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山寨手機退潮 華強北商家大批撤離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17428.html

被譽為全球手機採購中心、中國最大山寨手機集散地的深圳華強北,經歷6年多火爆後,今年初開始出現大批手機商家撤離局面。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現場調查發現,除明通數碼城還有相當部分商家堅守外,遠望數碼城、振華手機城、龍勝手機城、高科德通訊城等,大部分商舖人聲寥落,空置率近七成。

「包括中國市場在內,全球手機用戶已經過了快速增長期。」一位深圳手機廠家高層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幾個人組個公司,在華強北租個櫃檯,生意自動上門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但相反跡像是,部分賣場,智能機、3G手機及其延伸的增值服務卻開始漸呈氣候。市場的轉向,風行6年的山寨手機開始退潮。

商家大逃亡

7月4日11點,振華手機城、龍勝手機城和高科德通訊城內,過往熙熙攘攘人流彷彿一夜間消失了。

記者現場觀察到,除一樓還有部分商家外,二、三樓鋪面空置率近九成,「櫃檯轉讓」的招牌隨處可見。為招攬商家入駐,振華手機城和龍勝手機城的管理人員不惜將招租櫃檯設在手機城入門口,卻無人問津。

相比之下,明通數碼城的人流還算維持了深圳華強北手機商圈過往的榮光,人流依然密集。但是,專門面對海外手機市場的4樓鋪面,卻基本空置。而山寨手機最早的發源地——遠望數碼城的三樓,已變成蘋果、HTC手機的配件市場。

「商家撤離,跟去年底展開的『雙打』有些關係,但根本原因還是手機市場的轉向。」曾在龍勝手機城租鋪做手機電池生意的劉江表示,採購手機的內地經銷商越來越少,生意本來就難做,政府再一管治,「大家乾脆都撤了」。

劉江所說的「雙打」,是指去年底全國展開的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專項行動,華強北手機商舖成了嚴查整頓的對象之一。他說,現在山寨 手機生意難做,很多山寨小廠家下的電池訂單,根本沒有信用可言,要麼下了訂單不按量提貨,要麼就收不到貨款,現在他只跟品牌手機廠家做生意,但「收入同比 下滑近三成」。

「不僅高科德、龍勝手機城的商舖沒人租,就連旁邊的賽格廣場寫字樓,也有大批手機商家撤走,寫字樓租金都降了近百元(每平方米),這也沒多少人租。」劉江說。本報在賽格廣場大堂看到,「招租」招牌就擺在大堂最顯眼的位置。

龐大的採購人流到哪去了?山寨手機賴以生存的土壤為何一夜之間消失?

本報從十幾家深圳手機廠家和內地手機零售終端商家瞭解到,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由於競爭激烈,相當一部分山寨手機廠家改變了過去依靠華強北手機櫃 檯和全國總代理的操作模式,轉向自建渠道的品牌化經營之路。轉向的山寨廠家利用自己在國內區域市場的渠道優勢,可以分食遍佈全國三四級市場的手機零售網 點,當地手機經銷商根本不用再南下深圳進貨,直接採購就可以,且手機產品還有完善的售後服務;二是今年國內手機市場快速轉向智能手機與3G手機,傳統功能 手機份額遭蠶食。由於山寨手機廠家基本不做3G手機,生存壓力頓顯。

「3G手機上網方便,經過兩年多的市場推廣,三四級市場的消費者已接受3G手機。」湖北十堰手機經銷商程偉指出,消費者換手機選擇3G已成市場主流,而基於利潤空間的原因,手機零售店面也會傾向於主推3G手機。

瘋狂的3G手機?

不僅深圳華強北山寨手機廠家,就連國內知名的品牌手機廠家也感到了2G手機市場萎縮的寒意。

深圳一家手機廠家高層透露,往年4月份都是國內手機的銷售旺季,但今年春節過後,市場似乎就沒有反彈過,4至5月,國內手機銷量同比還下滑了四成。 這家公司去年底曾雄心勃勃準備加大國內手機市場品牌推廣力度,目前已基本取消這一計劃。不過,由於去年成功開拓了印度市場,手機月銷提升至30萬部左右, 抵擋了本土收縮的衝擊。

該高層指出,國內電信運營商對定製3G手機的補貼力度加大,也是傳統2G手機市場萎縮的原因。比如,國產手機給零售終端的毛利空間一般是100元至 200元,而中移動等3G手機毛利可能超過200元,個別促銷計劃甚至可以達到400元以上,零售終端自然偏向推廣3G手機了。

本報從重慶、武漢和湖北十堰等手機經銷商瞭解到,在三四級市場的手機零售終端一般也是電信運營商的服務網點,零售店面銷售有話費補貼的3G手機,運 營商一次性返利在30%左右,而且還可以享受消費者的話費分成,分成比例在15%左右,一系列政策讓這些手機經銷商與電信運營商之間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既 然是利益共同體,電信運營商對每個零售終端自然都會有一個3G手機銷量的考核指標。

「電信運營商的返利,已成為手機零售店非常穩定的收入來源之一,它佔我們店面總收入比重,超過20%。」程偉透露,今年以來,3G手機銷量已佔自家店面總銷量大約30%,如能完成電信運營商的任務指標,銷量比重將達50%。

武漢的周勇也表示,武漢周邊鄉鎮手機零售終端主要收入基本來自運營商返利,為完成運營商下達的3G手機銷量任務,這些零售店面的3G手機銷量比重也已達50%。

電信運營商也有動力。工信部之前提出,2011年3G用戶要達到1.5億戶,今年1月國內3G用戶數僅5100萬戶。而今年5個月來,中移動、中國電信和聯通三大運營商的新增移動用戶數字可能更能說明國內2G手機萎縮的原因。

截至5月31日,中移動今年累計發展1129.6萬3G用戶,月均新增3G用戶226萬戶,佔月均新增比重達42%,同比增長57%;其中,5月新 增3G用戶261.6萬戶,佔新增比重達52%,創歷史新高。中國電信今年新增3G用戶738萬戶,月均新增147.6萬戶,同比增長115.5%;其 中,5月新增3G用戶183萬戶,佔新增用戶比重達70%。聯通今年新增3G用戶803萬戶,月均新增160萬戶,同比增長70%,其中5月新增3G用戶 174萬戶,佔新增用戶比重達75%。

但上述深圳手機企業高管表示,3G手機銷售現在並未完全社會化。運營商對定製手機要求高,價格管控嚴,除個別廠家能從定製機中賺錢外,絕大部分都是在賠。

問題是,國內手機市場格局已完全改變。艾媒諮詢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手機產量為2.57億部,其中出口量為66.4%,約1.71億部,內銷0.86億部;其中國內運營商3G定製手機為0.30億部,佔內銷手機產量的34.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28

「拖」字當頭:大批火電項目緩建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11/5NMDcyXzQwMDg5Nw.html

在山西汾河與澮河的交匯處,一座名為侯馬的小城,冬季的嚴寒尚未散去,當地絕大多數居民卻不得不依靠鍋爐和天然氣進行取暖。

山西侯馬晉田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晉田熱電」)是這座小城目前僅有的一家供電供熱電廠。這家山西漳澤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漳澤電力」)的全資子公司, 只有兩台5萬千瓦的熱電聯產機組,相比侯馬市內共有約400萬平方米的供暖面積,晉田熱電僅可以勉強維持當地100多萬平方米冬季供暖面積。

「如果新的熱電廠建好了,把大暖通上,就能好不少.。」當地一名出租車司機對本報記者說。

出租車司機所說的新的熱電廠,全名為漳澤電力侯馬熱電分公司(下稱「侯馬電廠」),早在2010年4月就獲得了國家發改委的核准,屬於「上大壓小」異地新建工程。但該項目核准後建設進程就擱置了,到目前為止,這家已經停工一年有餘的熱電廠依然沒有重新開工的跡象。

記者在現場看到,侯馬電廠廠區內,大型吊車和龍門吊安靜地立在原地,地面上豎起的一束束鋼筋與場地裡的荒草一樣,無人問津。偌大的廠區裡,僅有兩名值班人員留守,從門衛室的窗口往外看去,有一副光禿禿的灰色鋼架,這也是廠區唯一一座已經搭建起的建築物。

侯馬新熱電廠的停工並非個例。來自五大發電集團發佈的各項報告均顯示,目前國內火電項目建設出現了大範圍緩建現象。剛剛過去的2011年,全國火電投資總額為1050億元,僅為2005年全國火電投資總額2269億元的一半不到。

侯馬電廠緩建樣板

對於供熱不足的侯馬市居民來說,一年多前,當地新建的漳澤電力侯馬熱電分公司(下稱「侯馬電廠」)一度給他們帶來了驅趕寒意的希望。但目前很多人都說不清楚什麼時候能建好。

本報記者瞭解到,侯馬電廠規劃建設2台30萬千瓦國產亞臨界燃煤空冷熱電機組,投產後關停晉田熱電現有的兩台5萬千瓦機組,並拆除供暖區域內88台小鍋爐。該項目總投資28.5億元,由晉田熱電投資建設。

但作為投資方,晉田熱電本身就已經常年「貧血」,大面積虧損也讓項目遲遲難以推進。

「我們從2003年投產到現在,一共虧損了4個多億。」晉田熱電副總經理孫安穩對本報記者說,「現在除了冬季供暖之外,其餘時間都是停產停機,開機就虧損。」

記者瞭解到,晉田熱電採用的是小機組,煤耗高,早在2003年煤價還未及目前高位時,晉田熱電的虧損命運就已經開始。

據本報記者瞭解,項目核准之時,晉田熱電的母公司漳澤電力尚屬中電投集團旗下的企業,所以侯馬電廠項目的銀行借貸也交由中電投集團的財務公司進行操作,但當時這筆貸款遲遲未能落實,已經獲得核准的晉田熱電又不願花時間等待銀行貸款,而是選擇盡快對新熱電廠破土動工。

但直到2010底,銀行貸款尚在辦理當中,晉田熱電的資金鏈卻已經斷裂,侯馬電廠項目也不得不就此停工。此後,銀行的貸款再也沒有了消息。雪上加霜的是,銀行還對漳澤電力的貸款採取只收不放的政策。

