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資管混戰

2013-04-22  NCW
 
 

 

中國財富管理版圖迅猛擴張 新舊勢力正面交鋒,

8號文暫時控制發展速度

格局將如何因此變化

◎ 本刊記者 張宇哲 文業界逐漸冷靜下來:銀監會理財新規對泛資產管理行業(即大資管)的效應,沒有一開始市場反應的那樣糟糕。

3月27日,中國銀監會發佈《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 的通知》 (下稱8號文) ,對商業銀行理財資金直接或通過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交易平台等間接投資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業務做出規定。

與業界最初普遍第一反應的悲觀觀 點不同,北京產權交易所董事長熊焰認為,銀監會明確了理財投資于非標債 權的合法性,界定了非標債權的適度空間,提出了 “一一對應”的風控原則和相關信息披露要求,這對泛資產管理行業應屬長期重大利好。

多位信托及券商人士稱,銀監會推出的8號文力求規範非標準債權市場,或將大大壓縮包括券商、信托公司、第三方機構的通道業務,但這並不能改變高歌猛進的券商創新,中國財富管理版圖迅猛擴張會得到適度控制,但以往與銀行合作最為密切的信托,以及新崛起的券商資管、基金公司子公司資管、保險資管開始正面交鋒的格局並未改變。

自2012年上半年開始,證監會、保監會頻出新政,各自發力為其監管的券商、基金、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的資管業務放鬆管制、降低投資門檻、大大拓寬投資範圍。

首先就是券商資管 “大鬆綁” 。2012 年10月, “一法兩規” (即證監會正式下發的《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 《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和《證券公司定向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 )打破桎梏,券商資管業務格局、遊戲規則重構,券商資產管理幾乎從無到有,升至1.89萬億元,2013 年1月,規模更突破2萬億元大關。眼下,熱鬧的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的崛起,契合了中國金融轉型的需要。銀行理財、信托、證券、基金子公司、保險五大機構都在運用信托關係進行財富管理,金融機構走向全面資產管理的“大資管時代” 。

但是,這些資管業務目前仍停留在主要是幫助銀行搬運資產,為規避資本金佔用監管要求,把表內貸款轉表外。

“與其說是‘影子銀行’ ,不如說是‘銀行的影子’ 。 ”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說。

2012年12月財政部、人民銀行、發改委、銀監會四部委聯合下發的 《關於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行為的通知》 (即463號文) ,並未約束證券業,信托公司受到政策約束的地產領域、政府平台領域正成為券商資管、基金公司子公司的套利機會。

央行有關人士表示,不管是“影子銀行”還是 “銀行的影子” ,關鍵是,這些“影子業務”到底有多大規模?融資人是哪些人?結構如何?潛在不良資產 有多少?風險點在哪裡?特別是由哪些人持有?“如果監管部門對這些都心裡有底,風險就是可控的” 。

券商資管凶猛

這一輪理財市場資產管理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截至 2012 年底,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的總規模近 30 萬億元,規模和廣度大大超越從前信托公司可謂中國最大的非標準資產證 券化服務提供商,享有在中國分業監管的金融體制下的制度紅利,即信托能夠整合運用幾乎所有金融工具,是中國的“實業投行” 。

不過,眼下信托公司的制度紅利正受到“正牌投行” 的迅猛衝擊。

在2012年5月的“券商創新大會”上,證監會提出11條推進證券公司創新發展的思路與措施。

其中,對信托業外部經營環境產生較大影響的包括:鼓勵證券公司發展資產管理業務,將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 ,並擴大投資範圍;證券公司由僅能代銷公募基金產品,擴大至可代銷各類合規金融產品(包括信托產品在內) 。

多位信托業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眼下信托公司的從業者是“香餑餑” ,“基金公司子公司、券商都來找信托公司取經,高薪挖信托公司的人。 ”目前基金公司子公司處於招兵買馬階段。 “實業類業務基本是靠信托挖過來的人組隊做。 ” 一位基金公司子公司人士亦對此證實。

“做的是和信托公司一樣的業務,但是基金公司做慣了買方,營銷能力不如券商;保險資管的優勢是資金,劣勢是偏保守、人員素質偏差。券商的競爭對信托公司威脅最大。 ”一位中海信托人士表示。

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認為,無論是在行業開放,還是在產品創新方面,證監會都進行了很大的管制鬆綁。有許多原來屬於禁區的領域也開始鬆動放開,現在基本上是“只有想不到的,沒有不讓做的” 。

由於放鬆管制而獲得較大發展機會的證券公司,正成為財富管理市場中強有力的參與者和競爭者。受通道業務拉動,券商資管規模迅速膨脹,短短一年間,已從2011年底的2800多億元發展到目前突破2萬億元,其中80% 為通過定向計劃發行銀行產品的通道業務。這類業務屬於銀信合作的變體。

招商證券研報稱,2013年銀行與券商合作的業務種類和規模仍會快速增加,券商也將成為變相為社會提供資金供給的重要渠道。

資金供應的主導方銀行樂見其成,因為過去以信托作為理財產品主渠道的交易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券商通道手續費已從3?降到0.5?至1?,遠低於以往銀信合作中3?的手續費。

前述中海信托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在券商資產管理業務放開之後,證券類的投資信托公司將很難展開,信托公司只能傾向做固定收益類和實業類投資,業務範圍大為縮小,而地產信托、銀信合作的通道業務由於受政策限制,信托公司規模不斷被壓縮,但券商可以做這些業務,且只佔用很少資本金。

在 “券商創新大會”之後,證監會對淨資本監管政策也有所放鬆,降低了各類業務的風險準備比例,放寬了淨資 本的計算方法。銀證通道業務合作中,券商淨資本佔用1%,但在銀信合作中,信托的淨資本佔用達3%。

“券商資管、保險資管、基金公司子公司都來找信托學習怎麼做業務,但它們的業務准入門檻、監管標準比信托公司寬鬆多了,信托公司面臨多方面的不公平競爭。 ”多位信托公司人士表示。

比如,券商發行的小集合資管計劃,發行的自然人投資者人數在200人以內、單個資管計劃投資門檻不低於100萬元,比信托公司寬鬆;新的 《證券基金法》于2013年6月1日實施之後,300萬元以上投資門檻限定在200人以下;而信托公司發行的集合信托計劃,單個信托計劃的投資門檻在100萬元 -300萬元,單個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自然人人數不得超過50人,300萬元以上沒有限制。

“各地銀監局對信托公司的信托產品管得較死,比如房地產信托計劃一事一報;券商發行的資管計劃也開始投向地產,而各地證監局並不管。 ”一位信托人士說,券商資管新政已取消此前資管集合計劃的審批制,改為事後由證券業協會備案管理。

