.2%;其中躉交同比降 40.7%,期繳也下降了38%;

3、銀保渠道的新業務價值貢獻率極低:高昂的渠道費用和簡單的產品設計導致銀保產品新業務價值幾乎為零。經過三年調整,太保壽險正逐步擺脫傳統銀保渠道,積極謀求轉型。同時,太保也積極調整銀行渠道的產品結構,2013年銀行渠道高價值新型期繳產品收入達到15.44億元,同比增長32.8%,推動銀行渠道新業務價值實現正增長。2014年中期銀行渠道高價值新型期繳產品收入達到11.68億元,同比增長23.2%,轉型效果進一步顯現。

由於壓縮了銀保渠道導致了市場份額的下降

近年來中國壽險行業集中度下降,中小保險公司增長迅猛,太保壽險市場份額前幾年略有下降。2009 年開始,太保關註個險渠道保費與價值增長,個險渠道新單增長領先同業,市場份額企穩回升。但是由於太保在2013年依然堅持原有的轉型戰略,其銀保保費依然下滑,而同時,其他保險公司卻在2013年中“大躍進”銀保渠道的保費收入,比如:銀保市場新單規模保費方面,人保壽險,數據達555億元,同比上漲17%;生命人壽以548億元排名第三,同比上漲87%,前海人壽更是達到124億元,同比增長1721%,從而其他公司的躍進導致太保市場份額下降。但是,筆者進一步拆解發現,2013年的銀保的新單多數為由於市場高利率環境下的短期產品,而太保在這浮躁的市場中堅持前幾年的既定戰略,個人認為是更加理性的做法。



“聚焦期繳業務”也取得較好的效果





由以上三表可以看到,險種結構保持穩定的同時,個險渠道新保中的期繳增速超越平均,占比逐漸提升,即營銷員基本銷售的都是久期較長、新業務價值利潤率較高的期繳業務。整體壽險保費的新單中期繳占比也逐漸穩定的上升,躉繳在迅速的下降。2013年數據顯示:營銷渠道新業務價值61.60億元,占比達到82.2%,同比提升3.5個百分點;實現新保業務收入129.76億元,同比增長10.4%,近三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3.2%。轉型取得一定的效果。2014年中期,營銷渠道新業務價值44.12億元,同比增長29.1%,新業務價值占比達到84.4%,同比提升4.1個百分點。

未來營銷員渠道看點在於產能提升



太保壽險2011年以來提出保費策略“聚焦個險,聚焦期交”,並曾制定未來3年個險渠道新業務價值增長20%目標,具體分解為營銷員數量每年10%的增長,以及每年10%的個人產能增長,但該目標僅在2011年得以實現,2013年,營銷員的數量甚至是下滑的,2014年中期終於錄得正增長。

目標難實現的原因主要是營銷員增員留存困難。隨著近幾年居民收入提高和勞動力成本提升,2010年上半年上市保險公司營銷員數量首次出現下降。中國壽險個險渠道目前階段仍是粗放型增長,依賴壽險營銷員的規模增長,但舊的增員模式已難以為繼,各家保險公司都面臨增員壓力,太保亦不例外。

針對營銷員的增員,太保從大增員向通過 PCAAS 計劃增員轉變,在人力素質上有所改善,並通過客戶資源共享和產品區域隔離政策提高新人留存率。筆者認為公司通過主管這樣的高素質員工招募新人並下大力氣培養占營銷員30%-40%占比的新人是很明智的,客戶資源共享和產品區隔政策雖然能在短期內防止新人脫落,長期看還是需要產品、技能、產能和收入跟上才能真正提高留存率。