「銀行對項目測算的結果也是虧損,就不願意投錢。」孫安穩說,「原來計劃侯馬電廠今年上半年投產的,現在也不知道得拖到什麼時候。」

侯馬電廠項目重啟也曾出現過轉機,但截至目前,這似乎仍然只是其長期擱淺期中的一個小插曲。

去年10月28日,停牌4個多月的漳澤電力突然發佈公告,稱擬以5.56元/股的價格向山西大同煤礦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同煤集團」)發行6.23億股,收購同煤集團旗下多家電廠的股權。

同時,作為漳澤電力當時控股方的中電投集團和另一家股東山西國際電力分別向山西省國資委無償劃轉1.85億和1.14億股份,而這兩部分股權被山西省國資 委全權委託給同煤集團進行管理。一系列重組後,同煤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47.61%,成為漳澤電力的第一大股東。

瞭解情況的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該方案已經獲得了國資委的批准,但還需等待證監會對此次整合的批覆。儘管如此,同煤集團已經實際上接管了漳澤電力,有傳聞稱,同煤集團將對侯馬電廠注資,讓該項目重新啟動。

「的確有這樣的傳聞,去年重組的時候同煤集團也派人來考察過。」孫安穩說。

而對於注入資金何時才能落實,孫安穩也無法給出答案。他承認,現在對新項目並沒有什麼積極性。

「建成了也是虧損,我們發電企業沒有積極性,銀行也沒有積極性。」孫安穩對本報記者說。

各大巨頭山西集體「拖建」

「跑馬圈地」、「未批先建」等類似的詞語,多年來在電力建設領域頻繁見諸報端。而如今,相比此前各地爭相上馬新項目,火電建設境況已經千差萬別。

山西省電力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李建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五大發電集團位於山西的火電項目普遍存在拿到路條而不開工建設的情況。

「一是沒錢,二是不願在火電上投錢,」李建偉說,「由於去年底五大發電集團資產負債率已超過國資委規定的85%紅線,導致全國一批待建火電項目因無錢買煤而擱置。」

與此同時,相比效益回報更為可觀的水電、風電,各大企業對火電業務的關注也驟然冷卻。

在五大發電集團山西火電廠的緩建名單中,位於山西省北部的華電集團朔州電廠也位列其中。

本報記者瞭解到,華電集團朔州電廠也屬於「上大壓下」工程。項目計劃建設2台30萬千瓦熱電聯產機組。2010年9月,該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核准,總投資28.9億元。

來自山西官方的消息曾表示,朔州電廠要在2010年底破土動工。但據本報記者求證,時至今日,華電朔州電廠仍然無實質性進展。

2011年10月,華電集團總經理云公民曾在與山西政府官員的會面中稱,朔州電廠項目已經具備了開工條件,將盡快投建。但1個月後,除華電集團旗下上市公司華電國際以1426.83億元收購了該電廠100%的股權後,圍繞該項目的建設進展也再無更多消息。

華電國際董秘周連青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證實,朔州電廠現在仍未開工,還處於前期準備工作階段。

「時間是長了些,我們會盡快開工。」周連青說。

相比中電投、華電集團,國電集團霍州電廠採用的則是另一種拖延的辦法。

本報記者獲悉,國電集團霍州電廠計劃建設2台60萬千瓦機組,項目於2009年2月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核准,並在當年的4月2日就宣佈破土動工,但直到 2009年底才正式開工建設。按照原來計劃,國電集團霍州電廠將在2011年5月投產1號機組,2011年8月投產2號機組,每台機組建設工期19個月左 右。但開工已經兩年有餘,兩台機組至今仍未能投產。

一位瞭解該項目的知情人士透露,霍州電廠從一開始建設就出現了問題,「停停建建,拖著往前干。」

據本報記者瞭解,雖然目前該電廠已經開始試生產,但同時又傳出了設備出現故障的消息,「投產又要拖後兩個月。」在火電企業集體瀕臨崩盤之時,設備維修,以及延期投產的具體時間也同樣充滿了變數。

此外,在山西,同為國電集團的國電長治電廠與霍州電廠幾乎同時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核准,並於2009年4月動工,但饒有意味的是,該電廠僅上馬2台30萬千瓦機組,但整個建設工期卻足足耗時31個月。

「通常60萬千瓦的機組建設週期約18個月,30萬千瓦機組建設則只需16個月。」山西一家電力企業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孫安穩稱,電廠工期拖延由多種原因造成,比如現場出現特殊情況、設備供應延誤、設計單位的圖紙修改、資金不到位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造成工期的拖延。所以,很難判斷髮電企業是在主觀上故意拖延工期。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發電企業虧損超過了一定額度,延緩在建項目則無疑是儘可能減少虧損的自保之舉。

「如果電廠建設貸款有20個億,拖一年就多1個億的財務成本。」孫安穩說,「但如果投產的話,算上燃料成本就能虧3個多億,多拖一段反而會少虧點兒。」

與其他四大發電集團相比,作為全國發電量最多的發電企業,華能集團似乎算是五大發電集團進軍山西的「另類」。其左權電廠於去年10月20日獲得國家發改委 的核准,建設兩台66萬千瓦間接空冷燃煤發電機組,兩台機組分別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就已投產。資料顯示,華能左權電廠在2010年3月開工,每台機組 建設週期僅為18個月。

山西省電力行業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五大發電集團之中,華能集團在山西的裝機容量最小,此前只在山西有一座榆社電廠,裝機容量僅80萬千瓦。因此,為搶地盤,華能集團不得不在山西盡快上馬新的項目,這種情況對於目前火電投資建設現狀不具有代表性。

火電困局波及全國

不僅僅是在山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11

獐子島巨虧8億元:大批機構或提前知道絕收信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399

本文來源《財經》,作者李勇 高勝科 曲艷麗,授權華爾街見聞發布。

最近一個月來,獐子島深陷業績巨虧的爭議之中。

10月31日,該公司三季度業績顯示巨虧,消息如同深水炸彈,讓市場久久不能平靜。多達8.12億元的損失,銷蝕了公司此前三年的利潤總和,最令外界生疑的是,公司將業績巨虧的肇因,歸結於深海冷水團異動的天災。

不少投資者想起,此前A股農業上市公司頻發業績造假的歷史,因此迅速將獐子島與藍田股份聯系在一起。

在解釋這起所謂“黑天鵝事件”時,獐子島搬出科研機構的環境監測數據以及會計師事務所對絕收情況的監盤結果監測數據,試圖說服投資者相信這的確是一起天災。

深海養殖的無法查證,讓這起事件真相不明,缺乏權威機構的調查取證也讓投資者疑團滿腹,誰能推動調查或給出冷水團災害的真相?

雖然獐子島將絕收歸咎於天災,但據《財經》記者調查,事實遠不止如此。冷水團異動背後確有人為因素導致的重大失誤,獐子島並未如實全面披露。

另據《財經》記者了解,監管層正在調查圍繞獐子島利空信息可能涉及的內幕交易嫌疑。到三季度末,大批機構投資者撤離了獐子島,這些機構是否提前知道了絕收信息,是監管部門調查的重點。

冷水團突襲疑雲

獐子島是一家主營水產養殖、加工、貿易的上市公司。2006年登陸A股,此後利潤一直不錯。因其產業模式獨特,也是水產養殖業的名片,2008年其股價一度超過百元。

但就在10月14日,獐子島突然宣布停牌,公告稱擬披露與底播增殖海域的重大事項。半個月後,獐子島披露,2011年底播海域為119.1萬畝、2012年底播海域為29.56萬畝的蝦夷扇貝,因受冷水團異動導致的自然災害影響,蝦夷扇貝近乎絕收。

蝦夷扇貝為獐子島的主營產品,今年三季度正是2011年底播種的蝦夷扇貝的收獲季節,沒想到竟然沒有收成。由此三季度獐子島巨虧8.12億元,市場嘩然。

投資者最為不滿的是,在此之前,獐子島從未披露過底播的蝦夷扇貝長勢不利的信息。獐子島公司稱,在今年4月至5月,公司進行抽檢時,上述底播的蝦夷扇貝生長情況尚且良好。

短短幾個月,即將收獲的蝦夷扇貝突然受冷水團影響近乎絕收,這讓市場難以相信。

所謂冷水團,是指與周緣水體相比,以溫度低、鹽差小為其主要水文特征的水體。

據多位海洋專家介紹,冷水團異動帶來的水溫驟變,確實能對海產養殖帶來影響及危害,但相關人士稱,該情況此前並不常見。

獐子島公司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冷水團此前一直被獐子島公司當作利好宣傳,認為冷水團到來後,水溫降低會讓扇貝的品質更好,但現在一個以往被認為利好的因素,卻變成了事件的肇因。

目前尚未有權威機構能夠說明,冷水團對蝦夷扇貝養殖的影響程度。

被獐子島認為是科學依據的,是與其有長期合作關系的中科院海洋所出具的一份會議紀要。

該會議紀要稱,今年1月至8月,受冷水團異動影響,獐子島海域水溫波動幅度加大,由此影響了蝦夷扇貝的適溫生長期和餌料的生長。

獐子島董秘孫福君表示,結合中科院海洋所對相關海域的監測數據及蝦夷扇貝存量的抽測,公司判定蝦夷扇貝近乎絕收的主因是自然災害。

冷水團的突襲,不僅讓投資者意外,就連獐子島居民也感吃驚,多位獐子島上的居民告訴《財經》記者,他們在島上生活以來,從未聽說過冷水團。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鄒景忠表示,此前鮮有冷水團導致扇貝等海產品大面積死亡的案例,根據國內目前的研究與監測,冷水團主要集中在黃海中部,大連長海縣地處黃海北部,非冷水團高發區域。而東海、南海等更是很少能見到冷水團。

中科院海洋所的監測數據顯示,獐子島海域水溫與往年相比波動幅度加大。

但這並不足以說明水溫的變化會導致蝦夷扇貝的大量死亡。在市場的質疑之下,中科院海洋所有關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稱,會議紀要只是對蝦夷扇貝減產進行了幾種可能性分析,當時並不知曉蝦夷扇貝已經絕收。

受訪的專家認為,獐子島公司僅憑中科院海洋所的會議紀要就認為,是自然災害導致了蝦夷扇貝的大量死亡過於武斷,建議對死亡的扇貝殼進行權威的調查鑒定。

一位要求匿名的海洋專家表示,什麽樣的自然條件和環境因素造成了水生物及海產品的死亡,只有國家法定的、有鑒定資質的機構才能做出結論並作為調查依據。中科院海洋所並沒有調查資質。獐子島不能以此作為判定自然災害的重要依據。