證監會的市場化新政,贏得了證券業的好評。

一位安信證券資管部人士認為,證監會雙向放開,券商可以發行公募基金產品、基金可以做資管業務,讓牌照的壁壘越來越小。

一位信托公司高管則對此反問, “既然大資管時代全放開,就應該對等放開,所有牌照都放開,規則一致。既然券商、基金可以做信托業務,反過來,信托公司是不是也可以做股票的承銷業務、經紀業務、公募基金?證監會至今不允許信托計劃作為擬上市公司的股東,這是制約信托公司PE 信托業務開展的最主要障礙。 ”不惟信托、證券資管業的監管標準不一致,從資產管理主體的角度,在理財市場上地位優越的銀行,與基金等主體從事資產管理的監管標準亦不一致,包括不同理財產品的投資起點區別待遇、在公開市場開戶的待遇等。

中國工商銀行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馬續田表示, “以銀行的服務能力,應該能服務更多的客戶。 ”據馬續田介紹,按照2011年的數據,銀行對理財產品收取的銷售費率是0.4%,基金是1%,而且基金是先行扣除費用,銀行則是實現收益後才收取;交易所債市和股票市場也沒有向銀行理財產品放開;銀行理財也沒有 Pre-IPO 的投資資格和新股的詢價資格等。

銀監會有關人士亦認為,所有的金融機構應該在一個開放、公平的環境中競爭和開展業務,這應是未來金融改革的方向。

監管套利

除了通道業務,信托公司受到銀監會政策約束的地產領域、政府平台領域等利潤更高的融資類項目正成為券商資管、基金公司子公司延伸

業務觸角的新領域

一位券商資管人士證實, “2012年看到的券商定向計劃涉及很多地產、政府平台項目,期限一般都在一年、兩年,現在兌付日期還未到,暫時看不到風險,如果持續下去,遲早券商會‘中槍’ 。最大的風險積聚並不是在小集合、大集合產品,而是集中在各種名目繁多、號稱‘萬能’ 的定向計劃上。 ”一位信托人士稱, “除政策壁壘,信托公司融資成本壓不過券商,因為券商有分佈全國的網點渠道優勢,信托公司沒有自己的營銷渠道,在當地直屬地經營,主要借助其他渠道銷售,直銷能力有限。 ”“從現在的市場需求看,放貸的需求很大,銀監會8號文之後,券商不和銀行合作,可以和信托合作放貸。 ” 前述券商資管人士稱。3月中旬,證監會曾下發 《關於加強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監管的通知》 (下稱26號文) 。26號文封堵了用小集合購買定向資管、單一信托來變相放貸的做法,但並沒禁止券商資管計劃借道集合信托來放貸。多位券商資管人士預計,未來業務重心將轉向主動管理的小集合定向資管計劃。

按照券商資管的“一法兩規” ,定向資管計劃投資範圍由合同約定,投資範圍並無限制; 但是, “券商並無放貸資格,用收益權售後回購等融資方式,這是變相放貸,而銀監局監管的信托公司是按照 《貸款通則》的風控審查要求發放信托貸款的。 ” 信托業內人士稱。

“一個普遍問題是,與信托公司的做法相比較,券商對資管計劃的後續資 金管理薄弱,券商只是模仿了一點皮毛,因為它沒有約束。 ”一位信托公司人士認為。

“券商資管委托銀行放貸款,屬於相對規範的;膽子大的券商自己就做地產資管計劃,主要是中小券商比較激進,特別是中小民企券商;未來券商資管會有各種名目繁多的產品,對接不同類型、不同需求的私募、機構、大戶。

只要有資金,資管賬戶都可以開;到最後就拼兩個東西,一是從業者的職業操守,二是風控;這是兩個矛盾的東西。 ”一位券商資管人士稱。

此 外,2012年11月 基 金 公 司“鬆綁” ,開始進入實業投資領域,打造 “投融資平台” ,亦壓縮了信托公司跨市場投資優勢。

2012年11月,證監會頒佈了 《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 ,允許基金公司通過設立專業子公司開展專項資產管理業務,並允許專項 資產管理計劃除投資股票、債券、證券投資基金、央行票據、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證券、金融衍生品、商品期貨,還可以投資非上市公司股權、債權類資產、收益權類資產以及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其他資產。這意味著,基金公司通過設立專業子公司,可進入實業投資領 域,與信托公司的投資範圍趨同。這打破了信托公司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實業領域投資的優勢,也意味著基金公司在傳統的資產管理業務之外,增加了投融資平台的功能。

很快,與券商資管一樣,基金公司子公司也開始進入信托受限的地產領 域。2013年2月,剛成立不久的嘉實基金子公司嘉實資本推出其首個投資于房地產項目的專項資產管理產品。這個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將投資于鎮江恒福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的“美瀾園”項目,是由嘉實資本聯手知名房地產投資基金公司盛世神州共同推出的。由嘉實資本募集1.4億元的“優先級” ,鎮江恒福負責0.6億元的“劣後級” 。其中,嘉實資本募集的“優先級”將根據資金量情況享有9%、10%、11%三檔預期年化收益率,認購門檻100萬元起步,產品期限為18個月至24個月。這個產品在一天之內就全部預約賣出。

“基金公司子公司做的地產基金業務,沒有資本金風險權重約束。信托公司想幹都幹不了,因為對淨資本敏感,做多了就虧了。 ”前述信托公司人士稱。

“理論上看,基金公司子公司可以設計出類似銀行、自己籌資自己放貸的模式,這將極大地考驗基金公司對信用風險的識別、管理能力。基金公司長期從事股票、債券二級市場的投資,對實業企業信用風險的把握能力,還有待培育。 ” 安信證券人士對此評價。

“資管業務券商、基金公司子公司可以做,但不應該做信托公司已經禁止的業務。對於監管部門而言,證監會並沒有監管負債業務的經驗,出風險的概率很大;現在還沒有出現很慘痛的例子,一旦出現,銀監會就該‘開槍’了。 ”上述信托公司人士說。

風控放鬆

“現在 60 多家信托公司,100 多家券商, 相當于 200家公司在做業務,後果就是價格戰、惡性競爭,只能去做一些有風險的業務。整個資管行業風險控制標準大大放寬。 ”一

位信托公司人士說

原來一鍋粥三個人吃,現在是十個人搶;現在一家企業的項目,原來可能是三家信托公司做,現在銀行理財、保險專項計劃、券商理財一起上,券商壓價壓得厲害,好項目基本做不了,因為價格壓得太低。 ”中海信托有關人士透露。

一位諾亞財富人士證實: “好項目搶得厲害,以前信托的手續費是百分之幾,現在券商只收千分之幾;第三方財富機構自己拿項目也難多了。 ”競爭加劇帶來風控門檻降低。前述中海信托人士稱,以前只做大國企的項目,現在開始做中型國企和不知名、抗風險水平差的民企項目,只有這些企業可給高收益率,結果整個資管行業,包括銀行理財、券商、信托行業的整體風險都在提高,早晚全行業又會面臨整頓。 “以前有牌照效應,現在信托公司面臨重新洗牌,更要憑經營能力生存。 ”中國的經濟複蘇尚不明確,近年地產信托、政府平台利用各種渠道借新還舊。這些不斷膨脹、數據不清、外界看不清產品結構的表外金融產品的風險,正越來越受到市場參與者的關注。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誰會接最後一棒?

