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灣外帶茶飲 靠四堂課稱霸中國

2013-04-15  TCW 
 

 

四月四日,台北國際連鎖加盟大展現場,外帶飲料成為連鎖加盟展的重點,在今年六百多個攤位之中,就幾乎有三分之一是屬於外帶茶飲類。

「現在的連鎖加盟業,就像是四、五○年代的貿易產業一樣,提著一卡皮箱就到全世界去做生意了。」副總統吳敦義形容。其中,如珍珠奶茶等被視為台灣之光的外帶飲料產業,目前看來,因為口味較容易被接受,而成為台灣進軍國際市場的一個熱門產品。

日前從日出茶太到ComeBuy等,在台不到百家門市的品牌,都已經進入海外。你不知道的是,目前在中國前兩大的外帶茶飲品牌,都是台商,而且現在也開始積極進入海外市場,而他們的「中國經驗」,也替他們進入大型市場前,做好準備功課。

目前在中國擁有全國連鎖品牌的外帶茶飲店,店數最多的為CoCo都可茶飲,約九百家;第二名則是快樂檸檬,約二百五十家。他們進入中國賣外帶茶飲不過六、七年,已經成為市占率前二大品牌。

第一堂課:管理系統化

「這是一場系統、組織與人才的戰爭。」經營CoCo都可茶飲品牌的億可國際總經理林家振說。原先在科技與金融業的他,先前曾是德意志投資銀行亞洲區副總裁,因為看好餐飲通路的潛力,○九年進入億可國際,就決定要把公司經營成跨國企業,而中國市場正好提供這樣的機會。

為何進入中國一定要系統化?單一個上海,就幾乎跟台灣人口相當,在幅員是台灣二百六十六倍大的中國市場,要用人力讓品質統一幾乎是不可能,所以必須把所有事情都系統化,才能維持一致性,並且提升經營效益。

如,都可所有採購都透過位於台北與上海的全球採購系統,向台灣採購檸檬、鳳梨、金桔,葡萄柚是來自南非,藍莓從美國華盛頓州,茶多數向印度、斯里蘭卡、肯亞採購,珍珠則是自己到泰國、越南種樹薯。利用全球、大宗採購的優勢,降低原物料波動的風險。

第二堂課:讓利留人才

曾經在上海一口氣開了三十多家直營店的日出茶太,卻鎩羽而歸,慘賠上億元,後來轉往東南亞國家發展,經營該品牌的六角國際董事長王耀輝說,中國現在已經是屬於正規軍之戰了,講求的是系統的穩定度,「市場很大是沒錯,但看得到,不代表吃得到。中國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容易了。」他坦承,過去經營確實準備不足,光只是談店租、招聘人才、搞懂法令規範等事項,每項都是一個專業,需要專業的團隊與系統支撐。

在中國,若展店較慢,就可能失去先機,但是要加快展店速度,就可能賠掉品質。最後林家振找出新路:合資。億可和當地的合作夥伴共同成立公司,但億可堅持要有五五至六○%的持股比率,才能握有掌控權。對方也會因為是自己出資的公司,盡力提供資源並全心經營。

「這就是人性。」不僅對合作夥伴,對公司員工也是如此。林家振建立起員工分紅配股機制,除了固定的季獎金、年終獎金外,年資一年、副理以上的員工就可以認購公司股票,藉此網羅更多人才。

人才、系統建置完善,都可近四年的營收分別以五○%到八○%的速度成長,去年營收約為兩億美元,○九年時兩岸共約有兩百家店,多數在台灣,如今已成長至一千兩百家。光是中國就有九百家,成為當地領導品牌。一五%至二○%的淨利率,吸引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投資銀行中金公司、新加坡政府的投資公司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英國政府的英聯投資(Actis Capital LLP)等,紛紛捧著錢想來投資。

第三堂課:用減法聚焦

在中國有兩百五十家店的快樂檸檬,雖然發展沒有都可快,但經營快樂檸檬品牌的雅茗天地集團董事長吳伯超說,其建立的品牌形象,甚至讓星巴克(Starbucks)創始人舒茲(Howard Schultz)二○一一年到中國去時,還特別拜訪他,並表達投資意願。