中科院海洋所綜合處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中科院海洋所是做科學研究的,至於鑒定資質的問題,他並不清楚。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獐子島這類公司所說虛實根本無法去核查,不可能派研究員深入海底去核實。如果事態發展嚴重,不排除通過法律的手段追究公司責任。這家基金公司三季度持倉獐子島股票,收益必會受到此次事件的影響。

所謂天災的疑團,隨著記者在獐子島的調查,呈現出了不為人知的一面。

雙面獐子島

60歲的鄭起(化名)正在海邊編織著漁網,望著眼前的大海,感慨命運多變。

他在上世紀80年代就成為國家漁業部門認定的船長,一直活躍在他土生土長的海域。如今,他沒有了自己的船只,閑時只能織漁網,割海草。

鄭起的命運和獐子島公司的上市交織在一起。1998年,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這一年,鄭起被不允許在公司確權的海域打魚,他遠赴西非打魚。

2001年4月,有限公司變更為股份公司,獐子島的上市步伐逐步加快。2002年6月,時任獐子島鎮委書記吳厚剛辭去公職,擔任獐子島董事長。

2005年,熟悉獐子島海域的鄭起重新回來了。但他的船只能開得越來越遠,因為獐子島公司的確權海域越來越大。最終,在2012年,他將船只賣給了公司,因為太遠的海域實在太危險了。

“現在想來心哇涼哇涼的”,鄭起說,這片海域好像成為了吳厚剛和那些高管的,雖然島民名義上是股東,但一年分不了幾個錢。島民每人擁有獐子島股票6000股,但這6000股只是受益權,並不能上市交易,每年能獲得大約1400元的分紅。

據當地人介紹,與獐子島同屬長海縣的另外幾個島嶼,個體戶都可參與海域的確權。如海洋島島民依靠確權海域培育蝦夷扇貝苗種,收入較為可觀,而獐子島的苗種培育全由獐子島公司壟斷,個體戶不允許自己育苗。

一位與獐子島政府有較多接觸的人士說,在獐子島上市後,外界傳言獐子島每家每戶有資產上百萬元,事實並非如此。獐子島居民從獐子島公司和政府獲得的收益並不多,一部分為每年約1400元的分紅,另一部分為政府按照年齡給予的每個人2000元至4000元的臨時生活補貼。

與普通島民不同,吳厚剛無疑是獐子島上市的最大獲利者,他在上市之初即獲得獐子島公司10%的股權,持股比例僅次於長海縣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和長海縣獐子島褡褳經濟發展中心兩家集體企業。在公司上市後,他一度進入福布斯富豪榜。

由於獐子島公司從成立一直是鄉鎮所有,早在1995年,擔任獐子島鎮副鎮長的吳厚剛就兼任獐子島前身公司的副總經理,1996年升為獐子島鎮鎮長兼公司總經理,至今掌控公司近20年。

吳厚剛兄弟三人,吳厚剛排行老二,大哥吳厚敬、弟弟吳厚記,當地人稱,“吳敬、吳剛、吳記”。據島民稱,吳厚剛工作能力頗強,特別是管理集體企業時,較為強硬。“獐子島的工作,換了吳厚剛,別人還真做不了。”獐子島一位老黨員說。

上述人士說,吳厚剛在獐子島有極高的地位。很多居民有家庭成員在獐子島公司上班,因擔心工作飯碗,不敢公開提出與吳厚剛相左的意見。

吳厚剛諸多親屬也在公司擔任要職。

《財經》記者查閱到,在2011年獐子島公布的股權激勵計劃名單中,出現了養殖事業二部總經理吳厚敬、養殖事業一部總經理助理吳厚記、榮成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強、大長山島分公司經理劉鋒。這四人分別是吳厚剛的哥哥、弟弟、外甥和妻弟。

在當地島民看來,在這樣的公司體系中,上市公司的經營缺乏有力的監督,這也為2011年收購蝦夷扇貝苗種時爆發的造假事件埋下了伏筆。

不過孫福君表示,獐子島鎮近1.5萬人口是公司的股東,有的還是公司的員工,他們可以對苗種收購、底播這一過程進行監督。

購苗受賄埋隱患

2011年的那場購苗受賄風波,被很多輿論認為是造成此次蝦夷扇貝大幅減產的主因之一。

蝦夷扇貝的養殖,首先要將培育好的扇貝苗,由人工撒播到指定海域,待三年生長期後,蝦夷扇貝成熟,再由人工捕撈。

這期間,由人工對海底的生態情況進行定期監測,如果發現有影響蝦夷扇貝生長的異常生態變化,可以提前進行捕撈以減少損失。這些異常變化通常是指水溫和蝦夷扇貝的餌料等。

在上述環節中,除了冷水團等自然因素,底播苗種的質量也是影響產量的重要因素。

2011年獐子島底播的蝦夷扇貝苗種,對外采購占比90%。

苗種主要來源於海洋島、大長山島等諸多養殖戶。從2011年起,吳厚剛之弟吳厚記負責海洋島苗種的收購,而海洋島是獐子島蝦夷扇貝苗種的主要來源地之一。

2012年3月28日,獐子島公司有員工因為在底播苗種收購過程中收受賄被舉報,隨後被長海縣公安局立案。

據接近此案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因為此事,一位在海洋島收購苗種的會計獲刑,他獲刑的原因是收受了養殖戶的賄賂,會計最終因此獲刑五年。

當時養殖戶行賄的原因是,負責收購苗種的公司人員會對養殖戶的苗種進行抽檢,抽檢的內容包括扇貝苗的大小規模以及成活率,由於一批扇貝苗種不會全部檢查,被抽檢的幾箱扇貝苗如何被記錄質地對於養殖戶非常重要。

由於扇貝苗種被收購清點後,為了保證存活率會及時投入海底,這樣即使苗種質量造假也很難留下證據。

上述人士表示,收購苗種牽涉眾多環節,只憑一個會計並不能完成造假鏈條,他只是負責記賬的,具體記多少,恐怕還需要更高層領導同意。

一位參與了2011年底播扇貝苗的獐子島員工私下告訴《財經》記者,在他參與底播的那次,發現裝扇貝苗的箱子里有大量的雜質,真正的扇貝苗目測達不到50%。他說,因為負責收購苗種的是董事長的弟弟吳厚記,員工對於扇貝苗的質量問題並不敢公開議論。

《財經》記者欲就此事向吳厚剛求證,但未獲回應。

公司董事會秘書孫福君表示,當時有人向公司舉報投苗不足,然後公司向司法機關進行了舉報。吳厚記在2012年離開公司,受到了內部處理,他在收苗和播苗上負有管理責任。

2011年投入苗種數量不足和質量不高,被很多島上居民認為是造成今年絕收的直接原因。

不過,孫福君表示,由於在底播苗種時開放程度高、參與者眾多,一些員工還是公司的股東,員工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不會放任投苗造假不管,出現嚴重的投苗造假現象是不可能的。

獐子島公開稱自投苗後,公司每年有兩次定期抽檢,但除2012年提及春季抽檢蝦夷扇貝長勢良好外,並無具體數據,公司董秘孫福君表示不方便提供數據明細。

島民的不滿在於,公司在處理2011年投苗不足一事上不夠透明,被移交司法的只是普通員工。對於吳厚記等人是如何處理的,島民並不知情。

內幕交易嫌疑

在業績巨虧和市場強烈質疑的重壓之下,11月17日,公司通過決議撤回了此前7月份臨時股東大會通過的非公開發行股票議案。這讓本就資金鏈緊張的獐子島公司雪上加霜。

但獐子島面臨的問題不止於此。

《財經》記者獨家獲悉,證監會稽查總隊正在就獐子島停牌前夕,市場各方是否存在內幕交易問題進行核查。目前,稽查總隊人員正在各地進行大量調查取證。

在10月31日披露冷水團事件之前,獐子島公司在10月14日進行了停牌。

在停牌之前,未有任何關於蝦夷扇貝大量死亡的消息公開披露。而在獐子島停牌之前,有大量機構出逃。

根據同花順統計顯示,截至6月30日,持有獐子島公司股票的機構數量為93家,但到了9月30日,機構數量銳減至17家。

長海縣一位漁業監管部門官員告訴《財經》記者,此次公司公告的2012年底播受災的近30萬畝海域其實並未受災,而是獐子島公司在發現2011年底播的蝦夷扇貝沒有產量之後,今年對2012年底播的部分蝦夷扇貝提前進行了捕撈。

在發現這種現象之後,該官員認為這種提前捕撈得不償失,所得產量只是明年捕撈的三分之一。經勸說後,獐子島公司放棄了提前捕撈。

如果這位官員所說屬實,則表明在信息披露之前,獐子島公司很可能已經知曉了蝦夷扇貝的生存情況,但並未及時披露,反而為了上市公司業績提前捕撈尚未成熟的蝦夷扇貝。不過,上述官員在接受記者進一步核實采訪時否認了此前的說法。記者就此事向孫福君求證,但未獲回應。

獐子島公司稱,今年9月15日至10月12日,公司對蝦夷扇貝進行存量抽測,隧發現了存貨異常。

如果獐子島聲稱的抽檢時間屬實,邏輯上,至少說明9月15日至30日之間,蝦夷扇貝的存貨異常很可能已經被發現。但這個時間段公司沒有停牌。是否有一些機構獲得消息提前出逃?