在業內人士看來,信托、券商、基金公司子公司三類資管機構中,未來基金公司子公司風險最大。因為基金公司子公司資本金通常只有兩三千萬元, “管理幾十億元、上百億元資產,資本金怎麼夠用?一兩單業務出風險都賠不了!

像一家信托公司管理2000多萬元資產,監管部門、市場都很關注,投資者把錢放到基金子公司,如何放心?”上海一家信托公司高管稱。近年信托公司不斷增資,資金實力明顯增強,資本金20億元以上比較普遍。

瑞信分析人士表示,大部分“影子銀行”的股權基礎薄弱,一兩個項目違約,就可能卷走資本基礎;市場此後會更關注這些機構的信用風險,因為它們的資金枯竭和債務久期錯配可能曝光。

收益率怪狀

“跨市場套利機會是信托高收益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現行利率雙軌制下,信托產品收益更接近真實市場利率水平。 ”有信托公司

高管稱

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的投資渠道仍然很窄,投資標的類似,無論銀行理財、信托計劃、券商集合、基金公司子公司,標準類產品主要投向股票、債券,非標準類產品主要是地方基建項目。

雖然非標準類產品標的類似,但收益率差距不小。其中,信托產品的收益率長期顯著高于其他同類理財產品。

比如,通常高收益信托產品,指的是固定收益類集合資金信托計劃,這類信托計劃的投資門檻在100萬元 -300萬元,期限一年到兩年,單只信托計劃的平均規模在3億元至5億元,年化收益率為10% 左右,這類投資標的通常為地產項目或者政信類基建信托項目;同類標的的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則在8%-9%。

“這是因金融管制導致不同金融市場隔離,通過產品創新來拉平不同類別金融產品管制帶來的收益差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巴曙松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3年會”上稱。

業內人士亦稱,不同金融機構資金來源渠道不一,從銀行、信托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獲得的資金渠道不同,資金成本、收益差異也大,這種差異並非因為投資標的風險不同而收益不同。

工行資產管理部人士亦表示,從投資對象和模式來看,有很大差別;從銀行角度來說,銀行的投資管理能力還不強,有政府提供的保護利差空間,可以從央行給予的固定利差空間拿到貸款項目做為投資標的,就可以將其轉化為其他產品,投資者、銀行則都可以取得固定收益;而券商投向主要是股票和債券,價格波動大,不能獲得一個穩定的回報。 “一旦利率市場化,銀行不可能拿到一個收益明確的投資標的,也就不可能給客戶一個明確的投資品收益。 ”中信證券的研究報告分析認為,2013年固定收益產品的整體收益率趨向下行:隨著監管規範加大成本,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將基本穩定或略有下降;收益率大幅上行的可能性不大;競爭加劇,收益率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流動性趨穩,銀行高息攬儲的意願不強;信托產品收益率中長期有下行壓力,收益率與相關項目風險相關性不高;隨企業債等直接融資渠道拓寬,收益率將向債券靠近。

呼喚統一監管

各類資產管理參與者、投資管理人,都應逐漸在同一個基本法下進行標

准模式的資產管理

從金融發展看,綜合化經營成為必然。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爆炸性的增長,隨之而來的便是監管新題。

有觀點建議,以新《證券投資基金法》為未來財富管理大法的基礎。但業內人士認為,新法初衷是為公募基金走向財富管理機構奠定法律基礎,並不適合全資管行業。

2012年11月,證監會發佈 《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暫行規定》 ,基金公司子公司的投資範圍亦大擴展,包括股權、債權、收益權等。但這並不符合當時已公開的 《證券基金投資法》所規定的業務範圍。

北京國際信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曉龍認為: “在財富管理行業,各家有各家的監管尺度,需要儘快統一監管尺度。

鑒於大家都在運用信托關係進行財富管理,應該做到功能監管,而不是現在的機構監管。 ”“財富管理是中國未來金融業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它是銀行、證券、保險三業的交集。基本法律關係都應視為信托關係。但現在,對這類相同法律關係的產品卻不能用同樣規則來管理。 ”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上,出任該論 壇學術委員會總顧問的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表示,法律規制上的滯後,已經對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造成制約。

馬續田稱,從發達市場的經驗來 看,上世紀90年代以後,歐美市場上各類資產管理參與者、投資管理人,都逐漸在同一個基本法下進行標準模式的資產管理。

馬續田建議,應設立國家層面的《資產管理法》 ,統一監管標準,實行分級持牌,要求基金、保險、證券和銀行的資產管理,在統一的資產管理法下,合規經營,不同的主體享有同樣的法律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91

逃過一劫 大資管公司免於“系統重要性”標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469

貝萊德和Fidelity等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可能暫時沒有被貼上“具有系統重要性”的標簽。監管機構取消了代價高昂的新監管。 財政部的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FSOC)表示,將繼續對該行業的活動和產品進行監控,以應對其可能給金融體系帶來風險。 倫敦《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稱,將資產管理公司作為系統性風險監控的條件並沒有消失,並可能被重提。但它不是FSOC當前的重點。 FSOC表示,將密切關註SEC 7月批準的新貨幣市場基金改革規定。其中包括潛在的臨時中止贖回、關口及相關費用。 美聯儲經濟學家說,這樣的關口和費用可能會加速危機。而委員會表示將監測這些規定的副作用。此舉可能會加劇其與SEC之間的緊張關系。 FSOC一直表示,正在對整個資產管理行業進行評估,而不只關註“系統性風險”。但是,由於大資管公司的利潤很可能會受到新監管的影響,資管行業集中力量對國會進行遊說,希望免於被貼上“具有系統性重要性”的標簽。 資產管理公司認為,他們不像銀行那樣對金融體系造成危險。因為他們只投資客戶的錢,並不使用大量杠桿。6月底,貝萊德管理資產達到4.6萬億美元。 資管行業敦促FSOC轉而關註這些公司所提供的特定產品或服務。關註特定產品是否會威脅金融穩定並需要額外監管。 Dodd-Frank金融改革法案表示,被指定為具有系統重要性的公司應持有更高的資本和流動性標準。這些規則將減少利潤。然而,針對這樣的規則是否適用於資管行業,尚存在爭論。 FSOC已經指出了三家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非銀行金融機構:GE Capital、 AIG 以及Prudential Financial。 FSOC將采取進一步措施,或將指定大都會人壽(Metlife)具有系統性重要性。 FSOC去年10月的報告指出,資產管理公司可能構成系統性風險。因為其擁有多個複雜的業務線。在市場恐慌時,交易對手不可能區分公司及其基金,而這可能放大市場壓力。 這份報告造成了監管機構之間的摩擦。如果這些公司被認為具有系統性風險,SEC將失去管理他們的權力。 SEC主席Mary Jo White公開表示,她不同意報告中部分內容。而其他SEC委員表示,SEC應繼續監管大資管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28