吳伯超本身就是做茶起家,原本在香港及中國開仙林泡沫紅茶店,○六年吳伯超觀察到中國消費水準提高,外帶茶飲市場成熟,「消費者注重的,已經由好不好喝,轉變成營養價值和喝的感覺。」

在中國市場多年,吳伯超看過太多店鋪開開關關。他認為打造品牌的第一步,就要搶占心占率,「要當一個品類裡的第一」。當時,已經有不少人在賣台灣的珍珠奶茶,為了差異化,他主打檸檬相關飲品。

一開始,快樂檸檬賣的飲料共有六十多種,但吳伯超發現,賣越多種產品越會失焦,而且耗損率大、成本也提高,在消費者心中的心占率,反而下降。現在快樂檸檬大約只販售不到四十種飲料,並且仍維持一半以上是和檸檬有關的產品。業績反而逆勢成長。

第四堂課:攜手大通路

這兩家領先品牌還有一個特點:店面大多設在百貨或購物商場當中。林家振說,這等於是借力使力,利用百貨商場的吸客效應,也藉此宣傳自家品牌高端形象,所以都可也回台在陸客最多的一○一大樓設點。

要進商場並非易事,除高租金外,「是他挑你,不是你挑他,」吳伯超說,早期他甚至放棄其他拓點機會,只為等待進入商場。品牌建立後,現在則成為商場指名進駐的店家。

此外,台灣品牌也有加分作用。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說,就像漢堡之於美國一樣,珍珠奶茶之於台灣,有一種正宗的品牌加持作用。這也是長年在香港、大陸發展的吳伯超,現在要讓快樂檸檬回台展店的原因。

王國安說,早年台灣的外帶飲料如休閒小站和快可立進入中國,當時消費力還不到,市場未成熟,最後被山寨打敗。現在不但市場成熟,台灣業者也進一步有所提升,未來的機會應該不小。

這群面孔,在外帶茶飲市場,以累計約六至七年的中國經驗為根基,加上台灣品牌加持,現在還要去挑戰國際市場。雖然品牌還很年輕,但替台灣服務業國際化找到新路徑。

【延伸閱讀】台商飲料店進軍中國,再推國際化——兩大外帶茶飲業者比較

品牌名稱:快樂檸檬公司:雅茗天地集團品牌成立年:2006年成立於中國2012年營收:不公布總店數:全球約330店中國市場地位與布局:全國性連鎖品牌店數第二(250家),遍及40多個城市海外布局:新加坡、泰國、菲律賓、澳洲上市櫃時程:現正接受大華證券輔導,最快於今年下半年掛牌上櫃加盟比例:2010年開放區域代理,其中半數為直營店;現開放北京、上海、成都三地可加盟今年計畫:來台展店15~20家、進軍日本、韓國

品牌名稱:CoCo都可茶飲公司:億可國際品牌成立年:1997年成立於台灣,2007年進軍大陸2012年營收:約新台幣60億元總店數:全球突破1,200店中國市場地位與布局:全國性連鎖品牌店數第一(900家),遍及50多個城市海外布局:美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尼上市櫃時程:預估明年在台上市;除台灣外,同時也會選擇在香港或美國上市加盟比例:直營或合資加盟今年計畫:進軍菲律賓、南非、韓國,全球目標1,500店

資料來源:各業者、其他媒體報導

【延伸閱讀】賣飲料拚上市櫃 中國概念是題材也是風險

到明年年中,台灣將會有三家上市櫃的外帶飲料公司,成為服務業的掛牌新兵。

去年十二月,經營日出茶太的母公司六角國際,以一百六十八元登錄興櫃,成為首家邁向資本市場的珍珠奶茶飲料公司。接著,在中國經營「仙林」、「快樂檸檬」的雅茗天地也要回台掛牌,最快將於今年下半年上櫃。經營CoCo都可的億可國際則計畫明年在台上市。

曾經投資KY美食達人(八十五度C),賺到兩倍以上報酬的益鼎創投董事長邱德成表示,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投資人關注的新業態。他自己幾年前就有觀察到,但遲遲未出手投資。「很拉鋸,」他形容,雖然這是個高毛利、高成長的產業,但同時門檻低、複製容易,「到最後,還是要靠規模和品牌。」