雖然上述官員否認自己所說的存在提前捕撈的問題,一位熟知獐子島公司海上作業的人士明確告訴《財經》記者,因為業績考核的壓力,為了達到蝦夷扇貝一天的產量,捕撈船只沒有按照嚴格的捕撈年限進行捕撈,有些提前對尚未滿三年的蝦夷扇貝進行了捕撈。

《三聯生活周刊》引述的獐子島公司前員工的說法亦表示,今年沒有蝦夷扇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2013年秋天公司已經在2011年底播區域捕撈過蝦夷扇貝。

由於獐子島公司深海養殖的特性,每年收獲的來源會計師很難核查,為利潤的調節提供了便利。當上市公司面臨短期業績壓力時,很有可能采捕還沒有長大的蝦夷扇貝,最終導致竭澤而漁。

上述人士認為,今年要收獲的2011年底播的扇貝因為投苗和捕撈方式等問題,今年產量很低,公司只能說是冷水團原因,不會承認是人為原因造成的。

上述種種令人生疑的信息,獐子島並未進行公開披露。

目前,監管部門調查正在進行中,尚不清楚機構的大量出逃,是否與蝦夷扇貝今年近乎絕收的內幕信息泄露有關。

農業公司懸疑

目前,獐子島公司尚未複牌,2011年蝦夷扇貝的近乎絕收,究竟多少是因為天災,幾分是因為人禍,尚需權威部門的調查。

獐子島公司暴露的問題顯示,農業公司因其行業特性,一旦遇到所謂自然災害問題,通常無法給出準確的界定,巨虧是天災還是人禍很難查證。

A股市場里面涉及重大造假的企業一度集中在農業及相關行業,從最早的“銀廣夏”“藍田股份”,到近幾年的“綠大地”“萬福生科”。這與農業企業的財務特征是息息相關的。

PE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國家對農業行業的稅收政策也被利用來進行財務造假,農業企業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減免幅度很大。在這種情況下,虛增收入 和利潤,所付出的成本很小。而以一個工業企業為例,虛增1億元的銷售收入,需要拿出2000多萬元的所得稅和增值稅,包含17%的增值稅,和一部分所得 稅。此外,農業企業的增長依賴自然資源的限制,很難追得上資本市場的步伐,達不到業績預期的,就有造假的沖動。

另一層面,因為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特性,外部監督和核查也較為困難。

通常農業企業都是大面積養殖或種植,因面積過大而無法準確調查其產出。而且農業企業的上遊以分散的農戶為主,單筆交易額度很小,而且以現金收付為主,難以核查。

另外,農業企業的存貨以生物性資產為主,難以盤點,以養殖業和林業最棘手。

當遇到人為因素暴露時,頻發的自然災害也為農業企業推脫責任提供了便利,例如綠大地在2009年曾以雲南持續幹旱為由解釋巨虧。

如今,獐子島的冷水團再一次撥動市場對農業上市公司敏感的神經。天災的背後究竟隱藏了多少人禍,市場需要一個真實的獐子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74

晉煤告急: 收編大批民營煤企,如今萬億巨債纏身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613

山西省七大國有煤炭集團負債總額已超過萬億,體量相當於山西省2015年的GDP。(CFP/圖)

2016年4月以來,山西省的煤炭企業連續發生多起債務違約以及債券暫停、取消發行情況。

巨債壓頂之下,山西銀行業不得不通過寬松信貸,及發行債券,幫扶困難企業渡過難關,並使“僵屍企業”有序退出。

上世紀末曾幫助山西煤炭國企脫困的“債轉股”,有機會卷土重來。

萬億巨債

目前,七大國有煤炭集團負債總額超過萬億,體量相當於山西省2015年的GDP,總體資產負債率達80%,山西煤炭的債務大部分在銀行。

“上個禮拜,基金經理打電話給我,他們非常擔心。”近日,山西一家國有銀行的高管任東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其所在銀行幫山西一家煤炭企業承銷了債券,打電話詢問的基金正是債券持有者,基金經理關心即將到期的債券能否兌現。

這是山西債券市場最緊張的時刻。2016年4月以來,據不完全統計,山西煤炭企業已連續發生兩起債務違約以及三起債券暫停、取消發行事件。

中煤集團子公司山西華昱能源有限公司4月6日正式宣布,其一筆本息共計6.38億元的短期融資券違約。這是首家煤炭央企出現債務違約,中煤是中國第二大煤炭生產企業。所幸有驚無險,經過多方籌措,幾天後該公司得以足額償付本息,並支付了違約金。

然而,另一家違約的安泰集團就沒有這麽幸運了。4月8日,安泰集團(600408.SH)發布“銀行債務逾期”公告稱,從2015年底開始,受宏觀經濟和行業形勢的嚴重影響,安泰集團陷入了流動資金緊張、銀行貸款逾期並且不斷新增的漩渦中。截至公告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累計銀行貸款等債務逾期3.9億元,目前正在與債權銀行協商解決。

安泰集團是山西介休市一家民營的大型選洗煤、焦炭企業,旗下擁有一家上市公司,正常運營的時候,擁有員工十幾萬人。

安泰集團債權銀行一位知情者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安泰集團貸款總額一百多億,實際上經營並沒有遇到太大的問題,但由於煤炭已被銀行視為“壓縮退出行業”,許多小銀行紛紛抽貸,導致最後“抽不動了”,大的貸款到期也還不了了。

像安泰這樣的大型民營涉煤企業在山西已經不多。2008年,主要出於安全因素的考量,山西啟動了煤礦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整合。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民營煤礦因不符合產能規模的要求,被兼並進入省屬七大國有煤炭集團。

煤炭市場的自然榮枯周期是“十年上坡,十年下坡”,私募基金中經豐利CEO王豫剛長期跟蹤研究山西煤炭產業,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2009-2011年的煤炭繁榮周期頂峰,山西大型煤炭集團大量整合中小礦井。再疊加2011-2013年高達13%-15%的市場實際融資利率,一些民營煤炭企業通過信托、民間信貸等方式獲取資金的融資成本甚至達到20%。

2014年開始,眾多擴建、新建產能開始釋放,再加上下遊鋼鐵、化工、水泥普遍產能過剩開工萎縮,導致煤炭企業不斷降價保量。這是煤炭企業現金流近年來急劇惡化,被迫舉債維持經營的重要原因之一。

山西煤炭的整體債務情況未曾披露,但因國企負債占了大頭,所以可從省屬七大國有煤炭集團中窺出個大概。

目前,七大國有煤炭集團僅公布了2015年前三季度的財務數據。焦煤集團、同煤集團、潞安集團、晉煤集團、陽煤集團、晉能集團、山煤集團分別負債1984.82億、2107.06億、1494.56億、1694億、1723.35億、1728.94億、725.24億,負債總額超過萬億,體量相當於山西省2015年全年的GDP,總體資產負債率達80%。

“60%在銀行,40%是債券之類的。”據任東風估計,山西煤炭的債務大部分仍在銀行。但從去年開始,銀行開始轉化手中的煤炭債務,主要是幫助國有煤炭集團發行債券。債券的持有者大多是銀行、保險、信托等機構投資者,基金也持有一些,像債券型基金最終將被個人投資者所持有。

“以化解優先”

信達參股的28家企業,大多現金流難以覆蓋利息,還要舉借更多債務,進入“龐氏融資”的企業有13家。

多位山西銀行系統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除了發行債券,從2015年開始,山西銀行業向煤炭企業實行了較為寬松的信貸政策。

如過去正常的情況下,貸款到期後,銀行要先從企業收回款項再放貸。後來企業到期還不了,就給企業做“展期”,也就是延長還貸期限;還有一種方法是“再融資”,即企業從銀行借新的貸款還舊的貸款。

可是如果前兩種方法都用了,企業還是還不了利息,正常情況下這筆貸款應立刻劃為不良貸款。但是現在,銀行仍然會把利息款借給企業。

“利息都還不了,銀行還借錢給你,實際上是把銀行的風險敞口放大了,這不正常。”一位國有銀行信貸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擔憂。

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在上一輪“債轉股”時,擁有了數百億煤炭企業股權。從2012年起,信達在28家參股企業中,選取了17家規模較大的企業展開統計。結果顯示,現金流難以覆蓋利息,還要舉借更多債務,進入“龐氏融資”(即債務人的現金流既不能覆蓋本金,也不能覆蓋利息,債務人只能靠出售資產或者再借新錢來履行支付承諾)的企業有13家。

隨著煤炭等產能過剩行業風險蔓延,企業和銀行只能攜手共渡難關。截至2015年底,山西省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為881.65億元,較年初增加123.62億元,不良貸款率4.75%。山西省副省長王一新指出,信用風險已逼近警戒線。

“銀行的信貸員現在一半時間都花在追要利息上。”在民營煤炭產業集中的山西省古交市,熟悉當地煤企生態的王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古交幾十家洗煤廠目前僅剩一家,還是處於半停半生產狀態。而這家企業在2015年的時候,只有一個月正常還過利息,欠息最多的時候達三四百萬。

他還透露,古交民營的涉煤企業,貸款已經很少有正常的,大部分都處於“關註期”,如果情況再惡化就是不良貸款。

“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不想死,從銀行的角度講,只要有一線希望,他們也不想讓企業死。”王誌說,目前山西提出的口號是“以化解優先”,在化解的基礎上“能不進不良就不進”,因為一旦劃入不良貸款,銀行無論如何都有損失。

銀行的損失,不僅是將不良資產打包賣給“壞賬銀行”時,打折打得很厲害。更重要的是,銀行在煤炭企業的抵押物處置方面處於弱勢。煤炭行業抵押的資產大多是采礦權、機器設備等,這些抵押物的市場價格在不斷波動,銀行無法進行預估。任東風拍賣過五年前估值非常高的私有采礦權,但現在這個形勢下,“無人接手”。此外,因為涉及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如果作為不良資產,處置起來非常麻煩。

任東風說,國有煤炭集團大約有20%的貸款都是沒有任何資產抵押的信用貸款,“抵押也沒什麽太大意義,將來你怎麽執行呀?”