解構光大集團重組:光大控股發力跨境大資管平臺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1807.html

解構光大集團重組:光大控股發力跨境大資管平臺

一財網 李德尚玉 2015-09-27 22:29:00

近日,光大集團旗下香港上市公司光大控股有限公司(“光大控股”)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光大集團執行董事兼副總經理陳爽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采訪,他透露,光大控股正致力打造領先的中資跨境大資產管理平臺。

自去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歷時十一年的光大集團改革重組順利完成,而這家國有金融機構改革已過去大半年的時間,外界一直好奇其內部戰略調整進展情況。

近日,光大集團旗下香港上市公司光大控股有限公司(“光大控股”)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光大集團執行董事兼副總經理陳爽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采訪,他透露,光大控股正致力打造領先的中資跨境大資產管理平臺。

“這幾年我們借助著香港的平臺開始海外並購,而海外並購又有一系列的產品,所以我們把自己定義為跨境的大資產管理平臺。“陳爽表示, “我們的大資產管理,覆蓋了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結構性投融資產品(也可以說成夾層基金),再加上我們的飛機租賃業務。隨著近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以及中國積累的財富,希望可以開展廣泛的海外投資。”

可控額度的資本項下管理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為跨境資產管理機構提供了很好的機遇。不過,今年8月11日,央行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調整,使得人民幣匯率波動預期加強。此外,央行在不久前還對金融機構收取20%的外匯風險準備金。

“我一直認為,在現階段可能比較穩妥的,是‘可控額度下的資本項下的管理’,中國額度管理下的資本項目下的開放,對現在人民幣國際化是有好處的。而從現在做法上來講,包括QDII、QFII和滬港通基本上都是沿襲了‘額度管理下的資本項下的開放’這條路在走的。”陳爽向《第一財經日報》解讀了央行相關政策,“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國家戰略,是必須要走的。包括人民幣的波動在內,很多只是在大的趨勢下的小波折而已。”

陳爽表示,過去人民幣國際化可能涉及三個方面:貿易項下、資本項下和儲備的問題。而貿易項下這幾年的發展很快,人民幣國際化基本上都已經走通了,包括在國外建立的清算機構越來越多,已經有將近二十家的清算機構。儲備貨幣的部分,包括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貨幣互換等,也使得一些國家增加了對於人民幣儲備貨幣的需求。資本項下,還是提倡“可控額度下的資本項下的管理”。

“目前,大家會覺得匯率可能會進一步的波動,因而外匯流出壓力相對較大,不過國家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有效的控制外匯的流出,是能理解的。”陳爽表示,“若幹年以後,人民幣國際化必然在沒有額度管理的情況下,把額度放開了,這個時候就是人民幣的充分國際化。所以,最近一段時間可能出臺的一些政策,我覺得只是在人民幣整個大的國際背景下的小波瀾。”

一方面,中國企業要“走出去”,一方面,跨境業務監管不斷的加強,剛剛經歷了改革重組的光大控股是否做好了準備?

“因為我過去是海外的平臺,所以在做產品的時候,其實做了兩類產品,一類是美元產品,一類是人民幣產品,因而美元資產在整個光大控股平臺上占比還很高,相對受匯率波動帶來的影響就會比較小。”陳爽解釋,“還有一個在光大控股的平臺上,擁有所有的額度,就剛才我講到額度管理,我做的這個產品要有額度,這個額度哪里來,比如我們從前海拿到QDIE,從上海和重慶過去我們拿QDLP,我們和光大證券的光大保德信結合,我們拿到QDII等等,這些產品的保證,我在香港還有QFII和RQFII,這樣能夠保證我兩邊的產品投資不會受影響,這是我們現在采取的措施。”

此外,光大控股相關負責人介紹,光大控股已開始在以色列以及歐美等地投資多個項目,涉及機械制造業、基礎設施、環保、醫藥等領域。與此同時,為應對人民幣貶值預期及滿足內地投資者對美元產品的熱切需求,光大控股正籌組多個美元基金,以增加美元資產配置,創造更多高回報的投資機會。

唯一擁有全牌照的在港資管平臺

光大控股相關負責人介紹,除持有光大證券和光大銀行重要股權外,光大控股旗下包括基金管理和自有資金投資兩大業務板塊。截至2015年6 月底,各基金募集資產總規模增加至517億港元,其中外部資金約占80%,涵蓋一級、二級市場基金、夾層基金及首譽光控資產管理平臺。

共持有30個投資基金和71個投後管理項目,已有16個項目在全球不同證券交易市場上市,首譽光控更獲得深圳市政府核準的合格境內投資者境外投資(QDIE)試點資格,成為光大控股各基金的重要募資和銷售平臺。

“首譽光控是我們整個板塊里產品的設計、發行、管理的承載,為我們整個的大資產管理平臺提供載體。“光大控股管理決策委員會成員、光大控股房地產投資及基金募集負責人、光大安石首席執行官潘穎表示,在香港二級市場里,首譽光控是唯一擁有所有的跨境產品牌照的平臺。

“所謂全牌照就是我們擁有證監會發的專項資產管理牌照。同時,我們擁有包括QFII、RQFII、QDII、QDIE等資源,所以在首譽光控,按照證監會的劃分,我們的產品分兩大類:標準產品和非標產品。我們可以全方位的發行對接集團的所有投資點。”潘穎說。

此外,陳爽介紹,自有資金投資是光大控股各項業務發展的重要引擎,投資了包括中國飛機租賃在內的多個企業,中飛租賃機隊規模已擴大至55架,是目前中國經營性飛機租賃的領先者。

編輯:呂值渺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61

【聚焦大資管】專訪中行宋福寧:2017年資管更側重資產的流動性管理

經歷了“資產荒”、“銀行理財新規”征求意見稿出臺、表外理財將納入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項下的廣義信貸考核、美聯儲加息、債市去杠桿等諸多變化,2016年的資管市場走過了跌宕起伏的一年。

站在2017年展望銀行資管行情,一系列問題依舊牽動市場的敏感神經:一季度表外理財正式納入央行MPA考核,銀行表外理財將有何影響?銀行借助委外投資的業務模式是否還會持續?在債市揮別牛市、迎來震蕩行情,今年銀行資管在資產配置策略將如何調整?資產收益率將何去何從?……帶著一系列問題,近日第一財經專訪了中行投資銀行與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宋福寧。