法人估計,六角國際的本益比約十五倍,尚屬合理。因產業門檻不若經營餐廳的公司如王品,或還有賣蛋糕麵包的KY美食達人高,這些業者賣的還是中國題材。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台灣飲料店二○○五年至今,每年成長率都在一%到五%之間,成長幅度已經不大。但在中國卻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例如CoCo都可近四年營業額,是五成起跳,最高年成長率有達八成。

不過,上述廠商雖然有中國題材,但邱德成認為,中國市場成長性高,但相對透明度低,且現在的高租金、高人力成本,都將成為連鎖餐飲業的考驗,「除了單店營收外,要更注意它們的坪效、營銷成本,與淡旺季的穩定度。」才能真正選到對的個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36

只賣朝九晚五上班族 變全台最大外帶咖啡品牌

2015-03-23  TCW
 
 

 

第二站,我們選擇店內不供餐、內用位置少的全台最大外帶咖啡專賣店Cama,想告訴大家,即便在很主流,看來很擁擠的市場,只要你想說話的對象很清楚,照樣可以有一片天。

Cama的店面很小,黃色的視覺設計,一個可愛的白色大公仔坐在門口。但它卻在星巴克(Starbucks)、7-Eleven等跨國企業,與全台超過五百家獨立咖啡店分食的成熟市場中,切出一塊市場。旗下七十八間店,平均一家店一天能賣出五百杯咖啡,坪效勝過星巴克。

不供糖與奶精,販售品僅別人一半

第一次踏入這家咖啡店,多數人會不習慣。為了咖啡風味與成本,所以決定不提供糖跟奶精,營業時間平均比其他連鎖咖啡短少三小時,店裡販售品項是別人的二到三分之一,你找不到在其他連鎖店常見的熱食餐點,整家店只有咖啡香。

「你必須了解你最重要的客人是誰,才能做好自己。」Cama創辦人、廣告界出身的創辦人何炳霖說。

一開始,他就清楚知道:別想討好所有人。他想討好的,是「對咖啡品質要求的上班族」。

何炳霖自己是咖啡重度使用者,創業時,市場上有便宜的便利商店咖啡,或品質好但單價相對高的星巴克。「就會想說,有沒有便宜又好喝的外帶咖啡。」

只賣主客群,比別人早三小時打烊

他要降低成本,去提供便宜的好咖啡,就得付出代價。不提供糖跟奶精,讓他們遇過一些客人掉頭就走,或對店員大聲抱怨。晚上少營業三小時,則讓他們短少一○%到一五%的營業額,「但晚上上班族都回家了,晚上出沒的客群不是我們的客層。」何炳霖表示。

「大部分人會覺得,喝咖啡的人,就是我們的族群,但如果只注重便利,或只是想攝取咖啡因,那就不是我們的族群。」何炳霖表示。

定位清楚,資源才能用在刀口上。Cama把省下來的成本,拿去提升咖啡口味。

每天,每間門市平均耗半個人力,花時間用手工篩選掉品質不佳的豆子,並現場烘焙,每年挑選掉約五%的咖啡豆報廢,墊高原料與人力成本。他還在體系裡建立杯測制度,每週請不同分店,將每天烘焙咖啡豆留存寄回總部,由國際認證杯測師監控品質,以確保風味。

「連鎖的不會這樣做(挑豆與現場烘豆),只有一般的手作咖啡館才會。」在咖啡業十多年的台灣精緻咖啡協會前秘書長吳儉文表示。

吳儉文認為,台灣的連鎖咖啡,大多擅長SOP(標準作業流程)與展店,但在咖啡專業上卻缺乏真正的Know-how,產品無法差異化,品牌壯大得快,卻走不遠,「Cama比較均衡,在造勢上有一套,但也用心做咖啡,雖然還有進步空間,但已經比競爭對手的水準好很多。」

雖然Cama賣的只是客單價平均五十到六十元的咖啡,但目前已有跨國的日商集團洽談,預計在近兩年內,攜手進軍中國與其他海外市場。

在看來已經很成熟的市場裡,是否還能長出一個新的小品牌?Cama已經用自身的故事證明。只要如何炳霖一直提醒的:知道要什麼,然後做好你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71

堂食還是外帶?矽谷咖啡挑戰星巴克!