分類“去產能”

山西煤炭業債務風險目前主要集中在民營企業身上,對於中大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銀行還會盡量保持原有貸款額度。

為進一步控制風險,在山西銀監局的統籌推動下,4月13日,十家代表銀行聯合成立的“債權人委員會”在山西省正式落地,希望鼓勵銀行一致行動,共同幫扶困難企業,並使“僵屍企業”有序退出。

依據這一制度,截至2015年年末,在三家及以上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債務融資,且債務融資余額在5億元及以上,或債務融資余額1億元以上,但已有不良或產生逾期的企業、企業集團,今後均需成立“債權人委員會”。

據《山西晚報》報道,山西省轄內亟須組建債權人委員會的企業共有233戶,主要分布在煤炭、鋼鐵、焦化、電力、交通等主導行業。

多位受訪者認為,山西煤炭業債務風險目前主要集中在民營企業身上,國有煤炭集團雖然困難,但風險可控。

“‘債權人委員會’主要是針對中小企業協調,五大煤炭集團只不過是掛個名而已。”參與“債權人委員會”組建的銀行業人士許小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對於暫時遇到困難的中小企業,銀行將共同幫扶,實在難以救活的,法律上采取債務保全這種方式進行處理,主要防止企業在剝離債務的過程中逃廢債,給銀行帶來損失。

而對於中大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銀行還是會盡量保持原有貸款額度,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國有銀行對山西煤炭企業整體的授信額度余地很大,例如截止到2015年9月末,同煤集團有銀行授信額度合計1812億元,其中還有995億元剩余未用。

“我們也想收緊貸款,但是我們不能這麽做。”許小平解釋,因為一家銀行收貸款,全部銀行都會去收,而任何一家國有企業倒下,都很容易引起連鎖反應。“銀行違約還好說,債券違約就特別嚴重。”

在王豫剛看來,山西煤炭企業只要還能支付銀行利息就可以了,畢竟比起1994-2001年上一個煤炭下行周期,情況還是要好不少,無論是煤炭企業還是各級職工,都在“黃金十年”積攢下了一定的家底,比如企業的采礦權基本實現資本化,同時煤炭集團旗下均有上市公司。

2016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長李小鵬在代表團開放日活動上表示,山西省就是要通過淘汰一批、延緩一批、重組一批、廢除一批、核減一批等方式,堅決化解過剩產能、提升優質產能。

許小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究竟是主動去產能還是被動去產能,在山西一直存有很大爭議。主動去產能即完全按照市場規律來,被動去產能則“要承擔很多東西”,尤其像並購重組,需要許多資金運作,這些資金最終要有獲利。最為棘手的是,並購方要承擔全部的債權債務,還要安置被並購方的員工。

王豫剛認為,與內蒙古等地的煤炭企業不同,山西的煤炭企業規模大,有的甚至一家企業就是一座城市,“市場化解決”就意味著地方社會秩序受到較大影響。而始於2008年的煤炭整合,私人煤礦退出,國有七大煤炭集團高位接盤,可能正是山西煤炭困局的根源。

2016年1月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奔赴山西,實地考察煤炭、鋼鐵兩大行業的運行情況,並主持召開多省主官、煤鋼企業負責人的去產能座談會。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巴特爾在會上匯報時表示,盡管產能過剩,但內蒙古過剩產能的企業中,基本為民企,他們也不找政府要什麽支持,內蒙古不存在這方面的壓力。

而山西則不同。山西省煤炭工業廳近日發布公告,要求全省所有煤礦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和周日原則上不得安排生產,嚴格以276個工作日組織生產。還將減產份額逐個攤派在全省562座煤礦身上,減產量占2015年山西原煤產量9.44億噸的25%。

在化解過剩產能期間,中央財政每年支出1000億元,主要用於煤鋼企業的職工安置,幫助煤炭鋼鐵等行業渡過難關。許小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山西已經獲得部分財政資金。另外,省里也要配套一部分資金。

“債轉股”重來?

信達手中持有的多家山西煤企股權至今未能處置變現,客觀上造成了信達與煤企及地方政府的“雙輸”局面。

上世紀末的國企“三年脫困”改革期間,大批經營困難的國企通過“關停並轉”退出市場,銀行也積累了巨額不良貸款。眼下被熱炒的“債轉股”,彼時也曾廣泛運用於山西煤炭國企脫困,即把原來銀行與企業間的債權債務關系,轉變為資產管理公司與企業間的股權關系。

當時銀行剝離的不良貸款,由1999年成立的專司不良資產處置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接手。其中,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成為處置煤炭企業不良資產的主力。它接手了山西、安徽、河北等地的煤企股權,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煤老板”。在山西,信達就同時持有同煤、陽煤、晉煤等煤炭集團股份,如果按照當時的談判價格執行“債轉股”,信達也將成為山西各大煤企的控股股東。

但是隨著2001年中國加入WTO,開啟“煤炭黃金十年”。各地“債轉股”煤企以及地方政府認為信達占了便宜。為此,雙方一直沒能將“債轉股”落地,直到2005年,獲得采礦權作價補充資本金的山西煤企重新奪回“控股權”,雙方這才簽署協議。其中,信達持股比例最高仍然達到了40%。

然而至今,信達手中持有的多家山西煤企股權仍未能處置變現,客觀上造成了信達與煤企及地方政府的“雙輸”局面。

信達持有的是煤炭集團股權,不是上市公司股權,而煤炭集團多數負擔重,盈利差,再加上制度因素,即便後來達成“債轉股”協議,信達長期以來也難以獲得分紅收入。

同時由於信達持股比例較高,通常在煤企具有“一票否決權”。而煤炭集團自2008年整合後,需要大量建設資金,大體的思路是希望將集團資產註入上市公司,從二級市場進行融資。但信達顯然不願意看到優質資產不斷從集團剝離。

王豫剛認為,作為上市公司而言,其對國有控股股東最重要的職能就是融資,實際上今日山西各煤炭集團的資金困局,與5年前行業高峰期未能利用好上市公司平臺進行大量股權融資有直接關系。

他還指出,歷史上,山西解決較好的“債轉股”案例是中煤平朔,中煤集團通過回購中國銀行在安太堡露天煤礦的股權及債權,實現了中煤能源的整體上市。此外,信達在冀中能源、開灤股份和盤江股份上的退出,則是通過集團股權置換上市公司股權來實現的。

如今,信達想要退出山西煤企依然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把股權轉讓給山西省國資委,另外就是置換成上市公司股權。而這兩種方案都涉及最頭疼的定價問題,在煤炭周期低迷的現在,定價則更為艱難。

2016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會上提出新一輪“債轉股”,他表示,可以通過市場化債轉股的方式來逐步降低企業的杠桿率。

此輪“債轉股”的對象聚焦為有潛在價值、出現暫時困難的企業,以國企為主。這類企業在銀行賬面上多反映為關註類貸款甚至正常類貸款,而非不良類貸款。也就是說,此輪債轉股,並不支持過剩產能“僵屍企業”參與,同時財政不再兜底。

山西的煤炭國企並非沒有機會。據王豫剛分析,此輪“去產能”山西各集團更應該借鑒“神華模式”。央企神華是集鐵路、航運、港口、煤炭、電力、化工、冶金,以及產融結合於一身的能源集團,具備自身對沖能力。上一個煤炭低谷,正是神華大幹快上的時候,神華的煤礦、電廠、鐵路不斷投產,技術上幾乎領先兩代,從而迫使其他競爭對手退出競爭。

許小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山西正在研究新一輪“債轉股”,不過僅限於小範圍討論,還沒有拿出最終文件。

(應受訪者要求,任東風、王誌、許小平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461

如果你真想知道為什麽大批創業公司估值爆跌,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505/155620.shtml

如果你真想知道為什麽大批創業公司估值爆跌,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Mark Suster Mark Suster

如果你真想知道為什麽大批創業公司估值爆跌,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為什麽做估值在這幾年顯得這麽不理性?

 黑馬說:

創業公司的估值是由市場來決定的。沒有一個投資人或者一群投資人能夠說把市場降下來就能把市場降下來。如果你真想知道為什麽大批創業公司估值爆跌,也許看過完這篇文章就夠了。

文|Mark Suster

最近一段,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就 IT公司股價暴跌現象開展的討論不絕於耳。事實上,判斷一個公司的準確估值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它需要你對公司未來的增長、面臨的競爭以及最後能否實現盈利都有一定的預判。

上個季度,創投圈里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諸如LinkedInTwitter這樣的世界知名IT公司股價遭受重創;另一件是,知名的投資機構、同時也是Snapchat投資人的富達投資(Fidelity)大幅下調了其所投的公司的估值。

其實,多數在投資行業里浸淫多年的投資人都預見了估值回歸理性的這個趨勢,並在過去的一兩年里都在私下交流這件事。

我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盡我所能解釋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因為我從一些創業者口中所聽到的關於這次估值下跌的原因大多是錯誤的,這甚至讓我回想起了1997-2000時候的景象。

VC們的真實心聲

20160310160205643315195

最近我聯系了將近150位、處在投資各個階段、來自不同地區的投資界友人,詢問他們是如何看待今年的市場的,有哪些詞最好的表達了你現在的心理狀態。從下圖中你可以發現,謹慎和樂觀的百分比是82%:18%

特別提醒:這些數據都是匿名的,這些都是投資人們真實的想法,並沒有人是故意歪曲自己的想法來投票的。

如此消極的結果並非空穴來風。這些被調研的投資人中,大多數都投資了如今市值相當高、但還沒有上市的公司。這些公司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都需要逆風融資。61%的投資人表示,在去年的第四季度,就已出現公司估值下降的現象。91%的投資人表示,他們希望在今年的前6個月,估值繼續下來(其中有30%的投資人希望估值極速下降)。

20160310160205664575100

為什麽要站出來說這事兒

過去幾年,尤其是估值躥升的這兩年,我一直不斷地表達我的擔憂。

然而,隨之而來並且困擾我的,是如下來自Twitter的一些評價:“VC希望估值下降呢”;“這對VC來說當然是好事,對創業者就不見得了”;“把估值搞下來,Mark能更有利可圖”;“確實,估值在下降。不過這一段是VC們搞得鬼,他們想讓自己的預言成真罷了”。

我想說,以上所有的這些評論都是無稽之談

我寫博客是受到了Brad Feld的影響。當我還是一個創業者時,網絡上並沒有太多的信息告訴我Term Sheets應該怎麽寫,或者投資人是如何思考的。Brad在當時非常坦誠地寫出了這樣,像是給了創業者一本免費的投資人指南,搞得我特想和他在一起工作。就這樣,我開始了我的博客生涯。因為我相信,如果Brad讓一些投資的信息透明化的努力能夠奏效,那麽我的也一樣可以。

幾乎我認識的每一個聰明的投資人都私下談論過,過去兩年私募市場的估值高得太離譜。暴跌馬上就會來臨。但大多數人都出於以下的兩個原因,不願意在公開場合坦露心聲:1)他們手上有一打被投的公司,這些公司很多都正在融資;2)他們不願意被公開所指責,或者被看作是創業者的敵人。

但我敢保證,私底下他們一定坦露過自己的憂慮。所以,過去幾年我寫的很多文章都是希望能夠讓這些只被私下談論的真相能夠讓更多人知道。

這里說些題外話,以便讓大家更多的了解我和我的基金公司。一般每年我只做會2-3個單子,我們的公司最多是10-15個。大概分別會投4000千萬美元給新的單子和之前投的單子。2015年,整個美國大概對創業公司投入的金額大概是770億美元。這意味著,我們投的錢只占整個市場的0.104%。

所以,我幾乎沒有可能投你的公司。我唯一的動力去分享我在私下所聽到關於融資環境的消息,只是希望能夠幫助你提前做好準備。如果我錯了,那麽至少你有更好的數據去決定如何籌錢,以及如何花這些錢。如果我說的是對的,我只希望更多的公司能夠融上資,能夠活下來。