“在資產方面,通過對大類資產不斷調配,抓住每輪資產的周期性的升值空間。往年大家側重資產,今年在尋找資產的同時可能更側重流動性。”訪談伊始,宋福寧將2017年資管業務的流動性管理放到了首位。

宋福寧強調,除了關註資產的收益性,今年資產的流動性將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去年末市場錢緊發出了一個清晰的信號,在收益性、流動性之間,在某些時點資產的流動性比收益性重要程度更高,流動性的重要性甚至高於收益性。

在訪談中,宋福寧多次強調中行資管業務堅持的穩健風格。今年該行資管業務符合國家定調的“穩中求進”風格。他表示,中行始終不追求絕對規模,規模增長太快了,會涉及到MPA監管考核等,且中行資管業務這幾年始終不是在拼規模,更是追求資產質量和安全性,不一定做到巨大的規模,“穩”這一點今年不會改變,一言以蔽之即“穩字當頭”。

宋福寧稱,中行不一味追求規模,強調穩健,更加立足於根據自身的能力、隊伍和人員情況踏實地拓展業務,不追求規模增長在排名中的快速晉升。

至於看好的投資機會,宋福寧認為:“權益類市場始終是吸引人的地方,今年權益類資產肯定有結構性的機會,不敢說一直上行或者一直向下走,但是階段性、結構性的投資機會一定會體現出來。”

 

表外理財納入MPA短期影響較小 委外絕對規模仍會增長

第一財經:從近期央行表態來看,將於2017年一季度評估時開始正式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盛傳已久的表外理財納入MPA體系即將照進現實,您如何看待明年的表外理財擴張的趨勢?將對中行2017年的表外理財業務布局帶來多大影響?將如何應對?

宋福寧:此次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具體為:表外理財資產扣除現金和存款等之後納入廣義信貸範圍,納入後廣義信貸指標仍主要以余額同比增速考核。對全國性系統重要性機構、區域性系統重要性機構、普通機構廣義信貸的評分標準為廣義信貸增速與目標M2增速偏離分別不超過20、22和25個百分點時,此項指標為滿分,否則為0分。以2016年M2增速13%測算,三類機構廣義信貸增速分別要在33%、35%和38%之內。

根據前期測算結果顯示,只有個別銀行不達標,因此短期內整體影響較小,尤其是存量已經很高的銀行。受影響相對較大的可能是近幾年新興的一批銀行資管,業務伊始基本處於建倉期,資產和負債均會快速增加。對這些銀行而言,納入MPA考核後,由於受制於資產端的增速,其負債端,也就是發行理財產品的規模將放緩。當然,理財業務規模的實際變動會受很多因素影響,主要還是由市場環境決定,但納入MPA考核後,確實增加了拓展業務規模需要考慮的因素。

新政策的出臺,短期內對中行表外理財影響有限。從我們行理財的實際情況看,最近三年並沒有一味追求規模的增加,而是在總體穩定的同時,註重依據市場變化進行投資品種的細分調整和布局。因此,從總量上看,無論是產品規模還是資產數量都處於比較穩定的水平,出現劇烈波動的可能性較小。

新政策對我行未來的資產管理能力,尤其是投資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下來,我們會更加註重專業投資隊伍的建設,將會加強對人員的培訓,也會更加註意防範風險,完善風險預警機制。

第一財經:您如何看待表外理財納入MPA體系後,商業銀行委外業務的趨勢?目前中行在委外業務開展情況如何?貴行在委外投資的合作對象遴選標準有哪些?

宋福寧:委外業務主要受表外理財規模影響,表外理財納入MPA體系後,近兩年規模激增且資本金不夠充足的機構所受的影響會相對大一些,會降低其資產配置的速度,放緩其規模增長。但只是就增速而言,委外的增長不會再像過去兩年那種井噴式的增長,但是委外絕對規模應該還是增長的,而且無論是對哪種體量的銀行,短期內委外需求都會持續存在。

對於大型機構而言,存量暫時沒有別的辦法可以管理和消化,而且有很多是銀行的通道,他們會選擇繼續委外,等到條件成熟為止,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對中小機構而言,在業務伊始往往缺人員和經驗,只能通過委外方式彌補這部分資源的欠缺,且其成本較高,更需要委外做高收益率,而從委外到獨立管理的過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但是由於增速受限制,委外中的受托機構(券商資管、基金、信托等)的競爭會變得激烈,會出現兩極分化,業績好的資金會越來越多,業績不好的面臨資金抽走的風險,畢竟新增的市場沒有那麽大了,資金不是那麽好獲得了,而銀行對其業績要求也會更高。

中行為推進理財產品資產配置多元化,提升資產管理業務綜合競爭力,正在推進自營理財資金委托外部機構投資管理相關工作,目前相關管理制度已制訂下發,對機構準入、策略選擇、存續期管理和後評價等進行全流程管理與規範。

至於遴選標準,首先看機構的市場聲譽、歷史業績、管理規模。在這三個方面比較優秀的公司普遍有著更強的風控能力、管理能力以及雄厚的資本背景,安全邊際也更大。其次,我們會比較註重事前溝通。中行會派專人對接,去詳細了解各合作機構的風格、策略以及為中行所做的目標和方案。找出最擅長投資我們所需配置資產領域的機構進行合作。

銀行資管配置重點仍在債市 權益類市場不乏結構性機會

第一財經:過去銀行理財依托銀行債權類投資能力優勢,股票股權類投資比例相對較低,在當前利率走低、債市去杠桿背景下,您如何看待2017年權益類資產的投資趨勢?

宋福寧:我們對於2017年境內股票市場的判斷是維持震蕩格局,但其中不乏結構性的投資機會。對銀行理財而言,堅持穩健的投資風格是投資管理的基本準則。

去年底這一波債券的回調,使得固收類資產出現了一定的配置機會。在我們投資的資產中,有比較大比例的是配置性的投資。在過去的三年中,債券市場利率不斷走低,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不斷收窄。我們在投資方面也通過縮短投資久期等方式進行了應對。去年底的債券市場調整,使得債券投資方面又出現了一定的配置機會。同時,如果債券方面整體收益能夠提升,也為增加權益配置打開了空間。比如,類似CPPI這樣的策略,在去年的債券收益率水平下,幾乎是無法執行的。而當無風險收益率水平擡升後,也為這些固收+權益的策略打開了空間。

今年,我們會動態調整包括高分紅、打新、定增、EB、港股等權益投資的比例,來增厚整個投資組合的收益。與此同時,我們還會加大產品創新,通過開發凈值類產品、私行專屬類產品,為風險偏好較強的高端客戶推出權益類配置比例較高的產品以及長期股權產品,滿足客戶多元化投資需求,同時也分享到境內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帶來的紅利。

第一財經:在當前全球資產收益率下行、美元步入升息區間背景下,您認為明年國內市場如何做好資產配置?中行2017年資產配置的策略規劃是什麽?