未來,太保肯定也清楚,粗放式的單純依靠營銷員數量的增長來提高個險渠道的保費收入是不可持續的,未來最重要的功夫應該花在人均產能的提升上。這方面,平安和友邦都有很好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鑒,雖然平安的人均首年規模保費從2010年的7900元滑落至7611元左右,2014年中期提升至8110元,但是依然高於太保的2014年的數據5656元,這也說明太保還有能夠努力提升的空間存在,當然,平安的負債端優勢的建立非一朝一夕,而是長期的結果,太保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綜述,自轉型以來,太保的負債端的結構已經在發生可喜的變化,雖然由於銀保渠道新保的下降拉低了首年保費的增長,但是由於結構的改善,新業務價值率連續三年提升:2011年13.6%,2012年17.8%,2013年20.7%,從而實現了壽險新業務價值近三年複合增長率達到7.1%,領先行業平均水平。2014年新業務價值利潤率達到21%,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2014年壽險負債端進一步向好

根據以上2014年中報的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中國太保銀保業務規模占比進一步有所下降,在產品種類上公司也堅持過去幾年的既定戰略,著重進一步發展期繳類業務價值較高的產品。規模上遇到瓶頸的營銷員代理人數量增長7%,並且同時,人均產能同比大幅增長帶動個險渠道保費增加,其中人均產能在今年開門紅階段或超萬元以上,由於有開門紅沖擊的原因,如果綜合年化的話,預計超越2013年6%左右的增長速度,達到歷史均值10%左右的水平。另外,源於費改的因素,太保從4月份推出了保障型產品,雖然過去的幾個月以銷售利潤率偏低的長期儲蓄型產品為主,但是預計後面幾個月利潤率更高的保障性產品的占比提升會上來。2014年上半年,新業務價值達到52.3億,同比增長22.9%,預計2014年的新業務價值增速回達到15%以上的自2012年以來的最好水平,正式宣告負債端走出低谷,步入新一輪以轉型為主要催化劑的增長周期。

目前,太保的壽險板塊的靜態估值停留在1倍內含價值附近,隱含著市場的預期是新業務價值零增長,這對於轉型已經初顯成效的太保來說,目前的市值是存在低估的極大概率的。

風險:

1、民間再次陷入錢荒,高利率環境再次成為常態;

2、中國經濟崩潰;

3、太保未保持既定戰略,壽險負債端未改善,財險綜合成本率過高。

(利益相關:作者持有文章所涉及公司的倉位)

▇ 本文為摩爾金融撰稿人原創文章,請勿轉載

文:理性 個人投資者

圖:東方IC

免責聲明:本文的分析及觀點所依據的信息均來源於公開資料,本公司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也不保證所依據的信息和建議不會發生任何變化。文中的觀點、結論和建議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訂閱用戶依據本文提供的信息進行證券投資所造成的一切後果,本公司概不負責。

摩爾金融是界面旗下專業投資情報平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041

保險公司混改 中國太保有望成為先行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80

W020130615621151805278

中國太保昨日發布公告,其股東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擬以所持中國太保部分A股股票為標的發行可交換公司債券。投行人士指出,這是變相減持其股份,透露出國內保險業或將開始邁出混合制改革重要一步。

中國太保昨日在公告透露,近日收到其股東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書面通知,擬以所持中國太保部分A股股票為標的發行可交換公司債券,擬發行期限不超過5年,擬募集資金規模不超過35億元。

上證報》援引多家投行人士解讀稱:“這其實是一個變相減持行為。”

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及其全資子公司上海國鑫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共持有中國太保45712.34萬股A股,約占中國太保已發行股本總數的5.0444%。

此次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擬減持中國太保A股的股本比例不足2%,雖然金額不大,但意義深遠。《上證報》援引消息人士表示,社會資本接盤的意願比較強烈,這意味著中國太保有望成為國內保險業國企改革的先行者。

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系上海國際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是後者系統戰略性金融資產的重要持股公司。一位接近中國太保管理層的知情人士向《上證報》透露,隨著上海市國資布局結構調整的加快,上海國際集團的定位和使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是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此次減持部分中國太保A股股份的一個大背景。

另據《上證報》獨家獲悉,作為上海市屬國資控股企業,中國太保改革的下一步是推出股權激勵計劃,主要涉及高管和骨幹,具體模式尚待進一步確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2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