這就是我的全部動力了。

難道投資人真的希望估值下跌

大多數的投資人都不希望。即使是,也不是你想的那樣。

讓我來舉個不是技術圈、也跟政治無關的例子。假如你手上擁有很多的房子,未來你希望能夠買更多。如果你有10套房的話,你希望在未來的10年至少每年買1-2套。有些時候,你賣了一些好房子,掙了錢;但是也有些時候,你處理了一些不好的房子,把剩下的錢拿回來了。

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房價就開始下跌了。如果真是這樣,你會跟自己說:“太棒了!現在我又可以買更多的便宜房子了”這樣的話麽?當然,現實生活總是更複雜些。你考慮賣掉一些超過它原有價值房子的時候,也會想著甩手賣掉那些價格不盡如人意的房子。但誰又願意當接盤俠呢。沒有人會願意買他們,你的銀行經理也會不斷追著你,讓你悠著點買。

這和VC的想法是一模一樣的。很多極富經驗的投資合夥人通常是7-10家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大多數的公司都需要不斷的融資。所以,當估值下跌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就一定是罵街。然後就是恨不得親自上陣,幫這些公司融資。

確實,從長遠來看,他們希望公司的估值更理性些,這看上去能夠更他們帶來更多的回報。但是,我敢跟你打包票,沒有人祈盼估值正常點,這真的不是像一些創業者所想的那樣。現在的狀況是,痛苦大於收益。

投資人真能有那種神力能讓估值下跌

當然沒有。左右估值是投資人的最大禁忌

如果你還記得著名的Angelgate醜聞,10個天使投資人進入一家酒吧…TechCrunch的編輯Michael Arrington控告矽谷的一些頂級的天使投資人勾結在一起,企圖壓下某個創業公司的估值。當然,僅僅10個天使基金怎麽能讓整個市場的估值整體下跌呢。在過去的7年里,IT公司的估值一直穩步上升。

僅憑個人的力量顯然不可以左右市場。記住,那是一個市場啊!我堅信,美聯儲的頭兒、或者是美國、中國和伊朗的領導人可以。但一個VC或者Bill Gurley(美國最著名的投資人,Benchmark合夥人)或者是我自己都沒有能力從兩年前開始左右一個市場。這也正是市場和資本的美妙之處。

還記得2008年紅杉資本寫給他的被投公司、告訴他們好日子就要到頭的56頁PPT麽?這難道就是在左右市場?我相信,直到今天仍然有些人認為,紅杉其實知道市場不會下跌,他們只是嚇退其他的投資人和創業者。但是,拜托,他們沒有這樣的動機,也沒有這樣的權力。對,甚至是紅杉。

為什麽做估值在這幾年顯得這麽不理性

如果你想聽真話,那我就說了。

  1. 社交網絡終於迎來了他大行其道的時代,給像Facebook這樣的投資人和員工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2. 智能手機的普及,不僅是蘋果公司的投資人和員工賺得盆滿缽滿,也推動的谷歌、Facebook、Twitter、Instagram、Snapchat、WhatsApp這些公司的發展。

  3. 美國政府在過去幾年的利率都降至零,並且實行了量化寬松的經濟政策來刺激經濟的發展。數十億的共同基金、對沖基金、保險公司、高校捐款、養老金、基建金以及主權基金需要獲得回報。相對安全的投資無法帶來較高回報,因此他們就投了更多的錢在高回報的私募市場中,尤其是投給技術型的創業公司。

如下圖所示,在2009年,投資市場里的錢像坐上了火箭,一下子翻了3倍。

20160310160205252299912

大多數的創業公司估值躥升不是由傳統的VC所引起的,而是對沖基金、共同基金、企業投資人和其他的非傳統投資機構。在下面的圖中,你可以看到10年,VC從LP中籌1美元,就有1美元進入到創業公司,而現在每籌1美元,有2.5美元進入到創業公司。

201603101602061178738255

供需關系定律

我知道很多人認為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投資人,並不是要了解所有市場如何運作的細節。但事實上,市場的變動對於一個公司將如何估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考慮到有人可能在大學時沒有修習過經濟學。在微觀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就是供給和需求曲線。需求代表了買家,供給代表了賣家。在創業的情境里,VC就是買家,希望能夠購買你公司的股份。

微觀經濟學的原理是,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買方和賣方的數量將會達到一個固定的值,價格也是。有些貨物是沒有彈性的,這意味著不管價格如何上升,需求也沒不會下降,如香煙、酒、甚至毒品。其他一些貨物是有彈性的,這意味著當需求下降的時候,價格也隨之下降。

在大多數情況下,供給和需求、還有價格會達到一個均衡。

那麽什麽樣的情況會打破這個均衡呢?除非有外力使供給或者需求發生了變化。在風險投資這個例子中,使供給發生改變的是大量非傳統、追求高回報VC的湧入。他們想要像炮制Facebook、LinkedIn、Twitter的成功,還想要獲得像Uber、Airbnb、Dropbox那樣高的回報。

在經濟學中,我們叫做需求曲線右移。如下圖所示,

201603101602061051818097

簡單來說,500億美元一下子進入到市場,迅速就擡高了估值。經典的需求曲線右移案例。

那結果是什麽呢?過去兩年平均的估值翻了3倍,然後2015年第4季度迎來暴跌。

201603101602061816952907

整個市場的錢變少了以後會怎麽樣呢

當你被上圖的需要曲線右移所震驚的同時,你會發現,市場上創業公司的數量和估值同時增長了。很多創業者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啊,但大多數投資人並不這麽認為。

  • 這樣的增長是會促使很多本來不是創業圈的人一股腦兒的湧進來,只是為了快速撈一筆

  • 這樣的增長使很多公司很優秀的技術和產品人員流失到各個看上去並不會成功的創業公司里去。資源的整合能力變差了,很多公司就只是曇花一現

  • 融資總資的增多導致大規模的薪資上揚、房租上漲,增加了燒錢的速度 

大多數的情況是,如果你的公司融了1500萬-2000萬美元,那麽受贏家通吃整個市場這個心思的驅使,應該會有4-5家的競爭對手會開始在你的背後使壞了。

簡單點說吧,如果在你成功的道路上,你所有的競爭對手都在拿著投資人的錢給你使絆子穿小鞋,那你想要做成一個大公司的其實是很難的。

如果整個投資市場的錢變少的話,很多只是想要過過創業癮的人就寧願拿著更高的工資,呆在諸如麥肯錫和谷歌這樣穩定的大公司里了。

均值回歸

如果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上來看的話,我們把現在發生的這些叫做均值回歸(Reversion to the mean)。解釋一下,這個表示一段時間內有一些異常的數據導致當時的表現比往常好,但之後就又會下降到平均水平

如我之前說過的一樣,以下的這張來自Joe Floyd的圖很好的記錄了SaaS公司的估值變化。

在2007年,人們願意為SaaS業務投入7.7倍的遠期收入,在這之前是少於5倍。2013年這個值上升到了13.4,之後又回歸到了4——在均值回歸線下面一點。

201603101602071987140013

為什麽市場會調整的如此迅速?如果你想要了解投資心理以及經濟學的話,我推薦大家看一本Nassim Taleb寫的《黑天鵝》。這是兩本我認識關於投資最具影響力的書的其中一本。簡而言之,黑天鵝指的是不在人們預期內的事情(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甚至壓根人們就覺得他不會發生。但是一旦他發生了,投資人的心理就會做出快速的、劇烈的調整。

為什麽在市場下降的情況融資這麽難呢

再舉個和投資沒有關系的例子。如果你想要買一套房子的話,你總是想盡快擁有它。但是如果價格一直在降,你就可能等上1-2個月再買。如果6個月以後的價格更便宜,那為什麽要現在買呢。6個月以後可能還有更多的房子待售。

在投資的術語里,這叫做“去接燙手的山芋(catching a falling knife)”。投資人從心底里是厭惡這種事情的。所以在投資人糾結價格和擔心他們手里現有的投資的創業公司時,你的融資就被耽擱了。下面是一個圖表,我之前也分享過,它預示著投資人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去判斷是否投資。

 

201603101602071187536619

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麽投資人對於糾正所投公司的估值這件事這麽糾結的話,推薦你可以看看5年前行為經濟學先驅Daniel Kahneman寫的一本經濟學書,“Think, Fast and Slow”。

追加個投資就那麽難麽

許多創業者對這個問題很不解:“如果去年你這麽看好我的公司的話,你為什麽不給我更多的錢幫我渡過寒冬呢?”

投資人間其實也是存在競爭的。一個投資人可以希望對她300萬美元的投資預算有一個比例的分配。但是,如果是有其他3個投資人同時在臺面上競爭,她可能就不是那麽樂意了,除非最後她也能得到一些份額。否則,“為什麽我要拯救你,如果你連自己的本份都盡不好。”

此外,如果一個VC手上有10家公司都同時需要融資,那他可以需要一些時間去作出判斷,哪些公司更值得他缺錢,哪些則不是。

想象一下,如果你沒有篩選手上的被投公司,而是花時間和其他VC扯皮去投那些不想要降估值的創業者,那麽你怎麽時間去看其他的單子?