宋福寧:正如前面提到的,銀行理財穩健收益的特征,決定了銀行理財的基礎資產還是固定收益類資產,包括債券、ABS、非標等。因此,今年銀行資管配置的重點依然還是在國內債券市場。但是,伴隨金融市場廣度不斷加大,僅僅通過固收類資產來構建組合是不夠的。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嘗試“固收+”的資產組合投資。近幾年,在低利率環境中,各機構也在積極找尋新資產構建了一些較為有效的策略。

對中行而言,在2017年,做好固收類基礎資產的配置,在“+”的方面不斷豐富多樣化風險收益特征的資產,是我們2017年在資管方面的工作重點。

2017年國內外市場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需要投資者更加謹慎地運用資金,至少資產的風險需要在價格/收益率中有所反映,並且配合負債端,管理好組合的久期,把握好短中長期資產的配置比例。要更加關註流動性風險,拓寬融資渠道,選擇配置一些高流動性資產,以應對間歇性資金緊張。2016年債市爆發了不少信用事件,在接下來的資產配置中也要註意防範信用風險。

銀行資管重在加強流動性管理 資產收益率或將波動震蕩

第一財經:2016年年末市場遇到資金面緊張,您認為銀行資管部如何做好下一年度資產負債管理?在市場利率走低的時機,銀行資產管理產品如何進一步降低負債成本?您預期明年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走向如何?

宋福寧:此次資金面緊張一方面是臨近年末,機構在流動性方面更加保守,有意願儲備更多的現金頭寸,使需求一直不減,另一方面是受債市調整以及MPA考核影響,導致資金面結構性緊張。

銀行資管首先要增強對流動性的風險管理意識,不能一味追求利潤,去犧牲流動性;其次,做好資產端和負債端的匹配,將杠桿率和組合久期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最後,在資產配置方面,除了考慮收益率、信用評級、發行主體資質等方面內容,還要考慮資產的流動性。在負債端方面,盡量保證其穩定性,降低規模波動性。

市場利率走低的時候容易出現“資產荒”,安全又有較高收益的資產較為稀缺,這時候機構對規模的偏好會比其他市場情況下的要低,有可能會通過降低產品收益率的方式降低成本;此外,由於市場利率走低,從市場融入的成本要低於給客戶的收益率,很多機構在此時會增加其杠桿,降低其負債端平均成本,以保證利潤。

2016年整體由於利率走低,資產難配,機構紛紛出現不同程度下調產品收益率的現象,在年末資金較為緊張,市場出現轉變的情況下,部分機構提升收益率的跡象有所擡頭。理財產品收益率的決定由許多因素共同決定,比較直接的就是目標規模和資產端收益率。不同機構對規模的看重程度也不同,中小型機構在這個業務上有些是剛剛起步,可能更看重規模,他們會選擇提高收益率來吸引客戶,打造品牌,大一點的機構可能就會比較穩定,不會輕易調整。

今年的資產收益率不像2015、2016年那麽明朗,一致看往下走,更多的可能是波動和震蕩。在所有的資產種類里,每個細分市場的走勢也未必一致,權益、債券、貨幣市場、商品、外匯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不確定性,而且未來也可能會出現更多的資產種類。一般出於維護客戶和產品連貫性等考慮,產品端收益率的變動會滯後於資產端的變動,所以看明年資產端的走勢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預知理財收益率的走勢。

第一財經:今年下半年開始國家加大了對房地產業的調控力度,尤其是對流入資金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比如嚴令禁止理財資金流入房地產,房地產行業歷來是銀行理財非標資產的主要提供者,現在加強地產調控,是否會加劇本來就存在的“資產荒”,銀行將如何應對?

宋福寧:這兩年的“資產荒”不是說沒有資產,而是沒有合適的或者是收益風險成正比的資產,換句話說,缺的是性價比高的資產。而年末流動性趨緊,債市調整,貨幣市場、債券市場整體收益率出現明顯擡升,這種高性價比的資產也在慢慢出現,如果是債券牛市真的結束或者延續目前的震蕩行情,那麽將會有越來越多適合配置的資產湧現,屆時可能會出現新的資產品種。在市場有可能出現變化的情況下,倒不一定會因為地產一個行業受管控,而加劇這種“資產荒”,說不定還會以資金為王。

銀行理財能做的還是兼顧安全性和收益率,對管控行業要嚴格把關,重視信用風險管理,可以組織專門的信用研究團隊,及時跟蹤相關行業和企業的動態,做好事前事後控制。

第一財經:目前理財業務轉型成了市場共識,很多銀行都有動作,發行凈值型產品成為趨勢,但是目前來看市場接受度不如預期,中行的理財業務轉型有什麽方向?

宋福寧:伴隨理財投資資產風險收益特征的不斷豐富,凈值型產品一定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凈值型理財增速還是比較快的,但絕對規模還比較有限。

銀行管理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和公募基金會是不同的兩個方向。銀行管理的凈值型產品是絕對收益類型的產品,而公募基金主要是相對收益類型的產品。雖然凈值型產品的風險和收益都主要由客戶承擔,但是作為管理人,管理產品的主要目標是取得絕對回報而非超越業績基準。根據客戶的偏好,設定明確的收益目標,尋找適應的策略,完成資產配置,控制產品回撤是我們在凈值型產品管理中需要做的一系列工作。

但是,銀行凈值型產品和公募基金的區別,大部分客戶還沒有理解,總認為凈值型產品就是大起大落的產品,因此不願意選擇這類產品。當然,另一方面,銀行的凈值型產品也都還處在起步階段,豎立自身的品牌和口碑也需要一段時間。

中行去年陸續推出和完善了中銀精選、中銀策略、中銀全球配置三個凈值型產品系列。希望今年我們的凈值型產品能夠逐步做出品牌,形成自身的特色,服務好我行的理財客戶。

中行投行資管業務在全球布局初步建立

第一財經:目前四大行中,只有中行將資產管理部與投資銀行部合歸一個部門,這一調整的邏輯何在?投行資管業務在商業銀行整體業務布局中如何定位,尤其是當前存款仍然是各行考核的首要內容,如何平衡兩者關系?