傳統咖啡巨頭星巴克正在面對越來越多的挑戰者。

“以前很多人買一杯咖啡不僅是喝,還為了能夠在星巴克里面坐下跟咖啡合影拍張照,而今天,更多人選擇外帶,喝咖啡的人群開始更趨向追求咖啡品質及便捷性。”Wheelys中國CEO 白曉帆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

近年來,隨著咖啡消費習慣的轉變,越來越多迎合新趨勢的咖啡品牌出現,給傳統咖啡巨頭星巴克等帶來挑戰,當然,星巴克等巨頭也在不斷革新以跟上行業發展步伐,但這些後來者能夠從咖啡巨頭中搶食甚至挑戰傳統巨頭的統治地位麽?

Wheelys咖啡就是眾多挑戰者之一,這一創立於2014年,運用智能移動咖啡車制作及售賣的咖啡,通過移動互聯網提高經營效益。僅兩年時間,這輛智能移動咖啡車已席卷了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由於看到了星巴克等傳統咖啡店存在等待時間過長、門店成本過高咖啡品質難於提升等痛點,矽谷的創業者們在行動。

在咖啡市場,Wheelys是個另類,看這個品牌的出生就可以感覺到它的另類,這是一個是矽谷Y Combinator孵化器里走出來的項目,Y Combinator曾孵化出Dropbox和Airbnb這樣的“金蛋”;它孵化的公司的總體估值已超過650億美元。

而這一個以孵化科技互聯網公司的矽谷創業孵化器,怎麽孵化出了咖啡?

對此,Wheelys創始人及CEO Maria De La Croix用科技咖啡來形容這一品牌,他向記者表示,作為矽谷孵化的項目,Wheelys將移動互聯網技術融入其中,咖啡運營商、品牌擁有者、消費者三方可以通過APP實現互動,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APP來實現手機下單,隨著目前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並沒有多少人願意為一杯咖啡花費過多的等待時間,通過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可以減少等待時間。

Wheelys摒棄了傳統的咖啡門店模式,沒有一張桌子和座椅,只有一個小推車,這一在歐美流行的咖啡車很類似中國的一些地攤,經過Wheelys設計師設計後又不會顯得那麽老土不上檔次。Maria De La Croix表示,咖啡車在歐美有一定歷史,但單一的個體咖啡車缺乏好的設計與品牌,因而很難做大做強。不過,這樣的咖啡車在國內卻是新鮮事物,除了用時尚的外觀、APP下單吸引消費者,我們這麽做更是看中了現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咖啡外帶。

摒棄了座椅的咖啡車大大降低了咖啡店的運營成本。白曉帆介紹:“同等地段的門店,咖啡車的租金成本只有星巴克等傳統咖啡們門店的八分之一,裝修、設備成本就更低了,我們只要一輛咖啡車就夠了。”

基於這些運營成本上的優勢,Wheelys希望能夠把節約下來的成本主攻咖啡品質,因為目前來看,消費者雖然對堂食不再看重,但對咖啡的品質需求越來越強烈,白曉帆透露:“除了在移動互聯網、成本控制上做了很多努力外,提高咖啡品質是我們需要做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具備與星巴克等品牌競爭的實力。”

Wheelys能挑戰星巴克的王者地位麽?

白曉帆認為,消費者喝咖啡習慣變得很快,十年以前大家要坐在星巴克里面拍照的,如今,坐下來喝的更多是商務會談、社交、或者一些學生及白領在這里辦公,真正為了喝杯咖啡的人已經很少會坐在那里了。

但可以想見,這一剛進入中國,才開了三家門店的咖啡品牌,要想挑戰目前在中國100多個城市2000多家門店、並且預計在2019年有超過3400家門店的星巴克,估計有點難。更何況,星巴克也在改變。星巴克方面表示,其在移動互聯網方面已經在作出嘗試,包括移動支付,也在一直致力於為顧客打造區別於家和工作場所的第三空間。然而,對於消費者追求更好品質與外帶食客增多的情況,星巴克方面似乎並未做出更多應對措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1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