所以追加投資就被耽擱了。

那些有錢的創業公司才不管沒錢公司的死活。

我甚至提過到投資機構內部的較量。如果機構里1-2個合夥人拿到較差的單子總是比別人多,那麽其他的合夥人就傾向於擠占他的投資金額。在有限的資源下,有些投資人就能拿到自己想要的資源,有些人就不能。另外,一些投資機構可能有更多的人,一些則沒有。所以千萬不要假裝這些不確定是不存在的。

為什麽就算降估值,融資也比你想象的要難

如果估值降的不多的話,還是比較容易的。但如果你降的幅度比較大,那就非常難了。新的投資人不想因為拿到了更低的價格而得罪現有的投資人。因為他們知道未來他們肯定和現有的投資人要一起合作。所以直接放棄這個單子,去找新的單子更容易些。

此外,新的投資人會擔心新一輪的融資會導致創始人或者高層管理人員離開,沒有VC願意操心管理層的事兒。

還有,降估值會觸發反稀釋條款。降估值可以讓晚期的投資人對之前幾輪的投資人受益更多。當然,降估值也可以使早期的投資人受益更多,因為晚期投資人的清算優先機(liquidation preferences)會被減少。

簡而言之,這中間很多的溝通談判使得創業者和投資人無法達成一致。這就是為什麽大多數VC只想要投他們熟知並且信任的公司。因為投資人知道,在艱難的時刻,我們需要依賴我們的聯合投資人來共渡難關。

總而言之

  • 創業公司的估值是由市場來決定的。沒有一個投資人或者一群投資人能夠說把市場降下來就能把市場降下來。沒有歷史的數據能夠支持這個假設。

  • 像我一樣把這些事說出一來的人是不希望看到最終的慘劇。在幫助我們的被投公司渡過這個難關的時候,我們會承受更多疼痛,但那是為了未來以更好的價格收獲更多。

  • 私募市場已經被高估了好多年。就像是上個世紀90年代所發生的那樣,目前還沒有新的商業模式能逃脫引力規律。公司的估值是基於對未來盈利的預期。均值回歸是可以預見的。

  • 如果你相信未來融資會更難並且已經開始控制燒錢的速度,那麽你可能活得更長久直到再度融資,或者成長到更高估值。至少這樣讓你度過了融資相對困難期。

    _username=thejiangmen_副本

創業 估值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45

錘子科技否認大批高管離職 證實錢晨目前已退休

針對網上爆料稱錘子科技包括CTO錢晨、設計總監羅子雄、COO、CFO等多名高管離職消息,昨日錘子科技給予否認,證實錢晨目前已退休,但表示公司管理層一切正常穩定。

錘子科技方面還表示,錢晨退休之後,華為榮耀原產品線負責人吳德周接替他的工作,並於兩個月前開始擔任錘子科技產品線、硬件研發副總裁,負責錘子科技的產品線以及全部硬件研發工作。

據了解,錢晨是錘子科技產品和硬件方面的負責人,在手機領域知名度頗高,並一度被雷軍追逐,但最終並未加入小米。

業內人士指出,錘子科技高層變動之所以引發業內的高度關註,主要在於錘子科技目前發展並不樂觀。由於產能、產品、渠道、市場等多方面因素,錘子手機發展遠沒有預想中的順利。

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此前公布,從2014年5月發布到2015年8月,SmartisanT1總銷量為255626臺。這一數據不僅與老牌手機廠商動輒千萬級年銷量差距較大,也遠不及幾乎同時進軍智能手機市場的一加。

事實上,整體市場下滑,行業競爭加劇,對於360、樂視、聯想等新老廠商來說,都將面臨諸多發展難題。根據市場調研公司StrategyAnalytics調查的數據,2016年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的出貨量約1.049億部,較去年同期的1.098億部下降了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20

大通證券被爆員工大批離職 部分留下員工正集體“要錢”

8月7日下午,有自稱大通證券員工的人士通過社交媒體爆料稱,大通證券去年下半年以來高管和投行部員工大面積離職,2015年年終獎無限期拖延,債券和新三板項目持續督導存在重大隱患。

記者聯系到一名大通證券的內部人士,他對對傳言沒有作出正面回應。但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券商流動性較大,離職和新招聘都存在,場外新三板業務也有人離職,同時也在招人。但肯定有人做後續督導的事情,否則是違反規定的。

另一位接近事件的券商投行部門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大通證券去年年底出來很多投行團隊的人跑到國融證券去了,但團隊還沒有走光,還留了一些團隊在里面要錢。”大通證券原分管投行業務的副總裁楊亮去年進入國融證券擔任副總裁。

據爆料人稱,2015年下半年開始,公司經營高管大批量流失,離職人員包括副總裁楊亮、合規總監陳代全、人力資源部總監肖江峰等等,此外,投行事業部員工離職率高達三分之一。另外,部分保薦代表正在上訴勞務仲裁部門請求離職,大通證券有失去保薦資格的風險。

本報記者了解到,去年底公司臨時通知所有員工獎金暫停發放,到目前仍沒有2015年年終獎發放的消息,另外公司對部分團隊的差旅費也暫停報銷。

爆料人稱,大面積離職有可能導致新三板項目持續督導出現隱患。目前,大通證券推薦掛牌的企業有90家,在89家主辦券商中排名第30位。在6月全國股轉系統主辦券商執業質量評分中獲得94.5分,排名第16位。

總部在大連的大通證券成立於1991年,註冊資本33億元,公司目前在大連、上海、北京、天津、廣州、深圳等全國30余個城市擁有53家營業部和2家分公司。華信信托持有公司28%的股份,為最大股東。2015年大通證券獲評證券公司分類最高等級A類AA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053

達晨創投肖冰:資本寒冬是局部的暫時的,新三板公司將大批量死亡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15/158158.shtml

達晨創投肖冰:資本寒冬是局部的暫時的,新三板公司將大批量死亡
肖冰 肖冰

達晨創投肖冰:資本寒冬是局部的暫時的,新三板公司將大批量死亡

新三板是沒有門檻的市場,任何公司都可以去掛牌。

文|肖冰

過往這段時間,一個比較熱門的詞叫資本寒冬,特別是去年下半年以後。從業十幾年中,這個市場經歷的周期挺多,資本市場永遠是這樣,不斷出現泡沫、寒冬,泡沫破掉,寒冬過去又是泡沫。

過往是不是資本寒冬?從一些現象看,確實是這樣,有個列表,列出了倒閉的創業公司,包括一些明星項目,後來出事兒了,也關門了。

也看到,一些獨角獸公司的估值在往下走,融不到資了。企業融到錢,融到C輪、D輪的時候也不能保證你的安全,你還有可能隨時猝死,我們看到很多融到C輪、D輪的企業最後也活不下去了。 

我也可以預言,下一波大量死亡的是新三板公司,很多公司到現在掛牌了,是不是能說他安全了?到新三板掛牌掛不掛牌,對這個企業沒有本質的差別,新三板是沒有門檻的市場,任何公司都可以去掛牌。

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有一些新三板公司,在新三板掛牌時舉行盛大的招待酒會、慶祝酒會,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我覺得這個行業是沒有什麽特別的意義,在高速公路的廣告牌上也出現花幾十萬做一個廣告牌,說熱烈祝賀本公司成功上市,上市是在新三板掛牌,什麽代碼。這個不能保證你公司的安全。

我們投資的企業,也不太建議他們融到資、新三板掛牌花很多錢做慶功酒會,還是踏踏實實做好企業本身。

投資機構的投資,聽說也在放緩。上半年某些領域的投資在大幅度的下降。寒冬的來臨是回歸到理性和正常,並不是非常可怕的事情,過往要反思我們行業和反思很多企業,我們推動了行業的泡沫,我們建了很多的名詞,比如O2O、互聯網+、互聯網思維等一大堆新的名詞、新的概念,我覺得都是很好的。但過猶不及,什麽東西過了、盲目的去追的時候會出很大的問題。

所謂的O2O,所有的公司都說自己是O2O的,你這個O2O是創造什麽樣的商業價值,到底是不是真正有市場的需求還是微需求,我們看到大量的O2O倒閉,真正成功的O2O是極少,大量創業公司打著O2O的旗號去融資,都往這方面靠。互聯網+是很好的東西,互聯網思維也是很好的東西,但我認為也不是萬能的。

有一段時間,所有人認為好象沾上互聯網這個企業就能一蹴而就。很多做產品的公司,不做研發,不堅持做自己的產品,而是盲目的把自己包裝成互聯網公司,這是過往看到非常普遍的現象。

現在看起來,這些公司也逐漸認識到這個是不行的。我們特別不喜歡,市場上一旦出現一哄而上的事情,我們覺得要特別警惕小心萬眾創新、萬眾創業、萬眾創投、萬眾天使這些,所有的企業都需要創新,創業是少數人做的,創投更是極少數人可以做的,天使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

現在是需要整個行業冷靜思考,真正回歸到投資的本源、回歸到企業的本源,你的企業創造了什麽價值,是不是最後能不產生正的現金流和盈利,要踏踏實實回到這一點,才是回歸到整個行業的本源。

我們看,過往的概念和故事太多了,我們看到的風口太多,所有人追求所謂的概念和故事,過往一兩年很多的投資,投的都是概念和故事,投的不是企業本身。

行業浮躁的標誌,我覺得是行業的娛樂化,過往一兩年特別有意思,創投的娛樂化是這一輪特別有趣的現象,很多投資人變成網紅的投資人,主要的時間是花在做PR上,花在出席各種活動、各種娛樂化的節目上。

我覺得,我們每天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花在行業研究、行業的判斷、投後的服務上,我看到很多行業是用娛樂化的手段做這個行業。也有很多娛樂圈的人進入到我們這個行業,這也是過去兩年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市場上認為,我們這個行業是輕松愉快、浪漫的行業,媒體也在推波助瀾,我看到很多這樣傳奇的故事,好像在一個電梯里、洗手間里,投資人撞到一個人,聊了幾句投幾千萬,後來賺了很多錢,這樣的故事誤導了大眾和年輕人,大家都覺得這是很輕松、很容易創造奇跡的行業。

這個行業的真實情況是什麽樣的?這是一個非常專業、非常理性的行業,特別重要的一點,它是一個特別殘酷的行業,我們每天做的工作實際上都是在聚光燈下,我們都是在踏踏實實做我們的行業研究、盡調、分析,決策的前夜都是在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糾結,非常痛苦的。

投完以後,我們要花大量的時間和企業一起成長,做大量的增值服務,這是事實的真相。

事實真相的另外一邊是九死一生,大量失敗情況下產生一個成功的案例,中國成活率還稍微高一點,越往早期走,失敗概率越高,我們的失敗案例沒有太多人提,大家盯著幾個所謂成功的案例,誤導了整個行業變得非常浮躁。

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怎麽樣練內功,少去盯著所謂市場的趨勢、泡沫、風口,多練內功提高自己的能力,要打造平臺加生態的組織,而不是一個項目型的組織。

很多機構就是憑運氣成功的機構,你要成為平臺+生態的機構,就是能生生不息持續的成功,不斷產生新的成功投資案例的創投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對我們來說也是非常嚴重的考驗,練內功、提高自己平臺生態的能力,怎麽樣發現價值到創造價值,一起幫助企業成長渡過這個寒冬,這是現在行業要重點做的事情。 

我們所謂的資本寒冬只是局部的,在局部的行業里,因為上得很快、下得也很快,大量其他的行業被創投忽略了,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布局和投資的。

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推動中國創新、改變中國傳統的經濟模式的金融機構只能依靠創投。