宋福寧:中行的投資銀行與資產管理部是在2013年設立的。這個部門是原公司條線的投行部和金融市場條線的代客模塊合並成立的。在投資銀行與資產管理部設立之前,中行的公司條線和金融市場條線依托各自的資源稟賦和業務優勢,均開展了一些表外投資和融資業務,為客戶提供相應的產品與服務。公司條線方面更擅長非標資產和結構化融資,並基於這些資產推出了一些理財產品。金融市場方面的優勢主要在債承和標類資產的投資方面。

伴隨業務發展,為了更好的集中業務資源,為我們的客戶提供全面的服務,總行在2013年決定設立投資銀行與資產管理部。同時,將原來一些分行管理的理財產品都收回總行,由投行資管部統一管理。2014年,中國銀監會發布了《關於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監發[2014]35號),要求“設立專門的理財業務經營部門,負責集中統一經營管理全行理財業務。”應該說我們在這之前就已經實現了集中統一經營全行理財業務。

目前,商業銀行仍然是資產規模最大和客戶數量最多的金融機構。伴隨境內金融市場的發展,我們客戶的需求也從傳統的存貸匯逐步擴展到理財、發債、資產證券化、並購及財務顧問等等。來自客戶的需求不斷推動商業銀行拓展自身的能力,為我們的客戶提供他們需要的服務。也正是這些服務構成了投行資管的業務體系。可以說,商業銀行的投行資管業務還處在起步階段,但來自客戶和市場的推動力,要求我們能夠不斷增強自身的能力,來服務好我們的客戶。

說到存款,雖然存款仍然是各行考核的重要內容,但這與發展投行資管業務並不矛盾。因為,金融是一個服務行業,為客戶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服務是我們的立身之本。只有客戶滿意,能夠穩定和增加客戶基礎,才能獲得存款。我們做過一些理財和存款的統計,結果都印證了這一點,存款和理財是互相帶動的。

第一財經:您曾表示,一個大集團能夠利用多元化平臺進行資有效源整合,中行如何聯動海內外、集團與子公司的資源?

宋福寧:中銀集團在國際化及多元化領域深耕多年,海外布局和多元化平臺運作的覆蓋邊界和運營經驗在境內同行中處於領先地位,國際化是中行百年經營中一貫的策略。

作為在境內同業中境外業務開展最早也最為專業的銀行,中行的國際化戰略布局一直緊緊服務於政策的指引和方向;為支持“走出去”戰略,中行利用豐富的海外資源和國際化服務經驗為企業提供了優質跨境金融服務;為踐行支持“一帶一路”建設,中行與眾多優秀企業站在西拓的第一線並在沿線積極布點;人民幣國際化及自貿區相關業務中,中行通過境內外的業務聯動也立於行業領先的位置。

中行目前在投行資管業務方面的全球布局已初步建立,資管業務以集合了總行,香港分行和上海自貿區平臺的亞洲資管臺及盧森堡分行的歐洲資管臺為核心,各平臺發揮其在各自區域的輻射作用在符合相關政策框架下打通跨境資產與跨境資金的聯結,為全球化大資管戰略打下基礎。

投行業務方面,憑借著與境內眾多優質企業維持的良好合作關系及海外分支機構債券承分銷的豐富業務經驗和實力(香港分行、倫敦分行),中行在海外債券承銷方面占據著市場的主導地位,2016年中行在亞洲美元債券(日本除外)承銷業務中承銷總量位於所有境內外機構的第四位,中資機構中排名第一。

除了長期以來的海外布局和聯動,中銀集團對於境內多元化平臺的建設和整合也傾註頗多。除了專註於商業銀行這一集團主體經營之外,集團亦在保險、證券、基金,金融租賃等金融鄰域設立了相關的子公司和附屬公司,通過不同機構各異的經營鄰域和特點,聯動包括境內外機構與商業銀行主業間的業務機會、人員和金融產品,大大拓展了集團的業務邊界和為客戶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的能力。

探索投行業務切入投貸聯動、債轉股 資產證券化將成資管業務的重要突破口

第一財經:當前國家倡導投貸聯動和債轉股試點,中行也在這些領域開展探索,您認為銀行資產管理部如何在股權投資中發揮創新作用?未來是否會通過結構化的理財產品設計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投貸聯動和債轉股?

宋福寧:投貸聯動和債轉股相關業務的研究是產融結合和資產投資多元化戰略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商業銀行發展投行業務的較好切入點。

在投貸聯動方面,中國銀行積極聯動集團內部具有投資功能的附屬公司,例如中銀投、中銀國際等,並已經成功在集團內部試點成功投貸聯動項目,未來條件成熟將全轄推廣。在債轉股方面,中國銀行也與四大行其余三家一起,根據國家政策積極開展嘗試、積累經驗。

面對目前資產端價格不斷走低,負債端價格卻停留在相對高位的情況,我行正在積極探索采用結構化理財產品吸引有相對風險承受能力社會資本。依托銀行本身在客戶群維護、行業風險判斷、客戶資質審核等方面的優勢,尋找相匹配的資產對接,在保證投資人利益的前提下,以合理的方式對接企業的融資需求。

第一財經:2016年上半年,中行已經發行了三期企業不良資產支持證券,市場反響如何?您認為如何資產證券化與資管結合的空間有多大?

宋福寧:2016年是不良資產證券化重啟的元年。2016年全年,工農中建招交六家試點銀行發行不良資產證券化項目共14只,發行規模達156億。按照三季度季報數據來看,發行量僅占這6家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的1.8%,由此來看,這塊市場未來發展空間非常大。不良資產證券化為銀行提供不良資產陽光化、市場化的處置渠道,促進結構調整和市場出清,對於推動實體經濟轉型發展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在現階段,積極推行不良資產證券化仍需要更為成熟的法律體系、健全的稅收保障和更完善的信息披露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盡管面臨上述多項挑戰,但不良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便捷的市場工具將成為批量處置銀行不良資產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將進一步豐富我國債券市場的現有品種。

資產證券化作為大資管領域的新興業務,近年來規模增長迅速,創新不斷。2016年全年共發行488單資產證券化產品,總發行量8827.97億元,同比增長44.32%。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深入,資產證券化是未來資管業務發展一個重要突破口。

從資金端來看,在不斷創新利率市場化和債務融資化的發展下,中國的金融改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資產證券化階段。資產證券化產品一般有穩定可靠的現金流支撐,且大部分產品均有信用評級,產品結構設計使得投資者具有一定保障,符合資管的資產配置需求。因此,深耕資產證券化市場,尋找這個市場的價值,從中尋找可能的業務機會,是銀行資管投資的重要部分。

第一財經:面對龐大的資產管理市場,請您透露下,中行投資銀行與資產管理的長期戰略和短期“小目標”是什麽?

宋福寧:從長期看,我們希望中行投資銀行與資產管理能夠成為投行資管細分領域中的專家,成為中銀集團內部聯動、集合集團海內外資源,服務中行客戶的紐帶。

短期的“小目標”就是做好人才隊伍、業務基礎的建設工作:在投行方面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加專業化的融資產品和服務;在資管方面,做好資產配置,推動凈值型產品發展,在市場中鍛煉一支素質過硬的隊伍,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37

海外巨頭加速搶灘,大資管行業亟待轉型

一面是中國“大資管”遭遇強監管,一面是金融開放下,貝萊德、Vanguard、瑞銀、富達、摩根等海外巨頭加速搶灘龐大的中國市場,紛紛爭取私募牌照或公募控股。隨著資管新規落地,中國的“大資管”尤其是體量巨大的銀行系資管轉型刻不容緩。

除了凈值化轉型、去通道、去嵌套等不可逆的趨勢,人才培養、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投研能力的加強都是豎在銀行系資管面前必須逾越的坎。“以國際領先的銀行系資管公司為例,其資管業務的成本收入比一般都超過70%,主要投入集中在投研團隊和科技建設。但是,國內銀行對資管部門的投入普遍不足,對比國內目前管理資產規模超過2000億元的基金公司,員工基本都在400人以上,而中國多數銀行資產管理部只有幾十人,亟待加大投入。”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曲向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其實,銀行資管業務對於銀行具有重大戰略價值。放眼國際領先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股本回報率(ROE)普遍在20%以上,遠高於銀行業平均水平,同時其管理費模式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並能護航銀行穿越經濟周期。

除了內部轉型的需求,外部的壓力也並非不存在。第一財經此前報道,富達、瑞銀、安本等歐美資管巨頭去年以來已經成立外商獨資企業(WFOE),並發行了多只投資於中國內地的股、債產品。此外,全球最大公募基金Vanguard董事總經理林曉東此前也對記者表示,謀求公募牌照是公司的目標。

銀行資管亟待轉型

2012年開始,中國的資管市場度過了黃金五年。2012-2016年管理資產規模年複合增長率高達42%。其中銀行理財更是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同期複合增長率高達75%。但這一波建立在“監管套利、多層嵌套、隱性剛兌”的快速增長模式暗藏著不可低估的系統風險,不可持續。

進入2017年,以“破剛兌、控分級、降杠桿、提門檻、禁資金池、除嵌套、去通道”七大關鍵詞為核心的資管新政陸續出臺,大資管市場突然急剎車,年增速下滑到8%以內。其中,銀行資管的下滑更為明顯。截至2017年底,理財產品存續余額29.54萬億元,較年初僅增加0.49萬億元,比2016年少增5.06萬億元;同比增長2%,增速較2016年同期下降21.94個百分點。

“保本理財產品叫停對於依靠保本拉動負債增長的小銀行造成了不小的壓力,而監管倡導的產品凈值化轉型對有投研能力的銀行來說是一種優勢。近期凈值化理財產品的銷售情況已經超出預期。”南京銀行資管部總經理戴娟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她也表示,下一步需要銀行繼續強化投研能力,加大對信用債的配置,權益類投資則可以繼續通過FOF等方式來進行。此外,對於有能力設立資管子公司的銀行而言,資管子公司將給予銀行資管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會,同時也符合去通道的監管導向。

在當前的監管導向下,麥肯錫預計信托、證券和基金子公司的通道業務將加速萎縮,而銀行資管由於其對傳統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的重大依賴,將面臨最大的轉型壓力。

高投入換高回報

然而,資產管理是典型的高投入、高回報業務,轉型也非一蹴而就。

曲向軍對記者舉例稱,以摩根大通為例,2016年整個資管公司有員工2萬人,其中將近1000人在分析、組合管理和市場策略崗位。全行有20多萬員工,5萬員工專職做IT和大數據,占比為17%左右,資管占了其10%左右的收入。而國內一家股份制銀行,全行幾萬名員工,資管部門100人不到,卻管理著上萬億資產。此外,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級別平均在職年限15年,人才流失率只有5%,是通過市場化的薪酬機制把他們留下的。而投入、人員、市場化機制、風控等方面國內銀行都很薄弱。

除了投入不足外,中國銀行理財也存在其他癥結。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周寧人對記者稱,國內多以產品銷售為導向,客戶流失率高,合規風險突出。而且大多數國內銀行理財經理配置不足,所謂的貴賓客戶專屬理財經理往往一個人需要服務800-1000個客戶,而國外領先銀行一名理財經理一般服務200以下名客戶。

對於轉型方向,除了加大人員投入外,曲向軍還對記者表示,首先要建立全市場投資能力。固定收益市場是銀行資管的傳統大本營,國內銀行須進一步強化自身在債券和非標領域的優勢,驅動債券投資從持有到期為主向交易型、策略型模式轉型。同時,通過委外和自建團隊多種模式布局權益類資產、外匯資產、商品類資產和另類投資領域。

其次,打造拳頭產品也是差異化競爭的基礎。早前國內銀行理財市場同質化競爭嚴重,導致機構間往往陷入惡性收益率競爭中。然而,全球領先資管機構都有王牌資產類別和投資策略。例如,摩根大通在主題化投資管理領域獨樹一幟,太平洋投資被稱為債券之王,Vanguard的低成本ETF基金獲得巴菲特的親自推薦。

其實, 2017年全球資管公司排名中,銀行系資管占據半壁江山(例如瑞銀、摩根資管、道富、Amundi、瑞信等),銀行的客戶、網絡優勢都將付能其資管業務,對中國銀行業而言,轉型也是機遇所在。

海外巨頭搶灘中國市場

除了內部壓力,中國資管機構也面臨全球領先資管公司的競爭。海外的資管巨頭對中國巨大的資管市場布局已久。眼下,外資資管機構正在從一個小眾群體逐步發展成一個“生態圈”。

目前,已有多家外資巨頭設立WFOE並發行私募產品。WFOE即境內設立、境內募集、境內投資,不涉及跨境資本流動。截至目前,外資WFOE已中國內地發行了多只基金產品,其中富達發行了三支產品(兩債一股)、瑞銀資管發型了兩支(一債一股)、英仕曼集團推出了一只商品量化對沖產品,英國最大資管公司安本標準投資管理上周也發行了其首只境內私募A股基金。

此外,第一財經記者也獲悉,香港惠理基金、貝萊德等也將在今年上半年發行股票型基金。而去年設立WFOE的Vanguard則瞄準了中國公募市場。林曉東對記者表示,“Vanguard希望與中國內地機構合作,設計更多適合內地投資者的A股公募基金產品。”

更值得註意的是,5月以來,瑞銀、野村和摩根大通相繼宣布已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設立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的申請材料,擬持股51%。這意味著,外資將控股合資券商,而不只是參股。

從中國現有的合資券商來看,近年來的發展現狀並不盡如人意,業務範圍多有限制,合資券商也受監管不確定、文化理念差異等因素影響,部分無法實現既定的計劃。除了中金、瑞銀是全牌照合資券商之外,瑞信方正可在深圳前海開展經紀業務,其他合資券商如中德、東方花旗等都只能專註投行業務。也有觀點認為,在破除外資持股比例和業務範圍的雙重限制後,未來合資券商的戰略定位、展業模式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分歧和矛盾有望化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5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