剛剛公布的數據,7月份銀行新增貸款百分之百是投到房地產,這個也是特別有意思的數據,我們創投在7月份投了很多錢,在創新的企業里,這麽小的行業,對中國的中小企業貢獻應該超過了我們的銀行,龐大的銀行體系,政府應該出臺實質性的政策支持這個行業。

總的來說,我覺得資本的寒冬肯定是暫時的、局部的,而我們的投資機會我覺得是廣泛的,我們特別有幸生活在中國當前的市場里。

資本寒冬 新三板 創業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455

大批洋奶粉被檢不合格 監管從嚴下外資奶粉加速兩極化

進口奶粉在一系列嚴格監管下將露出原形,兩極分化也隨之加速。

近日,政府加強了對進口奶粉的監測,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2016年10月未予準入的食品化妝品信息,泓樂樂博維、澳紐可、貝瑞可等4款問題奶粉被禁入境,此外浙江監管部門抽查30多個海淘奶粉,有19個不符合國家標準,超6成洋奶粉乳清蛋白不合格。另一方面,作為新西蘭最大的乳制品企業,也是中國乳制品進口額最大的乳制品企業恒天然宣布與中國銀行簽訂了15億等值貨幣授信。

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恒天然能夠獲得授信也是因為恒天然這幾年加大本土養殖,擁有本土牧場資源。可見,在監管從嚴的市場環境下,外資奶粉品牌將加速兩極化,一部分被踢出中國市場,一部分加速向中國布局包括本土化養殖生產。

多批次洋奶粉被檢不合格

多批次洋奶粉連續被檢出問題背後是政府監管從嚴的結果。

宋亮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進口奶粉安全隱患一直都存在,2016年5月,國務院下發了《2016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此後,國家食藥監總局、質檢總局、海關總署等機構都對進口食品加強全程監管,在嚴厲的監管下越來越多的質量問題暴露出來。

“當時,國家給予企業一定的整改時間,整改過後雖然許多進口奶粉仍能進入中國,但問題依舊很嚴重。此外,通過正規渠道進入中國的奶粉問題還相對較少,通過海淘、非自營跨境電商等渠道進入中國的奶粉質量問題更是觸目驚心。即使京東等大型電商也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奶粉。這主要體現在部分入駐商家渠道不夠正規導致。”宋亮如是說。

除了質量問題頻見報端,多個進口奶粉品牌被爆處境艱難。受奶粉新政影響,曾經的澳洲奶粉第一品牌貝拉米出現業績低於預期,股價大幅下滑,甚至引起3家公開起訴的尷尬局面。而邁高與美贊臣在新政大背景下不得已而提出“分手”。

對此,宋亮表示,在過去五年中,我國對進口奶粉的門檻幾乎為零,導致中國市場上進口奶粉魚龍混雜,這也對我國國內乳制品行業造成很大的沖擊。最新實施的奶粉新政規定國內外奶粉企業將實行統一註冊管理,使許多國外奶粉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有所畏懼。隨著新政實施,我國進口奶粉已面臨轉折點,風光不再,對國產品牌沖擊也將減弱。

外資品牌兩極分化加劇

與不少洋奶粉被迫或主動退出中國市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批大型乳粉企業開始加速布局中國市場。兩極分化趨勢日益明顯。文章開頭提到的恒天然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對於恒天然為何能夠獲得中國本土銀行高達15億元人民幣等值授信。宋亮表示,恒天然之所以能獲得本土銀行授信,最主要原因是恒天然加碼本土奶牛養殖,享受了地方奶牛養殖政策。

據悉,恒天然在中國北方地區有兩個奶牛養殖基地,分別位於河北省玉田縣和山西省應縣。與雅培公司共同投資興建的第三個奶牛養殖基地目前正在建設中。

恒天然首席財務官盧卡斯帕拉維奇尼先生(Lukas Paravicini)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中國金融市場發展迅速,雖然我們與許多全球性的銀行建立了關系,但擁有一個當地金融專家可以讓我們占據優勢,幫助我們在快速變化的市場圖景中,始終與時俱進。同時,我們正在中國建立許多關系,作為我們不斷加碼中國市場的戰略需求,需要與本土銀行合作。”

作為外資乳業巨頭,獲得授信的目的也是為了加速布局中國市場,開拓新市場以及搶占部分實力不濟的外資品牌被踢出後留下的市場份額。

Lukas Paravicini透露:“我們期望資金主要用於中國市場。恒天然正在中國打造一個整合業務,這筆資金將會支持我們的乳品原料、餐飲服務、消費品牌和牧場業務單位的各項經營活動。”

乳制品原料價格的回升也推動外資乳企加速布局中國市場。這兩年乳制品原料價格一直低迷,然而近期卻出現了回暖趨勢。

Lukas Paravicini表示:“由於一系列的地緣政治因素和供給不平衡,全球奶價在近幾年一直低迷。然而,隨著諸如歐洲和澳大利亞等主要出口地區產奶量的減少,需求仍然堅挺,目前我們看到價格開始反彈。最近一次全球乳制品貿易,(GlobalDairyTrade)拍賣產生了恒天然自2014年6月以來最高的價格,我們樂觀地認為,在不久的將來,價格會繼續上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819

特朗普“拆臺”歐洲:今年恐將有大批國家脫歐

一直被稱為“政治圈局外人”的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即將在當地時間1月20日,正式就任新一屆美國總統。他真的準備好了嗎?

無論是在競選過程中,還是在勝選後,靠地產發家的特朗普被詬病最多的問題之一,便是在外交領域的“零經驗”。當地時間1月15日,特朗普接受了德國《圖片報》(Das Bild)與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的聯合采訪,展現了他對大量外交問題的看法,引發各界廣泛關註。

力主英國“脫歐”的保守黨議員邁克爾·戈夫(Michael Gove)主持了特朗普首次以當選總統身份接受的此次聯合采訪。在訪談中,特朗普不僅大談其規劃中的外交政策,同時還對去年發生的諸如英國“脫歐”、敘利亞戰亂、歐洲難民潮等國際熱點一一回應。看看他是怎麽說的。

炮轟默克爾的難民政策

在訪談中,特朗普依舊不改“大嘴”本色,首先把矛頭指向了德國的難民政策。他毫不客氣地用“災難性的錯誤”(a catastrophic mistake)來形容默克爾對難民“敞開大門”的包容政策。

2015年8月,默克爾決定向來自中東戰亂地區的難民敞開德國的邊界。目前,這一政策已導致至少100萬難民滯留在德國。此後,德國的社會安全、福利政策等都受到極大的考驗。

特朗普表示:“誰知道這些難民,到底來自哪里?”在他看來,去年底發生在德國首都柏林的卡車沖撞聖誕集市的事件,被證明為24歲的突尼斯難民所為,更加劇了各方對默克爾難民政策的質疑,也使得不少德國人終於看清了默克爾難民政策的後果。

特朗普一再強調,“會加強對來自中東地區難民,尤其是對穆斯林群體的嚴格審查”。當被問及是否會用同樣的態度針對來自歐洲的穆斯林群體時,特朗普含糊其辭地表示,“或許吧,但要看情況”。

一直以來,美國也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但對於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論調,德國商界領導人一直為此頭痛。在訪談中,特朗普也點名批評德國汽車制造業巨頭寶馬把生產線遷至墨西哥,並把在墨西哥制造的汽車出口至美國市場,並威脅道,要對寶馬征收35%的邊境稅。

歐盟將分崩離析?

在大選期間,特朗普一直對英國“脫歐”的舉措贊賞有加,認為這是場“成功的運動”,是件“很棒的事”。因此,當在訪談中被問及對“脫歐”的評價時,除了贊賞戈夫在“脫歐”運動中領導有方外,特朗普還是將其歸咎於歐盟松散的邊境管理,以及蜂擁而來的難民潮。

他在訪談中還預測,如果難民危機得不到妥善解決,後果之一便是今年將有大批國家將步英國後塵,選擇“脫歐”。

“別的國家也將會離開歐盟。我確實認為,維持歐盟一體化將不會像很多人想象的那麽簡單。”特朗普說,“如果難民持續湧入歐洲的不同地區,這將很難維持歐盟團結,因為人們對難民的湧入非常氣憤。”

特朗普對歐盟的冷漠還體現在他對歐盟的評價上。在他看來,歐盟只是德國主導下對抗美國建立國際貿易秩序的“一個工具”,因此,歐盟未來的命運是繼續存在,還是會因為“脫歐”變得分崩離析,特朗普本人並不在意。

至於北約,特朗普依舊堅持其在競選時期的立場,指出這一“跨大西洋軍事聯盟雖然重要,但問題不少”。比如,北約是幾十年前的產物,因此已經“過時”;其次,成員國沒有承擔起它們應支付的費用;第三,北約也無力應對恐怖主義威脅。在競選時,特朗普甚至放言,可能考慮放棄對北約成員國的自動保護權。

這些交易要做好

在訪談中,特朗普還表示,就任後將盡快與英國首相特蕾莎·梅會面,雙方力爭達成一筆互惠、公平的貿易協定,“很快就會有結果了,這筆貿易協定將使我們(美英)雙方都滿意。”在英國有商業利益的特朗普稱,他對英鎊貶值表示歡迎,認為這有助提升英國商品在海外的吸引力。

特朗普本人此前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發文說:“非常期待春季在華盛頓與梅首相的會晤。英國、美國的長期盟友(關系),十分特殊。”

英國領導人通常是美國新當選總統最先會晤的外國領導人之一。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上周已飛抵美國,同特朗普團隊負責人會談,為梅訪美打前站。據報道,特朗普勝選之後,梅的兩位重量級助手也已經以非官方方式前往美國,接觸特朗普團隊。

除了維系美英間的特殊關系,特朗普還談到了俄羅斯。自烏克蘭危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有增無減。而隨著提倡要與俄羅斯緩和關系的特朗普將取代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針對俄羅斯的制裁會不會解除,也會成為特朗普入主白宮後的一大看點。

對於這一問題,特朗普在訪談中表示,要是能與俄總統普京達成削減核武器的協議,解除制裁不是沒有可能,“他們制裁俄羅斯,讓我們試試能否與俄羅斯達成一些友好協議。我認為應該大量削減核武器,這只是一部分。俄羅斯目前因制裁飽受沖擊,但我認為可以發生一些事情,許多人能夠因此受益。”

不過,特朗普批評了俄介入敘利亞內戰的做法,認為此舉導致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使得形勢倒向了有利於阿薩德政權的一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6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